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4-03-04 17:33:30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遵循道德建设规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自我教育管理与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相结合,坚持加强道德教育与依法解决问题相结合,坚持阶段性教育治理与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干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构筑道德高地,推动机关道德水平提升。

二、目标任务

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目标任务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教育和治理主要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以建设优美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为目标,以“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活动为抓手,增强党员干部群众诚信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和文明意识。

具体任务是: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开办“道德讲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2、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大力加强诚信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党政机关,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在窗口行业开展“礼貌待人、诚信服务”活动;3、深化政风、行风建设;4、着重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

三、组织领导

各单位各部门也要及时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实施方案,抓好落实。

四、主要措施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要通过道德引导与法律规范“双管齐下”,有序推进。

1、加强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中心环节,要把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开展诚信教育和公德教育,使干部群众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维护者、践行者。举办道德讲座,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走进机关单位,通过现身说法和典型示范引导,让人们在思想理论上明白道理,在行为规范上知道怎样实践。通过组织干部群众“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学雷锋和道德模范评选、“道德讲堂”等方式,使人们反躬自省、修身律己,增强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各部门各单位要做好教育治理的宣传动员,讲清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动员人们广泛参与。要按照市文明办编写的教育和治理活动宣讲提纲,开展宣讲活动。要始终把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全过程,注重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增强教育效果。

2、进行自查自纠。开展教育治理活动,首先是本部门本单位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围绕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两个方面的问题,列出具体表现,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治理措施,明确达到目标,向干部职工通报。建立规章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堵塞管理漏洞,形成长效机制。

3、开展道德评议。充分发挥道德评议在纠正诚信缺失、公德失范方面的重要作用。参与此次教育治理活动的各单位都要建立由干部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的人组成道德评议会,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等形式,听取本单位干部职工以及社会上的反映,进行分析评议,形成阶段性道德评估意见,用道德评议的方式形成有力的道德约束。

4、选树先进典型。在教育治理活动中,要注重树立正面典型,运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诚实守信、讲究公德的先进个人,树立好典型,推广好经验,进行大力表彰,在机关形成比、学、赶、帮的热潮。

五、实施步骤

教育和治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1、动员部署阶段(6月下旬至7月上旬),按照中央文明委及省、市文明委的要求,制定各部门、各单位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宣传发动,对开展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2、全面实施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下旬),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力争在8月底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对照要求,通过自查自纠、道德评议等方式查找在道德领域方面的突出问题,开门纳谏、收集群众意见,对照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自觉接受相关部门及干部群众的监督,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3、巩固提高阶段(9月以后),各单位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诚信机制,按照市统一要求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六、有关要求

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举措,是2012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测评的重要内容,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2篇

一、以德治校 势在必行

1.“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

同志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条件下,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使用了德治的概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明确赋予德治以新的内容,把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①这是对治国理论的全面总结和阐述,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学说的理论创新。宣传落实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德治。德治,即用德去治理,其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体道德规范;二是要用它们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行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体现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其道德觉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完成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以德治校的提出与加强,不仅是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学校实行以德治校,符合学校客观实际,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

3.“以德治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②实行以德治校,就是要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实行以德治校,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呼唤,势在必行。

二、以德治校,系统施工

实行以德治校,涉及组织领导、内容构建、活动载体、督导评估和保障机制等正位、正德、正行方面因素的重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重在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在加强学习、树立以德治校理念的基础上,应加强六大体系的建设,做到系统组织,科学运作,精心施工,整体建设。

1.构建以德治校的领导体系

这是实行以德治校、摆正德育位置,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以德治校的决策与实施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的统一调动与管理,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即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青妇研等有关部门配合抓,校、系、班(队)层层落实。学校领导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指导、总结、表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构建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

实行德治,必须先行治德,即正德。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构建学校道德规范体系。一是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结合,坚持分层次、分系列,向综合运作要整体效益。二是构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学校道德规范细则,应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学生道德等方面的规定。具体内容应体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学校公德,既要体现社会道德关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干部教师道德,既要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统一职业道德的要求,又要具有学校职业道德的特点。

制定学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具体安排实施细则,要体现并解决市场经济提出的道德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要体现正确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良的德治传统与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体现积极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中西融合。

