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09-19 16:13:28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第1篇

固定资产投资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诸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对过剩、安全环保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不足、固定资产占用资金成本过高等相对过度投资现象、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落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进而阻碍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鉴于国有企业集团在当今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大的地位,并有其自身特殊体制的特征,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将为国有企业集团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进而有利于集团能够提高投资效率,提升集团企业价值,培育和发展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

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外研究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投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企业投资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冲突角度、投资模式角度等方面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

二、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财务融资约束角度、投资模式角度、投资规模角度等方面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

虽然国外学者对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环境下的研究结论在我国有诸多不适用的情况。因此,结合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理论,研究二者关系,为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经验。

固定资产投资评估方法

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是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是否可行,关键是评估投资前后预测企业价值的增减,以确保该项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目前,国际上的价值评估实务中,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三种价值评估方法。

一、收益法

收益法(income capitalization approach ),也称收益资本化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根据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选择适当的报酬率使之资本化或将其折现的累加值,以此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收益法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贴现法(DCF) 、经济增加值法(EVA)。

第一,现金流量贴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

现金流量贴现法是指通过把企业预期现金流量进行现值折算的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其估值方法复杂、估值区间范围大,导致很难捕捉短期盈利机会,从而一定程度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第二,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也称经济附加值,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在采用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时,侧重重视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忽视了非财务信息,不能全面评估企业所包含的非财务类信息的价值。

二、市场法

市场法(market approach),也称市场价格比较法,是在相对完善与活跃的市场的存在、存在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企业且其参照物相同为前提下参照相类似企业价值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市场法通过参考比较评估企业价值,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动因素,相对比较真实地评估市场价值。但是运用市盈率来评估企业价值需要产权交易相对规范的市场,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缺少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市场法仅作为一种计算技术对收益法和成本法起补充作用。

三、成本法

成本法也称成本加和法,是指在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基础上,将被评估企业视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体,合理评估企业账面资产和负债,即评估各项可确认资产、商誉或经济性损耗,最后将各项可确认资产加总求和与商誉或经济性损耗计算,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忽视了各项资产之间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成本法以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以账面价值为计算对象,忽视了会计数据的滞后性。并且计算各项资产需要大量人力,商誉的估值也没有标准的参考标准等缺点限制了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第2篇

关键词: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折旧率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08-09;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对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回报率进行实证分析时,资本投入数量是必要的基础性数据。此外,资本投入也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一,大量关于投资的相关研究更离不开资本存量数据的支撑。一般来说,国际上测算资本存量的常用方法有两种:Hedonic Valuation(HV)法和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PIM)。其中HV方法需要物质资本的年龄、类型以及属性等详细的基础性数据,而这只能来自全社会大范围的普查。由于适用条件过于苛刻,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只在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使用。而大多数国家采用永续盘存法,该方法是由戈德史密斯(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随后由于可操作性强被学者们广泛采用。它的基本公式为:

Kt=(1-δt)Kt-1+It(1)

从式(1)中可以看出资本存量的测算主要涉及四个变量:经济折旧率δ的确定,当年投资I的选择,投资缩减指数的构造,从而将当年投资换算为可比价格计价的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对这四个变量的选择和界定构成了资本存量估计的主要内容。

对于中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学者们进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全国及省际资本存量的估算。由于这方面基础数据较为完整,从而文献成果也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贺菊煌(1992)、Jefferson et al.(1992)、Chow(1993)、Hu and Khan(1997)、Young(2000)、张军、章元(2003)、李治国、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单豪杰(2008)[1][2][3][4][5][6][7][8][9]。虽然这些研究都采用了PIM,但由于他们在指标选择及界定上存在分歧,最终的估计结果也相去甚远。

2.城市和农村资本存量的估算。这是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统计资料的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开始增多。徐淑红等(2009)、徐淑红(2010)、郑明(2012)分别对农村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10][11][12],柯善咨、向娟(2012)另辟蹊径,估算了1996―200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等级城市的资本存量[13]。

3.某个产业或几个产业资本存量的估算。Chow(1993)估算了1952―1985年农业、工业、建筑、运输以及商业5个产业部门的资本存量[2];黄勇峰等(2002)将制造业分为15个行业,估算了1978―1995年我国制造业分行业的资本存量[14];吴方卫(1999)则利用永续盘存法估计了1980―1997年的农业资本存量[15];王金田等(2007)估计了1978―2005年中国及分省份的农业资本存量[16]。更多关于农业资本存量的估算可参见曾国平等(2010)[17]的一个综述。

对于省际三次产业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徐现祥等(2007)基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以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首次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18]但他们在应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忽略了变量选择上的前后一致性,为了回避折旧率的问题选取了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的折旧数据,但在基期资本存量的估算时又选取了3%的折旧率。此外,折旧是企业会计制度意义下的核算做法,是基于经验而来的,与资本品相对效率没有联系,因此也不符合PIM方法的真实涵义。鉴于此,我们在广泛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在资本品相对效率几何下降模式的假定下计算出了各省份①①本文的研究涉及22个省、5个自治区以及4个直辖市,为了称呼的方便,都称为各省份。 的折旧率,并估算了1978―2011年省际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存量,以丰富和完善已有研究,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二、当年投资数据的选择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简单梳理,我们发现对当年投资数据的选择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采用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中的积累额数据。由于基础统计资料的薄弱,早期关于资本存量的估算主要采用积累这一统计指标[1][2][6][19][20]。运用积累额的最大优点是无需考虑折旧问题,但是由于经济核算体系的转变,从1993年起,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再公布积累数据,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价格缩减指数。因此,新近的研究都未采用这一指标。第二类是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这一指标的优点是时间跨度长且包括各构成部分的具体数据。因此,学者们广泛采用这一指标对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然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我国统计体系有的指标,与国际统一的SNA体系不相容。同时,其包含购买土地、房屋等不可再生资本的支出,并且只统计了一定规模以上的投资项目,明显低估了总投资的规模。基于以上原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不是衡量我国资本存量变动的良好指标。第三类是大部分新近研究采用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张军等(2004)、白重恩等(2007)以及徐现祥等(2007)都采用了这一指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调整计算而得到的,其更能准确地测度我国可再生资本的变动情况。因此,本文选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的指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02年之后各省份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不可得,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替代指标。1978―2002年辽宁省三次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对应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完全相同,广东等省份两者的差距也很小,意味着我们这一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978―2002年各省份三次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以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2003年及之后各省份三次产业的固定投资数据来自于各省份的统计年鉴以及各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

