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气象灾害的定义(合集7篇)

时间:2023-12-31 10:52:41
气象灾害的定义

气象灾害的定义第1篇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新农村 “三农”

[中图分类号] X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227-01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农业,所以维护和稳定农村的安定和谐、提高农业的产量和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产量等一些相关问题都与气象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样就使农业生产的对象、条件和环境等出现了不同的改变,而且随着气候、生态和环境的改变造成了气象生态环境紧张的形势,现在灾害天气发送比较频繁,这就使得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对大农业和精准农业的帮助并不大,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为了满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下大农业和精准农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当前重大任务,所以气象工作也必须完善和提高相关服务,在为气象事业提供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将气象服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2004年到现在,党中央已经连续6年将改革的中心聚焦到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存在的农业气象问题放在首位,将最优的气象服务奉献给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持和帮助,这些方面是需要气象部门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实践。

一、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业气象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比较复杂,我国是全世界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各地存在种类很多的气象灾害,而且造成的影响范围很广,灾害的发生频率频繁,而且一般情况下强度均比较大,自然灾害占各类灾害的70%。每年在我国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口数可以达到6亿人次,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现在经济发展迅速,使得因气象灾害而产生的损失也快速增长。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是在气象方面防灾和减灾。从上世纪70年到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变暖,这样全球的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次数明显增多,所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天气的变化出现可能会造成水资源短缺、严重干旱、海平面上升及暴雨、冰雹、寒潮、大风、雷暴、浓雾等天气灾害情况出现,还可能造成极端天气情况,包括:洪涝、冷害、雪灾、持续高温和沙漠化等情况,而且使得诸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因气象变化而次生或衍生的情况也频繁发生。而且一些诸如暴雨、洪涝、干旱、风雹、霜冻、低温、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而且还可能造成相关的一系列生态、资源、环境等安全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减轻趋势方面仍然很薄弱;而且农业是受气候影响最大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无法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艰难局面;与传统的三农问题相比,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现代化和全面化。

二、做好“三农”气象服务的途径和建议

1.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能力

气象工作一直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现代农业经济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气象服务,所以需要将气象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地级的气象单位应该建设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为农业经济提供良好、准确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并且推广开展乡镇天气预报等服务;使用现代化的气象探测方法包括:天气雷达、自动气象雨量站、闪电定位仪等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警,充分发挥气象预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测准确率,将因气象灾害而产生的农业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拓宽信息渠道,切实解决气象信息通道问题

气象信息的传输问题会影响到气象造成的损失。在这方面首先应该采取各种形式的气象防灾和减灾科普宣传,而且应该做到进村入户式的宣传,使农民了解发生气象灾害时应采取的应急防御措施和方法,增强农民的灾害防御意识;然后通过广播、电视、简报、“12121”电话和手机短信等形式对气象信息进行,提高农民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信息服务量,从而达到农业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目的;在经费方面,地方政府应该负责农村气象服务体制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制建设的经费,建立基层的气象服务相关部门,对当地农业经济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并且实现对当地全面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并且做到将气象预警信息到户的工作方式,从而将农村气象服务的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更好的为人民的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服务。

3.丰富气象服务内容,积极开展专业气象服务

相关气象部门应该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积极开展与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农民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因气象而产生的困难和问题,经过调查和收集相关信息,可以为农民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一些农民可能担心因一些极端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在了解这种情况后,应该做出迅速的反应,使农民对灾害预防和防御方法更加了解,这样可以减少农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

象与农业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针对农业的行业情况,认真分析气象服务工作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对农业气象预测的针对性。

三、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气象服务工作做好,是气象部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具体服务工作。应该逐步完善气象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将气象服务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之内,完善农村气象信息预测传递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科技进步提供基础服务,增强和提高农业经济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普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预测和传递服务,提高农村和农民利用气象科技趋利避害的能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凤莲.规范化气象服务浅析[J].气象软科学,2011(1):81-86.

[2] 加强创新为昆明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J].云南科技管理,2010(6):80.

