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合集7篇)

时间:2023-08-23 16:34:44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62-02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主要生产资料,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其安全性及完整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较大,其余额的真实与否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也很大,并且其相关费用也是决定净利润的重要因素,所以搞好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按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账,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时间、规格、型号等。同时由企业的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负责保管,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由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账核对。但是,有些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一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二是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三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2.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造成企业利润反映不真实。有的企业购置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的资金渠道列支,而故意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冲减当期利润;有的长期挂往来账;任意多提、少提或不提折旧,折旧成了某些企业调节利润的调节器。

3.固定资产产权不明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中涉及产权问题的项目主要表现是房屋和土地。由于历史上国有企业用地多采用财政划拨形式,企业的一些房地产项目存在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证照不全,产权不清的现象,这些房地产长期归企业使用,虽然不存在第三方对其产权进行要求,但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这些房地产应该补办相关证照,补办证照往往需要一笔不小的税费支出,加重企业负担。因此企业不愿意主动补办相关证照。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按新会计制度规定,无产权的固定资产不得入账,随之就产生了由于证照不全而未纳入账内管理的房屋和土地,它们的出租收入及变卖收入也游离于账外,形成企业的账外账,最终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4.固定资产维护得不到及时保证。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维护不及时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当生产任务紧张时,企业就会尽最大努力生产,延长设备的连续作业时间,甚至不按操作规程操作,致使机器设备超负荷工作,又不能及时保养维护,从而导致企业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缩短,不能达到其财务的折旧年限,形成了账实不符。

5.闲置固定资产大量存在。中国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建扩建或者工艺调整过程中,导致众多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没有及时对损坏无法修复资产或闲置资产进行规划再利用或者清理以回收资金,形成长期闲置现象。

二、国有企业加强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确认入账。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规范对每一笔固定资产予以确认,避免想当然、随意性。新增固定资产必须经资产管理员签字确认后,财务部门方可办理报销手续,否则一律不予受理。这就要求采购人员提供该项固定资产符合规范的手续资料。固定资产管理员应按账卡要求记录各项有关数据;资料不全、不清、不懂之处,应主动咨询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固定资产管理员不可能行行通、门门精,需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记账进行检查纠错。该项程序应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下转210页)

(上接162页)

2.加强账外固定资产控制管理。严格实行职务分离制度,固定资产及原材料、燃料使用单位只能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提出购买请求,不得自行采购;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已核准的申购计划具体承办采购业务。企业对某些擅自截留收入,违规处置公有资产的人员,及时地进行查处。企业会计人员要严格执行费用报销制度,认真履行国家和企业赋予的会计监督职责。

3.改善固定资产清查方法。若想提高固定资产清查的效果,应该将现行的清查方法改为互查为主的方法。即由上一级的管理部门从各企业抽调专门的资产清查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在企业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进驻企业进行清查,真正做到见物清点。同时,责成企业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共同参与资产清查,对于资产拆分、打包资产等情况,随时了解,以便准确核查资产。对最后的资产清查结果再填表上报,这样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盘点的数量真实可靠。

4.加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完工审计。作为资产购建审批的对应环节,完工审计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成立专门小组召集有丰富经验的审计、财务等专业人员来担任审计人员。采取追索调查方法,调查这些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形成固定资产的可能,可能形成哪一类,多大价值的固定资产,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然后根据这些线索或者可疑票据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工程项目工地的职工、课题组人员及销售商等,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查出账外资产。

5.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为防止资产清查的前清后乱和切实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应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通过资产清查,获取资产管理的原始数据,这是建立资产动态监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打包资产进行设备明细拆分,在资产信息系统中予以完善,不仅有利于下次的资产清查,对以后的资产维修时设备更换、价值更新都可以提供有力依据。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还可以提高资产利用率,通过调用系统信息,实现内部调拨、修旧利废等。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资产管理成本。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是资源浪费,高校固定资产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有明显的区别,高校固定资产一般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所以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使用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现阶段,因为很多高校都进行二级财务核算,这就造成了高校内部各个院系盲目的购置固定资产,不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购置一些使用价值不高但非常昂贵的固定资产,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是账实不符的问题,固定资产的数据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存放地点、使用人等项目随时都可能变化,因此必须及时更新。但因为大多数高校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盘存清查,资产数据无法第一时间更新,同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高校财务部门之间沟通存在障碍,并未定期核对账务,从而产生了很多“糊涂账”;最后是管理问题,大多数高校依旧使用的单机管理软件,这些管理软件在多级分散管理模式下已经明显的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落后,管理软件的不稳定等因素都导致了高校固定资产无法很好的保值增值。

