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际交流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3-10-10 15:57:39
人际交流分析

人际交流分析第1篇

[关键词]交流需求分析;跨文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123-03

doi:10. 3969/j. issn.1671-5918. 2015. 02-062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商务活动的广泛展开,社会对能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或其他涉外商务活动的,既精通英语又具有相关商务知识和基本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变化,我国已有多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方向。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随后又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商务英语研究硕士点。截至2012年5月,全国共有62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并于2012年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从目前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况来看,由于各校的教育资源、办学经历等不同,其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教学模式等差异甚大。商务英语专业不是简单的“商务+英语”,而是要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开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的,能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使英语、商务、沟通和文化等不同类课程有效结合,实现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适当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理论基础,分析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两种理论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作用。

二、专业用途英语视角下的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的概念源于国外,主要被认为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认为,ESP并非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是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范围。它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Kennedy和Bolitho根据学习者的最终语言所用目的和语言环境的不同,把ESP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EAP的教学对象往往是教育机构中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学习的学生;EOP所针对的则是在工作领域需要使用相关英语的学习者。在某种意义上,EOP涵盖了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英语。他们还指出EOP的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商务英语归为EOP。

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我国的商务英语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培养从事国际商务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而引入的,王兴孙认为“商务英语实际上就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也就是已在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专业人才所学习或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孙湘生,龚艳霞认为国际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容除语言文学外,还涉及文化、经济、贸易和法律等诸多学科的一门应用性的边缘交叉学科”。

由此可见,在中西方不同的研究背景下,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商务英语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把商务英语看做专门用途英语( ESP)的一个分支是学界的普遍共识。因此,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的研究可以在ESP的理论框架下完成。

三、交流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需求分析源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是用来设计工业培训的一种分析工具,指通过就内省、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需求分析做出了详尽的论证,有的需求分析模型侧重于目标情境分析,有的侧重现状情景分析,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需求分析。其中,Munby和Boswood等学者提出的需求分析模型则强调了交流在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性。

Munby认为对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进行分析意义不大,他提出了交际能力需求模式( Communicative Need Processor,CNP),强调了语言用语交际的功能。他将目标情景中的交际活动进行细分,分析学习者的“交际需求”,确定“具体的交际目标”,将学习者的职业交流需要作为出发点,对学习者的交流目的、交流环境、交流手段、语言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Boswood认为早期的ESP研究范式过分依赖文本分析,没有全面融入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强调应将特定话语社群成员之间的交际事件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中心,并建议不妨将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改称为Communicationfor Specific Purposes。他推出了旨在提高学习者交流能力(而非仅是语言能力)的交流需求分析模型,认为可以开展模拟、个案以及基于课题项目或任务的ESP教学活动。这种包括学习者的主观、客观信息,职业交流实践分析,书面交流分析和口头交流分析四部分的交流需求分析模型,不仅关注了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并且强调了“交流”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英语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学发源于美国,人们普遍把Hall的《无声的语言》的出版看作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跨文化商务沟通在跨文化交际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概念理论以及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都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静态的,以国家为单位区分文化并用国家文化概念去解析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交际行为,已经不能解释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商务沟通问题了。随着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与合作的增加,和企业向国际市场的拓展,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于是,管理学者试图从管理角度分析跨文化管理失败的原因;跨文化沟通学者也试图以跨文化视角探索产生文化冲突的根源。但无论从国际商务的视角分析跨文化商务问题,或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研究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已经不能够深入的剖析导致国际商务实践差异的深层文化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了。

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Iris Vamer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体系,建立了跨文化商务沟通概念模型。她指出跨文化商务交际“不仅仅是发生在商务环境下,而且是在交际过程中融人商务策略、目标和实际情况,而且通过文化、交际和商务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所创造出的新环境。”她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不是文化、沟通和商务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新整体。她试图在这个全新的架构上来分析与解决在跨文化工作环境中的跨文化问题。

五、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观

随着商务英语专业的蓬勃发展,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变得日益紧迫,基于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两维视角来进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有更全面的认识。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实施的桥梁。它指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或结构,它不是各门科目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统一整体,表现为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ESP的一种,具有ESP研究领域共同的要素,如需求分析、大纲制定、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等。因此它依赖于需求分析。而交流需求分析可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大纲制定、课程设计、材料选择和开发及教和学的起点。课程设置要能够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所有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调查分析商务英语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下要使用到的语言和典型情景,明确其交际需求,同时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上所面临的困难和缺陷。这样才能够根据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的需求与当前学习水平的差距,来确定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和进行训练,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交流需求分析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因此,交流需求分析理论对于作为ESP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也做过一些探讨。付红霞和郝玫从实证的角度对社会和学生的交流需求做过分析,指出了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并指出学生和老师对学生需求认知方面的差异。而莫再树和张鹂则对涉外企业的真实英语交流用语进行了分析,包括口语交流和书面交流两个方面,指出了英语误用情况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曹德春指出了当前我国对外的商务交流需求不止停留在人际交流层面,还体现了跨文化组织沟通和跨文化公共关系等层面的高层次交流需求,并建议将跨文化商务交际确定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核心模块。

然而,交流需求分析仅关注了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的“语言”和“交流”两个因素,而忽视了跨文化因素的影响。Varner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模型正好弥补了交流需求分析的这个缺陷。该理论认为国际商务人士必须同时掌握交流策略、跨文化策略和商业策略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997年,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在其“商务英语范畴”理论中指出,商务英语的核心内容,除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外,还包含了交际技能和文化背景。随着当前各项国际商务活动的迅猛发展,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顺应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趋势,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重作为ESP重要分支的商务英语的社会功能变体特征,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组织沟通能力和外部交流能力作为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构建跨文化交际体系,建立中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沟通桥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商务英语教学就要围绕着商务能力、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合理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大力提升学生的商务沟通(尤其是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才能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们成为具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确定了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为构成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四个模块,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我国很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严明通过分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预期主体角色,即认知主体、情感主体和行为主体,对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概念进行了多层面的解析。曹德春认为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正处于理论体系构建和专业内涵充实与调整阶段,可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核心来进行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建设。史兴松等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有必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立体化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群,来培养合格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同时他还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商务英语研究的重要分支,是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强调英语语言技能在商务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加大力度建设提高学生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努力构建跨文化交际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根据交流需求分析和跨文化理论优化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能使英语、商务、沟通和文化等不同类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接受全面英语技能训练的同时,拓宽并加深商务专业知识,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和策略,并最终具有较强的商务沟通能力及适应不同社会职业需要的从业能力。这对于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参考文献:

[1]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997 (1):24-28.

