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合集7篇)

时间:2023-10-09 10:54:50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制度缺陷 质量保障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4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实施了精品课程制度,投入了一定的建设经费,重点建设一些重要的课程,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课程网站、电子课件、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成果申报等方面进行建设,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改进与完善,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并通过持续的努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建设确实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精品课程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既影响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与有效性,同时也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管理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体验,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精品课程建设制度的主要缺陷,并借鉴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构建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效果与效率的普遍提高。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制度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些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申报制度的缺陷

各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采用申报评审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存在问题,许多院校的精品课程审批缺乏标准,以被评审者的科研成果以及评审者的主观感觉为依据进行评审,评审专家也存在非专业状况,常常出现确定的精品课程建设者并不是本课程最优秀的主讲老师,甚至从未上过本课程的情况。即使精品课程的评审是公平的,由于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的,存在有上无下的现象,随着人才引进以及教师授课变动,还会出现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不是本单位的最优秀教师或已经不讲授本课程的现象。

2.建设标准发生扭曲

许多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侧重建设者的科研成果,忽视教学与教改成果。这种现象是由于精品课程的申报与结题验收均把建设者的科研成果作为要求和标准,似乎科研成果多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一定好,而教学效果很好缺乏科研成果的教师很难通过申报与结题的评审。这种科研成果导向,使得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发生扭曲,许多精品课程的建设流于形式,建设者不精心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而是用科研成果来替代精品课程建设,使得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多而效果差。

3.存在名义建设者与实际建设者的现象

由于多数高校精品课程申报标准发生畸形,使得教学效果好而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的教师难以取得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使得精品课程的审批向领导以及科研成果多的教师倾斜,领导及科研骨干取得精品课程,既没时间上课,也没有精力从事精品课程建设,便成为名义建设者,而课程的真实建设者是那些有建设能力而不能取得立项的任课教师,这种现象在高等学校中非常普遍是精品课程建设制度缺陷造成的。

4.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不规范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必须要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宣扬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评价标准的扭曲相对应,精品课程网站多在宣扬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成果以及部分教学成果,许多网站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窗口,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以及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得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评价制度的缺陷

评价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应采用综合的指标体系,既要克服偏重科研成果忽视教学内容建设的现象,又要尽量减少主观评价方式。特别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上要进行规范,根据建设内容确定评价指标,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价,通过评价检查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途径

完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制度,提高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高等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还要不断对建设的内容与标准进行修改与完善,才能够通过动态管理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持续提高,根据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探索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途径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1.形成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环境

环境建设的目的是塑造组织文化,良好的环境是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础,这种良好的环境包括领导的重视、建设者的责任与积极的建设态度、规章制度的完善、建设的程序化与规范化、评价合理化与公正化等。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建设,形成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良好的建设环境,利用环境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和作用,促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人员按照规范的行为和程序进行有效地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建设目的。

2.实行动态的申报与建设制度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分阶段进行,并应取消“终身制”,根据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实施动态的申报与建设制度,选择最优的建设者并组建最佳的人员组合;建设过程中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具体的管理效果实施建设控制,重点培育与建设具有良好发展前途的精品课程,讲求建设的效果,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效化与规范化。

3.修正与完善建设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标准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只要标准正确,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有效。在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标准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许多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很不完善,而且还存在很大偏差或错误,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速度及效果。因此,修正与完善建设标准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在建设标准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中才能逐渐提高建设效果。

4.提高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是动态反映建设成果,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中,应注重建设内容和建设方式的规范,特别重视与学生互动功能的建设,能够及时了解精品课程建设中学生的感觉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网站建设宣传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解决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提高。

5.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的保障,通过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及效果的评价,可以检查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按照要求和标准进行规范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效果的提高。

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以上分析了其中的一些主要对策。在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抓住主要的建设内容进行重点建设,同时注重精品课程的全面建设,就会不断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基本结论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探索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要制度缺陷,分析了这些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结合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了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孙 涛.精品课程群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

