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5-28 09:31:04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第1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安全教育

小學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通过宣传和普及宪法、道德规范等教学,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乐于探索的精神,塑造小学生积极、乐观、勇敢、善良等优秀品德。安全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优势,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小学生自我保护、自我规范的能力,为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保障。

1.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近些年,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样一来,独生子女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娱乐内容不断丰富,成长中也会遇到很多危险隐患。尤其是生活中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会增加,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引发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这就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安全教育。通过普及安全常识、安全防范措施等,提高小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以及能力,使小学生在面对外部安全隐患以及外界诱惑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应对并安全保护自己,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成长中受到伤害,而且还能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小学生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安全风险,为了避免学生因此受到伤害,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以此防患于未然。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对策

(1)利用多媒体技术,助力安全教育

伴随我国互联网信息科技力量的不断进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式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分析,学生无法有效想象出具体情境,就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的讲解内容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因此,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得小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教师就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展示具象化理论知识背后的实际案例,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切实提升。

例如,在教学(2019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相关教学工作之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理。教师可以利用目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渠道,下载一些安全事故视频动画,例如,火灾预警与处理方法,通过具体的动画演示,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火灾的预警措施,使学生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能够加深自己的印象,从而促使安全教育的成效获得全面的提升,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2)增强师生互动,开展安全教育

和小学阶段的其他教学工作不同,道德与法治的安全教育工作没有具体的教学体系,作为重要的补充教育内容,安全教育的形式应当是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的。因此,教师不需要过分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而是有目的性地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工作上的重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的宣传教育工作,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例如,在教学(2019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中的“新世界有规则”内容时,师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并且积极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互动的形式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并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生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由于道德和法治教学的安全教育不仅仅局限在理论教学的形式上,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利于建设更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在互相敦促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不断激发,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安全教育的相关工作也能进入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

(3)模拟安全情境,拓展安全教育

从本质上来看,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安全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当有关内容讲解完以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将来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进行演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若想让小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在情境模拟中,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指导,保证学生做出正确的应对之策。例如,在教学(2019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的“守规则要自觉”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交通规则,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程度,教师可具体在课堂上模拟学生行走的情境,使得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知识付诸实践。可选派一位学生扮演“警察叔叔”的身份,而其他的学生则需要扮演过马路的学生。教师可借助教学用具,模拟红绿灯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红灯、绿灯的转换。在过马路的过程中,需要由学生自主判断,根据红绿灯变换情况通过马路。而扮演警察的学生则需要发挥指导作用,确保“道路”通行的安全,也帮助学生加深对安全问题的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年龄相对较小的原因导致了其处理事故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安全教育工作可谓重中之重。近年来,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不断提升,如何优化安全工作、保障学生安全成为关键。通过安全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普法、学法,帮助学生更好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此外,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托于教师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日生活里也遵守学校的安全观念。家长在校外也要做好督促作用,如在外出行加强安全教育,反馈学生的平日生活习惯和情况,为教师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地安全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理论知识生活化,深化安全教育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生活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将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结合生活实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强化学生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能够从安全教育学习中获得乐趣。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机;思想政治教育;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

“地沟油”成为食品安全危机的“新明星”风靡全国,并再次严重冲击着我国百姓的敏感神经,羊城晚报上报道某女子因害怕吃到地沟油竟自带食用油出差,机场安检被查出。然而在国力强盛,社会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今天,关系国计民生之根本的食品行业,安全危机的红灯为什么频繁闪烁?对此,社会主流舆论强烈谴责相关部门监督不利、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然而,食品安全频出问题却凸显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致使社会诚信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感滑落、社会道德思想滑坡。因此要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促使企业修固好关系国计民生的这条“生命线”,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相应措施使全社会重拾道德信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使其成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把钥匙[1]。

