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的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10-10 10:40:03
竞技体育的问题

竞技体育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伦理;训练过程;专项素质

一、前言

青少年竞技体育训练阶段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基础阶段,也是运动员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形成与过渡阶段。在这个训练阶段,需要对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思想认识、体能、技战术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提高,使青少年运动员在竞技体育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健康,成人成才。现当代西方,体育伦理问题较早就反映出来,他们也较早地对体育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其中包含了诸多的伦理因素。20世纪中叶以来,关于体育伦理的研究(含社会学考察)成果主要反映在专门性期刊和综合性体育社会科学期刊相关文献及论著中。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取向:

其一,体现在社会宏观层面的思考。首先,这反映在对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人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等方面的思考。如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联系在一起,主张在体育中张扬人的个性、凸显人的价值——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这种超越思想的集中反映,它寄托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可以说正是这种哲学和人文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力量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再如,科技因素与人的运动能力、人的价值之间的张力和平衡。其次是对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系列社会问题的伦理反思。如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体育运动开展所凸显的问题,体育运动与社会阶层、体育运动与种族、体育运动与性别等方面的不协调。再次,相关研究还涉及体育运动中和一般社会情境下的伦理不同,即社会伦理和运动伦理的区别和冲突,以及不同的社会背景及高科技手段在运动中不断渗透的情况下人们道德选择所面临的困惑。如对新的体育器材对运动成绩的非常规促进所提出的道德诘难,以及对其他一些高科技所催化的某些行为的道德反思。

其二,西方体育伦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向,就是其较为注重微观、具体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如对以下问题的考察:体育运动中道德行为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一定的社会文化评价对运动中道德行为取向的影响,体育运动特殊环境和情境对参与者行为活动的影响,运动中的攻击和偏离行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培养的作用,教练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行为取向及道德形成的作用,体育运动与道德发展及与道德推理的关系等。总的来说,西方竞技体育伦理相关研究较为注重实证和应用研究,在方法运用上较多地采用社会调查和个案、实例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德治传统的国家,在古代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主要以“武德”和养生文化的形式进行表达。这些体育伦理思想散见于历史上各类著述之中,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和初步总结概括,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目前,体育伦理的实践和研究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其一是反映在竞技体育道德实践方面。如各级道德委员会的设立、各种道德规范、自律条约的出台,各种文件的制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等均关涉竞技体育道德建设和实践的内容;其二是反映在竞技体育研究方面,这主要体现在相关文献和论著中。对我国现当代体育伦理进行研究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正式出版有关体育伦理学、体育道德教育和体育职业道德著作教材总共才有10余部,在公开出版的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不过数百篇。在我国近十多年里,还有一些著作论文从不同侧面对体育进行了伦理的思考。此外,一些作者提出了体育面临伦理新冲突问题,但尚未进行深入的思考。

严格来说,我国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并未从体育伦理研究中分化出来。至少从概念和界定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竞技体育伦理”相关研究还较为鲜见。有关涉及竞技体育伦理方面的研究基本包含在“体育伦理”名目之下。故除非特别指出,我们在此不作严格区分(即“体育”包括了“竞技体育”;从对国外相应语词翻译的角度来看,体育和竞技体育在很多情况下也未作区分)。

当前,关于体育伦理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分析。从研究的层次看,主要反映为:一是体育伦理元问题方面,二是体育伦理基本原则和规范方面,三是体育伦理具体问题层面和方面。体育伦理元问题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发展价值层面探讨、体育与伦理的关系、体育伦理的基本概念、体育道德特点、传统体育伦理的价值和意蕴、(竞技)体育异化的伦理思考等。

体育伦理基本原则和规范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原则方面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公平竞争,以及具体规范方面的勤学苦练、顽强拼搏、团结友爱、文明守纪、爱岗敬业、胜不骄、败不馁、无私奉献、尊重裁判、遵守规则、尊敬观众等,有时也把这类原则和规范提升为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伦理具体问题层面和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不道德现象的表现和原因、体育道德建设(如道德教育、健全机制和体制、法制的介入)等。

还有些研究是贯穿在以上不同方面的,如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商业化及经济因素对竞技体育造成的伦理冲击,以及兴奋剂等道德问题(涉及哲学及操作化分析)等。

(一)、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一,从传统(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来看,其基本是仅局限于一般伦理学的规范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而缺乏相应元研究和建构,具体操作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

首先,(竞技)体育伦理研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就事论事”现象,缺乏理论证明和“形而上”思辨,原则规范的提出又往往沦为相关方面的“纪律”要求。对竞技体育中的道德现象没有引入伦理学的哲学反思———对竞技体育发展及其内在行为活动价值的确立、善恶评价和分析均较为缺乏。竞技体育伦理研究不应是伦理学原则和规范的简单应用和伦理学的推广过程,对竞技体育运行发展中出现的现实伦理问题,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应当在竞技体育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说,(竞技)体育伦理的理论体系和价值系统也将随之确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应是一个再研究、再创造和再构建的过程,其理论和应用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其次,(竞技)体育伦理研究还主要停留在一般体育道德原则和规范层面,对具体问题涉入不深,解释力不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较差。现有研究中,(竞技)体育伦理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实际上,竞技体育中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切入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竞技体育道德现象的理解。如果不了解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那么对与竞技体育伦理研究中相关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就不可能有清楚的把握和说明。再者,面对当前竞技体育中紧迫的道德问题,只有道德原则和规范显然远远不够,这需要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措施。

其二,(竞技)体育伦理研究的视域不够广阔。如:道德于竞技体育的意义基本还流于一种手段与作用,如只定位于道德对竞技体育的服务功能,而没有或很少从自身的目的出发进行关注。对道德在竞技体育中的终极意义与对人的关怀的探讨还十分欠缺。

一些文献片面地认为体育伦理就是体育职业道德。体育职业道德只研究体育各主体在各自职业行为中的道德问题以及职业具体规范的制定,它主要涉及这些特定的主体,而体育伦理研究所探讨的伦理道德不仅涉及到范围广泛的个人,而且涉及组织和体制,甚至关系到人和自然的关系。

竞技体育中的道德评价主要限于微观主体——个人的层次,以及具体、微观的问题,没有置于道德的宏观社会及竞技体育的特殊背景下。在道德的宏观和中观主体层面方面,即在机制、体制、社会等层面和视野下对道德现象以及道德建设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如:现有研究对伦理与竞技体育结合的内在机制缺少较深入的探讨;对竞技体育道德特点研究散见于一些现象描述,缺乏较深入的理论提升和分析;对竞技体育道德现状,包括不道德现象及其原因等还缺乏较系统、全面的分析;对竞技体育道德的价值资源、规范,以及道德建设缺乏整体、全面的研究——即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各个层面较全面、系统的关注和分析还比较匮乏。

