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农村建设(合集7篇)

时间:2022-07-14 07:08:33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第1篇

河北:2007年年底,河北省《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农村,要结合完善第二轮土地延包合同工作,抓好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的建立和移交、农民低保、农民小额贷款、乡村务公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文件材料明确为归档内容,确保农民切身利益,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目前,全省乡镇档案工作规范化率达到100%,行政村建档率达90%,规范化率达60%,20多万户农村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承德市和唐山市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干部年度目标考核之中;保定市制定了文明生态村档案室标准,全市已建成规范的文明生态村档案室323个;辛集市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农村家庭的“百姓档案”,随时将全市所有农户的动态情况记录在册;武强县对所辖238个行政村的2000余名致富能手的基本情况、特长、业绩等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建立了农村“能人档案”;唐山市、秦皇岛市、沧州市等地以乡镇、村档案室为依托,建立健全乡镇、村“档案信息中心”,重点收集整理涉农、利农、益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将民生档案与政务信息、农经信息整合,为农民提供集成化、全方位、一站式的档案信息服务。

黑龙江:2006年,黑龙江省档案局与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要“加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档案工作,要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级服务站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档案。”按照这个要求,黑龙江省档案局以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建档工作为突破口,探索档案工作融入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新途径。目前,全省已有89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并开展了档案工作,占687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3%。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复杂情况,黑龙江省档案部门将建档工作的原则确定为“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实事求是、逐步规范”。同时,黑龙江省各级档案部门在指导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中,始终把挖掘档案价值、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档案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吉林:近年来,吉林省档案局与涉农部门先后制发了《吉林省农村专业户建档示范户认定标准》(试行)、《吉林省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农村力资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办法》(试行)等。目前,全省60个县(市、区)、800多个乡(镇)基本实现了档案科学管理,98%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档案档案室,2400多个农业科技单位全部建立了档案室,其中近百个单位档案管理达到省级先进水平。全省已有700多个专业户建档,其中80%以上是农业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在当地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全省范围内搭建“一网三站”建设平台,即建立农业农村科技档案信息网、建立农民建档用档服务指导站、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和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咨询站,为“三农”提供准确、快捷服务。梨树县档案局与县涉农部门联合编印了《涉农文件汇编》,通过各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站和农村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站传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受到好评。

浙江:浙江省档案局先后与涉农部门联合印发了《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山林延包档案工作的意见》、《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办法》、《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在《浙江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考核办法》中明确规定村务档案管理要求,《关于加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档案工作的意见》也正在制定之中。目前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山林档案归档工作已经完成,全省2900多万新农合参保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已基本建立,全省1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83个农民大户已开展建档和档案规范化管理。全省188个行政村档案室被命名为“浙江省行政村示范档案室”,2302个行政村通过了规范化档案室认定,1492个乡镇通过省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全省4693个行政村已安装使用省档案局免费提供的“浙江省行政村档案管理系统”,并在杭州市萧山区开展镇村数字档案室的试点工作。省档案局研发的“民情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化县开通运行,在县域政务网平台上民情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实现了对农村乡情、村情、户情的动态管理。全省72个综合档案馆建立了23个门类的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390个,方便农村群众对民生档案的利用。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08年4月,一座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小岗村档案馆竣工,分为村级档案保管场所、村史档案展览场所、信息公开场所、科技培训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和行政办公场所等六个部分,融村级档案、图书、科技信息与文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小岗村的标志性建筑。目前,村档案馆共保管档案470卷,照片520张,实物26件,资料208册。以档案馆为依托,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设施,构建和完善全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村共识。通过建设以开放服务为目的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把小岗村档案馆建设成村务信息公开场所,促进信息公开向基层延伸。利用网络技术向村民已公开现行文件和信息,免费向村民提供档案、文件、政策、市场、农产品信息查询服务。村民对已公开村务信息如有疑问,可按照规定到档案馆查阅档案,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

湖北:省档案局与涉农部门联合开展新型合作医疗档案工作、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档案工作、村民委员会档案工作规范管理指导、特殊群体、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长江三峡移民档案工作和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与组织、文化部门联合,依托村级阵地建设和文化建设,搭建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平台。制定了《湖北省村级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指导、规范村级档案管理。2007年,省委、省政府将“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和档案图书资料等文化活动场所”等内容列入《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并将省档案局列入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职能分工的组成部分,负责组织实施。省档案局每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列入向省委、省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的重要内容。2008年与扶贫开发部门联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三农”档案工作。到目前为止,全省24184个行政村85%建档,30%达到规范建档要求。全省共建立“三农”档案试点示范608个,行政村1602个,科技示范户1070个,放大了全省“三农”档案工作的示范效应。

