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校园出现的原因(合集7篇)

时间:2023-12-31 10:52:41
校园出现的原因

校园出现的原因第1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精神边界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52-01

近些年来,我国校园暴力现象呈现恶化的趋势,各地连续发生了不少重大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仅2004年公安机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中,就破获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团伙1,358个,查破刑事、治安案件18,433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3,669名。2004年湖南省湘潭市第二技工学校的命案、2003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命案的报道出现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时,使我们无不惊愕。为什么这些案件的“主角”都还是正在读书学习的学生,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校园暴力的相关定义

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校园暴力定义为:“任何破坏了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本文所谓校园暴力是指未成年学生以校园或者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凭借个体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的器械以手段或以其他危险方式,对人或物施暴,给受害者造成了一定物质、身体、精神和心理上的损害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行为。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的原因

政府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中,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优秀的生源和教师资源相对集中于“名牌”学校,而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也相对集中到较差的学校。习惯上所称的“差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学校内得不到恰当的引导,从而产生了自卑感和厌学情绪,矛盾激化而得不到正确处理时就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二)学校教学和政治管理方面的原因

形成校园暴力的学校因素包括以下方面:虽然国家一再出台各项政策校区学校给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在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方面措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下,老师的教育观念已经形成了一种套用的模式,而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片面重视学业成绩,致使某些学生产生挫折感,而老师又没有及时的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因此学生在潜意识中寻找发泄的目标;学校没有心理方面的辅导老师,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这些老师应有的作用,没有及时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暴力倾向进行疏导,对已经具有偏差行为的学生缺乏进行矫正,对侵害他人的校园暴力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方法不合理等。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父母忙于工作,亲子关系疏离;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唠叨、罗嗦、压制、强迫、暴力手段,以及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和精神边界。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逐渐塑造了自我,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边界,精神边界受到打击,超出可承受的范围,就会感到被压垮或是被生活抛弃,都会让情绪处于失控状态。这也就在一个处于成长起的孩子心里注入了发展校园暴力或者趋近校园暴力倾向的激素;家庭内部存在暴力倾向,父母染有恶习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子女耳濡目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个人的原因

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过大是产生校园暴力的一个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家长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较大。一方面随着体能大幅增强,提高了他们展现暴力行为的能力;另一方面,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易受到环境的引诱而产生暴力伤害。从生理角度来看,青少年正处于尚未成熟的发育期,个人行为的稳定性差,很容易做出冲动性的过激举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就是尊重需求。对尊严的伤害是让人最不能接受、最不能容忍的。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是无条件成立的。对尊严的伤害必然导致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产生,中学生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愤怒如果不能通过正面对抗等方式及时疏导或释放,就会形成逆反心理。

三、处理校园暴力行为迫在眉睫

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对其必须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所谓综合治理,即必须充分运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分工有序、职责明确、责任到位,形成校园暴力治理的合力。政府应当起主导作用,学校、社会、家庭应当积极参与,各司其职。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命案凸现校园文化暴力危机[N].潇湘晨报,2004-06.

校园出现的原因第2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价值功能;规划设计原则;探讨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实用功能,还要注重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力求创造出一个能够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场所。

1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价值功能体现

1.1 高校文化景观建设突出“以人文本”的理念

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应当根据大学所处地理位置的城市特征,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同时,也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众所周知,历史名人最能够显示一个大学和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因此,在大学校园内建设名人雕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名人雕塑能够体现高校的文化精神,凸显出校园建设的与众不同。校园景观的空间布置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设计。在景观区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与文化需求。在道路规划方面,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上下课的便捷,而对于车行道的设计,一定要避开教师与老师上下课行走的主干道路。除了在道路设计方面要体现人性化,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户外娱乐区,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在大学校园娱乐区,可以将湖、凉亭、长椅集于一体,并配上郁郁葱葱的树木,为莘莘学子营造出一个既适用于晨读学习,又适于放松心情的场所。例如,北大校园的“一塔湖图”景观,即未名湖和博雅塔,充分体现了燕园建筑的精髓,成为北大校园独特的文化景观。