三、投资缩减指数的构造

当年投资指标选择完成之后,必须将其按当年价格表示的投资数据用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缩减,折算成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实际数值。因此,接下来就是投资缩减指数的构建。正如上文所述,本文已选择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的数据,而采用这一指标的一大缺陷是没有官方公布的价格缩减指数,许多学者为了研究的方便,直接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缩减。然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只有1991年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这导致学者们不得不选用其他价格指数进行替代或者通过一些方法来构建。Jefferson et al.(1992)利用建筑安装指数和机器设备指数的加权平均构造了投资缩减指数[3],而在中文版本中他们选择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进行平减[21]。吴方卫(1999)将1991―1997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进行拟合回归,然后根据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推算出了1990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5]。黄勇峰等(2002)直接利用零售物价指数来代替建筑与设备价格指数序列[14]。宋海岩等(2003)则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对1978年之后的数据进行了处理[22]。王金田等(2007)认为在缺少农业固定资本价格指数的情况下,选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替代比较合适[16],徐淑红等(2009)、徐淑红(2010)在对农村资本存量进行估算时也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法[10][12]。

我们注意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提供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以及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总额指数,通过这两个时间序列数据可计算得到投资缩减指数(P),具体的计算方法可参见张军等(2004)[23]。由于这两个数据都是官方的权威数据,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缩减指数更为科学合理。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并没有提供分产业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即使采用上述方法,分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仍不可得。借鉴已有研究,本文选择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作为第一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代替第二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第三产业的缩减指数可利用下式计算得到:

IP=I1P1+I2P2+I3P3P3=I3/(IP-I1P1-I2P2)(2)

其中,I代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Ii表示第i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i=1,2,3。P表示总体的投资缩减指数,采用张军(2004)方法计算得到,以1978年为基期;Pi代表第i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由于2002年之后的投资数据选用固定资产投资,相应的P值就变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其他的变量没有变化。有些省份缺失某些年份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如北京缺失1978―1989年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了研究的方便,凡是缺失的数据本文就用全国的数据代替,从而与全国的价格上涨趋势保持一致。通过以上的方法处理就可得到1978―2002年各省份三次产业的投资缩减指数,从最终的估计结果来看,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比较合理且可以接受的。各省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地统计年鉴。

四、经济折旧率的选择

在利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资本存量的测算中,关于折旧率的选择是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资本存量的测算对折旧率的大小是相当敏感的。[9]已有研究对折旧率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采用积累指标,从而回避了处理折旧的问题。贺菊煌(1992)、Chow(1993)以及张军、章元(2003)都采用了此种方法[1][2][6]。但是从1993年开始,我国不再公布积累数据,这类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低。第二类是根据核算公式直接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李治国、唐国兴(2003)采用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①①折旧额=GDP-国民收入+补贴-间接税。 来计算折旧额。[7]徐现祥等(2007)则直接选取了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固定资产折旧②②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作为折旧额[18]。第三类方法是从折旧率入手来计算折旧额,这意味着对折旧的选择就转化为对折旧率的界定。但是由于所运用的资料和方法不同,得出的折旧率显然缺乏一致性。Hu and Khan(1997)假定折旧率为3.6%。[4]宋海岩等(2003)假定各省每年的实际折旧率为官方公布的名义折旧率3.6%的基础上加上各省该年的经济增长率[22],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资本的物理折旧程度与经济增长率呈正比。Perkins(1988)、胡永泰(1998)、王小鲁、樊纲(2000)以及Wang、Yao(2003)均采用了5%的折旧率[24][25][26][27]。而Hall and Jones(1999)采用了6%的折旧率[28]。龚六堂、谢丹阳(2004)采用的折旧率更高,他们对各省都采用了10%的折旧率[29]。

正如黄勇峰等(2002)、张军等(2004)[4][23]所着重指出的,严格意义上讲,利用PIM进行资本存量的测算时,估算公式中的δ应该是重置率而不是折旧率。折旧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进行核算,但是我国目前还未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价的条件,因此,只能暂时采用基于企业会计意义的核算方法。我国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通常采用直线型法,而这恰恰不符合永续盘存法的内在要求。

为了满足应用PIM的条件,本文假定资本品是按照几何方式递减的,与此相对应的采用余额递减折旧法:

dt=(1-δ)t,t=0,1,2…(3)