[2]曹德春.学科交融与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5-107.

[3]付红霞,郝玫.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8(6).

[4]莫再树,张鹂.我国企业英语使用调查[A].王光林,彭青龙.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人际交流分析第2篇

关键词:国际化交流 培养管理体系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高校积极通过探索各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来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高校学生国际化交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外事部门、教务部门和学生部门的协同工作,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学生国际化的培养管理工作。本文从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和需求出发,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就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培养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为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是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师生访谈的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展开,旨在了解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情况。问卷调查于2015年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为了保证被调查学生回答的真实性,问卷特意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然情况调查,包括专业、性别、年级以及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第二部分为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和需求调查,共分为25个题项,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非常同意、同意、不清楚、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进行选择。问卷为五点量表封闭式问题结合开放式问题。第三部分为一道开放式问题,主要是调查在大学生海外交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问卷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样本分析

调查问卷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研学生发放,共发放200份,收回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经过严格筛选,186份有效问卷作为分析的样本。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性别变量中男女比例为117:69;专业变量分布情况理工类占比86%,经管及其他占比14%;年级分布情况良好,高年级本科生基本接均分布;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变量的分布以中短期(半年之内)为主。整体问卷性别、学科等布符合理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

2、基本情况分析

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和问卷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与分析相关的学生基本信息为: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以及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第二部分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准备(4个测量条目)、活动体验(3个测量条目)、活动收获(2个测量条目)和活动专业性(6个测量条目)四个维度;对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需求调查内容包括:交流指导需求(4个测量条目)、交流办理需求(4个测量条目)、教学管理需求(3个测量条目)、经验分享需求(4个测量条目)和活动方式需求(2个测量条目)。

(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对调查结果分析得到:在信度检测中,克隆巴赫α值0.921,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较高。在效度方面,使用spss软件对量表的七个因子39道题目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大多数落在0.6以上,表明试卷的内在关联性很强。Kaiser-Meyer-Olkin值是0.933, Bartlett的球形检验sig.=0.000,这对于效度方面提供了比较好的辅助证明。

(2)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的样本有效统计量为186个,其中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均值、标准差和方差均在合理范围内浮动;所有因子的偏度绝对值均小于1,峰度绝对值均小于3,所以样本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适合做量化的实证研究。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3)样本统计性分析

本次样本的统计性分析如表3所示,分析可知,学生对于出国交流交换准备较为充分,活动适应性感觉良好,交流交换互动能够有效地鉴定学生出国求学计划,对于各类交流指导需求旺盛,特别是学分认证、毕设指导方面对学校相关管理服务工作提出需求,同时定点交换对于个人成长影响效果显著。

3、基于学生基本特征的差异分析

(1)基于性别变量的差异分析

性别对各维度影响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性别对各方面的程度影响均不显著(sig.>0.05)。

(2)基于年级变量的差异分析

学生年级对于各方面的影响如表5所示,不同年级学生在个人准备、活动体验、活动收获、交流办理需求、经验分享需求方面差异显著。其中,个人准备方面,二、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四年级学生个人准备更为充分;活动体验方面,二、三年级分别和其他年级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增高,活动体验有所提高;活动收获方面,二年级和三年级、研究生有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收获高于其他年级;交流办理需求方面,二年级、研究生与三、四年级差异显著,三四年级对交流业务办理水平的认可度更高;经验分享需求方面,研究生与其他年级差异显著,研究生经验分享需求更强烈。

年级变量对交流指导需求、教学管理需求的影响均不显著(sig.>0.05)。

(3)基于专业变量的差异分析

专业对各维度影响如表6所示。其中,活动体验、活动收获和交流办理需求三方面差异显著,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活动体验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专业学生差异显著,经管类专业学生活动体验显著弱于其他专业;活动收获方面,工科专业与经管专业差异显著,工科学生活动收获弱于经管专业;交流办理需求方面,工科专业与经管专业差异显著,工科专业对交流业务办理水平的认可度更高。

(4)基于海外交流时间的差异分析

海外交流时间对各维度影响如表7所示。从海外交流时间角度,个人准备与活动体验差异性显著,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个人准备方面,交流时间为一到五个月的同学与一个月以内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个人准备更为充分。活动体验方面,一年以上与半年以下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活动体验优于后者;交流实践为一月至一年的同学与一个月以内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活动体验优于后者;总体看来,活动体验随着交流实践的增加而增加。三、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提升的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相关资源,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效力。

随着国际化办学进程的加快,国际化交流活动其规模、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服务体验、交流指导、教学管理和经验分享等方面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将国际化交流纳入人才培养环节中进行研究和开展工作,协调外事、教学和学生工作等部门开展工作,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化交流培育,最终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的通畅,提升国际交流效果。

2、梳理流程环节,提升服务质量,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畅通。

在国际化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国际交流过程指导和教学管理中的工作有很大的需求,特别是本研一体化国际交流的衔接与延续、国际交流活动与毕业设计环节、免试推荐等重要环节的衔接和促进等方面,目前现有的流程和环节还有一些不足。因此,高校国际化进程涉及相关部门应该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学生培养实际,及时调整和补充相应规定、精简手续、优化流程,提升指导和服务质量,从而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畅通。

