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的地位(合集7篇)

时间:2024-01-24 17:04:47
竞技体育的地位

竞技体育的地位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夺金实力;竞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583-05

奥运会作为世界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盛会,对举办国的社会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奥运会和国际地位及声望的密切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体育的实力、优秀竞技人才、国际赛事举办及国际交流事务的影响研究,论述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与声望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对中国利用北京奥运会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议与对策。

1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竞技体育和国际地位与声望的影响

1.1奥运会与举办国竞技体育夺金实力变化的影响从近几届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夺金实力影响的变化状况可以看出:代表最高水平的奥运争夺金牌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特别是竞技实力起点较低的国家增长的幅度最大,西班牙金牌增长率达到惊人的1 300%,如果不计算西班牙的增长率,东道主的平均增长率为61.65%;竞技实力较高的举办国由于提升的空间有限,增长率呈现较低的趋势,如美国的增长率只有18.9%;代表综合实力的奖牌数除美国以外都有增长。通过举办奥运会,举办国的竞技实力与上届相比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对从近几届东道主竞技夺金实力增长率以及我国奥运效应期的增长率的特点分析,中国2008奥运会竞技夺金实力增长率应高于2004年的14.3%比率,接近美国1996年奥运会的增长水平,但很难达到历届东道主的平均增长率,预期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夺金实力增长率在14.3%~18.9%之间,金牌数在36~38块之间。[1]1993-1998年非奥运效应期平均每年获得89个世界冠军,而1999-2004年奥运效应期平均每年获得98.7个世界冠军,奥运效应期的冠军数比非奥运效应期增长了10.9%。从各项目世界冠军的增长水平,也可以看出,我国竞技夺金实力在提高。

1.2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影响状况申办和筹办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本文所指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是指中国竞技体育逐渐全面登上国际竞技体育舞台,在参加的项目的数量上以及获得的成绩上都有全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 奥运会的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获得前八名的成绩都较上届有较大的提高。2) 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项目数、获得金牌的项目数以及获得参赛资格的运动员数增多。

在奥运会中绝大部分优势项目继续保持整体优势。如体操、举重、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优势项目在经受住强劲的冲击后,仍具一定优势,是中国获得良好成绩的保证。潜在的优势项目明显进步,有的项目实现了夺金、创纪录的历史性突破。在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夺得金牌的大项为9个,夺得奖牌的大项为12个,小项为48个。在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32枚金牌中有15块金牌是这些项目过去从未得过的,总共有24块奖牌在9个大项24个小项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19988-2004年四届奥运会上,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项目数、获得金牌的项目数以及获得参赛资格的运动员数增多(表1),在雅典奥运会上田径、游泳、水上的“119"工程和个别一般项目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令世界刮目相看,而且集体球类项目也取得新的进步,女排姑娘重夺奥运冠军。

3) 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中年轻选手增多。在雅典奥运会中中国获得的63枚奖牌中,有36枚是年轻选手获得的,占58.1%。其中,夺金牌的运动员有10名年龄在20岁以下。

从上面的奥运会成绩和世界冠军等数据分析,申办奥运会以来,我国在世界大赛中竞技体育夺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竞技实力起到了较大地推动作用。

1.3奥运会对举办国竞技体育人才投入的影响

1.3.1近几届奥运会东道主对竞技体育人才的投入状况奥运会各东道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本国的竞技体育人才经费投入。西班牙成立“奥林匹克体育协会”作为专门备战机构-西班牙,投入总额每年多达约1085万欧元资金赞助,并主要用于尖子运动员的奖学金和改善训练条件,使其在奥运会上获得最佳成绩。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赞助资金为约4 518万欧元,总共约19 277万欧元。韩国从获得汉城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开始就逐年加大对培养运动员的投入,几年达到约2 000万美元。[2]经过这一系列措施,韩国的竞技体育水平突飞猛进。美国奥委会同样如此,不断加大投入,增加各个单项协会和优秀运动员得到的资助额。1977-1980年经费预算为0.55亿美元,1989-1992年为3.03亿美元,1993-1996年达到3.9亿美元。[3]美国奥委会为了保证奥运代表队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投入经费达到425万美元,制定了“96奥运主队计划",指导运动员进行强化训练,使运动员备战奥运的效果最佳。[4]澳大利亚政府作为悉尼奥运会举办国,每年投入1.5亿澳元发展体育,其中9 500万用于发展竞技体育和社区体育俱乐部(支撑竞技体育基层体制),建立训练中心为运动员提供训练,选派优秀运动员到体育强国训练。[5]1998年社会赞助体育的金额达到了50亿澳元。在悉尼奥运会筹办期间,1996-2000年由国家奥委会和澳大利亚体委出资共1.35亿美元,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员计划”资金来源。[4]随着澳大利亚对竞技体育人才重视和投入增加,其国际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

