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民消费水平(合集7篇)

时间:2024-03-19 15:00:10
农民消费水平

农民消费水平第1篇

真正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民消费水平,首先要让农民的钱包真真正正的鼓起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是重点,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划分类别,农产品加工业涵盖了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包括家具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以及橡胶产品加工等方面,覆盖了几乎农业工业加工的全部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正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村公共品供给,奠定消费坚实基础

农村公共品是指农村社区集体参与共享的物品或服务,它是相对于由农民或者家庭消费的私用品而言的。农村公共品包括交通设施、农村电网、农村市场、水利设施、文化教育、科技推广、优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

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障碍性因素。目前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新建和更新改造投资不足,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力下降,农用工业发展落后。农业机械老化且不配套,利用率低;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力量薄弱、经费短缺;农村交通、通信设施落后,农村法律、文化服务机构不完善。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并明确提出今后国家新增公共事业支出要主要用于农村。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电网进行投资改造,改善了农村的用电条件,又从2001年开始,实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沼气推广、小水电建设、草场围栏、乡村道路硬化等“农村六小工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还要在政府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拓展地方公共物品的融资方式等方面注入更多力量。

发展社会公益保障事业,把基本消费落到实处

农民消费水平第2篇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农民消费水平第3篇

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史无前例。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农民的消费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农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农村农民的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就农村的现实状况,首先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推动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目的。目前我国不断制定各项调控政策,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不断增长,其中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

2.农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村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提高农村农民的消费水平。农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进一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农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增强农民科技文化意识的有效措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促使文化教育等消费领域的不断增加,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进一步提高消费中科技知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比例,提高了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水平,从而不断促进消费水平和生产能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二、农村农民消费水平的基本现状

1.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体系尚未完善。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处于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品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的出现,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整合部分缩小,农村经济中有很大空间属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不均衡,导致商品的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2.农村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3.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潲费水平差距不断加大。我国农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目前只是维系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4.不良的消费环境,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不良的消费环境,严重制约了农民需求的扩大,缺乏诚信的消费环境,造成了农民消费的不安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农村农民消费水平的有力措施

1.要结合当前工作,努力抓好农村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使农村领导班子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堡垒。

2.要高度重视市场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经济工作中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及历史现状,发展结合本地经济发展优势的项目,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民消费水平第4篇

【关键词】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0.引言

从1992年亚洲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的启动,到2004年中越两国政府“两廊一圈”战略达成共识,再到2006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对外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构想,作为前沿地带的广西,对外贸易数额飞速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有了很大变化。2009年广西农村居民最终消费979.18亿元,而1978年仅为35.9亿元。正确分析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现状与变动情况,对于采取恰当的消费政策和消费途径,最终达到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消费理论研究综述

由于西方已不存在所谓的“三农”问题,因此西方学者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极为鲜见。近年来,我国学者借鉴现代西方消费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研究如下:卢嘉瑞等具体从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演变与比较研究、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现状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孙江明和钟甫宁(2000)研究指出,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降低平均消费倾向和造成农村消费结构的断层和脱节。戴园晨和吴诗芬((2001)研究发现,在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中,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滞后于城市,而且消费的地区差距以及层次差距也是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唐玲(2003)指出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题是温饱向小康型消费阶段迈进。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过程

2.1收入水平与消费支出及消费倾向的关系考察

依据西方消费经济学理论,居民的一切消费都是以收入水平为依据的。消费支出是指一定时期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按照消费函数理论,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即平均消费倾向APC,呈递减趋势。

表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纯收入、消费支出、人均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历年

从表一得出,自1990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1994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107.02元,比上年增长25.1%。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980.44元,比上年增长了7.8%,比1990年的639.45元增加了3340.99元,年均增长10.5%。从表中的人均消费支出一栏可以看到,1990年人均消费支出仅为536.97元,2009年增长到3231.14元,年均增长10.2%。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快于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同时,从表中的APC一栏可以发现APC是呈下降趋势的,验证了凯恩斯关于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总的来说,从1990年到2009年广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基本呈较快增长势头。平均消费倾向APC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2.2恩格尔系数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它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指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定律表明,食物开支占总消费数量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过来,食物开支占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表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历年。

