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管道运输规划(合集7篇)

时间:2024-03-29 14:48:53
管道运输规划

管道运输规划第1篇

一、主要职能

(一)负责国家及省有关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指令的贯彻实施。

(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云南省道路运输条例》及交通部规章,对辖区内道路运输(含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机动车维修、道路客货运站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以及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等)经营实施行政许可。

(三)制定全州行业发展规划,制定道路运输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建立有关的道路运输管理制度,合理调控运力、安排站点布局。

(四)负责组织运输市场的服务质量、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建立全州道路运输投诉处理机制,调解运输纠纷。 

(五)掌握__州道路运输价格、税收的执行情况,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按分管权限,提出调整和修改的意见。

(六)组织实施重点物资、大宗物资、港站集散物资的运输,组织实施重要节假日旅客运输,组织实施指令性抢险救灾、战备物资运输,并进行监督检查。

(七)根据本州运力与运量情况,按时向有关部门和上级交通部门提供需求信息,进行宏观调控,组织车辆结构调整和推进技术进步,组织本州的道路运输站(场)规划、布局,组织本行业的科研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八)负责本州道路运输行业的生产经营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汇总及上报工作,组织道路运输业的各种基本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反馈,开展咨询服务,组织市场调查和预测。

(九)核发、管理道路运政管理机构的各种证、牌及票据、凭证、单据等,负责道路运输规费的征收、管理。

(十)负责本州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推广经验交流,负责对道路运输企业和运输行业协会的监督、指导工作。

(十一)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上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和指示,对全州道路运输行业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十二)承办州人民政府和州交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工作职责,州交通运政管理处机关内设10个科、室、大队,下设12个运政管理所。

(一)办公室

1、组织起草综合性的工作计划、报告、总结、规划、决议、通知和规章制度等有关文件,并督促实施。

2、负责组织安排有关会议,会议记要,落实和检查会议精神执行情况。

3、掌管运政处印鉴,起草公文、函电,审核各科室以运政处名义制发的各种文件,负责公文收发、传阅、催办及管理。

4、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并负责指导监督各科室档案工作,负责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5、负责日常内部事务处理,协调科室之间的工作关系;督促和检查全处考勤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6、负责全州运政系统信息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政务正常运行,负责周期性转存文件和其他各种数据文件,保障文件安全。

(二)人事宣传科

1、负责全州运政系统人事、工资、职改、养老保险、职工福利和离退休人员管理等人事工作,并建立健全各项业务台帐、档案。

2、根据上级机关的要求,结合全州运政系统的工作实际,负责全州运政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管理和纪检工作。

3、做好__州道路运输行业宣传工作,组织完成人力资源的统计上报工作。

4、组织撰写本州交通运输行业和运政系统的精神文明创建规划,抓好精神文明创建的日常工作;并组织抓好干部职工的素质教育工作。

(三)财务科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和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对全州运管系统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2、负责全州运管系统的预算、决算编制汇总上报工作;负责拟定年度规费征收和经费使用计划,负责对各县有关规费征收任务的下达。

3、做好票证的计划、管理和领发工作,建立健全领、发登记台帐。

4、做好行业统计工作,按时报送各种统计报表,建立健全台帐。

(四)旅客运输管理科

1、负责贯彻执行旅客运输行业管理法规、政策、规章和全州旅客运输市场的管理,拟定全州旅客运输市场发展规划。

2、按权限对全州的道路旅客运输经营及线路、班次及客运站实施行政许可。

3、负责全州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及客运站的监督管理。

4、负责全州农村客运的规划和发展工作。

5、负责处理旅客运输过程中的纠纷和投诉。

6、制定和组织实施道路旅客运输应急预案。

7、定期上报和公布道路旅客运输的统计数据。

(五)货物运输管理科

1、负责贯彻执行货物运输行业管理法规、政策、规章和全州货物运输市场的管理,拟定全州货物运输市场发展规划。

2、负责对普通货物和危险货物运输经营实施行政许可,审核上报国际道路运输相关手续。

3、负责对全州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普通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国际道路运输)及货运站(场)的监督管理。

4、负责处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纠纷和投诉。

5、制定和组织实施道路货物运输应急预案。

6、管理和发放特种货物运输准运证。

7、对全州运政系统的基本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

8、定期上报和公布道路货物运输的统计数据。

(六)驾驶员培训管理科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

2、负责本辖区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站)开、停业的审核、上报工作和本辖区汽车驾驶员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

3、组织制定和实施本州汽车驾驶员培训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拟定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站)管理制度,建立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站)档案、台帐。

4、组织实施全州营业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的审核、培训、考试。

5、组织对本辖区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站)的检查,督促其完成交通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按规定权限处理违法办学行为。

