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合集7篇)

时间:2024-03-21 14:56:31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全媒体出版;内涵

互联网开启了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新时代,我们也正在学着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核心就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媒体与用户互动沟通,挖掘和引导用户需求,进而生产相关产品和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互联网思维的第二个核心是平台化战略模式,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和多维需求需要生产者、媒体、消费者等通过互联网在一个数据与信息内容相通的平台中进行价值交换;互联网思维的第三个核心是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为内容的互动与生产、服务与营销整合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提供数据支持;互联网思维的第四个核心是跨界思维,敢于自我颠覆、主动跨界成为保持领先竞争力的根本动因。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出版经历着不断的变革和转型,从早期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做宣传到网络化出版、数字化出版再到全媒体出版,出版业一直在进行自我变革。全媒体出版在读者覆盖面、渠道多样性、出版同步性上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的全媒体出版还远未成形。由于传统业务模式的束缚,传统出版机构难以独自承担全媒体出版的整体运营,全媒体出版的现有主体也只是传统图书出版机构与数字运营商的简单组合。在这种背景下,以互联网思维观照全媒体出版的内涵正当其时。

一、全媒体出版的界定及其局限性

目前的全媒体出版内涵主要集中于同一性的出版内容、多介质的呈现形式、多渠道的推送形式与全媒体的整合营销等方面。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认为“全媒体出版作为一种有远大前途的新型出版方式和新的出版理念,就是对一种优秀作品,特别是预计能够成为畅销读物的作品,同时出版纸介质图书、网络版本、手机版本和手持阅读器版本,并在同一时间段投放市场,实行整合式营销。”①此界定强调了同时出版、全媒体整合营销的特点。张勐萌在《对全媒体出版发展现状与前景的思考》一文中强调了广覆盖的复合出版特色,认为“全媒体出版是以图书内容为基础,通过传统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数字图书馆等多渠道进行图书同步发行,将资源有效整合,覆盖到能覆盖的所有用户,实现‘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目标。”②其他众多学者对全媒体出版也多有界定。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全媒体出版的研究还停留在从传统出版主体的角度来看待全媒体出版、以传统出版的核心模式强调出版物生产的多样性、在全媒体中实现单向的渠道推送等理念,而并未把内容与出版物生产的互动关系、全媒体的价值定位、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与消费方式等问题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看待。

二、互联网思维下全媒体出版的内涵

互联网思维不断地创新与颠覆传统出版理念与模式,也促使我们以新的维度来思考与诠释全媒体出版的时代内涵。

1.以用户为中心

互联网思维带给全媒体出版业最大的影响就是真正做到了“用户至上”,全方位地落实了双向平等互动,让用户参与到了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中,满足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存在感,而非以往“高高在上”地单向推销自己的产品。移动互联时代中由社会机器改造的“单向度人”也将在网络中重新组合成具有新属性特征的部落,而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则将成为联接组织部落成员的有效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满足同类属性的用户群体的多维化需求,提高用户的粘合度应作为全媒体出版内涵的首要原则。

2.以大数据为技术保障

大数据技术是新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技术,也是改变现有商业模式的重要技术基础,并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增长市场。对于全媒体出版而言,打通各个功能媒体间的通路,健全多维度数据入口,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时大数据搜集与分析系统,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搜集用户反馈信息,精确研判用户需求趋势,而且能为顶层设计、统一策划出版内容和设置相关配套服务提供精确的数据;同时也能为用户价值的深入挖掘与增值服务提供客观有效的数据支持。

3.以媒体矩阵为环境保障

全媒体出版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多介质呈现出版内容上,而且更应体现在满足用户多维度需求的“拟态环境”建构上。多功能的媒体矩阵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娱乐、社交、自我展示等多方面需求,同时也为内容的传播提供了立体化多维度的媒体环境和数据入口。媒体矩阵在满足多介质呈现出版内容的同时,也为全媒体出版的平台管理、关系管理、行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构建了多样化的自有渠道。全媒体出版的媒体矩阵一方面提升了与用户的互动效果,增强了用户参与感与体验感,加强了创作主体与用户的粘合度;另一方面为内容的生产、反馈与调整,品牌的建立与传播,持续精准的互动与营销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媒体环境。

