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畜牧业发展前景(合集7篇)

时间:2024-03-04 14:48:11
畜牧业发展前景

畜牧业发展前景第1篇

(黑龙江省五常市畜牧兽医站 150200)

1 五常市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五常市北接松嫩平原,距省城哈尔滨115km;东南靠张广才岭西麓与尚志市相邻,东北部与哈尔滨市阿城区相邻,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吉林省的榆树、舒兰、蛟河毗邻,是黑吉两省经济结合部。幅员面积7512 km2,五常地域呈狭长形,西北倾斜。

五常市素有“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之称。市域内中山面积达481km2,占总面积的6.4%,低山面积l653km2,占总面积的22%,丘陵面积1118km2,占总面积的14. 9%,高平原面积2270km2,占总面积的30.2%,堆积谷平原面积323km2,占总面积的4. 3%,冲积平原面积1667km2,占总面积的22. 2%。中山、低山、丘陵面积3252km2,占总面积的43. 9%,高平原、平原、河谷平原面积4260km2,占总面积56. 7%,水面183.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 5%。

全市辖24个乡镇,261个行政村,总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63万,农业户12.7万户。

五常地处北纬42~45度,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全年平均气温4.6℃,无霜期为130天。

五常市地貌构成为“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除一水外,其它资源均可作畜牧业的大文章。全市幅员面积为7512km2,耕地面积370万亩,其中水田150万亩,旱田20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为20万亩。旱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14个乡镇,年产玉米、大豆约10亿kg,这是五常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同时,年产玉米秸秆20亿kg,这是五常发展“两牛”和山绵羊的主要饲草来源。

水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150万亩的水稻,每年可生产秸秆7.5亿kg,这些水稻秸秆是东部、东南部乡镇农户养牛、养羊的主要饲料。但由于这些地区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畜禽饲养量较少,致使这些水稻秸秆大部分被烧掉,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如果这部分资源被开发利用,那么,必将推动山区、半山区乡镇畜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2 五常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五常市是农业大市,也是畜牧业大市,几年来,畜禽饲养规模、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14年,全市生猪、肉牛、家禽、山绵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了73.1万头、16.4万头、799.3万只、12.2万只和3.1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2.2%、4. 8%、4.6%、4.0%和1.2%,全市有养畜禽“两户”2. 12万户,专业村屯80个,各类牧场120处,建立了奶牛、肉牛、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现有改良站点24处,良种奶牛、肉牛和三元杂交猪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80%和70%;全市实施了无规定疫病区项目建设,建立了市级动物诊疗中心和标准化化验室,开展了动物重大疾病的化验、解剖和诊治等多项业务,建立了261个村级畜牧兽医综合服务室,开展了常见病的诊治和畜禽免疫注射业务。

五常市畜牧业具有完备的畜牧保障体系,实行市、乡、村、屯四级联动。普遍开展了繁育改良、疾病防治、产品检疫、技术指导等多项业务和生产经营业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61个行政村基本上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服务室,主要由个体兽医或繁育改良员承担村级服务室的业务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以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畜牧发展中心为纽带,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为畜禽户提供了繁育改良、防疫灭病、饲料供应、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项服务。

由于五常市幅员广阔、地貌复杂、资源多样、养殖基础不同,决定了我市发展畜牧业不能一刀切,搞一个模式,而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加工系列化、品质标准化之路。

五常市区域布局的重点是:北部和中部旱作区乡镇,要充分利用饲料和秸秆资源充足的优势,重点发展奶牛、生猪等产业;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乡镇要充分利用草原面积大、草质好、生态环境优等特点,重点发展肉牛、山绵羊和特种养殖生产;五常镇、拉林镇、山河镇等中心城镇要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物流顺畅,市场较大等特点,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五常市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五常市的畜牧业结构调整,既要考虑国内市场,更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要求,也要着眼潜在要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要求,重点发展奶牛、肉牛等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畜种。同时,要稳定发展生猪和蛋、肉鸡等耗粮型畜种,要充分利用五常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肉羊、绒山羊、大鹅、特种养殖生产,为特色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 五常市畜牧业发展前景

3.1 奶牛发展前景

五常市奶业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而落后于双城、呼兰、杜蒙、扶余、肇东等市(县)。制约五常市奶牛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饲养规模小而分散,奶站建设数量少。但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五常市农作物秸秆、草原、粮食等饲料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鲜奶在生产成本、运输距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五常市又是生态建设示范县,绿色畜产品生产有了良好开端,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普及,奶牛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

3.2 肉牛发展前景

五常市是仅次于阿城、宾县的哈市第三大牛肉生产县,但从总体上看,五常市肉牛饲养水平不高,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和出栏头均产肉量都比较低,牛肉产品档次低,优质和高档牛肉比重小,出口数量很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的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由于牛肉每千克生产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比发达国家约低55%,具有成本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牛肉的需求量增加,为五常市大力发展肉牛业加快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

五常市具有丰富的肉牛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近年来,建设了近30繁改站点,改良了当地的黄牛品种,形成了以西门塔尔改良一代为主体的肉牛基础群,今后,五常市要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资、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引进加工企业,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建名牌牛肉产品,增加高档牛肉的国内市场份额。

3.3 生猪发展前景

生猪生产是五常市畜牧业的重要产业,2003年,生猪饲养量88.1万头,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1头猪的目标,但由于五常市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生猪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今后五常市将加大对畜牧业加工企业的招商力度,努力引进大型的生猪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我市的生猪产业。

