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畜牧业基本情况(合集7篇)

时间:2023-09-21 17:53:58
畜牧业基本情况

畜牧业基本情况第1篇

一、我区畜牧业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一)我区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畜牧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年,全区生猪饲养量104529头,其中存栏47198头,出栏57331头;牛饲养量9850头,其中存栏8758头,出栏1092头;山羊饲养量38795只,其中存栏24466只,出栏14329只;禽饲养量518493羽,存笼244203羽,出笼274290羽;中蜂16331箱;禽蛋产量317吨,牧业收入4292万元(含渔业收入)。畜牧业生产以生猪为主,牛、羊、禽次之。虽然自然条件独特,生态环境优越,牧草资源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场所,但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等因素的影响,畜牧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发展缓慢,规模效益得不得充分发挥,目前,我区畜牧业生产方式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畜禽及其产品基本上是自产自销。

(二)我区畜产品安全现状

一般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投入品的使用(如饲料、兽药、添加剂和动物激素等);二是人畜共患病的蔓延;三是重金属有害物质及生物性有毒物质的污染。投入品的使用和疫病蔓延存在于畜禽原料生产环节,重金属、生物性有毒物质污染则主要存在于畜产品加工及运输环节。就自产畜禽及其产品而言,从投入品使用环节上看,我区畜牧生产方式主要以农户散养为主,同时成品饲料和添加剂价格偏高,养殖户很少使用,饲料来源大都是自产农副产品及丰富的野生牧草资源;从疫病蔓延环节上看,由于农户居住分散,彼此相对隔离,且饲养规模较小,疫病很少呈大规模流行;从重金属、生物性有毒物质污染环节上看,我区无大型工矿企业、无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因此,从以上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三个主要环节上看,风险较小;从检测结果看,无论是我们自己检测还是省检查组抽样检测,均未发现问题。应该说,我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整体情况良好,多年来,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但是,隐患依然存在,不容忽视。

二、我区畜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区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的大大改善,畜禽及其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的趋势势不可挡。与此同时,国际国内重大动物疫情愈来愈复杂,一些不法商贩急功近利,乱用激素、抗生素和生物制品,以及经营兜售假冒伪劣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现象屡禁不止,这无疑对我区的畜产品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目前,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畜牧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有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区畜禽规模养殖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受客观条件限制,进展缓慢,组织化程度不高。年底,年出栏30头以上的养猪户仅47户,年出栏数2100头,占全区总数的3.6%;年出笼1000羽以上的肉禽养殖户25户,年出笼3.2万羽,占全区总出笼数的11.8%;蛋鸡年存笼100羽以上的7户;牛年饲养规模5头以上的30户;羊年饲养规模30只以上的47户。由于我区畜牧生产和经营仍以千家万户小规模饲养和分散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所以对生产过程的监管难度极大,很难做到“四统一”,即畜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净化统一,客观上造成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源头难以规范,严重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生产。

(二)畜牧养殖户安全意识不强

在我区,稍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畜牧养殖的大多为“3860部队”(即妇女和老人),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观念陈旧,习惯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对于新观念、新技术接受慢,有的甚至排斥。其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贪小便宜,轻信流串商贩的大肆宣传,购买和使用价格低廉的假冒伪劣饲料或添加剂。二是科学意识薄弱,生猪一旦患病,滥用抗生素,治好便罢,治不好,也不考虑休药期,便低价出售,导致药物残留。三是防疫意识差,部分养殖户对动物重大疫病的免疫工作不配合,对病死畜禽随意丢弃,从而造成疫病大面积流行。

(三)主管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区级监管机构和检测设备设尚不健全,乡镇更是无监管机构、无监管设施、无监管人员、无监管经费。因此,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为不法经营者及流窜商贩带来了可乘之机,为不合格畜产品和假冒伪劣投入品的上市提供了可能,为全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建议及对策

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生存和发展,威胁到民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虽然,目前我区尚无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但是,隐患不小,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全面防控,标本兼治。治标,首先要健全机构,壮大队伍,完善设备;其次,要全面提升五种能力,即“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做到管理到位、监督到位,不漏死角。治本,则应增强广大养殖户的安全意识,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把握源头生产、屠宰加工和经营流通三个环节。综合对策:

(一)着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传统的生产方式,虽然能凸显畜产品地方特色,对疫病流行防控也有一定好处,但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区畜牧生产的标准化进程,给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因此,推行标准化养殖、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势在必行。就我区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统一标准、清洁养殖、规范管理”的原则,一是应大力推广农户家庭式规模养殖。二是要适度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政府要加大投入,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予以扶持,鼓励返乡青年创业。畜牧主管部门要科学制定标准和养殖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养殖规范和系列化配套体系,并组织实施。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大力推广“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搞好产销对接,逐步实现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积极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努力做到互惠双赢。

(二)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安全意识

畜牧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加工的主体是企业,流通的主体是经营者,三者受利益驱使的可能性对大,他们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假冒伪劣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危害性、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及相关政策、法规。二是农业和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培训和推广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快捷方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三)强化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上市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虽然是一项治标性的工作,但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贯穿从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因此,要想全方位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就必须有健全的机构、高素质的队伍和完备的设施。

1、健全机构,壮大队伍。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积极争取编制,招收高素质人才,做到上下对口,衔接合理,覆盖城乡、甚至到户。使日常监管工作有序运转,不出纰漏。

