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科学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4-04-01 15:11:35
现代科学发展

现代科学发展第1篇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人本思想;价值思维;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人本价值思维

人本思想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综合发展理论。它是对传统以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观的否定,相对于西方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而言,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全新的价值思维方式。它不只把人作为获取和创造社会财富的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归宿,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核心,突出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理性回归。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人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完善,无不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进程,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其本质在于探索与创造,其发展在于这种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的实现与升华。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过程,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始终作为主导者和归宿者而存在。经济的增长、成长、发展,社会的进化、变革、进步都要由人来体现。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彻底转换发展理念,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只有充分重视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有效增强人的创造力、发展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提升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拓展对自然诸物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是确保物质资源持续涌流,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而且也是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源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党的宗旨目标密切联系,从根本上确立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赋予社会发展全新的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强调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始终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的每一个人的发展为宗旨,把增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它要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有效维护人的尊严、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切实保障人的权利、最大限度满足人的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维方式,正是对现代人本理论的最好诠释,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物本思维的片面性和直观性,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刻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内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热情。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需求,同时为满足需求产生了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不仅因人始,且始终以人为中心展开,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社会生产要素看,劳动者(人)是社会生产力中能动的、最终决定性的要素,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生产工具的制造改进,无不由人来主导;从社会生产过程来看,人类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生产一交换一分配一消费各个环节,始终离不开人的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总是以人为归宿。人类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既不断地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也不断地发展自身、完善自身。正是人类的基本实践——生产活动,一方面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丰富了人的社会属性。正是由于人的主导,才使得经济发展富于人性,使经济活动作为人类自身的活动而与人类社会共存亡。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产生来自于其内心需求的满足程度。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便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而随着人越往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越高,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就越充分。正是这种对自身需求不断实现的欲望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激励着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创造,从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人不仅是发展的策动者、组织者,而且是发展的衡量者、受益者。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道德的完善,人类文明的延续,无不围绕着人来进行,离开了人,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确立,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活动的本质,体验到发展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起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科学发展观使人类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实现更大多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标尺。科学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同步,意味着自然、社会和人的三种价值增殖。在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人们通过实践方式的改善,使自然的存在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存在方向转变,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对人的价值增殖;在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他人或集团之间的关系上,人们通过相互交往方式的改善,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朝着更有利于个体人存在的方向转变,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对个体人存在的价值增殖;在个体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与理想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上,通过上述两种转变,即个体人的总体存在方式的改善,从而形成其自身的现实存在价值到理想存在价值之间的价值增殖。这三种价值增殖就是作为发展一般的基本内涵。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的人化以及与此相伴而行的人的自然化这种互动过程的产物,归根到底,也都是人们实践方式改善的结果。离开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离开人的价值取向与存在方式的价值增殖,就无所谓前进与倒退,自然也就无发展可言。所以,从根本上讲,科学的发展无非是人们实践方式的改善,无非是人们从现实存在价值到理想存在价值之间的价值增殖。整个社会制度的设计和推崇,现代化进程的组织和制动,都是以大多数人的幸福满足和利益实现为导向的。科学发展观把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和自由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归宿,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开辟了人类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二、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式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它立足半个多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实践,以30年的改革开放为实证基础,站在新世纪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更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用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缜密的研究,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与教训,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就新世纪新阶段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角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它把发展当作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根本目的,对发展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把握;它要求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它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发展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指向;它把发展的实现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紧密结合,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它强调发展要做到统筹兼顾,对发展的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善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难题。第一,在发展理念上,它要求人们正确认识“质”与“量”、“好”与“快”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持续发展。第二,在发展目的上,它要求人们正确对待“人”与“物”、“面”与“点”的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发展的最高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第三,在发展模式上,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好“已”与“他”、“中”与“西”的关系,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自我特色,大胆实践,理性发展。第四,在发展路径上,它要求人们正确把握“新”与“旧”、“引”与“创”的关系,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实力,合理引进,主动发展。第五,在发展评价上,它要求人们正确看待“长”与“短”、“功”与“过”的关系,从大局出发,将“人文、社会、生态,基础、全局、长远”放在绩效评价的重要位置,公正客观,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为新时期社会财富的创造、各项制度的完善、人类文明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执政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日益成熟,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