(七)车辆技术管理科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有关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法规、政策、规章。

2、负责全州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及强制二级维护制度的实施、检查和协调服务。

3、负责汽车维修企业、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资质和质量信誉考核,对汽车维修企业的维修质量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检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4、负责组织国家标准、部颁标准的宣传贯彻并监督实施。

5、指导和监督维修经营者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国家、交通行业的维修作业工艺规范,积极推广应用汽车维修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材料。

6、组织对维修质量纠纷的双方进行维修技术分析和鉴定,并对维修质量纠纷进行调解处理。

(八)运输安全监督科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

2、制定全州运管机构关于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工作的规章制度,督促全州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全面落实“三关一监督”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职责。

3、负责全州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全州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评价,实施对各县(市)运管机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考核评价。

4、组织排查全行业和本系统内部安全生产隐患,并及时提出预防和整改的意见。

5、做好道路运输gps二级监控平台的管理工作。

(九)办证服务中心

1、负责全州道路运输业行政许可事项的业务受理和送达,做好道路运输经营行政许可的统计上报工作。

2、负责全州道路运输证的监督管理。 

3、负责办理驾驶员培训学校教练车证制证工作。

4、负责全州营业性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的办理、审验工作。

(十)交通运政稽查机动大队(加挂政策法规科)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道路运输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规章,并负责做好运输行业普法工作。

2、负责全州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及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查处非法营运车辆,组织专项整治活动。

3、负责全州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中出现的 突发事件、紧急事件的处置,维护辖区内道路运输市场的稳定。

4、负责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审核工作和道路运输案件的复议、诉讼工作以及全州运政系统的法制工作。

5、负责对全州运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督察工作,组织全州运政执法人员、运政协管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6、负责运政系统执法人员的资格培训及执法证年度审验工作,查办、催办、督办有关人民群众对运政执法的投诉。

7、负责全州道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工作。

(十一)12县(市)运政管理所

1、负责国家、省、州有关道路运输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指令的贯彻实施。

2、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云南省道路运输条例》及交通部规章,对辖区内道路运输(含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机动车维修、道路客货运站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经营实施行政许可。

3、制定本县(市)行业发展规划,建立有关的道路运输管理制度,合理调控运力、安排站点布局。

4、核发、管理道路运政管理机构各种证、牌及票据、凭证、单据等,负责道路运输规费的征收、上缴。

5、组织实施重点物资、大宗物资、重点港站集散物资的运输,组织实施重要节假日旅客运输,组织实施指令性抢险救灾、战备物资运输,并进行监督检查。

6、根据本县(市)运力与运量情况,按时向有关部门和上级交通部门提供需求信息,进行宏观调控,组织本县(市)的道路运输站(场)规划、布局。

7、负责本县(市)道路运输行业的生产经营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统计、汇总及上报工作,组织道路运输业的各种基本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反馈,开展咨询服务,组织市场调查和预测。

8、负责组织运输市场的服务质量、经营行为,价格执行等的监督、检查,调解运输纠纷。

9、负责对本县(市)运输经营业户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10、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上级和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和指示,对本县(市)道路运输行业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11、承办县(市)人民政府和县(市)交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管道运输规划第2篇

关键词:道路运输;道路运输管理;道路运输管理体制

一、前言

我国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完善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不断意识到现行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和建设系统和机制面临着诸多挑战,不少作者已经强调要对它们进行改革。在这些作者看来,现有系统和机制内割裂了交通运输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有机联系,使得全面考虑不同交通问题的整体性、连贯通运输规划(政策)很难实现。[1]然而,我国现有政策,尽管强调了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而很少真正涉及对全局性对管理系统和机制的改革。[2]一些重要的政策问题,在已有文献和政策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或体现。此外,尽管多个政策强调群众路线,群众的观点,但是如何实现民众对交通运输规划、政策研拟过程的参与,基本没有涉及。[3]在研究交通运输的不可持续性的一面和相关政策因素之后,中国需要调整供给为核心或者容量为主导的道路运输政策,实现交通运输规划和汽车工业政策的整合。指出新加坡和韩国,是中国可学习的榜样。[4]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相应政策[5]的出台,推进了学者们对于管理体制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足借鉴国外的道路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分析国内道路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6]但在具体的理论和操作实践的具体流程以及制度化的设计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

三、我目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在管理机构、职能、队伍、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道路运输业的发展。[7]

3、1 机构设置不合理

全国各地运管机构自成体系,名称、规模差异较大,编制混乱,性质模糊,管理水平良莠不齐。难以实现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3、2 职能认识不清晰