畜牧业发展前景第2篇

[关键词] 畜牧养殖 发展 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66-01

传统畜牧养殖业是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大部分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速度较慢,具有从众、随大流的心理,推广新技术的难度大;而现代畜牧业要求养殖集约化,因此养殖户要进入集中饲养的小区或者规模化养殖场,如何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文章将针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前景进行分析探讨。

1 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目标

智能化是畜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为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与交流,推动联盟共同发展。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现代村镇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产业集群的有机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科技联盟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整合产业优势科技资源,围绕田间种植全过程机械化、畜牧养殖智能化、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农业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实现。

2 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任务

现代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畜牧养殖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生产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质安全的畜牧养殖业。其总的任务目标是要稳重求发展,即是在做好稳步提升畜牧养殖业的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市场,并要保障产品质量以及生产的安全。

2.1 提升畜牧养殖业的生产能力

加强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指导,把政策落实到一线工作中,实施规模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2.2 推行规模化畜牧养殖

建立规模性的示范基地,并加大政府对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

3 发展畜牧养殖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就是要对传统畜牧养殖业进行改造,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装备以及经营理念去发展畜牧养殖业,做到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优良、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

3.1 从养殖效益方面分析

能让农牧民摸得着、看得见的就是装到口袋的钞票,因此养殖户最关心的就是养殖效益。传统畜牧业养殖规模小、收入少、养殖品种大多为土种;现代畜牧业是规模化、集约化、品种优良化的养殖。无论是从规模上的综合效益还是从个体的产出效益,现代畜牧业发展优势显而易见。

3.2 从食品安全方面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三鹿奶粉、双汇火腿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食品安全和监管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加大了监管力度,我县也开展了瘦肉精等违法饲料添加剂、生鲜乳质量的定期抽检工作,由于养殖户较多,也比较分散,抽检只能对部分规模化养殖户和上市屠宰、调运的牲畜进行抽检,百分之百、无死角的检测还无法做到,而且在养殖环节,养殖户用过哪些兽药、疫苗也无法追溯,出了问题有时也查不出是谁的牲畜。发展现代化、集约化畜牧业,可对养殖户进行定期的检测,通过建立养殖档案,佩带电子耳标等措施,在疫病的诊疗用药、饲料使用方面形成有效监管,对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可追溯管理。即使销售后出现问题,也可以查出是哪个养殖场、养殖户养的牲畜,养的时候用过什么药或者添加剂。

3.3 从抵御市场风险,创建品牌方面分析

规模化养殖成立合作社,实行分散饲养、联户经营,提高了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与企业洽淡的资本,降低了市场风险,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同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还有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讲,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其他种植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发展方向将更加趋于专业化,只有利用优势,发展特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才能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畜产品品牌。

4 畜牧养殖业前景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要求将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对农业和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部门也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其发展的政策,畜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区域经济的大建设、大发展为我们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一批大集团、大企业的入驻,将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入城镇,这将为未来畜产品的需求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资金流的大量涌入,也将带动对畜牧业的投资,企业的参与建设为我们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养殖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养殖户增收致富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镇畜牧业发展应充分认识眼前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更加坚定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信心。领导干部是服务一方经济的领头羊,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发展大产业和科学管理、集约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观念;要全面分析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效益增值,树立发展大农业、建立大市场、实现大流通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喜才;张利庠;;激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02期

畜牧业发展前景第3篇

当前,老挝政府将发展畜牧业、渔业作为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实现老挝2018年全国经济发展减少贫困计划,老挝政府正在努力帮助4833个家庭摆脱贫困,将全国的贫困家庭总数降至66139户,其中减少贫困的一个措施是通过培训畜牧养殖技术为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1]截止到2017年6月,老挝政府已经在农村发展和减贫工作中投入3891.2亿基普。[1]英文报纸《万象时报》(VientianeTimes)为此甚至开辟了一个专栏“消除贫困”(PovertyEradication)(1),专门介绍了老挝民众发展畜牧养殖发家致富的系列故事。

一、老挝畜牧业、渔业发展及其消费现状

老挝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其中农业劳动力约占国家总人口680万的70%左右,2016年农业占GDP中比重是23%。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老挝的国土面积为23.68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20.67人/平方公里,畜牧草场多,老挝农民家家户户几乎都从事家畜和家禽的饲养。在畜牧养殖中,水牛主要用于耕田,黄牛主要用于肉类加工,骡、马和驴主要用于驮运,其他畜禽供食用和上市交易。

老挝地势北高南低,拥有许多适宜发展畜牧业的草场,全国草山面积达到150万公顷(2250万亩)。[2](P200)为了发展畜牧业,老挝政府鼓励农户从事畜禽的养殖,减免养殖税;支持有关单位、企业和公司建立和发展养殖场,如养牛场、养猪场、养鸡场和养鸭场等;积极吸引外资,鼓励外商与老挝有关单位或私人合作建立和发展畜禽养殖、加工和营销为一体的企业。目前老挝的畜牧养殖正在由传统的养殖向现代养殖迈进,主要集中在万象市、万象省、川圹省、沙耶武里省、琅勃拉邦省、甘蒙省、沙湾拿吉省、占巴塞省一带。