3.构建以德治校的活动体系

德育活动就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具体有效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实行以德治校的重要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的过程,既是抵制批判腐朽道德思想,实行德治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与德育目标要求和目标到达度之间的关系调整、内化、提高的实践过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既有各项活动连续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又有每项活动目的、内容、方法与条件等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学校德育活动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一般来讲,学校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思想品德政治伦理课及其学科课外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专题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体美教育活动;根据政治教育需要设计开展的社会调查以及深入工厂、农村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香化、亮化等建设方面的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科研部门、学术团体举办的德育科研活动,等等。

关于校内外结合,中小学、幼儿园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的活动;大学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有机联系活动。

4.构建以德治校的保障机制体系

建设德行机制是实行德治的重要保障,可包括导向机制、宣誓机制、奖惩机制、养成机制、督评机制等等。

导向机制。追求崇高,渴望圆满,向往幸福,仰慕伟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倾向与远大理想追求。建立导向机制,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根据人们仰慕高尚的心理倾向,制定远大的、高尚的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道德目标与规范,以激励先进,鼓舞高尚。要注意运用那些道德楷模、英雄志士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去鼓舞、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道德诚信的实践。对待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诚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借鉴古往今来的经验,实行德治,应建立宣誓机制,即通过一定形式,让个人发誓、宣誓,切实做到不说谎、不欺骗、不造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而有信。如宣誓就职、宣誓入党入团,宣誓承诺、宣誓决心书,宣誓志愿某种活动,就是一些比较有效的举措。宣誓是自律机制,强调道德素质的内化,唤起人们的自觉,具有民主性、实效性、长效性,有普遍应用价值。

养成机制。这是实行德治,实现德育内化的重要机制。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自我养成机制,关键在于把道德养成作为追求道德圆满的内在理念,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需目标,作为高尚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化情愫。

5.构建以德治校的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

这是实行德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德治校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干部与教师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品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学生守则)。有了道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就可依据评价标准评判检查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可使评判者依据道德评价指标,判断对象到达道德目标的状况,从而推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关于道德评价测量方法,应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特点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6.建设以德治校的教育队伍体系

学校能否坚持以德治校,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获得总体实效,关键要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要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用领导干部的高尚道德素质去带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用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去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中小学还应重视家长德育队伍及社区德育队伍的建设,齐抓共管,搞好学校、家庭、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以德治校 重在驱动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应体现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就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德治校,依改促教、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同属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动力系统的策略,实行以德治校,离不开依改促教、依法治校和科研兴校的有机结合与驱动。

1.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改促教,坚持综合改革

实行以德治校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定位、德治理念、德治内容、道德规范、德行制度、德育方法等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不进行清理、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德治。所以,实行以德治校应处理好德治与改革的关系。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是依靠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德治为内容,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改革。

2.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德与法的结合

“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以德治校,学校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学校总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有些校长对德治忽视,对法制重视,花很多钱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坐在办公室里监控学校员工,动辙以炒鱿鱼或下岗去“法治”教师,把校长与教师关系搞成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雇佣关系。法治不是人治,人治也不是德治。没有了尊重、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的氛围就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实行以德治校,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所以,应将德治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通过对德治难题的研究,去解决德育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了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向多元化。

干部、教师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德治实效的高低问题。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是“执政者”,其道德影响力非常重要。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所以,在干部、教师队伍中亟待开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和有效机制的建设,以规范干部教师的教育道德,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当前,教育科研兴校(教)已经成为众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和托起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重要对策与实践,所以,实行以德治校需要教育法制与科研来加盟。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用法治、德治研究成果去推进与提高以德治校的质量与水平。

实行以德治校,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是世界科学、民主与法治发展的潮流,其实践经验尚待探索与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去实行、去实践,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落实以德治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能不断前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注释:

①《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3篇

一、以德治校 势在必行

1.“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

江泽民同志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条件下,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使用了德治的概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明确赋予德治以新的内容,把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①这是对治国理论的全面总结和阐述,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学说的理论创新。宣传落实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德治。德治,即用德去治理,其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体道德规范;二是要用它们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行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体现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其道德觉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完成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以德治校的提出与加强,不仅是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学校实行以德治校,符合学校客观实际,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

