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食品科技核心(合集7篇)

时间:2024-04-03 14:46:10
食品科技核心

食品科技核心第1篇

英文名称: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市食品工业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0306

国内刊号:11-1759/TS

邮发代号:2-39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食品科技核心第2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7848

国内刊号:11-4528/T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食品科技核心第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精神,提高全省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粮食作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

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粮食品质不断改善,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比较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生产效益较低。我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

省(区)之一,既要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和工业原料需要,又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客观分析全省粮食生产基本

情况,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太行山、燕山山前平原和低平原地区,选择80个单产水平较高、总产量和商品量较大的县(市、区),集中建设4000万

亩粮食生产核心区,能够推进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够实现集约经营,提升规模效益,增

加农民收入;能够为结构调整提供更大空间,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各市、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核

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研究谋划,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二、明确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提高单产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推进

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稳产高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核心区粮

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经过三年努力,核心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基本

形成。稳定一批吨粮县,建设一批粮食高产稳产示范县,为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570亿斤以上发挥支撑作用。

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原则:(一)成方连片,集约发展。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核心区生产条件较好和生产水平较高的优势,调整和优化生产布局

和品种品质结构,适度集中,规模发展,培育有较高竞争力的优势粮食产业带。(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粮食生产核心区不同区域的基础

条件、资源状况和产业特点,确定相应的扶持重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分类推进实施。(三)依靠科技,增产增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加快推进核心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核心区粮食生产水平,促进粮食生

产增产增效。(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明确部门分工,创新工作机制,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支农资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五)夯

实基础,持续发展。加强核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增强后续生产能力。强化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

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粮食发展新路子,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设重点

(一)着力建设高标准粮田。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确保核心区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着

力完善核心区农田基础设施,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搞好田间灌排渠系、土地平整和机耕道、田间道路林网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支持农

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基础地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防止土壤退化。加强耕地质量监控,抓好地力与墒情监

测、环境质量监测等,进一步健全耕地质量保障体系。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切实发挥展示和带动作用。力争到2010年核心区测土

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

(二)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我省水资源极度匮乏。要加快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用水效率、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要按照《河北

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划(*-2020年)》要求,在粮食生产核心区,以管灌和渠道防渗为重点,着力搞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

程,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推广抗旱节水品种为重点,综合利用农业技术,全面推进农艺节水;加大引黄力度,推广咸淡混浇,开发利用微

咸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开辟新水源,为核心区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各地要针对区域不同特点,选择最佳节水组合方式,实现

节水效果最大化。到2010年粮食生产核心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高,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

(三)加快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扎实推进种子工程,完善种子生产基础条件,加快良种引进、选育和技术创新步伐,尽快培育一批产量高、品质

优、抗逆性强、稳产性好的优良品种,在搞好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抓好优良新品种展示田建设,引导农

民积极应用优良品种。加强种子质量检测和区域试验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核心区构建功能完备的良种推广应用体系,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

假冒伪劣等坑农害农行为,规范良种引进推广秩序。

(四)全面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深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

,搞好重大关键粮食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提升农业科技传播站、进村服务站功能,提高先进技术的入户率

和到位率。按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要求,选择一批成熟、简便、实用的科技成果,搞好组装配套和集成应用。抓好病虫害防控技术推广

,加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设施建设,提高病虫害防控能力和应急减灾能力。加快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增加秸秆还田机、

免耕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机械,推进核心区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五)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围绕完善产业体系,坚持项目、基地、园区、产业整体推进,加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专用品种

和营养、经济、安全、方便产品,实现粗加工向精加工、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的转化。选择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

面广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着力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订单

生产,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通过种粮增收。到2010年,核心区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0%,深加工率达到40%。

四、强化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土

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落实国家对产粮大县的奖励

政策,调动基层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确保不缩水、不走

样,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积极执行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建立完善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核心区的支持力度。加大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投入力度,尽快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省政府决定按照“

职能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使用”的要求,对中央和省安排的中低产田改造、水利、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支农资金进行整

合,统筹规划,分项实施,重点向核心区倾斜。有关市、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整合办法,努力提高农业投资效益

。有关市、县(市、区)和省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工程、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

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粮食生产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创新运行机

