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合集7篇)

时间:2023-09-07 17:29:29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第1篇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02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ZHAI Yusheng, GENG Lijie, ZHANG Zhifeng, SU Yul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analyzed and a few points are presented. By means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s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research potential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模式探索的深入进行,围绕着高校的教育与科研两大主要功能,“重教学轻科研”与“重科研轻教学”一直是此消彼长,不绝于耳的两种声音。那么,教学与科研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自身从事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以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重”与“轻”是相对的,不是对立的,两者是可以转化的,同样,“教学”与“科研”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1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来讲,教学育人是重要的核心任务,高质量的教学是立校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问题的关键。“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国科学院钱伟长院士对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描述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现代社会的高校,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

教学活动包括两个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两者之间具有良好互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动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很难想象一批思维僵化、能力匮乏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已经被国内外大量经验所证明。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科研经历对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例如,开展科研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时追踪学科研究前沿热点的最新进展。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充实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完善拓展,提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使教师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在教师从事一系列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再学习过程,获得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动态,同时更新的知识也使学生直接受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的受众,教学关系上好像是被动一方,其实,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很多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教条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进而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科研热点问题或即时的信息,在讲授传统知识体系的同时介绍一些本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新颖的课堂延伸内容,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会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还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通过积极参与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掌握专业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在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引导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才起到很大作用,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分工协作意识等,在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所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置身在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便可以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从高校构成体系及功能的高度来看,教学是具体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而学科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支撑。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必然手段,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点,可以有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支持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同时,在不断优化学科及专业体系,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又可以反哺于科研。因此,可以说,科研可以提升教学的内涵底蕴,而高质量的教学又是科研后劲得以持续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2 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

在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什么样的机制和模式更加有效呢?

在现代社会的高等学校中,教师应该既是科研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除了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采取 “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并行的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融合。

针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应该跳出“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不只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注重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相关素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科研中所取得的成果属于本专业最新的进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亲身参与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将科研心得和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定期请相关专业的老师专家以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热点及动态,传播最新的科研理论,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教学互动,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也促进了科研后备团队的建设,而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其专业知识应用和独立科研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在学生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他们创造的激情、个性的风格、团队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现状,进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学生科研模式。从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互动,实现“科研教学化”。

另一方面,教师在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下,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过科研实践的教师对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开始有新的认识,对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发现权、选用权也可能有新的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开始了对课程的主动开发、应用与改进,这种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反过来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化”需要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具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更要注重以科学思维方法武装学生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知识传授和科研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观点和说服论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摸索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总的来说,科研与教学是现代社会高等学校两大重要的基本功能与任务,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才能既不误学生培养的百年大计,又能紧抓科研,不错失当前学校发展的机遇,在两方面实现双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河南人才培养(U1304507)、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31PPTGG411-1)、郑州市金水区科技攻关项目(金科2014-33)、郑州轻工业学院校博士基金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龚海刚,易发胜.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2009(2):60-61.

[2] 周喜峰.提高高校教师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9(8):117-118.

[3] 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第2篇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ZHAI Yusheng, GENG Lijie, ZHANG Zhifeng, SU Yuli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analyzed and a few points are presented. By means of teaching methods reforms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research potential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伴随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模式探索的深入进行,围绕着高校的教育与科研两大主要功能,“重教学轻科研”与“重科研轻教学”一直是此消彼长,不绝于耳的两种声音。那么,教学与科研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自身从事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以辩证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重”与“轻”是相对的,不是对立的,两者是可以转化的,同样,“教学”与“科研”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1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来讲,教学育人是重要的核心任务,高质量的教学是立校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如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问题的关键。“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国科学院钱伟长院士对于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描述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现代社会的高校,教学是根本,科研是灵魂。

教学活动包括两个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两者之间具有良好互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动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很难想象一批思维僵化、能力匮乏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依赖于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已经被国内外大量经验所证明。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科研经历对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例如,开展科研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时追踪学科研究前沿热点的最新进展。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充实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完善拓展,提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把握,使教师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在教师从事一系列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再学习过程,获得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动态,同时更新的知识也使学生直接受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的受众,教学关系上好像是被动一方,其实,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现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很多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中仅仅教条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进而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科研热点问题或即时的信息,在讲授传统知识体系的同时介绍一些本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新颖的课堂延伸内容,可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会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还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学以致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通过积极参与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掌握专业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在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引导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可以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才起到很大作用,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分工协作意识等,在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所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置身在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便可以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从高校构成体系及功能的高度来看,教学是具体学科体系下的教学,而学科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支撑。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必然手段,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点,可以有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支持了教学体系的发展;同时,在不断优化学科及专业体系,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又可以反哺于科研。因此,可以说,科研可以提升教学的内涵底蕴,而高质量的教学又是科研后劲得以持续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2 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

在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什么样的机制和模式更加有效呢?

