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合集7篇)

时间:2024-01-06 09:58:14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风景式茶园;设计理念;应用探讨

从茶园的经营内涵及经营业态上看,其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传承载体,而茶园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和时代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大价值。

1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实施背景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产业经营元素,成熟的产业经营思维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成熟度与完善度。而在当前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营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最大效能。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行业,而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好整个农业产业要素,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化价值,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效果的改革提升。不仅如此,现阶段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产业业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度。对于当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来说,科学化、市场化、生态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想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市场元素的丰富诠释入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其更关注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农业经营体系中,想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从创新产业经营机制,融入市场化元素入手,尤其是要将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对于农业发展来说,茶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不仅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茶文化体系,融入茶叶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结合整个茶叶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其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备受市场关注,当然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看,其实际上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整个茶园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社会关注点融入其中。当前,人们对茶园的关注点,不仅是茶叶这一健康、生态、绿色要素,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而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活动的最大效能。

2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整体性活动,无论是整个茶园中所具有价值元素,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其前提在于寻找到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定位,恰当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茶园设计理念优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与普通、大众茶园所完全不同的是,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将生态、休闲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茶园的经营层级,还是整个茶园的经营要求,其需要结合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活动开展来说,其通过创新产业机制,完善产业元素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来说,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从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要求看,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维不仅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发展层级的必然选择。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优化设计理念,将时展所需要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的重要要求,风景茶园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创新茶园经营理念,完善茶园经营过程中所具有的业态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效用。在开展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作设计理念,尤其是从动态化视角来认知整个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形式。

3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风景式茶园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比,有着重要差别,无论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其具体的经营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体系化状况看,完善的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价值化的推动和实施,对于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风景式茶园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极具特殊性的元素理念内涵。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实施过程中,其指的是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实施产业整合。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实际上,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内涵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融入时展的具体元素,通过丰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建设风景式茶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生态化的心态、理念来开展茶园运营活动。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更要注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作为整个农业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整个茶园的经营内涵,还是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全面探究。现代农业体系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该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时代元素,都需要结合具体要求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最佳效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发展层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优化,结合整个时展背景来看,创新产业体系,不仅关系到产业理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效果。对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实现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最大化价值,从而满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

4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风景式茶园设计思路

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该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元素是基础,精神理念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创新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等多样元素内容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内涵的价值元素。对于风景式茶园来说,也是如此,其整个茶园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时展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其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适应这一时代的体系化要求,更能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导向,其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就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从而解决当前整个农业体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究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在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规划设计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不仅仅是茶园自身经营理念的诠释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茶园自身资源基础上,通过融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效果的最佳呈现。风景式茶园在经营时,要注重内涵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风景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茶园所在地基本状况出发,不能盲目照抄。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完善价值元素,特别是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风景式茶园在进行设计优化时,要注重从时代特点出发,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风景式茶园经营过程中,其不仅需要注重融入风景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理念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的经营要素和发展层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基础。

5结语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一发展背景,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园经营设计理念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最大价值的利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茶园的时代价值和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形成全面认知,其必然能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优化效果。农业产业转型,不仅为茶园经营设计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为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庆来.大地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体验中心景观区域的概念设计[J].福建茶叶,2014(9):207-208.

[2]崔丽娜.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33.

[4]孙红霞.把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成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12):216-219.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第2篇

关键词: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现代观光农业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概述

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加强了人类活动与农业系统联系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业景观的脆弱性不断增强,加之单一的物种与人工种植方式,降低了地区生态群落结构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导致农田生态功能进一步减弱,不利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研究资源利用、土地规划、以及景观动态结构与功能的景观生态学开始逐渐被人们认识并接受。近年来,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资源重新定位和规划,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大趋势。

实践表明,具有现代科技理论支持的生态观光农业已经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产生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蔬菜和有机粮食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热点,而随着多元化旅游模式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也显示出其惊人的潜力,在闲暇时离开喧嚣的都市,观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人追求健康生活的时尚潮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生态观光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种以现代农村为载体的旅游产业,观光农业是指以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农业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使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品尝、体验、购物的生产经营形态。目前,观光农业主要分为观光农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以及农业公园等几种形式。观光农园以农业风光和游客的体验作为亮点;教育农园将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相结合;而农业公园则是依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兼顾农园的生产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农产品消费功能的一种经营模式。观光农园在我国开展的较早,赏花、摘果、采茶等活动形式多样,在民众中具有很高的认知度;而农业公园的起步则较晚,在多数地区都尚未形成发展规模,经营方式也未臻成熟,但鉴于其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潜力,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借鉴国内外农业公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型的资源利用和景观生态学的科学运用,早日形成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公园产业体系。

