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4-01-05 17:08:49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第1篇

[关键词]地方志;文化盐城;品牌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文化品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进入新世纪,各地在发展地方经济,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地方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006年,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盐城”目标,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借助丰厚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地方志事业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在“文化盐城”品牌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文化盐城”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多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以求方家教正。

一、地方志在“文化盐城”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必须基于本地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地方志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集中了不同时代的创造智慧,展现了一地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也丰富着地方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内涵。它不仅能存史,而且能资政、育人,不仅是了解盐城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更是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区域文化的全貌、变化、特色及其成因的不可或缺的依据,是建设“文化盐城”、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

首先,地方志为定位“文化盐城”提供重要依据。对盐城文化进行定位,是“文化盐城”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文化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定位准确将带来发展;定位失败,将带来巨大的浪费。要定位准确,就应该先弄清楚盐城的特色,特别是文化特色。地方志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和第一手资料,所以要想对盐城文化有个准确而科学的定位,首先要从地方志中找到依据。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盐城“海盐文化”的定位。《盐城市志》中记载:早在战国时即已产盐,《史记》述及盐城为“东楚有海盐之饶”。晋时,盐业繁盛,“环城皆盐场”。明清以后,淮南煎盐日趋萎缩,尤其是民国初期沿海废灶兴垦事业的兴起,使得 “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昔日壮观的煎盐场景风光不再,到建国初期,传统的草煎盐生产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散落在盐阜大地上、被盐浸泡过的、与盐密切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海盐文化遗存,却俯拾皆是。盐城正是基于对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对盐城文化有了一个重要定位――海盐文化。由此,海盐文化成为盐城的文化根脉和重要元素,也是“文化盐城”建设的第一张名片。

其次,地方志为建设“文化盐城”提供智力支持。编修地方志要对地情进行空前规模的调查研究,通过各地新编志书,把百科千业的历史与现状,把各地的民情、地力、信息、资源等准确而又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地方志是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数据库。建设“文化盐城”是一件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其中,由政府组织倡导,利用地方志等载体的资源,结合城市村镇建设,把各处历史文化中的亮点,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是既可行而又很有意义的,是文化盐城的最佳切入点和有效举措。长期以来,盐城市、县两级方志办就充分运用地情资料,挖掘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市志办先后参与了盐城历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一条街、串场河沿岸文化景观带以及中国海盐博物馆等开发建设的专家论证工作。同时,地方志以其包罗万象又真实可靠的资料,为盐城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专家咨询,在文化遗产的申报、文物保护和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等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

再次,地方志为建设“文化盐城”提供精神动力。新方志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记载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英雄业绩,记载了在平凡的劳动中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各类模范人物,成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乡土教材,发挥其在“文化盐城”建设中的教化作用。盐城位于江苏中部偏东地区,经济上与苏南一些城市有差距;曾经的名胜古迹由于战火兵燹、沧桑变化,多已不复存在。这些都给当地民众造成各方面都略逊一筹的错觉,从而产生自卑感。而事实上,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代人文荟萃。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单独设盐渎县。宋代晏珠、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盐官,后相继入朝为相,人称为“西溪三杰”,被传为千古佳话。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以身殉国,成为流芳百世的抗元民族英雄。元末盐民张士诚揭竿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元末明初,文学巨匠施耐庵与弟子罗贯中曾隐居白驹场,撰写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五卅”反帝爱国先驱顾正红,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戈公振,左联作家孙石灵,爱国科学家喻兆琦等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尽显风采。当代更是人才辈出。佛教居士高鹤年,书法家高二适,教育家陈中凡,杰出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被誉为中共“党内一支笔”的胡乔木等等,难以一一列举。这些灿烂却不被人熟知的文化,大多被地方志书记录保存了下来,随着对地方志书的研究和成果的广泛宣传,广大市民对我们祖先在盐城这片土地上创造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文化自豪感增强了,对盐城的心理认同感和归依感也就更深了。