3、拓展交流种类,稳步促进发展,提高学生国际化受益效果。

国际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的培养发展增益各有优劣,但是时间相对较长、项目稳定对于发挥国际交流效果非常重要。高校应当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活动种类,研究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国际交流优势,拓展发展稳定的国际交流项目,这是提升学生国际化交流效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福玲.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与战略趋势初探,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 173-177

人际交流分析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交际能力 合作探究活动

人是群居的生物,离开了群居,将很难维系生活,个体只有具备较高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实现相互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保证互动生存.加强个体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从提高个体零距离接触的信息互通能力着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等特性.交际能力水平,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本领之一,是学生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表现和特征之一,是个体在社会中取得良好发展的必要本领之一.构建主义认为:“社交能力是反映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辨、判断、表达、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交际能力的有效提高,对个人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学科教学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部分初中生学习群体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愿与人交往、表达语言能力差、与人相处不真诚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培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提供适宜教学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探析活动

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个体只有在适宜、融洽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氛围中,才能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强烈的学习欲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与同学、老师开展合作、互动、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如教材的内容、教学工具、课堂环境、学生主体等课堂教学要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探讨的合作活动.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在教学活动伊始设置出“下面的图像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有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观察图像,可以知道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生活性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知上产生“认同感”,为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析活动,进行有效交流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新知教学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采用形象、直观的动画画面,引导学生研究和探析“k,b的符号与图像位置的关系”.这样,学生在直观性、生动性的教学活动中,交流、互动的欲望更强烈,合作探析活动的开展逐步深入.

二、实施问题案例教学,开展双边合作探究活动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展现.数学问题的发展功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着生动的阐释.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问题案例的解答过程,就是合作探析、思考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个体之间的双边合作,共同探析.这就为初中生交际能力的锻炼提供了载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问题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抓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析问题条件的活动,与学生进行双边交流互动,实现问题有效解答,提高交流互动能力.

问题:在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交直线DC于点F.(1)在图1中证明CE=CF;(2)若∠ABC=90°,G是EF的中点(如图2),直接写出∠BDG的度数.

在该问题案例的讲解中,教师将探析解答问题的“要求”交由学生完成,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析活动,学生经过问题探析认为:(1)根据AF平分∠BAD,可得∠BAF=∠DAF,利用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证得∠CEF=∠F即可.

(2)根据∠ABC=90°,G是EF的中点可直接求得.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探析解题策略,得出解题过程:

解:(1)如图1,AF平分∠BAD,∠BAF=∠DAF.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CD.

∠DAF=∠CEF,∠BAF=∠F,∠CEF=∠F,CE=CF.

(2)∠BDG=45°.

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合作,探析解题规律方法为“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

由此可见,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探析过程中,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解题策略得到了有效掌握,为学生敢于交流、能够交流提供了“后劲”.

三、注重思维辨析培养,开展互动评价交流活动

人际交流分析第4篇

关键词:多模态环境;茶叶;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多媒体传播水平的提升,使人们意识到传统单一符号话语分析无法概况话语的全部含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发展的多模态理论,通过对信息传递中音频、视频、图形等非言语符号研究完成社会情境下符号模态构建。非言语交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交流中可能产生意义的资源,多模态分析是当代教育分析的重要技术,可以全面考察对象在交流中的多种模态形式并纳入分析,确保结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茶叶海外贸易规模的扩大,茶叶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书面交流,利用在多模态环境下的英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的量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理念的综合型人才。

1多模态环境下茶叶英语口语

1.1多模态话语概念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包括传统的非言语符号(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及新媒体发展中出现的新符号(例如:视频、图形等)。在社会交往中多种模态符号相互配合、影响形成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基础,学术界广泛认可多模态环境对单模态分析的补充作用,随着数字化语料库的完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定性及定量研究逐渐成为可能。多模态话语概念下认可社交语义的形成是多种符号共同作用结果,观察学生在茶叶英语学习中的口语表现,认定茶叶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对茶艺专业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对非语言交际的学生占比进行标注,清晰反馈了学校教学成果及学生当下水平。国内目前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及语料库构建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符合当前茶叶海外贸易发展需求,借助英语教师授课与英语国家分析,不断提升高校英语教学水平,为学生打造多元化英语口语交际模式从实践角度优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1.2多模态环境下茶叶英语口语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茶叶英语口语教学的开展并不充分,学生口语练习的开展及应用水平提升主要凭借自身努力,教师授课及考核主要以课本为主,多数高校“口测”由课文背诵代替无法考察学生英语口语的实际水平。在这一现状下部分对英语口语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对多媒体学习资源及老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不断总结完善适合自身的口语练习方法,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向老师求助,在多模态环境下获得更多口语提升机会。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主观能动地进行练习,可以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和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有机会充分揣摩非言语交际能力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另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口语没有特别的喜好,按部就班地根据老师要求进行反复练习,拥有比较扎实的词汇基础和语法知识,在重复练习中加深对英语基础知识记忆,但对英语口语水平提升帮助不大。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对茶叶英语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由于茶艺专业本身的实用性较强,传统茶叶产业用工对英语要求不高,学生无法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考前突击等方式应付课程,无法从英语学习中收获必要的交流能力,英语口语水平停留在高中阶段。此类学生对传统语言教学模式无兴趣,但可以尝试进行多模态非语言交际的教学,通过相对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调动学生对英语交际本身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投入到学习中。

2多模态环境下茶叶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培养

2.1非言语交际行为

简单来说,非言语交际行为即语言交际之外的所有信息传递符号总和,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多个方面,虽然不是语言信息但会对社交行为产生影响的相关元素。由于非言语交际的鲜明地域属性,其在社交活动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母语使用者,交流双方可以根据对方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推断出所表达意思及情绪状况,达到最佳沟通效率。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可以采取适当的非言语交际有助于拉近双方关系,使被交谈人产生亲切感,使言语表达内容更加清晰完整,做到茶叶英语口语的地道表达。因此,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以言语表达传递基本信息,通过非言语表达塑造不同表达者形象。即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不同国家,由于文化发展不同,相互之间的英语表达存在不少差异,这些人相互之间的交流时常也会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以增进相互之间的彼此了解,从而消除因为语言障碍带来的交流误会。我国现行的英语口语考核基本都是针对发音、语法及流畅性展开,量化标注明确,学生没有发挥非言语交际能力的机会。其主要原因在于非言语交际能力的量化难度以及在日常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弥补学生茶叶英语口语中的非言语交际实力需要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做起,参考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实践成果,对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相关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2.2非言语交际能力的量化

