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09-18 17:27:52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第1篇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 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从联合国到各个区域组织再到各个国家政府,从世界组织到跨国集团再到各种非盈利组织和机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银行资助的“非洲虚拟大学(AVU)”计划、八国集团筹建的“DOTForce”工作组、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软件银行合作的“软件银行合作市场(SBEM)”项目以及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和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坎昆宣言”、国际通信联盟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层论坛所作的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即使科技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各种非盈利组织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全球数字鸿沟也将可能会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一些组织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微软,它作为“数字化领导计划”的一分子,计划在印度、韩国、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等地出资一百万美元,响应白宫对全球数字鸿沟采取行动的号召。

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资料与研究国内数字鸿沟问题的资料相比稍嫌单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清楚地了解这种数字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的数字鸿沟

如果将全球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宏观层次,那么对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则是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进行的。

2.1 数字鸿沟是否存在

有少数人认为数字鸿沟只不过是一些政客为了某些私人目的编造出来耸人听闻的。还有的认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否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像当初电话的使用一样它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而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鸿沟在国家内部是确实存在的。在有着不同经济背景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各个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都在增加。而且也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制定解决方案。

2.2 数字鸿沟问题能否解决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数字鸿沟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说它没有出现任何减小的趋势。客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方面的数字鸿沟都是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的。比如在美国,家庭拥有电脑量的差异正在减小,基本的网络访问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女比例十分接近。同时,种族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拉近,教育和收入水平是随着种族曲线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层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互联网接入的种族差距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世界,由于年龄因素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也开始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在网络访问量上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将会有所减小。

从美国的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密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采取适当的积极举措,数字鸿沟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数字保存 经济属性 数字保存价值 数字资源 长期保存

属性是指对象的特征或性质。数字保存的经济属性是指作为一种产品,数字保存应该具有的经济特征,包括数字保存所属的经济产品的归类(公共产品?还是私有产品?)以及影响该类经济产品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因素。对数字保存的经济属性进行解析,旨在从经济学视角系统地、多维度地研究数字保存的基本性质,有助于实现数字保存的经济可持续性,进而为实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提供科学的经济支撑理论与方法。

1 数字保存的基本经济属性:供给与需求

从图书情报学角度,没有对数字资源的保存就不可有用户的访问。但从经济学角度,没有对数字资源使用的需求,就不可能有保存服务的供给。

多年来,从理论上,数字保存服务的供给直是一个研究热点,但对数字保存的需求探讨甚少。从实践上,对数字保存的供给投入甚多,数字保存的基础设施(包括技术、组织以及相关政策等层面)建设迅速发展,各类数字保存项目纷纷上马,信息资源数字化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对数字保存的需求因素(尤其是K期需求因素)涉猎较少,众多保存项目人都集中在短期效应。

影响数字保存的供给与需求的凶素有三: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保存决策者的保存动机、数字保存利益相关方承担的保存职责。

1.1 保存价值

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难以用货币衡量。经济学上,价值被定义为受益,数字资源的保村价值是用户对其访问和使用所获得的受益,比如增加知识、获得娱乐、帮助解决问题等。

用户需求决定保存价值。每个用户群体对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学术界比较认川学术论文电子版的长期保存价值,但对学术交流的新型式(如博客、无印刷版的预印本等)的长期保存价值缺乏认可。从保存者角度,需求也可能来自对未来的预测,比如保存因特网上网站以备未来之用。从用户角度,需求具有发散性,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会有所差别,甚至迥然不同。需求的发散性导致不太可能存在一个广泛认同的数字资源保存的选择标准,对数字资源的保存选择是数字资源保存价值的一种体现,选择标准的制定意味着在有限的保存资源内区别对待不同的数字资源。用户需求的差异性、预测性和发散性构成了数字保存的挑战之一,需求的清晰界定应该是构建可持续数字保存系统的基础和前提。

保存价值的计量来自于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受益。由于用户的受益会随着时间的延伸有所变化,所以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也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基于这种影响,数字保存的时限一般设置两种:其一是局限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一般5―10年),该周期之后,保存的数字资源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更准确的数字资源,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多;其二是不设时限,在音乐、文学、濒临灭绝的语言素材、考古发现、地震记录以及历史资料等数字资源的保存中应用较多。

在有些情况下,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可以用负面受益来表示。这里的负面受益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如果数字资源没有保存,未来需求时就需重新生产,这会产生生产成本;其二是指如果无法再次生产出这些数字资源的话,将导致永久性无法使用,此时的保存价值可以用减少无法接受的损失风险来衡量。

1.2 保存动机

保存动机并不意味着数字资源的保存者必须拥有必要的保存资源才能实施长期保存,相反,保存动机可以激发保存者寻求所需的保存资源以实施保存项目,并致力于长期保存过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当数字保存涉及保存者自身利益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保存动机。当数字资源的创建者同时又是主要用户群体和数字资源拥有者时,数字资源的拥有者既有保存动机,又有保存权力,此时的保存动机处于最佳状态。

