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合集7篇)

时间:2023-05-31 15:07:35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第1篇

[关键词] 话语伦理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Discourse Ethics with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the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Beijing,100872;

KaiFeng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Marxism Studies,Henan Kaifeng,475004)

Abstract: Discourse ethics based on the language, its core contents is the generalize principle and the discourse ethics principle. Discourse ethics requests using talks and dialogue to ensure universal eff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 Pay attention to discourse ethic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make changes in the role of educators, rebuilt the main moral character of the educated, create an attractive environment for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And thus obtain thecommunicator’s common growth,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discourse ethic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沟通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点,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1]P114话语伦理学主张一个有效的道德规范必须平等、自由地为所有参与者赞同。而沟通法是就教师和学生双方所依据的道德价值与规范(正当性要求)进行的商谈对话。教育者要想使受教育者接受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即使之产生有效性),就必须运用论据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说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本质上就是一种话语过程。

一、话语伦理学的主要观点

话语伦理,也称商谈伦理、对话伦理。它是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论在道德理论领域的运用,其核心思想是:如果不存在外在的强制与内心的心理压抑,即在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应该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和理性的共识来协调。交往关系是人类的基本关系,人们之间必然会发生交往行为,因此人们就必须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准则,这包括共同的语言背景和语言规则,也包括共同的价值准则。哈贝马斯从此引出了话语伦理学的问题,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性论证达致的理解和共识来解决现代社会里的道德价值和规范的多元冲突问题。

话语伦理学有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普遍化原则,它是确定道德规范有效性的标准,即一个有效的道德价值和规范必须是值得所有人认可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能为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哈贝马斯认为:“每个有效的规范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那些自身从普遍遵循这种规范对满足每个个别方面的意趋预选可计产生的结果与附带效果,都能够为一切有关的人不经强制地加以接受。”[2]P33普遍性原则是随着人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人们的道德判断只有真正自觉自愿,才会出于理性创立普遍的道德原则,并自觉接受这些原则的指导。只有当主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个自主自由的个人,而且能够把他人看成是自由自觉的个体时,才能从人类理性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同他人平等商谈,以达成共识。为此,哈贝马斯提出了“论证原则”,他认为,“只要一切有关的人能以参加一种实践的商谈,每个有效的规范就将会得到他们的赞成。”[3]P65也就是说,当人们对某一规范产生分歧甚至冲突的时候,应让人们展开充分的讨论和商谈,使所有具有理性的、参与讨论的人都可以根据自由意志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自由讨论,进行认真的论证,确立何者为普遍规范,并进而通过这些规范达到为大家普遍接受和同意的结局。这里就包含着一个认知原则:一个规范当它符合一种普遍的或总体性利益(Generaliable Interest)时,才是正确的,这要求个体的利益都能被所有参与者接受。

其二,是对话伦理原则。此原则说明话语伦理学的必要性,“一切参与者就他们能够作为一种实践话语者而言,只有这些规范是有效的,他们得到或能够得到所有相关者的赞同。”[4]P67这就是说人们予以承认和尊重的规范标准应能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能为人们自愿而非强迫地接受和遵循,因而每个主体都拥有话语权,都有权在商谈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要求。建构话语伦理需要一种“理想沟通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在这一理想的沟通环境中,每一个进入话语论证的人都必须拥有同等的参与话语论证的权利,同等的解释、主张、建议论证的权利,同等的实施表达式话语行为的权利,同等的实施调节性话语行为的权利。遇到意见分歧时,讨论者不依靠权威或其他控制手段去令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用“更佳论据的力量”(the Force of Better Argument)来说服对方,通过反复讨论达致共识。因此,“一个道德价值与规范是否合理有效,就在于能否经得起一个富有反省性的反复讨论过程的检验”。[5]P64 话语伦理学强调话语论证,因而非常重视交往资质(Communication Capacity)。交往资质是指个体在长期交往、学习中所形成的内在素质与能力。交往资质的形成是个体自我的语言认知能力及社会认同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从话语伦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个体的交往资质及其社会化,并不是在个体意识里生成与发展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并在话语交往、主体间构成的世界里发展的。正是在人际交往的话语互动中,每个单独的个体才能逐渐理性化、社会化,即被社会的语言规范和伦理原则“一体化和同化”,同时,又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出具有独立道德品性和独立道德人格。因此,道德个体的成长体现在主体间的对话与商谈活动中。个体道德意识的发展正是个体不断地运用语言在交互活动中自觉处理与道德相关的行为冲突中获得的。个体道德能力的逐渐发展与交往资质的逐渐形成是同一过程。由此可见,话语伦理学与道德发展理论的相关关系使其更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一些启迪。

二、话语伦理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一项兼顾目的与手段的特殊的活动,它既希望通过沟通实践使得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容,同时它又需要注意沟通过程和方法的“道德性”。按照美国学者麦克・莱伦的说法,如果道德教育要让儿童接受承认的道德观点,那么道德教育就有灌输之嫌,就体现出一种非道德性;而如果教育不将成人的道德观点传授给儿童而以一种“道德”的方式给儿童以放任和自由,那么儿童就难以有效地将道德规范领略于心。也就是说,如果以道德的方式来教,那么就教不会道德;而要教会道德,则需要借助不道德的方式。从中不难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目的与手段相对立的两难现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又是一个价值传递与生成的过程,它有三种价值传递态势即灌输、引导和澄清,而现实中,这三种价值传递形态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种两难现象。

