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主义设计(合集7篇)

时间:2022-07-06 16:38:58
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第1篇

关键词:设计现代主义设计现代艺术客观化趋势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辨证关系入手,着重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对现代主义设计诞生的影响,以期找出现代主义设计之形成的内在因素。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反对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尝试采用中世纪的淳朴风格,学习日本民间装饰手法,吸取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以期创造出一种新设计风格。“新艺术”运动打破了19世纪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束缚,努力向自然界学习并加以大胆创新,试图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开创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与“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同样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复兴手工艺的优秀传统。“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风格来。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逐渐势微。

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在同期出现的现代艺术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客观化趋势,这股潮流中涌现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绝佳的方案。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肇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塞尚最基本的艺术观点就是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在塞尚看来,无论什么外界条件或艺术家的主观情绪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入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有结构的秩序。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对象。他曾说过:“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①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是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运动,它直接受益于塞尚对结构的探求。一方面他们将塞尚在造型上把自然物象都归纳为圆球、圆柱体、立锥体的几何方式推向极致,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另一方面,他们彻底摒弃了空间透视规律,使画面趋于平面化。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试验突出表现为对具体对象的解析、重构和综合处理,这种特征在发展中愈来愈趋于理性化,把对平面结构的分析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作用。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艺术必须从模仿客观世界中解脱出来,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包括色彩、线条、块面等),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世界。他认为抽象的形式蕴涵着无穷的张力,“绘画中的一个圆块,要比一个人体更有意义”,②“一个圆圈上的三角形锐角的冲力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比米开朗琪罗绘画中上帝的手指触及亚当手指力量小”。③他的绘画作品就是由一些抽象的点、线和块面组合而成,后期则完全是较为规则的几何图案。

现代主义设计第2篇

现代主义住宅发展浅析

1.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住宅思想

20世纪20年代,由于大工业城市造成的人口膨胀以及战造成的经济困难,住宅建设成为整个欧洲最为迫切的问题。柯布西耶在1923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观点。

1924年柯布西耶设计的福胡让居住区包括150幢住宅,以基本单元为主组合出五种类型的住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每层设计功能分区,强调出屋顶花园的重要地位。福胡让住宅的结构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打破传统的建筑模式、注重实用功能。而重要的是在整个福胡让住宅区“关系性的设计”上有所尝试。塔式住宅与另一侧错位住宅形成动态均衡;利用色彩变化加强建筑空间组合。建筑每一处形态变化都为居民带来灵动。柯布西耶也提出了自己的城市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底层透空,解放地面;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

2.现代主义住宅思想的片面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国家的住宅建设浪潮中人们并没有得到舒适的体验,住宅如“机器”般冷漠而强调功能。“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被片面的使用了,一批集合式住宅因极度格式化、高密度化,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孤独、走廊问的犯罪行为、污染等。现代主义建筑在1972年3月15日下午死亡,以美国居住区Pruilt-lgoe炸毁为标志。虽然这句宣言有失偏颇,但这里所谓的死亡是指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工业化、功能化层面的死亡,缺乏人文关怀的住宅区终将走向失败。

新都市主义――现代主义的反思

1.基于现代主义的发展与变革

现代主义住宅区的发展模式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在现代主义之后,住宅区的设计开始真正走向关系性的设计――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20世纪80年代新都市主义吸取了高密度住宅的教训。相较于现代主义住宅区的变化,一是交通导向开发模式,人们大量依靠步行和自行车就可以方便地生活,这和柯布西耶将底层空间留给交通开发的思想对立。二是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创造社区的归属精神,由安德雷斯・杜安尼夫妇提出。福胡让社区初步关注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传统邻里社区理论基于这个层面进而关心人与人问的交往方式、家庭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2.佛罗里达海滨镇――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1)邻里的理想距离

邻里最佳距离是从中心走到边缘400米,人们的日常需要都可以在步行范围内解决,减少了对车辆的依赖,也鼓励了社区交流。相较于现代主义过度依懒汽车、将底层空间留给交通、人行道边缘化的做法更加亲和人的本性。对于不会开车的人们来说,日常活动的距离平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骑自行车上学,减少父母开车接送负担;老年人方便地使用轮椅,不必担心拥挤的交通带来不便;减少汽车使用,污染也会降低。

(2)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整个社区的标志,人们可以汇集于此交流感情。准则要求所有私人物业在建造时必须与红线找关系,以此限定街道的公共空间。。海滨镇给居民们强化了公共空间的概念,使人人具有社区责任感,使公共空间得以和谐共享。而在现代主义住宅区,公共空间没有被放在首要地位,则容易出现私人侵占、破坏公共空间的行为,引发邻里问的不和谐以及犯罪行为,这和柯布西耶希望公共空间成为居民交往空间的初衷背道而驰。

(3)保护地方特色

海滨镇具有强烈的海滨社区特点,社区中游廊和便道最终都通向海滨或镇中心,人们能光脚舒服地走到海边。而那些现代主义高密度住宅区失败的案例,几乎没有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来设计的案例,基本是套了一个现代主义思想的规矩外壳,去强硬地规划设计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功能分区。这也是现代主义住宅区使人感到生硬、没有归属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新都市主义的借鉴意义

1.当前中国的社区建设

新都市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与现代生活特征相结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中国当前住宅区建设定程度上受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走上世纪50年代欧美高密度住宅的路线,例如在北京出现回龙观、天通苑这样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大型社区,而新都市主义这种回归邻里关系、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社区在逐渐丧失。以此,中国社区建设可以预见定的未来,当前也出现批尝试实践新都市主义思想的社区,但住宅造价高,也仍限于富人问的体验,依旧远离普通居民。

2.保护历史街区的思考

也许在经济发展优先的我国现阶段,新都市主义的思想暂时不会成为社区建设的主导思想,但是新都市主义在经历了现代主义之后,对传统邻里模式、地方特色的尊重值得我们学习。

我国有着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极具传统特色,有着独特的天然环境、历史感厚重,小镇街区有着值得珍惜宜人尺度,完全可以实现日常活动的平衡和步行交通。然而可惜的是,近些年些地方政府昧地更新改建、引进商业,完全破坏了原有的生活模式和秩序。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恢复传统邻里关系、增强街区居民归属感,进而留住原住民,仍是首要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还是地方社区建设中,新都市主义社区建设的思想是值得借鉴的。

现代主义设计第3篇

【摘要】当代景观设计存在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双重思想的交织拼贴过程中,文章解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概念,寻找摘录两种思潮的设计理念,最后对两种思潮交织中的国内景观设计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并存的当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新现代主义影响着周身的文学、艺术、电影、哲学等等,当然,当代景观设计也不例外。

1 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

1.1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诠释

文章写到当代景观设计,固然是区别于纯粹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它包含着当下存在的有影响的一切思潮影响下的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是一个断代的特定术语,其主要指在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具有现代主义诸多特征的景观形式。

1.2 当代景观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1.2.1 功能理性主义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说:“形式追随功能”,在现代主义者认为,形式追随内容,离开了内容无所谓形式。根据功能合理的精神,创造出了以人的游憩和体验为目的景观。他们坚持从使用功能角度出发,坚信景观设计必须与人的现实需求相一致,景观必须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人的活动体验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素材的第一指南,现代主义先驱们提倡设计元素的组成部分应在人的功能活动中寻找,绝对排斥强加在图案之内的设计。

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时常也是建立在一种对人的行为的理性主义分析基础之上。现代主义者始终坚持景观设计的职责在于解决现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相信景观设计来自于对场地、朝向、功能安排、流线、空间序列、结构和技术等相关联的特有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处理,以便更为理性巧妙地创造实用的景观。从古典园林对美的纯粹追求转向“问题陈述”功能理性的景观设计,曾经美学原则的崇高地位降低了,注重社会的需求和人的体验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价值体系的基石。[1]

1.2.2 摆脱古典传统

现代主义近乎与传统古典艺术决断,现代主义景观摆脱传统古典园林设计过分雕琢或者过分庄严整齐并服务于少数王公贵族的做法,它会摘取传统园林的设计元素,但会以新的材料、有所变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现代主义景观具有超越通俗表现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纯粹艺术性,让人明显在感觉到一种抽象主义和表现倾向。它虽然不像古典主义园林那样服务于上层社会,但是也时常不为普通大众所直观的理解。

1.2.3 景观空间的转变

现代主义景观创造了与古典园林不同的自由空间,这种空间转变表现出来的是一系列对古典设计手法和模式的否定和背离。现代主义设计是穿渗透的空间构成,它由有序列、有明确边界的空间概念转变而成。在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者看来,空间是自由而活生生地呼吸着的事物,正如哈普林所认为的:“空间互相流动没有边界。”[2]因而现代主义景观不同于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质就是传统的静态焦点的空间组织模式与在自然之中寻找和定义自由的景观空间。

