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发展愿景(合集7篇)

时间:2023-09-27 09:30:29
城市发展愿景

城市发展愿景第1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愿景;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86-02

0 引 言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4亿多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据麦肯锡年报预测,中国城市人口将在未来的15年中再增加3亿。与此同时,城市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能源危机、疾病困扰等隐患也在加剧,应以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谐发展为基础管理城市,智慧地平衡城市发展与城市资源之间的矛盾。

1 智慧咸阳的提出

2011年5月,按照咸阳市政府领导指示,咸阳市政务信息化办公室赴西安就“一卡通”进行了调研。结合国际国内“一卡通”发展趋势,提出咸阳市“城市一卡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其中包括,一是咸阳与西安城市“一卡通”的互联互通,响应呼声很高的西咸一体化和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在地铁一号线开通时,咸阳市民能享受到使用“一卡通”乘坐地铁的便利;二是分两步走,将市民手中的多种卡片逐步整合为交通公用事业类和社会保障类两张卡,最终将两张卡整合为一张卡,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一卡通”。

2011年7月,咸阳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智慧咸阳”的构想,咸阳市政务信息化办公室积极配合,先后赴西安、宝鸡等地学习。电信、移动等运营商积极响应,咸阳电信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咸阳移动提出“立足数字咸阳,打造智慧城市”。图1所示是咸阳市智慧城市启动仪式会议现场。

咸阳市政务信息化办公室利用了咸阳电信方案中的“智慧城市”和咸阳移动方案中的“幸福咸阳”,结合咸阳信息化实际,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其项目支撑包括一个中心―― 咸阳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平台―― 咸阳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七大应用―― 城市综合应急指挥、数字城管、政府政务(市民)服务中心信息化、新农合医疗信息服务、公用事业服务“一卡通”、智慧信用与企业信息服务七个系统。

2012年11月,国家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咸阳市全力组织申报工作,编制完成了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申报书、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2年12月31日,省住建厅向国家住建部推荐报送了咸阳市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材料。2013年1月29日,咸阳市被正式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

2 智慧咸阳的愿景

2.1 融合智慧理念,设计智慧愿景

通过跟踪国内外智慧城市动态,结合咸阳市自身特点,明确了智慧咸阳的发展愿景“感知民生、信息互通、智能管理、资源共享”;同时强调了服务民生、提升功能、拉动产业的设计理念。2年内,在智慧咸阳的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方面实现突破;3年内,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行政、商企、民生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发展一批智慧产业,建成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走出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2.2 规划多个领域,实践智慧愿景

旨在为企业及广大市民提供智慧的城市服务。规划涉及领域包括政务、医疗、交通、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环保、旅游等多方面。以城市管理为例,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城市部件与事件实时与控制中心相联,实时掌握城市部件、事件的运转状态,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问题,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定性向集约定量、由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互动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一般管控区面积约736 km2,未来逐步扩展覆盖咸阳市管辖的包括北塬新城在内的其他区县。

2.3 构建支撑体系,稳固智慧愿景

通过创建工作,促进咸阳特色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发展,促进民生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及决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引入国家、行业技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的投入;带动咸阳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并建设智慧城市云体系,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多个应用系统的智慧咸阳蓝图” 。将原本分散独立的业务系统打通、整合,提供单一服务节点上的不同业务办理,使信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协同、整合与共享。通过云体系,城市运行关键领域的信息将在城市智慧中心进行数据共享,在政府机构、企业与市民之间架起一座高效互联的桥梁。

2.4 梳理重点项目,落实智慧愿景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发展重点,将长远与近期、整体与重点目标统筹考虑,明确优先级,并制定相应发展计划重点扶持。建成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前者包括人口、法人、地理、建筑物数据库;后者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数据管理系统、服务管理系统、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社会管理与服务指标分析系统、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代办服务系统、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安全管理系统、平台运行维护系统、门户系统等,构建基于政府专网和公共网络的公共数据共享功能,连接政府各业务系统以获取不同的业务数据向外,支撑智慧应急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市民“一卡通”系统、智慧政务系统、慧帮旅游系统、智慧信用及企业信息服务系统、智慧医疗、智慧照明系统、智慧住房监督服务系统、智慧社区系统。

3 对咸阳城市发展的作用

3.1 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发挥信息化的引领、聚集、倍增、带动作用,实现在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应用,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促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西咸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3.2 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全面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使政府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的“电子政府”到“整合的政府”、“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最终达到“智慧政府”,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化公共服务层次与促进职能转变。图2所示是咸阳市公共服务平台办公场所现场。

3.3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构建传感网、物联网、互联网更新、数据处理这些高科技资本密集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达到高效、低耗、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同时激活投资、促进就业。

3.4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物联网技术融入日常生活领域,在智能家居、智能社区、智能交通、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综合系统集成,整合、节约资源,构建智慧城市综合舒适的人居环境。。

4 结 语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通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以及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变化。如 “智能运营中心”理念的提出和运用,就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既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也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角度学习和完善,在学习中建设智慧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不断学习。

参 考 文 献

[1] 郭理桥. 现代城市管理和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2] 岳梅樱. 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 李林.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城市发展愿景第2篇

关键词:特大城市;十三五;新思维;目标愿景

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China stepped into a new stage of city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megalopolises represented by some provincial capitals attracted the gaze of people.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new thoughts and expect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galopolis in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The new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galopolis is distinctly manifested as “four transformations”, that is, transforming from unidirectional target growth logic which is led by planning to three-dimensional governance-oriented development order management, transforming from single-track “incremental planning” to emphasis on both “storage planning” and “incremental planning”, transforming from single dimensional “carrier space planning” to functional block planning which focuses on mobility of space and time, and transforming from unitary “Five Year Planning” to the connection of 2030 urban overall planning and medium and long term urban expectations.

