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资产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3-10-11 16:14:52
数字资产建设

数字资产建设第1篇

>> 刍议数字化背景下的古籍保护 数字内容产业版权制度建设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述评 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 数字内容产业的融资渠道分析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探讨 浅议古籍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背景下的油田建设与发展 数字化背景下的全媒体建设初探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云计算的未来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内容产业的内容增值途径探索 数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 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瞄准全球市场(下)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 力求教学内容实效 建设数字课程资源 如何进行内容资源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 高校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内容与管理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加快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努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EB/OL].[2015-03-01]http:///dsb_zt/xzzt/sztsgtggcgzhy/hyclxz/201210/P020121015617416764410.pdf/.

[6]蔡晓川.江苏公共图书馆馆藏古籍数字化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6):93-95.

[7] 全勤.省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3(1):22-25.

[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国发〔2008〕9号) [EB/OL].[2014-11-15]http:///zwgk/2008-04/29/content_957266.htm.

[9] 李明杰,俞优优.中文古籍数字化的主体构成及协作机制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1):34-44.

数字资产建设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成本控制;对策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面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990年美国赖特蒙大学发起“信息化校园计划”项目(CompusComputingProject,简称CCP),该项目对美国大学校园中计算机应用的现状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全面反映了美国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过程。[1]数字化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料(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CerNet成立开始,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2]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和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支持平台建设,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和“基础网络化阶段”,目前已进入到“应用普及阶段”和“数字化阶段”。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等逐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不断增加,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存在盲目性,资金使用效果不佳

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装备具有特殊性,一是品种层次多、设施设备投资数量大;二是要求特殊、专用电子类设备多;三是非定型、非标准的软件开发费用多;四是高技术类设施设备时效性强、采购的计划性较差。一些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了解并不深入、不全面,数字化建设方面盲目跟风,事先没有进行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在缺少细致的研究论证条件下,就开始草率投资、采购等建设活动,等校园网建成了,却成了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标准,但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审计中暴露出了一些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的问题。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在系统建设中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自行筹资,自行采购的问题。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开发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的软件技术,造成应用系统各自独立,缺乏统一规划下的访问接口。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互联互通。应用不集成,数据不共享,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3]致使投入的资金效率不高。

(二)资产采购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件投入与成本控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软硬件相结合,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应用”倾向,使得投入大,收益小。一些学校在硬件方面不遗余力,舍得投入,采购高档的设施设备,而在软件投入方面极其吝啬。另外,有些高校政府采购观念淡薄,采购没有按计划和程序办事,采购到货的物质类资产价格高,质量差,难以投入使用。具有了先进的网络系统,拥有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但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如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率却不高;一些系统硬件设施高配,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设施显得相对贫乏,不能彰显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和益处。在资产投入方面存在重视硬件采购,轻视软件投入及应用现象;热衷立项开工铺摊子,忽视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

(三)资产采购周期长,手续繁琐,成本增加

高校设备采购一般流程较长,平均下来通常需要6个月以上,除了商品进销直接费用外,还有许多间接费用。[4]采购周期过长,容易造成学校急需的物品不能及时采购和供应,难以满足高校采购工作的需要。首先学校要有政府采购预算计划,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再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批准后,随后交政府采购中心具体实施。政府采购机构根据批准的采购项目计划确定招标相应程序,通常需要经过确定招标方式,在指定媒体上公告和招标文件。通过投标、开标及评标等程序后,才能在媒体上评标结果,发放中标通知书,中标人与学校需求方签订合同后,双方才能进入合同实施阶段。采购环节多,手续繁琐,势必使成本费用增加,采购成本增加。

(四)资产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准确性差

政府采购预算是政府采购计划执行的前提和依据。数字化校园所需的设施设备的类别和性能,随着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变化,其技术含量、实效性及品种规格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给采购预算的编制带来了不确定性。另外,高校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编制时间早、跨年度,在实践工作中就难以准确预见未来市场价格和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使得高校政府采购预算和实际执行情况出现较大的差距。[5]加之高校采购预算的编制本身就缺乏准确性,在实际执行采购计划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随意更改采购用途,没按采购预算安排采购资金等问题,这些情况就会使预算执行脱离计划,造成采购成本难以准确控制的局面。