1.3.2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竞技人才的影响状况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高水平关键是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在“六五”时期我国投入约为25亿元人民币,“七五”时期投入约为70亿人民币,在“八五”时期投入达103亿人民币,平均每年投入20亿元人民币。[6]在此基础上,我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通过科技投入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水平显著:2001-2004年间,国家体育总局在奥运战略中提供4 800万人民币,近1 500人次直接参与147个国家队体育科研攻关和科研服务项目,经费比1997-2000年的1200万增加了3倍,直接参与人数和项目分别增加了58%和65%。[7]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相关文件,并对新时期体育工作及奥运会筹备做了具体部署。国家体育总局也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制定了《2008年奥运争光行动计划》。从1990-2003年平均每年有117人获得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有842人成为部级运动健将。在2008年奥运会效应期中获得国际级、部级运动健将的数量每年都保持了较高水平。

因此,申办和筹办奥运会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加重视高水平竞技运动开展,创造高质量的训练和竞赛环境,加快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推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加速发展。

1.3.3奥运冠军、体育明星在竞技舞台上更为国际关注随着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发扬拼搏精神,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增大。

一方面,我国体育明星越来越受到媒体、广告的关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媒体,我国奥运冠军、体育明星已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各种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厂家纷纷利用体育明星效应大打广告牌。我国体育明星广告起步较晚,数量也少,从最早的李宁 “健力宝”广告,到现在各大媒体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以体育明星为主角的广告。如:伏明霞的雪碧、孙雯的阿迪达斯、李小双的扶他林、陶璐娜的新视觉眼药水、孔令辉的安踏运动鞋、王军霞的军霞健身器、刘漩、熊倪、龚智超的浏阳河酒、刘翔的耐克、姚明的麦当劳等等。这些奥运冠军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使他们成为广告追逐的焦点。还有一些奥运冠军加入到新闻媒体的工作中,如孙雯成为体育新闻记者、刘漩成为节目主持人以及许多体育明星参与体育新闻报道等等。体育明星在参与媒体广告的数量、质量以及类别上走由单一向多元化、由国内向国际发展,这也表明我国体育明星在社会的地位提高,在世界的影响加大。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明星在不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体育明星不仅能够为企业传递体育信息,沟通市场需求,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体育明星在世界竞技舞台上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鼓舞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议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1.4奥运会对举办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能力的影响

1.4.1奥运会对东道主举办大型体育比赛数量的影响国家或地区通过举办奥运会,对本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举办国在国际竞技体育赛事上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处美国、德国等体育强国保持较高的体育赛事举办全权,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举办奥运会也迅速进入国际竞技赛事舞台,频繁举办各种国际性比赛。如韩国,从2002年相继囊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东亚运动会、亚冬会、足球世界杯、亚运会等几乎所有世界高水平重大赛事。通过对各种国际赛事的举办国家或地区的统计,1998-2001年,举办国占世界国际赛事的68.4%,而且在举办国际重大比赛中也占相当高的比率(表2)。其中,列前6位依次是:日本17.5%、德国10.8%、法国10.5%、美国9.7%、韩国9.2%和澳大利亚6.7%。

从中国自1981-2000年出国参加的各类国际比赛的举办地的数据统计,从一定程度显示,近几届奥运东道主在奥运举办周期(四年)比上一个奥运周期中的举办大型比赛的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其中韩国和澳大利亚增长幅度较大(表3)。

当前国际体育大赛种类繁多,综合的、单项的;世界性的、洲际的;锦标赛、大奖赛。无论何种类型的国际体育大赛,经过精心的组织和运作不仅都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对提高本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具有显著的效果。以奥运会为首的世界综合性体育盛会,因其参赛国家之多、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对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是各类单项国际体育赛事无法比拟的。因此,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是能体现本国的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通过举办奥运会,举办国不仅使得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增多,提高了举办国际体育比赛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的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所以,各举办国保持普遍很高运动水平与其经常举行国际比赛亦不无关系。

