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合集7篇)

时间:2023-12-16 09:31:20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问题;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1)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目标。预算会计是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专门会计,服务于我国各级政府,协助财政资金的顺利拨付使用与监督管理。与其他专门会计相同,预算会计的计量单位也是货币,工作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与监督。我国的预算会计目标可以分解为三级――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求;中级目标是灵活运用资金,完成财务管理要求;高级目标是完成行政管理的服务责任。

(2)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特点。企业的预算会计较为成熟,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与之相比有一定的区别。第一,表现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通常是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虽然可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当中进行选择,但多数还是采取收付实现制。第二,会计核算的要素构成不同。企业的预算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和利润。而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则是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第三,表现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的会计的核算内容通常不涉及成本核算,也不包括利润分配等核算。

(3)事业单位会计运行的现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变化较大,而且经济环境的愈加复杂也对事业单位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财务核算的新要求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会计部门内部因素。一是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预算会计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个分支,也同样需要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以人才储备夯实业务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的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的从业者。同时,对岗位的继续教育学习工作并不完善,导致后续力量无法提高,阻碍了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发展。二是预算会计信息真实性待提高。一方面,事业单位现行的资产负债核算方式不科学,不能真实充分的反映现实情况,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另一方面,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在进行对外投资的核算时,主要针对的是债券投资和对外投资的原始成本计量。但随着经济业务的逐渐增多,权益性投资的核算也不容忽视。否则将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情况不能有效反馈,同时还会导致净资产虚减,影响投资管理。三是预算会计报告透明度不够。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提供的会计报表并不全面,仅提供了预算的收支情况。对事业单位的债务信息、资产状况等财务信息并没有详细的反馈,因此无法得知其财务风险项目和经营成果。此外,会计报表的设置不能贴合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信息应用不顺畅,财务分析也就存在困难和偏差。预算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全面、不详尽,也就影响了其透明度。四是预算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随着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由直接拨付给事业单位到通过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拨付的转变,事业单位的资金支付方式已经从单一货币资金到多元化转变。针对这种情况,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该进行相应的变更,才能保证核算结果的科学准确。否则,就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此外,在财政拨付的资金之外,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还包含了自身直接组织的收入。因此,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更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会计科目设置调整,以便更加贴合实际。同时,在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摊销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具有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进行平均摊销;在不执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则一次性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在后者这种核算方式下,难免造成无形资产核算偏差。因此,需要科学的进行预算会计科目的科学设置,以避免核算偏差。

(2)会计部门外部因素。一是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不紧密。预算会计的工作应该自下向上,由一线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需要上报到会计部门汇总,并制作预算。预算审批通过后,在执行阶段仍然需要各部门严格按照预算内容执行,严格控制自身的资金支取额度,保证预算执行效果。因此,预算会计报告若想增加精准度和效果,需要单位全体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但事实上,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仍处于孤军奋战的情形下。各部门的预算制定并不是根据实际需求,而是根据往年“惯例”,使预算会计的工作举步维艰。二是预算监管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监管工作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体系,监管力度重拳轻落,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表现在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审核不到位,给职权犯罪、贪污腐败的滋生留下了空间。其次,预算会计目标设置不科学,导致经济责任无法落实,公众知情权得不到行使。预算监管制度不完善,影响预算会计的执行效果。

三、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离不开预算信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完善的预算信息体系可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与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加强预算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可以更好的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要,促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2)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事业单位一直使用的收付实现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权责发生制的推广普及越来越重要,因其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助于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与财务分析。同时,应注意科学设置会计科目,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增设会计科目以及增设二级、三级会计科目,拓宽会计核算的范围。通过对会计科目的改进,完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

(3)創新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创新预算会计目标管理,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预算编制是一项细致、全面的工作,在全体部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注意财务管理的结构优化,尽可能的避免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与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离不开预算会计的目标制定。在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基础上,通过目标的管理与完成,实现科学化决策。

