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04 04:40:15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第1篇

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体育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比如,集体跑步,集体跳远等。老师组织这些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小学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很难在体育课中快乐学习。举个例子,小学的体育课经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上课的,一个班级里面有男生也有女生,男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和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不一样的。如果小学体育老师将他们放在一起共同进行一项体育运动,难免会有一些人是不情愿的,不开心的。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性别的不同将他们进行分类。比如说,男孩子可以进行一些打篮球,踢足球的活动,女生则可以进行踢毽子,跳皮筋等。根据学生的性别将学生分开,这样有利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喜好让他们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从而在体育课中找到快乐。再比如,很多体育老师会喜欢组织男生进行打篮球或者是踢足球,似乎篮球就被贴上标签一定是男孩子喜欢的体育运动,而跳绳踢毽子只能是女生喜欢的项目,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跟大多数人的喜好是不一样的,作为小学体育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类运动的同时,千万不可以实行“标签主义”,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所以说,快乐的体育运动一定要是适合学生的,学生喜欢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其中感受到快乐。

2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

很多小学体育老师可能认为,体育课就是要运动。其实不是这样“,快乐体育”的推广就是告诉广大小学体育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小学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学生训练时,体育老师给予分享和鼓励,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老师给予安慰和支持,当学生感到无助时,老师给予帮助,当学生厌学时,用生动的语言魅力吸引他们的兴趣••••••这些都是小学体育课中语言的魅力。举个例子,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老师进行劝解时,可以说:古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男子汉大丈夫要有气度。同学们一起看看,今天谁要是再打架,那就是小气鬼。这么一说,两名生气的学生都不想当小气鬼,就能够破涕为笑。再比如,某位学生跑步很有天赋,总是跑得很快。老师可以说,某某同学真是“身轻如燕”,跑步快得都快要飞起来了,老师都赶不上你啦。这位被夸奖的学生受到鼓励和赞扬会觉得备受鼓舞,从而更加投入练习。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小学体育老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用生动活泼积极向上赞扬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无论出于哪一种情绪下,都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

3利用运动器材和场地吸引学生

适当的体育器材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好奇心。在很多小学体育课中,很多老师仅仅只会组织学生进行跑步以及跳远之类的常见的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体育老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新颖的体育器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说,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老师可以带来一根长绳,让两名学生负责摇绳,其他学生从左往右一次跳,到谁那里跳掉了,就要受到惩罚。再者,老师可以适当变换学习的环境,比如说扔铅球时候需要沙场等。这些体育课程地点和器材上的微小变化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教学中去,让小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去,并且在课堂中找到快乐。

4结语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品德教育

小学是学生形成是非观、价值观等理念的重要时期,对其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品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倍受重视。在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进行品德教育的基础,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逻辑真理,更加重视情感交流,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作用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具备其自身的特有情感,是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老师需要起到领头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增长,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阻碍,不能进行有效开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具有其必要性。而大部分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基本知识进行教授,更不要说对品德教育进行渗透,此时班主任就需要进行介入,引导老师实施品德教育。此外,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条件有限,只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接受品德教育,无法得到理想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品德教育效果,而且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良好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

1.语言赏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字进行解析,然后对文字所组成的语言进行欣赏,以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课文都具有很美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并充满了情感,包含了很多积极、正面的思想品德。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对课文语言进行赏析,然后深入全文,使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更加形象、深入地进行记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美地渗透品德教育。但是班主任在渗透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分清主次,是在良好实施语文教学时渗透品德教育,不是专门地开展品德教育。如果不分清主次,不仅不能很好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2.大声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课文均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在思想、语言、教育上都是优选,特别是古文、诗词,其中包括保卫祖国、歌颂祖国、热爱祖国、积极乐观心态等内容。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在渗透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课文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大声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课文,对课文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刻理解。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在大声的朗读中可以体会到李白的思乡之情,无形中对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操进行培养。此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进行有效引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效解答。

3.课外活动

良好的课外活动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操,挖掘学生个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课外阅读是实施品德教育渗透的有效手段,课外阅读的文章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浓郁韵味,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良好发展。但是在对课外阅读书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进行相应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不同的书籍进行推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平。课外活动不只有课外阅读是品德教育渗透的途径,还包括写作、朗诵、演讲等,这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判辩分析、文笔、口才等能力,可以有效对品德教育进行渗透,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

