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教育的内容(合集7篇)

时间:2023-11-19 16:08:42
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第1篇

【关键词】性;性道德;教育;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伦理道德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当数性观念。性,这一古老、敏感而神秘的话题,如今正困扰高校学子们的心灵。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如何增强积极应对的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既能在需要、情感、自我意识、个性乃至人生观、生活态度等方面获得综合发展,也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性观念偏差、性道德缺乏而引发的一系列对人生来说要付很大代价的错误,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帮助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1 性道德及其特征

1.1性道德释义

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对性进行了界定,他认为“ 和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学性的,而且没有任何别的方面比性领域更能充分表现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因此,性教育所关注的应是整个人,包括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

所谓性道德,简单地说就是指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性道德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与性道德紧密联系的性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方式,培育人们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从而避免性犯罪和性错误发生。

1.2性道德的特征

1.2.1性道德具有自然性

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认性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要求及其满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它不仅是人类求生存和种繁衍的必要原动力,是人类“生命意志”的最高体现,而且是人类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健康正常的合理满足,可以释放由性激素传导而产生的性动力、性张力,缓解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使人得到肉体的和精神的欢愉,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性本能的内驱力对性道德的发生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唯物主义认为,性禁锢、性压抑是违反人性的,坚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和剥夺。性道德就是因为人的这种自然生理特征而具有生理本能性,使其评判标准也必然打上生理伦理的烙印。忽视正常生理需要,只奉行社会准则而不能享受到“性”的快乐,这样的性道德是伪善的道德,甚至走向新的禁欲主义。

1.2.2性道德具有社会性

性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性需要、性冲动、性满足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密切关系中表现和实现的,也就是说异性之间的往、性结合,不是以纯粹的自然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方式进行的,人类的性关系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关系,而是高度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规律,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哲学思想、道德和美的文化传统以及婚姻制度和民族风情等。性的社会属性,使性本能对象化、具体化,使人们的性关系中除了性吸引、性渴求外,还具有了好感、赞赏、尊重、关心、爱护、责任、义务等思想感情和道德因素;性的社会属性,使人类的性关系脱离了自发性、盲目性,具有了社会规范性和规定性,具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意义。这种社会化了的性关系,才是真实的、属于人的性关系,才是理智、道德、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性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两性的自然关系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了理智和伦理的意义。”

1.2.3性道德具有隐秘性

道德一般是可以成文的规则,但性道德却因人类对性的隐秘性而不是成文的规则。一般来说,大家对性道德的要求只是默默地遵守,不明文规定似乎也不好说出口,甚至老师和家长也不将其作为教育的内容。不像职业道德一样张贴于墙而让人们去遵守,而是大家潜移默化地、心照不宣地去遵守。社会习惯上把作为性个体的私事,干预较少,因此性道德也跟着隐秘地调整着性个体的行为。这种隐秘性是因人类的隐匿性而产生的。公民正常合法的都必须秘密进行,如果公开就违反性道德。比如,赤身走在大街上或在大街上发生,尽管这些行为是你在家里的自由,但你违背了性道德隐匿性的要求,这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性道德对这没有明文的规定,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怎样去做的。

2 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分析

2.1性观念开放程度比较高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与过去的时代相比,他们的性道德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首都师范大学高德伟教授2001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性自由和性解放认为‘应提倡’和‘不反对也不赞同’的各民族学生均超过60% ,承认自己有的男大学生有9.7% ,女大学生有5.4%”。另据中南大学郑煜煌教授2003年主持的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理、工、医、文各专业1999级和2000级大学本、专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5名调查对象中,超过50%的大学生同意婚前,超过30%同意可以有多个和婚外情,16.9 %认可商业性,约10%认可同性恋爱和同性”。经比较,全国其他省市的调查结果都比较接近。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较高,女大学生向男生靠近。在20世纪90年代初,女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这也暗示了他们的关系将进一步发展,直到确立婚姻关系。而现在的情况是,某些女大学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和他结婚。也有的女大学生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2.2在观上较传统宽容

据2003年西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对的看法和态度出现多方位,传统的观在大学生中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女大学生,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别来看,婚前“十分重要”的比例要高于“没有必要”的比例。而选择“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也相当高,反映了大学生对观的认识加入了现代文明的判断成分,不为而。但在另一项调查“若你还没有两性体验,你的态度是:婚前坚守、有机会可以试一试、很想有所体验”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这方面随意性远远高于女大学生。传统的观在大学生中已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摒弃与维护观的对峙状态还将较长时期地维持下去

