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合集7篇)

时间:2023-10-08 10:21:25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第1篇

(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下行风险增大。当前,世界经济难题很多,主要有:一是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甚或有蔓延扩大之势,而且金融、债务危机进一步转化为财政危机,政府财政普遍紧缩,收入开支压力继续加大,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财政赤字上升。政府债务暴涨,推动经济增长力不从心,难有较大作为;二是国际金融风险加大,特别是欧元状况脆弱,使得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雪上加霜;三是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乏力,虽然在2011年第三季度出现温和反弹,但总体趋势仍将持续走软,2012年甚至有可能“温和收缩”,加之信用评级下调,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国家居民普遍消费力下降,企业投资也更趋谨慎;四是新兴经济体虽仍有较快增长可能,但也面临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五是世界经济景气普遍下降,国际经济低迷状态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好转,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保守的判断是,即使欧美经济不出现衰退,复苏也将是艰难而缓慢的。因此,全球各方对2012年世界经济普遍持比较悲观态度。国际有影响的经济预测机构相继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人们的普遍共识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全球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危险。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1年的2.8%下滑至2.6%,而其半年前的预测为3.6%。即便如此,联合国的相关人士仍然提醒说,“这份报告也许依然过于乐观”。因为。这一预测的假设前提是欧洲的债务危机得到遏制,发达国家的财政紧缩政策不会继续加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前提条件难见其乐观走势。

(二)国际市场低迷,世界贸易回落。由于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比2010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而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又处于下行状态。无论是发达经济体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其财政、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都受到国际国内困难状况的更多限制,因而政府的作为空间余地并不多。从总体走势看,2012年国际市场需求仍明显处于低迷状态。有的专家甚至认为,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可能成为常态,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5―10年较长时期的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国际贸易增长将会放缓,2011年全球贸易量约增长7.5%,比2010年放缓了5.3个百分点,而2012年将可能继续回落至5.8%。

(三)全球产业仍处于错位或缺位状态。世界金融危机后使金融泡沫破裂,很多国家转而更多地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从而使全球产能、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尽管主要经济体国家都力促新兴产业发展,不少国家也有大量的技术储备,新兴产业竞争激烈,但要短期内使新兴产业形成主导、替代的产业,从而成为重要的新的增长点,尚需相当时日。因此,目前全球各国的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处于错位状态。产能会更加过剩,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融合互动也需经历一个调整的较长过程;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则处于缺位状态,尚未孕育出能填补市场低迷的新的成长性产业。

(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更为突现。随着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难度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无疑会增多,各类贸易保护主义,包括技术、劳力、环境、安全等新的保护主义会愈演愈烈。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增大,增速较快,经济活动向全球快速拓展,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矛盾会上升,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竞争面会扩大,不少国家对我戒心会增多,要价会提高,因而外部压力也会加大。因此,全球贸易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可能导致出口增速下滑,贸易摩擦会增多,并将更多地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我国将更大力度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拓展外汇投资领域,鼓励企业加大境外投资,积极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方式。但风险不可低估。

(五)自主增长、扩大内需、尤其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但实际运行仍可能是投资需求成为“热手”。高层领导期望尽可能不要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政策刺激来推动经济增长,并争取2012年成为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的发力点,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尤其是扩大消费内需来拉动增长的关键点。如能如此,说明中国经济真正步入了较为健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开始起基础的主导作用,政府行政的政策起辅助的调控作用,经济运行以“自主增长”方式发展。这是人们企盼的理想,但也是需要长期努力的。

中国经济总体上讲。应长期保持“稳中求进”,否则是不可想象的。“不稳”,不会有“进”;“不进”,更谈不上“稳”。因此,投资、出口、消费三大市场需求拉动力,中国哪一个都不会放松的。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下,其侧重点会有所调整。

201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在稳外需,即稳定和扩大来之不易的国际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将以扩内需为重心,尤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也就是说,在增加生产,扩大有效供给的同时,理论上或宏观调控导向上会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调。扩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必将会促进生成内生驱动型的自主增长模式。比如,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降低物流成本,让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等等,对拉动消费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将带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更多地依靠市场需求的力量而不是政策的刺激。

但是,由政策刺激为主转为自主增长,由重出口、重投资拉动为主转为消费需求拉动为主,是十分艰难的长期过程。尽管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由主要依靠政策刺激向恢复市场力量和经济内生性增长转变,但2012年能否成为这一转变的关键点,则尚待观察,恐难乐观其成。从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出口受外需市场低迷、汇率升值、成本上升过快等影响,预计处于下行状态;消费在汽车、家电两大消费热点减退的情况下,又缺乏新的增长点支撑;因而,投资很可能仍然成为2012年抵消出口、消费两大需求缺口的最现实

选择、最重要抓手。如果考虑2012年国内外政治环境,尤其中国目前强势的行政体制及其省市区以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刚刚完成的背景,情形就会更加如此。要知道,扩大出口对经济增长见效最快,其次是扩大投资。而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则是见效最慢、所需时间最长的。尽管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扩大内需、尤其扩大消费需求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六)“稳中求进”是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总基调。但“稳”的工作繁重,“进”的任务更艰巨。2012年国际经济趋向下行风险,国内经济发展难度增大,因此,应力求“稳中求进”,“难中有为”。“稳中求进”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由2011年的“稳物价”取向,转到2012年的“稳增长”,或者说2012年的宏观政策取向主要是“稳增长、控物价”。稳: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和社会大局稳定:进:转变方式、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上有进展。看来,今年宏观调控政策是不紧不松,或者说有紧有松。