(4)健全预算会计监督制度。预算会计的监督应贯穿预算制定、预算审核、预算执行等全过程,对预算会计进行全面的监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严格控制资金收支,避免超预算支出。实时进行跟踪审计工作,确保资金安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建立内部监督部门,逐环节、逐步骤进行监督管理。利用外部监督力量,增强监管的专业性与客观性。

作者:李长山

参考文献 

1.张玮.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财经界(学术版),2016(22).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第2篇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一大重点,而行政单位实施预算改革制度有利于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是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的保障,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内在动力。因此,行政单位必须以预算制度改革为依据,优化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推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本文笔者将简要阐述预算制度改革的意义,分析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提出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预算制度改革 行政单位 会计核算 建议

一、前言

行政单位是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相关政策的执行部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行政单位的职能逐渐发生转变。行政单位为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纷纷要求创新、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行政单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意义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98年正式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主要预算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近几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顺应时展需求,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例如,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策。其中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会计预算管理的关键与核心。与此同时,会计预算改革有利于行政单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在预算制度改革基础上,达到行政单位预算与总预算的融合,致使政府会计形成,标志着公共会计的国家化特征。另外,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可预算性提供保障,实现监督社会公共财产的效果。

(二)有利于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日增加的前提下,迫使诸多企业和单位实施改革。行政单位在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以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开展行政单位内的预算制度改革。在国家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行政单位不断完善会计体系,实现行政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三)有利于落实预算制度改革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并不完善,需要不断的改进、填充。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计预算制度的发展,但导致预算体系灵活性不断降低。由于预算制度得以改革,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行政管理水平,但诸多行政单位并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能力,致使预算制度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由此证明,目前的预算制度有待完善,然而,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落实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媒介,是完善预算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三、影响

从前面分析可以得知,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预算制度改革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造成巨大影响。

(一)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以及划拨方式发生转变

未进行预算制度改革期间,层层划拨是行政单位主要的资金划拨方式。具体而言,即是从主管单位下至二级单位再下至基层单位。实施预算制度改革后,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是主要的行政单位财政划拨方式。财政授权支付即预算单位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在财政授权的基础上,自行开具支付令,账款人以国库账号为媒介得到相应的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即财政部门直接开出支付令,从而直接将资金给予用款单位和用款人。

(二)会计核算在支出、收入方面发生变化

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是财政部门给予行政单位的经费的主要用途,然而,财政支出也存在项目支出月基本支出两方面。目前,随着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政府收支体系发生转变,由经济支出、功能支出以及收入组成。其中经济支出包括款、类,功能支出包括项、款、类,使得分类更加繁琐、复杂。

(三)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为满足制度改革发展要求,行政单位对相关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善相关制度,行政单位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对在职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四、建议

预算制度改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需要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在此,笔者将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

目前,诸多引导缺乏对预算制度改革的正确认识,未真正意识到预算制度改革重要性,导致行政单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影响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的应用。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预算制度改革的价值,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提升自我认识,充分了解预算制度改革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关联,加大支持力度,促使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二)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促使下,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作为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因此,为顺应时展要求,必须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促使其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其次,利用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提升自我,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为顺应时展,必须鼓励在职人员不断更新自我观念,学习相关法律、政策,掌握国家最新动态,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三)完善配套制度

预算制度改革导致多方面内容发生变化,影响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适当建立配套制度,为开展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保障。行政单位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事业的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预算制度改革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是提升行政单位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支持;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内在动力;完善配套制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申月明 单位:山西省公安厅

参考文献: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第3篇

关键词:预算制度改革;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行政单位是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相关政策的执行部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行政单位的职能逐渐发生转变。行政单位为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纷纷要求创新、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行政单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意义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98年正式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主要预算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近几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顺应时展需求,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例如,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策。其中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会计预算管理的关键与核心。与此同时,会计预算改革有利于行政单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在预算制度改革基础上,达到行政单位预算与总预算的融合,致使政府会计形成,标志着公共会计的国家化特征。另外,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可预算性提供保障,实现监督社会公共财产的效果。

