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合集7篇)

时间:2023-03-08 15:31:18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1篇

贫困大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据统计,贫欧各国困生约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5%-20%左右。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村或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雄厚、可恃的家庭经济基础,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人际交往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现象,是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增进交流、协调关系、促进健康、完善个性。

我们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普遍特点是:人际交往动机缺失,自我效能感差,人际交往的敏感性与其他学生相比差异显著。约占78%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愿意接受别人善意的同情,常常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性自卫。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基本是围绕着学习和生活发展起来的,而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是建立在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在学习上,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维持型的;在生活上,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生存型的。另外,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趋利性、物质性等不良现象使不少贫困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的动机上发生错位。

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需要。虽然贫困大学生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都知道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为什么那么多贫困大学生又要有意压抑自己人际交往的需要呢?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己“没钱”的困窘和周围其他同学“有钱”的对比,是他们有意压抑自己人际交往需要的主要原因。正是有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没钱”与“有钱”的对比,使很多贫困大学生自我角色定位有偏差,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评价过低,在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则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即使与同学交往,也往往把握不好分寸。他们的人际交往动机常常以一种自卑心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孤僻、抑郁、压抑、猜疑、羞怯、妄自菲薄、缺乏自信、焦虑紧张、不知所措等。有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有的行为失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轻生的念头。

由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敏感性较强,他们交往的对象也有较强的选择性。他们将社交圈子局限在较狭小的范围内,一般是同班少数同学、宿舍同学或老乡。他们人际交往的频度明显低于其他同学。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形式也比较单一,请客吃饭、旅游等形式的人际交往形式很少问津。贫困大学生交往朋友的数量少、频度低,且主要是同性朋友。贫困大学生也渴望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但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往往力不从心,支付不起高昂的“玫瑰”成本,尤其是男生,很难潇洒地掏腰包。经济问题不仅制约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妨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缺失既有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他们本身的主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是:许多贫困大学生感到与周围的同学难以相处,周围的同学也觉得不少贫困大学生难以相处。

二、重建和优化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

面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缺失的现象,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他们用积极、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去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适应大学生活中多样化的人际关系。

1.贫困大学生要客观认识事物,降低人际交往中“贫困”浅意识的敏感性,重建和优化人际交往动机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贫困大学生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个性特征千差万别,心理素质和心理状况呈现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我们的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也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人际关系无论在内涵或外延方面都发生了微妙而又复杂的变化。贫困大学生要客观认识事物,正视差异,克服以偏概全等错误观念,采取积极的态度,存大同,求小异,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自信心,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进行自我调适,重建和优化人际交往动机。贫困大学生还要克服人际交往的知觉偏差,降低人际交往中“贫困”浅意识的敏感性,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增进个人人际交往的魅力。

2.学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缺失人际交往动机的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

人际交往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尽管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但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强烈需求,有融入群体的迫切愿望。

学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缺失人际交往动机的现象,破解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缺失的难题。我国社会虽然已经实现了总体小康,但在一个较长时一期内,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依然较大,高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缺失暴露了整个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阶层分化等问题。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健全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体系。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2篇

语文能力一词在我国已经用了几十年,但仍是一个尚未科学定义的泛概念,在大家头脑中含义虽大体相同,认识却并不一致。在日常生活中语义不严格界定影响不大,但若想使语文教学科学高效,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认识混乱、内容杂乱无序、方法无一定之规、教学水平低下的混沌状况,就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全面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建构起汉语文教学的理论体系。这样,科学界定语文能力这一语文教学论的基本范畴、核心概念,就是当务之急。语文能力这一概念涉及心理学与语言学,对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极其复杂的运用语言的言语活动。它关联着人类个体和社会活动的所有方面,内涵复杂,学术界至今认识并不一致,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界定可能尚需时日。

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界对语文能力的认识不断有所进展,认识在步步深入。语文教学法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语文能力应属言语范畴而非语言范畴的观点,科学高效培养能力的语文教学理论正在建构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正在由感性经验性活动,逐渐向理性自觉性活动发展。但是,语文课程标准造出“语文素养”“三个维度”等新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新混乱,能力的概念被淡化,技能与能力也区分不清了。课标的“创新”使得界定语文能力的内涵与外延的工作更加紧迫。

课程改革开始后,我参与了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的研究。在本课题中,我和国内知名的教育心理测试专家漆书青教授共同界定语文综合能力为:个体在交际过程中运用语言工具的整体性能力,由语感能力、言语交际能力、言语调控能力三要素构成。指出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发展中的能力,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性质有异、渐次发展的低中高三个阶段。(参见我与漆书青教授合写的《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一文,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语文综合能力,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研究它有利于对语文能力认识的发展。构成语文综合能力的语感、言语交际、言语调控三要素当然就是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但这仅是语文能力概念的局部研究,还需进一步研究语文能力概念的全部内涵与整个外延。

怎样进一步认识语文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喜欢引进国外特别是西方的观点,诸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之类,还爱叫“理念”。我为七十老朽,学不懂这些“理念”。我的方法是立足事实,尊重事实,从事实的共性、关系中找规律,而不套理论,不靠引用,扬弃那些标新立异的洋的或土的搬用或臆造的概念。就认识语文能力而言,我认为必须弄清人类千万年来话语活动的本身,坚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参见拙文《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载《教育研究》1994.7;《实事求是探求语文教学规律》,载《中学语文教学》2004.4)从古至今一个不变的事实就是――语言是适应人类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现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承认这一事实探讨才能进行,否认这一事实便失去了讨论的基础;否认这一事实就无法认清语文能力,不能建构语文教学的科学理论。

二、语文能力是个复杂的概念系统

基于人类言语交往活动的事实,运用一点系统论常识,我认为语文能力是一个系统概念。

数十年来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能力是相应活动所需的稳定的经常起作用的心理特征。语文能力就是语文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是在相应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但言语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外显的,将活动的方式方法加以规范化、固化就是技能,而技能则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能力与技能是两个相关而不同的概念。语文课程标准混淆两个概念,是个严重的常识性错误。

首先要弄清的是,“语文”“语文活动”是什么意思。对此,我曾指出语文是言语,语文活动就是言语活动(参见拙文《语文“姓”什么?》《语文课是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期、12期)。因此,从人类语言的本源来认识语文能力,语文活动就是人类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往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言语交往活动;那么,语文能力当然就是人类个体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言语交往活动的能力。

人类最初只有口语,只有面对面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口语交际,我们称之为人类运用语言工具的直接交往活动。交往的个体必须具备口语直接交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自然分为说话能力、听话能力两个相关联的因子。人类的口语直接交往及相关能力、说和听的能力,该有百十万年的历史了。口语、口语能力使人根本区别于动物,为人的思维提供了平台,人的思维、认识能力得以发展,文化得以积淀传承。但由于口语的时空限制,人类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极其缓慢。而人类终因形象与抽象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出了记录口语的符号――文字,出现了可以不面对面,不用口语而是通过文字的中介进行的间接的书面交往活动,掌握文字的个体开始具备书面间接交往能力,即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人类终于走出野蛮开创了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由此得以不断加速发展,使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远大于此前的千百万年。