2.3在理解“”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当代大学生在理解“”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错误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不一定要言“婚姻”。“”的存在形式很多,为何一定要靠“婚姻”来体现? 谁能说只有婚姻的“”才一定拥有幸福? 谁又能说没有“婚姻”形式的“”就没有幸福?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己作为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经济也尚未自立,此时言及“婚姻”尚早。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性”采取了比较随意的态度。“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随意、婚姻随缘”是对这一部分大学生及其表现的生动写照。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未婚同居“可以取得性经验,使性生活协调,进而有利于今后婚姻的幸福和稳固”。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性单纯”,而事实恰恰在于当这种“单纯”遭遇残酷的“现实”时,我们的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吞下自己酿下的苦酒。

2.4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性道德观还很模糊,性道德责任感较缺乏

虽然多数学生能意识到社会性道德的存在,但性道德观还很模糊,甚至还有矛盾的地方。部分学生则完全否认道德存在的意义,重物欲满足、感官体验,责任感有减弱的倾向。在性这个问题上他们崇尚“性是私人的事”,就像吃饭一般,是否发生纯粹由自己决定。他们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念书期间的对于自己和对方的现在和将来意味着什么。很多大学生对性的认识非常肤浅,性的道德观念非常淡漠,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其非常随意。如在问及“性关系需不需要进行道德判断”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该进行道德评判。一些学生回答说没有道德标准,性和爱也可以分离,有爱不一定有性,有性不一定有爱,一些学生则回答说不清楚。这种模糊性还表现在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有性关系甚至同居现象的宽容。性道德责任感的缺乏表现在大学生对性的生物性理解要强于其社会性的理解。问及“为什么不能等到婚后才发生性关系”时,一些学生认为这是人的本能需要,是爱情的表达,认为婚后才能有性关系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是应当被抛弃的传统性道德观念。

3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意义

3.1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需要性道德教育

营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方式的性信息刺激的丰富等客观变化,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生物性成熟,相对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性封锁十分严厉、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的时代说来,在不断地超前。与此同时,开放的、多元文化的社会生活在青年面前摆出了更加繁杂的课题,再加上独生子女被过度保护、溺爱、专制等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青年的社会性成熟无可避免地在向后推迟。于是,必然会产生性心理与性生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时常困扰他们。当代青年从性的成熟到能够以结婚这一合法形式满足性的欲求为止,平均长达10 年之多,这一时期被称为“性的待业期”。在这一特定时期,既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人成长为深沉稳重具有执著信念的人;同时也可能导致自身的异化( 如、等异常性心理和行为) 。所以这一时期忽视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是不应该的,它是关系到大学生的一生幸福,涉及帮助大学生发扬人性、教会其对自己负责的重要课题。性学家刘达临说:“心需要智慧,甚于身体之需要。健康的性要取中间的平衡点,既发乎情,又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责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长久。”可见为青年提供适应于他们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道德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3.2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所谓“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大量涌入,身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最先接受这种影响。传统的性观念与开放的性观念之间的巨大反差和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要么受缚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之中,要么徘徊于传统与开放的性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要么受俘于“性解放”、“性自由”的冲击之下。特别是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出现后,它逐渐成为青年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渠道。信息的全球性、超地域性的传播使得不同的性伦理基本标准之间发生了冲突,让人们不知所措;在商业化的运作下,存在因过分重视视点数频率、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网络自律等而使得互联网上的黄色网站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以“性科学知识”为幌子的、扭曲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害的传播,会使懵懂追求“性”的青年误入歧途;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又使得维系传统道德的“熟人的眼光”、“社会的舆论”等基础瓦解,于是,互联网上常常出现完全没有约束的杂草丛生的“荒野”。这对在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生物性成熟已经完成而社会性成熟尚在进行之中的青年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威胁。

目前,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同居、人工流产、“坐台”、性犯罪等现象正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所说:“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解放的口号提出来,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应认真引导他们吸取西方的“性解放”与“性泛滥”给西方国家造成严重的且目前仍无法根除的系列社会危机这一惨痛教训,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对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受性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培养健全人格人才的教育需要性道德教育

“ 性”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人格,人格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重点所在。因为良好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之上,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严格地将自己的欲望控制下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界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存在性需要缺失、性心理饥饿、性心理封闭、对异性只有占有和玩弄的心理、或者有自锁自卑沮丧、缺乏自尊自爱等性心理,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心理变态,若引导不利,甚至会产生反人性、反伦理、的危害,必然导致人格扭曲,如前面文章谈到的少数大学生的多角恋爱、易甚至性暴力行为等。所以性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成功的性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完善的人格。

总之,进入21世纪的今天,性道德教育应随素质教育一起跨进大学校门,道德教育不能缺少性道德教育,这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增加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 性医学[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2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82.

3 高德伟. 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875.

4 中青网,大学生急需性道德教育http://cyc6. cycnet. com:8080/ shengli/shengli3ceng.jsp?id=352.

