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4-01-17 16:19:08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第1篇

父母虽然与孩子相隔两地,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家庭教育有时候比学校教育效果更佳。因此,家长在与子女联系的过程中不要只谈生活,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和学习等情况,并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疏导,让孩子确实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时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2.学校要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1)树立智育与德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学校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树立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重成绩而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标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状态,以此弥补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

(2)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教育要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儿童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离开父母的孩子需要亲情的补偿,学校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手段来弥补留守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和留守儿童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时刻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动态,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疏导,帮助他们排解情感上的困难和疑惑,保证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3)开设心理咨询平台,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学校可以开通亲情热线,组建心理咨询室。老师可以经常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微机室、活动室等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校园成为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3.各地政府及教育部T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周边环境,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安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总之, 首先应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让他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不足,克服自卑、疑虑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组合社会力量,创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负起责任,创建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合作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和监护体系中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素质的发展,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健康的发展,成为一名健全的社会公民。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第2篇

目前农村中小学每周都开设有2节体育课,但是体育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被调换和被占用的情况很普遍;农村学校的专任体育教师紧缺,很多学校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中体育专业稍微好一点的来担任,仅有的专业体育教师也存在着体育知识和技能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风不够严谨,存在放羊教学的情况;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比较陈旧和缺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体育课外活动和比赛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仅有的开设了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学校也只是有体育教师负责注意学生在自由活动时的安全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指导课外锻炼和提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无法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享受到父母的有效引导和帮助,也缺少父母的情感呵护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有一些会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与留守儿童以及农村学校教师的沟通与访谈将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自卑自责型

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陪自己逛街,也没有父母陪自己打闹嬉戏,没有父母陪自己开家长会或者给自己辅导家庭作业,当看着周围的同学都有父母在身边的陪伴时难免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幸福因而产生自卑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犯错或者在学习上的问题他们感觉会辜负了父母辛苦在外打工的期望,产生深深的自责。

2、性格孤僻、胆小型

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缺少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内心容易产生孤独冷淡,比较孤僻。当犯错误后没有父母正确的沟通与指导,会产生抵触情绪,有些事情就不敢去做,怕会再犯错误,从而形成了孤僻胆小的性格。在课堂上表现为不敢老师讲话,上课不敢积极发言,在生活上就表现为不敢和新认识的朋友交流。

3、缺乏倾诉和发泄,暴力型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也有一部分控制不足,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缺乏处理对自己不利事件的能力,临时监护人普遍只关心孩子学习方面,对德育的关注比较少,特别是留守儿童在受委屈、苦闷、烦恼时的关注度不够,平时可能会搞点小破坏来发泄一下,如果这个时期不能及时制止并加以有效沟通,长此以往会导致暴躁和攻击性的性格或者暴力倾向。

三、体育教学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本身的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农村留守儿童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体质发育方面得到提高。另外在体育运动的联系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灵敏程度,可以明显提高身体感知力的准确性,还可以提高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

2、体育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

(1)增强正面竞争意识。竞赛是体育运动最为重要的特点,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具有叛逆和争强好胜的特点,通过体育教学中的运动竞赛、体育测试与评分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运动竞赛或者测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比赛和测试规则来进行,要保证公正公平的竞赛,违反规则的或者说反面的竞争都不会取得成绩和比赛的胜利。这些因素都增强了留守儿童的正面竞争意识。

(2)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都需要团队合作能力的体现。例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团队项目,需要有大家集体来参与,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必须要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必须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通力合作。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性格比较胆小孤僻,不易与人交流,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圈子很小,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在家玩或者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玩,与人交流很少,更谈不上团队合作。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习体育项目的过程可以改善学生的孤僻不与人交流的缺点,在学习和练习中学会沟通,学会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提高。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者必须是在有简单到复杂在一定的规则中完成一系类的技术动作,在动作的初学阶段、动作的稳定阶段以及动作的提高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障碍,在高强度和高难度的运动训练中尤其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中有自责和自卑心理,他们害怕失败,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失败就容易产生自责,抵抗挫折的能力不强。在练习提高的过程中虽然说有失败,但是有体育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纠正,有周围的同学一起经历失败一起学习提高,这样的磨练对于处在生理和心理都处在发育期的留守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够磨练意志,才能够培养留守儿童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4)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个体在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家中的亲人、学校老师、关系好的玩伴。体育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可以促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自然,还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社交经验,有利于消除人际交流造成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同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的学校体育课教学,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高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平等的规则中学会纪律约束,提高自控力;在共同的目标中学会调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相互督促。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被调换和被占用的情况很普遍;农村学校的专任体育教师紧缺,很多学校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中体育专业稍微好一点的来担任,仅有的专业体育教师也存在着体育知识和技能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风不够严谨,存在放羊教学的情况;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比较陈旧和缺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体育课外活动和比赛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仅有的开设了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学校也只是有体育教师负责注意学生在自由活动时的安全问题,并没有给学生指导课外锻炼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快速发展时期,由于与父母亲情的缺失,缺少父母的精心呵护,极易产生认识关和价值观的偏离,引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健康问题;学校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正面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

