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合集7篇)

时间:2023-09-25 11:26:59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第1篇

【关键词】南部山区;旅游资源;整合

济南南部山区,地理位置独特,地处泰山余脉,境内群山环抱、山明水秀、空气宜人、风景秀丽,被誉为省城后花园。2007年,我国开始执行新的假日制度,假期增多,黄金周时间缩短,使得近郊游、一日游成为城镇居民的主要旅游模式,南部山区也一度成为济南城镇居民炙手可热的旅游地首选。但多年来,通过经济数据和旅游数据的统计,发现南部山区旅游景区的开发并没有达到预想的建设目的及经济效果。

一、南部山区基本来旅游资源概况

济南市南部山区的范围在济南市规划局《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中有详细说明:北至济南市中心城南边界,南至泰安界,西至历城与长清区界,东至章丘界,面积14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0.98万人。但南部山区主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地分布在仲宫镇、柳埠镇、西营镇一带,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主要有地貌类景观(滴水崖、观音洞、子房洞、云梯山、菠萝峪等),水域类景观(九如山瀑布群、锦绣川水库、葫芦峪水库、虎啸泉、斗母泉、大小门牙河段等),生物类景观(跑马岭野生动物园、药乡森林公园、红叶谷景区、蟠龙山森林公园、藕池等),古代建筑类景观(四门塔、灵岩寺、千佛崖、普门寺、刘家村风景区等)主题公园景区(月亮湾、世纪公园、金象山东方乐园、九顶塔民族风情园等)。目前,已建成开放规模以上旅游景区19个,发展农家乐旅游600家,年接待游客量6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3亿元。

二、济南南部山区景点景区存在的问题

1.景点(区)星罗棋布、规模小、小景点繁多

由于南部山区地域范围广,跨越县镇多,在早期景点(区)开发时,各县镇在设计思路、资金投入力度及技术水平支持上表现不统一,大多景点(区)主要为县镇内部自行开发规划,甚至也有村民自行开发的例子存在。行政区域内部各景点整合旅游资源表现不明显,各县镇之间基本上无整合旅游资源的景点(区)。而且,南部山区山岳纵横,湖泊交错,本身资源形成就相对散落,规模不大。所以,经过十几年的开发规划,南部山区的旅游资源仍然呈现出景点(区)繁多、规模小、分布杂乱等特点。

2.南部山区城镇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济南市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空间紧张,城市建设开始向南部山区进发。城市居民的迁入严重影响了当地形成的田园民风,也使得农家乐的特色旅游类型变得“半土不洋”。另外,因为南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相对滞后,大量人员的进入也对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3.景点(区)名过其实,收费相对较高

南部山区景点(区)因资金投入、规划开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点(区)的资源质量和水平。有些景点宣传为瀑布、湖泊旅游景观,有的景点宣传古代遗址,有的景点宣传农家乐,但从旅游者反馈数据调查显出,70%以上的景点(区)宣传有名过其实的现象,比如,瀑布群多为小溪流而且季节性缺水,古代遗址是现代仿古建筑,农家乐也开发了烧烤自助区等。

4.旅游产品单一,特色性、品牌性不明显

南部山区主要有休闲游、娱乐游、观光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类型,产品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过于独立单一,各景点(区)还停留在“以看为主”的单一旅游模式上,根本满足不了市民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基础设施及住宿条件、餐饮服务、旅游商品销售都没有相应的发展,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线旅游服务,农家乐、采摘节等田园旅游模式特色性不突出。整个南部山区旅游产品可被替代性过高,缺少品牌效应。

5.景点(区)可进入性较差

南部山区多为山区性山水观赏性景观,进入景区后,还有很长的距离才能到个景点,大部分的景点(区)门票中不包括景点之间的旅游大巴,甚至部分景点(区)没有旅游交通工具,只能适应于自驾游的游客进入景区,增加了旅游成本,也限制了多层次的旅游群体。

三、南部山区旅游资源整合措施

1.整合区域景区,南部山区区域打包销售

根据地域不同,把南部山区划分成仲宫景区、柳埠景区、西营景区等区域,统一各区域内部的旅游景区管理办法,取消村民自行开发经营旅游点;协调旅游资金投入,按照各县区规划的旅游景点质量标准投入资金;建设符合标准的配套设施,区域内同步骤开发规划旅游资源;区域内小景区归并到大景区中,不能归并的取消开放资格,要把多个景区串成线,整体向外推介;区域内旅游景点采取协调统一价格、各景点点间实现“一卡通”;走南部山区各景区打包销售,整体包装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2.景点(区)城镇住宅规划