畜牧业基本情况第2篇

自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以来,很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潮。生态畜牧业(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和物质再生原理,将畜牧业与生态经济进行有机结合,以资源高效转化、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畜牧业发展方式[1]。生态畜牧业是迄今为止畜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鉴于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态畜牧业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国外,Landbau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中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的管理,提出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要提高动物福利,从而实现畜牧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化生产[2]。Wilhelms详细阐述了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特点。Schumacher利用BiolandAssociation的有关数据,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与原始畜牧业生产的差别[3]。国内学者对生态畜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理论探讨[4-6]。2)各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7-10]。3)生态畜牧业的相关领域研究[11-13]。 综合而言,目前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多见于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牧业经营者的认知、态度、动机、行为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更为少见。文中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项目为平台,对甘肃省部分农牧区的576个牧户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甘肃省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甘肃省为例分析农牧区牧户(文中的“牧户”指广义的畜牧养殖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理论框架 1.1模型选择 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是辅助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可将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户主个人特征(A),二是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状况(B),三是外部影响因素(C)。计量分析模型可以表示为:Pj=f(Aj+Bj+Cj)+Εεj(1)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是否认知,f(•)为函数,εj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无法观察到的其他影响因素。文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解释变量也大多为虚拟变量或非连续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的形式为: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n为待估计系数,xnj为解释变量。 1.2变量说明及假设 文中基于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牧户行为,归纳出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潜在因素[14](表1)。并提出如下假定:1)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户主个体特征影响,如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讲,年龄较小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户主认知程度更高。2)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影响,如饲养规模、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产品商品化比例、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情况。一般来讲,饲养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良种使用率较高、畜产品商品化比例较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比较合理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3)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当地生态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和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一般来讲,在政府技术推广越大、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越强、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越大的地区,该区域内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当地生态情况对牧户认知的影响方向暂时无法确定。 2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文中分析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的部分实地调查资料。生态畜牧业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经济活动,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不同,主要分为牧区生态畜牧业、农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山区生态畜牧业四种类型[15-16]。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标准,结合甘肃省各地区实地情况,选取了甘肃省安定区、康乐县、宁县、肃南县、永昌县等五个县区为样本点。在调查过程中,共向经营畜牧业的牧户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问卷有效率达96%(表2)。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发现(表3),生态脆弱地区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仅有36.27%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有一定认识;被访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8.25岁,且一般从事畜牧业经营的时间较长;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牧户饲养规模不大,平均为9.35头左右;大部分牧户采用舍饲的方式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牧户能够经常使用优良畜种繁殖;样本牧户的畜牧业产品80%以上都用于销售;样本牧户畜牧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大部分牧户的畜禽排泄物经过简单发酵处理,主要用于种植业肥料;大部分样本区域的生态情况较差;大部分基层政府推广技术的频率介于偶尔和经常之间;政府对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测力度较弱;大部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力度一般。 3模型估计过程及结果分析 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该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观察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合理,同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以观测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情况。 3.1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在研究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中,首先以户主年龄为因变量,其他11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4)。然后依次以其他11个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多重共线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有Tolerance和VIF。一般来说,Tolerance在(0-1)之间取值,Tolerance的值越大,代表变量之间的独立性越强;此外,当VIF<10时,便可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综合Tolerance和VIF的指标值,文中认为12个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统计意义上变量的选定比较合理。在牧户认知模型中,Omnibus检验的卡方值为15.367,非常显著;HosmerandLemeshow检验的P值为大于0.05,也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的较好。#p#分页标题#e# 3.2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3.2.1估计结果 利用SPSS16.0软件,选择Enter方法对牧户认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表5列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其中包括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Wald值和显著水平。 3.2.2结果分析 表5列出了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其中"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和"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牧户的专业化程度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牧户要不断地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地学习、积累专业化、科学化养殖相关知识,而生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随着牧户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被更多畜牧业养殖户所认知。 (2)畜牧良种使用情况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是采用高新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资源循环、高效地转化。而培育优良畜禽品种,降低能源消耗,加快畜禽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换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伴随着牧户使用畜牧良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科学生产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 (3)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伴随着政策导向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始终稳固其在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并且因其附加值高、相对较短的生产周期、生产灵活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户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不断提高,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展畜牧生产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重视。 (4)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的技术推广情况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力度越大,牧户认知生态畜牧业的概率也越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牧户获取生态畜牧业的信息渠道较窄,大部分牧户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又对发展生产畜牧业有着强烈的意愿。此时需要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宣传生态畜牧业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牧户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渡,同时为牧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技术服务,这不但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能够提高牧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情。 (5)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政府加强对畜禽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在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技术推广方面给予牧户较大的扶持,同时对牧户的生产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更能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4结论与讨论 文中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牧户经济行为现状及影响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进而将认知转化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增强广大农牧民生态畜牧业意识。生态畜牧业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目前。许多农牧民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还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优势,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之中,形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2)加强生态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现有的畜牧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具体如:加强优良畜禽品种的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完善动物疫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技术体系,推广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

畜牧业基本情况第3篇

1牧户资源配置及利用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牧户84户,按牧户天然草场、人工草料地、牲畜配置情况,其中,有草有地有畜户35户,有草无地有畜户22户,无草有地有畜户18户,无草无地有畜户3户,无草无地无畜户6户。

1.1牧户天然草场资源配置及利用情况在调查牧户中,有天然草场牧户占调查总牧户的67.9%,面积从14.67hm2到1958.27hm2不等,分为冬草场、春秋草场和夏草场三种,被调查的有草场牧民的户均草场面积为374.28hm2。对于天然草场的利用,20%的牧民为全年放牧,这部分为冬草场条件稍好,草质相对较好,未禁牧的草场,80%的牧民为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而冷季定居点养殖中又有57.8%的会将25%~50%的牲畜放到冬草场放养。因此,实际全年放牧的比例达65%左右,只是其中20%为全年全部牲畜放牧,45%为暖季全部放牧,冷季25%-50%放牧。

1.2牧户人工草料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牧户中,有人工草料地户占63.1%,户均面积3hm2。对于有人工草料地户牧户,不同饲草料面积牧户占比如图1所示。其中,0.67hm2以下占11.3%;0.73~3.33hm2占73.6%;3.4~8.67hm2占15.1%。通过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牧户中有63.1%的牧户有人工草料地,但在有草料地牧户中63%的牧户将地外包出去,而不是自己种植。而在牧户人工草料地中,不管是外包还是自种,完全种植苜蓿等饲草的为0%,20%~50%种植苜蓿等饲草的占35%,80%以上的牧户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打瓜、油葵经济作物为主。