(五)政府采购价格与高校期望价格存在差距

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所需的电子类设施设备和应用软件来说,政府采购的优势会打折扣。特别是根据实际需求专门开发的软件,其技术含量和成本价格的差别较大,尤其是软件开发的报价也很悬殊。政府采购往往选择信誉度好,规模大的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投标的一般都是商,其本身是以赢利为目的,实施政府采购后,也就意味着增加了中间商的环节和费用,价格自然就高了。一些有实力的小公司由于缺乏大公司的信誉和品牌,低价报价不被看好,很难取得中标的机会,大公司或垄断公司中标的机会较大。因而,政府采购到的一些资产价格与高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专用设备和软件类产品,供应商数量有限,采集到的价格信息不全,价格差异较大,给成本分析也带来困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

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公共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社会捐赠等,从理论上讲,高校的所有采购都应当纳入政府采购预算范围内。但多年的自行采购方式,对部分高校来说其切身利益之根深蒂固,思想深处不十分接受政府采购的形式。一是有些学校不热心政府集中采购,片面地认为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政府采购实际上是限制和削弱高校的自;担心政府集中采购会形成新的暗箱操作,由个人转向集体形成“新的集中腐败”;担心政府集中采购的价格不如自行采购理想,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时间;担心政府集中采购保证不了采购项目的需求,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影响了效率和质量,因而存在认识的偏差甚至存在有抵触情绪。二是一些部门政府采购观念淡薄,不按采购程序办事,有的想方设法将整个项目化整为零逃避集中采购,将应公开招标的不经审批变为擅自采购,或寻找理由尽量采用单一来源招标形式。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制度的缺失,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标过程中,缺少严格的信息方式和公平的交易程序,使得供应商有限,缺乏有效竞争,造成资产实际采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的多现象,在总体上使项目采购成本费用上升。

2.采购管理机构多样化,缺乏专业性人才。

一些高校的采购管理机构大多是挂靠机构,附属于设备、教务、财务或后勤等部门,造成采购管理职责不清,关系不顺。采购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顾此失彼,很难全面掌握高新技术、财务成本、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隔行如隔山”,采购部门和相关机构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和配合,极易导致交易成本的大大增加。还有一些高校采购机构不熟悉采购成本的控制方法,不能定期对所需产品规格及结构成本进行调查分析,不开展对供应商信息及市场价格信息进行收集,对专用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了解甚微,采购中难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资金浪费的现象,使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的水平难以达到应用的标准。

(二)客观原因

1.《政府采购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

《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对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起到巨大作用。由于政府采购的起步晚,采购的经验不多,加之我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行政法规规定,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为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这对于作为采购人的高校,其威慑力并不大,违法成本太低。另外,尽管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定了监督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可行的监督标准,政府采购的监督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缺乏依据,因此,采购实践的不断深入,有待于法律法规的配套与完善。

2.政府采购电子信息化的程度尚待进一步普及。

由于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较低,缺少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极容易出现采购过程不透明,采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采购需求双方很难对各种商品价格数量作出合理的判断,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诱导和欺骗。在政府采购交易信息披露监督薄弱的情况下,采购当事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倾向于人为制造失真的、虚假的采购信息。由于缺乏规范的信息交流平台,市场交易难以透明,结果导致部分潜在供应商不能入围,而使寻租的供应商极其轻易的获得合同,从而增加了交易风险和采购成本。

三、加强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采购已经不单是个成本的问题,它是当今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规范公共资金支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和完善采购管理制度

公立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强化政府采购观念,围绕国有资产采购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探索实践活动。一是应当按照政府采购要求,健全统一权威的采购机构,合理配备采购人员。在机构组建中,注重吸纳精通业务和法律知识的各类专业人员,组成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采购队伍,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采购运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实行“管采分离”的管理体制。明确采购决策和执行人员的职责,严格落实采购决策和采购执行的责任制,用制度来保障资金支出管理措施的落实。三是细化和优化采购作业流程,在对采购价格、方式和检验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就有效的规避了暗箱操作的行业,从而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首先,要做好比价采购,按照合理的程序和标准采购,这是降低采购价格的有效手段;其次,进行周密的研判分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价格最低化采购,以低价格获取高质量的采购指标;再次,建立项目审计监督制度并加大项目检查力度,推行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在资产采购和工程服务全过程中实施“阳光工程”,用阳光的防腐剂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腐败行为,达到对采购成本进行科学控制的目的。