在这种情况下,δ既可以表示折旧率又可以表示重置率,因为此时它们的数值是相等的。通过式(3)可知,求折旧率δ的关键就转化为资本品相对效率dt和寿命期t的选择。黄勇峰等(2002)认为可以用法定残值率来代替资本品相对效率,本文遵循这一做法。我国的法定残值率取值通常为3%―5%,我们选取中间值4%作为资本品相对效率的取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三部分,而其中的其他费用是指在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过程中发生的,除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以外的费用。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办公生活用家具、勘察设计费、研究试验费、施工机械转移费等③③http:///mcjs/fdc/fdczbtz14.htm。可以看出“其他费用”是依附于建筑和机器设备上的。因此,这一部分就不需要另外设定了。问题的关键是对建筑和设备寿命期的选择,Maddison(1993)认为由于各国对资本寿命期选择的巨大差异导致国际间固定资本存量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他建议对中国建筑和设备的寿命期分别设定为40年和16年,黄勇峰等(2002)接受了Maddison的设定[14]。单豪杰(2008)参考了财政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表》,将建筑和机器设备年限分别设定为38年和16年。[9]综合借鉴已有的研究,本文认为单豪杰(2008)的设定较为合理,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资本品更新换代较快,相应的折旧会较大,寿命较短。因此,本文设定建筑年限为38年、设备年限为16年,由此可估算出建筑的折旧率为8.12%,设备的折旧率为17.08%,然后根据年鉴提供的二者之间的结构比重关系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每年的折旧率。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已有文献忽略了各省因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同而导致折旧率不同的问题,为了深化已有研究,本文搜集整理了1995―2011年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数据,从而推算了各省的折旧率①①由于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以及其他费用细分的数据在1995年之前没有官方权威分布,所以我们无法获得各省份更早时期关于投资结构比重的数据。当然,这里还隐含着这样的假定即1978年以来各省份内部投资结构的比重变化不大。 ,具体数据见附表1的第一列,江苏的折旧率最高为11.18%,的折旧率最低为8.85%,两者相差2.33%。可见,折旧率在省际之间差别较大,其对资本存量估算的影响不容忽视。

五、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

关于资本存量估算中基期的选择,已有文献一般选定为1952年或者1978年。鉴于数据可得性的要求,我们将基期定于1978年。归纳来看,现有文献对基期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假定资本―产出比为3,从而估算基年的资本存量,如张军扩(1991)、Perkins(1988)以及何枫等(2003)。

2.假定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相等,估计基期的资本存量,如贺菊煌(1992)、单豪杰(2008)。

3.采用Hall和Jones(1999)的方法。[30]在估计全球127个经济体1960年的资本存量时采用了1960 年投资额比1960―1970年各国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加上折旧率后的比值,即K1960=I1960δ+gI 。徐淑红(2010)采用了此法。[10]张军(2004)以及Young(2000)则简化了这种方法,将分母直接选定为10%。

Hall和Jones(1999)的方法较具合理性且新近的研究大多采用了此种方法,为了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本文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对各省份基年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δ直接采用前文的计算结果,gI选择1978―1988年各省份三次产业实际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长速度的平均值。显而易见,由于我们选择建筑、设备的使用寿命较短,折旧率较大,从而计算出的基期资本存量较小,与已有研究的对比结果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徐现祥(2007)计算的基年省际三次产业固定资本存量之和为6054亿元,本文估算的基年资本存量合计为3728.88亿元。具体到第一产业徐文计算的结果合计为1222亿元,相应的比本文562.6亿元估计结果高。徐文选择的折旧率为3%,而本文使用的省际折旧率在10%左右,这是本文估计结果偏小的主要原因。

六、缺失数据的处理

我国的统计制度正处于逐步规范和完善之中,且由于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数据缺失的问题,为了保证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对缺失数据的处理就显得极为必要。有些省份缺失某项数据,如天津缺失1978―1988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本文借鉴张军等(2004)、单豪杰(2008)[9][23]的研究成果,用天津市区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来代替天津市的固定资本形成价格指数。江西缺失1978―1992年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但存在江西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以及三次产业的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基于此,在假定固定资本形成额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与资本形成三次产业构成相同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到按三次行业划分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广东省可搜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全省数据,但欠缺1978―1992年分产业的数据。遵循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原则,本文选取福建1993―2010年第一、三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广东省做OLS回归(不包含截距项,系数分别为0.7773和2.1119,拟合度分别为9515%和9719%),然后根据拟合出的系数计算出广东省第一、三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最后全省总额数据减去一、三产业的数据就得到第二产业的数据。

有些省份数据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海南、、重庆。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多数文献忽视了这三个省份,没有对其进行处理。然而随着以后统计序列的补充和延长,对资本存量的估计就会越来越迫切,因此早日把这三个省份纳入经验研究的范围是有意义的[18][23]。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徐现祥(2007)仅仅从数据的可获得年份开始估算,而本文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数据,尽量把基期调整到1978年,从而使研究保持一致。

我们用1984―1989年海南省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代替固定资本形成额,又由于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缺失1978―1983年的数据,我们就用相关年份的基本建设投资来代替,原因是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基本建设投资两者相差很小,且基本建设投资是海南省所有投资序列中最完整的一个。[23]同时,我们用海南省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代替海南省的投资缩减指数。对于重庆的处理方法,现有文献大多是把重庆加总到四川省一起进行估算。通过查阅《1995年重庆统计年鉴》可以找到1985―1994年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从而用来代替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此外,我们还注意到重庆市1985―1994年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四川省的比重基本稳定,因此我们假定比例关系在1978―1983年保持一致①①在计算时取1985―1994年比值的平均值,第一产业为1.21%,第二产业为53.54%,第三产业为45.24%。,结合《重庆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固定资本投资额,就可推算出重庆市1978―1983年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四川省1978―1994②②1995年及之后的数据来自于《1996―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四川省的数据已经不包含重庆的相关数据。 年的数据还包括重庆市,因此需用1978―1994年四川省三次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减去相应的重庆数据就可得到统计口径一致的四川省(除去重庆)三次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于1994年之前,重庆是四川省的一部分,1978―1994年重庆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直接用四川省的数据来代替。在三次产业层面我们能找到投资序列的最早时间为1985年,且仅仅是基本建设投资序列。由于的基本建设投资几乎占到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0%以上,是构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直接采用三次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来替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1978―1984年的数据只搜集到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数据,为了将基期调整到1978年,同样假设这段时期内三次产业基本建设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维持不变③③同样在计算时取1985―1994年比值的平均值,第一产业为4.87%,第二产业为25.3%,第三产业为69.81%。 。对于缺失的投资缩减指数,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原则,选取1978―1994年青海省固定资本形成指数来替代的数据。七、估算结果及其与已有研究的比较