二、大力发展地方志事业,促进“文化盐城”品牌建设

地方志作为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地方志事业兴盛的地方,往往也是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比较进步、发达的区域,反之亦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次表彰先进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地方志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任务也更加艰巨。希望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地方志工作”。可见加强地方志工作是时代的呼喊,更是社会的呼喊。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深入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推动我市二轮修志出佳志、创精品,从而带动全市地方志编纂质量全面提升。如何打造地方志文化精品、充分发挥地方志独特功能,增强其在“文化盐城”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我想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机制体制,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地方志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广大修志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默默奉献,辛勤笔耕,取得了显著成绩。首轮修志中,盐城市编修出版《盐城市志》(上、中、下三册)1部、县(市)志8部,加上其他各类志书百余部。在编修市县两级志书的同时,全市还编纂出版了数十种综合年鉴、专业年鉴以及一批服务盐城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情资料书。地方志成果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上乘。《盐城市志》在全省地方志成果评选中获得特等奖,《盐城县志》获全国地方志书优秀成果二等奖,《东台市志》、《建湖县志》、《滨海县志》、《盐城市财政志》、《盐城市金融志》等获全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奖。《盐城年鉴》多次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市级综合年鉴一等奖和二等奖。《大丰年鉴》获全国县级综合年鉴质量评比特等奖,《东台年鉴》创刊当年就被评为全国方志系统县级综合年鉴质量一等奖。这些志书、年鉴和资料已经或正在发挥资政、存史和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促进全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宣传盐城等各项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修志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工程,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后盾和保障。《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这些规定,为各级地方志机构做好地方志工作和加强地方志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我们一定要充分贯彻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站在发扬民族传统、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当代、惠及子孙后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世纪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专家主笔、地方部门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和“一纳入、五到位”的具体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纳入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任务中,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方面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好工作机制,配齐配强工作队伍,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方志的工作成效,真正做到修好志、存好史。

(二)树立精品意识,打造 “权威”方志,为地方文化建设存史资政

地方志作为为党为国为民立言的重要历史传承,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只有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志书才能为当代资政,为后人所借鉴。只有地方志的质量得到保证,我们通过对地方志研究了解的地情、市情才会更全面、深刻,因而具有更大的资政价值。因此,要想发挥地方志在“文化盐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要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志书品味,突出盐城文化特色,编出更多的佳志、名志,才能丰富“文化盐城”建设的文化宝库。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是关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本。要编佳志、出精品,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中指组为了保证和提高志书质量,专门制定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从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直至出版中的印刷、版式、开本、差错率等方面,规定的十分具体。盐城市志办也制定了自己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采取新措施,创造新经验,保证和提高志书质量。首轮修志以来,我们在提高志书质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了很多有效办法。要结合实际,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查找影响质量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一部志书仅由一两个人或少数人修编已经不可能,必须众手成志。因此,要想保证志书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修志队伍的建设。要适当吸收社会力量,尽可能多返聘那些60岁左右、愿意继续参与修志、身体健康的老同志。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培训,鼓励继续教育,使修志人员得到深造。修志人员要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深化对地方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始终把质量意识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认真做好评审修改、校对出版等各个环节,确保政治观点正确、体例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系统、资料翔实可靠、文字流畅精炼,确保志书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水平,努力编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志。只有打造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高科学水平和重要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地方志文化精品,才可能流芳后世,更好地为建设“文化盐城”存史资政。

(三)挖掘方志资源,发挥桥梁作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

方志编纂的目的就是让人读,让人用。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引导读者读志用志,把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作为地方志机构的工作职责,使其在“文化盐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一是扩大读志用志途径。从古至今,志书大多是洋洋洒洒几百万字,厚厚的一册甚至几册。使用的人群大都是政府官员,普通群众很少能接触到地方志书,志书使用面比较狭窄。首轮修志以来,我们主要采用编写简志,在报纸或电视上开辟方志专栏来开展读志用志工作。但终因志书部头太大,宣传不够,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效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地方志工作机构建立了地情网站,越来越多的志书在出版的同时被数字化。广大读者只要坐在电脑旁,就可以看到电子版的志书。2008年,政府网站“中国・盐城”开设《盐城年鉴》栏目,至今已有10000余次的点击率。广大读者只要坐在电脑旁,就可以免费看到电子版的《盐城年鉴》。这种读志(鉴)用志(鉴)的便捷程度和广泛程度,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修志机构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方志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地方志工作手段的数据化、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变成活的信息,并使之易传、快捷、共享,提升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能力。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第2篇

[关键词] 旅游品牌建设 黄大仙文化 金华

历史上,浙江金华地区的道教氛围十分浓厚,出现了不少的道教人物和道教遗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黄大仙(黄初平)了。根据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与黄大仙有关的自然遗迹和人工建筑就有将近30 处。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除奸、劝善扬善、赠医施药,有求必应,为世人敬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遂为他在金华山修建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从此,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之后祀奉他的庙宇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黄大仙祖庭位于浙江金华双龙风景区附近的金华山上。金华山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自汉末以来长达两千多年,是中国道教名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东晋以后,这里就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她的灵魂即是由黄大仙传说所形成的文化内核铸就。

源于东晋时期金华山的黄大仙文化现象,经过1600余年的传承,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发展。特别是在近现代,由于海外华人华侨的不断增加,黄大仙文化远播东南亚、欧美。黄大仙在香港更是走进百姓,深入人心。据说,香港的黄大仙信徒有数百万之众,黄大仙的祠宇成了他们祭拜朝圣和游览的重要场所,祀奉黄大仙的啬色园、元清阁等成了香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点。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一段时期黄大仙几乎被金华人所遗忘。黄大仙文化是金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集文化、宗教、旅游和对外联络于一体的复合性品牌,是发展旅游业的垄断性题材,具备打造金华标志性旅游品牌的条件。本文试图从金华旅游业发展、文化大市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角度思考出发,探索黄大仙品牌建设之路。

