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战略发展理念(合集7篇)

时间:2024-03-01 14:53:38
战略发展理念

战略发展理念第1篇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农村;循环经济;战略

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十八界五中全会当中提出的,其中还提出了“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四大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形成了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将会指导今后的各行行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对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物质进行循环利用,达到环境、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统一,用绿色环保来发展经济和保护经济发展,让农村循环经济真正发挥作用,并带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1.绿色发展理念对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对农村循环经济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对改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环保意识和能力、带动农民创新创业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平衡经济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农村生产方式粗放、落后,滥用农药化肥等,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科学和现代的,倡导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可以从源头上平衡农业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二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效益。当前,国内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要求,新型绿色农业生产,会让农产品的农药和污染物残留降低,间接刺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提升,不断创新和发展,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效益。三是,有利于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增加农民收入。传统农业和发展理念下,农业生产和发展空间小,农民收入低,农村劳动能力过剩。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重组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站点,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2.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2.1推进城乡一体化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农村循环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城镇的融合和产业聚集力度。具体来说,要发挥小城镇或周边城市德尔带头作用,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增加农民收入。另外,统一城乡发展体制,农村循环经济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要积极利用城市中优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建立生态研究机构或与城市进行合作,解决农村垃圾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问题,而农村可以为城市提供生产原材料和农产品,相互促进。

2.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理念,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由此带来经济效益。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科学研究站或试验基地,选拔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加快农村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发挥农村循环经济示范村的带头作用,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2.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当地政府要积极完善和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和科研开发力度,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并进行税收和政策优惠,加强奖励和鼓励力度。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积极鼓励和引导经营管理者使用绿色环保的设备,积极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再生,为这些循环加工和生产设备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2.4加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村委会、村党组织等基层群众组织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以及循环发展理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可以对农民开展绿色环保理念和循环经济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绿色发展、人人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和意识,为农村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也调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中,带动农民致富。

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当前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的不平衡发展现状提出的,用绿色和低碳、环保、节约、科技等理念来改变过去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农村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进行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与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合作,并提高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多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提升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为整个绿色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安杰.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循环经济[J].中国橡胶,2005,11:10-12.

[2]李俊.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6,05:16-17.

战略发展理念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产业创新;核心竞争力;整合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1-0136-03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专业化分工明细,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和宏观环境,消费者个性化及多样化需求激增等微观外部环境,潮水般的信息、层层上报程序、复杂的组织结构等内部环境,这些挑战都是企业所要面对的。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们行走在管理复杂化的道路上,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走好这些路,而忽略了自身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对于许多大型企业,尤其跨国公司管理是从简单开始起步,逐渐复杂化,时间久了,很自然地就掉进了复杂化的管理陷阱,企业“责任模糊、数据不完整、决策不明确”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企业的管理局面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效率、笨拙、难以掌控的情况。

1 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弊端

对于每一个企业,它们所采用的都几乎是成长战略,基本上都经历了不一样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复杂化管理就会出现。下面笔者分析~下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弊端:

1.1 组织结构演变

对于大多数大型公司,企业成长壮大带来组织结构不断发生变革,可能从微妙的变化、新战略经营单元csBU)的建立、具有个人偏好的工作转移和建立一些新服务中心等,很自然的,组织结构就不断累积到十几层。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变,有的企业即便调整了一番,也只是表面的微小改变。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要想实现明细化管理,部门与部门层次的明确性和完整性是,必须的:各个部门分布在不同活动中,才能建立结构的多层次话,权责才能明确,以致组织结构层级多、幅度宽,分工越来越专业化、明细化。有的人则这样认为,这些做法是企业成长壮大一定会带来的结果,这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层次的增加带来的问题是,用于管理的精力以及资金就越多:企业部门越多,信息、沟通则越复杂。过多的部门和层次会导致负责化的控制与计划工作出现,在高层计划中,计划中的条例可能是明确且完整的,但是经过人员或者部门的逐级分解、布置,则可能失去协调性以及明确性,而且还会不断剧增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费用。因此,导致复杂管理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复杂组织结构。

1.2 产品繁殖过程

全球竞争市场越来越激烈,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繁殖能力增强,信息新技术层出不穷,加快了更新换代速度。在市场中,企业为了使消费者满意,更能吸引消费者,总是在产品包装、增添产品特征中做一番思考。而企业的每一项创新带来的问题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特别在供应链的环境下,企业运营的一系列方面都会产生变化。随着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需要新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用来支撑产品发展。

