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信息科技(合集7篇)

时间:2024-02-02 15:05:12
现代信息科技

现代信息科技第1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信息;科研管理;应用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信息资源、能源和材料的地位不断提高,并被称之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目标,能够进一步增强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中,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活动当中占据关键性地位,而主要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科研活动计划并开展监督调控以及协调服务等多项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信息收集、整理与利用应始终贯穿在科研管理整个过程中。为此,深入研究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科技信息概述

为正确地认知现代科技信息,最关键的就是要构建静态和动态两种维度的视角。其中,静态现代科技信息主要是站在信息静态角度对现代科技信息和特征予以认识,而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则是站在动态化角度对现代科技信息结构以及技术展开认识[1]。信息主要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过程,甚至是与状态和过程相关的知识,通常情况下,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将观察者对于认知的不确定性消除。由此可见,现代科技信息主要反映了现代科技变化以及特征,也是客观事物间作用与联系的表面特征,也是感知与认知以后的再现,为此被当作科研中的重要资源。现代科技信息被当作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其具备可以独特的特征,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广泛性。现代科技信息应涉及诸多学科资料,同时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渊源,同样也应当涵盖了国内与国外的最新动态信息[2]。第二,时效性。现代科技信息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呈现出来且呈现的形式较为简洁。第三,针对性。在收集信息方面应当具有针对性,并且根据各种专业的科研活动进行分类收集并整合。第四,先进性。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动向,使得信息服务更具前瞻性以及能动性的特征。信息化本身的内涵就相对丰富与复杂,属于动态化的概念,具体指的就是对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利用,进而对信息进行获取与传递,同时完成存储与处理等环节的工作。而信息化也包含了计算机、微电子以及通信和光电子等多样化的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中的现代科技信息,更多的是指对信息科技量度、转换、处理以及压缩等的动态化过程[3]。

二、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很容易遇到科研选题盲目与重复的问题,一旦选题盲目则会直接影响科研活动水平,同时还会导致科研成果层次偏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都被大量浪费。对原因进行分析,则主要是忽视了科研信息的重要性且掌握不多,研究力度不到位。对于科研管理工作而言,现代科研信息能够为其提供决策与参考,在科技信息的作用下,确保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而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科学技术各方面的信息当作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且针对相关信息予以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进而对国内外的科技信息进行及时地掌握。如果科技信息资料不完整不准确,则难以对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以及状态予以实时了解,甚至无法对新成果与新情况进行掌握[4]。这样一来,就无法保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吻合,同样也难以确保科学研究发展预测与决策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现代科技信息对科研管理的影响程度极大。

(二)调控作用明显

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在短时间内形成新的成果且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将科技信息作为重要依据,进而对科研活动进行合理地调节与控制。详细来讲,科研管理主要是对情报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对比科研课题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而综合考虑具体状况,对课题研究的方向进行及时地调整,合理调配人力物力与设备等,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现,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应用,能够合理地调节并控制科研管理工作,将科研的周期缩短,尽可能规避人力与物力的浪费问题发生。

(三)积极促进成果的转化

通常来讲,科研工作人员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往往不丰富,所以在衔接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方面的效果始终差强人意,大部分科技成果只能够被当作实验室小成果,在转化成生产力方面阻碍较大[5]。要想有效地转化成科技成果并且形成规模产业,仍需要经过中试环节。但是,科研单位中试硬件设施并不完善,同时资金、场地以及供水供电设施也同样无法满足标准要求。如果是企业具备了试验技术,同时还有产品性能配套设置,则能够达到中试要求。所以在中试的过程中,应当保证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全面合作。在此基础上,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认知不同于研究人员,更关注产品市场以及经济效益,研究人员则对学术水平高低较为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技术信息与市场信息进行熟练地掌握,和企业加强联系,对企业实际需求予以深入地了解,通过横向合作研究来推动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三、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的科研管理,具体指的就是管理知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其中涉及到了科学活动计划、组织、监督与协调等等,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始终贯穿收集、整理和加工利用现代科技信息的环节[6]。与其他区域管理不同的是,科研管理具有不确定性与灵活性,属于一种脑力劳动。对于科研管理系统来说,其发展主要包含了两项运动,其一,物质流,主要内容就是人力、物理与财力流动以及分配;其二,信息流,将信息的质与量充分反映出来,具体指的就是科技报告、技术档案以及会议文献等科技信息获取、传递以及加工和处理。这两项运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且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信息流对于物质流状态的反映,信息流在科技信息系统作用下向科研管理系统反馈物质流状态。其中,科研管理系统负责对控制流进行组织、调节和控制等,以保证其流动和分配更加有效与合理。除此之外,物质流流动和分配结果同样可以实现现代科技信息系统的完善,为科研管理系统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使得科研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7]。而静态和动态双维度视角在科研系统稳定平衡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静态现代科技信息

