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合集7篇)

时间:2024-04-03 14:46:11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第1篇

关键词:智育;德育;美育;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不在于获得某一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追求那种有益于儿童长远发展的情感,态度和能力。那么,在具体幼儿教育实践中我认为可以归结为智育,德育,美育。

1智育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儿童进行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认识活动的兴趣和良好学习品质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智力为核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而在当今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小学化现象比较普遍。我认为,这不是对儿童智育的发展反而是阻碍。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四个方面。小学化现象追求知识技能的发展,却忽略了儿童的年龄阶段需求,身心经验的获得。

而科学的智育在具体实践中是应该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另外还要带有探究性与引导性。比如,幼师再具体实践中带领幼儿做一个名叫“蔬菜市场”的模仿游戏。幼师先作示范性指导,然后,幼儿自行模仿现实生活中蔬菜市场的交易活动,在其过程中要求幼儿进行直接交流和注重运用礼貌用语。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力,交际力,文明礼仪同时增加了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对幼儿的智育应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将专门的智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形式多样的教学与游戏活动发展幼儿智力。

2德育

幼儿教师按照社会要求和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引导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培养和形成幼儿道德品质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的实质是道德的去自我中心和社会道德的内在化过程。

对幼儿进行德育的形式必须与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相匹配,同时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连续性与反复性的实践活动。在成年之前,儿童存在三个叛逆期,而三岁左右就是第一个叛逆期。幼儿园阶段就正好处在这个时期。那么,在幼儿中就会出现虐待小动物,自私,认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和情感冷漠等现象。那么,对幼儿德育的进行正是满足现阶段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教育。它对幼儿的文明习惯和基本的行为规范为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初步的核心价值观和公民素养。例如,通过讲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思想,从而进一步改变其行为。像“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懂得了谦让;鼓励孩子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幼儿懂得“感恩”和劳动的光荣;帮助儿童养成与他人交流时说“谦辞”,“敬辞”的习惯,教会幼儿懂礼;游戏过程中,让幼儿彼此协作完成活动,让幼儿懂得合作。同时,在让幼儿“自食恶果”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和自我保护。例如,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监护下允许孩子去接触冒着蒸汽的暖瓶,那么,幼儿会深刻的记得安全问题,并且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总而言之,德育需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实和丰富幼儿的体验,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渗透在游戏中。

3美育

它是利用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发展幼儿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趣与能力的教育。

而感受美是审美的基础。幼师应尽可能的有计划地带领幼儿去接触美的事物,亲近大自然。让幼儿自己观察花草树木,鸟虫鱼兽,以其直观形象性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同时,幼师在日常活动中也要“寓教于情”,营造情绪氛围,研发幼儿的共鸣。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美育其实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艺术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也许更加直观些。例如,幼儿通过绘画感受用眼睛捕捉到的画面美,通过乐器感受用耳朵捕捉到的声音的美。美无处不在,美育也可以无处不在。这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实际的观察中,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对这一目标的贯彻其实就是实际教学中的――幼儿智育、德育、美育。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就幼儿教育的问题我做了如上的观察和思考。

4 基本能力教育

4.1创新课程理论教学。①目前,对于幼师的培养,一般都是将老师作为课堂的中心,是整个课程的灵魂。②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学。

4.2创新弹唱教学手段。①键盘教学。另外,为了更加突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不同层次,不但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还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认真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②声乐教学。声乐教学一般采用集体发音的方式,对于所有学生进行抽取提问的方式,发现问题作为典型进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这类的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设计情景,将教学内容嵌入到情景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5结语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对象是智力发展程度以及其本身的约束能力比成人都有一定差距的孩子,所以学前教育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现在时代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要有耐心的根据学生本身的素质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积极利用新型的教辅设备,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这样才能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丹妮.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2:45-46.

[2]于艳.论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J].大众文艺(教育理论),2011,18:249.

