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13 16:30:27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儿童音乐心理学 特征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儿童音乐心理学。它是研究儿童在学习、表演音乐时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发展的一门科学。

儿童心理学中所指的“儿童”这一概念是广义的,它是指孩子出生到成熟(18岁)之间的整个阶段。儿童音乐心理学研究18岁前各个年龄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诸如:儿童各年龄期的音乐感知(包括:音乐听觉的音高感、音长感、音强感、音色感等)和绝对音高感知的培养与发展;不同年龄儿童的音乐记忆和适应儿童的科学记忆方法;儿童由浅到深的音乐想象发展及培养;儿童最初的音乐思维方式及对儿童的音乐思维启发与诱导;儿童音乐表演时的情感表达;意志在儿童学习音乐时的作用与培养;儿童气质和性格对音乐学习、演唱演奏的影响及调整;儿童音乐能力的健全与发展。上述诸方面都是儿童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随着儿童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内容还会不断增加和深入。

儿童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儿童的各种音乐活动都是受其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所支配的。因此,对儿童音乐心理的研究,对提高与发展孩子们的音乐活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这门学科可以对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提供心理理论的指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进行音乐教学。还可帮助教师总结儿童音乐教育经验,提高音乐教学自觉性与水平。

儿童音乐心理学具有上述科学性与应用性。但是,这门学科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广大中、小学和幼儿音乐教师站在儿童音乐教育的第一线,应义不容辞地承担建设这个学科的责任。

下面简单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一些音乐心理特征。

乳儿期(出生―1岁):这个时期乳儿的音乐听觉反应不太精细,也较缓慢。满两个月时就能区别一般的铃声或门声,有高低音的反应。三个月时有可能区分彼此相距八度音程的音调。五至七个月时能对大三度和小三度的音程有所辨别。在满周岁时孩子有的有较好的节奏感,能用准确的身躯动作表现出来。

婴儿期(1岁―3岁):即先学前期。四度、五度音程可以辨认,出现了最初的学习音乐活动,可以模仿成人歌唱或弹琴拉琴动作。这时音乐记忆迅速发展,可以记住两三个乐句,有对音乐兴趣的表现。在这个时期可以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开始阶段。

幼儿期(3岁―7岁):即学前期。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

童年期(7岁―12岁):即小学阶段,又称学龄初期。已有观察音乐现象的能力,注意观看别人的音乐演奏、演唱,也能听辨较难辨别的和弦音。音乐记忆内容与篇幅增大,音乐想象开始自由地活动。在练习时能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并能产生美好的音乐前程的理想。

少年期(12岁―15岁):即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这时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进步迅猛。记忆、思维、能力、意志、兴趣都趋向成熟。

青年初期(15―18岁):即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时已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自觉地进行学习。音乐听觉敏锐,能辨别各种音程及和弦,是音乐记忆表现最良好的时代,思维方法逐渐科学化。

上述都是一般的儿童音乐心理特征。儿童之间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有的儿童有超常的音乐心理特征,表现出突出的音乐天赋。但有一些儿童对音乐反应较为缓慢,落后于正常的音乐年龄心理特征。这些性特征对研究者来说是需要分别对待和处理的。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下转第97页)(上接第74页)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问题 音高 时值 乐趣

音乐是通过各种高低、长短的乐音,在具有一定逻辑的组合中构成各种旋律的,要唱好一首歌曲就必须准确地掌握音符的高音和时值。

在小学视唱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唱名、音阶、音程、和弦等的视唱、练耳来培养儿童的音高概念,帮助他们掌握旋律的音准;另一方面又通过节拍、节奏等基本训练来培养儿童的高低、长短是在旋律中同时出现的,所以视唱教学又总是将音准和节拍、节奏的训练在相互交织中同时进行。

儿童在入学前,虽然对音高、节拍、节奏已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尚未经过听辩、比较等听觉训练,往往会由于各个主观反映的差异性而产生不同的概念。因此在唱歌时会走调,节拍、节奏也不稳,在唱音阶时常易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在低年级多数儿童中尚不具备准确地音高、时值概念。针对儿童教育“先入为主”的特点,如能及时培养儿童准确的时值概念,使他们具有敏锐的听辨能力,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当然,这种音高、时值概念的培养,必须遵循学习音乐的感知规律,注重儿童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使教学方法既符合教学原则又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儿童正确的音高概念