根据功能,在旅游景区内划分旅游保护区、观赏区、生活中中心区等区域,严格执行各区域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抵制开发商及单位任意开发建地、无序开发,妥善规划南部山区城镇住宅的区域范围。严格控制当地居民的“短视”行为,对破坏南部山区景点(区)特点的建筑及经营场所予以拆除。景区内的配套餐饮、旅游产品经营场所、住宿等设施也要统一规划与相应景点特色性相协调。

3.打造特色性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资源质量

重点打造“农家乐”“采摘节”等特色性旅游产品,突出“田园风光、农家采摘、天然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开发建设符合“田园风光”的配套设施,增设开心农场或民俗产品DIY的小工厂,增加景区的乡野气息。提升南部山区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做到名副其实,并控制各景点(区)价格,尽量保持在一日游、近郊游的价格同期水平。

4.加宽加长产业链,创建多元化旅游品牌

根据近郊游、短程游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特点,构建集观光、住宿、餐饮、娱乐、购买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业链,避免单一性旅游产品形式,积极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得到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休闲满足,延长旅游者在南部山区的停留时间。

5.改善景区交通环境,增强景区可进入性

规划整体区域内的交通路线,根据景区区域划分,设计能够连接各区域内景点(区)的交通路线,增强观光类景观区的交通可进入性,除增建停车空间,提高停车配套设施以外,景点(区)内配备观光巴士及电瓶车等配套交通工具设施,及时接送上行下行游客。增加乘车购票点,随时购票随时上车。观光巴士要配以导游服务人员现场讲解。

参考文献

[1]济南市城市规划中心.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EB/OL] http:///html/jinrb/20071220/jinrb28974. Html,2011-8-30

[2]济南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分类[ EB/OL].http:/ /www///lyzw_index. Htm.2011 -10-15

[3]何家梅,陈龙飞.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济南:第一版.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第2篇

在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86年被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198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指导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地理、历史、建筑、经济各相关专业广泛涉足、邀请国际专家编制旅游规划到以城市规划编制要求为蓝本出台我国第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旅游规划编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我国旅游规划不断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已基本完成,之后更多的是修编规划以及更加精准的专项规划,中小尺度的旅游规划工作将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旅游规划理念与具体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探索细分的旅游规划编制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小型景区”相对于“大型景区”而言,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中小型景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对其范围界定存在模糊性,研究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对其明确的概念界定必不可少。

(一)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

建设部1999年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区按照用地规模大小进行了划分:小型风景区面积在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范围在21-100km2,大型风景区范围包括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一般面积在500 km2以上。王星在《中小型景区的旅游体验营销探析――以四川安县寻龙山为例》一文中参考风景区面积标准界定“中小型景区”,大型风景区一般指部级和省级风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在几百平方公里以上,中小型风景区一般指县市级风景区,其面积小、资源单一、产品单一。这一划分标准将旅游景区完全等同于风景名胜区,从概念定义上大大缩小了旅游景区的内涵。

胡红梅在《试论中小型景区的创新发展》中结合国家A级景区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为大型景区、1A、2A、3A级和一些新开发、未定级的景区为中小型景区。这一划分标准同样存在问题,国家A级景区评定是综合交通、游览、旅游安全、购物、卫生、经营管理、邮电、资源环境保护、市场吸引力及旅游资源吸引力等方面因素而评定,其划分标准与资源吸引力及景区各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息息相关,仅以资源吸引力低、各项设施不完善定义“中小型景区”不够全面。

曹伟在《小规模旅游景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将“小规模景区”定义为:那些投资规模在一千万以下,年接待游客三十万人次以下,特别包括那些个人投资新开发的景区。对于这一划分标准,景区投资和游客量对于尚未开发的景区无从统计,且各地对于中小型景区的信息收集未必完善。同样,这一评定标准也存在缺陷。

赵小远等在《洛阳市小型景区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定义:大型景区指部级和省级的景区,通常覆盖面积几百平方公里,设施完善,游客接待量较多;小型景区规模小、服务设施落后、游客接待量低;中型景区介于二者之间。这一划分标准同样泛泛而谈,对于中小型景区定义存在模糊性。

