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绘画(合集7篇)

时间:2022-03-09 16:29:34
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第1篇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1-2年级)

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2中组阶段(3-4年级)

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3高级阶段(5-6年级)

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4浅谈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4.1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4.2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儿童绘画第2篇

儿童绘画的好处多如牛毛,儿童绘画时可以发挥想象力,并可以把闹钟所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除此之外,绘画也可以提高观察能力,他们可以根据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精堪地绘画下来。

绘画也可以提高专注力和培养有耐心的美德,这可以提升提高的社交能力。当儿童画出丰富色彩的画的同时,也可以画出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爱好绘画的儿童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为主题来作画,从自己的笔下绘画出自己缤纷色彩的世界。

但是,现今社会的儿童认为绘画枯燥烦闷,也没有心情去绘画,绘画可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的呢!从今天起开始培养绘画的兴趣吧!

儿童绘画第3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原生态;专业性

一、原生态儿童绘画与专业儿童绘画的界定

儿童画主要是指儿童在12岁以前的绘画,体现出稚拙性、符号性、夸张性和模仿性等特点。

专业儿童绘画体现在技术性和艺术性上。技术性是指绘画的技能,包括造型能力、表现力等。艺术性则是指绘画创作中反映出来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效果。专业儿童绘画作品表现出线条流畅、颜色搭配和谐、画面饱满、装饰性强等特点。

原生态儿童绘画简单来讲就是指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儿童绘画。画面完全是儿童心灵的写照,没有名利功欲,运笔顺其自然,充满感性。所以落笔大胆、用线随意、造型夸张、联想丰富、构图饱满、色彩鲜明成为原生态儿童绘画的闪光点。

二、儿童绘画心理概述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画是儿童内心潜意识的一种流露,是充满特定意义的。儿童的绘画作品作为一种意象可以透视出儿童的心理。如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像不断的圆或迷宫,画中缺乏人物,可能就是人际关系欠佳的讯号。儿童的性格特点会通过绘画作品的色彩传达给我们。心理学中把人的性格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四种气质类型。兴奋型和活泼型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的富有激情,色彩鲜亮,构图饱满,但往往容易激动,缺少耐心。而安静型和抑制型的儿童,绘画时表现得比较认真,有始有终,但作画略显拘谨,动作有些迟缓。这种构图、色彩上的差异昭示着儿童性格类型的不同。通过儿童绘画作品对画面中意象的觉察、体验、调整,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将对儿童心理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原生态儿童绘画与专业儿童绘画的比较

1.线条造型语言的比较

专业儿童绘画注重造型,更多运用几何线条造型,如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事实上,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当他们作画时,一旦外界给予他一种语言符号后,他们便能轻易地借助这种“概念”把事物表达出来。比如,儿童模仿一棵树、太阳、小鸟后,在另一件作品中,将不加选择地应用这些知识,直到每一个物体的位置、每一个形状的画法都印在脑子里。

没有接受美术训练的儿童,画面线条显得比较凌乱,不圆润,画面形象有着奇异的想象,绘画符号随意夸张,自由奔放,凭着自己纯真稚拙的天性表现自己心中“美”的概念。

2.色彩语言的比较

原生态儿童画的色彩体现出主观性、随意性和装饰性的特点。经过专业训练的儿童,其色彩感觉受到了成人化视觉观点的影响,画面中脸永远是肉色,树就是绿色,白云总是蓝色。这种固定概念形成后,会大大限制儿童视觉感受的发展,造成儿童色彩表达的单一和感觉的迟钝,对儿童美感的培养造成反作用。

3.绘画作品构图的比较

专业儿童的绘画表现出良好的比例、体积和空间关系,体现出模仿成人绘画的痕迹,虽然在技能方面画得很好,但严格来说,这种受成人思想禁锢过的画并不能称之为儿童画。

原生态儿童画的构图别具一格,在绘画布局时根本不讲究什么透视关系,通常采用能有足够空间去表现更多物体的平面构图。为了表示道路的遥远,把道路画到天上去;为表现树在前面,他们把人画到树的上面,显得既不合理而又合理。构图形式自由、奔放、大胆,强调形体固有概念的形象特征,并传达出一种稚拙美的儿童绘画创作才是儿童的原创作品。

四、对当今儿童美术教学的启示

1.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自我认识并不断完善其个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不要束缚儿童的思想,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儿童胆子大、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培养儿童善于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