2 景观生态学在农业公园规划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公园将景观生态原理与地域综合生态特点以及公园发展目标相结合,构建一个空间结构稳定,具有可持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区域农业公园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侧重于景观的美学性质,强调其游赏、观光等方面的价值。在景观效应方面,则包括对人文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及生态效应的综合考虑。在园林及旅游规划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将农田、果园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串联成为观赏线路;并注重在社会、经济等大环境下,发展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无论从上述哪个角度研究,规划的关键都必须放在丰富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上。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既包括田间作物物种的多样性,也包括作物生境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等。如设立防护林作为景观中的廊道,既增加了区域景观的景观类型,也增强了农业景观抵御风害的能力,保护了不同作物的生境,是保持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一个有效方法。

3 农业公园景观的设计

3.1 综合思路

综合的规划思路就是从宏观尺度到单元尺度逐级进行细化,并在细化过程中不断结合宏观整体要求进行单元尺度规划。整个规划过程中,要确保系统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在此基础上注入文化层次和美学观念,使整个系统既有完整的骨架支撑着生态的循环,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底蕴。

3.2 规划原则

3.2.1 景观的异质性

生态规划必须强调增加农业系统中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各层次的多样性及空间异质性,保持斑块—廊道—基质的多元化。研究表明,提高作物种类的差异性越高,可显著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从斑块面积和形状而言,主要作物类型机械化耕作规模效益已被证明只在

3.2.2 保护自然环境资源

保护环境是资源开发的前提,也是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与长时间、纯自然形成的地域生态景观相比,人工系统在其复杂度、多样性、及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规划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合理继承原生景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维持、发展和修复。

3.2.3 对关键生态要素的调控

规划中应全面分析对农业生产及景观建设具有关键影响的环境因子,选择合适的空间格局,抓住对景观内生态流有控制意义的关键部位引入并改善生态流,从而制约不利生态因子,创造并放大有利生态因子。此外,调控还应考虑到具体的地域环境条件,如对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而言,防护林区水量平衡是森林覆盖率的限制因子,考虑不同水分和风速等影响,半湿润平原区可采用宽带大网络,而干旱区宜采用窄带和小网络。坡地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化肥农药等物质因重力作用而顺坡流动并在坡底积累,易造成养分过度流失与富集,这时斑块形状和边界结构设计则应对这种生态过程具有阻碍作用。

3.3 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代农业公园的规划落实到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能力的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积极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公园的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应在处理好农户间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其农业附加值。

4 现代农业公园景观前景展望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合理设计和利用农业用地,使其可持续地为城乡人口服务,就成为了建设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而现代农业公园的兴起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农业景观可以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城市人口提供旅游、休闲、体验的环境空间,既弘扬了农耕传统和文化风俗,也促进了农民创收的实现。可以想见,随着城市和农村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融合,未来可能出现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连的农业公园,使其作为国家绿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以及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丙全, 李谦, 刘益荣, 阳淑, 蒋跃军. 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 四川农业科技, 2011, (03).

[2] 张鹤. 论观光农业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 (03).

[3] 于冰沁, 王向荣. 浅析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3).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1177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作者:张晶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第5篇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农业政策的出台,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农业旅游的范畴和内涵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笔者认为,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传统生产、新型社区与古村落为本底形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们进行农业景观观赏、农事活动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保健等活动的特殊旅游形式。

二、现代农业旅游现状

(一)经营和开发主体特征

1、个体经营

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现代农业旅游,在自家的地块或承包邻居的土地所进行的个体经营始终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个体经营的主体直接由农民转变为农业旅游服务者,形成了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长期存在;又由于农民个体投资的资金限制,形成了短视和硬件设施高低不一的现象长期存在;再由于农民生活习惯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客观存在,造成了饮食安全隐患现象长期存在。

2、涉农企业

由那些以种植、养殖、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经营范围的涉农企业,借助生产设施、科技展示等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以丰富企业经营门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塑造企业的新形象而开展的现代农业活动。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依托农业大景观、农业科技开展的现代农业旅游活动体现出经营规模大、接待能力相对个体经营有显著提高;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与项目更新,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旅游的需要;经营管理企业化、标准化运作;近些年涉农企业开发的农业旅游景区发展势头迅猛。