一、食品安全危机的回顾及危害

(一)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回顾

近几年来中国食品行业问题不断,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从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到“红心鸡蛋”;从工业酒精兑出白酒到“黑心月饼”;特别是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国食品安全更是进入问题频发的多事之秋。从三月份开始双汇公司“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四月份接着又爆出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将过期的馒头重新回炉加工,“染色馒头”事件在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到四月末陕西省榆林市发生251名小学生饮用学生奶集体中毒事件;“牛肉膏”、“毒豆芽”、“毒腊肉”、“激素黄瓜”、“西瓜膨大剂”,以及被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的台湾饮料添加塑化剂事件。在短时间段内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爆发令人民触目惊心,才消停几个月的食品安全话题在酷暑八月再次被火热爆出,那些有害有毒的危险食品专门针对农村肆无忌惮的生产销售,侵蚀着农村青少年的身体;“地沟油”事件在金秋九月又袭卷全国。这些牵动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深深刺激着我国广大百姓的神经,引发人民大众对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食品生产企业的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执法职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质疑。

(二)食品安全危机的危害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和谐发展,也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首先,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影响群众购买国内食品的消费信心,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长远发展;其次,还强烈冲击着我国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国家经济民生和政府公信力受损,甚至还极大的毁坏国家的国际贸易形象。

二、食品安全危机频发的原因探析

食品安全不仅是我国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与国际声誉,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面对媒体不断揭发的食品问题黑幕,面对消费者对食品是否安全的不断质疑引发的食品信任危机,听社会主流舆论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谴责时,我们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在探讨整个食品行业安全问题时,必须意识到生产者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由于少数人的诚信缺失、道德丧失,造成我国百姓对食品消费的神经紧张与心里恐慌。总理指出,近年来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地步。

(一)企业者人生价值观失衡、道德意识滑落严重

市场经济充分肯定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性,在市场驱动下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极大丰富了我国社会物质财富。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新事物、新思潮、新观念、新政策的不断涌现,使道德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呈多元化发展。社会中出现片面夸大金钱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思想,认为物质就是一切,金钱就是幸福,并将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评判标准[2],诱发许多企业者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易受到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冲击地企业者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极大影响,正确价值观在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出现失衡,思想道德受到腐蚀。一些企业者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其应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甚至不惜以丧失良心违背社会道德为代价获取短期利润。同时,由于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以及价值断裂等方面实践模式和理念的病根存在,反道德、非道德现象呈现滋长之势[3],再受到西方文化和网络信息消极方面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显得浮躁和急功近利,企业者思想道德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严重滑落。

(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淡薄

改革开放仅三十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成熟,绝大多数企业都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得经济效益能力作为企业当之无愧要追求的目标,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不认同承担社会责任属于企业发展目标之一。许多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都比较模糊,单纯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在扶贫救灾中进行慈善募捐而已。有不少企业管理人员都认为实现经济目标和效率履行经济责任才是企业主要的或唯一的社会责任,关于解决社会问题那是政府或一些公共部门的事[4]。理念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在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淡薄环境中,普遍存在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惜污染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无忌惮地造假、生产有害产品等现象。如最近被宣的沸沸扬扬的关于各地揭露打击“地沟油”的事件。

(三)对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显现的忽视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各方面的形势环境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但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广大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5]。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必须进行的客观根据。

在我国新时期全面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处于政府社会全心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大环境下,放松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思想领域的各种新矛盾与新问题也开始不断涌现,如不讲文明规范、不讲诚信、不讲公共道德、坑骗与假冒伪劣泛滥等。国民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发展跟不上社会经济步伐,精神文明的脚步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食品安全危机暴露出来的为谋取暴利蔑视法律,散失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底线的行为严重偏离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更偏离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同时也是处于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新问题显现忽视的结果。

三、根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企业内部思想道德建设探析

1. 加强企业管理者思想道德建设

食品安全与企业家思想道德水平高低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企业家道德水平决定产品质量与产品安全,一个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高的企业家肯定会在食品生产、运输、储存等各环节严格把关,确保食品安全[6]。从思想政治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峻地拷问着我国当代企业管理者的思想道德。企业管理者的公信力和道德水平,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更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总理在纽约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7],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构建。我国相关商业部门,企业家协会之类组织应定期积极组织企业家们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企业管理者自身在社会活动中应注意不断提高自身信誉与道德修养,在管理中应重视加强人本管理意识,深化学习西方先进完善的专业现代化管理知识,不断深入增强对企业管理者的道德自律性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2.加强企业道德文化环境建设