经过前文的处理和说明,按照永续盘存法的公式就可计算出1978―2011年省际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存量,具体的估计结果见附表1、附表2和附表3。

全国合计资本存量的比较为了考察三次产业投资缩减指数是否合理,我们用前文的数据和方法估计了省际1978―2011的固定资本存量,然后与各省份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之和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资本存量数据差别很小,且从各年全国合计结果而言,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非常接近(如图1),两者相差最大为4.61%。这表明基于现有数据构造的三次产业投资缩减指数是合理的,且对三次产业缺失数据的处理是可以接受的。

王小鲁(2000)以及张军等(2004)分别估算了各省的资本存量,我们把本文计算的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相加得到的全国固定资本存量与他们各省加总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如图2)。注:张军数据来自http:///ArticleDetail.aspx?ID=1174,上海财经大学的张学良博士按照张军等(2004)的方法把数据更新到了2005年;王小鲁的数据只到1999年。张军和王小鲁数据的基期为1952年,我们按照其构建的投资缩减指数折算为1978年为基期的价格,从而具有可比性。

图2与其他研究成果的比较正如图2所显示的,三者估算的固定资本存量数据大致吻合,并且较之于王小鲁(2000)和张军(2004)的结果,本文估算的数值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与我们使用的折旧率有关。王小鲁(2000)采用的折旧率为5%,张军(2004)的折旧率为9.6%,在对折旧率进行选择时,我们选定了建筑和设备平均寿命期最短的年限,这意味着经济折旧率最大,从而造成数值较小。必须要澄清的是王小鲁(2000)的数据在1995年之后反而成为最小的,这与他们对当年投资的处理紧密相关。为了扣除投资中的浪费,他们把投资数据乘以了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

对于三次产业层面的资本存量,我们主要与徐现祥(2007)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如图3、图4和图5)。由图形可见,本文与徐现祥(2007)的估计结果大致吻合,变化态势也较一致,增强了本文估计结果的可信度。由于徐现祥(2007)在估算时使用的是收入法核算时所提供的固定资产折旧数据,意味着其采用了官方折旧率,与本文的折旧率相比明显偏小。因此,本文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估计结果都比徐文略低。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资本存量的估计对折旧率的大小非常敏感,在估算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同时,这也是省际之间折旧率差异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图5第三产业资本存量比较具体到分省份分产业来看,资本存量未完全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当年投资额小于折旧,造成净投资额为负值,最终导致固定资本存量下降。这种情形多出现在2000年之前的第一产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也较符合。新世纪之前国家对农业投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逐年增多,资本存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此外,省际三次产业固定资本存量存在很大差异,2011年末江苏省第二产业固定资本存量达到16108.76亿元,而仅为129.9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23倍,这也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 贺菊煌. 我国资产的估算[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8):24-27.

[2] Chow G. C., 1993,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3), 809~842.

[3] Jefferson G. H., Rawski T. G., Zheng Y., 1992, Growth, efficiency, and convergence in China's state and collective industry[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0(2), 239~266.

[4] Hu Z. F., Khan M. S., 1997, Why is China growing so fast? [J], Staff Pap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03~131.

[5] Young A., 2000, Gold into base metals: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6] 张军,章元.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 经济研究,2003(7):35-43.

[7] 李治国,唐国兴. 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 经济研究,2003(2):34-42.

[8] 何枫,陈荣,何林. 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 经济学家,2003 (5):29-35.

[9] 单豪杰. 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10] 徐淑红.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本存量测算[J]. 系统管理学报,2010(2):177-182.

[11] 郑明. 中国农村资本存量K的估计[J]. 现代经济信息,2012 (7): 40-41.

[12] 徐淑红,李忠富,王永华. 基于PIM国家投资农村固定资产资本存量的测算[J]. 统计与决策,2009(6):67-70.

[13] 柯善咨,向娟. 1996―2009年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J]. 统计研究,2012(7):19-24.

[14]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 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 经济学(季刊),2002(1):377-396.

[15] 吴方卫. 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 农业技术经济,1999(6):34-38.

[16] 王金田,王学真,高峰. 全国及分省份农业资本存量K的估算[J]. 农业技术经济,2007(4):64-70.

[17]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 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58-59.

[18]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统计研究,2007(5):6-13.

[19] 张军扩. “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 经济研究,1991(4):8-17.

[20] 张军. 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 经济学(季刊),2002(1):301-338.

[21]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 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 经济研究,1995(12):10-22.

[22] 宋海岩,刘淄楠,蒋萍等. 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3(1):44-56.

[23]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 经济研究,2004(10):35-44.

[24] Perkins D. H., 1988, Reforming China's Economic System[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6(2), 601~645.