[3]刘扬、高宇哲.论学前教育专业弹唱课的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3):200-201.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第2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教学方式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课程。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要完成它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强化声乐学习和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有效的教育方式。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授课,虽然比起音乐教育专业以个人为单位授课,集体课的教学方式确实有一些局限性。但如果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一、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学前教育的很多学生在选择这一专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声乐课程学习,对声乐教学也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学科开设声乐课程的重要意义及其教学目标,明白声乐学习并不是枯燥和艰难,只要认真努力学习和训练,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进步与提高,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面带笑容,亲切自然的面对学生,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融洽课堂气氛、便于师生沟通的功效。只有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体验学习和掌握声乐技能的乐趣,从而树立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再次,要引导学生对声乐知识和技能进行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攻克难关,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有进步时多表扬,不尽如人意时则多鼓励,让学生信任老师并建立自信心,保持稳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最后,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对症下药,促使学生对声乐学习充满热情,从敢于唱歌到喜欢唱歌,再到富有激情和表达欲望的演唱。一步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技巧,还要掌握儿童歌曲的发声方法和童声演唱的风格与特点。大一时,可以选择一些篇幅不长,节奏相对容易把握,演唱难度较小的艺术作品进行训练,例如《摇篮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花非花》等等,并着重训练气息的运用和声乐的发声方法;二年级及以后的课程里,应该逐渐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艺术歌曲,如《我爱你,塞北的雪》《长江之歌》《共和国之恋》等等,以便进一步提高发声技巧以及加强气息的运用。同时,还要加入儿童歌曲的演唱训练。在演唱儿童声乐作品时,并注重让同学学会分辨和控制音色,区分成人演唱和儿歌演唱的差异,准确把握儿童歌曲的演唱风格。例如《小毛驴》这首作品描述了一个调皮可爱天真的小朋友骑着心爱的小毛驴去赶集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学生演唱这首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演唱的特色与作品的情绪,不能一味追求声乐的发声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让学生由简单的声乐训练作品向较为困难的声乐作品有计划的过渡和提高。

三、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仿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形式,老师的范唱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听到规范的、正确的声乐技巧,通过学生认真地聆听、领悟以及模仿,就可以更容易、更直观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在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做示范,学生要认真而不厌其烦地进行模仿训练。很多学生提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唱歌时感觉很好,但是自己单独演唱时就找不到感觉了,这是因为在声乐课中,同学们一起唱歌时,很难针对每个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这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授课的局限性。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都让一部分学生进行单独回课,针对学生的歌曲演唱情况和特点给予点评和记录,指出问题所在。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闪光点,再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或示范,这样,回课的同学就可以非常直接的和老师交流,老师也能非常直观地发现并指出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更准确的把握,同时其它学生也能够清晰的、直观的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进行反复练习,逐渐规范自己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明确自身在技术上问题。二年级以后,随着声乐技巧掌握的程度的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也不尽相同,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也不同,就形成了不统一的歌唱状态,我们可以把歌唱状态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把问题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辅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获得进步和提高。就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来说,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了声乐大班课的局限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

四、发挥教学资源作用,强化实践

在声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中把学生上课的情况和舞台表演录音或录象复制给学生,使以自身为参照,对照检查,就会对声音概念更加清晰,也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续,学生可按自己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同时还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再如,为强化声乐教学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就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播放教学音像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如:各种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学期可以定期地搞小型的,以班级合作形势的汇报演出,以声乐为主,可以穿插一些儿童歌舞表演等,让学生大胆上台演唱,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五、结语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借鉴更科学,有效的、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加声乐学习的丰富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演唱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力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第3篇