(二)有利于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日增加的前提下,迫使诸多企业和单位实施改革。行政单位在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以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开展行政单位内的预算制度改革。在国家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行政单位不断完善会计体系,实现行政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三)有利于落实预算制度改革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并不完善,需要不断的改进、填充。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计预算制度的发展,但导致预算体系灵活性不断降低。由于预算制度得以改革,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行政管理水平,但诸多行政单位并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能力,致使预算制度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由此证明,目前的预算制度有待完善,然而,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落实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媒介,是完善预算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三、影响

从前面分析可以得知,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预算制度改革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造成巨大影响。

(一)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以及划拨方式发生转变

未进行预算制度改革期间,层层划拨是行政单位主要的资金划拨方式。具体而言,即是从主管单位下至二级单位再下至基层单位。实施预算制度改革后,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是主要的行政单位财政划拨方式。财政授权支付即预算单位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在财政授权的基础上,自行开具支付令,账款人以国库账号为媒介得到相应的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即财政部门直接开出支付令,从而直接将资金给予用款单位和用款人。

(二)会计核算在支出、收入方面发生变化

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是财政部门给予行政单位的经费的主要用途,然而,财政支出也存在项目支出月基本支出两方面。目前,随着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政府收支体系发生转变,由经济支出、功能支出以及收入组成。其中经济支出包括款、类,功能支出包括项、款、类,使得分类更加繁琐、复杂。

(三)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为满足制度改革发展要求,行政单位对相关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善相关制度,行政单位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对在职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四、建议

预算制度改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需要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在此,笔者将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

目前,诸多引导缺乏对预算制度改革的正确认识,未真正意识到预算制度改革重要性,导致行政单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影响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的应用。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预算制度改革的价值,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提升自我认识,充分了解预算制度改革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关联,加大支持力度,促使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二)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促使下,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作为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因此,为顺应时展要求,必须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促使其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其次,利用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提升自我,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为顺应时展,必须鼓励在职人员不断更新自我观念,学习相关法律、政策,掌握国家最新动态,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三)完善配套制度

预算制度改革导致多方面内容发生变化,影响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适当建立配套制度,为开展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保障。行政单位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事业的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预算制度改革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是提升行政单位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支持;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内在动力;完善配套制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现行会计制度 改变

事I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财政部于1997年5月份和7月份分别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分类、会计要素、核算方式、记账基础、会计报表等方面都有质的突破。它不仅吸取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借鉴了国际公共会计的习惯做法。因此,这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一次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也有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的改变方面。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新会计制度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能像原会计制度下那样,仅仅是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和简单的比较分析,而应更加注重资金的“效益性”、“灵活性”和“流向性”。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应当是依法筹集和运用资金,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等,其内容要全面涉及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负债管理等各个方面。

二、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下,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这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一种有效办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预算外收入大幅度上升,并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在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同一种业务支出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再采用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的办法就显得不相适应了,会带来很多问题。这是因为,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调度,从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实际业务运营中,事业单位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以调剂余缺,统筹兼顾。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核算内容上取消了预算的内外分设账户、分别核算并专户储存等方面的规定,成为核算内容统一的会计主体单位。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核定收支”,就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制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各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和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定额或定项补助”,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其中“定额补助”,是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按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定项补助”则是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的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是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预算由事业单位自求平衡。这种新的预算管理形式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对其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合理组织业务收入,以增强单位自身发展的能力;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预算内、外资金,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三、会计要素的改变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第5篇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的收支,从而保证内部各种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的主要变化

1.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并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种划分使事业单位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技术,重视预算管理的效果,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事业单位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会计工作仅仅是进行计算和报账等简单的分析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合理筹备和分配资金,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资金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2.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要分别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这种核算方式只是一种“虚提”,即没有列入实际的支出中。这种核算方式能够保证事业单位预算口径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了解到自身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和内部成本的构成情况,从而为预算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