综上所述,“中小型景区”概念定义仍然不能明确。本文在吸收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参照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前人对大小型风景区的面积划分,“中小型旅游景区”主要指那些面积在20km2以下的县市级旅游景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范围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旅游区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为了更加形象的定义中小型旅游景区,摆脱单一的面积评定法的局限性,具体从其资源、开发属性、内部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界定其内涵。从资源方面看,“中小型旅游景区”内部资源相对单一,类型有限,且其中并不涉及国家规定要求保护的重点资源类型,如湿地、重要地质景观、重点森林片区等;从开发属性看,这类景区一般以个人投资为主,开发资金相对有限,对项目规划期限、可操作性要求较高;从景区内部环境来看,景区内一般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知名度低、发展历史短或是新开发景区。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规划”即对未来事务发展的预测、谋划,卢云亭(1991)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旅游未来状况的设想,或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吴必虎认为:“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的总体安排,它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的作用”。马勇、李玺(2006)提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综合学者前期研究可以看出,旅游规划即对旅游系统进行的规划,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特色,对规划区土地、资源、景观、人力、资金等进行的优化配置。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即以中小型景区内旅游系统各组成部分为规划对象,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景观进行详细规划,合理安排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有效因素,通过详细具体的规划设计吸引游客,推动景区发展。

二、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市场实践

在当前规划市场上,面对中小型景区的规划要求,分别编制三层次规划显得费时费力,规划成果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一些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就中小型景区规划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编制一个“1+1的复合型”规划,即“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规+近期建设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形式,满足甲方一步到位的规划要求,完成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这一规划编制体系在保证规划内容尽可能完整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是对当前规划编制的一种创新,但这一编制形式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编制主要依照于《旅游规划通则》,其中规定“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言外之意,一般而言,旅游区规划需要分三步:编制总规、控规、修规三项规划,而且相互之间是上下统属、前后递进的关系。小型景区可以不编总规,直接编制下一阶段规划,但没有总规的方向指导,控规和修规的可靠性便会受到质疑,若规划方向不恰当,控规和修规的编制将毫无意义。反观现实规划案例,复合型规划明显不符合通则要求,三项规划中选取其中两项进行编制,另一项编制内容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规划内容的不完善,从而影响规划效果,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整合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编制形式,探索一种更加全面的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体系,推动《通则》要求完善,是符合当前规划市场实践与理论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要求

从中小型景区特征来看,其规划面临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局面。简单在于规划区范围较小,区域内资源本底相对简单,决定了这类型景区规划是一个“小”规划,这就要求规划编制要“小”而“精”,以较少的组织配备完成规划编制,尽可能减少各项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其复杂性就在于这类型景区对规划成果要求较高,规划内容建设周期较短,规划成果要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从这一层面来讲,规划内容就要更多的侧重于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按照原有通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二)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四)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五)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

(六)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型景区规划不仅要符合一般旅游景区规划的编制要求,对规划编制思想、基本原则、编制手段、技术人员等严格控制,同时要结合中小型景区特色进行规划编制,从规划内容、规划形式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其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

四、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编制创新研究

结合《通则》规划要求与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编制创新形式,本文提出“三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编制体系应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并不是单纯的将原有三项规划内容拿过来合在一个规划中,也不是完全背离原有规划编制体系,否定原有规划另起炉灶,而是在综合原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践情况,立足更加实际的指导景区开发建设这一中心,对原有三项规划进行横、纵两方面整合。横向整合“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编制体系于一体,纵向对原有三项规划体系中的各自内容有所取舍,适度整合,创新规划编制体系,形成一项综合性规划,将三项规划内容集合于一项规划中。“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小型景区旅游规划,融合规划要求的刚性约束与规划内容的弹性需求,达到规划与设计、发展与建设的双向需求。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主体的一致性

在“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体系中,整个项目从前期的规划定位、方向构思、规划布局到确定各地块技术控制指标以及具体项目景观设计,均由一家规划编制单位完成,这就避免了原有三项规划中由不同单位编制完成时造成的规划理念不一致、思路衔接问题等矛盾,能够很好的保证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对接,同时又能大量节省规划时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

(二)规划形式的整合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在形式上整合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编制过程,将原有规划过程中需要重复进行的资源调查、方向讨论在一个规划过程中完成;将各规划结果评审以中期专家论证的形式予以承接;将原有三项规划中各自的文本、图件、附件及说明书的规划成果统一整合于一项规划成果,在规划形式上实现三项规划的整合。

(三)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从内容上涵盖了原有三项规划的精髓,汲取总规、控规、修规中主要内容,将一些重复、不具有可操作性、空洞化的规划要求省去,在包含总规的空间布局、控规建设控制的基础上,以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进行编制,规划内容全面,实践操作性更强。