1.2.4 景观设计追求视觉美

景观设计是一种美术实践活动,注重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考究空间美学的运用。好的景观总是以它自身的某种形式呈现于人的视觉,使人身置于某种审美境界之中。现代主义设计师们所能运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他们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景观环境。[3]

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最积极的贡献在于,它所认为的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传统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现代主义过分地追求纯粹、形式至上、机械理性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4]

2 后现代主义中的景观设计思潮

2.1 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诠释

后现代主义很难在理论上给出一个精准明确的定义,其主要的思想是反对那些约定成俗的形式,反对现代主义的绝对功能理性,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解除中心、边缘自立。对应的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即是在这一系列思想引导下的景观实践活动。

2.2 当代景观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2.2.1 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是一种以简洁几何形体为基本艺术语言,是一种非具象、非情感的艺术。作品中一般只出现一两种颜色或是只用黑白灰色。在构成中推崇非关联构图,重复、系列化地摆放物体单元,只强调整体,没有变化或对立统一,排列方式依等距或按代数、几何倍数关系递进。使用工业材料,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

2.2.2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简言之,解构主义就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2.2.3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2.2.4 大地艺术

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大地艺术家的作品的形式一般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并以此为载体,运用原始的自然材料,力图吻合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特征。他们不是简单地通过某种媒质描绘自然、制作风景,而是参与到自然的运动中去,达到与大地水融的和谐境界。

2.3 两种思潮交织中的国内景观设计思考

反观国内景观设计,当代景观设计交织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思潮。在一些新开发建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景观设计者们时常还在遵循着功能理性的工作方法和结构秩序的美学原则。同时在一些相对成熟的建成区和部分发达地区,我们又时常能看到很前卫的极简主义和解构艺术景观。同时由于很多境外景观设计公司的进入,在和本土设计方交流过程中,双方创造着混合的景观设计。至于后现代主义的大地艺术更是可以在古人的无意识创造中找到痕迹(如万里长城)。所以当代国内景观交织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拼贴痕迹,而尤以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占主导。笔者认为两种互补的思潮共同组成了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皆有事实上的生命力。

但是国内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城市景观设计个性的缺失。城市建设中没有协调好时尚与传统,工业化、现代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致使很多城市形象雷同,千城一面。二、城市景观设计重形式、轻功能,并没有将市民对景观环境的真正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三、景观设计粗放而不精致,后续维护工作做得较差。

当前景观设计的问题当然不限于这些,但是这确是急需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缺乏特色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在追求多元,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解除中心、边缘自立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创造性的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加以解决。而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显然和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理念相违背,在遵循“形式追随功能”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加入生态、集约、有机秩序等多元思维模式。而粗放的景观设计和较差的维护管理则和当前浮华的建设环境相关系,这需要我们把景观设计当成一件艺术作品来看待和“收藏”,而这件艺术作品既可以是现代主义下的为艺术而艺术,也可以是后现代主义下的为社会而艺术的多维度共存。

参考文献

[1] 沈守云主编.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彼得・沃克,梅拉妮・西莫.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M].王健,王向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现代主义设计第4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生活化;娱乐性;情感内涵;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88-01

一、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从现代主义中衍生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一书中说到:在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是“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是犯罪;纯而又纯的形态;非此即彼的肯定性与明确性。对产品的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简明性原则的强调。”后现代主义是:“产品的符号学语义,对隐喻的共同理解。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是非此即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是骡子式的杂交,对产品的文脉的强调”。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崛起

20 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后工业化的发展,哲学、美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兴起了反主流文化,深受其影响设计领域也投入到这场变革中来,一个新的具有影响力的流派――“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作品更加贴近众多消费者,具有大众化、生活化、娱乐性以及装饰性,设计理念更富生趣和挑战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取材于生活,灵感也来源于生活,将生活加以装饰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又回归于生活。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一)生活化,大众化

生活化和大众化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品的重要特点。波普艺术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派别之一。波普艺术的实质就是探索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强调了对大众文化的重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主张把生活中最流行的物品用最平淡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大众文化的需求作为重要特点作用于设计作品。

(二)娱乐性

极具创意和极具挑战的娱乐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另一大特征,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师反对严谨、简洁、高雅,与大众生活脱节的现代设计风格,追求新颖的构思、不规则的形式,浓郁艳俗的色彩,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三)装饰性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特点是强调作品的装饰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常采用各种各样的装饰,特别是传统风格的装饰。后现代主义设计师运用变形、分裂、夸张等手法将传统装饰元素进行加工,使其更富表现力和象征性。

(四)隐喻和强调符号学语义

后现代主义设计认为功能不是绝对的,形式也不只是为表现功能。这一概念打破了功能主义对设计的束缚,并赋予了功能和形式以新的内涵。形式本身也是一种隐喻符号,可以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后现代主义设计里,设计师的作品不只是一件功能性的产品,它还是一种概念,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

(五)人性化和感性化

对注重严谨性、理性与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而言,它对人的情感的忽视是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这种弊端体现在其以不变的功能应万变的消费需求的理念。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功能问题,还需要考虑到人的感情问题。所以后现代设计应该是既能满足生理功能,同时也能满足心理功能的一种新功能主义设计。

四、后现代主义设计方法

(一)形式上的文化性

在后现代设计的方法中,最典型的设计方法是装饰手法。装饰手法在后现代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使视觉上的丰富程度得以满足,并能给予人心理上的文化上的归属感。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不是单纯的采用复古主义,而是采用折衷的方法将各种历史文化形态融入设计和细节,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

(二)赋予设计作品想象的和情感的内涵

后现代设计作品是对于过分强调功能而缺乏感彩的现代主义设计的颠覆,它具有象征性特征。这类设计作品往往很鲜活生动,它可以用其雕塑般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过程和存在的意义,以及体会人与物的沟通。现代生活中选择一件物品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自我的象征性。

(三)后现代设计作品的人文关怀

其实我们可以把后现代设计作品的人文关怀说成是一种精神上的功能主义。它是一种新的功能主义,它将理性的、逻辑的功能发展为既有生理的功能又有心理的功能。他是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功能主义的超越。

(四)轻松的活泼的设计态度

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通俗化的特征。大量的后现代设计作品其享乐主义的,与现代主义设计的严肃和冷漠的相比,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是诙谐的,调侃的,反叛甚至是颓废的。色彩和造型大多比较夸张。

五、总结

后现代主义注重对各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在综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精华方面超越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不否定任何事物且风趣、充满怀疑,它因不排斥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一致性,从而使设计变得丰富多采。客观完整地认识后现代设计,必将推动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和设计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

现代主义设计第5篇

同品味高尚,严谨得几近刻板的现代主义设计相比,后现代设计象挣脱了父母的孩子一样任意挥霍他们的年轻与灵动。叛逆的、游戏的,洋洋自得,甚至有些颓废和放荡的各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如水银泻地般涌入我们的生活。

设计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面貌。

现代主义是对19世纪资产阶级自由派趣味及习俗的反动,包括社会与艺术两个方面;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社会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世纪也同样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来体现。现代主义设计讲究功能,以减少主义风格为特征,追求设计的高度民主化和设计的社会工程性,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探索;他们致力于一种非个人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代表工业社会特征的新设计。到了60年代,由于美国在商业上的成功,以及欧洲现代城市的复兴,现代主义笔直的线条充斥了整个西方社会。

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夹杂着商品经济的洪流和战争的硝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又危机四伏的年代。经济不断的发展,又被战争粗暴地中断,人们就生活在不断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之中。。战争的残酷与暴虐极大地震惊了人们,使他们更加渴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理想的和平年代和乌托邦社会。经历战火的一代人比任何以往都更加沉重,坚信自己肩负着重新建立一个新型、民主、富裕的社会,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得到充分的物质享受(战时的物质匮乏是每个人的亲身经历)的重任。当然,这种努力是通过一幢幢的建筑和一件件产品来实现的。

这一时期的探索并不是深思熟虑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带着革命的激情,这在荷兰风格派和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探索上显得更加明显。包括包浩斯的探索成就,其对形式的贡献远远大于对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设计的探索。在这种激情澎湃的年代里,人们太少时间去思考生活,在革命冲动的感召下,迫不及待地用一种形式去叙述、概括甚至是定型人们的生活。现代主义是革命的、激进的,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追求一种无差别的至上主义,而达到一种理想状态的民主;这是一种通过形式上的民主达到思想上的民主的努力,如同很多人认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类似于传教士,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也同样是社会的改良主义者。二战结束以后,设计的革命激情逐渐淡了下来,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设计也开始进入更冷静,更现实,更有效的探索。人体工程学和系统设计理论是战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这些设计探索赋予抽象形式以真正的功能。他们使工业社会忙碌终日的人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中更方便、更有效。这与讲究绩效的工业社会运转方式是相符的。

