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4-01-08 11:25:01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第1篇

关键词:路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报告把文化建设工作第一次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趋势的新认识、新总结、新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文化建设在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对一个国家说是如此,对一个地区来说同样是如此。因此,弘扬先进文化,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建设文化大市,是提升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路桥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背景。近些年,路桥区经济高度发展,在文化领域建设较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对路桥区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及意义,那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如何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如开展“文化强区”建设,重视。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等载体。

1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1从宏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其自身的文化,所以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和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对人的影响,受某种特定文化影响的人群将拥有一种基于此文化的思想和观念,而这种思想和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引这一群体沿特定方向发展。分析目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经济特征,即一些民族文化的特质正在成为一些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力量,并主导着一些行业和产品,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而这些都跟人的因素有关。

1.2从中观角度分析

每个国家有自己统一的民族文化,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也有其自身的区域文化,从而使各区域存在差异,发展也不尽相同,特定的文化能促进区域的特定发展,同样也促进区域特定的创新趋势,如果能准确把握好区域文化,沿特定的方向发展区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浙江,有着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讲求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由于国家的宏观控制力度较小,浙江的非国有经济比例一直很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较少,这就磨练了浙江的企业家与境外强大对手较量的能力,培育具有创新思维方式和。敢为天下先。、勤奋耐劳的企业家,形成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迅速发展的地域优势。

1.3从微观角度分析

现在人们[论文]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了文化因素,但由于对文化的认识还不透彻,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比较普遍的倡导就是。借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这种提法不错,但几乎都是在做表面工作。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进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销售,这些都是区域特有的文化产物,不过都是属于浅层次的物质文化。我们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除了要注重区域物质文化外,

更重要的还是要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抓住区域的精神文化,以这种文化来带动区域内的人群,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而从根本上带动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2路桥区经济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必然涉及到各种现象和文化问题。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真正认识自然经济规律和计划经济间的传统弊端,对制约路桥老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因素要彻底改革。这就需要认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观念。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增长方式上转变,即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这离不开文化观念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是在一定的经济系统内部的制度安排,在现实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也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讲,粗放经营方式是计划经济观念的必然产物。由于资源配置上长官意志的影响,导致在经济建设上脱离实际,无视区情和原有的基础和资源的状况,追求高指标、大项目,摊子越铺越大,在实际运行中完全是凭主观意志办事,给路桥老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从主观上看,落后的文化环境也是其滋长的土壤条件。比如在文化观念上,有的人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人惟我独尊,我行我素;有的人自私自利,化公为私;有的人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有的人不守信用,制假售假。他们那种以利己主义为文化内核的观念,使得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人心涣散,纪律松弛,企业生产不景气,产品粗制滥造,没有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路桥老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文化观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才可为路桥老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路桥老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在文化观念上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和平均主义的惯性。路桥在文化观念上有很多好的东西应当继承和发扬,但也严重存在着平均主义、等级森严的价值观,中庸无为、墨守成规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心理积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常规陋习,以及“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意识。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如果不彻底改变,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会遇到习惯成自然的强大的本能的抵触,经济的发展就会步履维艰。恩格斯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必须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开始,加强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因此,从文化观念的转变入手,建设先进的区域文化,是加快路桥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路桥区经济发展对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努力适应这种客观要求,是路桥老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路桥老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1确立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文化品格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市场经济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平等原则、价值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诚信原则、科学原则、民主原则、智能递增原则等等,都体现着新的崭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树立现代的健康的文明的先进文化观念,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及道德体系,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尊法守信、开拓创新精神,发挥社会舆论对市场的监督作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2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树立人才资本的文化观念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在路桥老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取决于全体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本的培育。过去路桥老区粗放经营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高。加强文化建设,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路桥老区的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21世纪,人才资本越来越发挥着最主要和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推动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产品的生产、价值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增长都主要通过智力因素来实现。因此,作为智力经济核心的人才资本的开发愈显重要。物质资本与人才资本不同,物质资本是被动资本,属于递减型的消耗;而人才资本是主动资本,属于递增型,在开发利用中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增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把人才资本作为一种经济战略资源,用人才观念的优势来创造人才的优势,就不能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教育的基础地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单纯是一种超社会的经济行为,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要使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中,要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如果我们只讲物质资料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忽视甚至贬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那么,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即使在某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只能是短暂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繁荣。