气象灾害的定义第2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红河州;经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6403

1引言

气象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步伐的加剧,由气候变化导致的一系列气象灾害问题也日趋严重。红河州是云南省成灾因子众多,灾情特别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红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因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可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和防灾抗灾能力,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对全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2气象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2.1气象灾害的定义

气象灾害,是由各种气象现象所导致的灾害。对气象灾害的定义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这是由气象因素导致的一种事件,或者至少是和气象因素有极大关系;其次要说明是否产生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第三要说明究竟有哪些影响或危害。

2.2气象灾害的分类

常见的气象灾害分类是按不同的天气气候现象来划分的,如暴雨、冰雹、台风、霜冻、干旱、大雾、高温酷暑、阴雨寡照等等。按持续时间长短,又可将其分为气候灾害和天气灾害。根据气象灾害的定义,还可以按不同影响面将气象灾害分为公共性气象灾害、行业性气象灾害、高影响天气灾害三类。

3影响红河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根据红河州多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可知,影响红河州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雷击、低温、大风、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

3.1干旱灾害

由于干旱的形成原因和发生程度不同,干旱可以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干旱,也可能是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干旱。干旱与旱灾不同,干旱完全是一种气象现象,但旱灾则是这种现象在某一时期异常严重,导致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在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长期无降水形成干旱,但并非异常,而且谈不上遭受较大危害(因那里农牧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并不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不能视为旱灾。

3.2洪涝灾害

洪涝主要是持续较长时间的暴雨,形成巨大的地表迳流,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泛滥,致使江河两岸及低洼地方的农作物被淹浸,这种情况称为洪涝。

3.3冰雹灾害

冰雹是中国主要灾害天气之一,主要出现在5~9月,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至十多亿元。云南是中国冰雹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红河州又是该省的冰雹多发区,除夏季外,每年的春季在红河州屏边一带也会出现降雹天气。

4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红河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全州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多个不同的气候类型,主要为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红河“立体气候”的特点。红河的这种气候特点,有利方面是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利方面是干季和雨季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还伴随有洪涝、低温冷冻、冰雹等灾害,给各个产业带来不同影响。

4.1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灾害强度大、重复受灾区域多的特点,给全州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较重,特别是对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等高附加值农业的影响高于粮食作物。其中干旱、暴雨洪涝、连阴雨、大风、冰雹及部分地区的雪灾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较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

尽管红河大部地区四季温和、作物种类多,但是对冷空气的防御能力十分脆弱,历年为数不多的几次降温过程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统计,从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州共发生低温冷害41次,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7.34%。

随着红河烟叶生产的发展壮大,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据统计,从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州共发生冰雹大风灾害279次,冰雹大风灾害发生频率为6.23%。

4.2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与气象关系密切。但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的影响,不像对农业那样强烈。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的影响,往往只对其中一方面产生影响,而不会像对农业一样对整个农业经济产生全面影响。比如,在电力工业中,大风、高温、雷电、冰冻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影响较大。

4.3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国内外监测数据评估分析已初步表明,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气候带北移、物种分布改变、病虫害增多、新病毒不断产生等,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包括交通、健康、环境、能源、城市规划建设、旅游、商业、农业等各行业。

4.4气象灾害对红河州GDP的影响

表1是笔者根据《红河州年鉴》统计分析整理得出的红河州1994~2004年11年间全州气象灾害损失与GDP对比统计。由表1分析可知:1994~2004年的11年间,红河全州灾害损失达到48.61亿元,平均每年因灾损失4.419亿元,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已达GDP的3.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最高年份因灾造成的损失已占当年GDP的7.7%,最低年份为当年GDP的0.75%。由此可见,气象灾害对红河州GDP的影响极大。

5应对气象灾害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5.1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5.1.1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5.1.2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各级政府应支持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5.1.3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抓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大风、冰雹、雷击、低温霜冻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5.2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应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5.3全面做好全社会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各级人民政府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6结语

通过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红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快建立科学的全州性的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促进红河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气象灾害的定义第3篇

摘 要:樟树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省中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鄱阳湖平原南缘与赣中丘陵的过渡地带。利用1957~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1949~2012年气象灾情资料,对发生在樟树市的暴雨和洪涝、大风、冰雹、干旱、高温、低温和冷冻、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气象灾害区划模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中5类主要气象灾害分别进行了区划分析,经加权分析制作了气象灾害综合区划图。关键词:樟树市;气象灾害;特征;风险区划中图分类号:P429;P208