2 刘丹平、吴 洁.在互动实践中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J].江苏高教,2005(4)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第2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科学、合理而实用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本专业职业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保证。而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要按照“WWH”模式进行,即Why―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What―这门课讲什么(课程教学内容);How―怎样设计课程(课程教学方法)。

本文将围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电脑效果图”的建设实践,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

1环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1环艺专业的培养目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建筑装饰设计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室内设计策划与表现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中“具有室内设计策划与表现技能”是核心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根据市场调研,在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后,归纳出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职业能力课程,“电脑效果图”是其中之一。

1.2环艺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高职课程设置的最新理念,该专业课程设置采用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案,如表1所示(表中只列出了“电脑效果图”课程的部分学习情境)。

表中的“学习领域”,是从实际职业岗位调研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归纳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学习情境是某一学习领域(课程)中相对独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是在企业(装潢设计公司等)收集的相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中归纳、筛选和提炼而成的。

课程体系的逐步实施促进了“两个转变”,即学生基础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变,单一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变。

1.3制定“电脑效果图”课程标准

制定课程标准就是解读“WWH”模式,课程标准包括:

(1) 课程性质―根据课程体系确定,包括课程职业能力的定位、与前后课程的衔接。

(2)课程设计思路―包括课程组织方式、教学环节设计。

(3)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本课程的目的不是学习3ds Max软件,而是学习借助软件来表达设计思想与方案的效果图技能。

(4) 教学内容―包括学习情境、每个学习单元的案例、知识点、主要技能、学时安排。

(5) 实施建议―包括教材选用和自编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参考建议。

2电脑效果图课程建设实践

2.1教学设计与组织

“电脑效果图”按环艺专业项目教学的改革方案组织教学。相关课程组成三个课程项目组,“电脑效果图”课程是课程项目组中的一门主要课程,三个课程项目组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四个学期。相关课程与主要专业课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分3个学期完成,不同课程按需要前后错开或同步进行,如表2所示。

这样交叉同步安排教学能使效果图技能与专业设计结合紧密,不脱节。软件应用更具有专业性、目的性,专业设计的表现技能更强,效果更好。课程学习周期的拉长也使学生的训练更充分,保证综合职业能力逐渐而坚实地形成。毕业设计时,学生的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每一个学习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型工作过程,随着多个学习情境学习进程的展开,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加,技能逐渐深入,最后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

2.2课程教学内容

3ds Max是专业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也是目前制作建筑与室内设计电脑效果图广泛采用的三维设计软件。它的功能强大,命令繁多,使用3ds Max作为电脑效果图课程的工具软件,只需要选择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部分功能作为教学内容,而不宜全面系统地介绍软件。

比如学习情境一是“效果图制作的准备”,知识点包括效果图概念、3ds Max的操作界面和常用基本操作、简单的建模、材质的初步应用、渲染出图的方法等,教师通过讲解简单房间一角效果图的制作案例来讲解这些知识点,使学生在课程初期就能完成简单的效果图,通过这张看似幼稚的效果图来熟悉常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制作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学习情境二是对象建模,教师用小型的家具、陈设等工作任务讲解基础建模的各种方法及用各类修改器创建完善复杂模型的技巧。其他的学习情境各有侧重点,如材质表现、场景设计等,都通过客厅、大堂、卧室等实际的效果图工作案例进行,后期的学习情境为综合实际案例。

2.3教学方法

传统的设计软件教学方法是按照软件的功能,系统讲解界面、工具、命令、参数、选项等。例如3ds Max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是从软件用户界面开始到二维绘图、三维基本体、扩展几何体、材质编辑器、灯光、场景建立、摄像机、渲染等,学生至少要到课程中后期才能完成一幅效果图。以工作任务、典型案例引导教学,将相关知识融入工作任务中,看起来不系统、不全面、不完整,但对于熟练操作,迅速掌握技能却相当有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电脑效果图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法。用小型案例讲解常用工具命令;用中型案例串起相关命令功能;用综合案例熟练操作,最后形成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职业技能。

