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儒家文化的传承(合集7篇)

时间:2023-09-13 17:06:28
儒家文化的传承

儒家文化的传承第1篇

【关键词】 儒家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继承与发展;策略

一、儒家文化的内涵

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其传统的道德理论,他的始创人就是我们现在拜奉的大教育家孔子。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的兴盛时代,也是在向着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他以政治理论为基点,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善为本,从亲出发,把仁、义、礼、智、信做为核心观念,初步形成了我国早期的道德意识。所谓仁是指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也就是说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其它人,把人当做人来看,而且还要让自己宽以待人,善以爱人。在孔子的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应该是他所认为的当时社会的最为基础的道德信条。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不仁,就不用谈其它的德行了。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施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方针,使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道德规范甚至是政治理论。

二、儒家文化的特征

1、重私德

从侠义的角度来说,儒家文化属于私德范畴。道德有公德和私德之分,但在产生儒家文化的那个奴隶社会时期,国家和社会根本就无公德和私德之分,只有到了近代和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国度才有了公德和私德之分。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我国的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新民说》中提出“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这也是公德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正式的提出来。但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公德与私德还是有一定的改变,也界定范围。所谓公德就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与公共生活相关连的道德行为准则,而私德是指那些私人生活相关的道德行为规范。“纵览中国传统道德,可以归纳和概括出十八条基本规范,即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宽恕、谦敬、诚信、礼让、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在这里除了几个像正义、礼让和公忠是公德外,其它的都是在强调私德,都注重于个体自身道德的修养与培养。

2、重义礼

中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中文讲究重义,而西方国家的文化重利轻义,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主要是讲礼、讲义。忠、孝、节、义是我国的传统的价值观,而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礼,重在心,重在义,重在接人待物的真心,儒家所宣扬的诚信和真心,表现在生活之中,也就是儒家所重的礼,而对于儒家所强调的义来说,从大的方面,表明的是对国忠,对友义。儒家首先是讲德,如果德所缺,就行仁,仁不在,就在礼,礼或缺,就行义。义与礼,忠与贞,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于人的最为基本的标准和行事准则,也是当时社会中道德标准的最根本。从更为深层次来说,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所申明的礼,就是着重指个人的明礼,知礼和懂礼,礼仪的教育在于教育人们如何端正仪容和身态,表情适当,言语适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君臣位份明确,父子关系和睦,家庭邻里合顺。

3、重中庸

中庸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不急不燥,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激进,不落后,刚刚正正好好的在中间的位置,而这种态度和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其优点,但是有一些人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造成我国近代时期相对落后的原因。这种观点和态度是对中庸的误解和错解,在中庸的开篇中提出过,天命之所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着重强调的是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社会规律和要求,对自身进行规范,所以中庸之中,才会有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在一定的意义上,才是中庸最为重要的基点,强调着外界与内心,形势与能力的一种平衡。虽然在当代社会和近现代社会中,有人对于中庸还是持着批评的态度,认为中庸就是不思进取,左右逢源,墙头草,两边倒,两边靠,这种错误的思想,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中庸这一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错解和仳离。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它只是在强调人要审时度势,不强求,也不放弃,无论强弱,无论进退都应该坚持信念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三、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我国实行以法治国治国,体现了国家和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近几年,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德建国的方针,标志着我国道德建设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国家理论高度的层面,这也反映出当今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目格。”也就是说,国家或是政权如果只凭借着法律和苛政来维持国家,来约束百姓,那么这种方法只能在短时期内取得成效,但如果用道德来使百姓信服,使他们懂得礼仪与文明,那么这种方式才是长治久安的良策。而儒家文化与我国当下道德的要求如走一辙,如行一轨。儒家文化做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纵使有千百般的不足,但谁也无法剔除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中的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国家今天,更应该立足于本国的儒家思想,立足于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地完善公民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四、继承儒家文化,提高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首先,对于当代公民的道德建设来说,转化公民的观念,提高意识,是重中之重。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认清儒家文化的本质以及其精髓,只有对儒家文化有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掌握,才能转变自身对于儒家文化的误解和错解,才能在思想的层面上提高自我的意识,虽然儒家文化形成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但是却是我国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和传承,曾经强调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不能完全摒弃了古代和旧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和借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下的中国,不能割断历史,从孔子到执政的中国,再到我们全新的中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总结和剖析,祛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化,发扬传统。

2、健全公民道德建设机制,完善制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已经跟不上历史的进步,与开放一同引进的还有很多不同的西方和资本主义的文化,当前在我国社会日益复杂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在提高对于儒家思想和观念的意识之后,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完善我国的制度和健全相应机制。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健全的状况下,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公民的道德建设的机制,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安定,也同样给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和谐的友好环境。

3、丰富活动,重视德化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的德化教育是后天形成的,这与理智德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对于儒家思想的传承上来看,我们不仅要学习儒家优秀的文化的同时,还要组织和创建一些全新的道德教育活动,进行实践并不断地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完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尤西林.中国人的公德和私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