文献标识码:A引言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处鄱阳湖平原南缘与赣中丘陵的过渡地带,跨赣江中游两岸,属丘陵平原区;E115°06′33”~115°42′23”,N27°49′07”~28°09′15”;位于北亚热带南缘,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衍生灾害,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统计,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比例高达90%,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因此,摸清樟树市气象灾害的分布特征,找出发生规律,制作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进而科学设计城市规划、搞好防灾减灾、保障城市正常秩序和保证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市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等均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气候资源和种植管理决策措施的制定,以及生产的区域布局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运用1957~2012年的樟树气象观测资料和1949~2012年灾情资料,根据江西省气象灾害指标对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建立了樟树市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连阴雨、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大雾等主要气象灾害资料数据库,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绘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2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樟树市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连阴雨、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大雾等,其中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最大,占气象灾害损失的40%以上,其次为干旱、大风、冰雹和雷电灾害影响。气象灾害风险因素是指对气象灾害风险性大小起一定作用的因素。自然灾害系统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灾害风险往往是天、地、人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调查资料,统计气象灾害的发生范围、发生频率及发生强度,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灾害防御能力,以樟树市历史灾情资料为依据,结合气象要素资料,通过层次分析法找出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计算气象灾害的风险系数,设定各种气象灾害风险高低的技术标准,形成各重点灾种的灾害区划结论,并应绘制出分灾种的灾害区划图;再综合分析各灾种区划,形成本区域气象灾害综合区划。3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樟树市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暴雨,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每年有5d左右暴雨日;大部分暴雨日出现在4~7月,占全年暴雨日75.3%;6月暴雨日最多,占32.1%;5月份次之,占21.2%。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最直接原因,特别是连续性、区域性暴雨和强降水,会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还会引发滑坡、河岸崩塌等次生灾害;洪涝灾害多出现在4~7月上旬,有些气候异常的年份也会出现春汛、秋汛和冬汛;主汛期重度洪涝灾害为3~5a一遇;境内降雨多,外江过境客水峰高量大,易发生外洪内涝。暴雨洪涝重点防御区地势低、湖泊众多。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目前基本上可以防御20a一遇的暴雨洪涝,当上游洪水明显与本区域的暴雨或强降水叠加,出现江河水位高而无法排水,造成严重内涝。根据樟树市常规气象站与中尺度气象站的资料进行分析,再结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三个方面建立相关指标,利用加权综合与层次分析法,得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系数分布情况:由淦阳街道、鹿江街道、福城街道构成的城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度最高,其次是洲上乡、大桥街道和张家山;店下镇大部和阁山镇南部风险最低。4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樟树市干旱各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平均每年2.3次,春旱和冬旱较少发生;干旱发生跟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强弱和脊线的位置及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干旱天气有密切的关系,副高控制时间越长,旱情越重。大范围伏秋干旱的天气形势特征是:副热带高压强且稳定,脊线位于N25°附近。另外,副热带高压弱,位置特别偏南或偏东,持续受高空高压脊或低层大陆高压控制,也会造成久晴少雨,发生干旱。干旱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选取干旱强度频率、地形地貌、耕地面积等作为评价因子,得到干旱风险区划。张家山街道、昌傅镇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最高,义城镇、吴城乡、临江镇、刘公庙镇、经楼镇次之,城区的淦阳街道、鹿江街道、福城街道和永泰镇北部及阁山镇的中部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最低。具体见图1。