道德教育的内容第2篇

[关键词]:茶德思想 道德教育 建议

从来茶品如人品,自古佳茗似佳人。茶从悠悠远古走进文明现代,给予人类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因此,将我国的茶德思想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将茶德思想寓道德教育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茶德的思想内容

茶作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象征,尊而不侈,雅而不俗,给人以平和的心灵、宽厚的心态、恬淡的心境,成为国人高尚道德的物尽祠戈体。中国茶德,含义广泛而深刻,内容丰富,茶学大师庄晚芳教授大力倡导中国茶德包括:廉、美、和、敬四字。浅释为:

廉俭育德――清茶一杯涤凡心,清廉俭朴好品行。

美真康乐――茶美水美意境美,心时申恰人生乐。

和诚处世――以茶广结人间缘,和衷共济天地宽。

敬爱为人――敬人爱民为本真,律己扬善常感恩。

茶德所表达的社会内容和伦理道德规范诊释了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高尚人生观、价值观及正宗的处世哲学与传统美德。茶德对于解决社会风气的污浊、道德的沦丧、人际关系的冷漠有独到疗效,用茶德塑人德,以茶励志正身,规范举止、优化心态、净化灵魂,可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茶德思想寓道德教育之中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茶德给人以启迪智慧,启迪人生。

借物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法。而在茶的清香飘逸之中,以茶赋诗作画,以此抒感者更众。茶诗、茶联、茶画、茶谜无不蕴蓄着浓郁的茶香。茶墨结缘,茶益文思,墨兴茶风。茶与名人,茶与诗文都可谓莫逆之交,互相推波助澜。宋代诗人陆游嗜茶成癖,外出“茶灶笔床犹自随”,他的诗中,写到茶的就有200多首。一些名茶也因文人的赞诵而成为绝品,古诗赞武夷茶“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夸庐山云雾茶“色香幽细比兰花”。古语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今人阅读这些茶诗、茶文,必也思绪万千,神游万里,增长智慧,见识古人,启迪人生。

(二)通过茶德进行节俭品德教育。

茶主性俭。陆羽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易经卦文:“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以禄荣之。”我想,以茶代酒,让清茶一杯代替献筹交错,定能带来一股清俭之风,以茶的天然本性启发人,定能培养人们的养生俭德。如此,茶道中人从喝茶开始,率先戒绝奢侈,摒弃铺张浪费、豪华攀比之风,自力更生,则可勤俭持家。公关场合,清茶一杯,以茶代酒,带来的结果是俭能养廉矣。这不仅是古代清官廉政之举,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而这必将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艰苦朴素,勤俭奋斗的品行。因此,提倡茶为国饮,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人们节俭品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是构建品行高雅、人际和谐、增进团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重要一课。

(三)通过茶德进行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教育。

《中国茶业北京宣言》正式推出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清、静、雅、和。这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时代精神用恰当的形式、完整的形态体现出来,使茶道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宣扬中国茶道,不仅有助于发扬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助于弘扬茶道的“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洁”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同时通过茶道的“求精”精神,培养人的扎实务实品行;发扬“吃苦”精神,使人在苦中寻找人生乐趣;催生“俭朴”精神,让人矜守俭德,力戒贪奢淫享乐;通过茶道的“专注”精神,使人的意念与事业融为一体。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人们,对培养人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进行茶文化教育,要借助茶艺与茶道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人们通过心灵去感受。通过创办特色茶馆、举办茶艺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传播艺中之道和道中之艺,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四)通过茶德使人明人伦,会做人。

在中国,饮茶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讲的是天地人和。茶含敬意,以茶敬客。茶重德性,以诚待人。围桌饮茶,和气交谈,同事可以增强团结,朋友可以增进友谊,家庭可以充满天伦之乐,商界可以和气生财。总之,天地人和是茶事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普及中国茶道、茶艺,推广以和为贵的人伦思想,有助于和睦的人际关系,引导人们学会做人。

(五)通过茶德促进其身心健康。

道德教育的内容第3篇

【关键词】中日小学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09-01

中国与日本是邻邦,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国家,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有诸多的共性。但由于国家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文化水平、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上的差异,又使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存在明显区别。对中日两国小学德育内容上差异性的比较,有助于吸取日本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我国小学道德教育,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的道德素质。

中日德育内容差异性比较分析:

1.德育内容的微观性与宏观性

日本小学德育内容主体是更微观和注重细节的,不仅仅是有日常生活中具体的道德规范,更细化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层面。 1977年7月,文部省颁布的《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小学德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项目组成。即: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3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3.关于对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态度,包括12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是很细化和微观的。在每个大条目下细分到很多小细节。细微到近乎包括了学生意志品格和行为规范的每一个方面。大到热爱国家,小到钱物的使用。不仅有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更没有忽视对学生生命和生活习惯的教育。这是很多国家德育值得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