其三,竞技体育(乃至体育)伦理研究文献稀少,这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极不协调;现阶段,我国体育主要包括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领域。当前,大部分研究都泛对整个体育面,很少针对竞技体育这个特殊与特定的领域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竞技体育伦理研究还没有完成从体育伦理的分化,几乎所有蕴涵竞技体育伦理的研究均冠以体育伦理研究。

其四,从理论上看,我国竞技体育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如:新时期下,个人的利益得到更多的关注,集体主义的内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市场经济下,随着社会整体道德评价标准的微妙变化,竞技体育的伦理问题也会受到影响;竞

技文化的民族化,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化的协调也将出现新的趋向,这无疑会波及定位新的竞技体育道德伦理。这些都提示相关研究必须置于新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之下,但目前此方面研究还比较欠缺。

其五,研究和分析方法、视角还比较单一,如社会学调查基本未见文献反映。竞技体育伦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思辨的方法,即反思、批判和建构的方法。首先,竞技体育伦理所致力解答的是一个价值问题,它应确立竞技体育总的价值原则和行为准则;其次,竞技体育伦理是导向性、规范性的,它要对竞技体育现实运行和开展及人们的行为活动起范导作用。竞技体育伦理研究的重要生命和活力的源泉主要即在于运用哲学的方法,在于反思和批判精神,它是对竞技体育伦理现状的反思、批判和“应有”状态的构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系统论,认为部分影响整体,在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竞技体育伦理问题与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注重和研究这个问题有利于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从而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历史轨迹来看,以人为本是对人的肯定,是体育伦理价值取向的主线。西方体育伦理的价值强调“力”与“美”的人体塑造,倡导充分发挥自身的生命潜能和智慧;中国体育伦理由于受儒、道、佛文化流派制约,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但更看重通过有形的身体活动来促成无形的精神升华,实现理想的人格塑造”。由于体育运动对感性生命本能的追忆、追求,使二者共同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伦理特征。

在这种力图通过体育运动塑造一个均衡发展的人的生活哲学的统领下,奥林匹克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达到更高的标准。“重在参与”则激励运动员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挑战自然,敢于表现自己。而“公平竞争”的原则力图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环境,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出身的运动员都能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胜利,为全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平台。

(三)、竞技体育六大构成部分

竞技体育有六大部分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对竞技体育的生存构成威胁,研究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有利于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竞技体育的历史发展构成了其精神文化和伦理道德价值的内在基础,探讨竞技体育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如何符合社会发展规则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这本身就有道德意义。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却又有着不可避免的劣性,如过度政治化、商业化,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侵袭,这使得竞技体育偏离原初的发展理念。单靠其自身运行机制是不能使竞技体育走出这种困惑的,必需借助包括法制与道德在内的调控和规约方式。道德要为竞技体育服务,就必须探讨与确立竞技体育的价值与理性,建立与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准则体系,为竞技体育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们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伦理在竞技体育运行中,表现出伦理价值的指引作用,表现出“人文力”、“德性”、“信念”、“理念”等元素对竞技体育活动的渗透,表现出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

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是净化竞技体育风气,提高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领域内单纯的功利性追求、价值观的改变,而致金钱至上主义、腐败的滋生,造成诸如运动员训练的非人道化、兴奋剂问题、高科技的非道德化等等现象。

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是决定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本质上讲,竞技体育的成就不仅取决于资金与技术,更取决于从事该事业的人们的态度、奋斗精神和崇高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建设与竞技体育的夺标功能——人们通常说的主功能,不仅不相冲突,而且具有很高的融契性与一致性。

(四)、希望本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社会更多的关注这一问题,从本文的视角来研究其他部分的伦理问题,以期尽快铲除这一社会“毒瘤”。

在竞技体育越来越成为全球文化和现象的今天,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至加强了伦理问题方面的建设。

对竞技体育主体进行内部控制,在竞技体育主体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竞技体育场上的教练员、运动员和伦理组织相关能够自觉认识和肯定竞技体育所弘扬的体育道德精神和价值观,是抵制不当竞技体育行为的有效内在力量。对竞技体育主体的外部控制路径主要是建立合理的竞技体育伦理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对体育运动主体的行为、品质和可感知意向所作出的善恶判断和褒贬态度。

(五)、为决策者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对象和内容清晰,反映问题实事求是,本者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心态,从客观角度分析了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为决策者有效制定相关规定提供了参考。

三、选择的竞技体育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性---训练过程中

平时我们更多的关注比赛过程中是否有出现一些违规,包括兴奋剂等伦理问题,而很少有人去关注其他阶段出现的伦理问题。那些伦理问题不应该被忽视而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所引发的一些伦理问题,包括使用激素,过度训练等等都为追求“金牌”,不断挑战极限,充分地发挥潜能。竞技体育训练过程的日益异化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人自身和谐关系的破坏造成了难以抉择的道德冲突。本文从训练过程入手,着重研究了该阶段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决策者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内容紧密联系时代背景

结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竞技体育发展具有终极和最高价值的意义。人的发展既是竞技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伦理建设的终极目的,又是其评价标准,也可作为其具体活动的操作、行动依据和准则。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确立必须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终极发展目标,在竞技体育实践中体现为以人为本,注重人道精神的要求。在竞技体育中具有较大操作性的普遍性伦理价值还有人道、公平原则等。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只有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方针,竞技体育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二)、竞技体育

关于竞技体育的概念很多专家都有不同的表述,但运用最广泛的要数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的表述“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超越人类自我极限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上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体育的组成部分、突出训练和竞赛、发挥人体的极限运动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并取得比赛胜利。这些界定是以“运动、竞赛、获胜”为核心的,长期以来竞技体育的工作也基本上都是围绕这种价值取向而展开,从而忽略了竞技体育所蕴含的文化性和价值理性,导致了竞技体育长期非均衡的发展。竞技体育伦理中的“竞技体育”,其涵义可在以下方面展开。

在我国,竞技体育有时也被理解成竞技运动。较广意义上,竞技体育有两种涵义。

其一为: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建制、职业等社会属性和关于运动、身体活动等方面的理解。竞技体育在此方面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涵:(1)关于社会性方面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指出我国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有着不同的目标取向、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从这个角度,竞技体育包含着社会建制、活动、职业、事业等多重社会属性。如表述为:“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关于运动、身体活动方面的理解,也指小型组织化活动。如表述为:“指参加者为了娱乐健身而进行的游戏性的身体活动”。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学校、机关开展的竞技体育,即是这方面的体现。

其二为:竞技体育被视为特定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系统。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或相对于整体社会系统,竞技体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社会系统和领域。

(三)、伦理

“伦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说文》中的释义是:“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这里,伦即人伦,指人与人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主要指血缘辈分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伦常关系;理,即道理。

