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合集7篇)

时间:2023-08-27 14:56:14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第1篇

关键词:食品行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改善措施

一、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食品加工以及销售企业在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社区和环境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它来源于对人类生命权力的尊重,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一是对消费者的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安全责任,食品企业首先应承担提供符合产品质量及安全要求的食品的责任,从源头上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2.食品健康责任,食品企业应以研发出营养健康的食品为己任,而不应为了短期的私利生产虽不会对人体有致命危险的事物,但可能影响身体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食物,或者仅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生产出一些垃圾食品;3.食品信息公开的责任,食品企业应主动向消费者公开有关产品的真实信息,使消费者充分了解食品有关信息,帮助消费者作出合理的决策;4.食品安全与健康事故赔偿责任,当企业产品发生健康与安全事故时,食品企业应主动承担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赔偿责任,树立负责人的企业形象。同时,对有问题的产品应实行产品召回制度。

二是对股东的责任。盈利是食品企业存在的目的,股东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收益,所以食品企业对股东的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获得利润,并在日常经营中维护其利益。而食品企业要盈利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食品数量与质量需求,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责任。

三是对企业员工的责任。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员工的素质和表现影响着食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食品企业对员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应致力于消除就业歧视,为员工提供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等。

四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作为社会法人,食品企业应参与所在社区的公益活动或慈善活动,承担对社区居民应负的责任。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防止环境污染,尽量使用绿色包装,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上述四个方面的责任构成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其中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是整个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各责任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企业在强调核心和基础的同时要保持责任体系的平衡。

二、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基于对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分析,本部分从认知和承担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一)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现状

食品企业方面,之前有些企业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感觉非常陌生,甚至根本不知内容是什么。在向政府提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仅有少数几家食品企业在其中,并且都没有把食品安全作为其中一项内容,不知是故意回避还是没有认知到。但是在当今食品行业的大环境下,频发的事故使得社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迫使食品企业不得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因此,目前不管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已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现状

近年来,食品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凸显其承担现状令人堪忧。通过对商道纵横网上的数据统计可以结果看出,目前食品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仅有4家,而目前在该网站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共有1003家企业。可见,食品行业普遍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尤其是对消费者的责任。食品企业应当承担保证食品的安全健康,主动公开产品的有关信息,还有事故赔偿责任。可从近几年的现实来看,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现状并不乐观,从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接着2009年的“问题鸡蛋事件”,然后到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等事件,无一不说明了食品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漠视。

三、改善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措施

针对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食品行业的特殊地位,我国必须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体系和监督机制,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下,强化食品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认知及承担。

(一)政府应该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1.全方位地向食品企业宣传社会责任观念

在当今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严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方法使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督促他们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首先应通过媒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履行社会责任光荣的浓厚氛围。让食品企业在积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中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企业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政策引导,如对公众投票履行社会责任好的企业给予税收或其他方面政策的优惠,以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并培养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习惯。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2.建立客观有效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这几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事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的缺失。在公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已不仅仅是一个动听的口号,更是企业获得消费者认可,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食品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形式之一,在被赋予存在和经营权利的同时,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负责。因此政府应逐步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评价体系,政府部门应在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范畴作统一界定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包括定期的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认证体系(如SA8000),以及包括社会舆论监督、消费者监督在内的多重评价体系,推进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机制,以敦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第2篇

[结果]上海市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现状不容乐观,从业人员行为受年龄、户籍、文化程度、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食品加工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食品安全知识水平、餐饮单位食品加工硬件条件及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均有待提高。

[结论]改变从业人员不安全食品加工操作行为的措施应充分考虑各项行为影响因素并应用行为改变理论,使不安全行为导致的食物中毒得到有效预防。

关键词: 餐饮业;食物中毒;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促进;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 R 155文献标识码:A

餐饮业是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行业。餐饮业又是食品安全风险极高的行业,由于加工原料和供应品种繁多,加工手段又多以手工操作为主,使餐饮加工中可能引入危险因素的环节相对较多,保障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对于预防控制食物中毒意义重大。WHO认为,全球范围大部分食物中毒的原因仍然是由于食品加工处理不当所致[1];2000―2004年上海市发生在餐饮业的食物中毒中,因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占餐饮业同期起数的79.0%,人数的79.5%。因此,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对于餐饮业预防食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调查餐饮业从业人员食物中毒相关行为(以下称食品安全行为)及预防食物中毒知识、态度、环境等因素的状况,分析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措施改变不安全食品加工操作行为和有效预防餐饮业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5年4―5月,在上海市所有19个区县内调查各类餐饮单位1 070家,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578人(来自1 070户餐饮单位中的55家)。

1.2抽样方法

1.2.1餐饮单位各区县均抽取2.5%本区县内持食品卫生许可证餐饮单位(各类餐饮单位数量亦为本区县内本类单位数量的2.5%)。餐饮单位分类参照卫生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

1.2.2从业人员在被调查单位中分层抽取各种类型、规模的餐饮单位共55家,开展从业人员(不包括餐厅服务员)调查(包括3个以上工种的人员)。

1.3调查方法和内容

1.3.1食品安全行为调查餐饮单位现场食品卫生状况代表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结果,本调查将其作为间接反映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指标。现场食品卫生状况采用《上海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评分表》作为调查表,调查结果为每家单位按评分表所得的现场食品卫生状况扣分值。

1.3.2行为相关因素调查

① 餐饮单位:采用调查表进行,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硬件条件(包括5个重点环节13项内容)、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员等,结果为每家单位按《上海市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评分表》所得的扣分值)。

② 从业人员:分别采用调查表和焦点组访谈方式进行,内容包括人员基本特征、餐饮业食品安全知识、预防食物中毒的态度、预防食物中毒的自我评价、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工作中是否存在困难及具体体现、对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评价等。