4以文化的繁荣推动路桥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转变文化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可以带来文化自身的繁荣,而且可以为经济的发展牵线搭桥,为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抓好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不能就文化论文化,就经济谈经济。必须将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的文化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加大文化复兴的力度,对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在路桥老区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4.1牢固树立文化立区的新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从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需要出发,正确认识文化的功能、地位、作用,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文化大发展。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要进一步确立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观念,破除“先经济、后文化”、“经济是目的,文化是手段”和“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的思想,跳出文化建设文化。领导干部要重视个人的文化积累,不断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使自身的文化意识达到先进文化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担负起领导文化建设的重担。

4.2坚持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要实现路桥老区经济社会的赶超型发展,必须着眼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借鉴和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变革的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永无止境。伟大的实践迫切要求我们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区域经济理论、体制改革、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文化进步的创新方面,不断扩展新视野,使路桥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总之,通过文化建设的开展,使老区人民树立起现代意识和竞争精神,进而在路桥老区形成良好的现代化社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路桥老区在市场经济大潮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4.3提高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领导,在于经济决策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水平的高低。路桥老区各级领导机关和决策管理人员,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氛围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应该说,是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的。但是,也还存在着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能同步的问题。除了思想方面的原因外,文化素质和决策管理能力不高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有许多人不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缺乏现代科技知识,在素质上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县乡和长期亏损企业,由于领导者文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贫乏,不是盲目蛮干,浮夸虚报,就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因此,我们既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着重提高经济决策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觉悟高、文化素质好,讲政治、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决策管理队伍。

4.4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要加大教育投入,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在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选拔和重用高、精、尖科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提高现代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践证明,凡是文化发达、科技普及、劳动者素质高的地方和企业,集约型经济就发展,劳动生产率就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就快;凡是科技不兴、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的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就缓慢,经营就粗放,劳动生产率就低,社会生产力发展就不快。路桥老区部分农村贫困的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普及率低,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者比重低。因此,我们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进行科技输血,帮助劳动者提高技术本领,使他们增长智慧。

4.5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法制文化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剔除落后封建糟粕;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路桥的诗词、楹联、山歌、调声是路桥特色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悠久的传统,是传统文化中的奇珍瑰宝,要光大发扬;建祠堂、做斋,搞宗族宗派活动是封建糟粕,要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积极推进文化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

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的重大区别在于:小农经济是以人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则是以法治为基础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把法制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使法律从外在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变成人们内在的自觉的意识,自觉的行动,就必须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法律进万家、领导干部学法讲法、村民自治试点村庄全面普法等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灿烂的法律之花,必将结出丰盛的经济政治之果。

参考文献

1.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伦秀海,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5/03,

2.杭州特色区块建设和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发展导向,杨正宇,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3.地域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隋琳,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4.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台州市体育场地调查与分析,方爱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5,

5.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成都市新都区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农民快速增收的成功探索,黄蔚,城市发展研究,2006/01,

6.文化建设: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崔慧霞,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01,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第2篇

一、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社会的物质生产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观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追求进步的理想制度,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人心齐,泰山移”,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就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凸显经济腾飞,用温总理的话讲:“再大的问题,除以十三亿,就成了小事情”。

其次,在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是单看经济实力的强弱,而是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种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弱。放眼全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历崭露头角,全党全社会都已掀起知识创新、人才开发的热潮,使科教兴国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加强社会主义文件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文化与智力支持。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抓好法制教育,使全体公民懂得自己的去权利和义务,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消除各种丑恶观念,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唯心论,破除各种迷信,排除愚昧,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齐抓共管

邓小平同志指出“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共抓物质和文化建设。同志又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的基本方针。是否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全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抢占物质文明的制高点,又要抢占精神文明的制高点,把发展先进文化寓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否则,即使经济一时搞上去了,迟早也要掉下来。

五、当前,文化建设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了文化建设,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一些领域道德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消极腐败观念尚未全面有效地得到遏制,有些地方,有些方面甚至还在滋长,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总之,面对新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当前文化建设者,存在一手软的情况,在一些部门,一些地区,松懈了文化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建设重要性,究其原因,就说对“两个建设”衡量指标发生错误认识,这种人滥用经济的数据、指标去衡量、评判文化发展,他们没有用文化的层面去评判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实质就是价值观的扭曲,是拜金主义的表现。