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诚信经济[8]。结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外部推动,企业应加强内部道德文化驱动力的提升,定时或不定时地有针对性在企业内部实施思想教育。企业在塑造企业精神,美化企业环境,开展各类文娱活动, 营建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环境氛围时都应自觉把伦理道德教育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使诚信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商业道德文化理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其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

此外, 企业行政及人力资源部门可加强道德管理研究,科学有效地将相关道德行为纳入职位绩效考核之中,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道德监督预警机制等,这些都是加强企业道德文化环境建设,提高企业道德水平的有益性探索。通过这些途径培育出企业高尚的道德品格,使企业能够把履行社会责任从外在强制约束行为变成内在自觉自愿行为[9]。

(二)外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析

1.加强公民道德观教育,增强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利益的协调和制衡的力量,是任何一个社会稳定发展都必不可少的,失去道德的协调和制衡,必将导致社会混乱不安定,道德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校教育与社会再教育两方面入手,深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文明学习,除课堂、书籍类教育外同时可利用现行流行的媒体途径如网络、电视等传播积极向上,思想价值观正确的事件与文娱节目,循序渐进地进行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道德观教育,使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2.增强基本道德规范与法制观教育相结合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10],良好有效的法制观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广大民众懂法遵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意识,懂得与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非法行为作斗争,将强有力的巩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成果。我国许多公民还可以称之为法盲,他们知道一些行为侵犯了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但却完全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进行维权。在对公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宣传时应将相关联的法律知识结合教育,落实宣法普法进校、进村、进街道的政策。实践证明,只有将法制观教育与基本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二者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更好的去抵制去揭露那些失德违法行为,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损害国家社会公信力的非法行为。

小结:

食品安全危机频发是社会公民基本道德意识的滑落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表现,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进行根治,并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入手,加强重视企业和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懂得尊重企业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不道德不合法的追逐利益行为说不,才能做到以企业为本和以社会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新形势、新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因人生价值观失衡,思想道德滑落产生的社会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我国公民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文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作用研究[J].企业论坛.2009(12):97-98.

[2]赵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77-79.

[3]吴光飞.企业道德责任原因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1(264):44-47.

[4]李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105-109.

[5]耿梅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学社会主义.2005(3): 60-61.

[6]郭富余.食品安全与企业家道德[J].商业文化.2010(6):159.

[7]林雪荣.和谐视野下的食品安全与企业家道德研究[J].中国商界.2010(212):418-419.

[8]张畅,严泽鹏.当前企业道德文化缺失及培育[J].网络财富.2010(12):112-113.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第3篇

关键词:依法治校 以德治校 全面发展

总结学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我校发展实际,我们认为,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是实现学校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依法治校,就是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管理学校。以德治校,就是要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培养师生的道德觉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提高师生的道德品质。[1]

总之,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既为学校的教学和各方面工作带来许多新课题和新任务,同时也必将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以巨大的推动,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一、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师生法律意识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是积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实践。必须加强法制宜传教育。我校根据国家的安排,利用多种形式,认真搞好普法教育,例如认真学习《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聘请法律专业人员对师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使师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二、强化德育建设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以德治校,就是要坚持德育首位,要努力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时期,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期,应该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搞好学校的道德建设。[2]

1.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鼓励、督促学生课余时间广泛阅读适合年龄特征的书籍,并逐步训练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加强写作训练,三年级以上班级除按要求完成教材规定的课内作文训练以外,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三年级以上学生要有周记本)

2.开展专题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目,和纪念日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的阵地,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德育工作中渗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3.加强大、中、小队建设,健全少先队活动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教育学生,形成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活动这一平台上学合作,增才干,真正让学生成为思想道德的自我教育者。

4.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利用好小学生成长记录,通过开展争做“十星级少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互相督促、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利用激励机制,对各班评选的“十星级少年”进行奖励,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学校开展“争做‘十星级’少年”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由他律过度到自律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家长了解孩子,还在家长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知心桥,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共同培养下健康成长。进而培养文雅学生,创设安静校园。

三、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以德治校,这就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重班子成员法律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以更优化、高效地实施学校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

