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校园信息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0-31 08:43:27
校园信息化论文

校园信息化论文第1篇

Abstract: Science's and technology's swift development has affected social culture many aspects,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as a social culture remarkable manifestation, also has natural close and the endophilicity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 has also had some changes under the informationization environment. How to grasp these changes and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promotion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to develop positively to the healthy civilized direction has become the question which urgently awaited to be solved.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校园文化积极措施

Key word: Informationization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Positive measure

信息化就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就是依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数字化和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共享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学的迅速发展、规模扩大、人数增多,出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体,以高校的物质文化(教学设备,学习环境,生活设施等)为基础,在教学,科研,学习,交流,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在内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位置,教学科研设备,生活设施;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师生的行为习惯、各类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有很多外在表现形式,如校风,学风,校训,校史等。

一 高校校园文化呈现以下特征:

(一) 社会性。文化是社会的文化,校园文化也与它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社会文化的时代变迁。

(二)独特性。高校校园文化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文化,它是高校的师生和干部等主体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无论在参与者还是内容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独特性。

(三) 先导性。高校师生的文化层次较高,在知识素养、思维方式、认识水平等多方面要高于其他社会成员,由其所创造的校园文化必然体现出一定的先导性。

(四)潜在的导向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高校的各项工作也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这种导向是无法度量的,所以它具有潜在的导向性。

二 信息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条件、环境氛围和激励因素。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校园文化中以校园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方式及思想观念也随着物质文化的改变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而对校园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正面影响

(1)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知识的价值。在信息化社会中,知识经济、信息经济逐渐表现出重要作用。许多校园人创业成功的经历,使青年学生看到了知识、信息所体现的智力价值。知识经济将是社会经济的主导,脑力劳动将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这些观点已深入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并影响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2) 有助于追求创新。网络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而且内容丰富,更新快速,学生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和接收,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跳跃式、综合式思维。网络技术的普及,不仅要求学生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也要求高校追求制度创新,学术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3) 有助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学生于课堂以外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渠道,授课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信息网络化的形式下,学生可以方便的登录校外网站,充分接收信息,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显。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高校和大学生的发展出力的同时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信息化使校园的制度文化面临威胁。

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带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主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创造自己的身份,随心所欲的发表言论, 人与人的交流只是基于纯文本的交谈,甚至不知道网络的另一头是敌人还是朋友。正是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主体的行为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污言秽语、封建思想会严重干扰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长期接触网络并追求个性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一些价值观未正确建立的学生必将不知不觉间受到网络信息垃圾的污染,导致道德意识弱化,自由意识泛滥,法律意识淡薄。如在一些高校的校园网上,有些同学甚至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制度,宣传反动信息,漠视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

网络的发展,使得校园内外的界限逐渐消失,而学生的主观意识却在急速增长,必将给校园的组织制度的建设带来威胁。

2 网络交流的符号化,对师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

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事先把教课内容输入电脑,上课时间只需要动动鼠标就可以了,远程教育中以前面对面教课的老师也被一台电脑所代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受阻,就会变得越来越疏远,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过时了。

网络没有时空的限制,人们容易产生错觉,现实和虚拟容易混淆。计算机网络所传递的只能是计算机自己能够识别的符号, 因此,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被简化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 校园文化以情感作为媒介的渗透功能将会受到影响。大学生的理想化追求可能会促使他们非常热衷于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交流,而忽视了身边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往因为带着“面具”少了面对面的感情交流而产生信任危机,导致孤独,冷漠,缺乏责任感的性格甚至心理疾病的产生

3 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冲击了校园的主流文化。

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人们交流的时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空间的阻隔也随之消除了, 任何信息都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不受某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而在网上畅通无阻。而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进行信息轰炸,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西方发达国家以网络为媒介的价值观的渗透。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的青年学生本能的好奇会让他们在信息的海洋里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甚至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从而使以民族文化为主流的高校校园文化面临被削弱的危险。

目前互联网上主要使用的是英语,英语在网络的统治地位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优势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文化倾销,相比之下,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传播中的实力与经验还很欠缺,发展中国家的就可能民族文化沦为网络时代的边缘文化。

网络信息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网络信息垃圾。迷信,暴力,污言秽语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许多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导致成绩下降甚至精神失常。校园的精神文明遭遇严峻挑战。网络上也还有许多用以次充好的,以假乱真的信息来欺骗网民的现象。

信息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给传统的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化负面影响就否定高校中的信息化。我们要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健康发展。

1加强思想教育,把握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不能脱离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方针,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就是要青年学生充分理性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激发师生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在面对网络多元化的文化时能有辨别和批判的能力,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主流。但是我们也不是完全否定多元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处理主流价值观与认识多样化的关系,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网络素质,鼓励师生争做文明网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自觉抵制网络虚假、暴力、反动的内容。

2 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正确健康的文化氛围。

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营造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上下功夫。

开展各种各样科技文化活动和艺术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浓厚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文化节”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陶冶,提高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审美观,自觉抵制网络中丑陋,暴力的垃圾信息。

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引入现代高新技术来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减少沉溺在网络的时间。

3 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网上德育阵地。

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就是要丰富校园网的功能和内容,加强师生交流,进行网上德育教育。

在校园网上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就要建立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或主页,与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形成紧密联系,利用网络宣传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过滤外部网络的有害或不良信息,使校园网真正起到潜移默化,传播文明的作用。

建立学校的信息中心,其中包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最新信息。校园网应该成为学校和学生交流的桥梁,学校的各项重大政策及最新的就业信息等都可以在网站公布,实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利用校园网在师生中普及网络知识,组织网络知识讲座,提高使用网络的水平。把网络的虚拟和现实联系起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释疑解惑,使校园网真正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韦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和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苏国红.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新变化[J].青年研究,2002,(1)

[3] 扬飞龙.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

[4] 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5] 马幸荣.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建构初探[J].伊犁师范学院报,2002,(2)