5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樟树市是雷暴多发地区,年雷暴日数平均为56d,最多年份达83d(1973年),3~8月雷暴多发,占总雷暴日数的87.5%。白天多晚上少,而白天又以13:00~17:00为最多,以13:00~14:00为最多;傍晚前后为次多,21:00至次日7:00为最少,西部多于东部,丘陵山区多于平原。雷击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球形雷。现有数据统计表明中洲乡为雷暴高发区,其次为义城镇、黄土岗镇、观上镇东部。具体见图2。雷电作为强对流性天气所造成的主要灾害之一,由于其成灾迅速、影响范围大、致灾方式多样,给其预报和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雷电灾害风险是指雷电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根据江西省的地闪数据,在樟树市内,将地闪数据投影在100m的单元网格,计算地闪密度,并考虑其他因素,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樟树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按风险状况来说,西部比东部风险高,北部比南部风险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区北部、义城镇西部和临江镇中部,其次吴城乡北部、阁山镇北部,风险最低的是永泰镇大部。6 低温冻害灾害风险区划樟树市低温冻害主要出现在冬季,即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也是1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日最低气温常常会降到0℃以下,霜冻或冰冻天气较为频繁,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还经常会带来寒潮、大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主要出现在冬季,历史上低温日数最多为1977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高达33d;其次是1969年(41d),最低气温≤0℃的日数达35d。历史上极端最低气温为-14.2℃,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冬季≤0℃的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极值呈现高趋势。低温冻害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选取地形地貌、低温频率等作为评价因子,得到低温灾害风险区划。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低温频率也随之增加,致灾因子主要考虑了海拔高程影响的低温频率,利用樟树市常规气象站及自动站的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低温(≤0℃)频次,与海拔高度建立统计关系模型,结合GIS高程数据,并考虑历史灾情资料,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樟树市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张家山街道、义城镇、昌傅镇部分低温冰冻灾害风险度最高,其次店下镇南部和经楼镇北部,城区和永泰镇低温冰害风险度最低。7 高温热害灾害风险区划高温热害简称高温害,是高温对植物(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造成的损害,一般是由于高温超过植物(生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造成的,主要包括高温害和果树林木日灼及畜、禽、水产渔类热害等。樟树市高温主要出现在7~8月,≥35℃以上的天数平均33.4d/a,7月容易出现持续高温,8月次之。严重高温年份有1961、1962、1963、1978、2003、2005和2010年。高温热害的风险区划(见图3)主要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高温热害出现频次、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地方经济等作为评价因子,建立相关指标,利用加权综合与层次分析法,得到高温热害风险系数分布情况:高风险区在张家山街道,其次在昌傅镇大部、义城镇南部、观上镇北部等,低风险区主要在城区北部、永泰镇东部、阁山镇北部和店下镇中部等。8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根据各类气象灾害对樟树市造成的损失确定权值,将每种灾害的风险指数进行加权叠加,按综合风险指数排序,得到樟树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图:张家山街道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最高,昌傅镇、义城镇、吴城乡等乡镇次之,永泰镇、中洲乡、店下镇和阁山镇气象灾害风险度相对较低。9 讨论 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特征分析研究,开发建设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标准,准确地预报灾害的发生、发展、强度及可能造成的灾害等,为当地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有针对性、分灾种的采取高效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对洪涝、雷电、地质等灾害重点防御地区的监测和专项治理工作;建立迅速的联动和响应机制,提高抵制突发性气象灾害的能力。本文主要根据樟树市气象灾害调查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种气象灾害的特征,进行暴雨洪涝、干旱、雷电、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等5种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等级区划,制作了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图,区划结果可为当地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依据。作者简介:钟敏(1972-),女,浙江萧山人,理学学士,江西省宜春市气象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专业。