1.2 高校文化景观建设应突出“本土化”的价值理念

在大学校园内进行景观建设,既是对自然景观形态的合理铺排与设计,更是运用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将本地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在大学校园内建设文化景观,能够为全校师生营造出属于本学校的精神文化理念,同时,大学校园环境是比较开放包容的,各种先进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因此,设计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时,必须因地制宜,将本地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精神理念都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例如,苏州大学在设计校园景观时,要充分考虑苏州的文化传统、文化区域特色,重点突出水乡文化,将江南水乡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2 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生态性建设原则

在大学校园进行文化景观建设,离不开对场地的合理设置与运用,因此,在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场地的生态条件,也就是说,规划设计校园文化景观时必须遵循生态性建设的原则。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山水鱼虫都属于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过于重视建筑物材质和造型的选择,而忽略了对场地生态性的考虑,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做法。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应将生态规划设计原则运用其中,顺应原本校园的地质地貌,建设符合校园地形特色的美丽景观,并且运用自然材料或就地取材设计景观,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环境。

2.2 保留性原则

每个大学都有独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有的可能是保存久远的古树名柏,也可能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名人雕塑,更可能是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纪念碑等。因此,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中,坚持保留性原则,将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保留下来。这种典型的文化景观能够增加学校的历史厚重感,也能够弘扬本学校的精神。

2.3 安全性原则

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首要必须考虑的规划设计原则就是安全性原则,校园是全体师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才能使校园和谐稳定,校风积极向上,因此,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体现安全性原则至关重要。设计校园文化景观时,主干路上的路灯设置,照明度一定要符合标准,学生在晚间出行时避免出现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植物的选择一定要仔细选择,必须选择安全无毒害的植物。

3 结论

总而言之,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建设中,要探究和分析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价值功能及规划设计原则,力求为全体师生建设一个景色优美又具有文化特色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校园出现的原因第3篇

关键词:校园环境设计;空间环境;教育功能;文化

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不能塑造学校良好的形象环境,促进学校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因此,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校校园环境景观加以规划和设计,也就成为校园建设的重点。

一、校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

良好的校园环境设计会对校园形象的塑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且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彰显。例如,北京大学充满历史韵味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不仅使其成为判断学校品质和历史文化的最直观的途径,还使其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成千上万的旅客在校园漫步参观的同时,也在无形为校园形象做了最生动的宣传。

(二)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

学校生活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一味地追求教育目标,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新时代的校园环境设计不仅要能给学生带去轻松愉悦的舒适感,还要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播知识、培养技能、促进学习交流等方面,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制定未来职业规划,使其能在人才竞争中抢的先机,帮助其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实现心理教育健康的正常发展。

(四)为学生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

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成功的校园设计不仅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还应该为师生塑造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和交流。

二、影响校园环境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因素

成功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师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还应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首先,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包括学校校园所处的地理区域与地理环境,如地势、植被、湖泊、气候等,这些都是设计者在对学校校园进行环境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只有结合学校校园所处区域的自然特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地理特点的环境设计。其次,还需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城市空间。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因所处区域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特点,同时又因不同的经济、人文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级别划分。设计者在对学校校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只有充分考虑到校园所处地区的城市空间构成、地理特征、交通环境等因素,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实际建设要求的环境设计。

(二)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校校园文化和城市地域文化。前者是学校校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校规校纪校训,出现的杰出人才,以及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等;后者是指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城市建筑、园林遗址等。人文因素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的反映,它们都可以作为保留和开发的元素,最大化地应用到校园环境设计过程中。

(三)可持续发展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学校校园建设也提出了科学健康合理发展的要求。作为展示先进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必须积极响应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维护好生态平衡的同时,也促进高校的长久发展。