老挝全国共有18个省市,主要分为老挝北部地区7省,中部地区5省、1个直辖市、1个特区,南部地区4省。近年来,老挝畜牧业发展迅速,除了水牛的存栏数有所下降外,其他畜牧存栏量都在增加。山羊、绵羊的存栏数由2010年的36.68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53.29万头;黄牛数量由2010年的147.42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182.78万头;猪的数量由2010年的275.25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325.82万头;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和鹌鹑,总量由2010年的2407.90万只增加到2015年的3444.22万只。目前,万象屠宰场为老挝最大的屠宰场,年宰牛5000至10000头,猪2500至5000头,肉类供应当地市场,皮革则供应出口。随着老挝畜牧产品数量的增加,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部分牲畜,尤其是黄牛出口数量增长很快。2012年出口黄牛2.3万头,2015年出口黄牛达到11.4万头,增长了5倍左右。2017年1至6月,由于老挝国内对肉类产品需求增大,老挝牲畜出口(特别是黄牛和水牛)同比下滑了20%,牛肉出口创收1880万美元,去年同期则为2370万美元。

目前,老挝全国共有1370个畜牧养殖场。为了提高牲畜产量,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老挝农林部制定了畜牧业七大重点发展方向。包括配种、喂养、疫苗供应和防疫、牲畜管理、屠宰、肉类加工、草场建设等。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配合下,老挝牲畜存栏量上升了5.2%。[3]当前,由本国及外国企业家投资的各种养殖项目正在老挝兴起,比如匈牙利政府分阶段有重点地向老挝政府提供贷款,第一阶段800万美元,以发展老挝畜牧和渔业项目,第二阶段3000万美元,旨在提高老挝的肉类质量安全,同时,在万象市那赛通县合作建设了一个肉类加工厂。[4]2017年7月,老挝农林部与新西兰签署合作协议,新西兰将向老挝提供超过360万美元的援助,以支持老挝农业发展,重点是提升老挝牛肉的质量、数量,支持老挝牛肉行业长期发展。[5]

虽然老挝的畜牧业有所发展,但缺乏先进养殖技术,与邻国中国、泰国、越南相比较,效益不高。以黄牛为例,由于长期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个头越养越小,有些养殖户缺乏育肥技术,出售的肉牛瘦弱,重量轻,价位不高。同时,由于老挝国内畜牧家禽防疫技术薄弱,几乎每年都会爆发禽流感,导致大规模捕杀家禽,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渔业发展现状

老挝是内陆国家,没有海洋水产,但内陆水域面积60万公顷,河流众多,河网密集,拥有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湄公河及其14条支流,诸如南娥、南松、南鸟、南增、南洞、南门等河流及大型水库上,这些河流及水库的捕获量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60%以上。老挝主要渔业品种有罗非鱼、鲤鱼、攀鲈鱼、巴勒鱼、印度鱼种(厚唇鲃、野鲮和鲮)等。其中巴勒鱼为湄公河特产,以鳞薄、肉嫩著称。渔产品是老挝人民日常消费的主要食物之一。

近年来,老挝政府积极促进政府和私人的鱼苗生产,在琅勃拉邦、万象、沙湾拉吉和巴色等地建立了水产养殖基地,在许多水库建立了水产养殖站,计划每年培育250万至500万尾鱼苗发放各地池塘放养。老挝的渔业产量逐年增加,仅万象北部的南娥河水库年产鱼就达1500至2000吨。[6](P121)2010~2014年,老挝渔业产量由2010年的11.5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5.86万吨,其中人工饲养占到总量的60%以上。当前,老挝政府和私人渔业养殖基地达到199处,而且私人养殖渔站发展较快。

表62015年国有及私有鱼种站数量下载原表

表62015年国有及私有鱼种站数量

数据来源:老挝畜牧渔业司网站:2015~2020老挝渔业发展管理战略计划(老挝文),http://dlf.maf.gov.la/.

除此之外,全国还建有保护性池塘765处,其中对位于7个省份(包括波乔、甘蒙、波里坎赛、沙湾拿吉、占巴塞、色功和阿速坡)、涵盖44个县城的308个村的351处池塘进行了登记。[7]

随着老挝人口的不断增加,全国对渔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日渐增长,但是,老挝的渔业还存在不少问题,致使渔业发展缓慢。问题主要有:老挝渔业在保护与开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守,一些捕鱼器具的滥用在对鱼类造成威胁的同时,也破坏了鱼类的生长环境,致使天然鱼类资源被破坏;在渔业技术发展方面,从对规章条例的探索研究到具体实施,还存在漏洞,保障和促进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还相对薄弱;老挝政府还未区分规划不同的渔业区,未能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的鱼种、规模规划不同的渔业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的改变、气候变化、土地使用的转变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改变,使鱼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给水生动物带来影响;已有的渔业计划、项目、法律规章没有很好地为促进和发展渔业提出相应的战略规划服务;资金短缺;渔业人才支撑不足。

总的来说,老挝渔业资源丰富,渔业的生产及消费也在逐年增加,但是缺乏优质鱼苗和先进的养殖技术,产量一直较低。当前,老挝政府一方面在积极改善现有的渔业养殖设施。比如完善南爽河渔业养殖发展中心项目、占巴塞省孔县那村和哈德村本地鱼种研究站项目、乌多姆赛省北部(敦乔村)山区本地鱼种生产中心建设项目以及琅勃拉邦、沙湾拿吉、占巴塞鱼苗生产站发展计划。另一方面也在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发展本国的渔业生产,如与日本合作,加强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研究和发展,在未来的2~3年,老挝将在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支持下大力建设和发展渔业生产体系、渔业病害研究室和南爽河渔业发展中心,在琅勃拉邦和阿速坡建立新的渔业站以促进老挝渔业发展取得新成果。[8]