所谓不紧,即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可能要比2011年松一些,为经济提供发展动力和条件,因而会增加银行贷款额、积极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甚至有可能会灵活性地加减保增长的政策力度。并采取针对性手法,主力救助中小企业、微企业,以避免倒闭潮而冲击经济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但是,前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投放了巨量货币,加之面临国际输入性资本,总体上流动性已经过大,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小,更宽松的调控空间余地并不大。

所谓不松,2012年比2011年会松,但比2009年要紧。2009年,为抵御全球金融海啸,2008年底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计划,2009年银行新增贷款暴增至9万6千亿元,从而造成流动性过松过大,银行的呆坏帐风险增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高通胀和高楼价等后遗症。因此,目前只能“稳中求进”,保持不紧也不松的稳健货币政策,并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有可能会采取更松一点的财政政策,有针对性地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如果欧美经济下跌对我出口及消费造成冲击过大,不排除会灵活地加减保增长的政策力度。

总的看,“稳中求进”既基本符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走势。又体现了谨慎稳重、积极有为的方略。但是,2012年“稳”和“进”的任务都十分艰巨,增长的空间余地并不大。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稳健发展虚拟经济。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实体经济,大国更是如此。否则,经济发展的就会“根基”动摇,虚拟经济便会“空中阁楼”。然而,现代经济既离不开实体经济,也不能没有以金融资本为主的虚拟经济。现代经济是现代实体经济与现代虚拟经济的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现代经济是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科学技术和建立在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金融文明为基本驱动力的。因此,发展实体经济与发展金融资本等虚拟经济两者不可偏废,应统筹兼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然,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在舆论导向和宏观政策把握上可以有阶段性重点,灵活调控。2012年,高层决策强调要加大对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而对房地产和金融资本市场发展,或继续保持调控力度,或强调稳健发展,以防范资本、房产市场风险。这是很有指导性的政策,但就当前国内经济运行状况而言,既有金融资本、财税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力问题,也有实体经济结构不合理、有些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既有金融资本、房产市场调控监管问题,更有虚拟经济发育滞后、发展不足的问题。就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地位和作用而言,既有实体经济的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更有现代金融资本市场起步晚、竞争力弱的问题。从总体趋势上讲,我国的实体经济、房地产业应加大调整、提升力度,而金融资本市场在规范监管的同时,应加快发育、发展。问题的要害,万万不可提倡全民都去炒这个、炒那个,全社会都去投机“玩资本”。不然,经济、社会非“出轨”不可。

(八)煎熬的房地产市场。2011、2012年都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关键性年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房产开发商开发周期以及市民消费者房产买卖,2012年都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己经明确2012年房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力度不减,而且还将研究制定新的房产调控的财税政策。按照目前政策导向,201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基本上可预期将处于僵持、下行状态。随着资金、人才、政策、舆论等将更多地有利于发展实体经济,并加大对投机性或资本投资性经济活动的抑制力度,倡导勤劳创业、实业致富,估计房地产市场会更加朝着符合政府调控方向和购房消费者愿望的方向演进,而对多数房地产开发商来讲,困难会更多,处境会更难熬。显然,抑制楼价的措施仍将持续,因为民众对高楼价仍然不满,政府如不能让楼价跌一、二成或更多,则既不能消减民怨,也不能消减楼市泡沫。但是,楼价要跌,恐怕也不能大跌。如果楼市重挫三、四成或以上的话,那也将会严重冲击经济,影响社会稳定,这同样应是尽力避免的。我们要保2012年经济稳定增长,也许更要保社会、政治稳定。有关研究机构预测,今年房地产无论楼价还是投资,都不可避免地要下跌。至于下跌多少,尚待观察,有的甚至预测要下降20―30个百分点左右。

(九)财税改革将出台一些重要举措。2012年将推进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五税”改革。

其一是在部分生产型服务业领域开展增值税试点,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以减少重复纳税,有利于促进服务业专业化细分,优化服务,吸引更多百姓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其二是房产税改革试点。并将研究制定住房保有、交易环节税收改革方案。其三是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为鼓励居民扩大消费,将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税率做出或升或降的调整。其四是改革资源税制度。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资源税改革有利于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限制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从而促进节能减排。其五是推进环保税改革。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呼唤着环境保护税及早出台。一些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可能会被纳入环保税的征收范围。这五项税制改革体现了政府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的思路,以及与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更紧密结合的特点。在“五项”税改的同时,成品油等价格改革也将适时推出。2012年将会积极稳妥地

推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试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择机推出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

2012年将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会加大积极培育面向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力度。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将深入研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至于年内能否正式出台,有待观察,也不排除出台某些方面的局部的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

(十)海外并购将会有重要进展。目前,我国正开始步入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推动资本双向流动和参与国际分工,支持能源资源、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海外并购,鼓励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等,应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有外媒甚至预期:2012年将成为中国企业的资源并购年。拓展海外市场对中国的能源企业充满着诱惑,而一些捉襟见肘的外企也许会令这种渴望变为现实。资金储备雄厚的中国国企和急于出让股权的外资,甚至有些相见恨晚。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企业的资源并购数量将会明显增多。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海外资源,政府也期望实现能源自足而予以信贷等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十一)可能的经济风险。中国经济的难题,总体上讲主要是自身问题。2012年或说未来一个时期,人们尤其要警惕三个“十万亿”可能引发的风险:

首先可能会爆发出来的问题,是高利贷市场和银行表外资产泡沫破裂的大危机。像两年来很多金融机构追逐高风险资产一样,国内许多投资者也同样在追逐高风险资产(高风险投资品)。2010年以前是追逐房地产,2011年以后则是追逐高利贷。高利贷市场和体外循环的资金量到底有多大规模?银监会曾经预计大约在3万亿~4万亿元之间,但真实的数据有可能翻倍,加上银行高息理财产品3万亿~4万亿元(银信合作等表外资产),约10万亿元的估计也许还是保守的。前段时间,一些放或(用)高利贷的老板纷纷选择“失踪”、甚至跳楼,这是扭曲的高利贷市场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将停的信号。一旦波及整个面上,引发的经济社会风险是难以估量的。