2.解读儿童本性,发现原生态、原创造

儿童绘画反映出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发现儿童所传达出的信息。比如他们会把生气的人脸涂成黑色,把要拿东西的手画得比身子还长等,这就是儿童自己思维创造的表现。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儿童的思维创造,不要用对或错来评价儿童的想法,要鼓励儿童大胆动脑,并在画面上表现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喜欢的、讨厌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儿童纯真而又稚拙的绘画天性。

3.创造愉悦宽松的绘画氛围,提高儿童自信心

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与实物不符,甚至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这种做法会导致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甚至对美术产生反感。生活是儿童绘画创作的摇篮,大人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以保护其独特的“原生态”状态。

儿童天生具有稚拙、率直的特点,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决不能压抑他们的创造性,损害他们的童真。要从儿的思维出发,遵从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在美术创作的道路上快乐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月梅,张乱.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谢丽芳.湘西原生态儿童画考察[J].美术天地.2003,(08).

儿童绘画第4篇

关键词:观念; 自由; 无意识; 有意识; 无逻辑性; 回归; 单纯; 稚朴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33-001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稚朴天性的反映,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奇特的美感。现代绘画创作的目的是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去创建一个主观世界,给人启发和感悟,是现代工业文明在绘画领域中的集中反映。在许多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中能看到些许。为什么儿童绘画能影响西方现代绘画呢?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第一,这是由于西方绘画的观念改变决定的。当西方传统的古典写实绘画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时,迫使现代艺术家不得不转变思路,开辟新的途径。除了自身规律之外,外在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由于科学、哲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照相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对传统写实画的冲击很大。

许多艺术家都认为传统的再现绘画应让位于照相机。其次,现代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发展,为现代绘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如爱因斯坦的时空概念和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梦的分析理论。前者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理论,使得绘画创作产生了形体的变异,型的重叠、交错、分割、倒置以及画面空间层次的变化。后者促使了艺术家突破逻辑与现实观念,主张艺术创作不受理性和道德法则的约束,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糅合在一起,追求一种下意识或无意识的随意性,来达到内在的、梦幻的现实。因而现代绘画的价值取向由注重再现客观世界到注重表现主观世界,由此引发了对东方、中世纪、原始艺术、儿童艺术的研究兴趣,从他律的角度深刻改变了现代艺术家的审美观。

第二,儿童绘画在现代艺术家的关照下,才显出本身的审美特质,这种特质反过来又影响了西方现代绘画创作。现代艺术家认为,儿童在进行绘画时是凭人类的直觉思维,随意的、自发创造的。作品属于原创性的,具有真正的纯真性,是艺术意想的原始来源。正是由于现代艺术家的关照,才使得儿童绘画的艺术价值得以承认。儿童的主观自由的表现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摆脱传统绘画技法来表达主观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这样现代艺术家就能够自由表现空间,可以大胆的使用色彩,对形体进行新的组合,这以毕加索等大师的艺术作品为代表。

儿童绘画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影响西方现代绘画的呢?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绘画打破了常规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画面具有一种超时空性。儿童由于生理上的不完善和对绘画技法的缺乏,在绘画时,依靠主观兴趣局部地观察对象的某一特征,然后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并不考虑它们是否可以同时出现在视觉中,这样画面就产生了无逻辑的特征。这为现代绘画追求打破时空限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方法。比如在毕加索的一幅《梦》的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画中女子的脸部是由正侧面和四分之三侧面的组合而成,这种无逻辑性的变形组合,就使画面具有了超时空性,再加上装饰性表现的色彩,因而给作品带来了梦幻般的的奇异效果。而夏加尔的绘画更具有这一点,他经常打破常规的时空观念和构图方法的局限,把不同对象、不同瞬间、不同场景组成一幅画面,从而制造出一种梦幻般带有诗意的朦胧意象效果。

另外儿童绘画表现出的稚朴纯真性,也是对现代绘画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主要方面。儿童能用简洁带有稚拙的线条来传达他要表现的物象,把复杂的事物简化,用意识性来表达物象,而较少受到事物外在的现象的干扰。这使现代艺术家们深受启发。他们认为只有单纯稚拙的表现手法来降低技术性,才能够反逆于传统绘画的圆熟,达到更加本质和更加重要的地方。现代艺术大师克利和米罗就是采用儿童画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大胆使用纯粹的儿童绘画技法。如用不规则的轮廓线和具有表达意象的符号语言,以及任意的比例和透视。因而他们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是新颖和纯真。马蒂斯就说过:一个艺术家,他毕生都应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只有用最简单最纯洁的方式才能自由地表现出来。这样他依靠儿童式的表现和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创造出拥有美梦和童真的奇异世界。