现代主义这种社会工程式的努力在战后经济逐步恢复中变得更加理性、现实和商业化。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致力于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设计探索,并发展出高效率、次序化极强的系统设计。美国则由于它极大的商业优势将减少主义的抽象风格变成一种国际流行的时尚,“优良设计”成为高品味生活的代名词。至此,现代主义变成了国际风格。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战后的发展少了些许乌托邦色彩,而多了很多现实主义的探索和努力,系统设计为工业社会群体活动的场所提供了舒适与便利,人体工程学则让人们在行动时一举手一投足都无比的舒适和服帖。

但是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思想到60年代由于商业因素的介入而变得形式化起来。这种减少主义的抽象风格变成了一种高尚品位的象征,一种唯一的选择。经历了战火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有着沉重的使命感、道德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想望。这些精英主义者用他们全部的热情打造工业社会的生活模式,为人们创造好的品位、优良的设计,最终形成了简洁的、形体符合功能的抽象风格的设计。这种风格从美国一直蔓延到这个欧洲,后来又传到日本,现在的第三世界甚至第四世界国家也迫不及待地效仿,以标榜自己的民主与现代。现代主义笔直的线条充斥了整个西方社会,精英主义者们用高品位的设计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最终形成了设计上的沙文主义。

但是社会是发展的,而设计本身是集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为一体的,因而设计观念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设计的探索也不可能就此终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70年代西方进入了一个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繁荣使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生活方式也多样化了,市场上出现了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口味的商品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至此,现代主义大一统的抽象风格必然无法满足如此多样化的需求了。

现代主义的核心之一是“功能主义”,那么,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探讨的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物的“用”,简单地说,房子是用来居住,那么,居住就是房子的功能;锅是用来煮饭,所以煮饭就是锅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功能是一种动作,或一种行为的实施;解决功能就是要使这些动作和行为能够正确有效的实施。人体工程学从十分科学的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看起来功能主义或者说现代主义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但是,这里面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提到行为的主体。功能主义考虑到行为,但没有考虑到行为的主体------人。即使提到人,也是物理的“人”,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人是一个社会动物,在他(她)身上可以折射一个时代所有的特征。因此,一个人的需求也必然从单纯的生理需求扩展到相应的心理需求,所以,不应该仅仅解决物理的或物质的问题,还应该解决人的更多层面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就可以解释后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倾向了。后现代设计对于情感的,文脉的重视正好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有趣的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映过于强烈)。当然,不能说现代主义时期,人就不存在心理的和文化等层面的需求,现代主义风格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是有其理由的。

但是,随着和平的富裕年代的到来和战后婴儿一代的成长,现代主义暴露了它的局限性。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者们用一种几近于道德观念的高尚品味将消费者架空在一个理想的高度,一个让人景仰却无法从中体验平凡生活乐趣的半空之中。当新一代年轻人出现在社会舞台上的时候,情形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富裕的物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不知道什么叫贫穷、恐惧和饥饿。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已经不再适用,他们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一种能够代表是他自己而非别人的东西。这是反叛和自我的一代,这一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新青年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可以说是新时代人类文化革命的母体,其内涵包括风俗活动的规则、休闲方式的安排,以及日益形成都市男女呼吸主要空间的商业艺术。这场运动的主要特色是它的通俗性和废弃道德的道德观。50年代到60年代,上中层阶级的青年男女开始大量模仿并吸收市井底层的人的行为事物,如衣着、语言、行为、音乐等。最典型的莫过于摇滚乐的流行。这种品味的平民化倾向,实质上是年轻人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小世界,以反抗来自社会的和父母的束缚。新青年文化运动的另一个特色是它带有强烈的废弃道德意识,这实质上是私人情感欲望的公开流露。第三个特征是新青年一代成为“发达市场经济”的主力部队。这是一股极为强大集中的购买力量,应这一代人强烈的物质需求,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针对青少年的产品,尤其以唱片业和时尚业最为红火。

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使消费社会又多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妇女的解放”,至少是“妇女自我认定”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在社会上活动的性质,传统角色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在公众事业中的地位以及成就,都是新社会中女性最关注的问题。而这些新女性对于市场的诉求也从传统的时尚、家居扩展到所有能够体现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存在价值等各个方面,设计也要满足新女性的这些新的需求。

文化的多元化直接导致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群对市场的不同诉求打破了设计上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少主义的“黑匣子”自然不能满足如此众多的市场诉求,“现代主义之后”设计的多元化时代来临了。1970年,ARCHIZOOM策划了名为“不停止的城市”的展览,一个建立在超级市场和工厂基础之上的“乌托邦”模型,以此说明现代都市物质生活的特点,激进的建筑批评了单调,攻击了意见一致的观念-------特别是消费的一致性。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社会是发展的,当人类社会步入富裕阶段的时候,情况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变化。“温饱时期”的实用主义自然无法满足小康人群的要求。中国有句不太雅观的古语叫“饱暖思淫欲”,其实倒可以恰如其分的形容后现代的精神状况。英国60年代开始的朋克文化、文化、性解放都是这句古语的真实写照。撇开正统的儒家文化,我们客观公正地谈这句古语,实际上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欲望自然会变得多样化,而且,会更注重自我在社会上的存在,他们会让社会及当权者意识到有他们的存在。而存在的显现就需要有特定的面貌。这种面貌以不同于以往的正统文化为特征;一方面是走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就是找另外的出路。以美国的罗伯特·温图里为首的设计师们以创新精神进行着反现代主义的、幽默、滑稽的和理性的家具设计,用后现代的全部语言载体在现代主义版本上做着极其严肃的尝试;而意大利的孟非斯和查尔斯·詹克斯等人则高声唱着市井俚语,高高兴兴地追随通俗文化的潮流。与此同时,却还有一些西北欧的设计师用黯淡的语言诉说着“机器”的压迫。

很多思潮影响到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朋克、高科技、低技术、后现代主义、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后现代的设计风格纷繁复杂:现代主义风格仍然继续着它的技术特征和优良设计的宗旨,剩下的尽情演绎通俗文化的乐观与风趣,或者重新尝试学习古希腊、拉丁风格或装饰的语法,有些还受到一些新观念的影响,如绿色环保问题,流行音乐等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征:非理性。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桌子不再是桌子,更是一种概念,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纯洁性和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这种现象还不能一概而论地评述它的好坏,一方面因为这种现象有其两面性,既有它进步的一面,又有它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潮流本身还只是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还不能过早地为它盖棺定论。

产品设计在现代主义之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貌:MICHAELCOLLINS和ANDREASPAPADAKIS在他们合著的《后现代设计》一书中除了将后现代产品设计归纳为后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之外,还单独列举了罗伯特·温图里的设计,并将他作为后现代设计在美国的代表、查尔斯·詹克斯的符号主义、明显的流露出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迷恋的保罗·波特菲斯(PAOLOPORTOGHESI)的“同情”的设计。王受之在他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电子风格。此外,可能是由于他们独特的设计探索和风格,他将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非斯集团单独列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

撇开这些风格的划分方法不谈,从和现代主义的对比角度出发,来看后现代设计,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征:

一隐喻的和装饰的设计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二想象的和情感的设计

后现代设计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仓右四郎的金属沙发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HOWHIGHTHEMOON),镂空的金属框架在灯光的掩映下让人想起婆娑树影背后的一轮明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安德勒·伯兰滋将许多非设计师者的所知道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例如,“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1945年以来的设计》)。1987年,他设计了一系列名为“家养动物”的家具,把西欧人对意识的兴趣与北美人对某些宠物的兴趣融为一体。这些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即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

三仪式化的特征

后现代设计中这种仪式化特征主要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一种机器运转般毫无感彩的动作而引发的一种设计倾向。吃饭不仅仅是一个吞咽的过程,更是一种气氛:环境、餐具、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包括进餐的动作,都是仪式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

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自我的象征性。安德勒·伯兰滋出版了一本名为《家养动物》的小册子,在书中他声认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几乎无法居住,因为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更多的时光;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得到的仪式的、神话创作的以及不可思议的特征。安德勒·伯兰滋的话是十分隐晦的,但是他至少说明房子仅仅用来居住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观点导致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仪式化特征。消费者对设计的选择与使用过程更多地体现一种信仰,并以此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归属到特定的社会团体中。日本设计近些年受到西方的普遍关注。“在日本,艺术与功利,神圣与凡俗之间是没有区别的”(《1945年以来的设计》)。

