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体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3-16 16:28:21
高校体育论文

高校体育论文第1篇

1.健康身体,榜样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对引导、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起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形象包括体型和健康状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展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由于职业的特性,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技能,以及更高的健康水平。试想,自身健康水平难以保证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何让人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自身体型不标准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健身与形体练习方法如何能让人信服?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累积,身体不可能总是保持年轻的状态,但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尽量保持和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用已有的健康知识、技能维护自身的健康水平。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利用职业特性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心状态,对带动学生以及周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产生运动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2.科研创新,积累知识。普通高校的授课对象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有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视野和高度。工作中要达到科研创新,首先必须做到科研过程的不断积累。由于成长经历的特殊性,科研对于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社会进步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有所突破才能带动学科的发展,有更多人参与才能改变学科现状。创新的前提要有大量的科研基础工作经历,申报项目、论文写作是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这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论文是阶段性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申报项目是写作论文的阶段性目标,虽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提高个人科研素质的全部,但却是最有效的两种手段。在写作论文和申报课题过程中必须积累大量的素材、广泛搜集文献,深入研究前人经验,同时还要拓展学科视野,立足于研究体育学科的问题,广泛借鉴不同学科的方法、手段、理论基础等。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的创新成为现实,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教学及科研动力,帮助体育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研究体育问题。体育教师的科研成绩能够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提升职业地位,增强自我认同感,产生职业幸福感。

3.顺应时代,潜心教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外在社会环境经过长时间演变逐渐形成,体育教师应认清时代特征、顺应时展。为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思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用心观察学生对每个教学内容的感受,制定相应的措施,采用的方式不能只拘泥于简单的游戏,还要有引人深思的、体现年龄特点的成分。同时,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个别学生的身体状态加以额外关注。其次,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当今的大学生能够非常便利地获取各种体育信息,单纯的技战术已经不是秘密,关键是阐明运用的时机以及作用机理,用科学的语言与方法让大学生快速理解内涵,在需要时根据对象不同快速做出判断。最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应从自身做起,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必然引起人们重视体育锻炼,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抓住时代赋予的责任,从增强自身职业素质做起,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做出贡献。

4.借助外力,不断学习。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再培训非常重要,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更多的是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以及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不足,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等知识。教学第一线需要将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通过自学以及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来提高自我。面向不同的教师群体,国家很重视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有国内外访学、远程教学以及各种教学研讨会、科研会议等多种形式。除了专业、正规的职业培训、学习机会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周围人群的智慧,经常与其他学科科研突出教师沟通,汲取他人的经验,触类旁通,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科研经历,也可以获得不同专业相关知识,为自己在业务上的发展做准备;还可以与本专业科研突出教师沟通,增长专业知识,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科发展。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外因靠内因起作用,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对学习路径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高校体育论文第2篇

1.1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农耕为主要特色的地缘文化对于体育的发展与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割据时期,重视体育是强国之本。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与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事业或者说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应该占有的分量。所以,在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文化与理念汲取发展的营养,同时替代那些落伍的,无法适应时展需求的传统思想,从而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1.2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也是隐性的影响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简单来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对其发展的态度与立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文化,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失衡的阶段与状态。一方面是学生及家长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试图通过所谓的体育考试来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体育学科的设置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应付心理比较突出。在舆论引导方面,我国的体育赛事所产生的体育明星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在如此多元的体育社会价值取向面前,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从体育文化的本原价值来进行引导,我们的体育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才会变得有章可循。

1.3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隐性因素外,体育设施的缺乏让体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无本之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设施的人均分配使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局面。部分地区的高校,甚至因为某些体育器材与设施的缺乏,而导致体育课程无法正常的运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与制约了我国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学生数量与现有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及资金的相应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这些都是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显性因素,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

1.4师资结构不合理

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学历层次、专业方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们体育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与开展。同时,在面对具有丰富特性的学生面前,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与专业素质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教学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短视主义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进行改进与提高。