1.4.2奥运会对东道主的体育场馆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状况汉城为举办第24 届奥运会,扩建了金浦国际机场,兴建从光州到大丘的“八八奥林匹克高速公路”, 拓宽汉城市内道路,修建地铁,扩大电话通讯网,治理汉江,修缮下水道,改善了城市环境,时还加强水质管理,开展防止公害等工作。在场馆建设上,在汉江两岸修建了14座大型现代化体育场馆。韩国从1982-1988年投资竞技体育场馆建设的资金共达到11084亿韩元,为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提供优越的条件。其中,1985-1988年每年投入达到2 178.25亿韩元,高于1982-1984年每年706.3亿韩元的投入。项目主要包括举办奥运会所必须的比赛场馆建设及训练场地的改造和维护、文化设施建设(如国际转播中心)等方面。共投入112个体育设施建设,包括34个比赛场馆、72个训练场馆。韩国政府通过对竞技体育用品业资助,使得韩国体育用品企业利用奥运会成为世界水平的体育用品制造商,在汉城奥运会896个体育设施和设备项目,其中647个项目是本国生产的,占到72%。[8]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投入共65.127美元,其中体育场馆投入27.8 153亿美元,修建道路21.5 536亿。[9]西班牙为保证奥运会的体育场馆数量,组委会专门制定了《蒙特尤克体育设施发展计划》,奥林匹克设施在蒙特尤克方圆5 km的范围内,分成4个各具特色又有机联系的部分,即蒙特尤克、迪埃戈纳尔、巴尔德黑勃龙和海洋公园,占地面积有200 m2。政府实施的奥运工程有:改建原有的蒙特幼彻体育场;建造圣霍尔迪体育场、座落在海边的奥运村和位于市郊巴达洛纳的记者村;1989-1992年,巴塞罗那的道路设施增加了15%,绿化带和海滨旅游区面积增加了78%,人工湖和喷泉的数量增加了268%。[10]

亚特兰大在办奥运会的19.27美元的开支中,其中约有6.71亿美元用于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包括1.89亿的奥林匹克体育场,9 000万的乔治亚国际马术公园,1 700万狼溪射击中心,1 800万的石山网球中心,1 000万的拉尼尔湖划船中心。19 400万美元乔治亚技术学院,5 100万美元亚特兰大大学中心,3 700万美元乔治亚技术学院体育场等17个项目。国际水平的体育设施使亚特兰大作为国际体育中心的声望不断提高,在充分利用新的和经过改建的体育设施,亚特兰大商会体育理事会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一个10年战略规划。体育理事会已经申办了24项全国锦标赛。亚特兰大已经赢得1996-2004年各年度全国田径锦标赛的主办权、2002年美国大学生篮球赛决赛的主办权和1998年美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联赛第一轮和第二轮主办权的资格。[11]

1993年成功申办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每年投入到体育的经费是10亿澳元,其中9亿用于维修、兴建体育场馆。悉尼市在已有11个项目的比赛场馆基础上,又新建14个比赛场馆,其中有11座的规模控制在10 000人以下,2座介于10 000~20 000人,1座为110 000人(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建造的奥林匹克公园包括14个造型各异的场馆、2个新闻中心、1个高层饭店和多个展览大厅所组成。[12]

1.4.3奥运会对中国举办重大国际性赛事组织能力的影响体育赛事组织能力是通过成功举办体育大赛表现出来的。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举办各类大型国际活动和国际体育比赛的基础,从1990年的11届亚运会,到1999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2004年的F1大奖赛、中国网球公开赛,女足世界杯等都一系列赛事,都获得较高的国际声望和评价。据相关数据表明,在2004年,我国共批准举办了99个项目的813项次比赛计划,其中全国性比赛609项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性比赛204项次;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及其所属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计划举办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及在我国举办的国际性赛事共881项次,其中全国性比赛625项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性赛事256项次。

从表4中数据统计显示,在2008年奥运会影响下,我国从1998-2002年共举办国际比赛193项,重大国际比赛有30项占15.5%。2000年以前平均每年举办38项国际比赛,而从正式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平均每年举办45项国际比赛,并且在举办国际大赛的数量、种类和级别上逐年提高。数据显示,我国1998年到2003年共有1 402人为国际级裁判,有2 273人次获得部级裁判资格,这些为高水平国际赛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员保证,使得我国的竞赛组织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国际体育组织对中国举办国际赛事能力的认可,我国举办的国际赛事将会逐年增多。

1.4.4奥运会对中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影响状况体育场馆是我国成功举办国际大赛,也是举办奥运会的基础保证。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到2004年12月底,共有各种体育场地12 106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6 100个,比1994年增加了1 482个,增长率为32.1%。[13]据官方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投资额将在3 000亿元左右,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就将投入1 800亿元人民币,比赛场馆和奥运村的预算大约为15亿美元,举办时将要有37个比赛场馆和58个训练场馆投入使用。北京以外的比赛场馆有5个,它们是青岛的帆船、帆板场地和上海、大津、沈阳、秦奎岛的足球预赛场,北京的32个赛场中,改造现有13个场馆,计划再建11个大众性的体育场馆,另外再专为奥运会修建8个场馆,这些场馆都是按照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要求来兴建和改造的。此外还要修建奥运会公园、奥运村等配套设施。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的费用加上奥运会本身具体的开支,以上两项费用合计大约要投入16.09亿美元。从上面体育场馆建设的数据显示,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将逐步加快,场馆标准更加符合国际大赛的要求,这为我国成功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体育比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举办奥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国际事务的影响