Key words:Megalopolis ; the 13th Five Year Planning ; new thoughts ; targeted expect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2-04(6)

十以来,特别是以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谋划,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作出“三期并存”的战略判断、“四化同步”的路径设计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后冲刺的5年,也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的5年。“十三五”时期,中国进入城市群发展新阶段,以部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特大城市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①。本研究以南京为例,来探讨特大城市“十三五”发展的新思维与目标愿景。

1 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探索与实践

2016年7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南京定位为国家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又赋予南京长三角地区唯一特大城市。规划明确了南京在都市圈、全省、长三角地区、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定位。从区位和等级来看,南京定位为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南京作为长三角唯一特大城市,自“十一五”以来一直将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作为面向2020年的发展总目标,内涵与定位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从2006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以来,从总蓝图、新脚注到新内涵,“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先后经历了“形成期”“丰富期”“跃升期”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形成期(2006年―2011年),是指从2006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确立“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一直延续到2011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这个阶段描绘了“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总蓝图。二是丰富期(2011年―2014年),2011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到视察江苏,这个阶段南京提出 “三都市三名城”作为“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新注脚。三是跃升期(2014年―2015年),从2014年12月视察江苏到“十三五”规划前期,南京承载新使命,落实“四个全面”,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推动迈上新台阶。

1.1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形成期――描绘总蓝图

2006年,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点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定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南京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城市规划必须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文化特色更为鲜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及产业发展规划。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要实现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必须在形象上更具特色,才能逐步成为一个国际影响更大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要重点做好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老城保护规划,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国际性现代化新区规划。三是人居环境更为优美――城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一要加强绿地建设规划。二要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三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突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四要加强城市居住小区规划,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四是社会更加和谐安定――城市社区空间布局规划。要学习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和小区更新经验,要进一步改善南京的小区建设与环境出新思路,把小区出新与和谐社区的营造结合起来。

1.2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丰富期――增加新注脚

2011年,南京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国际,集智慧经济、人文特质与绿色发展特色于一体的城市。具体来看,就是建设“三都市”、“三名城”,把南京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三都市三名城”是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这一战略定位下的具体部署,是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的新注脚。打造“三都市三名城”,是对人文绿都定位的拓展和深化。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关键词是人文、绿色、幸福,具体体现在“三都市”建设之中。一是建设人文都市,一方面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另一方面是加快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构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二是建设绿色都市,一方面推动南京绿色品牌塑造,让绿色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性特征;另一方面推动包括经济发展模式、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等的绿色驱动发展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三是建设幸福都市,一方面提升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城市服务功能,从形态完善向功能完善转变;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统筹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推动各类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权利的享有,让南京市民更幸福。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建设还需要产业支撑,这主要体现在“三名城”建设之中。一是建设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加大科技、教育、人才体制综合改革力度,激发和集聚创业创新活力。二是建设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促进南京加快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推动南京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升级。三是建设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围绕振兴枢纽经济,以打造航运(空)大枢纽为重点,以建设枢纽经济区为关键,促进枢纽功能持续强化、枢纽产业全面升级、枢纽经济跨越发展、枢纽地位整体提升。

1.3 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跃升期――承载新使命

2014年12月在江苏的工作视察中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要求,指明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方向和路径,强调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是统领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与在视察江苏时对江苏提出的五个“迈向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总要求一脉相承。

提出的“五个迈上新台阶”重大任务,正转化为新时期“建设新南京”的新抓手、新突破。在经济发展上,加快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五型经济”,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工作目标,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加强农业法治建设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奋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文化建设上,以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人的现代化水平、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争当全省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先行示范区。在民生建设上,围绕提出的“七个更”要求,全面落实“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十六字”方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按照“五个坚持、十个切实从严”的部署要求,全面构建从严治党的责任体系、推进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南京全面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有力有序展开“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工作布局,坚持把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要求,转化为“建设新南京”的新导向、新目标。经济强,就是要强在科技创新力、强在产业竞争力、强在农业生产力、强在企业发展活力,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为标志,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抓手,确保新常态下的南京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百姓富,就是要富在大众创业广、富在居民收入水平高、富在社会保障好、富在公共服务优,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l展成果,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环境美,就是要美在自然资源环境、美在产业生态环境、美在城乡人居环境、美在社会人文环境,让南京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让南京人民生活在更加美好宜居的环境中。社会文明程度高,要高在社会崇尚文明、高在社会公平正义、高在社会诚实守信、高在社会平安稳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平正义得到保障,尊法守法成为习惯,诚信友善蔚然成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切实以“经济强”夯实发展基础,以“百姓富”检验发展成效,以“环境美”增创发展优势,以“社会文明程度高”提升发展水平,推动南京在“建设新江苏”的征程上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2 “十三五”时期特大城市发展的新思维

进入“十三五”时期,特大城市发展的新思维,突出表现为“四个转变”,即从单向度的“规划主导”目标增长逻辑,向立体化的“治理导向”发展秩序梳理转变;从单线性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与“增量规划”并重并行转变;从单维度的“载体空间规划”,向注重“时空流动性”的功能区块规划转变;从单元化的“五年规划”,向衔接2030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中长期城市愿景转变。

2.1 从单向度的“规划主导”目标增长逻辑,向立体化的“治理导向”发展秩序梳理转变

新世纪以来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总体的逻辑是以“规划主导”形成城市增长机器,创造经济的增长,但是单向度的增长并不能代替发展。特别是近几轮的五年规划实践表明,在信息化革命的今天,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越来越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透过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理规范出来的。具体在产业领域,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并不是由政府单独规划出来,而是由政府有效的产业规制、友善的市场营商环境、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等创新所需的规范性要素所规范出来的。政府再也不单独具备选择和规划产业的能力,一个地区政府的能力将主要体现在其服务的规范性、对市场创新主体和技术的尊重等方面。

因而,十三五规划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产业、社会,相反十三五规划更应是对政府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秩序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强调,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别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要加强企业家的话语权。“十三五”规划中,企业家才是产业规划的最重要主体。

2.2 从单线性的“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与“增量规划”并重并行转变

从十三五规划起,存量规划正式成为法定主流规划的一部分。存量规划主要回答的是如何将现有的资源转移给能为城市贡献最大的使用者,减少要素转移的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存量规划的主要目标。北京、上海等一线超大城市在人口、环境、资源等硬约束力和城市摊大饼式空间布局规划后遗症的双重影响下,在“十三五”期间他们均提出限制增量、优化存量的发展模式路径。特大城市不同于北京、上海等一线超大城市,作为1.5线城市,面临增量增长和存量优化双重挑战,十三五规划兼具“盘活存量”和“发展增量”的双重任务压力。