通过上面回返本源的回顾,我们得出,这个泛语文能力即言语交往能力。就言语交往活动方式而言,分为口语直接交往(交际)能力和书面语间接交往能力两个相关而又并行的方面;再进一步分解为说话能力、听话能力和写作(写话)、阅读能力四种单项子能力或说基本因素。以上所述基本上是数十年来语文教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这里仅理了理关系而已。然而这还仅是语文能力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言学、心理学都认为,言语与语言是两个相关而不同的概念,并且均指出语言是人类话语的社会共性部分,是指话语的民族共同词汇和语法系统,且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而一个民族的个体要进行言语活动,就必须首先掌握这种语言,即掌握民族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掌握民族语言也是人类语文活动的一部分,掌握民族语言也是一种能力,即语言能力,也应是语文能力系统的构成部分之一。

语文能力――言语交往活动能力中的语言能力,即语感。语感也是人类一种特有的心理特征。个体所掌握的用以言语交际的民族语言,是以语感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在《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一文中我们提出“语感能力,简称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最基本的因素”,“人们在言语活动中是凭语感来理解吸纳与表达生成的”;“语感就是个体对语言现象直觉感受、判别、领悟、贮存,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表达生成的评估监控能力”;其实“语感就是民族语言在人们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思维推理的直觉把握与运用”。语感也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就汉语语感来说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字感、汉字感,包括词在内,用西方语言学来套就是词汇感。若回到能力,字感即汉字能力,它也包含两个因子,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二)语句感,包括西方语言学的语法感,即语句能力,同样包括两个因子,一为识别语句能力、一为构造语句能力。汉语根本不同于印欧语言,百年来用西方语言理论来套汉语,来指导汉语文教学,背离了民族传统,不符合汉语的实际,使汉语的研究与教学都走了弯路。对此我无力深入研究,这里推荐北京大学徐通锵先生的《基础语言学教程》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他完全正确地指出汉语的基本单位是汉字而印欧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句,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这本全新的语言学论著,值得汉民族的语文工作者好好读一读。

构成人类用语言进行交往活动并与活动的方式、方法相应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交往活动的内容是用语篇――在书面语中表现为文本来进行的。人们进行言语交往活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不是孤立的语句,更不是单个的字词,而是围绕具体交际意图由一串连贯语句构成的语篇、文本。语篇、文本是言语活动的基本组织成分。因此,运用语篇、文本能力同样是构成语文能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篇(含文本)能力包括语境、语用与语体、文体两大方面。

(一)人们的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进行的,都要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无论是生成语篇文本还是解构语篇文本,都绝对离不开语境、语用规则。现代语言学对此已越来越重视了,已有很多论述、专著,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的,这里不再赘述。语境与语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系统中直接关联语意、关系交往目的实现的十分重要的构成因素,而语文、语文教学界长期以来对此认识重视不够,这一状况需尽快改变。语文工作者特别是教师需要大大加强心理学和以语用学为主的现代语言学的学习。

(二)语体与文体,是语篇、文本的基本构成因素,与之相应的能力,也是构成语文能力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语体与语篇、文本是相关而不同的两类概念。语体,我指的是人类千万年来在不同用语目的、不同语境条件下形成的基本的特征不同的言语类型。语言是因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交往需要而产生的,言语交往双方互相传递的一般是客观事物的情况、过程,反映的是人和事物的状态、自己的看法认识观点,其用以表述的言语特征是求实求真,我称之为写实的交际言语语体;同时语言一旦产生人们也用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像、虚构形象,形成了求美求善的文学言语即艺术言语语体。而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展,人们要求更深刻、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写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抽象概念、准确判断为特征的科学言语语体。交际言语、科学言语和艺术言语就是人类所使用的三种基本语体。而语篇文本是语体的具体运用,一般写实为主的记叙文(下述之“文”包含口语语篇)主要运用交际言语,也可局部运用科学与艺术言语;而说明、特别是议论文的主体,应是科学言语和交际言语,当然也不排斥局部的艺术言语;而各种文学体裁的主体当然是由艺术言语构成,同样不排除科学言语的因素。运用不同语体、文体的能力当然是语文能力系统基本结构因素之一。而不论是写实求真的文章还是虚构求美的文学作品,所有的语篇文本,都具有共同的构成因素,即大家熟知的主旨(中心)、材料、结构、表达方式及语言,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样是构成语文能力系统必须具备的元素。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一个过程。由交际目的意图的形成、实施,到活动完结实现交际目的意图,整个过程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也是在不断演变的。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交际者需要不断调控自己的言语行为,与此相应的言语调控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系统的构成因素。

上述语文能力系统的诸因素、因子,有着内在的客观的有层次的逻辑关系。为既节省篇幅又便于理解,图示于下(注意,为使图形简洁,低层因素省去了“能力”二字):

上述只是语文能力系统的一个基本框架。分解最多的部分也只分析到第四层,它的每一部分都还需进一步向深层剖析。特别是主体核心部分――言语交往活动能力,分解到说话、听话、写作、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作多层分析,才能认清语文能力,才能找到培养语文能力相应的技能体系,才能建构起从低到高有序的教学内容体系。这里仅以阅读为例。阅读文本的基本方式是朗读与默读。往下均可细分,这里仅提默读。就对文本的读解程度而言,可分为精读、浏览和跳读(两者可合称略读);就速度而言,则分为缓读(一般阅读)和速读(一种需经过专门训练的真正眼脑直映的高速阅读方式);就目的而言,又可分为理解性、评价性、欣赏性、搜寻性、查考性、消遣性等阅读类型。现在一些人倡导的创造性阅读应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阅读,与上述各层各类阅读均不相同,因为它的注意中心完全发生了变化。上述种种类型阅读的注意中心,都是作者所写的文本,文本所表述的信息、观点,本质是读者在与作者间接交往;而创造性阅读注意中心却变为读者自身,读别人的文本的信息观点为着形成自己的信息观点,实质是准备与人交往。而且创造性阅读时要灵活综合运用上述各种各类阅读,是研究者采用的特殊阅读类型。这种阅读才是真正的探究,真正的创造性阅读;不能把理解过程中的一般性个性因素低俗地认定为创造性阅读。我们不可能要求一般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进行什么创造性阅读!

三、语文能力系统内在关系及层级性

语文――言语活动是人类客观存在的活动,尽管极其复杂,涉及人类生存活动的所有方面,但却是有序有规律的。因为它是民族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客观存在了千万年的活动,它必定存在着共性,必有客观规律等待人们去认识。上述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就是一种共性,我想不会有人否定它们的存在。既是客观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客观存在,而众多因素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并且有着层级性。层级性也是一种序。认清语文能力的内在结构、关系、序,便大大有利于认识语文教学,使之也成为有层次有序的理性活动。

语文能力系统由言语能力与语言能力两大基本层面构成。首先要区分语言与言语,区分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长期的混同使我们误以为语法之类就是核心的语文知识,结果是费时难学而无大用,教学得不偿失。其实语言是一种抽象认识、抽象概念,是存在于具体的言语中的。对个体而言,要的是言语而非语言。人们是通过言语、言语能力来掌握语言而非相反。至于从具体的言语活动中抽象出的词汇系统和理论语法是语言学者的创造,非一般人所必须。切记,文盲不学语法一样用语言交际,四五岁的孩子便初步掌握了民族约定俗成的规则、语感状态的本体语法。因此我认定,语文能力是以言语能力为本,为主体,语言能力从属于言语能力,而不能相反。