二、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途径

1.做好采购验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可行性研究与调查分析,避免出现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避免购置一些价值不高、无法保值的固定资产。高校方面应该建立固定资产集中采购与招标管理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招标、采购的整个流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管,确保采购资产的质量,避免资金的浪费,保证固定资产质量与采购资金之间的平衡。另外还应做好验收管理,确保采购回的固定资产符合质量标准,坚决防止暗箱操作或腐败问题的发生。

2.完善核算方法

其一应该引入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从采购、使用、报废整个流程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因此我们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应引入权责发生制;其二是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无论使用与否,其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损耗,自身价值也会逐渐降低,为了客观的反映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建立与高校资金循环相符合的补偿机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形态管理相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应该进行投入与产出的计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来考虑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

3.加强计划管理

一方面是实施经费预算指标控制,高校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工作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固定资产的存量情况,科学的制定购置预算,做好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可行性分析,确保实现统一管理,避免固定资产闲置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固定资产统筹管理调度,合理使用目前已有的固定资产资源,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率。要努力打破高校内各院系、各部门、各专业的限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教学教研任务,将相近的实验室做好分类、重组,建成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最终实现资源贡献,也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贵重的实验教学设备以及实验室,应该尽可能减少其空闲时间,让其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4.盘活存量资产

要切实转变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由各个部门所分散占用的局面,集中统一进行安排,避免固定资产的空置率,充分发挥出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断优化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全校固定资产的共享,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另一方面要坚持做好日常清查。为了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应该定期对所有的固定资产展开清查工作,每一年要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重点清查固定资产帐表、账物是否相符,账目是否规范。同时还要做好固定资产审计监督工作,高校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直接影响着其自身价值的发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所以只有同时做好固定资产的审计工作才能保证其保值增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应该和高校的改革同步进行,尽快的寻找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构建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第3篇

首先是资源浪费,高校固定资产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有明显的区别,高校固定资产一般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所以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使用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现阶段,因为很多高校都进行二级财务核算,这就造成了高校内部各个院系盲目的购置固定资产,不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购置一些使用价值不高但非常昂贵的固定资产,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是账实不符的问题,固定资产的数据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存放地点、使用人等项目随时都可能变化,因此必须及时更新。但因为大多数高校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盘存清查,资产数据无法第一时间更新,同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高校财务部门之间沟通存在障碍,并未定期核对账务,从而产生了很多“糊涂账”;最后是管理问题,大多数高校依旧使用的单机管理软件,这些管理软件在多级分散管理模式下已经明显的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落后,管理软件的不稳定等因素都导致了高校固定资产无法很好的保值增值。

二、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途径

1.做好采购验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可行性研究与调查分析,避免出现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避免购置一些价值不高、无法保值的固定资产。高校方面应该建立固定资产集中采购与招标管理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招标、采购的整个流程实施全方位的监管,确保采购资产的质量,避免资金的浪费,保证固定资产质量与采购资金之间的平衡。另外还应做好验收管理,确保采购回的固定资产符合质量标准,坚决防止暗箱操作或腐败问题的发生。

2.完善核算方法

其一应该引入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从采购、使用、报废整个流程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因此我们在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应引入权责发生制;其二是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无论使用与否,其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损耗,自身价值也会逐渐降低,为了客观的反映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建立与高校资金循环相符合的补偿机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形态管理相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应该进行投入与产出的计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能够按照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来考虑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从而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

3.加强计划管理

一方面是实施经费预算指标控制,高校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工作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固定资产的存量情况,科学的制定购置预算,做好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可行性分析,确保实现统一管理,避免固定资产闲置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固定资产统筹管理调度,合理使用目前已有的固定资产资源,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率。要努力打破高校内各院系、各部门、各专业的限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教学教研任务,将相近的实验室做好分类、重组,建成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实验室,最终实现资源贡献,也别是对于一些比较贵重的实验教学设备以及实验室,应该尽可能减少其空闲时间,让其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4.盘活存量资产