保存动机的缺失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保存动机缺乏,比如以营利为目的的保存者在保存成本高于保存收入时;其二是保存动机的错位,比如出现在数字保存的受益群体(因此他们有保存动机)与处于保存位置(因为拥有或控制数字资源)但缺乏保存动机的团体之间的错位。

保存动机可能会出现动态现象。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当出现新的数字资源时,对原先数字资源的保存动机就会降低甚至消失。再比如,数字电影或数字音乐在特定时间段中提供理想的娱乐价值,所获收入至少可以支撑对这些数字资源的保存,但当收入不能支付保存成本时,对这些数字资源的保存动机就可能会变化。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图书馆(未来需求的代表者)从公共利益出发可能具有保存动机,但没有权力实施保存,这时就需要将数字资源从没有保存动机者手中拯救出来。

保存动机常常依赖于数字资源产权的清晰界定,而这种界定在数字资源领域中常受产权法的困扰。目前的产权法针对传统信息资源而设计,对数字资源的应用非常有限,针对数字资源的产权法还需一个制定和发展过程。没有责任机构愿意保存缺少产权或未得到产权许可的数字资源。图书馆作为未来用户的代表,可以保存传统文献,产权法赋予其复制的权力,但对于数字资源(常常以许可方式获得使用权)则没有该项权力。

1.3 保存职责

数字保存的有效实施不仅受保存动机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数字保存利益相关方(包括数字资源的生产者、拥有者、保存者、用户等)承担职责的清晰界定。有很多方法可用来分派保存职责,而且分派方式很自然,比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支持学者从事研究,同时也支持图书馆保存这些研究成果,供后人访问。保存职责有时受保存意愿(比如,来自于保存资金捐助者的保存意愿)的影响,对于那些有保存意愿的接收者,其所承担的保存职责可能要受保存意愿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保存职责可能不再是自然分派了,保存资金的获得者不得不遵循捐助者的保存意愿,否则将有失去保存资金的风险。

保存职责受保存资源配置影响。有时即使具备保存动机和保存资金,保存者也可能会缺乏必需的保存能力来对有价值的数字资源实施长期保存,此时委托给专业的数字保存系统(如荷兰国家图书馆的e-dep-ot)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些系统具备较强的保存能力、丰富的保存经验、专业化的保存人力资源以及成熟的保存组织,甚至较低的保存费用,数字保存的资源配置可能更加合理,在此种情况下,数字保存参与者的职责必将做出相应调整。

2 数字保存的核心经济属性

2.1 数字保存的派生需求属性

派生需求(1erived demand)是指对一种产品(常常

是中间产品)的需求是从对另一种产品(常常是最终产品)的需求派生来的,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针对数字资源,社会关心的是未来对其访问和利用的可能性,长期保存则产生这种可能。数字资源反映的足过去的历史状态,数字资源的丢失意味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将丧失对其再利用的可能性。所以,对数字保存的需求派生自用户对数字资源的未来访问和利用的需求。

不同的派生需求表现出的市场机制可能不同。根据经济学原理,有的派生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很好的供给,但有的则很困难。数字保存这种派生需求属于第二种情况,非赢利机构和公共机构在提供这种派牛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原因在于对数字资源的访问和利用需求只有到未来方能充分呈现,而数字保存必须现在实施,否则未来将不可能为数子访问与利用的需求提供供给,这样就导致了对数字保存这个不可知价值的投资回报缺乏市场动机。从经济学角度看,当市场无法为社会利益的需求提供供给时,公共机构的介入成为必然,尤其是公共产品。针对数字保存这・派生需求,当市场失灵时,常用的做法是图书馆等公共机构承担起提供这一需求的社会职责。

因为数字保存是一种派生需求,所以数字保存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数字资源的现实价值以及未来的预期价值。

2.2 数字保存对象的价值递减属性

一般来讲,数字保存的对象可视为数字资源。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如果不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维护,其质量会降低,数量也会减少。因此,任何保存的数字资源可以视为随着时间推移,其价值呈递减状态。数字资源的价值递减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简单的物理贬值,表现为存贮介质的退化,导致数字对象的改变;其二是知识和逻辑方面,影响物理上完整的数字对象的用户可理解性,常表现在文件格式的过时和不兼容。

软硬件的退化导致的技术过时对数字保存对象的价值是一种永恒的威胁。应用于同一软件的不同版本的文件格式的不兼容性会影响数字保存对象的可阅读性,文件格式的详细记录对数字保存对象未来的可理解性至关重要,格式记录文档应该是数字保存对象完整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文件格式越复杂,数字对象的生产成本、在数字保存系统中的存档成本以及长期保存的保存成本都会增加。