但又必须认识到:个体只有掌握了民族语言共同的基本词汇――汉字和规则(约定俗成的本体语法),才能进行言语活动。因此,我认为体现个体语言能力的语感、汉字感与语句感,是语文能力系统的基础层,或许可称之为前提性基础层面,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培养发展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万分重要,再也不该忽视。同样,造句特别是理解语句的能力应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句是表意的基本单位,应切实下大工夫培养才行。

语篇――文本能力,也可称为篇章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系统的基础层面之一。多年来对篇章一般比较重视,对其内含的认识也较有基础(已形成一些相关学科)。不过一般是从篇章知识、写作知识角度去认识,要转换为能力角度并不困难,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心理特征就是能力嘛。但语文课标公布后,片面强调“感悟”,不重分析,已造成对篇章知识、技能的淡化,实际上就是对篇章能力的轻视,何况本来对语境、语用就认识重视不够。对此亦应引起高度注意。

语文能力系统的主体层面,当然只能是言语能力、言语活动能力,也即言语交往(交际)能力。人们一般把语文能力仅视为听、说、读、写能力,这种认识由于抓住了构成主体的基本因素因而是有合理性的。但是这种认识是不足的,需深入发展,写作拙文就为这个目的。仅是笼统地认识言语交际,仅是区分现代语与文言是不够的。今天要从语言的交往本质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据此,我将言语能力分为低中高三个层级:

1.底层即低层,是言语能力的个体素质层。说、听、写、读四种能力是构成言语交往能力的基本因素,作为因素性能力是个体可以而且必须具备的。个体具有说话、听话能力,才能与其他个体进行口语直接交往(际)活动;只有具备写作、阅读能力,才能与人进行间接的书面交往(际)活动。应该注意到,听说读写活动及其相应能力是可以在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的。虽是社会交往的构成因素,也可离开交往而存在。个体自言、自听、自写、自说,这也是一种活动,自己可以和自己“交往”嘛。故我称为言语交往活动能力的基础层、底层,构成的基因成分。

2.中层,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言语交往能力为社会实践层。语言因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而产生,口语直接交际、书面间接交往,两者均是社会言语交往的实践层面,说听、写读是因这两种交往而分别形成的。口语交际是所有正常人天天要进行的活动,书面交际(注意!写作和阅读都是交际、交往)也是所有文化人少不了的活动。这两类交往活动常常是分别进行的。因为是现代人天天都要进行的活动,与之相应的能力是言语交往、交际的实施层,我称为中层,即中间层。

3.高层,口头言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言语交往能力综合运用层:言语综合能力,即《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所述的语文综合能力。人类自从产生文字、形成书面语之后,便逐渐形成了同时综合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交往活动,而且社会越发展这种综合运用越需要,越显得重要。现代社会生活凡是较重大的交往活动,往往都需要同时运用口语和书面语,需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求职、签订合同、公证、诉讼、会谈、访谈、研讨、论争等等均如此。语文综合能力――依据社会交往目的、任务的需要,择优组合听说读写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完成交往活动的能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言语交往能力,它处于语文能力系统的顶端。

四、言语活动的范化和异化及语文能力的社会本质

这是一个正本清源的问题,指向当前语文教学片面强调个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近些年一些人片面宣扬“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没有惟一答案”;滥用创造性阅读的概念,主张什么“个性化阅读”;张扬所谓“个性化写作”,写作只为自己不管读者,简直由意识流变成了荒诞流!就是说,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界涌起了一股片面夸张、强调言语活动中的个性,割裂交往双方,忽略、忘记言语活动社会共性、社会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已经在把语文教学引向歧途,必须引起我们严重的关切。为此,必须重新认识言语活动与言语能力的社会性本质。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一个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客观事实:人类因群体内个体与个体间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将一般动物的叫声发展为语言。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成为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的工具、学习的工具,成为人类社会积淀传承文化、促使社会发展的工具。这是任何批判工具论、批判科学主义的人永远否定不了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活动是社会个体与个体间的社会性活动,而非孤立的纯个体的个性活动。说与听是个体之间的社会际活动;记录口语的写作是为了给别人阅读,阅读的是别人写的文本,读写仍然是个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往,只不过不是面对面(当然可以面对面写与读),而是通过文本作中介来进行的间接的交往活动,这仍然是社会性活动,与口语一样必须遵守语用原则。与言语交往活动相应的言语能力的本质,自然也应该是社会性言语活动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语文能力既是个体心理问题,更是社会心理问题。语文教师除应学习普通心理学外,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可惜社会心理学对此的研究还很不足。

言语活动是个体间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它就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这两重属性的关系如何,值得我们去深入认识。语言的产生与社会交往的功能决定它的社会性本质,此外,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双方,必须依托社会约定俗成的共性的字(词)汇与语法,必须遵循社会约定俗成的共性的语用规则,必须基于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的共同语境,交际双方必须处于共同的由双方情况交织形成的具体的话语情境(语境),使用共知的能相互理解的表达方式……就是说必须遵守该民族言语交际的共同规则、社会性规则,使言语活动规范有效,我将此称为言语活动的规范化,简称范化。但也必须看到,交际双方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个体,个性必然渗透到共性的活动中。交际的共同规则会受到个性的冲击常常会发生变异,出现某种新的特质,我将此称为言语活动的异化现象。

范化和异化也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常态是范化处于主导方面,异化处于次要被约束的地位,这样交际、交往才能进行。若双方都以个性的“理念”行事,我行我素,异化处于主导地位,不遵守共同规则,交往是不可能进行的。但异化并非全是消极的。异化的结果是突破常规出“新”。不过一般说“新”有两种情况:(一)能适应具体交际语境,体现真善美,被对方、社会接受,这便是创新,影响所至可能成为新的言语交往规则,形成新的规范,推动着言语活动的发展;(二)背离具体的交际情境,给人以假恶丑,不能为对方、社会所接受,便会被社会所扬弃。因此,我们说合理的异化恰恰是言语活动发展的动力。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言语活动和言语能力的社会本质,坚持共性为主;但也必须承认它的个性,有区分地对待个性现象。要记住,千万人阅读的都是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惟一的特定的哈姆莱特,一个要报父仇的王子。必须老老实实、正确理解作者创作的文本,认清文本意图、主旨、特别是形象的惟一性,读者读解文本时头脑中再造的形象具有差异性、个性,这是必然的,但不能背离作者文本这个“惟一”。至于一般写实的文章,特别是说明议论的文章,它的中心主旨、观点、内容都是惟一的,更不容读者个人任意曲解!写作也必须考虑读者,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语用原则。要记住写作仅是间接交往的一方,与你对应的是读者一方。言语――语文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个性;言语――语文能力是基于个体心理,更是社会心理问题,即使是对待个体言语心理因素也在于认识、把握个体心理的共性方面,而非纯粹的个人的个性因素。

五、语文能力概念系统是动态发展的

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言语活动是动态的过程,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交往,它的构成因素一直处于变化运动之中,此不多言。(二)社会的言语活动、个体的言语能力,都是由无到有、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的言语活动,相应的言语交往能力,包括读写听说能力,是怎样由低到高发展的,至今研究不足,需加强研究。个体言语能力的形成发展,对语文教学而言更有直接的重大意义,对此同样认识研究不足,更急于加大研究力度。我们的语文教学长达12年!小学一年级学生与高三学生相差多么大啊!他经历了儿童、少年到青年的变化,而我们的语文能力呢?说来说去还只是“听说读写”!初小、高小、初中、高中,语文能力有什么不同?到底发展在哪里?有什么质的差异性?过去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都不清楚!这样教学自然也清楚不了,这样教学水平怎么能高呢?