3.“以德治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②实行以德治校,就是要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实行以德治校,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呼唤,势在必行。

二、以德治校,系统施工

实行以德治校,涉及组织领导、内容构建、活动载体、督导评估和保障机制等正位、正德、正行方面因素的重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重在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在加强学习、树立以德治校理念的基础上,应加强六大体系的建设,做到系统组织,科学运作,精心施工,整体建设。

1.构建以德治校的领导体系

这是实行以德治校、摆正德育位置,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以德治校的决策与实施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的统一调动与管理,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即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青妇研等有关部门配合抓,校、系、班(队)层层落实。学校领导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指导、总结、表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构建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

实行德治,必须先行治德,即正德。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构建学校道德规范体系。一是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结合,坚持分层次、分系列,向综合运作要整体效益。二是构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学校道德规范细则,应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学生道德等方面的规定。具体内容应体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学校公德,既要体现社会道德关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干部教师道德,既要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统一职业道德的要求,又要具有学校职业道德的特点。

制定学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具体安排实施细则,要体现并解决市场经济提出的道德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要体现正确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良的德治传统与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体现积极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中西融合。

3.构建以德治校的活动体系

德育活动就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具体有效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实行以德治校的重要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的过程,既是抵制批判腐朽道德思想,实行德治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与德育目标要求和目标到达度之间的关系调整、内化、提高的实践过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既有各项活动连续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又有每项活动目的、内容、方法与条件等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学校德育活动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一般来讲,学校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思想品德政治伦理课及其学科课外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专题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体美教育活动;根据政治教育需要设计开展的社会调查以及深入工厂、农村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香化、亮化等建设方面的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科研部门、学术团体举办的德育科研活动,等等。

关于校内外结合,中小学、幼儿园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的活动;大学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有机联系活动。

4.构建以德治校的保障机制体系

建设德行机制是实行德治的重要保障,可包括导向机制、宣誓机制、奖惩机制、养成机制、督评机制等等。

导向机制。追求崇高,渴望圆满,向往幸福,仰慕伟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倾向与远大理想追求。建立导向机制,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根据人们仰慕高尚的心理倾向,制定远大的、高尚的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道德目标与规范,以激励先进,鼓舞高尚。要注意运用那些道德楷模、英雄志士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去鼓舞、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道德诚信的实践。对待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诚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借鉴古往今来的经验,实行德治,应建立宣誓机制,即通过一定形式,让个人发誓、宣誓,切实做到不说谎、不欺骗、不造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而有信。如宣誓就职、宣誓入党入团,宣誓承诺、宣誓决心书,宣誓志愿某种活动,就是一些比较有效的举措。宣誓是自律机制,强调道德素质的内化,唤起人们的自觉,具有民主性、实效性、长效性,有普遍应用价值。

养成机制。这是实行德治,实现德育内化的重要机制。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自我养成机制,关键在于把道德养成作为追求道德圆满的内在理念,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需目标,作为高尚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化情愫。

5.构建以德治校的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

这是实行德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德治校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干部与教师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品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学生守则)。有了道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就可依据评价标准评判检查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可使评判者依据道德评价指标,判断对象到达道德目标的状况,从而推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关于道德评价测量方法,应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特点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6.建设以德治校的教育队伍体系

学校能否坚持以德治校,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获得总体实效,关键要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要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用领导干部的高尚道德素质去带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用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去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中小学还应重视家长德育队伍及社区德育队伍的建设,齐抓共管,搞好学校、家庭、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以德治校 重在驱动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应体现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就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德治校,依改促教、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同属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动力系统的策略,实行以德治校,离不开依改促教、依法治校和科研兴校的有机结合与驱动。

1.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改促教,坚持综合改革

实行以德治校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定位、德治理念、德治内容、道德规范、德行制度、德育方法等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不进行清理、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德治。所以,实行以德治校应处理好德治与改革的关系。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是依靠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德治为内容,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改革。