1.3牧户劳动力配置及投入情况分析在调查牧户中,家庭平均劳动力2.4人。而不同资源牧户家庭劳动力也有差异,其中,有草无地有畜户家庭平均劳动力最高,达2.9人,无草无地无畜户家庭平均占有劳动力稍低,为2.0人。具体见表1。不同资源牧户,其家庭劳动力数量不同,其畜牧业生产也不尽相同。其中,有草无地有畜户人均饲养牲畜量最高(96头只),这可能与牧户家庭无人工草料地,无法从事种植也生产,根据家庭劳动力和草场情况,养羊是其主要工作。其次为有草有地有畜户。具体见表2。

1.4牧户牲畜棚圈配置及利用情况

1.4.1牲畜棚圈配套情况牲畜棚圈是牧区生产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设施,不同资源牧户牲畜棚圈配置也不同,具体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无草无地无畜户中的无棚圈户占比最大,其次为无草无地有畜户,这两部分牧户大部分为分户或贫困户,因掏不起钱,政府按最低标准为这些户修建了住房,大多没有配套棚圈,因此棚圈配置率低。无草有地有畜户的棚圈配置率最高,这可能与无草有地户无法再从事放牧生产,畜牧业生产只能在定居点养殖,因此棚圈就是必须的基础设施,以前没有的,后来也都不断进行加盖,以满足生产需要。

1.4.2有棚圈牧户棚圈利用及需求情况通过调研发现,有棚圈牧户其牲畜棚圈面积不同,棚圈饲养密度也不同。具体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无草无地有畜户的棚圈能够满足调研户现有牲畜的棚圈需要,且有近1倍的养殖规模扩大空间,无草无地无畜户的棚圈为闲置状态,应采取措施租用给别人或开展养畜生产,提供棚圈的利用率;目前无草有地有畜户的牲畜与棚圈面积基本吻合,若要扩大生产,同时需扩大棚圈面积;有草有地有畜户的棚圈面积紧张,但基本能维持生产,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需扩大棚圈面积,有草无地有畜户的棚圈面积与养殖规模差距大,应引起注意,扩大棚圈面积。

1.4.3无棚圈牧户牲畜养殖及棚圈需求情况(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在无棚圈户中,有草有地有畜户的现有养殖规模最大,目前,这部分牧户仍以放牧为主,若要真正实现定居点舍饲,需尽快配套棚圈建设;有草无地有畜户占无畜户比例最大,其牲畜养殖规模并不大,这部分牧户有草有畜,也是仍以放牧为主,若要真正实现定居点舍饲,需尽快配套棚圈建设;无草无地无畜户的无棚圈比例也较大,因为不养殖牲畜,所以对棚圈的需求不大,若其能实现劳动力转移,从事种植业、打工生产,则可不进行棚圈建设。无草有地有畜户和无草无地有畜户大部分为分户或贫困户,其目前生产仍以代牧为主,若要真正实现其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配套棚圈建设,以满足生产需要。

2不同资源牧户畜牧业生产情况

2.1不同资源牧户养殖方式分析养殖方式的分类很多,包括放牧+补饲、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部分舍饲、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全舍饲、暖季放牧+冷季茬地放养+舍饲、全舍饲等多种。本研究从放牧和定居点养殖角度,将养殖方式分为全年放牧、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全年定居点养殖三种。关于冷季定居点部分舍饲、冷季定居点全舍饲、冷季茬地放养等方式在不同养殖方式生产情况分类下进行总体阐述。

2.1.1不同资源牧户养殖方式情况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天然草场、人工草料地、牲畜占有牧户,其养殖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同资源牧户不同养殖方式情况及占比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有草有地有畜户的养殖方式大部分为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冷季利用居点周围的饲草料开展茬地短期放养+舍饲;有草无地有畜户则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和全年放牧各占50%,这与其定居点缺乏草料地,定居点舍饲养羊成本高,因此仍有50%选择全年放牧;无草有地有畜户则89.5%为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利用定居点草料地茬地放养+舍饲养殖,无草无地有畜户则66.7%的为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暖季放牧主要为找亲戚或邻居代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则大部分外购邻居的草料进行舍饲或周围农田茬地放养;无草无地有畜户有33.3%选择全年放牧(代牧),因其定居无草料地,冷季定居养殖成本高,因此选择全年找人代牧。无草无地无畜户则不存在放牧和定居点养殖。

2.1.2不同养殖方式具体生产情况

2.1.2.1全年放牧通过调查发现,在全年放牧户中,92%的牧户均进行冷季补饲,按补饲时间分,补饲时间在3个月左右的占70%,时间为当年12-次年2月之间,其余30%的牧户根据草场植被情况进行2个月或6个月的补饲,补饲时间为当年11-次年4月之间。

2.1.2.2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暖季放牧时间:通过调查发现,91%牧户放牧时间为4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放牧时间6个月,9%的牧户放牧时间延长到11-12月份,后进入定居点养殖。冷季定居点养殖:分冷季定居点全部养殖和冷季定居点部分养殖两种。各部分所占比例见表7。在冷季定居点部分养殖牧户中,其定居点牲畜养殖数量占牧户全部牲畜数量的25%~50%不等,其中牛全部在定居点养殖,羊中老、弱、病、残和带羔母羊在定居点养殖,其余后备羊等进入天然草场(冬草场)开展放牧生产。在冷季定居点养殖中,利用定居点周围的农田、饲草料地茬地进行放养的牧户占68%,一般放养时间为10-12月份,后进行舍饲。

2.1.2.3全年定居点养殖在调研户中,开展全年定居点养殖生产的牧户仅为2.4%。主要为无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地、定居时间长的牧户。其中,77.27%的牧户会利用定居点人工草料地、周围农田进行茬地放养。