通过上文可知,非言语交际能力与言语信息完全不同,其表现与理解需要交流双方的相互配合,对非言语信息判断的失误有可能造成个别言语线索失效,降低双方沟通效率以及社交关系建立。茶语英语教学是茶艺专业学生面向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工具,在口语表达能力评估时需要对非言语交际能力进行量化,对英语口语表达中对信息传达有帮助的符号进行记录收集,分析信息接收方的感知情况。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以多模态话语分析概念为基本框架,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茶叶英语口语水平,通过抽取样本实践分析,确立适用于我国当前英语教学现状的非言语量化体系。在量化体系中区分语音语调为主的伴语言与肢体表情为主的体势语言,使信息传递的来源趋于明显,在教学中渗入非言语表达知识的同时可以借由量化分析观察学习成果,提升茶叶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此外,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提升一定不能缺乏实践,特别是针对茶叶等专门行业,人们学习英语非言语交际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实践中磨合和不断观察思考,课堂能教会学生的只是一个学习的方法,具体的内容需要放到具体的工作中才能逐步变成自己的经验。

3结束语

已有研究表明,多模态环境下茶叶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英语口语教学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实践操作能力,对非言语交际指标的量化,以数据形式反馈了真实表达中的信息传递水平。学生在适应全新口语表达方式后,积极借由影视作品、多媒体课件等英语原声资料进行验证,有效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以及英语口语的应用能力,尽可能高效的实现与国际友人无障碍沟通。茶叶是我国富有代表性的传统经济作物,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交易及茶文化的海外传播都离不开语言媒介,茶叶英语口语教学水平提升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人才储备,促使我国国际化茶叶企业出现及民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茶叶英语口语的输出质量较低,非言语交际能力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语音语调方面,使对话显得刻板且单调,无法充分调动起同伴交流兴趣,过分教条化使交流容易演变成单方面的信息告知,脱离社交范畴。本文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对茶叶英语口语非言语能力教学进行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应当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知识接受情况,通过非言语交际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枯燥无趣的刻板认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提高英语口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锐.多模态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03-106.

[2]吕桥.多模态叙事教学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119-121.

[3]吕桥.多模态叙事教学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33-35+38.

[4]田洋洋.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实际应用———以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8):29-30.

[5]潘海燕.多模态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视频材料的应用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1):157-159.

[6]杨晓琼.自然言语及其伴随手势的多模态性研究方法———以“教师手势在英语口语课堂新词教学中的支架作用”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6):110-113.

[7]刘芹,潘鸣威.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0,(02):38-43.

[8]刘海清.多模态视角下的公安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04):155-157.

[9]周瑞珍,肖艺.多模态视野下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2):104-107.

人际交流分析第5篇

【摘要题】企业信息建设

【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分析/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共享

【正文】

知识成为21世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切来源。其中,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隐性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共享成为企业知识化运营、发展的关键。但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以及隐性知识共享中的障碍性因素使隐性知识共享的可操作度大大降低。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开始分析知识共享的机理和对策,并且形成以下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持分析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分析。但知识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在组织中的应用,有关隐性知识共享的各种分析和结论也必须以实践为最终目的,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的弱点,甚至是盲点。研究者将目光过多地投向定性和理论分析上,忽略了隐性知识共享必须依靠有效的操作工具和实践指导,造成理论无法提升实践绩效。本文在以往研究的支撑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这一具体工具,提出一种有效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操作工具,解决目前研究中面临的“说和做”的两难境地。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定量方法基础上的分析方法构建,试图为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具体的操作工具。

1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

社会网络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主要被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从纯社会学的范畴扩大到企业,利用社会网络的理论来解释企业资源获取和企业成长的问题,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协助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本文的主旨不是单纯的阐述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是探讨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探讨社会网络理论如何应用在隐性知识共享中。

1.1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所谓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实质上就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它基本上由结点和联系两大部分构成。结点是网络中的人或机构;联系则是交流的方式和内容。[1]社会网络理论就是研究行为者(Actor)彼此之间的关系(Borgatti,1998),所谓的行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是家庭,通过对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情况进行分析,能够显露出行为者的社会网络信息,甚至进一步了解行为者的社会网络特征。而透过社会网络除了能显示个人的社会网络特征以外,还可以了解许多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网络在实体组织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无形角色,当人们在解决问题或是寻求合作伙伴时都是依循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来寻找最可能帮助的对象(Kautz,1997)[2]。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社会网络理论中的一个具体工具,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计算机之间,或者是其他信息、知识处理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对其价值进行估量的这么一个过程。[3]网络中的结点(nodes)是人或群体,网络中的联系(links)表示结点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相互之间的流动方向。社会网络分析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视觉上的和数学上的分析工具,管理者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商业客户,进而称之为“组织网络分析”(organizationalnetworkanalysis)。了解网络及其参与者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行为者(Actor)在网络中的位置进行评价,进而得出一个结点的中心性(centrality),而中心性决定着结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力大小。程度中心性(degree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betweencentrality)和靠近中心性(closenesscentrality)是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三个主要指标。程度中心性指结点拥有的直接联系数量;中介中心性指失去此结点,结点之间将失去联系;靠近中心性指结点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得出各个结点的中心性,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