所谓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规范、准则和道理,也即“伦类的道理”。这个概念也是与道德及法律的绝对分界线。道德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柔性规定,这种柔性规定是以伦理为大致范本,但又不同于伦理这种自然法则,甚至经常与伦理相悖。法律则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定,这种刚性规定是以法理为基础原则的,法理与伦理的关系则比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更远,也因此人们对于法理的争议更大——长期自然法则与短期自然法则的冲突在法理上冲突最甚。

伦理确实没有什么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像“伦理”二字与“道德”二字一起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关于“道德”,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无非是说,“道”并非指的是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譬如几何学上的“点,线,面”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质点”的概念。那么“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类似于约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为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规则。那么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规则是为现实的存在不被破坏服务的,它本身并不倡导创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而规则与创新的矛盾无一不是以创新的成功和规则的被打破之后形成新的规则而结束的,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微扰”机制。

(四)、竞技伦理问题

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或称竞技伦理研究,定义为:是研究竞技体育活动中道德现象的活动。把与竞技体育有关的道德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等称作竞技体育伦理(或竞技伦理)。从广义上划分,可把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划归为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谱系。它不仅注重竞技体育的伦理的事实原则和应用程序,具有实然性和操作性。而且,竞技伦理研究作为伦理研究的一种,在考察竞技体育的一般伦理应用的同时(如规范提出、道德建设),还探究竞技体育的社会本质和价值、理想属性,寻求竞技体育的价值原则和根本目的,从价值观的高度指导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各主体的行为取向。

我国竞技体育伦理研究并未从体育伦理研中分化出来。至少从概念和界定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竞体育伦理”相关研究还较为鲜见。有关涉及竞技体育伦方面的研究基本包含在“体育伦理”名目之下。故除非特指出,我们在此不作严格区分(即“体育”包括了“竞技育”;从对国外相应语词翻译的角度来看,体育和竞技体在很多情况下也未作区分)

四、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表现的伦理问题

(一)、“兽化”的训练

马克思哲学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依据这一原理对人进行分析。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人和动物具有共性即生物性。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心理和社会性。这就为分练提供了依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其特殊性认识不够,只看到了普遍性,因而造成了不分,把人当成兽训练的怪象,前有马俊仁,今有王德显,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田径中非人性的“兽”化训练的倾向,只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冰山一角,我国的许多竞技项目的训练实际上是残酷的驯“兽”游戏。把人当“兽”练,这必然是有悖于伦理的。

(二)、药物的滥用

当今的竞技体育已不再是运动员体能的竞争,而是综合了体能与药物的较量,药物的使用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一股庞大的不可抑制的势头,则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物。在竞技体育领域内,许多女运动员不像女运动员,毛发明显,喉结凸出,声音低沉,倒像男运动员。男运动员不像男运动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倒像台机器。这难道是我们伟大的竞技体育本身所造就的?显然不是,这是拜药物所赐。在竞技体育中所产生的“男不男,女不女”的运动员,使现代竞技体育面临毁灭性的危机。1997年,曾威镇四海的东德女子铅球运动员克力格,在长期服用药物(兴奋剂)后,由于男性特征过于明显不得不选择了变性手术。药物的滥用已不仅仅涉及有关公平,运动员的健康等表面问题,它已经触及了伦理,引发了伦理问题。我们必须从伦理的角度这一更深的层次来审视这一问题。

(三)、“金牌”至上的观念

竞技体育对金牌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对金牌的追求视为终极目标,竞技体育就必然会走上异化的道路。这反映在训练过程中就会不择手段。金牌固然能为国争光,但我们也应考虑为了它运动员所付出的代价,这背后究竟丧失了多少人性。

(四)、利益的驱动

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获得世界大赛的金牌之后,家乡政府随即给他们戴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桂冠,广告商也登堂而入,因而带来了崇高的荣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高额的金钱报酬。金牌与利益的如影随形,这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五)、竞争的外在压力

当今的竞技体育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竞技体育挑战极限的现实需要与运动员身心底线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构成了矛盾,于是聪明的人类便使用非常规手段。

(六)、政治的介入

奖牌的争夺,体育上的较量,在民族国家存在的情况下,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围,而成为表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的较量。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是与国家的荣辱和利益紧紧相连的。政治的介入造成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一些教练打着为国争光的幌子,在训练中急功近利,采取有悖于伦理的手段。

(七)、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员退役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在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是以牺牲运动员的教育为代价的。运动员只是运动的机器,除了运动之外,再无其它技能可言。这就让运动员视竞技体育为自己的谋生手段,社会不承认失败者,退役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往往让他们成为社会的弃儿,为了达到竞技体育的顶峰,让社会承认,在训练当中,对教练的所作所为逆来顺受,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五、对竞技体育训练中伦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以‘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训练观

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重物轻人”,主客颠倒,忽视人的主体地位,这是训练中产生伦理问题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人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主体,目的是为了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要以“运动员为本”尊重其主体地位。

(二)、弱化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

竞技体育与政治密不可分,我们无论从主观上如何把政治从竞技体育中排除,但客观上竞技体育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的联系。竞技体育要靠政治求生存,竞技体育毕竟不等与政治,它不应成为政治较量的工具。政治一旦介入势必造成竞技体育的异化,产生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要弱化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让其返璞归真。

(三)、建立运动员劳动价值评价体系

利益的驱动是产生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运动员成名后社会给与了高于其劳动价值的报酬,每届奥运会过后成就了多少运动员“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美梦。运动员的收入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发生了严重的背离,这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让运动员为了成名,为了金牌不顾一切。因此,我必须建立运动员劳动价值评价体系,对运动员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做出恰当的评价。

(四)、建立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建立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养老,就业,医疗”三者一个都不能少。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使之不再把竞技体育看作自己谋生的手段,对于铲除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五)、完善“体教”结合体制,扩宽就业渠道

完善体教结合体制,坚持走运动队院校化,运动员大学生化的道路。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为运动员的二次择业奠定基础。

(六)、加强立法,保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法律属上层建筑范畴,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因此,法律在保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规范教练的行为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及惩治教练员的越轨行为提供法理依据。

总之,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总的来说还刚刚起步,处于较低水平,诸多的理论问题需要人们去认识,大量的研究领域还有待开拓和纵深。进行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提高对竞技体育伦理的认识,并最终改善竞技体育伦理状况是时代和竞技体育发展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熊文.竞技体育与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华洪兴.体育伦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5]潘靖明.体育伦理学概念【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6]刘湘溶,刘雪丰.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实质【J】伦理学研究2006(03).

[7]熊文.,马有保.竞技体育伦理研究述评【J】.体育文化导刊2008(03).

[8]梁恒.论竞技体育中的道德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2).

[9]龚正伟.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及现代转型【J】.体育科学2000(09).

[10]杨干.体育竞赛中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体育伦理道德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2004(02).