从表二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广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广西农村居民在1990到1995年间,农村恩格尔系数一直大于60%,由此说明广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直到1995年以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才维持在50%到60%之间,农村居民生活有了本质性改善,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7%,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3.消费结构变化的描述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表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历年

从表三可看出,居民的食品支出从1993年的453.5元上升到2009年的1572.82元,增长3.47倍。与此同时,恩格尔系数由1993年的63.6%下降为2009年的48.7%,下降的幅度较大。按照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呈递减趋势说明广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改善。

衣着支出从1993年的30.4元增长到2009年的91.82元,占总消费支出份额却从4.3%下降到2.8%。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衣着消费支出的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持续在3%左右。从农村的实际衣着消费构成来看,衣着消费仍处于低级阶段,可见农村的成衣市场还是有极大潜力的。

居住是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到农民的居住消费从1993年的75.4元上升到2009年的677.92元,增长了近9倍,同时也是消费项中增长较快的一个,其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993年的10%增至2009年的2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分三阶段变化,第一阶段从1993到1996年,这一时期家用消费水平快速增长,收入的增加使得高档家用产品开始进入百姓人家。第二阶段从1997到2004年,家用消费此时一直徘徊在65元左右,无法再继续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广西农村居民所居住的山地环境给很多公共服务的提供带来阻力,致使家用消费支出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从2005年到2009年,家用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农村居民电力与水力的供应,之前的山地环境不再成为很多公共服务的障碍,农村居民开始大量购买使用现代化的电器设备。

自1993年以来,广西农村居民的平均寿命由原来的68岁增至71岁,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持续加快,基本己超出了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深刻体现出农民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医疗保健意识逐步提高。同时,医保费用的高增长也反映出我国医疗体质改革在农村实施中的弊端,医药价格节节攀升,使农民的医疗支出加快,农民负担加重。随着广西交通通讯的发展,到2003年止,广西摩托车人均拥有量36.2辆,交通工具得到明显改善,乡村电话用户也大幅度增长,农村电话普及率已达到50%以上。■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年鉴[Z](1990年至2009年).广西:中国统计出版社.

[2]覃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农民消费水平第5篇

Abstract: The assignment and the expense have been the influ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two important attributes, simultaneously assigns and the expense mutual influence opposite party.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t eruption global financial crisis's situation,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es the overseas demand to wither, domestic demand limited difficult aspect. How therefore to expand expends, the promotion economy is also good quickly develops into the current economic work key point.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assigns and expends both relations the elaboration to analyze through the assignment expansion expense promotion economy theory basis.

关键词:分配 消费 永久性收入

key words: The assignment expense permanence receives

作者简介:潘芳芳,中共浙江省委党校07级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杭州);李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分配和消费一直以来都作为两个相互影响的因子被经济学家们研究着。国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环节相互关系的论述,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可见关于生产四环节关系的研究的在大学生尤其是经济类学生的基础性普及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将着重分析分配和消费两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寻找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扩大消费需要促进分配公平增加

1、我国现存的消费需求现状

消费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消费是最终需求,科学合理的消费的实现决定了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经济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而目前我国在消费方面主要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消费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传统消费所占比例过高。

消费不足主要体现在消费总量相对于储蓄量而言。近现代的中国是一个动荡频繁的社会,各种各样的革命、战争不断,在那种环境下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穷怕了、苦怕了。所以现在有了收入首先想到的是存起来,即使未来收入减少或者没有收入也不至于挨饿受苦。因此中国人对消费的未来偏好特别高,于是倾向于把收入存起来以防万一,即期消费就减少了。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得到如下数据表(见表格1)。2005年和2006年的居民储蓄增长速度均快于消费增长速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每年的居民储蓄收入却接近于消费支出的两倍,足见人们对储蓄的偏好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07年我国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食物类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过大,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分别为40.84%和30.67%;(2)服务类消费①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仍较低,农村为12.46%城镇为17.52%;(3)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分别为23913.7亿元和69403.5亿元。此外我国还处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新的产业结构尚未巩固,传统产业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仍占主导作用,导致传统消费仍占消费的主体,新型产品消费不足,新型消费方式得不到普遍推广。