首先,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突出以人为本_的核心,使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更明确的方向。经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和内涵。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为解决人类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激发活力、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和谐社会就是要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善、气氛良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开明。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是人类近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基础上以维护人的思想、价值、权利为出发点来构建新的文明模式,完成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价值实现,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现代科学发展第2篇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人本思想;价值思维;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冯伟福,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40-03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人本价值思维

人本思想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综合发展理论。它是对传统以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观的否定,相对于西方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而言,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全新的价值思维方式。它不只把人作为获取和创造社会财富的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归宿,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核心,突出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理性回归。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人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完善,无不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进程,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其本质在于探索与创造,其发展在于这种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的实现与升华。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过程,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始终作为主导者和归宿者而存在。经济的增长、成长、发展,社会的进化、变革、进步都要由人来体现。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彻底转换发展理念,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只有充分重视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有效增强人的创造力、发展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提升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拓展对自然诸物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是确保物质资源持续涌流,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而且也是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源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党的宗旨目标密切联系,从根本上确立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赋予社会发展全新的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强调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始终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的每一个人的发展为宗旨,把增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它要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有效维护人的尊严、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切实保障人的权利、最大限度满足人的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维方式,正是对现代人本理论的最好诠释,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物本思维的片面性和直观性,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刻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内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热情。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需求,同时为满足需求产生了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不仅因人始,且始终以人为中心展开,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社会生产要素看,劳动者(人)是社会生产力中能动的、最终决定性的要素,生产资料的开发利用,生产工具的制造改进,无不由人来主导;从社会生产过程来看,人类社会经济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生产一交换一分配一消费各个环节,始终离不开人的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总是以人为归宿。人类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既不断地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也不断地发展自身、完善自身。正是人类的基本实践――生产活动,一方面发展了人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丰富了人的社会属性。正是由于人的主导,才使得经济发展富于人性,使经济活动作为人类自身的活动而与人类社会共存亡。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产生来自于其内心需求的满足程度。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便会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而随着人越往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越高,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就越充分。正是这种对自身需求不断实现的欲望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激励着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创造,从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人不仅是发展的策动者、组织者,而且是发展的衡量者、受益者。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道德的完善,人类文明的延续,无不围绕着人来进行,离开了人,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确立,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活动的本质,体验到发展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起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科学发展观使人类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实现更大多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标尺。科学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同步,意味着自然、社会和人的三种价值增殖。在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人们通过实践方式的改善,使自然的存在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存在方向转变,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对人的价值增殖;在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他人或集团之间的关系上,人们通过相互交往方式的改善,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朝着更有利于个体人存在的方向转变,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对个体人存在的价值增殖;在个体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与理想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上,通过上述两种转变,即个体人的总体存在方式的改善,从而形成其自身的现实存在价值到理想存在价值之间的价值增殖。这三种价值增殖就是作为发展一般的基本内涵。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的人化以及与此相伴而行的人的自然化这种互动过程的产物,归根到底,也都是人们实践方式改善的结果。离开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离开人的价值取向与存在方式的价值增殖,就无所谓前进与倒退,自然也就无发展可言。所以,从根本上讲,科学的发展无非是人们实践方式的改善,无非是人们从现实存在价值到理想存在价值之间的价值增殖。整个社会制度的设计和推崇,现代化进程的组织和制动,都是以大多数人的幸福满足和利益实现为导向的。科学发展观把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和自由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归宿,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开辟了人类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二、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式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它立足半个多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实践,以30年的改革开放为实证基础,站在新世纪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更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用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缜密的研究,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与教训,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就新世纪新阶段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角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它把发展当作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作为根本目的,对发展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把握;它要求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它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发展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指向;它把发展的实现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紧密结合,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科学的揭示;它强调发展要做到统筹兼顾,对发展的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善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难题。第一,在发展理念上,它要求人们正确认识“质”与“量”、“好”与“快”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持续发展。第二,在发展目的上,它要求人们正确对待“人”与“物”、“面”与“点”的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发展的最高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第三,在发展模式上,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好“已”与“他”、“中”与“西”的关系,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自我特色,大胆实践,理性发展。第四,在发展路径上,它要求人们正确把握“新”与“旧”、“引”与“创”的关系,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实力,合理引进,主动发展。第五,在发展评价上,它要求人们正确看待“长”与“短”、“功”与“过”的关系,从大局出发,将“人文、社会、生态,基础、全局、长远”放在绩效评价的重要位置,公正客观,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为新时期社会财富的创造、各项制度的完善、人类文明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执政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日益成熟,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