1.5.1中国与国际体育活动交往状况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之后,我国全面走向世界体育舞台,对外交流日益增加,到1998年,平均每年近千起,近万人次参加世界和地区举行的体育比赛,同时接纳近百个国际体育代表团访问。[14]

注:2002年后不统计进入中国体育团体的数据;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4。

表5是我国近几年与国际体育活动交往状况统计,每年进入我国的国际体育团体人数和次数虽然有所降低,但维持了较高数量水平,据调查,我国与国外体育组织交往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交往的范围在扩大。从中国与国外体育组织的频繁的交流的情况可以说明,一方面双方交流活跃了国内竞赛市场,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层次,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认同程度在逐渐增加。

1.5.2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机构中的地位1998年底,我国已是99个国际和世界组织、67个亚洲及远东、泛太平洋体育组织成员,有268人在47个国际体育组织和53个亚洲体育组织中任职。我国还先后向93个国家派出52个项目的援外教练1 777人次,援外体育场馆设施40个,国际奥委会先后授予我国19人奥林匹克勋章。22到2003年底,我国已有8人在国际奥委会的10个机构中任职,其中包括1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和1名国际奥委会执委。到2003年,我国在28个奥运项目中,有43人在15个大项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任职,103人在24个大项的亚洲单项体育组织中任职。[15]这表明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能力和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我国竞技体育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特别是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需要我国在国际体育界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28个奥林匹克夏季项目组织,7个冬季项目组织中,目前还没有一个中国人当主席,真正进入到国际体育组织核心机构的人员还屈指可数。这要求我们应抓住现在有利时机,全面规划和实施措施,在国际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北京奥运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的作用与对策研究

2.12008年奥运会对提升中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的作用从上面的研究表明,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的影响主要从竞技体育的夺金实力、竞技体育人才、体育场馆设施、举办国际赛事以及国际事务方面体现。总体来说,北京奥运会推动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加速发展,对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地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2.1.22008年奥运会加速中国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提高,为中国体育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几届举办国都对本国在奥运会上的竞技成绩极为重视,通过对竞技体育加大投入,加强战略管理和项目布局,促进人才交流,重视举办赛事,使得竞技体育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申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后,中国更加重视高水平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世界大赛中竞技体育的成绩在不断提高,巩固了世界体育强国的地位,竞技体育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2008年奥运会起到了加速推动我国竞技实力的作用。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为获得国际社会良好的评价奠定的坚实的基础,竞技水平得到世界的承认,在竞技体育领域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

2.1.3中国获得更多的国际体育资源,形成有利的国际体育环境,在国际体育中的角色从参与者逐渐向组织者转换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本身就是对中国竞技体育国际地位的一种肯定,承办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与国际体育活动交往日益频繁,与国际体育组织交往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交往的范围在扩大;进入到国际体育组织机构中的人数有所提高,国际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加快,举办各类重大国际性赛事增多,举办国际大型比赛的组织能力提高。2008年奥运会使得中国竞技体育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争取到更有利的国际体育环境,在国际体育中的角色从参与者逐渐向组织者转换,增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动性,扩大了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2.1.42008年奥运会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提升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国际形象奥运会具有强大的国际展示功能,这使奥运会举办国在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可以全方位地充分地向世界展示自己,在一次成功的举办后,举办国的竞技体育声望往往会获得相当程度的提高。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战后重建的日本体育水平;1988年汉城奥运会使处于国际社会边缘状态的韩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也成为韩国竞技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改善了澳大利亚国际形象,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得到世界的惊叹。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国最高规模竞技体育赛事,发挥其民众亲和的媒介作用,能够促进国际大众间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争取良好的国际民众舆论,成为联系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树立中国诚信、积极、健康的国际体育强国形象。

2.22008年奥运会提升竞技体育国际地位与声望的对策

2.2.1利用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整体实力在奥运会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召示下,政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常会加大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支持和管理。竞技体育水平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的核心因素,因此,中国竞技体育的管理部门应抓住这有利时机,强化国家资助计划,从奥运战略的高度发展和调整运动项目布局,增加夺金点与奖牌面,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通过优化训练方式,科技促训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运动的整体水平。

2.2.2利用奥运会弘扬体育精神,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奥运会是举办国社会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奥运的举办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奥运的活动仪式都突出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引导了人们的爱国主义,宣传奥运体育精神,引导人们领悟奥运精神的真谛,增强了国家的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只有政治的稳定,才能为国家的国际地位创造安定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要发扬光大奥林匹克精神,把体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让奥运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相互融合,相互传承。