3.会计要素发生了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之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余三部分,即三种会计要素。资金来源也就是收入资金的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吸收资金和专项资金这三类;资金运用是事业单位的资源的配置情况;资金结余是指现存货币和资产的结存情况。这些会计要素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符合收付记账法的要求,而收付记账法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新会计制度对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进行了改善,将会计要素划分的更加明确、规范,更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4.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改进,参考国际惯例,增加扩展了会计报告的相关内容,改善了财务报表的项目和结构。改进后,事业单位能够清晰地反映收支情况和结余状况,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更加科学。而科学的财务报表又能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为事业单位管理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信息,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1.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会计核算是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决定着预算编制的好坏。新会计制度强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细化了会计核算项目,使具体的核算项目更加清晰、准确。第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入账有了依据,折旧和摊销也进行了相关规定。第二,重新界定了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细化了收入项目,特别是财政补助收入;区分了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前者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挪用,后者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营收情况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2.预算执行更加具有操作性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功能更加健全,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意义。由于会计核算更加细分、准确,据此制定的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在执行预算时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3.预算监督更加强化

预算管管理的过程分为事前预测、事中执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而预算监督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预算监督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来执行预算,促使事业单位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4.预算评价更加有效

预算评价是对预算执行好坏的评判,新会计制度对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明确,这就使事业单位增强绩效评价的意识,并且将绩效管理融入到预算管理中,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反过来,新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会计科目,有助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提高预算执行结构,最终提高预算评价的有效性。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还处于新旧制度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很多事业单位的业务还没有非常成熟,处于过渡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新制度对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进行的一些调整,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的实施细则难以把握,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新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2.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难落实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

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再加上事业单位的外部盈利压力较小甚至为零,导致其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另外,原有的会计制度存在的时间较为长久,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形成了一些惯例,财务管理时只是一些程序化的工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很多财务人员还没有从旧会计制度中转变过来,仍采用原有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

3.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配套体系,特别是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难以对预算管理工作形成约束。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少相应的预算评价机制,预算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推动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落实。加强对组织的监督和管理,落实监督机制,凸显监督机制在组织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权威性。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增强事业单位预算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能力。事业单位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预算管理工作,除了运用财务会计知识,还应适当地引入管理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够使预算工作变得灵活有趣,最大化的降低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作为保障,而在新会计制度下进行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工作也需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加深对新会计制度的把握,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力;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引入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充实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预算工作是一项严谨、科学的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非常重要,容不得一丝马虎。

3.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事业单位应该将国有资产管理和控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工作。在预算编制时,严格掌握单位内部及各部门、各岗位的资产数量和金额等信息,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的分类,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国有资产发挥自身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及自身预算管理章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国有资产管理章程,对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转让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保证每个环节都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结语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第6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现行会计制度 改变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财政部于1997年5月份和7月份分别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分类、会计要素、核算方式、记账基础、会计报表等方面都有质的突破。它不仅吸取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借鉴了国际公共会计的习惯做法。因此,这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一次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也有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的改变方面。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新会计制度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能像原会计制度下那样,仅仅是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和简单的比较分析,而应更加注重资金的“效益性”、“灵活性”和“流向性”。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应当是依法筹集和运用资金,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等,其内容要全面涉及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负债管理等各个方面。

二、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下,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这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一种有效办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预算外收入大幅度上升,并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在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同一种业务支出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再采用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的办法就显得不相适应了,会带来很多问题。这是因为,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调度,从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实际业务运营中,事业单位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以调剂余缺,统筹兼顾。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核算内容上取消了预算的内外分设账户、分别核算并专户储存等方面的规定,成为核算内容统一的会计主体单位。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核定收支”,就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制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各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和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定额或定项补助”,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其中“定额补助”,是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按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定项补助”则是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的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是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预算由事业单位自求平衡。这种新的预算管理形式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对其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合理组织业务收入,以增强单位自身发展的能力;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预算内、外资金,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三、会计要素的改变

在过去的预算会计体系下,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问题,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类,故可理解为三个会计要素。资金来源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收入的来源情况,资金运用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付出的情况,而资金结存类科目反映的则是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结存情况。这种分类是由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决定的,同时也不甚科学、合理。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资产表示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和可动用的经济资源,负债表示事业单位从银行、财政部门或其他单位借入的各类款项和应向财政部门等单位上缴的款项,净资产表示国家或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收入表示事业单位累计从各方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支出表示事业单位为进行业务活动的累计耗费。进行这样的变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改革后的会计要素比原有的三个要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有利于事业单位改善管理状况,同时易于与企业会计和国际会计接轨,解决原有体系不能处理,但已成为客观实际事务的问题,促使事业单位提高核算水平,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洋为中用,更主动地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做好。