以笔者所就职的某师范学院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一般分为两大类:美术理论课和技能技巧课。美术理论一般包括美术欣赏和美术教育;技能技巧主要是绘画、手工、图案等课程。泥塑课并不在美术必修课的范畴内,只是针对高年级美术方向生所开设的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由于缺乏规范教材及作品展示区提供理论和作品支撑,教师只能依靠常规教学经验和条件来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泥塑课相比于其他美术种类,带有较强的动手性,对教学场所、教学设备要求较高,在学习和创造过程中需要师生全身心的投入,非专业艺术院校往往难以提供符合泥塑课程要所需的教学条件。普通院校将泥塑课安排和其他美术课共用教室,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条件,消退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操作性。教师只能通过课件和一些小作品实施教学,近乎纯讲授的教学方式使得泥塑课程缺乏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远离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承担课程的美术教师通常都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或美术专业的师范院校,他们所受教育系纯艺术或纯技术的美术教育,院校的要求是培养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绘画上打基础,这是由美术专业高等学府的特点所决定的。把这种培养要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则很不适用。实践表明,只注重练习素描等美术基础技能的学生,毕业后对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束手无策,不适应幼儿教学环境。笔者就职的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每周只开设2节,一学期下来只是了解一点绘画知识,做不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再者,年轻教师并不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不能将美术教育和学前教育结合起来。幼师泥塑教学中过度注重技巧学习,忽视了整个理论知识的框架作用,仅把“会画、会制作”作为培养目标。学生往往在就业后发现所学知识缺乏操作性,和幼儿园的教学要求无法衔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女生,多半来自地市乡镇或山区,在入校以前从未接受过美术教育,没有接触过任何美术形成,基础薄弱。泥塑课相较于其他美术形式,它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造型能力和创作意识,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学生从不会握画笔,到完成一件泥塑作品,过程是漫长而困难的,这需要老师长期持续性引导。

2.泥塑课程的美育作用

教育事业不仅要注重德育、智育、体育,而且还必须有高水平的美育。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美育学者中,被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一生都在推行美育思想和新美术教育,将涉及“美术”、“美育”的核心美学问题归纳为培养新人格。在其《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中提出:“美育为近代教育的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与鉴赏,而普及于社会。”泥土是大地母亲的肌肤,在古老的华夏传说中,女蜗就是用粘土捏出人类。可以说,信手涂鸦和以泥塑形是人类最早的、自发性的美术创作活动。泥塑属于雕塑艺术范畴,作为三维造型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作品具有一定空间体量,可视可触,比二维绘画更具真实性,更生动活泼,更贴近欣赏者。学生根据自己对对象的感受,将它们通过双手的触摸,组合成一个完整形象,从而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呈现为可视可触摸的立体形象,完成泥塑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建立,也借此发掘其创造潜能,体会到艺术创造的意义和乐趣。通过泥塑教学,将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优秀作品,培养美育思想,提高其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泥塑教学还可以结合本土民间艺术,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们对泥塑有更直观的理解,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周围充满幻想,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幼儿创作的主要来源。在幼儿园中开设泥塑课,以动手创作来加强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情感的认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乐趣,充分挖掘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泥塑创作活动中,幼儿可站、可坐、可手动,自由操作,不拘泥于桌椅板凳,这样能释放幼儿的天性,满足好动的需要。另外泥塑可塑性强,任意制作都会得到一个形态,使每一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3.学前教育专业泥塑教学方式的改进途径