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的选择与其保存价值紧密相关。数字资源价值的关键特征识别以及保存这些关键特征的技术选择对数字资源的保存至关重要。对一些数字资源,采用数字迁移比较合适,但对于外观对其使用价值非常重要的数字资源,数字仿真应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减少数字资源存储介质的物理退化以及数字对象可理解性的损失会增加保存成本,但是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用户未来对数字资源的有效访问和使用将面临挑战。

因为数字保存对象具有价值递减性,为了减缓这个递减进程以及最大限度地维持其长期保存的价值,就必须对其进行持续性投资。

2.3 数字保存对象的非排斥性消费属性

作为一种经济产品,用户对数字保存对象的消费是一种非排斥性消费(non-rival in consunption)。一旦到web服务器上,如果不采取技术限制措施,数字保存对象可同时供众多用户并发消费,并且相互之间对同一数字保存对象的并发消费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数字资源的非排斥性消费具有上述三个基本特征。

・边际成本微乎其微。在数字保存系统中,用户数量的增加几乎不会导致系统运营成本的上升,这与传统信息资源保存系统有着本质区别。传统信息资源的消费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用户阅读传统介质图书就否定了其他用户同时阅读同一本网书的可能性。对于数字资源保存系统而言,并发用户太多也有可能会导致访问阻塞或系统性能下降,同时也会出现些许的边际成本(如管理成本的上升);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访问,有时也会要求系统容量增加、硬件更新、软件或算法的完善与改变等,这些会导致固定成本的上升,但从一般意义上讲,数字资源访问使用的边际成本共少。由于非排斥性消费的产品难以通过市场杠杆有效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所以,从生产者和保存者角度,数字资源容易被复制的特征就要求任何生产和保存的市场模型必须提供防止非授权复制的机制。

・“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在经济学中,“搭便车”问题(也即“免费享受”问题)是指一些人需要某种产品(一般是公共产品),但事先宜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地享受成果。数字资源作为一种经济产品,其他非排斥性消费特征对用户产生巨大受益性,对一个用户有用的数字资源可能会使很多用户都受益,科学研究的成果以数字资源方式传播和共享会更具效率。在非排斥性消费模式下,很多用户(无论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也无论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都会感兴趣于有价值的数字资源,但必须有人投资对其进行长期保存,而用户最理想的消费模式则是别人付出了所需的费用,自己采取“拿来主义”,由此产生了“搭便车”问题。

・对数字资源访问的收费模式从经济角度是缺乏效率的(inemcient)。这里的效率是指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ciency),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在数字保存系统中,解决“搭便车”问题的常用方法是设计一个可持续的经济模型用来收取数字资源的访问费用,但这种方法的运行结果从经济角度是缺乏效率的。对于收取访问费用的数字保存系统(基于系统构建运行的固定成本和长期保存的可变成本),那些期望从访问数字资源获益的用户,由于支付不起或不想支付所要求的访问费用,尽管数字保存系统为其提供访问的边际成本可能为零,但该用户还是被拒绝。因此,对于非排斥性消费的数字资源来说,任何排除消费者的访问行为都是缺乏效率的,这是因为,用户对数字资源的访问所获得的受益和价值可能远远超过允许用户访问的成本(因为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2.4 数字保存的路径依赖属性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y)反映了历史对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影响。路径依赖意味着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又将影响未来的选择。

在整个数字资源的生命周期中,数字保存是一个基于时间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资源的当前保存活动将直接影响对其未来的利用能力、成本和质量。这种当前保存与未来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过去的保存活动能够改变这种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常常会对未来的数字保存行为产生影响。在经济学中,基于上述关系的数字保存决策是一种路径依赖性决策。

数字保存的路径依赖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字保存的关键节点。数字资源生命周期中一般都存在一些关键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数字保存的脆弱性最大,也最易出问题,其保存活动的选择对未来

的保存路径影响最大。这些节点主要有:①数字资源生产阶段。在该节点上,要对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在实施数字转换与放弃数字转换之间做出决定。②数字保存系统的运营成本大于受益时。在该节点上,要决定是完善和转变运营方式,继续运营,还是将数字资源移交给其他数字保存系统而自己停止运营。③数字资源的所有权发生变化时。在该节点上,要决定与数字资源的新的所有者达成协议从而继续保存,还是放弃数字资源的保存。④数字保存相关方的利益发生变化时,无论什么保存环境,数字保存均涉及三个关键利益相关方,即用户(数字资源的需求者,也是受益者)、数字资源的拥有者和数字资源的保存者。在一个数字保存系统运营的经济模型中,当这三个相关方的利益分配合理,各得其所时,他们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方可达到最好的协调,此时系统运营状态最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利益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利益分配的分歧,系统运营就会产生麻烦甚至困难。数字保存关键节点的时间表达一般应基于一个概念框架,比如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模型,并且应以模糊形式来表示,比如现在与将来,或生命周期的阶段等。

