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绿色技术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4-01-09 14:50:51
绿色技术发展

绿色技术发展第1篇

关键词:绿色生产力;绿色技术;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6-0477-05

传统生产方式是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源于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生产方式的改进。绿色生产力是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绿色生产力是代表21世纪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力。在绿色生产力模式下的技术,是一种以实现社会、人、自然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已经成为绿色生产力的关键性要素,对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绿色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绿色技术基础

1 绿色生产力的内涵

关于绿色生产力,目前在学术界还缺少一个清晰的、得到广泛认可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绿色生产力’不是色彩概念,而是社会概念;不是健康概念,而是生产力概念,生产方式概念,或者更进一步,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统一的复合概念;不是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范畴。”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绿色生产力,是指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为载体,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致力于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绿色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整体进步和每个个体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成果”。

笔者认为,绿色生产力是人们在绿色理念的指引下,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影响自然,以适应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绿色生产力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色”为核心价值的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力,既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绿色生产力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绿色意识,掌握绿色技术,而且要求使用绿色劳动工具生产绿色产品,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2 形成绿色生产力的绿色技术基础

和生产力的构成一样,绿色生产力也是由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构成。其中,实体性要素包括绿色化的劳动资料、绿色化的劳动对象、具有绿色意识的劳动者。绿色化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的绿色化,生产者使用绿色环保设备,应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标准,减少产品在生产加工阶段的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劳动对象的绿色化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清洁环保、可循环利用为标准,对资源利用实现低损耗、低污染、高产出。劳动者的绿色化在绿色生产力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是劳动者接受了绿色教育,具有了绿色意识,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自觉开展绿色生产,进行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

智能型要素主要包括:绿色技术与绿色管理。在生产力体系中,管理把实体性要素中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绿色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循环经济为发展目标,通过及时调整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具体结合形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生产系统,保持绿色生产力顺利发展的动态平衡,实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产生“乘积”效益,共同促进绿色生产力的发展。

在绿色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绿色技术是贯穿于绿色生产力整个运行过程、渗透于各生产力要素的要素,是推行生态化、清洁化生产方式,实现原材料和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可以说,绿色技术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良性循环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是实现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都是绿色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技术的种类日益增多,如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都是绿色技术。减量技术是在生产的源头就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技术;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资源化技术就是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原材料或产品的技术。这些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都能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因而都是绿色技术。再具体而言,清洁生产技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污水自然处理技术、生态破坏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生态食品技术等等都是绿色技术。

在绿色生产力的系统运行中,绿色技术主要通过渗透于实体性要素当中转化为绿色生产力。首先,绿色技术渗透到劳动资料当中,发明创造出新的环保型生产工具,以新型环保设备代替传统污染设备,实施绿色生产,成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其次,开发绿色技术,利用新的环保型劳动对象替代以往高污染的劳动对象,实现劳动对象的绿色化。绿色技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劳动者通过绿色技术的学习,可以掌握绿色技术技能,使用绿色环保设备,实施绿色生产;而且,劳动者通过对绿色技术的钻研和探索,还能实现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绿色生产力的水平。

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绿色技术支撑

发展绿色生产力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绿色技术是绿色生产力的技术载体,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核心和基础。

第一,绿色技术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基础,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绿色技术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之中,为潜在的绿色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绿色生产力提供可能。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的关键,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新的发展理念、绿色的发展意识是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的先导;绿色技术是劳动者检验和修正理念或意识的实践工具。劳动资料是绿色技术转化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劳动资料的绿色化可以提高绿色技术的转化效率,同时绿色技术也为劳动资料的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劳动对象是绿色技术的物质载体,提高绿色技术向绿色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而绿色技术是劳动对象的中介,劳动对象只有依靠绿色技术才能实现绿色的物质转化。

第二,绿色技术有利于缓解生态危机,实现绿色生产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宗旨。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不能以经济因素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对立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应把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真正指标,努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绿色生产力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恶化矛盾的方法。绿色生产力“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应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多个目标,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公正、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绿色技术作为绿色生产力的核心与基础,也具有同样的“目标”与“责任”。绿色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降低企业外部边际效益内化的成本。在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下,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是线性和非循环的,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导致了大量的不必要消耗和浪费,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生态环境。后期的“末端治理”并不能根本改变传统生产力污染的“本性”,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缓解局部环境的污染程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生态恶化的问题。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纠正传统技术的负效应,扩展绿色技术的正效应,发展绿色生产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绿色技术对绿色生产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绿色产业技术这一环节来实现的。绿色产业技术是指按照绿色生产的目的,将绿色技术体系中相关的具体绿色技术系统整合,构成绿色生产实践基础。绿色技术对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就是通过绿色技术体系转向具体绿色技术形态来完成的。绿色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绿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两个方面。绿色生产技术应该包括绿色的生产和绿色的产品两个环节,实现这样的生产需要从最初的设计、包装、生产、售后直到最后的报废全部实现绿色化。

三、发展绿色技术、提高绿色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发展绿色生产力,绿色技术是关键。虽然我国在具体的技术领域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绿色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在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应用的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一些企业由于缺乏绿色意识,对绿色技术关注较少,更缺乏研发或应用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加之我国目前的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研发单位对绿色技术的研发态度消极,缺乏积极性;同时,我国还存在绿色技术的政策法律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发展绿色技术,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配合,从思想、政策、法律及其他各个方面给予保障。

1 以绿色生产理念引领绿色技术发展

绿色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不仅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思想保证,更是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的价值风向标。因此,社会各界都应注重绿色意识的培养,发挥绿色意识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借助于舆论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大力宣传和普及绿色文化或生态科学方面的知识,弘扬绿色文化,引导和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帮助人们逐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只有社会公众绿色意识的觉醒才能促进绿色市场的形成,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绿色技术的源动力。其次,对企业而言,需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绿色意识,培育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责任感的企业家;企业员工也需要定期进行绿色意识培训。应充分发挥工会、党支部、共青团等组织部门的作用,抓好生态环保意识的基础教育、岗位培训等,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绿色意识。

2 加大对绿色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产业要依靠绿色技术。只有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掌握核心技术资源,才能赢得绿色经济的主动权,实现生产力发展模式向“绿色”方向的转变,才能实现绿色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提高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水平。国家应当加大对绿色技术发展的科研投入,鼓励和支持有关绿色技术的科研项目,对于成熟的绿色技术,通过组织、引导和扶持等手段鼓励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政府支持和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从重点研究领域、战略方向和重大项目三个层次上加强布局和组织重大攻关项目,从而促进面向绿色生产力的技术创新。