同时,老挝注重加强与中国的渔业合作,2017年9月,60箱约120万尾罗非鱼苗从南宁出口到老挝,在出口鱼苗的同时,广西还对老挝渔业进行技术扶持,将广西先进的罗非鱼养殖技术向老挝转移和推广,拓宽广西罗非鱼在老挝的销售市场,推动水产科技“走出去”。[9]

(三)畜牧、渔业产品消费情况

2010~2015年间,随着老挝畜牧、渔业的发展,老挝人均消耗肉、蛋和鱼的数量也在增加。2011年老挝人民年人均消耗肉、蛋和鱼达47公斤,其中消耗鱼制品是19.5公斤。到2015年,老挝人民年人均消耗肉、蛋和鱼达53公斤,[10]其中鱼制品的消费是22公斤/人,城市人口消费略高于农村,城市人口人均消费鱼制品23公斤/人,农村人口是21公斤/人。[8]

根据2016年12月27日召开的老挝2016年全国农林工作会议的信息,2016年老挝人均消耗肉、蛋和鱼达到55公斤,政府还计划到2016/17财年畜牧业增长率达到10%~12%,以满足国内肉类制品的增长需求。[11]预计到2020年,老挝肉、蛋和鱼的总需求量达到48.7万吨,即年人均消耗量达到65公斤,其中鱼产品消费达到26公斤/每人,至2025年人均消耗肉蛋奶鱼将升至79公斤,鱼产品的消费达到27.5公斤/每人。[8]为达到2020年和2025年的目标,老挝农林部计划将工作重点放在8个优先领域,包括发展和壮大牲畜群和水生生物群、改进和更新动物饲料和鱼饲料以及增加动物疫苗产量和供应;老挝农林部还将对畜禽和水生生物活动加大监测力度;此外改善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房环境、规范水产品、提高畜禽和水产品市场管理系统、提高兽医和渔业人员的能力建设以及寻求保证充足鱼量供应万象等也被列入工作重点。[10]

二、老挝发展畜牧、渔业经济的相关法律政策及科研体系

老挝政府在发展本国畜牧、渔业的同时,也注重规范本国畜牧渔业及环境保护。在“六五”期间,分别制定颁布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畜牧、兽医法》(2008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渔业法》(2009年),用法律形式规范了本国畜牧业、渔业的发展。同时,将每年的7月13日,确定为老挝的“放生日”,以纪念老挝鱼类放生和水生动物保护。2017年7月13日,为鼓励全国各地的野生动物回归天然河流、沼泽以及森林地区,老挝农林部在首都万象举办了隆重的水生动物及野生动物放生仪式。老挝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老挝农林部部长连·提乔及相关人员参加了放生仪式,凸显了老挝政府对自然环境及鱼类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视。此次放归自然河流的鱼类共有4000万尾。

(一)制定和实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畜牧兽医法》、《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渔业法》

为了规范本国畜牧渔业的发展,2008年,老挝颁布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畜牧兽医法》。现行的老挝畜牧、兽医法共分为九大章99条。分别是第一章法律概述,就畜牧、兽医及该法中的相关词汇进行了界定,简要介绍了政府对畜牧和兽医的政策、原则及国际合作;第二章畜牧业,分别对畜牧事务(包括畜牧区面积及牲畜的数据统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畜牧科技的教育研究、畜牧体系的发展、畜牧的目的)、畜牧经营(包括畜牧经营许可、饲料生产、饲料抽检、饲料机械的销售、农场建设、种苗的管理与供应、牲畜买卖及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畜牧职业学校的设立、经营性畜牧的相关记录)、促进畜牧业(包括促进投资、种苗发展、科学技术、媒体数据、市场以及畜牧土地的选择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第三章兽医,就畜牧事务、兽医行业的经营、促进兽医业发展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制;第四章对畜牧从业者及销售者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规制;第五章为禁止条例,列举了个人家庭、畜牧从业者和兽医的禁止条款;第六章为解决分歧,规定了解决分歧的形式和解决办法;第七章为畜牧业与兽医业的管理与检查,明确了管理机构及各级管理机构的权利与义务;第八章明确了贡献者的政策和对违规者应采取的惩处措施,分别从有贡献者和违规者两个角度,规定了国家的政策和相应的惩处措施;第九章规定了老挝畜牧兽医法由老挝人民政府颁布实施,自施行以来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与该发相违背的规章条款不再施行。[12]

2009年,老挝颁布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渔业法》。现行的老挝渔业法共分十个大章,分别是:第一章渔业法概述,第二章为老挝渔业发展概述,分别介绍了老挝渔业资源、渔业生产模式、老挝渔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为渔业的经营与保护,分别从渔业经营、渔业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介绍了老挝渔业经营的计划、后续研究、以及保护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等相关内容。第四章为水生动物的利用,介绍了水生动物的利用及模式,并从鱼和水生动物的饲养经营、渔业经营的条件、违规渔业经营的取缔三个角度对商业性质的渔业生产进行了规制;最后介绍了生产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五章为禁止条款,从盈利性机构、个人、国外组织以及监管部门几个角度对渔业方面的禁止条款做了详细的列举。第六章为解决分歧条款,列举了渔业经营过程中的国际、政府、生产者间可能出现的分歧,规定了解决办法。第七章为渔业的管理与检查,规制了渔业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权限,规定了渔业管理部门、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力、渔业生产者的权利、水源地渔业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村级的渔业规章等内容。第八章明确了对贡献者的政策、对违规者的惩罚以及对个人或者机构的培训措施。第九章明确了老挝渔业的开禁捕捞以及相关的符号与印章。第十章为总结,写明老挝渔业法由老挝人民政府颁布实施,自施行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其他与该法相违背的规章条款不再施行。[13]