・数字保存的不可逆转性。不可逆转性是数字保存面临的最具挑战性问题之一,其基本表现有二:一是在保存过程中,一旦数字资源丢失,可能会导致永远丢失,无法重新恢复;二是当元数据的内容和描述元数据方案的文档丢失时,可能会导致即使保存再好的数字资源也丧失了可用性。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第3篇

(一)数字媒体。伴随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已经进入全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引进国外管理理念,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媒体技术与媒体艺术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少专业的艺术性人才等等。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将会在众多媒体经济中脱颖而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媒体发展的重要性,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二)经济报纸。在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报纸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经济报纸服务于读者过程中,虽然已经能够满足读者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例如,记者在选题过程中,不能依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报道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并且报道的内容视角狭窄,信息量较少等等,此外,在经济类报纸中,娱乐新闻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多,导致经济类内容的报道相对较少。

二、完善媒体经济管理服务功能的对策

(一)数字媒体

1.重视科技。现阶段,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2.注重培养人才。伴随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且学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形成,能够与时展相适应。现阶段,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进而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虽然培训市场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大,但是,调查显示,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此种现象,在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扩展数字媒体的服务范围,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应逐渐加入创新元素,进而建立、健全我国数字媒体服务体系,以使数字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经济报纸

1.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报社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因此,基于此种情况,为使经济报纸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应使报纸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以确保经济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报社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为企业创建自由竞争以及舆论环境,以维护企业的经济收益为准,通过经济报纸的宣传,政府以及社会会对企业有正确的认知,以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此外,企业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对策,进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其次,经济报纸应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新闻报道,向国家和政府反映企业存在困境,融资难、用地难等现状,进而加大宣传力度,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

2.报道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在经济报纸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满足人们需求为主,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过程中,在选择报纸内容方面,应实现内容的通俗化、大众化,以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满足大众需求,为大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以不断加快经济报纸的发展进程。3.转变会议报道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时,大部分读者会反感,读者认为报道的会议内容较多,并且枯燥乏味,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记者在参加会议过程中,没有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进行会议报道时,没有表达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声。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过程中,应熟悉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充分体现报道内容的人文性,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结论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第4篇

【摘 要 题】国际信息

【关 键 词】数字鸿沟/互联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对于数字鸿沟,在美国商务部Falling hrough the net系列报告中作了如下定义:这是一种由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性别和身体状况等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信息技术和服务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这一定义极具概括性,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定义中便可看出我们所讨论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于很多方面。它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国家内部各个地域、种族、不同经济背景或身体状况的人群之间。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数字鸿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这种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

国外对于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球数字鸿沟(Global Digital Divide)和国内数字鸿沟(Domestic Digital Divide)这两大方面的探讨。前者着重于对世界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引起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字鸿沟与其他焦点问题,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种族问题等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策略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尝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全球数字鸿沟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全球数字鸿沟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因特网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在线人口的国际分布、网络主机的国际分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程度等方面来比较)、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UNDP、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和非盈利组织(NGO)在解决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所作的贡献等。

附图

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数对比图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突出,从上面的图表中便可窥其一斑。

占世界人口12.9%的非洲,它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只占世界的1.2%,而35.2%的互联网用户却集中在人口稀少的美洲。在收入最高的国家中互联网的用户总数占据了世界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的国家只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这些数据都在提醒人们全球数字鸿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已有的经验表明,除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以外,影响全球数字鸿沟问题的因素主要还有这样一些:(1)国家内部制定的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机会构成,比如国家或组织、个人对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积极举措、科学技术发明、用于ISP服务上的花费、电信事业建设等方面的措施。(2)对使用计算机的文化态度,这在解决存在于具有相似文化的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同样使用英语的国家。(3)资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计算机使用技能等。这一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看来尤为突出,而且在将来也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解决这种全球性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从联合国到各个区域组织再到各个国家政府,从世界组织到跨国集团再到各种非盈利组织和机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着解决问题的途径。世界银行资助的“非洲虚拟大学(AVU)”计划、八国集团筹建的“DOTForce”工作组、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软件银行合作的“软件银行合作市场(SBEM)”项目以及第四届亚太经合组织电信和信息产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的“坎昆宣言”、国际通信联盟和信息社会世界高层论坛所作的努力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上,即使科技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各种非盈利组织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全球数字鸿沟也将可能会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目前已有一些组织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微软,它作为“数字化领导计划”的一分子,计划在印度、韩国、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等地出资一百万美元,响应白宫对全球数字鸿沟采取行动的号召。

从收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关于全球数字鸿沟问题方面的资料与研究国内数字鸿沟问题的资料相比稍嫌单薄,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清楚地了解这种数字差异,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国家的数字鸿沟

如果将全球数字鸿沟作为数字鸿沟问题研究的宏观层次,那么对国家内部或地区内部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则是从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来进行的。