在《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初探》一文中我们指出,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发展中的能力,经历着各具特点的三个阶段,由自我核心言语交往能力水平,经过你我之间言语交往能力水平,发展到初步社会言语交往能力水平;各阶段在语感、言语交际和言语调控三方面都各具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有不同的核心、动力。低段的核心在汉字能力,中段的关键是真正养成阅读能力,高段则应注意初步的写作能力、篇章能力。我们所论的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言语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

那么中学呢?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在继续发展,那么它们的阶段特征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呢?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水平仍应与其生理、心理,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相应,分为有明显质的差异的两个阶段。初中,与生理迅速发育、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独立自主能力开始形成相应,为社会交往能力全面基本形成阶段;高中,则与其生理开始成熟、理论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社会自主性初步形成、将成为社会公民相应,语文能力进入综合运用全面扩展的阶段。

语文能力的发展与个体所能运用的言语语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或者说言语语体的演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语文能力发展各阶段的特征,以便语文教学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形成更全面更系统更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言语――语文能力。依据自古以来汉民族儿童言语能力形成发展的实际,可分五阶段,其特征如下:

小学分三段:初小,为充分利用艺术言语(韵文)集中识字,开始萌发书面言语交往能力的阶段;中小,则应交际言语(各种日常社会生活、科技等通俗读物)和艺术言语(童话、寓言、小说等读物)并重,但目的仍在于日常交际言语能力的发展;高小,在语体上与前段无明显差异,为继续发展阶段,不过要开始关注学生日常交际语体篇章能力和间接交往能力的发展。整个小学阶段重点都应在促进学生日常交往语体、日常交往能力的发展,艺术语体服务于交际语体,一般不必进行正面的艺术语体――文学的教学,而科学言语的因素正在逐渐积累中。

初中,应是日常交际语体――交际言语能力全面形成的阶段。这时艺术言语仍旧要服务于交际言语;但应开始文学常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正面区分交际言语与艺术言语。初中是科学言语能力正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只有抓好以科学言语为基础的说明议论文的教学,才能真正起到基础课程的作用,才能有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初中是交际言语、交际言语能力与科学言语、科学言语能力并重发展的阶段,一定要基本完成社会言语交往能力的培养任务。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3篇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通过运用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促成了社会中个体与个体间的结合,并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样,人际交往在军人群体中以官兵关系这种稳固而特别的形式反映出来,体现出军人在军事活动中所形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军人社会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进行人际交往,密切官兵关系,关键是要用辩证思维认识并解决新形势下影响官兵关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官兵关系体现时代性特点,将构建和谐的官兵关系作为构建和谐军营的重要支点。

一、青年官兵人际交往新变化及原因

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促使当代青年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部队青年官兵人际交往趋于复杂,发生诸多新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方位、多色彩等特点。

(一)交往方式多元化

当代信息化交往手段使青年官兵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交往方式不断翻新。较之传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书信、联欢、聚会等方式,青年官兵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短信、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方式来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交往表现出虚拟化、多元化、便捷化以及以知识和信息为缘的“信息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趋势。

(二)交往范围开放化

当代青年官兵人际交往大大打破了时空限制,其交往范围不再局限于本部队、本单位范围内,交往触角突破建制,向广度扩展;突破层面,指向机关,有的甚至与高层机关有联系;突破军营,军民共建、军地联谊等活动增多,青年官兵与地方交往日趋频繁;冲出了正式群体的范围,超越了“血缘”“地缘”“业缘”的局限,由感情上的认同和心理上的共容向锐意进取、求知成才转变。

(三)交往内容多样化

以往青年官兵的交往主要在军营里,交往内容以聊天闲谈、访友叙旧、交流感情为主。而当今,青年官兵交往的内容则日益广泛,就日常具体交往内容而言包括爱好兴趣、文化知识、生活常识、情感、对他人的看法、人生哲学、学习经验、恋爱观点、各种信息、国家大事、社会风气等,可谓应有尽有,包罗万象。交往内容的不断扩充,使官兵日益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再加上交往方式的多样,大大丰富了官兵们的交际生活,扩大了他们的眼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四)交往动机趋利化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前青年官兵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强烈的公关意识,交往中常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看重有权的,有钱的,目的就是为在部队发展实现诸如入党、考学、转士官等更多个人目的铺平道路。对我有用的,主动接近,频繁交往,培植感情;对我无用的,则避而远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年官兵人际交往中实惠性需求增加,交往社会化特征凸显强化。

(五)交往界限淡化

青年官兵与异性之间交往界限在过去是非常清晰的。而当今的青年官兵认为异性间的友谊是存在的,可贵的,应该大胆追求。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来自多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与以往的青年官兵相比,当代青年官兵对与异往的认同度更高,交往意识更强,热衷于通过各种方式结交异性朋友。在现代的军营里,青年官兵入伍前恋爱的比例逐年增高。

(六)交往思想隐蔽化

著名社会学家雷斯曼指出:“同辈团体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社会机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以同代之人作为引导和定向。”尽管社会开放程度日益加大,交往范围更广,更有层次性,而注重与同龄人之间横向交往,忽视同其它年龄段的人进行纵向交往仍是当代青年官兵社会交往的一个特点。当前,官兵间的年龄差距拉大,导致士兵心里有事不轻易告诉干部,很难摸清他们的真实思想。说假话,报虚情的现象增多,官兵之间存在“代沟”。

二、青年官兵交际变化对官兵关系的影响

青年官兵在人际交往中的新变化,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人际交往的功利意识日益加强,在交往中重视利益与效率的实惠,而感情因素、伦理观念则从维系人际关系主要纽带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下来。青年官兵交往的面越来越广泛,交往的对象大大拓宽,但交往的深度,尤其是感情深度却不断在弱化。主要表现在:

(一)同甘共苦的战斗情谊淡化,官兵之间情感的向心力减弱

我军良好的内部关系和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是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当前,部队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青年官兵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已不同于战争年代官兵的追求和向往趋向一致,官兵间同甘共苦的战斗情谊淡化。此外,部队成分的变化也给官兵思想感情上带来新的变化。如干部的来源已由过去基层土生土长逐渐向“学生官”转变,高中毕业考入军校和从地方接收的大学生干部逐年增多,这类干部由于缺乏当兵的完整经历,因而对兵的感情缺乏一定的基础,加上官兵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客观上拉开了官兵之间的感情距离,离兵现象普遍;战士对干部敬而远之,不愿意吐露衷肠、沟通交流。感情上的疏远,心理上的隔膜,容易导致官兵之间产生磨擦和矛盾,使官兵间传统的兄弟情、同志谊淡化。

(二)尊干爱兵的同志情谊硬化,官兵之间情感的距离拉大

价值观念的变化是诱导人际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多元的价值观念致使青年官兵人际交往发生转变,从以名正实到以实正名;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从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希望个性发展能得到对方的尊重。一方面,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一味强调个性自由,将对理想的追求变为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逐,一些官兵以工具性的观点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很可能削弱部队所强调的集体、一致和纪律,使得我们传统官兵一致、尊干爱兵的官兵关系受到挑战。干部层面,以“老”眼光看“新”战士,对新生代的兵存在偏见,拿现在战士的缺点与过去战士的优点比,不能辩证地看待他们身上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战士层面,随着士兵素质逐渐提高,民主、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对干部不再言听计从,不再百依百顺,服从意识有所淡薄。官兵情感上的对峙,使官兵关系疏远。