我国小学德育主体是一种较为宏观的、大方向的政治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从中不难看出规定过于宏观,过于重视对小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感情的培养。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导致了即使在小学生中强调了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小学生也很难自然萌发这些情感,更不可能上升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行为。我国的德育,是一种理想化的德育,有些脱离了小学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缺乏对儿童日常生活及意志品质的具体要求,从而导致它有了不真实的一面。

2.德育内容层次清晰性与模糊性

从教育角度讲,合格且有效的教育是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日本小学德育大纲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日本小学德育内容注重层次性。它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出发来制定的。例如说,“端正礼貌规矩,有规则地进行生活。”看似简单的要求,但日本的德育大纲里,对不同年级则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他们认为,在低年级,以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待人接物,穿着整洁大方,遵守规定的时间为主要内容;中年级,在这基础上增加不同地点场合的礼节,有效地支配时间的内容;在高年级,又在低、中年级要求的基础上,增加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的重要性,有规则地生活等内容。而且这些条文的序列因素是十分明显的,也表现出了不同年级之间要求的连续性和承前启后的关系。

中国小学德育大纲在此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层次模糊。我们从中国小学德育大纲中的教学要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我国德育内容并没有循序渐进,没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身心发展而分出有效的德育层次。在这种层次模糊的前提下,教育的有效性就大大的降低了。

3.德育内容出发点整体性与单一性

日本小学德育内容制定的出发点是科学的,日本德育大纲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在基本能够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充分认识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接受程度,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科学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内容的制定是建立在社会和学生个体二者基础之上,在大纲里的每一个条条框框还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更注重学生个人品质的形成。

中国小学德育内容按照社会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而制定。“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更看重的是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重视不够。从以上的宏观性以及层次模糊性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从整个出发点显得略微单一。

有效的教育是基于我们的教育对规律的遵循。一是教育的内容要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二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这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出发来看的。因此,教育要紧密随着时代的脉搏,时刻关注着社会发展和需求,更要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综合以上差异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我们还是有所欠缺的。宏观,粗框,略微忽视学生自身。在德育的制定和实施上略微忽视了社会与学生个体的协调性与共存性。导致了我国道德教育的架空和理想化,缺乏实效性。在以后的德育道路上,要有所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原国家教委.小学德育纲要.1993-3-26.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2]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4]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道德教育的内容第4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TBK途径

全球化、网络化不仅仅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外在宏观环境与特殊境遇,更是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达3.84亿,手机网民数2_33亿.其中学生网民比例均为最高,分别占28.8%和33-2%。学生网民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网络的无国界性和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在给学生网民提供学习先进知识、文化、经验,了解世情和各种信息等方便条件的同时,也势必对其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学生网络黑客、网络、网络学术造假、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道德失范行为屡有发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

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网络道德也不例外。虽然,网络道德在外部表象上产生于网络虚拟空间,但它本质上仍然是现实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产物.与现实社会经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是相互作用的,网上不道德行为不仅影响着网络社会,而且还会把不良现象带到现实社会中。而现实社会中良好道德观念的养成和保持也会对网上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要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中挖掘出适用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指导人们的网上行为。这就需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并搭建起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架构。

(一)原则:历史继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

道德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既定的道德观念、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的环境中,认识、接受道德并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和评价的。因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意识和历史上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传统产生重大影响的道德意识、行为,必然会在人们的现实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中打下双重的烙印。在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设计时。势必要考虑到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因素,探究适合网络空间的道德规范。中国是个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些传统道德准则是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沿用的治国安邦的精神支柱,曾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诚信、谦敬、礼让、知耻等传统美德具有科学合理性,至今仍可作为我们调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准则。但同时,传统道德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因此,对它的历史继承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批判地部分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道德教育还应当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符合,体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只有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道德规范,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而且,还不能忽视全球合作与交流的大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全球通用的语言、规则、标准和程序,但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网络更加速了其传播。因此,开展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时,既要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诚信宽容等全球普遍认同的人类道德,又要抵制以“普世道德”为幌子对中国进行的“分化”和“西化”的企图。

(二)架构:TBK网络道德教育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信息发展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国民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这样的现状决定了新时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必须考虑层次性。在历史继承和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导下,既要确立最高目标,又要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循序渐进地完成学生网络道德教育。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就是基于此理念提出的全新概念。由于“普世道德”是西方国家极力推崇并尚未获得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同,因此,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中未将“普世道德”列人其中,但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忽视全球化和网络化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冲击。

1.传统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是千年来社会道德观和道德规范的积淀。作为炎黄子孙,首先应该吸收优秀传统道德的精髓,以此为戒规范网上言行。传统道德教育是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的最低层次。