管理具体指的就是决策、计划、组织以及协调控制,随后再次决策、计划、组织以及协调控制,始终呈现出螺旋型上升的循环过程。要想实现系统管理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充足信息内容,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进而形成并反馈充足信息,最终将管理功能发挥出来。而静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资源,具体指的就是科研管理工作必要的加工素材,也是该项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另外,表现在经济财富方面,现代科技信息也同样是新一级研究和成果的必要成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8]。在此基础上,还表现在时机方面,现代科技信息已经逐渐成为战略性武器,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够把握制胜点,进一步推动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知识创新。

(二)动态现代科技信息

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应用的主要目标就是对电子计算机与现代化通讯手段予以合理利用,以实现信息获取、存储和处理分配等动态性过程。而其具体的表现可以包含以下几点:第一,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通过对动态现代科技信息的运用,有效地突破了传统以人力为中心的统计、查找和摘录流程,对信息化技术予以合理地运用,以保证把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有效地整合至计算机的服务系统当中,进而通过网络检索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料,进一步增强了信息的质量,同样也提升了信息的享受。第二,科研管理流程的信息化。科研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具体表现在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以及审定等流程,同时还有合同与资金的管理、验收管理等相关环节都呈现出信息化服务的特征[9]。其中,网络信息评审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推动科技立项本身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进一步增强了科研管理工作实际的效率,以保证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科技项目进行申报。第三,科研专家管理的信息化。在科研活动中,专家占据主体性地位,承担科研项目与成果执行的责任,同样在科研立项与科技成果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逐渐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专家系统的合理运用,能够在更广的范围之内选择专业人士开展网上评审工作,并详细地记录专家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等,进而对专家科研活动的内容以及项目实际进展状况更加了解,确保科研专家工作评定的公平公正性。基于科技信息化深入发展,对于科研专家管理来说同样需要增加专家信息管理、专家选取以及专家信用和资质管理等多项全新功能。第四,科研成果评价的信息化。在评价科研成果方面,同样也是评价科研工作人员科研活动成果的具体表现。现阶段,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具体指的就是政府亦或是政府委托行为,因专家的人情关系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评价工作人员在对参评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掺杂了诸多主观性的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对信息化技术予以合理地运用,进而构建智能化与流动性的专家库,而科研管理部门同样需要充分考虑专家库当中的专家信息,随机地选择并开展“盲审”,确保评估工作更加客观[10]。而评审的标准同样可以对信息化技术进行运用达到量化,最终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审核指标,并构建健全且便捷的科研成果评价系统,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评价的效果。第五,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对于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而言,其中涉及到收集、加工并整理成果,实现对其深入研究与利用,在产业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科研成果管理的信息化具体表现在两部分,其一,科研成果信息资源建设;其二,全面建设技术和成果的推广服务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科技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而将现代科技信息应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应给予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孙赟星.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263-263.

[2]颜廷兰.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89-90.

[3]潘澍之.试论高职院校新型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J].管理学家,2013(5):568-569.

[4]曾建勋,曹继东,苏静等.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及其对科技情报工作的影响[J].情报学报,2016,35(9):899-910.