气象灾害的定义第4篇

关键词 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197-01

1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定义与意义

1)定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规划、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象要素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及其衍生灾害特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各类气象灾害可能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危害等进行综合风险计算分析,为规划建设项目的选址、功能布局、气象灾害防护等级与措施、应对灾害事故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2)意义。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有效地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并有效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防灾减灾能力。防御气象灾害一直是国家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气象部门履行政府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

2 吉林市开展评估的必要性

1)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复杂,山区、半山区、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和湖泊交错分布,气候多样,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尤为重要。

2)贯彻国家地方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吉林省气象条例》《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吉林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从国家法律到地方性法规分别规定了建设项目应当充分全面地考虑其在气候方面的可行性和可能受到的气象灾害风险性,尽力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履行部门职能的必然要求。

3 评估现状

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于2012年,是由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发展而来,现已形成了以雷电、暴雨、暴雪、大风、大雾、冰雹、高温、严寒等吉林市主要气象灾害对项目可能造成的风险评估。评估范围涉及有大型建设项目、爆炸火灾危险环境、普通住宅、重点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新建、改建及扩建项目,至今已完成了百余个项目的评估。

4 评估报告内容与地位

4.1 评估报告的内容

1)规划或者建设项目概况。根据发改立项确认书、规划建设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及风险评估现场勘查情况综合得出评估对象概况。

2)气象资料来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说明。评估使用经省气象主管机构审查通过的气象资料,吉林市城郊气象站因有较长的观测记录,在资料年代和气候环境上其均均有代表性,故选为评估中参证站。

3)吉林市气象灾害历史与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4)规划、建设项目可能受到的雷电、暴雨、暴雪、大风、大雾、冰雹、高温、严寒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极端气象灾害并存的危险程度评估,预防及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措施。

5)规划、建设项目选址地点的气候条件背景分析,极端气象灾害出现的概率,通过对暴雨、雪压、风压等不同重现期的计算得出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及防灾减灾措施。

6)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规划或者建设项目的评估结论及建议,提出应对气象灾害,预防或者减轻影响的意见和建议。

7)其他有关内容。关于评估报告的说明、结束语及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法律依据等。

4.2 评估报告的地位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论及建议作为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并已纳入政府行为,成为建设项目立项阶段行政审批中非行政许可审查的必备要件。

5 几点建议

1)细化评估范围。作为本地化法规,《吉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若干规定》及《吉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虽都规定了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及城市规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组织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但《吉林省气候可行性论证若干规定》也同时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范围,即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与当地发改委、住建、交通运输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依法确定。目前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针对的是所有新、改、扩建建筑物,不区分项目大小及性质,这样容易造成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小的小型建设项目对评估工作的错误认识。

2)充分利用气象数据。目前所利用气象台站多年观测记录多是进行气候分析统计及气象极值出现概率统计,应加入闪电定位数据、大气电场及卫星雷达产品的使用,充分体现出气象数据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3)完善丰富评估方法。目前尚未出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规范,开展评估只针对规划或建设项目整体,缺乏项目分区评估,如一建设项目内部各个单元的自身参数及周边环境取值不尽相同,所面临的风险值是不同的,相应评估的技术结论意见也不同。

4)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气象相关部门应当对气象灾害的种类及强度、出现次数和造成损失等情况开展普查,建立完备的气象灾害数据库,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能够准确地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分区进行。

5)提出针对性的评估建议。针对不同的项目,选择其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进行评估,选择符合其特性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并应根据评估对象特性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估建议。

6)加强相关部门交流协作。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应加强与城市建设、规划、国土及水利等部门的学习交流,使得评估报告更具科学性。

吉林市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流程,原始气象数据详实可靠,内容全面,评估思路清晰,计算分析精密,结论科学合理的评估报告模板。但评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需要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来保障评估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为吉林市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的福祉安康作出积极地贡献。

参考文献

气象灾害的定义第5篇

根据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6月中旬以来,省人大农资环委分赴湖州、绍兴、金华、台州以及临安、德清、新昌、武义、温岭等地,就《浙江省气象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此后,省人大农资环委又专门听取了部分设区市气象部门的负责人的意见,召开座谈会征求了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9月lO日,省人大农资环委召开全体会议,对《浙江省气象条例(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较为频繁。往往会引发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灾害等次生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对我省的影响程度有上升趋势,气象灾害给我省带来的损失也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农资环委认为,我省气象灾害种类多、灾情重、损失大,防御任务艰巨,通过气象地方立法,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同时,鉴于气象工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地方性,涉及面广,需要进一步明确气象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责和公共服务职能,界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气象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因此,制定本条例是十分必要的。

农资环委认为,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气象条例(草案)》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本省实际,总的结构、内容基本可行。同时,就条例草案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修改、完善的意见。