在现代社会的高等学校中,教师应该既是科研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而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除了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采取 “科研教学化”与“教学科研化”并行的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融合。

针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应该跳出“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不只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必须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把科研能力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注重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相关素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科研中所取得的成果属于本专业最新的进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亲身参与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将科研心得和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定期请相关专业的老师专家以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热点及动态,传播最新的科研理论,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教学互动,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内容,也促进了科研后备团队的建设,而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其专业知识应用和独立科研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在学生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他们创造的激情、个性的风格、团队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现状,进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学生科研模式。从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互动,实现“科研教学化”。

另一方面,教师在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下,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过科研实践的教师对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开始有新的认识,对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发现权、选用权也可能有新的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开始了对课程的主动开发、应用与改进,这种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反过来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化”需要教师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具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更要注重以科学思维方法武装学生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知识传授和科研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观点和说服论证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摸索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第3篇

应该承认,对任何一名教师而言,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确有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毕竟,时间与精力总是一定的,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科研势必受到影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受到影响。那么,教师眼中的教学与科研的这种现实冲突性,在大学校长那里能否得到化解呢?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警惕高校变研究性大学后重科研轻教学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柯杨

现在确实有一种倾向,很多高校变成研究性大学之后,重科研、轻教学。特别当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应用了之后,促进了科研的发展,教学却有所滑坡。以至于近些年,当中国的大学在量、科研设施等方面紧追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社会上却对高校提出了“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的揶揄和质问。

当下,教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偏离了大学的使命。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研究成果的指标更容易量化、容易计算,而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则是比较软性、不太好掌握的,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激励教学方面是需要改革的。目前的问题是,如果再像过去那样用计算“课时量”来激励教师关注教育,已经不够了。

因此,高校的教改过程中就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样量化、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教改,而不像过去那样按照课时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北大正在不断地摸索中,希望在教改的过程当中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里面。这些鼓励措施包括在职称晋升体系里,关注教师投入教学的情况,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考察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怎样等。

另外,我们也特别鼓励做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去教学。实际上,这种带着问题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在前沿领域的发展,其实更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高校承担科研与培养人才不对立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光宪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是人才培养,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科研活动跟人才培养、课堂教育可以结合得很好,并不对立。

进一步说,怎么样保障好担任科研任务的教授、老师的教学,这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跟上。允许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做科研项目助理,这有助于改进现在大学人事管理制度,也有助于缓解教学和科研的一个矛盾。因为有这样一支专职科研队伍,并且源源不断地进行,可以保证教授能尽好职责、上好课,同时不耽误国家重大的科研研究。

在国外,研究性大学通过科研项目聘任专职的科研队伍人数可以超过学校在职教职人员的数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应寓教于研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大学是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在国家科技竞争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寓教于研,在大气稳重的氛围中凝神聚力,多产生基础性、原创性和战略性成果,更多地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转化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大学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在对国家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中体现自身价值。这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这种参与和合作中,大学需要厘清和树立一些契合自身定位和价值的理念,以体现大学的大气和凝重。

首先,大学的科研一定要寓教于研。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是出思想和出人才的地方,最大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学校依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过程,形成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包括核心技术的攻关、一些重大项目参与、同企业的合作等,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大学只有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产生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其次,大学的科研需要凝神静气。科教结合要求教授和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满怀热情、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育人的规律。同样,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有些专家学者付出毕生的努力,“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才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应该培养和赞赏这种精神。现在我国大学的一些考核和评价过于急功近利和量化,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克服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科教体制评价的管理需要细化和分类,甚至实现完全个性化的管理。只有细化分类、遵循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科教人员远离浮躁,心无旁骛地潜心育人和研究。

再次,大学不宜在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中争当牵头者。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参与和合作中做好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更符合大学的特点。事实上,这些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规模特征都使得大学不适合去做牵头者,因为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使命、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更符合这些项目的要求。大学一定要大气,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想法,而是在参与及合作中,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以便更好地对接和服务这种需求,避免迷失方向。