2.2不同资源牧户繁育生产情况按繁育情况分,养殖户的生产包括自繁自育、自繁自育+外购育肥两种。本研究进行了不同资源牧户繁育生产情况的分析。

2.2.1不同资源牧户繁育生产情况由表8可以看出,除无草无地无畜户外,其余调研户均开展自繁自育生产,其中,无草无地有畜户100%为自繁自育生产,羊在定居点养殖;其它调研户能根据家庭饲草料地、牲畜情况,开展自繁自育+外购育肥生产,其中,有草有地户开展自繁自育+外购育肥生产较多,其多利用人工草料地的饲草料在冬季进行育肥生产。有草无地有畜户开展自繁自育+外购育肥的主要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因无地可种,劳动力闲置,利用圈舍进行外购育肥生产。

2.2.2繁育生产具体情况在本研究调研样本中,繁育生产户一般为有天然草场户,自繁自育+外购育肥户一般为有草场、有人工草料地和定居点棚圈面积较大户。在北疆繁育户中,93%的牧户选择的是本地羊,只有7%的牧户选择杂交羊或多胎羊养养殖,多胎羊主要集中在全舍饲牧户中,主要为天然草场禁牧或无天然草场牧户。而在繁育+外购育肥生产户中,育肥生产一般为9月底开始,主要在定居点育肥,牧民利用定居点人工草料地或外购饲料进行育肥。而育肥羊的来源,大部分为本乡或本村邻居、亲戚等的羊,只有约10%的牧户从本县域内外乡或外县购羊。在南疆繁育户中,78%的牧户选择的是本地羊,22%的牧户选择杂交羊或多胎羊养养殖,多胎羊主要集中在定居时间长的全舍饲牧户中。而在繁育+外购育肥生产户中,外购育肥生产一般从9月底开始,主要在定居点育肥,牧民利用定居点人工草料地或外购饲料进行育肥。而育肥羊的来源,大为本乡,有28%的牧户从本县域内外乡或外县购羊。纯育肥户,9月份牲畜集中出栏季节一般为本县域内牧区,其它时间以北疆或青海、甘肃等内地外购为主。

2.3不同资源牧户养殖结构及出栏情况

2.3.1不同资源牧户养殖畜种结构(见表9)由表9可以看出,有草有地户饲养牛、羊及其它占比最大,其次为饲养羊,两者占比69.4%;按饲养牲畜种类,饲养一种牲畜的占36.1%,饲养其中两种牲畜的占27.7%,饲养牛、羊、其它动物三种牲畜占36.1%。有草无地有畜户饲养牛、羊及其它占比最大,其次为只饲养羊,两者占比77.2%;按饲养牲畜种类,饲养一种牲畜的占31.8%,饲养其中两种牲畜的占13.6%,饲养牛、羊、其它动物三种牲畜占54.5%。无草有地有畜户和无草无地有牲畜户均为饲养牛、羊所占比例最大,以饲养两种牲畜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有草有地户以饲养牛羊为主,有草无地户以饲养牛、羊、其它动物占大多数,养殖畜种较多。无草无地户和无草有地户均以养羊和其它动物为主。

2.3.2不同资源牧户养殖品种结构按资源条件分,有草有地有畜户中,90%以上饲养的为本地羊,因大部分为天然草场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天然草场放牧牲畜均为本地羊,只有部分在冷季开展育肥生产的会外购杂交羊、多胎羊;无草有地有畜户中34%饲养多胎羊、杂交羊,66%仍饲养本地羊,其中,找人代牧牧户,其仍以本地羊为主,部分牧户则利用定居点棚圈、饲草料地开展定居点繁育生产,但所占比例不大;无草无地有牲畜户79%饲养的为本地羊,因大部分找人代牧,因此仍以本地羊为主。

2.3.3不同资源牧户牲畜出栏情况(见表10)由表10可以看出,无草无地有畜户的出栏率较高,达97.8%,这与该部分牧户多为贫困户,羊作为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年的羊除过淘汰羊补充外,大部分会根据家庭经济需要卖掉,因此出栏率相对较高;而在出栏牲畜中,商品率相对较低,这应与该部分牧户以让亲戚代牧为主,羊要给亲戚分几个吃,因此虽然出栏率高,但商品率地。有草有地有畜户的出栏率为70.2%,相对其他资源牧户稍高,这与这部分牧户多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进入定居点前,大部分牲畜会出栏有关,以减少冬季养殖成本;有草无地有畜户和无草有地有畜户的出栏率均在50%以下,通过调研发现,该部分牧户多为分户,父母或兄弟有地,其羊让父母或兄弟代牧,除非特别需要,一般当年羔子会用来扩群,因此出栏率地,而这两部分牧户让父母或亲戚代牧,也要给父母或亲戚几只羊吃,因此出栏中商品率低。

2.4不同资源牧户规模化养殖情况(见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在有草有地有畜户中,51~200头(只)养殖规模占比最大(占67%),有草无地有畜户中51~200只和500只以上占比较大(各占32%),无草有地有畜户1~50只养殖规模占比较大(占65%);无草无地有牲畜户1~50只养殖规模占100%。由此可以看出,无草有地有畜户和无草无地有牲畜户因受草料地资源限制,牲畜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以1~50只为主。

3牧民对生产的满意度及生产意愿调查分析

3.1牧民对当前生产的满意度分析(见表12)通过对牧民对当前畜牧业生产的满意度调查来看,46.4%的牧民很满意,16.7%的牧民基本满意,有36.9%的牧民认识到当前的生产不合理。由此可见,虽然牧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但由于天然草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也使得他们了解到超载过牧行为是导致天然草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当前的生产是不合理的。

3.2生产意愿对牧民生产意愿的调查情况见图2,由图可以看出,47.44%的牧民希望扩大生产规模,19.23%的希望运用实用技术,发展杂交、多胎肉羊生产,成为养殖带头人,20.51%的牧民希望在牧区开展信息服务,当经济人,7.69%的牧民希望开展育肥生产,23.08%的牧户受劳动力限制,希望找人代牧,增加雇工。由此可以看出,牧民对自己的生产是有一定的认知、规划和判断的,对好的生产方式是有一定接受力的。