四轻松的生活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入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象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黑匣子”(BLACKBOX)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再次感受童贞和无拘无束的快乐。这种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一种简单的借用,或者是奇思怪想的任意组合,没有章法,不考虑实用,是设计师的一些很主观的设计。但透过这种现象,我们看到这样做给现代主义或我们目前的生活带来了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幽雅的举止,而是光着脚在沙发上吃着苞米花看电视,和孩子在地板上嬉戏,扭着屁股在厨房煎鸡蛋。盖当诺·佩西色彩鲜艳的纽约的日落沙发将大自然的风景引入室内,EttoreSottsass在1981年设计的滑稽可爱的Cassblanca餐具架和ALESSI公司装饰着小鸟的鸣唱水壶使厨房油腻的操作过程多了一些轻松幽默的气氛。从这方面来看,后现代设计将人们从简单、机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来,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使人这一概念变得更加感性和人化,而不是机器。

五有爱心的设计

这句话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另外的功能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功能主义的一个丰富和超越,即将理性的、逻辑的功能发展为既有生理的功能,又有心理的功能的新功能主义。斯图普创造了一个短语,叫“没有原由的困难”,即人们可以将东西放在他喜欢用的地方而不是应该放的地方。比如,把电话放在办公桌附近的窗前,接电话时可以顺便看看窗外的风景,放松一下心情,虽然这有点不方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实质上是对人的一种更加体贴的设计:人不是一个工作的机器,而是一个有工作能力,但同时需要生活、需要关怀和体贴的有智商的情感动物。

所以,象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所讲的:“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延伸出去的话,椅子是坐的机器,桌子是工作的机器,植物是开花结果的机器,人体是意志控制的机器;如此类推,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机器世界中了。在某一个时段这些话可能有它特定的含义,但是实际上,它抹杀了人性的光辉。因此,如果真正的讲究功能,就要切实地从人的真正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到人所有的需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主义。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欣赏德国设计师AngelaSchwengfelder和MichaelaList设计的餐具,这是一套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但从表面上不会让人直接看出;在把手的处理上,使患者握在手里有一种平衡感,即能看到、触到,又不那么显眼,充分顾虑到残疾人的自尊心,是真正的有爱心的设计。然而,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师的主观臆断。设计师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考虑的,或者只考虑到一个或几个环节,或者只是自己的灵感来临时的艺术创作。所以,我们在这里很有可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期盼,事实远非如此。

六卖点的设计

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市场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设计师也应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市场与设计师相互依赖,甚至设计师个人的学术性、主观性、观念性的尝试也一样可以成为商家的卖点。后现代主义几乎成了一个市场推销员,“制造者不仅仅将其视为因抄袭、打折等竞争泛滥而日趋饱和的市场上表现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手段,而且是可以另起炉灶的方法”。(Producerssawitastheidealmeansnotonlyofmakingthemselvesappearmoreattractiveandmoredistinctiveinmarketsalreadysaturatedwithinterchangeableproductsandoverrunbycut-pricecompetitors,butofopeningupnewnichesinthosemarkets.)

可是,并不是说后现代设计就是合理的,系统的和成功的。舆论界和学术界对这些现象的反响是:反对的同赞成的同样强烈。而且,一个设计是否成功,要看使用者的态度。据说美国建筑大师里查·穆尔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设计的意大利广场现在杂草丛生。贝利尼设计的“Divisnm-MA18”型电子计算器,“其延伸的、柔韧弯曲的、橡皮表面的键盘,……是拟人化的暗示,……就象一样”。但是结果却是失败的:人们更喜欢非粘膜的按键——因为它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肥胖肉感的反弹。菲力普·斯塔克的榨汁机并不好用。后现代设计的理论界也一样众说纷纭,没有结果,没有定论。有的只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论述。

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是一个新时代设计的开端?是现代主义属于工业化社会,而后现代设计是信息社会设计运动的前奏?

一个观点是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后现代的很多努力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比如,现代主义注重理性和功能,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情感和象征;现代主义因为反对装饰,所以冷漠而缺乏感觉;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装饰,以此增加设计的象征性和隐寓作用。二者虽然互为矛盾,但是事实上也互为补充。“只有那些奇特明亮的着色工业品,功能才能完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辉煌”。(Allthesecuriousandbrightlycolouredproductsfunctionquitesplendidlyinthereownway.<80sofStyle>)现代主义是讲究功能:格罗佩斯要给“德国工人每天8小时的日照”,后现代主义也同样如此:EttoreSottsass就认为设计“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是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

现代主义有起自身的缺点:过分注重理性与功能,忽视人的情感,或者说,他们认为“合适”本身就是一种。但是,它忽略了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人的情感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的动物式的,其中夹杂着很多社会因素,人所从属的社会、民族、种族、阶层、性别、职业等等,都会使他(她)涉及到情感问题时有着不同的反映。同样,这些人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认同标记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后现代设计正是对这一层面的关注,这一点我已经在前面详细阐述过,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开始的时候,这种关注是以对社会潮流的追随和对现代主义的反动的形式出现的,因而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体现为多少带点儿盲目性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也是一种必然:我们不能指望一种理论、一种风格一蹴而就,他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后现代设计也是功能的。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援助,在大千世界中寻找自我的存在价值。从物理功能角度来看,很多后现代设计也在尝试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由LisaKrohn设计的模型电话应答器被赞誉为“友好的使用者”,这是一个把听筒和应答和二为一的机器,电话簿的设计运用了书的比喻,使其成为一个操作指南。应答器“从单纯的呼叫式,转变成一种综合了录制、重放或印制信息的模式,就像那种快速翻阅的个人的议事日程突然变成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东西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可以把这种电话簿视为技术药片上的一层糖衣”。

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的另一个根据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立在现代主义基础之上,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植根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落后的一面的反动。后现代主义对于通俗文化的热衷、对于装饰的喜好、对于历史主义的情怀,其实都是针对现代主义而来。几乎所有后现代主义在形式上的探索和努力都是现代主义所反对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才说明它没有超出现代主义的范畴。因为他的目的只是反现代,而不是另外建立一套新的设计体系。

但是,撇开这一观点不谈,对于后现代设计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释呢?一种设计风格、设计理论的形成是基于特定的技术的、经济的、文化的背景的。现代主义成型于工业社会,后现代设计是否是信息社会的设计呢?

21世纪初我们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这个新的社会可能是完全基于一种新的生产力量和新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家庭模式、新的道德伦理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到来。信息社会的生产转向小型化、小规模的生产可以适应少量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的小型化和多样化,诸如集成电路、微型晶片等新技术及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使一度是工业产品核心的技术退到次要的地位,产品的外形不再受到技术的限制,也就不再受到功能的限制。“SNOOPY”电话、水泥录音机、纸钟,没有什么形式是不可能的。功能主义自然成为历史,让位于新的、讲究形式的设计。经济的全球化的同时,更注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的发展、各国对于本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视使设计向多元化倾向发展;因而,功能主义的衰退是很自然的。

在工业社会里,批量化的大工业生产、标准化、对应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思想上的民主主义,即而是设计上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那么,在信息社会中,我们一样应该预见新的设计主义的生成。回首设计走过的路,农耕时代的设计是个人设计对应手工业生产,工业时代是现代主义设计对应批量生产,信息时代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主义对应信息技术。

80年代是后现代设计思潮与风格最为活跃的十年,但是却缺乏一种系统的设计理论,或者设计思想。这是现代主义的长期禁锢下,一旦门户大开,必然会有太多的东西奔涌而出,我想,这应该只是新的“主义”形成的初期阶段,是主义,而不是风格。我不能断定后现代的设计会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因为,后现代对于个人的、民族的、特定文化的尊重应该不会让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

但是,后现代设计还不能代表信息时代的设计状况,还只能说是一个前奏,一个连接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显示了包括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特征,而且,由于这是一个世纪之交,一切都不确定,所以显现出一种极其混乱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一场交响乐开场前杂乱的调音。但是后现代对于情感的重视、文化的关注必然是信息社会设计的关注点,功能主义由于其实用性必然继续大行其道,但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使形式不再受到技术的限制而被允许有更加广泛的发挥余地。因此,功能主义很可能会改头换面,以更自由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享受极好的功能而不必一定要忍受现代主义严谨刻板的抽象形式。

我们生活在世纪之交,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激动人心又令人困惑不已,我们期待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工业设计史卢永毅罗小未

平面设计发展史理查荷里斯校对:许明洁

1945年以来的设计彼得·多默著梁梅译

非物质社会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

设计——现代主义之后约翰·沙克拉编著卢杰朱国勤译

极端的年代霍布斯鲍姆著郑明霞译

第三次浪潮阿尔文·托夫勒著朱志焱潘琪张焱译

80sStyleDesignsoftheDecadeAlbrechtBangertandKarlMichaelArmer

Post-ModernDesignMichaelCollinsandAndreasPapadakis

WorldDesignUtaAbendrothKarinBeatePhillips

现代主义设计第6篇

但是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思想到60年代由于商业因素的介入而变得形式化起来。这种减少主义的抽象风格变成了一种高尚品位的象征,一种唯一的选择。经历了战火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有着沉重的使命感、道德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想望。这些精英主义者用他们全部的热情打造工业社会的生活模式,为人们创造好的品位、优良的设计,最终形成了简洁的、形体符合功能的抽象风格的设计。这种风格从美国一直蔓延到这个欧洲,后来又传到日本,现在的第三世界甚至第四世界国家也迫不及待地效仿,以标榜自己的民主与现代。现代主义笔直的线条充斥了整个西方社会,精英主义者们用高品位的设计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最终形成了设计上的沙文主义。

