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化知识管理(合集7篇)

时间:2023-09-15 17:12:38
数字化知识管理

数字化知识管理第1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版权保护资源建设

电子出版物和Internet上的版权、著作权问题现在是作者、出版商、图书馆等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未来中国数字图书馆的收藏又有很多是比较珍贵的历史、文化收藏,因此怎样处理版权、版本问题等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一方面存在有人忽视版权法而盲目地将文献数字化的作法,另一方面也存在对版权的处理法不健全的现象,致使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著作权法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但限于为馆藏需要的复制,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并且只允许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法定许可的情况也不包括图书馆,所以,图书馆要将作品数字化,已超出合理使用的范围。

美国版权法对图书馆复制的免责规定是“复制、发行不能有任何直接和间接商业利益;图书馆藏书必须向公众或不仅向与该馆有关系的人员而且向在某一专业领域从事研究的其他人开放;作品的复制发行必须有版权标记”。在1995年美国的NII白皮书中也指出:图书馆复制发行版权作品而不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况包括:存档复制、替换复制、文章摘录和用于学术目的的绝版复制、馆际互借。

德国著作权法允许为了个人学术、记录等目的自己复制作品或让他人复制,但对图书馆使用自备的复印机复印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著作权人有向图书馆获取报酬的权利。日本著作权法第31条对图书馆的复制也规定了相当严格的条件。

图书馆要制作大量的数据库以提供便捷的计算机检索,无论是以光盘形式还是以在线服务形式都必须获得版权许可。下面主要就版权问题、版本问题以及技术保护与信息安全问题进行讨论。

1.版权问题

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创作、传播、使用通常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这不仅使各类作品之间界线模糊、相互渗透,而且使得作品复制的容易程度和速度、复制品的质量、处理和修改作品的能力、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速度都会大为改观,给侵权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对著作权中最主要的权利——复制权乃至“复制”、“复制品”的定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有版权的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后就难以甚至不可能对侵权行为加以控制,这样版权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数字化作品通过网络在国际间传递,使版权问题更加复杂。目前,国际版权组织正式成立一些小组来寻求对数字化作品侵权进行控制和赔偿的办法。世界普遍看法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地拓宽“复制(或复制品)”的概念。各国版权法都规定了“合理使用”制度。1995年9月美国政府公布了《知识产权和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最后报告》(白皮书),针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保护问题提出了修改版权法的建议,该文件确认了图书馆在信息高速公路“交通管制”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享受“合理使用”待遇的必要性。一般来说,数据库的存取取决于合同或协议中所规定的条件。书目、文摘等检索工具在编排方式和内容上有创新的可以享有版权。而全文数据库的套录自然要向来源作品支付版税。版权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比如“数字库是不断更新的,版权的保护期限怎么个算法”等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予以解决。

2.版本问题

数字化图书馆包含的流动性、临时性的材料会越来越多,一份文字材料可能会有很多版本或经常更新版本,那么如何增加一些命名、查找、控制不同版本的手段呢?目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对这方面的支持还很少。

3.技术保护与信息安全问题

电磁信号比较容易被修改或发生差错,数字图书馆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保护问题不仅涉及版权的防止非法拷贝问题,而且与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保密与安全息息相关。全面禁止任何未经授权或许可的破坏、解除、规避信息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是侵犯著作权的,且按侵犯处理;窃取商业秘密的,按侵犯商业秘密处理;窍取国家或军事机密,则按相应的军法处置。同时,建立一套数字化作品登记管理制度,组成数字信息中心来集中管理著作权是很必要的。但无论知识与载体形式怎样变化,图书馆存贮、传播、提供利用知识信息这一宗旨不会改变。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将会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而继续深入下去。

版权的宗旨是给作品创作人以充分的权利,尊重知识,尊重智慧。同时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机制,使作品能充分的利用和传播,以回报权利人的智力投入。既保护作品发明人,科学家、学者和其它思维创造者的权益,同时又能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向人们提供利用,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圳图书馆王大可副馆长指出,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解决版权的主要办法有以下几方面:

(1)合理使用和尽量用足版权法中所规定的权利。如“提供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是合法的”之条款,以及类似“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的需要,复制本馆收集的资料是合法的”等条目。依照有关规定,合理确定版权限制范围,充分用足版权法中所规定的各项权力。

(2)促进版权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运作,网上的一切活动不可能等到法律完善后再去进行,而现行法律应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做出调整,数字图书馆的运作也将会在完成自身的目标中不断推动版权立法,使之更加完善。

(3)图书馆作为知识媒体的传播与提供单位,也可以对知识加以重新组织后按读者的需求提供。

(4)采取相应措施,对版权管理予以控制,如在网上建立使用收费制度,即用户使用某些数字资源需支付适当的费用,以作为支付作者的版权费用。

(5)当前国外有一种比较时髦的作法,是在因特网上出版电子刊物。在美国,一些图书馆已经联合起来,建立一种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组织,以帮助和支持作者们在网络下出版电子刊物,并直接向读者提供利用。