三、校园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生态性校园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传播和展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学校校园必然会反映到这一趋势,因此建设绿色、环保、生态的校园也就成为许多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主题。从绿化资源的应用方式区别,绿色生态校园一般可分为:原生态性校园和景观化校园两种。原生态性校园,是指校园原环境的绿化面积较为广阔,天然植物较多,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根据其原来的地理地貌特点进行规划和设计,尽量减少人为设计对原有生态系统和地理区域的破坏。这样的环境设计因校园天然生物保存比较完整,有氧性高。景观化校园,是指校园原环境缺乏绿化资源或者基本没有绿化,为了适应时代和校园建设的发展需要,只能引进绿化资源进行种植,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可保留的原环境因素较少,人工设计手法较多,设计风格和植物配置更加美观合理,整体设计效果工整,审美性较高。原生态性和景观化校园虽然绿化资源的应用方式不同,但二者都是在利用原校园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园林美学、环境学、植物学、规划学等知识,使学校校园的生态环境和师生的教学活动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进而保障了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地域人文性校园

地域人文性校园是指设计者在对校园环境设计时,侧重发掘校园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人文地理,并将应用到设计过程。影响校园环境设计的地域文化性因素包括校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以及园林建筑等。人文景观既是进行校园环境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学校校园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建设人文性校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校园建筑的设计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扩展,为了能适应校园建设的发展速度,不少新兴科技也被引用到校园建筑设计之中,一方面,新科技大大缩短了校园建设的工期,另一方面模式单一的形式也造成了校园建筑人文精神的缺失。校园建筑不仅是学校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反映。因此,在校园建筑建造时注入人文精神也就成为校园环境设计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增强校园建筑的审美品位。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校园建筑可以用来识别和注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美好的校园建筑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审美品位和思维方式。例如,厦门学校的校园建筑,秉承了传统闽南宗祠的建筑风格,向上翘起的屋脊和檐口与校园所处的山海环境相得益彰,既体现了独特的校园建筑文化,又对“百年树人、代代相传、兴家报国”的闽南儒家文化进了良好的传承发扬,可谓是校园建筑的典型成功之作。其次,能够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节奏。学校校园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展示先进社会理念和学习交流的场所。设计师在对校园景观规划时,既需要紧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还需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抛弃一些已经不适合时代节奏的风俗和规矩。例如,湖南学校校园的无院墙设计,在不破坏学校校园本身良好的绿化状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校园所处地理区域以及周边环境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区域空间的开放,使在校学生既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现象、体验社会生活氛围,又能增加积极的思想政治氛围的辐射面,促进了师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学习,体现了新时期校园建设的创新思想和交流学习的愿望。2.校园雕塑的设计校园雕塑是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设计既要服从校园环境人文设计的整体性,又要与校园贴合校园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理念,体现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成功的校园雕塑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学校校园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在院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例如,厦门大学的《跨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群雕设计。设计者利用厦门学校校园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学校校园周围的自然植被作为雕塑作品的背景,雕塑与环境相互呼应、融合;而开放式的空间形式,则使观众可以直接接触作品、产生互动,进而营造出亲和、宁静的氛围。这一雕塑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让学生通过雕塑作品与校园文化产生了互动,发生了情感共鸣,体现了时代精神。3.知识研究性校园学校作为传播知识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教育,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除要满足绿色、生态、环保等必要因素外,其自身的知识研究性也是不能忽视的。由于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校园还为综合类学校,因此对知识研究性校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但这并不影响知识性校园的建设,由于此类校园都是在地域性和人文性校园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并且学校教育本身侧重传播知识的特点,使其能与前两类校园彼此融合、共同促进,并随着社会和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不断发展,尽可能体现出知识研究特点。

四、结语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学校校园的环境设计不仅要为师生交流学习的创造一个和谐的园林环境,还要促进学校教育观念和人文历史的传播和发展,这就使校园的环境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环境设计。成功的校园环境建设,既是一所学校得以科学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校园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得以沉淀、延续和传承的基础。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知识的更新换代,以及设计理念的不断变化,都将导致未来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将不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融合更多新时代的元素和创新精神,有关学校校园的环境设计的研究和探讨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38-39.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徐勇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2.

[4]范利飞.学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80-9382.

[5]薛岚,郝东升.学校校园文化景观的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58-59.

[6]张凯莉,周曦.学校校园环境设计问题的探讨[J].风景园林,2006(3):80-83.