制,建立健全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支持发

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仓储运输和农资供应等服务,切实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扩大农机作业面,提高农

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商、批发商等经纪人组织,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粮食生产、销售等

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构建完善的粮食市场营销体系。

(四)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主管副秘书长、省农业厅厅

长、省发展改革委主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粮食局、

省供销社、省农业产业化办、省农业开发办、省农科院,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核心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安排,

考评督导核心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和核心区建设重点,加强协调配合,摸

清底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可操作性保障措施,报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各市、县(市、区)要把核心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

食品科技核心第4篇

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2.1核心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主干学科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整合或重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和结构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课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水平提高。现代工程教育观认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体系,应完整、有机地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系统。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确立整体工程观的指导思想,确立整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围绕确立的课程目标,在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下,整体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构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平台,其中化学类、生物类和机械类课程是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优化后应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之上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优化后应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课程;同时根据自身长期人才培养中的积淀和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将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资源与环境学等设为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核心专业课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塑特色、求创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科类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梳理,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课程群,以理顺课程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学科类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见表1。以食品化学课程群为例,对于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食品中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在无机、有机化学中已初步认识其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生物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与合成过程,食品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而食品分析则从常规手段及仪器分析、感官评定的角度介绍各类成分的分析与检测,重要的内容则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试验加以实践。通过将课程依照“课程群”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时削减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四级实践教学层次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既突出了专业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论到应用、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由一般应用到科学技术创新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层次,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有机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物理化学试验和化工原理试验等基础课程试验。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验证性试验,还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在保证基本试验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主要由专业基础类实践课程组成,包括生物化学试验、微生物学试验、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农产品工艺试验、畜产品工艺试验和发酵工艺试验等。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既考虑试验的基础性,注重试验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又注意将试验与甘肃特色资源的利用开发紧密联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教学、渗透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层次。通过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对强化学生工科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培养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阶段,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层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产品设计系该层次的亮点,在第七学期利用三周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开发产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创造,因此,必须对工科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开放试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省级和部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其他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外,还开设创新课程,包括研究型教学课程与创新案例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综上,通过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食品科技核心第5篇

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发展到今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点。重点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开展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许文才教授就提出过“设有包装工程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学校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明确定位,按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修订培养计划,把教育改革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设置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时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酿酒工程专业。拥有“畜产品加工”部级特色优势学科专项资助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乳制品研究”自治区重点开放实验室、“畜产品加工”内蒙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日政府合作项目“益得”乳品实验厂。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安全生产等5个二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内蒙古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挂靠在本院。因此,结合我区特色乳品肉品产业以及我校优势食品加工与检测,包装专业定位为食品包装。课程设置以包装工艺为主线开展设置,强调食品包装新材料研究、包装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包装贮运、包装容器及包装机械等。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是历经曲折,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2008年召开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和6位副理事长、副秘书长,教育部包装工程专业指导分委员会领导,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与教师共同对专业建设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依托食品大学科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相关的优质学科资源,凝练包装工程自身专业特色,建设好这一学科交叉性很强、应用面极广的工科专业。”因此我校包装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包装材料、运输包装、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结构与装潢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食品及其它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物流、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模块设置为了更好地实现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在科课程设置上,我校采取了模块设置方案。将本科阶段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拓展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专业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专业教育拓展课程、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教育实践、专业基础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12个模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累计60学分,学科基础教育拓展课程要求学生在7门可选课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8学分。同样学生可以根据爱好与侧重点不同在通识教育拓展课程中社会科学拓展课程最低选学3学分,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学4学分,秉承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食品安全为主要目标,所有课程围绕设置。专业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模块(表3)设置了10门必修课程,是本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涵盖食品、机械、材料、艺术设计、结构设计等基础课程总计28.5学分。在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模块中(表4),除了7门核心课程外,还包括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含论文或设计),生产实践实习达22学分。将生产实践教学放到了核心地位。其中课程设置涉及食品包装、包装工艺、食品包装材料检测、结构设计、印刷装潢、食品运输过程等。专业基础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表5)设置21门共计46.5学分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方向选择至少17.5学分相关课程。加大了食品相关课程,涉及乳肉农产品等课程共计10门。专业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表6)设置课程10门其中材料类4门。同时要求学生跨专业拓展课程学修4学分。在该模块本专业拓展课程最低学分要求8学分。课程涵盖面较广泛,学生可以根据爱好自由选择。总体来说,模块设置中,学生除了必修课程外,选修课程力度加大、门数增多、选择机会增加,学生可以根据偏好自由拓展课程。这样对学生知识面拓展,新技能新知识掌握有很大的好处,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题组设置为了符合学生拓展要求,同时根据我院师资特色及课程设置特点,设置了四个课程组。(1)食品科学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食品包装安全学、包装管理学、包装防伪技术、包装物流技术、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物性学;(2)包装材料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食品包装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高分子、包装材料学、包装辅助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聚合物及复合材料、智能包装学;(3)结构与艺术设计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包装印刷、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设计、包装CAD、广告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环境学、包装工艺学、包装动力学、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基础;(4)工程机械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包装机械、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设计基础、食品制冷技术、运输包装学。课程组由组长统一负责,定期召集本组教师研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及试题研讨与审核,建立听课制度互相学习督促。当然也不仅限于组内交流,更多学科需要交叉讨论。如食品包装机械课程就需要涉及食品物性、材料特性、机械基础、包装工艺等多学科交叉。课程组是分散与集中的统一,分散便于相近课程教师共同探讨授课内容,集中又便于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食品科技核心第6篇

