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合集7篇)

时间:2023-10-02 09:01:22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研究

一、民主乡胜利村概况

1.胜利村概况。胜利村位于民主乡乡政府所在地北一公里处,全村共有6个自然屯,总户数1286户,总人口数4242人,其中全村有党员56人,劳动力人数1296人外出务工777人,输出劳动力比例为59.95%,其余40.05%留守胜利村从事劳动生产。从事种植业518人,占40.05%,这部分人中包含从事养殖业100人。住房总数880栋,砖瓦房855栋,占97.15%,土房25栋,占2.85%。胜利村耕地面积15559.12亩,水田面积为5715.52亩,占36.73%,旱田面积为9843.6亩,占63.27%,鱼池面积237亩。

2.大项目建设情况

(1)都市村庄建设情况。为加强村屯整合、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需求,胜利村投资2.5亿元。将小七队原有76户村民全部搬迁,利用小七队现址10万平方米土地开发建设都市村庄,胜利村为保护本村利益,只提供长期租赁,不作商品房销售,采用不同的户口政策,本村的村民购买居住有房照、外来人员购买则为集体户口政策。

(2)蔬菜园区建设情况。为增加农民收入,胜利村整合土地1500亩,建成现代农业蔬菜标准化园区。共建节能温室40栋,大棚200多栋,总投资2650万元。实行边生产边建设,部分温室大棚已经投入生产。所生产的无公害蔬菜顺利打入市场,并参加了世界农博会和农科院园艺博览会,参展的蔬菜达十几种。

(3)滨江湿地建设情况。由于松花江上游修建大坝、大顶子山节流、水憋在了胜利村、部分土地为滩涂地,形成了湿地。道外区沿江水上生态湿地保护区共106公里,民主乡40公里,主要分布在胜利村,胜利村为增加百姓的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开始修建湿地公园。2012年3月份,围绕滨江湿地公园建设18处风景区、胜利采摘园、民富野钓园等服务基础设施和娱乐项目。

二、胜利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不完善。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就是规划问题。抓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把规划搞好,尤其是规划中涉及的细节问题,必须事先想好,必要时要较真,并在建设中结合实际加以完善。如胜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缺少相对完善的“大”规划,一切只靠村主任带头,四处取经,摸着石头过河。胜利村的很多决策都是在民主乡“大”的规划框架下,自行研究决定,而这些决定往往是缺少专人指导、明人指路,可操作性不强。

2.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1)程序方面。在土地和建筑的审批上存在着审批程序繁琐、复杂,审批时间长,审批效率低,如胜利村近年引进大项目,与大型企业合作,土地在审批过程需要盖章有40多个,而每一个章在盖的过程中都很波折,40多个章盖了一年多都没盖完。

(2)建设纳税方面。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为促进经济发展,建设一些大型项目、大型建筑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许多建设都需纳税,且数额较大。如胜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部分资金是自筹,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这些资金搞建设勉强充足,基本上是没有能力来支付相关建设税费的。比如在人防方面每平方米是2160元,随着建筑面积的扩大,人防费用也随之增加。

3.配套设施中水、电等相关设备无存放地点。配套设施至关重要,水电能否处理好,决定着这个建筑水平高低。有时单位为节约资金忽视配套设施建设,导致专用电线、专用水管等设施材料没有专门地方存放,造成不必要损耗。如胜利村都市村庄需要变电设施6400多个变电所,但现有条件只建设了4000多个,缺少2400多个,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4.资金不足。建设就要资金,目前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受经济条件限制致使一些规划搁置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胜利村都市村庄项目,就是由于资金不足才没能建设专用库房来存放水电等专用建筑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损耗。资金短缺也使胜利村其他项目跟进不上,建筑规模受到限制,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在建设中被迫减少开发或延迟开发,失去有利时机,抑制经济发展。

三、胜利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1)规划支持力度不够。规划不仅是图纸上规划,还包括布局布点、建筑风格及历史风格保留等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大规划,但仍存在细节性问题,这些问题在建设中却能体现出来,转化成一些无法解决和忽视问题。胜利村由于经验不足,专业不精,缺乏专业人才指路,规划中存在无法忽视的问题,而规划有时得不到政府重视和支持,得不到明确指示方向,出现走偏现象。

(2)政府扶持力度方面。虽然新农村建设许多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落实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繁琐复杂的审批程序、通过审批的难度系数较大等等导致了很多项目在时间上产生滞后现象,拖慢新农村建设脚步。

2.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已经换过多届的领导干部,难免在职责中产生一些偏差和漏洞,有些离退休村干部在任职期间,为促进经济发展,将本村机动土地进行出租或出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遗留的问题,新的领导干部上任后在清查自己的财产时知道这是本村的土地,但却不能证明是本村的,造成土地无法回收。