4.班主任自身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具备很强的可塑性,所以班主任就有对学生进行相应塑造的责任。因此,班主任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班主任是其行为、心理形成的参照物。例如:班主任性格开朗,班级的课堂教学就会十分活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掌握,例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对学生的烦恼、困惑、快乐进行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品德教育进行良好渗透。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创新教学方式,并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品德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不是快速施教,是逐步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这就对班主任的自身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对班级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斯霞 教育理念 文献综述

一、选题依据

斯霞是我国小学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她以“母爱童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教育而言意义非凡,对其教育理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既可以丰富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又可以指导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文献综述

1.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1)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斯霞老师教育观的研究,斯霞老师最令人敬重的便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学生的精神,具体有:《一片爱心,献给孩子》、《育苗人》、《记斯霞老师》、《斯霞和孩子》、《斯霞的爱》、《斯霞谈爱生》、《斯霞对孩子的爱》、《由斯霞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想到的》等诸多论文,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斯霞老师的伟大的爱。有学者以斯霞的“童心母爱”为依据研究她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斯霞在工作过程中提出的‘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同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有人评价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童心母爱是儿童最需要的纯朴自然情感,它是儿童发展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教育爱的专业品质,它是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爱的哲学,是精神性的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2]还有人评价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学习的感受,而引导着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启蒙老师,常常和亲爱的母亲一样,永远铭刻在最美好的记忆里,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斯霞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引导幼小心灵天天向上的灵魂工程师。”[3]②关于斯霞老师教师观的研究,有人对斯霞教师观的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认为“斯霞将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师、人才、国家发展三者关系中形成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4]。③关于斯霞老师师德观的研究,杨林国在《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行解读》中说:“斯霞的爱表现为斯霞的尊重、平等、宽容和关怀。”[5]他认为斯霞的教师爱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在斯霞身上,爱就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斯霞的爱更是一种给予性质的爱,这种给予是对教师内在利益的给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回报;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不论是在人生中最困顿、最窘迫的时期,还是在人生中最激越、最辉煌的时期,她从未改变自己的爱,此为一种延续和放大的师德大爱。有人认为“信念之坚钿、探索之执着、关爱之拳拳”就可归纳出斯霞的师德人生[6]。也有人对斯霞老师和霍懋征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解读两位名师不同的教学艺术风格,挖掘其背后不同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斯霞与霍懋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7]。

(2)关于斯霞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关于斯霞老师语文教学经验的研究,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介绍斯霞语文教育事迹和教学经验的《斯霞文集》[8],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及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联合选编的关于斯霞三十年间教育心得体会的书籍《斯霞教育经验选编》[9],是最早对斯霞教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著作,分为“斯霞积累的教育工作经验”、“有关斯霞教育工作经验的介绍”和“有关斯霞同志小学五年制试验工作总结”三个部分,总体上关于斯霞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经验。崔峦和陈先云合著的《斯霞、霍懋征、袁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10]中对斯霞教育教学思想做了细致的研究和介绍,书中对于斯霞主要介绍了她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回顾,还有袁微子、高惠莹、崔恋、田本娜等专家对其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做的精彩评析。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如《“随课文识字”的实践和认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心理探讨》、《回答一个问题》、《分散识字很快进入阅读写作的原因》,等等。还有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教学艺术的研究,如《于质朴中见真功夫》、《成如容易却艰辛》、《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斯霞的教学实践给予的启示》、《根据课文讲深讲透》、《教师的镜子》、《生动的一课》、《斯霞教学经验的启示》,等等。可以看出,理论工作者对斯霞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多,但大多数只是对斯霞老师进行直观描述或情感上的表达,只是在表层上讨论斯霞老师,而没有将之上升到理论、理念的高度,对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

2.一线小学教师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斯霞老师的一线小学教师并不多,研究成果的数量比教育理论工作者少了很多。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薛瑞萍;教育理论;儿童阅读课程化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一书主要记录了薛瑞萍读十二本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以及结合自己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实践写出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薛瑞萍老师是一位嗜书如命,并且善于反思与写作的小学语文老师。从她的这本著作里,可以感受到薛瑞萍对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改观,以及对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重视。

一、教师要不要读教育理论

薛瑞萍虽然是个“众所周知”的书迷,但在最初,薛老师几乎是不读教育名著的,她将自己“混”得还可以的原因归结为:深厚的文学素养、过硬的教学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的品行、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个人威信。而它们都与教育名著没有必要的联系。没有教育理论的教学生涯成就了自在潇洒的薛瑞萍,薛瑞萍承认她对教育理论的偏见和局限,但她也认为这种局限是她的优势所在。她读爱读的书,做想做的事,她读的每一本书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教学。她在《不读者说》中提到:“不是我不读,而是暂时没有遇到我以为的可读者。”