(1)儒家“慎独”思想,倡导内心自律。《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于隐,莫显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慎独”体现了独居独处和舆论暂时缺位时仍然严格要求自己的自律精神,是无人监督之下自身道德修行的重要方法。据调查,“当被问到假设网络上您有机会传播别人隐私,而您没有这样做,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的时候”,选择“怕受到处罚”的大学生占45%,中学生占22%。上网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仅仅因为惧怕承担后果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律,一旦技术上可以实现规避,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还是可能发生。青少年学生要领悟“慎独”思想,提高内心自律能力,对自己的道德责任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从而将外在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自觉地按照网络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儒家“忠恕之道”,倡导严于律己。“忠恕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它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内涵,体现了宽容、平和、决不强加于人的心态,倡导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严于律己的品德。盗窃资金账号、侵犯他人隐私、学术造假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违背了这一道德要求。明确人己界限,是限制权利滥用的价值准则。在网络空间里青少年学生应严格遵守人己界限,善言善行,不侵犯他人利益,倡导“忠恕之道”。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二十字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是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的中间层次。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的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网络道德尚处于建设初期,未形成统一的网络道德准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大众应该普遍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青少年学生作为公民,要大力弘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使以网民身份出现在网络社会时也牢记自己的公民身份和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不断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应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当今中国先进文化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引领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这是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的最高层次。(1)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和方向;(2)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精神支柱;(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精神动力;(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准则。TBK网络道德教育架构需要教育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低层次内容的教育逐步过渡到高层次内容的教育。每个层次都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首因效应理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同步并行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进行了实验。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某人或某事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根据首因效应理论,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网络时被灌输的网络技术知识或其他知识将对其日后的网络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其重要和难以磨灭的影响。因此。网络道德教育要有成效,就必须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技术时同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在教会学生用“手”使用网络的同时,也教会他们用“脑”记住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让文明的网络道德规范无形中被学生的认知结构所接受,并形成心理定势、思维定势,进而转化为一种习惯。使学生自觉地把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行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认知与践行的统一,实现文明上网。在各类计算机课程或培训班上,都要将网络道德规范作为重要的讲授内容,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掌握网络的道德规范,并使他们认同规范。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0岁以下的网民目前已经增至1.1%。这类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心理不成熟、自制力差,很容易被网上不文明的信息或行为感染,而且记忆力非常好,如果形成心理定势就很难改变。因此,要特别重视对低龄、低年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技术教育同步并行的措施。让学生先人为主地接受网络道德规范.这样他们对后续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关信息和观念会进行自觉过滤,积极接受与原有的信息和观点同质的内容,抵制与原有信息和观念异质的内容。学生优先建立正确的观念和倾向,网络道德教育过程才能变得容易和顺利,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并积极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激发学生内心自律,自觉抵制道德失范

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网络具有隐匿性,要使学生独自上网时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就必须增强自律。

就自律本身来研究。它并非天生使然,仍然需要靠某种载体或平台来激发或构建。以“无人监考考场”为例,外界评价虽然褒贬不一,发展前景也不明朗,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看,确实大部分无人监考考场未发生作弊违纪现象.实现了学生无人监督下自觉遵守考场诚信的目的。而且“无人监考考场”并非是独立运作的,它往往和学生表决心、签承诺书或诚信宣言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因此,学生的自律无形中还是受到了他们所表的决心、所作的承诺、所进行的宣言等的影响,即规约对自律的影响。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中,也要利用某些规约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自律。

国外对网络文明、网络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并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召开关于计算机伦理的年会,美国乔治亚州律师协会计算机法律部设有的网络伦理研究会等。这些机构为网络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电子信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信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这些协议有的制订得相当具体,甚至对字母的大小写、信息长短、主题、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也都有详尽的规定。其中较著名的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中国较有影响的青少年网络道德规约是2001年有关部门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这些国内外的网络道德规约虽然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出人们上网应该遵守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要广泛宣传这些网络道德规约,让学生对其内容朗朗上口,以承诺或宣言的形式接受它们,并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即学生一旦出现或想尝试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时,他就能立即发现违反了或将违反这些道德规约,并在自律的制约下及时停止失范行为。规约的内容越具体确定,越能为学生自律行为提供指引。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三级管理

1.政府层面:从信息源上严格控制

其一,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或图片进行主动检查和屏蔽,并开发过滤软件,号召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自1996年起新加坡对互联网络实行管制,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用户必须通过政府的电脑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中转传输,以达到过滤色情内容的目的,凡是没有按规定办理的用户,一旦被查处。将被处以重罚并接受指控。2009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也采取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措施。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这为低龄群体健康上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其二,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娱乐软件和游戏产品分级审查,使学生购买与自己年龄相符合的网络娱乐产品,有效防止色情、暴力的产品侵害。如美国的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的分级制度规定,特定等级的游戏产品只能卖给特定年龄的消费者,如果违规卖给儿童,销售网络游戏的商店就要受处罚。2010年1月,我国首部网游分级标准已经通过文化部审查,将对具体的游戏企业进行测评。