2、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目前的校园体育设施的配置来看,各种教学器材的缺乏是校园体育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障碍。一方面,要从财政预算等方面,为校园体育设施的增添与维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在体育设施的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园体育设施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果。这种对于硬件的建设是实现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只有将两者进行非常有效的匹配才会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并保障制度的实施

体育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章与相关的基础的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这些规章制度,在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与完善校园体育等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从国家保障学生及体育教师相关基本的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体育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发挥制度对于校园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到作用,那么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才会走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2.3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树立终生体育思想

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为了实现这种可循环的体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全世界都主张终身教育的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树立一种终身体育,全民运动电费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只有将这种精神力量更多的作为一种生命的正能量来传递到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体育文化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4通过多种方式高校体育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

大学是一个文化的集中地,拥有积极思想的年轻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希望与主力军,他们有着无比饱满的激情来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所以,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来为校园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比赛项目,来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论坛或者讲座,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领悟,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氛围。

3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第3篇

1.1高校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描述

与社会有关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学问。文化的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映在体育活动方面,从而形成体育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文化的概念表述难求完全一致,其分歧源于观察角度、认识的层面、界定的背景等。归总研究,体育文化首先是一种肢体文化,是人类在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人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主动、有意识进行的一种肢体锻炼活动;其次是制度文化,是在各类体育活动的发展和进行过程中,为了体育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制度;再次是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体育精神文化;最后是各种物化形式的文化,即以人类创造的物质形式而存在,蕴含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如奥运奖杯、火炬、吉祥物等[2]。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相对于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3],它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竞技体育水平、体育竞赛与活动的参与率、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教育本体,贯穿到高校教育全过程,使这种以身体活动为原初载体的特殊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各环节,让其在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环境氛围为依托、教师引导为基础、内化领悟为关键,具有依托性、复杂性、映射性、反复性等特征。

1.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的区别

高校体育技能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技术、技能形成的需要,同时也强调体育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体育文化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如顽强拼搏、公正,团结互助等,它隐藏在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人文实践活动之中。体育技能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体育文化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它与体育技能教育的显著标志是:教育主体借助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等显性载体,以及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隐形载体获悉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依托性。

1.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体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体育文化包含了所有的体育行为及促进体育发展的现象。依照这一概念,高校体育文教育包涵了体育理性文化与非理性文化。鉴于庞大的内容体系势必造成研究的重复与表浅,本研究重在对高校体育文化中的非理性文化进行教育,也就是体育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意志品质教育、人格情操教育、行为准则教育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健全人格,升华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衡量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体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否全面养成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

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特点

2.1依托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一切促进体育发展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通常在教授某项运动技术、组织教学练习及课外体育人文活动中施以,体育教学及活动情景是教育实施的前提背景。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需要以体育人文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教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载体包括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为体育文化教育创设了情景、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教育之所以能依托于体育人文活动之中,是因为体育不是纯粹的身体改造过程,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除需要基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身体素质以外的其它素质,如勇敢、果敢、顽强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亦需要诸如顽强拼搏、团结进取、坚守规则等意志品质及行为规范。体育文化教育因体育教学活动存在而存在,与体育技术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育内容[4]。

2.2复杂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教育内容体系的庞大、教育环境要素的复杂等方面。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集认识、行为为一体的教育,认识与行为的形成中包涵了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2种形式,涉及到传授、点拨、说服等直接教育方式,以及暗示、感染、模仿等间接教育方式,这些复杂的教育方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潜心运用与悉心接受。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涉及了品质教育、情操教育、准则教育等3大方面,影响的是人类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不仅教育形式方法多样,更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贯穿。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环境涉及了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方面要素。精神文化要素汇聚了大学体育理念、大学体育精神、大学体育道德品位及发展方向;物质文化要素重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标示及建筑场馆中倾注人文元素、渗透体育文化内涵,提高物质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制度文化要素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评价办法等;行为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对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体育热情的调动等[5],环境复杂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2.3映射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2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能综合地反映高校教育与发展的状态[6]。1)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有饱满的斗志、昂扬的激情,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这些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它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能升华精神、完善品格[7];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意识。学生需要体育强身健体,更需要通过体育缓解压力、调整心情。在高校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体育文化活动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减少因压力而带来的一些偏激行为,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能调适心理,形成健康的竞争态度;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促进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强。教育实践中参加各类体育人文实践活动是核心,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育精神的同时,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与处理能力,它与高校社会适应教育目标相辉映,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实现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也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相映射,共同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其它教育的不足。