(6)从技术上着手,保护版权。通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盗版与非法复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般采用以下方法:①在网络上使用权限设置方法,限制无权访问的用户进行非法访问和获取信息。②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使用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防止在网络传输中数据被窃取。③采用数字水印技术,避免文本非法复制和被盗用。④建立认证制度,从而确立用户与作者的信任关系,未经申请和未批准的用户不得非法利用。

辽宁省图书馆李东来副馆长认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使用别人作品时,要注意取得以下授权。

(1)复制权。这里指将作品数字化转换的权利,将数字化后的作品复制在网页所在的服务器上的权利以及允许用户下载、浏览网页内容的权利。

(2)发行权。将作品在网络上传输视为对作品发行的国家,比如在美国,我们如果要将他们国家公民的作品上网传输,应取得此项授权。

(3)演绎权。如果图书馆要对作品进行编辑、整理、改编等制作成数据库或多媒体作品,也应取得相应授权。

(4)传播权。不管网络传输究竟是被视为与广播相类似的行为还是单独的传输行为,都应取得授权。由此可见,需要取得版权许可的数量是极大的,而实际中如何运作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他还指出,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初,可以优先考虑对版权法不予保护的文献信息资源、已超出保护期、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以及图书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编制法律法规数据库、将有馆藏特色的古籍文献和本馆创作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以数字形式保存等。这样做可以不必担心陷入法律纠纷中,以集中精力积累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经验。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打破以往物化的图书馆的概念,让更多的公众能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充分享受人类文明成果,如果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都局限于“合理使用”的范围,要靠引用作品的“非实质部分”或“非主要部分”来建立的话,那么,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质量难以保证,先期投入巨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实意义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能将自己限制在“公有领域”和现有的“合理使用”制度上,而应积极关注如何取得合法授权及如何使这种授权对图书馆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真正将馆藏资源充分发掘出来。

另外也有一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虽在1998年2月成立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但目前尚未有具体管理办法出台,即使各类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建立起来,也只能解决法定许可的付酬收转问题,如何解决大量著作权许可问题在我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在集体管理机构还不完善时,数字图书馆只能考虑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1)借助于政府支持。既然图书馆有公益服务的角色,政府就应该给予财政支持,而这一支持中的相当一部分应用于获得著作权许可使用的费用支付。(2)以向社会启事的方式获得作者授权。在目前来看,有些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网上传播,在网上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合同,根据作品性质和作者授权的多少签订许可合同。(3)通过各类学会、协会等行业团体出面组织、有关著作权的事宜。行业组织的社会功能在不断扩大,他们可以代表会员的利益,解决作品使用的授权与付酬问题。

如果说数字图书馆在开发中主要应依法注意尊重他人的著作权,避免侵权发生,那么,在数字图书馆初步形成后,就要注意依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了。当他人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时,应当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法制管理措施,包括信息交换、电子出版、合理利用。针对数字图书馆今后可能扮演的将是公益事业与有偿服务双重角色,其著作权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著作权声明及许可使用合同来进行。

因此,版权法的终极目的是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在权利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维持一种适当的平衡,以促进作品的正常传播,促进社会科学和文化的进步,而决不是苛意保护哪一方的利益。数字图书馆建设之初,图书馆基本是作为作品的使用者的身份出现的,数字图书馆的先行者们会强烈地感到版权法的种种规定与他们雄心勃勃的远大抱负相距甚远,然而,一但规模庞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建立起来,不遗余力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信息资源将成为每一个图书馆的自觉行为。这就是版权法的社会整体利益平衡功能。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或扩充相关的法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国家图书馆,还是组织和参与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其它机构,都没有任何权力拥有这一系列收藏的版权。因而未来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将同样面临着如何合理地平衡著作权人和公众利益之间关系的难题,既要使资源库的收藏真正达到开放和共享,又要对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此各国均采取一种较为中立的作法。如美国目前前采取的措施是,首先在制作数字收藏之前先期解决好版权问题,如有版权方面的限制,则将有关说明放在该收藏的索引、检索工具或某些特殊项目中,在用户检索、使用过程中随时提醒用户注意。我国国家图书馆对已上网的中文全文图书的版权问题,也早有准备,一是在技术上采取措施,使读者只能浏览,无法下载;二是在该部分信息的首页发出通告,若书的作者认为网站对自己的书构成了侵权,可通知国家图书馆将其书从网上拿下。但上网至今,拿走者没有,拿来要求上网者却络绎不绝。

国家图书馆的这种倾向于读者的作法,在相关法律制定之前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相比之下,美国的作法和有关法律,更倾向于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这已成为一种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应尽快修改和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宗英,等.数字图书馆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

2.李东来.数字化图书馆的选择与实施.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3)

3.肖珑.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的进展.情报学报,1998(3)

4.邱均平,等.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4)

数字化知识管理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知识管理;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的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他判断“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此后,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知识创造理论”,并指出“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被引入到中国。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企业对数字化时代的知识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又有新的需求。