在旋律中,由于音与音的连接,使两音之间产生了音程关系。视唱教学的音准训练实质上是培养儿童掌握这些音程关系,要求儿童能准确地音与音的连接。因此,培养儿童正确的音高概念,不可能通过孤立的练习一个单音获得,而是通过音与音的关系,才能在听觉上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

纯五度音程是基础音程,没有大、小音程之分,容易为儿童掌握。因此在唱名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七个音分成15,26,37,4i四组来练习,除了认识七个唱名外,还要掌握纯五度的音高概念。例如:当儿童学习1和5时可先让他们听琴声1和5的旋律音程及和声音程,视唱下例:

例一 1=C 2/4

1 1 O 1 1 O 5 5 O 5 5 O 1 1 O 5 5 O 1 5 O 1-O。

do do do do so so so so do do so so do so do

例二 1=C 2M4

1 1O 11 1O5 5 O 55 5 O0 0 O5 5 O0 5 O5-O

大鼓 咚咚咚小 鼓 咚咚咚 咚 咚 咚 咚

0 0O0 0 O 0 0O 0 0 O1 1O 0 0O 1 0 O1-O

咚 咚 咚 咚

5

当两组唱 1的和声音程时能使儿童进一步听辨1和5两音之间的音高差距,同时,纯五度的和谐感又能提高儿童音准的辨析能力。

大、小二度音程的练习是两音相邻而不和谐的音程。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困难,要培养学生区分大、小二度的差异,借用生活中语言声调来帮助儿童克服困难。

例:1=C 2/4

12 1 2O1 2 1 2O5 6 5 6O5 6 5 6O0 0O5 6 5 6O0 0O5 6 5 6

火车火车咔嚓咔嚓火车火车咔嚓 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5 6O5-O

咔嚓 嚓

在初步建立大、小二度音高概念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教师领唱、分组接唱、由个别儿童领唱、儿童齐声答唱、儿童与琴声的接唱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音程混合练习。

对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在低年级中,音阶练习可分成1234;4567i两段进行练习,由于两段的音程关系相同,儿童容易掌握音准,熟练后再连接整个音阶。儿童初步唱会自然音阶后,可以结合节拍、节奏的训练巩固音阶。

例:1=C 2/4

1 2 2O3 4 4O5 6 6O7 iiOi 7 7O6 5 5O4 3 3 O2 2 2 O1 -O

二、培养儿童正确的时值概念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反映着音乐的时间性。因此,只有准确地表达每个音符、节奏型等的时值,才能完美地表现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正确的音乐时值概念是提高识谱能力的前提。

低年级音乐教学常用击拍来培养学生的节拍感。例如,在唱歌或听音乐时让儿童随着击拍或拍腿来帮助儿童掌握音乐的节拍和速度,培养他们能按统一的拍点来演唱歌曲,使歌曲唱得整齐。高年级的音乐中让学生用手划拍视唱,要有清楚的“拍点”和拍与拍之间的平均速度。

注意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在练习时用“哒”字念节奏,同时用手划拍,要求节奏正确,拍与拍之间的速度平均统一。节奏复杂的地方分小节多练。在训练时,可以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来听辨和唱出节奏的差异,如练习同音不同节奏,同节奏不同音的视唱练习等。

例:1=C 4M4

5 i 7 5 O 6 5 4 3 2 -O

5q i 7q 5 O6q 5 4 3 2 -O

例:1=C 4M4

3 .5 5 5 5 5 6 5 - O4. 4 4 3 2 O3 DD0

4q6 6 6 6 O 6 7 6 - O 5q5 5 4 3 O2 DD0O

第3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幼儿音乐游戏化是指运用游戏的设计方法以及参与模式进行音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幼儿感观的心理体征以及生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感染幼儿。使儿童在快乐的玩耍过程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实现全过程自由化,玩乐化的教育。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音乐教育的选择方式以及运用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思维能力弱下,采取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发展,以感觉,触觉,嗅觉,视觉等形式形成对世界的认识。针对儿童的好奇心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模式,加强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以开心快乐的方式接受教育。音乐游戏在设立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游戏意识,学中玩,玩中学,通过游戏的模式理解音乐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包括对于音乐节拍的认识,对于音乐审美的建立。也培养了儿童非音乐素养,包括儿童的观察能力,专注能力,纪律意识,表现能力等综合条件。根据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设计,设置色彩鲜艳的音乐游戏材料,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儿童天生的表演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