2.4持久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持久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持久与影响效果的长久2个方面。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长期培植与积淀的结果,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施教者进行直接与间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还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进行选择加工与吸纳内化,首先从施教与接受过程看,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再之,教育具有反复性,教育功效的形成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当遇到负面影响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8]。体育文化教育表现尤为突出,它本身是一项意识与行为于一体的教育,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当受到负面的体育文化因子影响时(如一场不公正的竞技裁决、一些不良的竞争表现、较为突出的不文明举止等),正在形成的某种好的意识极有可能动摇,它需要反复的、持之以恒的正面影响。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又是长久的,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当优秀的品格行为形成后,会伴随人的一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文化教育中,拼搏精神的形成,能使学生今后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富有进取与挑战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乐观的精神;体育情意的形成,能养成理解包容、团结协作、理性分析问题等行为习惯;体育规范的养成,能够以严格的准则要求自己,遵纪守法,以规则约束自己。总之,体育文化教育无论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还是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等方面,教育影响持久且意义远大[9]。

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要素

3.1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传导者—教师

从体育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在实施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掌握体育文化教育知识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在传播教育信息时对接受主体的影响程度。教育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而且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和指导。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对学生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通常根据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平台的不同,灵活施教,没有硬性之规。直接影响需要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通过体验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间接影响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氛围及人际关系作基础,使学生通过良好环境的熏陶,感悟体育精神、体育情操、体育准则。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化修养,又决定了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

3.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学生

这里所指的接受主体为高校学生。高校学生这一时期心理和意识上有一般同龄人的共同特点: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富有朝气和幻想、可塑性强,但情绪、心理又不够稳定等;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较明显的求变、求新意识,情绪化的叛逆心理,非理性的标新立异等。他们对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备接纳性,另一方面具备批判性,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从学习理论来看,高校体育文化的接受包括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多个环节,大体可分为学习体验与内化提高2个阶段,学习体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个阶段对知识是广泛的摄取,可以谓之是表象的获得,真正要变为自身的品质,尚需内化过程。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会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教师的教授、引导是帮助促进学生摄取知识,而真正产生质变的是知识摄取与内化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体育文化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体育精神与意识形成的建构者。

3.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

教育客体就是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内容,这取决于体育文化教育实施目标和实施对象的需求。作为接受客体的体育文化教育信息,能对接受者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否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2个方面:1)信息反映现实的深度,与现实的切合程度以及其刺激的强度、重复率、新鲜度;2)信息与接受者内在认知结构和观念的契合程度。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将教育的主要内容梳理为以下3个方面:1)以培养意志为目标的品质教育,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等,如顽强拼搏、挑战征服、果敢刚毅、沉着机智等;2)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情操教育,包括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灵魂净化、情绪振奋;3)以规范行为为目标的准则教育,包括思想准则、行为准则,如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尊重理解等。

3.4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2类载体—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

3.4.1显性载体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首先体育的精神教育隐藏在体育技能教育之中,同时也可利用体育课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10]。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能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能加强人际交流与改进人际关系。体育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认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功所需要的责任感、成就导向和团队工作技能,能产生保持学校作为有活力的组织所需要的精神和团结,能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表现社会所注重的技能和机会。另外,校际间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也可以使体育文化得到交流、教育内容得到互补与完善。高校体育建筑标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它的布局与建设对于整个学校的外部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凝聚了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向往,展示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体现了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是高校对外展示体育观念最直接的外化形态,也是大学生体会领略体育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体育信息资讯指一切可以向学校体育事业提供信息的消息和资料,包括校内外的体育发展情况及其有关的消息、情报、指令、决策等。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它在校园中的存在形式也有很多种,如校园广播、校报、网站等,它们传播体育资讯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的过程。