3 完善政策,健全发展绿色技术的激励机制

由于绿色技术发展初期经济效益较低,因此,单单依靠技术与市场拉动的自然发展,速度必然缓慢,势必造成不利于绿色生产力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因此,政府要发挥社会主义组织管理优势,加强规划,制定相关政策以扶植企业发展绿色技术。政府应发挥其指引性作用,为企业发展绿色技术,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调整”做出贡献。首先,政府应把发展绿色技术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强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对直接投资重点大型项目的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或贷款贴息政策,调节发展绿色生产力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其次,健全发展绿色技术的激励机制。在发展绿色技术的过程中,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政府需要为企业承担一部分风险,减轻企业的后顾之忧。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资本,而且可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降低风险门槛,从而减少发展绿色生产力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完善价格、税收体系等,利用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发展绿色技术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并进行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使其国产化,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绿色技术体系。

4 把发展绿色技术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发展绿色技术,法律必须先行,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法律的制定应结合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在总结以往经验,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以立法作为先导,把发展绿色技术纳入到法制化轨道。应该根据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变化适时调整、完善、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加快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立法的配套工作,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制定生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全面规划,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跨部门协同推进的政策合力。其次,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必要的行政手段予以配合,做到奖惩分明。要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环境目标追究机制,把环境质量、污染物具体排放数量、环保工程等各项目标和任务按级别、部门,分层次,具体落实到各个政府、部门,对污染物和排放废气制定严格具体的考核标准,定期检查,做到认真到位、责任到岗,对环境目标责任实施保护问责和奖罚制。再次,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根据当地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来谋划发展,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环保监察执法部门需要通力合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严惩把治污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不法行径。

5 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绿色消费是一种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方式。它以低消耗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合理的物质消费需要,同时,注重满足人类精神消费及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以利于社会、人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绿色消费的兴起势必导致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产品结构的重大变革。就技术结构而言,绿色消费必然促进技术的调整和升级,向着符合消费市场的方向改进,从而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力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用绿色消费理念影响消费者和企业,引导生产力的绿色化发展方向。

6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使用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式,即GDP的统计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不能反映生产力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效应的弊端。因此,衡量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绿色技术的发展状况,应采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是除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及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正是由于它扣除了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技术的变革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力求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当然,绿色GDP仅是绿色经济核算体制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企业到国家还应该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经济核算体制。其中,不仅包括绿色GDP,还应涵盖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等内容,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经济评价体系,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绿色技术发展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中国国情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41-03

1 引言

进人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问题,如何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据统计,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5%的能源用于其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耗费资源相当严重,建筑业已成为最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中,还将有大量的建筑维系着过去几千年的模式。因此,从长远考虑,探索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  绿色建筑技术含义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绿色建筑:首先,“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应贯穿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其次,“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第三,“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认真地筹划,以求最大程度地节约建材与能源。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绿色建筑,它主要关注三个方面:能源的节约、人类的健康以及和自然的融合。

绿色建筑设计中要遵循很多原则,首先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应当地气候,为应用现代科学原理对按照风水理论选择的建筑营造环境的解释,体现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尽量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最小的能耗代价得到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提高建筑物的自养水平,为炎热地区利用室外绿化布置达到遮阳、通风、引风的目的,体现了对周围已有植物和风能的利用。最好能应用地方特色的、高效低能耗的、可回收重复利用的绿色建材。设计中还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之能够健康舒适。从整体设计角度来说,要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使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对周围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最小。

3 绿色建筑在国外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念被提出。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几十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行动;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的要求: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居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居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居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等等。

节约建筑运营中的能耗是绿色建筑高效益中很重要的方面。如何节约建筑运营中的能耗,已经成为关注绿色、生态的建筑界同仁们共同探索的课题。英国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被冠以“生态之塔”、“带有空中花园能量搅拌器”的美称。49层高的塔楼采用弧线围成的三角形平面,3个核(由电梯间和卫生间组成)构成的3个巨型柱布置在3个角上,巨型柱之间架设空腹拱梁,形成3条无柱办公空间,其间围合出的三角形中庭,如同一个大烟囱。为了发挥其烟囱效应,组织好办公空间的自然通风,经风洞试验后,在3条办公空间中分别设置了多个空中花园。这些空中花园分布在3个方向、不同标高上,成为“烟囱”的进、出风口,有效地组织了办公空间自然通风。据测算,该楼的自然通风量可达60%。三角形平面又能最大限度地接纳阳光,创造良好的视野,同时又可减少对北邻建筑的遮挡。

加强建筑的隔热性能,是节约能耗的重要措施,这已经成为建筑师们的共识。对护结构进行立体绿化,使其成为建筑护结构的有机部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且十分巧妙的保温节能措施。据测算,建筑外墙绿化后,可使冬季热损失减少30%。夏季建筑外表面温度比邻近街道的环境温度低5℃。日本建筑师藤森照信设计的东京蒲公英之家就是典型的立体绿化的实例(。

4 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现有建筑的总面积约400亿m2,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建筑需占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加之建材的生产能耗16.7%,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建筑用水占城市用水量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垃圾总量的40%。

因此,在建筑业中提倡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绿色建筑的重要内涵。为此,我国政府组织了相关的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2004年10月18日,建设部颁布施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实施细则(试行)》;2005年6月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2005年修订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12月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3月我国正式《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有了可供操作的标准。

我国绿色建筑的探索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博士等学者对窑洞建筑、掩土建筑等生土建筑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这类建筑物具有节能节地、微气候较稳定、防震、防火、防风、防尘暴、隔声好、

洁净、安静:有利于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维修面少;有利于生态平衡及保护自然风景等优点。并且在西北地区窑洞建筑的更新改造中,保留了传统窑洞建筑的保温节能等特点,解决了室内采光效果差等问题,创造了适合现代居住生活要求的、新时代的建筑形式。重庆国际大厦设计方案,如图5所示,将传统建筑的精神引入建筑设计创作之中,使建筑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探索了营造绿色建筑的又一途径。湖南江盛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将聚萃板彩色砂浆外墙保温系统和聚萃颗粒彩色砂浆饰面外墙保温系统两大极具科技含量的新专利广泛应用于长沙奥林匹克花园、融科・三万英尺、华盛世纪新城等住宅小区,充分体现了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在其他方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建筑设计、施工工艺、施工管理、绿色建材等有关绿色技术的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研究。