社会网络理论将人际关系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严谨的理论指导,更有利于人们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网络分析则是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一个定量分析工具,具有极强的分析性和图示性。目前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领域包括:[4]发现区域经济的创新网络;分析图书销售模式来对新书进行市场定位;发现组织内各领域的知识专家;提高项目团队的绩效;帮助大型组织安排员工工作位置;通过电子邮件得出经理人的人际交往圈;定位技术工程组织中的技术专家和联系专家的途径;分析因特网的有用浏览模式;以研究出版物为基础揭示跨领域知识流动。

1.2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许多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的产生、传递和应用所赖以存在的组织网络之上,通过对这些组织网络的观察与分析来认识知识活动的基本规律。把知识共享纳入到社会网络中进行观察的重要依据是知识共享行为主体都嵌入在一个具体、实时的联系系统中,并且知识也是包容在网络与社区之中。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知识交流、知识共享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一个组织能否完全实现其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取决于其成员之间联系的强弱。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知识管理的隐形网络。目前组织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从知识管理的隐形网络入手,为知识管理,主要是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组织的创新能力、生产力和员工满意度依赖于其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规则、价值观以及共享的理念统称为“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对于企业成功而言,社会资本与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和智力资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5]社会网络分析是收集、分析组织内人际关系模式的数据的一种图表工具。应用于知识管理,SNA可以确立组织内各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联系数量、亚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瓶颈和知识经纪人。SNA对于人际网络的分析视角为知识管理者提供了以下工具:改善知识和信息的流动;确认思想领导者和关键的信息瓶颈;找到最具影响力的增强知识流动的机会。

社会网络分析不是传统的知识管理工具的替代品,比如知识库、知识门户。它的意义在于为企业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蓝图和出发点,作为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核心人员并建立各种机制——实践社区等,从而使核心人员能够将知识向其他员工传递。

综上,社会网络理论赋予人际关系新的含义和价值,认为以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与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和智力资本共同构成了组织的知识资本。社会网络分析解决了如何提升组织内部知识流动的问题,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实践操作的蓝图。而且,社会网络分析可以使组织对内部交流中存在的“鸿沟”有清楚的了解,同时有效地预防知识流失(DisappearingKnowledge)。[10]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隐性知识共享中的应用

2.1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步骤

社会网络分析项目首先要有问题陈述,即设定目标,明确要从社会网络分析中获得什么。典型的SNA目标有以下三个:[5](1)增强组织创新、应对挑战以及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能力。对现有社会网络的分析可以使组织意识到可以提高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措施。(2)评价组织重组前后组织结构的效率。对非正式结构的观察能够揭示知识如何在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有助于发现能使组织重组顺利进行的关键人员。(3)优化项目团队或组织的人员结构。找到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关键人物,分配其合适的职位或角色人物体现其“中介角色”,以此提升其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明确目标有助于确定参与社会网络分析项目的群体以及调查问题的设计。比如想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紧密的知识网络——在此网络中,组织成员之间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知识的拥有者并进行交流,那么问题设计就应该与知识有关,例如:你对他人的技能和经验知晓、了解如何?此人拥有的知识对你的工作是否重要?当你需要帮助时是否能够方便与之沟通?

在明确目标、设计问题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成图示。

2.2实例分析

以A公司为背景,项目组Q(人员:q12q3q4q5q6q7q8)、客户服务部门M(m1m2m3m4)、技术支持部门N(nln2)为群体分析对象,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中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况。目的是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现状,找到提升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措施。前期调查的问题设计包括:交流对象、交流途径、交流内容。沟通对象分析得出图1。2.3分析结果

本文在进行图表和数据设计分析时,为了方便解释和计算,简化了实际可能存在的结点数和联系。实际上,现实组织中人际关系要比上文描述的复杂得多。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项目组内部的人际网络中,Q1的程度中心性最高,他处在网络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该网络的知识和权利的中心;Q8的中介中心性最高,没有Q8项目组与技术部就失去了联系,尽管他不是知识和权利的中心,但是却处在网络最具战略意义的位置,没有这个结点,该网络就与外部失去了联系;Q5和Q6的靠近中心性最高,他们与其他结点之间的距离最近,这表明他们可以最快地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联系,在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他们的信息。

(2)对于项目组Q、客户服务部门M和技术部门N而言,各个网络内部的联系都是较为紧密的;但网络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项目组、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和专门性的联系,实际上组织任何一个项目都应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技术部门更应该主动于其他部门联系,使其技术知识和技能迅速有效的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

(3)各个网络内部以及之间的联系多为自发性的、间断性的非正式联系,如交谈、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方式。交流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个人信息、工作信息、组织群体信息、外部信息等。

2.4基于实例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策略分析

组织内显性知识共享较为容易,可以依靠各种文档和数据库;隐性知识共享却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路径和对象问题。组织内社会网络分析为解决路径和对象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现有网络的分析,揭示现有隐形知识交流网络结构,发现其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进而为改善组织的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法。结合上文实例分析提出以下策略:

(1)确认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如Q1),分析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将其显性化,避免因为核心人物的离开而造成组织内交流的瘫痪以及组织知识资本的流失;优化其他成员与之交流的途径,扩大其隐性知识在网络内的扩散;采取相应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鼓励核心人员于其他成员进行知识交流,提升其员工忠诚度。

(2)确认网络与外部联系的节点(如Q8),分析其与外部交流的渠道、内容和紧密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扩大对外联系的强度,包括增加对外联系的结点、内容、频率和方式,促进知识在不同网络群体中流动。

(3)确认网络中的“灵活人物”(如Q5和Q6),他们是加快网络知识流动的催化剂,他们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活动可以大大促进网络内隐性知识的交流。对于这类结点,应通过职位或工作性质的安排来充分实现其价值,并可以将其交流技巧和方式进行推广。

(4)找到网络中的盲点,即没有与其它结点发生联系的结点,帮助其实现对外的知识交流,进而理顺网络路径,最大限度上实现结点间的最短联系和无盲点联系,缩短知识交流的路径。