价值“灌输”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施教方式,灌输是为了追求内容上的“道德”而摒弃了方法和过程的“道德性”。灌输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它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从目的上讲,灌输主要指教育者的目的、意图或指导思想是要通过诸如说服、规劝、奖惩等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所讲授的内容;从内容上讲,灌输是指教育者把某种具体的信念、教条或价值当作真理来教授而排斥其他一切与之相悖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特殊的行为准则都无法证明其在道德上的合理性;从方法上来讲,“灌输就是教育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强制的非理性的甚至是‘权力主义’的手段和措施,而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6]对于价值灌输的排斥,理论界尽管已取得了共识,但由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日益低下,也有人认为灌输还是不可少的。正如美国学者霍尔指出:“在我们这个多元社会里,尽管这种直接的灌输方法是无效的,然而,任何道德上放任的企图也没有取得更好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法就面临“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做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7]P292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应该选择一条兼顾目的与手段的“中间路线”。

相比较灌输而言,现今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人们更愿意用价值引导和价值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建构来作为价值传递方式。价值引导更注重过程的“道德”性与民主性:教育者打着“民主”的旗号,采取各种各样“民主”的教育方式,他们对受教育者“悉心照顾”、“关怀备至”,使受教育者在“感动”之中接受既定的价值规范。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正确的价值的引导是必要的。然而,由于价值引导信奉的仍旧是一套外在的、既定的价值规范体系,“引导”在实践中很容易就变成合法灌输的借口。教育者在所谓的“引导”中,充当的是道德真理的“代言人”和“善”的代表,所施行的乃是一种“温柔”的“暴力”,久而久之,受教育者就会失去批判反思能力;或者是受教育者在其时其地会“感动”,会暂时信奉既定的价值规范,而当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这种假大空的规范体系会变得不堪一击。因此,价值引导采纳的依旧是单一的、不容受教育者商榷的价值体系,依旧是教育者的一种单向性“独语”而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性“商谈对话”,受教育者并不能真正地进行思想道德的自主建构。

价值澄清则是将思想道德教育沟通过程完全视为受教育者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自我培养过程,将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形式”的注重发挥到了极致,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来说,它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价值澄清本身就是一种无道德的价值传递模式,它只注重教育沟通的“过程”、“形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价值观内容。价值澄清模式忽视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性,强调价值观源于个体的经验,并随着个体经验的变化而变化,把个体的活动和经验作为确定其价值观的标准。由于单个个体的经验相异性,这样必然排斥思想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人类共享的价值,其最终结果必然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同时,这种模式更看重“如何获得价值观念”而不是“获得怎样的价值观念”,认为只需要“关注个体用以获得哪些价值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价值结果”,[8]P25这种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完全视为一种能力、技巧的培养,只重过程而轻视内容的做法,事实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成为一种“无道德”的教育沟通。

由此可以看出,这三种价值传递形态在面对目的与手段的“两难”问题时都是执其一端而无法兼顾的,而话语伦理以商谈和对话的形式较好地处理了目的与手段的两难,从而使话语伦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立足显得十分必要。

三、话语伦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积极意义

1.促使教育者转变角色

在传统的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者往往被认为是社会思想道德权威的代表,在沟通中充当着价值法官的角色,将毋庸置疑的价值观灌输给受教育者。在这种沟通模式下,沟通过程其实是控制式权力运作,教育者只是“制造螺丝钉”的“技术人员”,他们没有创造性和主体意识,不敢僭越雷池一步,自我的角色期待化为乌有,失去了生命的活性和丰富的色彩。而在现代的价值澄清道德教育沟通中,价值完全成了“个体经验的产物。它们并非孰真孰假的问题。”[9]P34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教育者完全充当着价值旁观者中立的身份,这就完全抛弃了社会对其的角色期望,因此被人们指责为引起道德相对主义的肇事者。因此,这两种教育者的角色都是不可取的。在话语伦理学视野下,教育者的角色要从 “价值法官”的角色转变到“对话者”。既然是商谈对话,就意味着沟通双方在价值面前的平等性,就不存在谁领导谁、谁服从谁的问题,双方只服从于共同的价值真理。教育者角色从“法官”向“商谈者”的转变,就意味着双方以商谈、对话为目的的和谐关系的建立,意味着二者人格上的平等和相互尊重,意味着双方在商谈过程中“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身份的不断转变。教育者要积极地参与商谈对话,共同地探讨价值真理。作为教育沟通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育者要领导受教育者确立程序,选择沟通方式;作为精神领袖和激活者的角色,教育者又是沟通对话中的民主先锋,必须做到身体力行,并引发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热情。

2.重构受教育者主体性道德人格

话语伦理学强调个体充分的话语权,鼓励共享与合作。传统的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者施行的是“一言堂”式的沟通方式,受教育者很少对价值观点进行质疑,或者是即使心中有疑问,在教育者的绝对权威之下仅有的一点灵性也化为乌有,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培养。话语伦理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作为主导者和组织者,教育者要避免对话语的完全支配,避免整个沟通过程成为自己的“一言堂”,更应避免对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假性赋予”。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拥有完整的而非部分的话语权,还他们以“言说”的自由,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特生命体验,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体验中寻找自我价值,汲取生命的营养。因此,保证受教育者充分的话语权意味着鼓励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愿意沟通;而作为受教育者,不能保持缄默,只听不说,要认识到自己在法律上、在人格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平等的,有参与、说话和表达意思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保持主体地位,自觉地根据社会要求调整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的建构,也只有这样,沟通所传递的信息才能成为对其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样的 “沟通”,就能够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价值创新能力和自主价值建构能力。同时,话语伦理学下的沟通还是沟通主体之间经验共享和共同合作的过程,在共享、合作中沟通主体从封闭、僵化的“单子主体”成为开放、灵活的“交往主体”。这种模式的沟通能够增进沟通主体间相互了解与信任,让受教育者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更合适地、更有效地表达自我。因为只有在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中,个体才能学会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