[5]彭文莉,吴庆斌,王美琴等.“互联网+”背景下的医院科研管理——基于某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1):203-206.

[6]闫奎铭,孙雍君.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转向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01-106.

[7]谭维国,朱乐明.加强科技单位科研管理的途径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2):183-184.

[8]迟迅,郭骏骐.探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展望,2016,26(3):174.

[9]黄燕华.面向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科馆员+科研管理人员”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6):98-100,封3.

现代信息科技第2篇

关键词:科技信息;科研管理;应用

引言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现代科技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丰富,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获得这些信息。对于科研管理而言,在工作中有效的利用这些现代科技信息,能够进一步促进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科研工作的进步。因此,在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对现代科技信息的应用,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对科研管理的作用。

1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1科研管理的概念与特点。科研管理的实质是对知识产生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管理,是科研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通过两种运动来实现:第一,物质流运动。这种运动中需要对人员、资金以及资源进行分配与运转。第二,信息流运动。这中运动中包括对科技图书、科技报告、科技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以及技术标准等科技信息进行获取、处理以及推广。两种运动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流能够反映出物质流的实际状态,而信息流则可以通过科技信息将物质流的实际状态反馈到科研管理中,并通过科研管理进行组织与调整,保证对物质流的分配更加合理。而物质流的分配结果则能够不断的对现代科技信息进行补充,确保科研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1.2静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并按照这个流程进行不断的循环,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获取并传递足够的信息资源,并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反馈,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静态现代科技信息首先要作为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资源,也就是进行管理的素材,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次才是经济资源,现代科技信息可以作为产生新研究成果的最经济的成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支柱的作用。最后是时机,目前的现代科技信息已经成为了战略性的武器,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掌握这些信息,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使科研管理成为知识与财富创新的基础。

2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

动态现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实现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在进行科研管理时,管理人员可以在工作中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科研信息的分析,在查找相关信息时,也可以使用网络进行搜索,其搜索效率要明显高于查找相关的书籍。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的技术性与准确性。

2.2实现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在以往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管理的过程没有形成稳定的流程与模式,造成过程随意性高。在应用现代可以信息后,建立新的管理流程,能够彻底改变原有的流程,实现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科研管理的具体申报流程能够实现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计划编制、合同、资金以及执行情况的管理、验收与后评估管理的信息化。通过这一流程的建立,可以使用网络技术创建爱你网络信息评审平台,并广泛的应用在科研管理流程中,促进科研项目审批效率的提高。

2.3实现专家管理的信息化。在进行科研管理的过程中,专家是管理工作的主体,这是由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要由专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专家需要借助现代科技信息与先进的实验方法,过去最新的科研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信息库被建立起来,促进了科研管理中专家的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化。通过网络的信息库,我们可以选择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对科研活动进行网络评审。在对专家进行选择时,必须要勘察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在专家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对所有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能够对专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信息库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用于信息库的更新。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科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的管理也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科研的成绩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专家建立自己的信用方案,并且实现对专家资质评审管理的信息化。

2.4对科研成果进行信息化评价。在对科研信息进行管理时,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需要评价。在原有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工作都是由政府负责或委托相关部门负责,参与评价的专家也都是在本地选择,政府及委托单位可能与专家认识,在政府的授意或人情关系的影响下,造成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中包含一些主观的评价,造成评价的客观性下降。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后,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评价平台,能够组成流动性的专家组,能够有效的解决评价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家库随机选择专家进行评价,在未来的发展中,评价系统会更加完善,逐步实现盲评。

参考文献

[1]吴姝靓.新时期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90-91.

[2]岳花兰,李葳,吴涛,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6,35(03):297-301.

[3]王芳芳.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为学科建设服务模式探析——以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1):16-17.

[4]顾君,邹远辉,王吉凤.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3(10).