[6] 宫源海,高峰,路恩春.探寻与应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校园信息化论文第2篇

一、当前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必要性

1、高校档案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高校历年来艰苦创业曲折发展的实践过程,记录了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知识信息,具有文化属性。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育人文化环境的建设,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因此,档案部门不仅要整理好、保管好档案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挖掘,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系统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努力做到学校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档案资料,就能提供什么档案资料。高校档案作为高校先进文化的载体,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品位”建设便是高校档案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

2、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档案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真实性、直观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其是新时期校园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档案不仅能为本单位服务,还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的信息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便于高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增强学校的知名度、信誉度,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二、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主要作用

高校档案不仅在人们的道德修养、文化学习等方面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而且还能为高校科研、文化、教育等项工作提供素材,在营造高雅、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和有力工具。

1、拓宽高校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领域,为传播高校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记录者和承载者,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高校教育和文化发展创新所必需的营养,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如果充分拓展档案馆(室)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信息的功能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功能,将档案的开发利用放在突出位置,把档案馆(室)建成一个档案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基地,就能拓宽高校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领域,为繁荣高校文化,传播高校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到档案馆(室)接受文化和知识的熏陶。

2、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是实现档案“服务育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档案馆(室)如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根据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全面清理馆(室)藏档案,对能公开的档案大胆尝试采用像图书馆的开架书库、查阅大厅等类似的公开查阅档案的方式,尽可能简化手续为师生利用提供便利,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并且档案馆员在接待学生利用档案时,应以亲和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为查询者提供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档案人员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娴熟的技能和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档案的魅力。

3、高校档案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1)前辈贤圣的示范教育素材。利用高校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历史名人的珍贵资料,以名人的人生经历感染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我校通过举办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的专题展览,为学生学习树立了榜样和楷模,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2)爱国、勤奋、敬业的文化教育素材。高校的良好校风有着丰富的爱国荣校的教育内容,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模范读本。同时,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带有强烈自身特色的良好校风、学风是一种群体气质、作风的反映,它对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操行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3)学校成就的激励教育素材。通过展览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传统特色,突出学校的历史地位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使大学生了解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史和学科的发展史,激发大学生热爱母校的思想感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4)知识创新教育素材。高校档案忠实记录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部内容,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招生情况、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教师考评、教学改革、教学设备,学生学籍成绩、毕业生工作情况反馈等等。这些记录经过总结、提炼,可以上升转化为教育理论,成为新的知识信息点和成果。

三、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

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者要改变过去默默无闻的被动状态,从后台走向前台,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创新档案文化,打造档案文化品牌。通过网络、媒体、橱窗、宣传板等途径,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宣传特色档案信息,自觉把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树立档案文化建设理念,把静态无声资料开发成声文并茂、形式新颖、贴近校园文化建设实际、赋有震撼力的宣传材料。

2、进一步充实馆藏档案,丰富档案编研资料。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明进程最重要的记录载体,它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较好地反映了高校文化的发展变化,是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素材。高校档案馆(室)利用档案编研的各种资料,如我校编制的财务制度汇编、基础数字汇编、校志、年鉴、优秀教案集、优秀论文集、优秀成果集等具有丰厚底蕴的档案文化作品,充分挖掘了高校历史文化的内涵。通过档案编研,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师生开阔视野,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3、举办校史展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高校档案馆(室)中的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浓缩了高校的发展历史。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巧妙组合与设计,举办高规格的校史展览,真实生动地再现高校创业的艰苦历程及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学校的美好形象,反映学校的精神风貌,将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措施。校史展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增进爱国、爱校思想,而且展出中名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突出贡献更能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我校在50周年校庆时,通过举办校史展览,使上万名校友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学校,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激发了他们为学校、为祖国争光的强烈斗志。

4、利用档案展现高校的良好形象。

高校档案馆(室)通过学校公布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校史馆、博物馆建设,挖掘学校的人文精华,增加文化特色,把高校档案馆建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地。很多高校通过著书立说、举办展览、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方式,利用各种图表、照片、录像建立了展厅基地和网上宣传基地,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了解学校的成就,接受多种知识和美的熏陶。同时,校史馆、博物馆等学校文化场所还有助于社会了解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和过程,通过公众效应促进档案馆教育功能的增强,展示其良好的对外形象。

5、利用档案中的学术研究成果,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保障。

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高校学术档案记载了高校师生历年来的学术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记录了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数据,总结了他们在科研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是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基本条件。它不仅能帮助研究者了解科研的进展情况和已有的项目成果,使研究者得到启发,避免重复研究,而且还能提供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

参考文献:

1、邬雪军:《发挥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档案与建设》,2003年第6期。

校园信息化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同时,也给校同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机制人手,探讨信怠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的科学性.体现其时代性,从而建设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形式发生了变化,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探求息化环境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当务之急。

1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厉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生成要受到地理环峨,意识形态、时代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纷繁复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是学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绎自己的形态。校园文化的生成要与社会发展的步屐合拍,既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陶,又以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实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文化的形成是其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进行整合的过程。校园文化要素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办公设施、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的绿化等;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一种内隐文化,渗透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上,通过外化形态如校牌、校徽、校服,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淮则、情感气质等体现出来。校园文化的生成就是这三种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合过程,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通过三者整合及其功能的发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2信息化环境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

指出:“我们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网络传播所蕴藏的能龟正在释放,并开始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产生影响和冲击。

网络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等特征,为大学校阅带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最显著的是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改传统的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枝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学术探讨等.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档次,学生可以在课后从校园网上下载教学课件,进行复习和预习,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叮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学生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网络去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整体索质,学生还可以从网上查询墓于WWW的1言息资料库,以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一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的科技动态。州络的开放、即时、参与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开扩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创造性地学习。网络还可以提供网上书店,网上购物等环境,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