(1)强化美术教育与学前教育衔接,培养幼师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部分幼师学校任采用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注重美术技法学习,理论知识覆盖面窄,忽视了与幼儿教育的联系。美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作为将来直接面对学龄前幼儿的教师,其美术教育任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他们通过了解世界,认识和表达情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所以,在幼师美术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跨学科的探索学习与研究,培养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幼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从学生知识结构出发,符合她们的心理特征,能产生学习兴趣;又要从当地资源实际出发,使教学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加强教学研究与产业的结合,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2)改变教学方式,注重课堂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流,共同探讨的互动过程,而不是“听教师讲、跟老师学”,美术教育不是刻板的重复记忆过程,更非仅靠“听”和“讲”就能体会。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幼儿园美术教学调研经验,甚至不知道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形式、特点。而大部分幼儿园则一味迎合家长需要,过分重视字与数的学习,将美术教育摆在辅助地位,忽视艺术教育对幼儿心理、生理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幼师抽空到幼儿园去实习调研,向幼儿园教师学习,了解幼儿园泥塑教学需要什么,幼儿喜欢什么、怎样开展教学、怎样引导幼儿参与到泥塑活动中来,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幼儿园泥塑教学中。如在学生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学院的常规培养方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后到幼儿园实践。学生在课堂上枯燥乏味,许多理论方法死记硬背下来,到幼儿园一实践才发现,平时课堂中学的所用无几,许多知识又要重新学一遍。在这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怀疑;幼儿园方也容易留下学生没有实践能力,专业学习过于死板的印象。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整个泥塑课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利用去幼儿园随堂听课学习的时间,把在幼儿园的上课过程,幼儿的活动表现,较详细的记录下来,包括他们的美术作品。然后再回到幼师泥塑课堂中,相互交流听课感受、讨论问题,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幼儿在玩泥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体验。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不但发展了学生,引起了她们对泥塑的兴趣,同时教师本身也得到了提高。再比如学校没有烧制陶器的窑,有学生就想到利用家中的微波炉进行烧制;没有彩釉,学生就在晾干的泥塑作品上涂白乳胶,再刷指甲油或丙烯颜料。虽然这些方法制作的作品不一定成功,烧制的泥塑在坚硬程度和吸水性方面有待提高,但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进行了探索、思考,体会到了创造和创新的快乐。

(3)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教材,提升教学质量。

对美术鉴赏、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手工课、图案和绘画方面教学内容要合理运用教材、缜密思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形成的。美术鉴赏要与绘画、图案、手工紧密结合,各类别之间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从美术学科的综合角度看待鉴赏课,要体现时代性,要考虑学生接受的心理和教育方法;从学生的素养角度看待鉴赏课,使学生知道美,会审美。把美术鉴赏方法融于美术的形式之美、美术的情感表达、美术与生活的联系、中外美术发展的系统知识中,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感悟、分析、比较,通过即时鉴赏、专题鉴赏、为便于理解和认识知识技能的三者并从,使学生能够做出判断,使鉴赏落到实处。在知识和心智同时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鉴赏能力。

4结语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第4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将幼儿的健康教育列为五大领域之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学会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探索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努力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创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时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引导等方面形成全面的创新,帮助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专业能力建构,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优化课程效果

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在教学中,灵活安排演示、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渴望表达、追求健康运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融入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内在情感的带动下主动的参与到儿童健康活动之中。例如,在行为习惯的教学实践中,一些W生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内容把握不好,不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懒惰等特点,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减少各方面的懒惰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来逐渐提高学生的儿童健康素养。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创新合作课程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集体学习和课外个人预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先学后教。每一章节由学生先行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每章学习要实现的目标,知识结构,根据教师的学习建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的学习,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辅导时,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学习,要掌握教材的要点和重点,善于分析、概括教材的基本知 识和基本理论并且能够做到联系实际。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学生必须参加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包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展的小组活动和形成性考核中小组研讨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合二为一,课堂教学在保证课堂逻辑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采用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现场观摩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试教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内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学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适时适度的生成必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了解到学前儿童健康领域中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们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倡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成果,广泛开展各类儿童健康实践活动。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编创小型的儿童健康童话歌剧、儿童健康童话故事、幼儿舞蹈等。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再现儿童健康教育生动活泼的原始面貌,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可能。

结语

全面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肖羡君.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第5篇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模式等,旨在促进学前英语教育,提高学前英语教学质量,推动学前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1]

由于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质和价值,教师被人们寄予更多、更高的期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成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最简洁的概括,也是教师职业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

英语教师首先是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其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英语教师十分重要,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熟悉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更科学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2.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

英语教师是语言教师,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对语言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交际能力的本质、语言理论的发展趋势等要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