3.资金来源少、管理不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除了政府拨款以外大部分都是自筹资金,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资金筹措难度大,数额小。从目前资金筹措途径来看,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帮扶力度是比较大的,但带动作用不明显,出现了有些该农户出资、投工投劳能解决的问题,也用有限财政资金去支付的现象。

四、对胜利村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胜利村的规划。胜利村应积极主动和市里、区里和民主乡进行沟通,完善“小”规划,做到细致、明确、有理、有据。如遇到什么不理解地方要主动询问,避免由于长时间的积压造成建设中由于沟通问题产生偏差。

2.对胜利村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倾斜。胜利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特事特办,鼓励新农村建设。在本次调研中胜利村主任也表示希望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再加大些,希望像深圳那样,放宽土地政策,时刻注重新农村的建设,加大支持的力度。

3.政府牵头增加资金筹措力度。市委市政府对胜利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拨款,但是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为使胜利村新农村建设的更好,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补贴,来缓解建设的压力。可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鼓励和扶持各类工商业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胜利村发展对新农建设对的启示

1.加大规划力度、政府支持力度、对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倾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科学规划、长短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建设大规划的同时还要建设小规划,注重规划细节完善,避免不必要的障碍。要采用政府主导、农民主干,城乡互动、互促共进的原则,循序渐进,追求特色而不强求一律,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政府要注意和建设主体沟通,了解实际,结合村情,重点规划,专人指导,政府扶持、牵头、跟进、鼓励农民参与,让农民感受实惠及政府诚意,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鼓励村镇建设大型的项目,政府在土地的审批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简化繁琐复杂的手续。借鉴对有利的政策在示范村镇实施,充分调动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共识,为新农村建设减少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建筑、项目等方面缺少资金、人才,而这两者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因此更需要政府政策倾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减免税收都是最直接的带动新农村建设有效手段。

2.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大融资力度,扩大来源。可修建大型库房来存放水电专用电线、管道等相关配套设施材料,等到完全建好之后库房可改做它用,减少浪费。或是修建简易大棚,防晒防冻,防止在强日光下或寒冷天气中老化和冻裂。还可和供应商协商送货的时间和数量,尽量减少自己保存的时间,绝不能为了节约资金来减少变电设施的数量、降低质量。

新农村建设要加大融资力度,推进村企合作。同时融资不能只把目光看在大型企业上和大额资金上,还要注意小型融资和小企业的引进,小企业和大企业各有千秋,只有大小同时引进才会降低风险,对抗复杂的社会环境。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制,新农村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只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财政资金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养老医疗教育等公益性资金需求为主,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支持新农村生产和发展的资金需求为主,同时以民间资金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分工明确的融资供给体制。

3.鼓励村民创业、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新农村建设要鼓励村民积极主动创业,要征集底层的想法,要注重村民想法,形成创意,找专家进行指导后付诸行动,尤其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有更多经验,发挥这些长处,政府牵头,和大型企业接洽,形成我有资源有经验,用大企业的资金来进一步的发展,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开发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农民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训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形势下的作用愈加凸显,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理念,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逐渐开展起来。但是,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当中,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使得培训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计划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认识,采取积极相关措施提升新型农民培训的质量。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

虽然部分政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仍旧存在着追求形式、走过场等现象,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视对农村道路、水利以及村容等基础性设施的建设,追求有形建设,使得农村的面貌得到了改善,然而,却忽视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缺乏对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以及会经营”新型农民等具有长期性项目的正确认识,使得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力度不达标,再加上对新型农民培训之时缺乏积极性,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使得新型农民培训质量得不到提升。

(二)缺乏必要的协调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需要由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但是,就目前而言,省、市、县以及乡镇等机构并没有实现新型农民培训资源的有效衔接,再加上在培训开展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如所在单位、教育、劳动以及科协等,这些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使得在实际培训中产生了各自为政、职责分散等现象,尤其是极少数的部门受到自身利益的趋势,通常会把一部分培训工作控制在自身部门中,造成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出现盲目性,导致培训资源的浪费,对于培训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的根本宗旨在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得农民能够具备适应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逐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但是由于在当前的培训过程当中,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建立起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缺乏对当前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监督管理,仅仅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培训人数以及场次等方面,忽视了对农民教育培训后就业状况以及收入水平等相关环节的考核,使得新型农民培训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四)培训设置不合理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下,授课老师又比较专业,而且授课不够集中,聘请的教师比较分散,每一个乡镇一个相关的专业只讲解一二节课,如讲养殖的刚刚涉入了有关养殖的基础知识,便没有下文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培训时间较短,流于形式。而且在讲课过程中,与农民互动较少,而且每到农闲时节才组织农民展开培训,如在蔬菜种植,大棚种植过程中,专家不能亲临现场指导,只能在农闲时节,象征性讲授一下理论性的东西。所以农民不能真正受益,致使不愿参加培训和应付听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没有认识到培训对他们起到的作用,导致每次组织培训都很被动,没有人愿意参加。