一、企业知识管理基础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思想借助于管理学百年以来的发展实践,融合企业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念、知识经济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理论思想,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重要性得到企业界的广泛认同。

(一)对企业“知识”的认知

企业知识管理所“管理”的知识是“组织知识”,是指企业里“特有”的知识,这里的“特有”通常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经验中获得的,是为能实现组织目标所“使用和共享”的信息。企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来源(如企业知识产权,从经验获得的知识,从失败和成功项目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获得和分享未成文的知识和经验,过程和服务的改进结果)[1]。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基于对日本成功企业的实践案例研究,他认为那些“没有被表述出来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技能、秘诀”“深深根植于企业某种工艺、某种专门技术或业务活动”的隐性知识(1958年,迈克尔·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对于组织发展、对企业持续创新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要“有组织”地对企业内部“特有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并且要促使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进行相互转化[2]。这一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

(二)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认知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伴随着各种标准认证、体系认证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并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我国从2009年开始组织知识管理标准的制定和,GB/T23703.1-2009《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GB/T23703.2-2009《知识管理第2部分:术语》中界定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为“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从而可知,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围绕“知识创造、知识识别、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的动态管理活动过程,知识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战略目标、组织建设、内容管理、流程规范、激励机制、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知识管理从重视知识的内容建设,转向知识管理体系搭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此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希望通过知识管理,沉淀企业知识,提高生产效率,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二、数字时代知识管理面临新挑战

当前社会正处于“万物皆数字”的时代,随着数字化的广泛运用,从“互联网+”到“智能+”,数字技术与产业业务正进行着深度的融合。数字技术对知识管理活动带来非常多的冲击和改变,使企业知识管理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传统知识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需求。

(一)数字化时代企业知识内容面临的困境

企业传统知识管理的“知识供给”逻辑——是“当有问题解决时能找到已有的经验知识”,这种逻辑下的知识管理重点在于知识的收集和存储,企业知识的内容主要是“与业务流程有直接关系的知识”“以往成功实践经验”,目的是使“以往成功经验和实践”能够得到“复用”。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字要素构成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新载体,智能化、平台化、个性化将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新特征[3]。一方面,企业要面对内部海量数据的结构化处理、业务中产生问题的动态反馈、业务信息的迅速捕捉与深度挖掘;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应对外部信息资源的涌入和过滤,这就使得企业知识资源在整合和重构、多样化和个性化、共创和共享等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企业传统知识供给模式不能有效解决内部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之间的“供需落差”,知识资源可能将面临间断性的“短缺”困境。

(二)业务体系间存在“知识孤岛”现象

企业数据不仅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且深入企业的组织、流程、全价值链、日常工作等各业务环节。数字时代,企业对数据的获取和整合、知识的精度、实时性和准确性等提出的要求更高。而在现实中,企业基于保护内部数据安全的需要以及企业组织的科层制分工,导致业务系统大都采取独立运行模式,数据封闭在自己的业务系统中。例如,企业PDM(产品数据管理)、MES(制造执行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协同办公等系统,各系统产生了海量的、多样化的数据。不同数据结构的资源系统往往缺少协同或有效的关联整合,极易出现业务体系间的“数据孤岛”现象。“数据孤岛”浪费企业的信息资源,造成业务壁垒,阻碍了对业务周边强相关信息的了解途径,而且不利于知识共享,不利于新问题的快速回应,不利于跨业务领域的知识碰撞和学习,进而影响企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企业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增强业务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对碎片化知识的整合和数据挖掘,打破“部门墙”,加强数据在各业务系统间的流动,让数据真正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强大作用,已成为企业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知识管理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并没有改变,但由于数字技术带来新的工作场景,随之产生新的知识管理需求,这是传统知识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所不能有效提供的。这是因为,传统知识管理关注“硬实力”建设(组织、内容、流程规范、知识管理系统等),而数字化时代更关注“软实力”(个性化和多样化知识内容、精准知识提供、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体验感等)。因此,企业要做到有效的知识管理,就不能把“数字化”看成知识管理“单纯的技术工具”,必须对数字化时代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的思考。“知识正成为一个战略性的变量而不是生产性的变量”,企业如果没有“知识驱动的能力、知识与技术组合的能力、知识与组织兼容的能力”,其实就没有新机会。面对知识管理的新变化,企业需要从整体管理视角对知识管理进行思考,重构知识管理组织运行模式,摒弃原有知识管理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而这仍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数字化赋能企业知识管理的价值走向

数字化时代,面对知识管理的智能化、平台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通过数字技术使得知识管理与IT技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能够有效融合,重新梳理、挖掘、整合、优化企业知识资源,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再创新。