另外儿童在色彩的使用,也是依靠直觉反应的。其排除了光影对事物的色彩影响,不去考虑表现物体固有色和体积感,而是用强度极高的纯色,随意地尽情尽兴地平涂。使得作品具有装饰性和表现性的效果。这使现代艺术家深受启发,他们将色彩主观化、感性化,用色彩发泄感情,表达内在情绪,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

能够将看到的自然物象简化,以示意性来传达意象,同时排除自然意象的立体感,具有无体积感、无纵感的平面形态出现,这是儿童绘画单纯形式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原始本能的展现,这正是现代艺术追求向往的目标。因而,儿童绘画艺术成为现代艺术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绘画不仅时儿童智慧发展的结晶,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现代文化艺术的新观念、新形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现代绘画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儿童绘画并不等于现代绘画,儿童绘画的特征是儿童生理不完善的表现,受到技术能力的局限,不是儿童有意追求的,而是他们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自然流露的结果。现代绘画所表现的艺术特征是现代画家有意识地追求的结果,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戈德沃特(美).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江苏美术出版社

[2]罗兰德·彭罗斯(英).米罗,湖南美术出版社

[3]《论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俄)

儿童绘画第5篇

关键词:原始绘画;儿童绘画;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也变化着。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艺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原始绘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艺术品质,它们是原始的而非落后的。当我们面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青铜器上神秘饕餮纹等原始先民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时,无不为之感叹。但原始先民不会像儿童一样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无功利的表达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与儿童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绘画动机

我们翻阅资料发现,在欧洲很多石窟岩画都画在隐秘的洞穴中,它们并不是为了供人们欣赏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绘画技法。艺术史学家认为原始绘画有着强烈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被赋予了巫术性质。原始先民用绘画的形式保证狩猎成功,把动物的形象刻入石壁,在被画的动物身上都画有用棍棒刺中和打击的痕迹,那么那些大型的、凶猛残忍的、不易征服的动物也就能在下次的狩猎中被成功猎杀,预示着下次狩猎的收获和原始部落劳动的丰收以及生命的延续。

儿童绘画是儿童自身生理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借助绘画这样的表现形式传达自己的情感、发泄内心的情绪,绘画的过程是他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眼中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例如,他们会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一天的生活、描绘自己幻想中的世界,“愉快的一天”、“春游”等都是他们乐于表现的主题;不同性别的孩子们喜欢描绘不同的事物:女孩喜欢画长发飘飘的“美少女”,男孩则津津乐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奥特曼”。他们的绘画相比原始先民的作品没有任何功利价值,指在表达自己的所看、所知、所想,并以此来表明自己高兴、难过或感到有意思的情感体验。

二、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题材

题材是作者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审美追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题材的选择对于一副作品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始绘画的题材相对匮乏,表现技巧单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食物的需求,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我们常见被猎杀的动物或是驯养的家畜,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绘画施以巫术确保狩猎成功,因此大型草食动物例如马、牛就成了原始艺术的一大主题;二是生殖需求,原始先民用孕妇、性器官等表示他们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和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拉文特岩画为代表,岩画中经常出现舞蹈场面,其中最著名的是《跳舞的妇女》一群着衣的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跳舞,岩画表现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那男性的形象非常小,比起围绕着他的那些女人们要小的多,这幅作品看起来,更像表现某种仪式。这种淳朴、拙劣的美是植根于大自然之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儿童绘画在创作题材上,常常表现成年人不为关注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和世界。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表现任何他们生活中出现的物体和想象空间的物体:他们画自己、朋友在外太空与外星人开化妆舞会,自己是超人与怪物进行大战,他们甚至可以把全世界都搬到他们的画布中。构图时,喜欢将不同空间的物象呈平面一次排开,例如海底的鱼与天上的太阳在同一平面中并排排列;或者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形式的影响,将主体物以“我”的形式置于画面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画面填满各种元素;或者将物体的正面、侧面混杂一起,物象各自散落,互不遮挡。总之,画面没有前后、远近之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抒发对生活的憧憬,发挥想象去表现从没有去过的空间世界,在这样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心灵,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他们的绘画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荒唐离奇,充满想象,神秘美妙。

三、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对颜色的偏好

红、黄、白、黑是原始绘画中的颜色,原始先民热爱红色,除了当时条件的局限颜色稀少外,更是因为红色代表着“战斗”、“荣誉”。据记述,“红色是一切野蛮人喜欢的颜色”。在原始社会,男人为了取得社会地位,统治家族部落吞并其他部落需要证明自己有强悍的战斗能力,没有战斗能力的人将会被部落淘汰。原始人类在狩猎成功以后,总是把自己打死的动物鲜血来涂抹武器或自己的身体。当出发打仗或跳舞时也总把自己涂成红色。红色和鲜血成为原始人类的一种社会荣誉。