(5)对于网络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任务和流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任务出发,比如上文中的项目组与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这三个网络之间的交流就主要应以任务为导向,知识的交流以满足特定的任务需求为目标。网络联系方式可以作如下设计:任务支持部门(如客户服务、技术)在任务执行部门(如项目组)派驻长期成员,随时解决相关问题;任务执行部门和支持部门之间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解决;部门之间建立日常联系机制,部门之间开放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来源。

(6)鼓励成员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非正式交流,并为这种非正式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如设立专门的讨论区、创建相关议题的博客,鼓励跨部门之间的员工交流。

3组织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成本分析

研究表明,组织中人们更偏好向其他人求助,而不是文本信息。这样,组织中的社会网络就变成了行为主体进行知识搜寻的主要路径与平台。因此,主体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就受社会网络中各因素的制约。[7]

在组织的社会网络中,发生关联的行为主体间的伙伴依赖性、双方的交流能力、接触的频率、知识交流的经验、相互信任程度、个人关系、知识存量的相容性及互补性、双方核心业务的相似性等构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认知成本。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相关的酬薪体系、共享的意愿、寻求知识互惠、树立声誉地位、消除防范心理、提高信任等则构成知识共享的激励成本。另外,因双方的背景不同,知识的编码和解码产生了差异,导致了双方的误解,因此需要双方沟通和额外的检查,并产生了沟通成本和额外的检查费用。并且激励知识共享双方还需依赖时间的过程,产生时间成本。以上这几种成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组织中不同行为主体处理网络结点关系和知识共享方面的问题时具有不同的意图,由此造成了组织内解决不同知识共享认知成本问题的不同方法,而这些不同的方法造成了激励成本。

一般来讲,组织中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联结时间越长,网络紧密程度越高,网络的文化距离就会越小,知识的复杂性会越小,部门网络间合作协调经验会越丰富,知识共享的成本就会降低。总之,社会网络的联系渠道、网络结构、网络中的制度文化因素、人力资源活动及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共同构成组织社会网络中知识共享所产生的各种情境成本。[7]

【参考文献】

1包昌火,谢新洲,申宁.人际网络分析.情报学报,2003(6):365-374

2张秀仪.利用全国博硕士论文资料库自动化建构知识来源映射图.高雄:国立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11

/sna.html[2005-9-24]

/sna.html[2005-9-24]

人际交流分析第6篇

提 要:商务英语体裁分析是商务英语应用和促进商务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内容,由于话语共同体包含了商务英语的主要特征,因此成为商务英语体裁分析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在话语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商务话语共同体的概念。商务话语共同体主要包括交际目的、交流机制和特殊词汇的使用等环节。在分析这些环节的基础上,建构商务英语体裁分析模式,并以个案研究对其加以验证。

关键词:体裁分析;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6-0048-3

Genre Analysis of Business English Based on Discourse Community

Zhou Wenxu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usiness discourse community and the genre analysis mode of business English. This mode covers the analysis on communicative purposes, mechanisms of intercommunication and specific lexis which develops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business English in social context. It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es done so far and provides case analysis onbasis of this mode.

Key words:genre analysis; discourse community; business English

1 引言

体裁分析理论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表层描述,力求揭示语篇建构的理据、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秦秀白 1997)本文将话语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商务英语体裁分析中,通过话语共同体的概念来具体说明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使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商务英语的体裁分析方法。

2 体裁分析的主要视角

2.1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体裁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体裁分析方法包括7个要素:(1)阶段分析,文本是否履行了作者的社会目的,并在实现其目的的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特点;(2)子句结构,使用不止一个子句,并通过第一个出现的子句来提示文章的开始;(3)动词的种类, 动词的使用描述出现的行为,并通过情态动词表明作者的责任和立场;(4)词汇,专业术语还是日常用语,是用来表达感情、态度或仅仅是描述;(5)名词词组,是否包含了大量的名词词组,尤其是科技文章;(6)环境情况,文本中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等;(7)连贯性,句子间的连接和段落间的衔接等。(Hyland 2004:198-199)

Holborow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体裁分析视角首要关心的是语域,即语篇应用在适当的语域。他将这种语篇和语域的关系具体化为三个明显的因素:(1)从语篇中分析场景;(2)从场景中预测语言;(3)根据不同语域\场景的变化来重写语篇。(Holborow 1991)

2.2 基于特殊目的的体裁分析

基于特殊目的的体裁分析是以Swales的语步分析法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应通过不同的交际目的来划分不同的文本体裁,文本的意义和语言的功能只有在相应的语境下才能发挥出来。语言在不同的语步中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时态、主题、动词的选择、结论和创新点等方面。他认为,体裁是一种交际事件,并且阐释话语共同体的概念,通过话语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特征来找到交际目的。(Swales 2001)

2.3 其他视角下的体裁分析

在体裁研究中,还出现了一些偏重于语境层面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语境影响语篇体裁的形成,Freedman和Medway提出修辞被重新出现的语境所约束,语篇与社会语境相互影响,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语篇中交际目的的实现,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影响语言交际目的的实现,交际目的的实现不仅仅依赖语言本身的使用,也依赖于语言之外的其他语境因素。(Freedman Medway 1994)

除了以上的体裁分析视角外,杜金榜(2008)还总结了Bahtia,Hasan以及Martin所提出的体裁分析方法,分别从语言、社会学、心理学、语篇结构、意识形态和语法等层面进行体裁分析。

3 商务话语共同体

Swales在其《体裁分析》一书中,对话语共同体的定义为“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交流机制、特殊文体和专用词汇作为成员而组成的团体”。他认为,话语共同体所特有的身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共同体中的成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拥有这种身份,一旦成员无法与共同体中的身份一致,那么该成员就脱离了这一话语共同体。(Swales2001:22)商务话语是在商务语境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在商业组织中通过说话进行沟通从而成功地完成工作,商务话语共同体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在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的使用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完成商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流,应用不同的体裁和语言建立或维系关系,同时使用一些独特的词汇确保信息传递准确,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因此,商务英语是构成商务话语共同体的基本语言媒介。从话语共同体的角度看,对商务英语体裁进行分析能更好地抓住商务英语体裁的基本特质,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Swales指出,话语共同体具有6种特征:(1)每一个话语共同体都具有一系列被广泛接受并认同的公开目标;(2)话语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具有相互沟通的机制;(3)话语共同体运用成员之间的参与机制优先提供信息并作出反馈;(4)话语共同体使用多种类型的体裁来达到交际目的;(5)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使用某些特殊的词汇;(6)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身份”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知识获得。(Swales 2001:24-27)

