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合集7篇)

时间:2023-12-26 14:49:25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第1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6-015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受众对播音主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开始呈现口语化,拉近播音主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彰显出播音主持的艺术魅力。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实现与受众的自然交流,其次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要有特色、有创新,以此满足受众的需求。

1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口语化

在大众传媒中,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工作其实是存在差异的。播音员主要是依靠文本进行信息的传播,其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而主持人的工作更多体现在对节目的掌控和参与。虽然各有千秋,但是随着社会文化交流的增多,他们也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口语化。在受众的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传统的播音语言风格是“严谨生动、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亲切朴实”。随着社会文化的迭代,一些传统的播音主持表达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也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所以播音语言开始由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形式向口语化形式转变。在当今语境下,播音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说的部分,由呆板的报道形式向口头语转变,使新闻走到生活中,反映了新闻平民化的趋势,但这种改变并没有颠覆传统新闻语言美学,其仍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客观反映,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等传统播音所具有的特点。就近几年的广播电视节目来看,倾向口语化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受观众的青睐。在播音主持过程中采用“说”的形式主持节目已经是大势所趋,尤其是采访综艺类节目,例如《鲁豫有约》《爱要大声唱出来》《非常静距离》等等。其中《鲁豫有约》节目从开播以来已有18年之久,一个节目可以做到如此,背后肯定有许多原因。该节目的类型是访谈类型节目,其形式主要是嘉宾与主持人像平常一样聊天,语言更倾向口语化,但这种形式并不缺乏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正是其口语化与艺术性结合的特点,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得到观众的喜爱。随着影视的发展,我相信此类口语化的节目必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目前的传媒环境下,可以说是观众决定着广播节目的生亡,所以大部分的广播节目主要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目的,努力探寻受众喜爱的播音主持方式以及节目内容。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在语言和审美方面具有一些特征,是一种有特色的语言艺术形式,其是根据受众接受的程度上进行创作。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甚至比对主持人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口语化的播音主持并不是彻底打破字正腔圆的规范,而是要保证发音的准确、吐字的清晰,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实现语言的良好过渡,真正地做到贴近受众。另外,在使用口语化语言时要注意语言的“美学”,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平等、交流的态度与受众进行沟通,让受众真实感受到播音主持语言口语化特征所带来的魅力。

2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亲和力

广播电视节目主要通过影像来传播,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如果播音员、主持人不能营造出一种亲和的氛围,该节目恐怕很难得到受众的喜爱。因此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上表现出亲和力,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开始具有亲和力特征。亲和力是人际关系之间的“粘合剂”,不仅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其可以拉近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感受到播音员、主持人所散发出来的亲切感,更容易接受节目,从而实现了节目收视率高的目的。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口语化特征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需求。播音主持语言是在张扬语言魅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大众文化语言的开发。但是,播音主持语言的口语化在力求贴近观众生活语言,使播音员、主持人在平等的环境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从而实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传播效率。除此之外,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或者肢体语言又或者是真诚的态度营造亲和的氛围。虽然播音主持语言具有亲和力的特征,但不代表丧失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艺术性、准确性。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只是为了更好传递信息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固然好,但还是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尽量避免口语的随意性和拖沓性。董卿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在大家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央视主持人都是严谨、严肃的形象。但是董卿在每年春节主持春节联欢晚会时,其语言总是能打动观众,这与其亲和的语言分不开。亲和的播音主持语言脱离了传统报幕式的晚会主持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3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个性化

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不再是传统呆板的形式,而是开始创新,实现个性化。在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播音员、主持人中,不难发现他们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例如,何炅、汪涵、杨澜等等。在不同的广播电视节目中,他们的语言特点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会根据节目的特点来灵活地运用语言,营造一种节目所需要的氛围,使受众身临其境。传统的播音主持要求主持人语言统一,严肃端庄。但当今语境下,随着广播电视不断地发展,广播电视的节目形式也各种各样,受众在不同的节目环境中对节目审美、需求不同。因此,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显得至关重要。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更高的收视率。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实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熟练运用。要将不同的语言熟练地运用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语言的魅力,展示自身独特的风格。例如,在《我是歌手》总决赛直播现场中,因孙楠临时选择退出比赛,让无数工作人员手足无措,而汪涵的随机应变不仅化解了孙楠突然退场的尴尬,也为工作人员改变下面的工作安排争取了时间,汪涵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当时对节目的掌控都得到同行和观众的赞赏,汪涵的做法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体现出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魅力。

4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时尚化

进入21世纪后“,时尚”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年轻老少都在追求时尚,时尚也成为每个人心中评价的准则,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当今语境下,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美观”也随之改变,受众开始追求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来满足自己的时尚习惯。播音员、主持人为了满足受众的时尚化需求,其语言也开始向时尚化转变,这样可以为受众带来愉悦感。与此同时,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也赋予了播音员、主持人不同的气质和神韵,从而体现其工作风格和生活品位。播音主持语言不管如何追求时尚、都要接受来自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在当今语境下,正确的认识时尚,追寻时尚是播音主持语言的努力方向之一。播音主持语言也只有与时俱进,广播电视节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播音主持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时效性,才能吸引受众,时效性的信息又会涉及到新鲜的词语,所以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播音主持内容所决定的。时尚化的播音主持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播音员、主持人只有与时俱进才会做出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得到受众的青睐。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热词也随之出现,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在录节目过程中,为了吸引受众会使用一些网络热词。一些只在网络中播出的节目受到无数观众的追捧,究其原因,是其风格与语言时尚度极高。目前很火的一档节目《金星秀》,因金星犀利时尚的语言一度上微博热搜,该节目的收视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由此看出时尚化的播音主持语言更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5当今语境下配音语言的多元化

本文所提到的配音并不是影视作品演员的配音,而是在电视节目中为画面配录解说词。在我们观看一些没有主持人的电视节目时,总是需要一些播音员配合画面效果进行配音。一些经典的节目如《动物世界》,由赵忠祥老师为其解说,其生动幽默的语言,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回荡在受众的记忆中。随着时代的进步,配音语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一些拥有独特音质和语言表现力的播音员开始转行从事配音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也成了现在很多产品、服务的特征,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配音语言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比如在一些幼儿类的节目中配音需要温柔、甜美,而在受众是成年的节目,配音语言就不仅需要能够准确的传达信息,还需要有播音员自己的个性。只有把个性化与多元化结合起来,节目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声音才能成为受众永远的回忆。

6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包括口语化、亲和力、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这些特征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些特征也在影响着受众的审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最终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解俊格.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赤子(上中旬),2014(21):38.