首先,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突出以人为本_的核心,使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更明确的方向。经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和内涵。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为解决人类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激发活力、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和谐社会就是要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善、气氛良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开明。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是人类近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基础上以维护人的思想、价值、权利为出发点来构建新的文明模式,完成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价值实现,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现代科学发展第3篇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按西方统计,“都市型农业”主要是指“健康农业”和“外食农业”。健康农业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的产业;外食农业是指盒饭、熟食、配菜以及餐饮、饭店、点心等专门为居民家庭自己不开伙、在外用餐而设立的产业。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值和加工农产品产值相比,已经达到1:2以上,而我国则呈倒向比率,仅为1:0.4。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的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

现代科学发展第4篇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人本思想;价值思维;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人本价值思维

人本思想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综合发展 理论 。它是对传统以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目的的 经济 发展观的否定,相对于西方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而言,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全新的价值思维方式。它不只把人作为获取和创造社会财富的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归宿,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核心,突出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理性回归。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人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完善,无不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地改造 自然 、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进程,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其本质在于探索与创造,其发展在于这种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的实现与升华。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过程,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始终作为主导者和归宿者而存在。经济的增长、成长、发展,社会的进化、变革、进步都要由人来体现。因此,只有充分认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彻底转换发展理念,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只有充分重视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有效增强人的创造力、发展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提升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拓展对自然诸物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是确保物质资源持续涌流,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而且也是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源泉。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把

贯彻落实 科学 发展 观要求人们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善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难题。第一,在发展理念上,它要求人们正确认识“质”与“量”、“好”与“快”的关系,在 经济 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持续发展。第二,在发展目的上,它要求人们正确对待“人”与“物”、“面”与“点”的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 社会 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发展的最高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第三,在发展模式上,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好“已”与“他”、“中”与“西”的关系,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自我特色,大胆实践,理性发展。第四,在发展路径上,它要求人们正确把握“新”与“旧”、“引”与“创”的关系,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实力,合理引进,主动发展。第五,在发展评价上,它要求人们正确看待“长”与“短”、“功”与“过”的关系,从大局出发,将“人文、社会、生态,基础、全局、长远”放在绩效评价的重要位置,公正客观,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将 现代 科学思维方式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为新时期社会财富的创造、各项制度的完善、人类文明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执政过程中实践经验的 总结 ,也是我们党日益成熟,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

现代科学发展第5篇

陆浩同志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突破。这为我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理清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我市农业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

1、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得靠农民收入的增加来解决。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首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6年我市农业增加值为2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44元。今后五年,主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挖潜改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增收能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增长6%,到2011年达到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净增300元以上,到2011年达到6500元。

2、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构建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构建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途经。近些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06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88个,订单农业面积达到135万亩,年实际加工农产品125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初步形成了棉花、草畜乳、制种、蔬菜、啤酒原料等农业产业格局。今后,要继续按照强龙头、建基地、活流通、增效益的目标,按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