现代信息科技第3篇

关键词:科技图书馆;信息技术;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20-01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读书馆是文献的中心,也是为学术服务的学术服务的机构,高效率的信息传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使信息服务机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的管理中,用信息技术促进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是我们科技图书馆工作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采用数字化的管理理念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系统,呈现出网络化和智能化,图书馆日常数据建立工作采用自动化管理完成,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询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可以对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解决了供求矛盾的问题。使读者的阅读更加方便,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管理变得非常方便,完善了图书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服务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图书资源的获取方式,同时也转变了图书管理的模式向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已经普遍全球。以信息传递技术为基础,加快网络图书馆发展的进程。

期刊在文献中占有重要作用,新的学术在期刊上发表,很大部分的文献都来自期刊,要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就要发挥图书馆的馆藏作用,同学为科技人员提供更丰富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使其成为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

三、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员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对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图书管理员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要明确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管理员,相反图书管理员的作用更加明显,信息技术对管理员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使图书的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的管理模式相结合,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管理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加强学习,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必须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或者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成为高水平,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只有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熟练网络知识才能做好图书管理员的本职工作。

四、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弘扬

(一)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图书馆实现人命

图书馆具有传播知识的使命,而图书的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解决了文献的时间限制问题,无论在信息采集和读者利用信息的方面,都为读者提供了高速便捷的服务。网络化的图书馆方便了读者对信息的获取,给读者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化的图书馆可以使读者不受时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查阅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图书馆还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网络图书馆的存在给读者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网络图书馆可以激发“人”性化因素

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人的作用,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设备上,而不是注意在技术专家上,在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很多图书管理员做的只是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枯燥的整理书架,这种机械性的工作对人的创造力是一种扼杀,很多管理员都受不了这种枯燥的工作而离开图书馆,在网络模式下无论是编排还是借阅管理员都从简单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图书馆可以开设在线咨询服务。可以发挥图书管理员的才能和价值,而且还能做到多个管理员对一个读者进行服务,实现人机对话的亲切感,是图书馆的服务和质量都提到提高,无论是图书管理员和读者都能得到满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比任何时候够注重对图书管理员的培养,也是图书管理员对工作重新进行价值评定,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信息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更加重视人文因素。

(三)网络图书馆有利于维护信息公平

知识自由是每个人都不受限制的接受各种信息,而图书馆无疑是满足人类知识自由的一个机构,社会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人的价值的实现取决民力的行使和发挥,民众对现代化建设的参与,取决良好的知识、思想、信息的开放程度,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为实现中心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有些人认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越来越依赖网络,由于部分人员技术上的差异,而出现鸿沟,认为网络图书馆的出现有碍社会信息公平。这一矛盾由于计算机是新兴技术没有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网络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上明显高于传统图书馆,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鸿沟不断缩小网络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能力将继续发展,普及信息检索教育,提高信息检索使用,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网络图书馆,提高大众对信息的检索能力。

(四)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并存将引起人文精神回归

很多人开始怀疑越来越多的人沉迷电子阅读,进行虚拟化交流,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隔阂,但是事实表明,随着电子阅读方式的普及,传统的阅读方式开始逐渐被淘汰,人们从网上获取所需知识,可以让读者获取大量的所需信息,并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要,只有通过网络资源才能实现人们的阅读需要。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图书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为大众提供一个信息化的服务平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给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随着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将成为大量信息的聚集地,图书馆的未来的发展方式必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科技第4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通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计算机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表明,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创新和深刻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前几年,我国各个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现在,又提出了更重要的任务: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这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必然将融入到教育中,而真正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作出明智的决定。

我们的国家已经根据我国国情,利用文字教材、电视、广播、卫星接收站、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光盘等媒体来进行现代化教育,这就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呢?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特点

1.1开放性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采用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等方式,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教育做到开放,使教育对象扩展到各个基层、各个行业、各个民族、包括边远地区,使教育遍及全社会,有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供教育者使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加学习的愿望。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由于传统学校教育在场所、时间及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1.2非线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要整合好,就要做好“非线性”,不仅包括课程的非线性,还包括教学过程的非线性。曾有人打了一个比喻,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打的,任何人可以从任何地方上车,也可以从任何地方下车,这也是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