[2]陈李赢.试析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8):109.

[3]王宏凯.试析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影视传媒,2015(7):199.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

在现代信息传递中,媒体在其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不同媒体时代,有着各种风格的主持人,其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过硬的口语表达能力、播音素质以及现场掌控能力等,伴随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1]。由此可见,对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概述

1.1播音主持语言艺术

截至目前,还未有关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学术界定,然而,就播音主持自身特征而言,要想推进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序健康发展,应当基于对新闻真实性的确保,自播音学一般规律出发,播音主持人对新闻稿件语言开展加工处理,借助相应的艺术形式将信息内容传递给受众,进一步使受众对自身获取的信息内容形成更为有效的理解认识。

1.2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1)音正性。广播、电视等有声语言是播音主持的主要传播媒介,对于播音节目的播音主持人而言,务必要确保自身音正性,这也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一大特征。播音主持人借助自身声音以实现对语言艺术的传达,这一方面凸显了播音主持的能力,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文字媒介,播音主持可依托有声媒介开展传播,这是前者所难以比拟的优势。播音主持向受众传递信息期间,对受众视觉、听觉进行了双重调动,为受众理解传播内容提供便利的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印象。然而这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好比,受众通过有声媒介接收信息时,自身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思考,播音停止,即意味着信息传递的结束,于此传播形势下,受众思维极易被传播信息所引导。2)真实性。播音主持传播报道的内容以新闻事件为主,由此决定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真实性特征,播音主持人不允许擅自对传播内容进行更改。播音主持传播的是社会上过去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因而就算要推进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发展,也应当不可脱离事实依据,切忌跨装描述,更不可扭曲事件原意。3)艺术性、创造性。对于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来说,可将有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向受众进行展示,播音主持人通过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对信息内容进行传播过程中,播音主持语言美实现了充分凸显。除此之外,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还具备创造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播音主持人除去要对事件信息予以真实呈现外,一定程度上还可剖析事件信息的深层涵义,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事件会有多家媒体进行争相报道。基于准确且极具艺术性的语言,将新闻事件深层涵义传递给受众,使受众产生共鸣,引发受众深思。4)单一性、间接性。播音主持人与受众相互间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开展交流,此类交流形式是单向的,受众仅可通过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获取信息,就算通过视频画面,可观察到播音主持人的面部表情,然而仅通过面部表情显然很难了解到播音主持人的思想情感,由此表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存在单一性特征。除此之外,播音主持人工作通常处在密闭的播音室中,经由声波或者电波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鲜有与受众的互动,如此一来,就算是现场直播,在信息交流、互动过程中依旧存在滞后性,由此表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存在间接性特征。

2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趋势

2.1趋向于口语化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信息数据的海量数据,使得受众在浏览信息时往往选择一扫而过,由此要求播音主持语言要尽可能口语化,避免提供太多的专业术语,不然会加大受众理解难度。播音主持通常是通过文本开展阅读,目的在于向受众传播正确有价值的信息,然而伴随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受众对事件浏览的速度明显加快,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趋向于口语化,口语化可有利于受众更快速、便捷地接收到信息的关键点。而播音主持的口语化并非意味着不遵循字正腔圆的标准,而是要在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可于各种语境下使用各种语气、语调,达成语言的有序过渡,进而切实做到贴近受众。

2.2趋向于个性化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注重创新及个性化的呈现。现阶段,很多播音主持人之所以被受众所喜爱,很大原因是他们均有着各自的个性,他们会结合节目的进程特征,对播音主持语言进行灵活运用,建立一个良好的节目氛围,使广大受众产生共鸣。传统播音主持通常要求主持人要端庄严肃、语言统一。在现阶段语言环境下,节目形式越来越丰富,在各式各样节目环境中,受众对节目的需求、审美不尽相同。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应当关注自身语言的个性化发展,如此一方面可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一方面可提高节目的影响力,使自身节目为更多受众所喜爱。

2.3趋向于时尚化

新媒体时代下,作为网络的一大典型特征,时尚化已然转变成一种艺术得以不断发展,语言传播时尚化也越来越为受众所关注,因而播音主持同样要紧随时展趋势,提高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时尚化的重视度,在节目中、事件传播中适当引入一定的时尚化语言。在当前语言环境下,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转变,为了满足自身时尚习惯,受众开始越来越注重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2]。在此基础上,播音主持人为了对受众时尚化需求予以满足,其播音主持语言同样不断朝时尚化方向发展。播音主持语言时尚化可增进受众对播音主持人的喜爱程度,还能够使受众在愉悦的语境中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

2.4趋向于亲和力

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借助网络开展传播,新媒体时代的首要特征即为,受众可与媒体通过各式各样网站平台开展实时交流,由此受众可转变传统信息单方面获取的被动地位,变成信息的者或评论者,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趋向于亲和力。换言之,具有亲和力的播音主持人可受到受众的欢迎,也可吸引更多的受众;具有亲和力的播音主持语言可加深受众对播音主持的影响,一方面促进相应栏目点击率的提升,一方面使受众提升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进而促进新闻事件的传播。

3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使受众可获取到自身需求的新闻信息,如何提高播音主持质量,是当前全面媒体行业所需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全面媒体行业在新媒体时代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引入先进传播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提升自身语言品位意识,树立良好播音主持风格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应当不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要提高对播音主持品质的充分重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播音主持人应当向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传播内容,提升节目吸引力的同时,使受众与播音主持人产生共鸣。一方面,播音组成人员要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播音主持人既是节目内容的传播者,还是宣扬公民美德、社会功德,建构崇高道德的开拓者。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针对社会道德底线低的事件要予以批判,切忌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力,而将科学的价值观置之度外,务必要强化对公众商量朴实内容的有效传播。3.2推进节目创新,引领受众形成正确价值观播音主持人在树立良好播音主持风格的同时,还应当推进节目创新,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着手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精神为主导,切忌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尝试新鲜事物,更应当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引入至节目播音组成语言中,强调播音主持语言的内容品质,挖掘藏在内心中的真善美[3]。除此之外,还应当基于美好的品德,充分结合新媒体时代精神,向广大受众传递真善美、传播积极的信息内容,如此一来,便可使播音主持语言变得更形象,更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发挥。