(三)传统的官兵情战友爱庸俗化,官兵之间情感的基础脆弱

人际交往中的互惠观念、实用观念、等价交换观念等,影响了官兵间纯洁感情的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官兵把市场经济交换原则引入正常的人际交往,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干工作、办事情、与人交往等都是从有无利益的原则出发,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有些战士为了达到在部队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在入党、入学、转改士官等问题上,想方设法“找老乡”“拉关系”,一些干部则抵不住诱惑,收下礼品,将正常的关心战士转成私人照顾,官兵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被互相利用所代替,破坏了正常的官兵关系,官兵之间关系变庸俗了,相互之间带有明显的互利性,官兵关系本质中体现官兵情、战友爱的应有之意,因缺少坚实的情感基础而变得扭曲。

三、适应青年官兵交际变化改善官兵关系的对策

(一)找准密切官兵关系的情感“融合点”

时展了,条件变化了,形势任务也不同了,但我军的优良传统没有变,性质宗旨没有变,官兵一致的原则没有变,凝聚官兵之情的基础没有变。和平时期,打牢官兵间的感情基础要突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坚强决心来凝聚军心、汇聚真情,来拨动官兵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同频共振”。在战争年代,官兵能在为共同目标和任务的不懈奋斗中结下血肉相连的战斗情谊;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官兵同样能够靠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成无坚不摧的团结力量。

(二)进行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教育

在青年官兵人际交往过程中,把握交往的内在规律,遵循平等尊重、诚实守信、求同存异、互补共进的正确交往原则对于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官兵正确的交际观,强调交往中的同志情、战友爱,防止庸俗化。重视现代交往意识的培养,把他们交往的兴趣和重点逐步引导到知识、理想信念和技术、专长传授等有益交流上来,使人际交往成为提高自身素质,丰富人生经验,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的手段和途径,不断向积极的方面和更高的层次发展。教育引导官兵端正人际交往的指导思想,增强交往中的鉴别能力。将防止官兵的不正当交往与提高官兵的交际能力有机统一起来。

(三)为官兵正常交往创造良好的条件

正确的人际交往舆论导向是改善官兵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良好的官兵关系是官与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基层部队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官兵牢固树立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督促每名官兵为建立融洽、和谐的官兵关系而努力。要适时举办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各种有相同志趣、爱好和特长的官兵一起学习、互相交流。要营造一种健康的舆论环境,肯定和表扬正常的交往,对不正当的交往要敢于进行批评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员外出,防止官兵同外界人员的不正当交往。

(四)加强对官兵不正常交往的约束

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不断规范官兵的交往,把官兵人际交往纳入法制化轨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官兵接触社会,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吸取营养,培养、锻炼、提高官兵的交际能力。既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对官兵交往不闻不问,放任不管的倾向;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那种看似坚决,但不现实的隔绝军内外联系,一味禁止官兵对外交往的倾向。

