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9-22 09:43:14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科学道德;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与研究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1]。然而,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各种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如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学术剽窃等。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已成为影响学术风气、研究生培养质量乃至整个国家科研事业的一个沉重话题[2]。与此同时,也使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品质,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自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联合下发《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在各省(市)科技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下,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落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为培育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掌握科学规范,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然而,如何将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总体要求,真正为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成才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笔者以为,构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确立体系方针和目标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应与教育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即为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伦理、遵守科学规范、掌握科学方法、营造优良学风。其目标是贯彻体系方针,实现教育质量管理目的的具体客观化、可量化的成果表达,体现为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认同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学业成绩的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的增强等,较为客观真实地体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质量管理的成效。

2明确各级职责与权限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主体是承担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各级培养单位,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权限。如: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研究生新生、新上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各基层培养单位负责进入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和本单位在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应发挥学术指导、伦理引导、德育教导的职能和身先垂范的作用。

3建立体系实现路径

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体系的方针和目标,需具备三个要素,即教育实践的模式、有效性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3.1构建“ESP”教育实践模式

集主题教育(education)、方法学习(study)、学术实践(practice)三位一体。

3.1.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培育科学精神,提高遵守科学道德、遵循科学伦理、掌握科学方法的意识,并内化为广大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行为自觉。①开展分层递进的主题宣讲活动。如我院根据上海市科协、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博士研究生新生参加上海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宣讲会,为研究生提供与名师名家面对面的机会,使研究生不仅学习前沿科技知识,而且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崇高品质和道德风范。根据学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部署,组织所有研究生新生、新上岗导师参加学校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宣讲会;各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实际,采用邀请专家或观看专家视频的方式,组织对已进入基层培养单位开展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及本单位在岗导师开展集中宣讲教育。聆听学术大师们对莘莘学子和科研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许,感受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务实求真和不懈追求。②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和学业安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诚信教育活动。在研究生中进一步加强以“恪守为人诚信和坚守学术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营造浓郁的诚信文化与学术道德氛围。③加强教育活动的总结宣传工作。突出宣讲教育特色,打造宣讲教育品牌。如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关栏目,发挥新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易班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多渠道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扩大宣讲教育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将科学精神建设与人文精神建设有机结合,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充分弘扬。

3.1.2加强科学方法学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习培训等形式,使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学术引用、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强化科学规范。①组建专家讲座团。邀请来自不同研究领域、拥有不同治学经历和管理经验的长江学者、“”入选者、杰出教授、特聘教授等资深专家组成讲座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学规范意识,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发生。②强化“三自”教育。积极发挥朋辈引导作用,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开展研究生榜样人物报告会,邀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科创之星”获得者面向全体研究生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故事;利用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对研究生获奖论文、论文交流报告人的学术规范行为考察,并在报告陈述、交流互动过程中积极营造遵守学术道德的氛围,努力将学术道德规范和优良学风教育融入学习和科研活动中。③加强政策学习。发放《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读本》,引导研究生通过自学掌握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等方面规范和要求,增强研究生理论水平,切实践行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

3.1.3注重学术实践锻炼

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加强研究生的行为自觉,实现研究生学术行为他律和自律并重,积极营造优良学风[4]。①加强学术过程管理。将学术精神、学术规范、学术创新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程教学、科研工作、开题报告、学术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等各环节并制度化;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内容,将其融入研究方法论等课程中;要加大学术规范化课程和专题讲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5]。②发挥导师教导作用。研究生导师要身先垂范,在课题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等各个学术实践环节,履行学术指导和德育教导的责任。在学术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体现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6]。③完善预警和处置机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研究生课程报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进行全面检测,警示和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利用学术不端系统加强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倾向性分析,根据失范行为轻重给予处置,形成“正面引导教育引路,反面惩戒教育护航”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保障。

3.2建立有效性评价机制

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实践开展有效性评价,既能对各项教育活动是否符合策划过程和目标预期进行客观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为优化体系运行提供依据。可从三个维度开展评价。一是在每项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采用对参与对象进行活动意见反馈的方式,开展即时性评价;二是在一个教育实施周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阶段,采用对实施教育的主体、客体(研究生、导师、管理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前后认同度、认知度调查,开展比较性评价;三是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对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学位论文合格率、全国和上海市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各级各类学位论文盲审、抽检的合格率等,开展统计分析和指标性评价。