二、提升新型农民培训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对新型农民培训的重视

要想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就离不开对新型农民的培训,这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并且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也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过程,会涉及到众多部门职能的协调配合,因此,在进行新型农民培训之时,相关部门需要提高对新型农民培训的重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协调统筹进行。同时,还需要与科教兴农以及人才强农相结合,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活动,为农民的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构建新型培训机制

在对新型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逐渐改变以往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构建以项目为纽带,由相关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的新型培训机制,积极将社会的力量融入到培训工作当中,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同时,还需要积极采取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相关的激励性政策,加强对相关培训组织的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培训机制,使得农民对于培训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

(三)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

一方面,需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公式制度,在实际的培训过程当中,及时的向农民公布参与培训的机构、培训的任务以及政府的补贴标准等相关信息内容,充分满足农民的知情权,发挥农民的监督权,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保质保量进行;另一方面,需要做好严格的管理,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新型农民培训的进程,对农民的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调查,确保农民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及时的向社会进行公布,使得农民培训质量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进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部分,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得农民朝着“有文化、懂技术以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方向发展,针对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升培训的质量,使得农民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周静.河南省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05-208

[2]武志峰,郭利伟,杨英华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294-295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消费;合理化;城镇化

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要发展经济,带动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我国消费集中在城镇,农村中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带动农村消费发展,是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话题。

一、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方向

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是带动农村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情况有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仍有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质量问题,大批农民工居住在城市但是却享受不到城市的便利。而且在大部分地区城镇的密度很少,很难做到城镇带动乡间发展,城乡经济水平差距过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些都不能否认城镇化是带动消费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城镇化给农户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收入水平的提升,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素。除此之外,城镇化建设能给农村的建设发展带来一种连锁效应,一个城镇化非常领先的地区能带动周围一片地区共同发展。城镇化的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了,消费观念也会受到城市文化的洗涤而趋向现代化,同时城镇化也有利于成熟的商业网络的铺设,以全面带动消费水平的增长。

城镇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社会的保障和福利会明显增加,更有利、更高效的管理措施也可以得到实行,农户们有了保障,也就抛去了担忧,可以拿出更多的钱进行投资或者其他有利消费。城市发达的公民公共服务也会为农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农户享受到了科技和现代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自然而然就更愿意将身价投入到现代化、科学的生活方式中,现代化的消费水平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二、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大部分居民消费观念落后

农村大部分居民受古老的传统思想束缚较重,很多人仍存在迷信观念,对于婚丧嫁娶这一类事情过分操办,平素也将人情消费作为消费的最大支出部分,无论是婚嫁、产子、满月还是升学、参军,都会给各路亲朋好友送礼分享喜悦。农村农民对于投资以及一些比较有长远意义的消费通常认识不到,反而尤其注重在封建迷信上的消费,甚至有的迷恋、酗酒,相反有很少人愿意支出一些在城市人看来很正常的消费,宁愿存起来也不远投资消费。

(二)农村农民对正确的消费知识比较陌生

农村的农民往往所见所想和接触到的事物都比较少,所以对于消费的性质,消费品的属性、价值,消费品的种类、品牌等都比较陌生,在需要购买某些物品时,对于物品的价格等信息的掌握也乏善可陈,导致对消费恐惧,这大大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再者,很多的农村居民即使购买了合适的消费品,但是由于对消费品缺乏了解,导致在使用方面得不到合适的利用,产品被平白浪费或者挥霍,这往往让购买者觉得吃亏上当,从而产生对正确消费的恐惧感。而遇到与消费纠纷有关的事情时,知道维护自身消费者权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人还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亏是福等迷信落后的观点,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消费的积极性。

(三)农村没有合适的消费环境

农村因为整体发展还比较落后,所以消费和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差。很多地区的农村家里的生活设施如水电等设备比较落后。另一方面,位于农村的市场比较混乱,农村各种各样的小作坊层出不穷,假货伪劣产品也常常出现在市场中,很多辨识能力差的农民就会购买一些低质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导致损失,而且农村的各种渠道如进货、分销渠道的建设也比较薄弱……种种环境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有效增长。