网络信息枝术丰富大学校园沟通方式,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网络1言息的涌入一方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不良信息也威胁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由十网络上的信息良荞混杂,网络传播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反动、冀色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带给大学校园良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近年来,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有关大学生在网上‘玩火”出事的例子也屡见报端。网络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白由主义意识的泛滥;西方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很容易使青年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价值观发生扭曲,把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网络上超越时空的交往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井带来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呱待提高。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信息环境下高校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刻不容缓。

3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3.1积极应对各种媒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物质文化

校方要正视人学生信息接受多渠道的现象,利用各种渠道推少’‘科学的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包括网络、校内广播,黑板报、校报等等。树立教育引导的观念,把文化传播的重心放在教育引导上,教会学生判别事物的方法,引导青年人用科学的观点判明是非。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要寻找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科学传播这些信息资源。井使其成为优化校园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载体。

要精心建设校园文化网,大力宣传校园网德,倡导道德自律。扩大正而影响。及时过滤虚假信息,杜绝非法信息,处理垃圾信息,要加强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的管理。抓好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3,2完善规章措施.创设制度文化

对校内各种媒体加以规范,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制定适合信息化环境的校内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和处置不良文化现象,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内制度文化,保障精神文化的顺利进行。

3,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信息化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同时,也给校同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机制人手,探讨信怠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的科学性.体现其时代性,从而建设和谐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融合互渗到校园,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成形式发生了变化,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探求息化环境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征,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当务之急。

1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厉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生成要受到地理环峨,意识形态、时代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纷繁复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是学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它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绎自己的形态。校园文化的生成要与社会发展的步屐合拍,既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陶,又以高品味的校园文化辐射社会,实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文化的形成是其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进行整合的过程。校园文化要素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三种形态,即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的教学设施,办公设施、各类建筑物以及校园的整体规划、校园的绿化等;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一种内隐文化,渗透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上,通过外化形态如校牌、校徽、校服,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淮则、情感气质等体现出来。校园文化的生成就是这三种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合过程,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通过三者整合及其功能的发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2信息化环境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

江泽民指出:“我们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发展非常迅速,网络传播所蕴藏的能龟正在释放,并开始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产生影响和冲击。

网络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参与平等、服务个性等特征,为大学校阅带来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最显著的是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一改传统的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枝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学术探讨等.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档次,学生可以在课后从校园网上下载教学课件,进行复习和预习,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叮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学生的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网络去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整体索质,学生还可以从网上查询墓于WWW的1言息资料库,以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一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新的科技动态。州络的开放、即时、参与性等特点使大学生开扩视野,扩大交往,更新知识,创造性地学习。网络还可以提供网上书店,网上购物等环境,为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能够极大地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

网络信息枝术丰富大学校园沟通方式,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网络1言息的涌入一方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不良信息也威胁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由十网络上的信息良荞混杂,网络传播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反动、冀色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在带给大学校园良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近年来,网络犯罪不断增加。有关大学生在网上‘玩火”出事的例子也屡见报端。网络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白由主义意识的泛滥;西方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很容易使青年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价值观发生扭曲,把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崇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网络上超越时空的交往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井带来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种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呱待提高。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信息环境下高校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刻不容缓。

3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3.1积极应对各种媒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构建物质文化

校方要正视人学生信息接受多渠道的现象,利用各种渠道推少’‘科学的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包括网络、校内广播,黑板报、校报等等。树立教育引导的观念,把文化传播的重心放在教育引导上,教会学生判别事物的方法,引导青年人用科学的观点判明是非。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要寻找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科学传播这些信息资源。井使其成为优化校园环境、塑造校园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载体。

要精心建设校园文化网,大力宣传校园网德,倡导道德自律。扩大正而影响。及时过滤虚假信息,杜绝非法信息,处理垃圾信息,要加强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的管理。抓好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3,2完善规章措施.创设制度文化

对校内各种媒体加以规范,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制定适合信息化环境的校内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和处置不良文化现象,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内制度文化,保障精神文化的顺利进行。

3,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信息化论文第5篇

作为知识型组织的大学内部,其学术文化应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代表的IT文化也必须是创新性的能够符合学术领域的要求。此两方面基于双向动态变化的结合奠定了数字校园发展的建构基础。信息化建设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于校园管理和建设。

(一)服务于高校核心任务信息技术对大学的多个方面都能产生重要影响,但需要分清主次,要利用它与大学的核心任务———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数字校园的一切建设都应以此为中心和主旨来展开。信息技术之核心在于创新而不在于复制。数字校园所追求的是将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大学的管理、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中,技术所提供的创新性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之与大学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服务于教学双方的交流互动无论在校园中还是在学术团体中,数字校园的首要目标都是要利用互联网来创建一个相互交流与对话的社区,在功能上,数字化也承担着网上考试、网上就业、招生以及相关信息通报等,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BBS、博客、微信群等来实现。而现在需要做的是,让越来越多的校园成员开始使用并建设其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

(三)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共享资源数字校园建设实现了大学各种资源的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不同院校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有助于开展更广泛深入的教学和科研交流。

(四)数字化本身需要创建相应的支持环境要想支持和创建数字校园,大学首先需要创建一个与之相应的政策与组织结构。“在理想状态下,应建立一个专门的技术支持部门来为各个院系服务,形成一个网络咨询委员会和“红色意见领袖群”,制定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在学院的每一个重要部门中都培训一名技术专家,并在学校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与此同时,若想使校园各成员在各自的工作及学习中充分利用数字校园的成果,适当地教育与培训同样不可缺少。