典型的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师引入案例(效果图的最终成品),分析制作思路,示范操作,学生课上重复练习熟悉操作,教师进一步提供新的实例,简单提示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的同时加强答疑和辅导。课后练习案例扩展和加深,可以逐渐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2.4教学资源建设

2.4.1建材建设

课程改革需要高水平的教材配合。目前出版的有关3ds Max的书籍非常多,表面上看似乎不需要再编写了,但市场出版的书籍适宜高职教育的不多。一类是只讲软件本身,全面介绍命令工具参数选项,篇幅过大,只能作为参考手册查阅。另一类书籍是根据企业优秀案例编写的,案例水平高,尽管步骤详细篇幅很大,学生照书可以做出书中的一、两个优秀案例,效果也不错,但离开书就不会做了,以上两类书籍可以作为提高的参考资料,却不适合做教材。

高职电脑效果图课程的教材面对的是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初学者,教材要满足“教”和“学”两方面的使用要求,要符合教学规律。教材要按照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组织编写,兼顾软件基础与专业应用、兼顾普及与提高。电脑效果图课开设以来,笔者先后在高教出版社出版了《3ds Max4.0实例教程》(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电脑效果图与动画制作教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两本教材。

以上2本教材虽然也被很多高职院校选用,有较高的发行量,但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步伐仍有差距。目前由笔者正在编写的《建筑与室内设计电脑效果图》一书,专门针对室内与建筑环境类专业,根据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按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设计理念,将更加符合专业建设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2.4.2网络资源建设

本课程建成了网络课程,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开发了练习题库、测试题库,制作了实用的教学课件,整理收集了网络资源,包括行业优秀效果图库、材质贴图库、3D模型库、光域网灯光等教学辅助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如图2所示。

这样的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为青年教师上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一点体会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评价 指标体系

一.高效经济管理课程评价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是依据相关行业职业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资料,对课程在实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性、吻合度及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价值评判,并为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作出决策。根据高校经济管理课程开发、实施、建设的不同阶评价三部分组成。

1.课程方案评价。高校经济管理课程开发阶段,从课程的提出、定位、设计到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排序,到形成课程教学标准、大纲、手册,对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料(课程教案、课件、案例、习题、实训项目等)、课程师资配置、课程实训条件设置、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及采用何种教学手段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判。评价标准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程度;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考察课程教学内容吻合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以及评判课程教学条件(师资配置、实训条件、教学设施等)的满足程度等。

2.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是考察课程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主要考察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使用的有效性及实际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教研教改效果及其对课程教学资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的程度。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的评价比较具体,其评价标准一般以定量为主,辅以定性分析。定量评价适宜采用目标模式,即根据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选择适当的测量目标工具,重点测量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定性分析宜采用过程模式,通过对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观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和意见,评断课程的实施效果。这一阶段参与评价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相关专任教师及课程专家也参与,其评价结论为“好、中、差”。

3.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指对课程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效益的全方位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在课程实施一定时期后,对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效性、创新性进行价值评判。在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要通过综合性评价对课程建设水平作出评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

二.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指标及分值

为了使课程评价贯穿于经济管理课程开发、实施与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发挥评价对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调研了全国部分经济管理院校在课程建设、改革及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收集了51份课程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及课程评价方案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对数据的分类、统计、归纳、梳理、整理出三种课程评价方案初稿,通过问卷调查和集中会议讨论征求各类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三种课程评价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了比完善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方案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方案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开发阶段的评价,主要对新开发课程方案的职业技能针对性、教学效果可能性、教学实施有效性、资源配置合理性等进行评判,以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主,由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和课程专家参与课程方案评价。

2.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与建议。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中,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企事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相同或相近课程专任教师、课程专家的评价对课程的改进与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集中于课程是否达到课程方案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方案;课程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课程是否可持续发展等。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第4篇

关键字:建筑设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试题库教学改革》结项论文 编号 2013JGYB54