2.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德与法的结合

“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以德治校,学校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学校总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有些校长对德治忽视,对法制重视,花很多钱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坐在办公室里监控学校员工,动辙以炒鱿鱼或下岗去“法治”教师,把校长与教师关系搞成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雇佣关系。法治不是人治,人治也不是德治。没有了尊重、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的氛围就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实行以德治校,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所以,应将德治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通过对德治难题的研究,去解决德育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了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向多元化。

干部、教师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德治实效的高低问题。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是“执政者”,其道德影响力非常重要。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所以,在干部、教师队伍中亟待开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和有效机制的建设,以规范干部教师的教育道德,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当前,教育科研兴校(教)已经成为众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和托起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重要对策与实践,所以,实行以德治校需要教育法制与科研来加盟。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用法治、德治研究成果去推进与提高以德治校的质量与水平。

实行以德治校,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是世界科学、民主与法治发展的潮流,其实践经验尚待探索与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去实行、去实践,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落实以德治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能不断前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注释:

①《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4篇

1.“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

同志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条件下,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使用了德治的概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明确赋予德治以新的内容,把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①这是对治国理论的全面总结和阐述,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学说的理论创新。宣传落实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德治。德治,即用德去治理,其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体道德规范;二是要用它们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行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体现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其道德觉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完成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以德治校的提出与加强,不仅是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学校实行以德治校,符合学校客观实际,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

3.“以德治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②实行以德治校,就是要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实行以德治校,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呼唤,势在必行。

二、以德治校,系统施工

实行以德治校,涉及组织领导、内容构建、活动载体、督导评估和保障机制等正位、正德、正行方面因素的重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重在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在加强学习、树立以德治校理念的基础上,应加强六大体系的建设,做到系统组织,科学运作,精心施工,整体建设。

1.构建以德治校的领导体系

这是实行以德治校、摆正德育位置,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以德治校的决策与实施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的统一调动与管理,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即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青妇研等有关部门配合抓,校、系、班(队)层层落实。学校领导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指导、总结、表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构建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

实行德治,必须先行治德,即正德。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构建学校道德规范体系。一是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结合,坚持分层次、分系列,向综合运作要整体效益。二是构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学校道德规范细则,应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学生道德等方面的规定。具体内容应体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学校公德,既要体现社会道德关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干部教师道德,既要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统一职业道德的要求,又要具有学校职业道德的特点。

制定学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具体安排实施细则,要体现并解决市场经济提出的道德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要体现正确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良的德治传统与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体现积极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中西融合。

3.构建以德治校的活动体系

德育活动就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具体有效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实行以德治校的重要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的过程,既是抵制批判腐朽道德思想,实行德治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与德育目标要求和目标到达度之间的关系调整、内化、提高的实践过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既有各项活动连续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又有每项活动目的、内容、方法与条件等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学校德育活动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一般来讲,学校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思想品德政治伦理课及其学科课外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专题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体美教育活动;根据政治教育需要设计开展的社会调查以及深入工厂、农村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香化、亮化等建设方面的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科研部门、学术团体举办的德育科研活动,等等。

关于校内外结合,中小学、幼儿园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的活动;大学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有机联系活动。

4.构建以德治校的保障机制体系

建设德行机制是实行德治的重要保障,可包括导向机制、宣誓机制、奖惩机制、养成机制、督评机制等等。

导向机制。追求崇高,渴望圆满,向往幸福,仰慕伟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倾向与远大理想追求。建立导向机制,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根据人们仰慕高尚的心理倾向,制定远大的、高尚的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道德目标与规范,以激励先进,鼓舞高尚。要注意运用那些道德楷模、英雄志士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去鼓舞、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道德诚信的实践。对待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诚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借鉴古往今来的经验,实行德治,应建立宣誓机制,即通过一定形式,让个人发誓、宣誓,切实做到不说谎、不欺骗、不造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而有信。如宣誓就职、宣誓入党入团,宣誓承诺、宣誓决心书,宣誓志愿某种活动,就是一些比较有效的举措。宣誓是自律机制,强调道德素质的内化,唤起人们的自觉,具有民主性、实效性、长效性,有普遍应用价值。

养成机制。这是实行德治,实现德育内化的重要机制。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自我养成机制,关键在于把道德养成作为追求道德圆满的内在理念,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需目标,作为高尚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化情愫。5.构建以德治校的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