(一)推动企业知识提供的精准化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并不是职能管理,它的驱动力来源于业务需求、员工需求,而非职能任务,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精准、动态匹配客户需求,推动知识提供的精准化。首先,更需要跟业务连接,搞清业务逻辑,洞悉业务诉求,关注现在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基于岗位职能、业务流的知识树,结合业务专业特点和业务流程,围绕业务架构,借助数字化的力量,以知识用途为末级目录来构建的知识资产框架,将关键业务节点模块化,形成一张适用于岗位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知识清单,并伴随业务开展,汲取为业务真正所用的专业知识,完成知识沉淀。其次,推动企业知识需求分析的精准化管理。围绕需求去协调整合知识资源,以需求引导供给,以供给促进需求。通过挖掘和分析有价值的搜索数据,发现和预测企业的知识需求动向,利用数字技术对知识需求反馈进行有效分析,逆向反思原有知识清单和知识资产框架,并有计划地对业务流程中的知识进行不断补充、完善和迭代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的应用效率,又有效拉动精准知识的提供能力。

(二)推动企业知识服务的智能化管理

企业知识来源于业务,更要服务好业务。数字化时代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内容(如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企业对“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则提出更高要求,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已成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首先,推动数字化技术下的智能搜索。例如,在搜索企业技术标准、作业规范、优秀经验、技术要求、工作模板、专利时,通过关键字、关键问题、图片,能自动进行知识识别和知识整合,同时提供文本、可视化等多元化的搜索信息,实现智能化知识检索,减少搜索的盲目性,提高知识的复用率。其次,推动企业智能化知识管理建设。利用数字化、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结合企业行业特点和专业岗位任职能力,在已有知识结构化、知识图谱化的基础上,让各业务系统之间互通互联,把企业知识管理核心工作、知识管理系统、数字化三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企业知识变得更加“智能”,实现基于流程与任务的企业知识精准、有效推送或投放[4]。

(三)推动企业知识的数字化管理能力

企业业务的数字化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数字化,企业知识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已成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新内涵。首先,应深刻地认识数字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数据挖掘和知识资源整合将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是有效支撑企业业务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借助大数据、云搜索等数字化技术,企业通过对业务数据处理、业务信息准确迅速捕捉与深度挖掘、知识信息深度加工、新业务知识动态反馈等能力的增强,构建“数据提炼—价值信息—知识沉淀—知识应用”的数据价值创造模式,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让知识管理真正地成为企业的“智慧大脑”。其次,重视企业“人”的数字化。“人”才是企业知识创新与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要让企业中的“人”能跟上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企业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新的工作场景和业务模式,提高员工工作体验感,使其在参与业务流程活动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每个人知识创造的参与度和积极主动性,使其在“数字化中学习”,转化为“数字化”员工。

四、结语

为应对数字化时代企业知识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通过梳理企业知识管理基础理论,分析了数字时代企业知识管理面临的新困境,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要与数字技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中“人”等要素进行有效融合,以推动企业知识提供的精准化管理、企业知识服务的智能化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的数字化能力的观点。旨在通过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开峰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兮,李玉龙,成一航,等.数字化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2021,3(2):23-38.

[3]董小英,胡燕妮,曹坤坤.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挑战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9,1(63):60-64.

数字化知识管理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数字化知识管理第4篇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知识管理

 

1、前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广泛影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引起了企业竞争行为和态势的革命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知识普及化的今天,知识管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面对着无限的发展机遇,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的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科学管理之树常青。那么,如何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知识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之利于不败之林,首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这是由于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最真实的写照。它便于企业各方面的利用,为企业的各类活动提供档案服务,是企业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再现历史面貌的重要依据。论文格式,知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员工通过档案展开对企业经营文化、历史的追忆和回顾,在追古意今的思绪中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的改革政策,为员工及企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企业档案是企业丰富知识资源的象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因此实现企业管理的知识化首要任务即是对企业档案的全面管理。

2、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趋势信息化的社会决定了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这种应用同样体现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它们多样化、复杂化、细致化、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决定了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在众多档案中快速查询到需要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年代的编排与录入,档案的全面分类管理、档案的借还、归档、档案的查询及共享管理均需要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也给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有利于企业提高档案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流通,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因此,便捷、高效、有序、统一的自动化、共享化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3、企业知识管理概述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价值,为此知识管理必须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有着科学的导向作用。论文格式,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讯进行全面的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通过促进知识的共享、创新来实现知识的增殖,从而达到企业全面升华的目的。市场分析、经营战略等特有的经验和成熟的方法需要知识的协调统一,进而优化为全面的企业知识体系,成为企业最薄厚悠远的战略资源。

4、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是目标,档案管理是手段,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业务流程、营销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系管理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决定着企业档案管理的转变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即从注重档案实体管理转向注重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智能化、科技化、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实现企业档案知识的资源共享。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将工作重心向信息、知识的综合管理转变,而非对文档、案件的具体管理,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机械到自动化的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全面数字化,高质量的提供信息资源提供了必要保证。