一、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知名度

要充分挖掘黄大仙品牌的潜力,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知名度。

1.开展仙道文化和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和交流。组织力量切实开展仙道文化和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成立“中华黄大仙文化交流协作会”,编撰出版黄大仙文化和旅游发展方面的理论专著,占领制高点,从文化理论和组织结构的层面提升黄大仙品牌的档次和知名度。积极开展黄大仙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特别是黄大仙文化与社会和谐及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以及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现实意义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黄大仙文化体系。

2.充分放大宣传区域,扩大品牌认知空间。充分利用影视网络作品受众广、传播快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扶持开发、创作和制作,发行有关黄大仙的作品,如电影、电视剧、网络动漫片等,充分放大宣传区域,扩大品牌认知空间。

3.培育黄大仙文化认同的基础群体。充分利用婺剧在浙中民间广受欢迎的有利条件,把黄大仙和婺剧这两个地方特色文化现象有机结合,推出黄大仙婺剧。这不仅可打造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通过送戏下乡和民间巡演,还可有效提高黄大仙在浙中民间的知名度。组织创作体现黄大仙“劝善、行善”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故事等,并可选择部分内容编入中小学生的乡土教材,这样既可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素材,又达到认知地方文化和造就文化认同的潜在群体,对打造黄大仙品牌影响深远(如叶圣陶的双龙游记),培育黄大仙文化认同的基础群体。

各类旅游单位应积极挖掘利用黄大仙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并进行有效宣传推介,把潜力变为现实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促进资源整合完善品牌形象

作为黄大仙文化的发源地,并经历约1600余年的传承,其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在金华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还有群多的宫观建筑和遗迹等物化资源。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地貌的变化,行政区划的变动和地名变更,史料的缺失和载述的简洁等,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了影响。

1.统一标识,整体营销。加强金华是黄大仙故里的宣传,统一标识,避免形象混乱,实现整体营销。从古至今不论是兰溪、义乌还是金东区,都是大金华的范畴,金华是一个区域的代表性名称。金华山是黄大仙文化的发源地,不仅仅是修炼得道成仙地,兰溪黄湓也位于金华山西侧余脉的坡地上。

在不涉及产权(能建立产权联系更好)和经营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成立“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理事会”,理事会主要宗旨“弘扬黄大仙文化,提升黄大仙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金华标志性旅游品牌,并通过理事会把有关黄大仙的宫观、景点和相关单位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订立发展规划,协调落实品牌共树和维护,执行行业自律,并相互监督,促进可持续发展。

2.执行差别化特色形象运作。正确区分不同的黄大仙文化物化载体(含宫观、景点),执行差别化特色形象运作。首先各宫观要有易于区别的名称,其次不同载体应有黄大仙文化体系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再有各景点、单位应建立各具特色或重点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如把黄大仙祖宫、赤松道院、金华观按赤松上、中、下宫的口径进行旅游产品的包装,便于被市场接受和人们区分。

三、培育产业龙头提升品牌运作

金华现有黄大仙文化物化载体黄大仙祖宫、金华观、朝真洞、双龙古堡等宫观、遗迹、传说类旅游景点十多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主体,有的甚至一处就有两个操作主体(如祖宫产权归广厦旅游公司,同时又有道教委员会负责宗教活动事务),各景点普遍表现得规模小、实力弱、人力资源不足,创新性和规模化运作的整体实力不足。既所谓的“星星多,缺少月亮;珍珠多,缺少夜明珠”,造成政府的宣传和导向无法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有足够实力的组织进行承上启下,实施有效的品牌推广和产品推介,故难于产生应有的市场响应。这已成为困扰金华黄大仙品牌,特别是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的要害问题。要走出困境,就要积极培育产业龙头,以其自身发展和促进区域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为目标,采用市场化的行为,与政府的导向相配合,做好黄大仙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文化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推广,提升黄大仙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壮大金华标志性旅游品牌的实力,擦亮金华金名片。根据旅游政府主导的战略,现有黄大仙文化旅游资源的实况,结合双龙风景区黄大仙景区已基本成熟的实际,可设立国有的专门机构负责整个景区的经营管理。通过实施朝真洞景点的深度开发,提升文化内涵;增设环鹿田湖文化景观、建筑小品和黄大仙遗迹、传说景点,营造景区的圣地文化氛围;通过收购、重组或租赁的形式整合黄大仙祖宫,实施景区的统一操作,并且还可考虑把金华观也纳入统一管理,提高品牌运作力度。