但是总体说来,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推行和实施过程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特殊问题。

4.1 能源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国家。中国的能源问题首先是节约能源,花大力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是能源结构问题,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绿色建筑设计中主要通过墙体节能设计、门窗节能设计、屋面节能设计、采暖节能设计以及通风节能设计来实现节能。墙体节能设计中重点在于墙体的保温和隔热;门窗节能设计可以从门窗整体比例和门窗细部材料构造两方面来改进;屋面节能主要体现在高效保温材料的运用上,现在,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就克服了常规作法的诸多缺点:采暖节能设计也需要开发新的能源,比如现在开发的水源热泵系统,它是一种性能稳定、节能、环保、经济的节能系统;现在的通风节能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地下风冷应用、烟囱效应应用和风洞效应应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的开发,也为绿色建筑设计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4.2 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变“真自然”为“假自然”的情况十分严重,往往在修建一个新的建筑物时,先把原本就存在的真山铲平,真水填土,再把适应周围环境的植物通通除掉,然后按照人为的意愿修建假山假水假风景,花额外的资金来维持生态平衡。

4.3 建筑材料问题,粘土砖毁坏耕地严重,在我国必须限制粘土砖的使用。混凝土生产时耗能多,污染大,建筑物拆毁时难回收,废弃物难以自然降解,也不是绿色的建材。现代建筑材料技术应该更新改造传统地方特色材料,使传统材料成为满足现代建筑需要的绿色建筑材料。努力改善现代建筑因大量采用混凝土、粘土砖等材料对环境造成严重负担的状况。

4.4 家居问题,新居装修不仅会带来建筑构件,设备,材料和人力的浪费,而且很大一部分装修材料都会对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所以开发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建材也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主要问题。另外,近年来,分体式家用空调迅速而普遍地进人中国家庭,它大量消耗能源,同时长期工作又影响人的健康和工作效率,绿色建筑设计如何利用自然风或采取其他节能措施以减少空调的利用也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4.5 大众接受问题。在目前绿色建筑大部分需要较高的一次性投入,随后使用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许多普通建筑相比可能不是很经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和居民都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

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建筑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与建筑灵魂、有选择吸收其它先进文化的精华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健康、高效的目标,才能真正进入绿色建筑的阶段,才能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绿色技术发展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污染种类管理控制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the green building is the construction goa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ensure the green building. Green construction i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safety and so on, through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maximum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energy-saving, land, water,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green construction categories of pollut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绿色施工技术对于工程施工而言, 就是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材料的损耗等。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点在于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去,实施绿色施工,以便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资源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绿色施工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本宗旨的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活动对场地及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光污染和大气污染。

一、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体现,是各种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运用,绿色施工的基本内容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施工包括降低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文明施工、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实施绿色施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随着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绿色施工技术也成为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和施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不断加强施工环境管理,改进施工工艺、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施绿色施工是施工企业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从传统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约型方式转变,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绿色施工对施工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创新管理方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精化管理,取代单纯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管理,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绿色施工的提出,要求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应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并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加大建筑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从而有利于构建密切联系生产的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推广机制,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对一线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重视并加强工人的培训教育,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从而有利于

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三、绿色施工过程中的能源管理

施工现场的能源结构包括:煤、液化气、电、汽油、柴油等等,煤、液化气主要用于施工现场的食堂做饭、生活取暖和冬季施工时砂石料及混凝土拌和时的水加温;电主要是满足施工机械的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两大类;施工现场各种重型机械则是以汽油或柴油为主要能源。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管理:1)要节约能源;2)要减少污染,通常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如下:a.在进行施工用工器具选型时,要优先采用技术成熟、能源消耗相对较低的工艺和设备;b.在条件允许和可能时,对施工期相对较长的工程,要逐步淘汰能耗大的机械及设备;c.确实做好供电线路的设计及优化,减少设备的无负荷运行时间;d.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运行正常,降低能源的消耗;e.根据不同的施工区域,采用不同的能源,最好是采用清洁能源;f.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要有专人负责,建立能源消耗指标数据,定期对消耗量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

四、绿色施工过程中的水资源管理

建筑施工离不开水。施工工地的水源,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跑、冒、滴、漏现象。通常可采取以下措施:1)安装节水型小流量的设备和器具,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2)对供水管网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减少乃至杜绝跑、冒、滴、漏现象;3)视现场条件和施工地域的气象情况(常年降雨量)设置一定数量的雨水集水井,污水收集、沉淀处理池,经过处理的雨水、净化污水,可用于冲冼施工车辆、降尘、混凝土部位的养护,绿化灌溉等等;4)有效利用基础施工阶段的地下降水。

五、绿色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

节约材料和保证材料资源被充分利用,是绿色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材料不但是降低工程成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对有限的资源与能源节约。我们在节约材料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应有节约材料的目标和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实施绿色施工的单位可对材料的采购、搬运、贮存、加工、使用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做到:采购时有合理富余,无积压;搬运时少破损;贮存时无变质和散落;加工时有优化、少废料;使用时有策划、有限额、无返工。除此之外,减少材料运距、做好产品的保护、临时设施尽量使用可周转材料并提高其周转次数等,都是我们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绿色施工的有效途径。

六、绿色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种类及防治管理

通常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主要是:扬尘、水污染、施工噪声、固体废弃物等。

6.1施工扬尘的管理及控制

施工现场的主要扬尘来自于:1)施工初期旧建筑物的拆迁;2)基础开挖、室外市政管网的土石方施工;3)施工现场混凝土、砂浆等材料的搅拌站;4)建筑物周围的场地;5)易散落、易飞扬的细颗粒散装材料的运输、存放;6)建筑垃圾的存放、运输。

针对以上扬尘的具体特点,应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工程建设周期的长短,按照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选择不同的围护材料,设置临时或永久性的围墙;2)大型土石方的开挖和运输及细颗粒散装材料的运输、存放,要根据不同土质或材质及施工时的天气情况,采取淋水、覆盖等措施降尘;3)施工场内的道路要采取硬化措施,周围的场地可以采用撒草籽或编织网孔布加喷洒水防护;4)建筑垃圾要采取封闭和定期清远。