新疆:自治区档案局会同自治区民政厅、农业厅联合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相继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档案管理试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村档案工作试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集中整治档案管理办法》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村档案管理等级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目前,全区已有137个乡镇档案工作达到自治区二级标准,1505个行政村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村标准,314个行政村档案管理达到示范村标准。结合新疆地区实际,自治区档案局与自治区民宗委联合制定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档案管理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截止到目前,全区共有4657个县(市)、乡(镇)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和137个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了宗教档案工作,收集和整理了各种门类档案近14万卷。全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已初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宗教活动场所建档规模不断扩大,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农村建设第2篇

一、编制依据

1、*镇城镇发展规划;

2、*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镇村镇建设规划;

7、*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年6月开始,至20*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家。是*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年,*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00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00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新农村建设第3篇

关键词:系统工程;饮水安全管理;探索

农村饮水工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建好管好用好这些工程,使其正常和长期发挥作用,是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长期的任务。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规模普遍偏小,以单村供水为主。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数量大、分散、工程规模小,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群众承受能力有限,水费标准低且收取困难,给工程维护管理和经营带来了困难。

1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

完善建立强大有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制度,是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管理的基础。从当前已投入运行集中供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制度管理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制订的制度不规范,内容不完善;二是制度制订不平衡,;三是制订的制度套路多,执行难。因此,各集中供水工程都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完善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以推进工程后续管理落到实处。应重点加强以下主要制度建设:

(1)建立取水点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农村自来水取水点几乎均在村中或村边的实际,各供水工程应在取水点建立水源保护范围内的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安设永久性的警示牌标识,警示与提醒周围居民做好生态保护,确保水源地的安全卫生。

(2)建立自来水工程维护管理制度。

应在管道通过的区域,特别在水源的道路入口处,安设警示维管牌标识,提醒农户要自觉协助维管人员共同担负维护管理自来水工程设施,并警示谁损坏谁承担恢复的责任等内容,用制度来规范村民自觉维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行为,推进工程硬件设置的安全长效运行。

(3)建立有偿用水制度。、

水费收取制度,应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合规、合理”的原则和“以水养水,微利营运,市场运作”的方针,明确水价标准,定时抄表结算,按期付款,定时公布水费账务等内容,通过制度的建立与落实,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与发展的资金到位,工程运行正常。

2建立长效运转管理体系

建立长效运转管理体系,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管理达效的根本。在建立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转管理中,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无论是区域供水、乡镇集中供水、联村集中供水、还是单村集中供水、单村分点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都应切合实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投资的浪费,力争达到投资的效益长久化。根据农村村庄、农户居住较为分散,供水管道入村、进户线路长,维护管理量大等实际情况,总体应从四个方面抓好正常运转管理工作:

(1)建立工程独立营运的经济服务实体。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在县镇两级政府责任主体的监管下,由县水利主管部门主管和指导、乡镇水利(务)站协管,设立独立的供水营运经济服务实体,负责工程区域内供水的具体事项。并单独核算,专设账户,自负盈亏。

(2)落实工程日常巡查维管制度。

根据各供水工程维管工作量,确定工程日常巡视检查维护管理人数。巡管人员的录用应公开、公正,透明操作。

(3)落实定期消毒与清污制度。

确保水体卫生安全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后管理的核心。各供水工程都应确定专人对饮水水体进行日常卫生巡查监测,定期对供水水池投放消毒药品和定期清理污杂物,确保供水水体清洁卫生安全。

(4)规范水价确定行为。

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有偿用水办法,但水价定价各自为政,无统一定价模式,致使价格混乱,而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普遍较低,规模大的水厂稍有盈利,规模小的水厂保本或负债运营,长久下去必将影响工程正常运行,也有引发个别区域社会不安定的可能。需要规范水价确定行为,由物价部门核定统一水价。

3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运行后,维护管理材料、劳务、改造等支出都需要一定经费来保障,由此,建立较为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是确保今后工程运行的基本保障条件。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特点,资金保障体系建设应采取“依靠自主能力,争取政府扶持,用户自筹补充”的措施,达到“以水养水,经常运转,保障发展”的目标。

(1)落实有偿用水制度。

根据确定的水价,重在落实定期按实用量向用户收足水费,严格查处私接分管偷用水和拒交水费的违规行为。加大用水自愿、交费及时、违规受罚等方面的宣传,以形成广大用户及时交费的意识,推进资金保障的主渠道的畅通,依靠本工程的实力来壮大今后工程维管的经济实力。

(2)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

我们应认真探索从维护管理服务的角度包装建设项目, 研究和落实政府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工程正常运转后续管理资金的扶持,把政府扶持的资金作为后续管理资金保障体系中的必要补充。