运管部门对自身职能认识不清。对于职能偏差和行业发展新形势,各地均在探索职能调整,但调整进程缓慢,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3、3 队伍素质不理想

运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用人机制不活、考核流于形式、装备不统一。严重制约道路运输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影响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开展:(1)人员素质低;(2)用人机制不活;(3)队伍装备不统一。

3、4 法律依据不健全

我国道路运输业现有法律法规层次低,缺乏全国性立法,运管部门工作主要依靠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以这样的法制化程度远不能有效调整道路运输市场,规范经营者行为,协调部门之间矛盾。

四、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设置的原则;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3、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4、坚持职责明确,效能优先的原则;

5、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8]

五、完善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对策

针对道路运输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机构改革为载体,提高队伍素质为途径,法制化建设为保障,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信息化建设,推动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9]

5、1 建立科学管理机构

积极探索全国统一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统一机构性质、名称、规格、内设机构等,尝试设置决策、执行、监督分开的工作机构,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理顺交通、公安与城建等部门的关系,分清各自管理权限.避免交叉设置,将应属于交通部门管理的车辆、驾驶员和交通安全业务由公安部门划归交通部门。

5、2 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业务、会管理的道路运输管理队伍。要从整体规划,完善用人机制。统一执法装备入手。提升整体素质:(1)整体规划队伍;(2)完善用人机制;(3)统一执法装备。

5、3 提高法制化进程

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种机制,尽快完善《道路运输条例》,出台道路运输法,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法律。各级运管机构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六、道路运输管理行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运政管理机构都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各种经费开支都来自于运管费的征收(加大了运管机构行使职能的压力),所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只有运管费和罚款返还。

(二)由于长期以来运政部门多数分属地方各级政府管理,但不占政府财政预算,因而成为一些政府或交通丰管部门领导安排人员的好去处,以至于人员冗杂,素质偏低,表面上许多人员手里拥有各种文凭和证件,实际上真正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少之又少。

(三)长期以来,运管工作主要依靠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进行管理,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道路运输市场格局,人为设置障碍,致使跨区域的客货运输不协调、不统一。《道路运输条例》为道路运输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因素,执行力度很难到位,因此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秀云,蒲云,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7

[2]赵波平,孔令斌,城市交通一中国面临的挑战田.《城市规划》,1999,23

[3]李晓江,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呼唤理论与观念的更新,《城市规划》.1997,6

[4]ZhangandHuXEnablingsustainableUrbanRoadTransPoninChina:APolicyandInstitutionPerspectiVe[R].Norway:Center for Intemationgal Climart aria Environtal Resarch.2003.

[5]周江评,关于中国城市交通的文献与政策综述,《城市规划汇刊》[J],2006.5

[6]李晓江,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呼唤理论与观念的更新,《城市规划》[J],1997.6

[7]李琳,浅谈完善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体制,《中国科技博览》[J],2011(35)

[8]高培荣,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新疆模式,[R]

管道运输规划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交通运输规划;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道路的不断增多,交通运输的技术不断深化改革,道路施工也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但最近几年,因为交通运输规划不合理导致交通堵塞,以及道路施工企业贪图利益导致道路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不胜枚举,现下交通运输的规划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求,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交通运输的规划发展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技术,来提高人民的出行安全。

一、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交通运输发展一向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以南宁市交通运输发展为例,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促进南宁市交通运输发展,促进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具有“智能、环保、安全、舒适”等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南宁市交通运输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对信息化的保障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领导机构、发展规划和建设模式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很多准备工作。虽然信息化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但是在信息安全、项目建设、运营等很多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1、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

我国修桥建路的历史悠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交通运输部门的交通运输建设仍然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没有树立起信息化的观念。这将直接导致交通运输部门对信息化的交通运输管理规划的不重视。有的地区开始意识到要跟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但由于认识不全面,信息化的概念淡薄,信息化的技术跟不上,没有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支持,都导致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没办法顺利开展,信息化的建设也无法落实到实处。

2、资金投入不全面,硬件设施落后

交通运输部门的资金是上级拨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资金有限,不能重点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不足,存在着部分软硬件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使用情况不佳等情况。除了硬件设施不完善,还存在着网络问题,包括部分网络核心设备备份不足,网络存在单点故障,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设备不足,信息采集设施、信息设施不足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信息化漏洞,使交通运输规划中存在漏洞。加上没有建立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管机制,不能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没有把资金的使用公开化和透明化,容易埋下的隐患。

3、人员素质不高

信息化建设做到交通运输规划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比较高,但部分交通运输部门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计算机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没有专业的交通运输信息化规划能力。交通部门对员工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也没有落实到实处,员工往往身兼数职,加上运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设备没有配置好,硬件不足,人才缺乏,这些都会影响到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