2.1 数字鸿沟是否存在

有少数人认为数字鸿沟只不过是一些政客为了某些私人目的编造出来耸人听闻的。还有的认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与否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像当初电话的使用一样它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而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数字鸿沟在国家内部是确实存在的。在有着不同经济背景的地区之间、在不同的人群之间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日甚一日,各个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都在增加。而且也只有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制定解决方案。

2.2 数字鸿沟问题能否解决

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数字鸿沟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或者说它没有出现任何减小的趋势。客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并不是所有方面的数字鸿沟都是停滞不前、没有任何发展的。比如在美国,家庭拥有电脑量的差异正在减小,基 本的网络访问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已经发生了变化,男女比例十分接近。同时,种族上的差异也在不断拉近,教育和收入水平是随着种族曲线变化的主要变量,在高层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互联网接入的种族差距已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还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世界,由于年龄因素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也开始出现减小的趋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在网络访问量上存在的数字鸿沟也将会有所减小。

从美国的这些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密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采取适当的积极举措,数字鸿沟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的。

2.3 用于测评数字鸿沟的统计因素

用于对数字鸿沟进行统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为例,当前主要是从这样三个方面来对国内数字鸿沟进行测评的:家庭拥有电脑量和因特网接入量、个人使用网络的情况、残疾人使用电脑和因特网的情况。在考察每种参量时,分别针对不同的统计对象和类目,如地域(农村、城镇和中心城市)、收入水平(低于1500O、高于75000、中间每隔10000作为一个层次)、教育程度(博士、硕士学位、本科学位、一般院校、高中、高中以下)、种族和民族(白人、黑人、亚裔及太平洋岛居民、西班牙人)、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等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同时还采用了三维甚至多因素分析方法。比如在研究家庭拥有电脑量时,同时将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作为变量来进行分析,形成的就是一个三维的研究图表。

测评体系的确定在各个国家将会有所不同,可以结合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适合本国的测评体系,以便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和分析国家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测评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数字鸿沟是多方面差异的综合,随着某些方面的拉近,还可能会出现其他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测评体系中还应该适当地加入对个人使用因特网的能力、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一些机构开始做这些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在线技能(如在线寻找特定内容的能力)基本上与年龄成反比,与技术经验成正比,与性别的关系则不是很大。

2.4 拉大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由于数字鸿沟本身涉及很多方面以及它的复杂性,影响它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因为经济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有时甚至是文化的差异,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起来看主要的是以下这些方面:(1)不适当的政府干涉,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2)电讯市场缺乏竞争机制,导致电讯设施价格昂贵,间接影响因特网的使用量。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得到改善。(3)经济落后的国家,由于经济规模的原因,想获得价廉的电讯设施的机会不是很大,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电脑和因特网的使用量。而且在那些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地区,即使有数字化的通讯设施,对他们的帮助也不是很大。(4)有些国家教育水平低下,是拉大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在全球数字鸿沟问题中第三世界国家远远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5)缺乏适合残疾人使用的网络访问设计、网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范围狭窄等,这些是拉大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

2.5 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的影响

数字鸿沟可以看作是当前正在增长的经济鸿沟的一部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数字鸿沟很可能会拉大现有的经济差距。还有的观点甚至认为解决了数字鸿沟问题,就是确保繁荣,进而确保和平。

数字鸿沟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当前多数研究的侧重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数字鸿沟对社会、文化、政治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影响:使用计算机网络拉近数字鸿沟,人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工作和职业信息、政治信息,发掘新的家庭和社会交流渠道,参与经济互动,融入各种不同的虚拟社区。这些是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会有消极的影响:由于人们在网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相应地也就减少了很多与亲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时间,用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如读书、看报、运动等)也在减少,这样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结构,导致数字隔离、社会分裂和关系弱化等现象的出现。

文化影响: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效用本身就是有差异的,数字鸿沟的拉近有助于减小这种差异。消极影响则是可能会使类型多样的大众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这种单一化倾向极有可能使得大众文化走向庸俗化。

政治影响:数字鸿沟的拉近,使得各种政治信息更易获取,政治活动的动员也会有更多的渠道,更容易得到候选人的政策陈述,还可以扩展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民主参与。反面影响是可能导致政治分裂。心理影响:有可能导致计算机忧虑、各种计算机犯罪等现象的出现。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2.6 已经采取的措施及经验

各个国家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解决数字鸿沟能采取的措施也就不尽相同。大体来讲,发达国家在数字鸿沟问题上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成效。归纳起来,这些措施和解决途径包括:

(1)政府适当的参与,如制订相关的法规政策,加强电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建设)、法律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言论自由,这对提高因特网的使用是必需的);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私人部门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刺激网络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等,这些都可以部分的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2)加强教育和培训的力度,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训等方面。远程教育的发展也是一项积极举措。

(3)让市场自己寻找解决办法,提高竞争机制。电讯市场的缺乏竞争是各个国家都存在的普遍问题。改革这种近似垄断的机制,改变电讯产品价格昂贵的现状,可以直接影响到网络使用量。