(3)用户分责筹资金。

采取工程供水硬件设施维管分摊责任、承担费用措施,供水水表外设施维管费用由供水业主负责,水表内维管费用由用户自筹解决。

4建立协调监督体系

建立协调到位、监督有力的体系,是今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转的组织保障。

(1)建立协调组织。

为利于工程的衔接管理,可由县乡两级行政机构建立协调办公室,赋予区域内工程日常维管政策制订、工作协调、技术指导、财务监督、综合服务等工作职能,落实责任。

(2)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对于本工程责任部门,应把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管维护工作纳入部门考核范畴之内,确定定量考核份额,推进维管工作责任落实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落实财务透明公开制度。

工程运营经济服务实体的财务情况,要定期向用户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推进国家扶持的民生工程长久稳定,发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第4篇

凭借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平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方兴未艾。该县有2个省级试点村、7个市级示范村和11个县级试点村。其中,羊昌乡本寨村已进入全省“百村试点”村的行列。走进这些村寨,你能够切身感受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里的农村很美丽。走过一道颇具特色的石板牌坊,就是羊昌乡本寨村了。漫步于村间平整的大道上,可以看到,每一户村民的房屋无不是门厅整洁,老人在树下闲聊,儿童在欢声笑语中嬉戏,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见着外来的客人,村民们热情大方地请进门去,斟上一杯茶水,邀着围坐在一块。好客的王老伯迎来客人,待以据说是自家种的花生,大家自然说起这几年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老伯显得非常激动,他说,村里新建起了一所水冲式公厕,有了宽敞干净的村文化活动室。尤其说到家中的玻璃钢沼气池,他更是兴奋不已。他说,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老伯还兴致勃勃地领着客人到村里细细观看,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本寨村村委会主任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为了将村里的环境改善好,省、市、县的领导们来看过多次,给予本寨村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有的专家一住就是个把月,为的就是帮助我们科学严谨地把家园建设好。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建起了5个钢架大棚,用来种植瓜果蔬菜和经果林。村里还建了移动机站,有50多户人家实现了无障碍通讯。

村委主任和我们一起沿着美丽的羊昌河顺流而上,沿路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抵达四道坝后,他告诉我们,这里河流落差比较大,发展水电的条件很好,是黔中水利工程的建设重点之一。根据上级的要求,村里已经着手实施土地治理项目,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使村里处处呈现出“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树成行,房齐整、人和谐”的景象。2008年度,本寨村新农村建设项目主要有沿河步行道修建、通组公路建设和封闭式垃圾池建设等,目前已全面完成。

这里的农业较发达。在平坝县农村,我们亲眼看到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多年来,平坝县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各乡镇、各村寨都有专门的生产基地。在种植业方面,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高峰乡、羊昌乡等乡镇都积极推行无公害优质大米种植、标准化生产,种植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板田大蒜、碗豆、花生、苦瓜、经果林、莲藕等。平坝所产的优质大米荣获了“放心大米”的称号,产品远销省内外,蔬菜主要销往贵阳、安顺,不愧为知名的“黔中大粮仓”、“黔中大菜园”。在养殖业方面,县里紧紧依托羊昌河、麻线河流域的优势,发展平坝灰鹅、麻鸭养殖,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商品猪。目前,该县齐伯乡、十字乡等地,养殖业都比较发达。

我们驱车来到闻名已久的“葡萄园基地”――高峰镇王家院村。在距村数里的地方,便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一色蓝檐灰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在高大的树木中若隐若现。,若隐若现地充斥在田间地头。高峰镇王家院村不仅种植葡萄,还种植了莲藕、辣椒等蔬菜。同样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天龙镇芦车坝村,以及县级示范点夏云镇阿腰村,他们种植的白菜、辣椒、西红柿等优质农产品都销往省内各大知名蔬菜瓜果市场,以及广西、福建等地。很多销售商都是提前预订了大批量的蔬菜瓜果。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为农民们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我们了解到,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平坝县邀请国内著名的农业专家、学者,多次来到本县、深入乡村,进行专业指导,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对全县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多种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指导农民在适宜的土地上种植花卉,养殖桑蚕。不少乡村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致富渠道。此外,县级部门还根据各地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在一些示范点搞起来农业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和乡村旅游,扶持发展“农家乐”。