4不同资源牧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

在广大牧区,天然草场、牲畜、人工草料地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畜牧业发展命脉。但在牧区,不同牧户其生产资料的配置却是截然不同,因此在新疆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中,应充分考虑不同资源牧户的畜牧业生产转型问题;应分门别类,分类指导,不同资源牧户应有不同的转型发展建议。以下将针对不同资源牧户进行畜牧业生产转型的探讨。

4.1有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地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有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户,多为牧区中的畜牧业生产大户,其大多生产资料富足、生产条件优越、生活富裕户,在劳动力资源利用上,多采取自家牲畜雇人放牧,家里年轻人则出去打工或当经济人等从事其它工作。这些牧户大多思想进步,对自己的畜牧业生产发展有一定的规划和发展目标,生产转型意识强。因此,可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对于其中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可鼓励其进行人工草料地的自种,进行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开展繁育和育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向家庭牧场方向发展;对于无富余劳动力的牧户,可继续雇人放牧或自己放牧,由现在的放牧为主向放牧+冷季定居点舍饲转变。

4.2有草场、无牲畜、有人工草料地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有草场、无牲畜、有人工草料户,一部分为家庭无富余劳动力的老年人家庭牧户,其草场多为子女或亲戚使用,人工草料地多外包出去,因受劳动力限制,此类牧户可引导其将草场、人工草料地入股草畜联营合作社等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加收入。另一部分则是以前为有牲畜牧户,但因家里有病人、小孩上学、家庭困难等原因,将自己的牲畜出售后一直无力购买而变为无牲畜户,其家庭大多有一定的富余劳动力,目前从事代牧生产。对此类牧户,可鼓励发展大户带小户模式(和静县)或通过项目形式为其提供牲畜或牲畜贷款,鼓励其利用自己的人工草料地、天然草场发展生产,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促进畜牧业生产并提高自家草场、人工草料地等资源的利用率。

4.3无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地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无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户,多为草场承包到户后成家并与分母分家分出来的年轻户,这些户大多从父母家庭分出来时分到了一定的牲畜,并享受了牧民定居政策,配套了人工草料地。这部分牧户多为年轻牧户,家庭有富余劳动力、思想进步、多元化生产意识强,目前大多就近从事打工生产,牲畜找人代牧。基于此,可鼓励其在定居点利用自家或流转邻居的人工草料地开展种植业生产,提高种植水平,同时可在定居点开展育肥和特色养殖,若有富余劳动力,可进行短期打零工或外出务工。

4.4无草场、有牲畜、无人工草料地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无草场、有牲畜、无人工草料户,为分家分出来的年轻户或贫困户,家庭牲畜不多,牲畜找人代牧,自己则多进行打工生产,根据意愿,可鼓励其在定居点开展繁育、育肥生产或特色养殖。若不愿意从事畜牧业的,可促进其外出打工,转产其它产业。

畜牧业基本情况第4篇

关键词:现代;畜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畜牧业的经济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包括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在这一过程当中,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畜牧业的顺利发展。畜牧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发展,与人畜健康发展有着紧密地联系,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着重对准现代畜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的畜牧生产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

1畜牧市场的环境分析

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畜牧经济效益也应该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畜牧业市场结构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西方畜牧产业较为发展的国家为首,大幅占领国外以及国内市场,而我国的畜牧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量却不明显。在畜牧产品需求量日益上升的背景下,仅仅保证出口稳定,相对来讲就是经济管理的原地踏步。因此,国家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调控机制,国内的畜牧产业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应该基于当前的畜牧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情况,从当前的畜牧产业结构入手,从根本上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在国内的畜牧市场当中也要积极提升占有率。在消费者的眼中,产品质量就是竞争当中无形的优势,也是口碑提升的渠道。畜牧相关企业也要注重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行业内部工作秩序,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优良。管理人员要时刻将产品品质放在发展的首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依旧能抵抗发展带来的压力,并且通过当前的先进技术,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对于保持销售额、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直接作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畜牧养殖生产基地。

2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农产品竞争较为激烈,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进入新态势,尤其在农副产品市场,要打破传统的需求界限,为市场竞争和发展带来新内容。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与国际市场间存在着冲突,因此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在改进方向上没有制定良好的对策,对于我国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从当前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我国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值仅够维持国内的需求,在出口方向上的潜力也较为有限,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肉制品的价格在稳步上涨,我国的肉制品出口量处于发展相对平缓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猪肉出口量较低。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优势地位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例如畜牧饲料、养殖投入等。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之下,我国的畜产品还要满足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在畜牧出口上的潜力极为有限。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不仅是畜牧产品,其他的生活资源需求也在逐渐增多。饲料的用量以及粮食的紧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畜牧业发展的波动,从短期眼光来看,这一问题会降低国内畜牧产品的供给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饲料的价格对于畜牧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速度都带来不小的影响。当前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畜牧养殖的成本也在逐渐加大,从而对畜牧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当前的很多养殖场仅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却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重视污染处理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以及畜牧养殖都带来潜在问题。当前大多数的养殖场的污染处理系统和技术上不完善,而且无法满足当前的养殖需求,给自然资源带来较大的损失。我国的污染管理条例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这使得一些“钻空子”的管理人员有机可乘,加重了养殖场周围的污染情况,对于现代畜牧养殖经济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管理人才和设备。由于受到设备更新速度,以及企业的资金运转等诸多问题,畜牧企业很难做到及时引进吸纳新机器,这也促使畜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无法高质量的开展畜牧养殖工作。这样的发展情况不仅会大幅提升经济成本,也不利于当前畜牧行业的管理。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畜牧经济发展当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的企业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从根本良好的开展管理工作,为后续的畜牧经济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