4.以内容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出版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具有同类属性的用户群体的多维度信息体验需求。传统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创作,而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具有互动与多感官的信息需求服务。互联网思维下的全媒体出版应建立起围绕满足用户多维度信息体验需求的内容加服务的跨界核心竞争力,从产品功能上可分为以出版核心竞争力为主的内容类产品和以媒体核心竞争力为主的服务类产品。内容的结构形式不仅应涵盖传统出版内容,也应包括碎片化内容和微出版内容(如视频)等,为多维化服务与营销提供主题一致的多元化信息,同时也有利于用户的二次创作与互动交流,提高与用户的粘合度。服务类产品既要满足用户延伸需求的空间,也要多元化提升品牌价值;服务本身就是营销,服务类产品肩负着全媒体出版建构自有渠道和用户价值深度开发的重任。

5.以共享为原则的模块化平台建设

在分享与参与成为互联网主题的今天,全媒体出版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应该是满足用户多维化需求而不断演变的过程。降低创作主体的准入门槛、提高内容的创作质量、完善用户的需求与体验方式、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是建设以共享为原则的全媒体模块化平台的评判依据。在传统出版业不断摸索的同时,各行各业的创作者和创作团队也都已经开始了媒体出版平台模块化整合的尝试。

6.动态及时出版

全媒体出版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表现为多种介质形式,但在出版内容的生产与营销中却呈现出动态及时性。选题与策划、内容的测试与调整、微出版品的深入互动、传统出版品的制作与发行都是在数据搜集与分析的全程动态化、内容生产与调试的全程动态化、互动与营销的全程动态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内容的多介质出版策略也是在有效获得用户需求与预期的数据基础上有策略的及时出版的过程,而非固化单向的同时出版。

全媒体出版仍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在互联网思维日益深入影响传统出版业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具竞争力的思维方式来完成出版业的自我颠覆与变革,适应时代需求,才能提升出版业的发展空间。

(崔恒勇,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讲师)

注释: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营销创新

一、互联网思维与营销创新

1.互联网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户思维

从概念上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比较全新的概念,这一思维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而不断兴起的。当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涵,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学者都从自身研究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所以,当前在学术界还并就其概念的基本内涵得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与认识。笼统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思维形成较大反差的一种思维形态与方式。就这一思维的核心内容而言,工业生产与服务提供者需要充分尊重与考虑到市场中的需求变化,特别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的变化。同时,从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是一个网络化的管理与运管体制内运行。换句话讲,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中,用户及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将会被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这是互联网思维下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

2.营销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正在快速攀升

在任何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产品品牌的打造是其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关于企业的营销创新,从狭义的层面来看,就是企业围绕产品的商标及相关企业社会符号的认知度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活动的开展。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的营销创新从空间到时间上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及设计阶段就要将企业的品牌意识与理念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拟定及市场计划的推广等方面也要围绕企业的品牌的营建与打造来实施。总之,企业的营销创新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缺乏品牌营销战略的企业,即使在生产规模与市场的份额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所受到的发展限制,特别是进军国际市场中的发展限制则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多接触的是商品信息,而不是商品实体,从而使得能够代表大众消费认可与社会评价的品牌成为用户选购商品主要依据。所以,营销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正在快速攀升,成为企业强化营销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战略。

3.互联网思维对品牌研究战略的影响

在进行品牌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整个进程中,其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思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企业的品牌营销战略会呈现出营销的国际化、创新化、人性化等特点。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创新途径

1.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

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产品的推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都将企业的网络销售平台的打造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应该结合自身的销售网络,把线上销售与线下的销售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媒介的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在互联网时代,大众购物渠道多样化的心理诉求。经过相关专家的分析,伴随着互联网交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与发展中,企业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构建,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伴随营销战略的全球化发展的铺开,品牌影响力已经在不断的提升。在今后的品牌营销的构建中,应该将其国际化的发展布局进一步的强化。一方面,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让品牌在工厂所在地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从媒介推送和品牌营销宣传的角度,把品牌影响力最大化得提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海尔集团在进行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同时,不断地将基础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放在重要的基础地位。这种基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助力企业在收获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会逐步地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3.强化互联网思维,丰富集团形象内涵

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集团的形象,应该在今后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内涵的延伸与丰富。这种品牌内涵的丰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品牌标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内在的企业文化的彰显与表达。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海尔集团所面临着品牌升级的同时,其今后的内涵丰富程度也要有着更大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基于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需要,也是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不断地向前推进的发展需要。

4.强化互联网思维,让品牌影响“接地气”