3.4.2隐性载体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显性载体认识、体验体育文化,通过隐性载体感受、熏陶体育文化,再同样的经过选择整合、内化吸收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虽然最初的接受方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共同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在体育教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相对稳定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的体现,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被推崇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潜伏和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师生的体育热情对体育文化教育的促进体现在2个方面:1)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都自觉并积极地适应和遵从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规范要求,具有良好一致的目标、舆论标准、自觉纪律和情感体验,心理容易产生共鸣;2)高涨的师生体育热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学校体育文化的活力与朝气,它感染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凝聚着每一个人的心,这种感染力就是一种无形的体育文化教育载体。标志性的体育人物对大学体育文化形成起着引领与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树立了榜样性的体育人物,清华的马约翰先生在该校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以“马约翰杯”命名的体育运动会在清华每年举行1次,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标志性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优秀的个体和优秀的团队2类,他们勇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怕辛苦等品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外放的体现,他们的行为举止表现了学校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的作用。

3.5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

就体育文化的形态而言,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3大类别,而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又分为3个层次:外层为受教育者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的体育文化大环境;中间层为受教育者通过人际交流或偶然机遇,“看到听到”的环境,一般为制度环境;内层为受教育者亲历的,与受教育者有着直接、稳定的现实联系的环境。它类似1个同心圆,对接受者的影响和作用由内向外而层层递减。大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他们的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最大,对体育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以上物质环境包括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设备、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社团及组织机构等;制度环境包括体育领导机构、体育管理政策、体育规章制度准则、各类体育文化方案、健身方法指南等;行为环境包括体育价值观与态度、体育竞技与人文活动、师生体育行为等[12]。体育文化教育环境之复杂,不仅是因为构成环境的因素之多,而且还因为有些环境是抽象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无声的,甚至看不到即时效果,而正是这些无形的环境要素,对体育文化教育发挥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4结论

高校体育论文第4篇

2013年,笔者承担了“校本体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提出了“校本体育”的概念,“校本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落脚点,它是立足于本校,通过学校自身体育制度的约束,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要素细化和优化,在突显学校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由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学校体育实施系统。”校本体育是基于目前体育改革的“不务实性”和缺乏实效性背景下提出的。校本体育文化是在校本体育基础上构建的校园文化,从内涵来看主要涉及物质、精神和制度3个方面。从育人的实施路径衡量,校本体育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即通过校本体育的约束,形成成员共有的体育价值观和信念。从教育生态学衡量,它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体育综合环境的创设,形成一个体育育人的生态圈,使得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人,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由被动变为自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本体育文化就达到了这个样态。

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育人理念不能一以贯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育人理念来看,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二是不能一以贯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光体育口号就变了好几次。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譬如,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原来的学校各有各的校训,只好再定一个新的。但如果换一任校长,改一次校训,体育理念就没有了核心和特色。过去是全国通用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有自己的体育育人理念。从“完全人格”、“全面发展”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从“业余赶专业”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虽然时间跨越了百年,校领导换了几代,但培养人的宗旨保存了下来,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因此,一以贯之的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不可或缺。

(二)体育理念没有与学校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体育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融为一体。譬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清华的体育精神之一,它是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个体育理念源于清华的整体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核心理念,它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体育精神与校训一脉相传,作为清华人,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理念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存在着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两种文化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三)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制度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制度)和内部体验(态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体育的方式与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等不重视,把体育看做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带有随意性。缺乏制度的约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态圈,优化育人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那就要有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圈,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和谐育人,又谈何容易。“只具有知识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称之为是‘半个人’”,这是梁启超先生早年所担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个人”。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改变这一格局的突破口还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塑造上。因此,通过体育生态圈的建设,使得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参与体育的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构想也是贯彻落实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精神的具体体现,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