要切实转变现阶段高校固定资产由各个部门所分散占用的局面,集中统一进行安排,避免固定资产的空置率,充分发挥出高校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断优化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全校固定资产的共享,确保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另一方面要坚持做好日常清查。为了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应该定期对所有的固定资产展开清查工作,每一年要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重点清查固定资产帐表、账物是否相符,账目是否规范。同时还要做好固定资产审计监督工作,高校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直接影响着其自身价值的发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所以只有同时做好固定资产的审计工作才能保证其保值增值。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保值增值;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46-02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含义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那些使用期限超过一定年限、单位价值在一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尽管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管理惯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因此,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不仅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总体目标的实现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资产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正常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能占到企业总资产的90%以上。因此,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物质保障。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非赢利组织形式之一,在核算上纳入预算会计进行管理,与企业相比其核算有其自身的特征。目前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问题。通常来说,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求账实相符。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正确,还要求其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核对相符。这样就要求定期(一般为一年)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许多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原因、部门之间的分工原因以及审计压力小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2.固定资产的定期清理报废存在问题。首先,固定资产的报废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作为非赢利组织的特殊性,其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行政审批程序,这影响着固定资产报废的及时性。其次,内部职工对固定资产的“国有”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与“私有”相对应,这种理解仅仅树立了职工不“挪用、盗用”国有资产的意识,但是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及国有资产的账实相符问题缺乏认识,这就影响了固定资产报废与销账的同步性。最后,由于现在的离任审计将固定资产价值增量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报废资产的及时性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较长,跨任期使用现象比比皆是,同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即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在逐渐降低的时候其账面价值却保持不变,这样在固定资产达到可报废状态时,后任领导就不可避免地承接前任领导任期内购置的固定资产而减少责任。

3.固定资产的入账单位不够统一。固定资产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物、车辆等价值大、一般单件购进的资产,还包括批量购进的资产,比如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等。在签订此类物品的购销合同时商家往往对其总价进行控制,并不是针对某一个桌子或者椅子进行定价,因此,在入账时存在对同一批次采购的固定资产打捆入账的现象。就办公家具来说,其核算单位先后采用批、延米、张、套等,因此,多年下来难以对固定资产的实物具体数量进行核查,也就无法有效地对固定资产实行监管。

4.固定资产存在使用效率问题。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往往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这种行政隶属关系要求事业单位要接受上级部门的任务委派。当其在接受任务时,往往也伴随着(比如科研项目)调拨引起的资产的大量增加,但是在任务结束后,这些因特殊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骤然降低,通常只有部分还继续使用,其余的固定资产却进入闲置状态。

5.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事业单位的所有物品、钱财均是事业单位的资产,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存在形式的差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于购买时一次摊销。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假象:货币资产比实物资产更加重要。因此,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慢慢被忽视了,如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有效使用等等,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

6.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新的《会计法》突出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又要求法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因此,法人已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开始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的思想难以变成现实。

三、加强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对策研究

1.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但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执行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监管,通过下属事业单位上报数据对预算资金合理、高效分配,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同时,希望财政部门能够尽快出台适应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披露水平。此外,因科技进步导致原先固定资产界定范围内的相应产品价值降低,再无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资产部分,应尽快建立落实事业单位其他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实物资产管理系、财务核算体系等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以有效地克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引入谨慎性原则,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以及占有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情况。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二级会计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单独列示,并应增列“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在扣除累计折旧后的余值;增列“固定资产净额”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实际价值。

3.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真正反映自行建造取得固定资产的行为。作为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除外购形成外,也经常发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利用财政基本建设拨款、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工程。对基本建设工程形成的实际成本支出也应作为单位资金支出做出相应会计处理,并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

4.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发生盘盈、盘亏,出售、报废和毁损,通过增设“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溢的情况,并认真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

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调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加强事后监控。使用财政性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应当列入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经财政部门固定审核后,通过政府采购或者由财政部门从闲置资产中调剂解决。同时,财政部门应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保值增值情况进行检查,将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6.加强财务监管,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1)在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设备和网络系统,根据要求建立单位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行资产管理计算机化,实现资产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及时、准确、全面、高效、科学地记录和反映单位资产及其变动状况,为预算编制提供参考数据,实现对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2)单位会计人员应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把握好采购、登记、使用、报废等关口,对资产的日常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做到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参考文献:

[1] 隋玉明,王雪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2] 隋玉明,王雪玲.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

[3] 隋玉明,王雪玲.我国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第5篇

关键词: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保值增值;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55-02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

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做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有些只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定义,也有从固定资产的对象出发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义,例如郝净、高卉在《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以固定资产为对象,面向资产增加、变动、减少全寿命周期,以保证既有资产安 全、完整。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更主要的是一种过程,因此在本文中,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1]。其具有以下特点:长期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广泛性。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多样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固定资产是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正常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都能占到该企业总资产的90%以上,因此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物质保障 [2]。

二、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核算脱节,账实存在差异。(1)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资产管理出现脱节现象。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制约关系不清楚,有问题互相推诿。购置资产时由于单据传递的不及时,导致实物管理部门账卡与财务部门台账不一致 [3]。(2)资产来源复杂,在资产购置上有集团控股公司购置、有下属二级单位购置、有集团控股公司内部互相调拨、有新建项目投入,尤其是新建项目所形成的资产,由于前期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沟通的较少,形成了资产台账的不准确性。(3)职能部门负责人、业务管理人员及资产使用者变动频繁,而资产移交工作未同时跟上,对存在问题资产的责任互相推诿。部分基层领导主观上对资产清理不够重视,而资产清理工作既费时又费力,往往不够彻底,导致人走后而接管人员对资产的来龙去脉不清楚。(4)在资产管理上缺乏主人翁责任感,认为资产是国家的、是集体的,与个人和我的小集体关系不大,出现对资产不爱惜,听说或发现有损资产的行为不关心而听之任之 [4]。(5)资产的计量不够准确。由于历史原因,对房屋和建筑物有的未办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在面积的登记上不准确,也有过去有房产证而是按优惠政策计算,楼道走廊未计面积,造成登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

2.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完善。一项固定资产从采购进来,调拨使用,再到最后的报废,一般都要经过一套规范环节才能正式退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我单位对固定资产采购、调拨、使用等环节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却往往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对一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去向,残值收入,管理部门无法提供上述事项的完备资料。不少人认为,报废的固定资产其价值已在使用中消耗,本身已无多大价值,不是管理的重点。但在我们这样的大企业中,投资、技改项目多,导致大量的固定资产一次报废,其残值收入金额较大。废旧物资的市场不像产成品市场那样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其销售价格没有一个客观的参考标准。很多废旧物资的购买单位都为个体私营的物资回收公司,再加上此环节的内部控制薄弱,缺少相关的相互牵制制度,很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3.编码不统一,导致固定资产实物与账务难以核对固定资产在购入时,管理部门为了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往往有一套固定资产的编码,而财务部门为了便于账务处理也有一套自己的编码。两个部门的编码又往往有各自不同的标准。由于两个部门间编码不同,在实物管理部门的台账上要查找一项财务账上的资产只能通过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来查找。在一般的小企业中,资产相对较少可能查找不会很困难,但在拥有几十亿固定资产的大型企业中,由于资产品种繁多,查找起来却犹如大海捞针 [5]。

三、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研究

1.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关键。设计选型时既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因素,又要考虑到厂情。尽量同原有的设备系列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后续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传统的设备一生管理中,由于各环节都是以行政单位为界,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的现象,有时候设备刚投运,就出现改善、改造情况,既影响生产又增加了投资,因此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2.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监督和增强约束机制,就是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为此,建立了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以状态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各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6] 。

3.控制设备运行风险,增加经济效益。设备风险控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以下几方面:(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企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措施。(2)冗余储备。冗余储备是指备用设备或备用计划的准备。当原有设备等失效时,这些备用措施就可立即起作用 [7]。(3)风险分散。风险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分离是将某事物或作业程序区分成好几个部分。(4)风险转嫁。风险转嫁的途径有两个:一个为通过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另一个为通过非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常见的形态有四种;买卖契约、出租契约、外包契约、辩护(或免贵)协议。将运行阶段的设备管理工作通过外包契约转嫁给承包人就是风险转嫁的一种形式。(5)风险自留。即企业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如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对一些风险制定风险发生时的应急计划,或当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大局时而将损失列为企业的一种费用。