其三,对网吧经营进行合理设计和管理。如通过高征税,限制专业网吧的数量;通过把网吧设立在茶座、咖啡厅等成年人的活动场所,限制青少年上网地点。

其四,要成立专门的常设网络道德管理或咨询机构,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如韩国在2001年就成立了“网络中毒咨询中心”,一直以来该中心以初、高中学校老师和家长为对象.开设“网络中毒”预防讲座.实施预防教育,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2008年11月,我国首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网络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这为今后辅以医学、心理学手段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创造了条件。

2.学校层面: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评估制度

其一。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网络法律和法规,以维护网络秩序,保证网络安全。我国已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网络法规,2009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特别增加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对公民使用网络的权利和义务、违反法律应承担的责任都有明确规定。因此,要在开展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和法律责任,把维护网络道德与遵守法律法规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

其二,把媒介素质教育引入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免疫力”。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鉴别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对不良、错误的信息保持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

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荷兰、挪威、瑞典等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青少年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我国的媒介素质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开设了媒介素质教育课程,但多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影响范围和受益学生面都很窄。但是2009年,“校校通”工程实施接近尾声,大部分初级学校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课程。

其三,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评估制度。提供给学生网络帐号和专有密码,学校实施上网过程监管,以此建立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评估制度并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促使学生从受监督——逐步适应自律——自觉维护网络,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3.家庭层面:即时监管,正确引导

家庭在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对网络道德的态度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在法国,家长会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并且安装过滤软件或者是监视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并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在英国,家长们倾向于鼓励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用丰富的课余生活,抵制网络对青少年的诱惑。在美国,很多家长都会陪同孩子一起购买游戏软件,防止不健康的网游产品影响到孩子。因此,学生的家长要有意识地把网络道德教育贯穿在孩子日常的生活、学习、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道德教育的内容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环境道德教育 内容 途径

一、环境道德教育的概念

环境道德教育是教育者和社会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要求出发,以受教育者养成环境道德观、生态道德人格,并在环境活动中能自觉地履行环境道德义务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它源于人类在后工业时代对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生态困境”之反思,是人类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保障。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意识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客观存在的反映。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全球意识、生态危机意识,使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危机是人类自己埋下的苦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也只有先使学生的目光聚焦于环境问题,才有可能激发出他们内心的道德需要。

(二)环境伦理理念

理念,即具有指导作用的原则性观念,公正原则是环境伦理的基本理念之一。有别于传统伦理包括的人际公正和国际公正,环境伦理还包括生态公正。生态公正是指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利益和义务上的合理分配的准则,因而它要求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有机共同体中,人类应对所有成员(包括非人类存在物)行使环境道德义务,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三)环境道德规范

环境道德规范就是环境道德意识、观念的内容,是人们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观,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发展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生产观,绿色健康、适度合理的消费观等。这些规范是生态文明时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所应遵循的核心规范。

(四)环境道德情感

环境道德情感是人根据环境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对环境实践交往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环境道德意志(高级的情感)产生的纽带,进而影响着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实践。因而环境道德情感是环境道德情操形成的动因,培养环境道德情感能促成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最终使人们能做出合理的环境实践行为。

以上四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耦合的整体,它反映了环境道德的意识、观念、情感、意志化作道德个体接纳、行为的规律。因而,在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求其一,而要系统落实。

三、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一般途径

(一)积极完善课程建设,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环境伦理理念、环境道德规范最直接的途径。

1. 完善环境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在通识教育中增设“大学生环境道德修养”“环境伦理学”等课程。同时,也应将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专业的课程教育中去,从而形成通识教育(纵向)——专业教育(横向)的二维课程结构体系,提高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环境道德教育不能一味地采用灌输法教学,它应为学生提供道德思辨情境。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案例分析法、道德两难和价值澄清等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发现问题——道德辨析——价值澄清——坚定立场这一过程中实现由“不信”到“信”“信”到“坚信”的转变。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大力引导社会实践

“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环境道德情感、开展环境道德实践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能在课外体验、践行环境道德。

1. 积极拓展环境道德教育的课外活动载体

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团委的职能,积极拓展环境道德教育的课外活动载体:大力扶持学生创立“绿色社团”;邀请NGO组织举办环保讲座;号召各班开展有关环保的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文化节”“环境保护知识竞赛”或环保主题的摄影、朗诵和征文活动。这些活动将弥补课堂教学缺乏情感体验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 大力引导、配合大学生环境道德社会实践