(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投资决策控制机制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开展对数字化校园总体框架的分析,从高层管理者层面做起,建立科学的项目投资决策机制,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拟定建设目标,提出设计原则、制定设计路线,最终规划出技术路线。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机制运行,才能保证最终完成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应根据自身发展规划情况及政策要求,认真进行拟建项目技术和经济上的科学评估,保障项目在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资金限额控制投入;其次,无论是资产采购还是设施建设,都应当按照项目计划建设,保证项目不突破总定额,运用科学的投资决策来进行成本控制;最后,通过界定政府采购指标体系入手,分析高校政府采购绩效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对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的指标进行优化研究,确保建设资金的利用效果和效率。

(三)强化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高校投资管理的核心是立项的合理性与使用的有效性,部门采购预算制定的科学、准确与否是关乎政府采购是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强化和细化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的编制,则是高校顺利实现政府采购制度的关键药效之一。首先,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之初,高校就应当加强资产采购预算编制和规范资金支出的管理程序,在编制资产采购预算计划过程中,要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资产,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研究制定详细的项目需求和完整的收支范围,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对确因项目需要追加资金的申请,需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保障措施,确保资金人员和工程的安全。再次,注重从加强高校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入手,采购活动的失控极其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起全程监督的机制。通过严密的预防控制系统,强化资产采购的制度约束,才可能有效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

(四)灵活运用多种采购方式,减少采购环节和周期

在政府集中采购活动中,高校应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特点和要求,采用针对性强的,灵活多样的资产采购方式。除公开招标方式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邀标招标、竞争性机制、询价或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减少采购中间环节和一些不必要的费用,缩短由于过多程序而导致过长的时间,从而使资产的采购成本大大降低。对技术复杂的数高,数量较小的固定资产,在取得财政部门同意后,也可申请由学校按照要求组织招标采购,既能缩短采购供应链,同时也能节约采购相关费用。这样能够比较好的解决采购周期与高校所需货物类资产时间要求紧之间的矛盾。高校还应当根据采购的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利用降低采购成本的其它有效方法和手段。适度竞争对高校政府采购效益的提升至关重要,关键是如何在竞争中引入、调节和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可以通过付款条款的不同方式选择来降低采购成本;充分把握价格变得的时机,利用货物类资产销售旺季和淡季间的价格波动变化来择机采购;条件具备时,几个学校可以结成同盟实施联合采购,以规模数量来争取更多的价格折扣;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信誉好的商家通过签订长期合同,除可得到质量保障和及时的售后服务外,还可得到其付款和价格的优惠,学会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降低采购过程的成本。

(五)积极推广和实施采购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管理交易一体化系统。通过建立政府采购价格和市场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采购价格和采购质量的最优化。通过政府采购网络化,能够实现在接受采购委托、在线组织专家议标、评标,在线汇总评标结果,在线产生评标报告,在线审批采购文件。货物类资产采购的申报、审项、竞价、议价,履约主要实行网络化管理,可以改变以往手工操作的模式,用户可在办公室直接上网申请采购,供应商也可在网上采取背对背的方式竞价投标,职能部门也可在网络系统中进行审批,这样不仅能够缩短采购周期,节约采购费用,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采购的透明度和公信度。同时,网络化的采购留下的每笔交易痕迹,在采购平台上的操作留下的采购记录,也为日后的监管提供了原始资料和依据。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学校发展和资金合理使用间的关系,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从加强资产采购的预算管理入手,实施规范的采购流程和过程监管;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强化采购成本的控制,配套建立投诉举报奖励等相关制度,提升高校对国有资产采购成本进行科学控制和优化管理的水平,不断促进高校廉政建设和国有资产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安裕.高校信息化评估的思路研究[J].价值工程,2011,(3):181.