四、加强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应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导致管理链条的松动,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在建章立制上狠下工夫,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钱物分管的原则,也符合内控管理需要,固定资产要有专门的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调配、报损,一切资产的进出都要通过实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需有实物管理部门出据的手续才能付款和登记台账。二者的分工是: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账和卡片账。而实物保管部门根据“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领导人和责任人[8] 。 统一固定资产编码。对一个单位而言,每项固定资产需要这样一个统一标准的编号。当一项固定资产购进时,就需要根据它的基本信息给它编号,这个编号要包含一定的信息,如原值、结构、购进时间、型号等。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将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贯穿于日常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每年至少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理,对需要修理的要及时进行修理,达到报废年限的,或者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实际上已损坏无法修复的要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及时消账。做到账实、账卡完全相符。使资产管理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进。固定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储备。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是为了企业的生产,更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瞬息万变,也要求我们义无反顾地去创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姜伯昊.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郝净,高卉,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8).

[3]钱建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浅议[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9).

[4]王顶柱.预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4,(9).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第6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增值保值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

1.购建固定资产形成的实际成本直接列入当期支出或专用基金等科目。其原始价值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反映,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

2.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

3.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事业单位以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项目的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规程进行会计核算,工程的支出不作成本支出核算,只在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4.不反映盘亏、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净值。减少的固定资产按原始价值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此过程中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的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净值不反映。

5.不反映对外转出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与评估确认价值之间的差额。

6.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金未付清之前,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的金额不一致。固定基金作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在此无法得以充分体现。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及各个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导致了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审批不严格;而各个事业单位所占用的固定资产资源与其工作范围和职责不协调,也是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固定资产闲置问题。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主要靠财政拨款,各单位往往只从本部门需要出发,很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论证。而财政部门往往只注重经费的预算安排,而对已形成的实物性资产如何做到管理和调剂,使固定资产物尽其用等方面考虑得不充分,导致某些部门随意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普遍,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浪费现象严重。

3.固定资产使用问题。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验收制度不严谨,出现购非所需后无法追溯责任。登记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管理困难。定期盘点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定期维护检修制度执行困难,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索赔制度执行不力,资产损毁、盘亏后,难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4.资产处置不规范。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更是有个别事业单位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5.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事业单位经济资源价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以真实的反映。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将全部支出列入当期支出,同时反映其原始价值,不计提折旧。这种规定使得账面上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无法体现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不能真实揭示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更无法为固定资产的转让或清理提供准确评估信息,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日常控制。有的单位对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入账或不及时入账,在管理上易形成。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值保值的对策研究

1.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其管理不但要事业单位内部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执行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督,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动态监管,通过下属事业单位上报数据对预算资金合理、高效分配,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同时,希望财政部门能够尽快出台适应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披露水平。此外,因科技进步导致原先固定资产界定范围内的相应产品价值降低,再无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资产部分,应尽快建立落实事业单位其他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实物资产管理系、财务核算体系等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克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引入谨慎性原则,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以及占有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情况。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二级会计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事业单位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单独列示,并应增列“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在扣除累资产在报告时点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实际价值。至此,可使得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净资产的情况,收支表能够反映真实结余的情况,真正体现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用真实的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

3.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真正反映自行建造取得固定资产的行为。作为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除外购形成外,也经常发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利用财政基本建设拨款、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工程,对基本建设工程形成的实际成本支出也应做为单位资金支出做出相应会计处理,并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

4.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发生盘盈、盈亏、出售、报废和毁损,通过增设“待处理财产损溢”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溢的情况,并认真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第7篇

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问题。在这两者的关系中,保值是基础,增值是目标。因此,从资产运行的过程看,固定资产保值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为补偿固定资产磨损价值而提取的折旧额。要能保证原有固走资产使用价值的更新,而不致于因为通货膨胀而发生贬值;其二是在固定资产运行过程中,从两个不同时点进行观察,其资产净值能维持原有的规模,而不发生资产流失和资不抵债。资产增值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从一定的时间区域来观察,某一时点的资产市场重估价值与报告期某一时点的资产按市场价格的重估价值相比较,在这两个不同时点上,按同一价格估价的资产值,若后者大干前者,即为资产价值的增值额。由此可见,考核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包涵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货膨胀条件下折旧额的计算问题;二是按市场价格对于资产价值的重新估算的问题;三是资产增值与增值率计算问题。在这里笔者仅就通货膨胀条件下,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谈谈资产的保值问题。