[11]曾建平.绿色体育的伦理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7(01).

[12]蒋晓丽,夏思永.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区别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08).

竞技体育的问题第2篇

竞技体育问题队伍建设1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竞技体育的项目失调

竞技体育发展项目比重失调,在我国实际情况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我国在羽毛球、兵乓球等小球竞技比赛项目发展得很好,而且取得的成果也相当明显。但是,在其他一些比较冷门的体育竞技项目上,发展情况很不尽人意,甚至一些项目根本就无人问津。一直以来,国家都将注意力都聚焦在自身实力雄厚的项目上,而且对其投入资金力度和提供的相关扶持政策也比较多。但是,对冷门项目的关注却很少。所以,造成如今体育项目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

1.2缺乏优秀的训练人员以及管理团队

随着新的竞技体育思想观念不断涌入,不仅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得到很大程度扩展,而且还增加国民对竞技体育的认识,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竞技体育运动当中来。但是,由于引进的竞技项目大多都是直接沿用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和训练模式,再加上国内对开展项目具备的相关条件不是很充分,就连训练必须有的管理和训练方面的人员都是直接从国外聘请而来,而且训练的科技化水平也不高,同时还缺乏相应的监控和医疗保障。

1.3竞技体育后备运动员缺失

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当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运动人员的缺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却找不到几个优秀的运动员,这无疑是最大的笑话。对人才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从我国实际的国情来看,我国一直将人才的文化培养视为发展国力的重点,相对于“体”的培养重视力度很不够。所以,在运动员方面一直面对后备人员不足的问题。

1.4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虽然取得了很好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一切都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事实。一直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都高度依赖政府,其资金方面也大都是靠政府拨款而来。拨款在项目上也只是更加偏重于实力强的运动项目——经常在国际赛事上获得很好成绩的比赛项目。如此一来,就使其一些冷门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因冷门项目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甚至连运动的场地和运动设备都没有,更不用谈及相关的管理和体育训练人员了。然而在某些地方,当地政府在制定本地竞技体育发展计划时,大多只是注重体育项目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真正的价值作用,尽管花费一定数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大理推广竞技体育项目,结果却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造成竞技体育资源大量浪费。我国发展竞技体育金费安排是国家最有钱,省级有钱,地区级有点钱,最基层没有钱。基层是选材的摇篮,不重视基层体校的建设和投入。

1.5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工作滞后

作为一名竞技体育方面的运动员,其运动生涯是有限的。一旦运动员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就不得不面对退役的事实。搞好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工作,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个人前途和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稳定,甚至影响到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受我国体育发展的模式的影响,以往运动员由于长期超负荷运动,不得不长期饱受伤病的困扰,也致使他们对自己的体育事业心生倦意。所以,他们一旦到了退役的时候,大部分都不愿意再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然而,自身具备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技能又相对的缺乏,就更加大他们择业的难度。曾经在大型赛事上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退役后生活陷入困境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2解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2.1科学合理地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的结构

合理调整竞技体育的结构,在发展重点项目的时候,搞好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发展。

2.2加大力度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要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科学有效的发展,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我国竞技体育的先行体制入手,尽快转变先行的体育运行机制,完善其管理体系。

2.3加强竞技人力资源建设

重视教练队伍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教练人员的执教水平。高度重视基层体校建设,加强国内竞技体育与国际间交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练员,发挥其优势,吸收他们先进的思想理念,强化国内竞技体育的实力。

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竞技体育管理人员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竞技体育的科研工作当然也不能放松,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科技水平含量是体现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国际竞技体育的环境已经与原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比赛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连竞赛的观念和比赛的规则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对运动员训练方面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

2.4搞好退役人员的安置工作

解决退役运动人员的安置问题,是保障我国竞技体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只有在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得到更好保障的前提基础上,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安置退役运动员要结合其自身具备的特点,合理安排。比如,可以给他们提供进入高校继续进行学习深造机会,以便提高自己文化知识。退役后可以向竞技体育方面的管理层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竞技体育的管理层储备人力资源。

2.5加强对竞技体育行风的建设

重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广大的群众当中树立起全名参与与运动的风气。发挥传媒的作用,增加大家对竞技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进行密切的合作,在社会中树立起全民体育的观念,转变大家对竞技体育的认识,让其明白重视竞技体育运动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是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生活的质量。

3结束语

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只有着力于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勇敢地向问题提出挑战,才能保证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晓聪,张晓会,赵先卿.“十一运”后安徽省竞技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

[2宋德海.2012伦敦奥运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6).

竞技体育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引 言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日益趋向国际化和激烈化,许多国家认识到,若想从根本上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进行后备人才的培养。而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训练观念和训练体制;(2)竞技体育管理体制;(3)竞赛体制等等。因此,从根本来说,对于经济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分析,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文章结合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并根据自身调查情况,从宏观上提出通过改革训练体制、完善竞赛体制、发挥竞赛作用等方式,从而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促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我国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训练体制现状

从总体来说,现行的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多元化训练体制,其划分具有以下的特点:

(1)根据训练层次,在总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四级”训练网络:国家队省、市专业队,职业俱乐部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各级别体校和业余体校(重点体校、一般体校等) 项目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青少年体育项目俱乐部。

(2)从运动训练队的性质上,有专业训练队,职业运动俱乐部和各种业余训练队等等。

(3)而根据训练队的管理系统,则相关运动队由以下部门组成:体育行政部门(国家体育总局,各个省市体育局) 直辖的各个项目专业和业余训练队以及体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高校运动队;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关心的业余体校、各级中小学体育项目试点等;体育产业部门管理的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社会自发组织的各类体育团体、经济体校等。

2.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全国各级体校、青少年俱乐部等已经成为重要的竞技体育培养基地,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根据笔者的研究,我们发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模式:

(1)集中型培养模式。集中型培养模式是培养主题集中安排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和培养。具体来说,运动员集中在学校和俱乐部当中进行集中学习和训练,在职教师或教练员对其训练、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而运用集中型培养模式的主要有各级体校、各个试点学校以及体育俱乐部等等,而教育系统管理下的各个试点小学、中学和高校(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等也采用这种培养模式。

(2)结合型培养模式。结合型培养模式是一种文化课和体育训练的综合培养模式,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化教育模式和各级体校、俱乐部等体育训练模式结合在一起,运动员在进行学校文化教育的同时,在各个体校、俱乐部等体育训练机构进行训练;或运动员在学校学习、训练,聘请专业体育教练对学校运动员进行训练指导。

3.竞技体育现行训练体制

现有的我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多元化训练体制是我国体育改革的结果,其改革的实质,便是将竞技体育的国家包办模式转变为由各级体校、社会团体等机构分散培养的模式,促使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这一体制的实行,必须以一定的指导思想为前提,与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轨迹相适应,形成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训练机制,但是新的训练机制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变革当中逐渐进行,这种训练体制的形成,首先丰富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现行竞赛体制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1.现行竞赛体制与竞赛种类分析