[25] 胡永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J]. 经济研究,1998(3):33-41.

[26] Wang Yan、Yao Yudong, 2003,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1999: incorporat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 14(1),32-52.

[27] 王小鲁,樊纲.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第3篇

关键词:某体育馆 投资估算

Abstract: Investment estimate the accuracy of not on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work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is stage, but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eparation of the budget of the next phase of design estimates and construction plans, at the same time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inancing. In this paper, a stadium project, for example, analyzes on the investment estimates prepared.Key words: a gymnasium; investment estimates

中图分类号 :G8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项目投资估算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项目的建设规模、工程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及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研究并基本确定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投资数额进行的测算。它是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方案设计投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全面准确地估算建设项目的投资,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投标乃至整个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任务。

项目投资估算方法有: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生产能力指数法、系数估算法、比例估算法、单位建筑面积造价指标估算法等。

某体育馆投资估算的编制采用了单位建筑面积造价指标估算法,下面以单位建筑面积造价指标法阐述编制项目投资估算的程序。

投资估算文件组成:封面、编制说明及投资估算表。

投资估算费用都在整个投资估算表里面体现,投资估算从费用组成应包括该项目从筹建、设计、施工直至竣工验收以及试车投产所需的全部费用。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投资估算两部分。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费用性质划分,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占整个投资估算比重较大。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根据项目的性质、专业划分项目各名称细项,某体育馆主要划分为土石方工程、基础及支护工程、主体土建工程、金属屋面及玻璃幕墙工程、钢结构工程、精装修工程、安装工程、体育配套设施等不同专业分项,每一分项再根据工程量乘以相应的单位建筑面积造价指标得出这一分项的估算额。该指标是结合已出图同类工程造价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的,它不是固定的,随物价上涨及技术进步不断进行修正。如有些项目本身相当复杂,没有或很少有已建的类似项目资料,在估算此类项目总投资时,就容易发生漏项、过高或过低地估计某些费用,影响估算准确性。单位建筑面积造价指标完整性和可靠程度对估算非常重要。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设备购置费是指为建设项目购置或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费用。设备购置费由设备原价、成套设备服务费及设备运杂费组成。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是指工程费用以外的,从项目筹建开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或交付使用的整个建设期间,为保证工程顺利完成和交付使用后能正常发挥效益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应计各项费用及标准:根据当地政府及行政部门颁布规定计算。

某体育馆建设工程其他费用各项名称及计费标准如下:

1.工程招标费:根据建设部计价格[2002] 1980号文的规定,按累进法计算;

2.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财政部[2002] 394号文计算;

3.工程建设监理费:根据发改价格[2007] 670号文的规定计算;

4.勘察设计费:根据建设部计价格[2002] 10号文的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规定计算;

5.施工图技术审查费:根据粤价函[2004] 393号文的规定计算;

6.竣工图编制费、施工图预算编制费:根据建设部计价格[2002] 10号文的规定计算;

7.白蚁防治费:根据粤价[2002]370号文;

8.环评费:根据计价格[2002] 125号文的规定计算;

9.前期咨询费用:根据国家计委[1999] 1283号文的规定计算;

10.高可靠性供电费:粤价[2004]72号;

11.工程保险费:按第一部分费用0.3%计算。

四.预备费

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

(1) 基本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是指在投资估算中难以预料的工程费用。内容包括:

① 在批准的建设投资范围内,在进行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所增加的工程费用(如设计变更,局部处理等)。

② 一般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预防自然灾害所采取的措施费用。

③ 竣工验收时为鉴定工程质量对隐蔽工程进行必要开挖和修复的费用。

某体育馆工程基本预备费计算方法:按照“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即第一部分费用与第二部分费用总值)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即第三部分费用总值)总和,乘以预备费率8%进行计算。

预备费率根据工程项目建设时间长短可按8%-10%计取。

(2) 价差预备费

价差预备费是指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或概算编制期至竣工)由于政策、价格等因素变化引起工程造价变化的预测预留费用。此费用属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应在总预备费用中单独列出。

某体育馆工程依据国家计委计投资[1999]1340号文的规定,涨价预备费按零计算。

五.建设期贷款利息

建设期贷款利息是指建设项目贷款在建设期内发生并应计入固定资产的贷款利息等财务费用。

某体育馆项目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所以不计算建设期利息。

六.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是指国家为贯彻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而征收的投资方向调整税金。某体育馆执行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计委《关于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通知》(财税字[1999]299号文件)文件的规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

总结:

由于投资估算所处方案决策阶段,没有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的资料详细,投资估算的误差率在所难免,通过编制某体育馆投资估算,本人总结了降低投资估算误差率的几点措施:

1.认真搜集、整理和积累各种建设项目的造价资料。工程造价资料积累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收集,还必须进行加工和整理,使资料具有真实性、合理性。资料的收集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而应立足于竣工决算,并将竣工决算与概、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使其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2.灵活运用工程造价资料和技术经济指标,切忌生搬硬套。选择使用技术经济指标,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期的物价及其变动因素、项目所在地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经济方面的因素,技术经济指标必须适用于同一类型的建筑项目。

3.应留有足够的预备费。所谓“足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依据估算人掌握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分析选定一个合适的系数。一般来说,建设工期长、工程简单或是国内的成熟项目,预备费可以取低一些的比例。建设工期长、工程复杂,新技术的项目,预备费费率可以取高些。

参考文献:

王雪青.工程估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第4篇

Abstract: The blue Economic Zone strategy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handong Peninsula. Qingdao, as the leading city of the blue economic zone strategy, should take it as the main task of the current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analysis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analysis, capital stock data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But many related data loss is the biggest difficulty to estimate the capital stock of Qingdao.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index, and add the missing data of the related variables, to estimate the capital stock of Qingdao city, and in the end make empirical test with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stimated data.