1.3 管理习惯

在进行一些项目运营时,像流程再造、结构变革,产品服务更新等,管理者们在一些基础上需了解一些项目进展的情况,这样的好处是更能引发管理的复杂化。在会议中,高层管理者做出的决定都可能需要各层各部门的管理者从下往上汇报工作。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财务主管在年终总结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很多SBU报表各成体系,像资金单位有美元,人民币不等:不相同的测量尺度。问题关键出现了,没有相同的2个SBU的报表。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每个sBu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他们都可能不情愿与其他sBu分享信息、专业人才以及技术,因此就会出现多个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参数,思路各不相同,就好像一个信息孤岛,让彼此都找不到接口,产生兼容问题,以至于带来资源共享度低。普通员工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自身的行为也可能能引发管理的复杂化。每一位员工都有自身的心理,各自管理,重复建设等,这些都是导致复杂化愈来愈严重的管理。企业内部,各自都有显性和隐性知识,管理习惯仅仅是某一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忽视挖掘企业知识信息,也会导致越来越复杂的管理。

2 创新企业管理的新型理念

本文以下现代创新型企业管理理念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2.1 联合与竞争并存

企业的发展处在竞争的环境中,一个企业取得发展的内动力就是竞争本身带来的。长期以来,竞争中千方百计击败对手的理念都是企业管理所强调的,利用竞争手段来传达信息,这些是必不可少的竞争意识,如今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管理者要想发展,必须强化管理,但同时,传统的竞争管理理念是要在管理中也就是在竞争中击败对手。在我们国家的企业中,或许只有在树立结合企业技术与竞争并存的理念基础上,才能从激烈的竞争的市场中分享到市场,得到各处的好处。詹姆斯・穆尔曾经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就是建立和发展商业生态系统,这是个最新竞争管理理论,在市场复杂系统中的,它认为当今的企业领导者应把自己的企业视为一个参与者,必须与其它企业联手,集中一切有用的资源来创造出以更多消费者实际使用的新价值为目的的目标。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过度,会导致企业竞争成本上升,不断恶化外部竞争环境。所以,企业潜意识要保持一定的竞争思想,同时,也要积极和其它企业联合,共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拓展市场。

2.2 以人为本和诚实守信

从宏观上讲,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体系是应该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理念、哲学理念、基础理念等,而我们所说的就是这样的以人为本和诚实守信理念,则可视为基础理念与哲学理念。我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核心的一部分就是以人为本和诚信,它启迪了很多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从某种程度意义上来说就是在一个企业管理层中,必须要具备这些基础理念。诚信是最主要的,人无诚信将很难于立足于社会,企业亦人,我们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企业内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信任体制,才会让企业凝聚力加强,进而才能有创新力和创造力。其次是在企业管理时尤其在对一些内部管理中的企业,必须要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对企业人才管理上,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推动将给企业带来不断的创新动力。管理者要懂得用人,不能把人才当作一个机器,而是要尽可能地在人性化管理中得到实践,对自主的个人和人才自由给予尊重,有效激发人才的创造就是实现能力的突破,从而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以人为本和诚信的管理理念基础上,也可能影响企业增收环节。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融入较为人性的理念有助于赢得长远以及更大的市场。

2.3 核心竞争力与整合式发展

创新型管理理念中的两个方面是核心竞争力与整合式发展理念,这也属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必须重视生产过程中每一细节,并体现在管理上,整合式发展理 念。在整个企业体系管理中,企业应该统一所有积极的因素,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力。而对于外部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来发展企业,但在内部管理机制上则要 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增强企业实力。但是这里必须提出的是,在企业的生产环节上,企业不断优化生产的价值环节要在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现企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企业要想长期生存资本离不开核心竞争力。从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内涵上来讲,我们明白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竞争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是在相对于竞争对手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竞争优势。因此在管理生产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创新思路,发展比较优势,时刻保持核心竞争力理念。

2.4 可持续发展的全面价值理念

当今世界先进企业的实践证明,它们更加注重的观念是全面价值观念,并且已它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一些标准。全面价值观念包括三种:顾客所得价值、经济增加值和社会责任价值观念。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顾客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念,也就不会有经济上的增长。这里所说的全面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念。198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中以及生态效率。一个企业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在兼顾本身的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上的一些客观情况,只有具备了这种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方能被社会和人们认可。

3 高效率、低成本管理策略的实施

根据掉进复杂管理陷井的根源进行深刻分析,可通过采用创新思维模式――管理方式的简化,解决一些很复杂的问题,化杂为易。管理的简化则就是在系统思想的基础下,通过一些科学的思考方法将管理主要目的以外的一些内容因素删掉,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显得有条理,从而起到的作用就是简化管理环境、缩减文字性工作和优化工作流程,创造更高效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理念。从另一中角度讲,简约化管理也并不是简单的去管理,它属于一种在网络化、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的,它使得管理行为更加具备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换句话说,它是针对复杂化管理的化简,用以达到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