儒家文化的传承第2篇

关键词:文化强省;儒家文化;传承体系;政府作为

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建设文化强省背景下儒家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的部分成果(编号:HB13GL04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建设文化强省背景下儒家文化传承体系构建中政府的作为

收录日期:2013年7月18日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境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构建儒家文化传承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

其一,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儒家文化的吸引力。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又创新是增强儒家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契入点,在传承中创新,在挖掘中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以河北省为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统计,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30余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文化空间等诸多领域。这些文化形式作为河北主流文化力量,凸显了河北主题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儒家文化的发展也必然依托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以增强河北儒家文化吸引力。

其二,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儒家文化的凝聚力。儒家文化凝聚力的增强,需要提升城市发展的科学管理水平。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儒家文化的考量和渗透。城市的物质文化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等。这是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城市的制度文化对于整个城市文化的属性以及形态有着直接影响。城市的精神文化体现着城市文化更深一层的内核与结构。城市精神文化以城市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公民的能力习惯等为主要内容。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科学管理水平,对于城市文化的构建及儒家文化凝聚力的增强有着重要作用,上述三个方面正是城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主要方面。

其三,推进文化品牌塑造,增强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优势产业集聚能量,精品工程影响大众,品牌文化创造效益。构建儒家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同当代社会相结合,同时代共命运,打造现代儒家文化的品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产业做大做强、把精品做多做好、把品牌做响做亮。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围绕打造支柱产业,鼓励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上市融资。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工程,培育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在实施精品工程方面,结合“走、转、改”,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实践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创作生产更多具有中国气派、燕赵风韵的精品佳作。文化品牌核心是文化内涵,是通过产品物质特性与品牌的价值文化统一而形成的境界。在消费者心目中,他们所钟情的品牌作为一种商品文化的标志,除了代表商品的质量、性能及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外,更代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品位、格调、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里不仅是实物性的消费,更多的是蕴含着文化底蕴的消费,既有显性消费也有隐性消费,归结根本是文化品牌的消费。唯有将文化品牌精品化、大众化,才能推动河北儒家文化的影响力。

其四,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升儒家文化的感召力。邓小平强调,“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不断增强文化感召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一贯要求,也是对我国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商务部陈德铭在2013年两会期间,就“发展国内外贸易和促进经济合作”的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外记者的采访。在谈到“入世”以及对外开放问题时,陈德铭表示,中国完全履行了“入世”承诺,将会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所谓文化感召力,就是文化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要具有吸引力、召唤力、感染力、凝聚力,能够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团结人。它既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价值认同和亲合度。河北省作为将文化战略列入发展重要目标的省份之一,必然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使儒家文化走向世界,以此提升产业文化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河北儒家文化的感召力。

儒家文化的传承第3篇

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其传统的道德理论,他的始创人就是我们现在拜奉的大教育家孔子。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的兴盛时代,也是在向着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他以政治理论为基点,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善为本,从亲出发,把仁、义、礼、智、信做为核心观念,初步形成了我国早期的道德意识。所谓仁是指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也就是说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其它人,把人当做人来看,而且还要让自己宽以待人,善以爱人。在孔子的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应该是他所认为的当时社会的最为基础的道德信条。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不仁,就不用谈其它的德行了。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施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方针,使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道德规范甚至是政治理论。

二、儒家文化的特征

1、重私德

从侠义的角度来说,儒家文化属于私德范畴。道德有公德和私德之分,但在产生儒家文化的那个奴隶社会时期,国家和社会根本就无公德和私德之分,只有到了近代和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国度才有了公德和私德之分。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我国的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新民说》中提出“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这也是公德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正式的提出来。但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公德与私德还是有一定的改变,也界定范围。所谓公德就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与公共生活相关连的道德行为准则,而私德是指那些私人生活相关的道德行为规范。“纵览中国传统道德,可以归纳和概括出十八条基本规范,即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宽恕、谦敬、诚信、礼让、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在这里除了几个像正义、礼让和公忠是公德外,其它的都是在强调私德,都注重于个体自身道德的修养与培养。

2、重义礼

中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中文讲究重义,而西方国家的文化重利轻义,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主要是讲礼、讲义。忠、孝、节、义是我国的传统的价值观,而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礼,重在心,重在义,重在接人待物的真心,儒家所宣扬的诚信和真心,表现在生活之中,也就是儒家所重的礼,而对于儒家所强调的义来说,从大的方面,表明的是对国忠,对友义。儒家首先是讲德,如果德所缺,就行仁,仁不在,就在礼,礼或缺,就行义。义与礼,忠与贞,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于人的最为基本的标准和行事准则,也是当时社会中道德标准的最根本。从更为深层次来说,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所申明的礼,就是着重指个人的明礼,知礼和懂礼,礼仪的教育在于教育人们如何端正仪容和身态,表情适当,言语适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君臣位份明确,父子关系和睦,家庭邻里合顺。