校园出现的原因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校园文化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将探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以便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引导和支撑。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下简称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当前的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多着眼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而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探讨较少,偶尔散见于少数研究文献。

一般意义上的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其规律并且按其规律发展,研究这些规律并将之上升为理论原则,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引导和支撑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指集中反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和根本价值,对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内容和途径具有统帅作用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也要遵循高校校园文化的一般原则;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本科教育,它有着特定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方式,它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所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侧重的是“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而本科院校侧重于“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区别于一般原则的特有原则。

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导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导向性原则指高职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一教育方针不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营造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校园文化营造的优与劣、成功与失败,其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其营造的结果是否有利于、有益于教育方针的落实和贯彻。高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忽视或者违背了这个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就不可能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发展。

导向性原则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在建设中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此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兴起,伴随其中的一些不良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冲击,造成一些学生思想混乱,价值判断失衡。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教师和管理者要认识到,“学生生活于社会中,从小摄取精神营养,逐渐成长起来。但是社会的精神营养不一定是理想的、合理的。因此,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创设特别的教育环境”1(P103)。这种“特别的教育环境”内含了校园文化,它要同教育目标相适应。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高职校园文化的导向性。

二、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是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把握规律性,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创造性地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校园的围墙是有形的,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早已超越围墙。高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不能脱离社会和社会文化而孤立地生存与发展,它既受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又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综合进程的结果。既定的政治、经济体制制约着高职校园文化目标的确定;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方向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主导倾向,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繁荣,并对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切内容、一切设施、一切途径和一切方法都必须鲜明地突出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努力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出新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适应新的价值原则和新的生活方式。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主体作用,以人为本,同时满足主体全面发展需要。校园文化主体是指营造、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的校园人。关于校园文化主体的范围,学术界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这些人在营造、参与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学识水平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广大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客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让在校学生、教师等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作为校园生活重要方面的校园文化,它还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丰富师生员工的科学文化知识,增进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师生员工的审美情趣,促进每个校园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对校园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教化。

四、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原则指高职校园文化体现高职教育个性特征,这种特征突出体现在校园文化与职业素质培养上。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素质的重要途径,应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服务。高职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应该强调职业性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准职业环境,这种准职业环境建设应落实在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融进更多具有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性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快的职业社会适应能力,为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五、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指对一切符合新的时代、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都要大力提倡,使之发扬光大、为己所用。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只不过有的升格得早,有的升格得晚。总的说来,高职校园文化底蕴不足,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走入一个误区,有的是原来中专学校校园文化简单的延续,有的是对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一种复制。简单的延续,忽视了广大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对先进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的要求;复制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点,导致水土不服,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创造和更新,它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应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根基,这种根基就是现实生活中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新文化。如果没有新的文化来维护和养育,文化的创新是难以想象的,高职校园文化当然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创新的根基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同文化群体(校园文化)在秉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另一个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如社区文化)的“文化传播”,比如很多人强调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是借助非同一文化群体的创新。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过程中,创新原则要求加强对其他文化(包括同类学校校园文化)影响的筛选,主动、理智地吸纳其中的优秀文化,有效融进其他优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宽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但在继承和创新中,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六、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工作队伍、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各要素作用,并与其他方面协调一致,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整体的作用。

首先,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其层次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文化自身的层次性上,同时也表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复杂性上。文化自身就存在高雅与通俗、先进与落后之分。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水平、智力发展程度、文化品味、专业方向、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比如从学生受教育背景来看,高职学生有的来自普通高中,有的来自对口录取的职业高中及中专,他们对校园文化的需求及所起作用是有区别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区分层次,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可选择性,引导人们在现有基础上共同进步。

其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单靠一两个主管部门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如果各部门之间从本位主义出发,对文化建设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各部门之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消解已经取得的成果。高职院校领导在思考学院建设、办学模式、办学方向时,就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校园文化进行长期规划和决策,作出统一合理的安排,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最后,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物质文化,即体现于校内物质方面的文化层次,包括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条件以及校园环境和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基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形式,是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对师生员工行为起着同化和促进作用,使师生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熏陶。这“三位”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或片面孤立起来,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如果单打一或各自孤立地建设,将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其结果都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总之,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安藤尧雄,学校管理[M].马晓唐,佟顶力,译,北京:文

化教育出版社,1981.