存量规划是结构调整规划,其核心是产权,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占用的大量低效率使用土地的调整,涉及到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果能突破这一体制性瓶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交易制度,“十三五”期间将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和秩序体系的关键时期。

2.3 从单维度的“载体空间规划”,向注重“时空流动性”的功能区块规划转变

互联网+时代的生产组织行为日趋流动化、社群化、社区化、虚拟化、去中心化,载体空间规划将从注重CBD、科技园区规划,转变为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特色的功能区块的规划。与此同时,城市内部区域经济空间载体转型升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北京朝阳区经济经历了产业集聚区――产业功能区――产业基地――创新试验区等四个阶段,从而实现全域模块化协同发展,把产业链、服务链、供应整合成经济发展链,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特色鲜明,活力十足的新局面。对正处于产业集聚区向产业功能区转向阶段的特大城市来说,将面临产业功能区向产业基地,产业基地向创新试验区转向的压力。

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融合与覆盖,一方面使移动式办公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生产组织化、社交组织化正出现“超级弹性”。长期以来以CBD和科技园区集聚作为营运方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将逐步呈现出“智慧生存的游牧之城”的流动形态,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越来越出现离散化趋势。现在的上海张江,已经有许多这样的虚拟研发公司存在,这些企业放弃物理形态的办公室。“十三五”应更加注重这种“时空流动性”带来的生产、生活的“超级弹性”组织化方式,在特色化、社交化、专业化、生态化的功能区块规划上,必须要适应这种“无边界”的经济社会融合与再组织化的特点,更注重特色功能区块规划中的“参与”“共识”“认同”等概念和维度。

2.4 从单元化的“五年规划”,向衔接2030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中长期城市愿景转变

“五年规划”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受党委政府换届的影响较大,往往容易出现“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的局面。“十三五”规划要切实改变“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对规划不严肃的态度,切忌折腾,改变“五年规划”的单元化特征,既强调规划承上启下的连续性,同时更要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中长期城市愿景的衔接定位。对“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是:一张蓝图干到底!2014年2月25日视察北京时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同时高层领导特别要求规划要重视细节、要重视可操作性。因此,要从体制改革入手,切实解决由于5年规划与党委政府换届不同步而出现的各类型“三年行动计划”与五年规划不衔接的问题。

3 特大城市“十三五”发展的目标愿景――以南京为例

进入“十三五”,是全面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南京发展环境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3.1 多重国家战略与规划叠加:深化拓展新定位

部级的区域发展战略,决定着城市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提出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2015年,江北新区被批复为部级新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出台。这些重大国家战略在南京密集叠加实施,对南京城市发展产生重大而又深刻久远的影响。“十三五”时期,南京要积极有效回应国家战略密集叠加的战略机遇,针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整体变化,在坚持“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基础上,对城市定位做了进一步拓展,提出全力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

近期,《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批,南京定位为国家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赋予南京长三角地区唯一特大城市。规划明确了南京在都市圈、全省、长三角地区、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定位。从区位和等级来看,南京定位为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在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进程中,作为长三角的唯一特大城市,南京城市空间发展格局面临重塑。在世界级城市群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地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将随之拓展和丰富。

3.2 “五大发展理念”的默会与践行:升华愿景新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十三五”发展的新理念。

结合对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省委七大发展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根据“十三五”时期南京发展阶段特征的新变化,南京在“十三五”发展的总体思路上,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引领战略、全面开放战略、民生共享战略“六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枢纽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的“五型经济”发展导向,全力建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四个城市”。

在国家最近批复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为确保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中共南京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提出,树立精致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精美品质的工作导向,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富有活力、智慧人文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区域特色产业功能定位,南京将着力打造国际软件名城、中国“互联网+”名城、中国智能制造名城、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四名城”。

在“六大发展战略”“五型经济”发展导向、建设“四个城市”“四精”工作导向、打造“四名城”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五大发展理念”与“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逻辑关联,尝试性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六大发展战略”――“五型经济”发展导向――“四精”工作导向――“四名城”打造――“五全”发展动力――“五G”都市愿景――“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总方向的闭环生态逻辑。

“五全发展动力”。全生产要素发展,强调非具体化的技术进步。南京要继续强化领军型人才的带动作用,释放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和专业化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生命周期发展,强调源于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全新技术交易。南京要强化经济创新服务体系中,市场作为基础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系统,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全产业链发展,强调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结果”的全程生态化环节。南京要围绕若干重点产业领域,以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商业模式,产生全局性的显著差异特点,形成竞争优势。全价值链发展,强调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环节与利润分配。南京要围绕“两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加速形成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N增值环节的“众包”化经济新形态。全所有制发展,强调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和多样化组织形式。南京要加速完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系,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混合经济。

“五G都市愿景”。Global,全球的、全球性的、全球化的南京。Green,绿色的南京。Goodwill,有商业信誉与声誉的南京。Glamorous,迷人且文化魅力四射的南京。Governance,有效公共治理的南京。从城市愿景上,衔接“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总定位。

总体而言,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作为南京“十一五”以来面向2020年的发展总目标,内涵与定位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十三五”作为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阶段,“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这个总目标,需要放在新的历史时空背景之下进行全新的解读和理解。特别是在“四个全面”“五个新台阶”“强富美高”和十三五规划“五大理念”的新的语境中,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内涵、定位都要赋予新的历史内容和价值追求。在最近的中共南京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南京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富有活力、智慧人文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对国家战略和规划的回应,“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总定位的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深化。

注释:

①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国发2014第51号文件),新标准按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市人口500至1000万的城市被列为特大城市。符合新标准的10特大城市为武汉、成都、南京、佛山、东莞、西安、沈阳、杭州、哈尔滨、香港。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十三五”大战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十三五”规划研究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孙久文.新常态下的“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区域经济评论,2015(1).

[4]陈建勋.十三五规划思路的十大转变[J].环境经济, 2015(11).

[5]叶南客、李程骅.迈上新台阶――南京的战略使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尹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路径[J].工业建筑,2014(8).