2、建议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第3篇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摘 要:学前体育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智力,更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学前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学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学前体育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学前;体育教育;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4-02

1 前言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学前体育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学前体育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缺乏学雄厚的学前体育教育师资力量,缺乏齐全的器材和宽敞的活动场地,而且学前体育教育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此外人们对学前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包括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导致了学前体育教育难以发挥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师和家长的学前体育教育意识,并强化学前体育教育的实施力度,确保儿童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1].

2 学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学前体育教育师资力量

很多幼儿园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而是由班主任或者保健老师兼任,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体育教育没有深入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体育运动和游戏,这些运动及游戏不仅单调无聊而且没有任何成效,学前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体现出来.即使幼儿园里有专门的体育老师,这些老师有一定的学历,但同样没有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大多都是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前体育教育的质量.

2.2 幼儿园缺乏齐全的器材和宽敞的活动场地

一方面,一些幼儿园因为缺乏资金投入,因而导致体育器材不齐全或者质量达标,一些幼儿园甚至没有体育场地或者场地较小.学前体育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齐全的体育设备和广阔的体育场地,只有确保了场地和器材,才有有效展开体育教育.由于资金问题,很多幼儿园难以购置齐全的体育器材和扩建体育场地,更谈不上器材设备的维护.另一方面,有些幼儿园虽然有足够的经费,但是却没有在体育教育方面加大投入,而是将投入方向转向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因此大大降低了学前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些幼儿园的器材设备和活动场地没有达到标准,主要是没有从儿童的角度思考.例如,有些体育场地没有覆盖塑胶或者草地,而是以坚硬的水泥地面为主,导致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受伤.很多幼儿园的活动场地都是室外为主,一旦下雨或其他恶劣天气就不能进行体育教育,大大缩减了体育教育的时间.此外,部分幼儿园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导致原来的活动场地和器材难以满足较多数量的儿童的需求,而且儿童人数越多,管理的难度越大,出现危险的概率越大,为了方便及暗管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往往将体育教育时间减少.此外,一些幼儿园的器材比较老旧,而且形式单一,这些体育器材难以满足儿童的需要,教师也很难实施教学计划.

2.3 学前体育教育缺乏规范的管理

我国的幼儿园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就有较规范且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但是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较少.而民办幼儿园虽然数量多,但是对学前体育教学缺乏规范的管理,不利于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此外,有些幼儿园的管理者没有重视体育教学的规范管理,而将重点放在对外的宣传活动,没有将体育活动贯彻落实,只有在大型的活动上才会有相关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因而体育教学得不到落实,不利于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很多家长重视更多的是儿童的艺术特长、英语能力、智力的培养,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将部分体育时间用在艺术特长、英语能力、智力的培养上,大大缩短了体育活动的时间,导致幼儿身心不能协调成长[2].

3 学前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大力培养体育教育师资力量

幼儿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还要有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如果同时拥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那就更好了.面对幼儿园缺乏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的现象,需对幼儿园体育教师进行大力培训,首先幼儿园要先建立并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教师在培训之前不允许参加体育教学.经过培训之后,鼓励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这不仅利于教师提高积极性及提升业务知识,而且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此外,幼儿园之间可以经常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学习其他幼儿园教师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幼儿园体育教师要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研究科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成果,将专业化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另外,政府和教育部也要借鉴国外的学前体育成功的经验对幼儿园体育教育进行指导,并加大力度投入教育经费,大力支持幼儿园教师的培养[3].