[2]李忠林.基于高校数学化校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26):51-52.

[3]刘政良,等.高校数学化校园建设问题与思考[J].科技与财富,2011,(12):157.

[4]全新华.完善政府采购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200.

数字资产建设第3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

网络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灵活性加速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趋势更为紧迫。为读者提供更加高效率、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成为数字图书馆的最终发展目标。由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采用了先进的技术, 它的信息采集、编码、传输、使用等有别于传统图书馆, 必然会与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相冲突,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文献信息建设、数据库建设和使用、网络信息传输、参考咨询等过程中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他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一般认为,它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版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工业产权则指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标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这里,图书馆主要涉及的是知识产权中的版权。

二、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势必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相关的知识产权主要有著作权即版权、计算机软件所有权和专利权。其中, 版权与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和应用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信息加工中的版权问题

我国新著作权法认为数字化技术是将传统作品或信息资源转移到新型传播载体上, 是一种复制行为。复制权是著作权人的一项重要的财产权, 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将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数字化的做法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但是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和过了保护期而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 数字图书馆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时不必取得版权人的许可, 也不必支付稿酬。目前对于馆藏资源数字化, 这种转换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包含原创的智力成果, 不具有著作权意义上的改变,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仍然属于原著作权人。

(二)数字化信息传输中的版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 向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空间和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数字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 会对著作权人造成两种侵权的可能。一种是网上浏览, 网上浏览其实就是“ 暂时复制”行为。另外一种是用户下载拷贝等复制行为,这种复制行为存在潜在的商业性的可能, 会对著作权人造成版权的侵权。

(三) 数据库开发和利用的版权问题

数据库作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在数字化建设中势必涉及到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 主要存在于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之中。第一,是各院校图书馆进行原生库群的建设时,需要使用作品全文, 因此必须获得版权人的许可。第二,对数据库链接使用时, 必须经过同数据库权利人签订某项合作协议, 否则属于侵权。第三,未经版权人许可, 拷贝数据库内容, 然后用于有偿的情报咨询服务, 这种行为是严重的侵犯版权人的知识产权的行为, 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下是严格禁止的。第四,图书馆自建开发的数据库也享有版权, 在避免侵犯他人的数据库版权的同时, 也应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图书馆自己开发的数据库的版权。

三、如何避免资源建设中出现的知识版权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大多数情况下网络侵权很难被作者发现。同时, 数字图书馆的内容与日俱增, 要求图书馆逐一征得作者同意并付费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在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著作权人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组织, 而且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可以保障著作权人权利的实现。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订购这一组织的信息资源,从而获得建设、传播和利用的授权, 来解决建设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如:国内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源及学术期刊等都是通过这种中介组织来获得授权的。另外,图书馆方面也应采取相关的措施保障自建数据库的版权。一是借助一定的技术措施来实现。根据美国、欧盟、WCT 的相关条款及现有的技术条件, 数字图书馆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及数字水印等技术来对著作权加以保护;二是图书馆应根据相关网络传播规定,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合理有效的向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资源;三是图书馆应慎重选择网络数据源,避免将侵权作品引入图书馆数据库,赠送与交换的信息资源应做到手续齐全,编译过程中还应考虑到特殊资源的使用问题,如:带有秘密等级的资源、著作者个人有特殊要求的这类资源的网络传播处理等。

参考文献

[1] 余少瑛.我国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12(2):183-189.

[2] 刘W娜.我国图书馆数据库法律保护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9).