5、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功能的结合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主要包括:采集与转换、挖掘与发现、分类与建模、反馈与推荐等。采集与转换从档案中采集各类数字信息,并按知识管理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包括信息整理、格式转换、信息录入、信息集成等环节。经过这些环节的加工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向知识管理系统的转换。挖掘与发现则通过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数据库和相关链接实现信息资源的编辑、集成、存储与修改。同时将原始数据和信息作统一分析并总结出隐含的规律,挖掘出知识的联系。分类与建模中的分类通常按照数字档案分类标准构建分类体系,形成资源分类库,从而为知识管理服务提供便捷、高效、自动化的分类方式及有序的信息基础。建模则是在用户信息获取、描述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建立用户需求偏好模型。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分类与建模更好的实现了数字档案信息向知识管理服务的切实转变,为其提供了规范、科学的模型和算法支持,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反馈与推荐从前者所得的用户的需求分析、操作记录、对系统的建议及反馈入手,进行用户信息的编辑与量化,为用户需求模型的优化及整改提供反馈与支持。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针对用户的习惯性需求还可向用户推荐适合自身的知识系统。

6、结语为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加快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促进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源配置,使之向高科技、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资源、知识信息的全面共享,使企业经久不衰,常胜、常青。

[参考文献]

[1]张涛.知识管理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5):12-13.

[2]刘水.数字档案答理中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J].档案学研究,2009(4):23-24.

[3]冯惠玲.拓展职能—“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9-90.

数字化知识管理第5篇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知识管理

 

1、前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广泛影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引起了企业竞争行为和态势的革命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知识普及化的今天,知识管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面对着无限的发展机遇,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的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科学管理之树常青。那么,如何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知识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之利于不败之林,首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这是由于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最真实的写照。它便于企业各方面的利用,为企业的各类活动提供档案服务,是企业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再现历史面貌的重要依据。论文格式,知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员工通过档案展开对企业经营文化、历史的追忆和回顾,在追古意今的思绪中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的改革政策,为员工及企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企业档案是企业丰富知识资源的象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因此实现企业管理的知识化首要任务即是对企业档案的全面管理。

2、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趋势信息化的社会决定了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这种应用同样体现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它们多样化、复杂化、细致化、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决定了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在众多档案中快速查询到需要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年代的编排与录入,档案的全面分类管理、档案的借还、归档、档案的查询及共享管理均需要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也给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有利于企业提高档案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流通,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因此,便捷、高效、有序、统一的自动化、共享化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3、企业知识管理概述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价值,为此知识管理必须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有着科学的导向作用。论文格式,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讯进行全面的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通过促进知识的共享、创新来实现知识的增殖,从而达到企业全面升华的目的。市场分析、经营战略等特有的经验和成熟的方法需要知识的协调统一,进而优化为全面的企业知识体系,成为企业最薄厚悠远的战略资源。

4、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是目标,档案管理是手段,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业务流程、营销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系管理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决定着企业档案管理的转变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即从注重档案实体管理转向注重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智能化、科技化、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实现企业档案知识的资源共享。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将工作重心向信息、知识的综合管理转变,而非对文档、案件的具体管理,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机械到自动化的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全面数字化,高质量的提供信息资源提供了必要保证。

5、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功能的结合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主要包括:采集与转换、挖掘与发现、分类与建模、反馈与推荐等。采集与转换从档案中采集各类数字信息,并按知识管理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包括信息整理、格式转换、信息录入、信息集成等环节。经过这些环节的加工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向知识管理系统的转换。挖掘与发现则通过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数据库和相关链接实现信息资源的编辑、集成、存储与修改。同时将原始数据和信息作统一分析并总结出隐含的规律,挖掘出知识的联系。分类与建模中的分类通常按照数字档案分类标准构建分类体系,形成资源分类库,从而为知识管理服务提供便捷、高效、自动化的分类方式及有序的信息基础。建模则是在用户信息获取、描述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建立用户需求偏好模型。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分类与建模更好的实现了数字档案信息向知识管理服务的切实转变,为其提供了规范、科学的模型和算法支持,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反馈与推荐从前者所得的用户的需求分析、操作记录、对系统的建议及反馈入手,进行用户信息的编辑与量化,为用户需求模型的优化及整改提供反馈与支持。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针对用户的习惯性需求还可向用户推荐适合自身的知识系统。

6、结语为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加快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促进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源配置,使之向高科技、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资源、知识信息的全面共享,使企业经久不衰,常胜、常青。

[参考文献]

[1]张涛.知识管理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5):12-13.

[2]刘水.数字档案答理中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J].档案学研究,2009(4):23-24.

[3]冯惠玲.拓展职能—“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9-90.