城市发展愿景第3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规范;发展愿景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38-02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经济、政策上支持不足,成功的经验也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过于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功能结构单一化,生态基础差,这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加了不少难度。在一定时期内,中国只有在工业化城市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工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并尽量减少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来进行改进和建设。当前,我们所追求的生态城市不仅是“天蓝、水清、地绿”这些形态上和形象上的目标,还应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健全以及这些功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机制,使城市的生态形象和生态功能统一起来,协调一致,从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规范

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学家薛利·霍爱尔说得好:“没有生态就没有经济。”站在新的时代高地瞭望城市的未来,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政府有责任以更前瞻的眼光、更创新的思维来规划和建设好富有“诗意栖居”的生态城市,以此实现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进。为此,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必须遵循四项基本规范。

1.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工业文明急剧推进城市化的巨大洪流中,我们正着手于开创现代城市迈向生态文明的伟大时代。建设生态城市、推进城市生态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在建设理念上,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路径选择上,要坚持走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在发展目标上,要坚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奋斗追求。

2.增强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识。先哲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城市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人工创造。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她的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宽的道路,而更多地体现在她的自然。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水和山木园林,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必须摒弃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树栽树”等等大挖大填,舍弃那些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等人为的雕饰和斧凿的痕迹,真正达到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3.丰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现代城市的生态系统,不仅维系着人们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绵延传承。把她视为纯粹的人工产物,觉得人在城市面前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这个城市必然失去品位、韵味、个性和魅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增加绿地面积和林地面积,更重要的是要把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完美糅合在一起,突出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遗存和城市个性的有机整合,把城市的文脉深藏于生态环境之中,从而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

4.提升良性循环、永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城市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地理单元,而是一个由经济、文化、景观、市民等多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生命体,而不能仅仅把她当做钢筋水泥森林的物质实体来对待。她是无私、慷慨的,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创业、生息、繁衍的住所。但她又是敏感、脆弱的,渴望我们倾注更精心的关爱、更耐心的培育、更细心的呵护,需要我们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一座生态城市不是追求奢华的城市,而是崇尚节俭、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城市。

二、生态城市的发展愿景

生态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政策、社会、经济、科技、经济和公众的参与等。中国目前的远期规划年限一般在一年左右,而这种全面深人的规划在一年内往往难以实现,会出现铺的摊子过大,效果差,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最终会导致规划目标不能全部实现。

当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未来愿景主要有:

1.优先利用城市周围先天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周边区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加以改善和合理利用。开辟城市生态走廊,加强对城市地区自然和生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及生态预留地。新规划的城市应预留出一定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老城市应结合城市危改工程等,预留出一部分区域用于绿化,对于有历史文脉的遗址或建筑应加以保护,开发时可以适当加以结合。

3.推进生态节能住宅区建设。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对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有驱动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4.城市中的工厂要实现清洁生产,逐步通过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各类垃圾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安全从城市运出。鼓励工商业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市场、工艺与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要尽量使用清洁能源,逐渐改变中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城市活动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

6.合理规划卫星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中国目前很多城市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小城镇是比较明智的策略。小城镇在规划时要注意生态绿化工程和绿化设计和养护,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水平施工相结合。

7.编制和修订科学可行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和改进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尽可能与中国的国情相符合。规划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加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力度。公众参与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支持生态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保证。

当前,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中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并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中国城市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之路,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这也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何家霖,张建设.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 杨宁娜.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及其社会现实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 .

城市发展愿景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志愿者服务志愿者联合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城市公园景区作为重要的服务窗口,有发展志愿服务的天然平台,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与市民互动方面也具备良好的条件。但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公园的作用,真正把“为市民管理景区”转变为“和市民共同管理景区”,全方位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彰显志愿者的正能量,引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影响和带动全体市民共同爱护景区、维护景区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国内外城市公园志愿者现状

在美国,国家公园志愿者项目为国家公园服务体系提供服务资源,通过它来接受和利用志愿者的帮助,志愿者人员参与和保障机制完善,使公园服务机构和志愿者在项目中均能受益。在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志愿者的足迹已经遍及国家公园的各个角落,经常由本地区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完成诸如公园管理建设意见征集、公园监督服务等工作。

在我国台湾地区,志愿者在城市公园和各种自然公园中非常活跃。这些志愿者出现在公园的各个角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实施以来,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城市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稳定等级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城市公园领域,志愿者服务还处在零星状态,缺乏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志愿者服务主要是单纯的提供游客服务以及参与公园的义务劳动等,志愿者人群单一,志愿服务项目单一,没有参与公园的管理,没有营造成“咱家公园”的意识,难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最大能量。

2.济南市城市园林自治机构―市民志愿者联合会的尝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志愿者服务是一项即对国家公园发展非常具有促进作用,又能使大众从中受益的公益性活动,如何让志愿者最大限度参与到城市公园管理,如何让各年龄人群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目前济南市各城市公园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解答。

2.1 济南市城市公园志愿者联合会产生的背景

2013年,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各公园景区开展“明年工作怎么干,请您一起来谈谈”征求市民意见建议活动,市民踊跃参加,积极献计献策,在征集到的上千条意见建议中,不少居民表达出参与景区管理的意识,受此启发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成立了济南园林市民联席会,各公园景区也成立了群众自治机构―市民志愿者联合会。

2.2 济南市城市公园志愿者联合会的发展壮大

济南市各城市公园园林自治机构由公园景区主导组建工作,经过摸排、选举等程序推选出管理层。在管理形式上各景区志愿者联合会各具特色,活动团体多的公园景区,实行团体登记制度,志愿者联合会直抓团体负责人,具体事务由各团体在志愿者联合会的框架和组织下活动。面积小的景区实行志愿者登记制度,由志愿者联合会管理机构直接管理。

在人员构成方面,济南市各景区自治机构不完全相同。英雄山风景区、千佛山风景区、泉城公园及森林公园情况类似,比较成规模的群众健身团体多达十几个,包括广场舞团队、合唱团、山友、拳友等,仅英雄山合唱团成员就超过2000人。通过联合会这个组织,景区把这几大类人群都拢了起来为景区提供多种公益服务。

动物园招募志愿者的活动得到山东大学和济南青年政治学院的积极响应,目前,来自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成为志愿者联合会的主要成员。其它小型开放区景区的志愿者以常年在景区活动的周边居民为主。截止2014年5月,济南市共成立园林自治机构―志愿者联合会13个,总人数达到6000余人。