四、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的改变

会计的基础理论为:有什么样的会计要素,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等式,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记账方法。国际会计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会计要素是基础环节,它表示着 会计要反映内容的基本方向,即会计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方法据不同会计要素而做出的积极反应,即复式记账方法下一定要求有一个平衡等式将各会计要素联系起来,但各会计要素怎样组成等式,则要依要素的划分状况而定;记账方法与会计要素的划分有关,有的方法虽可适应于几种要素划分方式,却有着不同的使用效果,与此相应的记账方法改为借贷记账法。

采用新的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可适应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使事业单位摒弃其他类型的记账方法,求得在整个事业单位范围内会计基本处理方式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会计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业之间具有更大的可比性,同时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融各业会计之长,促进本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被社会公众所认识、了解,使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更好地完成其业务活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够促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管理,从而有效考核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

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要求的改变

传统会计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在会计系统和财务报表中单独反映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即使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也不需要资本化,而是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应当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人力资源会计有可能出现新的突破:其一,智力密集型行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软件公司、研究机构等将可能率先启动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使其真正进入实践。其二,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无形资产的观念将得到共识,“人力资产”帐户的设置有无到有,逐渐普遍起来,而且将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注的一个帐户。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在经济增长中具有越来越大的贡献,有远见的国家用于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研究与开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采取不同的做法都会对单位的资产价值、损益计算以及对单位财务状况和业绩有不同的影响。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会计负有对经济要素进行分类、记录、计量、计算和报告的责任。会计系统的运行过程必须与经济运行主体的全过程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主体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而知识经济形态中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与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更加复杂化。会计人员如果仅仅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显然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就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术与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谢艳君.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J].中国工会财会,2005.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第7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预算单位 财务人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原有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将各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到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管理,有助于减少资金支付的中间环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国库集中支付流程

国库集中支付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财政直接支付适用于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货物服务采购支出、转移支出、专项支出及其他直接支付支出;财政授权支出适用于小额购买支出及零星支出。

1、财政直接支付流程

预算单位办理直接支付,需要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格式制定年度预算,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填写资金直接支付申请,报国库支付中心审核。国库支付中心根据批复后的分月用款计划审核后据以开具“财政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和“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并传递给行,由行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将款项直接支付到收款单位。

2、财政授权支付流程

预算单位办理授权支付时,同样需要制定年度预算,并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在授权额度内填写授权支付凭证,报国库支付中心。国库支付中心根据批准的一级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中月度授权支付额度,以“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的形式通知行,由行在据此向预算单位发出“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此时,预算单位可凭据“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所确定的额度向国库支付中心办理各项支付申请,由行根据国库支付中心开具的“财政授权支付凭证”将款项支付到收款单位并将回单传送到预算单位。

二、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对国库集中支付的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业务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单位能否顺利开展国库集中支付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财会队伍。

1、有助于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预算单位相关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政治及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会计队伍能够使预算单位全面了解、掌握相关的制度规定和管理办法,在提高政策业务水平的同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维护财经秩序,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提供可靠保证,促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

2、有助于提高预算单位工作效率

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还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助于预算单位充分运用依托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也有助于其更好的控制由原始申请资料生成会计凭证的过程,适应今后财务软件的发展方向。

3、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从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可知,每笔资金的支付都是由预算单位申请的,预算单位是会计信息最原始资料的提供者,关系到资金的最终流向。因此,财务人员的工作关系到预算单位,甚至整个财政系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熟悉本单位业务及每笔支付资金的“政策目标”及其所归属的“资金性质”、“预算项目”、“功能分类”、“经济分类”,才能保证整个财政系统财务收支的真实性。

4、有助于节约行政成本

通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预算单位财务队伍从事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依法履行会计监督职责,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无谓的成本支出,同时有助于进一步理顺预算体制,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坚持勤俭办事的方针,节约行政运行成本。