数字资产建设第4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文献资源数字化

1.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馆肩负着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承担着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消除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大势所趋。纵观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采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不管其自身的馆藏资源、数据库出版商的数据库内容多么丰富,与浩繁的网络信息资源相比,都不过只是冰山一角,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工作。互联网中的很多公开的文献资源虽然可以免费获取使用,但未经作者许可的采集与加工必将涉及到众多拥有版权的、以多种载体形式发表的作品,很有可能引起知识产权问题。

1.2 文献资源数字化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信息整理、传播和存储的基础,是图书馆实现数字化的必然选择。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在内容上并没有创新,其实质是信息载体形式的转换[1],普遍认定这是一种复制行为。复制权属于产权人专有的权利之一[2]。若图书馆未征得产权人的许可把在保护期内的作品数字化并用于网上服务,就侵犯了产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理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1.3 购买数据库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各图书馆将购买数据库作为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手段,不仅可以迅速丰实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还可以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降到最低。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已经由数据库商处理了。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时要注意与数据库商就使用过程中易牵扯知识产权的问题达成相关协议,否则易引发纠纷。

1.4 信息传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知识产权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即使数字图书馆已经采取了各种规范措施,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仍难真实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使用群体。这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存在人为的原因,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不当传播和使用极易对知识产权作品造成传播范围和使用对象的失控,进而引发知识产权问题。

1.5 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目前不少产权人自身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懂得利用知识产权赢取更大的利润。另外,由于图书馆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严重,甚至有些图书馆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侵权。

2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对策

2.1 采用新技术手段

技术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力保障,因此应积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网络技术的开发。通过各种新技术的有益结合,如权限管理、数字加密技术、IP地址限制、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客户认证技术、信息确认技术等[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地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建立一道防护墙,有效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2.2 降低购买数据库成本和风险

可以通过合作采购来降低费用,减少重复采购[4],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要注意避免采购存在知识产权问题的数据库,尽量争取馆外授权访问。此外,要尊重购买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严格按照合同授权为提供读者服务,并配合以文字声明,尽力避免读者因不明权限所造成的侵权行为。

2.3 加强对馆员及用户的知识产权教育

应当加强馆员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提高馆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避免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加大知识产权公益性宣传,开展的面向用户的知识产权主题教育活动。只有用户能正确地认识知识产权,认识数字图书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道德观,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获得用户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3 总结

数字图书馆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产物,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的共享性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对矛盾,但完全不能影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性。面对这一矛盾,我们不能望而生畏,而是应该积极地思考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道路扫清障碍。只有正确处理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参考文献:

[1]郭滢.基于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信息共享的问题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3(4):166-167

[2]冯畅.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W络知识产权保护及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11):67-69.

数字资产建设第5篇

图书馆肩负着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承担着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消除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大势所趋。纵观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采集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不管其自身的馆藏资源、数据库出版商的数据库内容多么丰富,与浩繁的网络信息资源相比,都不过只是冰山一角,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工作。互联网中的很多公开的文献资源虽然可以免费获取使用,但未经作者许可的采集与加工必将涉及到众多拥有版权的、以多种载体形式发表的作品,很有可能引起知识产权问题。

1.2 文献资源数字化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信息整理、传播和存储的基础,是图书馆实现数字化的必然选择。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在内容上并没有创新,其实质是信息载体形式的转换[1],普遍认定这是一种复制行为。复制权属于产权人专有的权利之一[2]。若图书馆未征得产权人的许可把在保护期内的作品数字化并用于网上服务,就侵犯了产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理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1.3 购买数据库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各图书馆将购买数据库作为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手段,不仅可以迅速丰实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还可以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降到最低。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已经由数据库商处理了。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时要注意与数据库商就使用过程中易牵扯知识产权的问题达成相关协议,否则易引发纠纷。

1.4 信息传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知识产权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即使数字图书馆已经采取了各种规范措施,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仍难真实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使用群体。这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存在人为的原因,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不当传播和使用极易对知识产权作品造成传播范围和使用对象的失控,进而引发知识产权问题。

1.5 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目前不少产权人自身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懂得利用知识产权赢取更大的利润。另外,由于图书馆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严重,甚至有些图书馆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侵权。

2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对策

2.1 采用新技术手段

技术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力保障,因此应积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网络技术的开发。通过各种新技术的有益结合,如权限管理、数字加密技术、IP地址限制、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客户认证技术、信息确认技术等[3]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地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建立一道防护墙,有效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2.2 降低购买数据库成本和风险

可以通过合作采购来降低费用,减少重复采购[4],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共享。要注意避免采购存在知识产权问题的数据库,尽量争取馆外授权访问。此外,要尊重购买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严格按照合同授权为提供读者服务,并配合以文字声明,尽力避免读者因不明权限所造成的侵权行为。