3.1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不断发展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局域网、管理系统和共享数据库的出现,从实际中看,就是不断减弱中间管理者的作用,可以实现简化目标。在一般的管理中,计划在决策层到操作层中间存在很多环节,不能简单的将部门进行删减,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采用部门、层级合并,信息手段相结合现管理简约化。一般企业中,供应主管和其它相关部门人员问题是无法直接沟通的。组织的扁平化结构供应主管可以和制造、采购、工程设计一系列过程与产品设计、销售,生产等相关部门主管员工直接沟通,这就在无形之中缩短了沟通渠道,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减少层次和扩大幅度的简约化管理,将使中层管理人员能够站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利用以及整合一切有效资源来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对重要的服务管理理念的形成产生帮助,也有助于简化管理。

3.2 优化管理流程

优化管理流程的主要内容有管理手段简洁、规范,有效区别轻重缓急、形成有一定次序的高效工作,工作流程的科学化,管理文件的简约化。简约化的意思并不是把工作简单化,把所涉及的应有程序都删减掉,而是在把握问题实质上,进行高效率地工作。例如,一位管理者这样规定,只能是1张纸,简单写明“题目、方案、问题,风险、机遇,结论和审批”。就是因为这一简单管理行为,给企业集团带来明显效果,生产和财务报表,文件都实现了精简50%左右,这就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修剪产品的服务特征

从很多年前到现在,对于世界上大部分顶尖跨国公司,基本上都采取战略的多元化发展,虽然此战略的优点是分散了一定程度上的风险,产生效应则是多元化的,但缺点又是多元化衍生了很多服务和产品,这必然会削减市场竞争力,分散企业有限的资源。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针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一些企业服务的范围,将服务和产品进行分类,哪一类属于自身的优势,哪一类属于自身的劣势,哪一类产品具有发展潜力和利润前景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战略,以决定投资于哪个项目上,考虑对产品进行分类。通过分类产品和服务简化管理过程,从而发挥企业本身作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甚至能发挥到极致。例如,沃尔玛商场很多种品牌,达到一千多种,并且每类商品一般只提供两三个畅销品牌,但在我国百货商场上,经营却多达1万种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利润空间竟然远不及沃尔玛。

3.4 建立企业文化

创建以简约化为导向的企业,通过改善管理传统习惯和预防机制,来巩固简约化理念:同时,以企业领导人为价值的理念的作为动力来简约化文化。例如,飞利浦公司在组建了由有届领先者所组织的项目中,它的职责就是提出“简约化建议”,以此来帮助公司。这样,从低地层到高层,每一位员工都在简约化氛围成长,一致地实行简约化管理。高层管理者们通过一系列实践,影响了整个公司,普及到全体员工,并时刻告诫每一位员工:公司的复杂性越高费用则越高,利润率的有效降低。利用周期性的会议,高层管理者的措施促使各层管理者了解自身,明确作为自身来简约化管理责、利、权,最终实现简约化管理。

当今社会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经营模式创新化与市场竞争全球化要求企业要更好的发展生存,则要不断调整对象、目标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战略。但是问题是,很多企业管理者在面对这样的复杂问题时,应对却显得比较迟缓,他们依旧用旧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显然不能顺应现代竞争市场所面对的重重压力和复杂的挑战。大家都知道,企业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综合实力上,而国内企业在管理水平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则相差很远,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是关键所在。企业创新的管理理念概括的说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包括全体员工利用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创新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并不断寻求新的商机和发展,从而形成的一种强大共识,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对于我们现在传统的企业家,则必须要加快观念的更新,利用与时俱进的价值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新的思维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东.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理论思考[J].安徽冶金斟技职业学报,2005.(3)

[2]杨金凤.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及其运用[J].领导科学.2007,(5)

[3]李风云.资本经营: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J].中国展望出版社.

2002,(7l

战略发展理念第3篇

【关键词】十八届五中全会 发展理念 新常态 “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认真研读可以看出,《建议》突出的特点和亮点就是通篇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五大发展”是我国发展的新理念

《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新飞跃,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讲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新常态是我国发展的新思想

《建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议》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应对我国发展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等新变化的新常态的思想。

新常态首先是经济范畴。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概括起来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些特点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里经济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社会并最终决定其它领域的状况。因而还要从经济社会范畴上来理解新常态。说到底,新常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这些阶段性特征就是《建议》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先承认它,才能有效地应对它。正如所指出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关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我们要努力做到《建议》指出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解决了当前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正如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所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四个全面”是我国发展的新战略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由此可见,这个新战略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缺一不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抓手。《建议》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论述“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时,都指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新战略这个重要思想。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新战略,其实质和关键在于“全面”。经济管理学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再过5年我们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必须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联系实际可以看到:首先,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可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其次,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再次,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对我国经济体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的状况而言,又是一个突出短板。因此,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总之,我们在“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万众一心、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参考文献】

战略发展理念第4篇

尊敬的张建星社长、朱从玖省长,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实施标准化战略 践行新发展理念”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年9月9日,为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发来贺信,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并向世界宣布“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关于标准化的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我国标准化工作方向,为开展好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建设、政府管理以及国际标准化等方面对“十三五”期间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部署,充分体现和贯彻了新发展理念。