2.2.3利用奥运会举办国际赛事,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国家在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获得举办国际赛事的机会增多,逐渐成为国际竞技体育比赛的焦点,其赛事效应在举办后还继续延续。中国利用2008年奥运会机会,通过举办申办各类国际赛事,在体育赛事组织,赛事转播,比赛策划,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体育经营人才,体育市场开发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举办国际赛事的能力,树立国际品牌意识,促进体育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提高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2.4利用奥运会加强国际交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根据国际形势,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制定针对性外交政策,开展国际体育交流与协作,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外交、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争取其支持;改善中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关系,加强在人权等问题上的对话;广泛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北京的发展变化,让世界对中国充满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同国外体育界人士、国际体育组织广泛接触交流,加深了解与友谊,遵守国际规则,展示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与态度,树立中国诚信的国家形象。

2.2.5利用奥运会培育国际体育人才,发挥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作用虽然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地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全面介入国际体育组织的时间晚、起点低、影响力小,特别是我国举办奥运会,在国际体育组织人才方面距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在国际体育人才的培养上,无论是人才类型、培养途径,还是进入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加大培养力度,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国际体育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发挥我国在各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地位,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我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风华,王凯珍.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116-127.

[2] 奥运会举办国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2002,10.9.

[3] 石磊.由“3强鼎立"到“1枝独秀"东道主美国队扬威亚特兰大[J].中国体育科技,1996,28(11):24-27.

[4] 马铁.澳大利亚未来体育发展规划建议[J].国外体育动态,1997,(10).

[5] 王爱莉.论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投资的相关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3,24(2):26-28.

[6] 喻坚.北京2008年奥运会预期经济效益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22-24.

[7] 林显鹏.1988年汉城奥运会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国外体育动态,2002,12.

[8]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奥运经济与奥运市场开发信息资料汇编.省略.

[9] 翁飚.承办奥运会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3.

[10]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信息研究部.奥运经济与奥运市场开发信息资料汇编.省略.

[11] 翁飚.承办奥运会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3.

[12] 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sport.省略.

[13] 袁伟民.中国体育年鉴[R].北京:中国体育年鉴社,1999

竞技体育的地位第2篇

论文摘要:分析了我国当前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形式和特征。认为合理流动是实现竞技体育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在地域、项目等的分布存在极大的不均衡。只有促进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才能改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整合。提出了我国新时期应建立“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流动模式,应建立健全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保障体系和法制体系等建议。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

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竞技体育系统内接受过竞技体育专业培养教育或受过专门竞技体育训练和培养的能够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体育专业人员的总称,包括竞技体育运动员、竞技体育教练员、竞技体育裁判员、竞技体育科研人员、竞技体育管理人员等。

当前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不断的发展,体育人才资源流动范围加大,速度加快,流动中的经济因素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体育人才资源,使体育人才资源利用最大化,有效地降低投资成本和使用成本,使成本投入和竞技体育成绩的产出合理化,促进竞技体育的区域协调发展、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主要形式

目前被普遍接受和公认的流动形式主要有租借、互换、一次性买断(也指俱乐部的转会)、正常的人事调动、共同培养、协议交流、签约代培和自主择业等8种形式。另外,还可按照人才流动人数分为单兵、集体流动;按流动跨度分省内、省际间,国内、国际间流动;按流动效果分合理、不合理流动;按流动方向分平行、交叉流动,横向、纵向流动,顺向、逆向流动;按流动性质分强迫、自由流动,在编、动编流动,专业向业余、业余向专业流动等形式。

2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特征

2.1流动的方向呈现双向互动性

竞技体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资金的限制和短缺,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自然向着能提供良好发展条件的发达地区流动。这导致我国早期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呈现单向流动的特征,即由西部内陆流向东部沿海、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非优势项目地区流向优势项目地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体育人才资源的丰富、质量的提高及人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呈现了反向回流,即向多极化互动流动的特点。

2.2流动的周期逐渐缩短

由于竞技体育具有“功利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有发展前景的人才流出时,培养单位肯定不会永久放掉,而对于没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人才,接收单位也不愿背上沉重的包袱,双重原因决定了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势必加快。另外,随着“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制的普及,使竞技体育人才流动的周期逐渐缩短,速度也越来越快。

2.3流动的范围不断增大 2.4流动过程朝着计划和市场双重调节发展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受到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竞技体育人才流出和人才引进首先要通过人才所在单位的同意,受指令的指使。此外,人才资源个体还受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如户籍、档案等。如果没有人才管理单位的同意,这些人才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流动。但接到流出和引进人才的计划后,整个人才的流出和引进又要靠市场来完成交易。由于计划和市场双重调节的作用,相同的人才针对不同的买卖对象成交的条件和金额往往差异很大。行政的作用可以使交易的金额上下波动较大;关系户之间可以影响最终的成交对象,市场运作只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