6.2水污染的管理和控制

施工现场的用水一般分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两部分。施工现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几乎都取自于自来水或地下自然水资源,而且在水的使用上一方面很少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很少考虑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造成较大的水资源浪费。绿色施工提倡节约水资源和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其途径是:

(1)对必须使用自来水或地下自然水资源的生产(如搅拌、养护等)和生活(饮用、卫生洗涤)用水应有限量,应确定节水的指标和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

(2)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对可利用的生产、生活废水以及雨水等加以回收,用于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冲洗机具、冲洗车辆、冲洗厕所等。凡是能够用回收水的生产、生活活动均应使用回收水,尽可能不用自来水或地下自然水,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3)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同时,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

(4)用水安全:在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6.3施工噪声的管理和控制

由于在城市施工现场的噪声而产生的污染危害是较为严重的,根据不同的污染源采取不同的管控方式。1)大型土石方施工,施工机具多为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运输车辆。应精密组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段,避开敏感时段;2)打桩施工,多为打桩机、振动棒、混凝土搅拌车。一般要求,晚间超过一定的时间,应禁止施工,其他阶段,应注意噪声的限值要求,通常要小于55dB。 3)结构施工期间,采用的机具多数是汽车泵、振动棒、电锯、外用电梯,应错开敏感时间段,同时要注意设备的维护、保养,并尽可能选择低噪声设备。对施工噪声的管控,解决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消声、吸声、隔声和阻尼。在施工现场应提倡文明施工,减少人为噪声,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设备的施工机械,建立、建全控制噪声的管理制度。

6.4施工期间固体废弃物的管控

施工现场应对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排放、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不仅应着眼于对已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更要注重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绿色技术发展第4篇

中东和北非的地缘政治危机,犹如紧箍咒,不时地搅动全球的能源市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供需失衡、经济下滑……犹如一把把悬在生命线上的利剑,让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处于一片焦虑之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十年,有哪些领域的新技术最有可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些技术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要充分享受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政府需要采取哪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

核电不能放弃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

能源领域和世界局势一样,把握好能源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变化十分重要又十分不易。201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120亿吨标准油,同比增长了5.6%,是1973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中国增长了11.9%,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目前煤炭消费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29.6%,而中国所有能源结构当中煤炭已经到了70.2%,中国煤炭消费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煤炭消费的46%。从2009年起,中国从一个煤炭的出口国转变为煤炭的净进口国。2011年进口了1.8亿吨的煤,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煤炭进口国。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核电势头复苏明显,但是福岛核事故给正在兴起的核电泼了一盆冷水。我认为人类将继续发展核能,和平利用核能是能够确保安全的。过去人类在生物质能源投入产出比只有几倍,所以人类社会几千年来进步缓慢,生产力低下。工业革命后,化石燃料的投入产出比是平均40~50倍,而天然气投入产出比高达100倍以上,社会进步加速,人口增值。太阳光发电的投入产出比只有5~7倍,风力发电在10倍左右,可再生能源的密度很低,需要利用广阔的土地面积。我本人主张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但这些可再生能源占人类能源需求的比重最多也只有20~30%,希望以可再生能源来充当主力能源的想法,我认为只是一种理想的目标,并不切合实际。我认为仍然不可以放弃核电,有了液氨气,也不可能不搞核电。

为了应对能源格局的变化,目前主要国家正加快制定和调整能源战略,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的科技研发及相关产业发展,以掌握未来的能源主动权。美国出台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加快本土油气资源的开发,推进节能降耗,促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降低对外的依存度,努力实现能源独立,并已初见成效。上个月欧盟又了2050年能源路线图,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也都充实和调整了能源战略,在能源科技领域新的能源技术开发也十分活跃。

中日经济协会理事长

冈本严:

中国的装机容量赶不上需求的增长,所以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电费的制定需要进一步改革,同时要实现削峰填谷,从而有效进行电力资源的调剂。要扩大天然气的使用,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信息技术纳入到电力行业的发展建设中。供应方面首先要考虑能源安全,开发一些替代性的能源,比如页岩气,通过新技术革命更好满足新增的能源需求。另外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尽可能降低成本。福岛核泄露之后,大家对于核电站的安全有很多顾虑,我们认为核电站依然是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我们的核技术还会进一步改善,从而更加安全、清洁地发电。我们也在关注天然气和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日本有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清洁煤炭技术。

目前,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最新的技术发展意味着传统的能源已经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未来新兴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会跟传统能源一样重要,我们正在大规模调整我们的能源结构。中国在传统天然气方面有很多储量,所以完全有潜力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在海底也发现了很多油气资源。我自己也在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了解油价变化和天然气价格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美国油价上调可能会引起大家更多地投资天然气技术的研发,由此推出下一代燃气发电技术。

可再生能源的热值跟传统能源有很多不同,而且用来发电发热也不是特别稳定,所以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处于初期开发阶段。在这方面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去支持,比如上网电价的支持。还要有效控制成本,以适应当地情况。另外要建立远距离的输配电系统,比如说风电和太阳能的能源集中地、富集地往往离需求中心非常远,如果用传统输配电方式进行调配,成本很高,损耗很大,所以必须要用新的技术来远距离传输风电、水电等。

新能源技术变革

道达尔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马哲睿:

未来油价还会居高不下,为什么呢?这跟经济的基本面相关,对石油的需求仍然存在。在欧洲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新兴国家,像中国、印度、非洲,需求还在上升。所以来自中东地区的剩余产能会被这些国家所吸收。从中长期来看,由于安全、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国家在实现石油能源使用控制方面会存在困难。

总体来讲,石油生产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且由于环境成本、审批等问题,我们很多项目都被延迟了。在未来几年,科技的进步,投资的增加,煤炭等可替代能源数量的减少,石油的需求是不会下降的,所以绝对不能说价格会下降。但短期我们也要肩负重大责任,加快开发新的储量,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开发液氨一样新的能源,掌握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非常关注石油、天然气、核能,它们总有枯竭的一天。同时这些能源也是不清洁的,是不可持续的。假如我们没有新的能源,就没有足够的能源来满足需求,所以像道达尔这样的公司,也开始投资于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在研发方面,而不是生产方面。大家都觉得我们赚了那么多钱,应该拿出钱来研发这些新的能源。我想研发这些可再生能源,也是让我们这些公司得到市场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冯飞:

目前处在一个能源技术变革的过渡期。几次能源替代的过程,包括石油对传统生物质能的替代,天然气时代的到来,每一次新能源品种的出现,并不是对原来的能源进行完全的替代,而是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格局。当前出现了非化石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部分替代,一种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的能源趋势,意味着能源技术的变革,这个变革既体现在供应侧,也体现在需求侧,比如说需求侧的节能和电动汽车等技术。

这一轮能源技术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能源安全,第二是环境和气候问题。但这两个驱动因素是外部性因素,不是源自于经济系统内部的因素。看前几轮能源技术变革,比如石油和天然气,这些技术的重大创新使得经济系统自身有采用这些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巨大动力。而这一轮的能源变革是外部因素,如何把这些外部因素内生到经济系统当中去,使得经济系统自身能够形成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是一个具有全球性的挑战。

这里面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设计,我称之为两个外部性的问题。就是把可再生能源这样一些新技术产生的正的外部性,在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减少这些正的外部性的影响方面,内生到经济系统当中,使之成为提供这些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利润。另一个外部性的内部化,是使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造成的负的外部性,内生到企业的成本当中。这次能源变革,目前还有一些技术上的不成熟,历次的能源技术变革从一项技术初次引入商品化,到占全球能源份额的1%,大致经历了30年的时间。目前全球面临的挑战是技术的不成熟和成本相对高,但是在这个过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新能源领域的全球贸易争端。我们期盼着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方式,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就中国而言,市场大和多样性、产业化能力强、制造成本低是它的最大的优势,劣势在于研发能力基础不牢。而发达国家恰恰是在基础研究上非常雄厚,资本的支撑能力很强,但也面临着市场多样性不够和制造成本偏高等问题。在新能源技术变革当中,需要探讨要素再分工上的合作,一是开放研发,二是协同创新,三是产业链重新整合的问题。

促进包容性创新

加拿大泰克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林赛:

中国和加拿大的政治关系非常良好,两国政府也致力于推动两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的合作,加拿大希望能改变目前99%原油向美国出口的局面。如何能够多样化我们的出口,我想关键是在运输方面。如何把我们的资源产品更有效出口到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加拿大为此加快了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致力于把世界第一流的能源资源向世界各个国家运输。这样可以为全球提供更稳定的能源,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有益的。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战略历史期,传统能源正在缩减,对于新兴能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碳氢化合物将逐渐被新能源所替代。随着人口的增长,世界上对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地增长。加拿大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不仅关注提高自己的产量,也关注履行社会责任,更好保护自然环境。加拿大有12个大的石油公司,成立了一个联盟来共同推进环境保护这项事业,这项工作的推进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关心和参与。我们秉承保护自然资源的理念来推进能源的生产。

杜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柯爱伦:

包容性创新服务于当地社会和市场现实,我们认为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在这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杜邦是如何开展合作,促进包容性创新的。第一个是纤维素乙醇,杜邦工业应用生物技术,在生物加工、蛋白质工程、农业领域都拥有雄厚基础。我们也积极推进利用非粮食的原料来生产纤维素的燃料,比如玉米、秸秆等农业副产品和其他可再生作物。如果每亩玉米秸秆产量超过4吨,种植者很难对剩余秸秆进行管理,我们可以消耗掉这部分秸秆,从而帮助农民更好管理他们的耕作,改善土壤,保持高产。这个例子说明技术可以催生绿色产品,有助于当地社区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另外光伏技术在中国已经做得非常成功,全球现有的光伏组件中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杜邦的材料。在香港,我们和建筑师合作,充分利用绿色技术,同时保持原有美学效果,帮助他们建立一体化光伏解决方案,楼宇窗户既是透明的,又可以发电。另外一个合作的例子发生在深圳,在当地,我们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到公共汽车候车亭上面,白天发电,把电力储存起来,晚上给LED显示屏供电,既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还有很多行业可以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制定更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在这里,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中国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建立健全技术标准,推广行业最佳实践,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这种协调可以保证相关技术的平稳发展。第二,中国可以考虑把跨国企业的本地研发活动视为中国创新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让它为中国自己的研发做出补充。中国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设立基金和奖励机制,从而鼓励跨国机构和本土企业以及研究院校进行合作,实现可持续创新。第三,绿色经济的增长潜力巨大,城市化对环境又会带来巨大影响,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感受和经验。中国很多绿色产业,比如生物化学在农村开始快速发展。保护农村地区的环境,也十分重要,所以必须有相关的法规来保护绿色产业在农村地区应用相关的技术,包括水资源保护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

刘若鹏:

我们是以超材料为特色的新兴的研究机构和产业化机构,2010年才成立,从超材料科学概念到规模化应用一路走来。在中国这样创新产业链不健全、制度障碍无法破除的大环境下,如何从源头创新,并且构建新兴产业的实践,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把民营研究院和创新型企业,以及风险投资三者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既有基础研究,同时又直接面向产业化,也不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编制范围内的需要自负盈亏的新兴机构。

绿色技术发展第5篇

关键词: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体系;发展情况;应用进展

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工程施工对环境的集中性、持续性和突发性影响,决定了建筑业推进绿色施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切实推进绿色施工,使施工过程真正做到“四节一环保”对于促使环境友好,提升建筑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体系的概念

1.关于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的定义

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体系基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着眼于微观行业实施控制的方法,所强调的“节约”,是建立在人类自然和社会环境基础上的节约,意在创造一种对人类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最小,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的全新施工体系。科技型绿色施工体系本身并非一项具体技术,而是针对整个施工行业的一个革命性变革,其影响范围覆盖整个施工过程的施工管理和技术内容。施工企业会因推进绿色施工增加施工过程的难度,也会因施工措施费增大而使项目成本增加;但在实施效果上,会逐步显现环境污染减少、短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进而为国家实现可持续高速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改善做出应有贡献。

2.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与传统施工技术之差别及重点

施工是指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承包企业,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配置一定资源,按照设计文件(施工图),为实现合同目标在工程现场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科技型绿色施工目标为:(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环境保护。可见,科技型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要素中,除质量、工期、安全和成本控制之外,绿色施工要把 “环境和资源保护目标”作为主控目标之一加以控制。正是因此,施工过程控制目标数量的增多,必然导致施工企业施工成本的增加。而且,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得越多,要求得越严格,企业成本增加,施工项目部所面临的亏损压力就会越大。在此,科技型绿色施工所谈到的“四节一环保”中的“四节”与传统的所谓“节约”是不尽相同的,有其特别的含义:出发点不同―动机、着眼点不同―角度、落脚点不同―效果、效益观不同―国家。