四、推进多元发展拓展品牌外延

黄大仙属道教中的道仙人物,“惩恶扬善,扶贫济困、治病救人”的精神,实质上超越了道教的范畴,是具备显著地方特色,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大仙文化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如有可供游客游览的遗迹、传说(意境)类景点,更有养生、文学艺术、生命伦理等深层的内容。黄大仙文化可渗透到区域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融入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要素中,是一个复合性很强的综合品牌。因此,可以考虑:

1.在黄大仙景区建设黄大仙养生园,开展养生休闲度假项目。

2.挖掘、整理养生食谱,并进行妥善命名,同时对一部分菜肴配以生动、活泼或一定内涵的典故、传说,设立专门的餐厅或菜馆,构建成养生膳食文化型的旅游项目。

3.开发黄大仙旅游工艺纪念品系列,并进行展示和销售。如灵芝盆景、佛手矮化盆景、特色工艺品和纪念品等。

4.开发黄大仙道教养生饮品,如养生茶、养生酒和保健饮料等,在景点相应场所出售饮用,并可进行特色礼品包装销售。

5.开发黄大仙文化产品,精心创作、摄制、排演与黄大仙相关的文学作品、戏曲节目等,进行市场化运作,如受儿童喜爱的动漫作品和青年人喜观的游戏作品等。

6.开发黄大仙“有求必应”、“财神善仙”保平安喻意的修炼健身、休闲运动项目,如攀爬类活动,类似于定向运动的寻宝活动等。

五、积极回报社会强化品牌形象

黄大仙文化的精髓是“普济、劝善”特别是在香港,黄大仙文化已不仅仅是祭拜和观光,在社会慈善和公益福利事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香港啬色园,除开展黄大仙祠有关祭拜朝圣和观光游览外,大力拓展送医赠药、兴学育才、安老扶幼等慈善事业,共兴办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十八所,养老院五所,社区服务机构12个,并建有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一座。这些机构惠泽大众,影响广泛。故我们弘扬黄大仙文化,打造黄大仙品牌,也不应停留在文化和旅游业的层面,而要积极筹备成立黄大仙基金,会同各黄大仙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黄大仙“劝善行善”的思想哲理,深化黄大仙品牌的形象。包括:

1.积极开展义诊活动,送医下乡(特别是景区和边远山区)。

2.经常性地开展助学助残活动,帮助困难学生和残病贫困家庭。

3.创造条件开展特殊群体的老年保健和安老活动。

4.积极开展救灾送温暖活动。

5.组织公益文化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

6.开展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总之,通过积极回报社会的善行,促进黄大仙品牌知名度提高的同时,也将使品牌的形象更加饱满,提升民众的认同感。黄大仙信仰的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时至今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保留和进一步充实,并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服务于现代社会,对当地民众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那些生动有趣的黄大仙传说所反映的,金华人信奉黄大仙,是敬佩他乐善好施的优秀品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大仙已成为金华人的美好化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不再是过去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慰藉心灵的精神剂,它更是一种文化,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它的文化价值更是有待挖掘利用。地方旅游发展应该深切挖掘独特的文化,在旅游产业背景下去解读其精髓,通过旅游来传承文化、表达文化、传播文化,以文化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盛珍: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J].中国宗教,2005,(7):38~39

[2]阎 江:传说、祠庙与信仰的互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0)4:14~17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第3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旅游建设;经济发展;相互推进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可以引领新经济发展、提升地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说明土地与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还表明了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方文化。在经济体制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文化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起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衡水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地方文化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成为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目前旅游业开拓发展的趋势看,广袤而深邃的“3N”(Natural,自然;Nostalgia,怀旧;Return Native,回归乡土)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衡水地方文化特征

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地方文化不仅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而且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衡水地处华北平原,古黄河曾流经此地,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神话传说如竹林寺、圣姑庙;文物古迹如宝云塔、景州塔、高氏墓群;物产如衡水老白干、深州蜜桃、阜城鸭梨、龙凤汞面;历史人物如董仲舒、窦建德、孙犁等文化名人家喻户晓;更有著名的衡水三绝(冀派内画、宫廷金鱼、候店毛笔),武强年画等,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的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是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凝聚着衡水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比如武强年画,它起源于宋元时期,是根据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思想愿望、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进行的创作,体现的是武强当地的地域文化及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进行课题研究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并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衡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完善衡水基础设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市区各个街道的重新铺设或维修,公园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完善,衡水高校的集中南迁合并,衡水湖周围相关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博物馆、展览馆的开放,并且武强年画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了4A级旅游景区,衡水的文化发展氛围日益增厚。