[2]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

学出版社,2004.

[4]于晓阳,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

业大学出版社,2005.

校园出现的原因第5篇

关键词:特色校园景观;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个性创造;文化特质;生态自然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0-03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关注校园景观建设逐渐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普遍共识。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校园景观建设领域一直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模仿成风,千校一面,导致校园风貌同质化,学校特色缺位。

特色是一个或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或形式,是“这一个”事物的独特属性。创建特色校园景观是营造学校物质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校园景观特色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它既能鲜明地体现学校的独特个性,又能成为学校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也能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升华的载体。

诸多学校景观之所以丧失赖以存在的个性特色,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没有严格遵循特色校园景观创建的基本原则,导致校园建设迷失了科学创建的基本方向。所以,要成功建设特色校园,首要条件是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

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的《华沙宣言》确立了“建筑―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一切的发展和建设都应当考虑人的发展,“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目标,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从这样的前提条件出发,无论对于怎样范围和性质的规划和设计,“改进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应当是每个聚居地建设纲要的目标”。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今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追求已成为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人是社会的主体,以人为出发点是衡量一切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标准。校园规划的主体是人,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于校园景观的营造中。现代校园景观的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校园中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校园景观,以适应校园师生的多样化生活的需要。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是教学环境,是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景观是无声的课堂,对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大学校园中生活的主体是师生,师生的行为是产生校园功能的本源。师生的心理及行为决定着校园空间的使用方式,所以在规划前应注重分析师生的心理及行为。根据师生的活动规律合理地进行结构布局和交通组织,营构一个“为人”的环境而不是“人为”的环境。就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查分析师生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of the people),以师生各种需求为尺度(by the people),设计出满足师生各种活动需要和尊重师生的心理需求(for the people)的校园环境,简称‘3P’,可以说‘3P’贯穿于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始终。

2 个性创造

从人性的角度看,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气质。任何人都是一种个性化气质的存在,个性化气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同理,校园景观也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气质的独特存在。不同的大学校园景观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气质,校园景观的设计应突出校园自身的形象特征。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好坏,将对大学的发展和校园场所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把校园景观建设成有特色的个性化校园景观,成为现代大学建设的重要课题。④

个性特色是指校园在布局形态与景观方面所具有的与其它校园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现代中学校园的个性表现在他独有的地域性和人文景观上。校园的基本建设要凸现其地域特色。校园内的古树名花等等都是宝贵的犬然财富,如能在校园园林建设中充分利用,定能产生良好的视觉及环境效应。校园规划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利用民族和历史文化,要将办学特色和文化教育的历史传承,通过人文景观的精心规划、统筹安排来加以塑造,注意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与深层融合,并努力形成个性特色,向师生传达育人理念、审美信息和文化基因。

彰显个性必须坚持校本化景观设计理念。所谓校本,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认为,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个性特色是校本化的应有之义。校本特色,又称为学校特色或学校个性特色,它是学校在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因此,揭示和表达学校本质,充分展现校本特色,是设计师和规划师在进行校园整体环境与景观规划设计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历史是现实的基础,现状是发展的前提。高校在考虑其自身的发展战略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和未来面向,从而做出合理的定位,形成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校园景观的设计和营造提供关键性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个性风貌,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3 文化特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文化特质是特色校园景观的基本特质,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与景观的作用是相互的,文化通过景观来反映,文化改变着景观。文化与景观在一个反馈环中相互影响。现代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高品质景观的标志,拥有文化内涵,就拥有了高质量的景观。大学作为典型的文化地,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文化要素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大学校园景观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的挖掘及表达的程度。每一个校园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这使校园环境更加多彩化而不是单一化。设计时在校园景观构成中加入文化要素,并不是无用之功,它使校园景观更具光彩,使那些无形的文化更趋清晰而不是萎缩甚至消失。在校园景观的表现中文化要素与其他要素相比,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使校园更具个性。而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选择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景观要素,展示本校特有的文化内涵,以视觉形象激活人们心中模糊的记忆,使记忆中的历史人物、故事、遗迹,在师生的头脑中逐渐显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还是一种新文化的产生过程。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要素,通过景观的重塑,更接近人的生活,并通过历史文化中有用的‘基因’与现代校园环境景观中的新元素进行重组,与之相互结合,构建出新的文化。