这里的农民讲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所谓“新农村”,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了,整体环境变化了,基层民主建设完善了,农民的素质提升了。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看到许多勤劳淳朴的农民朋友,他们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头脑灵活,通过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得到了很多实惠。应该为“有的经营葡萄种植,有的从事蔬菜栽培,提及农经更是津津乐道、滔滔不绝。高峰镇的一位果农在回答“你所理解的‘新农村建设’是什么”的时候说道:“村里的干部很久以前就在村民大会上告诉大家了,农村是我们大家生活的地方,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说到底就是为了改变我们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让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作为农村的主人,我们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只会伸手去要,要先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质朴的果农带着憨厚的笑容,继续说道:“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领导为我们请来的专家们都十分耐心地给我们上课,教我们怎样‘种庄稼’,还告诉我们如何把自己种出来的水果卖出去……”

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平坝县许多“新农民”实现了科学种植,他们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许多村都建起了文化活动室,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丰富了村民的文体活动,杜绝了、封建迷信、打架斗殴等现象。

新农村建设第5篇

一、强化领导,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

新农村建设工作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在我办建议下,由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人事变动,先后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政策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同时,围绕工作目标,我办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落实了工作措施。做到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确保领导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2009年,我办联合泰州电视台、海陵区委宣传部策划开展了《进村入户看小康》大型新闻行动和新农村建设“双十佳”创建活动。《进村入户看小康》选取了30个先进典型村,报道各村致富农民的特色产业、农民致富的典型家庭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反映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新生活、新时尚、新面貌、新思想、新追求。“双十佳”创建活动最终评选出“十佳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十佳特色村”,并在泰州电视台公开进行了表彰奖励,两大活动的开展,达到了广泛宣传、充分发动的效果,在全区上下营造了村村争相投入新农村建设、人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目标,创新思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全面小康村建设工程、农村新“5+1”实事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抓手,近年来,我们通过明确目标责任、创新工作思路,抓好“三大工程”的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1、稳步推进农村新“5+1”实事工程。为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抓好“三个到位”,一是责任分解到位。及时印发了《关于分解落实2009年度全区农村新“5+1”实事工程目标任务的通知》,对实事项目逐项细化分解,既有量化指标和刚性考核内容,又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各承办单位都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传递压力。二是措施落实到位。各牵头单位和承办单位围绕实事工作要求,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序时进度,保证实事项目有序推进。我办经常深入基层,协调问题,化解矛盾,督查进度。三是督查考核到位。10月下旬,组织召开了全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及农村新“5+1”实事项目督查会,由各镇(街)、部门汇报交流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并将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纳入镇(街)、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加强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

2、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四清、五改、六有”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重点在“清、疏、拆、建”下功夫、做文章。“清”就是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清理卫生死角;“疏”就是对水塘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和整治,保持水清岸绿;“拆”就是对破旧房屋和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整治,引导新建农民住宅向规划点集中;“建”就是在实施道路工程美化绿化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公厕、封闭式垃圾箱等公共卫生设施,并对老建筑粉刷出新。两年来,各项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达10948.01万元,其中省补1052.3万元,市补4*.4万元,区财政2471.6万元,镇(街)、村投入6204.16万元,农民自筹及其他扶持资金838万元。已有55个村(居)被确定为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行村”(包括*、*两镇的7个村),基本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

3、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村建设工程。一是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把发展和促农增收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发展,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9年,32个试点村新增私营企业78家、个体工商户509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找准城乡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和突破口,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加大投入力度,配齐环卫设施,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村级民主管理,着力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二是细化目标责任。全面小康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性综合工程。我办紧扣目标,结合区情,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街)、村,落实到科室,具体到个人,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目标明确、任务要求明确。三是完善长效机制。全面小康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巩固建设成果,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建成一村、巩固一村,防止出现重建轻管、前清后乱、边建边损现象。20*年底前,已先后有2个村获得泰州市“十强村”称号,17个村进入泰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行列。2009年,32个村申报参与创建(包括*、*两镇的8个村),根据自查情况,各村的基础工作比较扎实,如果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全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达标率将达75%以上(*、*未纳入统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三、综合协调,严格考核,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新农村建设第6篇