关键词: 蓝色经济战略;青岛市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数据补充

Key words: blue economic zone strategy;qingdao capital stock;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data supplement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12-03

1 研究的背景

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数据的计量是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或经济增长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蓝色经济战略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当今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要为蓝色经济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适合的创新路径,就要充分了解蓝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青岛市作为蓝色经济区的领头城市,其经济发展对蓝色经济区和整个山东省都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分析青岛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估算青岛市的资本存量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步骤。估计青岛市资本存量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到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目前仍没有青岛市资本存量估算的相关成果,本文就将借鉴相关的资本存量估算方法,对青岛市的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2 估算方法

估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它现在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本文测算青岛市资本存量就采用此种方法。其基本公式为:

Kt=Kt-1(1-δt)+It/Pt

其中,Kt和Kt-1分别为第t年和第t-1年资本存量,It为第t年以当年价格计价的投资额,Pt表示第t年的价格指数,δt为第t年经济折旧率(或重置率)。

永续存盘法测算本期资本存量等于上一期资本存量扣除折旧加上本期实际投资。因此,用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需要确定四个变量:基期资本存量、历年投资流量指标的选取、价格指数的选取或构造、折旧率。由于青岛市的相关数据获得渠道有限,综合考虑到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能性与连续性,本文将对青岛市1990-2010年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3 变量的选取和缺失数据的补充

3.1 投资流量指标的选取 对于投资流量指标的选取,不同学者有所不同。张军(2003)采用生产性积累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何枫(2003)、杨飞虎(2010)在分析中国1952-2008年的资本存量时采用的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张军(2004)、刘永呈(2006)计算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时采用的也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不包括存货的投资流量,其与经济学研究中通常所指的投资含义一致,很多学者也都是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资本投入I的合理指标。因此,本文采用青岛市每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作为衡量当年投资的指标。

在《青岛统计年鉴》上只能查到青岛市1999年以后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缺乏1990-1998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因此,要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张军(2004)在补充江西省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时依据江西省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1979~2000年内较好的回归拟合关系,利用所得的关系式和基本建设投资数值来估算1952~1977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刘永呈(2006)在估算广东省1996~2003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时,则利用该省固定资本形成速度与固定资本形成指数在1978~1995内有较好的回归拟合关系式来估算。由此可见,多数学者都是利用两个变量已知数据之间存在的强相关性来补充缺失的数据。

在对青岛市固定投资额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固定资本形成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明显的线性关系。首先截取青岛市1999~2011年固定资本形成与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得到回归方程Y= 1.15397X,t检验值为62.52608,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达分别达到0.9983和0.990328,说明系数和方程都比较显著,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估算固定资本形成额是合理的。因此本文利用回归得到的方程和1990~1998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来补充青岛市1990~1998年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数据。

3.2 价格指数的选取 价格指数的选取有两个比较可行的指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一是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由于在上文中投资流量指标选取的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因此,本文的价格指数指标选取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青岛统计年鉴》中,只有2004-2010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因此,要对1990-2003年的青岛市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数据进行补充。

很多学者用相关指数来代替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宋海岩等(2003)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来代替;张军和章元(2003) 则直接采用上海市的这一指数作为全国的相应指数;赵志耕(2011)则通过拟合1978~2009年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减指数与GDP平减指数的关系来估算2005~2009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减指数。对现有的数据分析发现,全国和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因此,本文青岛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全国的数据来代替。

3.3 折旧率的确定 对于折旧率的确定,因为重置率或折旧率的确定非常的复杂,目前还没法获取公认的重置率或折旧率,只能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方法来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因此只能根据经验设定合理的折旧率。

很多学者对折旧率的设定都有所不同。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对全国各省都假定了10%的折旧率;张军(2004)计算了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为9.6%;薛占栋(2011)认为深圳1978~1992年的折旧率是5%,1993年以后的设定为9.6%才是合理的。因为各个省市资本的实际使用情况不同,经济增长较快的省市必然会比增长较慢的省市使用资本更快,导致折旧更多,因此,综合考虑,本文设定青岛市折旧率为9.6%。

4 青岛市历年资本存量的估算

4.1 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 上文确定了三个主要指标并取得数据后,下面就需要估算基期的资本存量。对基期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有很多,帕金斯(1989)提出“1953年中国资本—国民收入之比为3”的假设为基础进行估算的资本产出比法;张军(2004)采用某一时期的投资额除以10%作为该时期的资本存量;还有国际上经常会用到的方法:K0=I0/(g+δ),其中,g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δ是综合折旧率。为了更加准确,本文采用第三种方法,估算出青岛市1990年的基期资本存量为107.46亿元。

4.2 历年资本存量的估计 在确定了青岛市1990年基期资本存量、每年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1990年为基期)、每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当年价)、平均折旧率等各项数值后,利用永续盘存法公式求得1990~2011年的青岛市资本存量数据,如表1所示。

5 对估算数据的检验

5.1 资本产出比率 在上文中已经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了青岛市1990-2011年的资本存量,下面将来验证估算结果的合理性,首先检验根据测算数据计算得出的资本—产出比率(K/Y)。

资本—产出比反映了资本的产出效率,它在资本与产出的增长率相同时会保持稳定,而当两者增长不同步时则会出现波动,青岛市资本—产出比率数据变动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1990-2011年间,青岛市的资本—产出比的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说明在此期间青岛市的经济增长是持续加快的,并且资本对青岛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是持续加强的。