凸显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质,必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坚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在尊重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扬弃与创新。校园文化的设计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又必须站在“今天”的历史地位,反映历史长河中“今天”的特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延续和文脉传承。因此,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原则,是校园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和大力倡导的。

4 生态自然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要素。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美学规律,并融入某种人文思想内涵,通过创新思维和艺术构思,来改造和创建优质的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一个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环境,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

任何可能的景观方案都应该是以文化价值和生态知识为基础的景观设计。⑩校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维护和改善,而且能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维持校园生物多样性、异质性及校园特色的创造。同时,生态特色的加强,将使校园景观在生态性与经济性规律的作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校园健康发展的要求,又是设计者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体现。创造生态特色的过程是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以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生态景观时,在立足于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基础上,合理设定校园增长边界控制,从整体考虑出发,从合理布局景观斑块,有效提高景观异质性和延长斑块周长以及提高斑块间相关性2方面人手,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再创造,使景观创造与生态原则相吻合,体现形式与内容内在的理性与逻辑性,以期形成景观生态特色,使高校校园景观系统得以优化,最终创造出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师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适宜的环境。形成有利于校园环境质量改善,促进校园建设和谐;有利于教育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强化校园文化的中心辐射作用,拓展辐射作用的传播范围,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传播的整体化校园生态特色。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持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校园规划要认真调查了解规划区域内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历史文化遗迹、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它们对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可能地给予保留、维护或整改。尊重自然原则还包括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生物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使用当地建材和植物材料,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保证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校园景观规划需要统筹兼顾,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周翔的设计方案,才可能成功创建特色校园,最终实现校园育人的目标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东徽,明珠,蔡晓琳.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特色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

2 贾德华、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没计》,《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

3 葛现玲,《大学校园个性化环境景观营建探析――以川大江安校区为例》,《四川建筑》,2012,32(2).

4 李东徽,明珠,蔡晓琳.高等院校校园景观特色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

校园出现的原因第6篇

以江苏大学为例,江大现有的校园是老校区与新校区的结合,面积非常大,走一圈下来,要一个多小时,从生活区到教学区有1公里多,走路很花时间。正由于这些原因,校园成了各类车辆的王国,满眼都是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甚至还有社会上三四十辆黑车。许多同学因为路程太远放弃步行选择乘坐黑车,如果恰逢上下课高峰,黑车在校园内行驶十分不安全,有时会发生交通事故,此外这类车不像出租车一样按路程计费,而是一律10元,价格偏高。

在2013年1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校内公交闪亮登场,但校园公交如何实现最优定价,本文将致力于向大家阐释。

校园观光公交,集合了“校园公交”、“校园观光”双重功能,与过去的车型相比,观光公交车是真正的环保交通工具,对校园风貌是一种提升,对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审美是一种爱护。由于其车体美观,占道面积只有大巴的1/4至1/2,体积更小,加之其车体通透,对道路及其空间占用极少,不会给人以压迫感,相反对校园空间是一种补充、利用和美化;观光车采用无污染的可充电瓶作为能源,不排废气,噪声微小,对校区和城市的环保是一种示范;在油价看涨的今天,可充电瓶作为能源的观光车在购置、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成本低,从经济角度是有利的;由于动力柔和、车体低矮等特性,观光车安全系数高,对路上的行人和上下的乘客安全少有威胁,更适合校园交通。更为重要的是,校园观光公交以其上下方便、灵活机动,成为便民的载体和“执政为民”在高校的体现。

“环校行驶、招手上车、就近下车”是校园公交的一大特色,招手上车、就近下车让不少同学觉得“挺人性化的”。校园公交每辆可以容纳12人左右,虽然比不上普通公交车的容纳量,但是每6、7分钟一班的校园公交还是可以满足很多同学的需求。

校园公交使用的是电瓶,绿色无污染。对于同学们关心的安全问题,负责人也表示,“首先校园公交不是很大,不会占用太多马路;其次,驾驶员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们都有丰富的驾驶经验。”