3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对策

3.1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基于当前国内畜牧经济的发展情况,应该全面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结构,促使国内农业资源扩大出口规模。利用这种进口替代的形式,逐步向出口促进方向进行转移。这样的资源配置需要畜牧行业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加大猪肉的检疫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体制;积极建设农产品交易港口,完善运输设施,为农产品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改革。畜牧业的管理也要基于经济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就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引导相应的管理人员明确当前的畜牧养殖理念,并且完善畜牧产品的管理和检测体系,完善畜牧发展的信息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具有示范性质的农场,加强带动领导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带动畜牧行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农副产品的竞争能力。随着国家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畜牧业的发展地位以及重视程度都有所提升,畜牧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无法缺少的必需品,因此,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我国应该积极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不断拓展农业资源,并且对当前的畜牧技术进行及时更新,解决饲料等方面的问题,满足畜牧行业的发展需求。

3.2更新畜牧管理观念

在过去的畜牧业发展当中,人民的生活条件有限,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这也导致人们的思想水平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与经济间的发展关系,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公众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领导干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积极应对畜牧经济管理当中遇到的问题,将畜牧经济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进而促使畜牧行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地规划当中。除此之外,人才的引进也是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进行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完整、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定期培训,逐步提升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管理人员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企业也可根据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进一步提升人才管理机制。现代的畜牧行业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吸引大量的人才投入畜牧经济管理队伍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入手,解决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降低现代畜牧行业饲料成本以及养殖成本,全面提升畜牧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企业相关发展。

3.3创新规模化的经营

对于畜牧行业发展来讲,需要基于当前的发展情况,不断改善自身发展规划,而不是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从具体层面来讲,要不断减少成本支出,与资金以及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我国的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前景较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新产品,但是在经济管理当中尚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在管理当中,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并且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是在品牌方向上,及时更新相关管理制度,不断促使品牌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应该加大标准化生产,进一步践行无公害畜牧养殖。在标准化生产当中,首先要注重无公害生产和绿色食品的相关定义,并结合当前的畜牧经济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示范基地,有效推动养殖技术进行更新。与此同时,畜牧经济管理制度应该作为畜牧行业的生产标准,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为农副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相关的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发觉畜牧企业发展优势,将内在优势与企业进行结合,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展示区,从而引导中小企业借鉴优秀管理技术以及发展方向,为畜牧行业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环境问题也是值得畜牧行业关注的问题,对于相关的农业污染,有关部门也要及时制定有效地管理措施,有效管控当前的污染问题。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对畜禽粪便、废水或其它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推广“果沼蔬”“菜沼蔬”“茶沼蔬”良性循环养殖模式,从而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畜牧业基本情况第5篇

关键词: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基层

近年来,我国基层畜牧业已经发展成为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传统畜牧业正在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在此过程中,生产活动会有所波动,进而使得畜牧业的养殖风险也在增加。特别是2019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社会上下的广泛关注,为社会运转造成了严重影响。基层畜牧业想要实现长久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工作,在此过程中统计监测工作必不可少,只有得出真实的统计监测数据,最终才能为基层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依据,由此可见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1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报表指标结构设计较为复杂

在开展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中,统计监测人员在完善畜禽监测调查指标详细内容时,忽视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差和调查工作不切实际的两个问题。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对概念上的错误和畜牧繁殖情况备案书等文件过于繁杂。例如,在畜牧业的实际统计监测中,许多工作人员认为只有配种受胎才能算作是繁殖的母畜。其次,由于大多数畜禽养殖户在工作过程中是随意记录养殖情况,所以文件内容复杂,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1.2规模场监测机制无法切实执行

一般情况下,大型养殖场为了防止畜禽疾病侵入或者散播,会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人员进行科学严谨的限定。在此情况下,调查人员想要进入大型养殖场中开展统建监测工作不现实,如果仅仅只是通过调查养殖员了解实际畜牧情况,那么了解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便有待商榷,这样一来对于养殖场的监测机制便无法有效落实,对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带来一定阻碍。

2开展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相关对策

为了提高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就需要对基层畜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探究,以便能够及时找出基层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为统计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经验,从以下内容详细论述了有关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开展对策。

2.1不断优化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指标设计

工作人员想要对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指标设计不断优化,就需要对相关统计监测指标进行筛选,在保证统计监测信息价值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能够合并的指标合为一体,去除作用较低的统计数据,尽可能地提高基层畜牧业统计工作效率,减轻监测人员的工作负担。此外,相关单位还需要对养殖台账以及备案书进行规范,将文件内容简略化,提高文件内容的直观性,优化报表结构,推动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2构建完善的统计监测制度

针对于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而言,一套完善的统计监测制度是保证统计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基于此,基层畜牧单位要结合统计监测的实际情况,根据畜牧业统计监测任务制定出严谨合理的制度,使得统计监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在此过程中与统计激励制度相结合,确保制度有效落实,激发检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统计检测工作能够有条理地开展,最终达到通过构建完善制度推动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目的。

2.3改进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设备

结合当前我国基层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不少基层统计监测人员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未配备专业的统计工具,并且结合当前我国畜牧业的统计监测情况来看,有关统计监测软件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现象的影响下,有关畜牧业的统计监测数据往往会出现不断全面、遗失等现象,不同时期的统计监测数据信息也难以承接,彼此之间的联系性较低,最终使得数据分析工作难以开展,统计监测工作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基于此,相关单位在开展统计监测工作时,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引进现代化统计监测理念与设备,为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此外,基层畜牧单位还需要积极向当地政府申请工作经费,确保统计监测工作资金充裕,为统计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提高统计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畜牧业基本情况第6篇