可见,绿色施工所强调的“四节”并非以项目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基础,而是强调在环境和资源保护前提下的“四节”,是强调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四节”。因此,符合绿色施工做法的 “四节”,对于项目成本控制而言,一般是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但是,这种企业效益的“小损失”换来的却是国家整体环境治理的“大收益”。这种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在客观上的不一致性,肯定会增加推进绿色施工的困难,因此要充分估计在施工行业推动绿色施工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二、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绿色建造是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建造理念,要求所有建造参与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维修的全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追求各项活动的资源投入减量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最终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过程安全、品质保证”的建造目标。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绿色施工表现为一种过程;绿色建筑表现为一种状态或者说产品。绿色施工可为绿色建筑增色;绿色施工不一定建成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形成,必须首先使设计成为“绿色”;绿色施工关键在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策划成“绿色”,才能使施工过程成为绿色。绿色施工主要涉及施工期间,它对环境影响相当集中,施工过程做到绿色,一般会增加施工成本,但对社会及人类生存环境是一种“大节约”。绿色建筑事关居住者的健康,运行成本和使用功能,对整个使用周期均有重大影响。

综上,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互有关联又各自独立,建设部既抓绿色建筑,又抓绿色施工,确属双管齐下之,长此坚持,必会取得良效。我们作为施工企业,切实在施工过程做到“四节一环保”,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对于实施科学发展观,在建筑行业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思想,促使环境友好,提升建筑业绿色施工水平是刻不容缓,大势所趋的伟大壮举。

1.与节约型工地的差别

绿色施工是以环境保护为前提的“节约”,其内涵相对宽泛。节约型工地活动相对于绿色施工,其涵盖范围相对较小,是以节约为核心主题的施工现场专项活动,重点突出了绿色施工的“节约”要求,是推进绿色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施工过程最大限度的实现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大节约”具有重要意义。

2.与节能降耗的关系

倡导“节能降耗”活动,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是推进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绿色施工活动之一。绿色施工包含节能降耗,是绿色施工的主要内容。推进绿色施工可促进节能降耗进入良性循环,而节能降耗把绿色施工的节能要求落到了实处。我国是耗能大国,又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国家 ,当前我们必须把“节能降耗”作为推进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重中之重,抓出成效。

3.绿色施工实质

推进绿色施工,说到底,是施工行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替国分忧,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积极应对措施,是企业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和严酷的环境压力,自我加压,挑战历史和未来工程建设模式的一种施工活动。

三、我国推进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的进展和应用分析

2003年中国申报奥运成功时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后,建筑领域的绿色概念开始逐渐形成。在200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我国在城市建设、施工管理、运行等各个环节都践行了绿色奥运理念,大力推行了建筑节能、环境与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建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突发性、集中性和持续性影响,已经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建筑业企业和工程项目施工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已经形成广泛的主流意识。

1.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太阳能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源,每秒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欧盟和美国都大力鼓励太阳能技术。我国政府2009年相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建筑节能成为国家优先支持的重要行业。“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利用屋面构架、建筑屋面、阳台、外墙及遮阳等,将太阳能利用纳入设计内容,使之成为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利用技术,建筑上直接利用的方式有:①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进行供暖;②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③基于集热一储热原理的间接加热式被动太阳房;④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产生的热压增强建筑通风。目前利用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的技术比较普遍。

(2)太阳能与建筑光电一体化:是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将白天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由蓄电池储存起来,晚上在放电控制器的控制下释放出来,供室内照明和其他需要。光电池组件由多个单晶硅或多晶硅单体电池通过串并联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目前多采用把太阳电池组件发电方阵形成一个整体屋顶建筑构件来替代传统建筑物南坡屋顶,实现了太阳能发电和建筑的完美结合。

2.供热计量技术

我国的供热采暖系统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室内垂直单管串联方式,用户无法自行调节室温,更谈不上按热量计量。经过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单位的共同努力,在供热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特别是最近两年,供热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发展很快,各地进行了许多试点示范工程,北方主要大城市相继出台了关于住宅供热采暖系统分户热计量的管理规定,北京、天津还编制了实施规程,供热计量收费逐渐在我国推广。

3.新型建筑能耗技术

(1)中水回用、雨水回收技术:近年来城市地下水减少很快,城市水资源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引入了雨水回收系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节水。

(2)热交换新风置换技术:全热交换器通过24小时不间断的换气,使住宅整体保持新鲜工期的流通,由热交换芯将室排出的空气和室外引进的空气进行温度和湿度的交换,减少换气时的能量损失,可以达到节的效果。

(3)植物立体绿化技术:该技术的种植床由外皮包裹基质,内埋有微孔中空纤维管,可以均匀地供应 水和营养成分,组合若干单元可形成大面积植被,并可方便地铺设或转移。特别有利于种植草皮,实现建筑(屋顶、墙面)的立体绿化。在部分屋顶和西侧墙使用该技术完成建筑物立体绿化,起到净化空气、防止粉尘污染、减少城市噪 音及光污染、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

(4)隔音降噪系统:外墙系统、外窗系统和楼板均采用隔音构造措施,有效阻隔外界及楼层间的噪声,提供安静的室内环境。

(5)女儿墙、屋顶及地下保温系统:街区从楼基到楼顶,形成严密的隔热保温体系。保持智能居所的独立性,减少能量散失。屋顶设置较厚的保温层,女儿墙部分也严密包裹,并且把隔热层延伸到地面冻土层以下,形成闭合的保温隔热体系,全方位阻隔能量流失。

(6)绝缘外墙系统:街区外墙在结构之外设置了特别的保温层,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像给房子穿了保温隔热的外衣。此系统的技术整合,使住宅的制冷采暖能耗大大低于传统住宅。

(7)自然通风、采光:自然通风是由来自室外风速形成的“压差”和建筑表面的洞口间位置及温度造成的“温差”形成的室内外空气流动。按照热力学原 理,建筑室内温度有沿高度逐渐向上递增的特点。屋顶是形成温差、组织气流的重要环节,当室内存在贯穿整幢建筑的“竖井”空间时,就可利用其上下两端的温差来加速气流,以带动室内通风,其实质就是“温差―热压―通风”的原理。