标准是创新发展之翼。创新与标准相结合,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促进相关产业倍增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增长动力。

标准是协调发展之基。推进协调发展,需要发挥标准的协调、规制和导向作用,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标准是绿色发展之器。标准是环境保护的硬约束,是绿色制造的催化剂,要加强节能、节地、节水以及环境、质量、安全等标准的制定实施,加快标准升级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标准是开放发展之桥。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规则,是服务和货物交易的“通用语言”。推进开放发展,需要我们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化标准化合作,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

标准是共享发展之要。推进共享发展,需要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

我们认为进一步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需要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强化理论研究,抓好系统布局。以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为指导,探索掌握标准化发展规律,归纳总结我国标准化工作成功经验和方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理论体系和科研成果,指导全国标准化工作实践。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要按照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以改革促进创新,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

注重协同推进,完善共同治理。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标准化共治新格局;广泛开展标准化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夯实标准化基础。

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规则合力。坚持各类各层级标准协同发展,发挥标准对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必要补充作用,形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规则合力。

战略发展理念第5篇

1、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是创意产业中以文化资源为主来从事文化商品生产的那部分,也是文化产业中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部分,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交集。文化产业所从事的是按照工业标准从事生产、再生产、传播和流通文化产品,提供相关服务,能够形成产业价值链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包含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转换成满足人们对精神情感、兴趣爱好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的行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是富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了人类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品牌战略作为产业发展战略之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旗帜,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战略是关于文化和创意产品和企业品牌的方向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品牌规划、品牌传播和品牌经营三个中心环节,三者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战略整体。通过品牌战略推行,达到提高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的战略目标,提高文化创意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战略,通过品牌的文化定位来加强品牌的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理念,加快确立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基础。建设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都是彼此包含彼此渗透的。城市空间的布局、城市建筑的风格、历史遗迹的形态、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都是文化特征和文化活动的载体,催生出带有特定文化气质的行为规范和心理认同。

2、会馆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为同本文由收集整理乡或同业组织开展活动和提供特定服务的民间场所。会馆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明清时期的会馆大体可分为三种:1.试馆,即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北京的会馆大多如此;2.同乡会馆,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分布于北京、苏州、汉口、上海等工商业城市:3.同乡移民会馆,是由入清以后由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入四川的客民在当地建立的。

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是旧时代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是北京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各省及有些府县在京设立会馆,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另外,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因此,北京就成为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据1949年的统计,全市有会馆550余座。

会馆是各省在京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北上来到北京,京城各界人士在湖广会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湖广会馆还留下了张居正、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及梨园泰斗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的足迹。鲁迅先生在绍兴会馆居住时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许多不朽之作。1920年2月,毛泽东在湖南会馆的戏楼里召开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如今,这些会馆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由此可见,会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开发价值,它为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性格添加了深刻的内容。

3、会馆资源的特色与定位

3.1 文化遗产价值

会馆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气息,对于保留人类共同财富和文明进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现代人类带来丰厚的文化体验。任何文化遗产都超出原本的实用功能和地方局限,成为人类共享的、世界认同的国际化宝藏。会馆文化在历史上有长久的渊源,流传至今对研究现代会所、西方的校友会和俱乐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智慧资源汇集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场所。

3.2 公共文化价值

对应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性的文化活动与类型。公共文化是都市文化中最为主流的文化生长纬度,代表了社会文化事业的核心导向,是市民群众通过最为普遍的大众传播手段所接触的文化内容,具有规范化全、普及面广、计划性强等特征。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体现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城市精神的全面表达。城市的建筑、公共环境、教育等等,都应当被划归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范畴内。会馆资源中最具生命力的民间文化气息、组成会馆传统建筑等都是公共文化的生动体现。数百年来,会馆资源默默地向外界交流着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特色,因此公共文化价值是会馆资源的一大特色。

3.3 文化产业价值

对应于文化市场体系的商业文化是文化消费时代重要内容,无论哪一种文化形式,甚至是文化内容本身,都不可避免成为商业时代的一部分。如果工业化革命完成了技术对文化的符号性强化供人购买使用的话,那么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革命刷新了个性文化历史成为文化消费的强劲动力,文化产业促进的商业文化是都市文化中势头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刨意文化在文化产业体系中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营利性的文化创新,是文化商品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化产业主体。其二,创意文化还在政府规划的公共文化与市场导向的消费文化之外,呈现为民间文化类型。现代都市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个性化和去中心化,与社会整体行为的公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都存在着一定供求偏差——以会馆为例的民间创意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偏差下生长起来的文化形态。它具有非官方性、非营利性、非主流化、小众化、无计划性、无序性等特征。但同时,民间创意文化也是都市文化生命力的体现:相对于公共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许多游离干主流之外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人才都在民间获得生长的空间;相对于受市场限制的商业文化,民间创意文化又给予了文化艺术本身更多更纯粹的发展机会。因此,民间创意文化也应当成为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受到关注的部分,它是文化产业潜在的来源,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创新和生命力的源泉,而会馆就是将其汇聚的所在。