3.营造理想沟通话语环境

“理想沟通情境”是话语伦理学的重要原则,是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规范前提。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大多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理想的话语环境能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沟通的顺利进行。语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工具,是从属于其“外部组织”与“内部组织”的。“外部组织”是指沟通主体间的“相互讨论在时空上的顺序,谁能够参与讨论和按什么顺序来参加讨论等”[10]P46;“内部组织”是指语言的运用应“按照普遍语用学的规则,按照可理解性、真理性、正确性、真诚性等原则进行言说活动所达到的效果”[11]P46。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具的语言表达首先要符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确性、真诚性”等语用原则,语言的运用才有效,语言才能成为沟通主体间相互理解的手段和工具,从而使沟通获得成功。而语言是否符合语言沟通的“有效性要求”,直接受到“外部组织”负担大小的影响,因为“……在讨论中外部组织负载过多其必然会导致讨论的内部组织出现问题,并会引起一种系统性的歪曲”[12]P46-47,一旦内部组织出现问题或产生系统性的歪曲,就必然会破坏沟通中语言理解的基础,导致沟通方或者选择不参与沟通;或者表面上在沟通,实质上却处于某种抵制沟通状况之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无法产生实效。因此,语言要想真正成为主体间相互沟通、理解的工具,就必须减轻其外部组织的负载,这种“外部组织”实质上指的就是语言环境。营造理想的语言环境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沟通的所有潜在参与者均有同等参与沟通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对任何意见表示反对,可以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其二,所有沟通参与者都有同等权利作出解释、主张、建议和论证,并对沟通内容的有效性规范提出疑问、提供理由或表示反对。其三,沟通参与者必须有同等的权利表达他们的好恶、情感和愿望。因为,只有个人陈述空间的相互契合以及行为关联中的情感互补,才能保证沟通主体间采取真诚的态度,袒露自己的内心。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想的话语环境中,通过反复讨论和“更佳证据力量”,才能使受教育者认同更高阶段的道德价值与规范的合理性,获得思想道德发展的自我超越,才会就论题达成真正的共识。

4.引导实践理解型沟通

由于话语伦理学主张的普遍化原则和对话伦理原则要求一个有效的道德规范必须平等、自由地为所有参与者赞同,因此,将此二原则运用在沟通对话中,就能够克服传统的单向施教的弊端,营造出一种双向交流、平等互动的关系,凸显个体的价值,其核心是平等、真诚、尊重、理解,强调的是主体间的话语交流、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从而大大增强了沟通的有效性。这样的沟通对话,能够引导沟通主体间真正的理解。“理解被视为解释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复制和重构过程。”[13]P32在平等的沟通对话中,沟通主体间能够敞开心扉,相互间产生真正的接纳。通过沟通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真正了解对方的客观处境及其对这一处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掌握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理解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而为帮助、支持他们做好准备;受教育者也可以从主体之间认知的碰撞流动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空隙”和“逻辑裂缝”,进而创新和发展已有的认知。在沟通对话中,沟通双方都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在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同时,沟通对话还可以克服单向灌输所造成的“话语独白”。这种“话语独白”式的谈话是单向的语义传递,难以达到双方的思想共鸣和情感沟通。而沟通对话则可以使主体间在对话、谈心、交流中展现个体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复杂的伦理牵涉,使沟通主体在自我发现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建构和拓展其意义“视界”,启迪其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智慧和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生成的自觉,并通过沟通对话获得理解,达成彼此“视界”的融合,促使沟通主体的共同成长,创造出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意义世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Nel Noddings. Conversation as Moral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4,23(1).

[2] 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MIT出版社,1998年.

[3] 哈贝马斯.道德意识和交往行为[M].MIT出版社,1998年.

[4] 哈贝马斯.道德意识和交往行为[M].MIT出版社,1998年.

[5] 阮新邦等.批判诠释论与社会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 陆有铨、戚万学.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2).

[7] 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8] [美]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 [美]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 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 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2] 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第2篇

关键词:企业沟通 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与运用

在企业工作中,尤其是在银行这种相对严谨的工作环境中,沟通是为职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实现科学有效传递信息与达成思想政治目标的重要渠道。积极有效运用沟通这个桥梁,立足于以人为本,加强职员之间的交流,构建真诚、信任和尊重的企业环境和氛围,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一、企业应认识到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认识这一点,深入群众之中,积极做好与职员的沟通工作,才能真正树立起、能够巩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

通过沟通,引导职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思想,使职员能够使用科学思维方式,培养职员的长远眼光和科学心态,促使职员做到更好的与他人交往,树立起道德模范的作用,积极引导职工学习。另外,运用沟通引导银行职员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目的,使他们努力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高尚的情操。

沟通的本质就是交流,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信息交流的社会。银行职员在进行彼此交流时,能够促进职员的联系和了解,促进银行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能够解决大家平时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纠正职员的错误认知与错误思想,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及进一步激发职员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如何做好银行职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把握好沟通的原则

沟通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过程,也是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的过程,还是一个促使人们思想得到深化的过程。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下几个原则:坚持沟通双方具有平等性和民主性。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平等待人,充分发挥民主意识,平等交流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另外,沟通能够有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并且进一步解决银行职员的实际问题;思想上产生的问题往往与人们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通过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最终解决自身问题的目的,促进自身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沟通过程中,要坚持彼此信任的想法与观点,更要切记谈话内容要适度。古语有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所以,我们在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坚持以诚信为本,这样能够有效促进银行职员之间的信任,提高银行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点