教师要不要阅读教育理论这个“问题”,对作为一名师范研究生的笔者而言,是毋庸置疑的。从上师范院校开始,我们就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我们逐渐认识了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洛克等中外教育学家,了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我们从阅读他们的书籍中懂得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懂得归懂得,我们总有一天总要去进行教学实践,那时候,我们会运用到多少教育理论知识呢?作为新手教师的我们,可能会忙于把一堂课讲好而努力地备课,生怕漏掉了哪个环节,哪还会想到教育理论呢?这是我的疑问。然而,在薛瑞萍的《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这个问题做了解答。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赖尔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看,实践先于理论;并且,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理论体系指导的理智的实践……”赖尔提出的另外两个论点是:一个很有理论的人在实践中可能会相当无能,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另外,假设理论具有普遍的优先权,将会导致不断地追本求源。由于形成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实践,因此,假如要理智地形成理论,将需要对先前的理论的指导,而先前的理论也要有更先前的理论的指导,如此循环往复。于是,一批又一批坐在后座指手画脚的人,便开始了无休止的追溯。还有人认为,所有的教学都要依靠理论,理论常常蕴含在教学实践之中;还有人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理论意识,也拒绝使用理论,但他们无形中已经和理论有着某些联系。可见,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教育理论是否能够提供帮助,这只是个伪命题;而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才是一个真命题。

二、教师要读什么样的教

育理论

薛老师的朋友告诉她,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相当的教育理论。从此,薛老师开始投入理论书籍的海洋中,并在教育在线论坛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两年间,薛老师读了近二十本的理论书籍,记录了二十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从而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在阅读了更多的教育理论后,薛老师让理论成为了自己反思的武器,使其来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智慧。

那么,教师应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能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呢?我们先来看看薛老师都读了哪些理论。

薛老师拜读的是中国教师行业中知名度和受欢迎度最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有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可以说是这两本书让薛老对教育理论书籍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主动地、阅读,如洛克的《教育漫话》、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中外教育名著。薛老师每读一本书,都是在寻找与自己教学理念相契合的教育理论。每每读到与自己的教学理念类似的地方,她都会兴奋不已,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理论依据的,这让她增强了自信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信念做自己想做的教育。

所以,教师选择阅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首先要明确自己当前的教学状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最欠缺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书籍。一般师范生都读过“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如果能把书中的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相信新手教师们会少些抱怨,减轻些疲惫,会收获更多惊喜和工作激情。

三、教育理论对薛瑞萍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影响

薛瑞萍阅读过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后产生了许多教育感悟,也为她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通过阅读《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整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对薛老师教学产生主要影响的观点:

1.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的阅读教学观

薛老师在读理论书籍之前就开始了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实践,当她开始读教育理论后,她的那些实践案例就成了教育理论的有力佐证,同时薛老师也在不断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薛老师深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习惯和能力是多么重要,课外阅读需要真真切切的“抓”和日不间断的“熏”相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薛老师每天都会拿着一本课外书在教室里读,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读书的样子;也要求学生们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方便随时阅读;还建立了班级书库,每天早上学生们都等着教师来给他们换书。对于薛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而言,阅读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带给他们充实而快乐的时光,不像现如今的一些错误观念,认为读课外书就是浪费学习、考试的时间,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美国教育家施道弗说:“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可见,阅读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薛老师说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2.倡导亲子共读的教育理念

薛老师以孩子为媒介,将她的教育思想传到家长的耳朵里、心里,倡导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薛老师认为,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六七个小时艰苦的学习呢?现如今,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生活中,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在于教育,而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B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并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只有父母做到在家里面爱阅读,孩子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并爱上阅读。

3.心平气和的教育观

薛瑞萍在教一年级时经常会给孩子们听民族音乐,为的是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再上课。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薛老师讲课声音小而且柔和,并要求学生读书用心并且轻声。薛老师会反复表扬安静看书的孩子,培养学生的平心静气。薛老师认为如何让学生信服教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语言要丰富,用语言的优美吸引学生。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地教育,最关键是要做到日不间断地读书以充实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学生们才会喜欢你。只有有学识才会受到学生的崇拜、尊敬,也只有学识才会让教师和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包容孩子,而教师和父母的平心静气必定也能影响孩子们。这方面,薛瑞萍老师做得极为出色。薛瑞萍老师是一位极具思想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仅书读得多,而且能够将“心平气和”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课堂中,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薛老师认为,读书使知识和趣味相互融合,见解和品性也依次增长,由此形成的习惯,会渐渐成为性格,最后成为一辈子的心平气和。