2、扩大消费需要居民收入分配增加

显然,没有收入,人们只能徘徊在基本的生存消费边缘,仅仅维持最起码的温饱。收入是消费的保障,而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扩大消费需要增加永久性收入。居民对未来收入是有预期的,因此居民的即期消费是在考虑已有储蓄存款、现有收入水平和预期收入三者的基础上作出的。已有储蓄存款越多,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越强,现有收入水平意味着即期消费能力,预期收入则影响着即期消费能力。假如突发经济危机,一个工薪阶层的白领面临着减薪甚至裁员的威胁,那么他考虑到未来收入的减少甚至可能导致未来无收入,于是就会减少即期消费。所以消费不仅受现时收入的决定,同时也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因此扩大消费不仅要提高现时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保障预期收入不减少,即需要保障永久性收入分配的增加。

3、扩大消费需要收入分配公平

扩大消费需要居民间收入分配的均衡增加。假如周围的朋友邻居的收入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而自己的收入增长速度却维持在5%,则仍然感觉不到收入的增加。这种情况下虽然也是增收的,但是相对于周边朋友而言你却处在“隐性贫穷化”的过程中。面对自己即将成为朋友圈里的穷人,此时的你还会随心所欲地消费吗?居民间收入的均衡增加还有利于形成消费的攀比效应。所谓攀比效应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就是消费者认为其他人买这个东西的越多,他的购买欲望就越强烈。并且拥有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越多,这种商品的价值就越大,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手机,如果只有一个人购买,那么手机只是一件摆设;如果使用的人越多,它的使用价值也越大。攀比效应尤其对新产品的推广消费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使新产品迅速成为普及性产品,有利于新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这种攀比效应绝大部分存在于生活水平相同或者相近的人群之间,因此收入分配的均衡增加有利于攀比效应发生作用,扩大消费需求。

二、收入分配影响消费

1、我国现存的收入分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格3中的数据说明了2001年到2007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情况。城镇居民收入远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上维持在农村居民收入的3倍左右;从绝对量上来看,虽然两个指标都是逐年递增的,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基本上保持在2000―3000元的范围内缓慢增长。因此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居民增收缓慢。

2、分配问题对消费的影响

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收入,农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工薪收入基本上保持稳定属于持久性收入,对消费波动影响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则相对具有更多的不可预测因素,直接受所经营的行业波动而波动,因此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预期值较高,农村居民的未来消费偏好较大,储蓄的愿望较强。这就导致了相比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单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更低。因此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预期收入,使之降低对未来不确定风险预期,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低,恩格尔系数大。由于收入有限,虽然储蓄愿望强烈但是储蓄能力有限,因此不得不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对扩大消费生效更快作用也更明显。但是现阶段的问题是,农村居民增收缓慢,增收途径有限。因此如何加快农村居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研究热点。

注释:

① 服务类消费包括统计年鉴里的文教娱乐用品服务支出、金融服务消费支出、保险服务消费支出

参考文献:

[1]史晋川,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J],财富智慧,2006年5期

农民消费水平第6篇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农民消费 偏最小二乘回归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恶化和蔓延,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中国对外贸易大幅下滑,靠出口拉动我国GDP的稳定增长已经很难实现;2009年初,国家提出未来两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使得我国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已经达到极限值;扩大消费已经变为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重中之重。而据商务部统计表明,目前占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民消费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只有农村消费市场真正启动,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我们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探讨安徽省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拉动安徽省农民消费水平,对安徽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者是根据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来决定其现有消费水平的;消费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消费增长速度慢于收入增长速度,在收入水平越高时越如此。我们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绝对收入指标,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作为消费水平指标,重点探讨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按照来源分的各种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按照类分类的各种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寻找影响安徽省农村消费水平的深层次原因。

一、安徽省农民收入水平的现状分析

农民绝对收入指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其来源分成工资性收入(X1)、家庭经营性收入(X2)、转移性和财产收入(X3),其基本统计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农民工资性收入是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工资性收入从1995年的234.24元增加到2007年的1470.05元,增长了5倍多,增速达到了16.54%,是三个收入指标中增速最快的;而2007年环比增长速度为24.14%,这说明工资性收入有加速上扬的趋势;但是工资性收入标准差为358.59元,波动也是最大的,因此,在目前金融危机下,如何处理安徽省农民工就业问题成为保证工资性收入稳定高速增长的关键。

1995年~2007年安徽省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平均增速为5.29%,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在三个收入指标中其增长速度是最慢的,而2007年环比增速达到了12.55%,这说明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有所好转。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平均值为62.28%,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2006年的54.49%下降到2007年的51.20%,比重有所降低。