一、固定资产折旧额的核算原则

固定资产折旧额,是固定资产磨损价值货币表现,在一定时期内提取折旧的数额,取决于固定资产的规模与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这是传统会计核算折旧额时所遵循的原则。但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过快的条件下,计算折旧时,除了仍应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当考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因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提折旧基金,能够从使用价值上恢复原有规模。如1985年投资100万元,购买每辆载重吨位4吨的10辆载重汽车,寿命期为10年,提取折旧100万元,1995年这批汽车报废,由于物价上涨,再用这100万元折旧额就无法购买具有原使用价值的10辆载重汽车。因此,在新的条件下,折旧额应当要保证固定资产原有使用价值得以补偿,这是折旧额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同时,亦是资产保值应遵守的准则。

二、折旧额的核算方法

(一)固定资产磨损价值贬值的量变规律。

为了正确地核算折旧额,即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能抵补货币贬值的损失,在固定资产寿命期各个时间阶段上所计算的折旧额之和,能够满足从使用价值上恢复原有固定资产规模的需要,这首先就需要分析固定资产磨损价值贬值的量变规律。

固定资产是长期使用的物质资料,而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是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因而,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过程是:

购置建造一交付使用一报废一再购置建造。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建(购)置是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始点,报废是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终点。在寿命期中,固定资产每年在提取折旧后,其金额必要产生一个无形贬值量。这个贬值量的变化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Z代表固定资产原值;Z’代表货币贬值的损失量;Y代表年折旧额;L代表物价上涨率;l,2…n代表时序;n代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为了避免固定资产贬值的损失,在核算折;日时,应当把贬值(Z’)加到折旧额中,进入产品成本,待产品出售后,收回折旧以满足更新固定资产的需要。

(二)核算折旧的公式设想。

上面从递减折旧的观点,考察固定资产逐年递减的贬值量的变化规律的,但为了正确计算年折旧额,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问题,即一方面以整个固定资产原值为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可把逐年贬值量加到固定资产原值中去,使固定资产从其生命的始点到生命的终点,仍能保值。另一方面每年提取的折旧额,从第~年末开始,直至折旧终止为止亦逐年加进一个贬值额,并假定固定资产在报废时无残值,则可建立如下公式:

把上述方程作为如下整理,则:

整理后简得:

现仍以本文前面购买10辆汽车为例:

Z=100万元,n=10年

则该批汽车的年折旧额为:

计算结果,每年提取13.8909万元,在10年物价总水平上升87.186%的条件下,在10年后仍然能够购买载重量为4吨的10辆载重汽车。然而按传统的方法计算折旧,即100万元10年=10万元,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所计算的折旧总额,是无法按照原有固定资产使用价值规模更新全部固定资产,即无法保证固定资产保值的。

三、核算折旧额的几个具体问题

通过实例证明,笔者认为上面所设计并经过推导,论证所建立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计算折旧额的公式是科学的,但在应用公式时,仍有下列问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价格指数的选择。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种商品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不同,因而其物价上涨幅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我国实际工作中编制有各种性质的价格指数。那么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当采用哪种价格指数为宜呢?笔者认为,应当采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这一指数综合反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变动程度,而且与折旧额的联系最为密切。

(二)固定资产贬值率总额。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经济问题,它关系到正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与国家财政收入等问题。因此国家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指数与分类指数,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价格变动作出预测,并以定额参数的形式公布,供各企业计算折旧时采用。当然我们不否认制定定额参数即货币贬值的定额参数是十分复杂的工作。但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可以在预测的基础上经有关专家讨论,尔后经有关权威机构批准,再行公布采用。

(三)定额贬值率与实际贬值率的问题。

货币定额贬值率与实际贬值率是要发生离差的,因此,根据定额货币贬值率计算的折旧额和实际货币贬值率计算的数值之间,必须要产生一个差数,为此需要调整。一般来讲,在年度执行过程中,可按货币定额贬值率计算,待年终决算时,再根据实际货币贬值率进行调整,其公式如下:

YI=Y[l+(L1-L)]

式中:YI代表调整后的折旧额;Y代表按货币定额或预计贬值率折旧额;LI代表实际货币贬值率;L代表定额货币贬值率。

设Y=13.8909万元;L1=0.07;L=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