二、游戏策略的设计

儿童音乐教育的游戏策略设计以儿童心理为基础,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学理念进行整个儿童游戏的设计,包括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音乐乐感的培养等简单的内容,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我们一位有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对儿童游戏教育发表过自己的见解,“音乐游戏是儿童学习音乐的最好形式,是萌发儿童艺术情趣的有效方法,是实施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关于《幼儿园工作规程》给出游戏活动的定义:“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和表现力,整个音乐活动以游戏贯穿。环节自然紧扣、激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游戏的设计好坏影响了儿童的成长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1、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阶段幼儿进行的音乐感知内容,花费较长的时间段进行儿童知识教学。根据不同的音乐素材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采取角色扮演,才艺展示,心灵冲击等方式加深儿童对于音乐的感知力以及对客观社会的认知度。比如在进行《两只老虎》这首音乐的教学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小老虎的服装道具,邀请有表演欲望的小朋友进行整个音乐过程的表演,让游戏化的表演形式深入儿童的内心,掌握音乐的节拍以及韵律。《两只老虎》也是一首表演题材以及节奏感非常强烈的歌曲,幼儿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于眼耳口鼻的遮挡动作深刻地理解歌曲表达的精髓。老师可通过启发示教育的模式引导幼儿进行不同角度的表演,明确具体的动物形象在生活中的表现,了解大自然的组成方式以及特点。此类动物性质的歌曲可以让幼儿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意义。

2、内容题材

儿童音乐游戏在内容设计方式上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儿童可以理解的事物作为素材蓝本进行教学。浅显易懂的歌曲内容能使幼儿充分地理解老师教学的观念,采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具体的事物以及感观性比抽象的歌曲表达效果要好。比如,在《丢手绢》这支歌曲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丢手绢的游戏环节,将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另一个小朋友在圈外进行丢手绢的形式。当歌声停止时,拿手绢的小朋友将自己的手绢丢弃在另一个小朋友面前,另一个小朋友进行追赶,如果追赶失败,则进行音乐舞蹈的表演。这种游戏方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对音乐有一个良好的理解。手绢道具的使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之一,运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符合幼儿的对于歌曲的共鸣。同时,也可以在放学之后,与熟悉的小朋友在小区内进行玩耍,使音乐教育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随时都可进行。

3、教育意识

教育意识的培养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另一目的,每一首经典的幼儿歌曲包含了对精神素养的培养以及深刻的认识。引导儿童对于歌曲深层意识的理解,是培养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于社会规律的概念使得儿童从小就以一个守法公民的形象出现。例如,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中,描绘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照顾。这个儿歌教育幼儿从小建立起一种孝敬父母的概念,培养对于父母的关爱意识,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建立一种感恩精神。帮助幼儿进行事物的理解以及信息的反馈。类似的歌曲还有很多,在《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中,通过对于雷锋精神的描述,引导儿童从小学习雷锋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建立儿童完整的价值观念。这首歌曲的抽象意识较多,帮助儿童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以及拥护党,热爱人民,帮助他人的观念。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进行玩具的分享以及关爱他人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形为习惯与品质教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能局限于音乐乐理以及音乐节奏的培养之上,同时,也必须对儿童的价值品质进行长期的熏陶。

三、结论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出现打破的音乐教育模式,以玩中学,学中玩的形式带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真正热爱这门课程,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音乐乐理,音乐节奏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模式。老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策划时,应该明确以下教育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关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提升对美的认识。同时,也应根据音乐的内容进行儿童的思想教育,提升儿童对于社会的认知度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形成。

参考文献:

[1] 宫莉,许燕,刘永恒.关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 党史博采.理论. 2006(07)

[2] 巩庆华,史爱华.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价值与培养途径探索[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05)

[3] 周儿.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音乐教育[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05)

[4] 雷作英.如何开展好幼儿音乐教育[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6(01)

第4篇

(一)低龄段儿童的概念及特征

做为一名基层小学教师,我们常说的低龄段儿童往往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统称,年龄范围大致是6~12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身心发育不成熟、认知水平有限几乎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共同特点。另外,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这点往往会成为各科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视觉思维的概念及其应用于低龄段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优势