(五)提高干部的利益整合能力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4篇

在日常工作之中,基层公务员有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必须遵守,这就是工作礼仪。就时间而论,工作礼仪适用于基层公务员的一切上班时间之内。就地点而论,工作礼仪则适用于基层公务员的一切办公地点之内。也就是说,在一切工作场合,作为一般性守则的工作礼仪,是任何基层公务员均应恪守不怠的。具体而言,注重服饰美、强调语言美、提倡交际美、推崇行为美等四点,是基层公务员所应遵守的工作礼仪的基本内容。一、注重服饰美一般来说,公务员的服装应当合乎身份,庄重、朴素、大方。在工作中,基层公务员的打扮穿着是不宜完全自行其事的。因为基层公务员的服饰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其所产生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自身的教养与素质,所以对它不能不有所规范。注重服饰美,便是工作礼仪对基层公务员服饰所做的具体规范。进而言之,所谓基层公务员的服饰美,则又分为下述三点要求。(一)服饰素雅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中所选择的服饰,一定要合乎身份,素雅大方。切不可令其有悖于常规的审美标准,进而有损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名声。1.色彩少。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场合所选择的服饰,其色彩宜少不宜多,其图案宜简不宜繁。切勿令其色彩鲜艳抢眼,令其图案繁杂不堪。2.质地好。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尽量选用质地精良者。如其正装一般应选用纯毛、纯棉或高比例含毛、含棉面料,而忌用劣质低档的面料。3.款式雅。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以其款式的素雅庄重为基本特征。若其款式过于前卫、招摇,则与基层公务员自身的身份不符。4.做工精。基层公务员的服饰虽不必选择名牌货、高档货,但对其具体做工应予以重视。若其做工欠佳,则必定会有损于基层公务员的整体形象。5.搭配准。搭配准,在此特指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注重搭配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服饰之美关键在于和谐,而服饰的和谐则又主要有赖于精心的搭配。(二)服饰庄重在讲究美观的同时,基层公务员在选择服饰时也不应对雅致有所偏废。基层公务员如果要打算做到服饰高雅脱俗,一方面应以其朴素大方取胜,另一方面则应要求其文明得体。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避免以下五忌。1.忌过分炫耀。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之中所佩戴的饰物,应当以少为妙。不提倡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场合佩戴高档的珠宝首饰,或是过多数量的金银首饰,不然便有张扬招摇之嫌。2.忌过分裸露。在工作中,基层公务员的着装不应过分暴露自己的躯体。不露胸、不露肩、不露背、不露腰、不露腿等“五不露”,便是对基层公务员着装的基本要求。此外,不使内衣外露,也不应被疏忽。3.忌过分透视。基层公务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不允许过于单薄透明。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基层公务员的内衣透视在外,甚至令人一目了然。4.忌过分短小。基层公务员的衣着,不应以短小见长。在任何正规场合,背心、短裤、超短裙、露脐装等过分短小的服装,都难登大雅之堂。5.忌过分紧身。选择过分紧身的服装,意在显示着装者的身材,而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之中显然是不适合这样的。(三)服饰整洁服饰整洁,是对常人的基本要求,每一名基层公务员自然也不可对此掉以轻心。基层公务员的服饰整洁,具体上应注意如下几方面。1.忌肮脏。在任何情况下,基层公务员都没有理由听任本人的服饰肮脏不堪。具体而言,既不应令其存在异物,又不应令其存在异味。2.忌残破。基层公务员在服饰一旦出现残破,即应及时对其修补或更换。听任自己衣着褴褛、服饰缺损,甚至以此为荣,是缺乏理智的表现。3.忌折皱。一般来说,基层公务员的衣着以平整为美。若其出现众多的折皱,即应及时更换,或熨烫平整之后再穿,否则便难有服饰整洁可言。4.忌乱穿。基层公务员在穿衣服、戴首饰时,必须遵守其既有的规范性做法。不能随心所欲地将其乱穿、乱戴。二、强调语言美语言,是基层公务员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之一。基层公务员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不能不要求自己做到语言美。在具体工作中使用语言时,基层公务员既要重视自己“说什么”,又要重视自己“如何说”。这就是说,语言的具体内容与表达方式这两方面的问题,均应为基层公务员所关注。不然的话,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语言美。(一)语言文明语言文明,在此主要是要求基层公务员在选择、使用语言时,要文明当先,以体现出自身的良好的文化修养。其具体要求有三:1.讲普通话。作为一个地域广大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基层公务员在这一点上必须身体力行。应当强调的是,基层公务员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不但反映着其较高的文明程度,而且也有助于其对外交流。因此,除面对外国友人、少数民族人士或个别不懂普通话的人员之外,基层公务员最好都要讲普通话,尽量不讲方言、土语。2.用文雅词。在日常性交谈中,基层公务员要努力做到用词文雅。用词文雅,并非是要求基层公务员在交谈时咬文嚼字,脱离群众,而是重点要求其自觉回避使用不雅之词。即不允许基层公务员在日常性交谈中,尤其是在公务性交谈中动辄讲脏话、讲粗话,更不能讲黑话、讲黄话、讲怪话。3.检点语气。语气,即人们讲话时的口气。它直接表现着讲话者的心态,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与外人交谈时,特别是在面对人民群众之际,基层公务员务必要检点自己的语气,令其显得热情、亲切、和蔼、友善、耐心。在任何情况下,语气急躁、生硬、狂妄、嘲讽、轻慢,都绝不允许。(二)语言礼貌语言礼貌,是基层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礼仪修养。具体而言,它是要求基层公务员在日常性交谈中主动使用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以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好之意。一般而言,基层公务员所须使用的基本礼貌用语主要有如下五种。1.问候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你好”。不论是接待来宾、路遇他人,还是接听电话,基层公务员均应主动问候他人,否则便会显得傲慢无礼,目中无人。2.请托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请”。要求他人帮助、托付他人代劳,或者恳求他人协助时,基层公务员照例应当使用这一专用语。缺少了它,便会给人以命令之感,使人难于接受。3.感谢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谢谢”。使用感谢语,意在向交往对象表达本人的感激之意。获得帮助、得到支持、赢得理解、感到善意,或者婉拒他人时,基层公务员均应使用此语向交往对象主动致谢。4.道歉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抱歉”或“对不起”。在工作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带给他人不便,或妨碍、打扰对方,以及未能充分满足对方的需求时,基层公务员一般均应及时运用此语向交往对象表示自己由衷的歉意,以求得到对方的谅解。5.道别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再见”。与他人告别时,主动运用此语,既是一种交际惯例,同时也是对交往对象尊重与惜别之意的一种常规性表示。三、提倡交际美基层公务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往往有别,但从其本质上来看,都免不了要与他人打交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公务员必须力求交际美,即妥善地协调自己的各种人际关系,高度地重视自己的每一位交往对象,以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一)内部交际基层公务员必须首先处理好自己在本单位、本部门的各种内部人际关系,因为它是自己所须正视的种种交际的基础之所在。进行内部交际时,基层公务员应当讲究团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善于协调各种不同性质的内部人际关系。1.与上级的交往。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不处理好自己与上级的关系。要做好这一点,基本要诀有三:一是要服从上级的领导,恪守本分;二是要维护上级的威信,体谅上级;三是要对上级认真尊重,支持上级。2.与下级的交往。与下级进行交往时,基层公务员切切不可居高临下,虚张声势。处理好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善于“礼贤下士”,尊重下级的人格;二是要善于体谅下级,重视双方的沟通;三是要善于关心下级,支持下级的工作。3.与平级的交往。处理与平级同事的人际关系,也不容基层公务员有丝毫的忽略。与平级同事打交道时,基层公务员对以下三点应当予以充分重视:一是要相互团结,不允许制造分裂;二是要相互配合,不允许彼此拆台;三是要相互勉励,不允许讽刺挖苦。(二)外部交际不论因公还是因私,基层公务员都有大量机会与外界人士进行交往应酬。与外界人士交往或相处时,基层公务员既要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努力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又要不忘维护政府形象与个人形象,注意检点自己的举止行为,使之不失自己的身份。进行下列两种常见的外部交往时,尤须基层公务员处处好自为之。1.与群众的交往。同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时,基层公务员既要不忘自己的身份,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身份;既要具备强烈的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又不能时时以施舍者的身份自居。为人民群众服务时,一是要待人热诚,不允许对群众冷言冷语;二是要主动服务,不允许对群众漠不关心;三是要不厌其烦,不允许对群众缺乏耐心;四是要一视同仁,不允许对群众亲疏有别。2.与社会的交往。许多时候,基层公务员都离不开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与社会各界人士交道时,基层公务员须做好下列五点:一是要掌握分寸,防止表现失当;二是要公私有别,防止假公济私;三是要远离财色,防止腐败变质;四是要正视权力,防止权钱交易;五是要广交朋友,防止拉帮结派。四、推崇行为美在实际工作中,每一名基层公务员必须努力做到勤于政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一心一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国家公务员的光荣称号相称。这就是所谓行为美。就基层公务员而论,要真正做到行为美,主要需要注意如下两点。(一)忠于职守每一名基层公务员,平时在实际工作中都必须以忠于职守为天职。没有忠于职守,便难言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其实是爱岗敬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基层公务员的爱岗敬业,需要在下述三个主要方面得以体现。1.具有岗位意识。所谓具有岗位意识,主要是要求基层公务员既热爱本职工作,又严守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上不可一心二用,甚至脱岗,而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2.具有责任意识。所谓责任意识,是岗位意识的自然引申,它指的是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里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遇事不但要区分职责,更要主动负责,尽职尽责,不允许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缺乏基本的工作责任心。3.具有时间意识。具有时间意识,是基层公务员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直接的体现。其具体含义,是要求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心到身到,自觉遵守法定的作息时间,每天准时上下班,不准迟到早退,不得旷工、怠工、磨洋工。(二)钻研业务基层公务员的爱岗敬业,不仅要表现为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还要表现为干一行通一行。因此,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努力钻研业务,努力精通业务,以便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基层公务员钻研业务,当前特别应当强调下列三点。1.精通专业技术。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求基层公务员首先精通自己所应掌握的专业技术,争当专业尖子或技术能手。2.掌握现代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公务员在精通专业技术的同时,还有必要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并特别注意外语、法律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3.重视知识更新。古人云:“学无止境”,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大特征,便是知识更新加速。因此,在钻研业务的同时,基层公务员还须注意知识更新,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当“落伍者”。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5篇