3.2 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力度

鉴于学前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教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发展,尤其要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的力度,从而将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同时给予幼儿园体育教育专项经费,确保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经费,包括社会团体、社会资金、个人捐助、企事业单位等,以达到建设体育设施设备的目的.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又能将孩子的创造性和能动发挥出来,教师需积极研究科学合理的游戏活动,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世界,又能达到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孩子是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幼儿园的体育器材要实行监督管理,确保体育器材符合质量要求,而且环保和规范.在器材选购方面,幼儿园可以由政府统一购置,并且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体育器材,确保儿童能够安全使用.

3.3 强化幼儿园体育教育规范管理力度

要想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化,使幼儿园顺利展开,首先要完善幼儿园的各项制度,特别是体育教育制度.其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儿童实际情况,设计一套符合孩子成长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锻炼的时间,以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此外,教育部门要强化指导及监督学前体育教育的工作,通过专业的指导,将学前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例如教研员要定期到幼儿园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善意见,将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开网上研究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体育教学活动完善,使学前体育教育能够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另外,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评价尤为重要,因此幼儿园一定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公正且公开的评估,最终综合评价幼儿园的教学水平[4].

4 学前体育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

4.1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

体育活动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形式,教师通过指导儿童,引导儿童参加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参加这些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儿童能够对外界的物体有所感应,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思考判断后,迅速做出反应.当然,教师给予幼儿参加的活动一定要科学合理,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儿童通过参加这些体育运动,久而久之,儿童对外界的知觉和感觉能力会有所提升,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判断速度和反应能力,儿童会变得更灵活及敏锐.因此,学前体育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及记忆力,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同时参加体育活动,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而学前体育教育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5].

4.2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幼儿的智力

研究表明,多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开发儿童大脑的潜力及培养儿童的智力.幼儿的智力发展与大脑神经发育有很大的联系,具有良好机能状态的大脑,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当儿童进行体育运动时,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完成一系列动作,肌肉神经活动将反馈信息传至大脑,从而提高了大脑的平衡性、灵活性,以及培养了大脑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大脑的各项功能.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技术动作,儿童要想完成这些技术性动作,就必须在教师的示范中认真观察及思考,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都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这些能力也就提高了智力.所以在学前体育教育中,教师要时刻记住培养儿童的这些能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4.3 学前体育教育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信息化社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尤其在儿童当中.培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团队合作.在体育活动中,有些活动的完成需要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例如接力赛,儿童在接力的过程中明白,一个人的再努力,跑的再快,不与团队中其他成员合作也没办法获得成功,因而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中,逐步的培养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6].此外,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人交流,因此学前体育教育给了儿童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儿童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既收获了快乐,又培养了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对于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的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学前体育教育培养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及智力发展,使孩子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因而学前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家长、幼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学前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大力培养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还要加强器材购置和体育场地建设力度,最后还要强化幼儿园体育教育规范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娜娜,韦宏浩.学前体育教育问题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09):528-529.

〔2〕解毅飞.试论学前体育的特点、年龄分期、内容和分类[J].浙江体育科学,2011,9(02):523-524.

〔3〕孟云萍.太原市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0,4(20):321-322.

〔4〕董静,郭敏.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734-735.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软环境 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指的是家庭中能够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按其控制和作用的特点,可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是指家庭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客观条件,如家庭居室条件、物质条件、周边环境等;与硬环境相对应的软环境是指家庭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家长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家庭气氛、亲子关系、生活习惯等。良好的家庭教育软环境对塑造儿童完美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行为,提高其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探索。

一、家庭教育软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1.家庭教育软环境影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儿童的教育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父母控制的家庭教育软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生育、抚养的义务,而且有教育成才的责任。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从出生到三岁左右是认知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培养、教育任务主要是通过家庭来完成的。如果儿童在这个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软环境的熏陶,对以后的成才将会发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整个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稚期(初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一个基础,倘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儿童的思想正处在发展阶段,远没定型,有很大可塑性,极富模仿性。他们在生活上、心理上对家庭有很大依赖性,天天都在受家庭影响,处处受家庭感染,长辈的思想,信念,处世为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工作,情绪,言谈以至一举一动,对儿童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将最终影响儿童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形成。

