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合集7篇)

时间:2024-03-05 16:28:59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第1篇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点拨,引导他们讨论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形成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对天文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又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我还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实践,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本村的主产业“蛏苗”的养殖户们,让他们了解蛏苗的养殖过程、了解劳动者的艰辛、了解水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这次小记者采访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可以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第2篇

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达成三维目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使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生命对话式的课堂。对话,是对话各方交互作用,共创意义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对话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共同生存。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教师范读。激活学生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命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心灵,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学习探究中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间的生命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一个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师生融于一体,不分彼此。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存在呼唤着学生的存在,用自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提升自己。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可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堂教学《雪儿》的观摩课上,执教者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能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等老师一读完,他们马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的还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这位老师已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成功地点燃了,整个课堂上,师生激情万分。

三、更新学法。促进生命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更新学法。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自主地、试探性地解决字词、作品、文化常识等相关问题。其次,让学生善于质疑。让学生在教学的重点处、理解的疑难处和知识的关键处质疑,然后思考、讨论、探究。再次,让学生以追溯法、辩驳法、补充法、求异法、创新法等方法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勤于动笔。

四、感悟文本。提升生命意义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文体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成。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第3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灵活运用感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97—02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阅读伴随人的终身,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品位,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把学生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然而,对一个初中生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况且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因素又是复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1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乐意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努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学生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从“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这段文字并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马上醒悟这段是赞扬先生的。于是,我又因势诱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通过阅读,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两重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灵活运用:泛读一精读一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因而,对于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这就要求学生们进行“泛读”。而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思想、结构框架、思路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和比较。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学会“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3 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文学家以文字进行艺术创作。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在隐含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再造性想象”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图画。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地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在此,笔者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

还有,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俗话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平时应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第4篇

1.加强联系,克服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思想。要克服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因此,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至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能否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能否进一步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学习文学作品,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可能上到这种程度,就是成功了。

所以,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2.大胆革新,把新大纲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学生,在12年的语文学习后,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而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无疑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次大纲修订,把多读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然而,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1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了起来,不再把阅读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然而这些课内外的阅读任务与目标又非仅仅几堂语文课所能完成的,这就为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阅读教学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的调整。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可以抽出一、两节课,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做卡片,学习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学会小组交流,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的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寒暑假,可以把名著分阶段布置给学生回去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在阅读前,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名著的讲座,教给学生评价、鉴赏的方法,读后可以开展书评、读后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课本的配套材料,如《语文读本》等将这些该读与该背的也落实到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天,真正体现每天都有阅读,每天都有积累,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阅读的量,也提高了阅读的质。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第5篇

一、教师要能发挥激发、保护、维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初中学生也较为活泼好动的,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和参与的欲望,总想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所以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点必须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梯度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认知能力内,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变失去了开展的空间,也就会失去了自主性阅读的意义了。其次,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开测评效果,不能急于改变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级,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体系。再次,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会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更加明显的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发展的,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能容忍、接受个体间的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导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时的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的比较,及时的纠正由于自主性的开展而带来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整个的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很好的把握住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全体,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注意发挥自主性阅读教学中相应条件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第6篇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的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 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 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性;迁移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小学语文至关重要,特别是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由此拓宽学生的求知范围。要实现这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开展阅读教学,并不断探索语文阅读的路向,以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探究阅读教学路向与启示具有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向

笔者探究阅读教学路向多年,认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路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感悟及评论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感悟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让学生独立学习阅读内容,之后分析与评价阅读的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内容的中心思想。学生能够结合所阅读的知识内容与自身生活态度和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认知情况后,就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意识形态,为今后教学提供科学的教学依据。

2.策略引导教学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策略引导型教学法属于一种新颖的方法,该方法是教师在熟悉阅读教材后,经过分析与研讨后从内容中探寻学生的兴趣点,经过引导后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逐步诱发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认识,让教师的点拨与学生自我认知相结合,才能彻底掌握阅读中的各个知识要点,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阅读表演教学法

阅读表演教学法大多是以学生认知作为中心,此处表演型阅读即让学生完成阅读内容后,以表演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采用神话故事、诗歌以及散文等形式。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所阅读的知识梳理成表演的材料,学生按照知识内容进行理解演绎,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掌握阅读知识内容。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通过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探索,笔者体会出三个方面的教学路向,同时对阅读教学有一定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要询问学生对整个文章的感受;其次,了解学生理解阅读文章的程度;最后,了解学生对阅读文章是否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在阅读《跟踪台风的卫星》时,首先学生就必须对该文中的卫星和台风非常感兴趣,接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重视文章中的关键句词、生字词;最后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一些感悟。再如,学生阅读《奶奶的白头发》一文,奶奶说的玩笑话和笔者的认真态度形成对比,能够体现出奶奶对晚辈的爱及晚辈对奶奶的体谅与心疼。教师应该提问学生谈谈如何看待奶奶的白头发,自己是不是应该像文章中的笔者一样疼爱奶奶,让奶奶不再操心。

2.重视阅读教学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需要不断努力。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要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及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书,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比如,阅读《读书要有选择》时,教师就要把自己平时具备的阅读习惯及阅读书籍和学生分享,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阅读要求及详细的书单。其次,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但是遇到困难极易退缩,因此,就要多进行鼓励。相比之下,描写景物的文章和故事类文章相比枯燥一些,同时许多学生也不擅长描述景物。比如,阅读《荷花》时,教师就要多展示和荷花有关的图片,如果条件具备还应该带学生观察荷花。再如,阅读《三打白骨精》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划分成文章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看相关视频,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分享和合作;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队学习,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阅读教学常常需要进行朗读,讲解分析及反思,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长,有一些擅长朗读,有一些擅长讲解分析,通过组队学习就能够发挥学生自身所长,从而增进了学生的友谊。

3.重视学习迁移能力

事上,阅读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与小学语文教学其他部分密切相连。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放声朗读文章,教师要多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同时还要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故事情节。比如,学习《李广射虎》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十分流利地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可以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非常轻松地背下《塞下曲》。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进行识字,在识字中阅读。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归纳整理,并将文章中好词好句积累记录,恰当合理地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小学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课改下很多学校均将阅读当成教学重点来抓。就是在这种境况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阅读实际情况入手探索出阅读教学的路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路向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