3、非农企业

非农企业是指那些原本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企业的转型,或作为企业科技与生产的转化基地;或为企业相对安全的食品和畜禽产品;或作为企业内部培训和接待的基地等。目前来看涉足的企业有,能源类企业、房地产企业、旅游企业、矿产行业等,这些企业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大,注重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品味塑造。

(二)现状

1、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市人群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农业环境的向往,促使人们将旅游目的地转向农村以实现与大自然良性生态的互动目标,同时伴随新型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的提高也同样向往现代的农业旅游形式,实现在家门口即可旅游的模式,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市场需求旺盛。

2、市场定位模糊

农业旅游由最初的农家乐、渔家乐在长三角地区出现,蜕变到融入现代农业科技、现代生态休闲、乡村文化景观等多元一体的旅游形式。由于发展历史的限制及原有发展经验的制约,农业旅游的定位还局限于都市区人群,未把农业旅游提升到区域旅游的发展潮流中,未能在区域旅游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明确的市场份额;加之投资主体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间相互模仿、恶性竞争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观光休娱乐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等形式的农业旅游定位。

3、景观同质性严重

农业旅游的发展基础由原本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景观、乡村文化为基础,区域内的景观本底差异较小,不同经营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景观的同质性,加之早期的农业旅游发展缺失统一系统的规划和规范,造成了区域景观的同质性严重。4、项目单一与文化深挖不够。现代农业旅游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时尚产物,其实质是具有农业生态休闲、传统与现代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应该展现乡村文化休闲的体验项目;开发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娱乐项目;符合都市人群保健养生的生态项目;建设满足都市人群生活习惯的基础设施,从设施建设到项目设计上既体现农味又不失品味。

三、发展对策制约

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土地的权属问题、投资资金来源、从业人员的来源、专业的规划设计、相关政策的支撑等方面。

(一)引导个体经营为主的家庭特色农场建设

个体经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初形式,在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比如,由于经营者的局限性,早期的农业旅游呈现出相互模仿,恶性竞争,开发档次不高、欺客宰客的现象严重。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合理规划布局,引导个体经营者按照规范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资金投入渠道,采取银行优惠贷款政策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丰富现代农业旅游的投资、融资模式,推动差异明显,精致化的家庭农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二)推进涉农企业农业生产与特色产业园建设

涉农企业是推进现代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农企业有资金的积累,并在种植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路开阔,引入高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意愿强烈,并以独立法人的优势投入到现代农业旅游体现的建设中。通过建立农业机农业旅游的专项扶持资金及项目支持,引导涉农企业依托已有的生产规模和格局进行现代农业旅游项目的更新和升级,形成既实现高科技农业的生产效益,又能在现代农业旅游体系中得到进一步的效益扩大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产业园,拉长纯农业生产的经济链条。

(三)打造非农企业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建设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第6篇

浙江、福建、江西等东南诸省,山多地少,山地与丘陵占境内面积的70% 以上,是我国山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东南山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风景如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亟待挖掘。但目前东南山区农业总体上还是处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要素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东南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客观上需要借鉴境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引进境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加快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公共要素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产品标准化水平。

位于东南一隅的台湾省,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2/3以上。台湾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农产品深加工发达,山地精致农业颇具特色,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农产品营销体系运行高效,是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然而,台湾农业人口老龄化,高昂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以及渐趋狭窄的市场困扰着台湾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台湾农业产业具有开发大陆山地资源、承接大陆销售市场的内在需要。

闽浙赣三省与台湾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山地特征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两岸四省间的山地农业交流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要针对东南诸省山区、平原及沿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引导好两岸农业合作的方向,努力把两岸农业合作与开发东南山地资源、振兴东南诸省的山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台盟浙江省委会于2007年8月在浙江省景宁舍族自治县举办“两岸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2007年12月台盟浙江省委会又邀请台湾全民种苗场、妙鹰有机实验农场等单位与景宁县农业局、农村合作社、浙江省农业科技专家等进行交流,考察景宁当地的生态环境,商讨两地合作项目,并就引进适种新品种、建立生菜种植基地,发展两岸农业供销体系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通过考察和实地论证,台湾农业学者及农业专家、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景宁山地具有多样性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环境资源,台湾可以发挥品种研发改良优势、生产技术优势和管理营销优势,投资或合资开发山区现代生态农业,承接内地庞大的内销和外销市场。

两岸四省山地农业的互补性特征和浙江景宁县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探索性实践,展示了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推进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促进东南诸省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我认为需要抓紧做好几项工作:

一 要搭建由国务院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指导。市(县)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地方性互动平台。国家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要鼓励和指导地方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资源整合优势,在两地产学研各界初步互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搭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地方性互动平台,为两地农业产学研各界交流信息、洽谈项目、技术开发,以及解决投资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提供互动对接的平台和反映诉求、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管道,努力形成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长效运作机制。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发展规划、项目审批、优惠待遇、扶贫资金的运用等方面积极扶持闽浙赣等省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

二 要将闽浙赣三省的部分县(市)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按照山地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要求,在闽浙赣各省分别选择农业资源集中、山地特征明显、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精致农业的部分县(市),作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通过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所在区域山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浙江景宁舍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的洞宫山脉,地表千皱万裙,峰峦簇拥,境内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呈垂直分布。多种不同生长要求的经济植物在景宁都能找到适合的生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平地,特别适宜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品牌农业。景宁怡人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全国唯一的舍乡风情,还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休闲观光牧场,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相关台湾农业企业普遍看好景宁的农业投资前景。

景宁县委、县政府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意向明确,为开展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包括景宁县在内的类似地区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在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前提下,集中资源办好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努力为东南地区山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第7篇

(一)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休闲行为”与“非休闲行为”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同模式,即定位于风景名胜区中的休闲产品服务与非休闲产品服务(即休闲产品生产、加工及其流通)协同于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之中,其中,非休闲产品服务行为完全服务和服从于休闲产品服务需要,相互支撑,形成有机联系。一般来说,风景名胜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宜人,文化深厚,自然独特,特色农产品生存环境优良;既适合传统意义上的休闲如度假行为,又适合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如乐活行为;休闲消费旺季人们可以从事休闲产品服务,休闲消费淡季人们可以从事非休闲产品服务即休闲产品生产、加工及其流通,为休闲消费旺季需求作好充分的准备和储备。这种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既具有国际休闲农场的行为方式即融农场休闲服务与农场农产品生产于一体,但又优于国际休闲农场的行为方式即协同区域休闲产品服务与休闲产品生产于一体,形成区域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并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特征,休闲消费者可以在休闲协同区域做出更多的最优消费选择,休闲供给者可以在休闲协同区域做出更多的最优生产选择。这种运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力量,通过新型休闲企业的示范行为,协同“休闲行为”与“非休闲行为”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运作模式更有利于政府有效行为的发挥,例如,通过公共设施投入、新型休闲企业培植、区域休闲行为规范、区域休闲品牌建设、区域休闲产业规划、区域休闲产业协调等方式引导既具有国际化休闲农业特征,又具有本土化现代农业特色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休闲”与“非休闲”间的矛盾问题,真正实现我国休闲农业的加速发展和全面提质。

(二)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既然定位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理所当然既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休闲产业建设,更需要市场引致的非公共休闲产业发展。公共休闲产业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休闲项目建设和名胜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非公共休闲产业包括风景名胜区休闲企业、农庄和农家乐的休闲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系列产品及其服务。公共休闲产业和非公共即市场型休闲产业的协同运行构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创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二、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分析———以江西武功山为例

(一)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武功山休闲发展的现状概述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已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整个风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近年来为了加快开发建设步伐,投资达3亿元的芦万武旅游公路即将全线通车,投资6亿元的武功山西海温泉度假村一期(含五星级酒店)也即将投入运营,高标准的客运索道、文化园、摄影观景平台、地质博物馆、寺庙、宾馆、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也正在改造建设之中;加强资源保护与挖掘力度,并新发现了高山瀑布、原始次森林和巨型活体灵芝等宝贵资源;组建并实质运作了江西武功山实业有限公司;先后申请并获得了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和称号。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休闲农家乐以自然家庭为组织,以传统经营为模式,主要服务于旅游客群,基本上以提供食宿服务为内容。旅游旺季消费需求旺盛,旅游淡季消费供给过剩,总体功能能满足旅游顾客的基本生活需求。

2.武功山休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从现实来看,武功山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历史来看,武功山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还是被动服务于资源禀赋型的旅游业,没有从现代农业的内涵理解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观念,认为休闲农业仅仅只是吃喝玩乐;也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的延伸,是集聚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单纯认为休闲农业就是乡村旅游业;更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小康社会的福利事业,需要政府行为的观念。

(2)土地流转问题目前,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尚未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农业必然需要一定规模的区域空间,这就需要将目前分散承包经营的土地实行特定模式的流转与集中,因此,土地流转模式问题、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土地纠纷法律问题等将成为现实难以回避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业主在租用大片土地发展休闲农业后,建设加工、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这就意味着一定的农业用地将转为建设用地,因而又存在如何进行相关支持政策的设计问题。