1.规范学校管理,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班子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培养一支懂管理、理念新、能奉献、服务意识强、业务水平高、团结协作、率先垂范的干部队伍。一切工作具体化,一切工作责任化,实现事事有专人,件件有落实。

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要下大气力全面提高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三是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文明、安全的良好环境。

4.加强家长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成效。通过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定家校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积极探索家长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形成家校合力;努力在教师、家长之间构建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常联系常沟通的和谐氛围。

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引导教师不但能很好处理个人与集体、师与生、师与长之间的关系,而且促使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肯于钻研,乐于奉献。

1.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在教师中明确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在中层以上干部中明确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意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通过周一例会、对教师进行责任教育等形式使教师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开展“爱岗敬业”交流等活动,树立优秀教师典型,明确教师努力方向。[3]

2.创办学习型学校,让老师在不断地培训学习充电等过程中变得自强自信。提倡教师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设立教师工作手记,开展教师读书交流会; 落实继续教育,强化校本培训,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精神,认真组织参加继教工作;组织教师开展学课标,通教材活动;学校创造多种机会,让教师们走出去,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开阔眼界,更新理念,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3.工会要积极配合校委会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师德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的光荣之地、和谐之地、成业之地。

4.更新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注重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以教师教育博客为抓手,积极开展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校际教育教学新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5.重视全员管理育人。把德育工作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重视各学科的育人环节,教师做捕捉教育时机的有心人,利用各科知识的特点,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树立教书育人并重,人人都是育苗人的观念,凡是自己的工作范畴,都有育人的责任,树立“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思想 。

四、结语

中国梦简单而又宏大,它存在于我们的脚下,存在于我们的心间。按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只有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以法治教育和德育建设为主渠道推进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紧紧围绕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打造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就有了保证,就会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就能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才能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家福.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A〕.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中共中央法制讲座汇编[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第4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为新学年良好教育教学秩序起好步、开好头。根据教育局工作安排,要求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充分利用开校初的有利时机,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认真组织开展了“法治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通过这次宣传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全校学生的爱国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推进新学期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现将这次活动开展情况总如下:

一、活动目的  

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能力,认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禁毒、反邪教、食品卫生、道路交通、消防、防震减灾、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标语、家校联系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校园内外关注、参与、支持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二、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重要意义,为此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讨活动方案,把思想统一到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的高度上来,把法律进校园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同时,成立了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三、利用多种活动载体,开展丰富教育活动 

(一)作好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总动员,加强普法守法观。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对全校学生作了宣传周活动开展的总动员。我校法治教育工作开展顺利,一直坚持法治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法治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法治教育与品德教育并重,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二)认真开展普法宣传、禁毒、反邪教宣传教育。在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们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教育法律法规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学习法律知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教育、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大力开展禁毒、反邪教、扫黑除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鼓励师生积极举报扰乱教育教学秩序、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涉黑涉恶线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影响,不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不看有淫秽、恐怖等不健康内容的书刊、录像;不进营业性歌舞厅等学生不宜的娱乐场所;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杜绝各种不良嗜好,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学生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讲公德、守秩序,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做文明的使者。主动邀请公、检、法、司部门法治副校长到校开展法治安全讲座,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安全防范教育等,让学生全面掌握法律法规和科学、规范、实效、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

(三)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在本次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我校广大师生迅速行动起来,利用校园多种形式,紧紧围绕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校园这个主题做法治教育宣传,营造普法氛围,为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意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确保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取得成效 

(一)在法治安全教育宣传周活动过程中,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做法是围绕“一条主线”,做到“两个结合”。“一条主线”就是围绕“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这条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把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高中生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诚信道德意识;把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着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精神。 

(二)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加强高中学生的法治教育,着力培育法治精神。在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中,高中学生是宣传教育的重点。法律素养是高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按照法治教育宣传周活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高中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结合县教育局编印的《中小学安全知识教育读本》,立足本校及周边涉生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开展伤害事故防范和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校园日常生活与各学科教学安全、课间活动、体育活动、道路交通、防溺水、防火灾及食品卫生、防性侵、防校园欺凌、防网络诈骗、校园贷等安全教育,普及学生欺凌防范知识和反欺凌技能,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同时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结合我校建筑布局、住校生与走读生特点、学生人数、楼道走廊疏散能力等情况,制定了演练方案,明确应对火灾、地震、拥挤踩踏及其他突发事件时的处置程序、应急队伍及有效措施,确保每位师生熟悉演练程序和疏散路线,不断提升师生应急反应能力。