在日常工作之中,基层公务员有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必须遵守,这就是工作礼仪。就时间而论,工作礼仪适用于基层公务员的一切上班时间之内。就地点而论,工作礼仪则适用于基层公务员的一切办公地点之内。也就是说,在一切工作场合,作为一般性守则的工作礼仪,是任何基层公务员均应恪守不怠的。具体而言,注重服饰美、强调语言美、提倡交际美、推崇行为美等四点,是基层公务员所应遵守的工作礼仪的基本内容。一、注重服饰美一般来说,公务员的服装应当合乎身份,庄重、朴素、大方。在工作中,基层公务员的打扮穿着是不宜完全自行其事的。因为基层公务员的服饰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其所产生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自身的教养与素质,所以对它不能不有所规范。注重服饰美,便是工作礼仪对基层公务员服饰所做的具体规范。进而言之,所谓基层公务员的服饰美,则又分为下述三点要求。(一)服饰素雅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中所选择的服饰,一定要合乎身份,素雅大方。切不可令其有悖于常规的审美标准,进而有损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名声。1.色彩少。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场合所选择的服饰,其色彩宜少不宜多,其图案宜简不宜繁。切勿令其色彩鲜艳抢眼,令其图案繁杂不堪。2.质地好。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尽量选用质地精良者。如其正装一般应选用纯毛、纯棉或高比例含毛、含棉面料,而忌用劣质低档的面料。3.款式雅。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以其款式的素雅庄重为基本特征。若其款式过于前卫、招摇,则与基层公务员自身的身份不符。4.做工精。基层公务员的服饰虽不必选择名牌货、高档货,但对其具体做工应予以重视。若其做工欠佳,则必定会有损于基层公务员的整体形象。5.搭配准。搭配准,在此特指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注重搭配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服饰之美关键在于和谐,而服饰的和谐则又主要有赖于精心的搭配。(二)服饰庄重在讲究美观的同时,基层公务员在选择服饰时也不应对雅致有所偏废。基层公务员如果要打算做到服饰高雅脱俗,一方面应以其朴素大方取胜,另一方面则应要求其文明得体。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避免以下五忌。1.忌过分炫耀。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之中所佩戴的饰物,应当以少为妙。不提倡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场合佩戴高档的珠宝首饰,或是过多数量的金银首饰,不然便有张扬招摇之嫌。2.忌过分。在工作中,基层公务员的着装不应过分暴露自己的躯体。不露胸、不露肩、不露背、不露腰、不露腿等“五不露”,便是对基层公务员着装的基本要求。此外,不使内衣外露,也不应被疏忽。3.忌过分透视。基层公务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不允许过于单薄透明。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基层公务员的内衣透视在外,甚至令人一目了然。4.忌过分短小。基层公务员的衣着,不应以短小见长。在任何正规场合,背心、短裤、超短裙、露脐装等过分短小的服装,都难登大雅之堂。5.忌过分紧身。选择过分紧身的服装,意在显示着装者的身材,而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之中显然是不适合这样的。(三)服饰整洁服饰整洁,是对常人的基本要求,每一名基层公务员自然也不可对此掉以轻心。基层公务员的服饰整洁,具体上应注意如下几方面。1.忌肮脏。在任何情况下,基层公务员都没有理由听任本人的服饰肮脏不堪。具体而言,既不应令其存在异物,又不应令其存在异味。2.忌残破。基层公务员在服饰一旦出现残破,即应及时对其修补或更换。听任自己衣着褴褛、服饰缺损,甚至以此为荣,是缺乏理智的表现。3.忌折皱。一般来说,基层公务员的衣着以平整为美。若其出现众多的折皱,即应及时更换,或熨烫平整之后再穿,否则便难有服饰整洁可言。4.忌乱穿。基层公务员在穿衣服、戴首饰时,必须遵守其既有的规范性做法。不能随心所欲地将其乱穿、乱戴。二、强调语言美语言,是基层公务员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之一。基层公务员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不能不要求自己做到语言美。在具体工作中使用语言时,基层公务员既要重视自己“说什么”,又要重视自己“如何说”。这就是说,语言的具体内容与表达方式这两方面的问题,均应为基层公务员所关注。不然的话,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语言美。(一)语言文明语言文明,在此主要是要求基层公务员在选择、使用语言时,要文明当先,以体现出自身的良好的文化修养。其具体要求有三:1.讲普通话。作为一个地域广大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基层公务员在这一点上必须身体力行。应当强调的是,基层公务员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不但反映着其较高的文明程度,而且也有助于其对外交流。因此,除面对外国友人、少数民族人士或个别不懂普通话的人员之外,基层公务员最好都要讲普通话,尽量不讲方言、土语。2.用文雅词。在日常谈中,基层公务员要努力做到用词文雅。用词文雅,并非是要求基层公务员在交谈时咬文嚼字,脱离群众,而是重点要求其自觉回避使用不雅之词。即不允许基层公务员在日常谈中,尤其是在公务谈中动辄讲脏话、讲粗话,更不能讲黑话、讲黄话、讲怪话。3.检点语气。语气,即人们讲话时的口气。它直接表现着讲话者的心态,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与外人交谈时,特别是在面对人民群众之际,基层公务员务必要检点自己的语气,令其显得热情、亲切、和蔼、友善、耐心。在任何情况下,语气急躁、生硬、狂妄、嘲讽、轻慢,都绝不允许。(二)语言礼貌语言礼貌,是基层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礼仪修养。具体而言,它是要求基层公务员在日常谈中主动使用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以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好之意。一般而言,基层公务员所须使用的基本礼貌用语主要有如下五种。1.问候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你好”。不论是接待来宾、路遇他人,还是接听电话,基层公务员均应主动问候他人,否则便会显得傲慢无礼,目中无人。2.请托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请”。要求他人帮助、托付他人代劳,或者恳求他人协助时,基层公务员照例应当使用这一专用语。缺少了它,便会给人以命令之感,使人难于接受。3.感谢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谢谢”。使用感谢语,意在向交往对象表达本人的感激之意。获得帮助、得到支持、赢得理解、感到善意,或者婉拒他人时,基层公务员均应使用此语向交往对象主动致谢。4.道歉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抱歉”或“对不起”。在工作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带给他人不便,或妨碍、打扰对方,以及未能充分满足对方的需求时,基层公务员一般均应及时运用此语向交往对象表示自己由衷的歉意,以求得到对方的谅解。5.道别语。它的代表性用语是“再见”。与他人告别时,主动运用此语,既是一种交际惯例,同时也是对交往对象尊重与惜别之意的一种常规性表示。三、提倡交际美基层公务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往往有别,但从其本质上来看,都免不了要与他人打交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公务员必须力求交际美,即妥善地协调自己的各种人际关系,高度地重视自己的每一位交往对象,以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一)内部交际基层公务员必须首先处理好自己在本单位、本部门的各种内部人际关系,因为它是自己所须正视的种种交际的基础之所在。进行内部交际时,基层公务员应当讲究团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善于协调各种不同性质的内部人际关系。1.与上级的交往。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不处理好自己与上级的关系。要做好这一点,基本要诀有三:一是要服从上级的领导,恪守本分;二是要维护上级的威信,体谅上级;三是要对上级认真尊重,支持上级。2.与下级的交往。与下级进行交往时,基层公务员切切不可居高临下,虚张声势。处理好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善于“礼贤下士”,尊重下级的人格;二是要善于体谅下级,重视双方的沟通;三是要善于关心下级,支持下级的工作。3.与平级的交往。处理与平级同事的人际关系,也不容基层公务员有丝毫的忽略。与平级同事打交道时,基层公务员对以下三点应当予以充分重视:一是要相互团结,不允许制造分裂;二是要相互配合,不允许彼此拆台;三是要相互勉励,不允许讽刺挖苦。(二)外部交际不论因公还是因私,基层公务员都有大量机会与外界人士进行交往应酬。与外界人士交往或相处时,基层公务员既要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努力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又要不忘维护政府形象与个人形象,注意检点自己的举止行为,使之不失自己的身份。进行下列两种常见的外部交往时,尤须基层公务员处处好自为之。1.与群众的交往。同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时,基层公务员既要不忘自己的身份,又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身份;既要具备强烈的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又不能时时以施舍者的身份自居。为人民群众服务时,一是要待人热诚,不允许对群众冷言冷语;二是要主动服务,不允许对群众漠不关心;三是要不厌其烦,不允许对群众缺乏耐心;四是要一视同仁,不允许对群众亲疏有别。2.与社会的交往。许多时候,基层公务员都离不开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与社会各界人士交道时,基层公务员须做好下列五点:一是要掌握分寸,防止表现失当;二是要公私有别,防止假公济私;三是要远离财色,防止腐败变质;四是要正视权力,防止权钱交易;五是要广交朋友,防止拉帮结派。四、推崇行为美在实际工作中,每一名基层公务员必须努力做到勤于政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一心一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国家公务员的光荣称号相称。这就是所谓行为美。就基层公务员而论,要真正做到行为美,主要需要注意如下两点。(一)忠于职守每一名基层公务员,平时在实际工作中都必须以忠于职守为天职。没有忠于职守,便难言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其实是爱岗敬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基层公务员的爱岗敬业,需要在下述三个主要方面得以体现。1.具有岗位意识。所谓具有岗位意识,主要是要求基层公务员既热爱本职工作,又严守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上不可一心二用,甚至脱岗,而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2.具有责任意识。所谓责任意识,是岗位意识的自然引申,它指的是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里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遇事不但要区分职责,更要主动负责,尽职尽责,不允许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缺乏基本的工作责任心。3.具有时间意识。具有时间意识,是基层公务员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直接的体现。其具体含义,是要求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心到身到,自觉遵守法定的作息时间,每天准时上下班,不准迟到早退,不得旷工、怠工、磨洋工。(二)钻研业务基层公务员的爱岗敬业,不仅要表现为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还要表现为干一行通一行。因此,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努力钻研业务,努力精通业务,以便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基层公务员钻研业务,当前特别应当强调下列三点。1.精通专业技术。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求基层公务员首先精通自己所应掌握的专业技术,争当专业尖子或技术能手。2.掌握现代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公务员在精通专业技术的同时,还有必要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并特别注意外语、法律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3.重视知识更新。古人云:“学无止境”,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大特征,便是知识更新加速。因此,在钻研业务的同时,基层公务员还须注意知识更新,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当“落伍者”。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6篇