1.3.3行为、知识影响因素分析根据调查的结果,分别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SAS 8.01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因素(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食品安全行为

1 070户餐饮单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平均扣分值为23.4分(见表1)。

2.2行为相关因素

2.2.1从业人员

① 人员基本特征:578名被调查从业人员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63.5%和36.5%,本市和外埠户籍分别占50.9%和49.1%,平均(中位数)年龄和从业年限分别为29周岁和5年,所属单位类别、文化程度、从事工种分别见表2~表4。

② 食品安全知识水平:578名从业人员对于8类食品安全知识测试题总体回答正确率为67.4%。其中食品卫生常识、食品加工、加工操作与食物中毒关系、食品变质与食物中毒关系4类试题的回答正确率高于平均水平,而个人卫生、食品保存、餐具消毒、预防食物中毒关键措施等反映餐饮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4类试题回答正确率低于平均水平(见表5)。

③ 预防食物中毒的态度:578名从业人员中,95.8%认为预防食物中毒“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定不能发生”,认为本单位领导层对预防食物中毒工作“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分别占92.4%和5.9%。绝大多数的餐饮单位和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性有相当的认识和重视。

④ 预防食物中毒的自我评价:578名从业人员中,认为自己对食品安全知识掌握“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分别占35.6%和52.1%,对本人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执行的评价“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分别占49.7%和43.4%。

⑤ 预防食物中毒中存在的困难:578名从业人员中有260名(占45.0%)认为存在一定困难(见表6)。有25.3%的从业人员认为“学到的知识是理论上的,与实际情况很难结合”,占困难的首位。

⑥ 食品安全培训:从业人员目前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为接受培训(80.1%)和自己看材料(12.5%);578名从业人员中仅有23名(占4.0%)自称未曾接受过培训,未接受的原因包括从事食品行业工作不久、单位没有组织过、没有机会接受培训、不懂等。培训的主要方式以理论授课占首位(48.5%),其余包括看录像(19.6%)、看书面材料(14.2%)、实地操作练习(11.7%)等。66.6%的从业人员认为政府采取的预防食物中毒最有效措施是“加强对从业者的教育”,这一比例高远于“实施处罚”(16.3%)和“进行奖励”(16.8%)。

⑦ 焦点组访谈:相当部分从业人员认为他们单位领导层的“重视”仅仅是希望不发生食物中毒,而不是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应使单位领导层真正地加强食物中毒预防工作。

目前开展的培训基本上是企业在领证前和从业人员体检时由监督部门组织进行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反映其单位未开展日常食品安全培训。

目前在领证前和体检时统一组织的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从业人员较难完全接受和理解。从业人员培训的内容要结合实际操作,形式要活泼多样。

监督机构日常的检查对于促进企业开展自身管理的作用不持久,因此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要和日常检查相结合。

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应规定文化程度极低或无良好卫生习惯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品加工操作或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岗位。2.2.2餐饮单位食品加工硬件条件和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调查结果见表7、表8。

2.3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与个人基本特征关系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与以下因素均显著相关(P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从业年限和文化程度的上升,知识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其他各项因素无显著关系(见表9)。

1: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试题回答正确率)以等级计;2:从业年限以年计; 3:户籍:本市=1,外埠=2; 4:文化程度由低到高顺序编号1~52.4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状况与个人基本特征、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及食品加工硬件设施、企业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关系分析单因素分析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与以下因素均显著相关(P

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着年龄、文化程度、试题回答正确率与硬件条件符合率的上升,行为扣分值呈下降趋势,户籍与行为扣分值亦有关,其他各项因素无显著关系(见表10)。

3讨论

3.1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国外研究表明,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受到其知识水平、个人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本研究同样证明了该观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受到包括年龄、户籍、文化程度、试题回答正确率与食品加工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国外研究同时认为,食品安全规范只有在给予适当的管理文化时才能得以较好执行[3],本研究中企业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未纳入,可能与在评价该体系中所考虑的因素较为简单(只有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食品卫生管理员两项),尚不能全面反映管理体系状况有关。

3.2行为相关因素状况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从业人员对于预防食物中毒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食品卫生知识的总体回答正确率较低,反映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状况的试题更低。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对本人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规范执行情况评价相当好,两项指标均大大高于其实际水平。由于大大高估了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从业人员按照自认为正确而其实为错误的方法进行操作,具有相当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和食物中毒隐患。

创造各种物质、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环境,使从业人员采纳预防食物中毒的行为客观可行,是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以持久改变的重要手段。调查同时表明,本市餐饮单位食品加工重点环节硬件条件和食品卫生自身管理体系都亟待提高。

66.6%的从业人员认为预防食物中毒最有效措施是加强对从业者的教育,但当前大部分餐饮单位平时不开展自身食品卫生培训。45.0%的从业人员表示自己在预防食物中毒工作中存在一定困难,其中“学到的知识是理论上的,与实际情况很难结合”占首位。表明目前在培训的开展和方式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3.3改变不安全行为建议

WHO认为,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改变其不安全操作行为的良好手段,相比其他措施,教育培训所花费用更少,但却能够获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持久改变,因此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比[2]。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程度较低,开展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但可以使其更好地掌握食品安全操作的知识,同时也能增强其遵守食品安全法律规范的意识。

目前,国内对于餐饮业预防食物中毒的手段主要是开展监督检查,以发现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对保持环境卫生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有效地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1],并且实施检查要消耗较大的人力、物力,频度总有极限,本研究中有从业人员认为检查即使会带来行为改变也只是暂时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采用对行为干预和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餐饮业食物中毒的发生。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第3篇