(三)立即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去年以来,省内外各类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此,我校深刻汲取省内外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教训,按照“全履盖、零容忍”的总体要求,重点对学校校舍、教育教学设施、实验室、食品卫生、交通及接送学生车辆、“三防”建设、寄宿生管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周边环境等方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潜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做到不留空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第5篇

人才是网络安全第一资源,只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德育工作是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战略、全国高校纷纷建立网安学院、加快网络安全一级学科建设等背景下的“及时雨”,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重要论述的体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之,为网络安全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加快填补网络安全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张晓菲博士指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由防御转为进攻,网络安全人才争夺激烈,全球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人才素质培养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供需失衡,整体上呈现“重技术、轻管理”等现实问题。纵观国际环境,历任美国政府在网络安全人才战略方面始终高度重视,甚至在整体走弱的背景下采取更加进取的人才政策,改进核心关键领域人才体制机制,以发展网络安全威慑能力。网络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体现为它的特殊性。网络人才安全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在角色定位上不仅仅是技术人才,更是国家的安全卫士。这一专业独有的特性使得网络安全人才犹如一把双刃剑,容易成为敌对分子的攻击目标或利诱对象。因此,必须重视网络安全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素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培养一批网络空间安全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教授认为,网络攻防转换很容易,正与邪的转化也在一念之间,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保持慎独性尤为重要。网络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政治红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艰巨使命。

二、网络安全人才立德树人工作的宗旨是对“根本问题”的回答

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首要的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事实上,从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人才的从业要求来看,政治与道德素质越来越被摆在了第一位。网络安全人员在面对高技术的工作风险、万无一失的工作要求、高利益的诱惑压力下更加要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坚守住正义的底线。为了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体系,秦安教授认为,网安人才培养在传授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又红又专的网络安全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文化接班人,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网安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特点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在“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上,要树立新思维,重视人才安全,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政治红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理论、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合格、技术精湛、德才兼修的网络安全人才,打造一批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忠诚守卫者、风清气正网络文化的积极维护者、自主安全技术的勇敢探索者。在“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上,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造就一批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党、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接班人。

三、培养“又红又专”网络安全人才的基本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全球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不容忽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要积极开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安全教学工作,为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奠定基础。首届网安人才思政教育论坛上,张晓菲博士以美国设置专业课程,开展学历教育方面为例,讲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土安全部联合发起的卓越学术中心计划推动了网络安全学历教育层次化的发展,高校实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奖学金、夏令营和竞赛等方式选拔和培养网络安全人才,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展有效的学历教育,提高网络安全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法律道德水准。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研究制定一流的网络安全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形成网络安全人才专业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构建以先进文化凝聚人、以历史使命激励人、以时代精神感召人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此外,网络安全是个容易“交叉”的学科,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与新闻传播、法律、政治、社会学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交叉性,故此,网安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借鉴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推动人才培养的工作。