(四)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混乱

这种消费结构混乱指的是农村居民往往在某一部分的支出过于庞大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消费,常见的如医疗、教育、住房等,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导致农民比想象的穷。而且另一方面,例如在教育方面过于庞大的支出使得一些家庭看不到希望,因为国内的就业形势即使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也会入不敷出,所以导致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重要问题。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扶持在农村中力度明显不足,很多农户没有医疗保险,遇到大病小灾全靠自掏腰包,使得一些农民哪怕硬挺着也不愿与医院就医。而住房问题就更严重了,住房对于农户来讲俨然成了尊严的标志,一些家庭不惜倾家荡产也要盖一座体面的洋房,这样的观念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农村不稳定的收入支出情况压低了消费水平

农村大部分居民依靠种地和经营畜牧业维生,这种行业属于我们通常来讲的“靠天吃饭”的行业,每年的收入都承担着一定风险,所以很多农户喜欢进行预防性的储蓄来预防风险。然而农民的这种被动的消费地位并不是能够轻易改变的,因为天灾人祸,市场价格的变动谁也无法预估,而现在农村农户的社会、医疗、教育保障制度尚未落实到位,所以使得农民生活的小心翼翼,必须把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进行储蓄来预防突发事件,这也是消费水平很难提升的重要原因。

(六)农村农民的消费习惯问题

自古以来,农村的农户长时间处于一种并不富庶的情况,这导致了农民平日里节俭的习惯。农户们需要是赶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因为一时的支出就放弃一些比较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农户们因为传统,也有一种将消费都集中在节假日的习惯,尤其是春节置办年货,农户们往往会拿出积攒了一年的劳动成果,大肆购买物品,而且往往这些物品能够用上的不到一半,造成了浪费现象。这样的消费习惯问题导致了农村农户在消费上的极大浪费和不合理,也就很难提升消费水平以带动经济增长。

三、解决问题方法

(一)引导建立正确的现代消费观念

人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如果要去除农村农户的消费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导农民建立现代消费观念,去除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带动农户接触现代的生产方式以及技术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冲破古旧的消费观念束缚。

(二)宣传教育消费常识

要带动消费增长,也要让农民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常识,让农户了解品牌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各样的消费品的功能功效,宣传必须要有的法律维权意识。这方面的常识以及知识鼓励农户自学,同时通过一些讲座以及广播的形式对农户进行鼓励和教导,培养农户良好的学习意识,消除农户对于未知消费的恐惧以及犹豫心理。

(三)改善农村生活、消费环境

改善可以先从公共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对生活用电、水、气等的投入和建设,对于道路、公厕等公共设施进行集中建设,逐步逐项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改。政府还可以树立一些典型和榜样,对于成功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和交流经验,让更多的地区和农户学习优秀经验。再者,建立农村的市场秩序管理,成立管理部门,稳定市场,打击不法假冒伪劣产品,给农村营造一个有信誉的市场环境。

(四)改善农户消费习惯

改善农户不合理的消费习惯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采取措施增加农户稳定收入,提高农户赚钱的信心,为创造良好消费条件做准备。然后,政府应该加大科学消费的宣传力度,在平日里引导农户进行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倡导农户对于消费做简单的规划,同时维护自身的消费者权益。

(五)提升农村地区各类保障水平

农村农户不敢随意消费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保障,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尤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树立农户正确消费观的同时培养农户增加各项技术能力以增加保障收入。同时对于一些特困户、老年人、弱势群体的保障力求到位,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自然不需要增加储蓄来预防突发事件,消费水平自然而然就上升了。

参考文献:

[1]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3(02).

[2]张松山,毛敏耕.论农村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原因和对策[J].市场论坛,2014(03).

[3]阑继胜,刘曦.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电网规划;问题研究

1引言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电网规划建设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例如有用电等级跟用电量不相匹配,使得线损严重;重复建设变电站,对电网负荷的预测不够准确;电源能够支撑电荷的能力较低,难以稳定的进行供电。基于此,为了有效的利用资源能源,统一的规划农村电网,对变电站进行合理的规划,解决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村电网规划概述

2.1电网规划的目的

对农村电网进行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对电网的安全模式进行确定,可以有效结合电源发展的形式自己负荷增长的规范来进行。而农村电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电网规划以及计划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工作,并且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电网进行规划时要跟农村地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规划的合理性。从而有效降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电网规划建设的成本,使其能够跟农村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相适应。

2.2电网规划的内容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其电网建设进行规划务必要跟相关的标准以及要求相一致。通常对电网进行规划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①对电网的现状进行分析;②有效的对电网建设工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并做出相应的概括;③确保电力和电量的平衡;④对电网线路中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和分析;⑤对网架以及电源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⑥规划电网建设的目的以及建设电网过程中所需的施工技术;⑦对电网建设近期所需要施工的项目以及工程预算进行规划;⑧绘制出农村电网规划的图纸;⑨对电网规划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⑩编写规划说明书。