六、大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第3篇

【关键词】 文化建设;县域经济;作用

经济和文化建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先导,而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文化源远流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文化建设,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可忽缺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中,重视县域文化建设,确立县域文化地位,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县委县政府为振兴眉县经济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有力地助推了眉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在县域经济建设中,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劳动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眉县文化建设的现状

(1)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过全县干部的不懈努力,眉县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势在必行。眉县文化积淀深厚,资源禀赋独特。秦岭和淮河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就在眉县境内,山川秀丽,受到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高度赞美。“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因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东汉末年的权奸董卓将他的安乐窝――眉坞就修建在这里。人杰地灵,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就是眉县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直流传至今。因此,一定要把眉县的经济、文化建设好。打造“山水相融、城乡一体、天蓝地净、绿染眉坞”的大生态新格局。

(2)开展了“六扫除六确立”学习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作风,振奋了精神。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的安排,在全县开展为期六个月的“六扫除六确立”活动,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优化环境工作热潮。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民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聚力实干、创先争优,推动保障民生再取新突破,社会管理再上新台阶,规范服务再上新水平,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实现“旅游大县,科教名县,经济强县”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现代、绿色、平安、幸福新眉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确保了各项工作快速起步、良好开展、圆满完成。

(3)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升了文化品位。一个县区文化的发展,不管是对人本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县区的和谐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和谐极其重要的保证。文化娱乐活动是社会与个人、社会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和谐、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县区作为整个社会的细胞,县区的和谐已经成为社会和谐最根本的基础,和谐的县区文化建设必须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升县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县委领导班子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2012年春节期间,举办了为期8天的大型社火表演、车社火、马社火、秧歌、锣鼓、赶犟驴、舞龙舞狮、跑船等传统文化项目。这些活动的举办,提高了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

(4)举办了三期“眉坞大讲堂”。为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眉县县委举办了眉坞大讲堂。目前,全县上下处处呈现 “抓经济、谋发展,重民生、促和谐,转作风、树形象”的良好氛围。县委中心组带头学习,请专家举办“生态立县”和“旅游兴县”专题讲座。同时,县委主要领导辅导学习,县委书记亲自上党课。乡镇部门坚持学习,学习领会市县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县委关于“五包促五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求。通过眉坞大讲堂,使全县各级班子民主意识、发展理念、创业精神、工作作风得到全面强化提升。

二、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助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1、发挥“商标”效用,实现眉县经济价值的大提升

人们常说:“商标是商战的利器,是开拓市场的先锋"。一种商品要打开销路,为广大消费者所认识,除保证质量的可靠性外,还必须通过商标这一焦点进行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以快捷的途径认识商品。眉县要走出去,每个人就要爱护眉县的荣誉,爱护现有的品牌;就要从科技、农业、工业、旅游处着手,让全国人民发现眉县、认识眉县、走进眉县。

2、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四大战略,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助推了眉县经济社会发展

(1)科技教育成为发展基石。眉县始终把科教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首位,围绕经济加速发展,专门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和人才引入扶持基金,鼓励个人、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积极争取申报科技项目,先后为企业争取了研发资金1220万元,56个科技项目顺利落户。2010年,眉县共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68件,转化省市级科技成果12项,实现产值80多亿元。从创新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扩张,科技教育激发了发展的无限活力。

(2)特色农业形成发展优势。围绕“一县一业”,眉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创汇农业、品牌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了产业优势。2010年眉县猕猴桃总面积达到了21.7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80元。此后,组织果农赴新西兰学习考察猕猴桃产业发展技术。在做优做大猕猴桃产业外,眉县与新西兰环球园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变革作物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提升果品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开展果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了原果与深加工产品共同迈向大市场的格局;一系列举措使眉县成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部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 “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眉县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

(3)工业集群突出发展活力。面对关天经济区发展重大机遇,县委政府以大视野、大思路,谋划建设工业,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强县富民为目标,加快实施 “项目支撑、园区承载、骨干企业带动、招商引资推进、千名小老板培育五大工程”,破解 “土地、资金、人才、环境四个难题”,强化 “领导、包扶、考核、氛围四项保障”,以促进全县工业经济突破性发展。以宝深、皇城、玉全、秦岭砖机制造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以太白酒、老牛面粉、恒兴果汁、蒙牛现代牧业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以秦塬、全兴为代表的纺织产业;以社会水泥为代表的建材产业,四大集群优势突出。