(四)规划成果的实用性

“三规合一”规划编制整合后,规划成果更加全面且准确,委托方能够迅速理清规划方向、规划主体与重点项目,短时间内完成规划编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实用价值更高。

“三规合一”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的提出,对于整合当前市场上各类规划编制形式,形成一项对中小型景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编制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将三项规划编制集中于一体,大大避免了一个规划项目分属于不同编制单位时产生的项目理解、规划构思与项目认知方面的差异;“三规合一”综合性规划能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实需求统一协调规划内容,保持规划思路的完整性,有效组织规划编制。同时,“三规合一”旅游规划融合总规、控规、修规于一体,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在一项规划中实现了方向引导、建设控制与重点项目设计的统一,规划形式更加简洁,规划成本更低,规划可操作性更高。这一新型编制体系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通则》相关标准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第3篇

    的理论体系。本文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概念、规划原则与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在总结规划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景区规划问题的

    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庐山石门涧景区

    生态旅游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被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生态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本文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其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以便为其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提供依据。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南墨西哥的Ceba一110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后来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人们到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以探求和欣赏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景区概念生态旅游景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景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旅游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综合了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确地域界限,并能提供各种必要的旅游附属设施、服务及环境保育措施,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综合平衡的旅游经营管理系统。生态旅游景区在中国通常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旅游景区内资源为主,贯彻“保护、利用、保护”的方针,坚持以自然为主,景观协调,工程设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效益性,以促进景区自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任何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作为首要的出发点,这是生态旅游景区别于大众旅游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

    (二)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旅游的场所不仅有生物和环境条件因素,还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多因子、多层次组成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因此应该从整体}}{发、综合衡量、全面考虑,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是以当地自然资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这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首要原则。

    (四)特色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股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规划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能保持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坚持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资源的开发为主,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游览要求。

    (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才能使规划切合实际,才能被当地居民接受。

    三、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

    (一)确立地方风格

    确立地方风格是制定旅游开发方案的第一步。任何旅游地的开发都要根据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背景和旅游资源特征,寻求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经济环境的条件,确定旅游开

    发的层次和风格。

    (二)功能分区。

    最早的分区模式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Forster(1973)提出的同心圆模式。141后来,Nieuwkamp(1996)提出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这些分区模式都在保护景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旅游地担负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同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必须根据目的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特点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区。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提供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但盲目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会明显改变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导致景区严重的城市化。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建筑,与景区景观相融性很差,由此会给生态旅游景区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上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动植物群落分布及地理因素,充分体现生态原理。

    (四)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产品规划一般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组织,各种游乐活动规划以及专项旅游规划。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项目都适宜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展,而是必须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五)生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商品是指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它除具有普通旅游商品的地方性、民族性之外,还具有环保性和生态性。因此,生态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综合考虑可能给景区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外,应突出其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六)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游客接受环境教育,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解说是指通过人员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有关生态旅游景区知识的宣传过程,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有关景区生态环境知识及其价值,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悉知并遵守旅游行为准则,积极配合与支持旅游管理工作。

    (七)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有一批具有专业生态保护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因此,人才培训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录用时要经过考察、考试,把好聘任第一关。人员录用后,要分层次抓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培训,实施生态旅游培训上岗制度,普及有关科普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态保

    护素质。

    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一)庐山石门涧景区资源

    庐山石门涧景区位于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2公里,距京九铁路庐山站7公里,为庐山的西大门,因有海拔近千米的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高悬垂落形成壮丽多姿、长达3000余米溪涧大峡谷而得名。景区最高点海拔950米,景区最大落差160米,景区面积600公顷、景观百余处。景区内有高等植物3900余种,昆虫2500余种,鸟类200余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320余种,为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

    (二)庐山石门涧景区规划的现状

    1.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目前庐山石门涧景区有食宿点各一个,餐饮点为“石门山庄”,主要供应地方特色小菜,其中以苗家风格的“竹筒烧饭”最为着名。住宿点为“风情竹吊楼”,可提供床位50张,旅社的建筑采用竹制材料,与景区的天然风格相互呼应。景区内共有公共劂所6处,全部采用免冲式建设,采用化粪池的方式处理产生的垃圾。景区内建有电站大坝,由于庐山地势东高西低,因此庐山的三大水库芦林湖、如琴湖和莲花台的水全部流入电站。无洪期电站大坝主要提供周边居民饮用水以及供庐山发电厂发电:雨量超过100毫米时,则进行泄洪。