4、管理机制不畅通

交通运输部门没有树立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制度。交通运输部门没有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做约束和规范,即使开展了信息化的工作,功能也不完善。交通运输部门上上下下信息沟通渠道部畅通,导致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二、加强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提高公司人员的素质

运政部门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扩大“高、精、尖”人才的吸收途径,对于已就职的员工,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可以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失误,从而推动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员工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协助能力,促进员工互相交换知识见解,员工除了要虚心学习,还要虚心接受同事的批评建议。通过培训还可以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倡导员工爱岗敬业。

2、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

要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信息的交流是保持交通运输规划与时俱进保持不落伍的重要保证。无论是运输部门内部的信息还是外部的信息,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影响着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建立一个健全的信息交流系统,才能在工程项目实施中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第一时间把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传递下去,减少信息传递环节中出现的信息缺漏问题,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交通运输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正确的信息保障。

3、交通运输规划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和发展,开展智能交通工作,能够完善交通运输的网络建设,整合交通运输行业资源,从社会效益的层面来说,可以强化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业务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行业运行安全监管、突发事件监测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服务公众能力,践行群众路线。在经济效益上,加强交通运输的信息化规划可以降低交通部门的管理成本,拉动经济增长。虽然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不断深化改革,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经济资本还不够雄厚。因此要拓宽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把重点放在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上,加大信息化规划的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发展规划的落实做好硬件设施的养护,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4、交通运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

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用制度保障交通运输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健康稳定运行。企业作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一个主体,可以推动信息化项目成果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来保障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合理合法性,促进交通运输规划的良性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完善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加强了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减少的隐患。

三、结论

利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规划是项惠民的大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高速、简洁的通信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深度,结合互联网技术,做到高效、便捷、科学、完善的交通运输规划。

参考文献

管道运输规划第4篇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

《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理论》、《热工与发动机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土质学与土力学》、《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公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与管理》、《智能交通》、《现代物流学》、《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运筹学》、《城市轨道交通与站场设计》、《列车牵引计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信号原理》、《地铁车辆结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运输市场营销》、《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城市交通规划》、《项目投资与评估》、《交通运输组织学》、《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技术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交通港站与枢纽》、《交通运输法规》等。

交通运输专业就业前景

1、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筹学、汽车学、物流学,交通运输组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运输技术管理、车辆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车辆设计制造,汽车运用技术,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2、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就是能够研究生产交通运输设备,组织、规划和管理交通运输生产,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专业人才。

3、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可到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工程公司等单位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3.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交通运输企业、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交通工程设备及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

管道运输规划第5篇

从2008年国务院组建交通运输部,到2009年成立部道路运输司,再到2011年在各级领导密集关注下出台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无不昭示着道路运输业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

“道路运输‘十二五’规划是交通运输部整个十二五规划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项规划,体现了交通运输部从过去较单纯的建设规划,到现在重视编制行业发展规划的理念转变。2009年道路运输司成立后,即开始谋划这一规划。”在接受《运输经理世界》记者专访时,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谭小平强调了这个规划出台的重要意义。作为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项目负责人,谭小平对规划出台的论证过程历历在目,其感慨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谭小平透露,当主题确定为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后,编制项目组主要从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多式联运衔接等角度界定主题的含义。草案完成后,交通运输部通过与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官员和专家学者的座谈讨论,通过与企业召开多种形式的交流,并通过网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建议等多种途径,针对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达成了广泛共识,历时两年多,终于在2011年10月份经部务会审定推出了这个“规划”。

“规划”也充分吸收了2009年新时期道路运输行业十大调研成果,通过广泛讨论,在业内形成了许多重要共识,“道路运输是最基础的运输方式,具有其它运输方式的不可替代性,是其它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不可离开的接驳中转方式,因为道路运输具有门到门、完成最后一公里服务的优势,这是其它所有交通运输方式都不具备的,所以这个规划被单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谭小平说。

转方式调结构是主攻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拉动内需的战略出发,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公路建设如火如荼,融资模式的多样性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参与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中国的道路通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对而言,在这个时期,道路运输组织方式的创新和市场培育与建设端的热火朝天存在着较大差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2008年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交通发展的“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可以说,“三个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了“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调整,“作为交通运输行业重要领域的道路运输业,在‘十二五’规划的谋划上,同样要遵循这一条主线。”谭小平强调,对行业发展战略和主线的正确把握是道路运输业十二五规划必须首先考量的重要前提。

正是因为前一时期各方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道路运输业总体上呈现粗放的产业发展形态,许多地方靠增加运力规模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内涵式的增长目前在行业里体现还是不足。