数字化知识管理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 知识管理 整合

[分类号]G250.76

1 引言

众所周知,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EL)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和依赖性,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和利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专家和学者在KM或EL的单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提出建立适合KM的组织管理机制、技术机制以及有利于创新、交流、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分析了KM的各种工具;中涉及了数字图书馆KM中的知识生产、知识组织、知识营销和知识人员的管理等问题。但在EL和KM整合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少。国外专家和学者在KM和EL整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中,作者强调KM和EL是出于同一个目的:使学习便利和组织能力发展;但是他们坚持两种不同的观点:KM涉及组织的观点和EL强调个体的观点。中提到关于KM和EL整合中短期性能支持和人们长期能力发展支持区分的问题。则强调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个体应该能够认识趋势,并确认他们正在从事的日常工作或主题的内在关联。因而一个新的学习系统要求具有不同的、创新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及关系,分析和探讨两者整合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

2 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访谈的研究表明,KM和EL之间的感知连结没有开始运转,即整合的思想在实践中很少实现。KM和EL在概念和技术层次上的整合如此薄弱,究其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整合面临许多障碍,主要表现见图1。

2.1 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通常可以将一个典型的工作场所分隔为一个工作空间、一个学习空间和一个知识空间。为了能使学习有效,这些空间必须连结在一起。但由于每一个空间有其内在的结构,该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使用它的人们的智力模型,因而会在这三个空间之间出现一个认知分离问题。将已有的KM概念模型连接到学习活动和现有标准中也会出现概念层次上的问题。

2.2 技术层次上的问题

如上所述,工作、学习和知识空间中的每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技术系统中实现。这些空间包括特定的桌面应用、EL平台和KM系统。每个技术系统有其潜在的内容结构,这将让这些系统整合和集成变得非常困难。

2.3 忽视学习过程问题

KM着重强调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并聚集于特定的非正规学习形式。KM系统聚焦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和知识的调度。然而,它们没有明确地强调学习过程自身,而学习过程是有效学习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此外,KM没有充分认识到应以组织的形式促进面向有目的的学习。

2.4 引导度提供问题

如上所述,能力发展大多发生在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期间。学习过程通过自我组织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从而可以得出: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完成这些活动需要在相关领域具有某些技能和专长。许多KM系统很少甚至没有为无经验的个体提供引导,而许多EL课程则提供太多引导,并且阻止学习者自我引导学习,这被认为是整合KM和EL的一个主要障碍。它们的导航或内容选择和隐藏则显得不灵活。根据结构主义者的学习观点,知识不能被传送到学习者,但可以通过学习者个别地构造和社会性地联合构造。学习系统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宽范围的服务,以便帮助和促进知识构造,因为学习者自己可以对来自不同途径的学习主题构造出有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的一种特定的学习方法。这意味着提供给学习者的引导度应该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

2.5 忽视背景问题

学习的观点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得到发展,这些观点强调人类的任务总是依赖于它们被完成时的情况,即它们会受背景的特征和关联影响。KM和EL都有一个有限而又孤立的背景因素。首先,EL解决方案通常没有考虑在有组织背景下发生的集体学习和基于真实世界需要的学习目标;其次,许多KM观点忽视了信息块的传递不必表示用户获取新知识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是,如果个体的背景和特征被忽视,则学习可能不会发生。

2.6 内容构造和注释问题

理想地,整合KM和EL也意味着有组织地利用可用的知识资源作为学习素材。这将伴随着许多困难问题,因为与KM相反,EL主要强调传递个体化内容,开发存在于学习素材中的关联、链接和交叉参考。这个过程要求将素材构造成相对较小的片断,这些片断可以通过建议的方式与更大的对象相结合。此外,所有片断和已结合的对象必须用足够的元数据来注释,以便提供关于与其他对象关联、先决条件、陈述方式等信息。关于这个工作,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完成,而大部分需要手工来完成,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2.7 交互性缺乏问题

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经常缺乏交互性。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好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吸引学习者并让他们加入学习过程通常可以增加学习动机和收益。通常,KM系统中的信息块没有为教学而设计。为了成功地重新利用这些信息块,需要将它们嵌入到交互学习活动中。此外,交互性概念缺乏操作定义。

2.8 动态适应性问题

自适应系统通常努力监控学生并选择下一个学习步骤。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顺序适应性课程阶段:适应性课件阶段和动态课件阶段。尽管适应性课件阶段创造了适合基于静态学生模型的学习者需要,但是动态课件阶段可以观察,并根据学习者的进步动态重新产生课程。在将来,特别是动态课件的适应性,更可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在KM系统中,适应性可以帮助重新利用现有信息用于教学。但是,传统的EL系统通常没有为动态选择和学习材料的先后顺序安排做好足够准备。

2.9 内容认知不足问题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EL系统不支持识别主题间的趋势或相关性。对学习者来说,就是要让EL变得足够认知,令人感兴趣,阐述清楚等。

3 解决方法

如上所述,KM和EL的整合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整合方法及其解决方案则显的尤其重要。基于KM和EL的特征,阐述KM和EL整合解决方法,如图2所示:

3.1 能力管理

构造一个框架,在能力和任务或性能结果之间设立一条连接,能力发展可以看作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

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组织需要支持个体,工作任务须与学习途径相关,即所谓的非正式学习。支持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它必须为学习目的提供内容,并支持学习者找到合适的内容;第二,它必须支持学习的交互性,如在项目结束之后安排一个课程会议,或者向督学者和专家请教。此外,为了满足已定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目标,依照加权训练方法学潜在的应用,能力管理能够用于开发训练路径。