最后,大学要善于与企业协同创新。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不与企业争利益,企业能做的事大学不要去做,大学只做企业不能做的事,从而实现可持续合作和共赢发展。国家明确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新型产学联盟。这就明确了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必然是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收益的主体。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做好技术、平台和人才的支持,并且把转化科研成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

链接

哈佛女校长呼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风气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科研学府,哈佛大学数十年来一直注重学术成就,教授们努力在学术领域创新,强调做前沿性研究,并以此来获得续聘、薪酬、声望等。但是,偏重科研忽视教学的现象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与州立机构都在敦促学校改变忽视教学的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在新任女校长和临时校长德里克・伯克的支持下,9名教授组成的小组发表报告,呼吁校方重新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该小组的牵头人、社会学家斯科波尔说,有些学生读完4年大学后,竟然不认识任何一名优秀的教授,以至于推荐信都无法拿到;哈佛大学有相当数量的杰出教师,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教学才能而受到奖励。为了获得续聘,一些年轻的教员不得不努力从事科研,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报告援引一名助教的话说:“我的每篇论文和学术成就都为我赢得了高额奖励,而我的每个教学成就带给我的则是警告,那就是我不应该偏离科研领域。”

不过,9人教授小组指出,他们发表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要降低科研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学校更加关注教学。“我们不会聘用非学者型的教师,我们需要的是这两方面都擅长的人才。”

各大高校都在调整。事实上,除了哈佛外,目前美国各个领先的研究性大学都在寻找方法,来更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以做到教研结合、相互促进。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第4篇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作者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引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环境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但较长时间以来这两种职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协调二者的矛盾,既突出教学的主旋律地位,又要加强科学研究,是目前高校教师函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2.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但是,作者认为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三、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路

3.1学校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看,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从观念的更新、宏观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学院的优化组合等方面人手,通过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来缓解学校面临的双重压力,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院系及教师个体上。

(1)要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首先,要坚持大学人才培养之本的观念。其次,教学作为学术的一种形式而重新定义。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大学不但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创新。学校需要不断地开发与创新互动管理机制、激励利益机制等方面。一方面,教学与科研都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在学术水平上建立互动机制。①在组织结构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需要流动的编制,采取院的研究所与教学系单位相结合的流动办法。②评价教师教学的质与量应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报送的教学资料等,这样教师教学的内容能更新更好地得到反映。③开发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潜力需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利益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优化院系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分工与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在学科、教师、院系不同层面,就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宣传、交流与借鉴。另外,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3.2院系层面上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1)调节教学管理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得到的回报与教学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政策;搞好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加强对教学的监管力度。

(2)运用二次分配杠杆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院系对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院系在计划的制定、结构的调节与实践的实施等方面加强联系,创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最佳环境。学院根据本学院的特点和教师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科属性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设立教学岗与科研岗,并在相应的二次分配中得到体现;院系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制度,对教学岗与科研岗进行合理量化和轮换。

(3)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学院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应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协调措施。加强学院在这方面的意识与任务;利用学科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制定可行的政策。开设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课程等。

3.3教师个体层面上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途径

(1)健全师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利用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领导对教师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教师的实际能力,让教师自由选择应聘教学岗或科研岗。

(2)促进教师科研的公平竞争

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与鼓励。当然,高等院校无论大小,完全可以把科研提到重要位置。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但从观念的更新开始,更重要的是各种体制的创新,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既注重教学的质量又注重科研成果,还需要考核师德修养,因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同样需要高尚的师德修养来保证,不单单为利益而工作,更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不单有科研的热情更要有教学的责任。

教师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尚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四、结论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第5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组织管理层;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26-02

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同一个过程,也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这种观点为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我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基本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校的任务决定了任课老师不仅要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存在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逐渐提高。如何在做好课程教学工作的同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并协调好二者的矛盾关系,成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通过分析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青年教师本身和组织管理层面提出了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措施,以促进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不断提升高等农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现状

1.教学与科研的冲突。很多学者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与科研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尤为突出。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最主要的两项任务,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经验不足,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特别是教学内容和所从事的科研方向偏差较大时,很可能疲于双线作战,教学与科研之间如果协调不好,这种矛盾冲突将更加明显。