3.3依托播音主持语言,增强节目丰富文化内涵

倘若播音主持人拥有极具磁性或特点提出的声音,极易使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同时,播音主持人在节目播报过程中应当确保自身语气语调具备一定的感染力,通过对播音主持语言力度的准确拿捏,可为受众提供真实的体验,并使受众感受到舒畅和愉悦[4]。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人还应当注重播音主持语言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差异性,将各式各样极具内涵型、风趣性的语言引入至播音艺术中去,使新媒体语言通过应用得以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也使播音节目凭借语言的丰富性而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3.4加大对节目话题掌控力度,增强节目主持特色

在播音节目中,播音主持人应当加大对话题的掌控力度,从而为播音主持语言运用创造有效便利。节目话题是节目必不可少的内容,倘若播音主持人无法对节目核心话题予以有效掌控,势必会对节目播放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鉴于此,播音主持人要开展好相关节目话题选择、处理等工作,同时还应当对现场观众提出的突发问题予以有效回应。由此对播音主持人语言水平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是播音主持人对节目话题掌控程度、专业素质的重要体现。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对节目话题的有效掌控,一方面可使主持人身心得以放松,一方面可使节目主持更具特色[5]。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下,全新的语言环境对播音主持语言特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变得更为需要具备艺术性,更为需要适应受众对新媒体的需求,更为需要表现新媒体时代的特征。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内涵,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趋势,充分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提升自身语言品位意识,树立良好播音主持风格”“推进节目创新,引领受众形成正确价值观”“依托播音主持语言,增强节目丰富文化内涵”“加大对节目话题掌控力度,增强节目主持特色”等,积极促进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光.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艺术素养培养探讨——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旬刊,2013(11):126-127.

[2]臧珈翊.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性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7,3(5):162-163.

[3]连少鹏.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4):136.

[4]李萍.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22):133-134.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

在现代信息传递中,媒体在其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不同媒体时代,有着各种风格的主持人,其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过硬的口语表达能力、播音素质以及现场掌控能力等,伴随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1]。由此可见,对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概述

1.1播音主持语言艺术

截至目前,还未有关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学术界定,然而,就播音主持自身特征而言,要想推进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序健康发展,应当基于对新闻真实性的确保,自播音学一般规律出发,播音主持人对新闻稿件语言开展加工处理,借助相应的艺术形式将信息内容传递给受众,进一步使受众对自身获取的信息内容形成更为有效的理解认识。

1.2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1)音正性。广播、电视等有声语言是播音主持的主要传播媒介,对于播音节目的播音主持人而言,务必要确保自身音正性,这也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一大特征。播音主持人借助自身声音以实现对语言艺术的传达,这一方面凸显了播音主持的能力,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文字媒介,播音主持可依托有声媒介开展传播,这是前者所难以比拟的优势。播音主持向受众传递信息期间,对受众视觉、听觉进行了双重调动,为受众理解传播内容提供便利的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印象。然而这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好比,受众通过有声媒介接收信息时,自身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思考,播音停止,即意味着信息传递的结束,于此传播形势下,受众思维极易被传播信息所引导。2)真实性。播音主持传播报道的内容以新闻事件为主,由此决定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真实性特征,播音主持人不允许擅自对传播内容进行更改。播音主持传播的是社会上过去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因而就算要推进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发展,也应当不可脱离事实依据,切忌跨装描述,更不可扭曲事件原意。3)艺术性、创造性。对于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来说,可将有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向受众进行展示,播音主持人通过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对信息内容进行传播过程中,播音主持语言美实现了充分凸显。除此之外,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还具备创造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播音主持人除去要对事件信息予以真实呈现外,一定程度上还可剖析事件信息的深层涵义,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事件会有多家媒体进行争相报道。基于准确且极具艺术性的语言,将新闻事件深层涵义传递给受众,使受众产生共鸣,引发受众深思。4)单一性、间接性。播音主持人与受众相互间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开展交流,此类交流形式是单向的,受众仅可通过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获取信息,就算通过视频画面,可观察到播音主持人的面部表情,然而仅通过面部表情显然很难了解到播音主持人的思想情感,由此表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存在单一性特征。除此之外,播音主持人工作通常处在密闭的播音室中,经由声波或者电波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鲜有与受众的互动,如此一来,就算是现场直播,在信息交流、互动过程中依旧存在滞后性,由此表明,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存在间接性特征。

2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趋势

2.1趋向于口语化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信息数据的海量数据,使得受众在浏览信息时往往选择一扫而过,由此要求播音主持语言要尽可能口语化,避免提供太多的专业术语,不然会加大受众理解难度。播音主持通常是通过文本开展阅读,目的在于向受众传播正确有价值的信息,然而伴随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受众对事件浏览的速度明显加快,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趋向于口语化,口语化可有利于受众更快速、便捷地接收到信息的关键点。而播音主持的口语化并非意味着不遵循字正腔圆的标准,而是要在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可于各种语境下使用各种语气、语调,达成语言的有序过渡,进而切实做到贴近受众。

2.2趋向于个性化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注重创新及个性化的呈现。现阶段,很多播音主持人之所以被受众所喜爱,很大原因是他们均有着各自的个性,他们会结合节目的进程特征,对播音主持语言进行灵活运用,建立一个良好的节目氛围,使广大受众产生共鸣。传统播音主持通常要求主持人要端庄严肃、语言统一。在现阶段语言环境下,节目形式越来越丰富,在各式各样节目环境中,受众对节目的需求、审美不尽相同。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应当关注自身语言的个性化发展,如此一方面可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一方面可提高节目的影响力,使自身节目为更多受众所喜爱。

2.3趋向于时尚化

新媒体时代下,作为网络的一大典型特征,时尚化已然转变成一种艺术得以不断发展,语言传播时尚化也越来越为受众所关注,因而播音主持同样要紧随时展趋势,提高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时尚化的重视度,在节目中、事件传播中适当引入一定的时尚化语言。在当前语言环境下,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美需求不断发生转变,为了满足自身时尚习惯,受众开始越来越注重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2]。在此基础上,播音主持人为了对受众时尚化需求予以满足,其播音主持语言同样不断朝时尚化方向发展。播音主持语言时尚化可增进受众对播音主持人的喜爱程度,还能够使受众在愉悦的语境中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