由上可知,需要分析甄别每一处会馆的文化特色;找到准确的定位,确定其主要功能,以此对应争取到政

府、社会和商界的扶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这一文化资源。

4、会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1 会馆资源的保护

会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内核贮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散发着以民间文化为主的鲜活生命力;其外在又以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即包裹着历史文化街区的躯壳。对于这一类现代性与历史性并存、物质性与精神性交融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形成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在英国,政府普遍采用设立保护区的模式,整体保护“具有特殊的建筑或历史价值,并且其内在特点和外观需要保存或整治”的地区,采取持续性的保护与整治。同时,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以使其获得持续的资金来源。在美国,政府采取历史地段保护的方式,也就是将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地段,美国历史地段的开发控制,主要的原则是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扩建,并注重环境协调性。法国则采取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房屋所有人三者合作的方式,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制订标准,由所有者主持实施。德国的历史街区采取“整体性保护”的模式,其典型特点为注重静态建筑与活态居民的一体化保护,注重历史街区的原生态和整体性。日本的街区保护是以市(町村)为实施保护的主体,以街区中的街道建设为中心轴,进行修景、修理等工作。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各利益主体协同合作,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同时发挥市场功能,吸引现代商业经济八驻,形成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展示与文化观光旅游新区。

4.2 会馆品牌的开发

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集中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中,国家软实力决定了对世界资源和财富的支配权,文化市场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品牌成为致命的武器,通过产品和市场进行深入人心的传播来本文由收集整理产生影响。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政治的延续,文化产业的集聚是集中优势资源在战略上克敌制胜的基本保障,树立、经营和维护品牌是文化传播的关键战术。

因此,品牌的开发成为将会馆注入文化产业大潮的关键步骤。在会馆品牌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并发挥会馆的政治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同时要深度发掘会馆的文化内容,并对其进行商业性拓展规划、传播及经营。

4.3 会馆的规模化拓展

文化产业如果不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树立不起持久的品牌,就不可能深八人心地传播文化,也就不可能使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世界的理解、接受和认同。

同时,达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将形成一个稳固的互为依存的联合体,通过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增强其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北京古老的宣武区现存300余座会馆,进行连片经营,统一管理有利于会馆资源的保护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具备会馆资源的规模优势。

除品牌特色外,规模效应将成为会馆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如果将散布于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会馆联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将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联动效应,从而保证会馆的文化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5、会馆资源的经营与管理

5.1 切实做到资源分类

建立会馆资源评价体系,对会馆资源进行科学分类。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明确各个会馆的定位、功能,即哪些资源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哪些可以在改造中开发,以此获得政府、社会和商界的扶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这一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通过分类找到富有“价值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资源,以确定会馆的核心资源,树立会馆产业的品牌,并加以有针对性的推广。

5.2 与地方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

以北京会馆为例,作为百年来的京城民间文化聚集场所,会馆自身已经打上了深深的京味烙印,况且在几个世纪的沉浮中,会馆的发展脉搏已经牢牢嵌入了北京的“大动脉”之中,可以说会馆的发展与北京荣辱与其,休戚相关。因此,发展会馆产业,并不能脱离其实际生存的母体而单独运行。相反,如何充分呼应地方经济特色,如何更恰当地结合所在区县、城市的发展建设来规划会馆产业,则不仅满足了上述客观事实,也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免疫力”,同时回馈并带动其所在区、市的进一步文化和经济繁荣。

推之于全国,将会馆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其所在区、市,乃至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不仅是应时、顺势之举,更是提升会馆文化自身地位、强化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的有力手段。

5.3 注重推广宣传

为了完善会馆资源的经营战略,需要充分利用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从而全方位的向各类人群推广会馆品牌,继而开辟更多的产品营销渠道。

5.3.1 开辟网络虚拟会馆

可以借鉴“网上世博”的成功经验,建立网络虚拟会馆,将产业中标志性的会馆资源介绍给大众,尤其是使用网络的中青年人群,并开发电子商务等辅助功能,在推广品牌的同时售卖周边产品。这些网络虚拟会馆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为部级文化资源网站,从而提高其品牌地位和权威性。

5.3.2 出版发行

将会馆历史、名人足迹、名人作品、建筑风貌等丰富文化资源汇集成文字及影音资料,面向社会发行,从而扩大该品牌的辐射面,同时也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保存并传播了一部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5.3.3 拍摄会馆题材和人文故事的影视剧

影视剧也是当今宣传文化品牌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撷取会馆文化中生动的元素筹拍成影视剧,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不失为影响范围广泛、效力持久的推广手段。