2.重科研轻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其最主要的任务和价值的直接体现,而科学研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赋予他们的新的使命。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现有知识体系。但是,在市场经济强力冲击下,高等学校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断增强。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审中存在科研成果偏重,奖励和支持力度也远高于教学的现象,而教学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许多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特别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的巨大压力,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会出现因缺乏足够的理论积累而迫切急于,科学实验重复性工作多,而原始创新不足,最终导致科研论文质量低下,甚至沦为所谓的“学术垃圾”。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职业活动,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那么简单,需要研究者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理论水平、技术手段和实验技能,同时还需要有科研条件和环境做支撑。

3.生活压力大而干扰工作。因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相对较低,大多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他们要还房贷,要养小孩和家庭,很多时候入不敷出,甚至沦为“啃老族”。工作上,因经验不足和资历不够,争取科研项目的难度大。生活和工作上的这些现实困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态、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再加上当前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内部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在科研上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而缺乏严谨,教学上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

二、青年教师要勤于学习,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能够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教学可促进教师对基础理论的融会贯通;而科研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完善现有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由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从青年教师本身和组织管理层两个层面提出了如下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措施。

1.青年教师要善于在课程教学中发现新的科研方向。科学创新不仅需要“基础推动”,而且更离不开“问题牵引”,自古至今,国内外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由有价值的问题所引出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青年教师应摸清楚其兴趣所在,通过积极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科学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教师所想不到的、目前尚无定论、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科学问题,这无疑可以为教师科研课题的确立提供宝贵素材。同时,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不仅可以缓解青年教师实验方面人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还可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青年教师自身要学会利用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每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的开展和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解决教材基础性强但最新前沿信息不足的缺陷,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展其思维,带给他们更多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我们将这种方式应用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生态学》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过来人,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矛盾也有不少心得。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部级、省级教学名师,也有一些教学和科研都做得非常突出的教授,多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取经,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三、组织管理层要从制度上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是公认的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人才的摇篮,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而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之希望,可以说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决定了高校的未来。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必须通过制订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机制来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发展。

1.加强教育引导。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因此,从青年教师入岗开始就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其教学意识,使他们达成这样的共识: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工作,而科学研究则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要使二者和谐发展,相互促进,而不能厚此薄彼。

2.加强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著作、课题、科研奖励、专利、成果和学术交流等。为了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优先对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研究成果进行资助。鼓励教师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或子课题、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带进课堂。

3.改革考核机制。追根溯源,当前很多高校教师之所以重科研轻教学,主要是政策和制度导向引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教学培养人才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而科学研究往往在三五年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即可以论文、著作等形式体现出来。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SCI论文、专著、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占得比例往往比较重,而教学只要满足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即可。这种倾向是导致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改变当前的状况,需要从考核机制上着手,加大教学在考核中所占分量,做到科研与教学的平等对待,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塑造良性的机制环境。科研与教学犹如人之双腿,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要达到这个目标,国家和学校就必须同等地重视教学和科研的成果,通过奖励和职称评审,鼓励所有的青年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才华,不断提高自己,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才能不断发展,学校的声誉才会不断提高。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科研则是强校之路。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如何统一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是青年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如何从政策和制度上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优良的条件和氛围,则是组织管理层需要好好思考和下力解决的难题。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青年教师立身的资本,也是国和家学校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于佩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15-117.

[2]黄建晔.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分类指导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6):16-18.

[3]吴涛.论教学与科研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和谐统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320-321.

[4]韩秋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8-120.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第6篇

关键词:大学;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96-02

一直以来,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以来,科研就开始成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并延续至今。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的观点已经成为被现代高校普遍接受的原则。国内相关研究的大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等国就开始广泛关注“教科研”的问题,并且成果颇丰,许多学者都试图找寻教学与科研的正负关系,来探寻解决之道。他们的研究虽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和较好的解决办法。本文,试图从学生培养成本这一崭新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大学体系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一现实质性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一直都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事物之一。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众化的推进,大学正逐渐成为综合性高校,随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着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各国高校都陷入了“一流名校”热潮之中,并伴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席卷着全世界。所谓的“一流”就是一个通用等级标准,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不同的一流分类。同时,它也是绩效指标,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大学的质量,这种指标使得大学的内外部的自我评价都成为一种“会计学”。“一流”的大学理念还具有极强的普遍适用型,大学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置于一流之下。但是,本研究是否有意义,是否对学生有益,优秀的研究员是否同时也是合格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重视。笔者并不认为教师们会为此而中断科研,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作为高校要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二、对策