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小案例,从一个个小小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薛瑞萍老师也是不断在探索一条适合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之路以及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之路。最终,薛老师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式,即心平气和地、真诚地与孩子们交谈,与家长们沟通,所以也才有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问世,好多家长和小学教师,尤其是带一年级的教师读完这本书后,都开始尝试着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们,跟随薛老师的步伐,开展教育。

四、结语

薛老师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长期的引导、学生的日积月累、家长的积极配合,阅读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孩子们在儿童阅读课程化的道路上必将硕果累累。而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就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所以,笔者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尝试着从一年级开始坚持日有所诵,每天都能诵读经典。从某种意义来讲,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上明亮的底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这比取得多少成绩分数更为重要。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们真正开始实践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请记住这句话:我爱故我行,行行重行行。身为语文教师,只有你爱这种教学模式,你才能有信心和耐心一直做下去,愿我们语文教师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自己又热衷的阅读教学模式,守望书香,行你所愿。

参考文献:

[1]薛瑞萍.薛瑞萍读教育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第5篇

我读过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一、二卷)及《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本书,听过丁老师解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教材的报告,参加过丁老师主持的乌海市海勃湾区部级课改实验区现场会,邀请丁老师到喀喇沁旗做过“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讲座。通过学习和体验,特别是结合自己从事过的语文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我以为孙志毅同志概括的这三点,恰恰明晰了教研员的职责所在和素养追求。丁老师在40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成功地践行了这些职责,为内蒙古的语文教育事业乃至全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起了厚重的教研素养。从这点上说,他为语文教研员乃至各科教研员,为学校负责教学研究的同志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以为丁老师的榜样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语文教育的由衷热爱。丁老师一辈子跟语文教育打交道,从当代课老师到编写教材直至领衔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虽然也遇到过波折与不如意,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是“有怨无悔”。同志们说他“除了春节,一年四季没有休过一个节日、假日”。他自己说“其实,近十年来,每年除了初一在家休息一天外,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谈到这样做的原因,他坦诚地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堂而皇之的动机,过去似乎也从未思考过”。“如果一定要追寻原因的话,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老有做不完的事,而且其中不少是急事;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我所做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跟关心他的同志们说:“我只是像爱打麻将牌的人沉溺于麻将游戏一样,沉溺于我所喜欢的事情上,哪里谈得上其他?”这里的“其他”,是指“高尚”“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娱乐”“为了事业”而“勤奋工作”等赞誉。就是这个“浓厚的兴趣”,让丁老师乐享一生且不懈努力,给他带来了老有做不完的事情这样的感受。这个兴趣,就是热爱,是对语文教育刻骨铭心的热爱。这份热爱,从他59岁时写过的一段话中也得到了进一步印证:“我之所以慨叹,是因为积一生的经验,刚刚悟出一些自认为语文教育真谛的东西,并刚刚付诸实践时,就已经面临着向人生舞台的告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滋味恐怕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的。”热爱,在这里体现为眷恋语文教育的情怀和告别人生舞台的无奈。对此,我感同身受。