2.4趋向于亲和力

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借助网络开展传播,新媒体时代的首要特征即为,受众可与媒体通过各式各样网站平台开展实时交流,由此受众可转变传统信息单方面获取的被动地位,变成信息的者或评论者,因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趋向于亲和力。换言之,具有亲和力的播音主持人可受到受众的欢迎,也可吸引更多的受众;具有亲和力的播音主持语言可加深受众对播音主持的影响,一方面促进相应栏目点击率的提升,一方面使受众提升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进而促进新闻事件的传播。

3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使受众可获取到自身需求的新闻信息,如何提高播音主持质量,是当前全面媒体行业所需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全面媒体行业在新媒体时代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引入先进传播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如何进一步促进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提升自身语言品位意识,树立良好播音主持风格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人应当不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要提高对播音主持品质的充分重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播音主持人应当向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传播内容,提升节目吸引力的同时,使受众与播音主持人产生共鸣。一方面,播音组成人员要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播音主持人既是节目内容的传播者,还是宣扬公民美德、社会功德,建构崇高道德的开拓者。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针对社会道德底线低的事件要予以批判,切忌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力,而将科学的价值观置之度外,务必要强化对公众商量朴实内容的有效传播。

3.2推进节目创新,引领受众形成正确价值观

播音主持人在树立良好播音主持风格的同时,还应当推进节目创新,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着手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精神为主导,切忌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尝试新鲜事物,更应当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引入至节目播音组成语言中,强调播音主持语言的内容品质,挖掘藏在内心中的真善美[3]。除此之外,还应当基于美好的品德,充分结合新媒体时代精神,向广大受众传递真善美、传播积极的信息内容,如此一来,便可使播音主持语言变得更形象,更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有效发挥。

3.3依托播音主持语言,增强节目丰富文化内涵

倘若播音主持人拥有极具磁性或特点提出的声音,极易使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同时,播音主持人在节目播报过程中应当确保自身语气语调具备一定的感染力,通过对播音主持语言力度的准确拿捏,可为受众提供真实的体验,并使受众感受到舒畅和愉悦[4]。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人还应当注重播音主持语言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差异性,将各式各样极具内涵型、风趣性的语言引入至播音艺术中去,使新媒体语言通过应用得以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也使播音节目凭借语言的丰富性而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3.4加大对节目话题掌控力度,增强节目主持特色

在播音节目中,播音主持人应当加大对话题的掌控力度,从而为播音主持语言运用创造有效便利。节目话题是节目必不可少的内容,倘若播音主持人无法对节目核心话题予以有效掌控,势必会对节目播放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鉴于此,播音主持人要开展好相关节目话题选择、处理等工作,同时还应当对现场观众提出的突发问题予以有效回应。由此对播音主持人语言水平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是播音主持人对节目话题掌控程度、专业素质的重要体现。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对节目话题的有效掌控,一方面可使主持人身心得以放松,一方面可使节目主持更具特色[5]。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第4篇

关键词:现阶段;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征

一、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口语化特征

和主持相比,播音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播音员需要借助文本内容以及独特的嗓音,及时将多样化的信息传达给听众,发音和声音必须有较高的吸引力。而对于主持人来说,主持活动大都在现场,需要熟悉活动现场整个流程,将各类节目特点及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专业素养以及现场掌控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在现阶段语境下,口语化已成为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播音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在具有亲和力的同时还要能走进广大听众的内心,能够愉悦他们的身心。表达语言的时候,要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力度、语速,同时要巧妙融入情感元素,有效满足听众、观众不同的需求。对于主持人来说,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文化水平等,不能照本宣科,要能够根据活动现场具体情况,巧妙“加工、处理”稿件语言,将语言以口语化形式传达给听众以及观众。比如《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爱要大声唱出来》等节目中,主持人在合理化加工相关稿件语言的基础上,借助“说”的形式进行主持,渲染出别样的活动现场氛围,极大地吸引观众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不能讲各地区方言、伤风败俗的语言以及太随意的语句,要讲普通话,准确把握语调、语气,控制好自身情绪,赋予语言感染力,客观呈现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更好地展现其口语化特征。

二、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时尚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大众的观念、看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对社会各方面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时尚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元素,是他们心中重要的评价准则之一,因此,广大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也有了全新的需求。电视电影界正处速发展的浪潮中,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也呈现出全新的特征,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时尚化特征,节目形式不同,其呈现的价值、传达的意义等也各不相同,是满足社会大众时尚需求的客观呈现,是对主持人特色风格、节目情趣的真实写照,也是吸引社会大众眼球的重要保障。播音员主持人想要吸引观众注意力,播音主持内容必须具有鲜明的时效性特征,这需要巧妙利用新词语。时尚的播音主持语言大都来自网络,播音员和主持人也在不断利用部分流行网络用语,比如“累觉不爱”“吃瓜群众”“香菇”等。由于网络用语好坏都有,在使用的时候,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合理选择,促使节目更具幽默感。播音主持语言具有鲜明的时尚感,避免给嘉宾、观众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播音员与主持人要结合节目类型以及内容,巧妙利用时尚网络用语,客观呈现自身个性以及生活品位,促使电视节目更受大众欢迎。《金星秀》节目红极一时,这和金星“犀利、时尚”的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收视率居高不下。可以说,在“时尚化”这一特征的作用下,播音主持语言也更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新元素,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提高了相关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三、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特征

在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变化,更多的创新元素被融入其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说,受大众欢迎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他们会根据电视节目特点、性质等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巧妙运用语言,营造一种别样的节目环境氛围,促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比如,《中国好声音》在节目开场时候,主持人华少利用较快的语速来展现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湖南卫视的著名主持人何炅,在颁奖晚会中用幽默调侃的语言展现自己“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这些个性化特征都是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为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灵活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巧妙而熟练利用多样化的语言,使其和不同环境有机融合,充分展现语言的独特魅力,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以《我是歌手》为例,在总决赛直播现场中,由于某种原因,孙楠突然要退出比赛,工作人员对其毫无对策,而主持人汪涵却巧妙地化解了这一尴尬,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时间合理调整下面的工作内容,同行及观众都对汪涵的随机应变与掌控现场的能力所折服,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呈现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