3、把依靠科学技术作为打造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助推器,依靠科技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不竭动力。纵观我市农业的发展历程,科技对农业的增长作用巨大,目前全市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然而,今后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潜力仍然很大。如我市棉花目前平均亩产皮棉119公斤,据农业科技人员试验示范,采用超高产标准化栽培,使亩产皮棉达到了150公斤。若这一技术在全市全面推广,亩产达到了这一成果水平,就相当于又增加了20万亩的棉花生产规模。仅此一项全市农民可人均纯增收500元以上。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把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放到突出位置,尊重科技人才,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科技管理,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从根本上优化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4、把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应当改变目前人均3亩地、户均10亩田的现状,打破小而全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逐步推行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是把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实现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要加强宣传动员,狠抓职业技能培训,有序开展农村劳务输转,鼓励年轻一代的农牧民离土离乡,进城创业或从事劳务活动。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种植养殖能手集中。运用现代企业运营方式,集聚土地、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今后5年,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15万人,流转土地达到20万亩,百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户达到*户。

5、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能够直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投资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道路交通重要条件,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科学合理开发农村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蓄长足的发展后劲。

6、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农民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目前,农民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和质量。要把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前,积极探索新阶段农民培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尽快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形成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7、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次深刻的农业变革。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导力度。建立现代农业重点工程项目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责任,狠抓任务落实,实行严格考核,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目标。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举措

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主要突出“四个主攻”、“四个加强”:

1、主攻高效农业。稳定发展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规模推广立体农业,主要以设施投入和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培育万元田、大力发展两千元的高效田、改造收入不足千元的低效田。一要改造提升棉花产业,以品种更新和超高产栽培、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为重点,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强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二要健康发展制种产业,规范制种基地管理,保护和治理制种基地环境,建立制种企业与农民群众的互信合作关系,降低制种成本,提高制种效益。三要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以日光温室蔬菜、葡萄、酒花等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2、主攻草畜产业。推广高产养殖技术,实施青贮氨化、良种调引、设施圈养工程,缩短肉牛肉羊出栏周期,提高奶牛平均日产奶量,实现提质增效扩群,努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实施三项工程:一是牛羊改良工程。通过良种调引、冻配改良、温精授配等,加快牛羊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二是万户万池青贮氨化工程。首先在肃州区沿山试点,推广整村整组户户建青贮氨化池,充分利用秸秆和扩大复种饲草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畜。三是实施标准化养殖工程。重点培育肃州区沿山、*县东片和玉门市肉牛养殖基地,金塔、*、玉门、肃北、阿克塞优质肉羊基地,建设养殖小区、发展养殖大户、实行舍饲圈养,争取牛羊饲养量有突破性发展,奶牛总量稳中有增。

3、主攻农业产业化。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相互联合,打造优质畅销品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根据龙头企业加工需求,调整结构,规模发展产业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三是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宣传培训、典型示范、扶持指导、整章建制,规范行为等,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四是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围绕棉纱精纺、种子加工、脱水蔬菜、啤酒原料等加工产品,创建国家或区域性品牌。五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搞好产销衔接,增加农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六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提高订单履约率。重点协调龙头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4、主攻农业科技。实施农业科技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通过改革,理顺兽医管理体制,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坚持抓点示范,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农业、棉花超高产栽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洋葱育苗覆膜移栽、牛羊品种改良与高产养殖、饲草青贮氨化、畜禽疫病防治等技术,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三是坚持送科技下乡,广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四是加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力争5年内完成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5、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管。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底承包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和土地承包权、流转权、收益补偿权。依法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积极参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使用的监管,切实解决征地安置补偿费用拖欠、挪用、截留问题。

6、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执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农村中小学一费制、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完善涉农收费监管、举报和案件查处制度,搞好专项治理,切实加强农牧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坚决纠正侵害农牧民利益的行为。继续抓好农村财务运行和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违法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对村内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现代科学发展第6篇

【关键词】十精神 体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01-0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大会上,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屋建瓴地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号召全国各族人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大会结束之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党的十报告精神的热潮。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共党员及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笔者深知同志讲话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十精神不仅有助于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使改革开放大业继续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也必将使我们更加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树立更加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毫无疑问,党的十精神为我们切实肩负起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一 筑牢科学发展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回顾历史,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错误。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科学发展意识不足,盲目、非理性决策所致。