关键词:仪陇;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古训道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日常消费的食品从农田原料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家庭餐桌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安全质量保障。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民族存亡,关乎人类发展,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事情。仪陇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国家扶贫县,如何面对和解决好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既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我县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仪陇县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据统计,目前仪陇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1家,28个品种取得了食品市场准入资格(QS标志的字面意义和内涵解读),产值在500万以上具有规模生产的有11家,主要集中在新政镇工业园区。“仪陇大山香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南充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山米业、银明黄酒、哈哥兔业、天之淼饮品4家企业的产品取得了“四川名牌”称号;8家企业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银明黄酒和哈哥兔业2家企业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银明黄酒、中味食品、哈哥兔业3家企业获得了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另外,除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外,仪陇县还有食品加工单位419家,包括植物油来料加工、卤菜店、豆制品、白酒、糕点、米粉、挂面等,95%以上是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主要分布全县各偏远的乡村和城乡结合部,由于营业执照、健康证等手续不齐原因,质监局只将证照齐全、基本条件达标的231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纳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范围,主要是包括散装白酒酿造204家、挂面加工6家、糕点9家、米粉、粉条加工10家、其它2家。其他无证照、基本条件不达标的188家食品加工单位基本处于靠自律、自生自灭的状态。

(二)原因

仪陇县当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生产单位在整 个南充市呈现出低水平、规模小、实力弱、投入不足、把关不力、隐患多等特点,也是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据县安监局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抽检情况来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抽检合格在87.7%左右,不合格食品主要是小作坊的白酒。近年来,我县生产加工环节虽尚未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是关于生产加工环节的违法行为和隐患仍然存在,餐饮行业、小作坊是主要的源头。

1.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仪陇县作为一个革命老区,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全县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水平低,是一个典型的附加值不高、经济比重偏小的行业,一直以来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长期处于加工工艺简单、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格局。同时,我县食品小作坊相对较多,且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农村,他们的生产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所以很难保证食品生产的质量。

2.食品安全意识尚欠缺

目前,我县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违法行为和隐患最多是小作坊,而绝大多数小作坊处于农村偏远的地方,且这些个体经营户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懂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食品安全生产意识比较差。

3.食品安全的监控难度较大

全县有很多小作坊,由于自身的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达不到食品安全质量的标准,未能统一纳入全县监管的范围内;同时考虑到这些小作坊是当地农民经济生活的唯一来源,无法及时的关停整顿,所以就给食品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4.餐饮行业在食品制作中使用添加剂日益增多、监管困难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业的兴起。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许多餐饮行业为了能够吸引顾客而不断推陈出新,在美味佳肴中添加大量的食品添加剂,改变菜肴的色、香、味以及营养等等,来招揽更多的消费者。众所周知,餐饮业中的菜肴做好以后很快就被消费者消化了,不像其它有些食品我们能够查到它的添加物和配方,而饭馆、酒店这类消费的食品,在我们的监管中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探索仪陇县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食品安全知识”的舆论宣传与引导

当前,我县处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食品安全工作丝毫马虎不得,应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舆论宣传与引导。组织各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利用发放宣传册、专家讲座、手机报等形式加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要做到宣传进社区、乡镇、农民家里。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纸等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制作食品安全宣传片,及时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食品质量抽检结果,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状况的防护工作,对具有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与教育,使食品安全宣传监督机制形成合力。

(二)加强质检部门的监管和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监督作用

政府质监部门在食品安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关系着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为了保障人的身体健康安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我们的质检部门要加强检测手段,加强检测力度;要严格执法,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不危害消费者。在当今社会,政府诚信已经成为诚信的核心,政府诚信引导着社会诚信,所以,诚实、守信应是其职能部门在食品监管中的基本原则。

新闻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政府出台怎样的惠民政策,若没有一个好的监督体制与之相配套,往往会事与愿违,毫无用处。新闻媒体始终肩负着客观、公正、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给公众作出一个清晰、准确、及时的报道,使我们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维护;同时也给那些不法生产商以致命的打击,很好地起到了舆论监督的震慑作用。

(三)加强餐饮行业在食品制作过程中添加剂的规范使用与管理

餐饮业是当前我县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的行业。餐饮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繁荣起来,餐饮市场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众所周知,病从口入,80%以上的疾病都是通过吃进去的,也就是我们病理上所说的食源性疾病,而消费者产生食源性疾病的原因就是吃了不卫生、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导致的。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每天都要和食物打交道,每天都有大量消费者光顾各类酒店,特别是有品位、有特色的酒店,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在我们酒店的厨房,众多大厨在制作美味佳肴的时候,为了充分迎合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往往违规使用大量食品添加剂,甚至有些酒店为了节约成本,用非法的工业级添加剂替代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把已经腐烂变质的食品用一些染色剂来欲盖弥彰,蒙骗消费者。毋庸置疑,加强餐饮行业中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和管理不容懈怠。

(四)加大对小作坊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三年多时间已经过去了,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其成效是显著的,但食品安全事故仍然不断发生,食品制造商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偷工减料、偷梁换柱,把一批批不合格的食品推向市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小作坊生产出来的食品,绝大部分都是一些不合格的食品,为此,应加强对小作坊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我们可以比照司法部门对“”的处罚力度。同样是关乎生命安全,就应该让那些存有侥幸心理的商人无后路可退,只有通过加大严惩力度才能克服人性中的弱点。

小作坊是目前仪陇县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源头之一,众多的小作坊集中在偏远乡村,管理难、监控难、关闭这些小作坊更难,这是当前的实际;仪陇是革命老区、是部级贫困县,农村人口基数大,且贫困人口多,大部分农村人口就是靠一些小作坊在维持家庭生计,这也是当前的实际情况。但是,我们要从长远谋划、考虑,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对待这样的实际问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忍一时之痛,换来的是持久的幸福生活。食品安全关系重大,不能因为当前的困难就放任小作坊的不安全生产,应该积极引导、规范,对不安全的小作坊一律关停。