在互联网思维的发展环境中,企业的品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其所在的环境进行良好的交融,这种交融,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品牌营销战略的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不断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当地的市场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有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企业面临市场变化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调整与适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发展的最大的启示是企业能够从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中,不断地寻求两者之间的最大耦合点,进而实现一个较好的市场反应效果。

结语

互联网思维是企业未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壮大的核心理念。在这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与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在运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将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基于此,企业必须强化用户思维,树立体验为理念,不断将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环境中市场的需求紧密嵌合。文章给出了具体的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创新途径: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强化互联网思维,丰富集团形象内涵;强化互联网思维,让品牌影响“接地气”。

参考文献:

[1]张学勤.互联网思维下的文化创意营销[J].人文天下,2015,04:26-30.

[2]刘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品牌营销战略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28:41-43.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第3篇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思维内涵与逻辑为基点,梳理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诸要素的变化,并依循互联网思维逻辑进行推演,提出了包含体验式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育方式、协作式学习策略、进阶式培训过程的“五力模型”建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背景

“互联网思维”一词由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11年最先提出,意思是商业模式变革要采用互联网方式去思考。2012年,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多次使用“互联网思维”阐述其商业理念。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题为《互联网思维带来什么》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将“互联网思维”社会关注度全面提升。2014年深圳IT领袖峰会上,雷军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和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从理念和实践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思维理论,人们开始逐步采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整个社会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思维”,再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泛在信息环境让信息无处不在,读者信息需求趋向个性化,学习内容呈现碎片化,慕课(MOOC)、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等学习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必然要求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内容、过程和测度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

2.互联网思维视角下信息素养教育的重新审视

2.1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与逻辑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技术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支持,理念上采取开放、互联和跨界的心态,对事物原有发展模式在战略、业务和组织三个层面上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互联网思维遵循“平等、求真、开放、协作”的精神理念、“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和“万物皆可互联,互联成全生态”的研究范式。赵大伟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中总结出九种互联网思维方式:用户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正成为人们进行创新探索和流程再设计的逻辑新起点。互联网思维在逻辑上体现为三个字:“互”“联”“网”。“互”就是“互动”,人们由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搜索信息,再到互动交流信息,从而精准获得信息需求。“联”就是“联接”,通过有线网以及无线网和移动网络将人、信息与资源联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聚合推动力,实现用户最佳体验。“网”即“网络”,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的网络平成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与“联接”,完成社会化分工与协作,将整个世界构成一个“网络体”。将互联网思维理念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最终动态地实现自我提升和变革。

2.2互联网思维视角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变化

2.2.1教育内涵泛化。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在不同领域出现教育内涵泛化的现象,衍生出众多新概念:比特素养(Bit Literacy)、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信息通信技术素养(ICT Literacy)、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和网络素养(Net Literacy)等。这些新名词理论相似、内容交叉、边界模糊,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内涵极易在概念上产生混淆,教育者和学习者很难把握其核心主旨。

2.2.2教育主体多元化。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体是高校图书馆。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培训,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都集中于图书馆。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突破使人们获取信息素养教育的渠道更加多元,慕课(MOOC)、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等新型学习平台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大学生已经不再将图书馆作为唯一的资源获取渠道,而是向更加广阔的互联网寻求帮助。

2.2.3核心能力发生转向。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该《框架》取代了200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框架》与《标准》的最大进步就是引入“元素养”和“阈概念”两大理论,强调从技能习得向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转变,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自我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学术思想交流。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正在从信息检索能力转向以科研为目的信息利用、分析和评价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2.2.4教学方式互联互动。文献查阅和实践调研发现,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更加趋于灵活、开放,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单纯的“给”与“予”,而是采取更加主动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加大新媒体教学力度,采用更加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补充教学,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最大自由度,在教学资源上保障优质资源互联共享。

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五力模型”建构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建构的本质是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我创新,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握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和主旨,在知识、技术和思维所构成的“三螺旋”结构中,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框架和内容进行重新分析和设计。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了包含体验式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育方式、协作式学习策略、进阶式培训过程的“五力模型”(见图1)。通过“五力模型”将信息素养教育诸要素在互联网(Internet)上互联互通形成思考设计工具,重新设计和建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内容和过程,从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3.1体验式课程设计