1990-2011年间所计算的青岛市资本—产出比率都在2.0以下,这与张军(2003)等估算的全国资本—产出比率相比,总体趋势差不多,但是数据有些偏小。这可能与本文所选取的基期有关。大多数学者估算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时都选取1952年或1978年为基期,但是本文由于青岛市相关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只好选取1990年为基期,对数据的估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2 经验性检验 由于很难找到近期年份的全国和其他省市的资本存量数据与估算的青岛市资本存量数据进行比较,下面本文就进一步用经验性标准来检验其合理性。因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已经在经济界达成共识,表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则根据技术的资本存量得到的回归结果的趋势项应该比较显著,表明存在着技术进步,否则,估算的资本存量数据就不是合理的。

假设青岛市的生产函数模型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且规模报酬不变,则其技术进步就服从指数增长:

In(Yt/Lt)=InA+In(Kt/Lt)+γ*t

经济产出指标用以199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的数据表示,劳动力投入指标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来表示,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可以估计出资本产出弹性和技术进步率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拟合较好,趋势项系数都较为显著,说明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存在技术进步。根据上文对估算数据的检验结果,可以断定上文估算的青岛市1990—2011年资本存量数据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2]曹吉云.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

[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4]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5).

[5]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第5篇

关键词:项目;投资;估算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投资估算的定义

投资估算是指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依据现有的资料和一定的方法,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额(包括工程造价和流动资金)进行的估计。投资估算总额是指从筹建、施工直至建成投产的合部建设费用,其包括的内容应视项目的性质和范围而定。

二、投资估算的作用

1.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项目投资的基础。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从经济上判断项目是否应列入投资计划。

2.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正确评价建设项目投资合理性,分析投资效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当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之后,其投资估算额就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不得随意突破。

3.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它为设计提供了经济依据和投资限额,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投资估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限额设计的依据,用以对各设计专业实行投资切块分配,作为控制和指导设计的尺度或标准。

4.项目投资估算是进行工程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

5.项目投资估算可作为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建设单位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筹措向银行申请贷款。

三、投资估算原则

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估算质量如何,将决定着项目能否纳入投资建设计划。因此,在编制投资估算时应符合下列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能弄虚作假。

3.合理利用资源,效益最高的原则,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用有限经费,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需要。

4.尽量做到快,准的原则。

一般投资估算误差都比较大。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加强研究,积累的资料,尽量做到又快,又准拿出项目的投资估算。

5.适应高科技发展的原则。

从编制投资估算角度出发,在资料收集,信息储存,处理,使用以及编制方法选择和编制过程应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

四、投资估算方法

在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中,通常把其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构置费用、其他费用以及预备费中的基本预备费部分,合称为静态投资部分(有些书中也称其为概算投资,而将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以及预备费中的涨价预备费部分,合称为动态投资部分。下面分别讲述各类投资的估算方法。

1.静态投资部分估算

静态投资部分估算是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基础,应全面进行分析,既要避免少算漏项,又要防止高估冒算。由于不同的研究阶段所具有的条件和掌握的资料不同,估算的方法和准确程度也不相同。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生产能力指数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已建成的、性质类似的工程或装置的实际投资额和生产能力之比,按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推算出拟建项目的投资。一般说来,生产能力增加一倍,投资不会也增加一倍,往往是小于l的倍数。根据行业的不同,可以找到这种指数关系。

按设备费用的推算法这种方法是以拟建项目或装置的设备购置费为基数,根据已建成的同类项目或装置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及其他费用占设备购置费的百分比推算出整个工程的投资费用。

造价指标估算法对于建筑工程,可以按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的造价指标来估算投资。也可以再细分每平方米的土建工程、水电工程、暖气通风和室内装饰工程的造价,汇总出建筑工程的造价,另外再估算其他费用及预备费,即可求得投资额。

采用这种方法时,一方面要注意,若套用的指标与具体工程之间的标准或条件有差异时应加以必要的局部换算或调整;另一方面要注意,使用的指标单位应密切结合每个单位工程的特点,能正确地反映出其设计参数,切勿盲目地、单纯地套用一种单位指标。

2.动态投资部分的估算

动态投资部分主要包括建设期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三部分内容,如果是涉外项目,还应该计算汇率的影响。动态投资不得作为各种取费的基数。

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对于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即价差预备费的估算,可按国家或部门(行业)的具体规定执行。

建设期利息对建设期利息进行估算时,应按借款条件的不同分别计算,对国内外借款,无论实际按年、季、月计息,均可简化为按年计息,即将名义年利率按计息时间折算成有效年利率。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开征目的在于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对投资方向调节税进行估算时,计税基数是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数。按不同的单位工程投资额乘以相应的税率,求出建设期内每年应交纳的投资方向调节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方向调节税,详见本章第二节。

3.流动资金的估算

这里指的流动资金是指项目建成投产后,为保证正常生产所必须的周转资金。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扩大指标估算法一般可参照同类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以及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比率来确定。譬如:百货、零售商店、流动资金可按年销售收入的10%。15%估算:机械制造项目可按年经营成本的15%。20%考虑:钢铁联合企业可按固定资产投资的8%。10%估算等。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第6篇

摘要:资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资产评估中十分重要,其重要性尤其体现在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上。本文就新会计准则在评估长期资产价值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评估价值;货币时间价值;资产评估方法;长期资产价值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 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 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 Rate)和复利(compound 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第7篇