掌握语言学知识对语言教师有两大作用,一是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选择并使用符合语言运用规律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明确“教什么”,还能知道“如何教”。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教学法流派,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英语教师应该了解这些外语教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和背景以及优缺点,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并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3.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英语教师是外语教师,不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因为,在我国英语教学一般都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充足的语言输入,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的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英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英语教师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习英语也是学习一种文化,对英语语句的正确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4.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英语教师是从事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该掌握学前教育与社会、幼儿发展的关系,了解托幼机构的教育任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用现代教育思想思考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应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应该正确把握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5.必须具有运用艺术手段组织英语教学的能力

英语语言知识能造就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但借助艺术手段的外语教学能够造就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包括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板书的艺术、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的艺术等,也必须具备绘画、书法、唱歌、指挥和编导等艺术才能。比如,直观教具和直观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营造英语学习情境。再比如,学前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求安排大量的课堂活动,活动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和体验有密切关联,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精心组织、适时引导和共同参与,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

6.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英语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自身就应该是一位积极的、有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走进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理论和实践,抛弃“教书匠”的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反思,检讨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更新观念,转变行为,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另外,教师的教研能力还体现在教师个人在教师群体中的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善于在与同伴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冲突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互相学习、彼此帮助,共同成长。

二、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学前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结合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英语+学前教育”的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一个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实践而形成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和经济建设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育带来了两大挑战,一是培养方向的挑战;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挑战。随后少数外语院校开始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以司局文件形式颁发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高等教育外语专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共识和模式探索渐趋成熟。大多数外语院校以外语语言教学为基础,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要求,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拓宽专业、巩固升级的方针,逐步由单科性的专业外语教育发展走向了多科性的外语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六种培养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非通用语种+英语;(6)双学位。[2]对于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主要采用“外语+专业”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英语+学前教育”的模式。在“外语+专业”的模式下,我国有关高校先后增设了新闻类、经济类、管理类和国际政治类几个大类等11个文科专业,但是还没有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英语+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不牺牲英语教学质量为代价的前提下,强化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教学。课程设置包括三大模块,即英语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英语课程模块设置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以及学前英语教育等核心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课堂活动与设计等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教师口语、音乐基础、琴法、舞蹈和美术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英语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三个模块之间的有效平衡和有机融合,真正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学前英语教育人才。当然,为了加快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步伐,也可以采用“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等培养模式。

2.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模式

总体上讲,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一直在沿着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或师范院校教育系或心理学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道路发展。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把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交给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或机构。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比如社区学院(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而我国现阶段各师范大学大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师范院校也是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一应俱全,缺乏分明的办学层次和培养重点,这与多数发达国家的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对比。[3]上述情况只是针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可以说至今未形成一个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原有的“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已经被打破,主要原因是,经过近年来的教育机构整合,幼师和幼专基本上被合并组建为高职高专院校或升格为本科院校。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和建立新的、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师资,包括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的体系和模式。

对于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构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从单一规格向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多模式培养的转变。

专科层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由高职高专院校承担。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注重外语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实用性为方向切实改革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本科层次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承担。为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前文提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并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研究生层次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外语实践水平,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翻译和外事外交等工作的高级外语人才。

3.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汉、英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丰富幼儿多种语言经验。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时,注重幼儿的认知经验,使经验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纽带和载体。比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我们就借助幼儿对动物认识的经验,配上图片、实物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幼儿就能一下子了解这一单词的意思,并不需要教师刻意的翻译。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浸入式教学法(ImmersionApproach),这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除母语学科外)的教学方法,能将英语教学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学习、运动和游戏活动中,对4至6岁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尤为适合。浸入式教学使英语教学从单纯的英语学科教学发展为英语语言与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学习、运用英语的时间及范围。在幼儿园使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应正确处理母语(汉语)教学活动与英语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开展汉语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适当使用英语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即半浸入式英语教学活动。