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企业的生产力,也是战斗力。一家企业如果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出色,那么也就建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给企业带来高效的管理与产能。在银行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加强沟通交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教育引导、端正商业银行职员的价值取向,积极开展员工素质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与银行业务学习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步。二是树立模范典型。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就要求在企业中,尤其是在银行这类金融行业工作场所,一定要树立先进模范典型,用模范的言行进一步规范职员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健康的工作氛围,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做好激励措施。在工作中,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激励先进和鞭策后进工作,满足职员对物质以及精神的需求,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目的。

(三)选择良好的沟通方式

选择良好的沟通方式有利于改善企业工作氛围,不同的沟通方式的沟通效果不相同,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使企业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最近几年来科技网络增速发展,人们对科技产品尤其是手机的依赖程度提升,可以运用手机、网络和现今流行的各种交流软件,进行群聊、一对一聊天等方式,实现企业职员之间的交流零障碍。除此之外,企业选择另一种方便有效的沟通方式莫过于会议沟通,会议是领导与职员,职员和职员之间沟通的有效载体,相比较于其他沟通方式,会议在传达消息、人员交流沟通等方面可以做到最优。另外,运用调查问卷方法虽然比较老旧,却是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体现出职员的真实想法,这也不失一项与职员交流的良好方法。

三、结语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往方式,也是促进企业员工彼此了解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尤其是银行来说,职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促进企业以及个人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积极有效沟通,解决职员在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培养职员的科学发展观,引导职员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在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良好的沟通方式例如会议沟通,加强职员之间彼此沟通,进一步了解职员的内心诉求,树立良好的企业模范作用,努力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银行工作者的思想政治高度提升,最终达到运用有效的沟通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将企业思想政治做到出色,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海燕.网络沟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商,2014,(08).

[2]陆森.运用沟通艺术促进企业和谐[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现状;路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42-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容忽视,且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灌输、传播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沟通过程。

(一)沟通

沟通,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本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例如《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於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后用指疏通彼此的意见。例如胡采在《在和平的日子里》写到:“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和英雄人物的思想心灵之间,总是比较容易沟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沟通的学术定义不下150种。沟通,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一词除了可以翻译为“沟通”外,还可以翻译为“交流”、“传播”等之意。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沟通和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的含义并不完全对等。

一般说来,沟通就是发送者利用一定的渠道(媒介)将信息发送给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社会沟通学认为:“社会沟通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们通过社会信息传递进行社会意识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这两个概念,物质交往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精神交往便是精神生活和精神关系。沟通所涉及的是人们的精神交往。沟通,一般包括以下三要素:一个明确的目标;达成共同的协议;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概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好多学者做过研究。肖述剑(2006)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所进行的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谷佳媚(2009)写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邓劲松,王娟(2010)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境中.沟通主体之间以教育内容为中介,以语育、符号等为媒介所进行的双向交流与思想互动。

综上所述,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定义已有科学界定,虽言语或措辞稍有不同,但内容比较一致。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支撑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指抽象的人。根据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脑力与体力充分而协调地发展。从人的个体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自由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素质的提高,表现为作为整体和个体的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该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撑。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始终是主体。人是自然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并一再强调人作为主体应该发挥主体性。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便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着眼于沟通二字,则说明教育对象也应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该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的表述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主要内容为:交往和生产是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实践既是一种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又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交往可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定位提供理论支撑。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交往行为,隶属于精神交往,双方需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给对方,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并通过平等交流,认真沟通,达成共识,最终促进彼此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明确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目标{10},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主张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他还指出:共产党人在劳动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采取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决不允许命令主义态度和强制手段。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例如在思想认识方面,要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所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教育者要学会聆听,实事求是,创造和谐的氛围,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在众多的思想中择善而从,使教育对象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树立正确认识。

5.其他学科的理论借鉴。石晶(2010)指出:施拉姆的沟通理论,戈登和吉诺特和谐沟通理论,哈贝马斯的教育交往理论,周哈利窗理论,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张萌(2010)则认为:首先,“礼”是规范交往沟通的准绳。儒家将交往沟通中所涉及的关系概括为五伦七教(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五伦和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朋友、宾客七教)。其次,古人交往沟通的心理起点是“信任”与“和谐”。在儒家文化中,提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把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基本的人伦,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上,儒家文化特别讲求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大宗师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爱人”的主张,“和为贵”的思想,构建了中国古代人际理论大厦的基石。

实际上,心理学的好多交往理论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供借鉴。

(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原则,好多学者做过研究。邓劲松,王娟(2010)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四大原则:导向原则、民主原则、适应原则和弹性原则。闵绪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应坚持以下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差异原则、适时引导原则、积极倾听原则。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沟通情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每一个说话者和行动主体均可参加讨论;各人均可质疑任何提议,可在讨论中引入任何提议,并可表达其态度愿望和需要;没有讲话者会受到外来或内在的禁制而不能行使上述的权利。

(五)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实情况。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方面,也要看到消极方面。因此我们在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取得新进展的同时,还要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为我们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提供依据。李雯清(2006)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揭示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问题的表现:重主体轻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隔离;重理性轻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情感缺失;重灌输轻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呈静态、单向化趋势;沟通方式单一、沟通渠道相对闭塞。吴耀华(2006)认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比较复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沟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地位和角色的差异,背景与经历的迥异,理解与接受的偏差,渠道与技能的不当。杨春英(2007)指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无法克服沟通障碍而导致沟通失效的例子并不少见,其沟通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教育者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于教育对象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