1.3交互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好以后要有交互性,即人机交互、人机沟通、人与人之间可以远距离的沟通和多向的交流。人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跨越地域、跨越国界,自主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对一些问题可以在网上通过BBS、QQ\\MSN等进行讨论、交流,使自己更全面、更深入、多角度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基本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参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要求是要使老师把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强调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开发软件,而是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软件,如何将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帮助他们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及其他学科的整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既高效优质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能培和提供他们的信息素养。

3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应该是这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统一的整合

现代信息环境必然是由所有信息技术工具积累而成,孤立地看待数字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全部,必然不能实现其贴近现实的最根本的普遍意义;教师们基于过去的学习实践,容易对新的信息实践产生连续的理解,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实践和新的理念;对一般性的计算机和网络装备条件来说,仅靠计算机网络机房往往无法较好地实现对全校学生的学科课程整合。因为,对一个学校的计算机装备情况来说,每个学生每周可能只有不到一个课时的上机机会,相对于每周开出的学科课程来说,这个机会是太少了。而全面地理解信息技术环境就伴随着有这样的好处,学生们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活动可以在对传统信息活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目标要求提高到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的高度上,将更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真正实施和收取时效。

4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的整合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时,往往认为利用高新技术更有利于学科的整合,其实不然,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教学工具,用什么样的硬件、软件,对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教学技术,只要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就说明什么样的教学技术是适当的,并非利用越高新的技术越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当前有人总结出了学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经验和原则,共有六条:

当有经验的教师看到新的举动对他们的学生非常有效时才能进行改革。这是美国总结出来的,说明了一些非常深刻的道理。改革的新实践能否持续,依赖于教师得到的援助的多少。大家可能在学校都看到一些教师愿意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但是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给他的支持有多大。有利的领导是有效的改革常规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学校领导重视,改革的步伐就会相对快一些。在中小学,信息化的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不是电教老师可以做的,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命令来进行改革。付诸实践是进步的必要步骤。因此应该把新的实践纳入课程计划,规范操作过程,减少抵触情绪。促进改革的时间必须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进行,改革全部的教学模式。应该把新技术纳入每天的课程计划,所有的老师每天利用,这样往往取得成功的机会大一些。冲突和意见分歧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对成功极为重要。我们从各个角度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科整合的广度、深度、进度,理解它的难度,其实还有一个基本点,就是我们要有耐性,因为改革是缓慢的。改革要制定可行的计划,不仅是在基础设备的建设上要有计划,更重要的是在建完设备后的计划。

现代信息科技第5篇

什么是“整合”呢?“整合”主要的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先生曾经形象地比喻过“整合”的含义,他说:“整合不是综合,不是‘盖浇饭’,而是融合,是‘扬州炒饭’。”因此,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水与油的关系,而是水与乳的关系。要做到“整合”,就必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下足工夫,经过合理化的融合,达到水融,使它们在新的平台上结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技术功能,更是为了改变传统“教与学”的理念,使得教育有新的变化、新的发展、新的意义。

上面简述了“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呢?通过查看各种资料,我比较认同这样一种说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课程教学,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包含在前文提到的通信技术中)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它的基本思想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2.信息化处理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在理解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后,我对比自身的教学经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这样几点想法,下面简单地阐述一下,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点是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

第二点是教师的信息素养。

第三点是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点是教育的大环境。

其中第一点我认为是最根本的,也是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影响最大的一点。它就好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栋大楼的基础。

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应用,有利于学生对整合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反之,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水平低,基本的硬件、软件达不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要求,那么,即便教师有再高的信息素养、再高的信息技术,也完成不了这个整合的任务。学生也就无法对整合后的课程知识做出反应。