    2.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迄今为止,庐山石门涧景区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景区进行了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夕阳红》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快乐中国学汉语》栏目中都有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身影出现。除了对景区本身的宣传之外,景区内还制定了许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对生态旅游的常识进行了宣传,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同时,景区内还设置了多处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及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

    3.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庐山石门涧景区内共有统一管理的导游人员6名,均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户外运动部共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专职教练7名,专门负责景区内滑锁及其他野外生存训练项目的培训、心理疏导以及救援工作。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第4篇

一、规划引领,明确旅游形象主题

一是做好城区旅游规划。以“把城区建成景区,项目做成景点”的前瞻性大旅游发展思路,在《旅游区总体规划》、《沿岸景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对接《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和城区控制性规划,积极编制《城市旅游AAAA大景区提升规划》,和城市规划共同指导城市建设。

二是明确旅游形象主题。旅游资源丰富,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让旅游主题不明显,旅游形象不明确,旅游口号不响亮。尽快征询各方意见,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口号和品牌。

三是以规划为依托,加强资源保护。加大规划执行力度,报请县委县政府后,明确各旅游规划执行单位,涉及规划的旅游项目在立项前需报执行单位审批,无需立项的需及时报执行单位。以规划为依托,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二、项目引爆,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做好城区旅游文章。以温泉度假旅游和双井文化旅游、古城开发、宗教旅游、军旗广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切入点,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查调度力度,促成这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运营,真正成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产品。

二是抓好乡村旅游文章。在以上大项目的引爆和带动下,重点引导乡、镇、镇等第一批近郊乡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深入挖掘这些原生态和原生文化资源,包装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发展高星级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

三是重点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的重点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积极实施《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办法》,对于旅游定点企业尤其是旅游商品的重点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进行政策扶持,促进旅游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宣传推介,积极拓展客源市场

一是抓好对外旅游形象的整体宣传。鉴于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今年计划重点以网络宣传、户外广告、节庆活动宣传为主。通过图片、美文、微电影、视频资料等形式,在全国各大知名网络媒体、博客、微博、论坛、随身媒体等及时旅游整体形象和旅游资源、招商项目、景点推介、旅游资讯、旅游线路等信息;继续加大在省内外交通要道、高速路口等地做旅游形象广告牌,在旅游重点营销城市公交车车身和候车亭进行广告宣传,使旅游融入大中城市。改版升级“四个一”,即一部宣传片;一首主题歌;一个形象宣传口号;一本旅游画册。

二是营造对内全县旅游意识的浓厚氛围。宣传不仅是对外的,对内的旅游宣传也十分关键,今年我局要加大和宣传部、创建办等单位的合作力度,在全县领导干部中传递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群众中,传递已开始全面建设旅游城市的信号,让人人都要有做旅游的“宣传员”“导游员”的意识,让景区景点真正有高度的旅游接待和服务意识。

三是整合包装现有成熟景区、景点,串珠成线,将我县“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接线入网,主动寻求与知名旅行社合作,与庐山西海、井冈山、明月山等周边成熟景区互动合作,开拓客源市场,同时积极参加省、市及周边地区的各种旅游宣传营销活动。

四、完善配套,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旅游景区景点管理。通过继续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升级创牌来提升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水平。依托南崖-清水岩景区全面推动城区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南山宾馆等星级宾馆申报星级饭店,双井景区、东岭景区申报乡村旅游点,提升旅游竞争力。

二是加大旅游队伍培训力度。以送教上门,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培训。特别要重视对导游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导游技能赛和服务人员岗位比赛等活动,以赛促学,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树立旅游文明、诚信、和谐的形象。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第5篇

旅游地图是地图学和旅游学交叉、渗透、结合的产物,是旅游地理信息产业和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信息的图形表达形式,是表示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分布、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时空信息,专门为旅游规划决策者、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旅游者服务的专题地图。从广义上说,旅游地图包括导游图、旅游交通图、旅游宣传图、旅游规划图等。通常市面上见到的旅游地图,主要是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是一种狭义的旅游地图,确切说应是导游图。

二、旅游地图的特点

1.突出旅游三要素

在旅游地图上,着重突出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供旅游经营管理者使用的旅游地图需要突出旅游主体要素,即客源地的分布及其地域特点;旅游者的职业构成、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旅游目的、游客流向、流量及其时空变化等。在旅游规划和导游地图上要突出旅游客体要素,即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地域内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资源的规模、等级及质量差别,旅游资源评价因素的时空差异以及各种旅游线路及旅游区划等。为游客服务的导游图及综合旅游图上,必须突出而详细地表现旅游媒介要素,包括旅游宾馆、饭店,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旅行社等的分布、类型及等级。