其次可能爆发的是房地产贷款坏账的集中发酵。目前看来,我国房地产价位未来下跌可能性极大,或者可以说已成定局,有的机构甚至预测跌幅可能超过30%。如果真的这样,不少房地产企业。尤其是靠借入高利贷维持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将无法承受如此重压,一旦资金链条断裂,连锁反应将不仅仅限于房地产和金融机构。目前银行业直接对房地产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大约9.5万亿元,按银行业内人士的分析,其中大约30%可能成为坏账。有人认为,哪怕房价下跌50%,银行业也能承受得起,但剧烈的下跌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将发生在银行流动性开始偏紧的背景下,同时还将严重冲击房地产业之外的其它各行各业,社会风险更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第2篇

(一)总体情况

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持续复苏。2009年第四季度和2010年第一季度,按年率计算,这两个季度全球经济增长率平均在4%左右,超过市场普遍预期。据经合组织的综合经济先行指数报告,经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复苏信号在今年5月已经十分明显,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先行指数都指向经济发展周期达到顶峰或接近峰值。近期,众多国际组织纷纷调高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IMF在7月7日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6%,比其4月份预测高了0.4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在6月9日更新版《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10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增幅均将达到3-3%,高于该行在1月份预测的2.7%和3.2%。

综合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不变,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在3―4%之间,达到危机前的水平。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编制的全球经济运行指数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9期显示,全球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可望继续增长,环比增长率达到3.2%左右,同比增长3.5%,仅略低于危机前增速;从绝对规模看,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将超过危机前(2008年第二季度)的最高水平。

从目前情况来看,因希腊引爆的欧洲债务危机不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明显冲击,全球经济发生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在于违约风险只发生在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几个较小的国家,三国GDP之和不到全球的8%,危机最严重的希腊GDP仅约占全球的O.6%。今年上半年希腊财政赤字从去年的178亿欧元降到96亿欧元,同比下降46%,债务危机已经有所缓解。西班牙今年7月初发行了总额为60亿欧元的债券,获投资者2.4倍超额认购。希腊也成功拍出一笔短期国债,投资者认购踊跃,竞拍资金为实际发售总额的3.64倍。西班牙和希腊等国成功发售国债并获超额认购,表明投资者对这些国家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的担忧已有所缓解。

(二)全球经济复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全球经济复苏的稳定性不强。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大规模财政政策已造成巨额的财政赤字。美欧赤字占GDP比重已高达10%,远远超过3%的国际警戒线。长期依靠财政刺激维持经济增长难以持续。欧元区在未来三年中赤字总体削减规模将在3000亿欧元左右,英德减赤幅度可能高达40%,欧元区财政刺激政策退出将动摇其脆弱的复苏基础。最近,美国将今年经济预期增长率下调至3-3.5%,比4月份低0.2个百分点。IMF也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4.3%,比今年慢0.3个百分点。

第二,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导致全球消费市场萎缩。美国、欧盟失业率已经连续数月维持在9―10%的高位,是危机前的一倍多;美国家庭储蓄率已升至6%,比危机前提高了5倍。今后一至二年,预计发达国家消费率将从危机前的70%降至60%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外需增长依然面临较大的压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内需拉动是必然趋势。

第三,发达国家债务问题是全球经济下滑的最大威胁。主要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已经远远超过60%的风险临界点。欧盟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从65%提高到了85%。美国国会近期的长期展望报告,预估2010年美国公共债务率为62%,已是二战以来最高水平。日本政府公共债务达到GDP的1.6倍以上。英国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13日公布的国债状况显示,英国国债的实际数字比此前承认的高出3倍,达到4万亿英镑,高达GDP的2.8倍。

第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较大。印度近期将4月份通胀率从原来的9.59%修正至11.23%,这意味着印度在整个二季度的通胀率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巴西6月份的通胀率逼近6.5%,连续六个月高于4.5%的官方目标上限。越南的通胀率在七个月内翻了一番,达到8.5%。阿根廷最近12个月的通胀率达到9.11%。据IMF最新预测,新兴和发展中国家2010年通货膨胀率可能上升到6.25%。

二、关于国内经济形势

(一)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7.3万亿,增长11.1%,同比加快3.7个百分点,显示出了良好的回升势头。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将会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控重点将逐步转向“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最近,IMF将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调至10.5%,比4月份高0.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9.5%,2011年将达8.5%。中国社科院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达10.5%。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步入了经济周期的稳步复苏轨道,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在9―11%之间。

(二)中国经济复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迹象。随着4万亿投资计划逐渐淡出,货币投放量下降,经济增长趋缓。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4.6万亿,减少2.7万亿。M2增长18.5%,M1增长24.6%,分别下降10和0.2个百分点。二季度,经济增长10.3%,比一季度慢1.6个百分点。专家普遍预测,下半年增速将放缓至9―10%,全年将回落至10%左右。

第二,居民消费启动依然缓慢。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不到9%,比经济增速低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2%,比固定资产投资慢6.8个百分点。三驾马车中,消费对GDP增长贡献35%,投资贡献59%,“投资重、消费轻”格局照旧。

第三,贸易条件自去年以来一直恶化,出口持续增长面l临较大压力。今年上半年,出口价格指数下降超过10个点,贸易条件比两年前的水平都要低。这种靠低价倾销的做法,导致中国在全球面临的贸易摩擦逆势上升。据世界银行报告,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发起的贸易救济下降20%,但针对中国的调查却上升了50%,占全球贸易调查的80%。