互联网思维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聚焦于用户体验,强调“去中心化”的理念,互联网所形成的是一个众多节点的网络,在多点对多点的平等对话中,用户不但是使用者,还可以成为协作者,用户主动参与产品和服务设计,更加符合用户需求,从而达到体验超过预期的效果。例如:iPhone手机以“自然”作为设计法则,以人类的本能为出发点开发iphone的解锁模式――沿着箭头图标向右滑动文字条即可解锁,小孩甚至不用学就会使用,这是因为触摸是人的天性,新特性的完美体验极大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体验式课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关注学习目标和技能习得。在具体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和利用能力非常好,而且在利用技能解决本专业具体问题方面具有敏锐性,所以,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既可以邀请专业教师设计课程内容,又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者视角对课程内容提出改M,并请他们承担某一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在教学相长中,信息素养学习者已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3.2模块化教学内容

互联网思维下产品设计更加注重标准化、模块化和可复制性,体现“即插即用”的IT理念,这是与传统项目化产品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标准化、模块化产生规模效应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用户选择更加自主,依据自身时间、资源、能力选择合适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分成若干独立的子模块课程,每个课程对应一项技能,相对独立,从逻辑上将“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利用和交流――信息安全与道德”贯穿起来,获得知识需求,自由选取学习模块,满足自我能力提升的需求。

3.3碎片化教育方式

互联网思维5F法则之一“碎片化思维(Fragment)”认为,便捷的移动互联技术让人们处于一个“泛在信息社会”,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各种技能。具体做法是:学习内容短而精,以15分钟作为上限;工具无处不在,图书、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皆可利用;方式多样,文字、音频、视频交替使用。碎片化学习趋势已经成为现实。信息素养教育在方式上具有三个碎片化趋势:需求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和地点碎片化。新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教育方式具有上n时问、地点不受限制,课程内容时问短,解决问题针对性强的特点,体现了互联网思维。教师将课程内容制作成专题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到网络上,学生自主计划学习时间。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安排作业、测验和考试,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的所有环节。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实践中,碎片化教育方式很容易造成知识内容碎片化,很难形成知识体系,所以在碎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保障信息素养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3.4协作式学习策略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社交元素,人在自然属性上属于群居动物,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与人通过各种网络“连接”“聚合”“协作”,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研发与升级换代,增加用户的活跃度和黏合度,可以说,是否具备“社交元素”已经成为衡量互联网产品的标准。2015年2月,《框架》将第一框架描述为“学术是一种交流”,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社交元素就是协作式学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一个共同科研课题作为协作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术讨论和思想交流,提出各种观点,激发学生产生新想法、提出新问题、探索新发现。

3.5进阶式培训过程

互联网思维要求产品快速迭代,路径设计体现为产品迅速上线、小批量测试,根据反馈快速调整产品功能,以快速迭代实现进阶升级,驱动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快速迭代的另一具体体现是追求“极致”和关注“细节,塑造核心竞争力,使得产品和服务持续优化”。信息素养教育过程需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因此,它必须渗透到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依据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进阶式培训。例如:对新生开展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培训,对大三、大四学生设计以中文资源获取、数字图书馆使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对研究生则开设外文文献检索、论文开题调研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各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信息素养教育的智力支持,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一体化的进阶式融合。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29-02

2015年,总理在两会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从那时开始,社会上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各个行业都开始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了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实践,都带来了良好的效果,证明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正式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通过“互联网+”创新和优化政务服务,推行简政放权和行政改革,对于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政府部门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自我更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互联网+政务”的基本内涵

(一)“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理解“互联网+政务”的概念,首先要正确理解“互联网+”的概念,这是前提和基础。针对“互联网+”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互联网+”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从而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另一种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1]。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要利用互联网连接一切,实现万物互联,包括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它是传统互联网的升级版,是一种生产手段和资源。

(二)“互联网+政务”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政务”是一个新的事物,理论界对它的探索也已经展开。它是电子政务的拓展与延伸,是升级版的电子政务,也是政府的一场变革。其中的“+”号并不是算术运算中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有着乘数效应或指数效应的叠加,要产生1+1>2的积极效果。“互联网+政务”是互联网思维与公共管理的深度融合,它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从而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阳光型政府。因此,“互联网+政务”的内涵是:政府面对“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基本状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管理、服务和基本秩序控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做出相应调整,形成相应的制度机制和组织体系[2]。