一、关于基层气象队伍建设的问题

我国现行气象工作体制是以部门垂直管理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县气象局是最基层的气象工作机构。在调研中,基层反映。以专业为主导的管理体制,需要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气象工作队伍,以弥补管理和服务的不足。对此,我省是重视的,近几年已开展了兼职气象协理员、义务气象灾害信息员和应急联系人的队伍建设,并启动相关人员培训和发证工作。如台州市已培训了6000多人,舟山市培训了1000多人,效果明显。国务院办公厅文件([2007]49号)要求,在乡(镇)、街道配备兼职气象协理员,协助县(市)气象主管机构开展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信息传播、气象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并在村、社区、公共场所等建立义务气象灾害信息员和应急联系八队伍,配合开展当地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工作。因此。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气象工作人员和职责的规定。

二、关于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问题

我省是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制定气象灾害监测防御规划,科学监测,预报和预警气象灾害,是政府依法协调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调研中。一些基层单位反映,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级政府牵头协调组织气象等部门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才能促进工作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协调各职能部门按照气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2007]49号)精神,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为此,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职责的内容。

三、关于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问题

我省是雷电灾害多发地区,2004-2006年全省发生雷电灾害4000多起,造成人员伤亡200多人,经济损失2亿多元。2007年,截止8月底全省遭雷击死亡37人、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6400多万元。在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时,有的部门对条例草案第十七条有不同的看法。农资环委认为,依据气象法,2005年3月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浙江省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办法》(省政府令第190号),对规范和深化我省防雷减灾工作,有效开展管理、消除雷灾隐患,发挥了积极作用。考虑到规章的时效性问题,继续确认该规章有关防雷减灾行政许可事项是必要的。为增强全社会的防雷责任意识,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雷电防护装置维护和检测的责任条款。鉴于防雷专业性、技术性强,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雷电风险评估范围由省气象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的规定。

四、关于气象灾害信息共享的问题

气象灾害防御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目前,受气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气象预测、预报、预警水平不高,气象信息收集不全,建立和完善气象与相关部门快速联动的气象灾害信息共享机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气象灾害信息来源于多个部门。且各部门信息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影响灾情收集的准确性。一些基层气象部门反映,气象灾害的灾情收集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本条例第七条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应由政府出面组织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为了形成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合力,建议将条例草案第七条第二款中“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与”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同时,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农业、林业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等内容。

五、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调研中,基层反映。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问题,气象法第三十四条作出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2007)49号)又作了进一步强调。条例草案第二十九条对气候可行性论证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对如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缺乏程序规定,并且可行性论证的范围也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明确气候可行性论证程序和范围的规定。

六、关于投入和保障的问题

气象工作服务在地方,需要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根据国务院文件(国发[2006]3号)对气象工作投入和保障的要求,地方财政既要解决地方应当承担的气象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也要解决地方应当承担的气象职工的生活保障。调研中。基层有关单位反映,近年来,中央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大多倾斜于中西部地区。我省各级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和保障力度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有的市县对气象事业投入和保障明显不足。职工同城不同酬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象事业发展和队伍的稳定。农资环委认为,浙江是多种自然灾害交汇区,增加财政对气象的投入,统筹落实气象事业经费是必要的。建议条例草案中明确为地方服务的气象事业经费,应统筹纳入各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内容。

七、关于法律责任问题

农资环委认为,条例草案缺乏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行为相对人违法行为相应处罚规定。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对违反条例草案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七条和第二十九条等规定的违法行为,增加相关处罚条款的规定。

气象灾害的定义第6篇

天津北方网讯:7月21日,北京遭遇暴雨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7月26日,本市降了61年来的特大暴雨,津城百姓亲历了气象灾害,对城市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也更加关心。今年7月17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决定于9月1日起施行。昨天,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实施《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宣传贯彻动员会。

针对本市气象特点细化防御要求

据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高绍林介绍,《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共6章、32条,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气象灾害防御的基本原则。从天津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了“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要求。进一步细化气象灾害的预防要求,针对本市当前城市建设特点,第十一条对防风工作细化了要求,在要求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的同时,增加规定要定期组织开展搭建物、广告牌、在建建筑物、构筑物防风加固工作的监督检查。

针对本市干旱灾害、冰雹灾害经常发生的实际情况,第十四条要求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和协调下,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指导,要根据干旱灾害发生的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增雪作业,减轻旱灾影响;在冰雹易发生区域,应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工作。