二、衡水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个地区的地方文化与当地历史、民风、民俗等紧密联系,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又与地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文化与经济相互推动,当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形成以后,就会对这个地方的经济产生影响,优秀的文化形象能够扩大经济效益。衡水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带动经济起飞。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产业发展日益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地方文化品牌进行商品包装,效果良好,比如衡水老白干有着1800年的悠久历史,在清代名著《镜花缘》中就有“冀州衡水酒”,并传有“开坛十里香,飞芳千家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压江南第一家”等佳谣。衡水酒以“闻着清香,入口甜香,饮后余香”这三香著称扬名;“醇厚深邃”是其最独特的产品特色,如今衡水老白干集团在河北地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强力打造石家庄、唐山、邢台、保定等重点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发展态势良好。同时,逐渐向省外扩张,最终形成全国性知名畅销品牌。

地域特征也可以增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比如衡水湖。衡水湖位于衡水市桃城区与冀州市区之间,是华北平原唯一一个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保持完整的保护区。冀州古城位于衡水湖南岸,历史悠久,有许多诸如古城墙、古墓、石器、青铜器等宝贵的文物古迹,为衡水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些年市政府加快发展衡水湖的旅游业,强力推进“一湖三区”绿化工程,改善衡水湖周边的生态环境,打造湿地园林景观,举办国际性的马拉松大赛,建成了绿随路走、水清线美的景观赛道,还建造了衡水湖湿地公园、荷花观赏园等10余个精品园林工程,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其旅游消费也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此外,衡水湖还对京津冀地区的气候调节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还是南水北调的调蓄水源地,为衡水及周边地区提供用水,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前途广阔,任重道远。发展经济必须与弘扬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搞好地方文化资源发掘的开发利用,不但可以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2]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3]孙忠.地域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研究[J].知识经济,2010(5).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第4篇

关键词:茶品牌;建设;旅游项目;开发;结合;策略

1茶品牌建设面临的环境

茶叶在现代社会中运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人们日常的饮食方面,还是在休闲、养生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益于广阔的茶产品市场,茶品牌建设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据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精制茶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1年有919家,2012年有1122家,2013年有1308家。此外,2014年10月,长江商报报道,2014年第七届武汉秋季茶博会将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出面积达2m2万,参展企业比去年增长45%,展出10万余种行业产品。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茶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茶品牌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但是,在看到我国茶品牌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是茶叶大国,却不是茶叶强国,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品牌。[1]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加快茶品牌建设显得非常紧迫。

2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的重要性

茶品牌建设是茶企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在茶品牌建设方面不仅要关注内部建设,而且还要关注外部建设,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必将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未来人们外出旅游的首选。[2]由此,将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显得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外部的力量,以此来推动茶品牌建设。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的重要性还表现为:一是有助于拓宽茶品牌的宣传范围。以往的茶品牌建设过多地只是采用短暂性的宣传方式,如广告宣传等,这种宣传方式只是起到了非常短的宣传效果,而且宣传范围存在着局限性。将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则能够借助旅游项目开发的力量来促进茶品牌建设的宣传,有助于更好地拓宽茶品牌的宣传范围。二是提升茶品牌的文化生命力与经济价值。茶品牌建设并不只是某一个层面的建设,而是多个层面的建设,除了要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之外,还需要关注相应的文化建设。通过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既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可丰富旅游资源和促进旅游业发展。[3]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茶品牌的文化生命力与经济价值。三是增强茶品牌的影响力。茶品牌的影响力并不只是通过宣传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消费者的评价与认同。而在茶企数量不断增多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更加理性,对茶品牌的认同需要建立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将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则能够为消费者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茶品牌的机会,从而不断增强茶品牌的影响力,让消费者切身体会到茶品牌的无限魅力。

3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的策略

3.1开通茶品牌旅游景点,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平台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能力的持续增强,对休闲旅游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开通茶品牌旅游景点,让消费者在获得休闲旅游享受的同时,获得茶品牌的体验平台。在当前的茶品牌建设方面,往往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过多地关注茶产品的功能开发,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外型层面,使茶品牌建设只是一种价格路线的表现,难以迎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但是,处在体验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中,茶品牌建设要求将生活与情境作为切入点,塑造感官体验与思维认同,这样才能够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为茶产品找到更多的生存价值与发展空间。相比传统经济模式,体验经济模式以体验作为基础,积极开发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新活动,侧重于产品与消费者的近距离接触,并以体验作为导向来设计、生产以及销售茶产品,这样能够很好地触动消费者的内在情感与情绪,增强茶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提升茶产品的附加值。由此,在将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方面,开通茶品牌旅游景点,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平台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茶品牌建设的实际分布情况,划定合理的区域来建设茶品牌旅游景点,让消费者能够到这些茶品牌旅游景点获得休闲旅游的享受,从而积极体验茶产品的功能与服务,带动茶品牌建设。