但是社会是发展的,而设计本身是集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为一体的,因而设计观念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设计的探索也不可能就此终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70年代西方进入了一个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繁荣使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生活方式也多样化了,市场上出现了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口味的商品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至此,现代主义大一统的抽象风格必然无法满足如此多样化的需求了。

现代主义的核心之一是“功能主义”,那么,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探讨的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物的“用”,简单地说,房子是用来居住,那么,居住就是房子的功能;锅是用来煮饭,所以煮饭就是锅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功能是一种动作,或一种行为的实施;解决功能就是要使这些动作和行为能够正确有效的实施。人体工程学从十分科学的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看起来功能主义或者说现代主义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但是,这里面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提到行为的主体。功能主义考虑到行为,但没有考虑到行为的主体------人。即使提到人,也是物理的“人”,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人是一个社会动物,在他(她)身上可以折射一个时代所有的特征。因此,一个人的需求也必然从单纯的生理需求扩展到相应的心理需求,所以,不应该仅仅解决物理的或物质的问题,还应该解决人的更多层面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就可以解释后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倾向了。后现代设计对于情感的,文脉的重视正好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有趣的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映过于强烈)。当然,不能说现代主义时期,人就不存在心理的和文化等层面的需求,现代主义风格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是有其理由的。

但是,随着和平的富裕年代的到来和战后婴儿一代的成长,现代主义暴露了它的局限性。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者们用一种几近于道德观念的高尚品味将消费者架空在一个理想的高度,一个让人景仰却无法从中体验平凡生活乐趣的半空之中。当新一代年轻人出现在社会舞台上的时候,情形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富裕的物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不知道什么叫贫穷、恐惧和饥饿。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已经不再适用,他们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一种能够代表是他自己而非别人的东西。这是反叛和自我的一代,这一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新青年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可以说是新时代人类文化革命的母体,其内涵包括风俗活动的规则、休闲方式的安排,以及日益形成都市男女呼吸主要空间的商业艺术。这场运动的主要特色是它的通俗性和废弃道德的道德观。50年代到60年代,上中层阶级的青年男女开始大量模仿并吸收市井底层的人的行为事物,如衣着、语言、行为、音乐等。最典型的莫过于摇滚乐的流行。这种品味的平民化倾向,实质上是年轻人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小世界,以反抗来自社会的和父母的束缚。新青年文化运动的另一个特色是它带有强烈的废弃道德意识,这实质上是私人情感欲望的公开流露。第三个特征是新青年一代成为“发达市场经济”的主力部队。这是一股极为强大集中的购买力量,应这一代人强烈的物质需求,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针对青少年的产品,尤其以唱片业和时尚业最为红火。

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使消费社会又多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妇女的解放”,至少是“妇女自我认定”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在社会上活动的性质,传统角色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在公众事业中的地位以及成就,都是新社会中女性最关注的问题。而这些新女性对于市场的诉求也从传统的时尚、家居扩展到所有能够体现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存在价值等各个方面,设计也要满足新女性的这些新的需求。

文化的多元化直接导致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群对市场的不同诉求打破了设计上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少主义的“黑匣子”自然不能满足如此众多的市场诉求,“现代主义之后”设计的多元化时代来临了。1970年,ARCHIZOOM策划了名为“不停止的城市”的展览,一个建立在超级市场和工厂基础之上的“乌托邦”模型,以此说明现代都市物质生活的特点,激进的建筑批评了单调,攻击了意见一致的观念-------特别是消费的一致性。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社会是发展的,当人类社会步入富裕阶段的时候,情况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变化。“温饱时期”的实用主义自然无法满足小康人群的要求。中国有句不太雅观的古语叫“饱暖思淫欲”,其实倒可以恰如其分的形容后现代的精神状况。英国60年代开始的朋克文化、文化、性解放都是这句古语的真实写照。撇开正统的儒家文化,我们客观公正地谈这句古语,实际上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欲望自然会变得多样化,而且,会更注重自我在社会上的存在,他们会让社会及当权者意识到有他们的存在。而存在的显现就需要有特定的面貌。这种面貌以不同于以往的正统文化为特征;一方面是走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就是找另外的出路。以美国的罗伯特·温图里为首的设计师们以创新精神进行着反现代主义的、幽默、滑稽的和理性的家具设计,用后现代的全部语言载体在现代主义版本上做着极其严肃的尝试;而意大利的孟非斯和查尔斯·詹克斯等人则高声唱着市井俚语,高高兴兴地追随通俗文化的潮流。与此同时,却还有一些西北欧的设计师用黯淡的语言诉说着“机器”的压迫。

很多思潮影响到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朋克、高科技、低技术、后现代主义、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后现代的设计风格纷繁复杂:现代主义风格仍然继续着它的技术特征和优良设计的宗旨,剩下的尽情演绎通俗文化的乐观与风趣,或者重新尝试学习古希腊、拉丁风格或装饰的语法,有些还受到一些新观念的影响,如绿色环保问题,流行音乐等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征:非理性。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桌子不再是桌子,更是一种概念,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纯洁性和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这种现象还不能一概而论地评述它的好坏,一方面因为这种现象有其两面性,既有它进步的一面,又有它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潮流本身还只是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还不能过早地为它盖棺定论。

产品设计在现代主义之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貌:MICHAELCOLLINS和ANDREASPAPADAKIS在他们合著的《后现代设计》一书中除了将后现代产品设计归纳为后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之外,还单独列举了罗伯特·温图里的设计,并将他作为后现代设计在美国的代表、查尔斯·詹克斯的符号主义、明显的流露出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迷恋的保罗·波特菲斯(PAOLOPORTOGHESI)的“同情”的设计。王受之在他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电子风格。此外,可能是由于他们独特的设计探索和风格,他将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非斯集团单独列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

撇开这些风格的划分方法不谈,从和现代主义的对比角度出发,来看后现代设计,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征:

一隐喻的和装饰的设计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二想象的和情感的设计

后现代设计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仓右四郎的金属沙发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HOWHIGHTHEMOON),镂空的金属框架在灯光的掩映下让人想起婆娑树影背后的一轮明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安德勒·伯兰滋将许多非设计师者的所知道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例如,“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1945年以来的设计》)。1987年,他设计了一系列名为“家养动物”的家具,把西欧人对意识的兴趣与北美人对某些宠物的兴趣融为一体。这些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即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

三仪式化的特征

后现代设计中这种仪式化特征主要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一种机器运转般毫无感彩的动作而引发的一种设计倾向。吃饭不仅仅是一个吞咽的过程,更是一种气氛:环境、餐具、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包括进餐的动作,都是仪式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

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自我的象征性。安德勒·伯兰滋出版了一本名为《家养动物》的小册子,在书中他声认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几乎无法居住,因为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更多的时光;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得到的仪式的、神话创作的以及不可思议的特征。安德勒·伯兰滋的话是十分隐晦的,但是他至少说明房子仅仅用来居住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观点导致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仪式化特征。消费者对设计的选择与使用过程更多地体现一种信仰,并以此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归属到特定的社会团体中。日本设计近些年受到西方的普遍关注。“在日本,艺术与功利,神圣与凡俗之间是没有区别的”(《1945年以来的设计》)。

四轻松的生活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入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象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黑匣子”(BLACKBOX)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再次感受童贞和无拘无束的快乐。这种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一种简单的借用,或者是奇思怪想的任意组合,没有章法,不考虑实用,是设计师的一些很主观的设计。但透过这种现象,我们看到这样做给现代主义或我们目前的生活带来了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幽雅的举止,而是光着脚在沙发上吃着苞米花看电视,和孩子在地板上嬉戏,扭着屁股在厨房煎鸡蛋。盖当诺·佩西色彩鲜艳的纽约的日落沙发将大自然的风景引入室内,EttoreSottsass在1981年设计的滑稽可爱的Cassblanca餐具架和ALESSI公司装饰着小鸟的鸣唱水壶使厨房油腻的操作过程多了一些轻松幽默的气氛。从这方面来看,后现代设计将人们从简单、机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来,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使人这一概念变得更加感性和人化,而不是机器。