(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路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路经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头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王娟(2011)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优化(主体、内容、媒介和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的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的优化。雍楚婷和张景书(2012)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渠道包括四个部分: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平台,切实抓好两个群体,即学生干部和党员,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侯玮(2011)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通过它可以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最终达到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形成共识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包括以下四个:以尊重差异为出发点,采用积极倾听法,以诚实守信为出发点,采用情感沟通,以积极创新为出发点,采用网络传媒沟通法。李林英等(2011)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重视数字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深刻影响,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丰富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以人为本,强化情感交流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手机短信,拓展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寓教于乐,创新数字化环境下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任亚洲(2010)等认为:实现师生有效沟通,教师的沟通观念是关键。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在与学生沟通中遵循以下基本理念:真诚地对待学生;放下架子、善于倾听;学一些沟通的技巧。丁萍(2009)指出:有效沟通应主意的以下六个问题:沟通信息要及时准确;沟通行动要快速敏捷;沟通态度要真心实意;沟通重点要集力用心;沟通信息要迅速反馈;沟通工作要持之以恒,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常抓不懈,切忌急功近利。

(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意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必要性,重要性或者意义,不少学者有过论述。王娟(2011)指出:信息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全球化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吴耀华(2006)认为:沟通是管理的必经之路,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必须在掌握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避开沟通环节中的障碍,在有效沟通的原则下,利用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积极热情地与学生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出成效,从而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石立美(2008)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作为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及时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及教育反馈信息的功能,及时消除思想隔阂、调解利益矛盾的功能,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功能等。徐丽(2007)认为:沟通也是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就是教育双方智慧、思想和情感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

总之,通过沟通,教育者能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及心理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双方的有效沟通能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产生深厚的感情和思想共鸣,增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认同和信任。另外,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还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马凯,王歧山,等.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钟坚.社会沟通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第4篇

关键词:成才目标;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60-02

一、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警校当然也不例外。从大的方面讲,加强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小的方面讲,加强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从培养功能来讲,警校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由于职业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和基础,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是职业活动所创造的,职业道德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发展。良好的职业行为,通过职业活动的广泛人际交往网络,会深刻影响社会其他方面的道德状况,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毕业生必将对所在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个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职业道德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1]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警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一分子,理所当然应当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警校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一方面,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更看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现状是一些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高职毕业生因为职业道德问题而就业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没有责任心、弄虚作假和不遵守纪律,或是挑剔工作环境和提出过高待遇要求。事实表明,如果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前景。面对十分激烈的职场竞争,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具备过硬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不断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培养功能来讲,警校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警校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既是职业院校,又是政法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法律应用型人才。因此,为了给社会输送公正执法的法律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除了加强以上所提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外,还需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法办事、廉洁奉公等精神。因此,警校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但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而且其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还有其所服务的行业特征。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虽然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上全社会都已经形成了共识。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职业道德和其他任何道德一样,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实质上一种养成教育。

目前,一般都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为切入点,联系所教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与教学,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与工作实绩。如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何如一教授立足本院行业特色,出版了《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研究》一书;立足专业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的相关内容与专业要求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专业课开发不同的讲课内容,如针对法律系讲授法律职业道德,针对司法系讲授司法伦理的内容;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溶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里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还有很多不足。主要是没有构建起沟通各种关系的平台以形成沟通机制,建立起职业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这三种关系还有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与专业课老师之间的关系、与学校其他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这三大关系是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必须重视的关系,如果这三大关系能够处理得当,沟通实现常态化,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则警校职业道德教育则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态势,职业道德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为纽带,构建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系统

(一)围绕学生成才目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机制

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学生大量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辅导员具体实施的。因此,一个班集体能否健康成长,关键要看辅导员工作的程度 [2] 。同样,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能否真正达到效果,辅导员的作用不能忽视。一方面,辅导员要经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保持联系,通过各种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沟通。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也要主动积极地与辅导员配合。而在沟通过程中,学生起着一个纽带的作用。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之间沟通的方式与平台有很多。传统的有辅导员下课堂了解情况,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与对职业的了解,通过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参加班上的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邀请辅导员参加实践教学等。网络的兴起,大大扩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的沟通途径。但是这里要考虑的是如何使这些沟通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一种沟通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信息反馈制度。目前,很多学校都实行了这一制度。信息反馈制度一般由班上的指定同学负责,对老师的授课情况与学生听课情况进行简单的登记,课堂结束由任课老师签字认可,同时任课老师对本堂课的情况进行评价。但是信息反馈的内容大都仅仅停留在学生纪律方面,而对学生的思想反映与思想动态反映不充分。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情况随时都可以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与处理,则能大大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以班会活动的形式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其他任课老师参加,以增进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感情。把这一项内容作为班级集体活动的内容在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使这些沟通形成一种机制,而不至于由于其他原因而中断或放弃这些沟通。

(二)围绕学生成才目标,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交流的平台

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面广,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所需。这种专业上的优势,大大接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添了教育言行的可信度和示范性。如果专业课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把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那将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的最佳途径 [3]。

职业道德教育有其特殊性即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职业工作要求的了解与深刻体会的基础之上。这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应该对所教学生的专业内容与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求专业课老师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职业道德要求。而教学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沟通得相对较少。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这其中仍然要以学生为纽带,辅导员为中心,努力搭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平台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来实现。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以职业要求为教研教改的指挥棒,通过设置职场环境来进行情境教学,在模拟的环境中让学生体会职业道德的要求,这种感受应该说是影响最深刻的。而在教研教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听课制度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参加,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互不关心对方教学情况的状况。而教研教改的活动则应以教务处的指导与监督来保证其长效性。