3.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每年度根据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实际状况,结合各项目有效性评价结果,对学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教育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奖学评优、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培养单位及管理者年度评优等挂钩,表彰先进,警示落后,以进一步彰显优秀导向。同时通过成果展示和特色分享,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4体系优化机制建设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切实为教育的目标实现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体现先进性,关键是与时俱进,保持动态性。体系非一成不变,而须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更新和优化。一是及时对接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及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及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二是根据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分析体系运行的潜在问题,及时建立预防(整改)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三是通过召开年度工作研讨会议,全面分析体系运行状况,对体系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加以识别,建立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体系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金祥.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立足之本[J].未来与发展,2014(7):74-78.

[2]罗志敏.回顾与前瞻: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十年(2002~2012)[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10-14.

[3]教育部学位管理与教育司.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2011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71-77.

[4]李海明.对研究生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43-147.

[5]朱小平,宋杰,朱琳,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54-256.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第2篇

《西潮》是抗日战争时期蒋梦麟在西南躲警报时,在黑暗的防空洞里用英文撰写的,他说这部书“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有点像近代史”,该书在台湾出版后,受到青年读者的极大欢迎;这对蒋梦麟鼓舞很大,因此他决定撰写与《西潮》衔接的《新潮》,可惜的是作品还未全部完成,他就去世了。《西潮与新潮》一书收录了两部书的原稿,作者以极其平实的笔触记录了成长中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见证了西潮冲击下一代知识分子思想与实践的轨迹。

一、解答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5卷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这个著名的问题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而蒋梦麟恐怕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

蒋梦麟的求学经历镌刻着时代的斑驳烙印,两个时代和两个世界在这里交汇。童年的蒋梦麟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儿童一样,枯燥乏味的诵读日复一日。青年时代他参加过科举,也曾在新式学堂就读。之后远渡重洋,在美国加州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习教育达9年之久。中西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经历让蒋梦麟在中西文化差异方面有了直接的发言权。

蒋梦麟看到了近代中国科学的落后,产生了“中国为何未能发展出纯粹科学”的疑问。蒋梦麟认为,所谓纯粹科学是以探寻真理本身为目的的科学,不带有其他功利的目的,西方在生活、军事等方面的领先正是从纯粹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人更关注科学的实用意义和道德意义,思想和实践始终囿于实用和道德的范围之内。

在中国人的眼里,自然科学的价值只是因为他们能够产生实际的用途,中国学者的座右铭就是“学以致用”。在《西潮与新潮》中,蒋梦麟举了一个很贴切的例子:“如果有人拿新奇的东西给美国人看,他们多半会说:‘这很有趣呀!’碰到同样情形时,中国人的反应却多半是‘这有什么用处?’”可见,我们中国人对一种东西的用途,比对这种东西本身更感兴趣,关注实用的习惯使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人为科学而科学的观念。

除了重实际之外,中国人还充满着强烈的道德观念。我们之所以对外部世界的规律产生兴趣,是因为它们有时可以作为行为的准则。《大学》中曾提出了求知的一般步骤,是从格物、致知开始的,但是根本的目的却不是“物”和“知”,而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体系。因此我们关注的科学往往是更具有道德意义的,是能够用来解决人际之间关系问题的,而并不关心科学规律本身。苹果落地,牛顿可以想到万有引力定律,而中国人却能找出道德意义。“一件东西成熟了就自然掉下来,意味着你如果好好地做一件事情,自然就会得到应有的结果;如果你家花园的苹果不是往地下落,而是往天上飞,那倒可能使中国人惴惴不安,认为老百姓即将遭逢劫难。”蒋梦麟就是用这样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诠释着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根基,读者不免为他的犀利与精辟折服,罗家伦先生曾以王安石的两句诗来评价蒋梦麟的自传:“看似平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难。”

蒋梦麟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一直未曾离开教育界,因此他有机会将自己的文化和教育理念付诸于实际。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和校长,蒋梦麟试图将中国的教育和先进的文化融合,在抗战胜利前的二十多年中,他一边反思,一边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教育寻求振兴之道,反思和重建科学教育的努力为世人所称道。