1.视觉思维的概念

视觉思维又被称为视知觉,目前来说尚属较为新颖的概念。视觉思维概念的提出终结了多年以来西方将感性与理性置于对立面的思想误区。视觉思维一直以来是一个不太明确的概念,有不少知名学者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20纪,通过阿恩海姆的研究,视觉思维的概念才得以明确。概念指出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视觉思维概念的创始人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思维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是最有效的,其同样具备思维的理性功能,跟一切思维活动有更紧密的联系。视觉思维应用于当前学校教育体系中时,往往被我们理解为较为直观、最早以视觉信息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知识体现形式。

2.视觉思维应用于低龄段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育设施在我国基层学校的配备情况已经相对完善,各科教师大多也在逐渐尝试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做为基层音乐教师,我们自然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去。当然,由于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灵活性要明显高于其他科目,这是我们科目的优势,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普通课件的形式体现出来,还可以将与音乐相关的多种艺术形式以多媒体为载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優质的音乐本身就可有效产调节学生情绪

相信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情绪不稳定时,会选择通过听音乐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而效果也比较明显,低龄儿童由于受身心发育水平的限制,其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遇事容易引起情绪起伏,若此时可以听几曲舒缓悠扬的音乐,相信对孩子情绪的稳定以及心理状态的调整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据知名学者的研究发现,通过科学合理的音乐学习过程,可有效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另外,音乐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学生往往会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会掌握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说,适当的音乐学习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音乐学习能够改善孩子自我封闭的性格,陶冶性情

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可以说是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接触与沟通组成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多使用小组合格教学法这类可有效增加与他人交流机会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选择以不同的音乐形式宣泄不良情绪,因此,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以及教师对学生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可有效改善学生自我封闭的性格,陶冶性情。

三、利用音乐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视觉思维表现形式开启学生的音乐创想之旅

(一)运用线条图形谱把握音乐要素

音的高低、长短、节奏、旋律、音色以及音的强弱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其中节奏和旋律是所有要素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而线条图谱可以将不同音符的时值和音高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感受乐曲本身的节奏和旋律。

(二)运用符号图形谱听辨曲式结构

符号图形谱通常是使用某些特定符号号实物图按照不同的规律进行标记,将表现形式由繁入简,将抽象乐曲变得生动、形象、趣味性更强,也就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与理解。

第5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性等方面协调发展具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1.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概念及关联

1.1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1.2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艺术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切通过教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学校中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教育。

1.3 儿童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外,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情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这说明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美育教育即是审美教育,美育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人们作为整体进行全身心塑造的途径。美育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及人才质量极为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审美活动的发展,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不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尽管我们学校教育中的所有过程都和美育有关,但只有在艺术教育中,审美因索才能最鲜明、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出来,其中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儿童的音乐教育其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爱好,养成文明的欣赏习惯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成有修养,有道德,有欣赏品位的听众。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儿童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

2.儿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1 儿童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概念化的过程。布鲁纳曾经把儿童从环境中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描述为三种:一是通过活动和操作;二是通过组织感觉(听觉、动觉和视觉)和想象;三是通过词和符号。而音乐活动正能够为儿童提供使用这三种认知方式的机会。

2.1.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识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因此,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听觉的发展先于视觉,学前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对音乐最初的感知体验,不同音乐中的不同音色、织体、节奏、风格会刺激他们的音乐听觉和动觉,为他们日后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兴趣的培养建立基础。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听觉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听觉感知、听觉辨别、听觉注意力,更表现在听觉记忆能力方面。音乐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音乐形象、深化音乐表达内容的,因此,任何音乐的表演、欣赏或创作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对音乐表象的记忆、再认和再现。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之所以能在双耳失灵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正式因为在他头脑中储存这大量的听觉表象。这些听觉表象为音乐家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在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2.1.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能发展儿童的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想象是由表象深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它与感知、记忆表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过程。正如音乐活动离不开记忆表象一样,音乐活动也往往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它是儿童沉浸于音乐活动之中并获得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儿童在欣赏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充分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

音乐教育还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中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及凭借内容的不同把思维概括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三种形式,而音乐教育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联系。首先,直觉行动思维与儿童的实际动作是直接联系的,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歌唱或做身体动作的过程中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的。儿童还能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起初步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如分辨音乐的风格、性质,知道这首歌曲或乐曲是活泼的还是宁静的,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能对不同风格、体裁和情绪性质的乐曲作比较,进行分类,初步建立起音乐与音乐之间关系的体验等等。这些形象思维所包含的判断、分类、概括、推理等一般认识活动的能力,都能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2.2.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情况发展。