双语教育不仅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卢森堡等双语国家或多语国家实施获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单语国家实施也获得了成功。我国双语教学实验已经开始,相关法规和政策比较滞后,应尽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双语教学的政策与法规,使得双语教学有法可依。另外,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还大多出于自愿的性质。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合格的双语教育教师。在双语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普通高等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研究双语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既要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因为双语教育教师不仅要会外语,而且必须精通学科内容。

4.在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缓解学前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除了加强学前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之外,还可以对现有从事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和准备从事此项工作的在职在岗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这样可以逐步建立学前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模式。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第6篇

那么正确的学前教育方式又有哪些呢?本人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我结合我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关于正确的学前教育方式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希望可以为各位同行提供参考,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也请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不是要仅仅教给孩子们像拼音、数字、十以内加减法这些最简单、基础的内容,而是要教会学生们在这些知识背后的东西。假如孩子们在学龄前仅仅是学习拼音、算数这些浅显的东西,那么学前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对于这些知识,不能是为了“学会”或者是“掌握”而去学习,在学龄前开设这些课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开启孩子们的智力,促进他们的大脑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在学龄前时期,大脑正处于成长的高速阶段,这一时期也是开发大脑的黄金时段。在学龄前进行大脑开发,可以极大促进大脑代谢,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使用率。一般成年人的大脑使用率只有10%左右,即便是爱因斯坦也才达到了13%,可想而知这一时期哪怕仅仅是提高几个百分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巨大的帮助。

所以说要明确学前教育的目的,要用这些知识来开发孩子的大脑,促进他们的大脑发育,而不是要拘泥于知识本身。

二、立身为教,为人师表

孩子平时接触最多的除了家长,就是老师。老师往往是孩子们眼中的权威,大多数孩子在这一时期对老师都会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心理,认为老师做的事都是对的。孩子们在这一时期,年龄尚小,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另外学龄前儿童的大脑有着天才般的接受能力,模仿力极强,他们可以迅速的记下所看到的行为举止,然后如法炮制。假如老师恰巧在孩子面前展示出了自身不足的一面,或者是表现出其他不好的习惯,孩子们都会记住并且模仿。所以说老师的一举一动,很有可能对孩子们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们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在孩子们面前做出表率,以做到立身为教,为人师表。

三、耐心教育,科学引导

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承认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班级氛围。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消极粗暴的纠正方式,往往会激起人的逆反心理,无论在任何的年龄段都有这种表现:越是禁止的东西,对人的吸引力就越大。特别是在对待学龄前时期的儿童,如果这时对他们粗暴的训斥,会在他们心中埋下叛逆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叛逆的种子会慢慢生根发芽,直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爆发。一般青春期叛逆的青年,在小时候都受了来自老师或者家长严厉的责罚。

所以说,对于这时期的儿童千万不能用责骂代替耐心的引导,这样不仅不能纠正孩子们的错误,反而会在他们心中形成叛逆的种子,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

四、“家”“园”结合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离不开幼儿园老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少不了家庭的配合。在幼儿园日常的教学中,要经常与孩子的家长进行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学习情况,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在幼儿园中的学习到的一些良好习惯,以保证孩子可以真正的做到“家”“园”如一。

另外还要不定期的进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学习情况,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也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孩子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学前教育教学方式第7篇

【关键词】:儿童 钢琴 音乐 兴趣 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半球组成的,左半球(左脑)为语言脑,它具有语言、数字推理等功能,对应着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右脑)是非语言脑,俗称“艺术脑”,它负责鉴赏音乐、图像、绘画,对应着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协调平衡,才能更大的发挥人的潜能,而要想使其合理利用、和谐发展,必须要开发人脑的音乐潜能,钢琴教育正好满足这一点。

        幼儿演奏钢琴时需要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配合。当幼儿弹奏一首乐曲时,既要看谱子上的音,又要听其弹奏的是否准确,音乐表达的是否赋予情感,无形中刺激了幼儿脑细胞的发育,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听觉力、记忆力、想象力、节奏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说钢琴的学习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的选择是幼儿钢琴教育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幼儿在钢琴启蒙时没有良好的弹奏姿势,不能正确的读谱,音乐常识匮乏,都会给以后的钢琴学习带来阻力。所以,孩子的钢琴启蒙教育阶段就要选择专业的钢琴教师,让孩子进行规范的学习。