(4)精品旅游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显现发展后劲。太白山位于秦岭北麓,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2米。太白山以高、寒、险、奇、秀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由于地质地貌、山岳冰川、源泉秀水、森林群落、天象景观、奇花异草、人文历史构成了完美的景观体系,是最佳的生态旅游景区,为发展旅游产业创造了先机。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投入,积极推介,使旅游成为了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尊重和保存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弘扬横渠张载文化:眉县与宝鸡文理学院举行弘扬传播张载文化座谈会,会议就建设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研究弘扬张载学术思想、开展校地合作示范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实现校地合作、弘扬传统文化、对提高眉县知名度、发展壮大县域旅游、服务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眉县属于古周原地区,西周文物众多。马家镇杨家村出土大批周朝历史文物,27件青铜器全都有铭文,总字数达4000多个。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铭文之长、内容之重要、保存之完好,在我国文物出土史上极为罕见。这些铭文,为破解周朝诸王时代划分提供了可靠参考,而且对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及西周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5)“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实现眉县招商引资大丰收。新风扑面满目春,城乡处处绽新颜。通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四个方面的文化建设,提高了人们的素质和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营造了清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和投资环境,加速推进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眉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近到过眉县的客商都说眉县变得越来越干净、有内涵了;广大群众普遍反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心情都很舒畅,日子过得真舒心;眉县这块8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见白墙、灰瓦、绿地、鲜花,眉县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同时,眉县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叠加。

综上所述,以上成绩的取得都是文化建设给眉县经济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为此,我们要更进一步注重文化建设,把眉县的文化建设做大做强,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为建设富强、文明新眉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第4篇

一、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服务管理

经营性文化经营单位的服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开发区辖区面积与其它兄弟乡镇相比较小,但在文化经营单位这一块也可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网吧9家、电影院1家、音像店3家、游戏室2家、溜冰场2家、便民信息站(e城)12家。文化经营单位也是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场所,为此,领导一贯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和指导。

1、严把证照关,重点打击黑网吧,杜绝无证照经营现象;

2、加大对各种经营文化行业的检查力度,净化市场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3、加强排查,准确掌握信息,及时化解突发问题,促平安,保稳定;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文化经营单位业主的守法经营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二、基层基础文化建设的情况

按照区政府对镇级(街道、开发区)书记、主任责任量化考核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开发区对基层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

1、加大文化事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含基本支出(工资福利)、项目支出(各种文化活动、差旅费、劳务费等)、购置设备(信息共享工程)、综合文化站建设前期投入共21.4416万元,占开发区20*年财政支出991万元的比率为2.18%;

2、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已开放使用;

3、综合文化站建设前期已投入7.5万元,完成了大楼选址、图纸设计、可行性论证、环保项目选址、项目建设规划意见书、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和招投标等工作,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此事已专函送达文广新局);

4、*村农家书屋在区局的帮助下已建成投入使用,受到群众的好评,拾围村计划在年底建成使用;

5、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去年完成了*村的覆盖,拾围和莲塘面两行政村之前已完成,解决全辖区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6、坚持“2131”送电影下乡工程,积极配合农村电影放映;

7、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蓝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登山活动等等。

三、日常工作存在几个问题:

1、便民信息站、溜冰场的管理定性问题;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第5篇

(一)建立理念系统

理念系统是文化建设之魂,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充分调研,投入必要的人力、时间和财力。1.财力投入。图书馆的工作和活动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最终影响到办馆效益。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图书馆面临财政危机,事业陷入低谷。对此,首先要积极呼吁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保障并增加图书馆经费投入。图书馆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具体落实,以点带面,逐渐推广,使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图书馆也应积极主动与各界真诚合作,让社会各界通过资助、捐赠、媒体宣传、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方式参与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建设。2.人力投入。主要表现在领导班子的自我加压和对职工的发动与组织上。领导者首先需要具有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勇气和准备,从剖析现有的管理思想和做法起步,对各种不合时宜之处动真格。其次,建立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制定推进计划和实施意见,具体承担和落实各项工作。同时,让职工参与重大制度制定和服务模式改革实践,保证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合法性、稳定性,维系制度建设的严肃性。[4]3.时间投入。下大力气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访谈、调查研究、讨论、培训,有专家课题组与中高层管理干部分别访谈,职工问卷调查,读者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职工共同参与讨论,全体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等形式。通过对组织使命、目标锁定、功能定位的反复认识和提炼,继承现存制度文化层面中先进的东西,摒弃阻碍发展的观念和做法,对原有比较薄弱或缺乏的部分进行新的提炼,不断扬弃与完善,最终形成理念,之后再举办全员培训班,进一步形成共识。