目前,关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和新农建建设,已有很多不乏有洞见的著述,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从城乡二元结构角度关注农村社会发展。城乡二元的体制对农村社会有不利影响,农村缺乏资金,劳动力和知识技术(覃国慈,2010),加上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贱农主义的产生,催生了城乡当前诸多问题(张玉林,2006,2012)。二,从农村社会问题的角度关注农村社会发展。农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环境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有不利影响(周大明,2006)。农民工、乡村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问题的出现是乡土社会结构瓦解的表现,不利于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张玉林,2006,2012)。林聚任对乡村信任和社会资本重建的研究和王晓毅对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冲突的研究表明,农村社会转型困难重重(林聚任,2007;王晓毅,2009)。三,从农村社会管理的角度研究农村社区治理,比如《创建新农村社会管理》、《村域发展管理研究》,从现性的角度对农村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进行了梳理(杨沛英,2012;陈凤荣、赵兴泉、王景新,2011)。四,以人类学、社会调查来描绘农村社会变化,如浙江义乌乐村非农经济从副业转为主业的变迁,河北赵县庙会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赵旭东,2008),孟村中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胡杨,2009),农民通过组织起来增加生产效益,增强对抗市场风险的关中水利社会(石峰,2009;姚周辉、何华湘,2011)等等。五,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方式。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当前主要有城市化和乡土社会重构两种思路,陆益龙的后乡土社会和新农村研究和林毅夫等人的研究比较肯定了新农村建设中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认为促进农民进城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未来(陆益龙,2010);温铁军、贺雪峰、于建嵘等通过乡村建设实验解读了乡村居民对于非经济利益的重视,探索了和城市化农村社会建设模式不同的模式,重视非经济利益,可以补偿经济效益较低的不足,主张建立村民互助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的幸福水平,通过较少的经济利益获得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贺雪峰,2006)。综合已有的几类研究,在以下方面尚有可为:一是大多偏向于个案问题,较少对已有的农村建设进行系统的和整体的反思和审视,较少有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系统的反思研究。二是偏重经济视角的考量,对各种问题的现状描述和原因的推究大都集中在经济领域。三是缺乏对乡村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建设的重视。从另外一方面说,这些研究也深刻地探究了新农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化的前因后果及问题的解决措施,值得后来者借鉴。本文对这一研究作了进一步思考。

二、回顾与困扰: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

农村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有其历史根源和产生过程,洞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有助于厘清正在困扰乡村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看清根源所在,对症下药,“防微杜渐”。新农村的大背景主要有农村社会自身背景和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下的中国现实背景。

1.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在人们按照现代社会理论对农村改造之前,农村社会有个原型,这个原型我们可称之为“乡土社会”(费孝通),“农民社会”(庄孔韶)或“乡民社会”(杨敏,2007)。恰亚诺夫以“社会农学”来阐释农民经济有自己独特的体系,遵循自身的逻辑和原则;格尔兹以“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描述阻碍了现代经济的成长的传统农业的密集化;黄宗智进一步引伸为“过密化”,认为劳动的超密度投入,农户的“低边际报酬”耐受力,形成了传统农业在过量劳动力的情况下运作;庄孔韶则指出传统农业“以不变应万变”的韧性状态,并称之为“不死的小农经济”(杨敏,2007)。中国乡土社会既不同于马林诺斯基时代看到的所谓部落社会,也不同于工业革命后的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更不同于现在我们看到的农村社会。它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逐渐内隐,以文化或者文化残余的模式在社会生活中、在农民的逻辑中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空间的高度复合性。农民生活的空间既是物质再生产空间也是文化再生产的空间,又是人情关系生产空间。第二是高度的同质性。高度同质性源于村民在同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从事相同的生产和生活,沿袭着同样的传统。基于血缘和地缘的认同模式,也更容易相互适应和产生情感认同,造成村民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相似,因而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上并不适应快节奏、不稳定、高度分化的职业生活,注重效率、效益和注重经济利益和自我呈现的城市生活。第三,高度的人情关系嵌入与文化嵌入。由于农村资源的高度匮乏和自然风险,家庭只有和村落宗族利益绑在一起,才能更加保障基本的生存。家庭是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单位,承担着所有基本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的宗族、村落共同体的纽带有基本保障和协助功能,生存伦理和道义经济模式意味着个人在家庭乃至家族和村庄社会的重要性(王晓毅,2009)。农村居民从生来就必须置身于一种等级分明、区分精细的亲属关系网络,并伴随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基于血缘的礼俗规范。这种规范外化为家族的秩序,调节着成员关系。这种礼俗也就在血缘、地缘群体的世代继替中演变成传统。村内社会关系的高度浓缩性和复合性,意味着行政组织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能起效,作为乡间的调节作用的父老或者知识分子却往往具有重要的组织作用(石峰,2009;折晓叶,2009;郭于华,2009;王晓毅,2009;何宏光、李远行,2008)。第四,组织的重叠与权威的集中。由于人口较少、职业相同、资源有限等条件限制,以及乡村道德观念的制约,村落中组织或集团的分化远不如城市明显。少数组织限于村内并相互重叠,村际组织极为少见。高重叠性组织对其成员的约束力更高,成员的共同体意识也较强。组织的重叠也通常导致其领导者的重叠,权力往往向少数人集中,从而形成权威主义统治。民众往往比较相信权威,也容易服从权力安排。例如,在历史上,保长里正同时也是族长、地主,而现在,村长往往是当地势力最大的人,也是最受信赖的人。在现代性、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推涌下,当今农村社会虽已经有很大变化,但农村社会仍以其自有的逻辑和机制顽强地存在着、运行着。只有正视和理解这种独特性和内生逻辑,农村社会建设才能真正适合农村社会的本质要求。