3、重中庸

中庸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不急不燥,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激进,不落后,刚刚正正好好的在中间的位置,而这种态度和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其优点,但是有一些人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造成我国近代时期相对落后的原因。这种观点和态度是对中庸的误解和错解,在中庸的开篇中提出过,天命之所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着重强调的是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社会规律和要求,对自身进行规范,所以中庸之中,才会有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在一定的意义上,才是中庸最为重要的基点,强调着外界与内心,形势与能力的一种平衡。虽然在当代社会和近现代社会中,有人对于中庸还是持着批评的态度,认为中庸就是不思进取,左右逢源,墙头草,两边倒,两边靠,这种错误的思想,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中庸这一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错解和仳离。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它只是在强调人要审时度势,不强求,也不放弃,无论强弱,无论进退都应该坚持信念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三、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我国实行以法治国治国,体现了国家和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近几年,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德建国的方针,标志着我国道德建设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国家理论高度的层面,这也反映出当今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目格。”也就是说,国家或是政权如果只凭借着法律和苛政来维持国家,来约束百姓,那么这种方法只能在短时期内取得成效,但如果用道德来使百姓信服,使他们懂得礼仪与文明,那么这种方式才是长治久安的良策。而儒家文化与我国当下道德的要求如走一辙,如行一轨。儒家文化做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纵使有千百般的不足,但谁也无法剔除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中的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国家今天,更应该立足于本国的儒家思想,立足于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地完善公民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四、继承儒家文化,提高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对儒家文化的认识

首先,对于当代公民的道德建设来说,转化公民的观念,提高意识,是重中之重。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认清儒家文化的本质以及其精髓,只有对儒家文化有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掌握,才能转变自身对于儒家文化的误解和错解,才能在思想的层面上提高自我的意识,虽然儒家文化形成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但是却是我国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和传承,毛主席曾经强调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不能完全摒弃了古代和旧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和借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下的中国,不能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国民党执政的中国,再到我们全新的中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总结和剖析,祛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化,发扬传统。

2、健全公民道德建设机制,完善制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已经跟不上历史的进步,与开放一同引进的还有很多不同的西方和资本主义的文化,当前在我国社会日益复杂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在提高对于儒家思想和观念的意识之后,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完善我国的制度和健全相应机制。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健全的状况下,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公民的道德建设的机制,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安定,也同样给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和谐的友好环境。

儒家文化的传承第4篇

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精神。儒家文化。年龄价值。

凭空不能产生伟大的精神。有19个很棒的 不断的 线 具有 这个 5000 年 壮观的 文化 属于 这个 中国人 国家 和 是 扎根的 在里面 这个 肥沃的 土壤 属于 中国人 传统的 文化。 像 这个 果心 属于 中国人 传统的 儒家文化 文化 演奏 一 重要的 角色 在里面 这个 育种 属于 这个 精神 属于 对抗 这个 新冠病毒-19 流行病。 儒家的 文化 是 一 重要的 文化的 来源 属于 这个 精神 属于 对抗 这个 新冠病毒-19 流行病 有 这个 起源 属于 这个 儒家的 思想 属于 仁慈、家庭 和 国家、正义 和 兴趣、科学精神和和谐,突出了建构主义文化的史诗价值。

-19史诗。计算新冠病毒-19史诗的精神。Confucian culture。史诗般的价值。

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得主时强调: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限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1](P158)在新一轮冠冕堂皇的新时期,中国人培育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抗战斗争,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新时期和中华文明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的,其抗疫精神与“5”接连不断。000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孕育了一年灿烂的文化。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防疫精神的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防疫精神生成的重要文化源泉,防疫精神继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彰显了儒家文化的价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

在2020年9月8日举行。精辟概括了防疫精神的内涵,即生命至上,民族同心,生与死,科学受尊重,命运共享。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始终把人民性作为执政理念的根本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把生命第一作为基本理念。生命第一的理念体现在防疫斗争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在汉鄂通道的关闭、前所未有的严格控制以及不惜一切代价对患者的治疗上。从新生儿到100多岁的人,从在华留学生到在华外籍人员,每一条生命都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在这场伟大的防疫斗争中,“人民”的内涵得到了更深刻的解释。它不是抽象的、个别的,而是具体的、完整的。这是党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的充分体现。

。第一,全国的团结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这种团结精神深深地体现在中国14亿人民的团结和团结中在与流行病的斗争中。新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本草纲要扩大了对湖北等严重地区的援助。社会各界都向湖北捐款,无数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自愿奔赴湖北的第一线。全国各行各业人民团结奋斗,在防疫战场上发动了人民战争。第二,全国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高山体系的显著优势。衡量一个国家制度的成功与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能否指挥人民应对重大危机的挑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整体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场防疫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第三,全国的团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以一个声音作出回应,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努力抗击艾滋病的最重要原因。党中央大学的坚强领导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艾滋病的绝对前提。