经过了接近一年的运营,我们的校园公交车管理也变得系统化和规范化,从校园公交车的负责人那里我们了解到,江苏大学目前有12辆校园公交车,共有3条行车路线,其中1号线和3号线较为繁忙,车次也比较多,每天有7000余人次乘坐校园公交车,每人一元,每天的收入也就是7000余元,这样一个月的收入大约21000元,另外,我们也从负责人那里了解到公交车的运营成本:

每月共需水电费约1000元,共12台车,每辆车购价5万元,每车月损6500元,每年一组电池8000元,管理费200元/月,房租150元/月,维修、保养200元/月。这样,校园公交的利润率还是相对较高的。

为了使校园公交的定价更为合理,更符合同学们的期望,我们对江苏大学的部分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交流。

在目前价位水平下,绝大部分同学乘坐校园公交是看中其便利性。对准时性,安全性,要求相对较小。三分之一同学觉得乘坐校园公交是看中其经济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希望驾驶员是专门司机,小部分同学认为混合聘用是可接受的,也有极少数同学希望学生做司机。

在校园公交车的定价方面,接近一半的同学可接受的校园公交价位在五毛至一元之间;34%的人可接受的当前1元的价格,8%的人认为目前价格低于心理价位,两者加总可见43%的人接受目前价位;13%的人可接受的价位在三至五毛。由此可见,想要服务绝大部分顾客,校园公交定价因在五毛至一元之间。

F区为江苏大学5区,为学校边缘宿舍区,去图书馆或后街最远,是校园公交乘坐频率最高地区。主要出行方式为步行与校园公交,各占近40%。以电动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人占17%。应该说F区是以校园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占比最重的宿舍区。

44%的人在价格低至三毛的价格时仍不放弃原来出行方式,56%的人会在校园公交价格为三毛时放弃原来出行方式。38%的人在五毛时变放弃原来出行方式。已有11%的人放弃原有出行方式。可以说校园公交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出行方式,其市场也会在半数左右饱和的。

可见86%的人坐车频率在每周五次以下,非主要出行方式。14%的人以乘坐校园公交为主要出行方式。由频率这方面看,校园公交市场仍未饱和,有很大前景。

多数人因为等候时间长而放弃乘车,在132人中有104人。无固定班次也是顾客放弃坐车的原因之一,约25%的人投了此票。当然,校园出行中并非大家总是赶时间的,所以顾客也会因为觉得没有必要而放弃乘坐校园公交。

同学们对校园公交的意见:

1)顾客主要看中校园公交的便利性

首先,步行是学生校园主要出行方式,再从乘坐原因来看,84%的顾客都选择了便利性。同时在问及校园公交对原有出行方式的替代时,44%顾客都觉得不可替代。因此可推出,多数人是因为校园公交快捷方便,可供应急使用。

2)校园公交需缩短顾客等候时间

问及不坐校园公交原因,83%的顾客选择了等候时间过长。校园公交现在采用随叫随停方案,方便同时,也就难以控制班次。虽说,在上课、就餐等人群集中时段增加了班次,可仍供不应求。所以车辆增加势在必行。其他时段会出现较长时间没车现象,因此需要增加班次。

3)价格调整可借鉴公交

校园出现的原因第7篇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植物景观;问题研究

1.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植物景观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目前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校园建筑的建设,大量的在建筑单体方面资金的投入,忽视了植物景观的重要性,导致了阳光校区植物景观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植物品种过于单一,植物的选用生搬硬套,群落层次简单,种植及配置的杂乱,草坪的大量运用,存在较多景观死角等,使得大量高校新校区的景观环境满意度大幅度降低,致使较多师生员工愿望在老校区教学办公、学习。造成上述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社会性原因引起的,由于高校校园的植物景观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了校园景观的主观意识过重,领导的喜好占的比重较大,同时随意性比较强,没有考虑校园植物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所要行使的教育意义。(2)专业性原因引起,目前社会上的设计师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很多设计师没有真正了解过学校的办学内涵,所设计出来的东西假、大、空,不太实用,植物的树种选择较为单调,配置的模式比较单一,配置效果不尽人意,以及植物在选种配置时生搬硬套。(3)高校后勤关于植物的养护力度不够,重栽植,轻养护,导致校园中的植物长势较差,影响了校园植物的整体表象,同时在栽植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土壤需求,造成了植物的正常形态色彩没有充分正常发挥。