这是实行德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德治校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干部与教师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品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学生守则)。有了道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就可依据评价标准评判检查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可使评判者依据道德评价指标,判断对象到达道德目标的状况,从而推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关于道德评价测量方法,应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特点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6.建设以德治校的教育队伍体系

学校能否坚持以德治校,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获得总体实效,关键要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要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用领导干部的高尚道德素质去带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用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去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中小学还应重视家长德育队伍及社区德育队伍的建设,齐抓共管,搞好学校、家庭、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以德治校重在驱动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应体现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就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德治校,依改促教、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同属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动力系统的策略,实行以德治校,离不开依改促教、依法治校和科研兴校的有机结合与驱动。

1.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改促教,坚持综合改革

实行以德治校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定位、德治理念、德治内容、道德规范、德行制度、德育方法等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不进行清理、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德治。所以,实行以德治校应处理好德治与改革的关系。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是依靠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德治为内容,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改革。

2.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德与法的结合

“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以德治校,学校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学校总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有些校长对德治忽视,对法制重视,花很多钱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坐在办公室里监控学校员工,动辙以炒鱿鱼或下岗去“法治”教师,把校长与教师关系搞成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雇佣关系。法治不是人治,人治也不是德治。没有了尊重、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的氛围就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实行以德治校,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所以,应将德治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通过对德治难题的研究,去解决德育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了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向多元化。

干部、教师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德治实效的高低问题。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是“执政者”,其道德影响力非常重要。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所以,在干部、教师队伍中亟待开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和有效机制的建设,以规范干部教师的教育道德,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当前,教育科研兴校(教)已经成为众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和托起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重要对策与实践,所以,实行以德治校需要教育法制与科研来加盟。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用法治、德治研究成果去推进与提高以德治校的质量与水平。

实行以德治校,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是世界科学、民主与法治发展的潮流,其实践经验尚待探索与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去实行、去实践,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落实以德治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能不断前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注释:

①《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5篇

一、落实责任、量化标准、强化目标

进一步健全机构,保持行风建设机构不散,人员不撤,工作力度不减;继续坚持重点突出、标本兼治的方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大治理力度,确实做到。“坚定不移正行风,持之以恒强队伍,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目标,把行风建设列入了“一把手”工程,喊响了“树诚信教育形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口号,提出了“干部依法行政、教师敬业奉献、学生勤奋向上,”的工作要求。

二、规范理校、法律治校、制度管校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东沽港镇各学校把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根本。近期各学校教师都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这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为教师自觉地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各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法制教育公开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同时,为了规范学校管理,优化教育教学,名学校还结合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从德育工作、教学管理、安全工作、考核评估等四个方面,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诸如:德育工作方面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承诺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等;教学管理方面有《教学工作制度》、《教师教育学生要做到“六要六不要”》、《教师上课要做到“八不准”》和《校务公开和承诺制度》等;安全工作方面有《学校安全工作实施细则》、《财务室岗位安全责任制》、《食堂安全管理制度》等;考核评估方面有《学校管理考核细则》、《校务公开工作考核评估细则》等。特别是《教师教育学生要做到“六要六不要”》,即教育学生要下毛毛雨,不要刮暴风雨;批评要适度,不要把话说绝;和学生谈话要设个座位,不要罚站;对初次完不成作业的学生要给补作机会,不要随意撕毁学生作业;当学生不接受批评,当面顶撞时,要调整谈话方式,不要顶牛或体罚学生;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有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不要将学生随意撵出教室。《教师上课要做到“八不准”》,即上课不准接打手机,不准脱离课堂,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延长时间,不准在讲台上坐着执教,不准接见来客,不准随意调换课程或转让。更加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端正了教风,优化了教育教学。依法治校,建章立制,使各学校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升华师德、培树典型、加强考核

1、升华师德

我们坚持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围绕师德建设重心,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各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工文明行为准则》、《师德八条》、《应做十种事,忌做十种事》、《应说十种用语,忌说十种用语》等师德规范,对教师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坚持不懈地对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教育,使教师树立起“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纪律性强、进取心强”的“四强”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生”的思想。