1 引言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教学的结果(建筑设计作业)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单方面评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缺乏客观、公正的系统化评价体系,这造成了教学环节的效果难以控制,。实际上学生设计成果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包括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设置、过程控制,以及一些间接的、隐性的因素,也影响着建筑设计课程的质量。随着建筑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对建筑设计课程的具体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建筑设计课程质量体系对建筑学专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检验建筑学教育和控制建筑学教育过程的重要手段。

2 建立建筑学设计课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结合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式,即所谓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质量控制方式上主要是对教学的结果(建筑设计作业)进行评价,而且总是在设计课程结束后才被动地接受检验,这时即便是最准确的评价也只能是发现已存在的问题和已造成的损失,充其量起到一些亡羊补牢的作用,始终存在着滞后和被动的问题。这种评价缺少对过程的控制,因此要想对课程设计全过程进行主动和适时的控制必须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

建筑学设计课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必然的变革趋势。本课题结合西亚斯的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标准的改进,为三本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讨。通过全过程的定量定性分析评价建筑设计成果,使过程控制更加及时有效,使成果评价更加客观、合理和科学。

3 教学案例分析

本课题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前沿理论有效的控制教学过程,解决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控制体系混乱性、主观性、随意性、单一性,达到预期效果。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运用,弥补了师资队伍数量和指导人数多的实际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有显著帮助。

在教学实践中,以2011年的建筑设计321“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为例,建立了一套建筑设计课程质量控制过程及评价体系的表格,如下表格所示:整个表格由四部分组成:课题的内容要求及设计的方法陈述、设计中间阶段的评价、设计最终成果评价、最后的卷面成绩。中间阶段评价是设计一草开始,设计最终成果评价是针对设计二草的评价,让整个设计成果的评定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可控过程。而且中间给出了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来调整自己的方案。

不论是中间阶段还是设计最终成果阶段,都分别从社会性、造型性、功能性、完成度来评定。中间阶段的社会性(15分)、造型性(15分)、功能性(35分)、完成度(15分)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共计80分,还有10分的结构和10分设备,把评定的标准放在了功能性上,而最终阶段社会性(25分)、造型性(25分)、功能性(25分)、完成度(25分),这四个方面又分为abcdefg7个系等级数,最高系数为1,以0.05递减,最低系数为0.70。不同的设计阶段的分项成果乘以不同的系数得到不同阶段的最后成绩A、B、C。最终成绩=成绩Ax30%+成绩Bx20%+成绩Cx50%。以2013级学生李怡龙的高层办公建筑设计来说明整个评价体系的运用:设计中间阶段: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设计性系数0.95,得分:0.95X15=14.25,造型比例协调、优美,造型系数0.95,得分0.95X5=14.25,功能分区明确,基本合理,系数0.90,得分0.90X35=31.5,该方案完成度一直很好,系数0.95,得分0.95X15=14.25,综合得分74.25;结构和设备也有充分考量:各得8分,所以第一阶段得分A=74.25+18=90.25分。同理:如表所示,最终阶段得分B=92.5分,卷面得分C=92分,所以最后成绩是=成绩Ax30%+成绩Bx20%+成绩Cx50%=90.25X30%+92X20%+90X50%=91.6

应用阶段性设计结果评价对建筑设计课程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评价。把整个设计课教学的全过程动态化控制,形成一套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把影响建筑设计课课程质量的各个关键环节和重点要素纳入质量控制的范畴,并对其进行及时调整和有效控制,更好的控制教学效果,也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平。结合西亚斯学校的特色,通过这样的一个系统的建立,创建一个科学的、先进的、开放的办学模式,使“教”和“学”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更好的促进教学。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第5篇

【关键词】绩效技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一、研究背景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带动全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出台,在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出调整的同时,坚持和鼓励高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同年11月,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思路,提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两大改革方向,即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引领下,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教务部门、教师团队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来说明课程建设在组织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与收获。为此,笔者对CNKI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计量分析,将“精品课程”作为关键词于2014年4月对CNKI中2003-201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踢除数据库中的错误文献后得到38246篇精品课程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献28776篇和硕博论文3138篇,可见这10年来我国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虽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或获评的课程曾受到一些批评,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仍不失为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此外,在高校精品课程基础建设的操作层面上,如何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效益,建立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使广大师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则是精品课程时代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绩效技术的含义以及其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意义