2.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中校园植物景观配置的原则及评判标准

植物是校园景观设计中唯一具有鲜活个性化的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的形态是变化的,因此,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丰富校园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改善校园环境小气候,形成稳定的局部生态环境。高校校园植物景观配置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适应性原则:选用植物时应考虑适应当地地域气候,同时满足校园环境户外活动的空间要求需要,以及高校校园与其他场所所具体的特殊性;(2)科学性原则:科学的选用植物品种,将树种运用合理模式进行配置,配置的效果满足美观需要的同时兼具科学性;(3)观赏性原则:植物配置同样要遵从造园艺术原则,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和节奏;(4)生态型原则:因地制宜进行植物配置,遵从适地适树原则,坚持生态平衡理念,合理选配植物,避免植物种间直接竞争。

高校校园景观中植物配置的合理性与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判:(1)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否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所有树种间的生活型结构是否完善,同时乡土树种在所有树种间所占的比例是否恰当,会不会因为外来树种选用过多,抑制了乡土树种的生长。(2)配置模式:群落结构是否具有多样性、植物之间的空间层次、复层植物群落的比例均是评判合理性的标准之一,(3)配置效果:校园植物景观是否遵循生态适应性、功能合理性原则,校园景观对于师生的观赏度、满意度是否达到要求,同时校园环境中构筑人文意境的景观设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校园植物景观是否具有校本特色。

3.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校园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解决方案

目前校园的景观植物环境还不能满足师生的工作学习需要,存在有如下问题:(1)因武汉纺织大学2003年1月开始建设,2003年10月开始投入使用,用时10个月,建设周期较短,建设初期加大了对建筑的资金投入,校园植物景观仅满足教学楼周边的绿化需求,未结合校区整体景观,进行有特色的规划设计。(2)因领导人及管理者的更换,后期的景观缺少规划,随意性较大,导致部分区域存在盲目绿化现象。(3)具有人文意境的植物配置空缺、缺乏景观小品等人文景观,(4)植物配置色彩比较单一,形成大范围的绿色植物群体,植物群落的季相变化不明显,植物选用缺乏校本特色,凸显不了校园文化底蕴。(5)植物布局不合理,存在较多景观死角。(6)先让整个校区绿化起来的原则,致使大面积的铺设草坪,同时栽种规格型号过小的树木,使得植物体型与建筑之间的比例不协调。(7)阳光校区的水体可达性较差。水是校园环境的灵魂,是唯一可流动的自然景观,水体周边环境处理较简单,未有修建亲水平台及美化水体的相应景观。(8)整个校区处于绿化阶段未达到美化阶段等,这与现代大学校园环境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根据对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的现场查看、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与国内外优美的校园环境进行比拟,对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校园景观提出如下改造建议:(1)增加对校园植物景观环境的资金投入,以及寻求专业的景观设计团队,在设计理念商讨形成时,需考虑学校文化内涵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整体校园景观规划后,建设过程中根据需求情况,逐步实施,不存在“打乱仗”情况。(2)将阳光校区根据现状分布对功能分区进行明确,再根据功能分区的使用诉求以及现有植物状况,对植物进行适当重新调配配置,淘汰生长不良及冠幅残缺的植物,同时在配置过程中,增加色相、季相、形态等因素的考虑。(3)增加文化内涵园区的建设,投入部分与园区主题相关的园林小品,景观雕塑,结合植物配置,体现校园文化的同时,对师生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4)对阳光校区水体进行改造,设置驳岸,提高师生的亲水频率,在水体中栽种水生植物,丰富校园植物品种类型。(5)同时在以后对校园景观改造时,需充分考虑乔木、灌木、草坪有机结合,不是为了绿化而绿化,铺设大量草坪就增加了绿化面积,必须注重承上启下,增加整洁群落层次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