。一是勇于承担责任,不投靠,不牺牲自己的精神。面对严峻的疫情,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社会志愿者毫不犹豫地走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勇于承担责任,捍卫土壤,履行责任。正是这种无畏的精神,使凶猛异常的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并很快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二,奉献不计得失,不怕牺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人类自二十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与这一流行病作斗争意味着它有感染甚至牺牲的危险。中国行动小说科罗娜啤酒肺炎“白皮书”显示,近400名党员、干部和130余名公安民警和辅警当席死亡。2000多名医务人员被诊断出感染,数十人因公死亡3这些“逆行英雄”无私无畏,展现了防疫精神最灿烂的精神底蕴。三是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面对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病,中国人民无所畏惧,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党员干部带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医务人员日夜辛勤工作,全力以赴治疗确诊的病人。科研人员顽强工作,日夜进行药物研发和疫苗试验。在这场伟大的防疫斗争中,中国每一个防疫战场都体现着不屈不挠、百战百胜的战斗精神。

。首先,尊重科学,是指在防疫工作中信仰科学,尊重科学规律,依靠科学的指导思想。在这场浩瀚的防疫战争中,我们取得了胜利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这种精神。没有科学思想的指导,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决策、科学部署和准确执行政策。如果不遵循科学规律,科学研究和开发不严谨、不现实,就不会有有效的科学治疗和科学保护。其次,尊重科学反映了求真务实的态度。严峻的流行病不能容忍任何欺诈行为。从制定最严格,高效,透明的信息制度,到颁布法律惩治妨碍防疫的违法犯罪,到有效惩治渎职,散布疫情谣言等违法行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求真务实的严守态度。第三,尊重科学体现了发展和创新的实践性。尊重科学,不仅需要我们相信和依靠科学,也需要我们开拓创新。疫苗和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大数据跟踪追溯、卫生代码识别、区域和层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生产是中国人民开拓创新智慧的结晶。首先,命运与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努力、热爱和平的道德责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忠实、睦邻、协和万邦”的生活方式,倡导“大道不孤、天下为公”的正义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和政府不仅全力保障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而且坚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全力参与全球防疫这一行动体现了《为世界谋大同》的大国责任精神和与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真诚愿望。其次,命运与共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生动诠释。病毒新冠状病毒肺炎是人类共同的敌人。防治艾滋病的斗争需要所有国家合作和共同努力。面对全球疫情,中国政府毫无保留地协助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抗击疫情:主动对外通报疫情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公布诊疗计划和防控计划。在自身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下,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两批总额5000万美元的现金兑换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了34个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283批防疫援助,提供防疫材料并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这是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力实践。防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好世界的正确途径。

。它总是有其相应的文化渊源和精神语境。《抗疫精神》的历史底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遇抚养“[1](P164)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以高山文化为核心的,是《抗疫精神》的重要文化渊源。”《抗疫精神》“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家庭国家观、义利观、科学精神和和谐思想,赋予了它时代特征,充分展示了儒家文化的精神遗产。“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生活的基础,“仁者,爱人”(Mencius离娄下)是其基本原则。首先,儒家相信“仁者,爱人”是对世界上所有生物和所有人的爱。至于仁爱,孔子曾提出“博施是为人民准备的,可以到达济众”(论语雍也)和“泛爱众”(论语学而)。韩愈明确提出了“蒂凡尼早餐”的概念,认为“博爱之谓仁”(韩昌黎集·原道)。儒家眼中的“仁爱”是对每个人的普遍热爱,反映了人道主义的“真爱”感觉。第二,儒家认为,为了实现“仁者,爱人”,我们必须尊重和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人类尊严体系中,生命尊严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尊严。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社会形成和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生命的价值是最宝贵的。文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幸福生存。基于此,儒家主张以积极的方式加入WTO,并将解决“人事”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孔子曰:“务民的意义”(论语述而)孔子主张远离鬼神,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人事”,即人们需要的东西。显然,这意味着“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或者说所有人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存和幸福进行的。儒家的仁爱理论可以说是古代的人本主义。我们党继承了儒家仁爱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再生思想。在防疫斗争中,我们党本着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宗旨,不惜一切代价对待每一个病人,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时代体现。