3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作用

3.1协调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地位,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样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必须在客观经济规律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合理配置。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从人才个体的需求出发,辨证地看待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问题,正确处理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性与稳定性关系。那种人为的促进、抑制人才流动,或者一味强调人才的流动性,而忽视人才稳定性的做法都不可取。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稳定和流动是辩证统一的,稳中求动、动中求稳,才能达到流动促稳定、流动促发展的目的。只有协调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性与稳定性关系,才能发挥竞技体育人才的主体地位,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2实现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有限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效益达到最大化,促进竞技体育更加均衡的发展。避免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对区间格局的改变、实力的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由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产生的竞争,可以充分调动人才自身的能动性,发挥人才自身的潜力。例如我们所熟悉的NBA,正因为其自身有一套科学的聘用、选秀制度,才保证他们的球队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挑选顶尖球员,能把这些球员合理地分配(流动)到每支队伍,使所有NBA的参赛队实力相当,比赛也始终具有激烈性、精彩性和观赏性,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3规范和繁荣竞技体育人才市场

目前由于一些领导和决策层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错误地理解了“奥运战略”,一切以拿牌为中心,只注重对顶尖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次级、发展性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更有甚者为了出成绩,常常“拔苗助长”和“竭泽而渔”,高淘汰率、文化学习的荒废、就业的艰难等等问题一直存在,并且往往由于某一个环节的失误给竞技体育人才造成终生伤害例。合理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可以避免这种对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利用的盲目性,逐步培育各级人才市场,完善各级竞技体育人才的竞赛、训练、选拔制度,逐步规范和繁荣竞技体育人才市场体系,使得竞技体育人才科学、合理流动。

3.4增进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取长补短

当前跨国界、跨地区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动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可以迅速优化本国、本地区的竞技体育人才结构;增进了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取长补短;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这也已成为许多世界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

3.5加速我国文化的全面交融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新时期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社会的和谐文化。这既是全体人民的迫切期盼,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到一定历史阶段面临的紧迫任务。通过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建立起一套稳定的人才流动制度体系和竞赛表演体系,可以充分地发挥竞技体育人才的明星效应和社会功能,起到为我国文化的交融牵线搭桥、互通有无、消除隔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植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了我国文化的全面交融。"

4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发展对策

4.1建立“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模式

应该汲取我国传统型“举国体制”和西方自治型体育体制的精华部分,逐渐减小政府在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中的行政色彩,不排斥社会和市场的作用,变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宏观调控,其职责逐渐转变为制定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机制的长期规划、战略、目标;规范人才市场运行的政策、法规、制度;监督人才流动的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处罚人才市场主体的违规行为。逐步加强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与调控、社会自治、市场自主的“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模式。

4.2积极倡导社会各方面、多渠道的力量介入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我国原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受到了强烈冲击,三级训练网中的中间和低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始缩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仅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竞技体制培养后备人才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各方力量如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和个人已有实力、有愿望参与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培养。因此,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这部分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在新型流动模式中,以人员、经费的投入而采取的有偿训练、有偿培养、有偿输送为切人点。其形式有:合作制、股份制、个体或私营形式办俱乐部、单项学校、学习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在社会力量介入过程中,体育行政部门应注意通过目标导向和政策杠杆,使社会力量和体育部门在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配置中的目标协调一致。

4.3促进竞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市场

政府部门要切实搞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的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健全人才流动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规定,要向着有出有进、来去自由、吸收人才的方向发展。引进市场机制,建立体育人才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社会保障体系和教练员培养体系的建设。在完善运动员进入、培养、退出机制的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鼓励退役运动员自谋职业,逐步通过转业培训、生产自救、职业介绍等手段为竞技体育人才重新就业创造条件的一系列制度和通过人才市场来解决安置退役运动员的问题”。

4.4加强人才市场环境建设,开发网上人才市场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市场,市场环境建设尤为重要。逐步树立起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工作,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20世纪随着科技迅猛的发展,网络已经遍及各行各业。在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以及各省(市)都已陆续建立了网站。全国各种赛事几乎都实行了运动员注册制,这些都给网上竞技体育人才市场的建立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下一步应建立网上人才数据库,尽快从政策、法规、机制方面完善网上人才市场的相关条件,开发网上竞技体育人才市场。

4.5打破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壁垒

目前,由于受到地域性、单位性、政策性的人才保护、限制,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跨区域、跨单位流动受阻。又由于社会转型期政策、环境的不稳定、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围绕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产生了较多的矛盾和纠纷,有的矛盾还比较尖锐,影响了一些地方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进一步优化组合和共享。体育行政部门应在完善竞技体育人才注册管理基础上,建立区域间,尤其是人才匮乏和人才丰富地区间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定期服务和定期流动轮换制度。制定倾斜性制度,如提供上大学的机会、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专业职务评聘制度。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如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区域间的共同培养,协议计分制度等等,鼓励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4.6建立健全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不畅及“人才”不愿脱离原“单位”与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滞后、“人才”安全感较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建立健全竞技体育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的分流和流动解决后顾之忧,竞技体育人才对“单位”的依赖性才能消除,他们才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市场才能成为人才流动的基础力量。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就业安置、伤残保险、社会福利和优抚等。