音乐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言,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因此,通过音乐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就成为音乐本身应有的题中之义。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他人的感情沟通。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教育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

2.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意志发展。

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正如铃木镇一创建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一样,其看重的教育价值不在技能的习得和娴熟,而在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2.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所谓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音乐作为一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他们直接体验到快乐,从而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儿童在教师提供和创设的自由、宽松、信息量大且充满创造氛围的环境中,其参与活动的态度主动而积极,兴趣也由直接向材料本身的短暂兴趣而逐渐发展演变为稳定和持久的兴趣。在这类学习活动中,儿童不仅获得了认知、情感和音乐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享受并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同时更促发了儿童对人和事务的积极态度的初步形成,而这种积极态度、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及自信心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发展成为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基础。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等。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正需要儿童能有意识的认识到自己的活动状况,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会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特别是他们参与集体的音乐活动,他们会逐渐产生日益明显的探索行为、相互比较的倾向,迅速发展其自尊心。

2.2.4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音乐不仅能给儿童提供美感和创造性发展的机会,而且也能提供儿童发展社会性的机会。儿童的音乐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关系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通过集体形式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集体舞等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儿童不仅能够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演唱、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和音乐,而且更能够体验到集体协作的快乐,逐渐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和欣赏他人。

3.儿童音乐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

3.1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氛围之中,同时也要为儿童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老师可以让儿童表演音乐,即让儿童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而且要做与别人不同的动作。例如:在欣赏《两只老虎》时,让儿童扮演老虎,边听音乐边做游戏,加深了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组织儿童参加社区、村社的音乐或者其它艺术活动,组织学龄儿童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同时也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热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儿童的鉴赏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等。

3.2 构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音乐教育就是重视艺术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要有好的音乐氛围,更要有好的艺术气氛。家庭环境对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因学习困难被认为是“”,由于学校不肯接受他,小爱因斯坦只好待在家里。爱因斯坦的母亲每天总要花上几个小时弹钢琴,时间久了爱因斯坦也喜欢上了弹钢琴。在妈妈的教育下,小爱因斯坦很轻松地学会了弹钢琴,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把艺术熏陶教育放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的音乐教育环境与成年人的音乐教育环境不同,教育方式也不一样,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优秀的音乐文化,家庭的环境、校园的环境,人文艺术的氛围,对儿童就产生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根据儿童的年龄段播放相关的音乐教育乐曲,这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实现了无声与有声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3.3 建设合理的儿童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应当根据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计划和儿童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此扭转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改变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提高音乐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当前,很多中小学严重缺乏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师资,很多音乐教师都是语文、数学等知识学科的教师兼任,因此,缺乏把握音乐教育特点的能力,使通过加强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3.4 充分挖掘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是丰富儿童音乐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公共艺术设施和演出团体却一般利用率不高,这种资源的浪费是十分可惜的.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各地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要使公共文化艺术设施更好地发挥其音乐教育功能,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与上述文化艺术部门的合作,主动把它们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能更适合于学校音乐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3] 文.《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 题 记

心理学家根据儿童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以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划分儿童期心理发展阶段,它们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根据相关文献整理,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可以有以下四种划分方法。

一、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与皮亚杰认知理论之关联

皮亚杰主张认知发展为结构组织与再组织的历程,每一个新的组织都将前一个组织容纳在内,但是,在新的组织中仍能看到以前各组织中的行为特征,不会完全消失。由此得知,认知发展的历程具有渐进性、连续性的特点,但其结果则可能有间断性,且随时间推移而更易发生质的方面的差异。皮亚杰把认知发展的历程分为若干单位,每个单位称为阶段(Stage),因此也称为“阶段理论”。

因此,笔者将皮亚杰的阶段理论与我国各个教育学段相匹配,详见表2。

表2 皮亚杰阶段理论与我国各个教育学段之匹配

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研究者J.Sinor(1979)亦根据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分析儿童音乐发展能力与之相应阶段匹配能力,详见表3。