第二,过硬的理论解读能力。我聆听过丁老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解说报告及关于小学语文课本编写和使用的说明,阅读过他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标准》)的长篇文章。通过这些报告和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丁老师厚重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他做理论解读最为突出之处就是 “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从而让无论城市和乡村的老师都能够听得懂,想得通,记得住,用得上。我们知道,照本宣科容易,从理论到理论容易,而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生动的解说转化为教师的知与行不容易。这既需要有对“大纲”“课标”“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要对本地区教学状况相当熟悉,尤其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理论接受能力和共同的学习期待心中有数。因为教研工作的需要,我阅读过其他三种版本的《语文标准》的解读,虽然各有千秋,但我更乐意听丁老师的报告和读丁老师的文章,因为他的解读真正能够从课标的最基层践行者的关切出发,做到了着眼应用,删繁就简,理清头绪,概括要点,揭示特征,诠释内涵。无论是早些年的“大纲”解x,还是后来的《语文标准》解读,丁老师服务对象的定位就是一线的教师,所以,他在解读中充分考虑老师们“学以致用”的心理,总是着眼应用,做理论的阐释和策略方法的引领,让老师们听过读过就想要去做,能够去做。他善于将繁复的内容整合处理,如把“总体目标”的10条内容概括为两大方面:“前5条主要是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5条是从具体的语文能力着眼,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理头绪,是丁老师一贯的解读特长,如对基本理念中“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解读,就遵循了“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思路做了透彻的解说。概括要点,最能在众多的论述文字中拎出主旨,如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践中如何统一的问题,他就给出了如下的概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同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是灌输,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揭示特征,也是丁老师解读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如以“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这3个词语作为对“自主学习”特征的浓缩,用“重整合、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5个短语,对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课标”言简意赅,有很多内容都是原则性的条文。丁老师在自己感觉需要诠释的地方都给出了恰切的细说,悄然化解了老师们理解“课标”时可能生成的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提‘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丁老师通过诠释明确了这句话的现实针对性。如通过与“大纲”进行对比,诠释出口语交际的操作要领:“口语交际跟过去大纲里规定的听话和说话是有区别的。大纲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是把听和说当作两个方面来讲的,而口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听的方面和说的方面双向互动的过程,互相转化的过程。”

第三,务实的教育科研精神。丁老师设计并主持完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课题,堪称课}研究的典范。在假科研、假课题依然严重地败坏着教育科研名声的今天,丁老师及其团队务实的科研精神尤显珍贵。“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以“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探索一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路子”为出发点,形成了“由一个目标,一个基本框架和四个结合组成的”实验构想。这个构想针对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而生成,以包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观在内的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广大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若干实验学校的鼎力支持为基础。实验研究从1995年秋季开始,首轮实验就有9个盟市、2个企业的20所学校的63个教学班参与,实验班学生达到了3833名。这是一项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群众基础牢固、实验方案翔实可行的课题。最重要的也是所有假课题都缺失的一点,就是课题具有实在的完整的过程,有真实的科学成果。所谓“实在”,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研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从方案研制到建立组织,从教师培训到典型引路,从教材研究到教法应用,从日常教学到定期研讨,都留下了深深的跋涉足迹。这些足迹,在当年的实验骨干丛智芳、韩中凌等许多老师发表的文章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所谓“完整”,就是从课题研究构想起步,遵循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在4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聚焦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改革考查办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拿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所谓成果的“真实”与“科学”,都是在“实在”与“完整”基础上的水到渠成。《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报告》《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两份文件真实地记录了课题研究的事与行,科学地分析了课题研究的知与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若干意见》《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纲要(试行)》则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反映了课题研究在不同阶段上及时跟进的专业引领作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成果,《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有更多的文章佐证,恕不赘言。我这里想突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重塑教育科研正面形象上的示范意义。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第6篇

在百度中搜索霍懋征会出现:“霍懋(读音:mào)征,女,1921年9月18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享年88岁。”

就是这样一名小学教师被总理称她为“国宝”,薄一波副总理为其题词“一代师表”,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国务委员刘延东尊称她为“教育大家”。

霍懋征生前曾无限深情地说过:“我一生从教的体会,那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在这六个字之中饱含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悟和奉献。因此,对她最好的纪念就是领会和弘扬她的教育思想,奋力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霍懋征教育思想是教育界的宝贵资源

谈到霍懋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相关的著述和文章非常丰富。曾有人做过相关的梳理,认为霍懋征的教育教学思想包含了人类最科学、最美好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爱心论:以爱育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教育过程)。

学生论: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教育学生的八字方针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教师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德育论:寓德于教,文道统一。

课堂论:手执“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实践论:师生共同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方法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素质论: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对学生十点整体相关的素质要求: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苦乐论:在奉献中获得幸福。

事业论:教师工作既是职业,更是可以寄托理想的事业。

当有人问及她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何秘诀时,霍懋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总结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第二,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要热爱学生,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一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三,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

第四,当一名教师必须时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长流水,只有渊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

第五,要想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要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依据的教育,个性发展的教育能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爱学喜学,自愿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研究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

在这些通俗和凝练的表述中,我们既可看到对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的阐释,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积淀。对于一位思想和阅历均十分丰富的教育家而言,霍懋征在诸多审视教育问题的角度中,牢牢抓住了其中最基本的矛盾问题,即学生与教师、学与教,以及由此而延伸的爱与教、文与道、苦与乐、引导和期待、知识与方法、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等,而这些正是当前教育问题最重要的症结所在。