2.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与农村社会转型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现代化对农村社会影响最为长久,从近代企业文化开始,工业品就已经开始对农业社会有缓慢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现代化只是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器物层面,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组织方式都继续保持着原来的样态,即使是到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社会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都还保留较多的原本样态,只是在改革开放后,市场化和快速城市化,给农村社会带来巨大变迁。首先,从生产格局上看,市场化之后,虽然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稀缺的状况,生产现代化加快,但生产格局也发生转变,农业生产由原来的自给式生产转化为商品生产,增加了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农村社会对于外在于其文化之外的市场却无可奈何(王晓毅,2009)。市场对于农产品贡献十分有限,但农民却必须付出巨大代价,无论是教育、医疗、农业现代化投资,还是市场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带来的支出增长,农民只能通过非农收入弥补这种收支不平衡。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农民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实现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时候,实际上“背后有着一种不合理的二元论逻辑———农村社会是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他们代表的是落后和传统,是需要被改造的”(王晓毅,2009)。第二从社会结构来说,以同质性高度稳定见称的农村社会开始解构(张玉林,2006;周大明,2006)。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流向城市,对农业经济的收入和对乡村依赖减弱,但由于文化风俗、市民待遇、户籍制度等多方面障碍,他们又很难融入城市社会(王晓毅,2009)。另一方面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受到剧烈的冲击,既缺少生产和生活再生产的知识精英、劳动力,也缺少农业技术精英,更没有农村社会组织变革的决策精英,农村社会已经全面出现塌陷、萎缩和衰落(张玉林,2006;周大明,2006)。第三从农村社会的生态环境方面来说,市场化和快速城市化造成农村生态急剧恶化。农村城市化过程加快,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污染环境的速度大大超越环境的自净力;另一方面,市场化和现代化引入的生产模式割裂与自然的联系,生产了许多自然无法在短期内降解的工业产品,而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对人的过度消费的挖掘又加剧了这种过度生产的趋势(张玉林,2013)。许多乡村通过自身的摸索,虽然成功通过发展的先机走上城市化的道路,但侵入村庄的外资对社会本身既没有庇护的义务,也没有发展的长期考虑,不少企业主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向环境排污,使得乡村社会环境遭到很大的污染,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尚轻缓,但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扩张,工业生产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始迅速“普及”。

因处理能力有限,城市污染开始“上山下乡”。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陈文胜、王文强,2007)。第四从社会管理模式来看,国家和现代化对传统乡村的政治改造和动员,已经瓦解传统管理模式。由于一直强调村干部的行政化和经济功能,加上乡村社会的特质,乡村管理模式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集权专断并不鲜见,基层干部和乡村居民的关系紧张。虽然政府实行了广泛的基层村民自治和村民选举,也有家族等非制度的参与和控制,但是还没有比较可行的科学选举和决策方案。第五从城乡关系来看,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形成并呈现出固化的态势。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既有长期传统社会忽视乡村社会建设、传统和现代性对抗中乡村的弱势地位等历史因素影响,也与建国后保障新生政权增强综合国力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城乡分离制度有关,更有着近些年来盛行的城市中心主义、贱农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现实社会方面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固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它在城乡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陆益龙,2010),也正因为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也把它作为主要制度来处理。从城乡二元分立的程度和破除难度来看,它确实是中国特有(覃国慈,2010)。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农村社会建设面临如下任务:第一、解决农村可持续增长问题,消除城乡经济差异。第二、解决农村现今日渐空巢化的趋势。第三、改变日渐恶化的环境问题状态。第四、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建设高效科学让人民满意的科学决策和领导体制。第六、建立一个和谐宁静的新乡土文明。从上面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市场化条件下,迅速的城市化和农村社会工业化是产生环境污染、农民工生存状态、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问题的关键。如何战略审视农村社会的现实和未来、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正确路径,则是农村社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治本之举。