第四,通胀预期压力依然存在。今年上半年,CPI上涨2.6%,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农村上涨2.8%,比城市多0.3个百分点,食品上涨5.5%,比其他大类商品多2-3个百分点。下半年,同比往年10倍的农业灾害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和食品价格上涨压力。此外,资源税改革等政策也有可能推动CPI走高。

第五,宏观调控政策陷入“两难”困境。今年上半年,宏观调控曾出现审慎紧缩的苗头,如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紧缩房贷等。但在经济增速放缓、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进退”的

天平近期开始显露扭转的迹象。中央高层密集调研,西部大开发高调提速,房贷政策松动,又引发了“紧缩政策中止”和“二次刺激方案将出”的猜想。

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由过分依赖出口转向

扩大内需。发展消费型大国。

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29%,居民消费率仅35%,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相差10―20个百分点。据测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是投资的5倍。目前,我国已出现产能过剩,投资效率明显下降,还不如十年前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起不来,扩大内需就是“纸上谈兵”。今年上半年,在11,1%的GDP增长中,投资贡献6,5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不到4个百分点,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我国应在未来三到五年将居民消费率提高5,10个百分点,达到40-50%。

(二)密切跟踪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动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十年内,美国将投资1500亿美元加速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商业化,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商业规模,发展下一代生物燃料,并开始向新的数字电网转换。英国计划到2020年投人1000亿美元,建设7000座风力发电设备。目前,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比重高达80%以上,传统产业几乎是100%过剩。因此,我国如能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就能一步迈上世界产业发展的最高端,抢占发展先机,成为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的先行区。

(三)大力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在金融危机中,我国民营企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9期业多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抗逆性强的特点和应对不利环境的灵活机制。从国家宏观政策走势看,4万亿投资计划已基本落实完毕,预计未来两年政府投资比重将从45%降至不足30%。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光靠4万亿投资是绝对不够的,民间投资能否接力是要害。但相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依然受限。据统计,在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投资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民间投资的仅41种。电力、电信、邮政、金融、烟草、石油、航空、铁路等行业,民间投资占比都在10%以下。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每年增长20%以上,去年底已超过60万亿,其中,26万亿个人储蓄和34万亿企业和社会资本。及时、有效地将这些民间资本转化为民间投资是保持我国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

研究表明,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仅贡献3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46,6%,仍落后于世界50%和工业化中后期60%的平均水平。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城镇化率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的提高空间。考虑到乘数效应,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约能增加1.2万亿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达4个百分点。城镇化至少可以支持未来十至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全国过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只有北京、上海,未来十五年有60个150-500万人口的城市有望超过千万,天津、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等短期内就能实现。我国应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一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的大城镇体系,走“卫星城+都市区”的发展模式,培育30-40个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若到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至70-80%。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提前五到十年完成城镇化进程。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第3篇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经济走势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

(一)世界经济走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进入2008年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继续向纵深发展。受其拖累,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将明显走低,世界经济也会有一定反应。第一,次级抵押贷款中仍有较大部分要在2008-2009年期间视贷款的风险情况调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是可调整的),由此将引起一定的贷款违约行为,加剧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第二,次级抵押贷款及衍生产品的资金链条很长,随着其影响的逐步传递,衍生产品投资者的损失情况仍在发展中,近期开始在不少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年度”报表中较为集中地暴露出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继续显现。在“次贷”等问题影响下,美国经济出现了以下情况:第一,房地产市场疲软,市场预期总体悲观,先行经济指标持续走低。2008年1月份美国新开工房产许可证数量环比下降3%,同比下降33.1%;全球采购经理指数中的先行指标综合指数2008年1月份为135.8,比2007年6月份下降了2%,是200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第二,银行信贷收缩,金融市场信用紧缩问题依然突出;根据美联储2008年2月对国际主要银行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银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授信标准。第三,财富效应支撑的消费增长放缓。第四,对美国经济和美元走势的担忧,国际资金流向开始调整。从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外国政府投资美元资产的规模大幅下降,其中投资美国国债的规模还出现较大规模的负增长。在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国国内需求增长放缓的双重作用下,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出口面临缩减压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世界经济预计将有明显反应。

同时也要看到,受多方面的经济刺激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高增长的支撑,世界经济将呈现相当的灵活性和弹性,出现全球性持续萧条的可能性依然很小。第一,美国采取了降低利率、减税、稳定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有望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振荡,推动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第二,受美元持续贬值的拉动,美国对欧盟、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出口出现快速增长态势;国内消费者信心回升,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2月份的75.5上升到78.4;就业整体保持平稳,单位小时劳动工资还有小幅增长,这些情况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支撑。第三,流动性紧缩主要由市场信心引起,而不是货币供给不足,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美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为6.6%。只要房贷市场的信用危机不再大规模向其他领域扩散,随着美、欧、日等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松动,流动性紧缩状况有望得到较快改善。第四,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增长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最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综合判断,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2-3个季度)将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世界经济也将有明显反应。但在刺激经济政策作用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支撑下,世界经济发生持续回落的可能很小。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贸出口和资本市场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走低、美元贬值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开始显现。1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仅为5.4%,从2007年10月以来持续走低(2005、2006和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0.4%、24.9%和25.7%),1-2月份外贸出口总额的增幅为16.7%,增幅明显降低。第二,美元贬值迫使我国出口商压缩利润空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离岸价格)2003年12月到2008年1月,提高0.4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美元对人民币则贬值13.24%,我国对美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第三,在美国经济走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涌入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可能会推动流动性过剩问题发展,并影响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稳定。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需要密切关注。