五有爱心的设计

这句话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另外的功能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功能主义的一个丰富和超越,即将理性的、逻辑的功能发展为既有生理的功能,又有心理的功能的新功能主义。斯图普创造了一个短语,叫“没有原由的困难”,即人们可以将东西放在他喜欢用的地方而不是应该放的地方。比如,把电话放在办公桌附近的窗前,接电话时可以顺便看看窗外的风景,放松一下心情,虽然这有点不方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实质上是对人的一种更加体贴的设计:人不是一个工作的机器,而是一个有工作能力,但同时需要生活、需要关怀和体贴的有智商的情感动物。

所以,象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所讲的:“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延伸出去的话,椅子是坐的机器,桌子是工作的机器,植物是开花结果的机器,人体是意志控制的机器;如此类推,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机器世界中了。在某一个时段这些话可能有它特定的含义,但是实际上,它抹杀了人性的光辉。因此,如果真正的讲究功能,就要切实地从人的真正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到人所有的需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主义。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欣赏德国设计师AngelaSchwengfelder和MichaelaList设计的餐具,这是一套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但从表面上不会让人直接看出;在把手的处理上,使患者握在手里有一种平衡感,即能看到、触到,又不那么显眼,充分顾虑到残疾人的自尊心,是真正的有爱心的设计。然而,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师的主观臆断。设计师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考虑的,或者只考虑到一个或几个环节,或者只是自己的灵感来临时的艺术创作。所以,我们在这里很有可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期盼,事实远非如此。

六卖点的设计

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市场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设计师也应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市场与设计师相互依赖,甚至设计师个人的学术性、主观性、观念性的尝试也一样可以成为商家的卖点。后现代主义几乎成了一个市场推销员,“制造者不仅仅将其视为因抄袭、打折等竞争泛滥而日趋饱和的市场上表现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手段,而且是可以另起炉灶的方法”。(Producerssawitastheidealmeansnotonlyofmakingthemselvesappearmoreattractiveandmoredistinctiveinmarketsalreadysaturatedwithinterchangeableproductsandoverrunbycut-pricecompetitors,butofopeningupnewnichesinthosemarkets.)

可是,并不是说后现代设计就是合理的,系统的和成功的。舆论界和学术界对这些现象的反响是:反对的同赞成的同样强烈。而且,一个设计是否成功,要看使用者的态度。据说美国建筑大师里查·穆尔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设计的意大利广场现在杂草丛生。贝利尼设计的“Divisnm-MA18”型电子计算器,“其延伸的、柔韧弯曲的、橡皮表面的键盘,……是拟人化的暗示,……就象一样”。但是结果却是失败的:人们更喜欢非粘膜的按键——因为它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肥胖肉感的反弹。菲力普·斯塔克的榨汁机并不好用。后现代设计的理论界也一样众说纷纭,没有结果,没有定论。有的只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论述。

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是一个新时代设计的开端?是现代主义属于工业化社会,而后现代设计是信息社会设计运动的前奏?

一个观点是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后现代的很多努力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比如,现代主义注重理性和功能,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情感和象征;现代主义因为反对装饰,所以冷漠而缺乏感觉;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装饰,以此增加设计的象征性和隐寓作用。二者虽然互为矛盾,但是事实上也互为补充。“只有那些奇特明亮的着色工业品,功能才能完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辉煌”。(Allthesecuriousandbrightlycolouredproductsfunctionquitesplendidlyinthereownway.<80sofStyle>)现代主义是讲究功能:格罗佩斯要给“德国工人每天8小时的日照”,后现代主义也同样如此:EttoreSottsass就认为设计“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是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

现代主义有起自身的缺点:过分注重理性与功能,忽视人的情感,或者说,他们认为“合适”本身就是一种。但是,它忽略了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人的情感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的动物式的,其中夹杂着很多社会因素,人所从属的社会、民族、种族、阶层、性别、职业等等,都会使他(她)涉及到情感问题时有着不同的反映。同样,这些人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认同标记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后现代设计正是对这一层面的关注,这一点我已经在前面详细阐述过,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开始的时候,这种关注是以对社会潮流的追随和对现代主义的反动的形式出现的,因而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体现为多少带点儿盲目性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也是一种必然:我们不能指望一种理论、一种风格一蹴而就,他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后现代设计也是功能的。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援助,在大千世界中寻找自我的存在价值。从物理功能角度来看,很多后现代设计也在尝试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由LisaKrohn设计的模型电话应答器被赞誉为“友好的使用者”,这是一个把听筒和应答和二为一的机器,电话簿的设计运用了书的比喻,使其成为一个操作指南。应答器“从单纯的呼叫式,转变成一种综合了录制、重放或印制信息的模式,就像那种快速翻阅的个人的议事日程突然变成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东西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可以把这种电话簿视为技术药片上的一层糖衣”。

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的另一个根据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立在现代主义基础之上,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植根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落后的一面的反动。后现代主义对于通俗文化的热衷、对于装饰的喜好、对于历史主义的情怀,其实都是针对现代主义而来。几乎所有后现代主义在形式上的探索和努力都是现代主义所反对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才说明它没有超出现代主义的范畴。因为他的目的只是反现代,而不是另外建立一套新的设计体系。

但是,撇开这一观点不谈,对于后现代设计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释呢?一种设计风格、设计理论的形成是基于特定的技术的、经济的、文化的背景的。现代主义成型于工业社会,后现代设计是否是信息社会的设计呢?*

21世纪初我们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这个新的社会可能是完全基于一种新的生产力量和新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家庭模式、新的道德伦理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到来。信息社会的生产转向小型化、小规模的生产可以适应少量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的小型化和多样化,诸如集成电路、微型晶片等新技术及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使一度是工业产品核心的技术退到次要的地位,产品的外形不再受到技术的限制,也就不再受到功能的限制。“SNOOPY”电话、水泥录音机、纸钟,没有什么形式是不可能的。功能主义自然成为历史,让位于新的、讲究形式的设计。经济的全球化的同时,更注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的发展、各国对于本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视使设计向多元化倾向发展;因而,功能主义的衰退是很自然的。

在工业社会里,批量化的大工业生产、标准化、对应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思想上的民主主义,即而是设计上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那么,在信息社会中,我们一样应该预见新的设计主义的生成。回首设计走过的路,农耕时代的设计是个人设计对应手工业生产,工业时代是现代主义设计对应批量生产,信息时代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主义对应信息技术。

80年代是后现代设计思潮与风格最为活跃的十年,但是却缺乏一种系统的设计理论,或者设计思想。这是现代主义的长期禁锢下,一旦门户大开,必然会有太多的东西奔涌而出,我想,这应该只是新的“主义”形成的初期阶段,是主义,而不是风格。我不能断定后现代的设计会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因为,后现代对于个人的、民族的、特定文化的尊重应该不会让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

但是,后现代设计还不能代表信息时代的设计状况,还只能说是一个前奏,一个连接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显示了包括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特征,而且,由于这是一个世纪之交,一切都不确定,所以显现出一种极其混乱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一场交响乐开场前杂乱的调音。但是后现代对于情感的重视、文化的关注必然是信息社会设计的关注点,功能主义由于其实用性必然继续大行其道,但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使形式不再受到技术的限制而被允许有更加广泛的发挥余地。因此,功能主义很可能会改头换面,以更自由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享受极好的功能而不必一定要忍受现代主义严谨刻板的抽象形式。

我们生活在世纪之交,生机勃勃,一切都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激动人心又令人困惑不已,我们期待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参考书目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工业设计史卢永毅罗小未

平面设计发展史理查荷里斯校对:许明洁

1945年以来的设计彼得·多默著梁梅译

非物质社会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

现代主义设计第7篇

同品味高尚,严谨得几近刻板的现代主义设计相比,后现代设计象挣脱了父母的孩子一样任意挥霍他们的年轻与灵动。叛逆的、游戏的,洋洋自得,甚至有些颓废和放荡的各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如水银泻地般涌入我们的生活。

设计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面貌。

现代主义是对19世纪资产阶级自由派趣味及习俗的反动,包括社会与艺术两个方面;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社会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世纪也同样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来体现。现代主义设计讲究功能,以减少主义风格为特征,追求设计的高度民主化和设计的社会工程性,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探索;他们致力于一种非个人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代表工业社会特征的新设计。到了60年代,由于美国在商业上的成功,以及欧洲现代城市的复兴,现代主义笔直的线条充斥了整个西方社会。

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夹杂着商品经济的洪流和战争的硝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又危机四伏的年代。经济不断的发展,又被战争粗暴地中断,人们就生活在不断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之中。。战争的残酷与暴虐极大地震惊了人们,使他们更加渴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理想的和平年代和乌托邦社会。经历战火的一代人比任何以往都更加沉重,坚信自己肩负着重新建立一个新型、民主、富裕的社会,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得到充分的物质享受(战时的物质匮乏是每个人的亲身经历)的重任。当然,这种努力是通过一幢幢的建筑和一件件产品来实现的。