竞技体育的地位第3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江泽民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的地位第4篇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因素

前言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转贴于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3 结束语

竞技体育的地位第5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江泽民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的地位第6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的地位第7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实力;全运会;运动项群;上海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120-03

在全运会各省市之间的长期激烈竞技运动中,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竞技体育整体,表现出竞技实力雄厚且竞技布局独具特色。但关于上海竞技体育特征的研究资料较为少见。为了解其整体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完善其竞技体育布局,本文以全运及奥运成绩为依据,全面分析上海的竞技体育特征,并对上海竞技体育的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出建议。

1 上海在全运会上竞技体育的特征

1.1 历届全运会上各比赛项群竞技实力的变化特征

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第5届全运会为起点,对全运会的主要夏季奥运项目按项群分类进行分数统计,为了更好地反映上海的整体竞技体育潜力,故在进行分数统计时,取前8名并采用全运会的记分方法(1~8名分数为13、11、10、9、8、7、6、5分)进行赋分,把第5~10届全运会各项群成绩与历届全运会奖牌名次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从宏观上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项群与名次的等级相关程度明显高于技能主导类项群,且全运会的成绩平均值明显高于技能主导类。可见体能主导类项群成绩在整体竞技体育实力中占了很大比重,其成绩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到名次的变迁,因此可以把体能主导类项群看成是影响名次变化的主要因素,理应加强对体能主导类各项群的投入力度。而技能主导类项群则随着名次的跃进,其竞技实力却呈加强之势(与名次的变化呈等级正相关),提示该项群竞技实力的发展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体能主导类中的快速性项群、耐力性项群以及技能主导类中的隔网项群、同场对抗类项群对名次的变化较为敏感(尤以耐力类项群为甚),说明这些项群成绩的好坏直接和名次相关,因此以上各项群的竞技实力已成为了上海队克敌制胜的关键。其它各项群(速度力量类、准确类、难美类和格斗对抗类)与名次变化的相关程度不高,一方面可归纳为该项群竞技实力薄弱,其项群的成绩不能影响整体名次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可认为该项群已有足够雄厚的竞技基础,是整体竞技实力的支柱,在历届全运会上发挥稳定并不受名次变迁的影响。耐力类项群与隔网类项群竞技实力的变化与名次的变迁呈完全负相关(R=0.812,R=-0.754),可见其在历届全运会上有着较为强劲的竞技优势,但从八运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下滑趋势,有下降趋势的还有速度类、同场对抗类与隔网对抗类,它们的竞技实力与名次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它项群,这种下降趋势说明上海竞技体育实力开始削弱,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为了进一步分析上海队整体竞技体育实力,对其竞技体育布局作更为科学的安排,故把第5~10届全运会上8个项群分为3个亚项群,并算出它们在整体竞技潜力中的贡献率(贡献率=历届全运会各亚项群得分和/历届全运会体能类与技能类得分和×100%)的大小。其中第一亚项群为快速、同场对抗、隔网对抗和耐力类亚项群(贡献率为66.24%);第二亚项群为速度力量、格斗对抗类亚项群(贡献率为21.17%);第三亚项群为准确类和难美类亚项群(贡献率为12.59%)。

第一亚项群是上海队竞技体育潜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保持该项群竞技优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上海的竞技体育地位的日益巩固,而关于第一亚项群的投入与关注理应是摆在第一位的。因此在安排上海竞技体育布局时,应做到在保持传统制胜项群(速度力量、格斗对抗、准确和难美类项群)竞技势力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和巩固同场对抗类、隔网对抗类和耐力类项群的竞技实力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隔网对抗类与耐力类亚项群既是整体竞技实力的主要体现又是对名次变化极为敏感之因素,是所有项群中的重中之重,可见加强该项群的投入力度对上海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提高,显得尤为关键。第二、三亚项群是构成整体竞技潜力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对它们的经济投入和关注程度,应放在第二和第三位。而相对于名次变化而言,竞技实力日益消减的项群(耐力类项群)和日趋增长的项群(准确类、难美类和速度力量类项群)应给予充分的保护和扶持。以保证在提高整体竞技实力的基础上防止原有竞技实力的退步。

1.2 全运会竞技体育的现实对比

(1)十运会上海竞技体育潜力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海队在国内整体竞技实力中所处的地位,本文取十运会奖牌榜上上海队前3名、后1名代表队(北京、辽宁、浙江和福建)作为上海队的比较对象,以各项目得分的百分比(取前8名,计分方法同前)为指标,分析上海竞技体育的现状特征。