        下面,笔者就结合在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一些方式和方法进行剖析探讨。

        一、正确的弹奏姿势

        正确的弹奏姿势是幼儿掌握钢琴基本技能的前提。

        1、身体要很端正的坐在琴凳的1/3或2/3处,腰、背直而略向前倾,肩部放松,身体的重心应在双脚与琴凳之间,全身呈积极的演奏状态。幼儿身体矮小,应在琴凳中央放一个适当高的小凳,以保证全身力量有控制的输送。另外,幼儿手臂短,在弹奏极高音区、极低音区时,脚容易离开垫凳,要尽量避免。

        2、坐的距离要让双臂自然、双手舒适的放在键盘上,以小臂与键盘成同一水平线或小臂大臂大于等于90。直角为准。左右肘部自然的向外展开,膝盖与脚后跟等于或略大于90。直角为宜。

        3、手型应呈半圆形,手指要自然的弯曲,用指尖前端触键。掌关节与指关节不要塌陷,自然的拱起,大指第一关节略向内弯,手腕略低于掌关节,与键盘平行。幼儿由于手指软弱,应注意手型的稳定,弹奏力量适中。

        二、正确的读谱

        严格准确的读谱是幼儿正确弹奏钢琴作品的前提,能使幼儿从小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对以后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幼儿读谱能力与弹奏能力相适应,能更快更好的促使幼儿钢琴的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太小,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论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他们比较感兴趣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幼儿的读谱教育最好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多采用颜色鲜明的色彩画与歌唱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钢琴读谱训练。

        同时建议幼儿多弹奏钢琴的音阶、琶音,以便于对键盘有个整体的认识,对其组合有个完整的了解。 

初学钢琴的儿童,在进行钢琴读谱训练时,要着重明确谱号、调号、节拍、指法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谱号——是高低音谱表组合,还是两高音谱表组合,是否注意谱号的临时变换。

       2、调号——有无升降号,是大调还是小调。

        拍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特点,二拍:节奏较轻快、活泼。进行曲风格;三拍:华尔兹、圆舞曲风格;四拍:歌唱性旋律,叙事性风格;六拍:类似于三拍,快速舞曲风格”。

        指法的运用是否合理,对演奏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初学儿童务必要看乐谱上的指法,因为乐谱上标识的指法都是经过作曲家深思熟虑写出来的,其科学价值很高。此外还要注意速度、力度、休止符等要素。

        三、培养幼儿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以使幼儿钢琴的学习更具有动力性和持久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所以要经常引导幼儿观看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节目,给孩子听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歌曲、钢琴曲,视听各种音乐影像碟片,如:《海上钢琴师》、柴柯夫斯基的《音乐剧》、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及幼儿钢琴电视大赛等等,给孩子听一些优美的中外名曲。

        同时配合钢琴教师放一些钢琴示范曲,经常带幼儿观看音乐会,让孩子感受音乐会特殊的音乐气氛,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愉悦孩子们的耳朵,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热情。

        四、幼儿钢琴教材的选用

        教材的选用是幼儿钢琴学习的条件之一。学龄前儿童应以“引导兴趣为主”,在技巧上逐步形成手指的落键、立键,规整手型,落滚,五指原位,左右手的上下找音,用非连奏断奏和简单的连音来完成。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到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的教学。选用内容少、重复多、形象生动,富于儿童乐趣的教材。

        目前我国幼儿启蒙教学比较好的教材有《汤姆森教程》、《我和我的钢琴》、《幼儿钢琴启蒙教程》、《和爸爸妈妈一起学钢琴》。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度较差,所以练琴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天练15分钟左右,每天2或3次,练琴时间也要尽量固定下来,这样可以使幼儿练琴规律化,使它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教学语言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