第二点,关于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也是影响“整合”的一个局限性。我认为目前的教师群体正处在一个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新老更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教师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年轻教师多数倾向于使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此外,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水平好的教师喜欢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的教师虽然喜欢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但做不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更多的情况只是把板书转移到了幻灯片上,没有太多质的突破。而有的教师在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自身学科整合时,又苦于做的过程太辛苦,耗费的精力远远大于传统教学,而且有时效果并不是很好,得不到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样也大大地挫伤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现成的、好的整合案例,可这种案例往往很难找到,因此教师迫切需要一个能分享优秀整合案例的平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这些诸多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第三点,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整合”的一个局限性因素。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最基本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递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操作能力。以我所了解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和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到了高中才开始接触计算机,学习信息技术。有的学生虽然初中学习过信息技术,但更多的只是玩玩游戏,几乎不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果以自主探究或自学的方式制作学生使用的交互式课件或web课件,很多学生可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使用这些课件的问题。那么,做得再好的课件,如果学生不会使用,无法参与整合课程的学习中,也是没有效果且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施过程的顺利与否。

第四点,教育的大环境方面,我认为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也影响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情况非常不均衡,教师的层次有差别,学生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这种差别也会存在,自然会在推进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逐步去解决。

2.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网络来整合全国的教育资源,如果这个网络形成了,那么,就可以让教师共享和使用这些资源。这不但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可以给教师一个广泛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平台,甚至可以为想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的教师提供一个足不出户就能自我培训的“学校”。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教与学”的效果,理所当然也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3.考试制度是一个制约“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因素。教师所做的很多教育教学工作,其实都是在为考试服务。在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大环境下,要做到真正以人为本,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对我们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述的四大点就是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可避免的、存在的局限性。除了这个想法外,我觉得“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整合”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是否有必要性。有些教学内容适合于传统方式讲授,就不需要将其整合,否则会弄得不伦不类,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技术的整合。有些教学内容用一种媒体表达即可,没必要多用几种媒体在整合过程中重复表达。有些教学内容可以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整合制作,就不一定非要用Authorware做成复杂的交互性的课件,最终还是教师在演示授课,这就没有意义了。这些问题也是一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认识过程中的误解:认为课件复杂,表现方式丰富就是整合的好案例。

2.把握“整合”的度

有些教师在做“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程时,整合的学科知识过多,反而影响到自身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化学学科的整合如果既加入了数学内容又加入了生物内容,内容上虽然很丰富,但不一定能实现本节课化学学科的学习目标。此外,整合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整合设计,如果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也会影响整合的实际效果。

3.“整合”的推进力度不够且无相应的评价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很多教师来说还只是听过这样的说法,并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培训等,教师对它的概念也存在很多认识上的不足和偏差。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推进力度还是不够。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做什么具体的要求,很多教师只是在某些培训、竞赛或上公开课时才会做“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件或课例。这也使得“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就相应的缺少了评价的机制,这也影响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推进。

当然,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会仅仅是以上三个,我只是将我所想到的提了出来,希望与大家交流探讨。

以上便是我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点想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整合实践过程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反思,积极探究,才能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含义,遵循其主要原则,有效开展和推进整合实践,深化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从而逐步实现“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科技第6篇

1.1从教学过程来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兴趣

内在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和配合,这一点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没有学习兴趣,再优秀的教师,再优质的教材,再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也不会有学习热情,教师也就无法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博采众多教学手段的优点,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传输出色彩斑斓的画面、生动形象的影视资料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案例,从而把学生从被动的“听”、“记”、“背”中解脱出来,变为主动的“看”、“思”、“做”,课程教学过程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课堂教学气氛也变得活跃和热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Roblyer指出的那样,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首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如获取注意通过成果吸引学生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从教学结果来看,能较好提高学科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的教学环境,与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相联系,是一个融通互联网内和网外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能较好提高学科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比如在教学方式上,“探究式”、“研究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可以大放异彩,“知情交融式”、“情知互促式”等教学方式也有用武之地。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构建“学生中心、教师主导”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着去探索未知科学世界,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教师的联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根据1998年2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加拿大政府推行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实验取得了预期成效。该报告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诸多目标:一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现实困境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2.1从理论研究上看,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成果不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建构主义等理论的兴起,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焦点,课程论专家、教学论专家以及与之相关学科专家和理论研究者对此的兴趣也日益增长。教育技术专家与课程教学论专家也对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学科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对策和建议。尽管如此,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问题,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研究者只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或者学科课程教学,把二者分割开来。有的研究者要么只是单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要么仅把现代信息技术当作学科课程教学的辅工具来看待。有的研究者单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问题,没有把现代信息技术纳入进来。只有将奠基于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意识和工具主义思维方式清除,才能对该主题研究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也才能真正置身该项研究主题之中。