2.紧扣旅游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旅游地图的选题必须紧扣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的。倒如,为推出并宣传“中国名山胜水游”的旅游产品,我国编制出版了黄山、泰山、华山、峨嵋山、衡山、长江三峡等一系列名山胜水的导游图;为满足专项旅游的需求,许多地方编制出版了专题旅游地图,例如,垂钓图、狩猎图、美食购物指南图、体育比赛观光图、宗教朝拜及科学考察图等。

3.设计强调艺术美

求新、求奇、求美、求乐、求知是旅游者共同的心理特征,其中,领略自然和人文之美是旅游的最基本要求。旅游地图作为旅游产品的广告载体,旅游主体和客体的媒介和导游的工具,必须满足游客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因此,旅游地图上表示方法的选择及符号的设计必须在保证地图科学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艺术美。在实践中,为了突出山水的奇、险、秀、幽等形态美。旅游地图上的地貌一般不采用简单的等高线表示,而是采用透视写景、鸟瞰写景、彩色遥感图像及晕渲法等多种艺术手法烘托。为强调景物的色彩美,旅游地图上的色彩往往不采用地形图上的简单色系,而采用与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类似的复合色系。应用色彩的象征与联想、对比与优化,给予旅游者强烈的视觉感受。

4.图文有机结合

在有限的图幅上,要传递与旅游相关的“行住食游购娱”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必须图文结合。显示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点及其规律的地图,信息丰富的遥感图像,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彩画及素描写景图组合成有机的整体,辅以适当的文字,共同展示旅游区的特色。既要引导游客游什么、到哪里去,又要告诉游客景点景区美在哪里,唤起他们求美的共鸣。

三、旅游地图的功能

1.旅游信息的载体功能

旅游的主体、客体、媒介三方面的相关信息,均可在调查、分析、评价、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严密的数学法则,经过地图综合的处理,采用旅游符号系统存储在旅游地图上。在一幅旅游地图上,根据需要可以存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旅游带、一个旅游区或一个景点的综合旅游信息。

2.旅游信息的传输功能

制图者用生动形象的地图语言将客观世界的旅游信息存储在旅游地图上,实现了旅游信息由客观世界到地图的第一次传输。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别、解释和地图量算、地图图解分析、地图数学分析等方法,从地图上获取大量直接或潜在的有效旅游信息,实现了旅游地图到认识世界的第二次传输。这些信息为旅游者安排旅游活动、制定旅游计划、确定旅游路线、选择旅游期间住宿及就餐;为旅游经营者市场目标、设计旅游产品、改善服务设施;为旅游决策管理者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了全面、直观、系统的依据。

3.综合性的教育功能

地图既是空间环境信息载体,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工具。集自然、人文、地理于一身的旅游地图,其文化传播作用和教育功能更加明显。旅游地图把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的综合信息与地理信息融为一体,跃然纸上。众多的人文遗迹承载着历史文明的烙印,可以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可以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情感;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可以让人们亲近自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4.美学艺术的感染功能

地图是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视觉产品。旅游地图的美学艺术、审美价值更是其功能的体现。旅游地图的美是通过其外观形象表现出来的。封面的色彩、图框的整饰、题目字体的美术、装帧的形式;旅游地图上协调对称、结构合理、表意深刻的线条、符号、色彩、图形;三维立体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完美结合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图片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一幅色彩绚丽、图形美观、形式新颖的地图,能吸引人们对旅游景点的认识了解,激发审美感觉和艺术感染,进而引起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四、旅游地图的运用

1.旅游规划管理中地图的运用

(1)地图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基本技术手段。旅游规划和开发作为指导旅游发展与开发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图纸不可缺少,没有图纸的规划是不合格、不完善的规划。地图是一个地域的缩略,可以直观、系统地反映旅游开发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空间分布。一个地域的地质、地貌、气候、旅游资源的分布、经济的布局、人口分布状况、区位特征等复杂多样的因素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域的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现状,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只有地图可以把这些要素具体、直观、系统、科学地综合展示出来和联系起来,增强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可操作性,提高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科学性。