(三)拓展交流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沟通

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状况如何,关键在领导。它需要领导在人、财、物上给予保证和政策上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各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实践证明,领导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就有利于形成党、政、工、团、学、教等各部门职责明确、配合协调的紧密的立体教育网络;相反,院领导如果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抱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上下脱节、左右失调 [4]。

在领导的重视下,围绕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各种各样的活动才得以展开。如讲座,招聘会,以社团组织为主体的各种活动也丰富多彩。现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不缺乏平台,关键是学校领导要在政策、经费、场地等各方面提供支持,使现有的平台能够得到保障并得到进一步拓展。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者通力合作,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沟通得到加强。

这样,一个围绕学生成才为目标,以学生为纽带,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与辅导员为主导,包括专业课老师和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警校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就能进入良性互动与循环,共同实现学生成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琳.高职院校构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2]张劲平.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贵州教育,2005,(9).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第5篇

现在大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是上网的主要群体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已基本实现对大学生的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一、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及含义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背景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也有了巨大的?化。这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着显著的体现。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思想活跃的群体,乐于接受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思维表达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校园中,除了学习,大学生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网络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满足购物需求,进行听音乐等娱乐活动,更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同时 “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2],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而沉迷于网络娱乐活动,又极易使人上瘾,一些“反动”的个人、组织和团体也会利用网络引诱利导大学生,向大学生传输不良价值观,这给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缺乏合理互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没有摆脱传统单向线性的教育传播模式,没有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互动,尤其缺乏来自受教育者的反馈。”[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在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理解,才能增加信息传达、沟通的有效性与可接受性,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两人以上或多人间的交流行为,其交流内容包括思想、知识、经验、情感。“网络沟通是一种通过虚拟的方式和单人或多人进行的沟通方式。具体地说,它是通过基于信息技术(IT)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是信息和情报相互交换的过程。”

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含义是指辅导员在面对网络对大学生产生深入影响的客观情况下,主动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入学习和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根据沟通理论,提升“媒介素养”[4],积极主动与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辅导员通过网络沟通,弘扬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径。辅导员面对网络的弊端与复杂性,不应有畏惧的心理,应主动学习网络的科学原理、运行机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意识,更加有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特点

1.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主体平等性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络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交流上趋于平等,身份上趋向模糊,如果严格使用传统教育的方法,用“师道尊严”去说服教育学生,往往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然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帮助人、引导人的,但长期以来重‘堵’轻‘疏’的教育方式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大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很大程度的反弹,由此激励、引导、暗示等手段的无形管理成为必要。”[5]因为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当一段网络沟通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辅导员在网络沟通上的方法不当,学生拒绝继续进行沟通,往往使问题无法获得解决。“网络育人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方式,与现实育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网络育人若不能摆脱独白式教育的不平等,单向、非对称的关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就不能直达教育者的心灵。”[6]

在沟通效果上,辅导员要使教育理念、核心价值观被网络沟通对象接受,需要善于准确运用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与沟通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真实、直接的情感交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因而,这要求辅导员必须了解网络沟通的特性,明白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人格的主体,拥有平等交流的机会,才会取得预期的沟通及教育效果。

2.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式便捷性

学生的课业比较多,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也比较重,有时候要找一个学生了解问题,可能需要约好几次,有的学生可能对去找辅导员老师具有排斥心理,以各种理由推脱去辅导员办公室。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网功能的普及,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也迅速发展,拓展了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途径。“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7]

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可以克服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使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具有便捷性。同时,网络沟通也可以使一部分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加自由地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的技巧上,辅导员通过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和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使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也可以灵活运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方式开展沟通,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活泼性、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3.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内容隐私性

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过程中,可能是个人对个人的双向沟通,可能是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多向沟通。网络沟通,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等方式,都可能留下痕迹,而沟通的内容往往涉及隐私。隐私权不受侵犯是每个人的权利。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务必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在没有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不能以任何原因公开沟通内容。

强调辅导员保护学生隐私权的时候,无法保证学生也具有同样的法律与道德意识,一旦说了不妥当的话,就有可能被学生传播出去,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因而,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时候,要正确定位自己在网络沟通中的角色,务必谨慎地使用语言,符合辅导员身份的沟通信息,考虑沟通对象的接收能力与水平,注意说话的场合与表达艺术,以免引起歧义,主动把好网络言论观。

三、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的方法

1.积极建立网络沟通的关系、联系

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与人联系的媒介变得丰富而多样。前几年还非常火爆的人人网、开心网,现在也已逐渐没落。目前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沟通联系媒介主要是qq、微信、易信、微博、电子邮件等,这些新媒介具有多?N现实生活的功能,比如电话、交友、购物等,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辅导员应掌握这一特点,紧跟流行趋势,积极建立自己的qq、微信等账号,并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好友,建立关系和联系,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动态状态,及时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并与大学生进行坦诚、和谐、正能量的互动与交流。辅导员与学生建立网络联系,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沟通,“它不仅是一种道德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如何把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形成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并最终外化为实际道德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必须进行良性的有效的沟通并最终达成共识,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