减少科研,增加教学量能解决以上的难题,但是高校对排名度的热衷,以及对政府财政资助的需求,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

又或是完全将科研与教学分离,正如有些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科学研究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在过去从来没有过重大的重叠,也不乏理由在未来把它们分开。”在《学问的中心》中,约瑟夫・本戴维也指出:“研究与教学并非自然的匹配。”以上研究的支持,再加上来自外界对高校教育问责的压力,使得许多高校都将教学与科研进行了分离,并分别向社会报告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业绩,从而获得社会以及政府的支持,划分出“只教学”的大学和“只科研”的大学。又或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完全分化正如很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那样,本科生院校只进行教学,而研究生院则可以融合教学与科研。

这种剥离式的分化,同中小学及科研院所无异,又何谈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以及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费尔德曼(Kenneth A. Feldman)的研究指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一个持久的神话,二者至多是疏离的一对。显然,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以下是本文的一些思考。

(一)改革评价机制

当前,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是,用单一的评价体制,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一般大学教师的考核含有三项指标:学术成果、工作质量和教学能力。其中学术成果占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校,只要求教师有科研成果,其他的工作可以忽略不计。每位教师在工作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一味地采用“一刀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是无法对所有教师进行公正考核的。

笔者认为将教师的工作进行分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依据不同的工作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进行考核。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制大多是以科研为主导的,而忽略了教学评价。所以,要想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必须纳入对教学的评价。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不能仅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表现,更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在这一点上,美国知名大学的教学评价可资可鉴,其评价内容不仅仅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还可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帮助。

此外,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激励促进,设立教学补助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例如,斯坦福大学就试图通过设立教学奖励及薪金补助、关于本科生教育的研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完善晋级标准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促使大家“更多地谈论教学,并尊敬与奖励那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使它成为让人热爱的劳动,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浙江大学近年来也制定了新政策,设置教学津贴,主要用于奖励给负责人的教师。这种物质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鼓励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这份工作,但是这仍需要更多的实质性的改革机制让大学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二)建立调和性机制

在大学中建立一种调和性机制,在不同时期转移教师的工作重心或是建立一种既能体现职业道路个体差异和灵活性、功能整合扩展的学术内涵的学术评价新模式。

例如,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报告耶提出了“创造性契约”(creativity contract)这一概念,根据这一概念,每个教师都可自觉地在一定时间内转移自己的工作中心,并合理分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时间;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工作的重点向应用和服务方向转变。另外,在选择工作重心方面,教师可依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并促进教师跨学科发展,尝试不同类型的学术工作。

博耶的这项契约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一生多产,提高工作效率,他认为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中青年教师到老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从而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量和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博耶还认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多产期时间,人文社科类的要比理工科的晚一些。所以,各高校可依据不同学科的多产期,对教师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促使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或结合自身状况,由教师本人向学院提出计划申请。并成立教师工作分配任务委员会,根据申请,结合学院的科研教学计划制定每个教师在本阶段的工作计划。当然,教师可对小组分配的计划提出异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双向的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三)促进老师多元化发展

如今,教育正变得更加多元化,我们的高校和教师也该紧跟多元化的时代步伐。教师在里面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发现,把所有教师都限制在科研教学的范围内,探索知识的自由必然受到限制。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不再将教师定性为“科研型教师”或“教学型教师”,不再仅以科研数量或是教学好坏来衡量教师。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奖项来激励老师的多方位发展、跨学科发展。教师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对促进学生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意义非凡。这样我们的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会更为广阔,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三、结论

如今,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越来越重,特别是近些年科研与教学的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对学生的教学工作。随着大学成本的不断上升,学费问题的不断争议,教学科研的投入成本问题将受到人们的关注。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科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及调和机制对缓解大学财政困难、消减学费、提高老师工作效率有着积极意义。与此同时,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对师生发展,共建和谐校园意义非凡。最后,请大家在思考这些问题的不要忘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到底在为谁服务?在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教育是大学存在的理由,而非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再审视[J].高教探索,2000,(2).