(二)制度整合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制度创新要点应集中在有效使用新技术、加大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缩短文献供给的时空距离、为科研工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上。图书馆要大兴制度文化建设年,以岗位制度卡为工作思路,力求寻找能体现核心价值观、增强上下左右等维度的整体效用和诚信度最佳结合的途径。具体做法:

1.现有制度整合汇总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本着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新理念进行梳理,修改补充,或重新制订,或作调整,中止执行等,最终形成能指导工作运行的条理清晰、责任明确、操作可行、考核有据的制度体系。同时落实制度管理与执行部门的职责,形成每项制度的实施意见和执行规则,建立制度执行情况的年度考核制度与评估机制。

2.编制岗位制度卡岗位制度卡是指各岗位应承担的工作任务、上岗条件以及对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的是某岗位干什么、何要求,从操作层面上促使员工从知晓干什么到理解怎样干,从提出条件与要求到设定具体评估标准。由于岗位类型、功能以及工作特点不同,不同的岗位形成的作业规范、标准量化、考核指标的制度卡具有多样性和差别性。比如服务出纳台、设备维护等岗位,对作业正规化要求明显;参考咨询服务等岗位,协作共享性显著,任务与要求可比性明显,采用对标、比较、定位的形式形成具有较宽覆盖面的制度卡。通过对作业行为的分解、工作流程的定位,根据不同的要求和设定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岗位制度卡系列。[4]

3.流程优化从质量控制链的视角审视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寻找和分析上下结合、责任关联、相互依赖与制约关系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坚持尊重、信任、授权原则,理顺作业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建立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优化流程规范与规则,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将精致服务、至诚合作的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构筑群体规范、群体效应中,让干部和职工明白自己在管理结构中的方位与职责,清楚其作业流程规则要求,认同并服从管理方式,竭力克服程序不严、职责不明、互相推诿的事倍功半现象,防止重个人得失、轻团队合力,重部门利益、轻整体利益,只提要求不讲控制等情况。

4.规范设计确立和实施图书馆员的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以服务为导向,坚持读者利益至上,规范馆员对读者的行为举动。要求馆员举止端庄,主动热情,接待读者及解答咨询要耐心细致、语言规范等,使服务行为、个人仪表以及人际关系等都按规范行事,把图书馆的理念、价值观融入在日常服务工作和馆员的行为中。

(三)管理创新

首先,建立核心领导层的凝聚力。发挥馆长的关键作用首当其冲。馆长不仅仅是管理者,而且是图书馆整体价值观的最高体现和化身。因此,馆长应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时时保持与图书馆整体价值观的一致性和适应性,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使馆员在各自喜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做到互惠共赢、和谐高效。领导层要做到管理信息透明化,要拧开诚信的双向效应阀门,解除领导者与馆员之间的心理鸿沟,减少沟通信息失真和交流障碍,消除上下自我心理保护的障碍,顺利地达成领导与馆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其次,加强馆员自我管理。现代管理学的一个管理要点是要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工作者,把人安排到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工作等。因此,图书馆应大力提倡馆员自我管理,如分权和授权,工作扩大化,参与式和协商式的管理等。各级领导只负责涉外事务,内部事务放手让馆员去做,不作具体指挥,只负责参与制定计划和检查结果。馆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自我管理,避免有些工作大家都去做,而有些工作无人做,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决策的正确,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工作氛围,体现出科学精神、法制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读者服务水平。

再者,建立激励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获得某种内部的推动力,让人始终处在进取、愉悦的状态中。具体可体现在两个方面:1.报酬与奖惩系统的设计员工可由报酬制度、考评标准来识别组织的价值观念。当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价值观念时就应该受到奖励。奖惩系统的设计有利于馆员理解图书馆提倡创新的价值观。2.晋升、遴选或解雇等标准设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标准,有利于培养图书馆员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作风等,这样管理者在考虑晋升时,可以有效地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打破分配不讲业绩、贡献,晋职、使用上的论资排辈等旧有管理体制。[5]

(四)大兴学习之风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第6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具有信息共享、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等鲜明的特征,日益竞争的新经济环境要求现代企业必须更新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针对现代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几何膨胀,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当地理和空间不再是障碍,当地球越来越象个地球村,我们已全面进人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关于新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新经济时代主要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网络发展和信息共享为主的信息时代、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的革新时代和以知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知识时代。