关键词:评估价值;货币时间价值;资产评估方法;长期资产价值

一、评估价值与货币的时间价值 中国

评估价值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法定程度,应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定估算,以货币为单位而核定的资产现时价格。它与资产的原值、净值不同,也与资产的市场价格不同,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运用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被评估资产的现时价值所作的一种评定估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推理性。如对某一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时,需根据该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环境,对该企业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推算,再依照一定的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又如用市场法评估某一资产时,在市场上寻求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推算这些异同因素对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该资产的评估值。2.变现性。资产都具有变现的能力和特性,但在市场条件下,变现方法不同。其变现价格也不同,相同资产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因评估目的不同,其评估价值也不同。3.时空性。所谓时空性是指评估价值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这要从资产本身或市场条件受时空因素的影响来考虑。由于时间变迁,所处地区不同,市场环境不同,资产在获利能力、市场价格上也不同,在用市场法进行评估时,时空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由于这一特性,评估时要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亦有时效性。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时间价值原理正确的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时间的换算关系。货币时间价值理论是资产评估中计算资产现行市价的重要理论,其基本思想对资产评估结果有重要影响。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存放在银行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比原来多出一些的货币,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叫资金的时间价值(thetimevalueofcapital)。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货币在银行的存放可以带来利息。又如,将资金运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将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等等。这种由于资金运用实现的利息、利润或投资收益就表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金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不断周转使用,时间价值不断增加。由于货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时间价值,所以同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今天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等值的(前者大于后者),在进行价值对比时,必须将不同时间的资金折算为同一时间后才能进行大小的比较。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现值和终值两个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价值。现值(present value)是指资金现在的价值,又称本金。终值(finai value)是指资金经过若干时期后包括本金和时间价值在内的未来价值,又称本利和。进行现值和终值的换算,有单利(single rate)和复利(compound rate)两种方法,因此有单利终值与单利现值、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之称。复利就是不仅本金要计算利息,本金所生的利息在下期也要加入本金一起计算利息,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复利终(finalvalueofcompoundrate)是指一定数量的本金在一定的利率下按照复利的方法计算出的若干时期以后的本金与利息之和。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对选择资产评估方法的启示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资产评估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产评估范畴中。其中收益法最能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

众所周知,一宗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为持有人带来收益。如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无形资产等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为企业带来收益。资产持有人总是希望自已持有的资产能够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较强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收益性一般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平均收益率越高,资产的收益性越好;流动性通常用资产变现的速度与变现中的损失大小来衡量,变现速度越快且变现中的损失越小,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安全性则用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来衡量,可能性越小,资产的安全性就越高。当流动性和安全性既定时,资产的价值将主要取决于其收益率的高低。按照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获得不同时点上的相同数量的收益,其价值是不同的。这一基本思想告诉我们,如果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就必须首先将不同时点上的一系列收益分别进行折现处理,然后再加总,而不能将资产创造的收益流简单相加。总之,凡是采用收益现值法对不同资产进行评估,都必然要涉及货币收益的时间价值问题,因此都应该按照上述折现原理对资产为其持有人带来的收益流进行折现,折现后的价值就是被评估资产的现行市价。由于长期资产时效性较长,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最能体现其真实价值。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长期资产的评估中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使得资产确认的可靠程度和相关性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长期投资评估中的应用

新准则中规定确定持有到期投资初始成本时,就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按实际利率进行持有到期投资资产的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及投资收益的确认。这种按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投资收益,充分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因为,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比如购买企业长期债券)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是按票面利率计算的每期的利息和到期的本金,按照前述资产价值的确定原则,这些现金流入量的贴现之和应该等于企业投资该项资产的初始成本(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费用之和),这也是企业利用收益法评估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财务的观点考虑,企业持有到期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来的实际利率,并确定投资的收益体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融资租赁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转贴于中国

新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确定的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如果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认为现在所取得的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每期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和,而不是日后不同时点还本付息金额之和(最低租赁付款额)。这样处理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的价值,如果目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付款额的现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就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评估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价值中的应用 中国

接受捐赠方确定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则按凭证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此时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如果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证,可利用市场化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活跃市场估计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该项资产的评估价值,此时也不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应采用收益法按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评估价值并据以入账,此时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盘盈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评估确定与此类似,即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同类或类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

(四)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折旧的形式逐期转化为成本或费用的,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和固定资产的预计残值三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三个因素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可靠性。前面讨论了在固定资产初始价值中如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如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残值确定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1.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现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从会计处理方法本身看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但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允许企业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这样使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前期多提折旧额而后期少提折旧额。虽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总和扣除残值都等于固定的初始成本,但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周定资产每期的折旧额是现金的流入量,企业如果采用加速折旧法前期流人的现金流量大于同期按直线折旧法确定的折旧额现金流量,那么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额所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大于直线折旧法现金流入量的总现值。所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会计处理从财务的角度分析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的作用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

2.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一种将货币时间价值直接应用到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的方法原理:由于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是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因此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额的现值之和应等于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所以可以将每期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看作年金,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残值的现值=各年折旧额现值之和”确定每年计提的折旧额。较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更能直接体现货币时间价值,使得折旧额能真正起到补充固定资产价值的作用。

由此可见,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有一定区别。

3.预计净残值的确定所体现的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折旧额的影响因素之一,关系到每期折旧额。新会计准则规定: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这一定义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

在长期资产评估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一方面能使得资产评估价值更能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后进行贴现所计算的资产价值一般低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所计算的资产价值。所以也符合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任华,王玉萍,张弘,浅谈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02)

[2]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33)

[3]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4]夏萍,小议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6)

[5]程明,货币时间价值在理财投资中的作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