中国的教育好像众多问题缠身,但均是有这些基本的问题和矛盾关系衍生出来的。不论是家长、教师、校长、教育研究者,还是管理教育的官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有了明确的认识,则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思路就不会有大的偏差,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也会明确。

和学院派及研究者提出的教育思想不同,霍懋征的教育思想是根植于长期深入、反复实验的教育改革沃土之中的,是鲜活、务实、易于验证和推广的“经验型理论”。不仅如此,其表述方式也通俗明了,生动形象,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不仅是水平问题,也是学风问题,其重要的意x和价值值得教育界深思和借鉴。

纵观霍懋征的整体教育思想,是有其清晰的内在逻辑的,既包括精神和审美感受层面的理论价值,也包括探索和实验层面的创新价值,还包括方法和评价管理层面的技术价值,以及教学和指导学生全面层面的操作价值。致使她的教育思想不空洞、不僵化、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便于在思想和实践之间实现贯通。这是目前许多教育研究者、实践着和管理者最为缺乏和忽略的,因而也是霍懋征留给我们的进一步从事教育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遗产。

二、传承霍老精神,做好新时代的教育

(一)教育是爱的事业

“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更是霍老师实践的总结。她深深地爱着所教的每一班学生,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乖巧的调皮的,无论是上进的贪玩的,无论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只要你和霍老师一接触,只要你一听她谈起自己的学生,就会被她对学生真诚而执著的爱所感动。她爱学生甚至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原实验二小领导褚连山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件事:1962年6月,医院通知学校转告霍老师,正在住院的女儿病危。当时霍老师正在上课,听到女儿病危的消息,仍坚持把课上完。待霍老师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病故。大家安慰霍老师,她悲痛地说:“我爱我的女儿,我也爱我的学生,我不能因为女儿一人,而耽误40多个孩子的学习。”

霍老师对学生的爱,源于对小学教育的爱。她大学毕业,坚决要求到小学工作。霍老师说:“因为我喜欢小孩子,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我愿做打基础的工作。”对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霍老师有高深的学养,而坚持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为改进小学教学做出了成绩。我不仅对她表示敬佩,并且认为她用事实来证明了我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打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必须下大工夫用大力量把它做好。”对小学教育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使霍老师对学生的爱,升华为对小学教育的爱,升华为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敬业的精神。

霍老师这种高尚的教育爱,又源于她对祖国、对人民永恒的爱。霍老师对祖国、对人民,始终怀着赤子之心。这充分体现了“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我们向霍老师学习,首先要学习她对学生无私的爱,对教育执著的爱,对祖国、人民赤诚的爱!

(二)教育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从事小学教育的60年的霍懋征老师,是倾情投入、矢志不渝的60年,是勤奋学习、努力实践的60年,是不断求索、永不满足的60年,是坚持改革、与时俱进的60年。她总是站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运用创新思维,前瞻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无论是在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还是到了耄耋之年,她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吹者、实践者,不断创造新经验,不断取得新成绩。

霍老师刚一加入教师队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新中国的好教师”,做一个有作为的教师。五十年代初,她就积极进行学制改革实验,探索语文教学规律,逐渐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讲读法”。由于工作成绩优异,1956年就被授予特级教师的称号。

粉碎“”以后,霍老师焕发了青春,开始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征程。她针对当时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进行语文教改实验,提出“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16字改革方针,把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上,从课程到教材到教法,进行了全面改革,其时间是刚刚经过十年浩劫的1978年!霍老师改编和充实教材,尝试着精讲、多练,使学生学一知十、举一反三,一个学期竟学了95篇课文,达到了时间省、效率高、能力强的目的。这项实验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看到了教学改革的巨大潜力和丰硕成果,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信心和热情。

到了八九十年代,霍老师不顾年事已高,不满足于功成名就,不囿于已有经验,又开始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她响亮地提出“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总结出“十个学会”,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这“十个学会”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霍老师不愧为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面红旗。这面旗帜上赫然写着“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写着“教育思想永远年轻”!