对于该方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能力性能框架。然后,就可以通过学习者在完成任务时的情况来诊断其能力状态,根据此状态得出个体能力差距,从而确定学习者的能力状态。只有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力性能框架,采用动态适应性技术和措施,能力管理方法才能在KM和EL整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2 交互教学

在KM系统中创造交互教学,远离静态知识组件,为了学习目的,现有素材可以被讨论和重新利用。一个会话型诊断(CDA)能够根据技能提供诊断,学生或教员可以利用它来访问教学资源。CDA模型基于一个学习等级,在该学习等级中,技能被分解为必不可少的子技能,并且指明这些技能间的关系。

对于交互教学方法,我们认为需要注意下列几个关键环节:①用于EL的KM系统中的信息块必须具有交互性;②要能吸引使用者;③在每个交互状态中,需通过对最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询问,以便将问题数量或成本减到最少;④给予使用者适当的主动性控制度;⑤使系统能够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被询问以及对该问题的解答系统又是如何进行答复的;⑥处理中断(临时主题转移)和子目标(替使用者回答系统问题提供信息或者得出需要使用者回答而其不能回答的问题的信息);⑦容许使用者询问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当需要时,使系统也能够询问使用者澄清的或阐明的问题;⑧建立友好而有效的交互模型。

3.3 扩展学习管理系统

通过开发现有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从而达到整合目的。特别地,它可以支持社会学习和协作学习。现有典型的解决方法有最小活动计划方案(MAPs),如图2所示。该方法能够以组织方式培育自我组织学习。这些计划方案能够用一个具有足够启发式的描述框架进行描述,并且必须通过每个接受者来进行解释。该方案虽然不能描述分离的工作过程,但能对组织的工作过程进行编码,并通过包含有目标行为的个体来进行学习。通过现有的或新的KM技术来扩展学习管理系统,建立良好的EL环境和平台,对解决EL和KM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3.4 不同层次上的整合工作与协作

通过把管理员的背景意识结合成学习解决方案的设计,可以改善以组织形式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学习环境应该捕获学习者的背景和特征。环境传递方法应该考虑背景,例如通过裁减内容来为学习需求或长远的学习战略服务。最终,当为信息或学习目的重新使用这些材料时,KM系统中存储的大部分资源在这样的情形下被创造。

要使该方法有效,重要的是处理好概念层次、过程层次和技术层次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每个层次所面临的具体整合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具体问题,要根据EL和KM的特征,采用相应的措施,并通过措施的优化和综合来实现整合目的。

3.5 用虚拟界面整合KM和探索性EL

探索性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经验,这些经验能为识别知识模式提供机会。虚拟界面并行支持用户多重询问。在两类与EL相关的领域,作者可以论证他们观点的可行性。这两类领域为:①动态仿真,学习者需要探索仿真结果如何受各种条件的影响;②信息恢复,包括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从因特网上收集信息资源。

EL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EL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虚拟界面或接口来进行EL,并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3.6 标准和KM技术对整合的支撑

IMS学习设计模型化语言支持KM和EL的整合。通过使用KM掩模方法论,为知识资本设计EL活动。由文献[8]和IMS相关知识可以知道,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能够用来模拟学习课程。根据EL和KM整合的特点,我们认为用IMS学习设计信息模型来模拟学习课程,需要考虑下列要求:①课程模块分解,即课程必须能由多个单元构造;②嵌套分解,课程必须能由其他课程来组成;③选择性,可以指定课程哪些元素是强制性的,哪些元素是可选择性的;④顺序性,即组成课程的元素需有先后顺序之分;⑤完成性,课程元素完成的要求和课程自身能够被指定;⑥条件分解,能够指定包括哪些课程元素和排除哪些课程元素的条件;⑦规范性,必须以一种正式的方式来描述课程,以便实现自动化处理;⑧互操作性,必须支持互操作性,以便不同的支撑系统可以共享和交互信息。

上面讨论了几种KM和EL整合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强调通过改进KM系统的学习功能,借助开发KM技术,发展学习管理系统等来实现KM和EL的整合。可以看出,EL和KM的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营造良好的EL环境,而构建良好的EL环境又离不开好的KM方法及其管理系统。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或创设一种全新的EL环境,这是整合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EL和KM的要素或主体是人,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新取决于个人的参与程度,知识共享和创新在整合过程中非常重要。

4 未来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在EL和KM领域之间存在更强合作的趋势。这样的整合有潜力显著改变对终身学习教育的理解。随着EL和KM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两者的整合研究热点展望如下:

当选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来满足学习目标时,必须考虑教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以及它们当前的背景;未来的论题是如何处理不完全的、动态的用户背景信息。

学习目标与能力发展非常相关,它们与任务结果而不是学习指定的主题相关联;应用学习等级来支持EL和KM之间的连接。

解决方案的发展越来越集中在促进自我导向和自我组织学习方面,而不是系统所提供的指定课程;能力发展应该是单独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中心管理发展的开始。

通过使用能力性能结构,自动能力造型可以实现自动化。由于这些结构集成了完成任务的能力,则造型可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得以实现。