(二)老挝畜牧渔业科研体系建设及其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老挝农林科学研究院是老挝国内综合性的农林科学研究院,下设14个部门,涉及畜牧渔业的有畜牧研究中心(LivestockResearchCenter)、水生生物资源研究中心(LivingAquaticResourcesResearchCenter)。除此之外,位于琅勃拉邦的老挝北部农林学院设有畜禽、水产养殖专业。近年来,老挝渔业有了很大发展,渔业技术有了提升,制定了渔业生产标准,还成立并完善了渔业研究中心、淡水渔业发展中心、鱼类疾病研究办公室、渔业生产检查中心、渔业饲料分析检查中心。2016年1月,老挝畜牧渔业司计划合作厅印制出版了《鱼苗生产基础知识》,旨在向老挝人民普及养殖知识,促进老挝鱼苗的生产。[8]同时,老挝农林部渔业畜牧司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2015~2020老挝渔业发展管理战略计划》,旨在探究老挝渔业发展的方法与进程,推动渔业的养殖、保护、发展和利用,确保消费者的食品供给和安全,鼓励渔业产业化生产,确保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此外,老挝与柬埔寨还加强了湄公河流域的渔业合作。2017年2月,老挝湄公河会员会及柬埔寨湄公河委员会的代表在柬埔寨暹粒召开会议,讨论联合渔业管理计划。该计划旨在重建湄公河及色贡河流域内陆渔业资源,两国将通过联合计划管理上述河流中长途迁徙的五种鱼类。

三、老挝畜牧、渔业发展的前景及其加强中老畜牧、渔业合作的思考

当前,老挝政府将发展畜牧渔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老两国毗邻而居,老挝是“一带一路”倡议、澜湄合作的节点国家,农业与减贫是澜湄合作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加强中老两国畜牧渔业的合作,也有利于老挝的减贫。

2016年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十大制定了老挝的“八五规划”、“十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6~2025)和2030年愿景规划。(1)其中2025年农业发展战略提到要扩大生产规模,使用先进科技工艺并按照永续发展方针,确保粮食安全,满足国内市场及日益增加的游客对食品的需求,依据各地实际潜力发展运用高科技的畜牧养殖场,这对老挝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6年10月,老挝政府颁布了新修订的《投资促进法》,对投资者在困难地区投资有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给以15年的免税优惠。[14]

根据老挝的人口发展计划,预计到2020年老挝人口将从2015年的680万增加至760万,到2025年有可能达到840万。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畜牧及水产养殖的需求也在增加。仅以渔产品为例,预计老挝消耗的渔产品将从2015年的15.86万吨上升至2020年的22.50万吨,到2025年有望达到27.90万吨,预计每年增长8%~10%。[8]

与老挝地广人稀相比较,中国人口基数大,受制于国内水资源、土地等压力,对肉奶蛋的需求压力很大。老挝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及澜湄合作的节点国家,加强与老挝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国畜牧、渔业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老挝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发展经济。中老在畜牧、渔业方面的合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老挝畜牧、鱼产品加工与贸易等领域的投资合作

当前,老挝的牲畜数量以及人均每年消耗的肉蛋鱼数量都在增加,老挝政府明确了2020年、2025年人均消耗的肉蛋鱼的数量,也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的畜牧产品的发展目标。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老挝的大部分地区畜牧及屠宰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屠宰及肉类加工。以万象屠宰场为例,作为老挝最大的屠宰场,年宰牛5000至10000头,宰猪2500至5000头,生产能力有限,[6](P118)所屠宰的畜牧产品无法满足当地民众的需要,经常面临肉制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对此,我国的政府、企业可根据老挝政府的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畜牧渔业养殖,因地制宜地在老挝投资建造屠宰场以及肉类制品加工厂,满足老挝民众对肉蛋鱼的消费需求。赴老挝开展畜牧、渔业投资合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大量使用农药、饲料等,要遵守老挝对畜牧、渔业投资的相关规定,养殖健康的畜牧、渔业产品。

(二)加强中老渔业执法及渔业资源保护

澜沧江———湄公河是世界上水生动物物种数量最多的河流之一,流域内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澜沧江———湄公河在老挝长达1865公里,贯穿南北,有500余个鱼类品种,具有独特的物种基因研究价值和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对此,加强水域渔业执法及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对中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生生物的维护及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中老畜牧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畜牧业发展前景第4篇