2、培树典型

各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评选“文明教工”、“师德标兵”,对大局观念强、责任意识强、业务素质高、服务水平好、教育质量高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教师身边的典范。

3、加强考核

为使行风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坚持师德检查督导与师德考核评比相结合、校内自查自评与社会监督评议相结合、学生评议与家长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强化行风评议,重点围绕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师德师风、和群众对教育系统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按照“宣传发动、调研自查、评议整改、巩固验收”四个阶段进行了评议,制定《文明教工师德考核表》,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贯彻方针、业务进修、职业形象”等方面内容。

(四)发扬民主,接受监督、奖罚分明

各学校发扬民主作风,公开监督举报电话:(0316-2890374),做到了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6篇

一、落实责任、量化标准、强化目标

进一步健全机构,保持行风建设机构不散,人员不撤,工作力度不减;继续坚持重点突出、标本兼治的方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大治理力度,确实做到。“坚定不移正行风,持之以恒强队伍,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目标,把行风建设列入了“一把手”工程,喊响了“树诚信教育形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口号,提出了“干部依法行政、教师敬业奉献、学生勤奋向上,”的工作要求。

二、规范理校、法律治校、制度管校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东沽港镇各学校把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根本。近期各学校教师都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这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为教师自觉地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各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法制教育公开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同时,为了规范学校管理,优化教育教学,名学校还结合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从德育工作、教学管理、安全工作、考核评估等四个方面,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诸如:德育工作方面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承诺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等;教学管理方面有《教学工作制度》、《教师教育学生要做到“六要六不要”》、《教师上课要做到“八不准”》和《校务公开和承诺制度》等;安全工作方面有《学校安全工作实施细则》、《财务室岗位安全责任制》、《食堂安全管理制度》等;考核评估方面有《学校管理考核细则》、《校务公开工作考核评估细则》等。特别是《教师教育学生要做到“六要六不要”》,即教育学生要下毛毛雨,不要刮暴风雨;批评要适度,不要把话说绝;和学生谈话要设个座位,不要罚站;对初次完不成作业的学生要给补作机会,不要随意撕毁学生作业;当学生不接受批评,当面顶撞时,要调整谈话方式,不要顶牛或体罚学生;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有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不要将学生随意撵出教室。《教师上课要做到“八不准”》,即上课不准接打手机,不准脱离课堂,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延长时间,不准在讲台上坐着执教,不准接见来客,不准随意调换课程或转让。更加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端正了教风,优化了教育教学。依法治校,建章立制,使各学校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升华师德、培树典型、加强考核

1、升华师德

我们坚持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围绕师德建设重心,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各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工文明行为准则》、《师德八条》、《应做十种事,忌做十种事》、《应说十种用语,忌说十种用语》等师德规范,对教师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坚持不懈地对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教育,使教师树立起“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纪律性强、进取心强”的“四强”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生”的思想。

2、培树典型

各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评选“文明教工”、“师德标兵”,对大局观念强、责任意识强、业务素质高、服务水平好、教育质量高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教师身边的典范。

3、加强考核

为使行风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坚持师德检查督导与师德考核评比相结合、校内自查自评与社会监督评议相结合、学生评议与家长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强化行风评议,重点围绕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师德师风、和群众对教育系统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按照“宣传发动、调研自查、评议整改、巩固验收”四个阶段进行了评议,制定《文明教工师德考核表》,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贯彻方针、业务进修、职业形象”等方面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7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创新成果 教学建议

2007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已在全国普通高校使用了近一年,从各方的反馈信息来讲,受到了较广泛的好评。这源于它充分地反映了党的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反映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同时也是它更好地吸收了高校师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的必然结果。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教材,特对该教材法律部分的修订情况作深入探讨,并提供若干教学建议,以期与同行专家交流。