(二)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环节技术与道德的融合

网安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载体的变革。张晓菲博士认为,通过网络安全在职教育,开展信息安全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活动,注重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搭建一个囊括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标准法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工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探索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技术与道德相融合的新模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观。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要全面思考整个网络安全产业生态链,不断提升优化急功近利的“开门撬锁”式攻防赛,从军民融合、国家管理、自我提升三个层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环节。其次,打造人才培养的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在国家和军队层面,培养国家间对抗的尖端人才和整体攻防人才。在国际层面,建立网络空间维护部队,打造人才培养的网络空间安全利益共同体、责任公共体、命运共同体。再次,要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评估体系,采取“德能勤绩体”模式,建立具体的指标支撑的评估体系,掌握道德、法律、政治会出问题的技术环节。在实践中理解、把握网络安全人才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政治素养要求,让道德要求融入于技术点之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在网络安全科学技术中,还要强化集体作战、合作攻关的精神,要有平台、共享的意识,不能寄希望于单打独斗。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坚持党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领导,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大工作投入、改进工作形式、创新工作方法,发挥专业课教师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效应。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要加强思政理论的学习,有意识地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并有针对性地去了解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与思政课教师的步调一致。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和政治站位,创新企业导师与学业导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党、团、学组织和科技社团等骨干力量的模范作用,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强与网络安全部门的沟通,加强与网络安全企业的合作,加强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交流,探索合作方式,引导网络安全人才的健康成长。鉴于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道德自律与道德能力的二律背反问题,还应加强正面的科技道德楷模教育,将“钱学森精神”、“两弹一星”人物先进事迹等有机融入网安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与网络道德楷模教育的结合。通过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道德模范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促进网络安全的理念与技术同步发展。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第6篇

人才是网络安全第一资源,只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德育工作是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战略、全国高校纷纷建立网安学院、加快网络安全一级学科建设等背景下的“及时雨”,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重要论述的体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之,为网络安全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加快填补网络安全人才缺口的有效途径。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张晓菲博士指出,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由防御转为进攻,网络安全人才争夺激烈,全球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人才素质培养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供需失衡,整体上呈现“重技术、轻管理”等现实问题。纵观国际环境,历任美国政府在网络安全人才战略方面始终高度重视,甚至在整体走弱的背景下采取更加进取的人才政策,改进核心关键领域人才体制机制,以发展网络安全威慑能力。网络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体现为它的特殊性。网络人才安全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在角色定位上不仅仅是技术人才,更是国家的安全卫士。这一专业独有的特性使得网络安全人才犹如一把双刃剑,容易成为敌对分子的攻击目标或利诱对象。因此,必须重视网络安全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素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培养一批网络空间安全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教授认为,网络攻防转换很容易,正与邪的转化也在一念之间,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保持慎独性尤为重要。网络安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政治红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艰巨使命。

二、网络安全人才立德树人工作的宗旨是对“根本问题”的回答

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首要的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事实上,从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人才的从业要求来看,政治与道德素质越来越被摆在了第一位。网络安全人员在面对高技术的工作风险、万无一失的工作要求、高利益的诱惑压力下更加要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坚守住正义的底线。为了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体系,秦安教授认为,网安人才培养在传授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又红又专的网络安全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文化接班人,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网安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特点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在“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上,要树立新思维,重视人才安全,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政治红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政治理论、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合格、技术精湛、德才兼修的网络安全人才,打造一批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忠诚守卫者、风清气正网络文化的积极维护者、自主安全技术的勇敢探索者。在“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上,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造就一批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党、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接班人。

三、培养“又红又专”网络安全人才的基本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全球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不容忽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要积极开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安全教学工作,为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奠定基础。首届网安人才思政教育论坛上,张晓菲博士以美国设置专业课程,开展学历教育方面为例,讲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土安全部联合发起的卓越学术中心计划推动了网络安全学历教育层次化的发展,高校实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奖学金、夏令营和竞赛等方式选拔和培养网络安全人才,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展有效的学历教育,提高网络安全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法律道德水准。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研究制定一流的网络安全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形成网络安全人才专业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构建以先进文化凝聚人、以历史使命激励人、以时代精神感召人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此外,网络安全是个容易“交叉”的学科,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与新闻传播、法律、政治、社会学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交叉性,故此,网安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借鉴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推动人才培养的工作。