二、数字校园管理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举措

(一)建立可靠的信息控制系统要成立专门的安全信息管理机构,建立校园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安全运行维护队伍。高校可以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安全运行维护队伍,由网络中心统一领导、专业老师负责,对学生等用户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和维护力量,力争对突发安全事件做到及时响应,快速解决,保证校园网方便、快捷、规范地运行。制定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贯穿于安全防范体系的始终,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各部门配备专职的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和工作章程,负责并保证组织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及时进行漏洞修补、定期软件升级和定期安全系统巡检,保证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同时必须制订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并遵循可操作、动态性、管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等原则,使校园网的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安全教育。高校应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安全教育:一是利用行政手段,通过各种会议进行信息安全教育;二是利用教育手段,通过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等进行信息安全教育;三是利用学校传播媒介、舆论工具等手段,通过校刊、校报、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信息安全是高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头等大事,除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管理外,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保证高校信息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海量数据管理能力教学信息系统软件承担着海量空间数据的应用和管理能力,需要具备足够空间的数据管理、更新和服务能力,才能保证图文一体化的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正常运转。数字校园管理系统中的教学基础数据、数字监控数据等海量数据的频繁调用,海量数据管理能力是保障数字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技术。

校园信息化论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大量的机动车涌入校园,破坏了校园已有的宁静和温馨,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机动车管理成为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用的校园机动车管理办法,对各种办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机动车的全方面智能管理。

关键字:校园、机动车、信息化

一、引言

校园是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是教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一种生态人文享受:宁静、清新、花木繁茂。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机动车涌入学校,破坏了校园已有的温馨和宁静,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目前各类学校都面临着机动车管理的难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校内车流量明显增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同时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对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校内停车位不足,机动车乱停乱放、占道停车现象严重。校外无关车辆借道穿行或占用校内停车资源,也导致校内停车资源相对不足。

交通管理工作系统性不够,无法建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给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隐患。

大量的机动车驶入校园,增加污染气体的排放,也破坏了校园已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二、机动车管理办法

机动车管理是项复杂的工程,与各学校自身情况、道路状况、建筑布局等都有关系。目前各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如:校园内限速、设置隔离带、办理车证、预约入校等办法。但是仅凭单一方法很难彻底解决机动车管理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了五种机动车管理办法,对各办法的利弊进行分析。

1、限速。校园内限速,这是目前各学校普通都已经采用了的方法。一般来讲,校园内限速每小时25公里以内,在校门口和机动车的通行道路上均有限速指示牌。限速是对驾驶员文明行驶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驾驶员不自觉执行,很难做到监控和管理。要做到精确监管,就需要架设带有测速功能的摄像头。这个成本比较大,架设一台摄像头的成本大概在7万左右。这对于学校保卫部门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2、隔离桩、减速档、禁行区。设置隔离桩、减速档和禁行区。这也是目前校园内普遍采用的管理措施。教学区和学生生活活动区域设置隔离桩和禁行区,普通道路上均设置了减速档。这种措施可以在物理程度上使机动车车速减慢,限制机动车行驶范围。但是设置太多隔离桩和减速档,一方面会给食堂、银行等机构的车辆通行和自行车的行驶造成障碍,在另一方面也会存在消防隐患。

3、收费制度。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收费制度。从校门进校时领计时卡,出校时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计时交费。收费方案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校外无关车辆穿行校园,同时给学校的交通管理带来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收费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难的问题。因为涉及到钱,管理成本和压力增大,很多学校不得不聘请专业保安公司来操作或者引入卡务收费系统。同时由于学校所处地段,定价低造成进校车辆数减少有限,校外车辆反而能名正言顺的入校。如果出现交通事故,学校还需要承担责任。

4、车证制度。车证这是目前很多学校采取的措施。严格限定可办理车证人员和车辆范围后,为院系公车、教职工、校内居住人员、来校人员等不同人群核发不同的车证。机动车入校门时,均凭车证。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控制入校机动车的范围,限制校外人员入校。但是车证申领、发放是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如果采取手工管理方式,管理成本大且信息遗漏多。所以可采用配套的信息系统来支持。申领者可以网上填写申领信息,相关部门审核后,即可办理车证。信息系统的支撑可以方便高效的完成车证违章、处罚以及黑名单管理。同时可以实时统计车证申领信息、及各类违章等信息。

5、预约制度。预约主要针对校外机动车入校使用。根据预约信息,可以掌握来校的外来车辆信息,控制外来车辆随意入校。目前采用比较多的预约手段包括:填写纸质或者电子预约表、电话预约、网络预约。

直接填表模式最简单,成本低,但是手工工作量大,后期的一些分析统计工作实现困难大。

电话预约是一种便捷手段,但是需要有硬件、软件和人力的支持。硬件主要是指工控机和电话线路。软件主要指语音服务系统。人力主要是指服务坐席。其中电话线路的服务费用是长期的。一般需要和运营商有个服务协议,按年缴纳服务费用。工控机和语音系统则是目前市面上成熟的产品。很多集成商都提供软硬件配套的成套服务,购买时可根据自身选择的电话线路数进行选配。服务坐席需要根据每日预约数确定,在服务坐席忙或者晚上,一般需要配套提供自动语音服务。

网络预约是最高效的手段。申请者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入校门的时间、校门,以及记录入校的车辆及个人信息。即方便快捷,也可为后续的车辆或申请人的黑名单管理,预约信息的统计分析提供全面的支持。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车辆预约入校时,可将以上三种预约手段配合使用,申请人可根据实时情况选择最快捷的完成车辆入校信息预约。

校园信息化论文第7篇

作为首批全国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们在1997年正式启动这项实验:98年初我们建成包括多媒体控制系统和电教自动控制平台在内的多功能计算机室,99年建成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环境。同时,我们把实验目标定位为以计算机和校园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把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应用能力纳入每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中,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对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所具有的延伸意义,同化、顺应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之中,逐步形成基于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知识结构,从而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构成的综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来推进学校整体改革进程。

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的技术内核,校园信息网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媒体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特性,其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践证明,把计算机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建构最理想的环境。

2、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这是因为:

①、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师道训诫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这种变化,其实质是由传统“教“的序列控制向“学“的序列控制的转变,是由外在的纪律控制向内在动机控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松、更安全、更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十分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②、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基于这种特性的信息结构,依托丰富实用的网络资源库建构的智能化有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③、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进行的,是在“做中学“展开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和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往往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很自然就形成不确认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肯罢休的心理,加之软件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和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学习过程。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动手能力。

④、我国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的相应功能区域在活动时,血氧和葡萄糖会超流量向这个区域供应,去处理信息。血氧和葡萄糖的流量、流速,和人处理信息的质量、速度密切相关。观察发现,处在计算机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尤其是当他们的兴致集中于有一定难度、有一定趣味的学习内容,或是具有竞赛成份的习题时,他们的呼吸和脉搏频率显示出加快趋势。这时的学生情绪愉悦,思路清晰,处理信息的速度显著加快,往往处在智能、技能的最临近发展区域上。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五届“改革学习,课程和教育理念:新世纪的革新视野“国际会议围绕21世纪的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给21世纪的未来教育提出了引人深思的科学课题。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VLVIANOTAWANG博士提出了培养新世纪公民的几点方法:

①、互相学习,学会合作。

②、促进跨文化理解。

③、开展跨文化的和平教育。

④、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

⑤、注重教学质量。

⑥、着力于培养明天的领袖。

泰国教育部的RUNGKAENWDANG认为学习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自身学习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终身学习。

香港教育学院的CHENGYIN在《新世纪的课程和教育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多重智力学观点: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多重智力,即学习智力、经济智力、社会智力、政治智力及文化智力。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能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全球化、地区化和个性化的多重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综合上述,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全球化、地区化和个性化的多重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利用校园网建构的智能环境把学校建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和场所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指导课堂和其它教学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

专家指出,围绕着课堂教学多年来开展了不少教学改革试验,但是,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和浅表层,究其原因,是教学模式基本没有改变。

近年来,我们通过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积极探索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双主“教学模式。

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各种应试技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提高识记知识的效率。但它的致命缺陷在于,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较之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是一大进步,它有利于儿童天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可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个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它很难有效调动其实很难以调动的儿童的自觉性,操作不到位则容易流于放任。

③、依据何克抗、李克东等专家的研究,“双主模式“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要把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又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这就是在基本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进程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作为教育过程的基本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探索、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④、“双主模式“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构成了教育学理论的基石,教育实践的主干职能、规范和具体操作方法,只能围绕主体并由主体来进行。a、“双主模式“提倡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b、“双主模式“是面向全体的教育,面向全体,是教学的基本原则。c、“双主模式“把学生看作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把学生的差异性也作为可供开发的资源。d、“双主模式“重视每个学生具有的发展和创造潜能,俗话说,跳一跳就可以把果子摘下来。e、“双主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唱主角,多给学生提供讲和练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f、“双主模式“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讨论,教会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自得能力。

⑤、“双主模式“的实践特征是,a、从教育技术学上看,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b、从整个进程看,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同学帮助下通过与同学协商协作、与计算机交互主动获得知识。c、从教学内容看,应用这种模式,对知识系统性强的学习应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设计作用;新旧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技能转化性的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发散性,技能熟化、扩展性的宜以学生为主体。d、教师的主导作用,须依赖与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不断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景,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我们组织各学科实验小组,分别以小学语文四结合、异步教学和引探法教学实验为主干实验项目,积极进行“双主模式“的操作和实证的研究,这样既丰富了实验的内容,又使得实验的可操作性更强:譬如在低年级实验中,学生有效进行异步学习问题,引探教学中恰当处理“引“和“探“的辨证关系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果:

实验教师董金宏的课例实证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借助生动有趣的电子教材朗读对话,角色扮演,体会提示语作用,了解小马第一次为什么没有过去河,遇到什么困难呢,它是怎样对待的?接着让学生替小马想想它能不能过河,大家纷纷发表判断并说出理由,争议中明白了动物个子高矮和能否过河的关系。再让同学借助演示多媒体动画软件亲自试试,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悟出道理。老牛过河的轻松得意,松鼠过河的惊慌失措,小马过河的小心谨慎。同时也明白做事遇到困难只要向小马一样不怕困难,终究会成功的。

“朗读扮演“既有教师有目的创设情景加以启发引导,又是学生有个性的大胆创新的发挥练习,学生自己是主角,但教师的点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进行知识内化,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由“情境推理“到“亲自实践“是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为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这时,教师只要通过网络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教学信息,判断学生的学习障碍,提供个别帮助,典型评议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再“揭示寓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这一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双主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的优势。整个教学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大胆地去探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交流反馈及时频繁,练习量大,符合“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则,儿童身、心、脑得到协调发展。

实验教师唐筱勇的课例实证分析

如《荷花》一课,教师在让学生理解冒出水面荷花的姿态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并在电脑中完成以下练习:“冒出水面的荷花有几种姿态?请展开合理想象,想想每种姿态的荷花像什么?“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知道荷花有刚开、全开、未开三种姿态。同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刚开的荷花像一位含羞的小姑娘;有的说全开的荷花正敞开胸膛,迎接灿烂的朝阳;有的说要开的荷花鼓得像一个个将要升空的气球……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一认知过程,用计算机打出来,这一实标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手脑并用,让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学生思维得以强化。在学生思考和练习后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图片演示、视频播放、课文讲解、感情朗读的进一步强化,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这样教师和学生在轻松而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实验教师陈艳霞的课例实证分析

数学《平均分》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图象,启发学生,出示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立即议论开了;有的说:“这动脑筋爷爷一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可能是动脑筋爷爷今天要告诉我们学长方形呢!“有的说:“这长方形里一定有许多秘密,老师是要我们动脑筋解开它的秘密。“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并且提示:不仅要看谁分的最多,而且还要看谁分的方法最独特。学生迅速投入电脑操作。不一会儿,有的想出了四种方法,有的想出了五种方法,有的想出了六种方法,学生想出的这些方法,图示:(省略)