2.主动创造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围绕校园生活而展开,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除了突发事件、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介了解的社会热点事件外,他们关注的主要信息和动态还都是和校园生活相关的。所以,校园管理、教学等与学生利益有紧密联系的部门,作为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主体,更加应该具有紧迫感与责任意识,妥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桥梁和沟通纽带。网络上的意见表达具有自由性、主观性与随意性,如果辅导员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问题,那么学生往往可能在更大的社交平台上进行表达与“发泄”,容易被“传谣”,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事件,这会增加处置的成本与难度,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与声誉上的减损。辅导员通过建立qq群、校园bbs、论坛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及时转达给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网络育人环境下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对于学生表达的合理诉求,最快时间释疑解惑、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满意,从而及早吸收和化解大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教育服务上的问题和意见,化解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3.网络沟通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辅导员与学生的网络沟通应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学校的思想教育沟通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时候,还是应该以直接面对面的方式处理比较稳妥。”[9]在日常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以及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年级大会等形式中,辅导员通过正面与侧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的优点和弊端,养成文明上网的网络行为习惯,遵守网络行为道德,了解网络法律、法规制度,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上的自由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限度,注意在网络上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仔细甄别虚假信息,以免成为网络上不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推动者。通过日常的教育引导,展现辅导员老师亲和力的一面,也会使大学生消除与辅导员进行网络沟通上的防备心理,使辅导员客观了解大学生的状态。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第6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 信息化 交流平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67

就目前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只存在于科研之中的物品,计算机已经在普通家庭得到了全面普及,这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信息化的社会。再加上当前手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同个人计算机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平板电脑作为手机和个人计算机的中间产品也悄然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各类新闻、图片、视频信息多到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就是在这样的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已显得不适宜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了,整个政治课堂所承载的信息量已经显得略有不足,尤其是在政治教材中,因为教材从编写到实际使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而正是这一段时间中,相关信息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或发展,所以教材中的数据、信息、图表等内容有可能无法跟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速度,使得教材的信息略显滞后,从而使得教材的教育作用大打折扣。正因如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学会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将信息化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让课堂教学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初中政治知识的相关学习。

一、对初中政治教学进行革新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中,教学的内容可以粗略的分为几大部分,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包含了一些道德理念方面的知识。总的来说,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教育,因为青少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日后其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在学生阶段对其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是极有必要的。在初中政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本着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教学的手段,充分的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利用其便捷的特点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这些教学资源呈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图片、视频、文字、音频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完成对初中政治的相关学习。

二、构建师生思想政治交流平台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其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过教学实践不难看出,学生对知识的储备其实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先是将思想政治的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等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后,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就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教师想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具备正确的思想道德综合素养,就必须要让学生乐于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且高效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道德培养。

在此情况下,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沟通,使学生从根本上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能够乐于进行思想政治学习。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这一交流沟通的过程仅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保持实时的联系,这就需要对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也保持积极的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方便的信息技术资源来进行交流平台的构建,使得能同学生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交流沟通。

初中政治教师可将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在沟通交流时注意言语的运用,要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就是我现在常说的“正能量”。同时,教师还要借助微博、QQ、微信等交流手段,向学生进行政治学习资源的分享,还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政治热点事件,让学生的政治视野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当然,教师要对分享的信息资源进行把关,将不良的网络信息筛选排除,确保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健康且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以此来降低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习了法律法规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并相互之间进行必要的讨论。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建立一个QQ群或微信群,把全体学生都加入到群里,在群里发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试着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透过案例本身看到其背后所隐藏的现象本质,从而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由于QQ、微信等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无视空间距离的进行交流沟通,使得碎片化的时间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同时由于交互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均能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三、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第7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院;和谐发展

医患沟通,就是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疗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交流。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使医务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病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同时也可以帮助消除患者因不理解带来的对医生的不信任,使其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医患沟通在和谐的医疗活动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1加强医患沟通的意义

1.1加强医患沟通可以促进医患间相互了解、密切医患关系、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诊疗工作通常都是从医生询问病史开始的。询问病史是医患之间沟通交流的最初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疾病的有关信息,收集到对诊断疾病有意义、有价值的线索,为进一步的检查及最终明确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若沟通不畅,患者诉说病史不全,医生询问不当或医生听取患者讲诉病史不仔细、不认真,则医生将无法收集到完整、准确的病史资料。在做各种检查时也需要医患双方有效地沟通,以使患方能很好地合作,使检查能顺利进行。如体格检查,通常需要患者能给予配合,指出疼痛部位,摆出检查所要求的体位、姿势等,这些都要求患者能明白医生的意图;辅助检查对患者也常有一些要求,需要医生明确地表达出来,让患者知晓并按照要求去做,如检查血糖、胃镜检查等需要患者空腹,医生在为患者做这些检查之前应与患者沟通好,交待清楚有关的问题,否则医疗工作就要受到影响。

近年来,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究其原因,除少数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下等之外,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缺乏沟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医学科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复杂、最高尖和未知领域最多的一门科学。因此,医疗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这种情况下,医患的及时沟通交流,医者的说明告知义务就显得极为重要。若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常易使患者造成误解,引起猜疑或不满,为日后不和谐、磨擦及纠纷带来隐患。而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因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以及迫切希望尽快恢复健康的心情,导致其不能很好地理解医疗行业的特点,常常对其期望过高。一旦医疗效果与费用与病人期望不一致,则极易产生纠纷。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占有技术信息,应主动真诚地与患者沟通,以使患者能理性地认识医疗活动,加深医患双方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消除不必要的误解,更好地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1,2]。