5.3.4 举办主题活动、商业演出

它既是一种常规的推广手段,也是最为灵活的经营方式之一。常年利用会馆的场地资源组织主题活动、商业演出,可以不断强化大众对会馆品牌认识:同时会馆利用常规活动、商业演出的收入反哺自身的产业发展。

5.3.5 开发旅游项目

开辟多条会馆文化旅游热线,向大众推广民间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从而长年维持会馆品牌的热度和产业的运营。

5.3.6 组织集会

组织商业、民间团体等在相应的会馆中召开“商业联盟”集会、“同乡会”等,不仅发挥了会馆的现实功能,而且为会馆进一步招商引资打开渠道。

5.3.7 举办会展

战略发展理念第6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会馆;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1-42(4)

1、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是创意产业中以文化资源为主来从事文化商品生产的那部分,也是文化产业中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部分,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交集。文化产业所从事的是按照工业标准从事生产、再生产、传播和流通文化产品,提供相关服务,能够形成产业价值链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包含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转换成满足人们对精神情感、兴趣爱好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的行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是富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了人类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已成为其他产业的核心,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就是品牌竞争,品牌战略作为产业发展战略之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旗帜,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战略是关于文化和创意产品和企业品牌的方向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品牌规划、品牌传播和品牌经营三个中心环节,三者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战略整体。通过品牌战略推行,达到提高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的战略目标,提高文化创意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战略,通过品牌的文化定位来加强品牌的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理念,加快确立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基础。建设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都是彼此包含彼此渗透的。城市空间的布局、城市建筑的风格、历史遗迹的形态、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都是文化特征和文化活动的载体,催生出带有特定文化气质的行为规范和心理认同。

2、会馆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为同乡或同业组织开展活动和提供特定服务的民间场所。会馆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明清时期的会馆大体可分为三种:1.试馆,即同乡官僚、缙绅和科举之士居停聚会之处,北京的会馆大多如此;2.同乡会馆,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分布于北京、苏州、汉口、上海等工商业城市:3.同乡移民会馆,是由入清以后由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入四川的客民在当地建立的。

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是旧时代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是北京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各省及有些府县在京设立会馆,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另外,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因此,北京就成为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据1949年的统计,全市有会馆550余座。

会馆是各省在京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北上来到北京,京城各界人士在湖广会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湖广会馆还留下了张居正、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章太炎及梨园泰斗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的足迹。鲁迅先生在绍兴会馆居住时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许多不朽之作。1920年2月,在湖南会馆的戏楼里召开了“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如今,这些会馆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由此可见,会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开发价值,它为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城市性格添加了深刻的内容。

3、会馆资源的特色与定位

3.1 文化遗产价值

会馆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气息,对于保留人类共同财富和文明进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现代人类带来丰厚的文化体验。任何文化遗产都超出原本的实用功能和地方局限,成为人类共享的、世界认同的国际化宝藏。会馆文化在历史上有长久的渊源,流传至今对研究现代会所、西方的校友会和俱乐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智慧资源汇集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场所。

3.2 公共文化价值

对应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性的文化活动与类型。公共文化是都市文化中最为主流的文化生长纬度,代表了社会文化事业的核心导向,是市民群众通过最为普遍的大众传播手段所接触的文化内容,具有规范化全、普及面广、计划性强等特征。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体现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城市精神的全面表达。城市的建筑、公共环境、教育等等,都应当被划归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范畴内。会馆资源中最具生命力的民间文化气息、组成会馆传统建筑等都是公共文化的生动体现。数百年来,会馆资源默默地向外界交流着其所在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特色,因此公共文化价值是会馆资源的一大特色。

3.3 文化产业价值

对应于文化市场体系的商业文化是文化消费时代重要内容,无论哪一种文化形式,甚至是文化内容本身,都不可避免成为商业时代的一部分。如果工业化革命完成了技术对文化的符号性强化供人购买使用的话,那么信息时代的数字化革命刷新了个性文化历史成为文化消费的强劲动力,文化产业促进的商业文化是都市文化中势头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刨意文化在文化产业体系中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营利性的文化创新,是文化商品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化产业主体。其二,创意文化还在政府规划的公共文化与市场导向的消费文化之外,呈现为民间文化类型。现代都市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个性化和去中心化,与社会整体行为的公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都存在着一定供求偏差――以会馆为例的民间创意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偏差下生长起来的文化形态。它具有非官方性、非营利性、非主流化、小众化、无计划性、无序性等特征。但同时,民间创意文化也是都市文化生命力的体现:相对于公共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许多游离干主流之外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人才都在民间获得生长的空间;相对于受市场限制的商业文化,民间创意文化又给予了文化艺术本身更多更纯粹的发展机会。因此,民间创意文化也应当成为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受到关注的部分,它是文化产业潜在的来源,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创新和生命力的源泉,而会馆就是将其汇聚的所在。

由上可知,需要分析甄别每一处会馆的文化特色;找到准确的定位,确定其主要功能,以此对应争取到政 府、社会和商界的扶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这一文化资源。