。在逐步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家庭与国家概念。首先,儒家认为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家庭和国家是同构的,也就是说,家和国家有着相似的结构。Mencius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世界的根基在于国家,国家的根基在于祖国。”(Mencius Aesop寓言)儒家认为“亲亲”与“尊尊”是重合的,孝道是忠贞和宽恕的基础。在家孝敬父母与在家忠于国家相互呼应、相互融合。在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情家庭观念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仁”以亲情之爱为中心,像涟漪一样荡漾,并从近到远逐渐扩展到更大的伦理范围。亲情之爱是实现仁爱的基础,仁政是亲情的放大。因此,第二,儒家认为家庭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家庭的繁荣是昌隆民族运动的基础:“一个家庭是仁慈的,一个国家是兴仁的。”(礼记-大学)。另一方面,国家的混乱将导致家庭的分裂:“一国陷入混乱,没有家。”(吕氏春秋-谕大)儒家思想认为家庭和国家是不可分割的,这种家庭和国家的观念深刻地影响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中国人民为国家的昌盛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儒家有义利观,义利观以义为先,以义为基础,相信区分绅士的关键n和恶棍在于他们对正义和利益的态度。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和“君子喻于义,恶棍被比作利润”(论语里仁)因此,无论如何,正义应该是第一位的,生死时刻也应该是第一位的。在生死问题上,儒家的态度是重生和憎恨死亡,但不是害怕和避免死亡,而是强调死亡是值得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放弃生命而选择死亡呢wer是:“害仁而不存,杀仁而成仁。”(图兰多·卫灵公)当生命和仁无法平衡时,我们应该放弃生命而选择仁。几千年来,正义和利益的概念儒家对勒班很重要。儒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励中国人民将个人价值观的实现融入国家整体命运的兴衰之中,坚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才能渡过难关,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今天,面对抗击疫情的生死考验,儒家义利观被中国人民冷静践行:无数"逆行英雄"冒着感染甚至死亡的风险,主动申请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不仅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深刻体现,也是对儒家正义和利益理念的最佳继承。

。事实上,儒家经典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还包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首先,儒家文化提倡求真和质疑。科学精神是探索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的精神,“求真”是其应有的含义。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道,不知道。”(论语·为政)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不假装理解,这是求真精神的必然要求。真理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以相对真理的形式存在。因此,应该允许质疑和批评。可以看出,为了实现“求真”,我们必须敢于质疑。孔子曰:“一个绅士什么都不知道,盖阙如也是。”(论语子路)一个绅士应该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他不知道的事情。孔子还说:“善待你的老师。”(《论语》卫灵公)他主张在学习中,你要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不能盲目赞同现有的观点。儒家文化所蕴含的求真、质疑精神对中国古代科学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他们形成了求实、批判、怀疑的研究态度,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其次,儒家文化的实践品格蕴含着强烈的经验主义精神。《论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包含“子以四教:文学、行为、忠诚和信仰”(论语·述而),强调躬行践履。孔子反对说得太多,也反对说得太多。他认为《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和绅士应该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注重实践,注重实践,坚持用实际结果验证结论,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儒家文化的实践性与现代科学研究所尊重示范的学术态度不谋而合,是科学精神的深刻体现。第三,儒家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创新精神。《礼之用,和为贵》包含:“易、贫、变、变则通,总的规则是长的。”《礼记·蒂凡尼早餐》则曰:“苟日新,日日新。”总之,儒家相信只有创新,与时俱进,事物才能发展。在这场防疫斗争中,我们在药物筛选、疫苗研发和药物配方方面是正确的防疫策略与策略“尊重科学”概念的有力诠释是对儒家文化中崇尚真理、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展示。儒家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倡导“天人合一”孔子曰:“没有轮廓的鱼就是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他提倡控制欲望,不要过度利用自然。孟子提出了《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和《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强调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上述观点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合”机制。其次,它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贵和尚中”。儒家认为,“和谐”的实现需要依靠“仁”。“孝也是仁的基础。”(《本草纲要》)“仁”的实现需要从对亲情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热爱展开,儒家认为“礼”也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手段,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仁”是人的内在道德情感,“礼”只有根植于“仁”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只有“仁”与“礼”相结合,才能实现“和”。孔子虽主张“和”他反对一种无原则的“和谐”妥协:“君子和而不同,坏人都是一样的,但不是一样的同样。”(论语)·子路)孔子也提出了“允执其中”(尧曰论语)和“过犹不及”(先进论语),认为事情应该是温和的,而不是极端的。总之,儒家主张中和的方式,主张“仁”的结合与“礼”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第三,儒家倡导国家间关系“友好睦邻、忠实睦邻”。“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他们相信,如果所有官员都清楚并遵守他们的职责,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可以和谐相处。礼记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并以“讲信修睦”为基本行为准则。这些都是儒家“一国一家、和谐”思想的根本体现。总之,

的和谐精神充分体现在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之间的关系上。这种精神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最深处的心中。新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党和政府不仅做好了国内防疫工作,而且坚持了“天下一家”理念,为全球防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制定并颁布了全面禁止非法买卖和食用野生动物的法律。这是新时代儒家和谐的体现。

。中国所谓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在很大意义上是指儒家文化,儒学成立时,被称为“显学”。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的东正教地位确立,成为“国家意识”和“官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精神生活中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儒家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根植于每个民族成员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灵魂”。