2.家庭教育软环境影响儿童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和谐是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身心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儿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增多,使得儿童缺乏在多维人际关系中成长的机会,这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儿童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家庭中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同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儿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父母是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家庭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父母的人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和手段,无不对儿童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加强家庭教育软环境建设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3.家庭教育软环境影响儿童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渴求的,但并非人人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局限于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因而许多父母就只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体格是否健壮,忽视了其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合国卫生组织就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软环境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情绪,使儿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在父母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儿童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该关注与儿童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教育软环境,帮助儿童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儿童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二、创设家庭教育软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等软环境都会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性格、行为举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有责任感的父母有必要认真研究家庭教育软环境与儿童身心健康的知识,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软环境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创设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

儿童期不仅是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应创设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儿童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形成,主要受父母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同化”。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父母也以自己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去规范儿童的道德行为,从而形成儿童的价值观,是非观和道德观。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国家和每个家庭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期望,也是对每个家庭的要求。为此,在家庭教育中要创设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儿童从小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经常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名川大山、丰富的地理资源、特产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还可以从各个方面逐步使儿童懂得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对世界的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和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如美丽的田野山川和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科学宫、展览馆等,激发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热爱劳动、富于爱心、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思想感情。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要努力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使儿童形成快乐、好奇、专注、自信,积极而有创造的精神。

首先,家庭中应有存书丰富的书柜,父母要尽量为儿童选购各种书籍、订阅各种报刊。一家人形成经常阅读的风气,坚持与儿童一起阅读、欣赏和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让儿童好奇地听家人谈话,看大人做事,形成爱思考的习惯。

其次,给儿童设立一个智力活动的小天地。环境的美观,能促使儿童文化情趣浓厚。可考虑给予儿童“一桌三柜”和一个小园地,有条件的家庭可设置儿童专用的书房。保证儿童需用的文具齐全,并且学和玩基本上都在自己固定的桌子上进行。三柜:一是书柜(或书架),儿童的书都要整整齐齐地摆放,便于取用和存放。要让儿童感到这是他的宝库,不能弄得乱糟糟的,爱书的习惯就从这里培养起来。二是玩具柜,新、旧玩具都不准乱丢,一律整齐地摆入柜内,玩厌了的旧玩具,过段时间再玩,又会感到亲切、新鲜。三是工具柜(工具箱),如适合儿童用的小剪刀、硬纸片、浆糊、电池等等,让孩子使用时感到方便。设立一个小园地:就是在墙上挂一块小黑板或设一个表扬栏,供儿童画画,认图形,认字,学词句,表扬栏可记载儿童的进步,也可挂日历、或贴上伟人、英雄人物、科学家、学者的画像。儿童有了自己活动小天地,他的精神生活、智力内容丰富,又有地盘,使儿童经常处于最佳精神状态,玩得有意义,学得有兴趣,这有利于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修养。

第三,建立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秩序。有规律的生活,能成为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形成好的性格特征。如坚持早起习惯,家中最好有一人与儿童坚持锻炼,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跑跑步,做做操。这不仅有利健康,更能培养勇敢意志、坚强性格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动静有序的生活习惯,与儿童一道分配动静时间,教会孩子自己看钟掌握学习、吃饭、看电视、睡觉时间,让孩子动则活跃,静则专注,能耐心、认真回答孩子的各种提问等等。

3.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活动氛围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心理系统。在家庭教育中,最显著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亲子之间,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从父母做起。

第一,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如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避免夫妻冲突;在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注意角色内容的变化;父母之间确立互补、均衡、目标一致的角色关系.以确保对子女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养成耐心倾听儿童说活的习惯;坚持民主、平等地讨论问题,不武断,也不无原则地迁就儿童;真实、温和、明确地说出对儿童的感受,但不贬损儿童;保持一点童心童趣。

第三,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理相容、团结互助;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具有安全感,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对儿童有合理的期望。父母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儿童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儿童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因而,这种期望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考虑社会的需要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由低到高逐步升级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家庭教育是一个值得永久研究的课题,家庭教育软环境将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父母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软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戈登•德莱顿等著.顾瑞荣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北京市东城区妇女联合会编.创设家庭尊重环境[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第5篇

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术年会,于2014年11月19~21日在广州召开。本次年会直面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以“快乐体育,健康身心”为主题,采用专家专题报告、分专题交流、现场教学观摩以及专家和与会代表现场互动等形式充分展开学术研讨。

一、凸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趋势

(一)《指南》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指南>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广州军区政治部幼儿园和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单一的“体育训练”。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难度和强度首先应具有普适性,动作技能水平和运动强度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找准体育活动的落脚点,将具体目标落实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说玩的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合理设计。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第6篇