2.3农村电网规划的原则

进行农村电网规划时,要注重统筹兼顾,规划的导向要以市场为主,核心以经济效益为主,基础为安全建设。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遵循安全可靠的原则,推动电网结构与电气化的相互统一,以及电网结构与城市化的统一。②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对技术进行规划时,以现阶段的电网为基准,适当的选用一些新的技术,有效结合技术改造和电网建设。③规划要注重用户的利益,注重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便利。

2.4农网规划要点

(1)规划区域与内容在对新农村电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主要分为中压电网规划和配电网规划两个方面。对于建设力度较大的镇区,通过采用新区规划的办法对电网进行相应的规划。其中,规划的主要内容即是110kV电源点以及35kV电源点,此外,还要相应的规划好10kV的电网。在对那些较为自然生态保存较好的村镇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村镇的实际规模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对所需规划的区域进行确定。单独规划那些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自然村镇则可以现将小村镇进行合并,而后再进行具体的规划。对于规模较大的自然村来说,通常情况下可以进行单独规划;如果自然村的规模较小,可以对自然村进行合并,而后按照10kV电力线路的实际分布情况再进行后续的规划,以便规划的足够合理科学。

(2)预测负荷时所需关注的问题

①预测负荷时可以利用负荷密度法进行,此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所需处理的数据的量较大,但预测的效果通常都十分的理想。②对农民的生活用电进行预估时,要注重跟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并跟其他地区的实际情况相比较进行预测,以便能够获得的预测结果更加的合理。③需要对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给予关注:a.关注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对农民所受相关能源的影响给予关注;b.关注相对较为优势的产业、公共设施以及人畜饮水工程等用电负荷。④要做好不同发展时段的横向数据的比较,一般来说,如果农民的收入较少,则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会跟人们的人均均收入等各项个体指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反之,规划区域内整体的经济水平会对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3)制定规划的原则

①进行电网网络的接线工作时,要对接线的方式进行简化,并不断规范,这样能够从某种程度上使得主干网架的更加的可靠,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从而使得电网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处理新建的主干线、环网柜相关的土建工程时,要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实际的规划。②改造以及建设电网时所使用到的新技术、设备、工艺以及相关的材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试点工作,而后再对其进行推广利用,以便能够保证中低压配电网能够安全的运作。结合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尽可能的选择那些优质的,节能性较好的,安全性较高的器材设备,那些不需要维修的产品则可以优先进行考虑。

3农村电网规划建设的问题

3.1用电量与用电等级不相匹配

城镇化进程在持续推进,国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是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项目被引入到农村中,跟等级相同的其他地区比起来,这些地区的用电量要超出其他地区很多,导致这些地区的用电量跟用电的等级不相匹配,浪费了大量的电能,损耗了大量的电压。

3.2变电站重复建设

早期在农村,通常都是在农田里建设变电站,通常都是在各个位置处散落着35kV电压变电站。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推行,建设变电站需要靠近公路边等一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从而有助于后期的电力维护以及。而对于那些未能够同步进行规划的道路,导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移动配电线的杆并且需要重新建造配电站,而原先已有的配电站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都是先进行点的布设而后再建设的,而重新对电网进行规划时,会使得输电路径变长,对农民的利益会产生损害,此时,要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与其进行协商,这会对规划的进度以及规划的成本产生影响。

3.3预测的负荷精准度较低

现阶段,对负荷进行预测时大部分使用的是电力弹性系数法,然而此预测方法通常精准度较差,用电增长率与社会总产值的比值即为电力弹性系数,因此,电力弹性系数跟社会总产值之间呈反相关,而社会生产总值又是一个时刻变化着的数值,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预测电力弹性系数时使用的方法精确度较低,预测的可信度也就相应的会降低。

4农村电网规划问题应对措施

4.1对新变电站进行科学的规划

为了有效提高农村电网的运行电压,使得输电的损耗有所降低,这就需要对新变电站进行进行重新规划,可以将原先的35kV电压的变电站转换成110kV,并将110kV负荷点跟220kV的电网相互配合,从而使得农村电网的电压值有所增加,电压的等级也相应的得到提升。此做法能够使得输送电的能力有所提升的同时,降低输电过程中产生的损耗,使得输电距离也得到延长。