找出上述几种方法之后,有的学生没有继续寻找,而是一边对已画的图形进行观察,一边沉思起来。他们力图找到独创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把已画出的图形在电脑上予以移动、组合……一个学生突然高兴地说:“老师,我发现了,只要通过长方形“最中心“的那个点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块。“教师将他画在电脑上的图播放给全班同学,并示意他陈述理由,演示操作过程,学生清楚地看到他独特的思维过程。他解释说:“我是通过把几种图形在电脑上予以重合,发现无论哪条线全都交在一点。“他还补充说:“通过交叉点的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半,有无数种分法!“

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了规律性知识,也正是在探索、发现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品质得到了发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实验教师吴新光的课例实证分析

《镜泊湖奇观》是第11册一课写景文章。这课教学中,教师作了如下设计:

①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情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借助电子教材,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是静态描写,第四段是动态描写。然后教师选取第3自然段引读,让它和第4自然段形成静态美和动态美的鲜明对比。

②创设意境朗读体会课文情境。提示学生听电子教材的朗读欣赏时,要带着作者描写的镜泊湖的景色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也去亲眼到镜泊湖去看一看呢?通过读找出镜泊湖景色总体上的宁静和吊水楼瀑布“闻声数里“如“抛撒万斛珍珠“的气势,并且找出静态描写的佳句赏析,使学生很快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境。

③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提炼精华

“角色朗读“,教师有目的创设情境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去创新发挥,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围绕“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这两个主线去找词语,并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理解重点句。

④发挥想象空间进行板书设计

由“情境朗读“到“亲自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电脑记事本“,进行“创造板书设计“,学生设计的板书如下:

[板书①]

吊水楼瀑布瀑布——万斛珍珠千朵银花(动态)

千军万马郁郁葱葱

[板书②]

地下森林森林郁郁葱葱(静态)

野生动物活动(动态)

火山口峭壁如屏(静态)

[板书③]

地下森林的形成——火山不喷

浮土积累

降水较多

阳光射入

实验教师徐阳杰的课例实证分析

英语Canyoureadandwrite?(《你会读会写吗?》)一课教学设计片段:在学完新句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替换练习进行句型操练。学生只需点击课件的“单词“按纽,就可以进入相应学习内容,学生可两人一小组选择课件中的单词用新句型互相问答,并模仿计算机动画中的动作进行表演。过去的操练往往局限于本课或已学过的单词,但在本课新句型的操练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词汇,每个词都配有读音和浅显易懂滑稽可爱的动画说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用新句型造句,这些词既有已学过的,也有未学过的,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使用,学生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词进行操练,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词加以练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挑新词进行演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按自己喜爱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操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积极性去建构自己独特的知识认知模型,从而使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把握师生之间的双主体关系,并使知识的认知方式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又如在教课文时,常规的课文教法是教师讲解或提问,学生按老师指引的方向进行思考。但在本课的课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讲解也不提问,而是让学生利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自学课文。在进行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组同学在自学课文的同时针对所看到的画面相互讨论,提问并找出答案,然后小组比赛,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最佳问题与最佳答案汇合起来,形成课文的整体结构。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一种协作学习的环境,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探究教师辅导,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独特理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了培养。

“双主模式“实验效果实证分析

a、英语实验班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在兴趣培养方面,实验班级五(3)班47名学生中,对英语极感兴趣的同学由原来的14人增加到了23人,95%以上的同学都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词汇量方面,80%的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尤其是优秀生,词汇量的递进速度非常之快,而且词汇的掌握的牢固程度和理解深度都与从前有很大的区别。这说明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了初步的创造性思维,他们能够运用课件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进行发散思维,自己组合知识单元或者自学新知识,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效果在课外也被放大或强化,而这正是我们培养知识创新思维的目的所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实验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比第二名的班级高出近10个百分点,班平均分比级平均分高4分;第二学期,班平均分比级平均分高出近6分,优秀率的比例达到90%以上。

b、小语四结合实验班与普通班语文素质测评比照表表1学习能力测试

项正目确率独立学习使用认知工具解决问题的路径朗读水平

主动预习并作记录定期复习自我测评留心观察爱写日记查字典用电脑问别人自己查资料不去想它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读

试验班93.2%87.4%98.1%99%100%35.1%72.6%3.3%99.1%97.4%

普通班37.2%49.4%39.6%91%32.1%58.4%6.3%35.3%85.2%47.9%

表2学习成绩统计

项目得分实验班普通班

nbsp;应得分860860

识字(20%)实得分858845

正确率99.8%98.03%

应得分12901290

阅读(30%)实得分1108890

正确率85.9%69.3%

应得分12901290

作文(30%)实得分1205834

正确率93.4%67.3%

优良人数4340

总分及格人数3

不及格人数1

平均分96.891.3

2、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轻松与宽裕的环境中逐步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

我们在实验探索中,没有把网络的功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利用校园信息网络形成的智能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裕、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造环境。

我们通过虚拟互联网技术,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站下载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上得国际互联网,让学生在实时上网的感觉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查寻、搜集,获得有用的信息,学会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己学习,获得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例如,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组织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澳门历史、经济、文化方面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建立网页,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国际“远程协作“学习实验项目,让孩子们在互联网上学会面向世界,学会同各国小朋友交际交往,让他们从小就和发达国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到校园网资源库或国际互连网站搜寻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成有用的学习资料。在电子美术教室学生可以使自己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可以体会尝试油画、版画、水彩画的不同奥妙,可以在网上随时发表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学摄影,学生可以博览100多年来世界各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照相机,可以感受扳动快门的乐趣,可以动手调调焦距,模拟实景拍上几张。学音乐,玩游戏,进入电子阅览室寻秘探宝,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玩得兴致勃勃。