二、科学教育的反思与改革

蒋梦麟是教育学博士,是研究教育学的专家,他反复强调科学和科学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改造中国人仅对科学的用途感兴趣的心理状态。他指出科学的重要实用价值:“没有科学,生活是不会丰富的。科学能驾驭自然力,供给人生的需要。”然而,蒋梦麟又引用杜威的话警告大家:“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显然,他希望人们用科学装点生活,但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仅靠追求实用是无法实现的,这样获得的只能是最表面的认识,科学教育必须经历一个从运用科学进而研究纯粹科学,再到接触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在蒋梦麟的著作中,从来都充满着冷静的思索。不守旧,不唯新;不激进,不绝望,这种态度在那个时代显得很是另类,然而正是这种寻觅中庸之道的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谦逊使他能更透彻深入地理解中国的教育与文化。

他在论述中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另一大阻碍――过于强烈的道德观念时亦是如此。蒋梦麟的博士学位论文写的是《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A Study in Chines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分析研究孔孟以来中国教育方面的思想和制度,他对中国传统道德持批判与继承兼有的态度,虽鼓吹西化,却并非全盘西化。一方面,他指出中国现代的科学教育应穿越道德宇宙的藩篱,去探求世界的自然法则而不是伦理法则,为知识而求知识;另一方面,他也认可中国道德体系在中国文化传承上的积极作用。在《西潮与新潮》中,他指出:“中国的道德体系是经过千百年长期的经验和历代不断的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建立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或工具包括四书五经,一般文学,雕刻,音乐,家庭,戏剧,神佛,庙宇,甚至玩具,这个道德体系曾使中国人诚实可靠,使中国社会安定平静,并使中国文化历久不衰。”可见,在伦理道德方面蒋梦麟持有谨慎的态度,他虽不认同中国教育中过多的道德成分,却并不主张彻底的颠覆,而是主张发掘传统道德在科学内容和科学态度方面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与西方走一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蒋梦麟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开始将科学教育的思想转化为实践改革。他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他告诫青年:“科学的发展有赖于人们全力以赴,需要对超越人事之外的真理持有梦寐以求的热忱,并且有赖于不屈不挠无休无止的思维和不偏不倚的精神去探索真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成为具有独立清晰思考能力的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蒋梦麟在北大的工作重点也是加强自然学科建设。他于1931年聘请李四光出任北大地质系主任,先后建立了多所实验室和研究室。此外,蒋梦麟运用现代的图书馆理念,将原来的图书部扩建为美国式的图书馆,从筹款、设计、建造到人事,无不亲自负责。蒋梦麟的理想是,北大不仅要研究西洋已发现的科学,还要开展自己的研究,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科学界的前列。这位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为北大日后的学术积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此外,蒋梦麟也在为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寻找道德体系上的支撑和调和点。他认可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教育就是使儿童的本性得到正常的发展。但是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教育中,“善”逐渐演变成了受古代传统所规范的某些道德教条,发展本性在事实上只是遵守传统教条。而真正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养成健全之个人”,也就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兴趣的教育,这是对性善论的现代诠释。他主张将中国儿童从不合现代需要的刻板的行为规律中解放出来,启发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发展儿童的个性。这些要求正是蒋梦麟担任《新教育》主编时该杂志的指导思想原则。蒋梦麟主持北大的时候,也格外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他鼓励学生自治团体的充分发展,给学生张扬个性和表达自由思想的平台;改革北大课程设置,实行选科制,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此外,他还力邀国际知名学者如杜威和罗素来北大讲学,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兴趣。蒋梦麟培养学生个性、兴趣的思想和改革实践在北大历史上,甚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蒋梦麟在《新潮》的引言中称:“这本书里要讲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验。”掩卷沉思,蒋梦麟先生究竟和我们分享了什么经验?