(2)旅游规划图是管理决策中的参谋。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旅游地图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信息,是管理决策者无声的参谋。借助于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分布图,管理决策者可以全面了解旅游地域中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环境的规模及优劣等级,研究开发其利用价值;借助旅游经济图,管理决策者可以认识各地区旅游经济结构、创汇水平以及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制定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奠定基础;借助旅游规划图,管理决策者可“描绘出旅游地域开发的宏伟蓝图。在这张蓝图上,管理拓荒者可以科学地进行景点、景区的划分,确定景区的功能分区,划定景区、景点的管理保护范围,测定景区客流量,设计旅游交通,确定旅游区的建筑特色和规模等。

(3)地图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成果展示形式。旅游规划的成果形式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旅游规划图件具有表达方式的直观性、表现形式的吸引性、传达内容的精确性、空间要素的丰富性等特点。相对于文本而言,规划图件是更为直观,具体的成果展示形式。旅游规划开发中常见的规划图件主要有区位分析图、资源分布图、交通规划图、项目规划布局图、游线组织规划图、绿化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等七种。

2.旅游经营者对地图的运用

(1)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产品的合理优化设计是旅游经营者成败的关键。旅游经营决策者可以利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设计合理的、符合不同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旅游线路;借助旅游交通图,经营决策者可以在认识旅游地域现有交通条件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满足旅游者省时、省钱、省力等不同需求的交通路线;借助旅游市场及旅客流向图,管理决策者可以分析现有旅游市场,挖掘潜在市场,确定旅游经济发展的市场目标,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服务对象、服务方向及服务水准。

(2)旅游本体产品的宣传。旅游地图使用范围广、发行量大、更新快,因而迅速成为区别于电视、标牌、图片、文字的特殊广告。一幅设计新颖、印刷精美的旅游地图就是一幅功能齐全的旅游广告。在旅游地图上,人们用科学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地图语言宣传景区、景点,介绍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推出旅游线、旅游项目及旅游报价,推销旅游产品,从而大大提高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扩大旅游市场,增加旅游创汇,加速旅游资源的价值转换。

(3)旅游相关产品的广告。此外,作为广告的载体,旅游地图也可成为与旅游有关的各类工商企业的广告载体,从而促进旅游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腾飞。当然,必须注重旅游地图与工商企业广告图片、广告条目之间内容的统一、编排的科学、形式的协调和比例的适当。切不可片面追求利润,将与旅游无关的大幅广告充塞画面,忽略了旅游地图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用途。

3.旅游者对旅游地图的运用

(1)旅游活动中无声的导游。由于旅游的异地性,使许多旅游者对景区、景点缺乏足够的了解。旅游地图是旅游者无声的导游。一张内容丰富的旅游地图,详细再现了旅游区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要素,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纽带。人们通过旅游地图,可以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景区景点和旅游服务的地理信息,判断和识别其方位,了解旅游线路,便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旅行。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第6篇

摘 要: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对促进我国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情况,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标准体系

一、引言

在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中,标准化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且必可不少的。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便于行业监督管理,能够明显的提高国内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于1987年开始实施旅游行业中的旅游标准化。旅游业标准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基本覆盖了食品、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诸多要素,覆盖领域包括旅游饭店、景区、公共服务以及旅行社等,国内的旅游业标准化发展进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和框架,这一成效是十分可喜的。

同时,旅游景区是表现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旅游景区作为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的核心吸引物,在旅游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实施和促进旅游景区标准化,能够保障旅游景区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实现景区和旅游者的双赢。

二、推行旅游景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1.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谈到旅游景区标准化,就不得不从标准化管理的来源说起。根据有关资料,标准化管理最初是应用于自工业化生产过程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应用标准化管理,自工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生产升本得到明显降低。再将事业回归到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旅游行业是一种服务行业,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那么,就可以通过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化这一渠道来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例如,确立旅游景区服务等级形象,并依据标准建立系统的管理、评价、监控体系,以此来实现旅游景区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为旅游企业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旅游标准化利于旅游景区增加旅游竞争力

旅游服务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旅游行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等成为旅游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通过提升服务和标准化来拓展市场,旅游行业才能从“价格竞争”逐布过渡到“品牌竞争”。通过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规范旅游行为,优化服务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竞争力,更加有利于旅游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塑造企业品牌,促进旅游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更加与众不同。

3.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本世纪开始的头十年,我国就相继出台了若干关于发展旅游业的规定和政策,其中明确的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有关规定中着重的强调了要健全旅游业的标准体系,重点保障餐饮、食宿等旅游公共卫生质量,确保安全、卫生、绿色、低碳等标准。可见,旅游景区的标准化是旅游业发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共同决策,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应用现状