以Swales的研究结论为指导,并结合商务英语的自身属性,我们认为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1)商务英语的共同目标是完成商务活动,维系或建立良好的关系;(2)商务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包括口头、书面和网络。口头包括会议、新闻会和口头报告等;书面包括信函、项目建议书和合同等;网络包括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3)商务话语共同体中有一些常用的固定体裁,这些体裁包括信函、报告、合同、备忘录、会议记录等,每种体裁都有自身的语言和结构特点;(4)每一种商务活动都有其自身的交流机制,商务话语共同体的成员都须掌握这种交流机制,这种交流机制也表明商务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身份,共同体中的成员即使没有参与某项商务活动,也能够了解并掌握该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步骤;(5)交流的信息随目的不同而变化相应不同的体裁,如信函、合同和报告等;(6) 在商务话语共同体中,每一种商务活动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词汇,这些特殊词汇在其所处共同体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4 基于商务话语共同体的体裁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

4.1 分析方法

基于话语共同体的体裁分析主要以交际目的、交流机制和特定词汇三个方面为视角。商务语境中的交际目的是指商务篇章所达到的最终结果,如信函是提供信息、建立友好关系;合同是为了确保商贸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不同的情境下,又分为不同的具体交际目的,如信函分为祝贺、理赔等;合同可分为销售、租赁等。通过对交际目的的分析来明确体裁类型和沟通方式,并分析语篇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具有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交流机制的分析包括个体所选择该种体裁的意义以及个体如何参与到这种沟通中来,读者和作者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背景才能具有这种交流机制,并获得商务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身份。通过交流机制的分析可以确定作者和读者的身份。

特殊词汇分析包括词汇在商务语篇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些特殊的词汇也是商务语篇区分其他领域语篇的一些个性特征。

4.2 案例分析

1)交际目的分析。写信人根据自己的期望阐述具体的交际目的,如卖方向买方发货,通过信函想提醒买方检查货物的完好性,以便进一步增加对方订货的兴趣。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卖方还会涉及很多细节,如日期等,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而采用书面信函这种沟通方式,作为记录也便于保存,是商务活动的证据。如“On or before May 5, 2010”,“Miami headquarters”这些确切的日期和地名体现了语言在传递信息时的完整、准确和简洁。如信函开头用We will表明卖方对买方的诚恳意愿。

在信函中间部分使用短语如:“billed C.O.D”说明发货细节; “take extreme precautions against damage”和“you should check”说明运输方式和注意事项。使用Although we...you...的结构表明卖方的诚恳态度。

在商务活动中,有成交意向的买卖双方为了说明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合同,其普遍的交际目的是通过合同的订立,确保商务活动顺利地进行。其具体的交际目的是出卖人转移物品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合同中使用的语言通常正式保守,避免使用弹性较大的口语词、俚语、方言等。如不用begin而用commence,用purchase代替buy等。而在句式上要求能够准确严密地规约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如“shall be deemed”这种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客观、平实,“when”重句的使用进一步补充了主句需要满足的条件从而使内容严密完整。

2)交流机制分析。交流机制体现在对信息的传递上,如The posters will arrive by United Parcel, billed C.O.D. 句中的C.O.D.是商务活动常用的付款方式,是cash on delivery的缩写。在对意外情况处理的描述中,会提到,如“premium”和“policies”等内容。这里 “premium”是指被保险人参加保险时,根据其投保所订的保险费率。“Policies”是指保险单,是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签订的一种正式保险合同。只有掌握相关的商贸知识,才能识别信息的含义。在商务合同中,用“acceptant”和“offer”分别指承诺和要约,前者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同意,而后者指一方希望与另一方订立合同。这些须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够了解,因此读者与作者应是具有一定的商法知识的人。在这里,商务和法律知识是商务话语共同体所具有的一种身份,只有具有这种身份才能隶属于该共同体,否则难以达到有效的沟通或获得同等的利益。

3)特殊词汇使用。商务信函中常用:dear, sincere thanks, best wishes,yours truly等词汇表达礼貌,这些词汇充分体现信函本身的特点。如“we will be pleased to ship...”和“we will ship...”就语言传递信息来看,都是表达“我方将海运……”的意义,加上“be pleased to”虽然在含义上差别不大,却向对方传递了礼貌和体谅这样一种情感和语气。

在商务合同中常用“In case equipment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which are requested in the contract, are found missing, BUYER shall be able to request SELLER for replacement.”这里用in case体现了语言的缜密和逻辑性,既要包含各种不同的情况,又要排除各种例外的情形,合同的内容既要强调客观事实,又不涉及个人感情。商务合同中频繁使用一些英语古语词汇,如“hereto”,“hereinafter”,“whereby” 等,主要为了避免重复和防止当事人对条款产生歧义。

5 结束语

本文从话语共同体的视角,对商务英语体裁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包括交际目的、交流机制和特定词汇的商务英语体裁分析模式,并据此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研究把话语共同体引入到商务英语体裁分析中,希望借此能进一步拓宽商务英语体裁分析的视域。在本研究中,没有对商务英语体裁结构得以形成并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商务英语体裁分析同样重要,这也是下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杜金榜. 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 外语学刊, 2008(1).

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 外国语, 1997(4).

Freedman, A. & Medway, P. Introduction:New Views of Genr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InFreedman, A. &Medway,P.(eds.).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nre[C].Portsmouth, NH:Boynton/Cook, 1994.

Holborow, M. Linking Language and Situation:A Course for Advanced Learners[J]. ELT Journal, 1991 (45).