(附表1:济南市城市公园部分市民志愿者联合会组织机构)

附表1:济南市城市公园部分市民志愿者联合会组织机构

人数 100余人 2000余人 200人 60余人 60余人 100余人

人员构成 关爱景区建设发展的群众,以常年在千佛山锻炼的中老年市民为主 联合会由会长、副会长、秘书处、理事处等机构组成,下设督导、文体、宣传等3个团队。 在校大学生为主 常年在公园活动并关心公园发展、热心社会公益的中老年市民为主 常年在园区内活动并且关心公园发展的中老年人为主。 关心济南园林绿化发展的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线园林职工

前期发起

过的活动 1、山友元旦首场风采展示,2、“今天我当公园主任”活动,3、、“山友新春大拜年”活动,4、山友义务植树活动、5、“山友义务保洁”等活动。 1、 “2014园林新春大拜年”活动期间演出文艺节目,2、“今天我来当主任”活动,3、“弘扬雷锋精神,英雄山市民志愿者在行动”活动,4、参加“政务面对面”采访志愿者活动,5、五月放歌英雄山系列文艺演出。 “关爱动物,文明游园”活动;“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等。 重大节假日期间,公园里都安排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跃节日气氛. 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讨论会;听取公园领导所做的公园发展计划纲要等。 出席园林圆桌会议、参观趵突泉花灯会、局属重点工程并提出意见意见。

成员职责 文明游园宣传、定期收集市民意见建议、开展公益性活动、参与景区游园活动等。 策划组织公益性活动、倡导文明游园、针对景区建设收集市民意见建议等。 检票、游客引导、保洁、科普宣传、劝阻游客投喂等 提合理化建议,宣传文明游园,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公园的内涵。 为公园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倡导游人和市民爱绿护绿文明游园。 从基层的角度、市民的视角,提供鲜活、真实,充满生活温度和正能量的新闻线索和稿件。

其他 景区开辟办公室,每天有专人值班,处理山友会事宜。 由专人负责组织、联络、处理市民志愿者联合会日常活动。 对所有志愿者提供培训。相关活动常态化举行。 对所有志愿者提供培训。相关活动常态化举行。 专有办公室;经常举办碰头会。 济南日报的市民记者分团之一。

2.3 济南市城市公园志愿者联合会发挥的作用

各景区市民志愿者联合会日益壮大的同时,志愿者联合会的成员积极的投入到了景区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去,为城市公园提供了诸多帮助,这股来自民间的力量让园林景区面貌为之一新。

2.3.1 参与城市公园日常管理,为公园建设发展献计献策

截止2014年5月底,济南市园林绿化局共征集到916条意见建议,梳理归纳为4个方面12大类119项。主要涵盖公园景区建设管理、城市绿化美化、名泉保护以及园林综合服务等方面。诸多建议实用细致,济南市园林绿化局积极采纳市民意见,制定整改措施,从细节上下功夫,建设与管理更便民、实用。

2.3.2 监督劝阻作用

城市公园志愿者为园林管理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弱化了管理者与市民之间的对立,缩小了管理者与市民的距离,变“硬”管理为‘软’劝阻,大到市园林局 “全民护绿行动”、环城公园“泉友护泉行动”、英雄山风景区“整治私垦菜地行动”,小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志愿者们都积极的参与监督劝阻,志愿者联合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2.3.3发挥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济南市城市公园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后,志愿者的责任心、积极性很高,爱护景区的意识也提高了,志愿者在公园锻炼结束后纷纷主动打扫场地周边卫生,甚至有些志愿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公园的卫生保洁工作,捡拾山体垃圾并劝阻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也给其它市民游客起到了带动效应,普通市民纷纷驻足效仿,为济南市创建国家卫生文明城市贡献了力量。

2.3.4为志愿者搭台唱“戏”,展示志愿者的风采

园林各景区为志愿者搭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平台,各文艺团体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志愿者的风采。各项活动完全由志愿者团体筹办、演出,群众的文化群众办,打造群众文化多元品牌,注重突出平民化的演出路线,熟悉的演员面孔和草根性的演出内容让观众倍感亲切,各项活动既是志愿者联合会会员力所能及,又注意发挥所长,力求双赢。据不完全统计,近段时间,志愿者联合会已在举办活动100余次。

千佛山“迎新年千佛山山友志愿者联谊会会员风采展示”,动物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成常态化。英雄山风景区开展的“志愿者净山活动“,“五月放歌英雄山”大型文艺演出等已经成为叫响济南的品牌活动。

3.济南市城市公园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志愿者参与机制需要要创新。受管理经费与管理能力、精力的制约,各景区在发展志愿者服务中普遍感到压力过大,在人员与经费投入方面捉襟见肘,因而只是有条件的发展志愿服务,如何拓宽志愿服务的范畴,增加社会面的广泛参与,使人员结构更趋合理,还需要在志愿者参与机制上有所创新。

(2)在“和市民共同管理景区”理念的实施上需要有新的突破。和市民共同管理景区不是一句空话,只有志愿者们在管理景区的理念上和实际需求上与管理者的认识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把市民管理景区的能量发挥出来,而这仍需不断探索。

(3)拓宽志愿者的活动空间仍需在管理上下功夫。志愿者服务是双盈行为,只有充分根据志愿者们的个人或团体需求,为他们作好服务,使他们的活动空间更广阔,活动的更舒心、更畅快,他们的志愿热情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4)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如何使志愿者在完善的法律保护和伦理规范下,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充分发挥和实现志愿服务的功能和使命,是我们发展志愿服务面临的现实问题。

4. 城市公园发展志愿者服务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的角色将逐渐从被动承担责任向主动承担社会职能转变,人民将更具有参与社会义务劳动的意向。因此,在社会发展的契机下,我们要认识到:城市公园志愿者是城市公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现实需要,我们还需在管理中发现问题,创新理念,顺势而为,为志愿者活动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4.1 城市公园管理者要把管理理念变“为市民管理景区”为“和市民共同管理景区”,并不断从从管理磨合中发现问题,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目前志愿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服务还有很大空间,这需要城市公园管理者在工作中发现志愿者的具体需求,需要不断通过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刺激”,逐步发现志愿者在城市公园中的“生存”空间。