一、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企业管理理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企业管理理论逐渐出现了企业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的虚拟化,企业组织结构的非线性化、企业文化多元化等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它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能力以及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早期的企业文化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企业管理者文化”,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虽然后期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但是许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仍比较片面,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停留在“制服文化”、“墙上文化”、“口号文化”的层次,许多企业在确定企业文化时也只是一味的模仿和追随一些知名企业,企业文化真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才可能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1.企业文化要具有“包容”性

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传统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要主动地确定企业文化,并以此引导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借鉴先进企业的文化精髓并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确定既具经典又有新意的“包容性”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具有“学习”性

在新经济时代到来之前,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决定了仅仅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需要企业员工们主动地、持续地去吸收消化。因此企业文化要引导企业成为“学习型”团队,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人才,变企业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

3.企业文化要具有“人本”性

由于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服从于企业管理者,它具有典型的“经济”性,并以企业发展速度和获取利润量作为衡量其好坏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文化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是“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孟要性更为突出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追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某种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并且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的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的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共识。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相同、竞争压力相同,而企业的科技发展力也极易被竞争者仿制甚至升级,可以说信息时代使得企业在外部竞争力相似的情况下必须发展内部驱动力,而先进的企业文化正是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核心。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当企业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其个人的价值取向,那么员工便会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其个人的事业,从而摒弃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的行为方式,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增强企业的免疫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2.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首先,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单纯地以物质金钱作为回报已经难以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硬件,企业要吸引并且留住优秀的人力资本就必须依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在用人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知识的更新培训,同时要给其员工以人性化的管理,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把其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其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其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管理方法,从而与企业内员工达成和谐共处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客户服务体系、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新晨

3.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范围可能变化、企业员工会更新、企业的物质资源可能枯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离开团队,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人格魅力,它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或者企业主管的变更而消失,优秀的企业文化会被企业管理者一代一代的继续和发扬,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长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但是要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二、现代企业如何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第7篇

周恩来在担任共和国总理的二十六年间,始终十分重视和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就文化建设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见解和正确的主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论述,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

周恩来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是以经济的改造和建设为基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全面改造和全 面建设。1953年9月, 他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委扩大会上所作的总结发言中指出:“改造当然不限于经济方面,整个社会都在改造,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在改造。整个国家在建设中,在改 造中,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注:《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253页。)1957年8月,周恩来在《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又提出,社会改革“不仅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也会影响到别的方面。因为经济基础变动了,上层建筑也要受影响,就是说,政治上、思想上也要受影响。政治上的制度要适合社会 主义的经济基础,也要改革,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思想也要适合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大家要学 习马克思主义,要爱护社会主义制度。”(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26—227页。)1959年12月,周恩来 在一次谈话中又说:“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注:《周恩来统一战 线文选》第398页。)这就是说, 社会主义建设是包括经济、政治、精神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建设,精 神建设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三位一体”,构成了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

正是从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周恩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的重要思想。1952年10月,他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高潮就要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此 ,我们不应该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将来的事,不能等待,现在就应着手。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象一辆车子的 两个轮子,相辅而行。”(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71页。)一方面,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并根据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建设需要文 化建设的支持。“我国要建设,干部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其它条件都具备,缺乏干部、人才,也是 不行的。而培养干部、人才,就是文教部门最主要的任务。”文教工作中,除了教育,还包括文化艺术、科学 、卫生、新闻、出版等,都与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所以,要进行经济建设,文教部门就必须加强,决不能削弱。

二、组织和引导人们自觉进行自我改造, 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周恩来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必然地要求人们的思想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适合这个社会主义制 度的要求”,这就必须组织和引导人们自觉地经常地进行思想改造,包括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及旧习惯势力的 影响和改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他指出,所有的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都要进行自我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 人,头脑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旧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今天的青年也会受家庭、社会旧思想残余的影响, 所以旧思想旧作风在人们的脑子里或多或少的存在。因此人人都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要把思想改造看成象 空气一样,非有不可。”(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25页。)周恩来认为,思想改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 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的思想改造也就没有止境。一万年后,在人们的 头脑里,还会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新和旧的矛盾,个人和集体的矛盾,还会有思想改造的问题。”(注:《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23页。)所以,我们要把思想改造看成是长期的无止境的工作,是一辈子的事。 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扫除旧社会习惯势力的责任,用新的思想去教育人民,影响人民。”(注:《周恩来论 文艺》第148页。)