四、结语

在现阶段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具有的个性化、时尚化、口语化等特征,都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发展与进步的客观呈现,充分展现了播音主持的独特魅力,提高了播音主持行业的整体质量,有利于满足当下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在多样化特征作用下,我国电视广播新闻行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作者:孙建敏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智兴.探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3(09).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第5篇

【关键词】文化传播;意义;传递;接受;现实性启示

文化传播是政府这类传播组织通过报纸、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等多种文化载体形式对“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1],它借助于书刊、报纸、广播、影视等多种文化载体形式才能现实地展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巨大人力、财力和物力增加文化产品,丰富文化载体形式,促使文化传播不断发展,但客观来讲,并没有达到理想预期,对此有必要深入思考“文化传播的实质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本文借鉴当代传播学和符号学的思想方法,从学理层面探讨文化传播的实质内涵――意义的传递与接受问题,进而阐明其对现实性文化有效传播具有的启示。

一、文化传播以意义的传递为实质内涵

从符号学视角来看,文化世界诸多要素最终又能够抽象为符号,它“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2]。多姿多态的符号构成了种种文化的景观,人正是学习和掌握了符号的使用,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特别是当代社会,无所不在的信息载体――图书、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上面的信息,都被看作是一个个复杂的符号。

符号“是以词构成的观念”[3],语言形式的符号交往是文化的基础,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A.怀特所说:“清晰分明的言语,是符号表达的最重要形式。……文化‘开端于语词’,同样,文化的继承、发展和流传也在于语词。”[4]因而,关于语言符号结构的分析,就可以被合理地看作是对符号的分析。法国结构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文化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能指即表达面,它属于符号的形式,是关于对象(某物)的词,所指即意义面,它属于符号的内容,是关于对象的实际形象,“二者的关系就好比是一张纸的两个不可分离的面”[5]。语言符号的意指作用(即记号过程)就是“一种把能指和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6],可以说,符号实际上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系统。

进而言之,文化传播的基础是符号的传播,是通过符号形式传递符号内容或意义。就是说,符号背后的意义构成了文化本身,文化符号传播的实质内涵正是意义。对此,有学者言道:“符号的魅力并不在于符号本身,而在于它的意义。一个符号具有其自身以外的隐喻的意义,并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相互关联的意义构成的系统,因此符号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在文化中所构成的意义。”[7]这种意义存在于文化创作、传播主体的思想之中,并通过表现于其对符号的创编、运用而使意义对象化为符号形式,也就是对象化于报纸、书刊、广播、电视乃至网络等文化载体形式中。

二、意义传递实现于受众对意义的接受过程

从文化传播的实质来看,意义的传递效果首先取决于传播主体能否生产出承载意义内涵的一套符号系统。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传播主体所传播的文化载体包含以下两方面:由文化创作者编制符码时赋予之并被传播主体所赞同的意义和受众对这些被编制的文化符号或符码读出的其他含义,即对这些产品的解读或对于编码的解码。生产、制作方对意义载体进行编码,消费、享用方对意义载体进行解码,二者缺一不可。正是由于后者对编码的独特解读,这种符号象征意义才能够“激活”受众那片共鸣的内心空间,从而满足人们的普遍性精神需要。文化传播的受众对文化载体承载意义的接受,是文化产品得以传播、符号意义能够传递的一个必要步骤。对此,国际学界有一个观点,即关于意义的接受、符码的解读或解码,也是生产,是另一种悄悄的、潜在的却更为广泛、渗透力更强的文化生产,这被有的学者称为“另外一种生产”[8]。

文化符号意义的产生形成,是由创作传播方与享用接受方共同完成的,是只有通过双方的解释才能构成的、完整的符号意义体系的创造过程。因此,文化传播中符号象征意义的确立,是创作、传播方与享用、接受方共同解释的产物,在文化传播中,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符号共建与象征意义共享的现象”[9]。因而,文化创作和传播就是符号共建与象征意义共享的实践过程,是由符号意义的创作、传播主体与享用、接受者共同构建特定社会中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活动。

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体现为我们通常谈到的“概念空间”“思维空间”“逻辑空间”“情感世界”等[10]。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在人的创意及创造性当中,想象力又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主要因素,是在一定社会中产生并存在的。因此,文化符号意义的确立,也就是人的社会想象空间的形成。换言之,特定社会想象空间的形成,是由文化创作、传播主体的想象空间向受众想象空间转化的过程。特定社会现实中人类的生存意义、感受及其发展状况,首先由创作、传播主体洞见并将之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将无意识的形式提升为一定的意识形式,这意味着,创作、传播主体将具体物――其所处的具体语境――同相关的抽象概念相连接而产生符号、形成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表征该主体的具体语境。当这种表征方法得到普遍认同,这种连接在社会上广泛推及,这种具体语境就被成功地转化提升为一套符号系统,其象征意义得到确认,同时,此符号(概念)被受众认同并普遍使用,或被丰富、发展。随着创作、传播主体的想象空间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创作、传播主体的个性化想象空间便转换为普遍共性的社会想象空间,与此相应的符号、象征意义也就形成或产生了。显然,这是由文化创作、传播者个性化的概念空间、情感世界等向社会推广转化的过程,前者必须为社会大众或受众普遍认同和接受。当然,认同和接受的方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也会因情而生、因景而定。

三、意义传递与接受的内在统一

由上可知,意义传递与接受是由文化创作、传播者与享用、接受者之间在各自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处于无意识“界面”上的隐秘情感被那些符号所激发的过程。意义的构建和传播必须以适合受众趣味、与受众惯有的社会想象空间相吻合的形式或方式来展开,即二者能够共享与共建符号的意义,并互为主体性。这一共享―共建的意义缘于意义创作、传播主体与受众面临的共同生活环境,并表现为共通的社会想象空间。这使得双方有着某种“通验”,也就是对于某种客观对象或物化形式的共通感受,后者始终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且往往被某种象征形式所表达,这种形式是客观对象的表征。