科学发展观是同志于2003年提出的重要理论。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报告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历史性成就,一是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二是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三是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仅充分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最核心的成功经验,也为今后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历史一再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党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路线绝非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法宝”,必须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加以创新和构筑。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发展实际的需要。其中,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时代和人民在呼唤更加切合于中国发展实际的党的理论和路线。科学发展观由此应运而生,自觉肩负起了历史和发展的重任。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指导地位,既是历史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选择,也是确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贡献和精神动力。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客观总结了我党走过的艰辛而辉煌的复兴之路,既充分肯定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作用,也深刻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对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导向意义,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其中,“两个翻番”的目标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局势的无畏勇气和坚强信心,又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奋勇向前、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勇气,并由此唤醒了沉淀于民族心中亘古不泯的强国之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赖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则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的信念是一种理智的信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要求,也体现了我党的执政理念,必将对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可持续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坚定不移就能不断进步,稍有松懈则可能背道而驰。

在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近十年中,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必须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来认识和分析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在党的十报告中丝毫没有回避问题,而是针对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态势作了重要的理论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充分展示了我党清晰的执政理念。

二 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大力发展现代教育

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从分散到集中是这一社会的特征,新的社会结构将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物质的相对过剩,必然使久贫乍富的我们既产生了满足感,又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物质与精神发展的不同步是社会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面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解决国民的信仰、道德和心理问题就成为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事。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事业是大多数人的事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心理出发点。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不断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大力发展现代教育。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国家,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是铸就民族之魂、心灵之根的源泉。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则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人的头脑,力争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持久发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是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弘扬民族优良文化,确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人头脑的重要阵地和载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时代的前沿和历史的高度,自觉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政治修养,牢固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课教师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历史的责任、时代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现代科学发展第7篇

一、我县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状。截止到年底,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88.7万亩,其中粮食92.3万亩、油菜40万亩、棉花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0万亩。先后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两大战略”示范县、粮食生产大县,被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还被省政府定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县,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等称号。

2、我县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名牌产品少,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品种结构不够优化,品牌效应较弱,缺乏能够代表我县的名牌产品,影响了知名度的提高和规模特色作用的发挥。二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因宣传、推广、管理力度不足,基地环境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按标准化生产的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执行标准,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三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即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棉在我县基础较好,但规模不大、品质不优、品牌不响。四是产业化水平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少,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链;产、供、销三方面监管和联结机制还不够强,组织化程度低,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县作为全国的农业大县,要把发展效益型农业作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推进蔬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精深加工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

3、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好农业项目建设,大力整合我县涉农项目,实行捆绑建设,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建设效果。重点是水稻、油菜板块基地。抓好商品粮基地项目建设,抓好沃土工程、病虫防治体系建设,切实搞好灾害防控应急预案的制订和组织实施,抓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大力推行能源节约技术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着力提高我县农业抗灾能力。

4、大力推进特色基地及园区建设。重点抓蔬菜、莲藕、茶叶、水果、药材等特产作物基地建设,重点搞三大园区建设。一是建设好城郊蔬菜产业区。以清泉河东街为中心,涵盖天鹅、宝塔、胡弄等村,建设1万亩反季节菜生产基地。以散花禹山、红莲巢等为中心,建设2万亩反季节菜生产基地。二是建设好水生蔬菜产业区。以巴河芝麻湖为中心建设4万亩的莲藕产业区,以策湖为中心建设1万亩的菱角生产基地。三是建设好大别山野生菜产业区。主要以洗马、绿杨为中心,建设5000亩的山野菜生产基地,在洗马小金山、燕毛咀等村建设黑木耳、双孢菇生产基地。

5、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重点加强“神之乡”优质大米、“万重山”优质油、“芝麻湖”藕粉等三个品牌的宣传工作,通过科学制定生产标准,强化生产工艺,加大宣传力度,使这三个品牌在省内外占有一定的市场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农业生产是第一车间,要选定优质品种,按照粮油建板块、林果抓基地的思路,确保粮油优质化生产,抓好80万亩优质稻、45万亩双低油菜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