绩效技术是一种系统的程序,强调用系统论思想来分析、解决工作中绩效问题的方法。将绩效技术这一思想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对提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益来说有一定的意义。

(一)绩效技术关注产出

产出即结果,绩效技术的重点是人类行为的效益和系统的价值,简单的来说就是低成本高价值,从而促进系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共享,促进各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只追求短期效果和评审通过,而失去精品课程建设最初的意义和价值,精品课程最终也只会是流于形式,没有实用价值。

(二)绩效技术采用系统观点

采用系统观点是重要的,因为组织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影响其他在组织内工作的个体的绩效。也就是说,最终的绩效是由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系统方法考虑影响过程和其工作的大环境,就是能够系统的考虑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是多个方面的结合,包括功能设计、内容呈现、技术实现、后续推广等,任何一个部分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后的绩效。

(三)绩效技术强调增加价值标准

当绩效技术需要关注直接目的时(如提高质量、缩减开支、提高访问量、顾客保持等),是用期望的产出(如销售额、利润或市场份额等)的提高来衡量其是否成功。精品课程建设的产出是用其访问量、资源丰富程度、实际参考价值、对教学改革作出的贡献等来进行衡量的。

三、绩效现状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学生的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和网站访问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因素:网站知晓情况、网站建设情况、网站应用情况、满意度、需求情况以及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建议等。问卷的取样对象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在校学生。在问卷发放上,在松江校区图书馆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份。调查访问的网站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精品课程网站,重点剖析17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在研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 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完整,具备一定的课程建设参考价值。

2.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但质量有待提高。我校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内容只要以教学课程的教案、音频、讲义为主,多为文字描述,质量良莠不齐;多媒体资源按年展有增长趋势,但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文件夹里是空的,没有任何内容。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使用多精品课程网站的学生中,有47.3%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

3. 缺少动态管理,未进行实时更新。在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中,只有一门的更新日期在2014年,其它有的是2012年、2011年,甚至35%的精品课程的更新日期还在2008年,课件基本上自从建成之后就再无更新了。

4. 网站的总体访问度不高,整体呈现不均衡状态。截止2014年4月,我校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总访问量1,128,643 次,每门课程的平均访问量应达 66,390次,但根据课程网站点击排行显示,在17门精品课程中,访问量最高的达到238281次,访问量最低达到1717次,相差13倍之多。

5. 网站整体互动性不足,交互平台使用度不高。我校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网站都设置的有互动功能,但100%课程都处于关闭状态,基本处于形同虚设的状态。

四、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

绩效技术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与人相关的因素,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外部因素指的是人力之外的因素,即有形的资源和外部的环境两部分。而绩效技术就是改善外部因素。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中的“影响我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可能因素”这一问题的答案选择,并结合网站访问率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原因包括以下几项:

(一)网站宣传力度不够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够,有超过50%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我校有精品课程网站。很多精品课程成为了学校的门面工程,在学生中宣传过少,导致学生不知道精品课程网站,更提不上主动使用。

(二)网站内容较空洞,对学习没有实质性帮助

问卷调查中有40.8%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站对学习的帮助不大。一方面,精品课程被学校和教师团队作为一种门面工程,在建设初期就是为了应对评审,所以在制作方面就与学科以及师生造成脱节;另一方面,基于这种评审目的,在评审之后,网站不能实时更新,缺乏一定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导致了现在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日期还在2011、2012年。

(三)资源不够丰富,多媒体资源缺乏,质量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同学中,有48.3%的学生认为现有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究其原因,是网站建设中大部分资料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而作为语言类课程,是需要大量的音频和视频作为辅助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普遍认为参考价值不高。

(四)网站缺乏互动性

从本质上来说,精品课程属于远程课程的一种,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延伸,自身对环境、资源、交互等就有一定的要求。在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网站中,能达到交互目的暂时没有,在这方面网站自身的学习支持功能有待提高。

