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合集7篇)

时间:2023-11-29 17:26:31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第1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儿童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儿童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儿童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儿童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給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儿童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儿童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儿童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儿童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儿童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儿童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1.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第2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儿童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儿童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儿童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儿童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儿童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儿童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儿童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儿童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儿童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儿童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1.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第3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儿童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儿童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儿童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儿童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給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儿童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儿童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儿童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儿童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儿童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儿童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1.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第4篇

《儿童文学》,即为未从事基础教育的学习者学习文学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一课程,教育学者和专家都抱有极大的重视,一方面,《儿童文学》教学课程的设置为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了解相关儿童文学理论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承载,《儿童文学》的学习方向和特点就注定了儿童文学普及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现有的《儿童文学》教育却存在有各种弊端,这些问题来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价值观的缺乏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当等。因此根据目前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和个人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

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

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第6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作为语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儿童文学一直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这也使得儿童文学教学在教学课程中的设置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外界对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缺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与高等院校《儿童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改变现有儿童文学发展受困的局面,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儿童文学》教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1.思想观念的落后

我国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历经百年,但是思想观念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的观念中,很多人以为儿童教育只是代替家长对学生进行陪伴。家长认为小学生教学不在于知识的培养,那些文化知识都会在日后的较高级教育中教授,对于文学教育更是淡化,这样观念的形成导致大量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学生文学素质的整体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儿童文学》没有起到对日后素质形成铺垫式的作用。这样的局面对于儿童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障碍性,不利于实现素质教学的推进。

2.价值观的不正确

随着各种“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口号的提出,很多家长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下功夫,但是大多都流于艺术形式,各种舞蹈、音乐、兴趣班,不仅给了儿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得文化知识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必要却不应该淡化原有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文学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的时候加以引导。然而几乎没有家长会注意到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院校传递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3.专业知识的缺乏

在基础教育中,中学教师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小学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引导,而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更低,即使教育部一再要求幼儿和小学教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及以上,但是,我国幼儿教师的特点依旧是学历低层化,无论是人格魅力还是素质教育都很不完善,甚至很多教师自身就心智还不成熟,更加不可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除此之外,很多偏远农村教师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大,图书资源匮乏,甚至很多孩子只是单纯地学习拼音,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避之不及。这些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儿童文学上拓宽的程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据调查,高校师范类中文系开通了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即使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专业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课时也是大大缩减,而致力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对这样的情况还听之任之的话,在不久后很可能出现高校中文系再无儿童文学课程的局面,学校本身对于儿童文学的忽视使得社会普遍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样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将会对儿童文学的日趋消亡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要想实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一方面,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文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为儿童文学最契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儿歌、童话故事或者寓言故事让儿童明辨是非,认识真假善恶,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掌握儿童文学的这些特征,能为以后的道德思想教育提供前期的理论铺垫,更好地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依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知识启蒙和道德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贴近于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成长轨迹,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启蒙价值,值得重视的是《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道德素质初期萌芽。

2.《儿童文学》与基础教育者的素养培养

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不是要求初学者掌握多少文学知识,而是儿童文学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要求,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领悟生活,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教育专家一直在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语文素养是什么东西?其实,语文素养很难用语言来概述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文学素质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上都有提及与涉猎,而这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所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想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对语文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具备起码的对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上升到个人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审美标准等,而这些都是与《儿童文学》的培养离不开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儿童文学》是儿童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承载,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者对于初学者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的影响着儿文学童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之前,首先要对其教学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进行探讨,然后根据这些选取内容上贴近的课程,诸如儿童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语文素质等,尽量实现理论与文学的高度统一。在原有的理论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进行统筹,对于长期形成的经验教学要有选择地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根据现代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进行适度的修改,把新兴的技术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使得《儿童文学》更具有时代性与应用性。内容选择上要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文学理论、创作过程等对于儿童语文素质启蒙有重要联系的内容。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要有所涉及,要具有传统性和创新性,既要有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有改编的大胆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适时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分配课外搜集的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于课堂中保留下来的问题要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进而对已有的问题交流与分析,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宽了知识面的掌握。

2.培养师范生的文学能力,加强自身文学体系的构建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文学创作问题,所以师范类院校加强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培养师范生文学创作能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增强个人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可以为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在掌握了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再适时地进行有关儿童文学的创作,是当代从事基础教育师范生必须要涉及的新领域。一方面,要摒弃原有的创作理念,加入对正规语文工具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的创新,不断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和思想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后的文学教学。在日常的儿童文学教授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要做到对于儿童校园文艺的编排能力,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在很多师范类学校中都明确把校园文艺编创和指导作为师范生掌握的一门必要技能来学习。儿童校园文化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文学能力的整体掌握度。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教学内容、课程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教学方式必然也不断地随之改变。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单靠自身搜集的知识不能满足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部分必须要由老师主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对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要有推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学生独自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水平的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其对于儿童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为他们日后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的主体留给儿童,由单纯的教师教授儿童被动接受向儿童自主学习转移。将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不同的儿童文学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小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育界对于儿童的基础性教学也日渐重视,尤其是《儿童文学》也因为其重要性的特点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儿童文学》与其自身基本学习特点,《儿童文学》教学与儿童道德素质萌芽的关系也使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同时,家长思想观念落后,教师自身知识薄弱,课程设计结构不合理使得幼儿教学面临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教育界要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加以重视,调整教学评估方式,加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实施基础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与老师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设置课程结构,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

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

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严倩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