(二)强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环节技术与道德的融合

网安人才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载体的变革。张晓菲博士认为,通过网络安全在职教育,开展信息安全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活动,注重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搭建一个囊括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标准法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工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探索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技术与道德相融合的新模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观。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要全面思考整个网络安全产业生态链,不断提升优化急功近利的“开门撬锁”式攻防赛,从军民融合、国家管理、自我提升三个层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环节。其次,打造人才培养的网络空间安全共同体。在国家和军队层面,培养国家间对抗的尖端人才和整体攻防人才。在国际层面,建立网络空间维护部队,打造人才培养的网络空间安全利益共同体、责任公共体、命运共同体。再次,要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评估体系,采取“德能勤绩体”模式,建立具体的指标支撑的评估体系,掌握道德、法律、政治会出问题的技术环节。在实践中理解、把握网络安全人才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政治素养要求,让道德要求融入于技术点之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在网络安全科学技术中,还要强化集体作战、合作攻关的精神,要有平台、共享的意识,不能寄希望于单打独斗。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坚持党对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领导,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大工作投入、改进工作形式、创新工作方法,发挥专业课教师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效应。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要加强思政理论的学习,有意识地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并有针对性地去了解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达到与思政课教师的步调一致。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和政治站位,创新企业导师与学业导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党、团、学组织和科技社团等骨干力量的模范作用,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强与网络安全部门的沟通,加强与网络安全企业的合作,加强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交流,探索合作方式,引导网络安全人才的健康成长。鉴于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道德自律与道德能力的二律背反问题,还应加强正面的科技道德楷模教育,将“钱学森精神”、“两弹一星”人物先进事迹等有机融入网安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与网络道德楷模教育的结合。通过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道德模范人才的培养相结合促进网络安全的理念与技术同步发展。

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第7篇

一、加强交通管理道德工程建设,实现诚信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为基础,加强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内容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包括道路交通的文明建设和交通参与者的道德养成教育。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多年来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社会成员的交通道德水准和文明交通意识,并收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积极成果,但是加强交通管理道德工程建设,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应当关注和认真做好的一项根本性、全局性、民众性的工作。

首先,重视社会公德教育,营造文明交通环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作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求全社会常抓不懈,共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强调社会公德教育,是因为社会公德在道德范畴里,是靠先进文化、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力量来保证其公共活动的行为规范,它是社会诚信与亲和、公正与正义、规范与协调的具体体现,它所调整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总则当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社会成员单位以及新闻出版单位具有对所属人员和社会人员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正是把交通出行的道德规范作为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摆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价值的突出地位,倡导运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的方法,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调整作用,把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交通出行矛盾调节到合理的限度内。通过树立交通文明典范,大力宣传和培养交通道德理念,提升全体交通参与者的道德素养,并转化为参与者自觉的交通文明行为,克服人们不良习惯和习气,减少和降低建设安全、畅通、有序、文明道路交通的负效应,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文明的交通环境和亲和的人文环境。

其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守德”体系建设。党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机动车驾驶人员以及与机动车相关的各类人员是交通参与者中最大的专业性群体,也是维系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力量和直接受益者。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之自我完善并能自律、自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贡献。

我们倡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具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当前,应把“守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守德”就是要求我们从业人员讲德、施德、用德。强化“守德”体系建设,重点要强化“守德”教育和“守德”监管,对于驾驶人及机动车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围绕“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强调职业态度、社会责任、劳动贡献,包括对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贡献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无旁贷有监管和教育的责任,相关行业和有车单位(含私车)同样有对驾驶人教育和监管的责任,共同目标一致,相辅相成,进而优化行业环境,优化交通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保证自身利益和社会整体效益相互融合,各得其所、进步繁荣。

二、加强交通管理法治工程建设,实现安全和谐

第一,交通管理法治工程需要宣传交通管理法规作先导。交通法规的普及是人们对交通法规态度和守法素养的认识所决定的。从现阶段开始,要在创新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上下大工夫,坚持求“量”,求“质”,求“新”,求“精”。

一是增强宣传的生动性。交通出行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法规宣传要赋予生活的趣味性、情理性,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帮助人民群众在自觉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交通法规知识,并有效地支配其交通行为。

二是增强宣传的指向性。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知法的兴趣和守法的自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交通法规的宣传重点放在人们的权利观念上,即从维护公民权利和权益的角度进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如果我们从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自身权利的观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不停顿的宣传教育。久而久之,它会使人们把交通法规看作是自身的需要、生活的必备和护身的法宝,交通安全就不再是人们的一种期待,而成为一种现实。

三是增强宣传的目的性。宣传交通法规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人们的交通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宣传交通法规也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研究和分析全体交通参与者现代的、现实的心理意识结构,选准切入点,不盲目、不盲从,进行有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的宣传,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