二、“互联网+政务”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政务”概念的提出,为政府主动革新和转变治理方式提供了契机,是政府优先贯彻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以及效率、优化政务运行流程的积极尝试[3]。但是,由于当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互联网+政务”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互联网思维,导致政务创新动力不足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语境下对政府工作生态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目标的思维方式[4],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及时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转身份与角色,建立与公众平等对话平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了解公众诉求,进行政务创新。但很多政府工作人员,依然固守传统思维,保持高傲姿态,不愿意与公众在互联网语境下进行双向互动与交流。甚至对“互联网+政务”存在抵触心理,致使创新动力不足。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限制“互联网+政务”全面展开

目前为止,我国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以及手机普及率都已有了显著发展。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技术水平高,反之技术水平低。东部发展快而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而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必然拉大了数字鸿沟。这与“互联网+政务”要实现政务互通和全覆盖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互联网+”行动的本质要求是尽可能地实现数据化运行,政府部门通过数据优化运行流程。但当前,我国政务信息数据库还没有全面建立,也会影响“互联网+政务”的进程。

(三)缺乏数据共享机制,制约“互联网+政务”的协同发展

“互联网+政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共享,连接一切。但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困扰基层公众的办证多、办事难、“奇葩证明”、冤枉路等情况依然存在。这一方面制约了“互联网+政务”在各部门间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政务运行流程不畅。所以,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在“互联网+”时代就显得极为必要。

(四)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凸起,阻碍“互联网+政务”的深入推进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性等都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来了积极影响。但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凸起、网络空间缺乏法治管理等,影响着“互联网+政务”行动中的数据安全问题。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处理公务的办公网络与民众寻求政务服务的普通网络之间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区别,在技术上给非法入侵者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他们利用政府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非法入侵,删除、损毁政务数据系统,侵犯公共信息,阻碍“互联网+政务”的深入推进。

三、完善“互联网+政务”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政务”的目标是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政府行政的运行流程,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当前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面临的还是一些基础性问题。但是对于所面临的风险,却绝不是一两个措施就能解决的简单性问题。只有提出完善的可行路径,才能使“互联网+政务”的应用更加灵活自如,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程度推进。对于当前“互联网+政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方面的对策。

(一)更新思维,为政务革新提供思想动力

“互联网+政务”是政府自觉进行的一场变革,需要更新思维,具备互联网思维。但许多公务员依然用传统思维方式行使职权,没有实现身份角色的转变,对“互联网+政务”缺乏热情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因此,更新思维,具备互联网思维,为政务革新提供动力支持显得极为必要。首先,要有创新思维。“互联网+政务”是传统的升级,需要对传统政务方式、组织方式进行创新。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推进政务工作。其次,要有开放思维。实现政府信息的合法和全面公开,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形成互联互通的政务大数据。最后,要有融合思维。“互联网+政务”是要实现乘数效应,它融合了多种服务方式和手段,需要具备融合思维,优化服务手段和方式。除此之外,服务思维、法治思维也是推行“互联网+政务”必不可少的思想动力。

(二)提供技术支撑,扩大数字化政务覆盖面

不同地区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不一致,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技术鸿沟,导致“互联网+政务”难以全覆盖。技术障碍的限制,还需要从技术支撑着手。首先,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扩大其覆盖率,促使网络覆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市到县乡的所有行政级别,缩小数字鸿沟。其次,“互联网+政务”的推行离不开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技术,因此要进一步扩大信息数据的覆盖面,尽可能地将政务行为转化为数据行为,对政务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开发政务APP、政府微博、微信等,为政府搜集政务数据提供网络平台。对公民身份也可以进行数字化管理,避免公众跨区域、跨部门业务办理受困。公民能够通过数据化方式获得服务,应是政府部门努力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互联网+政务”的全面覆盖。

(三)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破部门信息孤岛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开放,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让一体化的政务数据简化行政运流程对于“互联网+政务”的推进非常重要。政务数据不应该是本部门的独有资源,要强化互连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变革体制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格局,确立信息共享机制。把是否实现数据共享作为工作考核标准,依次推动信息共享工作的展开,消除信息孤岛带来的障碍。其次,构建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推广跨部门的综合性应用平台。例如形成包括教育、医疗、民政、税务登记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数据共享、部门协同发展。再次,开发分级互联的政务云服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仅有横向的沟通互连,也要有纵向的整合和流程优化,实现一站式服务,使便民高效的政府服务真正深入人心。