根据表3我们不难看出,小学三年级(大约九岁)以前的儿童无论是对音乐概念的理解,还是对音乐的知觉反应方面,其音乐能力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了解该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行为特点,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具有辅助作用。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的理论,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对儿童每一阶段音乐能力进行解读,整理得出该认知理论与儿童音乐学习能力发展的关系。

感知运动阶段(0至2岁)

儿童在语言出现之前,主要依靠感觉器官认知客观事物,并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该阶段儿童最初的音乐感知体验应以实际音响为主,为日后的音乐学习与音乐兴趣的培养建立基础。

前运算阶段(约3至7岁)

语言出现,儿童可以用符号来象征周围的事物并将它们储存,使行动有可能转为思维。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更多地依靠具体的经验获得概念,在音乐感知能力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根据皮亚杰儿童能力守恒定律,其思维能力仍有限制,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设计时,应提供辨别音乐各要素差异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感知和学习某一特定音乐概念,避免过多其他因素干扰。

具体运算阶段(约7至11岁)

儿童可根据已有概念,把事物的特征与他们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从而获得意义。新概念的获得仍需借助具体的经验。皮亚杰认为该阶段的儿童获得了守恒能力。能将音乐作品的特征以连续体的形式予以分类(如力度强―较强―更强),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与局部的问题,分辨同一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版本或不同速度演奏版本。因此该阶段应让儿童多接触音乐,形成相关的音乐概念,如音色、速度、时值、音高及和声等知识,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儿童在这一阶段迅速发展音乐能力的重要性。

形式运算阶段(约11至16岁)

儿童开始逐步脱离对具体经验的依赖,并逐步掌握怎样根据假设、推理来获得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更擅长运用思维能力,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逻辑能力评价事物。如学习五线谱时他们更倾向于理解记谱法的规则而不是“多余的比喻”。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力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个性而多样化。

音乐是声音持续进行的运动,儿童若要活用音乐,并运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自我,必须对声音要有感知的能力。所谓的感知,其包含着求知、辨识的意义,是指个体吸收讯息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时的判断思维能力。皮亚杰认为儿童音乐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并构建,儿童阶段是求知动机最强的时期,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历程,需要根据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刺激儿童的认知冲突,增强学习的动机。儿童应该在伴随音乐认知的音乐活动进行中,体验更多的乐趣与学习。尽管趣味是暂时性的,但是在活动中所产生在对音乐的理解却是永久的。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各阶段的认知特点有所了解是必要、重要的。

二、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与布鲁纳“表征系统”之关系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被视为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结构迥异的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前若能对儿童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做一番深入的了解,那么便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背景,去设计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音乐活动。布鲁纳一再强调每个人都具有“学习意愿”,他认为学习最主要的条件是“内在动机”,教师若能深切了解何为“内在动机”及其特质,尽量减少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经验,让孩子通过在充分的“内在回馈”中获得自我满足,那么构筑儿童成功的音乐经验亦水到渠成。布鲁纳主张任何知识和概念的呈现顺序应从操作表征阶段(enactive)开始,经过映射表征阶段(ikonic),最后再到符号表征阶段(symbolic)。在音乐课堂上,有关节奏教学之活动若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先让儿童体验(用听觉或肢体动作)教学的节奏型,然后可用图形来表示此节奏,最后才将音符呈现。虽然这种学习有时会因学习目标不同而有所改变,但是儿童的音乐教育仍是遵循此“操作的―映射的―符号的”三种顺序最为适宜。此一顺序也符合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布鲁纳把学生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大致相当的三个阶段,从操作表征阶段到映射表征阶段再到符号表征阶段,构成个体发展的整个过程,详见表4。

表4 皮亚杰和布鲁纳相对应的认知发展阶段

布鲁纳“表征系统”之三个阶段都具备各自的发展特点,每一阶段的特征如下。

操作表征阶段

(Enactive Representation)

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凭借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掌握事物、再现事物表象的。儿童最初的认知结构是操作表象。大约五岁以前的儿童都处于这个操作表征阶段。他们“从动作中认知”,即他们的认知多数是透过行为而产生的,他们的表征是与他们手足的直接动作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认知结构是刺激和反应的直接联结。

映射表征阶段

(Ikonic Representation)

这一阶段大约是指处于六七岁到十岁儿童的认知发展状况。它是指把事物当作视觉或听觉在想象、动作掌握或表现的状态,它以内在意向为基础。在映射表征中,对一个刺激,可以对它所具有的两个以上的部分做出反应。