这一时期的探索并不是深思熟虑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带着革命的激情,这在荷兰风格派和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探索上显得更加明显。包括包浩斯的探索成就,其对形式的贡献远远大于对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设计的探索。在这种激情澎湃的年代里,人们太少时间去思考生活,在革命冲动的感召下,迫不及待地用一种形式去叙述、概括甚至是定型人们的生活。现代主义是革命的、激进的,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追求一种无差别的至上主义,而达到一种理想状态的民主;这是一种通过形式上的民主达到思想上的民主的努力,如同很多人认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类似于传教士,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也同样是社会的改良主义者。二战结束以后,设计的革命激情逐渐淡了下来,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设计也开始进入更冷静,更现实,更有效的探索。人体工程学和系统设计理论是战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这些设计探索赋予抽象形式以真正的功能。他们使工业社会忙碌终日的人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中更方便、更有效。这与讲究绩效的工业社会运转方式是相符的。

现代主义这种社会工程式的努力在战后经济逐步恢复中变得更加理性、现实和商业化。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致力于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设计探索,并发展出高效率、次序化极强的系统设计。美国则由于它极大的商业优势将减少主义的抽象风格变成一种国际流行的时尚,“优良设计”成为高品味生活的代名词。至此,现代主义变成了国际风格。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战后的发展少了些许乌托邦色彩,而多了很多现实主义的探索和努力,系统设计为工业社会群体活动的场所提供了舒适与便利,人体工程学则让人们在行动时一举手一投足都无比的舒适和服帖。

但是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思想到60年代由于商业因素的介入而变得形式化起来。这种减少主义的抽象风格变成了一种高尚品位的象征,一种唯一的选择。经历了战火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有着沉重的使命感、道德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想望。这些精英主义者用他们全部的热情打造工业社会的生活模式,为人们创造好的品位、优良的设计,最终形成了简洁的、形体符合功能的抽象风格的设计。这种风格从美国一直蔓延到这个欧洲,后来又传到日本,现在的第三世界甚至第四世界国家也迫不及待地效仿,以标榜自己的民主与现代。现代主义笔直的线条充斥了整个西方社会,精英主义者们用高品位的设计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最终形成了设计上的沙文主义。

但是社会是发展的,而设计本身是集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为一体的,因而设计观念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设计的探索也不可能就此终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70年代西方进入了一个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繁荣使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生活方式也多样化了,市场上出现了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口味的商品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至此,现代主义大一统的抽象风格必然无法满足如此多样化的需求了。

现代主义的核心之一是“功能主义”,那么,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探讨的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物的“用”,简单地说,房子是用来居住,那么,居住就是房子的功能;锅是用来煮饭,所以煮饭就是锅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功能是一种动作,或一种行为的实施;解决功能就是要使这些动作和行为能够正确有效的实施。人体工程学从十分科学的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看起来功能主义或者说现代主义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但是,这里面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提到行为的主体。功能主义考虑到行为,但没有考虑到行为的主体------人。即使提到人,也是物理的“人”,而不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人是一个社会动物,在他(她)身上可以折射一个时代所有的特征。因此,一个人的需求也必然从单纯的生理需求扩展到相应的心理需求,所以,不应该仅仅解决物理的或物质的问题,还应该解决人的更多层面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讲,就可以解释后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倾向了。后现代设计对于情感的,文脉的重视正好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有趣的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映过于强烈)。当然,不能说现代主义时期,人就不存在心理的和文化等层面的需求,现代主义风格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是有其理由的。

但是,随着和平的富裕年代的到来和战后婴儿一代的成长,现代主义暴露了它的局限性。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者们用一种几近于道德观念的高尚品味将消费者架空在一个理想的高度,一个让人景仰却无法从中体验平凡生活乐趣的半空之中。当新一代年轻人出现在社会舞台上的时候,情形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富裕的物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不知道什么叫贫穷、恐惧和饥饿。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已经不再适用,他们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一种能够代表是他自己而非别人的东西。这是反叛和自我的一代,这一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新青年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可以说是新时代人类文化革命的母体,其内涵包括风俗活动的规则、休闲方式的安排,以及日益形成都市男女呼吸主要空间的商业艺术。这场运动的主要特色是它的通俗性和废弃道德的道德观。50年代到60年代,上中层阶级的青年男女开始大量模仿并吸收市井底层的人的行为事物,如衣着、语言、行为、音乐等。最典型的莫过于摇滚乐的流行。这种品味的平民化倾向,实质上是年轻人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小世界,以反抗来自社会的和父母的束缚。新青年文化运动的另一个特色是它带有强烈的废弃道德意识,这实质上是私人情感欲望的公开流露。第三个特征是新青年一代成为“发达市场经济”的主力部队。这是一股极为强大集中的购买力量,应这一代人强烈的物质需求,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针对青少年的产品,尤其以唱片业和时尚业最为红火。

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使消费社会又多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妇女的解放”,至少是“妇女自我认定”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在社会上活动的性质,传统角色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在公众事业中的地位以及成就,都是新社会中女性最关注的问题。而这些新女性对于市场的诉求也从传统的时尚、家居扩展到所有能够体现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存在价值等各个方面,设计也要满足新女性的这些新的需求。

文化的多元化直接导致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群对市场的不同诉求打破了设计上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少主义的“黑匣子”自然不能满足如此众多的市场诉求,“现代主义之后”设计的多元化时代来临了。1970年,ARCHIZOOM策划了名为“不停止的城市”的展览,一个建立在超级市场和工厂基础之上的“乌托邦”模型,以此说明现代都市物质生活的特点,激进的建筑批评了单调,攻击了意见一致的观念-------特别是消费的一致性。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社会是发展的,当人类社会步入富裕阶段的时候,情况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变化。“温饱时期”的实用主义自然无法满足小康人群的要求。中国有句不太雅观的古语叫“饱暖思淫欲”,其实倒可以恰如其分的形容后现代的精神状况。英国60年代开始的朋克文化、文化、性解放都是这句古语的真实写照。撇开正统的儒家文化,我们客观公正地谈这句古语,实际上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欲望自然会变得多样化,而且,会更注重自我在社会上的存在,他们会让社会及当权者意识到有他们的存在。而存在的显现就需要有特定的面貌。这种面貌以不同于以往的正统文化为特征;一方面是走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就是找另外的出路。以美国的罗伯特·温图里为首的设计师们以创新精神进行着反现代主义的、幽默、滑稽的和理性的家具设计,用后现代的全部语言载体在现代主义版本上做着极其严肃的尝试;而意大利的孟非斯和查尔斯·詹克斯等人则高声唱着市井俚语,高高兴兴地追随通俗文化的潮流。与此同时,却还有一些西北欧的设计师用黯淡的语言诉说着“机器”的压迫。

很多思潮影响到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朋克、高科技、低技术、后现代主义、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后现代的设计风格纷繁复杂:现代主义风格仍然继续着它的技术特征和优良设计的宗旨,剩下的尽情演绎通俗文化的乐观与风趣,或者重新尝试学习古希腊、拉丁风格或装饰的语法,有些还受到一些新观念的影响,如绿色环保问题,流行音乐等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征:非理性。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桌子不再是桌子,更是一种概念,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纯洁性和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这种现象还不能一概而论地评述它的好坏,一方面因为这种现象有其两面性,既有它进步的一面,又有它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潮流本身还只是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还不能过早地为它盖棺定论。

产品设计在现代主义之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貌:MICHAELCOLLINS和ANDREASPAPADAKIS在他们合著的《后现代设计》一书中除了将后现代产品设计归纳为后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之外,还单独列举了罗伯特·温图里的设计,并将他作为后现代设计在美国的代表、查尔斯·詹克斯的符号主义、明显的流露出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迷恋的保罗·波特菲斯(PAOLOPORTOGHESI)的“同情”的设计。王受之在他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电子风格。此外,可能是由于他们独特的设计探索和风格,他将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非斯集团单独列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

撇开这些风格的划分方法不谈,从和现代主义的对比角度出发,来看后现代设计,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征:

一隐喻的和装饰的设计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二想象的和情感的设计

后现代设计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仓右四郎的金属沙发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HOWHIGHTHEMOON),镂空的金属框架在灯光的掩映下让人想起婆娑树影背后的一轮明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安德勒·伯兰滋将许多非设计师者的所知道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例如,“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1945年以来的设计》)。1987年,他设计了一系列名为“家养动物”的家具,把西欧人对意识的兴趣与北美人对某些宠物的兴趣融为一体。这些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即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

三仪式化的特征

后现代设计中这种仪式化特征主要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一种机器运转般毫无感彩的动作而引发的一种设计倾向。吃饭不仅仅是一个吞咽的过程,更是一种气氛:环境、餐具、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包括进餐的动作,都是仪式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