(四)加强法治化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数据都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使我们很难辨别真伪,导致虚假信息和网络谣传。一旦这些存在问题的信息或数据被政府部门采集和使用,将会严重影响政府服务质量,削弱政府信用和公共权威。同时,法治缺乏使违法成本低,针对政府部门重要信息数据的网络犯罪肆无忌惮,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为确保“互联网+政务”顺利推进,需要加强法治化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首先,要加强政务信息化的法治建设,加强对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工作监督,完善关于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监管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改变法律更新不及时,滞后于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困境,提高信息犯罪的违法成本。其次,要严格依法办网,净化互联网生态环境,使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同时,“互联网+政务”的应用在其他国家也有一些有益探索。比如美国的“LEHD(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的纵向动态系统)项目”[5]。对于这些有益经验,我们也可以借鉴,通过试点改革,总结出适合我国的“互联网+政务”之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和推行“三张清单一张网”制度(即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也是我国“互联网+政务”行动计划的积极尝试。尽管面临着一些问题,但任何新的尝试都不会完美无缺,需要我们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从而实现政府治理和服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J].新闻与写作,2015,(5).

[2] 刘金婷.“互联网 +”内涵浅议[J].中国科学技术语,2015,(3).

[3] 张毅.实施“互联网+政务”是政府转型的新机遇[J].电子政务,2016,(8).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第5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学生管理;时代内涵;指导启示

互联网经济浪潮的袭来,给社会带来很大变化,对我国教育领域也有很大冲击和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凸显人本理念,着眼于大学生,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自觉抵制互联网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锤炼大学生健全人格。因此,在“90后”为主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现代化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教育领域新的话题。笔者试图在本文探讨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时代内涵与指导启示,完成互联网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管理任务。

1 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政教育是教育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互联网+”思政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主自觉参与国家持续发展践行。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群体接触互联网时代,他们思想非常活跃,也面临着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新挑战,传统思政教育、传统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变革,创新思政教育,将互联网+搬入思政教育,从时代出发,感悟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大道理,改变思政教育“一言堂”,思政教育变得开放、交互,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

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思政教育主阵地,带领大学生利用互联网主动接触社会热点,把握学生诉求,用互联网发出思政“好声音”,为学生建设“短平快”的特色思政教育“微课”,建设高校思政教育“互联网+精神乐园”。在互联网新时代,思政教育要主动引领,让大学生善用互联网,加强教育实践,帮助大学生辨是非、知国情、经风雨、长才干,积极创新开展实效思政教育工作,大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处接受熏陶。思政教育接地气,大学生敞开心扉,教师走进大学生心里,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路。

2 思政教育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启示

2.1 认清价值理念,找准动力源泉

高校思政教育包括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在外在形态对大学生进行“管”,在内在意识对大学生实施“理”,让大学生明白新时代背景下“什么能做,应该怎么做”,思政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内在需求,体现价值理念,构建大学生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从品质深层影响大学生外显行为,以思政教育启发学生,让思政教育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行为规范之母。

通过思政教育,让大学生明白“什么能做,应该怎么做”的价值理念,就会自发成为大学生实际行为的制约。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理清大学生价值理念问题非常重要,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价值理念,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大学生行为规范问题,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目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佳的途径就是让大学生自我制约、自我管理,通过寻找大学生自控系统中的动力源,以思政教育方式,向大学生传递价值理念,实现大学生自控系统有效运行,让大学生自我调节。故此,思政教育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启示一为认清价值理念,找准动力源泉,让思政教育成为学生管理的驱动力,规范大学生行为准则和规范。

2.2 实施价值教育,变工作管为理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要强调学生自我价值教育,让每位大学生都成为思政教育的能动主体,让大学生自我演绎思政教育活力内心。互联网+思政教育要立足大学生教育对象情况,将思政教育放在对大学生的启迪上,引导大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经过自己判断得出结论。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过程。大学生已经接受互联网作为他们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工具,教师应利用新媒体优势,为大学生创新思政教育,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制作寓教于乐的网络教育作品,接地气,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平台。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入互联网+思政教育理念,不再强硬管理学生,而是顺势而为引导学生,在价值教育基础上,转变学生管理方式,实施柔性化人本管理,变学生管为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链接一切”,突破了学生管理的时空限制,加速学生管理互联互通,加快学生交流进程,加速管理步伐,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变幻难测,亟待对学生管理进行创新。互联网+学生管理,实现了学生管理即时化、去碎片化、互动化,学生管理成为“四面八方”大汇集,利用互联网平台聚集学生管理资源,让学生理性发声,引导大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开辟高校工作新天地,赋予学生管理工作新活力。