五、绩效思考和建议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教材。所以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在管理体制上,要明确目的,端正思想,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在资源内容建设上,要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成果展示,包括数字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在网站功能建设上,要着重以辅助师生有效交流和有效教学为目的的学习环境创建。

(一)完善网站管理体制和维护体制,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和生命力

高校教务部门和广大教师队伍要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注重构建一个促进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体制,鼓励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支持高校精品课程服务社会。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后,课程建设团队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时更新,使课程内容能随着教学的发展及时补充,保证网站的生机活力。

(二)加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提高示范作用

优质教学成果是指产生于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等资源的集中。要认识到,精品课程不是讲义、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的堆砌,还应该包括教学各环节安排的依据、教学设计依据、问题和作业安排的意图、教学反思等。

(三)提高网站交互功能的应用,优化教学支持服务系统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必须具备良好的交互功能,发挥新媒体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优势,除了传统常见的在线留言、在线答疑、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还可以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博客、微信等方式融入进来,为精品课程服务,使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得以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四)保障技术方面的支持,降低制作、更新的难度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团队的建设,出了教师团队外,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作用,为精品课程网站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制作和使用技能,减少在制作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六、结语

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精品课程建设红红火火开展了10年,它的出现对那些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来说必然是个喜讯。高等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应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精品课程不只是“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且也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应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和评后工作的检查,完善精品课程评审体系,简化精品课程评审等级,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型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实现真正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佑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

[2] 教高[2011] 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3] 马丽娟,冯秀琪.绩效技术基于系统化模式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8).

[4] 王盛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7).

[5] 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 (7).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杨艳艳(1981- ),女,河南洛阳人,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涯发展基础理论和大学生生涯发展课程建设;刘锐(1979- ),女,吉林长春人,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涯发展基础理论和大学生生涯发展课程建设。(北京10008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41-02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正式提出“将职业发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快速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建设成果显著,作用突出。但由于起步晚,较西方国家仍显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主要体现在课程定位不准确、缺乏规范;理论基础薄弱,内容更新缓慢;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缺乏有机结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教学资源条件有限;课程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简单等。基于此,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科学化的建设十分迫切,必须立足国内实际,借鉴国内外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经验,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为内容建设体系,以师资队伍、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作为保障体系和以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三方面为立足点进行优化提高。

一、内容建设体系

科学适用的教学内容和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科学化建设的灵魂。

(一)教学内容要力求科学适用

教学内容是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内容,教学能否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分不开的。

1.精选职业发展理论,夯实教学基础。寻找科学适用的理论是课程建设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职业发展理论研究对象各异,要根据授课目标和对象遴选所需理论。

2.深刻理解指导文件,校准建设方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发展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作为国内职业发展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大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并系统阐述了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者应该深入理解,确保课程建设不偏离主方向。

3.紧密结合实际情况,促进教学相长。职业发展理论大都来自西方,必须立足实际,如果脱离国情、校情和对象特点,就会导致从“帮助人”到“误导人”。

4.要坚持自身特色,不能盲目照搬。不同的课程亮点不同,有的是以课程团队整体科研促教学而形成特色;有的课程教学配有先进的教学软件等,在整体建设中抓特色建设,相互借鉴,从而整体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水平。

(二)教学方法力求丰富有效

高校职业发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与运用,是摆在高校教学中的一个严峻课题。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度。(1)要注重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集合。课程设计要坚持整体设计,才有可能不断优化课程本身,收到良好的课程效果。(2)要注重多元化。授课老师要不断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将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职场电影解析、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融于课堂,勇于探索、主动创新、适时调整、注重实效。通过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充分就业提供有力保障。(3)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理论教学是先导,实践体验是深化。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实践体验,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效果事倍功半,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二、课程保障体系

(一)教学队伍的建设

教学队伍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课程建设体系的重要载体和组成要素。一支业务精湛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永远对教育事业和学生保持着激情。