(五)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自身在食品安全中的道德建设

企业是食品生产的操控者,是食品由原料加工成食物的中介,企业的良心如何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与否。正因如此,加强我县企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企业的道德建设应从自律和他律两方面着手,应当确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性体系来作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自身的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体对企业竞争道德的约束和监督。

首先是坚持义务与利益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时,义务和利益是共存的,即企业在盈利中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责任。义利统一也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但也有矛盾,当一方损害对方的利益、甚至生存时,义与利就会发生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在冲突和对抗中,企业应能超越一己之私,把社会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上甚至牺牲企业利益,把奉献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从长远看,企业如果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最终必然丧失信誉,失去顾客的信赖和支持,最终失去整个市场。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事实上,严格恪守企业道德,坚持义利统一,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这样不仅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社会地位,而且还获得了高额的经济效益和无形资产。

其次是设立规范的监督机构。为了保证企业行为准则在实践中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企业、行业还要设立规范的监督机构。如美国有“遵守规制委员会”、“行政监察委员会”制度,日本有“企业伦理行动委员会”制度,他们不仅检查企业是否遵守企业行为准则,还检查企业是否遵守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在内的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规章制度。规范的监督机构对企业道德建设和实施具有自律促进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县食品生产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唐晓德.我县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及乡镇监管、协管举措探讨[J],仪陇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11-27.

[2]宇伟忠.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23.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第4篇

1.1品种日益丰富当前广泛用于制作焙烤食品原料品种丰富,不但有小麦粉、黑麦粉,还有荞麦粉、糯米粉、玉米粉等。丰富多样的杂粮焙烤食品和天然、营养、健康的焙烤食品,更加适合各类人群的多种需求。

1.2清淡、低糖、低脂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当前人们患有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前焙烤食品使用的全脂奶粉、糖、蛋白和油脂等原料,均属于高糖分、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高能量食品,不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的趋势。科学健康的膳食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烘焙食品改变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现状,向清淡、营养平衡的方向发展。

1.3原料将更专业化由于消费者对焙烤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焙烤食品原料将会更加细化和专业化。专业工厂制作各种辅料既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又可省去很多人工和时间。

2中国焙烤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焙烤食品没有实现工业化当前焙烤食品在我国还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和发展。我国的焙烤食品目前还大都停留在糕点、小吃的消费水平上,大家通常把焙烤食品当作零食食用,还远未达到改善人民饮食结构,使我国饮食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地步。由于我们对这些传统的焙烤食品重视不够,使这些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一直处于手工生产的落后状态,驻足不前。

2.2焙烤工艺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落后其工艺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落后,设备陈旧,未经过改造,技术含量少,管理模式陈旧、死板。除部分外资企业外,国内大多数焙烤食品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保持在半自动生产的状态,一些新技术如两次发酵工艺、两次搅拌技术、连续发酵工艺和高热连续烤炉及自控设备等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

2.3焙烤食品基础原料品种少、质量不高我国焙烤行业所用的三大基础原料,目前质量都不高,还需调整提高,品种需要丰富。如,最重要的原料——面粉,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专用粉,但无论哪个品牌的专用粉都没有能达到真正的“专用”。而国外的专用粉已经划分得非常细致,目前我国大量生产和普遍使用的是即发活性钱酵母,而发达国家主要使用鲜酵母。

2.4焙烤食品经营模式不太完善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焙烤食品将朝着满足居民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和品牌化连锁经营方向发展,但当前在经营模式方面,我国的焙烤食品行业绝大部分是前店后厂。这样使企业投资大,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不易连锁,很难生产品牌效应。经营模式不太完善还会使一些传统的焙烤食品生存期缩短。

2.5焙烤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我国焙烤行业从业技术人员,经过正式院校毕业的较少,大多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后上岗。我国焙烤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具备检验焙烤食品原料优劣的能力,严重制约了焙烤食品的快速发展。

3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大对生产工人的技能培训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只有提高了人的素质,才能做好工作。焙烤食品企业应从焙烤基础知识、原辅料应用、工艺操作规程等方面,对生产工人进行培训。

3.2提高员工的待遇提高员工的待遇,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利好,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应定期了解员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对情绪烦躁、怨天尤人、三心二意的员工应进行心理疏导,以提高员工的抗压能力,让员工时刻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另外,企业还应采用亲情化管理模式,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一种稳定感和归属感。

3.3采用现代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制度,一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企业运作,而不是靠企业负责人的随心所欲来管理企业。

3.4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焙烤食品生产中,采用微波设备进行熟化、杀菌。具有生产效率高、杀菌速度快、清洁环保的优点,并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3.5改善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采用双核臭氧杀菌技术、动态消毒技术,消除生产车间内的微生物污染,从而提高焙烤食品的安全质量。

4结语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第5篇

[关键词] 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粮食生产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B

北大荒粮食集团是大型国有粮食购销龙头企业,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国家、地方储备粮食收储和原粮贸易业务。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集团将发展战略由贸易储备型企业向实业转型,以杂粮经营作为集团从贸易向实业迈进的基础。杂粮营养成分丰富,开发杂粮产品,树立杂粮品牌,研究杂粮产品的市场推广,一方面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平衡膳食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打造差异化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以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发展现状,详细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完善其发展的对策建议,对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包括粮食生产现状、粮食流通现状、粮食加工现状和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其中粮食生产现状又称粮食产品生产,粮食流通和加工现状又称为粮食产品转换,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由称为市场营销。