周恩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 根本原则。他提出,在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必须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下的人民大众服务。”周恩来认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还必须明确如何服务的问题,要在坚持政治标准 的同时坚持艺术标准。服务是用文艺去服务,要通过文艺的形式。“文艺为政治服务,要通过形象,通过形象 思维才能把思想表现出来。无论是音乐语言,还是绘画语言,都要通过形象、典型来表现,没有了形象,文艺 本身不存在,本身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政治服务呢?标语口号不是文艺”。周恩来指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 服务,就要通过实践,到群众中去考验。“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艺术家要面对人民,而不是只面对领导。 艺术作品的好坏,不是哪位领导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由群众来回答。(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36—337 页。)

周恩来指出,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就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是要坚持百花齐放。 艺术形式要多样化,文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框起来。题材要多样化,现代片多少、历史片多少,要大 体上有个比例,至于题材,完全可以允许作者自由选择。艺术典型要多样化,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 的人物来,不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总之,文艺工作者,要“各显所长,百花齐放”,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 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需要。二是要坚持百家争鸣。“文艺作品要允许别人批评,既有发表作品的自由,也要有批评的自由;同样,既有批评的自由,就要有讨论的自由”。要提倡百家争鸣,自由讨论。只要是在社会主义大框框中争论,各种意见都可以发表。(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43页。)

六、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 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

周恩来在我们党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诊断。1956年1月, 周恩来 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知识界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中 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周恩来选 集》下卷,第162页。)1962年,针对当时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的错误倾向,周恩来又强调指出:“知识 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积极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愿意继续进行自我改造的,毫 无疑问,他们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2页。)

周恩来正确地估价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 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 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 联盟。”(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0页。)在这里, 周恩来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 建设的三个基本力量之一的思想。

周恩来还就如何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他指出,第一, 要改善对于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坚持纠正安排不当,用非所学等“浪费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的现象,使他 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国家有益的专长。第二,要对所使用的知识分子有充分的了解,给他们以应有的信任 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工作。第三,要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包括要保证他们至少 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日用在自己的业务上,使他们能够最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工作时间;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图书资 料和设备;适当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升级制度及学位、学衔 和奖励制度;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积极慎重地做好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等等。 七、正确地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的文化

周恩来指出,为了建设我们的新文化,必须正确地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的文化。一是要立足现实, 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指出,“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历史”。(注:《周恩来教育文选 》,第58页。)五四运动时,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那是先要把它摧毁掉,把它否定,以便打出一个新的天下 。这在当时是需要的。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做了。我国历史上有一些很宝贵的传统,其中最基本 的就是革命的传统。这方面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发扬。还有,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过一些进步作用,对广 大人民有好处的东西,也是应该肯定的。总之,我们要继承历史上有利于人民的传统,否定有害于人民的东西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今胜于古,但是古代总有一些好的东西值得继承。因此,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遗 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发扬光大。当然,学习古代的东西,是 为了今天的创造,要把它们溶化在我们今天的创造之中。

二是要以我为主,博采世界各国之长。周恩来指出,科学技术不分国界,对于全人类都是有用的。每一个 民族都有它的优点,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 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41页。)当然,对待外国的文化,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我们应该从世界各 国吸取一切好的东西,但“决不能让那些糟粕影响我们的干部,影响我们的青年一代”。(注:《周恩来选集 》下卷,第427页。)同时,学习外国的东西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中外关系上,我们是中国人,总 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43页。)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切合中国的实际,要根 据我国的实际来取舍,不能勉强地生吞活剥地运用,要把它加以溶化和改造,使之溶化在我们民族文化里。周 恩来强调指出,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我们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但是外国的文化只能做我们 的参考和借鉴,不能代替我们的文化。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用我们民族的形式,进一步创造 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

八、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周恩来强调指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在领导知识分子和领导科学文化事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是比过去更有经验更有办法了,在过去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 一定能够领导知识分子在科学文化事业中取得更大的胜利。那种认为党不能领导知识分子进行科学文化建设的 想法,是毫无根据的”。(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88页。)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顺利发展并 保持正确方向的基本保证。科学文化工作者“要做到接受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自觉地坚持自我改造” 。(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4页。)