英国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表征是当代文化生产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就是说,文化符号的生产就是一种“表征的实践”[11],即把当代人们各种概念或观念及情感在一个可被转达和阐释的符号形式中具体化。意义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进入这种实践领域,在当代世界上的一定文化共同体中有效地进行运转和循环,也就是这一文化中的成员共享各种系列的概念或观念及形象的文化实践,正是这种实践,“使他们能以大致相似的方法去思考、感受世界,从而解释世界”[12]。因此,文化意义或内容总是特定社会中意义创作、传播者与享用、接受者共享的文化信码。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传播者“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实在,创造出能给受众以审美体验的产品,受众又对文化产品进行阐释与解读,从而通过双方的共鸣来达到意义的共建与共享。

在符号象征意义的构建中,创作、传播者洞察享用接受者隐秘内心世界,巧妙地开发、利用各种思想文化资源,制作能够吻合、引发后者审美体验的文化艺术品,如影视制作、报刊、文化旅游,甚至教育也是审美意义的制造、分享过程。因而,符号意义创造的基本点在于,创作者不断探寻与享用者处于无意识界面上的社会想象空间的契合点。实际上,这是文化实践的过程,是创作者捕捉并以艺术形式提升到意识界面上的享用者所特有的社会想象空间的过程。对此意义的透彻阐释,既不受制于创作者的聪明程度,也不取决于享用者的大脑,而“有赖于作者将读者带至象征性地产生的普通意义的‘核心’能力。”[13]受众对于创作、传播者所传递的符号意义作出回应。社会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要,意味着受众潜在地拥有生产者制造的符号象征意义所能触发的社会想象空间。然而,受众的社会想象空间只是无意识地存在于日常言表之中――这是生产者进行符号生产以开拓受众内在空间的可能性基础。同时,它又是对文化产品进行审美欣赏、解读的情感基础。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符号的生产能力增强,受众欣赏、解读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这又促使其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而这正是当代符号意义创作的助动力。正如有学者所说:“媒介文化重要,是因为公众的普通成员的热忱参与所致。”[14]文化符号意义的共建与共享,体现了当下人民大众的能动创造性。受众的回应,促使符号传播者朝向受众建构象征意义,以适应受众解读方式的方向对各种社会信息进行编码,前者“将生活的词汇语言游戏……翻译出来,以供扩大了的、普通的、转瞬即逝的观众来使用和解读”[15]。就是说,传播主体要实现意义的传递,就必须使生产、创作的符号意义为受众所接受,并愿意按照传播主体的预期对之进行解读。

一般来讲,传播主体――特别是政府组织这类传播主体必定要传播载负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信息,因此,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实际上是传播主体向受众提供符合其审美趣味的载体、传递的意义被受众自愿或不知不觉间接受的过程,亦即受众以同传播主体根本一致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去解读报刊、电视等载体所负载的信息的意义,以与传播主体大体相同的趣味去欣赏或感受各种文化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这标志着传播主体与受众对于载体形式承载的意义、表达内容的解读达到了内在统一,也就是意义的传递与接受实现了内在的统一。

四、对于文化有效传播的现实性启示

在现实中,任何文化载体形式必定会承载一定的意义、表达特定的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同样的载体形式可承载不同的意义、表达不同的内容,而彼此相悖的意义或截然相反的内容也能被相同的载体形式所承载和表达。在现实中,文化的有效传播,首要的就是向受众传递载体形式承载的意义或表达的内容。就是说,文化传播不仅要提供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载体形式,而且要传递意义,即要向受众传递正确的意义。

鉴于意义传递的实现受制于受众对传播主体所传递意义的解读,文化有效传播应当更加关注受众对于意义的解读方式,力求达到意义传递与接受之间的内在统一。首先,政府等各级各类文化传播组织中的文化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应当牢牢树立并不断增强服务受众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改变简单、粗放、命令的管理方式方法,形成平和、细致、循循善诱的方式方法,使受众的内心诉求得到理性而充分的表达,引导受众从情感到理性对于创作和传播主体所提供的文化作品形成同自身一致的意义解读。其次,应促成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对话交流的和谐氛围,将文化传播主体观念意识的更新及其方式方法的改善与受众自觉性及素质的提高作为同时并进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传播主体,文化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要真正去了解、接近受众,系统地跟踪调研并掌握现实性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提高受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受众的现代知识水平和文明素质,尤其是大力改变基层、偏远农村受众对子女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现代金钱观或财富观。再次,作为文化的生产、传播者,应当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创作贴近受众生产生活的文化产品,槭苤谔乇鹗腔层农村受众提供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具有时代性、社会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意义载体形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XKS0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兵团宣传文化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16YB26);新疆财经大学科研项目“互联网思维下的文化产业研究”(项目编号:2016XTD002,资助经费)]

参考文献:

[1]盛新娣,艾美华,卢黎.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效果管窥[J].新闻爱好者,2016(11).

[2]恩斯特・卡西尔.卡西尔论人是符号的动物[M].石磊,编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36.

[3]莱斯利・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5.

[4]莱斯利・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

[5]章建刚.艺术的起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50.

[6]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4.

[7]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0-41.

[8]米歇尔・德塞图.日常社会实践[M]//吴士余,主编.视点.大众文化研究/视点丛书[G].陆扬,,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81.

[9]盛新娣.哲学视阈中的文化产业[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9:58.

[10]盛新娣.哲学视阈中的文化产业[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9:45.

[11]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

[12]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

[13]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

[14]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84.