3.2设置多样化的场景,充分利用茶文化资源

消费者参与消费的目的,除了消费产品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愉悦与享受。将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可以设置多样化的场景,充分利用茶文化资源。这是因为,茶文化旅游作用的发挥在于消费者与茶品牌文化资源互动来实现,只有消费者来到茶文化旅游场所,茶品牌文化资源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化地体现出来。由此,设置多样化的场景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推动茶品牌建设时,茶文化旅游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场景,利用真实再现和人文构造等科技手段,使消费者真实的体验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从而感受茶品牌的内涵以及旅游场所的丰富性。设置多样化的场景时,需要真实再现茶品牌文化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茶文化资源,如在茶文化体验性场景的内容表现上,也可立足于茶文化资源的地域性特质,从而挖掘出地方文脉,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融合进来,以丰富消费者的体验性需求,从而提高茶品牌建设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此外,还可以将其它休闲旅游项目融入其中,拓宽茶品牌建设的范围,如采摘、登山、野营、垂钓、森林浴等,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出旅游项目开发的经济价值,为茶品牌建设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3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为消费者营造舒适的环境

茶品牌建设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建设方式,而应该从传统文化元素的角度来寻找发展方向。在将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方面,需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为消费者营造舒适的环境。如果只是局限于从茶文化内涵入手开发旅游项目,消费者在旅游路线上的活动仅仅只是停留在参观现有的茶文化旅游展馆或是制茶工艺,这样显得非常单调,难以增强茶品牌建设的吸引力,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由此,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在展现茶品牌建设中的茶园、茶博物馆、茶楼等旅游区域的基础上,可以呈现其它的文化元素,如在茶园中呈现工作人员采茶时的勤劳工作的场景,在茶园中开辟出绿色运动区域,为消费者提供运动休闲;在茶楼中融入我国传统的茶艺表演以及古典音乐演奏,还可以将传统的园林建筑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民俗以及饮食文化等元素融合其中,这样可以有效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结合起来,让休闲、保健、歌舞以及农家乐等元素与茶品牌紧密相连,以策划出多样化的,具有独特性与富有吸引力及充满体验性的茶品牌旅游项目。在推动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亲近性原则,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加以推动,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享受与愉悦,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中,体验身心得到放松时的快乐感受,这样消费者对茶品牌的认同感也就会得到相应的增强,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的效果才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出来。

3.4突出地区特色,彰显茶品牌的地方风情

茶品牌建设除了要紧密结合市场大环境之外,还需要关注地区特色,特别是要突出地区特色,这样茶品牌才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由此,将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方面,可以突出地区特色,彰显茶品牌的地方风情,这样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可以领略到浓郁的地方风情。茶品牌建设有着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在开发茶品牌旅游景点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茶品牌所在地区的文脉,以此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茶品牌旅游产品。在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中突出地区特色方面,可以营造出与所在地区生活方式相协调的风格,如将原有的古村落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村落,并将当地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融入到里面,让消费者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这样可以在提升旅游项目的知名度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彰显茶品牌的地方风情。此外,在主题文化村落里,还可以将茶品牌作为主体建立茶品牌文化博物馆、茶文化建设基地等,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茶品牌文化来了解地区特色,感受到地方所富含的浓郁地方风情。

结束语

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是当前茶品牌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茶品牌建设需要创新发展方式,积极从旅游项目开发的角度来获得发展动力。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不断提高,需求方式从传统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加快茶品牌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结合则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让消费者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能够获得精神享受,并近距离地领略到地方风情,这样茶品牌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得到提升,茶品牌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才能够增强,茶品牌的发展也就能够获得更为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颖,牛炳秉,童肖,樊潇潇.以茶文化促进茶品牌建设研究—以洞庭碧螺春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5):29-31.

[2]史术光,张晓明.江西茶文化休闲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J].农业考古,2013(2):256-258.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 品牌活动;建设

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现状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已经社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尽管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相对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较为缓慢,不能够满足国家社会文化建设当前的需求,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这样才能够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为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一定积极地效应。

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意识较弱

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群众对活动品牌的建设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对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意识将会有直接影响。群众对文化品牌活动较低的以适度使得社会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过程进度较为缓慢。群众对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意识意识不高,也使得群众对文化品牌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欠缺,一定程度的欠缺会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品牌建设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概念被隐藏,进而不能够使得给予文化品牌的建设的利益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对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使得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创造利益,进而影响社会文化品牌的发展。

(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的方式较为落后

好的方法能够使得效率更高,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的建设方式还较为古老,传统的建设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社会文化的需求。传统的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比较适合于过去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文化品牌的建设方式已经不能够带动现在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现在的文化品牌的创建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特点,传统的建设方式已经不在适用于现在的文化品牌的建设,这对于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还产生了一定的消极的作用,这很不利于今后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