(一)北大荒粮食生产现状

据北大荒内部资源统计,2014年北大荒粮食总产量达到442.46亿斤,粮食商品量达到4117亿斤,商品率达到95.01%,两者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5.01%和41.08%。

(二)北大荒粮食流通现状

1.粮食流通领域基础设施现状。在“十二五”期间,北大荒粮食集团新增578万m2水泥地坪,可流转粮食512万吨;新增199万吨粮食仓储能力,同比增长49%;新建52座粮食烘干设施,增加311万吨粮食年烘干能力,增强了行业的产业竞争能力。

2.粮食加工业现状。北大荒粮食集团共有719家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共有资产总额高达189.9亿元,加工能力2278万吨,“十二五”五年间,粮油加工能力年增长11%;平均增加值38.89%,随着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已形成水稻产业加工带、大豆产业加工带和麦类产业加工带及其加工集聚区,分布于齐齐哈尔、红兴隆、绥化、宝泉岭、牡丹江、建三江、北安、九三等管理局。

(三)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现状

北大荒集团的粮食进入市场主要是以原粮和成品粮两种方式。一是原粮市场的体系建设现状。北大荒集团主要与陕西、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粮食主销区的粮食购销企业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每年签订的粮食购销合同在200亿斤以上。二是成品粮市场的体系建设现状。北大荒集团在两广、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已建成三级分销网络,设立零售网点23000多处。

二、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产业产量与效益矛盾突出

目前,北大荒粮食集团没有有效解决粮食产量与效益之间的矛盾,这样导致在粮食生产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粮食产量与其效益和品质的矛盾恶化。北大荒粮食集团的粮食生产没有站在国家的大角度,没有从宏观上保持并适当增长一定规模的产量,没有维护好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北大荒粮食集团没有从客观上保证粮食的品质不断优化提升,而是不断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违背了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战略基地”所应当具备的功能和效益。

(二)粮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从计划经济成立并成长的北大荒粮食集团又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逐步完成了单一的粮食生产组织向市场经济组织的转变,经过这样的转变,使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北大荒粮食集团的粮食烘干能力严重缺乏。目前北大荒的粮食烘干能力远远供不上粮食的生产量,另外粮食烘干设备陈旧,生产能力较弱;二是北大荒粮食集团的粮食仓储能力严重缺乏。粮食仓库不但较小,而且仓库陈旧,空调设施不全,安全措施没有可靠保障;三是北大荒粮食集团的粮食运输渠道严重短缺。北大荒的粮食运输主要靠铁路,但是目前粮食的铁路运输极其缺乏,即使有少量铁路运输,但其运力不足,并且运价也较高。

(三)粮食产业管理机制缺失

目前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管理机制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管理方面,机制严重缺失。北大荒粮食集团作为典型的国有企业,其体制和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在北大荒粮食集团上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粮食产业的产业层次还是低端水平,其组织管理水平和战略管理水平还很低;二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管理机制严重缺失。北大荒粮食集团的人才管理和建设还很低端,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其人才队伍建设、调用和配套的激励政策还没有完善;三是在市场营销方面,管理机制严重缺失。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及其相关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营销的手段、策略和人才还非常短缺,严重影响北大荒粮食集团的粮食生产。

三、促进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北大荒粮食产业安全政策

安全政策作为北大荒粮食产业发展的首要政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北大荒粮食集团应当坚持走“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方向,在“北大荒之路”上应当确保“三大安全”政策。一是粮食安全政策。北大荒集团应当不断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粮,逐步建立我国最大的商品粮战略基地,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二是食品安全政策。不断建立和完善北大荒粮食集团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质量追溯体系,不断为出口粮食产品服务,逐步建立我国最大的绿色安全食品产业基地。三是生态安全政策。不断拓宽粮食绿色生态空间,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湿地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等,维护绿色生态平衡。要坚持北大荒粮食产业的“三大安全”政策,就必须全面服从于国家战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使粮食、食品和生态三者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二)完善北大荒粮食产业发展政策

粮食产业作为北大荒粮食集团的主导产业,应当不断完善粮食产业的产业政策,不断推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协调政策。在发展粮食产业的同时不要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要有效处理好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不断创造良好环境,为北大荒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植和保护政策。通过采用适当的财政、金融、产业、贸易等政策,不断扶植粮食产业发展,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上游基础产业政策。粮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需要上游基础产业提供前置性安排,防止受基础产业制约;四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引导政策。根据北大荒粮食集团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引导政策扶植。

(三)提升北大荒粮食产业加工政策

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的加工产业对整个粮食产业链的发展作用重大,北大荒集团应当立足市场资源,借鉴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全面提升北大荒粮食产业的加工政策。一是全面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北大荒粮食产业法人治理结构,集中整合生产要素资源,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不断加强粮食产业市场营销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北大荒粮食集团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管理能力和手段,努力构筑高端加工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不断创新,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深化和延伸北大荒粮食产业加工的产业链条。不断以高端产业为目标,构筑粮食加工产业链条。

(四)建设北大荒粮食产业人才政策

粮食产业发展需要靠优秀人才支撑,但是目前北大荒粮食集团熟知市场经济规律,具备现代管理经验的人才急缺,没有形成支撑北大荒粮食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针对北大荒粮食集团粮食产业人才发展的现实状况,应当建设北大荒粮食产业人才政策。一是大力培养战略性层次的人才。战略性层次人才作用非常巨大,不仅可以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实现粮食产业的持续增长。战略层次人才可以有效执行组织的战略,这也要求战略层次人才应当尊重知识,北大荒粮食集团应当尊重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培养战略层次人才的有效机制,不断激励人才斗志。二是大力培养策略性层次的人才。策略性人才针对的是中层管理人员,不断提升战略的执行力。三是大力培养基层层次的人才。重点做好从业人员、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参 考 文 献]