“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需要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来实现,而这又主要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谭小平指出,对内需要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对外则应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十二五时期国家把发展综合运输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道路运输在整个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所以应该充分发挥自身难以替代的比较优势,为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作出贡献。“‘十一五”之前,道路运输行业比较注重突出自身的发展,较少有意识地去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问题。但是道路运输本身有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所以必须主动去衔接,而且还要考虑高铁等其他方式竞争的客观影响。因此在发展的内涵方面,“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把现代道路运输业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关注。”谭小平说。

在重点工作的布局上,道路运输行业的结构调整比其它运输方式更为迫切,从现在已经暴露出的问题看,道路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其它运输方式更为突出,“所以在布局重点工作的时候,这一方面我们思考得更多一些,十二五期必须在缓解结构性矛盾方面有更大的努力。”谭小平介绍说。

目前全国道路运输业户户均拥有的车辆数大概在1.5辆左右,总体结构呈现散小弱的现状。由于企业规模小,一些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就无法展开。

也正因为整体结构的这种不适应,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就很难冒出来,所以十二五时期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谋划中,必须首先考虑市场主体的组织结构调整,这是所有结构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行业整体结构的落后状况也影响到了道路运输业传统服务方式的转型。从业内来看,过去基本上都是就道路运输谈运输,较少延伸到多式联运、现代物流等道路运输发展的前沿问题,由于发展思路不够开阔,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式联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体现不足,企业实施网络化运输的基础比较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热情不高,投入力度不大,企业缺乏主动对接其他运输方式的积极性。谭小平强调指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发展,道路运输业的十二五规划对结构调整的要求很重视,并把它作为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法规政策需加大支持力度

在向本刊记者阐述了道路运输业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重要工作之后,谭小平还就我国城市公交、出租车、汽车租赁等领域的专项法规问题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法规的缺失与相关子行业的蓬勃发展形势难以适应,既有管理制度甚至存在一定的冲突和困惑,所以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行业法规体系。

谭小平透露,“十二五”期间,出租车领域将以创新出租汽车运营模式为切入点,促进出租汽车行业稳定规范发展。一是促进出租车行业的公司化经营,二是创新出租汽车行业的服务模式,三是推动出租车行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企业内部的规范管理制度,既要从业人员有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同时也要充分保障对从业驾驶员的合法利益。

政策手段不足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谭小平强调国家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资金政策的支持对整个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对行业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企业呼吁得最迫切的。“但现实是支持道路运输行业的政策比较少,资金投入本来就不足,政策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对加快行业转型发展作用不明显。”对此,谭小平介绍说:总体上讲,我们一直强调运输很重要,但是这些年来在政策手段上还没有一些特别大的突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道路运输行业的支持政策各方都在说,但是真正落实的却非常少,尤其是针对道路运输市场比较混乱的现状,如何用一种强有力的政策手段来及时改变这一状况,从这么多年的探索来看,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在这一方面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抓手。”

谭小平举例说:经营主体的结构调整,如何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等问题,目前确实没有很好的抓手。加快淘汰老旧车型,这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强有力的政策手段让老旧车型更快退出市场。“还有推荐车型为什么推而无力?就因为没有政策手段,大家肯定不愿意用,因为先进的车型成本肯定要高一些。所以现在想从推荐车型制度,发展成标准车型制度,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手段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谭小平进一步指出,十二五时期,对于道路运输业来说,在法规建设上任务还很重,很多法律制度,比如汽车租赁,现在还没有出台,出租车的法律制度也还在探索过程中,道路货运中关于货代、货运中介等方面也缺乏明确统一的法规规范。其它如“道条”也一直在修订的过程中,“道路运输业发展是很快的,有很多新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等迫切需要补充和完善,这些工作对于未来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资金支持政策迫切需要落实,比如对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支持,比如站场建设,比如信息化建设等等,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都应该给予一些政策性的资金倾斜,很多正在成长中的企业也很在乎这样的支持。

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时期应该以市场为主体,政府要做的工作应该是顶层设计,包括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推进哪些项目?哪些是政府要做的,哪些是企业要做的?都必须明确。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构架里包含的功能、内容、模块等,这些顶层设计的事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给行业的发展以正确的指导和规范。

客货运输组织方式重在突破

谭小平向本刊记者透露,“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部将重点推进甩挂运输这种先进的运输方式,“推甩挂运输,一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集中度,扶持龙头企业。甩挂运输是很重要的抓手,扶持甩挂运输发展,在站场建设,车辆装备上多给予支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逐渐地开始整合资源,促使企业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核心的龙头和骨干企业。二是有利于促进车辆的标准化。三是有利于促进信息系统的建立,以保证车辆的调度更精细,运输企业的效益更显著,站场的网络化建设步伐更快捷。