·指出:“对于历史和文化,特别是我们祖先继承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推陈出新,区别对待,扬弃继承。”,我们应该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儒家文化。从根本上说,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与现代社会生活不相容的因素。例如,儒家文化强调纲常名教、尊重、自卑、高贵、重义务轻权利、重礼仪轻法律、重私人道德轻公共道德的观念,并且有压制人性和遵循旧方式的倾向。这些消极的观念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必须抛弃。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兴衰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它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能否实现时代的转型。一种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先进文化,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很大的开放性。为了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修正,消除非理性因素,与现代文明形成良好的联系,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进行修正。只有这样,儒家文化才能与时俱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从儒家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它不断地与其他文化交流,吸收其积极因素,这是它能保持几千年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对宋代佛教对儒家文化影响的成功回应和解决,还是康有为等人在近代西方文化挑战下提出的托古改制,还是现代新儒家提出的援西入儒对儒学的改造,它们都在吸收系统外的文化营养。儒家文化一直对“海纳百川”有着广泛的认识。我相信它将继续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因素,经受住时代的考验,成功地实现时代的转型,在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在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中央宣传部大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中国新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状病毒肺炎

儒家文化的传承第5篇

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艺术审美理想反映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心观念——和谐。儒家经典《中庸》提出了“中和”的概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在这里,“中和”是一种宇宙本质的规律,是一种“天地为庐”的空间意识。“中国古典美学则从《尚书》讲‘八音克谐’,‘人神以和’到孔子倡导温柔敦厚的中和风格,也提出了构成艺术的基本要求:美即和谐”1。中国传统绘画讲求艺术语言的和谐,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和”的审美理想。在内容方面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无功利性,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相和相融关系的探寻,而传统人物画无论是宫廷绘画中的表功颂德还是风俗绘画中社会万象的记述,抑或是历史人物画中的民族气节的传达,无不要求艺术主题内容的和谐。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表现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及其兄弟间敦睦和谐的手足关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繁忙热闹的都市生活,散发出和谐安详的社会气息。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在内容方面多以和谐的主题内容为主,表现冲突与矛盾的内容则极为罕见。而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形式和谐”则充分地体现在构图和色彩两个方面。中国传统山水画不管是“以大观小”的鸟瞰构图,还是“人与物游”的视点移动,都反映出中国人对万事万物普遍关切的宇宙心灵和超越一己、物我相谐的情怀。而“外师造化,中的心源”这一山水画创作感受,无不涵括了画家将主体置身宇宙中央参悟万物的空间感受,这些都体现了绘画构图中的“和谐”。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特质,摒除五色对视觉的干扰,直取“中和”的黑白二色作为色彩语言,运墨而五色具,观者在画面的浓淡层次中可以感受到山的苍翠,水的绿波,花的红艳,雪的白皑……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内容与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中和”审美要求。中国传统建筑、宫殿及城市设计也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和”的空间意识和审美理想。例如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布局对称均齐,严谨有序,有利于表现皇权至上的意识,秦都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开启了两千年都城形制的先声。毋庸置疑,中国美术教育在对传统绘画、传统建筑等“中和”之审美理想的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谐”的理念。

二、“秩序”之体味

中国传统美术创作注重“理”与“法”的规律性,映射出传统儒家文化遵从秩序性的理念。南齐谢赫有“穷理尽性”之说,指出绘画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北宋苏轼提出“常理”的理论,指出一切事物均有“常理”。在其所著《净因院画记》对文同的评价中说“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为得其理者也”,强调在绘画创作中贵在抓住“常理”这一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中,艺术家贵在对山水进行提炼、概括、综合,“搜集奇峰打草稿”,才能得山水之本质规律,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描摹山水的外在形貌。“法”侧重指艺术创作的法则规律性,如中国绘画中总结的线描技法“十八描”,山水画中讲求的山石的各种皴法,写意花鸟画中对笔墨性能的掌握和运用等。明代石涛在其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对“理”与“法”进行了概括和比较,他说“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可见,中国传统绘画别注重艺术规律的总结与艺术创作的法则和秩序性。中国传统美术创作在遵从“理”与“法”的规律下,强调主体在绘画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内在体验,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参透了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全方位的感知和体验,只有在绘画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主体情感的满足,才能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因此,中国美术教育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强调主体在绘画过程中价值实现的理念,传承了儒家文化“秩序”的命题。

三、“向善”之情思

中国美术教育的道德教化是对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主体责任感的价值传承。美术的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孔子对中国历史人物画的“劝善惩恶”功能进行了探讨,南朝齐谢赫指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的作用,唐代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明确地提出绘画的道德教化功能。汉代画像石中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成为其重要的主题,如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就是标榜封建道德和孝子的历史故事,河南南阳画像石《二桃杀三士》则是对义士的宣扬,而蒋兆和的《流民图》让受众在对受苦人群的目睹中产生对苦难的同情、对战争痛恨的情感共鸣。诸如此类包含道德教化意义的绘画实例举不胜举。所以,中国美术教育通过对包含道德教化内容的美术作品的创造、传播与接受,很好地传承了儒家文化“向善”的要求。同时,与传统的说教形式相比,中国美术教育使观者在对美术作品的视觉审美和直观感受中得到深刻的道德教化。