周恩来认为,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必须正确地实行党的领导。一是要实行党政分开。党要领导一切,但不要包办一切。“我们说党领导一切,是说党要管大政方针、政策、计划,是说党对各部门都可以领导, 不是说一切事情都要党去管。至于具体业务,党不要干涉。”(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65页。) 二是 要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精神生产“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物质生产的某些规 律,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搞得过了头,精神生产也会受到损害,甚至损害更大。”(注:《周恩来选集》下 卷,第328页。)因此,一定要学毛主席倡导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是要坚 持群众路线,发扬民主作风。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党委必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四 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事实证明,这个方针,是有利于科学和文教事业的繁荣发展的,是 有利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也是有利于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的。“科学、文艺上的是非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界和文艺界的自由讨论,通过科学和文艺的实践,才能解决”。那种违反“双百”方针,在科 学、文艺问题上不是鼓励自由探讨、自由辩论,而是加以限制,甚至进行粗暴干涉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必 须坚决加以纠正。(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4—205页。)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涉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是周恩来 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 确意见和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这一思想,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 方面,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论述,加深理解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在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 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周恩来还就如何进行思想改造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思想改造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社会生活的 观察和实践、自己的业务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的思想的转变常常 在三方面都受了影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于人们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决定的意 义。他强调,思想改造要启发自觉、循序渐进、和风细雨、互帮互学、长期坚持。第一,改造要靠自觉,一个 人的进步要靠他自觉地认识以后才最可靠,自我改造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觉性。第二,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 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符合实际的,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三,改造是从团结出发,并在新的 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因此,改造的方法要和风细雨,不能粗暴。第四,改造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帮助人 家,首先要学习人家的长处。第五,改造要长期坚持。要承认社会上各种关系各种事物都会影响个人的思想, 要经常反省,经常“洗澡”。“要承认我们的确是有许多事情还不知道,知识还有限,我们的确是要做到老, 学到老,改造无止境。”(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94页。)

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化的关键,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我们的一项伟大任务

早在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没有现代化的技术, 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36页。)的科学论断。1956年1月,在《关于知识分子 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进一步指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 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81页。)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 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 和工业革命的前夕。“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 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和全国知识界、全国人民的一个伟大的战斗任务。”(注:《周恩来选 集》下卷,第180页。)。1963年1月, 周恩来在上海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农 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 学技术的现代化。”(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2页。)

周恩来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提出了实现我国科学技 术现代化的主要要求和一系列战略措施。他指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要求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相互促进、迎头赶上。”(注:《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2页。)既要有科学的态度,又要有尽快地赶上世 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大志,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使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比较快地赶上 世界先进水平。周恩来提出,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一,要打破那种缺乏民族自信心的依赖思想,全 面规划,分清缓急本末,有系统地提高我国的科学水平。第二,要打破近视的倾向,在理论工作和技术工作之 间,在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之间,分配的力量应该保持适当的比例,并且形成正确的分工和合作,以免有所偏 废。第三,要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和生产部门要密切结合,有分工有合作。第 四,为了扩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既要按计划增加高校学生的名额,还要注意培养现有的一般知识分子,不 断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周恩来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明确指出,我国要建设, 干部、人才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随着我国建设的 全面展开,人才问题将更为突出,因此,培养人才是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教育工作是培养干 部、培养人才的,因此要切实抓好。

周恩来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全面贯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早在1954年2月,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就提出 了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的思想。他说:“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 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注:《周 恩来选集》下卷,第129页。)显然,这一思想同毛泽东后来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 0页。)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周恩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意见和主张。第一,他指出,我们的教育目的 ,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所指的劳动者是就广义而言的,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 劳动者。”数量最大的是工人和农民,还有士兵和“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注:《 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7页。)第二,他系统地提出了学生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应有的基本训练和基本 功夫。在德育方面,要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和集体 观点。在智育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风,善于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要在实际斗争中学习,掌握学习的基 本工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还要学一点革命文艺。在体育方面,要有健 康的身体。第三,他指出德育、智育、体育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政治是灵魂,决定着学习的目 的和成才的方向。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方面的“红”,一定要体现在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 上。身体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物质基础,思想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做到全面发 展、又红又专。第四,他强调指出,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必须正确理解和坚持教育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 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 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注:《周恩来教育文选》,第206页。)他还指出:“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教育是主导方面, 因为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注: 《周恩来教育文选》,第181页。) 因此,一方面要克服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另一方面也要纠正忽视教育,用简单地参加生产劳动代替教育 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