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自我的象征性。安德勒·伯兰滋出版了一本名为《家养动物》的小册子,在书中他声认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几乎无法居住,因为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更多的时光;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得到的仪式的、神话创作的以及不可思议的特征。安德勒·伯兰滋的话是十分隐晦的,但是他至少说明房子仅仅用来居住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观点导致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仪式化特征。消费者对设计的选择与使用过程更多地体现一种信仰,并以此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归属到特定的社会团体中。日本设计近些年受到西方的普遍关注。“在日本,艺术与功利,神圣与凡俗之间是没有区别的”(《1945年以来的设计》)。

四轻松的生活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入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象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黑匣子”(BLACKBOX)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再次感受童贞和无拘无束的快乐。这种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是一种简单的借用,或者是奇思怪想的任意组合,没有章法,不考虑实用,是设计师的一些很主观的设计。但透过这种现象,我们看到这样做给现代主义或我们目前的生活带来了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幽雅的举止,而是光着脚在沙发上吃着苞米花看电视,和孩子在地板上嬉戏,扭着屁股在厨房煎鸡蛋。盖当诺·佩西色彩鲜艳的纽约的日落沙发将大自然的风景引入室内,EttoreSottsass在1981年设计的滑稽可爱的Cassblanca餐具架和ALESSI公司装饰着小鸟的鸣唱水壶使厨房油腻的操作过程多了一些轻松幽默的气氛。从这方面来看,后现代设计将人们从简单、机械的枯燥生活中解救出来,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使人这一概念变得更加感性和人化,而不是机器。

五有爱心的设计

这句话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另外的功能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功能主义的一个丰富和超越,即将理性的、逻辑的功能发展为既有生理的功能,又有心理的功能的新功能主义。斯图普创造了一个短语,叫“没有原由的困难”,即人们可以将东西放在他喜欢用的地方而不是应该放的地方。比如,把电话放在办公桌附近的窗前,接电话时可以顺便看看窗外的风景,放松一下心情,虽然这有点不方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实质上是对人的一种更加体贴的设计:人不是一个工作的机器,而是一个有工作能力,但同时需要生活、需要关怀和体贴的有智商的情感动物。

所以,象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所讲的:“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延伸出去的话,椅子是坐的机器,桌子是工作的机器,植物是开花结果的机器,人体是意志控制的机器;如此类推,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机器世界中了。在某一个时段这些话可能有它特定的含义,但是实际上,它抹杀了人性的光辉。因此,如果真正的讲究功能,就要切实地从人的真正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到人所有的需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主义。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欣赏德国设计师AngelaSchwengfelder和MichaelaList设计的餐具,这是一套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但从表面上不会让人直接看出;在把手的处理上,使患者握在手里有一种平衡感,即能看到、触到,又不那么显眼,充分顾虑到残疾人的自尊心,是真正的有爱心的设计。然而,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师的主观臆断。设计师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考虑的,或者只考虑到一个或几个环节,或者只是自己的灵感来临时的艺术创作。所以,我们在这里很有可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期盼,事实远非如此。

六卖点的设计

后现代设计并非设计师孤独的尝试。市场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师的名望也是利润的来源。当60、70年代波普、朋克文化、文化以及女性主义兴起时,市场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设计师也应这群新人类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而大胆地进行各种后现代主义尝试,文化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突破功能主义的束缚而自由的发展。市场与设计师相互依赖,甚至设计师个人的学术性、主观性、观念性的尝试也一样可以成为商家的卖点。后现代主义几乎成了一个市场推销员,“制造者不仅仅将其视为因抄袭、打折等竞争泛滥而日趋饱和的市场上表现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手段,而且是可以另起炉灶的方法”。(Producerssawitastheidealmeansnotonlyofmakingthemselvesappearmoreattractiveandmoredistinctiveinmarketsalreadysaturatedwithinterchangeableproductsandoverrunbycut-pricecompetitors,butofopeningupnewnichesinthosemarkets.)

可是,并不是说后现代设计就是合理的,系统的和成功的。舆论界和学术界对这些现象的反响是:反对的同赞成的同样强烈。而且,一个设计是否成功,要看使用者的态度。据说美国建筑大师里查·穆尔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设计的意大利广场现在杂草丛生。贝利尼设计的“Divisnm-MA18”型电子计算器,“其延伸的、柔韧弯曲的、橡皮表面的键盘,……是拟人化的暗示,……就象一样”。但是结果却是失败的:人们更喜欢非粘膜的按键——因为它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一个肥胖肉感的反弹。菲力普·斯塔克的榨汁机并不好用。后现代设计的理论界也一样众说纷纭,没有结果,没有定论。有的只是零散的、片段式的论述。

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到底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是一个新时代设计的开端?是现代主义属于工业化社会,而后现代设计是信息社会设计运动的前奏?

一个观点是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后现代的很多努力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补充;比如,现代主义注重理性和功能,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情感和象征;现代主义因为反对装饰,所以冷漠而缺乏感觉;后现代主义则强调装饰,以此增加设计的象征性和隐寓作用。二者虽然互为矛盾,但是事实上也互为补充。“只有那些奇特明亮的着色工业品,功能才能完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辉煌”。(Allthesecuriousandbrightlycolouredproductsfunctionquitesplendidlyinthereownway.<80sofStyle>)现代主义是讲究功能:格罗佩斯要给“德国工人每天8小时的日照”,后现代主义也同样如此:EttoreSottsass就认为设计“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是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

现代主义有起自身的缺点:过分注重理性与功能,忽视人的情感,或者说,他们认为“合适”本身就是一种。但是,它忽略了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人的情感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的动物式的,其中夹杂着很多社会因素,人所从属的社会、民族、种族、阶层、性别、职业等等,都会使他(她)涉及到情感问题时有着不同的反映。同样,这些人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认同标记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后现代设计正是对这一层面的关注,这一点我已经在前面详细阐述过,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开始的时候,这种关注是以对社会潮流的追随和对现代主义的反动的形式出现的,因而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体现为多少带点儿盲目性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也是一种必然:我们不能指望一种理论、一种风格一蹴而就,他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后现代设计也是功能的。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援助,在大千世界中寻找自我的存在价值。从物理功能角度来看,很多后现代设计也在尝试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由LisaKrohn设计的模型电话应答器被赞誉为“友好的使用者”,这是一个把听筒和应答和二为一的机器,电话簿的设计运用了书的比喻,使其成为一个操作指南。应答器“从单纯的呼叫式,转变成一种综合了录制、重放或印制信息的模式,就像那种快速翻阅的个人的议事日程突然变成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东西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可以把这种电话簿视为技术药片上的一层糖衣”。

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的另一个根据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立在现代主义基础之上,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植根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落后的一面的反动。后现代主义对于通俗文化的热衷、对于装饰的喜好、对于历史主义的情怀,其实都是针对现代主义而来。几乎所有后现代主义在形式上的探索和努力都是现代主义所反对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才说明它没有超出现代主义的范畴。因为他的目的只是反现代,而不是另外建立一套新的设计体系。

但是,撇开这一观点不谈,对于后现代设计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释呢?一种设计风格、设计理论的形成是基于特定的技术的、经济的、文化的背景的。现代主义成型于工业社会,后现代设计是否是信息社会的设计呢?

21世纪初我们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这个新的社会可能是完全基于一种新的生产力量和新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家庭模式、新的道德伦理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到来。信息社会的生产转向小型化、小规模的生产可以适应少量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的小型化和多样化,诸如集成电路、微型晶片等新技术及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使一度是工业产品核心的技术退到次要的地位,产品的外形不再受到技术的限制,也就不再受到功能的限制。“SNOOPY”电话、水泥录音机、纸钟,没有什么形式是不可能的。功能主义自然成为历史,让位于新的、讲究形式的设计。经济的全球化的同时,更注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的发展、各国对于本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视使设计向多元化倾向发展;因而,功能主义的衰退是很自然的。

在工业社会里,批量化的大工业生产、标准化、对应着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思想上的民主主义,即而是设计上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那么,在信息社会中,我们一样应该预见新的设计主义的生成。回首设计走过的路,农耕时代的设计是个人设计对应手工业生产,工业时代是现代主义设计对应批量生产,信息时代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主义对应信息技术。

80年代是后现代设计思潮与风格最为活跃的十年,但是却缺乏一种系统的设计理论,或者设计思想。这是现代主义的长期禁锢下,一旦门户大开,必然会有太多的东西奔涌而出,我想,这应该只是新的“主义”形成的初期阶段,是主义,而不是风格。我不能断定后现代的设计会最终形成一种统一的风格,因为,后现代对于个人的、民族的、特定文化的尊重应该不会让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