三、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现状及原因

1、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现状

(1)预算单位所配备财务人员的非专业性的居多。目前,多数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是从优秀的业务人员中提拔产生的,大多都非专业人员,还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除从事财务工作外还兼职其他与财务完全不相关的工作,业务杂、乱、多,使其思想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对国库集中支付政策的理解不到位,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员不懂财务工作,无法按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易导致制度执行过程出现偏差,使会计核算中心无法准确反映单位实际情况。

(2)城乡财务人员素质差距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多单位都开始重视财务工作,为财务岗位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但还有许多基层地区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文化层次、管理水平相对不高,专业技术、技能普遍较低,制约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

(3)部分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我国多数基层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不熟练,尤其是在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办法的业务能力方面还亟待提高。同时,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不熟练软件操作,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正常办理,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难度。

(4)财务人员缺乏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预算单位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传统的知识体系已无法满足其需要,但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上岗前未能具备足以承担相应工作的能力,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不专业的原因

(1)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财务工作定位的认识不到位。受传统支付模式的影响,预算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同时,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和影响一些单位的利益,不可避免会使相关人员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学习新知识,改进自身知识结构。部分预算单位对财务工作的定位认识不到位,认为财务人员的工作仅限于简单的发工资和报销,忽视了其参与单位财务管理的作用,导致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财务人员知识体系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预算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预算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小直接影响到单位财务人员斟酌选,且越是基层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任用,越忽视对财务业务知识水平的衡量,导致财务人员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存在先天性的不足,仅将工作停留在财务核算模式,忽视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

(3)国库集中支付下会计核算、支付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支付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财务人员素质和单位硬件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财务人员尽快熟悉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各项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要求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做好预算编制,同时,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

(4)预算单位编制中缺少“财务”一职。由于现行预算单位的编制中没有“财务”一职,预算单位没有的财务人员都是全部从下面临时抽借的,机构和人员都不稳定,职责也不够明确,导致内部职能部门配合不力。即便一些对财务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预算单位,能够聘用专业的财务人员从事财务工作,却也因为单位没有设置“财务”一职,使部分财务人员不得不考取其它专业来评职称,无法专注于本职工作。

四、提高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预算单位应认清形势,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意义、作用及方向,增强财务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使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从传统的理财思想和方法中转变过来,重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规定,大力支持并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

2、合理配备财会机构和人员

预算单位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及自身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并严格筛选、合理配备具有财务方面专业知识、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专职财务人员。专职人员的来源可以从现有的预算单位财务管理部门选聘,也可从社会上公开招考,把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较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吸收到该岗位上来,从组织和人员上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顺利进行。

3、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从客观上要求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各地财政部门应协助预算单位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1)增强财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预算单位应以从业道德为主要内容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树立先进典型、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加强对单位财务人员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源头上筑起防腐败、反腐败的牢固防线,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廉洁高效的财务队伍。

(2)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预算单位应通过下发相关学习材料,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使其加深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文件和办法的理解与认识,掌握相关操作规程及整个业务流程,弄清各支付环节的具体工作和时间要求,以确保用款计划的及时上报,支付申请的渠道畅通。同时要使其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交流不断积累实务处理的能力和经验,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财政部门应做好财务人员的管理者,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加大培训教育力度,优化基层预算单位财务人员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帮助财务人员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和参与单位财务管理的能力。

4、在预算单位编制中增加“财务”一职,完善业绩考评机制

预算单位应建立起完善的财务人员业绩考评机制,积极与财政部门、国库支付中心配合,每年对内部财务人员进行一次客观、全面的考核,对其业绩水平和胜任能力进行评价,并据此决定是否继续聘任,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同时,预算单位应在编制中增加“财务”一职,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财务人员评职称的依据之一,以充分调动其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合理进行业务处理的积极性。财务部门应做好财务人员的保护者,严格控制预算单位对财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以保护财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其工作过程中的相对独立地位,增强其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崔喜姣: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7(6).

[2] 王永利:关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8(5).

[3] 包军: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有关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金融,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