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索

1.农村社会建设的经验和两种路径

农村社会何去何从关系甚远,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和成果。国外方面,韩国1970年开始倡导的以国民精神为内核的“新村运动”,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后来扩展到城市,成为民族自立的国民精神(覃国慈,2010)。印度克拉拉邦起源于1962年的“人民科学运动”和始于1996年的“人民计划运动”,通过基层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在科学和技术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取得了巨大成功(覃国慈,2010)。日本的社区互助模式也值得学习。在国内,农村建设也有不少的成功典型,如、华西村、长江村、小岗村等。新农村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温铁军在河北参与合作的生态村庄建设模式,贺雪峰在湖北组织的老人协会,于建嵘在贵州兴义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赵旭东从文化人类学所体察到的庙会经济等。总的来说,农村建设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农村城市化的思路,主张转型为城市,或者离土又离乡、逃离乡村、赶农民进城进行打工实现经济增长。从媒体、官方和学界态度看,这种方式已成为主流声音,很多省市都在大打灭村运动,似乎新农村建设的唯一出路就是赶农民进城。但从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模式有很大的缺陷:首先这种模式如何应对消费文化主导模式下对资源和能量大量消耗的需求,又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未来的农村社会的空巢状况,以及农民工家庭分离和农民工流动,都还是问题。另外城市化的农村发展需要机遇和资源,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有行政村691510个,除了个别地缘优势的村庄,那些一般意义的村庄的路又在何方?又如何保证他们不在城乡之间流动。第二种农村建设模式,通过强调内部资源的整合促进社会发展,以村庄自身建设为核心,整合内部资源,互助合作,重视文化娱乐、情感价值等非经济收益,实现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抵御了市场化风险,另一方面抵御了消费主义带来的幸福感快速剥离。使得农民在消费较低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相当满意的生活质量(贺雪峰,2006)。

2.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道路

针对当前国家总体资源匮乏,城市资源消耗过大,城乡污染加重,农村增收困难,农村社会衰落的现状,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选择依靠乡村社会内生力量,通过内部整合,实行结合农业社会特点农副结合的生态农业之路。具体有如下要点:第一,加强社区建设。有别于传统乡村聚落的自然模式和现在农村社会的行政模式,社会建设考虑整体社会的功能和成员组织模式,以及成员的归属感营造方式。当今农村社会的特点和现在农村行政村的建设实际上是一种社区样态。第二,增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的地方性意味着文化消费的独特性。情感价值的乡土特质也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文化生活和生产的完整性,在很低的能量消耗下也可以获得很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可重构乡村社会的结构。第三,加强各种农业、农民协会和互助组织的建设。农村社会的乡土特质决定非经济生活对农村居民的满意度甚至有很大很大程度的影响。贺雪峰关于老年会和贵州妇女会的描述启示我们,建立协会和合作组织,增进了人们的联系和感情,提高了参与决策的群众基础和地方性知识的传承。第四,重视知识分子对农村社会的决策参与,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引进。知识分子在百姓心目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乡村教师为代表的知识人才,也长期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点贡献,他们在乡土道德和乡村社会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对外界新知识有很高敏感度,因此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依靠他们的积极参与。同时通过本村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的作用实现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引进,并积极吸引他们参与当地建设,不但能推动决策科学化,也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积蓄力量。第五,在产业结构上推广生态农业。优化的生态结构不仅可以对环境和生态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对农业经济和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作用,对农业增收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以农户经济为基础开展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猪沼果”,或“猪沼菜”;如果以合作社为基础,又可搞六位一体———以厕所和沼气池为中心,加上温室养猪、温室蔬菜、加上鱼塘和果园,人畜的排泄物全部进入沼气池,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也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新农村建设第7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2003年以来,沾化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大规模建设农村公路的机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4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80公里,是前30年修建农村公路总和的2.8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圆满实现了“村村通等级路”的目标。全县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路干支交叉,乡村路村村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主要做法

在近几年的农村公路改造工作中,我们加强领导,坚持和国家干线路建设正规化管理接轨,建立完善企业自检、社会监理和政府监督三级质保体系,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

(一)领导重视,宣传到位

沾化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任总指挥的县农村公路改造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奋战三年,率先实现全县村村通等级路、通客车”。 同时,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交通部门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村村通油路”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为民修路的使命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抢抓稍纵即逝的补助机遇,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入手,把农村公路建设抓在手上,努力向“双通”目标迈进。

(二)强化措施,管理到位

一是结合实际抓计划。严循省、市有关文件和政策要求,既充分考虑我县实际,又结合县乡两级的公路发展规划,科学编制改造计划,并对每个改造项目现场认定,确保了计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铁面无私抓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我们在质量控制上严格作到“六统一,五不准,四制度”。

六统一,即①统一立项审批。由县农改办按照立项条件,严格审批;②统一建设标准。三十公分基层,三厘米油面,设透层沥青;③统一监理工序。县监理和乡镇监理相结合,重点检查和全过程旁站监理,灰剂量、压实度和油面厚度三项关键工序必须经县监理工程师现场验收。④统一油面施工。为保证质量,所有农改项目由滨州交通工程公司铺设油面;⑤统一时间要求。每年10月10日为封机日,结束油面铺设工作;⑥统一补助标准。省补7万元,县乡补助3万元。