一、对修订版教材法律部分内容的认识。首先,修订版教材不但承继了第一版中所积累的成果,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其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了教材的理论品位。教材的突出变化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贯串全书的逻辑主线,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必然会引起人的价值坐标体系的转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必然造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工具理性”、“利益计算”对“价值理性”、理想信念的多元化之间的冲击和排斥。所以,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认同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重大课题,对于当代大学生也同样如此。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确立和逐步巩固的时期,他们思想的敏感性、活跃性、多变性、差异性和趋向独立性的特点,使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不同价值观的诱惑、尖锐冲突和痛苦抉择。因此,如何引导其实现社会主义的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同化,已成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迫切问题。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诉求,是新形势下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社会主义道德修养,锤炼优良品德,确立法治理念,提升法律素养,促成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明确了基本的途径。同时,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各有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但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主线统领《基础》教材全书,不仅可以更好地涵盖有关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治素质的内容,而且它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对于人们领会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精髓,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厘定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自觉性,无疑具有滴水穿石的教化和渗透作用。

其次,修订版教材基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民主法治目标等相关内容,在法律部分中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充实。具体体现为:对于原第七章第一节第四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四)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部分,按《决定》的表述,修改和增加了相关内容,这些改变充分反映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教材更具权威性和思想性;二是教材将第八章第三节“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改为“我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并在原有两个小目之后,增加了“(三)调解制度”,分别介绍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含义、基本原则和程序要点等。这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化解社会纷争的多种途径,更好地体现《决定》中“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政策精神,也引导大学生明白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诉讼(打官司)已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合法途径,仲裁和调解同样是解决争议的便捷合法的途径。特别是选择和运用调解方式来解决纷争,对降低当事人的维权成本、实现有限的司法资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公平和效率价值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修订版教材还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出发,将第八章第二节“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补充完善为“二、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增补了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和保险法等内容,这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必要的经济和法律知识,满足了那些对公司、证券(股票、债券和基金)、票据和保险等新事物充满兴趣,甚至已经涉足其中的大学生们的需求。

最后,从《基础》课教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强调实效性”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修订版教材尚存在拟充实和有待完善之处:一是在论述法的适用时,鉴于目前立法主体的多元性和一时难以完全避免法律规范间的不一致和冲突现实,应增加《立法法》中关于法的适用规则的阐述。特别是关于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同位法在各自适用范围内具有同等效力以及法不溯及既往等基本规则。这对大学生选择适用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解决法律纷争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础;二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介绍,也应随国家立法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地适时增加相关内容,如在介绍“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时,应增加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内容。它对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防范合同风险和寻求法律救济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章后学习思考题的题型设计过于单一。建议适量增加材料分折题、典型事例和案例题,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建议。优良教材资源的最终价值在于其实施中所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法律部分的教学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一)将教材的法制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加强法律素质教育。随着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全民的法制教育已由以往的普及法律知识转变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所以《基础》课教材法律部分较以前的《法律基础》教材更侧重于凸现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教育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修订版教材按照教材稳定性原则的要求沿循了这一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在重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观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以及当代中国法治思想的教育的同时,更加侧重于理论的学习思考与应用法理解决现实一般性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因为,“知法”绝不仅仅指对法律具体知识的了解,也要求对法律精神、法治原则的正确认识;“学法”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法律规定,而是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法治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克服和纠正大学生在法律方面“知”和“行”上偏差和失衡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因为没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养成,即使法律知识很丰富,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知法犯法,甚至千方百计规避法律的事情,以致法律形同虚设,丧失其固有的权威和尊严。对于这一点,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应明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律专业的学习,明确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提高法律意识、培养基本法律素质是最终目的。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健康的法律心理,启迪大学生形成敬畏法律的信仰,提高其知法的积极性、守法的自觉性和用法的基本实践能力。

(二)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高校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分别作为独立的两门课程开设的,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现实结果来看,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原因在于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尽管二者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差异,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们适应于社会的最基本的两种素质,它们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将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中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内容融为一体,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符合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立德树人工程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在教材处理和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社会规范时,应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放在一起,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比较,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的关系,从而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双赢效果。

(三)将“三贴近”原则贯穿于教学始终。长期以来,影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严重脱节,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非但不能使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和法律精神,反而造成了不同程度上大学生在道德和法律上知与行分离的现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既要扎实地向大学生传授法律规范,又要避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特别要防止空泛的传统理论说教,应在强调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与“实”的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教学中为了实现“三贴进”的要求,我们应通过引导学生更多关注、透视社会热点现象,结合案例分析、组织专题讨论、参与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记者.200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培训班述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