学校应大力引导并配合学生开展环境道德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通过“党员之家”“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等形式,利用假日开展“社区环境知识宣讲”“社会环境道德意识调查”等实践活动。学校也应鼓励学生参加NGO组织、参与社会环保活动,让学生切身参与保护动物、净化河流、绿化城市等环保实践。学生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环境道德规范,提升环境道德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全面营造环境氛围,构建和谐“绿色校园”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浸染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熏陶环境道德情感,起到一种隐性的“环境育人”效果。

1. 加强校园生态建设,构建“绿色校园”硬环境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校园生态建设规划:校园内应合理种树、植草、栽花、立景;校区、生活区垃圾应实现分类堆放、处理;实验室的废水、废气应净化处理后排放;降低办公、教学、生活等环节的能耗;倡导师生“低碳出行”等。通过构建这些“硬环境”,增进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以及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道德教育的内容第6篇

(1.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在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与纠正,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与路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现状;教育内容;路径创新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11—02

基金项目:2015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DSZ-2015-083)。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赵世龙(1978— ),男,黑龙江北安人。沈阳工程学院思政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贾玥(1982—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鲜活内容。总的来说,不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为大学生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价值导向和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大学生可以紧紧围绕这24字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明辨是非,决断选择,在学习和生活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学习者、宣传倡导者和行为体现者。

(二)有利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任务的诸多挑战,不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从大学生主体来看,“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要想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大学生,必须首先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想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使命。

(三)有利于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状况,净化社会环境。当前,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道德状况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判断和选择上出现问题。比如:不能正确把握义利关系,责任意识淡薄,艰苦奋斗思想淡化,缺少奉献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讲诚信、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能够让他们明德修身,正确地处理好国家、集体、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1]当代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应该针对这一特定群体进行本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使他们能够从道德传统中汲取到有益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丰富养料,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遵守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较高公德素养的社会公民。特别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风尚。

(三)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对各行各业从业者提出的具有职业特征的基本道德要求,职业道德要求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和奉献社会。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诚信品德。

(四)家庭美德教育。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领域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男女平等、邻里团结等。

(五)网络道德教育。当前,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网络自律能力弱化,诚实观念淡薄,责任意识淡化,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等”,[2]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规范主要包括: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地进行网络交往,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等,让大学生在虚拟的世界中也能很好地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自觉地做到不逾矩。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道德教育,不断充实道德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导航仪。当代大学生能否担当起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责任,践行和实现社会价值的诉求,取决于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以及“三观”的教育入手,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辅导,不断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方式与内容。社会实践是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时说过:“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3]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应该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设计,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比如:通过学习讨论、名人报告、专题讲座、个别谈话等方式,用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来感染和教育大学生,从而帮助其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精神食粮,引导其在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同步,不断充实其精神空间。

(四)占领新媒体主阵地,实现道德教育手段多样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的大学生德育手段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调动一切资源,使道德教育丰富多彩。”[4]在充分利用好课堂、广播、电视等传统教育方式的前提下,要迅速占领新媒体这一重要阵地,利用微信、QQ、微博等载体来充实道德教育方式和手段,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五)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学生了解社会、洞察人生首先都是从向教师学习开始。因此,广大德育工作者尤其是“两课”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航者和传授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赵世龙.和谐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道德教育的内容第7篇

关键词: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内容

随着我国休假制度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生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生活日益成为高职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对高职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为高职生提供了广阔的主动发展的空间,使高职生在闲暇的自由状态中体会自己的道德存在,另一方面也可能使高职生人性中恶的一面充分暴露。高职院校要探索和研究闲暇时间的育人效应,对闲暇生活中的高职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

一、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高职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在大学三年这个特定时期,除有计划的课程学习和有组织的活动以及满足必要生理需要的时间外,所享有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的各种自主、自由的身心放松和闲适状态的生活总和,由高职生的闲暇时间和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及其心理感受构成。

道德教育是培育人性的教育,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也存在于人们的闲暇生活中。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塑造一种性格,不但能从事社会所必需的特定的行为,而且对生长所必需的继续不断地重新适应感到兴趣。对于从生活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

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就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是通过提高高职生的闲暇道德能力(包括闲暇的理念、价值观、闲暇道德责任等的培育)和高职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在高职生闲暇生活中进行,不仅包括高职院校大学校园,还包括家庭、社区等一切高职生闲暇活动的公共和非公共场所,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的典型的体验型、自主性道德教育活动。

二、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内容

闲暇德育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完善,其真谛是既要给人们以在社会中生存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去认识、理解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不但使人知道“何以为生”,更能使他们懂得“为何而生”,并进而获得生存的价值向度,建立起人们特有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其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