一、牧业基本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一)牧业基本设施建设进度

到目前为止,我县计划定居牧民186户,现已完成85户;叉花式定居牧民配套设施现已基本完善;计划新建设远征牧场住房40座,现已完成18座,计划新建远征牧场棚圈55座,现已完成23座;计划新建农区棚(暖)圈115座,现已完成53座;计划新建接羔圈105座,现已完成61座;计划新建牧道60公里,现已完成34公里;计划新建人畜饮水井12口,现已全部完成;计划新建固定药浴池8个,现已完成7个,流动药浴池制作工作现已全面开展,计划下半年完成;青贮窖现已完成16个。今年,我县的苜蓿种植面积达到了5.6万亩,高产苜蓿3000亩;新增人工草料地0.82万亩,主要分布于河谷一带以及退牧还草项目区内;种植青贮玉米1.12亩,青贮工作也将于近期展开。到目前为止,我县累计投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195.6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0.43万元。

(二)牧业基本设施建设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根据年初地区下达的畜牧业生产任务,我县及时召开了县畜牧业工作会议,传达了自治区、地区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同时签订了畜牧业工作目标责任状。会上还明确提出,牧业基础设施是我县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全县畜牧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必须由乡(镇)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并组织强有力的班子深入到基层,帮助农牧民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上报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确保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内容多,很多工作都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为了防止各项工作脱节,政府规定,在开展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单位和部门的,都必须大力予以支持和配合。城建部门配合畜牧部门绘制了养殖小区建设图纸,国土部门解决了养殖小区、牧民住房、牧民棚圈以及其它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交通部门最大限度的修通了各牧业村、牧民定居点的道路,并投工投劳,参与了牧道建设工作,农机部门配合畜牧局出人出车完成了补播任务,农业部门把青贮玉米的种植列入到本年计划,为农牧民无偿提供种植技术服务,水利部门参与了牧区水利、牧业建设项目喷灌工程的建设。我县的畜牧业基础设施,正是在“政府协调,畜牧局落实,各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下,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为了切实落实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县五套班子领导经常性的组成检查组,深入到一线检查督促,根据各阶段的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制订阶段性的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以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提高牧民的积极性

为加快我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培植特色养殖示范户,本着“让利于民,扶优扶强”的原则,2005年,我县再次出台了发展特色农牧业的优惠政策,规定对新建养殖小区、新建前山永久性接羔圈、新建远征牧场有顶棚圈、新建青贮窖池、种植高蛋白玉米以及在前山一带修建人畜饮水设施、率先新建固定药浴池的农牧民和集体予以相应的资金补助。

除以上优惠政策外,我县还加强了牧民定居的扶持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牧民定居的积极性,并强化了配套设施建设。今年上半年,政府专门投入40万元用于田布拉克乡牧业一队阔克塔斯牧业定居点的配套渠系建设,开挖引水渠14.3公里;田塔木乡牧业二队阿克塔木定居点水利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其中县投资1.5万元,乡投资2万元,村投资2万元修筑滚水坝一座,开挖引水渠3.5公里,同时政府还为每户定居牧民解决了100亩的牧草种子,1500亩共计补助牧草种子价值达3.6万元;依达拉项目建设,政府为每户牧民解决了5000块砖(其中县补助3000块,乡补助2000块)和1吨水泥用于住房棚圈建设,目前砖和水泥已全实;为了推进全县牧民定居工作顺利开展,政府计划为每户集中定居的牧民无偿解决10000块红砖和2吨水泥。

——依托项目的实施,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草原是我县发展畜牧业的基础,随着近几年牲畜数量的逐年增加,气候连续干旱,使大面积草原开始退化。为加强草原建设,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国家在2003年实施120万亩退牧还草围栏工程的基础上,又投入国债资金924万元,实施了80万亩的退牧还草工程,其中禁牧20万亩,休牧50万亩,划区轮牧10万亩。目前,禁牧区、划区轮牧刺丝采购完成92%,水泥桩制作全部完成,禁牧区围栏12公里,划区轮牧围栏36公里;休牧区刺丝采购完成92.8%,水泥桩制作全部完成,围栏完成214公里;饲草料地土建工程全部完工,现正在安装管道。日方投资的克尔达拉治沙实证建设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00余万元,整个工程经过五年的实施现已基本结束。今后,我们还将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性机遇,继续从争取项目建设入手,强化本县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为适应当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县积极发展培植本地畜产品加工企业,并为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使我县的畜牧业产业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一些公司已成为带动县域畜牧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5年,我县共引进奶牛155头,主要分布于农区,截止目前,我县产奶量已达到了14100吨,比上年同期的11534吨增加了22%,为我县发展牛奶加工业提供了奶源。今年,根据年初下达的养殖小区建设任务,我县计划发展养殖小区5个,入驻养殖户100户,为提高农牧民的积极性,我县专门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在新址新建率先达到养殖小区标准的100户养殖户,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由县政府对每户一次性补助5000元(包括贷款贴息、青贮窖水泥等),并在道路修建、通电等给予适当补助。同时,我县继续采用畜牧、城建等部门设计的养殖小区的建设图纸,按照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通电设施完善做为城郊养殖小区选址条件,划出了相应的饲草料地。目前,我县5个养殖小区建设已全部进入施工阶段,座暖棚暖圈已基本完工,座暖棚暖圈的主体工程已完成。小区内的青贮窖池建设完成个。

多年来,我县的牛奶销售难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奶牛业发展。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从2001年开始,我县就在牧区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酪素加工技术,并引进了大量的加工设备,据统计,截止到目前,我县农牧民手中共有分散式的干酪素加工机2500台,2004年共计加工干酪素476吨,创生产值1428万元,直接经济效益238万元。但家庭式的干酷素生产加工很难形成规模,而且质量无法保证,根据落足不了全县奶牛业的发展要求。今年,22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干酪素加工,同时生产副产品酥油,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00吨。从4月28日正式投入生产以来,该公司已设立牛奶收购点76个,每公斤收购价为1.25元,每天直接可为农牧民创值2万元。投产至今,该公司已从农牧民手中累计收购鲜奶1800吨,加工干酪素45吨,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干酪素生产量有望达到100吨。为了支持公司发展,政府给公司补助了1万元的资金,同时计划对通往该公司的路段进行硬化处理。该公司的建立,填补了我县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空白,由于企业收购鲜奶后能够及时和农牧民进行现金结算,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发展奶牛业的积极性,阿山乳业有限公司必将成为推动于孜河县畜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在该公司的发展,提高了农区养殖户发展奶牛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农区小畜换大畜的进程。截止到目前,我县农区小畜数量已由上年同期的190032只,减少到了现在的171658只,占农区牲畜总数的68.88%,比上年减少了1.72个百分点;大畜数量由上年同期的46584头,增加到现在的54068头,占农区牲畜总数的21.69%,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农区奶牛业的发展,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努力实现集约化饲养,为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有利条件,争取把牛羊肉加工业发展起来,不断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切实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三、牲畜越冬准备情况