(3)人力资源问题加快推进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必须改变目前传统的经营方式,走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道路,因此,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现代休闲农业理念和行为能力的专门人才或企业家。“大力引进”主要是根据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和公共投资建设等因素激励吸引海内外先进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或投资者从事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大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动员包括政府的、社会的、企业的等力量培养具有现代休闲农业技术的专业工作者或企业家。

(4)公共投资问题现代休闲农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现代公共休闲农业即非盈利性休闲农业,二是现代非公共休闲农业即市场型休闲农业。市场型休闲农业投资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加以解决,现代公共休闲农业投资问题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投资解决。武功山风景区作为以对接旅游、实现“山上山下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区域更应重视休闲农业的公共投资建设问题。从现实来看,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公共休闲农业项目投资需求大,如公共休闲实施、公共休闲公园等,这都需要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仅仅依靠现有的财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二)武功山休闲农业的创新理念和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市转型为契机,以国际休闲农业发展经验为借鉴,以区域自然条件为基础,以及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创新机制、市场运作的发展方针,以对接和服务旅游业为导向,以大力引进和培养现代休闲产业企业为抓手,大胆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区域休闲产业,通过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武功山原生态的传统农业到现代的休闲农业和服务协同发展的转型和山上山下互动,来实现建设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总目标。

1.创新理念

充分认识现代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新型业态,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发展武功山休闲农业必须以景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必须以禀赋资源的特色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具有武功山特色的原始性、生态性、开放性、多元性、先进性的休闲农业及其体系,实现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提出的“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的慢生活休闲养生乐园”建设目标。

2.突出特色

以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结合区域自然与人文特点,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为手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强化产业基础,改善休闲农业发展条件,积极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动物养殖观赏园、名山药材养生园、红豆度假浪漫园、商务休闲农场农庄、农耕文化乐活园、沿路风光欣赏带等休闲农业产业形态,在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认识学习、文化创意中不断丰富武功山现代休闲农业的内涵,满足消费者休闲乐活和猎奇体验的需要。

3.促进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以政府为推力,构建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式。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以第一产业为发展基础,不断促进休闲产业的内外联合与协同,大力发展综合型休闲农业,鼓励发展规模型休闲农业,加快推进休闲产业体系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武功山区域特色的现代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市的转型发展。

4.提升品牌

加大对武功山特色农业科研的投入,特别是武功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构建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纽带,以现代综合农业企业为龙头的休闲农业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武功山休闲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基础好、素质高、规模大、效益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农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提升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创建海内外知名的武功山休闲农业品牌。

三、促进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建设的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由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进行战略转型之际,我国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破解“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是很好的新模式。

(一)完善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综合

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农业其获利来源不止是农产品销售,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提供各种餐旅、住宿、参观等服务业的收入。这一新模式是由旅游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以及各种休闲产业的中介性组织所组成的一个大系统。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光要保持发展旅游业,还要注重关联产业的综合性发展。要保障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二)丰富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多样性内涵

风景名胜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目的在于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增加重游率,提高旅游区的经济效益。休闲农业区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光休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心理需求的游客的需要。因此,在突出观光旅游主题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动态和静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除单纯的风景欣赏之外还能接二连三看到多种观光休闲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以达到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目的。

(三)提高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整体性效能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风景名胜区,需要在保护原生环境的基础上整体布局。需把邻近村镇的休闲农业连成片,开发为一条旅游专线或一片旅游专带,将邻近村镇的休闲农业项目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去,使各地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平衡休闲农业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休闲农业系统。

(四)培植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示范性典型

对于景区范围内以及周边具有发展潜力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地区,应当培养休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其他不同类型地域建立观光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对周围地区产生形成扩散和带动作用。如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进而促进这一新型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

(五)强化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公共性职能

休闲农业是一个跨农业、旅游业的交叉产业,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农业在其固有的旅游功能上更是强调了对周边“三农”发展的关注。它的发展涉及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乡镇企业和环保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政府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政策扶持及宏观指导和调控。同时,政府还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为风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政策环境,增加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鼓励不同的利益群体投资休闲农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加入。同时,风景名胜区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面临着诸如信息需求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市场开拓服务、品牌宣传服务、消费者投诉服务等诸多问题或业务发展需求,需要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区域专门组织或机构进行集中处理。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支撑的运作方式建立区域统一、行为规范、品质优良、效率高上的综合服务机构及其体系。一是为行业发展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二是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三是满足消费者消费投诉需要,四是代表园区整体形象提供其他公共服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