2.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水平较弱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实质,是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此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二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的“信息”或“技术”,而是教师的信息加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研究工具。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能力。然而,大部分教师没有掌握上述现代信息技术,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能力,因而也就不具备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水平。

2.3从支撑环境看,支持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环境

需要改善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信息资源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资源处理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环境。就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而言,许多发达地区的城市优质中小学校设置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电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等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具备了较好的条件。然而,大部分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费缺乏等原因,并没有这样的设备条件。而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这些学校根本不具备上述条件,有些学校连电脑也没有一台,教室也是破烂不堪,信息化设施更是无从谈起。没有上述信息技术支撑设施,现代信息技术想要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另外,许多学校没有建立学科课程多媒体材料库、学习单元库和习题库,也给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增添了困难。

3实施策略

3.1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理论研究

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理论探讨,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促进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的科学建构,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学模式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科学建构的必然要求。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有三种研究范式:一是立足于教育技术专家角度的“现代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研究范式,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学课程教学中;二是立足于教学论专家角度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研究范式,它主要关心如何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科课程教学能够涣发出特有的活力和生命力;三是立足于教育技术专家与教学论专家合作的角度,既关心现代信息技术也关注学科课程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联合研究范式。我们要加强第三种研究范式的研究,从更宽广的视野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

3.2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上文已述,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望信息技术兴叹”。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一是采用专家报告、教材介绍、案例分析、教师研讨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广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解决教师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理论匮乏问题。二是在设计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策略时,要强调教师团队的合作。这样的话,有信息技术专长的教师和学科教师可以“互通有无”,在互助合作中增长教学设计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三是通过培训逐步提高教师对学科课程进行再建构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中。

3.3营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

现代信息科技第7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方兴未艾而又不轻松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两者整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现结合我身边整合的现象谈一谈我个人对整合的简单理解。

首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必须清楚以下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组成。从教学应用的角度看,直接应用比较多的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二、什么是学科课程整合

从理论上讲,学科课程整合意味着对学科课程设置、各学科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科课程整合指打破学科课程间以及课程与生活生硬的割裂,重新归于知识一体的课程追求及形态,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做了如下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做了如下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结合我们中学教学的实际,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中学各科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更好的促进各科课程的教学,同时促进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其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表达心中的知识含义,学生更快的接受所接触到的知识。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为了整合而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媒体整合在一起。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万万不能将手段作为目的。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不能滥用互联网

现在很多学校都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为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许多教师动则让学生到网上找知识、自学,出发点是好的,但许多学生借此学会了玩网络游戏。诚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一定要把握好适当的尺度,能由教师利用网络解决的先由教师解决,实在需要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知识、扩展内容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监管,切忌“大网”一撒放任自流。

四、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不能各行其是

近几年来,宽带、校园网铺天盖地,多媒体教室比比皆是,而面对优越的条件,有些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对课程整合理解片面,学科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事,因为信息技术老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己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存在缺陷,将整合的趋势拒之门外。信息技术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学科老师的事,学科上的事我不太明白。殊不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整合课上得有声有色。

五、要持之以恒,避免整合流于形式、应付了事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个别教师在整合初期热情高涨,言必提整合,课必用信息。时间一长,在讲课的过程中遇到信息技术上的难题,或者是几堂课下来没有明显的效果就没了热情,走回了老路。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六、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