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

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儿童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对体态进行一定的塑造、培养,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舞蹈可以保障儿童的体育锻炼,以及可以适当的调整儿童的营养结构,提高了儿童的身高机制,为儿童的身体素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如,适当的舞蹈训练有助于儿童骨骼、肌肉和肌腱的发展,可以通过舞蹈的训练矫正儿童的不良体态,也可以增强儿童的体制。

二、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舞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也会对儿童的性格培养产生一定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以及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所生活的环境。外界因素对他施加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形成自我效能感,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比如,在各个团体货单中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为人处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氛围,对儿童学习的帮助性很大。

(二)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儿童的意志力发展

在舞蹈教育的环境中,舞蹈的持久性和磨练性可以不断地加强锻炼儿童的毅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意志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舞蹈教育它是一个持久的训练过程,如果过程中半途而废,想要再重新开始,便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甚至比重新开始还要难上加难。而舞蹈的训练环境可以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外部的鼓励优势的场所。

通过实际的调查也可以证明,经常参加舞蹈训练的儿童,在其他项目的活动中,他的独立性和毅力,受挫能力,都比其他同学要表现的好一些。

(三)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舞蹈的训练中,不只有动作的技巧和规范性,它还具有音乐细胞的熏陶。在儿童努力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他要一直的集中注意力识记节奏和动作的配合,甚至还有动作和队形的变换。他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儿童的记忆力,并且也锻炼的儿童的注意力。

比如: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也会时常的对动作进行修改,这就需要儿童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的发散。并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出来的东西往往让人焕然一新,想法奇特。并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在舞蹈中的自由性和开拓性,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四)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

舞蹈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美”,身形美、寓意美以及表达的情感美等。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意识到动作的规范性和舞蹈带来的美感。在舞蹈的过程中,开始着重追求美的意识,能够使自己的形态和动作表情都得了发展,动作的协调性一致。当和没有参加舞蹈训练的同龄儿童相比,他们都对美的定义和要求远远的高出了他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培养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和判断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特点的儿童才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及时的了解儿童的强项和弱项,采用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其加以训练,提高教的效果,并且对学生的身体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在孩子训练的过程中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练好舞蹈的基本功。

此外,儿童在进行舞蹈教育的训练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对待孩子练舞额态度也是训练孩子舞蹈的关键性因素。家长的支持有助于孩子对训练的积极性,并且也为孩子的兴趣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也影响孩子的舞蹈发展,老师的教学水平,方法和手段都应当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设计。并且在教的过程中贯穿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舞蹈教学顺利的开展。

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咸宁市;横沟中学;横沟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721(2012)02-0127-09

一、调查的起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运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大量增加,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农民的“工人化”再就业,获得了比农村更多的收入,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但是,在这个大好的发展环境下,广大的农民工身后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亲或单亲长期在外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单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或其他委托人照看,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关爱、亲子关系疏远,再加上学校教育资源失衡、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对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对社会而言也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之一。2004年以来,有关学者和各类工作者,从多视角、多领域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和解决途径,甚至从理论高度、法制层面做了有益探索。学校教育和教学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主要途径,对儿童身心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少有从课程功能和教学效能方面进行具体实验研究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数显得空洞和类同。

笔者2009年在做课题“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时,开始接触到“留守儿童”现象,通过与受访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发现有关留守儿童问题,产生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教学手段,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思路,申报并获批了《城乡音乐教育现状比较及均衡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笔者认为,音乐课堂不仅是学习音乐知识的场所,同时也能成为安抚心灵的“保健中心”。我们把音乐课和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音乐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洼地”,建设“心灵开发区”。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中自觉地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充分运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基于以上想法,笔者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对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成长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我们对受访学校留守儿童学生做了相关调查。我们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5 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从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在所调查的185名留守儿童中,男童98名,占53% ,女童87名,占47%;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6岁,有60% 的儿童在6岁至12岁之间。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来看,97.3% 的留守儿童的监护是祖辈监护型,其中,88.9%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由爷爷奶奶承担,8.4%的监护人由外公外婆承担,2.7%的儿童无人监护,即父母双方均外出,儿童独自在家,可能偶尔会得到亲戚或者邻居的照料,但大部分时间是独立生活,属自我监护型。