由于长期以来对货运中介领域缺乏完整的制度管理,管理的权责也不很明确,使得货代成了一个灰色地带,“目前商务部也对货代管一部分,采取的是备案的方式,因为法律不能打架,所以交通运输部重点突破在无车承运人这一块,通过无车承运人法律制度的建立,来规范货运中介的行为。无车承运人与货代不一样,它是承运人,交通运输部可以名正言顺地规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一部分货运中介的问题。”谭小平说。

道路运输的十二五规划将以规范货运中介市场为切入点,促进道路货运业的资源整合。在这方面,谭小平介绍说,主要是完善货运中介市场的法律规范制度,包括无车承运人,建立以无车承运人为主体的货运管理制度。其次是引导货运中介组织向物流服务商转型。

管道运输规划第6篇

今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向媒体透露了原铁道部人员分流去向,“有些进入中国铁路总公司,有些进入交通运输部或国家铁路局,还有部分人员将进入地区铁路局”。

这仅仅是铁路改革人员分流计划中的一部分,18个地方铁路局机关工作人员,同样面临身份转换。

根据今年“两会”确定的大部制改革进程,3月底之前,国家铁路局“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已印发至各省、部,至此,铁路政企分开改革悬念悉数揭晓。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并非各种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即可完成,要真正形成大交通格局尚需在行政管理、意识和理念上有新的突破。

按照此方案,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其职能主要以行政和监管为主,同时成立沈阳、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兰州七个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负责辖区内铁路监督管理工作。

在国家铁路局加盟后,交通运输部实现了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集中式管理,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部门。

2008年以来,交通运输部连续两次成为政府机构改革对象,实属罕见,改革力度之大和影响之远自不待言。然而,由于内部整合和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加上外部多方掣肘,“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尚待时日,最新的铁路局改革,则是另一场复杂的职能分解和利益分割,其中考验颇多。 铁路改革第一步

铁路系统总资产4.3万亿元,现有职工200万人,实行高度垄断的政企合一模式。和其他行业不同,铁路改革波及面广,影响大,同时改革成本高,因而在此前多年,虽然改革呼声高,但是一直没有实质动作。

2013年新一届政府的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铁路便列其中,根据改革方案,今年3月开始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原铁道部不再保留,同时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荣朝和认为铁路政企分开一步到位不太现实,最高层把铁路改革分成了若干步来实施,这次迈出的是第一步。

铁路改革并未借鉴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经验,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考虑到运输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以及中国高铁的国际竞争力,高层并未推进铁路企业更为深入的改制重组。

3月17日挂牌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注册资金1.036万亿元,为部级国有独资企业,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原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出任公司总经理。原铁道部所属18个铁路局(含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青藏铁路公司)、3个专业运输公司及其他企业全部划归中国铁路总公司,如此规模、如此规格的企业极为罕见。不过,铁路的行业垄断问题并未解决,是这轮大部制改革的一大遗憾。

国家铁路局承接了原铁道部的部分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今后,该局主要以行政和监管为主。

在业务司局设置上,亦体现浓厚的监管特色。按照“三定”方案,该局下设综合司、科技与法制司、安全监督司、运输监督管理司、工程监督管理司、设备监督管理司、人事司七个内设机构。同时“三定”方案明确将成立七个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

在原铁道部政策和规划职能划归交通运输部以后,部门内部逐渐形成了部决策、局执行的内部治理结构,部门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适度分开局面初步形成。

人员安置事关稳定,历来是政府机构改革最难一环,铁路改革也不例外。

随着国家铁路局“三定”方案落地,原铁道部的职能、内设机构归属逐渐明晰,903名公务员分流计划正稳步推行。

铁路系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全盘接收原铁道部机关人员,部分人员将进入国家铁路局和地区铁路监管局工作,其中国家铁路局预计130人左右。据悉,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人员分流的双向选择工作。

和机关公务员一样,原铁道部下属的事业单位人员也在打听所属单位去向。

现有职工170余人的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有工程设计鉴定、工程技术标准、规划咨询三项职责,按照对应职责划分,应分别划归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铁路局和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知情人士表示,亦有可能整建制划归铁路总公司或铁路局,目前尚未敲定。

按照国家铁路局“三定”方案,铁路政策和规划职能划入交通运输部,该职能涉及原铁道部政策法规司和发展计划司,但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分流到交通运输部机关的寥寥,“很可能一个都没有,就像2008年民航局并入时那样”。