符号表征阶段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符号表征是以抽象的、任意的和更灵活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阶段。它是依靠语言符号来表征事物的认知方式。语言是由内容和表现该内容的简洁的符号所构成的。处于符号表征阶段的儿童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符号表征是最高级的认知阶段。

台湾学者将布鲁纳表征系统与儿童音乐行为发展能力之相关做出总结,详见表5。

第7篇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 兴趣 认知特点 教法

钢琴被我们誉为是音乐上的明珠,一直受到音乐家的推崇和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也开始走进了平常人家的家庭。体验、感知、融入才是音乐世界的敲门砖。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完美的品格所要建立的基础,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了完美的人。

一、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前提

(一)儿童以直观表现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

低年级学生正是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身心发育和性格发育都不成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能改变的。2—7岁得儿童经历的是一个动作感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各种感觉运动形式来转化为一般的表象或是形象思维。他们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开始频繁的运用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渐渐出现了表象思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4—7岁为知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经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7—11岁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的运算能力,先后会获得各种守恒的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二)儿童个性倾向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个体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和基础;动机是个性发展的内驱力;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理想、信念、世界观是人意识到的需要系统,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个性倾向性中各种心理成分从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共同决定个人行为的动力。因此,个性倾向性也叫个性的动力系统。

儿童的个性倾向发展,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2—3岁得儿童,在性格上倾向于自主和羞愧。这个阶段的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以及开始注意到身体的能力恶化限制。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反之,如果这个阶段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容易产生害羞和羞愧的感觉。当年龄到了4—5岁得时候,孩子的个性倾向开始导向主动性上面。这个时期,孩子喜欢幻想、创作和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有很强的主动性。如果这正主动性受抑制和得不到家长的鼓励的话,那么孩子就会有内疚感。6—11岁,儿童的性格开始有勤勉和自卑的倾向。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与别人比较和竞争。

二、运用正确的教法,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

(一)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针

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教育中也存在着多元性,即音乐教育与语文、数学、政治、前史、物理、化学、地舆以及道德、体育等课程都有着严密的联络。其实音乐课程完全能够和其他课程的教育相结合。比方说教育生唱一些简略的英文歌曲,这要也能够使学生学学英语单词;再比方说能够让学生朗诵歌词,这要就能够进步学生的文学涵养,进而有助于语文课程的教育;还比方教授一些爱国主义的歌曲,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思维情趣,这也是思维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教育》副主编吴斌在《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设想》一文中从前指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大概经过引导学生自动参加音乐活动,进步学生的音乐体现和鉴赏才干,使其取得审美的体会和享用成功的欢愉,以培育学生的音乐喜好和喜好,并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开展音乐才干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经过音乐教育,着力培育和开展学生的发明力和意志力,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发明有利条件,以推进学生的全面开展。”经过采纳音乐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交融的教育方法,进而进步学生的归纳本质和才干,只要这样,才干真实完成本质教育的意图。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

老师在课堂教育中要灵活安排展开一些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及评比,并对每项活动都进行进程和成果的评估,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体验到自身成功的高兴,得到活跃的自身认知,并在这以后的行动中得到更快的展开。面临学生五颜六色的特性,需要在教育中注重每个学生的特性,尊重他们各自的喜好、喜好、专长和选择,使他们的特性得到充分的个性体现,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推进学生身心的调和、健康展开。老师在教育进程中,要根据不一样学生的特性,分类引导,多管齐下,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法来进行教育实习。例如:需要经过恰当的方法对教育内容和形式加以改进,加强音乐教育的现实性及可操作性,并注意联络社会现实生活,防止空泛机械的说教。要注重情感教育,要以情教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要活跃安排展开一些有利的教育活动,例如安排音乐竞赛、才艺展现等活动,活跃引导、激起学生自动认知,学会分析疑问、认知自身,培育活跃向上的情感,经过音乐教育推进个别学生的全面展开。

三、结语

低年级学生的钢琴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音乐性教育活动,它是与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基础幼龄儿童教学。当下的儿童钢琴教育,应该摒弃商业化、利益化的教育倾向,走更健康、更适合儿童钢琴教育发展的路线。家长们也应该结合儿童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倾向,引导儿童正确的走进音乐的世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郭莉浅.谈儿童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J].大舞台,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