2.3 自我价值践行,学生参与管理

互联网+思政教育正面临转变,新媒体已然成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教师发挥自己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政教育平台和学生管理工作平台,真正参与到高校学生工作。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主体之一,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对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非常活跃,他们渴望利用互联网发声,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把握互联网规律,改革创新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利用互联网引导大学生践行自我价值,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提高思政教育感染力,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影响力,为大学生精准定制服务。

教师利用思政教育互联网+转变启示,依托互联网平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众筹”理念,不再单打独斗,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在全校范围内覆盖所有学生,推举高校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人”,扩大学生管理工作受众,推送自我价值、自我管理内容,汇集全校学生自我管理智慧,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地气,有反馈,也依托互联网平台,帮助每一位求助学生。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接受平台推送思政教育内容,自主接受自我价值教育,自觉践行自我价值,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的一批人,赋予思政教育时代内涵,加强互联网+教育转型,呼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思政教育要有“互联网+”思维,打造互联网思政教育课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大学生价值践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认清价值理念,找准动力源泉,实施价值教育,变工作管为理,自我价值践行,学生参与管理,构建一体化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生态系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入移动化、个性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毛继荣.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问题的研究[J]. 新校园(上旬),2016,05:24.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互联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新常态下国家为促进各行业、产业健康发展而实施的国家战略,由此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一轮又一轮的创新创业热潮。为促进这一国家战略的更好实施,高校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高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其担负着科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受时展影响,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思维”也因此成为一轮又一轮创新创业热朝所具有的最鲜明特征。鉴于互联网思维对这一轮又一轮创新创业热潮的影响及促进作用,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亦不能视互联网思维为无物,有必要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其对促进新时期、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互联网思维及其内涵

国内“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由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出,他在百度公司策划的一个以企业管理为主题的大型经验交流活动上,在与传统产业企业家、管理人员探讨未来企业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到“互联网思维”一词;并在随后的交流活动中说,未来的企业家要想管理好企业、实现企业在未来的创新发展,就必须有“互联网思维”,并解释说你所从事的事业、所做的事情可能与“互联网”无关,但是你管理企业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有“互联网”特点。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虽然这一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该词的行业、领域也越来越多,但关于“互联网思维”概念还是缺乏一个统一认识;目前,关于“互联网思维”概念认可比较多的是这样来定议互联网思维的;即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形成的,重新审视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是整个商业生态的思考方式。就“互联网思维”的内涵而言,首先互联网思维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和运作方式,其对传统社会生活中普遍联系准则进行了重新阐释,比如坚持更加开放透明的全局观、强调平等参与的民主观,以及要求直接反应的情境观等特征;其次,互联网思维及其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可以说其在深层次更多的是商业理念、解决方法和思考方式,这也决定了互联网思维之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就本文所探讨的互联网思维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其可能涉及课程设置、平台构建、资源整合及个性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其对改进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高校要注意审视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正确处理好互联网思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之间的关系,力求将互联网思维更好应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2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

2.1培养学生平等、包容、开放的创业理念

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互联网思维更加强调用户体验、更加关注用户需求,始终坚持一种平等、包容、开放理念,可以说互联网思维欢迎每一客户,而每一位客户之间又是平等;每一位客户在互联网环境下都能平等的享受互联网服务、公平分享网络资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充分借鉴这样一种“互联网思维”,以此来培养学生平等、包容、开放的创业理念。

2.2培养学生的相互沟通、资源共享等意识

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是互联网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传统思维指导下的企业管理更加关注自身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更不用说之间资源、经验的共享;互联网思维则不同,其更加强调沟通和资源共同享,强调在沟能、资源共享中共同创造财富或者价值,从而实现彼此的“双赢”,是可借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之一。

2.3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突破意识与精神

强调创新、突破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实践证明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只有那些创新速度快、勇于突破的企业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成长和发展;对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创新、突破意识与精神同样必不可少,甚至可说更加重要,其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使学生具备互联网思维的这种创新、突破意识与精神。

2.4培养学生常态竞争观念,理性认识竞争

在开的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说已经成为常态;“常态竞争”在给企业带来发展压力的同时,更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越来越开放,市场中企业之间可以说无时不在竞争;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深入认识竞争的长期、常态存在,用更加理性的态度认识竞争、处理竞争。

作者:李婉丽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孟川.“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方式和改进策略[J].时代金融,2017(06).