(二)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恢复对经济走势的影响分析

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对部分地区和部分月份的价格水平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会对全年价格总水平产生明显影响。预计会对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部分地区的市场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压力,对全国价格总指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雨雪冰冻、春节和价格翘尾等因素综合影响下,2008年1、2月份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可能超过7%,扣除其中的价格翘尾因素(1、2月份分别为5.8和4.7个百分点),雨雪冰冻、春节因素等带来的新涨价因素为1-2个百分点。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集中在局部区域和全年的少数月份,因此估计对全年价格走势不会产生全局性影响。

2、对经济增长水平既有降低也有推高的作用,重点需防范以灾后重建名义铺摊子、上项目的

问题。此次灾害发生在南方,但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影响很小,主要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农业、林业、电网、工业等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各方面的初步数据,导致的农业损失为500亿元左右,林业损失570亿元,电网损失200多亿元,工业损失200多亿元,加上旅游业、电信业损失,总计在1600亿元左右。如果不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仅从农业成灾面积和其他行业直接损失对产值的直接、间接影响分析计算,对全年GDP增长率的影响为0.59个百分点。如果考虑灾后恢复的作用,例如农业方面通过补种等措施扩大种植面积,工业方面通过提高开工率水平补回产值损失等,则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明显减小。综合这些分析,考虑到我国经济总量的规模,估计此次灾害对2008年经济增长水平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灾后重建。如果仅考虑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在此次灾害中受到的直接损失,并以此作为恢复重建的投资额,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率提高0.28个百分点。需要注意的是,灾后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上述两个部门,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不仅是以上计算的程度。考虑到2008年是各地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年,面对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容易借灾后重建的名义,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据有关部门的信息,在灾后重建项目申报中,不少地方显示出大思路、大手笔,要打造某某中心、某某基地等,都是大项目。这一苗头一旦蔓延起来,很可能引起行政主导的投资反弹,需要高度重视。

(三)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2008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既有国内外成本推动,也有统计指标包含的翘尾因素,还有因大面积雨雪冰冻与春节旺销而导致的季节性价格上涨,特别是全球性气候异常导致国内后续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大。从稳定价格的有利条件看,伴随改革逐步深入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我国物质基础和企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投资、出口等需求增长趋稳,房市和股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有所遏制,部分农产品短缺下半年可望明显缓解。随着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逐步减弱,预计价格涨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

1、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部分食品供给短缺在2008年会发生转折性变化,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明显减弱。从这些农产品生产的周期特点看,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作用,预计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集中显现,供给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

2、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对消费价格上涨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看影响不大。随着国内油料作物生产的增加,预计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此外,价格监管措施也会发挥稳定作用。因此,即使大豆、豆油等产品进口价格提高,预计影响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会小于2007年。就农产品而言,由于其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不大,而需求刚性较强,因此,要素成本增加会在长期内持续推动农产品价格呈现攀升趋势。但从农产品生产周期性变化看,2008年年中一些短缺农产品供给数量会明显增加,在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预计成本上升因素通过价格上涨释放的空间将明显减小。就工业品等非食品类产品而言,由于其需求弹性较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潜力较大,且近几年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较强,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有利于遏制工业品提价冲动。

3、总供求关系趋向好转,对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减小。从供给方面看,随着新一轮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增强,粮食连续4年丰收,基础行业供给紧张情况逐步缓解,总供给增长潜力扩大,这是继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的基本条件。预计2008年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状况将趋于改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趋于回落。根据我们对投资和生产资料价格周期性波动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2007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2006年上半年投资增幅提高的滞后表现,由于2006年下半年投资即开始趋稳,因此从投资增幅回调趋势的滞后带动效应看,2008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有可能随之回落。

4、正确估计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影响。当前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价格涨幅明显提高,因此,推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需要相当审慎,以防加大涨价压力。同时也要看到,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倒挂的格局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很难正确发挥,不仅难以刺激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的供给增加,而且会促使本已不足的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输往国外,加剧供求紧张矛盾。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低估,也非常不利于促进社会各方面努力节约利用资源。在供求平衡,竞争趋于激烈的环境中,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引起的成本增加,通常会迫使企业设法加强管理、降低消耗、创新技术等,进而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适时平稳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不能回避的。

5、翘尾因素对2008年上半年价格涨幅的影响较大,下半年将明显减弱。根据我们计算,2008年消费价格累计翘尾因素为3.4个百分点,是2007年翘尾因素的两倍。就是说,即使2008年没有一点新涨价成份,仅仅翘尾因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会同比上涨3.4%。从全年来看,各月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6月份以前会超过5个百分点;6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个百分点以下。

模型分析表明,考虑翘尾因素影响,若不采取相应措施,2008年消费价格涨幅将达到6.3%。中长期看,我国工业品价格涨幅呈现回落态势;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呈现攀升态势,但不会十分剧烈。综合模型预测及以上因素分析,随着部分短缺食品的供给增加,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关系的改善,竞争会更加充分,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估计较难通过涨价释放,在调控好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长的前提下,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的因素,预计新涨价幅度可能保持在1.5%左右,加上翘尾因素,消费价格全年涨幅可能控制在4.8%左右。全年价格上涨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四)高度重视股市、房市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发展,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日本、泰国、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都难以避免资金过剩问题,并进而导致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的严重泡沫化。我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有合理的一面。从股市看,前几年股指偏低,存在价值低估现象。2006年股市的上涨带有较强的恢复性增长特征,而对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预期,也为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提供了持续的心理支撑。从房地产市场看,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用地结构扭曲和住房需求持续增长,是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应该高度关注,我国 的股市和房市正在出现相互推动、交替跃升的局面。由于股市的财富效应,大大刺激和吊高了居民的购房需求。房价看涨预期又强劲推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股票价格,这样开发商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在股市上筹集巨额资金,从而不惜以高于底价数倍的高价竞相购地,结果必然推高地价和房价。而房价上涨和开发商土地储备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开发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当房价和社会最终购买力严重脱节、股价和公司的基本面严重脱节时,资产泡沫就会破灭,从而拖累实体经济,造成金融和国民经济的风险,导致经济较大波动。