[1]孟强.北大荒集团粮食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0)

[2]王岩.北大荒集团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营销现状[J].农场经济管理,2014(10)

[3]金建.向大农业和高端产业转变――北大荒集团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J].农场经济管理,2014(8)

[4]战双城.北大荒集团:规范管理创粮企航母[J].黑龙江粮食,2013(9)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第6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经济转型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改善民生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如何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正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每年因食品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并不多,根据表1数据可见自2006年以来死亡人数从596人大幅度降低值2011年的137人,国务院为什么仍然要在2010年2月6日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因为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每年都有牵涉到全行业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引起了民众的高度关注和恐慌焦虑。因此,食品安全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是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充分重视,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一、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现状

首先,根据表1数据,自2006年以来,根据农业部对兽药残留、蔬菜农残、水产品、生猪瘦肉精抽查合格率数据可以发现各项指标合格水平逐年上升。而卫生部统计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中毒后死亡人数则逐步递减,这说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我国食品安全部门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逐步向好。

数据来源: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卫生统计年鉴整理

其次,从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来看,近年来也取得一定进步。一是食品安全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已公布了269 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内容涵盖从原料到产品中涉及健康危害的各种卫生安全指标。修订公布了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了2314 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二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已设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1196 个,覆盖了100% 的省份、73%的地市和25%的县(区)。建设了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8 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参比实验室。三是法律体系初步完善,2009年2月28 日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为了配合《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又先后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但是,另一方面来看,期间重大食品事故仍然频发,并呈行业性爆发特点,民众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成效产生质疑。2006年多宝鱼禁用鱼药残留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3月专家透露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年的皮鞋酸奶和毒胶囊事件,每次事件可以说都对公众食品安全信心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的调查结果表明,70.02%的受访者认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会影响他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关于受访者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改善的信心,有23.71%表示难以改善或者肯定没有好转,30.85%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改善信心表示态度模糊,因此总体来看54.56%的民众还是对食品安全改善缺乏信心。因此,一旦有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发生,在当前网络自媒体发达的背景之下,食品安全问题有可能引爆强烈的社会不满,进而对政府的监管能力表示怀疑,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每年都有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发生,说明食品安全监管确实还存在较大问题和缺陷,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改革。但在食品安全体系及基础设施都已基本健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已经不是缺乏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问题,而是在当前中国所处的经济转型阶段,如何才能让已有的食品安全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监管效能,促使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自觉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食品。

笔者拟从如下四方面来分析经济转型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现行食品标准还需进一步清理与整合

标准是企业决定如何生产产品的依据。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多套国家食品标准的国家,同一产品多套标准导致企业无所适从,食品监管过程中矛盾丛生,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定今后只有一套部级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质量的指标不再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计划在2015年以前基本完成相关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

当前整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清理整顿过程中,各部门、各专家之间因利益或观点不同导致看法不一,常产生分歧、难以达成一致;其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要与国际接轨也经常产生争议,因为有些指标我们目前比国际水平还高,与国际接轨的调整引起公众指责标准倒退,有些低于国际标准则是企业或者专家认为应有中国特色,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如何选择亦经常存在分歧。其三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模式是列举式,导致每一个产品就要相应编制一套标准,标准数量繁多且适用困难。

因此,在经济转型期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清理应符合国情和食品产业发展实际,操作性与科学性兼顾,同时要积极借鉴相关国际标准和管理经验。另外我国标准制定应从纵向产品标准转向采用横向通用标准为主,减少单个产品专用标准的制定,将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集中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添加剂、微生物限量等通用标准方面。

2.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导致管制效率不佳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当前主要是由卫生部、农业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和食监部门5个部门负责,其中卫生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其他四个部门分别负责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和食品消费环节的安全管制。好处是体现了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管制理念,缺点是监管职能分散,权力配置不清晰,部门间监管职能存在交叉,降低管制效率,管制成本大幅增加。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改善,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虽然调动了5部门力量来齐抓共管,但实质上也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食品安全最终结果负责,这就导致权力被分散,无法形成绝对的权威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事故仍然频发。

因此,今后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应通过立法上从源头上确定不同监管部门的职权划分,以便快捷高效地实现监管职能;其次我国当前的管制模式是综合管制模型,如果要提高管制效率就必须要有专门机构来集中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管制,应设立国家和地方的各级食品安全统筹协调机构来作为常设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这需要相关行政法规做出规定并赋予该机构以法定地位。

3.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足

以往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重心放在城市,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严重不足。按照目前监管体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只设到县一级,人员也很少,监管能力普遍不足,缺乏检测技术和设备,至于广大农村则更是处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空白,加上农村由于教育和经济原因严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致使不法商贩专门盯上了农村,把大量三无、过期甚至危害健康的问题食用品流向农村,对广大农民造成侵害。而在经济转型时期,要构建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农村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不能抓紧了城市的监管,却疏于对农村食品安全设防。其次农业生产活动是所有食品原料的源头,不解决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城市食品安全。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可以说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终极根源。

解决之道是,首先从观念上加强对农民的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政府提供经费和信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转变他们的食品安全观念、农业生产理念。其二,农村的生产方式转变离不开规模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的标准化,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当然,实现解决农业集约化经营有个前提,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土地经营权集中到种田大户或者农业企业手中,规模化才能实现。其三,农村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有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就是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近年来“镉大米”的出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应当在财政中尽快安排一部分用以建设农村清洁和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整治。消除了污染,才可能实现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提供高质安全的食品原料。