4、会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1 会馆资源的保护

会馆,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内核贮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散发着以民间文化为主的鲜活生命力;其外在又以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即包裹着历史文化街区的躯壳。对于这一类现代性与历史性并存、物质性与精神融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形成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在英国,政府普遍采用设立保护区的模式,整体保护“具有特殊的建筑或历史价值,并且其内在特点和外观需要保存或整治”的地区,采取持续性的保护与整治。同时,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以使其获得持续的资金来源。在美国,政府采取历史地段保护的方式,也就是将历史街区划定为历史地段,美国历史地段的开发控制,主要的原则是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同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扩建,并注重环境协调性。法国则采取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房屋所有人三者合作的方式,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制订标准,由所有者主持实施。德国的历史街区采取“整体性保护”的模式,其典型特点为注重静态建筑与活态居民的一体化保护,注重历史街区的原生态和整体性。日本的街区保护是以市(町村)为实施保护的主体,以街区中的街道建设为中心轴,进行修景、修理等工作。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保护过程中,需要各利益主体协同合作,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同时发挥市场功能,吸引现代商业经济八驻,形成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展示与文化观光旅游新区。

4.2 会馆品牌的开发

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集中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中,国家软实力决定了对世界资源和财富的支配权,文化市场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品牌成为致命的武器,通过产品和市场进行深入人心的传播来产生影响。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政治的延续,文化产业的集聚是集中优势资源在战略上克敌制胜的基本保障,树立、经营和维护品牌是文化传播的关键战术。

因此,品牌的开发成为将会馆注入文化产业大潮的关键步骤。在会馆品牌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并发挥会馆的政治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同时要深度发掘会馆的文化内容,并对其进行商业性拓展规划、传播及经营。

4.3 会馆的规模化拓展

文化产业如果不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树立不起持久的品牌,就不可能深八人心地传播文化,也就不可能使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世界的理解、接受和认同。

同时,达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将形成一个稳固的互为依存的联合体,通过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增强其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北京古老的宣武区现存300余座会馆,进行连片经营,统一管理有利于会馆资源的保护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具备会馆资源的规模优势。

除品牌特色外,规模效应将成为会馆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如果将散布于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会馆联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将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联动效应,从而保证会馆的文化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5、会馆资源的经营与管理

5.1 切实做到资源分类

建立会馆资源评价体系,对会馆资源进行科学分类。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明确各个会馆的定位、功能,即哪些资源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哪些可以在改造中开发,以此获得政府、社会和商界的扶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这一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通过分类找到富有“价值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资源,以确定会馆的核心资源,树立会馆产业的品牌,并加以有针对性的推广。

5.2 与地方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

以北京会馆为例,作为百年来的京城民间文化聚集场所,会馆自身已经打上了深深的京味烙印,况且在几个世纪的沉浮中,会馆的发展脉搏已经牢牢嵌入了北京的“大动脉”之中,可以说会馆的发展与北京荣辱与其,休戚相关。因此,发展会馆产业,并不能脱离其实际生存的母体而单独运行。相反,如何充分呼应地方经济特色,如何更恰当地结合所在区县、城市的发展建设来规划会馆产业,则不仅满足了上述客观事实,也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免疫力”,同时回馈并带动其所在区、市的进一步文化和经济繁荣。

推之于全国,将会馆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其所在区、市,乃至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不仅是应时、顺势之举,更是提升会馆文化自身地位、强化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的有力手段。

5.3 注重推广宣传

为了完善会馆资源的经营战略,需要充分利用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从而全方位的向各类人群推广会馆品牌,继而开辟更多的产品营销渠道。

5.3.1 开辟网络虚拟会馆

可以借鉴“网上世博”的成功经验,建立网络虚拟会馆,将产业中标志性的会馆资源介绍给大众,尤其是使用网络的中青年人群,并开发电子商务等辅助功能,在推广品牌的同时售卖周边产品。这些网络虚拟会馆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为部级文化资源网站,从而提高其品牌地位和权威性。

5.3.2 出版发行

将会馆历史、名人足迹、名人作品、建筑风貌等丰富文化资源汇集成文字及影音资料,面向社会发行,从而扩大该品牌的辐射面,同时也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保存并传播了一部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5.3.3 拍摄会馆题材和人文故事的影视剧

影视剧也是当今宣传文化品牌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撷取会馆文化中生动的元素筹拍成影视剧,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不失为影响范围广泛、效力持久的推广手段。

5.3.4 举办主题活动、商业演出

它既是一种常规的推广手段,也是最为灵活的经营方式之一。常年利用会馆的场地资源组织主题活动、商业演出,可以不断强化大众对会馆品牌认识:同时会馆利用常规活动、商业演出的收入反哺自身的产业发展。

5.3.5 开发旅游项目

开辟多条会馆文化旅游热线,向大众推广民间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从而长年维持会馆品牌的热度和产业的运营。