【关键词】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大好前景 存在问题

在我国,畜牧业是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农业结构调整和综合效益来看,畜牧业是一个承工启农的“中轴产业”,既可促进种植业,又能带动加工业和服务业,形成农业内部产业和三次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从农民增收的途径来看,畜牧业覆盖面广,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投资少,回报快,受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小,能有效地吸纳从种植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是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实可行途径。可见,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从畜牧业在我国的GDP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其所地位不可或缺,是人们的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可见,畜牧业的发展尤为关键。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呈现健康、稳步和积极发展的态势。其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2.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结合了我国的时代特征进行的解说和观点,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结论。我国畜牧业的未来讲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广大农村养殖户对现代技术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在中国人多地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流转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受到政策制约限制。土地流转集中也有法律障碍,还有农民寸土不让的心理障碍。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或户养300-500只鸡,或户养20-30头猪,或户养10-20头牛,或户养30-50只羊。与大型规模化的千头牛、万口猪、几十万只鸡相比,是不足挂齿的“小不点”。但与庭院零星养殖的一二口猪十几只鸡相比,饲养规模已经是几十倍了,也今非昔比。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优种植优饲料优养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养法,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在我国,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模式,同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农户手中拥有土地资源,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它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它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由于是种养结合,种植与养殖互相配套,农户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组合。农户有了自主支配权,有了自主组合权,有了自主选择权,可以种菜吃饭、“量身裁衣”,充分发挥小型规模化经营主体的作用。

3.我国畜牧业的大好前景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取得了良好的的成效。畜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畜产品供应从总量短缺局面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相对过剩。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先后跃居世界前茅,成为世界上畜产品的生产大国之一。畜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规模化饲养程度有所提高,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近年来,全国各地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见,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要求也不断的上涨。畜产品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畜产品。在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粮食生产特别是满足十多亿人的口粮问题就是最大的目标。一旦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保证人们口粮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食物上的多种需求,就成为新的目标。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同时,畜牧业的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农村实施的优惠政策,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面对问题、看清形势,找出问题所在。

4.1 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

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的养殖环境较差,粪便处理不当,臭气熏天,蚊虫肆虐,污水横流,造成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若在养殖的过程中处理不当,人也有可能染上疾病,人们的生活环境就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4.2 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约束

大多数的农户养殖方式,不仅是生产生活环境的问题,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养殖户想要扩大养殖范围,这就意味着畜生与人争空间的情况,这就约束了养殖户的养殖范围的扩大。

4.3 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受利益驱动,部分养殖户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产品。在过去几年间,“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接连不断,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传统养殖方式下,利润追逐和道德法律冲突问题频频发生,加之养殖户分散,难于管理,不能保证上市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净化畜牧业的不良行为。

4.4 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

畜产品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加入WTO后,希望畜产品能够增加出口。但由于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难以形成加工出口要求的规模,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加工业和出口竞争。国家需要根据目前我国存在的市场问题,调整产品的发展路线,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以此来处理我国与大市场存在的矛盾。

4.5 疫病防治困难

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难以有效的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而且大部分的农户文化水不高,科技掌握程度低,这是一个大问题所在。

4.6 难以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畜牧业发展前景第5篇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前景

近年来,瓮安县畜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着力提升畜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生态畜牧业基本情况和管理措施

1.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1]。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1.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投入品质量监管措施到位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相结合,口蹄疫、禽流感、猪兰耳病、猪瘟强制免疫应免疫畜禽密度达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强肉食品市场检疫,全面推进产地检疫工作,杜绝病害肉上市,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全年抽检兽药78批次,饲料、饲料添加剂62批次,没收并销毁假冒伪劣兽药、饲料价值12万余元。全县无动物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种畜禽场改造升级,规范生猪和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运作,高效做好国家生猪和肉(奶)牛良种补贴工作,落实专项资金325万元,全县良种普及率达96%。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应保尽保,参保率100%。

2.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3年瓮安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养殖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生产效益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面临新的挑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一些规模场的发展理念、科学饲养水平滞后,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生产效益较低;三是多数利用搬迁民居和旧的学校改造的养殖场,排污设施没达到标准;四是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五是个别乡镇的畜牧养殖业用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六是养殖业用电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七是服务手段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解决对策及发展前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抓机遇,加快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生产方式转变,用足、用活国家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外向型畜牧经济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3.1深入推进畜牧上台阶工程,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

畜牧上台阶工程实施2年来,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养殖户得到实在利益,提升了瓮安畜牧业的总体水平,对拉动瓮安县经济的增长、提高瓮安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着力抓好畜牧上台阶工程各项措施的落实。按规章办事,靠技术推进,努力再创瓮安畜牧业的新辉煌。改良当地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2]。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瓮安县黄牛改良率已达到95%以上,生猪三元杂交已达98%以上,改良效果显著,生产效率提高。应加快资源开发利用,面向高端市场,生产高档牛肉,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快速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继续实施黄牛、生猪三元杂交改良模式。

3.2实行健康养殖,抓示范、带全面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养殖区域,逐步减少分散养殖,积极推广猪、沼、菜综合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申报绿色品牌,不断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4]。切实把健康养殖作为重点抓手。凡新建的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必须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批建档制度,粪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不允许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不受污染。目前,应加快推广标准化建设的做法,应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科学化饲管水平。

3.3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合力打造名优品牌

随着瓮安养殖规模扩容数量增加,畜禽品质提高,资源优势明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名牌占市场,应在畜禽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延伸产品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方法可采取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靠龙头带动,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打造瓮安畜产品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在利用本地畜牧资源的同时,还应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公害养殖的品牌效应。

3.4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坚持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坚持综合防控原则,强化基层防疫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保证免疫质量和效果。加强疫病监测,创新动物防疫新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确保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业务部门应切实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饲草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规范动物产地检疫,提高畜产品检疫、检验技术水平,实施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实行从畜禽生产到餐桌全程监管,严格打击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全员素质提高。根据瓮安畜牧产业发展需要,抓好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撑作用,做到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奖惩分明。 [科]

【参考文献】

[1]吴限.我国畜牧业调整的目标与保证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224.