针对本市雷电灾害经常发生的实际情况,第十五条要求雷电防护装置的产权人或使用人,应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并依法委托具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检测,从而保证防雷装置完好有效。

针对本市大项目建设多的实际情况,条例第十六条明确要求,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和本市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论证中,应当把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项内容。

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

“条例”根据天津实际情况,细化了参与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的有关部门,并且明确其责任。在气象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和大型活动场所等增设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进一步明确灾害性天气警报预警制度。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必要时,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根据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进一步扩大灾害性天气警报媒介。

进一步细化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规范,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根据灾害性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对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息进行更新,并及时予以解除。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本市实际情况,对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了细化规定。细化了对气象主管机构以外其他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方面的要求,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电力、通信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保障等应急工作。

气象灾害的定义第7篇

关键词:酒泉社区;气象灾害; 防御;研究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1 加强酒泉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义

气象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造成的,灾害的发生有其不可避免性,只要我们增加防灾意识,加强灾害防御,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使气象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充分说明了如何在灾害发生时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做好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提高自救能力,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人类面临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酒泉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大风暴、沙尘暴、暴雨(雪)、干旱、低温冻害等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社区是酒泉市最基层的单位,是管理城市居民的直接领导,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做好灾害防御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和谐酒泉的建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开展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推进酒泉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强化气象减灾功能,在多灾易发灾害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酒泉市每个社区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能力,应急状态下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2.1加强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酒泉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组织社区综合减灾绩效评审和考核。

2.2加强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队伍建设

在酒泉市每个社区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等,配备必要的设备,并定期开展训练;社区内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积极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做好学校、医院安全生产、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的减灾教育培训等。

2.3开展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预案编制

酒泉市社区综合减灾预案中要设立专门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建立健全监测制度,落实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预案中应明确特定手段和方法,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灾害预警信息。要有社区综合避险图,内容包括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场所、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等。

3 社区气象预报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前提

3.1社区气象预报做到定时、定点、定量

1996年1月17日总书记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说“气象预报是否正确,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关心,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气象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前提。社区气象预报更为关键,尤其是对定时、定点、定量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无形中就为我们气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3.2 气象服务要满足新形势下的社区需求

气象服务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提升服务的敏锐意识,加强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每个社区居民的各种地下管道诸如输油、输气、输水管道等由于过去很少,有个冰冻灾害影响也甚微,而现在仅冻坏输水管道就可造成成千上万人的饮水困难;过去车辆较少,流动人口也少,遇到雨雪冰冻灾害,涉及的车辆和人员都很少,不足引起全民的关注,现在不仅车辆多、人口流动性大,高速路也越来越多,桥梁涵洞也相应增多,遇到灾害性天气桥封路堵,急需的物资不能运进运出、及时送达,造成的影响较大、范围甚广。因此气象服务要满足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过去那种粗线条的预测预报和一般性的服务就必须向新领域拓展,只有做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服务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4 开展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的思考

4.1 开展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和教育

以“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经常性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如:图书馆、学校、宣传栏、安全提示牌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利用村村通大喇叭、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与其他社区开展社区气象减灾经验交流。

4.2 开展社区灾害隐患排查

社区居民积极开展各种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点、洪水、火灾等灾害隐患点,并建立相应的清单;查明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重病患者、伤残人员及外来人口的分布,并针对风险落实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编制社区风险地图,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地图编制过程,通过宣传教育是居民了解掌握社区风险地图。

5 结论

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首先做好社区应急处置措施的能力,减少气象灾害对于社区的损害;提高气象服务的超前性、敏锐性、主动性和气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好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的必要条件;酒泉市社区做好应急处置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支持和协调配合力度;强化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做好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做好社区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提高自救能力,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尹佐臣.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探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王晓生;张锦镔;姚健;谢国林.乐清市城市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李德萍;董海鹰;黄容;郭丽娜;郝燕;马艳.青岛环胶州湾地区城市气象灾害分析评估[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孙杭生,徐.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

[5]杨尚英,张梅梅,杨玉玲.近10 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1,19(7).

[6]刘玲,沙奕卓,白月明. 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