4.2对负荷预测方法进行更改

建设新农村电网时,过去较为传统的负荷预测法已经难以与之新的需求相适应,因此,要对负荷预测方法进行更改,而灰色系统理论则在众多的预测方法中脱颖而出,占据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其主要是依据现有的信息,利用微分方程求解未知量。利用该理论预测负荷时,需要用到的数据较少,且运算起来十分的方便。并且现阶段,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投入的成本也逐渐增多,大幅度的增加招商引资的项目,使得用电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跟灰色模型中期预测的特点相符,然而,就长远考虑,利用灰色预测法跟实际要求还不是很相符合,因此,可以对年均递增率法进行考虑,求取当年的均值时要参照过去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递增率进行,并有效将灰色预测法以及年均递增法进行结合,从而得到精准的预测方法。

4.3选点前合理规划

对配电线路进行确定时,要按照负荷预测所得的结果,重新接轨配电站跟配电网络,选点时要靠近公路进行选择,避免出现迂回的问题。建设新农村时层对农村电网建设规划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建设农村电网时,为了避免出现混架电力线、有线电线以及通讯线路,则要预留出一定的宽度,因而在进行选点前,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防止需要重建变电站带来较多的损失。

5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电网规划建设工作,其包含的工作较为繁琐,且内容十分的复杂,更是新农村工作中电网建设的重点所在,因此,面对这项耗费时间较长的施工,要做好电网的规划思想,使其与农村地区的实际相符,从而有效的对农村电网进行统一的规划,为农村电力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柯皓.基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相关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94.

[2]郭素勤.新农村建设中建设工程规划与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8):12.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第5篇

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己所驻的安庆市迎江区**镇**村村务公开工作为例,进行调查,围绕其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务公开工作,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对村务公开问题个人进行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 村务公开 现实状况 建议 决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全国各地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问题。这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综上所述,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村务公开的背景及历史条件

村务公开制度是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创造的。在农村实行村务公开是指在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辖区内,村民委员会组织把处理本村涉及国家的、集体的和村民群众利益的事务的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告知全体村民,并由村民参与管理、实施监督的一种民主行为。它是农村村务管理的重大改革,适应了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它一诞生便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推广。

早在1985年,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较好的个别农村就采用召开会议、张榜公布、印发手册等形式,公布村集体财务收入、宅基地划分和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等情况。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试行后,福建、山西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法规规定村民委员会在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经费要按时公开,山西、陕西、四川、西藏、江苏等省、自治区还强调:村民委员会的财务实行公开。1990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村务公开的程

序,接受村民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199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活动,提出要抓好"村务公开"制度建设,“凡是涉及全村群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财务开支、宅基地审批、当年获准生育的妇女名单及各种罚款的处理等,都必须定期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1997年4月,中纪委在天津市宝坻县召开七省、直辖市村务公开工作座谈会,推广宝坻经验。1997年8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深化农村村民自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提高认识,加大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力度。

党的十五大以来,特别是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下发,以及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用法律形式明确村务公开的一些重大原则和具体措施后,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更得到了有效的推进。1999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村务公开的领导。不久,中组部在安徽省合肥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各地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验。与此同时,监察部、农业部、财政部也就农村财务公开和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列为自己的重要的议事日程,下文件、发通知,制定政策,全国绝大数的村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迅速发展起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加快小康建设的新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为此,XX年初成立了“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并于9月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领导作了重要指示。XX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公开发表了《关于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阐明了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政策要求。这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分析研究村务公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理顺各方关系,推动村务公开工作向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迈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农村村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一)实行村务公开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历来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村务公开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村务公开能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与落实,疏通群众的渠道,能充分、广泛

、及时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批评,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有利于引导村干部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政策,做好工作。

村务公开是实行监督的有效途径。村务公开让广大群众严格监督干部的行为,提高干部自律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和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

村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村务公开实质是让群众当家作主,参与政事的管理。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

村务公开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保证。实行公开有利于群众熟悉和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群众情绪理顺了、社会稳定了、经济也就发展了。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农村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村务公开要从农村群众关心的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村了里的重大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办发〔1998〕9号文件),关于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如村财务收支情况;农民负担情况;计划生育指标;征用土地和宅基地的审批情况;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公益事业情况;新上的经济项目情况;合同订购情况;村干部的责任目标、工资报酬情况;其他公共事务情况等等。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村民的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村务公开的内容,真正做到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都以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农村村务公开的程序

每次公开的内容,选经党支部和村委会集体讨论,形成文字材料或制成表格,再经村务公开监督组审核确认,然后以村委会的名义公布;每次村务公开后,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及时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对群众提出的疑问,要及时地实事求是地给予解答,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要及时采纳,以保证村务公开的内容小编推荐与 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的研究 关联的文章: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第6篇