他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记述中国社会的变迁,反思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探求中国教育的振兴之道。文化只是一个载体,国家教育的强盛才是目的。“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出现?”“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蒋梦麟为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做了他所处时代的解答,但却并不过时,70年后的今日我们依然在热议如何走上强国之路。他期盼着中国的科学和科学教育能够冲破实用和道德的藩篱,创造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尖端的科学技术人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蒋梦麟先生不仅把这种理想和期望当成一生荣枯的重要因素,还脚踏实地地躬身践行着一个教育家的强国之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书写出波澜壮阔的篇章。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不端;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6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9

[本刊网址]http://

一、我国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可以说大学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校教育比较重视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对于影响大学生将来发展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普遍涉及较少。这就导致了目前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

实际上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信息查找非常方便,很多大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甚至毕业论文的时候,都会直接从网络上获取相关学术资料;另一个是考试作弊,考试作弊虽然是一个无法根治的顽疾,但是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比例有所上升,有的是为了获取奖学金有的则是为了“考试不吃亏”;第三个是论文的一稿多投和“搭便车”署名问题,随着本科生对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发表学术文章,为了提高发表概率,很多人一稿多投,而为了提高个人发表文章数量,会相互“搭便车”署名。

这些学术不端的问题在高校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毕业论文抄袭的问题,近年来经常被新闻媒体曝光。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科学道德有偏差、学术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校对引导、教育学生坚守学术操守方面不够重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设置学术规范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因此总的来看,这是由于科学道德教育缺失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并提出相应措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二、进行大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国内为相关媒体对于我国的学术造假问题曝光相当多,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术界的风气和国际形象。但是在全社会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专家教授学术造假的情况下,对于基础的本科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却鲜有关注。作为未来学者的摇篮,大学对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情况将会对未来我国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也只有从大学生开始抓起科学道德教育,提升学术规范程度,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我国学术造假和腐败的问题。

(一)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的危害。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缺失危害巨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青年时期个人的观念价值形成之后,将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影响其行为,若是大学生形成了学术造假的价值观,其个人事业发展将会收到很大影响;另一个是对我国学术界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将来会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主力军,如果在他们刚刚踏入学术界的时候就开始造假,那么将来学术界的造假和腐败情况将会愈演愈烈;第三个是对社会风气和道德情况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大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大学生和学术界相对于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如果大学生造假成风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情况。

(二)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意义。纵观世界上学术风气优良的国家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典型的做法,那就是对学术后备人员进行严格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将来不管是大学生从事学术工作还是其他工作,这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另一方面,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内的学术不端行为,从长远看来也可以在根源上纠正我国学术界的各种学术腐败行为。

三、大学生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这说明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原因,学生在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之后各种压力都瞬间减少,初入社会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甚至在普通社会道德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实际上当学生看到社会上各种造假行为不但没有收到惩罚反而获得巨大利益的时候,很难克制住自己不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二)学校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不够重视。经过对几十所高校的课程列表进行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展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专业化教育(如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开设有“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课程)。这种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让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道德,对于很多不明显的学术造假行为也不够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容易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非坚守科学道德的底线。

(三)清查和惩戒机制不完善。虽然目前新闻媒体不断的报道各种学术造假行为,但是由于学术界和高校对于学术造假的清查和惩戒机制不够完善。很多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有样学样”的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跟风效仿,这是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生对自我的教育不够重视。道德修养高的人基本不会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这说明了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不足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修养和教育的不足,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伪造、抄袭就是学术不规范行为。

四、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当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要有效地在高校当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杜绝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构造一个广域的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校园、课堂、导师、学生自身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一)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高中生走进大学之后,相当多的精力都会放在各种校园活动当中。这时候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时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构建一个以诚信和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可以在无形当中树立起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价值观念。

(二)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开展启发和渗透教育。思想政治课是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的必修课,而这类课程恰恰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良好的教育。因此要善于利用这类课堂的教育内容和风气,对学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积极的利用各类正反面案例和学术名人故事开展教育。

(三)利用导师开展模范教育。大学导师是高层次人才的象征,尤其是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导师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导师来树立科学道德榜样,同时在导师的带领下构建一个诚信而规范的学术环境,自上而下的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习。

(四)开展学生的自律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才能让他们自觉地学习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诚信自律,成为未来学术界的中流砥柱。因此要充分开展各种引导活动,让学生进行自律教育,以自身的能动性来对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五)开展科学精神教育。除了利用上述四个主体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之外,还应当在一般的课程当中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科学精神在学生上专业课、做实验的过程当中都会接触到,一般在课本上都会有相应领域的科学故事,这是开展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说,科学本身具有探索性、严谨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实验性,这些精神的教育都可以让学生以更加严谨的态度面对学术行为,也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郭薇.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初探[J].西南民族人学学报,2011(13):196-198。