光导照明系统而打破了照明完全依靠电力的观念,是一种绿色、健康、环保、无能耗的照明产品。光导照明系统的采光器可以滤掉了大部分阳光中的有害成份紫红外线,同时对太阳光中的具有放射性的射线也进行了排除,给人类提供了安全阳光新概念,不用担心在阳光下皮肤会变黑和灼伤、人体缺钙,也不用为夏天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而担心。

4.住宅建筑(小区)智能化综合技术

以住宅的物业管理系统、工作业务系统为核心,集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远程抄表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实现信息共享。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1)微电网控制: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沼气发电)的特点是容量小(大型风场除外)、间歇性强,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用于满足本地负荷。也就是说此部分能源现阶段只能在一个局部范围(例如一个小区、一个城镇)应用,不足部分还需要由公共电网补充。在能源的利用角度来说应鼓励在局域使用多种生态能源,使它们之间互为补充,以达到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控制几种生态能源之间转换及公共电网转换的系统称为微电网控制系统。

(2)智能小区低碳地下车库:是指在大型的小区地下停车场建设中采用一种由光导照明、太阳能发电、LED灯和节能灯照明,结合微电网控制管理技术实现电能最低消耗。并对车辆进出与停放实现综合智能化管理。

四、基于推进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体系的设想

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体系不能仅限于概念炒作,必须着眼于政策法规保障、管理制度创新、四新技术开发研究、传统技术改造,促使政府、业主和总承包商多方主体协同努力推动,方能取得实效。绿色施工技术是绿色施工的基础。全面推进科技型绿色施工技术开发研究,当成为建筑业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

1.强化对符合绿色概念的四新技术开发研究

包括建筑护结构的保温技术;采光屋顶太阳能利用及光伏发电综合技术;玻璃幕墙太阳能利用及光伏发电综合施工技术;新型模架体系开发;绿色混凝土技术等。

2.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如施工现场废弃物减量化与再生利用综合技术;工程降水对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影响及防治技术;减少和避免基坑降水施工综合技术;施工降水回灌及循环利用技术;绿色施工环境效果检测技术等。

3.施工机具设备开发研究

绿色混凝土和砂浆搅拌站设备制造技术研究;节能、降耗和降噪的新型施工机具开发研究;起重机械安全作业网络化监管技术;砂浆输送、喷射与摊平装备研究等。

五、总结

绿色理念的在建筑业的真正落实是一个社会问题,至少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业问题,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没有政府的系统推进措施,欲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目标是极其困难的,特别对于绿色施工过程的实现,则更显问题突出。只有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从法规、政策、管理、标准、监督和技术攻关等多途径、全方位进行协同工作,才能实现良好的绿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其玉,路斌,白恒宏等.高层建筑幕墙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3,44(1):56-61.

[2]杨海静.探讨绿色建筑在实际工程当中的实现与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2,(1):220.

绿色技术发展第6篇

关键词:低碳住宅;建筑节能;建筑技术

1. 概述

低碳建筑主要是指在建材与设备制造、建筑物施工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应用化石能源,减能增效,使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的房屋建材总量与选择类别使碳排量减少;二是水循环利用的节约,倡导循环与节约用水;三是尽可能使应用交通工具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明显减少。

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已成为最大的能耗行业,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7.1%,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同条件下,使用住宅过程中的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二至三倍,而且,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达50%,大大超过运输与工业领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建筑及节能建筑将逐渐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减碳潜力,更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

2.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只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类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使低碳住宅技术获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节能建筑体系、屋面保温材料、新型节能墙体及供热排风采暖系统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在产业规模上一些节能产品已日趋成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亦逐渐成为主流,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目前的建筑总面积达450亿平方米,此外每年新增近20亿平方米。每年的新建建筑几乎都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建筑中,只有不到5%的建筑采用节能措施。

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将至少将投资1.5万亿元用于住宅节能建筑建设,世界各国的低碳建筑产业增长速度也高达60%。但目前我国住宅低碳建筑技术还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应用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问题较多,诸如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技术尚未成熟、没有投入足够经费、无法预测市场前景等都导致转化成功率不高,难以有机结合产学研。二是应用于低碳建筑的产品水平各不相同。三是节能产品还具有较高成本,对于普及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十分不利。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意识不高,导致开发商不够重视低碳住宅,因此低碳住宅推广还任重路远。

3. 国内外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对比

3.1 朗诗国际街区――我国成功应用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典范

位于杭州经开区的朗诗国际街区,基地南邻为梦琴湾小区,北侧为城市绿地,街区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朗诗置业提倡恒湿、恒温、恒氧节能及低碳建筑技术在此街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这一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应用。地源热泵系统不受空调束缚;通过辐射效应对室温进行科学调节,楼面不存在空调“补丁”,室内不存在任何噪音,楼板几乎没有热胀冷缩的损害;“绝缘”外墙系统具有保温衣作用;保温系统使生活在街区的人们感觉特别舒适,就好似住在“生态控温舱”中,整个楼内形成隔热保温体系;外窗系统具有双向隔热作用,采用隔热保温阻热设计,实现对绝热传导的隔离作用。惰性气体充于玻璃内使传递的热能量有效降低;24小时置换新风系统,使室内空气清新常在。在住宅地面上设置的新风口将室外新鲜空气进行除尘及温湿处理后送入室内,使呼吸的空气始终新鲜。

3.2 英国贝丁顿――国外低碳住宅应用的典范

贝丁顿是世界上首个零碳社区,也是英国具有环保生态功能的一个最大的小区。2002年入住以来备受世界瞩目,是国际公认的低碳建筑典范。英国是一个位于高纬度的岛国,具有漫长寒冷的冬季,约有六个月的采暖期。为使建筑能耗有效降低,设计者研究探索出零采暖模式,即社区住宅全部都朝南向,每户安装玻璃阳光房。采用300毫米厚度的绝热材料用于建设外墙、屋面及楼板,采用三层玻璃的窗户并内充氩气,采用木质窗框以实现对传热的有效减少。小区精心设计了自然通风系统,一排排热压“风帽”矗立于屋顶上,能够向房间不间断地送入新鲜空气。这种装置采用被动式通风方式主要由风力进行驱动,能够根据改变风向而随意转动,建筑内部通过自然风压作用得到新鲜空气,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向外排出。此外,热交换器设于内部,可将排出废气的近三分之二热量进行回收,实现对室外寒冷新鲜空气的预热。