四、“成仁”之境界

中国美术教育修身怡性和注重主体精神品质提升的特点是对传统儒家文化“仁”的传承。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由此可见,“仁”是符合于社会秩序之“礼”的一种道德秉性,是一种主观的思想意识修养。既然是一种道德修养,通过主观的努力应该就可以达到。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由此可见,要想达“仁”取决于主体的意愿、自觉的要求和主观的修养。古人用“琴棋书画”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绘画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起到陶冶性情,发散思维的作用。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明确提出绘画的修养论。唐代王维、宋代苏轼、米芾,以及元代赵孟頫等都是集文学家、画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大家,并且以他们为代表,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陶冶性情、自我锤炼的“文人画”流派。文人作画正如倪瓒所说的“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寥寥数笔用以写胸中之逸气,文人画将书法、文学和绘画结合为一体,绘画成为提高自身修养,抒发主观性情的一种方式。因此,美术教育在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和自身修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人的修养要从《诗》开始,要到艺术(乐)完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在人的自我修身和整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中国美术教育通过绘画、书法、鉴赏等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品质的提升和主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传承儒家文化的思想。

五、“达礼”之本质

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性是对儒家文化强调艺术社会功能这一美学观点的传承。艺术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孔子认为“政治风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2。由此可见,审美、艺术、社会和政治风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代艺术的本质之一在于其“社会性”。中央美术学院徐冰教授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实验艺术家和前卫艺术家的代表,同时他也是少有的被西方主流艺术界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徐冰的代表作《析世鉴——天书》,他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四千多个具有汉字结体特征的方块字。在这些无人能懂的“天书”中,他将中国传统汉字的“音、义、形”进行了分离,只保留其横竖撇捺的笔画形式及方块特征,而取消其所象征的内容及意义,这些“天书”打破了观众欣赏传统书法的惯性思维方式,将观者推向对传统书法及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再度思考的境地。在作品《艺术为人民》中,徐冰用中国的书法运笔和方块组合样式书写英文“ARTFORTHEPEOPLE”,使这一抽象性的视觉组合(天书)具有了可读性和释义性,显然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对当下中西方文化的互读与融合的一种尝试和思考。由此可见,当代艺术需要艺术家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创作出更具意义的艺术作品,从而从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儒家文化对艺术社会功能的强调。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关注我们的社会,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生活和社会才是我们艺术的本源。同时,我们的美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教室和校园内,还应该通过写生或艺术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并用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使艺术真正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礼”之本质。

六、结语

儒家文化的传承第6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认为“在新历史时期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部署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文化成为炙手可热的关注点,“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投入比例”“设立全民阅读节”“保护文化遗产地”……这些提案议案代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对文化强国的殷切期盼。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是历史先贤留给我们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作为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全中华民族共同的骄傲和财富。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想这“特色”要从弘扬传统文化来体现。因此,我们在今天探讨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是有积极意义的。

由孔子创建的儒家文化,并不像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只是一种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是整个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学说体系,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曾经为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的先进性渐弱,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下,以官僚资本主义的形式存活下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在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李大钊领导了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运动,然因历史原因不了了之。直至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后,官僚资本文化(儒家文化的新形式)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力,依然在阻碍社会的进步。到了近阶段随着“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等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随着“百家讲坛”的火爆,儒家思想方有了复兴之势。

今天,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谈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呢?

一、“尚礼”“明德”“仁爱”“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评价古代圣贤的标准

儒家思想还倡导“人以群分”,其中的“群”字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阶级性,也就是说“尚礼”“明德”“仁爱”“至善”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对象是在社会中拥有相同利益的阶级群体。这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它将人群划分成一个个圈子,在这样的圈子里,不知不觉中就积淀了过多的、历史的腐朽。这些毫无疑问将要制约国家的创新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对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我们从批判的角度来继承,

从发展的角度来创新。就说这个“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平等,那么,“群”应该泛指广大人民群众,“尚礼”“明德”“仁爱”“至善”的对象应该是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繁荣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加迫切要“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让传统文化、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二、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丰富公民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兴盛,而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与和谐文化资源。

儒家思想指导公民的道德教化与社会的和谐需要“互动”。儒家伦理以人为本,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互动的产物。孟子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德”,这就为每个人的道德成长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搭建起心灵的桥梁,使道德教化成为可能,也为中华后世道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国际儒联顾问徐惟诚教授强调研究道德环境,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受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所制约,在没有“熟人”的环境里,不道德行为更容易发生。

孔子还认为,“吾道一以贯之”,什么是孔子的“道”呢,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陈瑛教授就此给出了新的解读,他认为孔子主要用“仁义”之道或“忠恕”之道来成己、成人、成物,这“仁义”“忠恕”就是孔子的“道”。今天,我们仍可以借鉴“一以贯之”之道,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把握和发展“一”,用“一以贯之”的思想来落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在内容上当前讲“仁”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而“成己”,益于社会而“成人”,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成物”。