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意识

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意识对于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具有积极地意义,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主动的对自己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接收到最新的相关知识,这对于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完善相关人员的知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才能够使得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加,为社会带来利益。在提高相关部门文化品牌建设的意识的同时,也应该对群众的这种意识进行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只有管理部门和群众相互结合,才能够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产生积极地影响作用,为社会文化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效应。

(二)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方式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方式对于文化品牌的建设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适合的方式能够提高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效率,使得建设的方向能够朝着对社会文化发展有利的一面进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已经有很多新的文化品牌的建设方式正在慢慢地被人们接受,在这个时候,相关部门应该要及时的接触这些新的建设方式,结合自己当前文化品牌的建设特点,打造出适合自己进度的建设方式,这能够大大提高文化品牌在建设过程中的效率,使得文化活动的建设为人们带来的效益最大化。除了接受新的建设方式外,相关部门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经历对建设方式进行创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文化品牌。

四、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使得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和改善,这样群众文化品牌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了目前较为关注的问题。文化品牌的建设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文化品牌的建设已经慢慢步入了正轨,但由于发展还较为缓慢,使得文化品牌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是很理想,这使得文化品牌的建设成为当前较为关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慢慢改善现在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才能够逐步将群众文化品牌建设为群众和社会带来的利益最大化,使得社会文化更加稳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斌成.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兼论厦门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0,09:258-259.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第6篇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品牌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过去,由于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或者说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基本受到同一种企业管理思潮的影响,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由于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推进,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企业品牌事关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家拥有良好口碑的企业都在进行着品牌的建设。企业品牌承担着传播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品牌建设本身就属于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也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思路,而且企业的品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企业品牌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创立、发展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并且是被企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品牌则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根据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许多世界性的品牌都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二、企业文化背景下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仅只有三十多年,所以在企业品牌建设方面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我国企业与世界著名企业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品牌建设存有如下问题:

1.战略层面短视。我国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在市场经济中,倾向于寻求短期利益,并且侧重于关注企业战术方面的运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带有某种程度的机会主义,不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在2014年,我国仅有不到40%的企业将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另外的大部分企业甚至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着无视、忽视、漠视等现象,或者有的企业仅是在宣传上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但实际上采取的行动少之又少。这种战略层面的忽视必然使得企业文化背景下企业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率非常低。而根据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的研究显示,企业品牌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通常具有更高的市场知名度,以及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那些不重视企业品牌建设的企业则通常发展的并不如意。

2.品牌建设投入不足。我国企业由于不重视品牌建设战略层面的考量,也就直接导致品牌建设方面投入的不足。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企业对于品牌建设方面投入的经费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品牌经费投入的增长比例也相对很低。因此,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品牌附加值较低,未能树立起全球品牌的形象,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大幅度提高品牌建设投入增长比例,以促进我国企业品牌价值的提高。

3.电子商务建设力度不够。根据未来商业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将在未来的商业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如何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电子商务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实现了电子商务的飞跃式发展。根据美国相关调查机构的调查研究显示,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企业品牌建设节约了约为一半的成本支出,而且带来了超过两成效率值的提高,而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三、企业文化背景下加强品牌建设的策略

1.从战略层面重视企业品牌建设。从战略层面对企业品牌的建设高度重视是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地根本。从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可以对企业的文化和品牌建设流程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规划,并立足于公司治理结构下以构建完善的品牌建设机制和配套制度。之所以需要在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下对企业文化及品牌进行梳理,是由企业战略的总领性、全局性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软实力之间的竞争,而企业的品牌在企业的竞争中充当着良好的支撑作用。具体来说:第一,企业在发展中要有品牌意识,依托企业文化,不断地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树立品牌、维护品牌,将品牌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企业在发展中要运用好自己的品牌。只有当品牌被消费者认同并且接受的时候,企业的品牌才具有了意义。曾经有很多人认为,企业的品牌就是打广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企业树立品牌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广告对产品、服务进行宣传,但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以及是否为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当初因广告而风靡全国的公司,现在还屹立于市场竞争中而不倒。

2.加大企业品牌建设投入力度。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就必须加大相应的投入。只有加大了的相应的投入,才可以更好的开展企业品牌建设工作。企业的品牌建设要融入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过程中,就必然会发生一定的费用。如果不能够持续有效地投入,那么所谓的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过是一句空话、套话。企业品牌与企业经营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并不是立马见效的,企业品牌的建设产生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看到成效。因此,企业在推行品牌建设时,应当具有耐心,反对急功近利。

3.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推行品牌建设时应当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根据近几年来的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的文化和品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为此提出了新型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平台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中的运用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更加具有市场渗透性。

4.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当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式。第一,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产品的工艺、技术、质量等特点,确立一个品牌战略,也就是要树立一个怎样的品牌,以及这个品牌能为企业带来的成效。由于企业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应当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不断创新,以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从而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想树立一个品牌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维护,而毁掉一个品牌则只是瞬间的事情。一个企业要时刻存有危机意识,不断地改进品牌战略,整合品牌战略资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百年企业。