(二)以校本体育为抓手,使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化和科学化

要想成事,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去;另一个是要有“抓手”,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想落到实处,也要有一个“抓手”,那就是校本体育。校本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譬如群众体育竞赛由学生会中的体育部负责,有竞赛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做到全覆盖,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做到体育的全员育人。从人际协调效应看,校本体育涉及到“主导与主体”、“核心与成员”、“集体与个体”3个层次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协调。校本体育为什么是抓手?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由本校教师集体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体育的一些好的传统,摒弃了糟粕性的东西,带有本土性,符合学校的实际。其次是结构完整,它包括从目标到评价一系列环节,既能评定学生又能考察教师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效果。再次,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动权在学校,校长可以操作,体育教研室(体育部)、学生部、团委等可以把握实施,中间不经过繁琐的环节。

四、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依赖和保障,涉及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教学等方面,除全面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之外,还涉及到以下内容。

1.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有体育考试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管理与建设制度,排课、调课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等。

2.体育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勤制度、评教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优秀教职工评选制度、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等。

3.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经费审批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

4.体育竞赛制度。包括学生竞赛制度、教职员工竞赛制度等。

5.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制度。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学生情感寄托之所,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调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6.体育经费投入制度。包括每年追加的科研经费、体育设施更换经费等。

(二)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体育风貌的优良体育传统、校风校训、体育精神等。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之一,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是学校集体体育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体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和工作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方向,也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2.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学校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在教学、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体育教职员工对教育方针、体育锻炼标准、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在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积淀、提升、概括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体育思想。

3.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质而独特的体育风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理念、体育模式、体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学校形成不同的体育特色提供了可能。学校间追求卓越、谋求最优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是学校形成鲜明体育特色最好的环境。

4.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学校教育观念、体育理念、传统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体育风貌,是支撑师生挑战自我、发奋进取的心理召唤,也是学校师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倡导的精神依托。体育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编造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指学校在长期体育活动中积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道德与体育制度虽同属行为准则和规范,但体育制度带有强制性,体育道德具有自律性。体育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体育道德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强调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几方面的关系。

6.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势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从道德发展和形成规律来看,体育活动和竞赛更注重于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水准提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知、情、意、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校体育活动包括课外辅导、课外训练、业余训练等,体育竞赛包括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对抗赛等。

(三)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让学校物化的东西都会说话,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起到物质保障、环境熏陶、文化传承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学校建筑。包括体育馆、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绿地、学校景观等建筑性设施。

2.学校环境。包括电子显示屏、橱窗、报栏、雕塑、凉亭、假山、喷泉、园林、花坛、标语、口号、文化长廊、墙壁设计、花草树木等,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的其它景观。

3.体育教学设施。包括舞蹈室、排练厅、体育厅、篮球场、足球场、跑道等;办公教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桌椅橱柜、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等。

五、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注意事项

(一)组织实施

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成立一个校本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1.工作分工。校长是校本体育文化设计的总工程师,也是核心,主要任务是给学校体育文化“定调”。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体工部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是中间力量,主要是敦促、实施各项具体工作。体育教职员工、学生会、团委等,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体育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是外在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实施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动员会,明确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主管领导根据动员会的精神召开工作落实会,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科室(人)。中层科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这期间,中期汇报会(每学期一次)由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主要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年终总结会由校长主持,主管校长和中层负责人参加,主要是听取汇报,布置下一步整改意见等。

(二)注意事项

1.合法合理,顺应时政。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做到合法性与合德性。譬如,校本体育制度不能和国家法律相冲突,校本体育制度必须是道德的,必须顺应时代的伦理精神。而且,体育锻炼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状况,在黄色雾霾预警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户外运动,更不能组织各种户外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

2.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代表并体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项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物质条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物质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让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入校园,从建筑上了解学校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等。新学校,建筑是新的,但原有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器材不要扔掉,老的传统校应该开办一个展室,让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构成一个立体育人系统。

六、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第5篇

1.1人文教育的内涵

近些年我国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更加突出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健全和完善人才人格的培养,使大学生学会做新时代人才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人文教育达到让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成维系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它是离不开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以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反映了人文精神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主体内在的精神特征.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的主体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主体价值的精神.