1.2加强医患沟通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患者是医院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的事业的深入发展,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患者不仅可以选择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而且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医院,甚至还可以选择医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要发展就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声誉。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吸引更多的就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医患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可以加深相互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患者通过与医生的深入交流,能够帮助病人了解更多关于自己病情的医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医生采取的医疗措施,会更加尊重、信任医生。这使患者在增强治病信心的同时,也能够做到积极与医生配合,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而有了患者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医生就能够更加精心地为患者治疗,更有效的使用各种医疗仪器设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努力解决好诊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治疗的效果,进而在患者和社会中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就医者。另外,医务人员在通过自己良好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为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 还可以与患者在相互信任和真诚相待的基础上建立起友谊,使患者与医院能够保持比较长期的联系,在自己或亲朋好友生病的时候愿意再来医院就诊,成为医院发展潜在的动力[2,3]。

2医患沟通的技巧[4]

2.1良好的沟通态度: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极易受个人感情、思想和行为倾向的影响,服务态度好坏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尽管患者有因疾病的折磨而造成心理的扭曲,情绪的低落甚至精神的恍惚或是神智丧失,但医患的人格仍然是平等的。保持良好的沟通态度是获得最好沟通结果的基础。我们知道,情感是有回报的,同样,态度的好与坏,对患者来说,也是有相应回报的。真诚、平和、关切的态度是与患者沟通成败效果的关键。

2.2高超的交流技巧:医患交流中,医务人员首先要善于倾听,这是获取患者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倾听时,要全身心的投入,不无故打断患者的叙述,因为患者在这一时间内迫切希望被医生重视与理解,恰当的给予患者反馈信息,鼓励和引导沟通。

其次,由于医学知识所限,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心理往往处于弱势,情感处于低潮。因而医务人员与患者进行交谈应充分运用谈话艺术,讲究方式与技巧,一定要善解人意,尊重和关爱个体生命,尊重患者的隐私,同情患者境遇,关注感情差异,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谈话沟通。用亲切、平易的语言,体贴的心态。表述准确,少运用医学术语,充分运用生活中丰富的、生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疾病治疗中相关问题,以提高交流的质量,达到沟通的目的。

3医患沟通应把握的原则[5]

3.1平等和尊重的原则:医务人员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患者,决不能摆出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架子。所谓平等,一是医患双方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是平等对待所有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眼中应只有病人,而不能以地位取人,以财富取人,以像貌取人,有亲有疏。尊重就是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病人的感情。尊重病人就会获得病人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进行友好的沟通。

3.2真诚和换位的原则:真诚是医患沟通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真诚使人在沟通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而不真诚或欺骗,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心诚则灵,只有抱着真诚的态度,才能使病人放心,才能使病人愿意推心置腹的沟通。同时医务人员要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沟通达到应有的效果。

3.3依法和守德的原则:医患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恪守医疗道德。医务人员既要用好法律法规赋于自己的权利,又要履行好法律法规规定的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必须清楚患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沟通和交流。医务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决不能收受患者的好处,更不能明的暗的向患者索要好处,那无异于趁火打劫。法律和道德是医患沟通的基础,医务人员自身做得端、行得正,就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就能在沟通中处于主动地位。

3.4适度和距离的原则:体态语言是沟通交流的一种形式,运用体态语言要适度,要符合场合,切忌感情冲动,动作夸张。如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如果表情淡漠,或说说笑笑,这不仅有损医务人员的形象,还会严重伤害患者及家属的感情。沟通时,双方的距离要适当,太近或太远都不好。可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沟通距离。如与老年、儿童沟通时距离可适当近些,以示尊重和亲密,年轻的医务人员对同龄的异性患者则不宜太近,以免产生误解。

3.5克制和沉默的原则: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举止,在患者眼里可能会有特定的含义,如患者可能会把医务人员的笑脸理解成友好或病情好转的信息,可能会因医务人员眉头紧皱联想到自己病情是否恶化。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把握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不恰当的情感流露传递给患者错误的信号。另外,在沟通遇到困难时,也要注意克制自己,用冷处理,避免矛盾激化。沉默也是一种克制,在医患沟通时运用好沉默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当患者或其亲属情绪激动时,以温和的态度保持沉默,可以让患者或其亲属有一个调整情绪和整理思绪的时间,但沉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陷入僵持而无法继续交流。

3.6留有余地和区分对象的原则:医务人员在涉及患者病情时,讲话一定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特别对疑难病危重病者更要注意。一是不能说得太满太绝对,如保证治好之类话,即使有十分把握也只能说到八分,否则,一旦发生意外,由于病人及其亲属没有思想准备,会造成纠纷;二是不应为了引起病人重视,把病情讲得过重,增加病人心理负担,对治疗不利;三是对某些病,与患者亲属沟通应实话实说,对患者有时则需要“善意的谎言”。医务人员在沟通交流时,对沟通的对象要有一个基本的评判。如患者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则要提醒重视疾病,不要满不在乎;如患者性格内向,对病情过于担心,思想包袱重,则应多鼓励,增强其信心。另外,对个别缺乏就医道德的患者或其家属,则必须有防范的准备,既要认真治疗,又要严格程序,以防对方钻空子,故意闹事。

总而言之,医患之间的沟通在临床工作中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医患沟通可以促进医患间相互了解、密切医患关系、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建立起医患间和谐的关系,加深病患对医院的信任,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声誉,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必须要注意沟通的技巧,在沟通中必需用心去体会患者的需求,用真诚去感染对方,用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技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还要善于用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化解医患交流中的矛盾。除了沟通的技巧,在沟通中还需把握平等和尊重的原则、真诚和换位的原则、依法和守德的原则、适度和距离的原则、克制和沉默的原则、留有余地和区分对象的原则,才能达到医患沟通的目的,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海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105~106

[2]顾文英,孙斌,童莹.制度化的医患沟通会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中国卫生资源,2009,12(2):77~78

[3]徐萍.潜谈沟通学在构建和谐医院中的运用.现代医院,2009,9(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