4.食品安全执法力度不够

2012日年9月,雀巢大中华区总裁狄可在达沃斯论坛发言提到;中国的食品安全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尽管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食品安全法比美国更为严厉,但遗憾的是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存在问题的食品企业没有依照法律受到惩处。导致了目前的堪忧的食品安全现状。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堪忧的症结所在。因为企业的道德底线不是自动产生的,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他们是通过违法成本是否值得来决定要不要遵纪守法。

例如,沃尔玛连锁店销售假“绿色猪肉”案,罚款269万元,在国内已算罚款大单。但比较一下国外,2009年9月,辉瑞制药因非法推销药物被美国司法部罚款23亿美元。269万和23亿美元相比较,谁的执法威慑力更大、更能产生警示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只有对典型案例、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保证严厉执法,令违法企业倾家荡产还要承担刑事责任,真正重典治乱,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震慑后来者知法犯法的牟利企图。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尽快在全国范围建立食品信息追溯系统和安全信用体系。通过追溯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可以通过追溯系统对产品进行强有力的召回,并根据相关信息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厉惩处。同时,还应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严格责任,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监管责任体系,对渎职者最高可判刑10年。

如能对以上四方面问题加以重视和解决,相信在十二五期间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会进一步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2-136..

[2] 邹小南,谭红,李占彬,何锦林.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J].食品工程,2009,01:37-39.

[3] 吴才毓.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09,09:146-147.

[4] 陶跃华,张晓峰.从“三鹿奶粉事件”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04:362-365.

[5]康莉莹.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及借鉴[J].企业经济,2013,03:189-192.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第7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冷库安全生产管理今后有待改进的五个方面。

关键词:冷库安全生产

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建设与使用管理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目前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冷藏容量据不完全统计已突破700万吨/次,估计冷库的冷藏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万。而在我国冷库制冷系统中,有80%以上的冷库采用氨为制冷剂。氨作为冷库制冷系统中的一种工作介质——制冷剂,对人体是有一定危害的。按照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我们冷库氨压缩机间的制冷工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方面属于IV级——轻度危害。

氨为常见的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的化学介质,氨蒸汽在空气中容积浓度达到11-14%时,即可点燃;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16-25%(容积百分比)时,遇明火可引起爆炸。因此,当我们使用氨作为冷库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时,就随时应该加强对制冷系统安全运转的监控。此外,在我们冷库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易燃或难燃的隔热材料,虽经科学合理的防火设计,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冷库日常经营运转过程中,对冷库建筑物引发火灾危险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好冷库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我们冷库的经营管理者来讲,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专项课题。

1.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现阶段安全生产的形势好于国内石油、化工及煤炭这些行业,但是毋庸讳言,这几年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已大不如以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形势依然是严峻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目前食品冷藏行业冷库安全生产的专职管理部门不明确

上个世纪,原商业部食品局一直是全国商业系统冷库安全生产最高管理机关,它组织制定的一系列有关冷库安全生产的管理规程,不仅在商业系统,而且在轻工、外贸、水产等行业的冷库中也都纷纷借鉴,参照执行,起到了统领全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但是如今,随着政府体制的改革,商业部已不复存在了,有关我国食品冷藏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部门至今尚不明确,因此这就形成了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放任自流,各行其是的状况。

此外,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冷库中,特别是在使用氨做制冷剂的冷库,多数没有设置专职的生产安全管理人员。不少食品冷藏企业对安全工程师这种专业技术职称都十分生疏。特别是近几年,国内食品冷藏企业面临着转制及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生存是第一位的,企业领导顾及不到生产安全,加上企业减员增效等一系列内部改革措施的出台,往往被削减的首先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及人员。从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来看,应该说现在远不如以前。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在下降,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管理的水平,都落于国内石化、冶金、轻工等相关行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1.2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据了解,目前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商业部食品局曾在全国商业系统冷藏企业内颁布实施过《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暂行)外(后来此“规程”曾在国内其它行业的冷库都曾经参照执行过),至今国内针对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程或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还未见公布于世。这就说明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目前还是空白,急待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制定全行业安全生产应遵从的作业及操作规范。

1.3在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中,火灾事故仍是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建设与生产中的头号多发事故

由于冷库围护结构的隔热层和制冷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层,目前仍然以难燃和易燃的隔热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自熄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软木等为主。尽管在工程设计中遵照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冷库设计规范”要求,科学规划防火分区,加设防火带,但不可否认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技术措施对冷库火险还难以彻底防范,这都会为冷库在建造和使用中留下火灾隐患。据目前有关冷库火灾事故的统计,冷库建造过程中发生的火险远远大于冷库建成后使用过程中的火险(此部分火险则大多由电气设施,设置或使用不当造成)。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仅冷库建造过程中发生火灾就有20余起,死亡78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5亿元。由此可以看出,火灾已成为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头号灾害。

1.4在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中,有关在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全管理目前还在刚刚起步