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己所驻的安庆市迎江区**镇**村村务公开工作为例,进行调查,围绕其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务公开工作,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对村务公开问题个人进行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 村务公开 现实状况 建议 决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全国各地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问题。这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综上所述,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村务公开的背景及历史条件

村务公开制度是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创造的。在农村实行村务公开是指在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辖区内,村民委员会组织把处理本村涉及国家的、集体的和村民群众利益的事务的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告知全体村民,并由村民参与管理、实施监督的一种民主行为。它是农村村务管理的重大改革,适应了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它一诞生便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推广。

早在1985年,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较好的个别农村就采用召开会议、张榜公布、印发手册等形式,公布村集体财务收入、宅基地划分和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等情况。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试行后,福建、山西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法规规定村民委员会在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经费要按时公开,山西、陕西、四川、、江苏等省、自治区还强调:村民委员会的财务实行公开。1990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村务公开的程

序,接受村民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199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活动,提出要抓好"村务公开"制度建设,“凡是涉及全村群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财务开支、宅基地审批、当年获准生育的妇女名单及各种罚款的处理等,都必须定期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1997年4月,中纪委在天津市宝坻县召开七省、直辖市村务公开工作座谈会,推广宝坻经验。1997年8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深化农村村民自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提高认识,加大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力度。

党的十五大以来,特别是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下发,以及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用法律形式明确村务公开的一些重大原则和具体措施后,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更得到了有效的推进。1999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村务公开的领导。不久,中组部在安徽省合肥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各地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验。与此同时,监察部、农业部、财政部也就农村财务公开和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列为自己的重要的议事日程,下文件、发通知,制定政策,全国绝大数的村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迅速发展起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加快小康建设的新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为此,XX年初成立了“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并于9月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领导作了重要指示。XX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公开发表了《关于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阐明了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政策要求。这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分析研究村务公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理顺各方关系,推动村务公开工作向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迈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农村村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一)实行村务公开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直接行使民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历来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村务公开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村务公开能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与落实,疏通群众的渠道,能充分、广泛

、及时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批评,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有利于引导村干部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政策,做好工作。

村务公开是实行监督的有效途径。村务公开让广大群众严格监督干部的行为,提高干部自律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和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

村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村务公开实质是让群众当家作主,参与政事的管理。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

村务公开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保证。实行公开有利于群众熟悉和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群众情绪理顺了、社会稳定了、经济也就发展了。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农村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村务公开要从农村群众关心的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村了里的重大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办发〔1998〕9号文件),关于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如村财务收支情况;农民负担情况;计划生育指标;征用土地和宅基地的审批情况;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公益事业情况;新上的经济项目情况;合同订购情况;村干部的责任目标、工资报酬情况;其他公共事务情况等等。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村民的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村务公开的内容,真正做到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都以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贫困;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民心工程,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新农村建设牵涉到农村、农民、农业等各个方面,和千家万户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的周期相当长,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相当大,所以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实施长期建设,通过深入总结经验,不断加以推进,从而让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 新农村建设中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是生产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滞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贫困农村主要是种植农作物、发展养殖业,多数农户缺少能够增收的多种经营类项目。与此同时,因为贫困山村往往山高坡陡,其生产规模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非常缓慢,传统意义上的种养殖方式具有非常大的比例,而产品增产空间也不够大,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一直保持着比较低的生产水准,商品率极低,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二是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农村往往是地广人稀,交通极其不便,甚至饮水也十分困难,信息极为闭塞,因而严重影响到该地区和外界之间的交流以及物资流通,将资金与技术等资源挡在了外面。三是劳动力素质相当低。因为教育滞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往往比较低,农技人员数量较少,且人口结构不够合理。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进行自由流动,年轻人以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开始往发达地区或者城镇集聚,而留下来的则多为老弱病残人员等,所以,在当地务农者往往素质偏低,主要是以开展简单劳动为主,导致生产率很难加以提高,实用技术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推广。四是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因为信息较为闭塞,贫困农民群体对于市场变化的反映相当慢,其驾驭市场能力十分薄弱,如果碰到市场下滑,遭受损失的肯定是农户。

2 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贫困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提升农民收入