城市公园志愿者能够协助公园进行游园环境治理,可以招募志愿者,作为景区的文明督导员,在游客集中的核心景区设立督导点,不断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提醒和规劝。对于城市公园中一些珍贵的历史古迹及地质遗迹,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作义务讲解员和咨询员,向游客讲解科学内涵。只有城市公园管理者不断为志愿者寻找活动空间,就会将志愿者这一群体的公益性作用发挥到最大,更加充分的发挥城市公园在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2各地市应推动对城市公园志愿者服务行动的指导和部署

城市公园志愿者的发展离不开志愿者主管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的支持,政府相关机构应该大力倡导我国的城市公园志愿者服务行动,组建城市公园志愿者网络,规划当地范围内的城市公园志愿者服务行动,将城市公园设立的项目纳入到政府机构的统一管理下,例如,对志愿者的统一注册、志愿者的信誉记录及业绩存档等,以便从整体上组织、协调各地市城市公园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开展,保证志愿者服务行动的成效。

4.3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亲民效应,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接地气”,才有生命力。志愿者活动不仅要考虑各种社会认知,更要考虑内容亲民、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广泛的传播、最广泛的凝聚共识,最广泛的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要充分发挥各文艺队伍的作用,围绕“我们的节日”、“庆七一”及各公园传统活动等,让群众当主角,用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开展书画摄影展、文艺汇演、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覆盖面。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奖励保障机制,加大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关心和帮助,使好人好报、恩将德报成为社会的正向效应,在群众心中树立起看得见、学得到的身边典型,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4.4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建立长效化工作机制

志愿者工作是一项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总结改进,完善评价推广体系,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典型经验,探索基本规律,改进方式方法,不断开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

5. 总结

济南市城市公园志愿者联合会的发展已经走上正轨,初步形成规模,根据其发展的经验和不足,未来可以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方面,继续招募志愿者,突破中老年人为主的现状,将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群体的热心公益的城市居民都聚集起来,只有人员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保证公益活动的常态化。同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自身才能,为城市公园的建设管理乃至整个城市的文明建设管理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统一的规章制度、旗帜、袖章,制定激励政策,颁发义工证等方式,既让参与者有归属感,又令公益活动走向规范化,保障志愿者的权益。“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话,社会力量是无限的,把难题交给群众,什么困难都能解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王忠武教授认为,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很大,政府部门经费和人员都有限,不可能完全包揽下来。这就需要政府唱主角,同时整合好社会力量。最终不但政府能节约成本,还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最终收到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雯兰. 广州市社区志愿者服务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田新臣. 盘锦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研究[D].辽宁大学,2012.

[3]李瑞昌,李婧超. 国内外志愿者服务动机稳定性研究述评[J].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3,02:209-226.

[4]单劲松,卢伟鹏. 志愿者服务对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作用[J]. 体育文化导刊,2005,01:38-40.

[5]王学习. 试论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J]. 社会工作研究,1994,06:40-43.

[6] 吉林省公主岭市民政局. 开展志愿者服务 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J]. 中国社会工作,1997,03:42.

[7]兰宇新. 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城市发展愿景第5篇

城市,不论是所谓的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不论是发达地区的城市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服务腹地都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不同之处在于,不同能级的城市拥有不同尺度的腹地和市场,全球城市向全世界提供服务,县城是县域范围的服务基地。但是,不论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角度都不能排除三四线城市或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学术界已经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学者根据形成阶段驱动力的不同,将集聚区划分为原生型集聚模式和嵌入型集聚模式。前者自发集聚形成,典型的如上海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后者由要素驱动形成,典型的如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新加坡的新达城、北京的华贸中心。本文关注的是后一种类型,即政府如何引导、激励特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到城市的特定区位?政府这一行动成败的关键是什么?需要哪些前置条件?需要哪些具体驱动要素?

一、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兴衰

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可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第二,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法律、广告、会计、房地产、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第三,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健康、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旅游休憩、商品零售等;第四,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对于城市发展攸关的是,服务业发展多元化程度和质量是吸引、挽留自然人和法人的重要因素。一个自然人和法人不愿入驻的城市,或者企图逃离的城市注定是一座走向衰败的城市。反之,则是一座走向繁荣的城市。

因此,对于不同层级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而言,问题的核心不是“是否需要、是否发展现代服务业”,而是发展“哪种类型、哪种能级的现代服务业”。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否深入,已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兴衰的关键所在。

二、城市愿景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指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意思是讲园林的艺术高度主要取决于主人,而专业人士则起辅助作用。城市决策者,特别是发展政体国家的城市决策者对于城市发展的走向、轨迹和前景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基于城市资源禀赋,符合时展规律的城市愿景将为城市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尽管城市愿景的实现,以及城市发展和跃迁是多因之果,但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注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不同城市基于资源禀赋和城市愿景的差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也各有不同。

1.发展诉求差异

发展特定部门的现代服务业,对于有的城市来说是目标诉求,对于另一些城市来说则是工具诉求。同样是发展酒店业,在丽江更接近目标诉求,而在上海则更接近工具诉求。

2.发展门类差异

尽管每座城市都试图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但基于不同的城市愿景,发展不同门类的服务业对于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战略意义。对于上海这一亚太地区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发展金融、物流、法律、广告、会计等生产和市场服务会强化城市的基本职能,使城市更加趋近于设定的愿景;而对于丽江,发展健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旅游休憩等消费服务则是实现城市愿景的重要途径。

三、经济发展与载体建设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其会随着城市发展愿景和外部经济条件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城市规划布局与经济发展如何相得益彰,是城市发展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1.经济发展与物质空间