转移性和财产收入成为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补充。从1995年的87.88元增加到2007年的118.82元,增速为9.65%,标准差为50.34元,波动最小;由于国家粮食直补发放等原因,2007年的环比增速达到了58.69%,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安徽省农村消费水平的现状分析

消费水平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从消费构成看,消费水平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八个大项支出,这项分别记为:,其基本统计量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改善,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和联络,安徽省农村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扩大,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幅度是最快,1995年~2007年均达到了23.12%;其次是医疗保健,受医疗改革的影响,安徽省农村医疗支出迅速增长,1995年~2007年均达到了14.72%,其中2007年比2006年支出增加38.67元,同比增长27%,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常见,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改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安徽省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享受性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很多农户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为11.17%;随着经济的富裕,安徽省农村居民加大了对居住的投入,1995年~2007年年均增长了9.26%,其中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96.46元的支出,增长幅度为25%;1995年~2007年增长速度最低的是食品,只有5.53%。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居民在满足了温饱以后,居民消费质量在提高,开始注重精神文明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安徽省农村居民的生活费支出大部分仍然是花在了食品和居住上,这是因为农民收入有限,所以农村居民消费整体水平还是低下的。

三、安徽省农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关系的分析

1.偏最小二乘方法的介绍

偏最小二乘回归提供一种多对多的线性回归建模方法,特别当两组变量的个数很多,且存在多重相关性、观测数据的样本量又较少时,传统的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失效,但是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模型却能给出很好的估计效果。另外,偏最小二乘回归在建模过程中集中了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的特点,所以本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来分析安徽省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偏最小二乘方法的分析原理如下:

假设有p个因变量Y1,Y2,…Yp与m个自变量X1,X2,…Xm。偏最小二乘回归首先在m个自变量X1,X2,…Xm提取第一成分T1(T1是包含自变量变异信息尽可能多的线性组合),同时在因变量中也提取第一成分U1(U1是包含因变量变异信息尽可能多的线性组合),并要求T1与U1的相关程度达到最大。然后建立因变量Y1,Y2,…Yp与T1的回归,如果回归方程已经达到满意的精度,则算法终止。否则继续第二对成分的提取(此时用Y1,Y2,…Yp与T1的回归残差阵F1和X1,X2,…Xm与T1的回归残差阵E1代替原始因变量和自变量数据阵,重复上面选取第一对成分T1与U1的步骤,得到第二对成分T2与U2),然后建立因变量Y1,Y2,…Yp与T1、T2的回归,……,一直进行下去,直到达到满意的精度为止。若最终对自变量提取了r个成分T1,T2,…Tr,偏最小二乘回归将通过建立Y1,Y2,…Yp与T1,T2,…Tr的回归方程,然后再表示为Y1,Y2,…Yp与X1,X2,…Xm的回归方程式,即为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式。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采用PRESS (prediction residual sum of squares)指标判断精度的大小。 即将n个样本中的n-1个用做训练样本,剩下的1个样本作为检验样本。第一次先将第1个样本留下作检验样本,用其余的n-1个样本建模,然后将检验样本代入模型,可求得1个估计值,记为1,第二次再将第2个样本留作检验样本,用其余样本建模,将第2个样本代入模型求得估计值2,如此循环n次,每次都留下1个样本作估计,这样可求出第n个预报残差值n,再将这n个残差值平方求和,即为PRESS。

上式中,i为第i个原始因变量值,i为第i个估计值。PRESS值越小,表示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

2.安徽省农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通过SAS9.0软件中的PLS过程,所得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成分可解释自变量91.3768%的信息,可解释因变量85.4035%的信息,而第二对和第三对成分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少,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抽取第一成分即可。

另外,利用BLOCK方法得到第一成分的PRESS为0.663857,第二成分的PRESS为0.713367,第三成分的PRESS为0.688761,按照PRESS值越小,模型预测能力越强的规则最终确定只抽取第一成分,且其组合模型为:

最终得到因变量对原始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

从(1)式到(8)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各种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均呈现正相关,这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即收入越高消费越高。因此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切实增加,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从而扩大农村消费。国家提出的“家电下乡政策”其实是增加了农民转移性收入,从而提高农民了的消费水平。