5.3.6 组织集会

组织商业、民间团体等在相应的会馆中召开“商业联盟”集会、“同乡会”等,不仅发挥了会馆的现实功能,而且为会馆进一步招商引资打开渠道。

5.3.7 举办会展

战略发展理念第7篇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着力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决定城市地位的关键因素。按照各级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龙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抓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条主线,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全力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效位居苏南前列。

着力做强实体经济。江阴强,强在实体经济,强在工业经济。支持大企业集团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国资合作、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形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企业集团和本土跨国公司。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进行装备更新、新品开发、信息化改造,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是一个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全市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引导企业沉下心来专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绿色化生产制造。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作用,牢牢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企业强促进产业强,以产业强支撑经济强,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无论是当前稳增长还是长期增后劲,项目都是主抓手、主动力。进一步创新项目招引模式,转变招商思路,探索构建全球化招商新体制,努力实现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打包引进”,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抢抓“一带一路”掀起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带来的新机遇,着力招引一批与现有产业相匹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招商选资从依靠优惠政策向营造更优的综合环境转变,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及早落地开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动力加快转换的新形势,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和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使创新这个推动发展的主引擎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动力。

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全面提升江阴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区政策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各镇街、园区的科技创新,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全市域合理流动、优化配置、高效组合,形成全市域协同创新效应,全面提升江阴的区域创新能力。

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的后劲所在。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主动对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要求,分区域、分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创意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努力打造更多名牌产品。更大力度招引高层次人才,积极培育契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金融资本支撑体系。“江阴板块”是江阴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全市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上市股票、2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通过增发配股等途径,加快企业新上项目、兼并重组、股权投资进程,努力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加大后备企业上市力度,引导成熟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或债权融资。积极创新资本业务模式和产品,引导信贷类、小贷类产品等进入平台交易,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积极推行“互联网+金融”,大力培育互联网众筹平台、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实体经济。

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着力增强持续发展新动能

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江阴过去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尤其要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快经济、城市、人才等各领域的国际化步伐,全面激发转型提升新动能、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到位”,继续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项目,加强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资本市场、债务重组等途径,最大限度盘活存量生产资源,释放新的生产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实现镇街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江阴外贸依存度高,稳增长必须稳外贸。以综合保税区获批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建设,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导企业融入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扩大江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本土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提升江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扩大沿江港口优势。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充分发挥江阴城市滨江、口岸优良、腹地宽广、两岸联动开发等优势,加快提升沿江开放园区品质能级。大力整合岸线资源,有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港口服务功能,提高长江岸线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巩固区域性江海枢纽港地位。切实增强沿江产业、港口码头的辐射集散功能,重点发展车船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仓储、中央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港口发展带动城市开发开放。

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着力展现美丽宜居新面貌

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区域综合实力的象征、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紧紧围绕“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目标,科学统筹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相得益彰的和谐景象。

提升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城市重点片区开发,完善路网体系,优化景观风貌,打造高品质商业综合体,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围绕“对内畅通、对外联通”的目标,全力推进城际铁路、快速道路、高等级航道等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通体系。加快建设垃圾发电厂、备用水源地、污水主管网等公用事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公交、供水、供气、水利等城乡基础配套。控制主城区开发节奏,完善拆迁征收政策,探索多元化灵活安置,打通安置房、保障房和商品房转换通道,有效降低商品房库存率。

深化综合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强化镇村、社区管理职责,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各个系统的运行效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老小区、城中村等改造治理,健全城区停车、户外广告、建筑垃圾等管理机制,依法处置私搭乱建违规违章行为,着力打造精细有序的市容环境。深化物业属地管理机制,推行物业标准化服务,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数字城管等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率。

推进城乡一体。以推进“六个一体化”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城乡融合,积极构建更合理的镇村体系、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通过项目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和美丽村庄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科学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及重点村、特色村集中,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新改善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江阴经济体量大、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绿色发展尤为迫切,必须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治理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强源头管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实现环境质量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大力推进化工、电力、印染等高能耗行业节能降耗,严控燃煤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扎实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从源头防治、过程控制中减少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高效利用资源,深入开展建筑、照明等领域节能工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集约发展水平。

加强环境治理。坚决落实国家、省市“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刚性要求,继续推进热电企业整合,加大重点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淘汰、机动车尾气及扬尘防治力度,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大力实施全市污水厂网一体化整合,加快城区控源截污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黑臭河道、畜禽养殖污染等综合整治,确保区域水质大幅改善。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污泥等规范处置和综合利用,着力提升全市垃圾处置能力。

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保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山体复绿、湿地保护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着力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化红线刚性执行和严格管控,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着力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坚持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做到生活水平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提高满意度。

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坚持把促进富民增收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创新富民增收机制,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举措,帮扶更多群众自主创业,不断提高群众经营性收入。高度关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推进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扎实开展经济薄弱村精准扶贫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