以上仅是儒家伦理道德智慧中的“冰山一角”,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对丰富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近代以来,囿于现代与传统对立的思维偏见,国人对传统文化否定多于肯定,很多人将近代中国的落后全部归因于祖先,把责任推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身上。岂不知,中华文化曾支撑中华民族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张弘扬传统文化,这才给了传统文化复兴以政治保障。

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认同传统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领悟儒家核心价值追求。国际儒联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的钱逊教授曾经就“儒家价值追求与共有精神家园建

设”这一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共同理想、民族精神,还是核心价值体系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每一样都要扎根于儒家伦理的沃土,都需要研究儒家核心价值——仁、义。

我们具体来看:1.儒家主张“仁以为己任”“居仁由义”,以仁和义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2.儒家主张“志于道”,将精神生活放在首位;3.儒家主张“修己以安百姓”,将个体放在群体之中;④儒家主张“养浩然之气”,具备“大丈夫”精神,由此构成民族精神的基础。不仅如此,若能将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见义勇为”,它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是“舍己救人”“成仁取

义”。这些在利益至上,仿佛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的今天,无疑是我们最缺乏也最需要的。认同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最重要途径。

儒家文化的传承第7篇

党的十报告鲜明地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认为“在新历史时期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部署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文化成为炙手可热的关注点,“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投入比例”“设立全民阅读节”“保护文化遗产地”……这些提案议案代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对文化强国的殷切期盼。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是历史先贤留给我们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作为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全中华民族共同的骄傲和财富。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想这“特色”要从弘扬传统文化来体现。因此,我们在今天探讨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是有积极意义的。

由孔子创建的儒家文化,并不像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只是一种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是整个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学说体系,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曾经为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的先进性渐弱,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下,以官僚资本主义的形式存活下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因此,在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领导了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运动,然因历史原因不了了之。直至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后,官僚资本文化(儒家文化的新形式)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力,依然在阻碍社会的进步。到了近阶段随着“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等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随着“百家讲坛”的火爆,儒家思想方有了复兴之势。

今天,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谈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呢?

一、“尚礼”“明德”“仁爱”“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评价古代圣贤的标准

儒家思想还倡导“人以群分”,其中的“群”字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阶级性,也就是说“尚礼”“明德”“仁爱”“至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对象是在社会中拥有相同利益的阶级群体。这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它将人群划分成一个个圈子,在这样的圈子里,不知不觉中就积淀了过多的、历史的腐朽。这些毫无疑问将要制约国家的创新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对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我们从批判的角度来继承,

从发展的角度来创新。就说这个“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平等,那么,“群”应该泛指广大人民群众,“尚礼”“明德”“仁爱”“至善”的对象应该是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繁荣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加迫切要“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让传统文化、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二、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丰富公民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兴盛,而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与和谐文化资源。

儒家思想指导公民的道德教化与社会的和谐需要“互动”。儒家伦理以人为本,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互动的产物。孟子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德”,这就为每个人的道德成长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搭建起心灵的桥梁,使道德教化成为可能,也为中华后世道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国际儒联顾问徐惟诚教授强调研究道德环境,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受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所制约,在没有“熟人”的环境里,不道德行为更容易发生。

孔子还认为,“吾道一以贯之”,什么是孔子的“道”呢,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陈瑛教授就此给出了新的解读,他认为孔子主要用“仁义”之道或“忠恕”之道来成己、成人、成物,这“仁义”“忠恕”就是孔子的“道”。今天,我们仍可以借鉴“一以贯之”之道,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把握和发展“一”,用“一以贯之”的思想来落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在内容上当前讲“仁”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而“成己”,益于社会而“成人”,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成物”。

以上仅是儒家伦理道德智慧中的“冰山一角”,充分挖掘伦理道德智慧,对丰富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近代以来,囿于现代与传统对立的思维偏见,国人对传统文化否定多于肯定,很多人将近代中国的落后全部归因于祖先,把责任推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身上。岂不知,中华文化曾支撑中华民族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张弘扬传统文化,这才给了传统文化复兴以政治保障。

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认同传统文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领悟儒家核心价值追求。国际儒联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的钱逊教授曾经就“儒家价值追求与共有精神家园建

设”这一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共同理想、民族精神,还是核心价值体系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每一样都要扎根于儒家伦理的沃土,都需要研究儒家核心价值——仁、义。

我们具体来看:1.儒家主张“仁以为己任”“居仁由义”,以仁和义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2.儒家主张“志于道”,将精神生活放在首位;3.儒家主张“修己以安百姓”,将个体放在群体之中;④儒家主张“养浩然之气”,具备“大丈夫”精神,由此构成民族精神的基础。不仅如此,若能将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见义勇为”,它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是“舍己救人”“成仁取

义”。这些在利益至上,仿佛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的今天,无疑是我们最缺乏也最需要的。认同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最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