四、结语

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第7篇

打造体系,集聚多种优势,品牌建设从零散向系统转变。从单个外宣活动到组团式品牌外宣,江苏外宣品牌建设理念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感知江苏”整合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和形象推介类外宣品牌,打造集展演、推介、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推广活动。“同乐江苏”通过举办“洋眼看江苏”、外国人歌唱才艺大赛等活动,提升在苏外国人的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符号江苏”对外解读和传播最具江苏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意义,立体化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美好江苏”借助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城市形象。

创新方法,策划多样创意,品牌建设从单一向多元转型。不断加强组织、策划和运作,探索针对异域文化有效传播的语言类型、传播手段和推广方式。通过与国外知名艺术家合作、经典剧目比对西方歌剧等方法,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1699·桃花扇》等传统剧目成功赢得欧美文化市场,使“百戏之祖”昆曲成为江苏外宣优质品牌。抓住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结合点,在绘画艺术之都法国举办“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在具有深厚戏剧传统的英国主推昆曲、评弹等传统剧目,在伦敦奥运会期间适时推出“邂逅南京”外宣品牌,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

厘清层级,整合多方资源,品牌建设从分离向统一转化。注重整合全省各地各部门资源,合力打造层次构成合理、功能叠加互补的“三位一体”品牌体系。省级有关部门联合创意、策划,向外推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省级外宣品牌,省市联合打造基础“外宣品牌建设平台”。同一层级涉外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综合挖掘利用各地外宣文化资源,打造核心“系列外宣品牌产品集群”。省内各涉外机构独自成立各类外宣品牌建设小分支,自主培育个性化外宣品牌项目。

构建体制,拓展多元渠道,品牌建设从探索向成熟转轨。积极主动“借船出海”广辟渠道,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布局覆盖和渠道延伸。省演艺集团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主创了蕴含江苏特色、中国风韵的自主品牌艺术精品。广电、出版、演艺集团纷纷在英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建立海外分公司和孔子学院,有效提升了外宣品牌价值的推广能力。各涉外部门开展友城经贸文化活动,打造了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友城巡礼”等域外合作外宣品牌。

我省外宣品牌战略实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品牌建设力度,品牌传播规律研究,品牌推广渠道拓展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品牌国际影响不够,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相匹配。江苏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外宣品牌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形成有国际知名度的外宣品牌,世界名牌企业数量还很少,这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远不相协调。二是品牌推广渠道不畅,外宣载体手段与对外传播规律还不相符合。载体创新不够,品牌综合效益不大,在教育、科研、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品牌附加值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三是品牌创新举措不多,新创外宣品牌与既有品牌体系还不相衔接。如何处理好新品牌创立与老品牌维护的关系、外宦常规工作与品牌建设的关系,怎样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外宣品牌建设体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待加以解决。四是受众特点研究不足,宣传推介方式与国外文化需求还不相契合。对受众的文化需求、接受心理、思维方式研究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前瞻l生举措。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推动江苏外宣品牌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

强化总体规划,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和相应的外宣品牌建设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省级宣传、外宣部门应着眼长远,制定外宣品牌建设五至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下一阶段目标任务。通过上下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和效应叠加。要建立各地外宣品牌定期研讨交流机制,运用品牌战略对一批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外宣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和规划指导,加强地区交流合作,联手打造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拳头品牌。

统筹整合资源,着力提高综合效益。建议明确的宣传、外宣部门牵头,整合教育、体育、经贸、旅游、外事等部门力量,构建分工合作、资源整合的外宣平台,确保外宣品牌从策划、立项、设计、生产到推广,都能得到有效管理和运作。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传媒和文化产业集团;加大力度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平台,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大型经贸、文化企业和机构到海外开拓市场,制造营销江苏名牌产品;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

研究受众心理,着力增强互动效应。建议组建专门研究机构,同时借助国外专门调查机构,研究掌握当地受众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真实需求,加强调研不同国家民众对于外宣活动和项目的印象评价,及时对活动效果进行访谈反馈和问卷统计。外宣品牌活动策划应融合当地文化习俗、受众需求和思维习惯,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化异质性、保持相似性,提高国外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借助外部力量,着力拓宽建设渠道。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探索“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新形式,用现代的表达手法推介中国的外宣品牌,用本土化策略赢得国外受众,构建具有强大传播能力、覆盖广泛、信息量大的对外传播体系。与国外媒体和公关公司合作,聘请当地专业技术人员,使江苏外宣品牌建设更“接地气”。实施“名企名城互促”策略,将城市形象品牌与特色产业品牌打造结合起来,相互支撑互促共进。在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主导的格局下,充分整合和聚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公益机构等各方力量,特别注重发挥民间组织独特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外宣品牌建设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