2.3 加强对馆员及用户的知识产权教育

应当加强馆员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提高馆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避免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加大知识产权公益性宣传,开展的面向用户的知识产权主题教育活动。只有用户能正确地认识知识产权,认识数字图书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道德观,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获得用户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数字资产建设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产品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职业教育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可。教学资源及相关教学产品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改革离不开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产品,没有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改革的进行。同时,面临教学改革的需求以及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出版及产品开发机构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教学资源及教学产品建设中,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走访三十余所土建类职业院校,在各院校组织座谈会,与骨干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对目前教学效果好、大家认可的专业建设理念、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模式以及教学资源需求、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力图对土建类专业的教育现状和教学资源需求有清晰的掌握,并从出版及产品开发机构的第三方角度来认识、对待、梳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建设工作。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建设理念

基于“理实一体”及“准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围绕职业教育中“完善基础知识体系、强化实践体系”两大主要教育目标,同时为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特点,实现教育与职业要求的“零距离”,以及分析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资源建设与产品开发规划。

在教学工作中,知识内容是核心,教学组织是手段。调查认为,教学过程中,专业或课程“基本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提供与教学+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资源提供与应用+技能训练内容提供与应用+顶岗实习”,辅之以必要的信息化手段和教学组织,即可完成教学任务,相应的教学资源和产品开发亦围绕此展开。简化一点,就是“基本教材+多媒体演示+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这些资源和产品的提供,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也同样通用和适用。

从出版及产品开发机构的第三方角度来讲,应为教学提供丰富的、高品质的、多媒体形式的资源和产品,为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服务。产品和资源作为教学工具,不应等同于教学组织,把教材等同于教学组织是不合适的,无论是教改模式还是传统模式都如此,应以提供教学产品和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为主要目的。

二、知识性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建设思路

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提供给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过多、过深的教育要求以及期望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繁难的工作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这些教育职能是通过继续教育以及职后培训实现的。当然,不排除某些院校针对学生的特色训练。这一基本原则应在教学产品提供中加以体现。

考虑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当前教学产品中存在理论过多、叙述庞杂、实践性不足、可读性差、学校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存在脱节等问题,并且由于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素养不高,基础差、主动学习能力弱等等,目前的教学产品不完全适合职业学生的状况及教学组织需要。诸多的教学改革尝试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产品编制中要考虑这些因素。

在基本知识教育类资源与产品建设上,有如下提议:

第一,基本知识内容要简洁、实务,简洁易懂,深浅合适,讲清楚即可,多注重趣味性,以及良好的内容组织、呈现和版式设计。

第二,图解、表解、案例法,文图配合、文表配合,是一种极好的表达方式,以代替大段的文字叙述,简化理论叙述,提高实践性,贴近工程实际。恰当的案例不仅能揭示问题的实质,还可以提升教材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进而发展成更具体的、专业性的技能。这些手段,使得教材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一举多得。

第三,基本知识教育类资源与产品提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纸质教材;数字教材(电子书);知识库(基本素材库、资源库);电子教案(教师用);题库;工程资料(教学案例)库。

三、数字化教学辅助资源与产品的建设方案

(一)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资源

广义的辅助资源包括教学活动中的各类资源,如教学和实训资料、实训实验条件,等等。从出版及产品开发机构的第三方角度来讲,具体需要的如: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演示库——辅助教学,提供立体化的知识展现;专业电子书库——专业图书及电子书的汇编,辅助教学。产品类型可以有单体的、网络的,根据院校需要进行开发。

(二)技能训练类教学资源与产品

为加强职业教育中的实践能力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需要之间的零距离,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实践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全程技能训练”的思路,即针对各门课程中的“知识内容”及其学习要求,结合现场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所需技能),设计大量的“技能训练题目”,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内容的能力(技能)训练、考核和实践。“技能训练”是对以往“实习实训”在水准和内容上的极大提升,更为全面系统与现场结合紧密,训练效果将更好。