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第7篇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制造企业 质量创新 路径

互联网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正成为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定制化,传统的规模性生产条件下以产品供给为中心的企业内部控制环节的质量创新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的异质性需求的市场环境。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一次社会的变革,中国制造企业的升级转型必须将互联网思维与企业发展创新相结合。

一、相关文献评述

学界从不同的维度对于质量创新进行了研究。一是对质量创新理论框架的研究。解析了企业质量创新的概念、内涵及特点,[1]指出质量创新以满足顾客要求为出发点,以“原创性”创新为重点,以质量经营为管理模式,以5S构筑企业文化,将质量经营信息可视化。[2]二是对质量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李卫红应用博弈理论对制造型企业有质量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3]为了更好地满足于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学者们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供应链中厂商产品质量策略对质量创新的影响。[4]三是对质量创新理论机制的研究。李唐从质量创新目标、方式、策略、信息渠道等四个维度探究了微时代企业质量创新机制与途径的转型问题。[5]丰佳栋以云计算为切入点,研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管理机制,运用云计算手段构建质量创新模型。[6]

伴随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在已有的研究中鲜有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指导制造企业的质量创新。本文基于互联网思维,分析质量创新活动路径,对促进我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思维对制造企业质量的影响

互联网正在重塑社会和人类行为,改变了学习、分享和交流的方式。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在互联网经济中的普遍应用。[7]互联网思维下,质量创新被赋予新的内涵。首先,质量创新的核心发生改变。传统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如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侧重于规模性生产条件下功能性需求的稳定供给,[5]质量大数据背景下,质量创新的核心是用户体验。其次,质量创新的范围扩大。质量创新范围从制造企业内控环节转向涵盖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售后服务、营销和渠道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质量创新。最后,质量创新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我们生活在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服务来定义个性的时代,依靠外形或者功能让顾客做购买决策的时代已经结束。以降低缺陷品率和实现功能性需求的稳定供给的方式无法适应互联网下的质量创新,个性化定制、极简主义设计、敏捷开发、体验营销等创新方式,让用户在满足基本功能性需求的同时获得最佳的体验。互联网经济下,制造企业如希望接触到永远在线的消费者,就不能再以以往的思维方式指导质量创新。

三、互联网思维下制造企业质量创新路径

制造企业的质量创新是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将消费者的共享经验融入质量创新的全过程(如图1),制造企业将打造出招募品牌拥护者及提高品牌忠诚度的平台。

制造企业的质量创新围绕用户体验展开。基于质量环,质量创新从市场研究开始,经历设计、采购、生产制造、检验、销售、安装与运行、技术服务于维修到用后处置,这是一个循环的质量创新过程。由于各制造企业特点、生产性质和产品类型的不同,质量创新包括的阶段或活动是有差异的。同时质量创新各个阶段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决策环是对互联网消费者消费过程的研究总结,消费者会频繁地接触他们发现的信息,随之采取行动,然后分享或好或坏的体验。制造企业的质量创新过程中必须与用户决策环建立起正向的影响圈,获得、创造、引导用户体验。影响圈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将制造企业与消费者有效地关联起来。每个涉及创新业务的部门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直接参与到用户所在社区中去,并提供相关服务。制造企业在质量创新过程中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倾听,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认知上的鸿沟,认真倾听是制造企业质量创新的第一步。在倾听之后,保证相关的用户都能及时得到企业的直接支持和反馈。二是互动参与,企业需要密切留意技术发展与消费者的行为变迁,在合适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技术或手段来引导消费者。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提出了一种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适合于制造企业的质量创新路径,为制造企业的质量创新提供了一个初步思路。未来的商业社会中,制造企业质量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能否以互联网中的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创新。为了使制造企业质量创新更加有效,应该针对制造企业的相应质量创新支持体系的设立、运营的模式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幽红.创新质量理论框架:概念、内涵和特点[J].科研管理,2013,34(12):320-325.

[2] 那宝魁.探讨质量创新的重点[J].冶金标准与质量,2011(1):12-14.

[3] 李卫红.质量创新中制造企业与顾客的进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16):119-122+135.

[4] 李凯,刘智慧,苏慧清,陈安平.买方抗衡势力对上游企业质量创新的影响――基于零售商Stackelberg竞争的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4,23(6):274-280.

[5] 李唐,余红伟,王晓璐,等.微时代企业质量创新的机制与途径[J].宏观质量研究,2015,3(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