[2]杨红先.新时期济源畜牧业的发展思路[J].中国牧业通讯,2009(23):23-24.

畜牧业发展前景第6篇

1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背景

1.1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草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生产总量和生产方式仍然明显滞后,尤其是饲草料供需缺口巨大,严重阻碍了草食畜牧业乃至整个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1.2农牧结合的需要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1.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推行“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变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青贮玉米、青贮甘蔗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加大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才能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1.4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据统计,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了16%,肉蛋奶消费上升了226%。未来的粮食问题不是口粮短缺,而是饲料粮保障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小麦、玉米、稻米是人们俗称的粮食,其实,畜产品实际上也是粮食。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食草型畜牧业也是为了改善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选择。

1.5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更加严厉的环保法规相断出台,特别是我区“美丽广西”建设活动的全面深入推进,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粮改饲,可以将养殖粪污施肥还田,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符合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前景分析

2.1粮草资源丰富

广西气候温暖、降水充足,适宜鲜草生长,目前天然草地有1688万亩,可利用面积1266万亩,年鲜草总产量900万吨。另外,玉米是广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94万亩,玉米籽粒产量269万吨,秸秆产量54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48万吨;甘蔗是广西最大宗经济作物(广西是全国产糖第一大省),种植面积1620万亩,原料蔗产量7630万吨,秸秆产量22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120万吨。丰富的粮草资源为广西推进“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有利基础。

2.2草食畜牧业基础好

“十二五”期间,我区畜牧业稳步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5年末,我区牛存栏445.94万头,出栏149.28万头;羊存栏202.64万只,出栏205.33万只;奶水牛存栏8.98万头,鹅出栏1082.4万只,兔出栏757.1万只。良好的草食畜牧业基础,对牧草饲料需求量非常大,发展“粮改饲”有可靠市场。

2.3产生效益可观

2.3.1经济效益

我区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量大约为6吨/年(全株),按照目前我区收贮公司对全株青贮玉米收购价350元/吨计算,亩产值2100元。而种植普通玉米亩产玉米大约0.9吨/年,按收购价2000元/吨计算,亩产值1800元。种植青贮玉米比普通玉米每亩增收300元/年,提高16.67%。以试点项目计算,种植青贮玉米饲草料2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4200万元,助农增收600万元。而据资料可查,全株青贮玉米的可消化率可以比秸秆加玉米高30%以上,一般每3~3.5千克全株青贮玉米中约含0.5千克玉米籽粒。如育肥牛每天喂青贮玉米20千克或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26千克(24.5千克秸秆+1.5千克玉米粒),同样获得日增重0.6千克;按市场青贮玉米青贮料600元/吨、一般玉米秸秆青贮料400元/吨计算,每天喂青贮玉米成本为12元,而喂一般玉米秸秆加玉米粒的成本12.8元(玉米粒2.0元/千克),喂青贮玉米比喂玉米秸秆加玉米粒减少饲料成本0.8元,饲料成本降低6.25%。

2.3.2社会效益

规模发展“粮改饲”草食畜牧业,既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还可以对稳定肉制品、奶制品市场供应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拉动家畜屠宰业、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增加税收。全株青贮玉米收割时省去了脱粒、晾晒、处理秸秆等环节,能够有效缓解收割时农村缺青壮年劳动力的问题。另外,规模种植青贮饲草料,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按人均可种植5亩计,每种植1万亩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同时,大规模推广粮改饲,可以拉动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养殖业的发展,并可带动辐射周边农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态乡村”建设。

2.3.3生态效益

“粮改饲”的前提是一定要种养结合,草食家畜养殖产生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就近消纳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改善耕地结构。“粮改饲”还可以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通过全株青贮养殖,不仅不用考虑秸秆的二次收贮问题,而且还避免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通过收集家畜粪尿,推广“家畜-有机肥料-粮食(牧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生态能源开发建设。同时,利用家畜粪尿或沼渣,起到了改土肥土的作用,解决因化肥用量越来越多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日益劣化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化肥用量及有害物残留,这既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种养加工生产规模小

种植业各家各户小地块分散种植,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厂规模也小且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3.2“粮改饲”尚未形成产业

由于“粮改饲”刚起步,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种植、加工、销售和养殖产业链还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一体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3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不强

没有适合南方坡地小块地作业的饲草收获机械,人工收获成本高;青贮微贮加工储存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缺乏适合广西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

4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粮改饲”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新常态下发展现代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粮改饲”工程推进,形成从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围绕发展中遇到的,如金融协调、土地流转等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完善扶持推进粮改饲发展的政策,营造出有利于粮改饲发展的政策环境。

4.2推广试点经验及时总结

兴宾区、武宣县作为我区2016年“粮改饲”试点县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并加以推广,遵循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市场拉动、因地制宜、合理改种、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原则,根据草食家畜养殖规模和发展潜力和当地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结合种植条件,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选择“粮改饲”作物种植品种,发挥耕地产出最大效益。

4.3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补助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尽可能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来参与“粮改饲”项目实施,积极协助项目承担主体通过贷款或引进民间资本,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确保饲草料种植和收贮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4.4提供技术支撑