(4)网络内容提供商(ICP)和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应该提供给人们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即内容更好、自由使用的公开的资源和软件,提供能真正满足他们需要的技术支持。有关的研究表明,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本地信息,包括招聘信息、教育、商业信息等。同时,还需要可以为低文化层次的人轻易理解的信息以及多个语种的信息等等。简易的操作、方便的使用和丰富的内容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因特网使用者的行列。特别是对残疾人而言,适合他们的访问系统设计有助于减小他们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美国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包括:实行税收激励政策;鼓励私人部门捐赠电脑;资助社区技术中心的建设并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在低收入群体中建设1000个社区技术中心等。

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分发再利用的计算机;将使用过的计算机经过改装和整修送到落后地区进行计算机普及教育;一些网络服务供应商还提供免费E-mail服务;某些公司计划推出网亭(Internet Kiosks)设施,提供免费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服务;建立多媒体通讯密集群等。

对于落后的国家而言,比如非洲国家,因为经济基础的落后,解决数字鸿沟的措施也就很不相同。归纳来说,有以下这些建议和举措:

(1)建设信 息通讯基础设施,甚至包括电力设施的建设。如果能够获得价廉的通讯设施和信息技术,对他们将更为有利。

(2)加大教育的力度。比如在加纳,虽然近年来基础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但是中学教育程度还是明显较低。学校更是很少向学生教授计算机知识,只有3.5%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这种情形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一大障碍。

(3)在学校创建信息技术中心,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知识和相关技术。建立ISP乡村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市民学校,向人们传授计算机知识。在课堂、图书馆、医疗中心、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计算机。加纳政府甚至要求所有的电讯公司必须将所得收入的1%用于这项推广计划。另外,还推行大学与普通中小学校的合作计划,一所大学辅助多所中小学校进行计算机知识教育,开展技术培训等。

(4)提高本国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加大R&D经费的投资。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必要途径。

(5)跨国公司和非盈利组织对落后国家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他们推行的技术培训和捐赠活动等都是对这些落后国家推广使用计算机的有力支持。

各个国家所作出的尝试综合来说就是提供基础设施、物理连接、培训项目,学校推行计算机教育和远程教育,丰富在线信息资源,开展电子政府、电子商务的运行,信息通讯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数字电影; 发展特点; 发展现状

 1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概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就蒸蒸日上,从1978年的电影产业发展国际化中就可以了解到电影产业的市场巨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辉煌。我国2008年后极力推出数字电影的发展,强调数字电影的技术,1992年数字电影的出现就引起一股数字化的风潮在整个电影产业兴起,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且很快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数字电影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的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专题片以及体育、文艺节目和广告等,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符合技术要求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近年来我国数字电影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使用这种数字化手段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在北京有亚洲最大的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国家广电总局建立了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有完整的电影数字中间片工艺生产线,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正向着专业化的道路蓬勃发展。

2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特点分析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城市化数字电影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大,数字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放映不仅提高了电影的观赏品质,营造更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改变传统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并且带动了电影体制、管理和产业的变革。其中3D电影成为中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新动力,直到2010年6月,我国已拥有2679块2K数字银幕,其中1460块支持数字3D立体放映,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3 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管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导致了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速度太快,而发展质量过于低俗,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对数字电影放映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数字电影在传输、制作、存储以及放映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无法保证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无法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电影市场的有效规划和监管。

3.2 城市数字电影成本太高   在国际社会发展数字化电影实力的市场竞争中,我国数字化电影的独立探索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数字化电影的成本也随之升高。由于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放映技术还没有标准化所以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化,以至于制作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影院在放映数字电影时前期投入设备和放映过程中的成本太高,利润回收慢,直接影响了各影院放映数字电影的积极性,这就无法促进城市数字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3.3 我国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本身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就造成了数字电影化产业发展的无法律可以依靠的现实状况,导致了城市数字电影发展的难题不断产生。由于数字电影的技术含量高,在很多环节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版权问题等法律纠纷,目前讨论最多的就是有关数字电影著作权的问题。由于我国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这种对法律问题方面的担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产业向数字化电影迈进的步伐。

4 解决我国城市数字电影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管力度   我国数字电影产业需要建立健全城市数字电影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数字电影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为了防止数字电影的非法放映,保障数字电影在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的安全,加强城市数字电影在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亟待建立健全一套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保证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放映的安全性,为我国城市电影数字化进程营造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这也是我国城市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4.2 加大对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经济支持   我国从政府或社会组织出发都应该出大量的资本保护和改善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数字电影发展的状况。正是因为数字电影的发展欠缺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所以才造成了数字电影的发展障碍。我国要尽快完善数字电影的制作技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支持我国重点科研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大量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技术和人才的保障,为技术的研发与实验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降低数字电影的制作与放映成本,降低影院的放映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促进数字电影在各影院的普及。