[1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9.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第6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信仰并自觉付诸实践的价值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深奥到通俗、变抽象为具体、从只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多种传播渠道,采取显性或隐性的传播形式,借助多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人民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并“掌握”群众的目的。在这个“说服”和“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传播媒介起到了桥梁和渠道的作用,紧密地把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人民大众联系起来。同样,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就需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的选用取决于传播者所处的历史条件。传播媒介的选择要依据传播目的而定,传播组织的性质和社会功能、传播媒介的性质、受众接触媒介的需求等都是传播媒介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传播媒介自身的性质、宗旨、定位以及传播的立场、方向不同,传播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历程中,主要经历了口语媒介传播、纸质媒介传播和电子媒介传播等几个阶段。口语媒介传播是通过人们的口、耳、手势等人体器官媒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给大众,例如演讲、表演、歌谣、座谈等都属于口语传播,它是一种人际传播,此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式在长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纸质媒介传播主要是通过纸张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等符号信息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此种传播呈现出方便快捷、信息丰富、覆盖面较广等特点,加之纸质媒介能够实现对信息的保存,可以重复阅读,具有文本的可靠性及传输的安全性等优点,因而在电子媒介传播出现以前,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播形式。电子媒介传播主要是指通过电报、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较之口语和纸质媒介传播,电子媒介传播克服了其传播范围较窄、时效性较差的问题,例如从早期的苏维埃红色中华新闻台到后来的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都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历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恰如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断言的那样,“比特(bit)”和“数字化”成为了新世纪人类生存的“福祉”。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媒体形式,我们将它们称为“新媒体”。与口语媒介、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传播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新媒体称之为“数字媒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产生方式、信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话语权和传播对象等都产生了重大变革,也使得社会大众在获取和交流信息时的语言特点、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样态。概言之,新媒体传播呈现出异于以往传播方式的特征主要有:新媒体传播的主体具有匿名性,参与渠道具有广泛性,传播空间具有无界性,传播时效具有即时性,传播过程具有互动性,传播议题生成具有自发性,传播舆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传播价值观念具有多元性,传播价值取向具有批判性,传播意见表达具有失范性,等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高达83.4%,首次超越了传统PC80.9%的使用率,继续巩固了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微博用户规模为2.75亿[4]。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进入“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时代后,媒介传播的发展趋势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移动化的传播媒介将成为传播的主要通道;二是微传播将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不难看出,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环境,催生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新的大众信息接受心理、行为和传播习惯。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必然要随之发生转换。因而,只有更加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的载体形式,不断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才能适应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俱进地进行传播和“掌握群众”的需要。

二、新媒体的传播变革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表现

从新媒体及其所带来的传播变革的视角来考察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抓住影响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关键点。研究表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能否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的主要方面[5]。笔者拟从新媒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特征、传播主体、传播话语权、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

感性化、个人化特征已有研究表明,新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已从先前的单位传播转变为社会传播[6]。毫无疑问,这种转变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新媒体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强化了信息传递影像化、符号化的感性传播方式,它不仅使传播显得直观化和视觉化,而且也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效力与地位,人们由此进入了一个感性传播的时代。不仅如此,即时通讯的方便和快捷使得个人能够成为感性传播的主体,并且人们在不断地拍摄、录制、上传、下载中乐此不疲,成为主动的传播者。较之传统传播主要依赖于社会群体的参与,新媒体传播则更多地跳开社群而以非群体参与的方式进行,由个人去直接面对媒介。可以这样讲,传统的那种以组织为基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已然被新媒体“消解”了,已经不能完全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影响大众的功效了。与以群体参与为特征的组织传播不同,新媒体传播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对大众而言,组织传播是在强制基础上的被动信息接受,对信息而言大众基本没有选择权;而在新媒体传播中,信息不再是组织指令,而是大众积极参与和自由选择的信息资源。不难看出,与传统相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迁,单单依靠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实现其大众化的目的[7]。

(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对

象开始转变为传播主体毋庸置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本身已隐含了对传播对象的界定,即“大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民群众。以往的大众化传播往往把大众化过程等同于对人民群众的单向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过程,传播对象常常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传播的对象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序列,在传播范围、内容、时间等诸方面往往都要严格按照等级行事,因此其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辐射的深度与广度并不是太高。与传统的传播对象不同,新媒体的传播对象不需要其他知识准备,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特定差异,它消除了传播的等级区分。现实中的身份、阶层、收入等种种差别对于新媒体传播来说没有特别意义。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信息的接收权和选择权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何人,只要拥有新媒体设施,均可遵循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在新媒体传播中,传播对象不仅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他们不断地用不同的手段创建媒体内容,例如通过博客、播客、微信、QQ或其他各种社交软件和技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传播对象概念的颠覆[8]。事实上,我们更应该用“传播参与者”的概念来替代“传播对象”的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只要拥有新媒体设施,就可以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参与者”。在这里,人民大众的被动身份发生了转换,他们不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对象,更是大众化的传播主体。恰如夏德元先生所揭示的:“数字时代的电子媒介人不仅成为新的认识主体,也成为新的实践主体;不仅成为新的生产劳动实践主体,也成为新的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和新的伦理实践主体。”[9]

(三)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话语权发生变化

新媒体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话语环境,使传播话语权从“有序”“向心”向“无序”“离心”转变,“去中心化”成为这种传播话语权变革的核心特征。新媒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权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个人话语权的获得和传播秩序的重建两个方面。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数量与质量,还是流量与流向,整个传播过程都由传播者决定,传播者起着主导作用,牢牢掌握着传播话语权[10]。而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新媒体,以新媒体所具备的特有方式获取和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每个个体既是传播受众同时也是传播主体。新媒体传播反映了人民大众作为个体自我传播需求的实现,个人遵循自身意愿,按照各自的认同和理解,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自主化选择,从而有效而主动地建立起个性化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环境,个人也在自主选择过程中获得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话语权。与此同时,新媒体传播方式淡化了传统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的主导权,而代之以草根参与、平民舆论和个体体验,传统的等级森严的传播划分在新媒体所创建的共享交流平台搭建后所发挥的作用日渐式微,同等的话语机会将成为新媒体条件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发展走向。新媒体开创的传播秩序开启并实践和分享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环境的民主化和平等性。

(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向微型化转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中国的、民族的、时代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因此它的传播内容只能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依据诠释学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并不能够保证一定能够到达传播对象那里,传播对象收到信息,也不能保证“被翻译”还原成传播者所要传递的信息表达。因此,要达到传播的目的,实现传播的最优化,就需要实现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的一种“视域融合”,使二者拥有基本相同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以系统理论的形式出现,具有宏观的理论性、严密的逻辑性、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方式的抽象性。这些特性使“大众”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系统把握和理解,还会因为其难以理解而丧失对它的兴趣。尤其在新媒体产生后,信息形式更为综合和多样,图片、文字、视频等新媒体综合表现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体较为单一的形式,使静态的信息在多元的表现形式下能够通过动态的方式传播。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工具和阅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转向“微阅读”,不再喜欢“大部头”,而钟爱“简而精”和形象直观的微内容。因此,原有的系统而“宏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将难以通过新媒体有效地传播到“大众”之中,这必将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向微型化和视听化转变,以适应“微传播”趋势。