4. 相关措施与建议

4.1 制定扶持低碳住宅的相关政策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有利时机,在有关政策方面向低碳住宅建筑倾斜,鼓励建设绿色低碳建筑,设立绿色低碳建设基金。在成熟阶段,可利用发达国家诸如财政补贴、政府管制、碳排放交易等低碳政策工具,提高低碳政策的支持。

4.2 制定低碳住宅建筑评价标准并逐步完善

促进低碳建筑发展应制定m应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使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低碳建筑标准主要根据低碳设计指导原则及技术规范等方面内容制定。进而建立符合我国低碳建筑标准的测评体系,由第三方测评机构测评建筑能耗,结合测评结果出具能耗证明,作为扶持低碳建筑政策的重要依据。

4.3 提倡低碳住宅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主要由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组成,前提是低碳社会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低碳经济的实现。对社会认同的低碳住宅价值体系进行整合,形成共识,创造其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对住宅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使能源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促进节能低碳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结论

一是未来发展重点就是低碳住宅规划设计,目前低碳住宅主要集中于节能设备材料应用上,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比较滞后。部分发达国家采用计算机和自然环境优化建筑节能方案已逐渐成熟,并重点关注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方法。

二是企业优势主要在于研发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将成为未来住宅建设的趋势,低碳住宅技术具有很大市场。扩容的市场将使更多企业进入而增加相互竞争。所以,现有企业提供技术应在低碳技术方面增加研发投入,研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三是开发企业应把握机遇,为低碳住宅建设提供导向作用。我国目前低碳住宅的发展起步较晚,数量不多,住宅开发企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来低碳住宅将是住宅建筑主流,开发企业应尽早抢占市场份额,为促进我国低碳住宅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志莹.绿色住宅的低碳技术应用[J],上海房地产,2014.10

[2] 郭松海.推动低碳住宅工业化生产促进住宅业可持续发展[J],低碳之路,2015.8

[3] 熊焰.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J],低碳之路,2015.2

[4] 王.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5] 韩中德.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J],住宅产业,2014.9

绿色技术发展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的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筑技术的环保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建筑技术逐渐成为当今建筑技术的主流。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不论是对资源的节约还是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都显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能够使建筑充分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所以,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必须得到建筑行业的充分认识,充分了解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针对当前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是我国的建筑技术走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

1. 绿色建筑技术实施体系不完善

绿色建筑是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不是单纯简单的“绿色”而已。我国绿色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实际建筑过程中的实施经验相对不够,绿色建筑需要的配置体系和评价机制等也不够完善。再加上现在的绿色建筑在节能方面过分的强调,没有考虑到其本身经济适用的性能,这样会严重阻碍绿色建筑实现其本身绿色效应的作用,这些都是绿色建筑技术实施体系不完善的表现。我国的建筑行业消耗的资源在全国资源消耗总量中占很大比例,发展绿色建筑技术是当今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 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较晚,对其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再加上教育方面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欠缺,这就导致了难以掌握系统的建筑设计知识。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还是靠借鉴国外的例子,不能够亲自实践,因此缺乏实践经验。我国的建筑师虽然在设计方面的经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还有一定的欠缺。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技术,它的跨度很大,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环境、市场运营、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这就导致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建筑师比较少。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施工人员对绿色节能环保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不能很好的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现在,我国的各个建筑工种分配很明确,这使得绿色建筑的协调性较低,绿色节能设备往往都是在建筑后期才能够安装,不能真正的实现整体化的绿色建筑。

3. 经济产业链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在理论和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但是由于经济产业链的不完善,造成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分布不均,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差距很大,尤其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降低绿色建筑的建筑材料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我国建筑走向绿色发展道路的基础。绿色建筑的兴起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产业的产生,但是经济产业链的不完善不能很好的与当今市场经济相适应,阻碍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规模。

二、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策略

1. 转变绿色建筑技术的理念

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号召,把科学发展观渗入到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低碳、环保,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施工建筑。牢牢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充分发展绿色建筑的优势,建造一个环保的社会。在建设过程中,要较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监管,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技术支持,构造绿色建筑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政府要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利用方面的扶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立法,使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有法可依。在资金方面,要给予使用绿色建筑技术企业支持,建立绿色建筑的发展机制。从多方面支持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是绿色建筑在研发、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的到提升,弥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慢的问题。不断完善关于绿色建筑建造的标准,规范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加大科研创新,提高我国的绿色建筑在创新领域的国际地位,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借鉴,并且尽快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努力使我国的绿色建筑及其相关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2. 调整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路线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种融合多个方面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绿色建筑具有单独的功能配置,它是组成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单体;绿色建筑在技术方面具有自己单独的系统;绿色建设技术系统是从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层面进行构建的。绿色建筑技术要充分考虑其作为城市单体与城市整体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其自己系统中的不同技术的融合,以及建造不同时间端上的协调。要把各种技术综合优化,才可以最大化的发挥绿色建筑技术的效果,如若只是单单的发展体统的某个部分,非但不能提高整个体统的效率反而还会使适得其反,降低整个系统的效率。要对系统整体分清主次,技术优化注意成本,协调好技术优化和成本的关系,真正发挥绿色建筑技术优势。

3. 拓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

国外在绿色技术的发展方面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我国要充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加以改进,使之能够适合我国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改进后的技术要求能够适应建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之充分融合。在某些特定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要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进行融合,使之适合当地条件。

三、结语

绿色建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等特点,其重要性必须得到建筑设计行业的充分认识,要加大对其的发展创新,使之适合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提高人们居住水平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姜荣 .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 [J].建筑与文化 ,2014(2):129-130.

[2] 王俊勇 . 关于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探讨 [J].硅谷 ,2014(8):11+8.

[3] 金水荣 . 关于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14):174-175.

[4] 马维娜 , 梅洪元 , 俞天琦 .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 建筑技术 ,2010(7):641-644.

[5] 周赛军 . 探讨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华民居( 下旬刊 ),2013(11):112.

[6] 甘玉凤 , 陈铭心 . 谈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技术应用[J].山西建筑 ,2013(24):202-2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