于孜河县每年至少都有5个月的时间被大雪覆盖,遇到灾年时,冬牧场的牲畜根本无法外出觅食,因此,我县一直把牲畜的安全越冬作为畜牧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了平安年防大灾的思想意识。制订了切实可行了防灾预案,对本年度饲草料的生产、贮备、调配以及突发雪灾的应急措施做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进一步加强饲草料的贮备工作。为提高全县畜牧业抗灾自救的能力,防患于未然,根据地区“133”计划,我们鼓励农牧民树立安全年防大灾的意识,多备草,多备料,最低限度地保证每户有圈、每头牲畜有30公斤料,300公斤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储备天然牧草万公斤,人工牧草万公斤,苜蓿草万公斤,其他牧草万公斤,共计万公斤;根据农作物种植情况来看,今年可储备豆类作物和玉米秸杆万公斤。全县饲草储备量有望达到万公斤,畜均占草公斤;饲料储备量预计可达到万公斤,畜均占料公斤。版权所有

——全面加强小畜配种工作。今年,地区给我县下达了绵羊人工授精25000只,山羊人工授精4600只的任务。2004年,我县在阔克逊冬牧场一带新建了一座小畜配种站,主要是对田塔木乡和信玛乡小畜进行配种。今年,政府投资8万元,又分别在信拜乡和田布拉克乡新建了两座小畜配种站,使我县的小畜配种站数量达到了三座。目前新建的两座配种站已建成,相应的配种器材、种公羊正在购置当中,有望到10月底投入工作。

畜牧业基本情况第7篇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我国养殖业的规模日益扩大,这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各种动物疫病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较大的威胁。所以,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民生大问题。所以,当前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工作,从而确保我国畜牧业的稳步发展。

1我国当前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基层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善。在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国家不可能及时将资金安排到位。特别是在基层,因为受到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地方收入的影响,需要国家拨的款数额较大,最后真正被应用到畜牧业的资金少之又少,使得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到位。一旦发生动物疫病,很难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2基层工作人员没有很强的工作水平。对于畜牧兽医工作,人们并没有从心底深处真正接受和认同,因此难以重视畜牧兽医这个职业。很多的在职工作人员也是因为形势所需才接受这份工作,可能也不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畜牧兽医从事的都不是自己的本专业,对畜牧兽医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且平均年龄较大,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对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1.3责任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前,大多数的基层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畜牧兽医管理组织,例如畜牧兽医局和基层兽医站等,但是这些组织在具体的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责任范围的划分不明确,一旦问题出现,不能及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在组织机构中还存在着明显的责任交叉情况,在划分组织的性质时没有按照统一的执行标准来进行。

2关于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2.1调查内容。调查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基本情况,需要先调查其所在的机构位置及相应的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分析了解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发展现状,从而能抓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调查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职能情况,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或是网络调查法等,从而确保调查结果和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2.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采用该种方法时一般用于一些人员少的偏远农村地区,采用直观的方式来了解当地人民对建立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感受。图解法调查,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因果关系图的方式来调查和研究畜牧兽医防疫体系。

3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的改进分析。

3.1不断加强体系的建设工作。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要想得到完善,需要设置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体制组织形式,且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需要遵从从高到低的原则,直接将其连接到省市级畜牧防疫机构,但是在管理上不要让性质相同的机构来参与,其管理让乡镇兽医站和畜牧兽医局来进行。可以将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作为县市卫生监督所的下属单位,但是它不具备独立和完整的行政权力。如果国家要进行专项的拨款,那么在拨款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应的转款专用原则,不要随意动用该项资金。体系相关人员的配备,如果是村级的机构,需要配备一名以上的专项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他们统一由上级进行领导和指挥,在各项工作的展开中每个人都要认真负责,同时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情况。

3.2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定期举行,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于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各项关于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关于培训的内容可以是一些季节性流行疾病的情况和常见动物疾病及用药情况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能顺应时展的潮流,了解当前社会需求,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新型的疫情有着清楚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工作人员到专业机构去学习,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让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便于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3完善的责任机制需要建立并完善。动物防疫工作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属于社会性的安全保障工作。需要动物防疫人员在平日的工作中,将各项责任分配明确,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具体化和细化各项卫生防疫工作,切实将工作分配到个人,并保证分工明确,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将各项工作衔接合理,尽量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盲区。同时,在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中,工作人员应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让工作能切实做到位,从而保证在出现问题时能很快找到责任人。

3.4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建立并完善。在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工作中,会和动物进行直接性的接触,需要对各种疫病动物进行必要的解剖和诊疗,这样也就加大了人畜共患病的机会。所以,需要在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生活问题能很好地解决,从而将其后顾之忧解决掉,让他们能以更好地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3.5畜牧兽医网络化体系需要建立并完善以此来确保兽医防疫队伍的稳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应加强对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网络化建设的速度,加强对人员和网络的双重管理,以此来确保畜牧兽医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切实提高畜牧兽医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

4小结。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畜牧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因为畜牧业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这就需要在其具体的工作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才能确保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所以亟需将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进行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的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有不断分析并找到解决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金华.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 2014,(27).

[2] 王伟.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