经济发展和物质空间,或者经济发展和城市化(urbanism)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悖论。实证研究表明,至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而言,t时间的物质空间创造或改善是经济活动发生的原因(之一),而t+1 时间的经济活动又会触发物质空间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羸弱的基础设施已经影响到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发展基础。一些对上海的投资环境作过考察的外国学者及厂商认为,在中国各开放口岸中,上海的经济地理条件、职工的技术素质、产业配套能力和“资本边际效率”等都是最好的。但是,这些优势却被某些不足抵消了。这些不足主要是指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活动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学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那么后者就被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s)。替代效应是指一种投入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厂商用其他投入品来代替这种投入品。在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成本最小化原理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一种投入品价格的上升,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导致厂商用较便宜的投入品替代这种昂贵的生产要素。当其他要素的成本(政治成本或经济成本)高企时,物质空间作为一种城市可控的要素对其他稀缺或“昂贵”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上海市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上海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开发区酝酿于1981年,先于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在当时,上海市还无权享受其他特区城市享受的诸种优惠政策。在政策优势缺位的背景下,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格外重视空间载体的建设,试图在特定空间内配置完备的跨国企业生产制造所需要的要素,打造能够满足跨国企业运作需求的适宜环境。在这一阶段,优惠政策是稀缺的、“昂贵的”,城市政府在无法获得政策这一“要素”时,便用物质空间作为替代。

2.城市空间要素概念的导入

城市空间要素是城市物质空间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空间要素是指同时具有如下特征的城市开发:(1)该要素是城市范围内的物质实体;(2)该要素的创设需要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3)空间(spatial)层面的布局与物质(physical)层面的规模和质量将决定或严重影响该要素主体功能的发挥。

根据生产和生活用途可以将城市空间要素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生产性城市空间要素、生活性城市空间要素和支撑性城市空间要素。生产性城市空间要素是指服务于法人,直接参与或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城市空间要素,这里的生产包括实物的生产,也包括服务的生产,此类要素主要包括写字楼和厂房等。生活性城市空间要素是指服务于自然人,旨在满足生活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的各种城市空间要素,主要包括住宅、文化设施和休憩设施等。生活性空间要素的配置状况是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只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同样已经意识到城市生活质量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支撑性城市空间要素是指既服务法人,也服务自然人;既服务生产经营也满足生活需求的各种城市空间要素,如城市道路、机场、酒店、会展设施等。

3.城市空间要素与载体

城市空间要素不仅是城市区位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政府相对容易掌控的区位优势。

相对于尺度上更为宏观的地域层面和行动上更具惯性的操作层面,城市政府对于在地段层面进行的物质(空间)范畴的干预具有相对确定的处置权。伴随着干预在方式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扩展,城市政府的可控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城市政府的操作不能突破许多由国家或上级政府设定的尺度或“红线”: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哪些城市享受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为城市政府所能左右,尽管它可以为之努力,但最终的决策权并不在城市;比如,虽然悉尼市政府非常急于吸引全球活动,但它却不能向国际企业提供税收方面的激励,因为税收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并不受城市政府掌控。

载体,即基于特定社会经济发展诉求,由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集中配置特定城市空间要素的特定城市地区。我国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就是为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而创设的一类载体,而兴起于1990年代的CBD建设则是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创设的一类载体。

四、现代服务业发展与载体建设

为了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伦敦在不同区位规划了若干特别分区,引导形成了中心城区、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等不同类型的集聚发展模式。不仅伦敦如此,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其他许多城市,甚至亚洲的香港、新加坡、首尔等城市也都非常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与建设。近年来,上海也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宏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计划,这些项目区位不同,承载的使命不同,进而城市空间要素的构成也不尽相同。

1.因地制宜的载体建设

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基于城市的资源禀赋、基本职能和城市愿景。一项对甲城市发展非常奏效的现代服务业对于乙城市可能毫无成效。特定的现代服务业需要特定城市空间要素的组合,载体建设必须以城市禀赋与愿景为前提。一个旨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的载体和一个旨在向生产者提供综合服务的载体,其空间要素构成一定大相径庭。

2.专业咨询机构介入的载体建设

一个效力强大的城市载体必定是专业机构全程介入的结果。从最初与城市政府互动确定城市愿景,到遴选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现代服务业类型,到为这些现代服务业的载体选择适宜的区位,到为载体度身定制空间要素配置计划,再到为载体提供场地设计与建筑设计,直至为这一载体提供运营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专业机构均可满足上述发展需求,只有有能力较好整合上下游服务、实现各服务之间有效对接和反馈的专业机构,才能使载体发挥其预设的功能,实现其预设的效应。

3.运营机构介入的载体建设

城市发展愿景第6篇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036-01

1 学习型城市的提出

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社会”这一思想。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造“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而麻省理工学习教授圣吉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在研究的过程中,他除了进一步融入了更多整体动态搭配的细节性技术外,还将一些新的创造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终于在1990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这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正式诞生。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适用于各种组织,开始主要适用于企业管理,此后,逐渐延伸到社会管理领域。现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新加坡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府”,日本的大阪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城市”。

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在全球变迁的特殊时期努力学习如何更新自己的城市,是与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城市形态。它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为细胞,以知识为资源,以创新为动力,以持续学习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以教育和科技为依托。建设学习型城市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大力提倡和切实支持终身学习,使学习行为普遍化和社会化;其二,以知识为础,推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更新与发展;其三,崇尚和激励创新,形成富含创新因素的城市文化。

2 学习型城市的特征

(1)个人愿景和组织愿景相互融合。政府支持每个市民的个人发展,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的追求卓越,组织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达成一致,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市民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是所有市民愿景的有机整体。

(2)学习型组织的普遍性。在学习化社会中,学习型组织普遍存在,无论是家庭、企事业机构、政府机关、民间组织等,均发展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它们在发挥自己专业职能的同时,不仅为本组织的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保障本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民众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并共享学习成果。

(3)城市的各行为主体(个人、公司、政府、金融机构、商业行会、培训机构)都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分别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通过网络联系和相或作用形成一种协同创新的区域环境。城市具有快速产生、接近、理解和转换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大背景的变化要求,为迅速变化的经济提供一个柔性的创新区域反映。

3 学习型城市的构建

彼得・圣吉认为一个组织想演变成学习型组织,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及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修炼的核心,它把其他几项整合为一体并不断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通过五项修炼,组织不断的提高自身学习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促进组织在修炼、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

3.1 激活城市的学习力实现共同创造

这实际是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它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主要强调的是不断挑战自己,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一个城市,市民是细胞,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因而城市学习力的提高关键是市民学习使力的提升。学习型城市应该大力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鼓励和大力提倡终身学习,使学习行为普遍化和社会化。