基于启发式而不是描述式的框架更具有灵活性。在未来,自适应教学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方法:自动交互性可以创造交互教学而远离静态知识组件。

由于KM和EL整合要求学习内容有足够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内容可重新利用,KM和EL的整合与完好的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高度相关。由于学习者和系统交互的复杂度增加,加之不同媒质的使用、已增加的元数据集和适应性需求,必须考虑EL内容的软件化。

新的方法应该着重强调匹配现有健康发展的KM与EL规范和标准。这将促进知识结构与学习行为结构及学习内容的知识块之间的转化。

最后,要说明的是:学习不仅仅是通过提供内容和使用正确方法,而且必须通过有目的行为和真实工作任务的参与来运作。

数字化知识管理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措施

一、前言

资源建设作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的核心,随着高校图书馆建设力度加大,很多高校图书馆馆藏数量与资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及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在方便信息利用和传播的同时,也让知识产权客体、主体与使用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丰富,在信息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时,矛盾会变得更加尖锐,不懂得依靠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其中的著作权即版权与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管理利用工作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目前,数字图书馆中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出版界、图书馆与信息提供商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管理利用工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望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就是一个信息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涉及到对大量作品和其他资料的使用,这就涉及到一个作品使用行为的授权问题。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是指:一是原始著作权,即数字图书馆在最初建设的过程中使用资料的著作权;二是自主知识产权,即把纸质资料按照数字图书馆的方式进行重新组织与加工后所形成具有著作权的新作品。

1.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版权保护问题

提供资料复制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目前常见的复制形式有两种:一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复制,二是从互联网或图书馆拥有的数据中下载文献。按我国著作权法有关条文规定,因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少量的资料复制供读者使用或引用,这属合理的使用范畴。如果是通过科研,参与企业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供了商业复制,这些行为就突破了教学和科学研究之用的限制,不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范围,将侵犯作者的著作权。在我国的著作法中明确规定:作品编辑必须由享有著作权的编辑人员,行使权力,并且不得影响原有作品的权力。在数据库建设中,除了对享有著作权和公有性质的作品,在传播时,必须经过版权人同意,并且根据规定支付报酬;在购买数据库时,必须事先取得出版商同意,然后再让读者使用。

另外,信息存储作为广泛应用的资源,在存储信息时,知识产权作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依照版权准则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社会性,另一种是根据版权法,相关作品享有保护功能。根据该要求,在资源利用与浏览中都是可行的,在商业应用时,必须经版权人同意,并且支付一定的报酬。在网络资源共享中,对于文献加密等问题,则必须经过版权人授权,在许可解密后再使用,反之任何擅自解密的行为都属于侵权。

2.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专利权保护问题

高校在承担着教学任务的同时,往往还有科研任务,在这些科研研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利技术。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过程中,进行技术咨询,解答师生提问,帮助师生解决难题时,通常以馆藏专利技术资料和专有技术资料等信息资源为依托,结合网络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料。但是应当注意,这种设计专利的信息资料有两种,一种是由法律依据的,受专利法保护的信息资料,在提供的时候应掌握尺度,否则很容易产生专利侵权的问题。另一种则是已成为社会资源的技术信息资料,这种信息技术资料不具法律性,但往往也不具权威性,在向其他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时候,应当注意不能泄漏相关专利技术的信息,否则也会产生侵权问题。

三、增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的措施

1.增强立法与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起步较晚,很多条文法律都不完善,在图书馆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限的环境下,知识产权很难满足社会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国际规定以及条约,健全图书馆管理体系。在立法中,通过收集、传承法律地位,在强化数字信息地位的同时,为图书馆管理奠定法令基础。为了健全复合型队伍培养进程,在高校图书馆发展中,必须根据管理人才以及综合素质要求,从根本上强化计算机技术,根据经济需求和发展,建设出一支律师、专家、网络性的复合人才,同时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保障与基础。

2.健全多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结构

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管理过程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提高管理效益,必须尽快建立研究机构,并且由专业的新闻出版社、国家版权机构以及图书馆带头集中管理知识产权。而对于该机构产权人和信息用户之间的责任,也可以通过文献上载的形式,让作者知道,并且对报酬使用和作品市价进行估算,最后再由中介进行报酬支付。所以,它要求图书馆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熟悉中介处理程序,通过专业的网络知识、业务能力和法律知识,从根本上解决队伍纠纷与。

3.增强新技术应用进程

从当前数字版权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强化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管理进程,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对数字信息进行保护,具体有:加密、设置权限、数字签名、认证与水印技术等。在阅览作品时,为了保障相关信息浏览进程和安全,应该设置下载与打印权限。另外,除了硬件方式,还可以利用软件技术进行版权控制。

四、结束语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信息资源平台,它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服务与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为了充分展现数字化图书馆优势,必须以使用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整合公众信息,只有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保护相应的知识产权,才能使知识产权真正起到保护著作者合法利益的作用,这样才能为高校图书馆创设更多的价值,促进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