1.2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封闭式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存在诸多明显的弊端,过分强调机体,强调训练,忽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势必造成以肤浅的概念代替体育本身,最终导致肉体与精神的分离,单纯注重人的肢体培养与锻炼,忽视人的灵魂的净化与升华.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体育精神的陶冶几个方面来实现的.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首先,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体育精神表现的是外在求实,人文精神追求是内在的善、美,两者结合体现的是高品位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二,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体育与人文都十分关注的重点.人文中充满着体育的基础与珍璞,体育中蕴含着人文的精神与内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是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其三,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着真理与价值的两大原则,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所反映的正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它所表露出来的原则和准则正是整个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和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从于高校教育的前提下,既表现出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特殊功能,同时高校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创新、进取、坚毅不拔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与人文教育目标相吻合,高校体育与人文素质二者在高等教育中相互融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实施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取向.它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科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应更新体育思想,树立人文体育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1树立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中推进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只有牢固树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不断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知识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体验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突出“重实践、重情感、重直觉、重自悟”的教育理念.要转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求塑造现代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相互融合.

2.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的体育教学体系

构建创新性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就是要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体育教育的资源,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更新教育观念,扣紧素质教育的主题.构建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配合其他教育共同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划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布局,优化体育学科结构,使人文教育与体育学科协调发展.其二,根据高校体育的功能,拓展其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从而构建创新型的高效体育教学体系.其三,逐步开设国防军事教育课程、体育史学、奥林匹克学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强化科学健身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体育休闲、体育娱乐等领域,提升高校体育的人文性、趣味性.例如大力推行武术健身、攀岩、少数民族体育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使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吸纳多种体育文化,渗透体育人文精神教育.

2.3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教师的学识水平是关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应先行.自身的人文修养是大师的灵魂,运用优秀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是铺垫.师长一言一行对被教育者的潜移默化影响,远远胜过书本上的说教.首先,高校必须重视师德的培养,提倡无私奉献和责任感,对具有师德高尚楷模的教师要大力宣传.同时要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进行轮训,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研究,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使之盛满知识的水桶,活水长流.其次,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实施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自觉性,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组织性、条理性,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对文化素质的养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校体育论文第6篇

(一)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互动程度低

虽然国内众多高校体育课程普遍开设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时效性和科学性仍存在较多不足。现代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灵活的思维,现行高校体育课程与大学生理想中的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由决定教师、自主安排上课时间愿望存在较大反差。此外,高校体育教师仍没有摒弃传统“讲解示范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学生在体育课堂只能被动接受、机械模仿,毫无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师生互动程度低,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器材不完善影响体育教学

国内众多高校体育设施建设滞后,场地配套设施建设不合理,损坏场地设施得不到及时修理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近几年高校纷纷扩张,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为解决学生吃饭、住宿压力,大量体育经费被用于加强教学和宿舍区的建设,原本短缺的体育经费如今更加捉襟见肘,许多在建的场地设施和体育项目因为经费不足而被迫中止或延期建设,日益增多的学生与落后的体育设施的矛盾极大的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三)高校体育理论课比重小,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纵观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体育理论指导课偏少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重竞技,轻理论的思想尤为严重。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受竞技思想的影响,格外重视体育训练,忽视对学生的体育理论指导。这就导致高校学生缺乏正确的体育理论指导自身体育实践,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较大随机性和盲目性。