3.2 构建学习型的组织

学习型的组织主要包括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它们是学习型城市的组成部分,对构建学习型城市有重要的意义。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通过在领导干部中营造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学习型机关的创建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机关把学习同转变机关职能、提高干部素质、建设服务型机关结合起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学习型企业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通过多途径、多模式创建学习型企业,并把创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环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型社区和家庭主要目的是提高市民的素质和社区的凝聚力。在各区、街道建立一些学习室和图书馆, 形成一个市民共享的学习网络,把社区和家庭建成没有围墙的学校。

3.3 改善市民共有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影响人们如何看待问题和采取行动。所以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最重要的是改善市民的心智模式,破除传统的一次性学习的观念,在全社会确立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公民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念、“提高学习力”的理念,全面提升公众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增强公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让“学习”这个概念真正深入市民心中,成为市民行动的基本。同时组织市民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水平,形成创先争优的精神状态和敢作敢为的创新思维。

3.4 确定市民的共同愿景

一个城市的共同愿景培养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每个市民把为之奋斗作为自觉的追求。在建立共同的愿景时,政府不能简单采取“高层宣示”的做法,而应具有耐心,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同时帮助培养市民真诚地奉献和投入,整合共同愿景。

3.5 把握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城市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都是一个系统,各个部分都是彼此相互影响的,因此修炼系统思考能力就成为学习型城市构建的核心工作。系统思考要求个体都能从整体出发,建立一种战略性的思考方式,并能分析影响城市环境的各个因素,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的掌握变化,从而提高城市的动态能力即整合、建立以及重构城市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正中,张永全.学习型组织[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7.

城市发展愿景第7篇

[关键词]山水之城;现代国际社区;人文h境;景观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3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1 娄底愿景・山水链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前期分析

(1)区域位置:愿景・山水链城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娄底市是湖南省中心战略腹地,被誉为长株潭融城的后花园。娄底市是一座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随着经济发展正在不断崛起。

(2)人文历史:湖南省娄底市自汉代建县以来,涟水流域已经有着2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千年水府庙,璀璨涟水河,千岛林立,磅礴大气。优越的生态资源,农林渔牧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环境:湖南省娄底市位于长株潭一小时生活圈。娄底市的立体交通,已经全区覆盖,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无障碍出行。洛湛铁路和沪昆铁路在此交汇;建设中的沪昆客运专线和安张娄衡铁路将使娄底成为国内少有的米字型铁路枢纽。上昆高速公路与在建的二广高速公路、娄怀高速公路、长娄高速、益娄高速、娄衡高速在这里相交;207、209、210、217、225等5条省道横贯南北。空运亦相当便利,距黄花国际机场168 km,交通便利。

(4)生态环境:娄底市内的湄江风景区、波月洞风景区、洛阳湾古建筑群、水府庙水库等旅游胜地各具特色、风光迷人,给景观设计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氛围。

(5)自然资源:娄底煤炭资源,以及链钢等企业,是大自然赐予的这块宝地的财富,物华天宝,矿产资源丰富且矿种齐全。

2 娄底愿景・山水链城环境景观设计项目目标

愿景・山水链城,着眼文化,保护生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创造最适宜、最诗意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居住小区绿色文化艺术生活,以国际化视野,在娄底打造一座全新的生活新城,以卓越的品质,开娄底全新宜居生活之先河。

涟水河畔,富饶之地,坐拥沿江风光带,区域发展潜力巨大。一座国际化配套成熟小区,在山水环抱中,完美展现。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小学、医院等完美配套,一应俱全。

3 娄底愿景・山水链城环境景观设计

(1)景观特色:以人文文化为主控元素。考虑该元素,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从风水学、住宅朝向、道路和植物等因素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二是对场地中固有的文化要素或者能够表现地域特色的一些元素符号等进行利用,同时考虑与现代新材料的结合,以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整个设计大量应用当地传统文化符号,将娄底的传统文化以国际化的形式大方而从容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实现人居环境的更高境界。

(2)景观分区设计:小区内“五区二带”特色规划彰显现代城市复合体之尊荣。涟江边万国风情商业娱乐休闲带:10 000 m2的天然沙滩,20 000 m2露天泳池,100 000 m2沿江绿化风光带,涟江第一排,奢享品质休闲生活。主题公园、沿江风光带、人工沙滩等休闲设施图片展示,表现一个活力、休闲的人居环境,

(3)配套商业街区:主要树立娄底新的商业地标的概念,可以实拍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对比,强调愿景国际街区对未来娄底整体商业的推动。步行商业带由双塔六星级酒店、剧院、SOHO办公区形成娄底新区新型商业中心,沿江风情街,颠覆传统商业模式,荣耀娄底,鼎立湖湘。

愿景・山水链城,由特色别墅洋房高端居住区、高层、洋房组成的居住区,大型写字楼组成的SOHO办公区,高尔夫训练馆、九大球类场馆、室内游泳池组成的运动休闲区,医院、学校、图书馆与剧院等组成的配套服务区五大区域组成,配套完善,生活无后顾之忧。

小区建成后的国际人居环境分为五大类:一类是商业街区,体现都市白领生活状态;二类是住在小区的人在小区散步,展现休闲的生活状态;三类是在沿江风光带休闲,展现惬意的生活画面;四类是沙滩公园;五类是城市高尔夫基地等生活场馆。

未来的生活状态是住在城中心,生活在风景里。出则尽享城市繁华,入则私藏生活本意。涟水风光带,咫尺之间,回归生活,享受自然。

4 娄底愿景・山水链城环境景观设计项目重点解决的问题

愿景・山水链城,作为娄底品质楼盘,它将大大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娄底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加速娄底开发区的城市建设,加快娄底中部重城的建设步伐。项目建设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税收问题,项目开发过程中本身将产生数亿元税费,另外,项目建成后入驻大量企业,单位及经营商业将产生可观稳定的税源。

第二,安置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将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当地政府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第三,沿江风光带、风情商业街区、主题沙滩公园及高尔夫训练场等文娱设施,丰富娄底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 结 语

21世纪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居住者,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创造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健康、生态住所,使居住区景观环境具有生态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