有学者预测,交通运输部或会成立一个专司铁路政策和规划业务的司局,对接国家铁路局;亦不排除将上述职能分别并入该部政策法规司和综合规划司。目前,交通运输部“三定”方案尚在酝酿。 “大交通”格局待成

铁路加入交通运输部以后,实现了铁路、公路(市内运输、长途运输、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集中管理,“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然而,要真正发挥作用,依赖于与其他部门职责的界定,减少掣肘,同时还取决于内部整合的到位情况。

对于中国交通来说,2008年是个重要节点,在2008年之前,中国交通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分部门进行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包括交通部、民航总局、铁道部等,虽前几轮政府机构改革有整合动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质推动。

1988年前后,国务院曾动议合并交通、民航、铁路,组建类似今日的大交通部,但是当年1月民航、铁路相继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最终促使大交通改革计划泡汤。2008年前后,铁道部再度面临被改革,时任铁道部部长以维护路网完整性、调度统一指挥为由“上书”国务院主要领导,得到领导肯定批示后,改革铁道部的内容最终没有写入当年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

当时虽然铁道部未被改革,但是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中央借鉴了发达国家经验,开始探索实行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组建了交通运输部,并代管民航局和邮政局。

有了上一轮改革的铺垫,以及前任铁道部部长因为贪腐被,2013年,改革铁道部已无悬念,铁路顺利并入交通运输部。

纵观这两轮政府机构改革,可以看出中央对交通改革的思路,即重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融合、协调发展,重视城乡交通的融合,同时重点解决交通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病。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课题组对“大交通”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存在交通运输部职能整合不到位等问题,例如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职能在建设部门,在实践中往往导致城市地铁与火车站不能互联互通,人流较大的北京西站不通地铁即是一例。

课题组还发现,交通运输部的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协调缺少手段,协调职能被虚化。

2008年交通运输部“三定”方案规定,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承担有关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有关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由该部起草规划可谓名正言顺,但是实际上,“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并非该部主导完成,而是国家发改委。

一位熟悉内情人士介绍说,交通运输部起草规划时遇到很多困难,例如难以协调民航部门,更别说平级的铁路和发改部门。后来国家发改委积极争取,规划起草改由其操刀,由于发改委掌握着资金规模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协调阻力更小。

此外,还有交通运输部与部管局融合问题。可以看出,部管局依然按照原来一套独立运行,交通运输部对其并无实质管理权,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资源调配、整合。

“民航、邮政合并了,但是内部怎么整合不明确,应该说是机构改革方案制定得不够缜密。”上述知情人士介绍说,部管国家局重要规划、政策往往直呈国务院,实际上变成了“部外局”。

2008年大部制改革以来,“大交通”的框架已经搭建,但是更深入的整合尚未开始。不少研究人员寄希望于这轮大部制改革,通过交通运输部“三定”方案的起草,理清诸多遗留问题,真正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势。

目前,交通运输部正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调研,研究起草交通运输领域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进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预计起草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更为明显的改革成效或在三五年后显现。 综合运输之障

经过两轮大部制改革,在宏观层面,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已经实现了无缝连接,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并非各种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即可完成,要真正形成大交通格局尚需在行政管理、意识和理念上有新的突破。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刘斌介绍说,十年前理解的综合运输主要是不同运输方式配置问题,现在要考虑的主要是衔接问题,例如场站之间通道问题,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衔接问题。

以往车站、货场设置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本系统的通畅,而不是综合畅通,因此出现了公路和铁路各搞一套现象。车站设置并未考虑货物分装,人员与城市交通的中转换乘考虑得也比较少。

直观来看,在货运层面,铁路和公路、铁路和水运之间的衔接问题较大,反映较为强烈。在刘斌看来,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城市交通与大场站、大枢纽的衔接,例如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各自与城市交通网衔接普遍较差。

刘斌认为这里既有意识不到位原因,也有行政管理方面原因。

对外交通归交通部门管,城市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归城建部门管,因而城市交通、对外交通完全是两个体系。城建部门认为对外交通对城市交通来说是个冲击,因为大的场站是城市交通的拥堵点,因而要求将车站、货站搬到城外以减少拥堵,但无疑增加了人员换乘量和货物倒装量。

国家发改委正积极推动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作为综合运输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交通枢纽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转运中心。在布局规划编制时,相关部门要求各地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批。

不过,由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事权不明晰、项目审批和资金来源等方面原因,42个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比预期的要慢”。