从表1可看出,上海与其它各队相比,在体能主导类的各项群中,除短距离游泳与径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外,其它各项目如长距离游泳、田赛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可见,上海队体能主导类各项目的整体竞技实力不容乐观,提示除游泳外对体能主导类各项目关注的必要性,这一点与上海体能主导类项群的历史特征相符;在技能主导类的各项群中,与其它代表队相比,只有手球、垒球、水球、射箭、击剑、跳水和蹦床具有明显优势(尤以新增项目蹦床最具有优势),而其它各项目如摔跤、篮球、网球、柔道、羽毛球和体操等都表现出明显不足;虽除羽毛球外其它项目都优于下位代表队,但篮球、射击、摔跤、柔道与上位代表队的北京、辽宁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另外,羽毛球弱于辽宁;网球弱于北京。整体而言,上海除田赛、羽毛球、自行车差于下位外,其余各项目均比下位队强,说明上海的整体实力高出福建很多。与上位的浙江相比,除田赛、长距离游泳及体操外,其余各项目均强于上位的浙江队,这说明上海的整体体育实力也高于上位浙江队,所有这些都与上海竞技体育实力的历史特征相吻合,从其竞技实力的历史和现实特征可知,提高各弱势项目竞技实力有着较大的难度,但竞技实力明显不足的各项目的提高,是赶超上位各代表队和提高上海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上海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运会竞技中,逐步形成了以体能主导的短距离游泳、短距离跑、现代五项和技能主导的足球、手球、垒球、水球、射箭、击剑、跳水、马术为主要制胜项目的竞技格局,且以其明显的优势表现出重点突出的特点。与历届全运会的优势项目比,游泳与射击继续上升的空间还较大,但其余项目上升的空间较为细小,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上海队要想在优胜劣汰的全运会竞技中继续保持前沿地位,就必须保持其原有优势项目并开辟新的制胜项目。

(2)有待成为新一轮制胜项目的挖掘。

除前面提到的各制胜项目外,体能主导项群的举重、长距离径赛、划船和技能主导项群的射击、摔跤、乒乓球和花样游泳与其它各项目相比,在十运会上表现出较为强盛的竞技实力,为保持上海队前沿的竞技地位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可以把这些项目看成是上海队新一轮的制胜项目。另外,纵观这几个项目在第5~10届全运会的表现(各项目得分和,赋分方法同前),乒乓球和花样游泳的竞技实力基本上随时间的变化呈递增的趋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举重、划船、射击这些项目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说明其具有挖掘的潜力。

另外,从训练学的角度审视这些项目,不难发现各项目与现有的制胜项目有着特殊的项群渊源,从而提示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可借鉴现有制胜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如同属快速力量类的跳跃和举重、格斗对抗类的摔跤和击剑以及表现难美类的花样游泳和蹦床,均可依其项群的归属,在各方面借鉴现有的制胜项目,在投入足够人力和物力的前提下,有望成为新一轮的制胜项目。上海队要巩固自己前沿竞技地位,这一点应充分予以重视。

1.3 上海队历届全运会获得奖牌变化特征

竞技体育中,前8名的成绩表现出一个整体的竞技潜力,而奖牌数量更体现其竞技实力,为充分了解上海队的竞技实力变化情况,以历届全运会上上海队所获得不同奖牌的数量来对上海整体竞技实力的发展进行分析(采用金、银和铜牌分别取4、2、1分的方法计分)。

第五届全运会上海队充分显示了其竞技体育实力,奖牌占全运会奖牌总数的11.7%,但此后,奖牌数量呈递减之势;在第八届全运会上上海凭借主办全运会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在足够重视和投入的前提下,达到名次的巅峰;之后又出现了下滑,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奖牌整数虽然出现了历史性突破,但金牌数比八运会少了16枚,从而影响了上海的金牌榜的名次,这说明全运会上别的代表队夺金势力越来越强,竞争日趋激烈。从整体上看,上海竞技体育布局日趋完善,竞技实力日益巩固,在全国的竞技体育地位始终位于前沿。估计在下一届全运会上,上海队在合理安排自身竞技格局,在保持足够重视以及投入的前提下,凭借其大量具有夺金潜力的优势,其金牌数量有可能较大程度地增加。

2 结论与建议

(1)体能主导项群是上海整体竞技体育的强势所在。

(2)速度力量类、格斗对抗类、难美类和准确类为上海队整体竞技实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快速类、耐力类、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类项群是影响上海在全运会上名次变化的关键项目。

(3)相对于名次的跃进而言,耐力类的竞技优势日趋消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速度力量类和难美类的竞技实力表现出逐步增长势头,须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