进入2008年以来,随着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升温的态势开始改变,这是十分积极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向下波动的可能,警惕其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的影响。住房和汽车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其中住房的作用更加重要。近年来购房需求快速扩大与房价加快上涨相互推动,使城市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是推动经济增长高温趋热的重要因素。如果房市出现相反的变化,则也是引起经济增长向下调整重要因素。2008年以来,住房交易量在明显缩小,在信贷受到较严格控制,企业上市筹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近期一些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明显紧张,降价售房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市场房价下降,将改变预期,引起持币待购的现象。购房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少,与房价下降相互推动,导致房价进一步下降、需求进一步缩小。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速度将逐步减缓,对经济增长将形成越来越明显的抑制作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预计经济增长将出现较长时间的回调。

股市吸纳、筹措资金的功能和财富效应对房市的影响主要是:股市收益率高时,会分流购房资金,减少房市的需求;房地产企业通过股市可以筹措到运营资金;股市的赢利可以增加购房需求。从这些影响看,当前股市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增加购房的需求(资金从股市流向房市),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少购房需求(资金被套在股市,家庭金融资产减少);同时,会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数量,缩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总量和购置土地、进行开发的能力。综合看,是起着引导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开发收缩的作用。

总结以上分析,当前房市股市的变化,潜伏着导致经济增长下降的因素,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波动出发,对这种可能性要高度重视。

二、近期经济走势分析

当前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比较复杂,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把握未来经济走势,还是要从三大需求的变化着手。

(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有可能减缓,消费需求增幅有可能趋稳

近期市场购房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受成品油价格提高,用车费用增加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购车需求也可能增长放慢;受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增幅可能放慢。综合这些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可能由持续趋旺转为趋稳。当然,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预期改善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持续扩大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近期变化对经济增长会有一定影响。

(二)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当前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需要注意到,在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以及加快发展的条件较好的大背景下,投资增长潜力始终很大。房地产和城市建设的变化,预计不会对近期投资增长形成明显影响。所以,重点需要警惕新的投资反弹。

(三)出口增长可能平稳回落

受外部因素影响,考虑到国内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的税收等有关措施,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的影响,预计出口增长将逐步减慢,但在一系列支持出口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作用下,预计总体仍会保持较高水平。

综合三大需求的变化,在消费趋稳、投资有可能趋升、出口趋降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幅可能变化不大。因此对近期经济走势的影响也不明显。调控的要点宜协调好投资与出口需求的消长变化,注意保持总需求增长的稳定。房市股市的变化,主要会影响到更长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需要综合考虑,妥善调节引导。

综合以上分析,在合理调控各项需求的前提下,近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高位稳定态势,一季度GDP增长率可能在10.5%左右,CPI同比涨幅在7%左右。

三、政策建议

影响当前经济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收缩性的,也有扩张性的,既有影响当前的,也有关系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针对这些问题,政策的基点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视问题的发展,择机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宜着眼于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资源价格改革、资本市场建设、投资调控方式完善等方面出台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发挥好财政政策支持薄弱环节、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宜以结构优化为中心,根据恢复重建项目的环保、资源利用、技术水平、安全等方面情况,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选择项目,重点推进重建基础上的优化升级。要继续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快增长,但应该尽可能少用额度控制办法,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针对美元利率不断下调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等情况,利率调整宜更加谨慎。

(二)继续控制不合理出口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外贸企业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宜加强这些方面的政策研究,通过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继续适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抑制不合理出口增长,鼓励资源性产品、关键适用技术设备进口,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与外贸相关的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三)积极引导住房、汽车方面的合理消费

在提高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注意按照资源环境方面的要求,引导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房、汽车消费,当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房价变化对预期和需求的影响,促进形成稳定房价和购房需求的市场环境。为此,一方面应继续落实近年来抑制不合理购房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另一方面,应密切监测,深入分析房价和预期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期与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稳定预期的措施。例如可以考虑从信贷资金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符合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予以必要的支持,适度降低其对售房款的依赖,提高房价的稳定性。

(四)找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引起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农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也要高度警惕非食用农产品需求过快扩大,以及总需求加快增长的苗头。稳定价格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加短缺产品供给方面,同时注意控制非食用性农产品需求增长。

在我国发展 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应当密切关注价格上涨的客观压力。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国际输入型和体制转轨型因素,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审时度势,深化改革,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和相关的公共规制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胀因素加以治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总需求管理的各项措施,主要目标宜集中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延伸影响,我国在货币政策、总需求调控政策方面,宜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以利于适时适度加以调整。

(五)注意防止食品价格和农产品生产出现较大波动

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包括两类因素,一是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推动的趋势性攀升;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为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要把完善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刺激农产品生产扩大的各种因素比较集中的时期,应注意其对当期和下期的不同效果。注意监控食品价格上涨幅度,把握好各项支持政策的力度,努力减小当期供给与下期供给之间的波动。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平稳调整,包括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健全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等。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特别在国际能源与农产品价格开始建立联系的形势下,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更要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粮食和与吃饭相关的其他农产品,应该主要立足国内平衡。由此出现的效益损失,宜通过农业扶持政策予以补偿。

(六)注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综合考虑2007年价格翘尾因素和2008年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冰雪灾害等突发因素可能推高消费价格,既要坚持完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把握好价格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并应着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资源价格改革为例,随着部分食品供给不足得到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回落,可适时平稳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同时进一步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第4篇