[2]陈玉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3]刘献君,张俊超,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4]Feldman KA.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scholarly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as related to their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a review and exploration,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87,26(3):227-298.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第7篇

教学与科研一直都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事物之一。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众化的推进,大学正逐渐成为综合性高校,随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各国高校都陷入了“一流名校”热潮之中,并伴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席卷着全世界。所谓的“一流”就是一个通用等级标准,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出不同的一流分类。同时,它也是绩效指标,通过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大学的质量,这种指标使得大学的内外部的自我评价都成为一种“会计学”。“一流”的大学理念还具有极强的普遍适用型,大学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置于一流之下。但是,本研究是否有意义,是否对学生有益,优秀的研究员是否同时也是合格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重视。笔者并不认为教师们会为此而中断科研,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作为高校要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科研活动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二、对策

减少科研,增加教学量能解决以上的难题,但是高校对排名度的热衷,以及对政府财政资助的需求,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又或是完全将科研与教学分离,正如有些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科学研究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在过去从来没有过重大的重叠,也不乏理由在未来把它们分开。”在《学问的中心》中,约瑟夫•本戴维也指出:“研究与教学并非自然的匹配。”以上研究的支持,再加上来自外界对高校教育问责的压力,使得许多高校都将教学与科研进行了分离,并分别向社会报告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业绩,从而获得社会以及政府的支持,划分出“只教学”的大学和“只科研”的大学。又或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完全分化正如很多学校目前所采取的那样,本科生院校只进行教学,而研究生院则可以融合教学与科研。这种剥离式的分化,同中小学及科研院所无异,又何谈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以及学习中的探索与发现。费尔德曼(KennethA.Feldman)的研究指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是一个持久的神话,二者至多是疏离的一对。显然,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完全分离是不可能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以下是本文的一些思考。

(一)改革评价机制

当前,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是,用单一的评价体制,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一般大学教师的考核含有三项指标:学术成果、工作质量和教学能力。其中学术成果占主要部分。甚至很多学校,只要求教师有科研成果,其他的工作可以忽略不计。每位教师在工作内容以及形式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一味地采用“一刀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是无法对所有教师进行公正考核的。笔者认为将教师的工作进行分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系统,依据不同的工作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进行考核。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评价体制大多是以科研为主导的,而忽略了教学评价。所以,要想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必须纳入对教学的评价。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不能仅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表现,更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在这一点上,美国知名大学的教学评价可资可鉴,其评价内容不仅仅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还可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帮助。此外,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激励促进,设立教学补助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例如,斯坦福大学就试图通过设立教学奖励及薪金补助、关于本科生教育的研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完善晋级标准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促使大家“更多地谈论教学,并尊敬与奖励那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使它成为让人热爱的劳动,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浙江大学近年来也制定了新政策,设置教学津贴,主要用于奖励给负责人的教师。这种物质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鼓励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这份工作,但是这仍需要更多的实质性的改革机制让大学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二)建立调和性机制

在大学中建立一种调和性机制,在不同时期转移教师的工作重心或是建立一种既能体现职业道路个体差异和灵活性、功能整合扩展的学术内涵的学术评价新模式。例如,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报告耶提出了“创造性契约”(creativitycontract)这一概念,根据这一概念,每个教师都可自觉地在一定时间内转移自己的工作中心,并合理分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时间;而且教师还可以将工作的重点向应用和服务方向转变。另外,在选择工作重心方面,教师可依据自己的职业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并促进教师跨学科发展,尝试不同类型的学术工作。博耶的这项契约就是为了帮助老师一生多产,提高工作效率,他认为一名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中青年教师到老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从而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量和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博耶还认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多产期时间,人文社科类的要比理工科的晚一些。所以,各高校可依据不同学科的多产期,对教师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促使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或结合自身状况,由教师本人向学院提出计划申请。并成立教师工作分配任务委员会,根据申请,结合学院的科研教学计划制定每个教师在本阶段的工作计划。当然,教师可对小组分配的计划提出异议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双向的互动会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学校的教育成本。

(三)促进老师多元化发展

如今,教育正变得更加多元化,我们的高校和教师也该紧跟多元化的时代步伐。教师在里面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发现,把所有教师都限制在科研教学的范围内,探索知识的自由必然受到限制。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不再将教师定性为“科研型教师”或“教学型教师”,不再仅以科研数量或是教学好坏来衡量教师。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奖项来激励老师的多方位发展、跨学科发展。教师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对促进学生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意义非凡。这样我们的教师施展才华的平台会更为广阔,学生也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