贫困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为困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部分农民除了农业收入之外没有别的增收途径。贫困地区农民的观念往往相当陈旧,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而是安于目前现状,谨小而又慎微。农村经济要想取得新的发展,更新贫困农民的观念是关键要素。如果其思想观念不加以转变,脱贫致富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切实调整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因为农民们用独立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时间相对较短,经验上显得不足,观念也较为滞后,加上经营不够合理,信息不够畅通,总体经济实力薄弱,因而需要得到当地的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引导。但是,这一定要建立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尊重广大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而不能简单地越俎代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新推进。切实增加农村贫困农民群体的收入,是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关键。农民要想增收,关键在于就业。外出务工是当前贫困农民发展增收的重要方式。农民们通过外出打工,其思想观念会出现质的变化,不仅能够学到新技术,而且还能熟悉市场,从而转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在走向富裕之后还会回乡创办企业,从而带动更加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2)努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平台之一。当前,影响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还是基础设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行路难与用水难。群众将行路排在需要解决的各项问题之首,是因为只要路通了,人的出行也就便利了,外出务工者也就愿意将在外面赚到的钱拿回搞项目投资,实施返乡创业;用水难主要集中于中西部贫困干旱地区。一部分山区缺少水源,人畜用水与生产用水只得依靠下雨天所蓄之水。一旦碰到持续性地大旱,就会出现用水难题。只有解决了水的问题,才能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要想在农村贫困地区解决以上问题也是不容易的,突出表现在资金短缺上。比如,要修路,农村地区修路的实际造价要大大高出国家补贴标准,会出现大量的缺口,只依赖于当地农村集体经济以及村民自身收入就难以填补这些缺口的。只要资金没有到位,工程自然也就无法开工。为此,要积极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不仅要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出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性工程,而且还应当更加广泛地发动各类社会资源,让各方社会力量都能加以支持。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还要考虑到资金的统筹安排问题,将有限的资金进行集中,按步逐渐解决项目资金的短缺问题。

(3)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无可置疑的主体。唯有将贫困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调动起来,才能形成极大的能量。农村中的贫困群众对于中央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有喜有忧,喜在农民们终于有了新的盼头,政府也会出台新的政策,所在农村将会产生新的变化;而忧在怕自己的负担有可能会加重。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既不可搞一厢情愿式的强迫命令,也不可包办代替一切。当地干部应当深入到农村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积极研究相应的对策,和群众一起拿出合理的规划以及办法,从而真正做到政策到位、规划到位、资金到位,让新农村建设能够成为惠及广大民众的惠民工程,将当地的贫困农民引导到自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上。

(4)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以提升农民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

所谓农村劳动力素质,包括了劳动力的文化、技术、身体以及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素质。农民自身的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够高,从而影响到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当地农村小康社会发展进程。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大力发展生产,而核心则是农村科技进步,归根结底在于劳动力素质之提升。所以,提升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素质也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农民自身素质之提高是支撑其增收潜力之根本。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应当努力抓好文化基础教育,积极提升农村教育投入之力度,提升农民群众子女就学率。与此同时,还应强化农民群体专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开发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农广校资源以及农函大资源等,积极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从而提升贫困农民群体的各项素质。当然,在农村贫困地区还应当要树立正面典型,强化舆论上的宣传,积极加大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为高素质农民的成长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当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持续举办各类培训,比如,可举办农业实用知识短期培训班,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色加强对科技人才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培训,从而让其带送当地贫困户提升增产增收之能力。要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的宣传媒体,深入到农村中开展宣传,从而在广大农村形成学农业科技知识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保护农民群体的权益,政府还应当鼓励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从而提升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

(5)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一方面是要积极创新发展的理念,编制本村未来发展规划。规划应当做到因地制宜,依据高标准、高起点以及功能全等要求进行科学布局,从而体现出科学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当地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让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更好地体现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要重视农村的绿化造林以及水资源保护,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化沼气生态农业的建设,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通过节约能源实现循环化发展。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切实加快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不仅要靠政策上的保障与科学指导,而且还需要得到投入上的支持。所以,一定要合理地整合资金、人才以及科技等发展要素类资源的投入,而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则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环节之一,能够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出很好的效益。

(6)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防风险保障体系

首先是要确保信息的畅通。要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到当前市场的最新走势,从而更好地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其次是要逐渐实施保险机制。如今,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之中的积极性高涨,但是往往担心会有风险,特别是小规模养殖业户,心中没有底,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并辅之以农业保险,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的限度上。最后是要健全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契约制。要建立健全市场和农户间的契约体系,维护协议严肃性,切实降低由于市场变化而造成的损失,有效维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以及切身利益,全面解决困扰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贫困问题已迫在眉睫。我们要充分分析困难,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积极克服困难,抓住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机遇,依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发挥出政策的优势,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配合各级政府,从自身具体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让我国贫困农村也能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目标,从而为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贫困问题新议[J].社会科学战线,2012(2).

[2]韩建民.新时期甘肃省农村反贫困调查研究[J].开发研究,2012(5).

[3]岳磊.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以山西省广灵县贫困乡村为例[J].山西农经,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