(一)地区经济总体稳定发展

一是地区经济实现了稳定较快增长。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同比分别增长11.1%、12.2%、12.4%和13.3%,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4.3%、19.3%、17.8%和8.6%。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4大地区经济增速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快于其它地区的传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所占比重均略有上升,分别增加了0.43、0.43和0.1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GDP所占比重虽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但占据我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未发生实质改变。总体看,4大地区经济均实现了稳定较快增长,东部地区进入了稳定增长期,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暂时性减速,东北地区处于加速增长期,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二是各地区投资和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速。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9.6%、33%、26.7%和35.4%,除东北地区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外,东、中和西部地区增速分别回落0.1、0.6和1.5个百分点,各地区投资增速总体上仍属于较快增长,表明宏观调控政策对促进投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1.4%、23.2%、22.3%和22.5%,增幅同比分别加快3.3、4.9、4.3和4.9个百分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积极效应也明显显现。

三是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及其它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区(带)继续带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批复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GDP增速均超过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5.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1.2%,三大都市圈依然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圳经济特区在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上迈出新步伐,上海浦东新区行政管理、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天津滨海新区、成渝、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积极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经济带等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也在加快形成。

四是各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深入开展。2008年,我国区域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合作领域逐步深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区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市长联席会、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环渤海地区经济市长联席会、武汉经济协作区、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合作内容不断深化。长三角地区核心区16个城市在30多个领域推进专题合作并取得积极进展,在推动金融合作和区域交通一体化方面提速。泛珠三角区域在交通、能源、科技、环保等领域合作稳步推进,特别是深港创新圈建设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京津、新疆乌昌、河南郑汴、广东广佛、辽宁沈抚、吉林延龙图等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动性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举措,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北和东西两翼转移;安徽、湖南等省积极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五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8年,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自然条件等约束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各地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5.5%、5.8%和7.8%,增幅同比分别加快0.9、1.7、0.8和4.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除舟山外,长三角地区核心区其他15个城市第三产业增速均快于第二产业。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达30.5%;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和西部地区的陕西、宁夏粮食产量继续增加。西部地区立足资源优势,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和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依托资源、区位优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东北地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二)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地区经济增速均明显回落。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增速同比分别回落了3.3、2.1、2.1和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降幅最大。各地区二、三产业增加值下滑,工业增加值回落幅度大且呈现出不均衡的明显特征,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4.6%、15.2%和14.7%,同比分别回落4.2、3.0、3.4和2.7个百分点;四个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1.7%、27%、25.9%和21.4%,同比分别回落了11.8、3.1、9.3和4.2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降幅较大。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7%、11.4%、11.7%和12.9%,同比分别回落了3.1、2.7、2.1和0.1个百分点。

二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速度放缓。2008年,四个地区整体产业构成有所改善,但产业调整升级速度明显放缓,三次产业构成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例分别为6.8%、14.6%、15.6%和11.7%,除西部同比持平外,东、中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降低0.1、0.4和0.4个百分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且下降速度较慢。四个地区第二产业比例分别为51.7%、50.9%、48.1%和53%,同比分别增加0.2、1.4、1.8和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工业仍是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且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四个地区第三产业比例分别为41.5%、34.5%、36.3%和35.3%,同比分别下降0.1、1.4、1.4和1.1个百分点,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总体上看,四个地区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仍然较大。

三是各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速急剧回落。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6.2%、33.6%、35.8%和24.8%,增幅同比分别回落6.2、4.1、0.5和1.1个百分点。从出口情况看,四个地区同比分别增长15.4%、34.5%、38.9%和23.3%,除中部和西部增速稍微加快外,东部和东北地区增幅分别回落9.3和6.1个百分点,东部降幅最大。从进口情况看,四个地区同比分别增长17.2%、32.2%、31.3%和27.1%,除东北地区增幅提高5.9个百分点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了明显回落,尤其是中部地区回落幅度达到11个百分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尚需完善。当前,各地区依然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经济总量大、产值利润高的行业,区域分工理念不深,区域合作内生动力不强,同时,区域间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和法律约束体制缺乏,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在推进一体化过程中仍未摆脱地域限制和现有体制约束,对资源配置的随意性较大,产业转移与承接缺乏统筹规划,难以从区域协调角度进行决策。此外,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武汉、成都、重庆、沈阳等城市的发展水平距北京、广州、上海这样的核心城市还有相当距离,次级城市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城市之间开展区域合作的动力不强。

五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08年,我国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工作继续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根据可获得的环境统计数据显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随着节能减排门槛和产业层次的不断提高,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水平略低一些,但中西部地区明显偏高。随着产业转移活动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有所抬头,环境容量压力增加。

二、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措施。各地区要以国务

院已审议通过的十大调整振兴规划为契机,加快调整振兴主导产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增强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东部地区应进一步营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环境,优先发展以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等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等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尽快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优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步伐,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增强发展能力和活力;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加强区际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升经济质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加快推进各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地区结构是促进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式。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地区要不断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速区域经济发【下转第42页】【上接第37页】展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促进核心都市圈和城市带加快发展,加速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核心经济区、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为核心区域加快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其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整个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努力扩大进出口和对外贸易。各地区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外贸结构,努力扩大出口。要积极促进出口方式转变,加快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技术知识型产品出口转变,推动资源性产品出口向高附加值型产品出口转变,鼓励加工生产型出口向品牌创新型出口转变,促进注重数量型出口向以质取胜型出口转变。要积极发展多元化贸易,结合“走出去”战略加大对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和出口力度,积极发展边贸合作与跨国区域合作,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力保出口适度较快增长。要继续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外贸政策,重点帮助东部地区外贸型企业渡过难关,维持住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指导性意见,稳固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持续增长的基础。

四是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各地区要紧扣推进市场一体化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努力推进区域合作进程。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区域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逐步建立起高效、务实、多赢的区域协调合作新机制。要开展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各地区在区域合作中的职能定位和重点发展产业,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与重点实施步骤,并在保障措施上力争有所突破。要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区域规划在协调区域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错位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资源、市场等各类要素的共享和一体化。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第5篇