我们还利用校园网“三网合一“功能,建立起视频广播和视频点播系统,学生可以收看网上红领巾电视台电视节目,可以点播优秀教师课例,故事片、科教片和有益的卡通片等视频节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是我校多年来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不可忽视的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看成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允许差异的学生实施差异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适合于各种学科教学。我校音乐特级教师--王光荣在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听““想““唱““做““编“的一整套成功的教学经验独具建树,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听、想、唱、做、编“的教学特点是:创设音乐情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表现音乐。锻炼学生自编自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均进行了有意的尝试。

一位校长回忆自己小学阶段学习时,因为常常很快学懂了老师所教的功课后没事可干,就去“惹事生非“,而经常被罚站时,深有感触地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聪明的孩子总是遭打击。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智能教育环境,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一位刚刚毕业于师大的青年教师,她的大部分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她在《口算除法》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她使用自己开发的智能化随机习题库,安排学生进行了5分钟的练习,取得如下的数据:

8-20题21-35题36-60题61-74题人均做题

4人8人27人7人40

统计表明,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学生做题速度相差是十倍!这种练习形式,题目随机出示,相邻计算机出题均不相同。学生每做完一题,计算机紧接着出下一题,这样有了竞赛的意味。学生做正确了,计算机作出“正确“的反馈,做到一定数量播放几帧动画以示鼓励。做错了,计算机又做出提示纠正的反馈,遇到障碍还可以查询相应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自主进行的,做8道习题的学生没有压力,学得轻松愉快,做74道题的同学意犹未尽,全体学生兴致勃勃中,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同一目标段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多次重复选择,由于系统设置是随机出题,学生面对的是知识难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这既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内部经验性信息进行有益的复读,从而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为技能。

二、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形成的教育资源,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

教育信息化使计算机和网络步入核心的教学领域,基于行为主义的传统学习理论为当代认知学习理论所取代,它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乃至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发展,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取决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信息技术能力将是教师进入21世纪的资格证书。

学会使用局域、广域和国际互联网,应用多媒体、学会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掌握应用远程教育系统将成为优秀教师的新的技能。

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会越来越复杂,教育所涉及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宽广,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业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尤其需要人工智能的补充。未来的教师队伍不但需要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需要大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人员,更需要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通用人才。

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和校园网络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推动,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提供了最优化的资源配置。

(一)、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对教师新的要求,我们把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看作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以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契机。我们站在“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从建设适应21世纪发展的师资队伍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班。

从1995年起,在校园网尚筹备过程中,我们就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讲座,先后邀请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李克东和计算机网络专家邓祖道教授以及其他教育理论专家来校上课。组织教师、管理人员学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新思维培养理论。

我们还连续利用暑期及课余时间举办了5期面向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培训班。聘请中央电大、江西师大教师,网络公司工程师进行授课,系统学习了“Word“、“powerpoint“、“Internet“、及“Authware“、“Flash“、“Frontpage“等工具软件,学时300多小时。

派出包括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内的20多人次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华南师大培训基地、省市电教馆组织的多次业务培训。

与此同时,我们在管理上不失时机的提出“不懂计算机不是合格的教师,不用多媒体不是好课“,把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操作应用和利用工具软件开发课件,纳入对教师业务能力考核的量化指标中。我们按照考核标准,对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定业绩和职称评审、聘任的指标之一。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有效管理,使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a、确立了“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制高点“,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感。

b、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确立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实验研究的基础理论。

目前,在南头小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实验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基础课题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利用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建构过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把校园网系统功能完善过程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时机

①、在网络的建设上,我们把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信息资源、面向管理作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基本思想。

提出把校园网建成一个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服务,具有远程教育和行政管理以及通讯功能的智能信息系统。

“存得进、取得出、跑得快、能重组。“具有流畅的网上信息双向传输功能,满足网上备课需求,教师可使用任意终端查询、调用中心资源库数据。可利用“傻瓜“备课平台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可通过提取教案库中模板教案进行再创作的方式,实现教师教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共享。

提供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软、硬件整体环境,满足教育、教学模式实验探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协作学习和交互、探究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

具备快速国际互联网出口。教师、学生可实时上国际互联网浏览。

逐步实现教师在家庭上网备课,进行多媒体素材超级链接,实现全方位的备课多媒化和无纸化。

建立学校-学校、学校-家庭远程教育网,兄弟学校、学生和家长可通过拨号上网等方式进入学校多媒体课堂或学校主页,浏览学校相关信息,得到教师面对面辅导和教学咨询服务。

②、基于以上环境建设目标,在建网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提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目标,通过培训和实际应用操作全面推进,通过考核,保证效果。

a、如我们在网络开通初期,要求所有的教学人员懂得应用网上资源,学会查询、学会复制、学会建立新文件。

b、在专线开通和网站镜像完成后,及时进行Internet应用培训,要求教师会使用国际互连网,会在网上搜集、查询、整合信息,会收发电子邮件,会利用互连网资源进行教学。

c、在网络资源管理数据库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师会进行网上资源点播,通过网上备课和通过资源重组进行教学。

d、在学校教育网站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或班队主页,逐步学会进行网上交流和远程辅导。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保障了硬件投入的效益和网络的综合应用水平。

2、通过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

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动态工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动员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开发,是保障资源质量、数量和实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①、我们在校园网建设前后采用全员培训方式,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教材的开发建设。这样就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资源的质量、数量得到同步发展。目前,南头小学90%教师都能够制作教学课件,25%的教师达到较高的开发水平。

②、组织骨干参与素材库的建设,学习资料数字化处理技术,掌握不同音视频文件格式的编辑、压缩、转换方法。建立起文件总数2万多个,数据量达到120G,以素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应用系统。