根据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解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是:(1)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这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定要掌握的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掌握食品的生产工艺、品质控制等能力,并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知识积累和创新,根植和依附于学生个人,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2)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可以确保学生能在食品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这是建立在专业基本能力基础上的,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可以有所发展的能力。对食品专业学生而言,可以体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教育教学等方面。(3)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比如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区域性、行业性需求,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是服务面向定位,以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我校的食品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安康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富硒的特点,在确定核心能力时,必然考虑生物资源利用和富硒食品开发。第三是学校办学特色,我校根据所处区位的特点,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在确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时,突出服务于地方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对当地特色资源,如茶叶、魔芋、绞股蓝,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利用,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将科研的项目申报、研究过程、科研成果进入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2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指引,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培养方案的设计质量开始抓起,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4]。在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我校将课程体系结构采用“平台+模块”方式进行构建,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2个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含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以及外语、体育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均为选修,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要求学生分别在三大类课程中选修课程修够学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史,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具备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初步了解现代社会、认识自然,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具有国际化思想意识,具备用先进的信息武装自己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3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化学类课程、生物类课程、食品工程基础课程等,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如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贮运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这类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专业选修课程是为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这类课程主要有功能性食品、食品实验设计、食品资源开发、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感官评价、市场营销、食品企业管理等。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实习、专项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四类。实践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转化应用能力。

3人才培养及特色

3.1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各种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相应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5]。在保证达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使其占总学时的34%,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66%,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受到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拓展知识视野,又能受到充足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能独立开设的实验课从课内实验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并在实验课程中适当压缩验证性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实验课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除课内规定学分外,学生还必须通过参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一定学分方能毕业,以此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3.2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遵循“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的原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密切结合实践,做到专业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校内与社会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过程的创新,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断线[6]。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习、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共安排48周。专业见习安排在第1、2学期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校后对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应用,以及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针对性。课程实习对应一些需要通过集中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的课程,以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发展状况、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其中有些课程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安排进行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学年论文安排在第5学期,主要是通过某一食品研究进展撰写综述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撰写论文,锻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能力,了解自然科学论文撰写要求,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这时理论课程基本结束,让学生进入食品企业进行综合实训,进一步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毕业论文(设计)也安排在第7、8学期,其中第7学期主要是进行选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制定,第8学期主要是进行实验研究和撰写论文(设计)。集中实践环节时间的加强,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食品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加强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解决生产问题能力,甚至于科研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热爱程度,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3.3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可供食用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有以紫阳县为中心覆盖全市过半面积的富硒带,近年来富硒食品发展很快。在课程体系中,特设食品研究案例分析、食品资源开发、功能性食品、茶叶加工与评鉴等与地方食品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注重以安康特色食品为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安康食品产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的科研以富硒食品和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等也以此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4多途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食品科技核心第7篇

英文名称: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国家粮食局

主办单位: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9989

国内刊号:11-3511/T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