同样,儿童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喜爱,格罗塞认为儿童对色彩鲜艳的红色有一种天生的偏爱心理。“我们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小孩,就可以发现人类对于这种颜色的爱好至今还没有改变,在每个水彩画的颜色匣中,装朱砂红的管子总是最先用空的。”但儿童对于艳丽好看的色彩的喜爱和认识是单纯和稚嫩的。他们不懂色彩中明度、亮度、纯度的概念,也不明白色彩的特殊意义。在他们眼中色彩是用来表现情绪的,心情愉悦用色亮丽,心情低落则喜欢用深色。他们夸张表现物体的颜色,大胆的用对比色,纯色,无拘无束变换色彩位置。

四、结语

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欣赏原始绘画天真纯朴的同时也会感叹儿童绘画的无拘无束、大胆纯真。但原始绘画有其文化背景和观念支持,儿童绘画则是儿童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地流露和表达,它们的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绘画形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为现代艺术家的绘画方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榜样。

【参考文献】

[1]牛克诚《原始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8

儿童绘画第6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发展;教育

一、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

儿童绘画指在孩童时期,儿童充满好奇地观察外部世界后,通过想象,自由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儿童的成长,是儿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借助儿童绘画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并指导孩子成长。绘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先后出现三次研究关注热点:第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研究者关注儿童绘画研究描述绘画的变化概率,也就是关注儿童绘画的内容在其发展上的规律性和顺序性;第二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绘画的技能和绘画的方法,这体现了当时研究者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关注,这个阶段人们注重儿童绘画艺术教育,很少关注儿童自我的内在需求;第三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实验手段和其他一些预测方法,把儿童绘画发展与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联系起来一起研究,认为绘画反映了儿童的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到了20世纪80年代,绘画的研究开始关注以下两点:一是注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如何在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物体的绘画发展过程;二是关注艺术的探讨,绘画被看作是一种艺术符号,关注绘画艺术发展表现的重要性,这方面研究的先驱是哈佛零点计划(Harvard'sProjectZero,以下简称HPZ)。儿童绘画反映的不仅是儿童的绘画技能发展,而且还反映出其深层的认知发展。托马斯和西尔科(ThomasSilk)于1990年将儿童绘画的有关研究归纳为四大取向:(1)发展阶段的研究;(2)临床—投射的研究;(3)艺术的研究;(4)过程的研究。这是被学术认可的较为全面的科学分类。

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

库克(Cook,1885)曾描述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并在文章中强调了阶段理论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支配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了解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规律,有助于正确解读儿童绘画作品内容及情感表达。国外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儿童的发展阶段表现略有不同,同一阶段并不一定完全同质;儿童完成同一阶段的年龄是不一致的,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不能跃过,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是逐渐持续的变化过程。

三、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特点的关系

皮亚杰的心理学发展理论为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孔起英将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是一致的,个体绘画水平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总的发展趋势,而且研究还表明了儿童智慧的发展对儿童绘画发展的影响。儿童绘画发展理论还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拉文格的自我发展阶段存在发展顺序的相关性。如果不理解早期表征发展阶段支配儿童绘画的规律,就会误读儿童绘画作品及其中的情感内容。研究者发现,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儿童绘画所包含的信息需要结合儿童的发展阶段及其他信息来考虑。

四、加德纳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担任ProjectZero研究所执行主席,其通过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发展的角度,研究得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并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系统介绍,将儿童的发展阶段用“U”曲线的方式表现出来。5—6岁儿童绘画作品独创性和自由性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接着到了8—11岁,儿童绘画作品的创作性达到了低谷,过了这个阶段,儿童绘画的独创性又重现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加德纳认为,在学前阶段具有创作高峰期的儿童,在此后的发展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表现技术支持,并且局泥于写实创作,其作画的创造性很难再有进步,就呈现出L型的发展轨迹。但一些天才儿童例外,还是会再达到绘画创作的高峰期。

儿童绘画第7篇

【关键词】幼儿绘画 ; 自主性绘画 ; 自主性绘画的指导 ; 欣赏 ;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35-01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绘画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的心理内涵。儿童画是艺术,但孩子从来不会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在绘画中总是全身心地抒发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美的情操;儿童画是形象语言,但他们不会单纯为美而画,图画是他们与人沟通的符号;儿童画是孩子的自我表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经验、情感和愿望。