(一)学习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1、学习动力不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引导和监督,30%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低;有10%留守儿童从自己的家长和周围的农村人的身上隐隐看出,学习没有什么用,因而没有学习动力。2、学习成绩不容乐观。40%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和孤独感,导致上课注意力分散、听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不稳定。

(二)心理健康方面呈现的问题

1、缺乏心理支持导致自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支持,往往心理比较自卑和脆弱,30%孩子性格普遍较为内向。2、缺少关爱容易引起对抗。由于缺少父母关爱,60%学生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戒备和敌对的心理。20%留守儿童不愿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逃避各种公共场合和活动,有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监护人发生摩擦而产生隔阂,大约5%左右学生面对老师的管教会说:“我父母都不管,你管干嘛?”对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抵触情绪。3、缺位管护导致薄情和任性。在外出务工的背景下,抚育孩子的责任全部转移到祖辈或亲朋好友身上。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了,子女对他们比较陌生,“父母”成了一个概念,导致薄情。因隔代育人或受托育人而产生溺爱宠娇,容易造成儿童任性。还因为祖辈或其他亲友的文化背景与阅历的差异,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强烈。

(三)青春期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由于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成为儿童的青春期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儿童面临着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不断变化,生理成熟期到来了,而心理却没能同时成熟。80%留守儿童面临青春期的苦恼,由于家庭教育功能缺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薄弱,使得留守儿童在这一阶段往往无所适从。

(四)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呈现的问题

1、道德观念发生偏差。家长长期务工在外,对孩子都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金钱+物质”就成了他们用来弥补孩子亲情缺失的最直接方式。有些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印象,就是那个经常打电话过问学习成绩,承诺发给奖赏的人。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2、道德行为出现异常。据受访教师反映,大约有2%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的应有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由于长辈的溺爱宠娇,部分学生很不懂得尊重长辈,甚至认为那种疼爱是他们应得的。在道德行为方面, 6% 的留守儿童经常有违纪行为, 1.5%的有打架偷盗行为, 部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旷课逃学。

三、音乐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调查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基础教育近年来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学校还只能做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体制上来解决或许还需要一段时期,因此探索非体制机制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寻求非政策性、非体制性的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行途径,笔者对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点初期概况及调查问卷统计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直属的农村重点学校,是咸安区留守儿童教育实验点。初中有22个班级,仅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另有3名兼职音乐教师。小学26个班,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4名兼职音乐教师,有1台电子琴,还有一些洋鼓洋号,用于大型活动。从该校课程表上看,每班每周安排有1节音乐课,但能否真正上音乐很难说。我们访问了该镇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①,他说,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音教设备和艺术类师资,教学供需比较紧张,“普九”时配备了一些器材,现在不是旧了就是坏了,艺术教师基本到不了农村。音乐教师吕志远②表示很想多开展一些音乐活动以满足孩子们热爱音乐、快乐学习的心愿,但心有余,力不足。以上状况与拙文《论音乐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以鄂南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2]的调研分析是一致的。

2010年6月在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我们向四个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发放了问卷,在每个年级中抽取了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80份问卷,收回80份,作废卷0份。通过数据统计,主要结果如下:

在问及留守儿童们是否能够承受挫折的时候,15%选择了“不能”,59%选择了“有时”,28%选择了“完全可以”。

在问“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中,有10 %选择了老师;27%选择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3 %选择了同学;32%选择了父母。

在问“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中,36 %选择“读书升学”,27 %选择“有好老师、好成绩”,还有36%选择“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看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坦诚,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孤独、内向、说谎等心理问题,与老师平常掌握的情况总体相符;统计数据同时也显示留守儿童普遍都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课,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被调查的学生大多数喜欢并信任音乐老师,使我们深感音乐教育者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二)实验概况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均设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办”,已经在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音乐教学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两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办”有名有实,校长亲自任主任,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几位音乐老师都是留守儿童教育办的成员,由此可见该校的留守儿童教育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我们与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音乐教师吕志远,横沟中学音乐教师黄蓉③、酒方方④等进行了几次座谈,了解到该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强调成绩,心理压力较大;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群体意识、合作意识较差;对他人防备怀疑,缺乏安全感等等。在该校的调查结果没有超出我所参阅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的分析,只是各项目的具体数据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也为提高本文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指导性奠定了实证基础。下面是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实验。

实验一:

形式:合唱队

年级:小学各年级

指导教师:吕志远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1、完成当天语、数作业,吕老师代替家长检查;2、合唱歌曲

吕志远老师经验总结:留守儿童不愿主动跟老师交流,但通过合唱队这个集体活动,对音乐老师有些亲善感。因为音乐老师给他们的是轻松愉快而不是学业和管教的压力。这些留守儿童在心中对她不设防,比较听她的话,也向她说一些内心的想法。因此,作为音乐老师她不但没有副科老师的自卑,相反更多感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教育者的责任。根据她的经验,低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描写家庭温馨、色彩温暖的歌曲;五、六年级的孩子的感情开始复杂起来,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调节。在日常教学中,吕老师针对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备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侧重留守儿童,增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调减不适合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材内容,效果很好。

实验二:

形式:星星乐队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黄蓉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歌曲、小乐曲。(乐器:古筝、二胡、笛子、葫芦丝等)

黄蓉老师经验总结: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积极有效的,留守儿童通过音乐课和参加乐队学习使一些性格内向、不遵守纪律但是又期待关注和表现自我的男生变得积极自信;使一些胆小内向的女生变得活泼可爱。有一部分男生课堂上经常捣乱不安分,原以为他们是故意影响课堂纪律,对此进行过严厉批评。后来通过观察交流发现,他们的“故意”源自他们渴望表现、渴望周围的人去认可他们,以至用“捣乱”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吸引老师和同学的“眼球”。把握这一心理特点,运用“动态生成”教学思想,在音乐活动中,表演乐器独奏,大胆的让他们有序有度地表现。针对部分女生胆小自卑,回答问题时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的情况,鼓励她们放开嗓门歌唱,对她们好的表现和进步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既全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信心,既发挥了个性特征,有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实验三:

形式:留守儿童活动小组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酒方方

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唱歌比赛、野外郊游、音乐游戏、主题演讲等。

酒方方老师经验总结:作为音乐教师,身兼数职,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还要负责“留守儿童教育办”工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就是——音乐,把教学与教育融合为一体。近年来,该校以音乐活动为基本载体,积极开展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通过唱歌比赛、主题演讲,让留守儿童从学习中增强自信;通过野外郊游、音乐游戏让留守儿童从愉快中学会合作与信任。第二课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收到积极效果,这充分说明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有积极作用的。

经过一年的音乐教育活动实验,我们在2011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表一、表二)。从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同样的对象、同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有了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感减弱,孤独、自卑、无助的心理状态好转,恐惧感基本消除,学生心态整体呈现阳光。

四、用音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几点经验

笔者认为音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身心健康是有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的。根据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音乐教育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五个基本作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寓情感教育于音乐之中

音乐教育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中培养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他可以使人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感情缺人安抚”的“四缺”状态,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被抛弃感”,导致他们以稚嫩或扭曲的心灵去面对社会。音乐教师可以在歌曲的教学中,利用富有感情的歌词和旋律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爱父母、爱家乡、爱老师、爱同学,培养他们健康阳光的心态。例如:八年级欣赏课《回家》,教学中通过乐曲分析和情景再现,告诉学生“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再如七年级歌曲《在我们生日的时候》、九年级歌曲《儿行千里》,学生们学习时首先会想到父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可以拉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心灵距离,教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组织教学,如《外婆的澎湖湾》、《父亲》、《母亲》,对中小学生的亲情教育非常合适。结合各地区风土人情、文化背景,选唱或欣赏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调补充到教材中,培养乡情。如《乡间的小路》、《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热恋的故乡》;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咸宁“名歌”《江南桂花香》、《温泉河》。选唱教材中的《校园的早晨》、《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相逢是首歌》、《幸福快车》,可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间的友爱情感。

实践证明,经常向留守儿童教唱一些积极向上、充满亲情的歌曲,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亲情,用感情来点燃信心和希望的火炬,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发挥美育教化功能,在音乐中引导学生立德弘志