我国冷库制冷系统管道,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4月颁发的《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的规定属于GC3级工业管道,按上述“规程”的要求,冷库中在用的制冷管道在线检验每年至少一次。其制冷系统中在用的压力容器,每年应进行一次外部检查,且在冷库投产运行后3年要进行一次对在用压力容器的首次内外部检验。应当说这几年我们的食品冷藏业冷库,对企业内为生产服务的制冷压力容器和制冷管道的安全是疏于管理的。在京、津、沪、羊城等东部大城市,按上述“规程”进行年检工作的才刚刚开始,尚需逐步积累执行“规程”的经验。从行业历史发展上看,我们冷库在用制冷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制冷剂的跑、冒、滴、漏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违法操作造成的爆炸、跑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最近几年,我国许多省会城市随着市容的扩展,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中,拆除了一部分位于居住区附近的年代久远的中、小型冷库。这些冷库中使用过多年的制冷压力容器,制冷管道拆除后,被作为废钢铁卖到了废品回收站,但社会上个别从事制冷维修、安装服务的单位,不顾职业道德,将这些废旧制冷压力容器及钢管,以废钢铁的低廉价格买回,经过简单的表面除锈、刷漆后,重新用于农村集镇新建小型冷库的制冷系统的安装,其工程承包的价格低廉得惊人!但其所获取的利润仍是十分丰厚的。他们这样做的结果,钻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覆盖不严的空子,给投资者,特别是给在这些小冷库中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由此而引发的冷库漏氨、跑氨、爆炸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5在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中职业危害问题,近十年来在行业管理中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过去在计划经济下受到政府保护和重视的食品冷藏业,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如今其投资主体、经营体制、隶属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样变化一方面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变革也丢弃了一些不该丢弃的,过去在行业里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好的典章制度。这其中就有食品冷藏业中有关职业危害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过去在冷库氨压缩机间作制冷运转工的人员,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每月都有一定的营养补助,冷库的冷藏工、搬运工都享受低温作业特有的营养物补助。如今,特别是在一些非公所有制的冷藏企业中,在这些特殊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却享有不到由于存在职业危害而应得到的补助。此外,像在冷库一线工人中普遍存在的关节炎、腰肌损伤、慢性咽炎、神经痛等职业病症的防治,更是得不到企业经营者的关心和重视。为防治这些职业病,需修建的供工人使用的热浴房间、烘衣房等,在新建的食品冷藏企业的规划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或砍掉。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来看,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的隐患还是多方面存在的,客观形势并不乐观。

2.我国食品冷藏冷库安全生产管理有待改进的几个问题

针对上面的分析及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的现状,为缩小我们行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同国内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特提出如下几方面的改进的建议。

2.1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目前从全国冷藏行业来看,还没有一份可供全行业共同执行的“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我国人大颁布的“安全生产法”为纲,紧密结合冷库安全生产这种特殊环境,组织行业内的标准化工作者,尽快编写出食品冷藏业“冷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而各食品冷藏企业可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特点,制定出本企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规程”、“制冷机安全操作规程”等,形成国家、行业、企业三级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2.2在全国食品冷藏行业中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贯工作

可以以一个省(自治区)为单位,由食品冷藏行业组织出面,在各省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办培训班、搞知识竞赛等多种灵活的形式,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及相关法规的教育。宣讲食品冷藏行业特别是有关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规程,有关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全知识,车间火灾的防控安全捕救方法及遇险后逃生的方法。必要是要注意纠正其习惯性违章作业。当前有关国家及行业内安全生产法规的宣贯,其重点对象应是非公有制食品冷藏企业的经营者及乡、镇一级食品冷藏企业主。

2.3在食品冷藏业大中型冷库中,为落实我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应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设岗立责

我国《安全生产法》已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做出了规定,企业的安全生产除企业人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外,还应设有安全管理部门及专职人员。这一要求对我国为数众多小型乡、镇食品冷藏企业来讲,一时还难以执行,但对大中型食品冷藏业冷库来讲,特别是对采用氨制冷系统的冷库来说,还是十分必要的。应该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人,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订,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知识和条令法规在企业内的宣贯工作。因为在这些大中型食品冷藏冷库的氨制冷系统中,氨的充注量都在几吨到几十吨之多,一旦发生氨泄漏事故,不仅危及本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对周围500米之内的人畜都会造成重大伤害,因此,大、中型冷库企业的安危已为影响社区安全的重大问题。

2.4食品冷藏业冷库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的自我检查

食品冷藏业冷库在每年的淡季应抓紧时间。组织厂内技术人员,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排、带领下,对全厂各个安全生产环节、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作好在作设备安全检查记录。以下几个方面应是我们冷库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的重点部位。

——在用压力容器的外部检验。以宏观检查的方法进行,可用目视检查(包括使用放大镜),重点是通过外部检查,发现在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表面缺陷,重点部位应是压力容器本体上焊缝的现状,接管、接口部位是否发生了异常变形或裂纹。发现存在危险隐患时,应及时建议企业法人请专业压力容器检验部门作深入查验,并对其危险做出评价,提出防范方法措施,以确保在用压力容器生产使用安全。

——在用压力管道的外部检验。同样可用目视检查(包括使用放大镜),重点检查管道和部位焊缝的表面状况,是否存有表面裂纹,管道表面防腐涂层是否有剥落的地方,管道的弯头处,管架处有无变形、位移,管道与管架接触部位有无局部腐蚀,带绝热层的管道,绝热层是否有破损之处,有无结霜、滴水等跑冷现象。如有则应将跑冷处管道的焊缝或金属管道表面腐蚀状况作仔细检查,并应作好记录。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向企业法人报告,并提出进一步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

——对冷库制冷系统上在用的各类安全监察仪表进行校验和检查。如压力表、真空压力表、温度计、液位计、安全阀、压差控制器等,都应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认真作好检验工作。其中压力表、真空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都应每年送当地法定检验部门进行校验1次,以确保这类安全监察仪表对制冷系统安全正常工作的监护作用。

——对冷库建筑物进行宏观检查。如冷库建筑物主体沉降的情况;冷库地坪防冻设施运转工作状况;冷库隔热层表面状况,有无开裂、沉降、是否有鼠洞、结霜、滴水跑冷现象;冷库冻结间、快速预冷间结构主体的建筑材料冻融循环破损状况;冷间电线、电缆穿越冷库隔热层处有无异常状况;冷库防雷接地设施的性能状况,都应逐一加以检查,并作好记录。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向企业法人报告。

——对冷藏企业现场摆放的各类消防器材、救护用品可用性,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更新失效的消防器材及救护用器,以使这类用品随时都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2.5加强食品冷藏业冷库职工职业病危害的监控与防治工作