现行的竞赛体制,是以奥运和全运为主要竞赛目标的多元化竞赛体制,而随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量优秀的运动队和运动团体在许多城市和地区开始展现,为提高其竞技水平,大量比赛开始产生,促进多种竞赛出现,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现行设置的各种体育竞赛,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以下几种:

(1)根据比赛项目特征划分:有各类单项联赛或锦标赛、综合性运动会;(2)根据竞赛参加者的身体划分:有各类中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3)根据行业背景划分:如电力系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等。

2.现行竞技体育人才竞赛情况分析

现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所参加的体育竞赛一般有两种,首先是由各级教育部门及其学校所举办的各种竞赛,如大学生运动会、单项锦标赛等;其次是国家体育总局及其下属的项目管理中心和地方体育机构举办的各类竞赛,如城市运动会、青少年各单项锦标赛等等,根据各项竞赛举办的不同目标,对运动员的参赛条件有自身的要求,比如说,在大学生中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对于参赛队员的身份一直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要保证球员必须是在校大学生,并且不能是在篮协进行注册的专业篮球运动员。

3.现行竞赛体制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1)现行竞赛体制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正面影响

现行的竞赛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首先,它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拓宽了资金的来源,将大量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到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提高了社会的关注程度,与此同时,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竞赛机会丰富了运动员的竞赛经验,检验了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帮助体育工作者在竞赛过程中了解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从而在竞赛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各种竞赛又定了各项竞赛章程,从而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现行竞赛体制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

①随着多元化竞赛体制的发展,各个项目赛事纷繁庞杂,虽然对运动员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难免出现相抵触的方面。

②在宏观方面,各种竞赛在衔接方面出现一定问题,尤其是青年队和成年队的衔接,根据统计,我们发现,青年队的总数量大大低于成年队,这种现象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③在参赛资格和参赛条件上,许多竞赛未能摆脱传统竞赛体制的影响,尤其是有着双重注册身份的学生运动员或运动员学生的参赛资格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竞赛体制当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和体现。

④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体制存在一定问题,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运动员为了多参加比赛,不得不通过不断改变身份来实现其目标,这完全不符合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现行体育管理体制是一种由政府统管型体制向政府—社会结合型体制过渡的转型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的管理下,我国的体育管理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而政府管理,又是由政府专门体育管理系统和政府非专门体育管理系统组成。政府专门体育管理系统,一般是政府领导下的各级体委或体育局,而政府非专门体育管理系统由国务院所属的一些部委设立的体育管理部门组成,如教育部的体育卫生艺术司等。

在现有的管理系统中,我们发现,这种体制对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体育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这种体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的管理机制未能完全摆脱过去计划经济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主性较差,体育事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而在运行机制上,政府的行政职能依然处于支配地位。

(2)随着竞技体育社会化趋势的发展,多元化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开始逐步形成,使各个运动队、俱乐部在竞赛目标等问题上不尽相同,但现行的以体委系统管理为主、教育系统和社会团体协同管理的体制存在着权责不清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脚步。

(3)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现行机构设置存在着机构过于冗杂等情况,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较多行政手段的运用,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4)在奥运战略目标下,专业运动队仍然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其他学校、体育机构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树立科学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

从培养过程来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属于一种体育和体育感化的过程,因此,对于运动员的培养,不仅仅集中在训练方面,对其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培养也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这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体摒弃以往只注重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的观点,树立全方位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从而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

2.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要更加多元化、学校化、社会化

现有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多元化训练体制对于拓宽人才培养资源、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训练体制改革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需要进行以下改进:

(1)合理利用和整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资源

对已经运用的各种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运作条件进行相应考证,并做到 “优胜劣汰”,从而提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效益。

(2)坚持竞技体育训练与教育相结合模式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现有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将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如“清华模式”的推广,便是一条成功的竞技人才培养道路,因此,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竞技体育训练与教育相结合模式,从而进行实质性的体教结合模式。

(3)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各级运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提高其自身的办学层次,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等方式,促进体校的升级和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

3.发挥我国竞赛体制的杠杆调节作用

在多元化竞赛体制下,各级体育管理机构需要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和控制,强化各单项竞赛的作用,逐渐淡化综合性运动会,并完善运动员注册制度,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艳,黄善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01).

竞技体育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问题

1.竞技体育的特点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远在史前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便已经出现以争取胜利为特点的原始、古朴的体育比赛形式。此后,这种活动形式又经古代的长期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少项目已略具雏形,其形制为近代运动打下了基础。在整个近代体育领域中,比赛活动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性,并被定名为“竞技运动”。在当代,竞技运动经不断发展,演进,不仅在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上日臻成熟,而且影响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遍及社会各阶层,波及世界五大洲的特殊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主体之间以竞争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某种极限的挑战,以及对自我的超越而达到精神的满足。在竞技体育中,人们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胜利中体验征服之美、在失败中咀嚼悲壮之美、在竞争中获取愉快之美、在发展中追求和谐之美。竞技体育是体育系统中体现美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它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好的精神境界。如果认为竞技体育只是牺牲人体的健康为代价而把竞技体育逐出体育行列,似乎过于片面。

我们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健身功能并不明显,但是它对人们心理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培养人们集体主义及其团结协作的精神。另外还有竞技体育的政治,经济功能等,通过国际之间的竞技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们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再者,原始的奥林匹亚竞技运动会等一些竞技体育并不像现在的竞技体育一样以牺牲人的健康进行训练,而是为了增强体质,保卫本族利益和安全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形式。竞技体育并没有脱离体育的本质概念,而现在的竞技体育也没有脱离体育的外延概念。

2.竞技体育的价值

2.1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

竞技体育能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比赛中,几乎全场的观众都在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由此可以看出竞技体育促进人民对国家的认可和接受,使更多的国人或建立或表达爱国之情。

同时,作为为各国之间沟通的桥梁,竞技体育有利于外交的发展,增加了各国之间的沟通机会,使各国之间的密切交流成为可能。

2.2竞技体育的的经济价值

高水平竞技体育逐步走向职业化,在一定的层面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大众参与性,成为体育娱乐行业一部分。通过举办各种大中小型赛事,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许多竞技体育的比赛,带来直接的收入如许多场次的门票、广告(由著名电器品牌美的冠名),纪念品,转播权,周边旅游等。间接的收入来自观众的各种观赛需求,使竞赛场地周围的商业实现创收。带动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而这种经济价值又反过来作用于竞技体育,为其向更成熟更专业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2.3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对于运动员,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不断训练,不断追求超越,追求自己的极限,不仅从从身体上,更从意志精神上参加体育运动,充分体验体育,感受体育,升华体育的精神和意义。