成立“粮改饲”技术指导小组,由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县(区)农业、水产畜牧兽医部门二层有关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畜牧兽医站站长为成员,并以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畜牧总站等相关科研院校为依托,解决种植、青贮和加工环节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种植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技术指导,加强协作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学习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4.5加大宣传力度

畜牧业发展前景第7篇

关键词:畜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关系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77-02

1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前景

1.1 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大力推广畜禽产品良种, 提高产品质量, 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近年来,畜牧业生产规模虽然不断扩大, 但质量却不尽人意, 难以适应市场对畜禽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为此,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使畜禽产品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1]。

1.2 畜牧业由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

目前家畜养殖主要以生猪为主, 牛、羊比重小;家禽以鸡、鸭为主, 鹅的数量不多。养殖结构单一,且生猪、鸡、鸭以粮食和配合饲料为主, 粮食消耗量较大,生产成本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城乡居民对食草性动物等绿色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 今后要在稳定生猪生产和养鸡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牛、羊、鹅、兔等食草性动物养殖, 降低养殖成本, 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 满足城乡居民对草食动物的需求。“有机畜牧业”及其产品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2]。

1.3 畜牧业由低效向高效转变

目前,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而影响了畜牧业效益的提高[3]。一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强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二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广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管理, 稳定基层技术服务队伍,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防疫检疫工作力度。把发展畜牧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显著提高畜牧业效益。

1.4 畜牧业由弱质向强质转变

畜牧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一是建立相对稳定、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二是搞活流通。三是培植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使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结合则是一个共同的趋势。

2 畜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三次产业进行了划分。

2.1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概念

(1)畜牧业属于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是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4]。

(2)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2.2 关系

(1)第一、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拥有发达的农业。

(2)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当前实际上是三个产业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是说等于第一、二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再发展第三产业,更不是通过削弱第一、二产业来发展第三产业,而应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来认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市场充分发育,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 畜牧业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3.1 畜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创新点

突出地方特色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努力提升畜禽养殖的生态化、特色化、产业化水平,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动高效特色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与地方特色畜禽育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部级(雪峰乌鸡)原种场的建设,做到保种与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集保种、养殖、休闲观赏、文化展示、产品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文化馆,让广大市民感受畜牧文化,构建起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特色品牌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一种新兴的畜牧体验旅游文化。

以沅陵县为例:沅陵县依据沅水发展滩涂生产千余亩,是当地最大的湿地基地。良好的植被,多样的生物是该地旅游开发的绝好自然条件。沿江大堤有风景秀丽的观光带(如凤滩)与堤下庄稼四季映衬。景观季相丰富,田园风光明显,适宜生态休闲旅游的环境氛围。湿地资源丰富,其间水禽出没,林间花香鸟语,使游览区充满野趣,增添魅力。

3.2 畜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3.2.1 立足行业优势,强化服务职能,推进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依托畜禽品种资源优势,拓宽招商渠道,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推进大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品牌畜牧业研发生产基地高位平台,重点引进畜牧龙头加工企业参与特色畜禽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带动能力[5]。

3.2.2 突出高效、生态,推动特色品牌畜牧业科学跨越发展 (1)编制特色畜牧产业规划,重点实施畜牧产业建设,完善发展布局。建设适度规模、适当集中、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功能区。与地方特色畜禽育种场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充分利用部级雪峰乌骨鸡、溆浦鹅等原种场的建设,做到保种与挖掘文化相结合,建立集保种、养殖、休闲观赏、文化展示、产品品尝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文化馆,让广大市民感受畜牧文化,构建起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特色品牌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2)强化设施建设,夯实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一是加强特色畜禽育种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加工、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服务监督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生态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构建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强化舆论宣传和示范引导力度,秉承富氧养殖、饲草养殖、环保养殖、科技养殖的绿色养殖理念,在加快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5种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天然山区、经济林地、河道滩涂等自然条件,发展自由开放式的林间围栏运动养殖、草地围栏放牧阳光养殖、庭院式养殖、农庄式养殖,逐步建立起特色畜禽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养殖模式,推进畜牧观光旅游、观赏狩猎、饲养体验、乡土文化、水上竞技、特色餐饮、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新型畜牧功能的拓展,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4)优化服务,为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技术服务,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立足特色畜禽种质资源优势,突出亮点,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在布局规划、基础设施改造、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无害化处理、档案规范等方面提档升级,开展国家、省、市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6]。

3.2.3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加强与国内各级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设各级地方品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地方畜禽资源保护及特色品种的培育构建共享科研平台。高规格建设标准化生态型特色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积极申报、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和专业项目,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3.2.4 科学防控,规范监管,保障畜牧业生产及特色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预警机制,开展队伍培训,严格目标考核,以口蹄疫、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为重点,抓好疫病监测,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强化检疫监管、生产投入品监管、生鲜乳质量监管,做好兽药、饲料生产企业的资质认证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申报、验收工作,确保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7]。

参考文献:

[1] 刘树军,朱宗涛,赵 燕,等.认真贯彻落实《畜牧法》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7,28(1):44-45.

[2] 刘 智.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2(2):30-32.

[3] 杨献华.论现代畜牧业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18-20.

[4] 于康震.建设现代畜牧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J].农村养殖技术,2006(16): 35-36.

[5] 刘立仁.畜禽良种--现代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5(8):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