Hyland, Ken. Genre an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M]. Chicago: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Swales, J.M. 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011年第6期

总第163期外语学刊

人际交流分析第7篇

关键词:网络空间交流 性别差异 话语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网络空间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诞生并使其迅速发展起来,这种以文字为基础的交流手段的产生,给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中曾给出了网络的定义,深入研究了虚拟网络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David Crysta,2001)。但是这种新的交流手段的性别研究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中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性别差异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通过语言中,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谢则融,1995(2))。本文所涉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换时使用的自然语言,包括 MSN、QQ聊天用语等等,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交流中的性别差异,旨在对网络交流这种虚拟环境中的男女会话的不同风格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 网络交际语的特点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或显现为话语中的上下文,或潜在在话语外的主客观情景(吴郁,1999),语言与语境紧密相联,在了解网络交际语的特点之前,首先对其语境特点进行初步了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人际交流手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仍然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交流的,因此,探讨网络语境是分析网络语特点的基础,它会使我们对这个虚拟交际中的语言有较深的了解,这个新语境的特点主要有(于根元,2001):

1、时空无阻碍。网络让人们的信息时空交流无阻碍化,不需要统一的时间,更不需要统一的地点,人人可以随时接收来自全球的信息,可以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送你的个人信息。

2、语境的残缺。语境和语意相连的上下文关系可以称为小语境;交际者的信息如性别、年龄、身份、交际的目的等可以称为中语境;交际者以及周围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可以称为大语境。(于根元,2001)然而,在网络空间交流中,中语境有严重的残缺,其主要表现在网上交流,因为交谈的双方没有关于对方的爱好、性格、性别、年龄等确切的基本信息,但是交流双方把对方看作是虚拟的交际对象,在没有了具体身份的阻碍的语境下,这种语言交流便成了最好的随意宣泄感情的工具。

3、主客体的统一。在网络的交流中,人们具有输出的自由,也有接收消息的随意性,既是语言的发出者,又是语言的接收者,使语言的主体和客体紧密的融入在一起。

4、对面不识君。在网络交流中,我们不但看不见对方的形象,也听不见对方的声音,我们可以隐姓埋名,也可以对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等全副武装,就这样语言成了网上自我的唯一标识,从而语言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的舞台。

5、书写方式的更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网络交际中,键盘的使用代替了笔的使用,书写工具变了,规则也改变了,人们正用键符组合的变化敲打着键盘。

6、网上社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网络交流中,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主题社区,从而也反应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网络空间交流在未来将会成为人类语言的大写真,各种语言风格也会因此而百花齐放。

三、 网络交际中性别话语的研究

如果说两性会话差异是根深于他们的天性,那么面对面交谈的传统理论(Lakoff ,1975;Tannen,1990.)是不是仍然适合于非面对面的交谈呢?有许多学者,在社会语言学中研究男女会话风格差异用的语料都是英文,本文以中国男女在 MSN、QQ聊天用语做为语料,以部分QQ和MSN的两性聊天记录作为原始语料,共90段对话, 876个独立句子,约43200个词,把网络与性别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初步分析。

1、话语量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女唠叨,爱说话,在英语字典里有许多描述女性“罗嗦”、“话多”的词语,如prattle(唠叨)、gossip(闲谈)、chatter(喋喋不休)等。然而最近的理论研究却显示,男性的谈话量远大于女性,本文统计的是男女性在对话中的平均用词数量,在所搜集的90段网络对话中,男性的用词量达到了2857个,占总数的66.13%,女性的用词量为1843个,仅占总数的42.67%。因此,可以看出,男性在网络交际中的话语量远大超过女性。

2、简短回复语

简短回复语作为对话中十分常见的言语行为,因为简短回复是听者对说话人说话时所表达的主观意见,简短回复语可以划分为三种(尹, 2007(33)):(1)表示赞同,如:恩,可以,好的(2)表示惊讶:如不会吧,真的吗?(3)表示否认,如不准,不会、不可以等。这类回复的功能主要有两点(尹, 2007(33))[3]:第一,表现听者是否同意说话人的谈话内容;第二,必要的话轮转换衔接作用,在本文所搜集的90段对话中,男性共使用了103个简短回复,而女性则使用了89个。由此可以看出,男性运用简短回复比女性多。

3、对话中的合作与协调――插入和打断

在话语交流中,要维持谈话顺利进行,就需要谈话双方的合作与协调,但这个过程却受到人际、语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时常遭到破坏,男女性分别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类型的角色。在以往有过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女谈中比男子更加合作,而男子则经常以打断对方强占谈话的主动权。根据本文收集的90段对话中共有78处打断的情况,其中男性共打断47次,女性打断33次。这个数据也表明,两性会话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打断对方并控制谈话,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打断谈话表明了权利和支配,打断谈话者获得了交谈的控制权。(Coats,1986)。

4、符号词

目前各大聊天软件几乎都为网民们配置了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及其他符号,比如说要表达大笑,对应的表情符号是“O(∩_∩)O”,小猪的笑“~ O~ ”茫然“?-?”等网络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形象化语言的使用是网络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所选用的90段对话中,男性总共运用了209次形象化语言;女性总共运用了192次形象化语言,从这个数据看,在网络语言中,男性运用符号词比女性适当多一些,这同传统理论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形象化语言有一定的差异。

四、 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流作为一种人际交流手段,这个虚拟空间给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机会,但是在网络空间交流中,男女性依然存在会话差异,本文用数据浅析了两性在网络交流中,在会话量、对话中的合作与协调等方面仍然存在性别差异,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希望能更好地促进人们的网际交流。实现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Coates J.Women,men and language.Second edition.Longman:London & New York,1993.

[2]David Crysta,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

[3]Lakoff R.Language and Woman'sPlace[M].NY:Harper & Row,1975.

[4]Tannen 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NY:Willian Morrow,1990.

[5]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6]谢则融.社会文化在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上的反映[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