对于观众,通过观看竞技比赛,他们了解了相关的常识内容,清楚了各种比赛规则,熟悉了其中蕴涵的体育文化,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鉴赏能力,也从运动员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竞技体育能够促进体育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对体育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赛中,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在场的观众,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压力可想而知,运动员需要顶住如此之大的压力,完成各种难度的动作,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落后的情况下,可以让观众学到了在困境面前不慌不忙,沉着应战。

2.4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竞技体育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它能够不断的开发人体的潜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美的理解,将社会文化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

对于运动员来说,每天都在持续不断的练习。作为运动员,尤其是在中国的这种竞技体育制度中成长的竞技运动选手,他们相对缺少与外界的接触。而各种大型赛事与竞技运动衍生的活动,为运动员提供了融入社会的机会,通过与观众、媒体、赛事场馆周围的人群接触与交往,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善于并且敢于应对社会中生活的人。当他们退役之后,也可依靠对社会的较好融入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对于参与观看竞技运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家庭之间、好友之间、陌生人之间彼此接触互相交流的极好机遇,促进了这一部分人的社会化,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这是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但同时,在这种价值背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一些弊端。

3.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竞技体育不仅树立国家形象,反映了综合实力是展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综合实力的窗口之一,而且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促进身心健康建设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竞争激烈,但是具有高度的公平性和严格的规则性。竞技体育必须不偏袒任何一方,必须坚持公正,也因此,高度的公平性就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我们多么的努力去消除竞技体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却依旧不能完全消除,竞争的公平性依然是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问题。

破坏其公平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兴奋剂”。竞技体育就是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而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已达到目的。服用兴奋剂是一种欺骗行为,既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产生许多直接的危害,又有悖于诚实和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 使用兴奋剂是一种作弊行为,是与体育运动相对立的。

此外,竞技体育正在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冲击,1984洛杉矶奥运会走出一条商业化运作的道路,从此商业化大规模地介入奥运会赛场和现代竞技体育。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商业化也给现代竞技体育带来了想当大的冲击。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不少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暴力事件,假球,吹黑哨等丑恶现象有增无减。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人格和精神健康破坏了体育公平竞争原则,使竞技体育原有的魅力大打折扣。

4.结论

现代竞技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鼓励下,表现为一个不断冲向生理极限的过程,破坏了认得生理平衡,致使运动员伤病缠身。这是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样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人们不断的把科技运用于竞技体育之中,这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运动员本身的能力,从心理上有些依赖科技的倾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

竞技体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坚守奥林匹克精神,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得到良心发展,使竞技体育人物精神回归本质,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科]

竞技体育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兴奋剂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38-01

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无限制的自由使用让人类在品尝先进技术带来的无尽优越的同时,开始思考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产生的影响,由此开启了体育科技与伦理的话题的讨论与反思。这个问题,是伴随着竞技体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兴奋剂丑闻的曝光逐渐浮现于世人的面前的。

回顾人类在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的历史,在现代奥运史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20世纪50年代:从19世纪使用的可卡因、咖啡因到20世纪的苯丙胺等药物都属于刺激剂。这一时期可称为兴奋剂使用历史的第一阶段,即使用传统的刺激剂药物的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50年代中期,多种合成类固醇药物Dianabal和Winstrol等相继问世。兴奋剂使用进人了以合成类固醇为主的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兴奋剂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一些人开始使用另一类目前难以检测的药物,即内源性激素,它们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人体生长激素(HGH)等。当今的兴奋剂使用已经进入了以内源性物质为主的第三阶段。”虽然可以提高成绩,但是滥用兴奋剂让运动员生命健康受到严重的危害,致残致病情况非常普遍,甚至导致在比赛中死亡的现象。“1975年芬兰举重运动员冈卡斯尼试图举起160kg杠铃,结果因服用过量合成类固醇而膨胀起来的左肩胛骨肌肉斯裂,杠铃砸在他的颈骨上,使他终生残废;1980年在莫斯科奥运会上东德游泳队强迫全体女子游泳选手吃含有大量兴奋剂的维生素,致使奥运会100m自由泳金牌得主库拉乌哉选手先后生了两个先天性畸形儿;1984年美国的举重选手由于服用兴奋剂引起肝癌死亡。”即便是最新的基因兴奋剂,也难以避免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副作用和危害。“在美国,已有一位肝功能失调的病人在参加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死去,两位免疫失调的欧洲儿童在接受基因疗法后出现白血病症状。这种可怕的基因兴奋剂将改变体育运动的初衷。体育不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危害健康了。比如,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血液就会变得黏稠,心脏不得不像水泵一样迫使黏稠的血液通过窄小的血管,这样,很可能导致接受基因治疗的人患高血压和中风。”

不仅如此,人们逐渐意识到滥用兴奋剂与奥林匹克运动规定的宗旨内容完全背道而驰,竞技体育所秉持的价值受到极大的扭曲,于是国际奥委会迅速做出了反应,开始了坚决的反兴奋剂的漫漫斗争,“由于使用兴奋剂的行为违反医学道德和体育道德,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造成运动员间的相互怀疑和猜忌,因此以国际奥委会(IOC)为代表的世界各主要体育组织均将其规定为严格禁止的行为。事实上,IOC自1960年以来从未停止过反兴奋剂的斗争。”

兴奋剂在英语中称为“Dope”,原义指供赛马使用的一种鸦片麻醉混合剂。现在的“兴奋剂”概念,早已超出其原义,泛指一切禁用药物和方法。国际奥委会曾经对兴奋剂的定义可综合表述为:“参与或准备参与体育竞技比赛的运动员采用某些药物,出于非治疗目的或以非正常剂量摄入体内,以及用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性物质,或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企图以运动训练意外的方式增强或辅助增强自身体能,达到提高比赛成绩和战胜对手目的,即为服用兴奋剂。”2007年11月17日,第三届世界反兴奋剂大会通过修订后的《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修订后的新《条例》于2009年1月正式生效。与2003版《条例》相比,它更加严格且更具实际操作性,推动体育领域中的反兴奋剂斗争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新阶段。

竞技体育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23-04

现代体育的发展,其影响力早已经超出竞技赛场。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把体育的价值和体育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力的强大。但提升国际地位、展示国力,并非是奥运项目的专利,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同样显示了国民的精神面貌、国家的组织能力以及社会发达程度。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在各类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等国际大赛共获得世界冠军2 283个,其中非奥运会项目1 409个,占总数的61.7%;创超世界纪录1190次,其中非奥运项目1067次,占总数的89.6%。因此,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同样应受到重视。