4.3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数字化电影产业   数字电影发展要加强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人性化、科学化的建立与健全,要充分保护每一个数字电影受益人的利益,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中对城市化数字电影的了解和受欢迎程度的分析,要保证数字电影的接受度和市场潜力的发展状况,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要不断完善我国城市数字电影的法律体系,尽快研发网络实时监控系统技术,保护和解决好电影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版权纠纷问题。避免电影产业在对电影数字化过程中有关法律问题的担心,增加对我国城市数字化电影发展的投入,促进其不断进步。

5 结束语 

    数字化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预示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动向是朝着高科技、精细化、尖端化的产业模式迈进步伐。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变更才让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依赖和依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还需要面对更多的难题和障碍,尤其是在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电影行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员的问题和管理制度的问题,还要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补助,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支持,要取得城市电影产业发展的信任或者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理念的打造。

参考文献

[1] 李铭. 国外数字电影技术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技术.  2011(8):90-91.

[2] 张丕民,加快中国数字电影发展. 影视技术.   2010(8) :90-92.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数字文化产品;国际贸易;关税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数字化文化产品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关税的征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因此,应加大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管力度,保障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数字化文化产品自身的独特性,其关税征管的难度比较大,这对数字化文化产品税收征管模式及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1.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关税征收存在的问题

关于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关税征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往,在对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国家贸易进行关税征收的时候,对关税是否征收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并且尽管对关税征收保持统一的意见,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在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2)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征收关税的成本要远高于对数字化文化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得。新技术出现后,在线视频点播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就给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关税征收问题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尤其是付费电影的下载,如何对其进行关税征收更是存在很大的难度。以A、B两国为例,A国消费者通过服务器从B过电影网站上下载电影,并以电子支付的形式完成交易,这其中并未索取发票,因而A国相关部门对交易的发生与否并不知情。(3)不同国家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税征收立场不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不主张征收,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不征收关税会对自己本国数字化文化产品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2.世界贸易组织暂时免征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计划

一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税征收问题都比较重视。1997年,经合组织组织的会议中,制定了适用于电子商务税务框架条件,提出了“电子商务:税务政策框架条件”的报告。1998年,世界贸易组织就与电子商务相关问题开始进行审查,并对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关税征收提出了一个工作计划,即以电子传输方式进行贸易延迟征收关税。但是对于这一计划,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与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关税的征收存在分歧,但是发展中国家最终也赞同了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暂时免征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的计划,认为这一计划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然而关于永久性免征关税方面,相关成员都不愿意做出承诺。一方面,有的认为永久性免征将会导致相关关税永久丧失;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考虑到长远国家利益,只是希望通过暂时免征来获取发达国家更多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无论如何,在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收问题上,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仍未达成一致。

3.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暂时免征关税的弊端

暂时免征关税,从全局出发考虑的,既有利也有弊,因为暂时免征关税这一举措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既表现在发达国家,有表现在发展中国家。综合当前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来看,暂时免征关税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电子传输方式进行的贸易所涵盖的范围不是十分清晰。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各国对什么是电子交付并没有形成共识,各成员国之间对电子传输的理解存在分歧。因此,就导致了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管难度增大。各成员国具有不同的国情及对电子传输贸易标准的定义,并且在电子支付及电子传输中有不同的方式,所征收的关税比例和种类难免不同。因此各成员国制定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及所征关税的标准具有差异,为保障各自国家的经济主体及利益,暂时免征关税也是难免。(2)暂时征税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达成的政治性共识不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中援用。暂时免征关税从其名字就不难看出,该举措其实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无奈之举,是一个无法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得以强制执行的政治义务。(3)暂时征收关税在解决影响服务贸易歧视性原则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国际贸易中存在一定的贸易歧视、贸易壁垒,暂时免征关税的举措并没有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何实质性的作用。针对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暂时免征关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国际贸易中问题的爆发,并且正在制造新的贸易问题。因此,暂时征收关税存在很大的弊端,影响了国际贸易正常进行。(4)暂时免征关税在实践中并没有阻止对电子商务征税。从目前暂时免征关税的实践来看,以欧盟为例,认为数字化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不应该承担传统贸易不存在的税收形式,并不希望将电子商务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而增加新的税种。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暂时免征关税举措的实施难度非常大,且实施这一举措可能造成更大的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问题,对各成员国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经济主体、经济造成损害。

4.结语

总之,关税问题是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最为关键、最为主要的问题。数字化文化产品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当处理好关税征收的问题,净化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贸易环境,及早提出一个能够长久解决数字化文化产品关税征收争端的举措,为构建一个可以预测的数字化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框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雨微.数字化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关税问题研究[J].楚天法治,2015,12(7):191-192.