[关键词]交往礼仪 交往技巧 交往能力

一、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交往不文明,缺乏交往礼仪常识

主要表现在接人待物不礼貌,为人处世不懂规矩,日常行为不讲社会公德:自律性差。

2.性格内向,自我封闭

主要表现为主观上不愿意交往,与同学接触频率低,相互情感交流少,同学问关系疏远,这类学生往往具有自卑或害羞的心理,缺乏自信,因而畏缩封闭。

3.存在认知障碍、行为障碍,因而导致交往障碍

表现为缺乏对自己角色和地位的认知,普遍智商高,情商低,或者是先天具有行为、举止、语言上的障碍,而导致正常交往障碍。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之所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目前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舒适的环境中,娇生惯养:加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孩子任性,事事以“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交往常识,与人合作的能力差;二是在从小到大的学校应试教育中,存在着学校老师只注重单向知识灌输,忽略双向的、多角度的民主交流,学生往往被动参与教育过程,缺乏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独立自主的参与精神,既缺乏主动交往的愿望,也无积极进行交往的意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障碍,但是良好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训练过程。

1.提高学生对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使其意识到搞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人在一个团体,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的群体代表,也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军,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需要交往,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为将来进入竞争激烈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1)人际交往是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性格开朗,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能及时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病态,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人际交往是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通过人际交往,我们才能使自己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正如孔子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要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和交往原则

(1)加强个性品质修养,完备基本交往礼仪,是交往的前提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豁达、大度、谦和、热情、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的人,人际关系通常较为融洽。相反,心胸狭隘,猜忌多疑,虚伪滑头的人,往往无法搞好人际关系。

同时,还要学习基本的交往礼仪,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人际交往往往从第一印象开始,仪表得体,举止有礼,会给人产生相容的感觉,为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掌握交往的技巧和原则

一是交往行为要合法。建立在不合法基础上的交往是靠不住的,因为这种交往往往以哥们义气为幌子,以金钱为诱饵,以不平等交换为条件,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走入交往的误区。所以交往不能盲目,注意合法是前提。

二是交往必须以对方为中心。这是被许多学者公认的原则,美国学者布吉林教授提出交往的“三A”原则,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第一个A为接受对方,英文单词Accept:第二个A为重视对方,英文单词Appreciate第三个A为赞美对方,英文单词Admire。

要想做到这三点不难,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缺乏的就是角色互换的思维方式。通过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别人。不能总是老师对不起他,同学对不起他,父母对不起他,满肚子怨言。一个有教养的人,会善待别人,因为他们知道,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3.给学生创造提高交往能力的培训机会。

(1)举办演讲、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中最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口才非凡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是适时,适量、适度。掌握这个原则并努力锻炼就能成功。乔吉拉德是美国的汽车销售大王,平均每天6辆的销售记录无人打破『而他患有严重口吃,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每天对着镜子苦练,最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上最伟大的销售员”。

敦促学生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给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的锻炼机会,只要他们持之以恒,刻苦训练,表达能力就一定能增强。

(2)通过募捐、义务宣传、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融和能力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

小陈,见了谁都很客气。刚一开始,他的同学们还很喜欢他的礼貌,可是时间一久,他发现自己并不能深入地和人交流,觉得自己和别人总是隔着一层,并且和同事的距离越来越远,他真的觉得很累。他不明白,为什么小张为人大大咧咧,有时还对人发脾气,知心朋友却不少,自己可是全部按照人际交往的规范来做的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第7篇

 

关键词:高职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1.背景和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的日益彰显。因此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更加突出。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中也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似乎没有明文规定这方面的内容,但是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和“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要求》中,强调“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就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对交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实际上,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差,跨文化意识不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薄弱。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每次在第一节课和学生打招呼时,绝大多数学生总是用Good morning,teacher来回应。而英语文化中,teacher基本上是不能作称呼用语的。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切实的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2.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1词汇教学

    词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第一基础。一般来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母语(主要是汉语)来学习英语。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对等翻译很少,由于文化的差异一个词的翻译,概念上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在词汇教学方面尤其要注重这些差异。使学生在第一次认识单词的时候就形成较为客观的认识。比如说,dragon,学生认识这个词往往从“龙”这个翻译开始。但是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对龙的概念理解差距很大。在中国文化中,“龙”往往是权势、高贵和尊严的象征,与皇室紧密相连,而在英美文化中,龙往往象征着凶残,其形象往往是有翅膀,能喷火,常是珍宝或王子的守卫者。像这样的文化负载词,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花精力,解释清楚,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才有利于这些词在交际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2.2听说教学

    听说是高职高专学生更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其中,跨文化意识和知识的不足更常常构成听说能力培养的障碍。比如英语文化中,对于建议往往以间接方式提出,避免强加于人,以表示礼貌。比如,提建议的常见表达有:Why not do…?What about……? Shall wew? Would youlike to do}二?而中国文化中人们,尤其是朋友之间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千万不要做·……这事应该这么做等等。如果学生知道这一现象.在对话中可能就会避免出现使用‘`You should eat more.”这样的句子,而用更加礼貌的说法“Would you like to eat more?"。总之,这些跨文化的知识,会促进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避免出现尴尬和交际失败的情况。在听说教学中,能更为直观的让学生感受跨文化差异的形式就是英美电影。但是在放映电影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和评注来让学生注意英美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形式,才会收到更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