1、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划分的依据和条件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传承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这片沃土中孕育着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各类体育活动。在各省市体育的基础上汇编的《中华民族体育志》,收录的体育项目多达977项。加上从国外引入的体育项目,如保龄球、瑜伽、高尔夫和台球等,在我国开展的体育项目超过1000项。截至2008年底,在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共有78个大项,141个分项目,超过半数可归为具有竞技性质的非奥运项目。本文对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划分依据参照了我国确立正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要求和国际奥委会承认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要求,确认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必须是由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设立或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项目有国际(洲际)体育组织,并设有正式的国际或洲际比赛;有完备的竞赛规则,裁判法和一定数量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在国内较普及,开展范围一般在15个省市以上,冬季项目除外(15个省是我国规定的正式开展项目的基本数量要求);项目在各地设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并有能力组织举办区域性、全国性赛事,能参加国际比赛。

截至目前,全球得到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共有64个,其中列入奥运会项目的有35个,非奥运项目29个。此外,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GAISF),正式会员有70个,联系会员16个,临时会员4个。2009年3月,第7届国际体育大会,参会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超过100多家,这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大多都具备了完善的赛事组织体系,竞技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巨大。

2、我国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情况

2.1 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竞体非奥项目中心,所涉及的体育项目主要由总局下设的社体中心、小球中心、武术中心、航管中心和中心5个部门分别管理。其中航管中心共9个大项、46个分项;社体中心12个大项;小球中心7个大项。以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为例,目前实施的是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分项共存的管理办法,2008年以手曲棒垒组成的奥运项目中心,集中精力备战北京奥运会,并取得了很大突破。一些社会化程度高的非奥运项目,如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和壁球等一般以个人形式进入地方俱乐部或球馆进行工作和训练。一些群体项目如橄榄球、藤球和地掷球则以高校为依托,通过校办的形式发展。

2.2 参加赛事与运动水平

与我国有联系、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力大,并且以非奥运项目为主(或拥有较多非奥运项目)的赛事主要集中在世界运动会(world Games)、东亚运动会fEast Asia Games)、亚洲运动会(Asian Games)和亚洲室内运动会(Asian Indoor Games)。此外,各非奥运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承办的各类洲际比赛与交流,都对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运动会是在1981年,由当时未被列入奥运会竞赛项目的12个世界单项体育协会联合发起,主要目的就是要创办一个比单项世界锦标赛影响更大的非奥项目综合性运动会。世界运动会现已成功举办7届,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第8届世界运动会在台湾举行,全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盛会。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派队参赛,最好成绩列第2名。2000年,我国以全运会的战略意义为借鉴,创办全国体育大会,旨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协调发展,推动非奥运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与国际非奥运项目接轨,参加世界体育大会。

但是,由于奥林匹克项目作为国际体坛的主流,我国体育要实现为国争光、树立民族形象,只能将重点放在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体育发展战略,导致非奥运项目得不到重视,我国参加世界运动会的竞赛成绩一路下滑。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群众体育如何发展的热议,以及今后奥运设项的不确定性,非奥运项目尤其是竞技水平突出、开展广泛的项目,逐渐引起重视。但是现实的问题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依托的是项目整体发展,不能依靠短期突击训练。

3、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1 非奥运项目被撤并,竞技运动资源大量流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在非奥运项目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有近1/3非奥运项目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随着“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奥运战略的实施,非奥运项目无论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体制的规范和在运动成绩的取得上,与奥运项目的发展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七运会以后,全运会项目与奥运接轨,全国2/3的蹼泳队伍被砍掉;原来全国有28个省开展的地掷球运动,1992年和1997年曾取得过世界杯冠军,但目前知道该项目的人很少。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滑翔机学校50多所,每年有数十万人参加这项运动。而现在我国的航校只有21所,队伍仅剩11支,运动员不足100人。就是这2l所航校还多数残破不堪,只有4所航校的场地、器材、队伍比较完备。然而这些非奥运项目却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和受到重视,像跳伞运动,现在设有世界锦标赛和亚洲锦标赛,影响力巨大。

3.2 一些受群众欢迎的非奥运项目发展受到制约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竞

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推进项目管理协会化,在政策、财力、人力、外事、竞赛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其中把当时的一些竞技水平较高、在世界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划分成除奥运项目和全运会项目以外的第3类项目,国家对这些项目实施政府引导、社会赞助、自我经营的生存策略。然而,我国1978年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今天才不过30余年,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背景下,项目发展举步艰难。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位居金牌榜首位,体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在国际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总体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还不具备明显优势。这说明我国在现阶段,竞技体育的发展,虽然应以奥运项目为主,但不能忽视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和生存状况,尤其是随着现在很多竞技水平较高的非奥运项目的各类单项国际赛事以及世界运动会受国家重视程度和群众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很有必要对这类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和经济投入。

3.3 项目管理分散,训练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地对非奥运项目的管理并不统一,究其原因,一是在于总局的群体司、竞技司以及体总秘书处等都有相关的非奥运项目管理职权,造成了下属各部门对项目管理权责不清。二是由于非奥运项目数量多,各项目竞赛水平不同,给统一管理也造成某种程度的阻碍。比如社体中心是政府实施社会体育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管理着社会各类体育项目和活动的安排,目前拥有12个大项的非奥运项目管理,同时还有奥运项目,不过比例很小。三是经费不足,社体中心每年只有1000万财政拨款,这对于庞大的社会体育管理,行政办公经费尚且捉襟见肘,更别说支持这些项目的发展。很多项目在地方都是依靠社会集资而处于维持状态,一些无法得到社会认可、又不能立刻砍掉的项目由政府接管,发展停滞不前。

3.4 非奥运项目的相关科研被忽视

近几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都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这与体育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已经建立了优秀运动员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涉及技能评定、技术诊断、心理调控、运动伤病预防和康复等多个方面。先后启动了6个重点实验室,并同地方科研机构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加强联系与合作。然而这些科研攻关多以奥运会项目为中心,对非奥运项目竞技水平如何提高涉及较少。目前我国的许多非奥运项目,如:轻型飞机、热气球、飞艇、跳伞、动力伞、动力三角翼、航空模型、航天模型、车辆模型、航海模型以及定向、模拟运动等需要运用相关器材和设备通过科技知识进行,这对科研要求高,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投入和设计。

4、对我国竞技体育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建议

1)抓好训练工作,以局部带动整体。抓好训练工作,提高竞技水平,是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基础,只有竞赛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挖掘市场潜力。训练、竞赛、市场开发三者互相联系,相互依存。非奥运项目与奥运项目一样,只有运动成绩好,才能提高公众的注意力,树立良好形象,同时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加大。从社会赞助商的角度来看,对支持的项目也主要是关注该项目的社会效益。丁俊晖等优秀台球运动员,极大地提高大众对台球运动的热爱;谢军在国际象棋的成功,引发了国内的象棋热潮,成功带动一批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使项目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国家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我国各类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全部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国家适度参与是必要的,项目过度依赖市场,会缺乏比较有利的引导,对项目的远景规划和运动员的训练、竞赛缺乏支持和管理”。