(四)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未达到真正“健身”目的

教学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现代教育评价不再是过去单方面只看重结果的评价,其总体发展趋势便是针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动态的评价。然而,当前高校现行评价体系仍过度关注学生运动技术掌握状况,即量化的显性指标评价,而忽视了高校学生对于体育习惯和体育思想的评价。现行体育评价方式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作用,无法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体育活动,更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综上所述,现行评价标准仅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未实现健身的目的。

(五)体育教学目标落实存在偏差,未达预期效果国内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落实存在偏差,过度追求在校学生身体、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了社会性的培养,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虽然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到针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但受限于客观条件,最后只能停留在文字层面。通过毕业生反馈信息统计,由于教学目标落实的偏差,许多大学生虽然接收体育教育,但教学效果远未到预期效果。

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策略研究

(一)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质量水准。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适的人才,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为此,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素质教育背景下,“健康第一”的口号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正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过渡。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一切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脚踏实地搞科研,认认真真做研究,将科研成果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不断提升自我科学文化素养,增加教学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卓越贡献。

(二)吸收传统民族、地方体育精华,完善高校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应打破经济体育内容垄断框架,将民族传统体育、地方娱乐体育的精华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技能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又不断丰富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在体育课程选择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指导课

体育理论指导课对正确指导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应在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通过注入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向高校学生传递基本体育理论知识。学生将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以更科学的方式参与体育锻炼,塑造健康身体,为各项学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四)体育评价考核体系实现多元化

为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高校应当摒弃传统“重成绩、轻过程”的思想,体育评价过程不仅要重视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过程的评价;由传统教师评价逐渐过渡至师生双项评价;由绝对恒定的评价标准向相对动态的标准评价转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则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高校体育教学问题思考

高校体育论文第7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以下就从这四个阶段入手进行简要的分析。

1.1“技能论”与“体质论”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技能论”实际上指的就是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这种体育教学的方式通常又被称为传习式的体育教学方式。“技能论”的体育教育观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教授给学生的是体育技能,让学生通过体育技能的学习来提高体能,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式的,并不需要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原理。而此时期的“体质论”的体育教育观则认为,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具体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手段则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传授技能的方法只是其中最为常见和最有成效的一种。可见,“技能论”的体育教育观,与“体质论”的教育观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与冲突的,两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理解角度。此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就是这两种体育教育观念。受这两种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和竞技技术的培养,所开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也多是以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水平为目标的。

1.2“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终身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观念。其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认为体育活动不应该是人在发展某个阶段的活动,而是要伴随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素质教育”是随着1993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而明确的一种体育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理念,认为体育教育应该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宗旨,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转而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教育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而言,更具全面性和主体性、更重视发展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伴随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体育教育观念的出现和确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开始意识到了传统的追求学生竞技水平和过分重视运动技能传授的局限性,摒弃了单一型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开始有意识的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并努力实现高校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和充分发展的问题,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问题,让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更上了一个台阶。

1.3“健康第一”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健康第一”的理念是在199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从学生身体、情绪、智力、精神以及社会适应几个方面对健康的范围做了界定,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应该以此为基本的出发点,切实加强体育教育工作,推进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不再仅仅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单一目的,而且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等内容纳入了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和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1.4“以人为本”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意见》中,是专门针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工作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要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校体育工作的意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强调人的作用的发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的确立,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由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的实现。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动态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经几个时期的变革之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今随着“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的贯彻落实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把握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态趋势,有助于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进,因此,以下就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2.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加多元化、科学化。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的不断推进,目前在开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对学生进行体质教育、快乐教育、终身体育教育和阳光体育教育等多种观点和理念。而这些观点和理念都有着其合理性、可行性和积极性的方面,但是同时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取舍和改进。由于这些理念和观点都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的,因此,关于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也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种科学的目标的融合和综合。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趋势。

2.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更加一体化、整体化。

由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观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可以看出,随着体育教育观的发展和变革,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结合,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也开始逐渐出现了课内外课程设置一体化、整体化的趋势。

2.3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