综合枢纽建设中遇到中央地方职能如何分解,事权如何划分问题,这也反映出综合交通发展的复杂性。

由于城市建设的事权在市里,他们清楚交通枢纽应该建哪儿,但是往往话语权很小。再如,铁路、民航实行的条条管理,地方往往难以协调。北京高铁南站选址曾经历的分歧可见一斑,当时铁道部力主在南部建站,北京市考虑到人员分布和出行成本,力主在北部建站,但最终并未被铁道部采纳。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丽认为,综合交通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最后是市场说了算。

管道运输规划第7篇

关键词:GIS技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前言:综合了地理科学、计算机信息技术、遥感等科学学科内容的GIS系统,在社会社会生产生活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凭借其对地理数据强大的采集和处理功能,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巨大的车流压力,改善交通堵塞问题,应用GIS技术,对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畅通具有重要的作用。

1.GIS技术应用的背景及意义

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过多的车流量造成道路的拥挤,形成交通阻塞。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交通阻塞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的原因在于交通运输发展没能跟上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保障其安全稳定的运行,规划与管理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才能有效满足当前交通运输的需求。交通运输的良好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包括交通设施、工具以及交通运输实况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加以考虑。由于这些内容涉及到地理信息,进行描述与分析同样需要围绕地理的位置、特征进行。这就需要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以及可进行动态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诸多复杂的地理问题。通过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高效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解析,进而解决当前困扰交通运输的问题。交通运输所涵盖的内容复杂繁多,需要利用GIS技术这一先进的工具进行处理。地理信息、特征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都是通过GIS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的。目前,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作当中,GIS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对交通运输的安全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

2.GIS技术的实际运用

2.1交通运输规划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管理与规划办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关技术手段和方法难以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支撑其安全平稳的运行。交通运输方式已有了极大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交通运输作为城市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纽带,交通内外部的有效融合,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加上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使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根据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对于运输规划与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是交通运输的需要。在规划管理当中的指标量化以及模型构建等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些难点问题给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规划与管理工作,难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交通运输,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观测以及分析准确性又难以保证。因此,GIS技术的应用成为解决交通运输规划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2]。

2.2基于GIS技术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作当中,包括制图数据、自然地理数据以及调查统计等在内的资源数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图数据以图形结构和拓扑结构来呈现。而自然地理信息是交通运输所处的环境条件,对规划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统计则是全面的对研究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数据的采集。首先,在确定数据来源之后,将其作为基础,建立交通地图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数据要保证一样的标准,应用合理的方法予以加工处理。如果数据的格式、标准不统一,数据的加工处理难以顺利进行,GIS技术的应用则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对于通过键盘输入、坐标几何以及扫描等方法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核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的予以解决。只有保证准确的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对于输出的结果,要与规划材料当中的数据相吻合,误差要保证最小化。一切保证无误之后,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在得到高准确性的数据信息之后,为交通运输规划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第三,按照空间数据组织和结构的方式建立数据库。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是数据结构的主要形式。根据两种不同的数据结构,分别建立层次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以及关系数据库三种模型,以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数据库。在GIS平台下,能够在计算机系统当中快速、便捷的进行查询和检索,高效的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于交通运输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为规划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给交通运输安全平稳的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3]。

2.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GIS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取得的良好的效果。通过数据库和模型库的建立,给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城市道路设计、车辆疏导工作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1道路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很容易发生交通堵塞等问题,交通运行效率低。GIS技术在规划设计当中的应用,利用动态模拟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模拟执行设计方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能够清晰的了解和掌握,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使设计方案能够满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道路规划设计当中,需要对道路的长度、宽度以及行车密集地区进行了解和掌握,判断最优路径,通过重叠分析网络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获得最佳设计方案。随着车流量的增加,道路拓宽以及立体化发展成为必然的需要。三维拓扑生成技术的应用,在道路规划设计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不同路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

2.3.2车辆疏导

GIS技术具有重要的导航功能,能够为交警的执法工作提供帮助。在交警的工作当中,车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GIS技术的引导下,能够将城市道路地图充分的掌握,各区域、各道路的交通状况一目了然。一旦出现交通堵塞或者事故等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赶往事发地进行解决和处理,提升了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GIS技术同时也给行车驾驶员以相应的指导,能够自行掌握城市道路路线图,了解行车高峰期和拥堵路段,规避这些时间,选择最佳行车路线,节省时间,同时有助于缓解交通运输压力[4]。

另外,GIS技术在交通预测和基础设施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GIS技术的优势,为交通运输规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维护交通运输安全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结论:随着交通运输产业的快速的发展,安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交通堵塞问题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GIS技术的利用,有效改善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当中的问题,开拓了新的发展思路,对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通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颖.GIS在交通运输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286.

[2]朱春节.交通规划中的GIS关键技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建英.GIS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9,05:50-51.

[4]付明花.浅谈GIS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