[2]朱小平,宋杰,朱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4-256。

[3]叶继红.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与高校德育教育――以苏州大学调查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2):178-183。

[4]黄东升.当代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6]肖力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刻不容缓[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李红亚,以正确荣辱观规范高校学术道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第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6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9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我国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现状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可以说大学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高校教育比较重视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对于影响大学生将来发展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普遍涉及较少。这就导致了目前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

实际上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信息查找非常方便,很多大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甚至毕业论文的时候,都会直接从网络上获取相关学术资料;另一个是考试作弊,考试作弊虽然是一个无法根治的顽疾,但是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比例有所上升,有的是为了获取奖学金有的则是为了“考试不吃亏”;第三个是论文的一稿多投和“搭便车”署名问题,随着本科生对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发表学术文章,为了提高发表概率,很多人一稿多投,而为了提高个人发表文章数量,会相互“搭便车”署名。

这些学术不端的问题在高校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毕业论文抄袭的问题,近年来经常被新闻媒体曝光。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科学道德有偏差、学术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校对引导、教育学生坚守学术操守方面不够重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设置学术规范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因此总的来看,这是由于科学道德教育缺失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并提出相应措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二、进行大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国内为相关媒体对于我国的学术造假问题曝光相当多,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术界的风气和国际形象。但是在全社会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专家教授学术造假的情况下,对于基础的本科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却鲜有关注。作为未来学者的摇篮,大学对学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情况将会对未来我国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也只有从大学生开始抓起科学道德教育,提升学术规范程度,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我国学术造假和腐败的问题。

(一)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的危害。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缺失危害巨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青年时期个人的观念价值形成之后,将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影响其行为,若是大学生形成了学术造假的价值观,其个人事业发展将会收到很大影响;另一个是对我国学术界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将来会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主力军,如果在他们刚刚踏入学术界的时候就开始造假,那么将来学术界的造假和腐败情况将会愈演愈烈;第三个是对社会风气和道德情况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大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大学生和学术界相对于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如果大学生造假成风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情况。

(二)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意义。纵观世界上学术风气优良的国家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典型的做法,那就是对学术后备人员进行严格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将来不管是大学生从事学术工作还是其他工作,这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可以帮助大学生发展;另一方面,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内的学术不端行为,从长远看来也可以在根源上纠正我国学术界的各种学术腐败行为。

三、大学生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这说明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原因,学生在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之后各种压力都瞬间减少,初入社会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甚至在普通社会道德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实际上当学生看到社会上各种造假行为不但没有收到惩罚反而获得巨大利益的时候,很难克制住自己不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二)学校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不够重视。经过对几十所高校的课程列表进行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展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专业化教育(如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开设有“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课程)。这种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让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道德,对于很多不明显的学术造假行为也不够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容易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非坚守科学道德的底线。

(三)清查和惩戒机制不完善。虽然目前新闻媒体不断的报道各种学术造假行为,但是由于学术界和高校对于学术造假的清查和惩戒机制不够完善。很多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戒。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有样学样”的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跟风效仿,这是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生对自我的教育不够重视。道德修养高的人基本不会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这说明了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不足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这种修养和教育的不足,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伪造、抄袭就是学术不规范行为。

四、如何更好地在高校当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要有效地在高校当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杜绝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应当构造一个广域的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校园、课堂、导师、学生自身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一)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高中生走进大学之后,相当多的精力都会放在各种校园活动当中。这时候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时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构建一个以诚信和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可以在无形当中树立起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价值观念。

(二)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开展启发和渗透教育。思想政治课是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的必修课,而这类课程恰恰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良好的教育。因此要善于利用这类课堂的教育内容和风气,对学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积极的利用各类正反面案例和学术名人故事开展教育。

(三)利用导师开展模范教育。大学导师是高层次人才的象征,尤其是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导师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导师来树立科学道德榜样,同时在导师的带领下构建一个诚信而规范的学术环境,自上而下的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习。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第5篇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母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到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第6篇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转贴于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母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到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第7篇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母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到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着.《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