“五不准”,即①准备不充分,配套措施不到位的项目,不准开工;②未经审批的施工队伍,不准入场;③工程施工未经监理批准,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④未经检测的原材料,不准使用;⑤未经省市县三级验收合格的项目,不准补助。

“四制度”,即①以各乡镇政府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辖区内改造项目,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②所有工程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施工队伍,执行工程招投标制;③所有工程项目无条件接受县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监理办公室管理,严格工程监理制;④县与乡镇,乡镇和施工队层层签定责任状,落实质量终生负责制。

三是科学调度抓进度。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新闻媒体每周排序通报各乡镇农村公路进度、质量情况,努力在全县各乡镇营造一个农村公路建设比进度、比质量,竞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其次召开现场调度会,表扬先进,鞭策不足,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再就是严格施工时间,切实增强各乡镇党委政府时间紧迫感,争分夺秒,合理安排施工进度。

四是广开渠道抓筹资。坚持政府主导与依靠群众相结合,坚持民主议定原则。对省交通厅补助项目,县、乡财政每公里补助3万元,并结合实际,重点在“ 八个一块”上想办法、做文章,几年来累计筹措配套资金两亿余元,没出现一起因修路给群众增加负担的现象,保证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即用好上级政策补助一块,鼓励群众“投”一块,开拓经营“筹”一块,动员社会“捐”一块,适当向银行“贷 ”一块,造价“减”一块,运用市场集一块,有实力的县直部门帮扶一块。

五是阳光操作抓廉政。推行阳光作业,公开招标,坚持合同化、规范化管理,县政府和乡镇、乡镇和施工单位、监理与施工单位层层签定廉政责任状。特别是在资金管理上,我们坚持专款、专户、专用,既保证了补助资金效用,又杜绝了挪用、透支、克扣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邀请检察院对全年农改工作全过程监督,有效杜绝了各种腐败现象发生。

(三)建养并重,养护到位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坚持建养并重,强化管养措施,努力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功能,也是“双通工程”的一项主要内容。2005年3月,沾化县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局,县交通局专门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科室,各乡镇统一成立了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以县政府文件正式出台了《沾化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和《沾化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切实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落到实处,确保农村公路有人管、有钱管。在公路使用上,启动了“村村通客车”工程,新增农村客运线路13条,新增通客车村329个,在284个村庄设立了候车亭和停车点,全县客车村庄通达率达到98%以上,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的客运网络,打造了“半小时交通圈”。把柏油路修到农民家门口,忠实地践行了“让农民兄弟走出泥泞”的誓言。

三、初步成效

农村公路改造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改变了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善了干群关系,强化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一)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活宽裕。冯家镇东西山后两个村地多人稀,是有名的产棉大村,卖棉花却是当地老百姓最头疼的一件事,原先唯一一条9公里长公路因年久失修,比土路还难走,棉贩很少光顾,老百姓卖棉花,赶着马车得走打半天。下洼镇于家村家家有冬枣林,因为没有柏油路,碰上阴雨天,枣商就强行压价。自从绣上柏油路,下洼镇庄科村搞棉花交易两年发展到34户,每户年收入2万元以上。黄升乡大辛村由原有2家养鸡专业户发展到22家。许多乡镇抓住“村村通”这个良好发展机遇,以路为主搞改造,搞好配套促开发,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效果。“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公路通,百业兴。大交通格局为全县经济的跨越提供了平台。冬枣、畜牧、海产品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向市场,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据统计,几年来,沾化县先后引进工业项目463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40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2.68亿元,规模以上项目企业达到135家,为沾化县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二)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一条条高标准的柏油路,打破了农村自然封闭状况。流口村位于沾化县的最东北角,距离县城近30公里的路程,以前进城得先跑8公里土路到下河乡驻地等客车,为赶时间,大清早就抓紧动身,不然当天回不了家。现在村里修了柏油路,同步开通了村村通客车。来回进城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老百姓高兴形象地说:过去是“要进县城把事办,晚上还得住一店”,现在好了,“早上进城转一转,中午回家吃午饭”。

交通的畅通拉动了运输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各种营运车辆4342辆,客运量达到279.6万人,货运量达到987.3万吨。随着一条条农村公路的建成,一辆辆货车开进了村内,一辆辆农用车开到了田间地头,方便了群众,运出了资源,换回了钞票。

(三)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了管理民主。在农村公路改造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公路改造作为检验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体现来抓,基层干部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为了帮助村里修上路,他们耐心细致讲政策,出谋划策筹资金,吃住工地抓质量,和老百姓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办好事,凝聚了民心,改善了干群关系,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结束语: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领导同时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各位领导、同时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两年来的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