第二,(1)式和(8)式的截距为正,表明食品支出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为自发消费,即其消费不受收入影响,是由本能需要所形成的消费,这和实际相符,因为“民以食为天”。(2)式到(7)式的截距为负,这表明当农民收入为0时,农民会减少这些项目的消费,甚至不消费。因此,收入对这五项的影响较大。要扩大安徽省的农村消费市场,也即扩大这五个方面的消费市场。

第三,因为各自变量的系数不等,所以各种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影响的力度不同。其中(1)式和(8)式均表明转移性收入对各种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这是因为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长农民预期较稳定,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农民各项消费也较稳定。但是当转移性收入(或称意外收入)突然增加时,农民会提高各项消费的需求水平。比如“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会大幅激发农民对家庭设备的消费需求。如果国家或者安徽省还提出其他的消费政策,在农民转移性收入预期增长的前提下,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被激活,从而扩大了内需。从(1)式和(8)式的各项系数比较,工资性收入系数最小,因此工资性收入对各种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这是因为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指安徽省农民务工所获得的收入,而安徽省农民主要是在外出务工,其所获得报酬虽然增长最快,但是农民工不在本省消费,所以对本省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小。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通过偏最小二乘方法分析发现:安徽省农民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也越高,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大,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小。

因此为促进安徽农村消费,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增加农产品储备,以提高安徽省农民收入。当前猪肉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严重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此时安徽省政府应该实行猪肉储备制度,确保猪肉价格的稳定,使得养猪农民能得到合理的利润,也防止未来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从而实现双赢。另外,安徽省政府在粮食、棉花、油菜价格方面也可以充当蓄水池的角色,以维持这些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更好的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2.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比如提高粮食直补金额、扩大“家电下乡政策”的范围,从而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使得相应市场的消费呈现爆发性增长。

3.大力支持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使农民在本土地域内的劳动收入得到较快增长,从而带动本地农村市场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农民消费水平第7篇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是指农村居民对所需消费品和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也可以说是对物品花费钱币的能力。研究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前,先要了解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摸清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演变历程,才能从中找出提升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趋势

“三农”问题,说到底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消费问题则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安天下安”,农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是“农民富”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实现“农民安”的最关键保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总体演变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近40年,从绝对量上来看,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绝大多数年份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但不是直线上升,其增长速度时快时慢,呈现出阶段式波动上升特点。如果以增长速度作为分段标准,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水涨船高”,有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基础,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在这个阶段也增速突出。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6.1元,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73.8元,6年间增长了2.36倍,每年的增速都在10%以上,1980年更是高达20.59%,是这一阶段增长最快的一年。在这一阶段,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由1978年的2.68倍逐步减小到2.04倍。同时,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除食物消费支出外,其他商品支出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快速下降到1985年的0.59,下降了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由绝对贫困状态提高到温饱水平,这是一种质变。第二阶段:1985年—1993年,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一个低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明显回落。

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17.4元,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69.7元,8年间增长了2.43倍,平均每年的增速是12.26%,上一阶段为15.42%,1990年的增速仅为6.0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一阶段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更低。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开始超过农村居民,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由1985年的2.12倍逐步拉大到2.74倍。同时,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也没有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985年是0.58,1990年更是提高到0.59,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停留在温饱水平。第三阶段:1994年—1996年,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二个高速增长时期。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16.8元,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72.1元,两年间增长了1.55倍,每年的名义增速都超过了20%,平均每年的增速是26.98%,1994年的增速更是高达32.10%,为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也很快,但是略低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速,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1994年是2.80倍,1995年是2.70倍,1996年2.49倍。同时,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也没有明显变化,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上一阶段基本持平,1994年和1995年都是0.59,1996年下降到0.56,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停留在温饱水平。第四阶段:1997年—2003年,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二个低速增长时期。