(五)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法

由“灌输”向“对话”转变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中,“灌输”一直是重要的传播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的思想系统化并发展成为“灌输”理论。列宁指出俄国社会人是发展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而不能从这一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因此要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有区别地进行理论灌输,并提倡理论灌输要寓教育于斗争和生活实践之中,通过感化、说服等教育手段来进行。毫无疑问,“灌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相关联,“灌输”的思想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是相一致,“灌输”实践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11]。需要注意的是,灌输并不是注入式教育,并不是要把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理论硬塞进人民大众的头脑之中,灌输的过程是灌输者和受灌输者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但是这种双向交流缺乏交流的平台和可行的方式。新媒体的出现,造就了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更为自由和方便的交流平台和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这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开始从“灌输”向“对话”转变。新媒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互动性和即时性,通过微博、微信圈、QQ群等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分享与沟通交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最新发展的理论总结,对现实具有强烈的关怀。人民大众正是在关注现实、关注自身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真实地表达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与接受,这个过程即是理论与现实的对话过程,是个体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可以达到使人民大众充分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新媒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对话过程中充分满足了人民大众个性化的表达需求,从而提升了人民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心理。

三、结束语

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第7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观众;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播音主持可以将广泛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听众,无论是广播电台的模式还是现场播音的模式,播音主持都起着重要桥梁的作用,能够掌控整个过程,传递给听众最新鲜最有效的新闻和信息。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述很重要,要简单清晰明了,同时,还要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处理,使语言风格尽量与时代的潮流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清楚地传达要闻和事件,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使语言能够对不同年龄段的听众都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1播音主持语言的口语化

播音和主持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播音员是以文本内容为主,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将信息传达给听众,具有精准的发音和声音吸引力;而主持活动一般在现场,主持人要掌控整个场面和正常活动的流程,将节目的特点和形式展现给观众,能够策划节目内容,成为联系观众和嘉宾的纽带和桥梁。主持人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素养,具有掌握现场的能力,要有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技巧性地联系嘉宾和观众,了解嘉宾人物的特征和性格,还要满足观众需求和欲望,顾及好每个因素,顺利完成整个节目。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中,播音主持的口语化特征也日益彰显出来,播音员传递信息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同时,还要有亲和力,贴近听众的心声,让听众听着有开心愉悦的感觉。播音主持人在声音上,要刚柔并济,这个其实指的是表达语言时的力度和语速,在什么环境,使用什么样的语速,在讲每句词的力度要恰到好处,并且带着感情,能够抒发出每句话的感情来,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听众和观众[1]。播音主持口语化也可以体现在,主持人要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要有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在播音主持中不能是拿着稿照着读,要把稿上的语言加工和处理,用比较口语化的语言表达给听众和观众。当然,播音主持行业对语言的要求是很高的,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不可以讲方言,不可以讲伤风败俗的语言,避免过于随意的语句出现,要讲标准的普通话,注意语调和语气,还有情绪,能够将三者结合起来,在表达时,要注意情绪,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以听众为中心,正确传达语言艺术。

2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

在当今社会,语言文化的发展非常迅速,播音主持语言文化在逐渐个性化。传统的播音主持在语言传达上比较死板,主持人语言比较统一,还很端庄,这就给人感觉很无趣,会使观众的审美出现疲劳,导致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下降,影响了播音主持整个行业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语言的丰富,社会的个性化也逐渐明显,播音主持的风格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进步,在目前荧幕上比较活跃的播音主持中,有很多播音员、主持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就体现着播音主持语言的个性化特征[2]。例如:《中国好声音》的华少,他在《中国好声音》开场时的语言语速很快,体现着他自己独有的个性;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主持人何炅,前阶段在网上一段视频,是他在金鹰节时候对嘉宾的“点名”,何炅是湖南卫视的名主持人,他在颁奖晚会上对明星的幽默调侃体现了他主持的幽默风趣的风格,展示了个性化特征。像这类的播音主持人员还有不少,无论是播音员还是主持人,都应该具备自己的特色,让观众过目不忘,看完这次节目还想看下次,能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也大大提升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自信心和价值,同时也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更高的收视率,为电视广播行业做出贡献。个性化还体现在掌握全场和处理现场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播音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专业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自身播音主持的特色,运用丰富的语言文化功底在不同环境下应对不同场面。例如:在《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直播现场,孙楠临时宣布退出总决赛的第二轮竞演,汪涵紧急救场,临危不乱,那句“没事的时候不惹事,出了事也不怕事”,这句话是出自贾平凹的《废都》,汪涵的文化功底也是很丰厚的,体现出一个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堪称主持界的教科书救场词。

3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化

“时尚”是现代社会上跟任何事物都可以沾上边的一个名词。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和想法也在改变,对社会的要求也在提高,时尚感也一样在提高。语言的时尚能够体现主持人的独特风格和节目情趣,能够体现节目特征和风格,时尚的语言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现在的时尚语言大多来自网络,一些流行的网络用语也开始被播音员和主持人广泛运用在主持中,例如:一些网络用语“何弃疗”“累觉不爱”“狗带”“吃瓜群众”,还有近期较流行的“蓝瘦”“香菇”,等等。这些都是网络用语,但是有好的有坏的,所以主持人和播音员在选择词语的使用上,应注意要用的恰到好处,不要给嘉宾和观众带来困扰,满足观众需求,从而提高节目的幽默感和彰显主持人时尚的个性,使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3]。这些时尚的网络用语也赋予了不同的神韵,体现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生活品味,正确使用网络用语,做出观众更喜爱的大众电视节目。

4播音主持语言的多元化

随着电视电影界的不断发展,播音主持的多元化大多体现在以配音节目为主。不同形式的节目展现出来的价值,传达出来的形式和意义也不相同,这也给观众带来了更高层析上的满足。多元化的播音主持语言形式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需要配音的事物或动物赋予了生命。例如:《动物世界》这个节目就是由赵忠祥配音的,他深沉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对动物的了解和喜爱,观众几乎可以透过电视早现场看到动物,触摸到动物,这就是播音主持语言的多元化的体现,这种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拓宽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发展领域。

5结语

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具有诸多特征,每一个特征都代表了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每个特征都体现着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特征的综合大大提高了播音主持行业的整体水平,也提高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观众对播音主持的喜爱和高要求高标准,也可以促进播音主持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我国电视广播新闻行业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智兴.探讨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3(9).

[2]郭芳琳.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