1.课程负责人是教学队伍建设的“引航者”。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优秀的课程负责人的要求是应当在课程教学与建设一线,师风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全身心投入教学,带动课程组进行课程教学与教改教研,把握好课程建设的方向,监控好课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2.必须始终坚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发展课教师大多数来自学生工作队伍,一般包括职业发展中心人员、学院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优势在于在一线工作,了解学生、接受新知识速度快,劣势在于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必须精心挑选老中青年龄相结合、高中初职称相结合,多个专业背景相结合的教师加入团队,各自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3.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教学队伍建设的“剂”。定期集体或分组研讨,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定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咨询、人才测评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到企业挂职实践,提高教师对于职业环境的认知和招聘应聘第一线的实践经历。课程的建设和更新完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保障教师对课程讲授和建设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必须出台相关文件,对教师的选拔、聘任、奖惩等做出规定,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和群体的优化。

(二)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资源是指配套教学活动开展,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所涉及的相关资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发展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晚,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必须加大力度,为教学实施提供保障。

1.要提高优化教学资源的意识。通过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如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的书籍、报刊、影视资料、网络资料等。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加强对网络资源的运用,使网络课程成为教师加强沟通,学生高效灵活学习的新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

2.教学资源建设要创新思维,不断推进。要改变教学资源建设就意味着改变对教材的狭义判断,它还应该包括形成性教学资源、扩展性教学资源等内容。具体包括教材资源(学生用书、教辅资料、教师用书)、实践实习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实施过程中搜集到的一切资源。

3.要根据国情、校情和学生特点,建立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教材尽量选用教育行政系统组织评定的省级、部级优秀教材,有条件的高校可编写自己的特色教材。

(三)教学管理的建设

教学组织指的是为保证教学有效顺利进行,对教学工作实行认真、严格、有计划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教学秩序。只有建设规范的教学组织管理,才能充分地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进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是成立教研室,推进理论研究与教学组织管理。设立专门的职业发展教研室,不仅可以开展理论研究、集体备课、学术研讨等活动,还可以有专职人员负责教学组织实施,有效规范教学组织管理,保证教学运转有序。

二是严格规范教学过程和资料工作。要制定严格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建立健全规范的教学档案,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志、课程教案、教学课件、实纲、考试大纲。

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定期组织听课、开展教学督导研讨会、组织说课比赛、教学大赛等,不断提高课程效果。把同行的和自身的科研及教研成果或相关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深挖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达到良好的课程效果。

三、课程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效果评价是指课程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是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对其结果效能的评价。科学的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反馈课程效果,提高课程内容建设水平,还可以促进教学保障条件优化,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既要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用户、教师、家长、毕业生和社区等社会各方面参加评价;既要注重日常评价的积累,又要注意评价的社会背景,采取定量的绝对标准和定性的相对标准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审视学校的职业发展教育目标、教学运行过程和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及方式

学生是职业发展课程效果评价的核心主体,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充分就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式:

1.教学参与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可以反映职业发展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的有效性。参考指标主要是平时作业和出勤率两个因素,通过这两个因素的日常数据积累和科学计算来动态评价课程效果。

2.考核成果评价。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就业政策、职业发展基本观点和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撰写《职业规划书》,可以整体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职业认知情况,可以作为未来人职匹配、充分就业的预测因素。

3.职业实践活动评价。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职业发展课程设置了实践内容,这是通过社会和职业环境的参与,使学生进一步深化了解课程所学知识。

4.跟踪调整问卷。课程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通过收集学生们从最初参与课程学习实践到结束直至走上职场的全过程数据,客观评价课程效果。

(二)以社会为主体的评价及方式

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因此,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就是职业发展课程效果的重要外部评价因素。

1.就业统计数据。如运用签约率、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报到率和流失率等因素。

2.职场发展情况。通过毕业生的职位晋升、薪资标准等因素来观测毕业生职业能力。

3.评价方式。用人单位的反馈数据搜集存在一定难度,可以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电话回访、开发双向动态信息收集信息化系统等完成日常数据搜集、统计和分析。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协调内容建设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中各组成元素的关系,完善机构设置,出台相关文件,纳入培养方案,保障经费投入,做到合理推进,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第7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