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17.2元,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43.3元,6年间增长了1.20倍,每年的增速都不到6%,平均每年的增速仅为3.12%,1998年的增速不升反降,低至-1.66%,为历史最低水平。1999年情况也没有好转,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继续下跌,环比增速为-0.99%。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也不快,6年里增长了1.56倍,但平均每年的增速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为7.56%,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因此拉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1997年是2.59倍增至2003年是3.35倍。但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0.55降至2003年的0.46,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由温饱状态提高到小康水平。第五阶段:2004年至今,这是农村居民消费第三个高速增长时期。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84.7元,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625.5元,9年间增长了3.03倍,基本上每年的增速都超过10%(2009年为9.09%,2010年为9.72%),平均每年的增速为13.09%,2011年高达19.15%,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速。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慢于农村居民,平均每年的环比增速为10.73%,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因此明显降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2004年是3.29倍,2013年是2.72倍,为1998年以来最低值。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4年的0.47降至2012年的0.39,首次低于0.40,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小康状态提高到富裕水平。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额逐年上升,但这种上升是低水平的、不稳定的上升。

二、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可以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其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农村居民增加的消费支出与增加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可以写。表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从表2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基本符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变化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稳中有降,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明显。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1978年为0.87,1984年为0.77;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79年为0.69,1984年为0.56。但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变化不大,1978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91,1984年为0.86;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79年为0.61,1984年也为0.61。这一阶段,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村居民,其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84年的355.3元,6年间提高了2.66倍,年均增长率为17.7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84年的652.1元,6年间仅仅提高了1.90倍,年均增长率为11.43%。人均纯收入的快速提高使得农村居民在满足其基本生存消费支出外,可以拿出更多收入用于储蓄。同时也要看到,这一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高速增长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农村、价格等经营体制根本性改革所致,因而必然是不可持续的。第二阶段:1985年—1993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没有明显趋势性变化。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1985年为0.80,1993年为0.84,未降反涨;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85年为1.03,1993年为0.80,似乎是下降了很多,但要看到这一阶段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很大,且其值远远高于上一阶段。但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下降明显,1985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91,1993年为0.82;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85年为1.31,1993年仅为0.80。这一阶段,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城镇居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85年的739.1元提高到1993年的2577.4元,8年间提高了3.49倍,年均增长率为16.61%,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97.6元提高到1993年的921.6元,8年间仅仅提高了2.32倍,年均增长率为11.26%。第三阶段:1994年—1996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略有下降,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明显。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1994年为0.83,1996年为0.82;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94年为0.83,1996年为0.75。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基本与农村居民变化趋势相同,1994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82,1996年为0.81;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85年为0.81,1993年仅为0.69。这一阶段,相对来说,农村居民受益较大,其人均纯收入提高相对较多,从1994年的1221.0元提高到1996年的1926.1元,两年里提高了1.58倍,年均增长率为27.9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4年的3496.2元提高到1996年的4838.9元,两年里提高了1.38倍,年均增长率也高达23.71%。这种提高,更多的是名义收入的提高,即物价的快速上涨是这一阶段收入和消费支出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同时,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快速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导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只是略有下降,不具有可持续性。第四阶段:1997年—2003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稳定不变,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异常。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1997年为0.77,2003年为0.74,中间几年基本稳定在0.74;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97年为0.28,2003年为0.74,中间几年波动剧烈,1998年为-0.37,1999年为-0.27,2000年高达2.15。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尽管略有波动,但下降趋势明显。

1997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81,2003年为0.77;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1997年为0.83,2003年仅为0.63。这一阶段,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低速增长期,1998年和1999年甚至出现消费支出的负增长,1998年比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减少了26.9元,1999年比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减少了12.9元,致使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报复性增加了92.7元,高于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1元的增加值,使中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历史上都罕见的2.15这个值。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090.1元提高到2003年的2622.2元,6年间提高了1.25倍,年均增长率为4.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尽管增速放缓,但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从1997年的5160.3元提高到2003年的8472.2元,6年间提高了1.64倍,年均增长率为8.35%。第五阶段:2004年至今,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平稳下降。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来看,2005年为0.79,2013年为0.74;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2005年为1.16,2013年为0.73。从城镇居民消费来看,基本与农村居民变化趋势相同,2004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76,2013年为0.67;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看,2004年为0.71,2013年也仅为0.56。这一阶段,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都从改革中受益很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936.4元提高到2013年的8895.9元,9年里提高了3.03倍,年均增长率为13.03%,这是自1985年以来的第二轮高增长时期,其增长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过1978年-1984年这个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史上梦幻般的黄金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真正的黄金时期。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基本同步增长,从2004年的9421.6元提高到2013年的26955.1元,9年里提高了2.86倍,年均增长率也高达12.29%。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的结论。

三、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