③、利用包括源程序在内的开放性电子教材,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

a、我们在校园网资源库中实行课件源程序文件的完全开放和共享,教师承担实验课和公开课,普遍采取重组改编已有课件的方式,这样迅速提高了教师开发能力,避免了低水平重复的浪费。

b、一批具有扎实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迅速适应了计算机教学,从教多年的陈艳霞老师,过去很少摸过电脑,她把资源库中的数学随机习题的源程序文件经过改编后,应用在学生技能熟化的训练中,取得显著成效。

c、青年教师唐晓勇,以前没有条件接触电脑,任教南小后,他从零开始,一边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操作,一边利用其他教师开发的源程序文件琢磨研究制作课件,一年来,他的开发水平迅速提高,经过他改编重组设计的《荷花》课件,在公开课中使用获得很高的评价。入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成果。被广东省推选参加教育部电教办举办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软件评比“。

d、与开放型电子教材建设同步发展的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以陈明祺、唐晓勇、李延错、裘伟群、黄丽、余虹、项刘桥、董金宏等为代表的25%的教师已经具有熟练地课件开发能力。初步形成了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队伍。近几年,调离我校的教师中,不少人成为周边学校的业务骨干,有的成为大型软件公司的业务管理人员。

(三)、通过网络应用和开展教学实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把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应用和开展教学实验,也作为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过程。

①、基于我校校园网具备的信息高速传输,数据多路并发和资源高度共享的特性,我们提出用足、用透、用够校园网,提出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试验研究和典型课例变为常规课、家常课。根据校园网使用统计,目前,全校各学科计算机和网络平均使用率达到50%以上,部分学科达到75%以上。

②、随着试验研究层次的不断提高,实验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科研的操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a、部分实验课的设计,已经发生了活动空间,即“前台“和“后台“的转变,由以往教师的前台表演为主,向后台的编导为主转变。

b、教师工作的科技含量更高,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精心运筹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探究和协作,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会话和表达,最终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实施定性定量的分析检测并随时做出调控的工作。

c、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实践,推进了教学实验的进程,加速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两年前,实验教师在《荷花》一课的设计中,着重利用软件突破重难点,通过荷花视频帮助学生观察理解荷叶“挨挨挤挤“,以及为什么作者说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通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含义。

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唐晓勇老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利用网络中的《荷花》资源,把重点放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为什么作者用“挨挨挤挤“形容荷花叶?为什么作者要用“冒“形容荷花的生长过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讨论协作,通过自己学习找出答案。他在软件中添加了大量的练习和文字图片资料,强化了软件的作为学具功能,使软件的应用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促进新的教学模式形成的方向发展。

d、实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还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黄山奇石》、《荷花》、《我爱故乡的杨梅》等课的图片文本资料,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国际互连网站上搜集到的。学生参与资源搜集的同时也是对教材预习的过程,是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对教学内容扩充的过程。《秋天》一课的软件的开发过程,更具有典型意义,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软件中不但有图片,还包括了孩子们描绘秋天的画,描写秋天的作文、诗篇和歌唱秋天的歌曲。远远超过教师个人对教材知识内容把握的范围:信息时代教师或许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掌握者和知识量的最多拥有者在这个意义上已见端倪,或许将来师生在某些方面呈现的将是一种互补关系。同时,由于学生参与了教材设计的过程,不但使这些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比较深入地认识了秋天的特征,体会了秋天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从小就获得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e、开展群众性的教学科研,形成了学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喜人局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渐产生一些“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步伐

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为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注入了活力,实验研究成果逐步在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上推广开来。特别是体现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学生素质培养和体现在教科研成果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

全校1600名1到6年级学生,全部安排了上机和网络操作实践课,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具有了初步的信息技术能力。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上机时间3到8课时,他们分别会用计算机做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班队主页,会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国际互连网,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各年级学生中出现了一批计算机和网络的“高手“,他们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帮手,在参加市区有关竞赛中,捧回各类奖项。这些学生也是学校“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骨干力量。

实验开题以来,我校先后承办了深珠港澳地区教学观摩会、99深圳(南山)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实验教师提供的协商学习和个别化学习课例,受到与会的专家、教师的高度评价。

两年多来,学校先后为香港教育署、计算机学会和50多所学校官员和上千名教师提供了研究课。接待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几百所学校的校长、教师。

有10多名教师的课例在全国教学比赛和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王光荣、徐阳杰获“第4届全国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谢锦获“小学数学引探教学比赛“一等奖;陈艳霞获“异步教学“课例一等奖;董金宏、唐筱勇课例入选“首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研讨会“成果;王光荣、陈明祺获“广东省教学创新课比赛“一等奖。实验教师徐阳杰成功地为首届“维美杯“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赛提供了观摩课等。

2000年初,南头小学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检查中,代表广东省实验学校作了工作汇报,受到专家和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学校领导先后全国电化教育年会、教育部首批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班、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向近千名代表介绍南头小学开展实验情况。

《南头小学校园网系统建设报告》被收入中央电教馆、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编著的《校园网》一书,校园信息网络系统作为成功范例向全国介绍。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95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子课题“中小学电子教材的建设与实验研究“的组成部分,“小学开放性电子教材建设的研究“课题,由南头小学承担,日前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

有20多篇论文和研究成果分别在《中国教育报》、《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电脑报》、《计算机世界》、《广东电教》、《陕西电教》、《教师报》、《中小学德育》、《师道》、《深圳教育研究》等杂志报刊发表。收集实验教师60多篇论文的专集由和平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40多篇论文先后获得教育部、中国电化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会、中国小学数学研究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研室、广东省电教馆和深圳市及南山区教科研论文评比奖励。

学校教师开发的软件获得教育部电教办软件比赛、全国小语“四结合“总课题组软件评比二等奖,以及广东省、深圳市和南山区软件评比奖励。

作为南头小学软件专集的《全国中小学CAI集锦(五)》,已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审定,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专题介绍南头小学开展实验情况。

通过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比较高的尺度上来看,我们的实验仅仅是起始阶段,文章刚刚写了个开头。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在学生素质发展的测评上,在如何使教师队伍适应实验的发展不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发展不平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还很多。从全局来看,这项实验也不是一所学校所能完成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