这里所谈的“技能训练题目”包括针对基本知识学习所设计的训练题目、以往传统实习实训项目以及结合现场工作内容和技能需要,结合工程资料进行设计的单项或综合训练题目、教学案例,等等。题目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富有针对性和训练性,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

技能训练务必要把握主线,即基本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以及其中的学习重点。技能训练题目的设计和编排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专业到工程实际技能的原则、依教学先后顺序以及知识的前后连贯的原则,训练题目要根据情况考虑工程资料及案例的统一性或多样性。

技能训练资源和产品涉及如下类别:

技能训练手册——单套技能训练题目,“多人一题”,纸质版教材。

技能训练库——扩大技能训练题目数量,即每个知识内容都有较为大量的训练题目,“每人一题,项目多样”,形成技能训练库,可为单体软件安装版、单体网络版,未来可形成在线技能训练或模拟实验室,以及网上训练(实习实训)系统等等。技能训练库要逐年维护更新,同时带动技能训练手册的再版更新。

技能训练指导——教师用书。

教学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训。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基本素材建设

基本素材建设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产品开发的核心和基础性工作,是工作重点。基本素材建设中,通常组织各院校相关课程骨干教师、工程师、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人员,形成开发小组;由工程师提供现场需求情况,由企业提供工程资料,由骨干教师进行编制,由行业专家进行审定,从而编制出质量、水平较高的知识性素材、多媒体素材和技能训练题目,有些素材、题目还要引入技术开发公司进行多媒体制作。

基本素材建设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包括:

知识性文字说明,要求满足教学需要、适用、够用、简明、标准、准确,构建教材的基本知识体系为主;

图解、表解以及图片资料,围绕知识点进行表现,要求表达直观、一目了然、宏观与微观互动,能够较好的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与工程现场结合是较好的方式;

教学案例,用于案例教学;

视频资料,包括录像、动画及多媒体演示,围绕知识点进行表现;

技能训练题目;

习题、作业,围绕知识点设计;

现场教学资料,围绕知识点进行表现,料包含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视频;

电子教案。

五、结语

总之,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和保证,是决定教学改革力度和质量的关键。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产品建设将立足就业岗位,方便学习者检索与应用,达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推动数字化出版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资产建设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作用

随着现代计算机通信、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人们对获取信息的速度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传统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使传统图书馆必须进行转型,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然而传统图书馆的运行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于是,提出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设想。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它需要传统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和资源组织的经验,其核心就是各种数据库的集合。数字图书馆不仅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的精华部分,更重要的是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比传统图书馆有明显优势。数字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所以,未来的图书馆仍是传统服务与数字化服务并存。

二、数字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图书馆的职责

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图书馆,它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保存人类记忆,积累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这个职能贯穿图书馆工作的始终,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因此,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其中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所当然地成了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增加信息受众与本民族、本地域文化

遗产的接触渠道,促进地域文化内涵在知识经济中的发展与成长,各国图书馆都在政府的倡导下,积极展开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却让人担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种种原因,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就从一个方面确认了图书馆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它规定公共图书馆有12项使命,其中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科技创新、支持口述文化的保存与传播等。所以,图书馆就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尽快实现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多媒体数据库,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便于公众获取知识与查阅。

三、数字图书馆在非物资文化遗产保中发挥的作用

(一)数字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也就是数字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的积极作用

(1)数字图书馆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手段。为了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用的生命,确保其最大完整性和永久存取性的方式就是保存。数字图书馆能够顺利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它不仅拥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充足的知识,知道如何对其进行编目和保存。所以,数字图书馆应该积极地投身于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去,这样,人类文化传统的积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方可得以永久地保存和发扬。

(2)数字图书馆是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经济、科学价值,是维系中华民族、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精神纽带,更是中华科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材料,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更有效的保存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子孙后代留下绵延不绝的精神灵魂,增强人民的文化荣誉感,就要对它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这样能使其不断地传承下去。这就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价值的前提,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数字图书馆是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便捷方式。数字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使它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对便捷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户可以快速、便捷地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应该积极收集、安排、宣传和保护它所服务领域的文化遗产,为学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二)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1)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图书馆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图书馆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广泛空间。

(2)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开发与运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

(3)图书馆数字化技术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即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