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第7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数字经济;生产要素;数据

自2015年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我国先后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7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智能+”(2019年)和新基建(2020年)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迈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1]。这为占全国人口68%、国土面积占90%、GDP占41%(2019年)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2]———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多重挑战。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趋势下,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步伐,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新的经济发展体系给县域经济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随着“新基建”的大力建设与推进,以5G、AI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催生了新的经济发展体系:1.市场资源配置出现新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携同算法、算力共同赋能物理世界(主要是机器),物理世界将替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人类将进入“数字生产力”新经济时代。2.竞争要素和机制出现新规则。竞争要素已由传统的资源、产品、技术、服务等过渡到生态圈体系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要素资源将向数字经济体系无限集中,将改写商业经济竞争的规则,传统经济管理被强中心、共生化、无边界、自驱动的数字经济全方位取代。3.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势。传统经济形态将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建立起高度耦合“数字联姻”关系,传统组织、物理世界将在数字化进程中进化出“智能生产力”、“智能生产关系”及“智能产出”的新型经济关系,传统经济的智能数字化转型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并产出新型智能产品,新的经济发展体系将给县域经济带来全方位的机遇和变革[3]。

(二)县域经济统计和核算面临重大调整和冲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创新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品表现形式,创造出了诸如共享经济、共享知识等新型产品、新型消费和新型收益的综合经济形态和数字化产品。而现有宏观统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对具有跨界融合、免费服务、动态创新等特征数字和被数字化提升的产品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值进行准确的捕捉和计量[4],这对我国传统统计、税收和财政管理体系提出新的重大挑战,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体系面临重大调整[5]。而县域在数字技术、数据积累与规范、新产业规模与集聚能力等方面与市域城市或发达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型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完善、实施和推广,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都将面临不利的局面。

二、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生产要素运用不足及固化依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先后交替及转换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发展。但由于不同县域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传统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诸多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木桶效应”现象。同时许多县域对传统生产要素产生了“刚性”依赖,这严重束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资本门槛逐年提高、环保标准日益提高等一系列发展条件的变化,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二)数据要素发展积累和沉淀不够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许多县域先后推动诸如智慧县域、数字县域、数字政府等的建设,除了在物流、交通、基础配套等数字化硬件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外,还将线上线下数字化产品市场的触角伸向了偏远的乡村,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化场景进入并深刻影响县域人们的日常生活。县域数字化建设及数字化产品催生了海量的数据,但相比需求相对规范、采集技术成熟、应用场景系统、渠道兼容较好的一、二线及中心城市来说,由于应用需求、采集技术、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县域内绝大多数的海量数据呈现碎片化、无序化、失联化的特点,处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处可用”的“流浪”状态,规范、有序、标准的数据积累和沉淀明显不够,县域经济智能化发展先天不足。

(三)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系统性不足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据流动的智能化来解决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高效协同和精准匹配。但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供给端与消费端存在明显的失衡和不匹配:在消费端来说,县域经济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网购人群和网络零售、快捷便利的快递物流及移动支付体系;但在供给端来说,县域普遍存在全球知名品牌缺乏、精准营销不足、产品定位不准、数据驱动产品不足、数字化制造能力偏低、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能力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内生动力及韧性严重不足。

(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理念与思维“误区”1.认知误区。数字经济要求县域治理进行创新和适应、跨越不同领域技术、传统创新方式等诸多改变和适应,因此普遍存在害怕、惶恐、抵触、轻视的倾向和情绪,对数字经济的本质、趋势、应用等认知不足。2.思维误区。受传统思维惯性和现实情境双重因素影响,出现了一方面轻视数字经济的引领创新作用,而另一方面则认为领数字经济无所不能的两种极端思维。3.实践误区。在推动数字经济过程中,县域政府普遍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前沿水准、打造大型新型商业生态而普通民众却对发展数字经济“孤陋寡闻”、参与度较低的不对称情境。同时许多县域过于谋求县域范围内全方位的智能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色与差异,缺少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

三、数字经济时展县域经济的途径与方法

(一)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与思维创新1.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要树立人本理念、惠民理念、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所有的智能产业、技术、产品等均要以县域内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发展大局。2.坚持问题导向。不同县域的发展均有其自身优势和不足,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县域面临的痛点和难题,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谨防“两张皮”现象再现。3.创新县域管理方式。推动县域管理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向多元包容的管理方式改进,关注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满足并达成县域管理过程中多方的利益需求,实现共赢共享。4.树立全生态思维。在推动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营造数字转型环境、完善数字化积累等多个方面构建数字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二)确立数据要素引领地位,联动传统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发展1.确立数据要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要素,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全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县域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确立其在全要素中的主体与引领地位。用数据思维深度拓展、挖掘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和制度,做好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2.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带动作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发展、应用或挖掘不足的问题,运用智能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生产要素所涉及的行业企业进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推动对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等的创新运用、升级和发展,以解决和释放传统生产要素的发挥不足等问题,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智能化转型步伐;同时构建以数据要素引领驱动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新型五要素有机融合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新函数和新逻辑,推动新型五要素的有机整合与高度融合,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