(三)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霍老师基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来自老师的爱;在教学中霍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由爱老师,到爱语文这门学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盎然地投身于学习之中;霍老师实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使人人有机会进行实践,获得愉悦,(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体验成功,培植自信。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习主人的地位就得以确立。霍老师一贯主张对学生“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即激励每个学生好学上进,发现并赏识每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以爱心、信心和耐心期待着每个学生的成功。这就是霍老师赏识人人、人人成功的学生观。

二是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霍老师始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是教书之本。即使是在刚刚粉碎“”,亟待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情况下,也没有动摇“教书育人”的信念。霍老师针对“淡化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否则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想教育两败俱伤”的说法,不仅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而且用示范课形象地说明了:不仅课文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因素,是文道统一的,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培养能力、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培养美感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达到语言文字教学和思想教育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霍老师在教学中一贯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她特别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甚至争论。霍老师认为,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实践。进入新时期,顺应时代的要求,霍老师不断扩大“学会学习”的内涵,在教学中鼓励探索,发展想象,引导发现,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霍老师一直认为,课堂教学容量是有限的,课外则是无限广阔的天地。在她教的学生中,课外阅读、课外练笔、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发自内心的需要,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霍老师长期坚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断开发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邓小平同志生前曾动情地说:“一个小学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到教育事业上,就是很可贵的。要当好一个小学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比一个大学教师少,因此小学教师同大学教师一样光荣。”这是这位世纪老人对包括霍老师在内的所有爱岗敬业的小学教师的高度评价,是对全国小学教师的鼓励和鞭策。

小学老师教育论文第7篇

一、 认真完成培训工作

1、 教师职务培训

创新培训模式:张爱华老师的“说听评一条龙培训模式”、……

2、 校本培训

何取林老师认真审阅,并提出许多对校本培训的改进意见,张梅青老师协助校本培训材料的审阅……

3、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策划与组织

张梅青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4、 新教师培训

张爱华老师的新教师班qq群管理与blog交流、何取林老师的blog交流、赵龙山的《教数学想说就说》新教师班班刊及其他老师的班级管理都很有特色

5、 体育本科班(学历培训)等其他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班的有关班级管理、教学及教学辅助工作

司贵亮老师的体育本科班的筹备到开课,做了大量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张梅青、何取林等老师为大专学历培训班开课;何取林担任研究生班考前辅导班的班主任工作;

6、 英特尔未来教育及其他专项培训

张梅青、何取林、赵龙山为全市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班开课

赵龙山为港口镇教育行政干部班开设专题课《校长引领与名师成长之路》

二、 打造部门教研文化

1、 抓教研论坛

通过将开发专题课、说课、写论文、张梅青的公开课、培训课跟踪反馈等一切与教学、教学研究有关的话题作为论坛的内容,举办三次教研论坛,效果好。

2、 看到了教研的效果

研究教学的热情高了,专题培训课后的反思与改进多了,也有二位老师的3篇。

3、 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通过举办教研论坛,部门的老师越来越喜欢了。因为通过教研论坛,老师们的参与度高,收获也大。

三、 指导小学的教研活动

1、 烟洲小学

全部门教师参与指导“烟洲小学的省级课题汇报课”;

赵龙山为其六年级2班开设数学研究课,西区教办教研室组织全区数学骨干教师进行观摩评课;

2、 雍景园小学

何取林为学校指导作文与口语交际课多次

3、 石岐中心小学

张梅青老师利用到该校挂职的机会,积极为该校英语科组的英语教学出谋划策,深得该校教导处的赞许;

4、 小榄

何取林为部分学校指导作文与口语交际课多次

5、 石岐第一小学

司贵亮老师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在该校为全校的体育老师上了两节小学研究示范课

6、 石岐实验小学

赵龙山为“石岐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发展工程”开讲座一场

7、 石岐第一城小学、岐江小学

赵龙山分别为第一城小学、岐江小学及石岐第一小学的课题申报工作进行了指导

四、 完成学院交办的有关工作

1、 全部门教师倾力办好了“XX年5月份的专家讲座”

2、 策划“港口镇名师培养对象培训班”的课程计划

3、 制定“小学数学教师高级研修班”开班计划

4、 部门教师参与学院规章制度修改

张爱华、何取林、张梅青参与了相应的学院规章制度的修订修改工作。

5、 部门教师参与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工作

赵龙山参与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有关工作。

6、 部门各位教师拟定了小学各学科继续教育指导组成员名单

五、 积极走出去

1、 张梅青到石岐中心小学挂职担任教导处副主任

2、 赵龙山到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第五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

3、 司贵亮参加全市中考体育考试的评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