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安排了一些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音乐材料。比如,爱国题材的《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我是中国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励志题材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红梅赞》、《我怎样长大》;树立理想题材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的未来不是梦》。在教唱这些歌曲的时候,要重点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相关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合理组织教学游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信任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时,特别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认为“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而优秀集体的显著特征恰恰就是成员之间能融洽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和教育价值,音乐课中的群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领域。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适当设置一些教学游戏,让学生们通过互助合作去完成,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和相互信任的意识,[3]找回自信。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音乐教材设计教学游戏,以同桌、同组或其他组织形式开展活动。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加强交往,体验互助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信,发展互信,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如在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教学中,通过分析与聆听音乐让学生发挥音乐想像力,根据自己对音乐不同的理解,利用小组分角色的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器乐小组:碰铃代表水声,三角铁代表水波中透明、柔和的月色,笛子代表宁静与安详,利用器乐重奏的形式表现了乐曲中“明月当空、渔舟泊岸”的意境。小品组:一家四口出海打渔,孩子撒网,父母划船,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及动作来表现乐曲中满怀喜悦、渔歌飞扬的画面。舞蹈小组表现“夕阳西下、渔舟晚归”。还有诗歌朗诵小组、图画展示小组、歌咏小组等,要求学生表演大胆,思维开阔,充满情趣。一堂看似枯燥单调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美,锻炼了学生音乐表现的才能,而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以加强。

(四)开拓音乐教育资源和空间,助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老师,而且其中不少是音乐老师,这充分体现音乐的力量。据中小学老师的教育经验,中小学4-9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和疑惑是青春期生理和情感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特别是女生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上,女性班主任和音乐老师功不可没。青春期教育问题本不是音乐老师的职责,也不是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协同教育” 是音乐老师的“课外作业”。音乐老师是学校最好、“最廉价”的“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延伸了音乐课堂时间和空间,而且构建了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平台。在实验点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喊“老师姐姐”、“老师妈妈”,让我深受感动。这正是音乐的魅力和音乐教师价值的体现。因此,我认为音乐课没有“上下课”,音乐老师没有“上下班”,完全可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显身手。

(五)加强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和成就感

艺术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和平台。[4]从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调研来看,虽然这两所学校是农村学校,但是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横沟小学比较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设计和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取得了预期教育效果。学校还把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每年举办“艺术节”或参加市区“学生艺术节”活动,年年都举行全校“文艺汇演”。每逢大型活动,学校邀请镇村和教育办干部、学生们邀请家长、亲戚朋友观看表演。从该校校长的介绍中,我真切感受到农村中小学在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我认为农村中小学应该重视合唱队、小乐队和文艺汇演等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既是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的艺术性或场面效果,而是它的教育性和爱的传递与辐射!

五、结 论

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受访学校实验的调查,针对儿童心理状况有关指标制作了实验前后效果对比示意图(图1)。

从调查实验中看到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希望,摸索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和教学思路、方法,从微观层面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通过实验调查,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不能期待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从宏观上去彻底解决。但是完全可以从微观层面有所作为。即使有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广大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端正教育思想,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中具体落实。2、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是儿童接受系统和正规教育的主阵地与主要途径,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平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列入教学和教育目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督学机构应该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教育评价或考核范畴。3、音乐教育对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锻炼功能,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系统设计,由各科教师分工实施,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会更健康。4、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校为主、以人为本,在教育思想和具体教学措施制定上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可持续性。

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实施影响还属于探索阶段,笔者期待通过本文,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中,为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说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项目批准号:2011jyte145)。

附件: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音乐问题的调查问卷

1.你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2.你会常常感到孤独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3.你现在由谁看护?

A.爷爷奶奶 B.外公外婆 C.亲戚或父母的朋友

4.你平时会做家务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5.你会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觉得自卑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6.你平时容易发怒急躁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7.你能够承受挫折吗?

A.不能 B.有时 C.完全可以

8.你会莫名的情绪低落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9.你常常感到恐惧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10.你会说谎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1.你会经常感到无助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2.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D.同学 E.听音乐

13.你喜欢音乐课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4.你平常喜欢唱歌和听音乐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5.你觉得音乐课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吗?

A.能 B.不能 C.没感觉

16.你喜欢你的音乐老师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7.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唱歌和听音乐?

A.思念的时候 B.快乐的时候 C.空闲的时候 D.随便 E.其他

18.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读书升学 B.有好老师、好成绩 C.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注释:

①陈清河,男,46岁,小教高级,咸宁学院87届毕业,历任3所农村学校教师,先后担任过两所小学校长12年,获得多项省市级荣誉。

②吕志远,女,28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6届毕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5年。

③黄蓉,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

④酒方方,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横沟中学团总支、学生会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支教生。

[参 考 文 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