自主性绘画从主题的确定、内容的界定、画面的组织、形式的选择等构思和构图以及表现过程,都融合着儿童的人格发展特征、智慧发展水平、社会认知特点、审美水准以及表现能力。所以,儿童在完成一幅自主性绘画的过程中,浓缩了自身的智、德、美多元素质。

儿童画具有多种教育功能,自主性绘画,把这种种教育功能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启迪儿童的心智,激发儿童的情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来提升儿童绘画的教育功能。

二、关于儿童绘画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绘画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多数学者把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分析其划分的标准,似乎是以绘画方式为依据,而实际上这种划分标准的背后隐含的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涂鸦期是感知动作思维的绘画表现,以满足儿童的主动动作乐趣和感知兴趣,并体验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象征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绘画表现,它反映了外在图像对内在经验的激活;图式期是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符号化特点的图画表现,比如把人画成正面直立人,动物是侧面形象,花是顶面观察的形态等,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些形象模式化,这是认知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的表现式;关于写实期,我们认为这个分期并无普遍意义,经过自主性绘画指导的儿童不是进入写实期,而是发展为图画创新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充满了想像和独创,是创造性思维的绘画表现。面对传统教学与教育理念的挑战,我园经过多年实践,探出了儿童绘画的另一条路――儿童自主性绘画。

三、儿童自主性绘画的指导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绘画的内在动机

首先教师要明确模仿画教学给幼儿带来的危害,从内心里摒弃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自主性绘画相对对老师要求较高: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根据绘画情况随机灵活地对儿童进行指导,但是自主性绘画是符合幼儿绘画发展规律、符合纲要精神、最能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最佳方法。

在实施自主性绘画时要防止向自由画演变:自由画给幼儿创造了良好宽松的环境,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自由表现,给儿童应有的自,这是和自主性绘画共有的。但自由画中儿童过于自由,疏忽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是与自主性绘画本质的区别。

孩子们都爱画画,都喜欢画画,但这种“爱”与“喜欢”只停留在浅层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将儿童的浅层兴趣转化为内在动机: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让儿童用棉签、勺子、瓶子、盖子作画笔,用藕、土豆、萝卜作刻模印章,还可让儿童用旧挂历、废胶片、碎布盘子等,采用吹、泼、剪、贴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经常表扬那些爱动脑筋、想象力丰富的儿童,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儿童;对儿童奇特、怪异的的想法给予鼓励,而不能叱责;在活动区放置各种绘画材料让儿童在任何时候想画就可以画……儿童的内在动机被激发了,有了浓厚的绘画兴趣,当他想画时他就可以画得很好。

2.要经常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丰富其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

由于儿童自主性绘画是儿童在老师引导下通过绘画进行自我内心表达的形式,而幼儿自我表达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感受、体验、已有的知识经验、本人的情绪情感和意愿及他们所见所闻、联想思考的一些问题等,如果幼儿脑海中没有这些生活经验和感受,光凭老师引导幼儿想象进行绘画,孩子们的画面会是空洞的、没有创意的,所以教师要寻找一切机会带儿童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还要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就如同儿童脑海中的素材库,素材库中资料越多,儿童创作起来就会越得心应手,画面就会越丰富多彩。

3.教师要善于欣赏评价的作品,并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儿童的审美感受力

绘画是儿童自我表达的方式之一,儿童常用画中的线、形、色等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线条的清淡与浓重、曲折与平直、凝滞与流畅,图形的大与小、圆与尖,布局的稀疏与密集、稳定与倾斜,色彩的明亮与暗淡、冷与暖等都与儿童的内在情感有关。如儿童用明亮的色彩(黄色、红色)流畅的线条表现心中高兴,用暗淡的色彩表现心里不高兴,用黑色、深兰色表现内心紧张。儿童用图画表达的东西远比用语言表达的深入、丰富。儿童自由表现的内容及创造的表现形式,都不是成人能想象和传授的。因此成人要会欣赏幼儿的作品,正确评价儿童的作品,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绘画的兴趣,增强儿童的审美能力,也才能指导儿童绘画。

4.注重培养儿童的智力技能

所谓“技能”,实际上是由“输入”经过“转换”后再“输出”智力技能的知识,是可操作的知识和能力。智力技能是指将认知能力与操作性知识和能力结合在一起的技能。在引导儿童通过参加户外活动、社会生活等形式获得各种感受、体验的原始积累(输入)后,再教儿童将各种经验在头脑中进行转换,然后指导儿童用绘画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