我国目前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有:《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指南》、《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规范》、《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9部分:旅游景区》等等。行业标准有:《旅游景区旅游者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绿色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规范》等等(详见下表)。

表 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上述的这些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不同的标准和规范的角度对涉及旅游景区不同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要求和规定。分析如下:

1.《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国家标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将旅游景区景点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一等级对应于各自所应达到的要求,通过对比旅游景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其所在的等级水平,从而督促旅游景区(点)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是为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所制定的一项基本规划标准。该标准包括了旅游规划通则的使用范围、引用文件、基本的术语与定义、旅游规划编制的要求、程序、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的评审、报批和修编等内容。该标准为旅游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依据,是当前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指南。

旅游景点的开发及规划第7篇

一、张家界东线旅游的发展现状

1.现有旅游企业的发展概况。近几年,东线旅游已初具规模。张家界万龙旅游交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龙王洞风景区,现已投资3300多万元;湖南省澧水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张家界江垭温泉度假村;武陵源漂流公司投入520万元完成了索水漂流起点对外公路,起终点码头,办公大楼和漂流基础设施建设;张家界先锋农业物资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5亿元兴建了万福温泉国际度假旅游风景区,并于20*年9月12日正式营业;张家界五雷山旅游开发公司拟投资3000万元对五雷山开发建设,现已投资800万元对景区游道及部分景点进行了改扩建;世外桃源风景区共投资400多万元,已于20*年9月8日对外开放。2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

2.在建旅游项目发展概况。由张家界东线旅游公司投资建设的张家界大峪谷风景区,总投资约5.7个亿,总体投资分三期进行。20*-2010年为近期计划,主要开发峡谷漂流、峡谷观光、民俗民情、洞穴科考科普等旅游产品以及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2011-2015年为中期计划,主要是形成以休闲度假、户外拓展、自驾车接待为特色的省级著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区;2016-2020为远期计划,建成我国“休闲度假与自驾车接待”的山地休闲度假基地。目前正进行景区公路和景点建设,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三官寺旅游配套区已由深圳市禾田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聘请国际知名旅游专家制定建设规划,建设期为三年,整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

二、东线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规划滞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东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精品景区景点发展详细规划,主要旅游景区景点都是由投资者规划设计,县政府批复,投资者进行建设,如阳和旅游商务区、三官寺旅游配套设施区、五雷山景区、龙王洞景区、江垭、万福温泉等。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开发理念各异,导致景区开发缺少科学规划,景区开发的前瞻性、互补性、融合性差,导致我县旅游的整体形象欠佳。

2.投入不足。近年来,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旅游事业经费奇缺,致使景区景点编制规划、包装、宣传促销等工作难以开展,招商引资仅限于“守株待兔”或电话联系,“捉襟见肘”的财力已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3.环境欠优。个别行政单位“旅游带动”战略的意识不强,过多注重部门利益,导致办事效率不高,投资环境欠佳。如龙王洞景区附近的群众因土地出让金、企业用工问题,一直难以协调落实,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秩序;张家界大峡谷范围内乱砍滥伐、无序开采未得到有效治理,建设过程中的协调、规划批复等问题也难以落实到位。

4.保护乏力。景区内存在严重的森林资源过渡采伐及开采砂石等问题,资源破坏较大。如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进山公路两旁的树木砍伐现象严重,规划区附近岩场开采也屡禁不止,这样将对景区的自然景观留下无法弥补的疮疤;五雷山风景区附近的群众乱砍滥伐,乱挖乱烧现象屡禁不止;张家界江垭平湖游有限公司未取得职能部门许可,而非法从事水上游乐活动,不符合《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5.交通不畅。省道S306线的“肠梗阻”,S305线的“羊肠道”等都严重制约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建议组成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聘请知名旅游专家教授编制高质量的《*县东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精品景区(点)详细规划,对我县的旅游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统一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旅游产业工作,为“打造张家界东线旅游精品”提供科学依据和先进的开发理念,变“投资者规划——投资者建设”为“县政府规划——投资者建设”,杜绝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重复性建设,分散性经营的弊端,使全县旅游产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轨道。

2.加大投入,快速发展。要编制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加大对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着力进行包装,便于投资商“认养”,加快景区景点开发步伐。要加大对景区景点的宣传促销,充分展示*旅游产品的魅力,吸引和刺激各方游客来*消费观光旅游。做好这些工作需要财力保障,建议县政府可从三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借鉴本市兄弟区县经验,由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事业经费;二是根据省文件规定从景点门票收入中足额征收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三是从旅游企业新增税收中按照2:8分成比例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