鉴于目前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煤炭市场需求逐年下降,加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中势必加强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因此,必须加大去产能力度,实现净产能下降,促进煤炭生产良陛发展;通过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督查及问责,严控新增产能;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低的先进产能,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应。

钢铁行业需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去僵尸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调整产业布局,打通产业链。另外,需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损耗并逐步实现零损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有色金属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方向是严控冶炼产能扩张、大力发展高端材料、实施公平用电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和企业利润。

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任务主要是通过建立市场监督机制等措施遏制新增产能;运用政策量化去产能指标和市场运行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政府有效引导错峰生产;提高水泥实物质量、减少资源消耗、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好水泥区域市场建设和协调工作。

电力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要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实际发展,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调整电源结构、合理引导新能源发展、扩大有效供给能力、激发转型发展活力。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第6篇

【关键词】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政策 分析探讨

引言:在以往宏观调控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目标较为单一,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相对单一。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下,经济政策的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目标的逐渐增多,将市场调控手段看作是经济政策的发展目标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无法达到当前经济形式的预期发展目标,有时甚至会使得经济形式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在当前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特点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从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的显著的提升,科学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加深,经济收益也不断的增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经济收入水平逐渐下降,使得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因为全球的红利和制度红利逐渐减少,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潜力不断下降。

(二)通货膨胀现象的存在,使得短期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商品限购、消费的跨期替代效应等对消费总需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短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措施,那么以房产为例,会使得经济形式发展逐渐减弱,商品投资的增长速度也相对较缓慢。同时,商品物价水平的涨幅逐渐回落,使得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进出口额和数量的压力也在明显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增长。

(三)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效果不明显。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甚至会使得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推动作用逐渐下降,不能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同时,如果继续以加大投资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会使得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得更加恶化,严重影响着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弹性也会不断的下降,影响着原来就业政策的实现,使其不能很好的发挥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目前发展中,原来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政府为了迎合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环境,积极的完善财政政策来过大国内市场需求,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有效的抑制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缩短了我国对经济形势的稳定时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实施相关财政政策,避免出现债务风险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我国要实施加大供给和扩大需求并存的经济政策,在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改善我国出现的供给问题,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财政支出。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规划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采取相关的贴息政策,引导民间进行投资,促进我国投资水平的提高;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

(二)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不仅可以支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可以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以及金融风险的问题,促进我国货币信贷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加快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增加相关短期流动资金的贷款,合理的控制长期资金的信贷,有效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和农业等方面的信贷难的问题,提高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的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积极的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市场化进程。首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由于我国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核心技术也较少,在政策的扶持方面也不合理,同时减免设备进出口的税收,使得我国设备的竞争力较为低下。所以,要合理的运用调控手段,完善相关的各种经济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形式的稳步增长。其次,加快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改造传统企业的发展技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扶持力度,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最后,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改革融资体制,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形式下的发展问题。

结论: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仍是不容乐观,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等问题突出,依然需要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来稳定经济形式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完善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J].理论学习 ,2012,10:10-17.

[2]秦成令.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J].民营科技 ,2011,02:60.

经济发展形势政策第7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多学科资源 教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4-01

一、多种学科资源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作为校内公共必修课,每一位学生在讲座中感受到当前丰富而多变的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也会体会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而做出的政策选择。形势与政策课程使大学生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现实责任感。

1.形势教学的时代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分为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源于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教育部社科司每个学期都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例如,2013年上半年教育教学要点就以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分别列出国内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国内和国际教学要点,都包含多个层面的热点问题。国内教学要点有:学习十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2013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任务等。2013年上半年国内形势政策教学要点,包涵了经济部分、政治部分、社会管理部分等,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讲好这些专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功底。2013年上半年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有:认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学习十报告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阐述等。这些国际要点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相关学科。

每一期国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社会形势等,基本涵盖当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五位一体”的布局。每一期国际形势政策要点,包涵国际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形势等,基本涵盖国际经济规则、国际政治规则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态势。这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学期都会讲述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大国关系的调整、国际军事布局的变化。通过单个经济专题的讲述,使学生明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大致走向和趋势。在此基础上,需要分专题、分模块具体分析各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内外形势的现状和走势。形势教学的时代性决定了多学科资源在形势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2.政策教学的时效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在形势阐述的基础上,明晰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对国际形势做出的政策部署。讲述在党和政府在形势基础上的政策等一系列抉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衔接性环节。政策既包括原则性、理论性的大政方针,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党的十精神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等,也包括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形势做出的具体阶段性政策措施。

二、多学科资源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势内容讲授的多样性和政策内涵的深入性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学的特色。形势讲述涉及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形势内容讲述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所讲的形势热点难点专题。

2.教师教学水平与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包括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大部分。政策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大学生明晰当前国家政策的选择、变化和走向趋势,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政策变化的初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政策变化的表面简单现象。进入新世纪,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政策的变化、选择和走势。

三、以多学科资源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升的路径

1.整合多学科资源,扩展多学科教师结构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展多学科教师结构,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虽然有多个学科的教师授课,但是整体而言,教师专业结构显得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需求,也不能满足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需要。高校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必须整合多学科资源,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资源投入,吸纳多元化专业教师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专业结构应该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特点非常鲜明,不同的专题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国内经济形势和特征专题,应当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模式。

2.加强教师自我提升与培训,提高形势政策教学质量

除了高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多学科资源的投入之外,现有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也非常重要。现有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实际工作,其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增强。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可以按照不同教师的专业特色进行加强。教师讲授专题可以根据自身专长进行划分,然后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题讲授。这样以来,长期的教学实践会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使教师不断加强某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重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参与全国、各省组织的学术理论研讨会等,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特别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