3)非奥运项目在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群众健身需要。项目要生存,提高竞赛成绩,赢得政府重视,提升百姓关注热度,获得企业支持,才是市场经济下项目发展的根本。我国现在虽然把奥运项目作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一些取得了辉煌成绩的项目由于后备人才培养逐渐萎缩,难有优秀苗子出现,无法可持续发展,目前这类竞技成绩突出但与大众脱节的奥运项目超过1/4,非奥运项目发展应当引以为戒。

4)加强科技体育的宣传,推进科技体育的繁荣。科技体育是非奥运高科技项目,是把当前社会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体育竞赛中,以开发智能、体力和心理潜力的自我挑战或相互竞争的竞赛活动。实践证明科技体育项目对提高参与者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科技体育从业者缺乏市场观念,市场定位模糊,还不能提供规范化和专业化的体育服务与体育产品,影响了这类非奥运项目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科技体育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科技宣传。科技体育中介服务是项目的重要环节,通过服务、项目推广、咨询与组织,搞活流通市场,活跃科技体育市场。此外,争取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青少年频道、体育频道、科技频道长期合作,提高科技体育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

(2)加深对科技体育的认识。科技体育对科学知识要求很高,应从小在学校培养,依托学校的有利教育资源开展如航空、航海、车辆、定向、无线电项目活动,同时对于跳伞、直升机、热气球等项目进行课外知识讲座,作为兴趣培养,起到积累知识的目的。

竞技体育的问题第7篇

摘要 竞技体育的伦理问题,不仅仅应该批判竞技体育中的非伦理现象,而且应该着重考察在竞技体育发展中自身衍生的目的和手段及发展方向的异化问题,这种伦理悖论才是实质的竞技体育伦理问题。长期以来,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体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困扰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反兴奋剂工作不仅仅要依靠科技的进步,解决问题的途径是竞技体育的自我调整和竞技体育伦理的建设。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兴奋剂 体育伦理

一、前言

体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体育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多种社会互动频繁发生,有着复杂的道德关系。由于体育被赋予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公德的道德责任,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在相当程度表现为对体育伦理的关注。人们期待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表演不仅能给人以观感的享受,而且在行为上表现出道德上的善,体现出人格的魅力。人们对体育不同寻常的道德期待,使得他们对体育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表现出更加难以容忍的态度。兴奋剂的使用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一股庞大的不可抑制的势头,则是现代竞技体育的产物。自1968年奥运会首次对使用兴奋剂者进行药物检查,并禁止使用至今,禁止与反禁止,检查与反检查的斗争就从来没停止过。

二、兴奋剂定义及危害

(一)兴奋剂的定义

国际奥委会有关文件对兴奋剂的定义是:“在比赛中,为了专门用来达到人为的和不正当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运动员使用与人体无关的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使用异常剂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以及采用不正当的方法和各种心理手段等,都必须看作是兴奋剂。”因此,兴奋剂不能仅仅看作是化学药物,这就扩大了兴奋剂的范畴,也超过了“兴奋”的词语本意。兴奋剂一词实际上是同联系在一起的,国际体育组织一直对兴奋剂称为“dope”或“drug”,它们都有的意思。

(二)兴奋剂的危害

第一,从医学角度上讲,使用兴奋剂对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健康极其有害,有些危害甚至是终身的,不可恢复的。含有兴奋剂的各种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超常体力的支出和精神负荷给机体带来损害,使身体能量储备过量消耗,恢复期延长,生理功能紊乱,甚至造成极度衰竭死亡。长期服用类固醇可导致肝功能障碍或诱发肝癌,有的可出现异常,男性化改变,骨骼提前闭合等。

第二,从伦理道德上讲,运动员通过使用兴奋剂来提高比赛成绩或获取奖牌,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和国际公认的体育道德。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破坏体育“公平竞争”原则。《奥林匹克》和《体育运动国际》规定表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体质,促进人体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使用兴奋剂,不仅对运动员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且违反体育道德,是体育的异化。因此,在国际体坛使用兴奋剂的势头若得不到有效的抑制,让那些“化学”运动员充斥世界赛场,可能使体育比赛成为药物竞赛,将竞技体育引向歧途。

第三,从政治上讲,一旦发生兴奋剂丑闻,对外损害国家的荣誉,对内玷污体育界的形象,对个人则是身败名裂。

第四,从体育训练上讲,兴奋剂极大地干扰了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刻苦训练,助长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影响了体育队伍的安定团结。

三、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兴奋剂问题

提到伦理学,大多数人认为它是研究道德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有关道德的一系列问题,如道德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在特定时期内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等等,其实伦理学除了研究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外还研究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伦理学的介入能够很好的处理一些体育道德问题,促进体育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就从道德和公平的角度分析服用兴奋剂的问题。

(一)从道德角度看兴奋剂问题

兴奋剂的问题是一种不道德的、有预谋的欺骗行为,有预谋的定义性欺骗就是精心策划阻止体育比赛目的的欺骗行为。具体的比赛由它自身的规则所决定,现在所有的比赛规则都是反对使用兴奋剂的,然而有一些运动员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兴奋剂。可以说只要是服用兴奋剂大多数是有预谋的,事先知道的。服用兴奋剂本身就是对体育规则的挑战、对对手的不尊敬。它违背了体育的竞争精神,它把运动过程仅仅看作是追求胜利的工具,不要求过程只看重结果。

(二)从公平的角度看兴奋剂问题

公平问题一直是兴奋剂问题的焦点问题。在兴奋剂使用与禁止的理论之争上,公平问题是首当其冲的,是赞成使用和反对使用兴奋剂双方争论的焦点,也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1989年春本·约翰逊的医生乔·阿斯坦芬在接受加拿大新闻通讯社的采访时,曾公开向世界呼吁,让运动员自由使用兴奋剂。于是一场争论又开始了。反对兴奋剂开禁的一方认为:兴奋剂的使用打破了“公平竞争”原则,因此是不公正的。然而,赞成使用兴奋剂的一方则认为:总有一些运动员能找到途径与方法来躲开药物控制,这反而加剧了机遇的不平等;如果每个人都由自己决定是否服用兴奋剂,对所有的人来说也是公平的。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是措施再完善,检测手段再先进,总避免不了会有使用者未被检查出来而占便宜的情况发生,但从道德上来说,这不应当成为人们对之加以艳羡并起而效仿的理由。

四、结语

竞技体育主体的外部控制路径主要是建立合理的竞技体育伦理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体育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体内心活动等方式,对体育运动主体的行为、品质和可感知意向所作出的善恶判断和褒贬态度。竞技体育中技术运用的合理的体育道德评价机制,包括竞技体育中技术运用的基本伦理评价标准的确立,评价客体对评价主体道德权威的认可,评价客体的确认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