1.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的生活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闲暇道德价值观会影响学生选择不同的闲暇道德生活方式和闲暇活动内容。从人们在闲暇时间所从事活动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美国学者纳希提出了闲暇层次理论,认为可把闲暇活动划分为六个水平层次:行动型、伤害自我型、消磨时间型、情感投入型、积极参与型和创造性活动型。行动型和伤害自我型,是负价值的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活动。消磨时间型是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性活动,如长期沉湎于电视网络、、酗酒等,这种活动不直接对社会造成危害,但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后三种是正价值。调查发现,高职生所花费的最多时间集中在消磨时间层次上,在情感投入、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活动层次上所花费的时间则少得可怜。

因此,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高职生由于涉世不深,其理想、信念、情绪、性格等方面极易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直接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职院校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意识,唤醒和激发其在闲暇生活中完善自我道德的内在需要,确认闲暇生活的道德存在性;培养合理的闲暇生活态度,合理安排、设计自己的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促进自己愉悦身心、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及娱乐技巧、提高个人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人类、自然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引导高职生构建遵纪守法、科学、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纳入闲暇德育的领域。通过宣传和指导,改变师生对闲暇生活的认识,树立和谐生活理念,使学生在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能做到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关注自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和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根据调查问卷得知,高职生闲暇生活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1)自我完善型。这一类型的高职生将闲暇时间主要用于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如在闲暇时间从事文化知识学习或专业技术学习;(2)经济创收型。这一类型的高职生将闲暇时间主要用于从事第二职业活动。如在闲暇时间充当经纪人,经营小商品或利用自身特长从事有偿服务活动等,以增加个人收入;(3)兴趣爱好型。这一类型的高职生将闲暇时间主要用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从事各种健康的娱乐活动;(4)反文明型。这一类型的高职生将闲暇时间主要用来从事有害于身心健康或危害他人及社会治安的活动,属于这一类型者为数不多,但危害极大,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而且,毒化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秩序,属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应引导高职生采取遵纪守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各种闲暇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引导高职生闲暇活动健康发展,抓好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高职生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戏剧,欣赏音乐、美术,举行群众性的文化演出,进行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以及游艺游戏、旅游等活动,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培养他们的美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对高职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组织高职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3.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生人生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实践锻炼,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社会转型期高职生常见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比较普遍的社会适应不良、比较严重的学习焦虑状态、比较突出的社会认知偏见、比较强烈的“心理贫困症”和比较典型的“人际冷漠症”。深入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高职生众多的不良行为都发生于闲暇时间,内心的心理隐患也多在闲暇时间加重甚至爆发。加强闲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职生的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教育以提升心理机能、促进心理发展为主旨,其中蕴涵着的基本假设是:相信人的心理机能是可以改变的,承认人有着对人性完美的追求,有着超越自身既定特征的能力,有着诸多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可能性,而发展和改变是有方向的,这就引申出心理教育将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向何种方向改变的问题。其实质是一个价值内化的过程,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建构的影响。社会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的汇集,既有物质载体,可以超越个体精神而存在,又有观念特征,可以同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进行交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生闲暇德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高职生闲暇德育的重要载体。在高职生的闲暇时间里,要注重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教育活动,以达到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提升生活质量。

4.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功能,除了进行必要的道德灌输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正确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去实践、去行动,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对高职生实施闲暇德育时,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主渠道,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引导他们能对他人物品和公共财物加以爱护;对他人的安宁予以维护;对校风和社风予以净化。在公共场所形成互帮、互助、互谅、互让等良善友好的风气;熏陶其道德情感,锻炼其道德意志,帮助其树立起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健康、高尚地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闲暇行为价值判断能力、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制能力,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的基础。

5.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

高职生的闲暇生活是自由和自主的。作为学生,高职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职生由一个“准劳动者”向“正式劳动者”进行角色转化时,不可或缺的是专业、素质和技能。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高职生在闲暇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绝不能将自己置于无意义的闲玩中,应该立志成才,顺利完成从“准劳动者”向“正式劳动者”的自我提升,使自主的闲暇生活不脱离学习提高的正常轨道。

高职院校应加强高职生闲暇时间里的立志成才道德自律教育,提高和强化他们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通过立志成才的道德自律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成才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相连;激发高职生的道德需要,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义务;锻炼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明确自身的责任,能自觉按照在闲暇活动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规则来要求自己,当面临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利时,其言行与社会要求应自觉保持一致。

总之,高职院校对高职生实施闲暇道德教育,既要明确闲暇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又要清楚从闲暇道德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实践、道德自律等五方面内容对高职生展开教育,让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真正体现闲暇性与科学性,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慧进.高校闲暇德育对大学生闲暇德性的建构[J].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改革,2007,(5):150.

[2] 陈得奎.论大学生闲暇教育[J].江苏高教,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